农业产业链金融问题(共12篇)
农业产业链金融问题 篇1
一、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就是将农业生产中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优化,以市场为导向,旨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打造生产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多方、多环节参与的生产经营体系。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农业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已成为主要模式。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机构应该依据农业产业链的运作特征,提供适应农业产业链发展的金融服务。现有农业产业链融资是延续生产、贸易领域的融资创新方式,与传统融资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扩展了金融机构的授信条件,打破了以往抵押贷款可授信资产范畴。产业链融资方式关注点是产业链整体绩效表现,将对产业链的整体评估作为可授信依据。对产业链上企业的评估则更关注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影响地位。二是资金流动仅限于产业链内部相关交易,依据产业链上核心企业的资信,发挥放款资金的辅助监督职能。三是产业链融资以其实现的相关收益作为还款来源。我国农业产业链融资虽已广泛开展,但还是不够深入。因此,金融机构应该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和农业产业链特色,提供定制化、差异化的金融创新服务。
二、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
1、园区主导型产业链融资
以园区为主导的产业链融资是以园区内农业产业链上的企业为对象,利用产业链上各参与主体的业务合作关系,实现农业产业链上资金循环流动的金融服务。由于园区产业链上的参与经营主体在业务、资源、信息、技术及销售渠道等方面存在依存性,这一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增强了农业产业链上参与主体的信贷能力,实现了金融机构和产业链参与主体的利益。
以杨凌农业示范园区为例。杨凌示范区是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目前已形成科学农业园区、农业中试园区、农业综合园区、农业观光及休闲带、生活服务区等七个功能区,园区规划面积83000 亩,耕地面积61656 亩。就杨凌示范区产业特色,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鼓励示范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引导下,制定了一系列为园区产业参与者资金支持的相关政策,并进行了探索实践。2009 年,杨凌农业示范区开始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实践试点,开展了农村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生产物资、设施、知识产权等抵押贷款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盘活了农村不动产,扩大了农村信贷的担保物范畴,有效解决了农业产业链上参与农户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至2013 年6 月末,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6400 万元,余额2900 万元。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在为更好地服务于杨凌示范园区进行各种合作创新服务。杨凌示范区在国内首创农业生产保险“银保富”,为生产农户提供了生产保障,这一举措为生产农户、中小企业进一步扩展了融资渠道。目前,杨凌示范区为生猪生产、大棚蔬菜提供的保险支持已获得银行贷款8 千万元;发放的基于订单的抵押贷款2288 万元;2015 年11月,国内首个农科村镇银行在杨凌农业示范区成立。
2、政府主导型产业链融资
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链融资是指政府立足于地方产业的特色,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出资建立农业生产基地,设立合作社,鼓励农户规模化、组织化生产,吸引农业龙头企业在基地内发展产业链条,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对信贷供需双方有利的融资模式。政府在此环节不仅充当媒介,还要为信贷供需双方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在政府的担保和撮合下,促进金融机构与产业链参与者的合作,实现多方共赢。
以陕西南部的茶叶产业带为例。陕西的主要茶产业区分布在汉中、商洛、安康地区。陕南以其特有的地理条件和优势资源使得陕南茶业成为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也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一直以来,陕西省政府特别重视茶产业的发展,把其作为重点产业来抓。陕南茶产业已经成为推动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柱和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已成功打造了“商南泉茗”、“汉中仙毫”、“秦巴雾毫”等知名茶叶品牌。陕西目前的茶园面积160 万亩,采摘面积108 万亩,总面积在全国排第9 位,茶叶产量为4.4 万吨,全国排名第13 位。陕南产茶区有21 个县、涉及26 万农户,共计500 万茶产业链参与者。茶产业链的高效发展直接影响着产业链条上参与者的经济效益。茶产业以茶农的源茶供应为基础,形成了一个在龙头企业带领下,以市场为导向,旨在提高茶产业链经济效益,打造茶产业生产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拥有多方、多环节参与的生产经营体系,很好地将生产农户、茶产业基地、行业龙头企业联系起来的农工贸、产供销一条链产业组织经营模式。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对陕南茶业实施“投行与商行联合”、“融资与融智结合”的金融创新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龙头企业主导型产业链融资
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融资主要以农户、合作社、企业为合作模式,产业链上龙头企业与农户或合作社签订生产订单,规定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必要时为生产农户提供生产物资、技术指导,并按合同约定价格统一收购、加工。金融机构为龙头企业主导的产业链融资是以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间的业务往来提供信贷服务的。
以陕西华圣企业(集团)为例。陕西华圣集团是以苹果产业化为主导,业务涉及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投资、房地产开发、商贸旅游、国际贸易等领域的大型综合集团,是陕西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品出口示范企业。华圣集团由陕西华圣果业营销管理有限公司、延安华圣三农科技服务公司、宝鸡华圣果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华圣果业国际进出口公司组成,打造了一个产供销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模式。华圣集团旗下的华圣果业公司投资3.5 亿元,打造了目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仓储气调库,最高储存量达4 万吨;同时还引进了世界先进的果品分选线,每年可实现苹果储存、加工能力达5 万吨,苹果生产能力及规模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华圣果业集团在陕西农业发展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下,成为陕西鲜苹果出口的王牌企业。陕西苹果全国有名,出口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优质鲜苹果70%以上都出自华圣。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农户、生产基地、企业”为合作形式,向华圣果业提供贷款支持,华圣果业目前已建成苹果园、苗圃园各2000 亩,并先后在20 多个苹果县设立了生产基地,参与生产果农1.2万户,实现果农收入6000 元,响应了政府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的号召。
三、制约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因素分析
1、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尚不成熟,处在初期阶段,农业经济弱质性本身也对金融机构的资金投放缺少吸引力。目前农业产业化企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不稳定、风险较大等因素,抑制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除了以上因素,陕西省农业产业化中组织结构发展层次低,相关配套服务水平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部分农业产业链中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较好,但行业龙头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也使得金融机构给与农业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生产农户提供的资金支持非常有限。再就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发展。农业经济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生态,农村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如灌溉系统、防病虫害系统在农业生产保收方面都存在瓶颈,阻碍了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
2、农业产业链结构不健全,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生产中,由于农业产业链上的参与者自身实力和信用状况不同,产业链上的融资主体的资金来源也不同,使得金融服务主体之间很难形成协作,产业链上的融资渠道存在差异化,使得资金在整个产业链上的流转效率低下。产业链融资中资质较差的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龙头企业的信用担保,一旦龙头企业出现经营风险或信用危机,风险会涉及整条产业链的参与者,会出现产业链的动荡,甚至崩溃,这都会影响产业链外部资金提供者的融资意愿。再就是现有农业信贷资金期限短,与农业产业化的资金需求不匹配。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强,整个生产周期资金占用时间较长,而且农业生产面临较大自然风险,一旦经营不利,金融机构面临较大信贷风险。而金融机构为了降低信贷风险,更愿意提供期限较短的贷款。目前,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健全,能够满足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多样化金融服务还有待探索。
3、农业保障体系不完善,涉农贷款风险大
由于农业经济的本身弱质性,保险机构开展的涉农保险服务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陕西省在2012 年正式开始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试点品种有16 个。虽然农业保险险种广泛,但很多险种的开展并不深入。由于陕西省保险机构在农村覆盖面低,全省整体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低,农业经济季节性强,定损复杂,使得保险业务的管理成本较高,利润减少,保险机构对涉农保险缺乏兴趣。农业抵押贷款仍以固定资产为主,缺乏多样性,把一部分中小企业拒之门外,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金融对农业产业链的支持。农业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也制约着农业产业链的融资效果。陕西省的担保公司大多数是由政府牵头或出资成立的,他们的服务领域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面向广大生产农户开展的担保服务所占比重较低。
四、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的改善建议
1、优化农业产业链结构,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在农业产业链发展中,龙头企业充当了农业生产与市场对接的桥梁。农业产业链中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金融机构应重视对链条上龙头企业的资金支持,应该深入企业调研,开发适合不同农业产业链特色企业资金需求的金融服务,如农产品半成品、成品的存货、应收账款为抵押物的质押贷款。同时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依据其业务关系的需求提供贷款、贴现、理财、咨询等金融服务。通过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上的核心地位和号召力,规避金融机构放贷的风险,从而带动整条产业链的效益提升。
陕西省拥有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要充分利用示范区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带动作用,加大对农业示范区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完善其在技术培训与科技推广方面的功能。大力支持陕南、关中、陕北等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带,依据当地资源打造农产品品牌优势,带动当地农户增收,拉动农业经济增长。
2、加强金融创新,畅通资金渠道
资金在产业链各节点的顺畅流动,是促使链上企业正常开展经营活动的关键,同时对于产业链条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金融机构应该加强金融服务创新,推出定制化、差异化的产业链融资服务模式,以适应不同产业链特征的资金需要。如对于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融资模式应重点关注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经营状况、综合信用水平;对于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链,在融资模式中应以政府担保为基础,采取银证合作方式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对于以园区为主导的产业链,其融资模式应以整个园区为依托,积极探索股权、信托、电子化融资渠道,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此外,金融机构还要与龙头企业、协作组织、物流等其他参与机构加强合作,借助互联网优势,扩展融资渠道,借助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监管职能,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3、加强金融合作,完善涉农保障体系
金融机构在广泛开展涉农业务的过程中,应严控信贷风险。首先,在业务的选择和办理过程中应规范业务流程,严格审核信贷参与人的资质,对产业链上的资金进行全程监控。其次,应建立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产业链参与者信用评价档案,联合政府等产业链外围服务机构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对信用较好的参与者在贷款利率、审批项目等方面提供优待政策,对恶意违约的参与者采取相应惩罚措施,以期建立诚信、健康的农村经济环境。最后,还应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政策,继续扩大涉农保险的覆盖面,积极落实明确农业险种的赔付政策。尤其进一步对偏远地区实施优惠政策,提高种植业、养殖业的风险补偿标准,激发农户的参与积极性。建立涉农贷款的风险补偿金,来降低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积极培养各类农业担保机构,解决涉农企业融资担保能力弱的问题。
摘要: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陕西是西部地区的农业大省,金融对陕西农业产业链的支持,对于提高农业经济,农民增收有着巨大作用。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农业产业链发展中金融支持现状的大量调查,分析了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任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旭华、杨凌:实践: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效、问题及启示[J].西部金融,2013(1).
[2]张志刚:陕西特色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13(11).
[3]黄玥:我国农业产业链融资的制约因素及其路径[J].财政监督,2013(2).
[4]郭新明:加大金融支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J].西部金融,2013(2).
农业产业链金融问题 篇2
经济与管理学院,长春科技大学
中国长春,邮编13002
2电子邮件:zhangsu1972@163.com
余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北京,邮编100029
摘要
吉林省是中国最大的农业基地之一,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对吉林省来说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必要的方法。目前,吉林省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缓慢,主要原因是吉林缺乏一个完善的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这使得在农村金融市场的融资变得非常困难,并使农业产业化的资源配置效率变得非常低。
关键词: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农业金融
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是供应商与需求者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供应主要由金融组织和机构,如农村信用社提供,以及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上的各级管理者是农业金融的需求对象。
1.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现状
1.1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供给现状
1.1.1发展受监管的金融机构
(1)中国农业银行应主要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但商业化改革使得银行取出大量农村众多的分支机构,以及多达后期到2008年,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的数量减少了40,下降至597,跌幅为6.3 %,员工减少1995比去年下降至13780,跌幅为9.3 %。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服务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以及到后期到2008年,农业发展银行吉林省分行的数量为59,而不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员工的数量是1924年,增加了81(4.4 %),比去年同期。
(3)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监管机构的核心力量,其分支机构,几乎遍布城镇和村庄不远。截至2008年底的,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为70.72十亿人民币,分支机构的数量是1593年,和员工数量为20771。授权的吉林省农村信用社2008年的农业贷款分别为34.92十亿人民币,同比增长7十亿元,比2007年(25 %),以及农业贷款余额为26.8十亿人民币,增长了近3倍,比2004年底的,并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的需求。
(4)其他农业监管的金融机构还包括部分商业银行和农村邮政储蓄,及截至2008年底,共有吉林1092邮政储蓄机构,以及远在农村的基本部门的比例约为60 %,这直接对于一千多万农村人口的624个乡镇吉林省提供金融服务。
1.1.2非正式的金融机构的发展
在1980年代,在吉林有一些自己组织的农村合作基金组织,因为他们的灵活信贷利率和高收入,他们占领了许多的商业农村信用合作社,并封锁了正常发展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来限制非正式金融的生存和发展,但效果并不明显。目前,农村地下金融的规模和数量在吉林仍在上层,这意味着民间借贷融资在吉林很受欢迎。例如,在调查的300个在吉林省长春市幸福镇八一村的家庭,大约80%的农民通过亲戚、朋友或邻居实现了借贷需求。因此,非正式金融在农村金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1.2吉林农业产业化对象的金融需求分析
目前,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农民、领头企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金融需求。
首先,农民对资本的需求具有短期,数量小,分散,灵活的金融需求,缺乏安全保障条件的特点,还有在吉林有许多农民,并且每个农民都是金融需求的潜在服务对象,但有监管的金融不能为每个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合作金融或民间金融也不能。
第二,这些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生产原料主要是农产品,由于在生产过程中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农产品无法预测,这进一步限制大型农业企业的发展,并增加信贷的风险。在吉林省中79%关键领头企业是小企业,大企业的数量仅为20%,这表明吉林省的农业产业化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并且由中小型领头企业主导。相当一部分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管理状态不好,这给信贷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的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和信贷需求开始明显被错置。第三,农民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共同盈利,而且它可以链接行业链固定,并形成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它是农业产业化的最有效的载体。这种分散的农民合作组织的联系与农业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然而,政府部门和监管金融企业不能有效地支持农民的专业合作组织,相关法律保障缺乏,并且农民的资本积累仍是有限的,所以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的问题
2.1金融支持体系的组织结构存在严重的缺陷
迄今为止,在吉林尚未形成完善的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金融组织形式和空间结构并不完美,金融机构的种类单一。
(1)农业金融支持体系的组织结构并不完美。目前,吉林省的农业金融优先考虑有监管的国有金融机构,缺乏薪酬的非正式的金融机构(如合作基金会)。农业金融机构的资本数量较少,但他们的责任很重,他们极度不平衡,并且在资产结构、资金来源、资金利用率方面存在严重的结构不平衡。
(2)农业金融支持体系的空间结构并不完美。吉林省是长春发展极的经济发展方式,集中在长春市中部地区的经济发达,并且金融机构分布是完美的,但东部和西北部地区的经济仍然滞后,且金融机构的分布密度小。但无论是在中部地区或在东亚和西北地区,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严重不足。
从1990年代始,农业银行开始实施“削减员工和提高效率”的政策,并删除或合并许多分支机构。到2008年年底,有597年吉林农业银行分支,比2007年下降40(下降6.3%),员工的数量为13710,比去年减少96(减少0.7%)。农业发展银行有59家分行和1924名员工(比2007年减少81,deceasing 4.4%)。农村信用合作社有1478家分行,比2007年减少115家(减少7.2%),而员工比去年减少了1171人,减少到19600,了减少5.6%。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只能享受农村信用合作社提供的金融服务。
(3)农业金融机构的种类单一。在吉林省的农村地区有两种类型的机构包括借方和贷方,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如投资和保险严重不足,导致农村金融发展的异常。
2.2金融支持体系的效率被削弱
金融支持体系的效率意味着金融机构的资本投入和产出,即金融机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只有有效的产权,充分竞争,限制和严格的破产,金融组织体系可能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吉林省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薄弱是主要在以下方面。
首先,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在农村地区,农村信用合作社缺乏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对手,所以金融资源的效率非常低,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不足。
第二,因为许多农民在吉林,农村金融资源应该足够了,但许多农村金融资源流向城市或行业利润,因为利润高的首都。与此同时,由于人为的干扰,从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一部分流向农村产业效率较低,不消除贫困农民贫困的需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论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 篇3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金融支持;信用担保机制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出现缺位:首先, 农业银行发展战略的移位, 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减弱, 新增贷款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集团、国债配套资金等项目, 对农业生产和中小型工商业活动提供的金融服务处于全面紧缩的状态。农业发展银行实际上是我国粮食流通政策的产物,它根本无法起到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作用。从目前的职能定位和发挥的作用来看,仅是解决了部分农副产品价值的实现问题,离一个发展银行的功能相差太远。
(二)直接融资比较困难:目前上市的农业类企业共有59家,但筹资的数额比较少,所占比例偏低,而且部分上市的龙头企业的经营领域已经脱离了农业和农村经济,龙头企业通过债券方式筹集的资金数额更是少之又少。
(三)农业产业化的脆弱性和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农业生产的高风险、周期长、低收益等主要特点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脆弱性。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主要表现在一些农业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科技水平不高,内部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原始积累历程短,自有资金匮乏,自有流动资金先天不足,经营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弱。内部治理结构常常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晰,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企业的资信等级低,从而没有在银行形成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获取担保贷款能力差。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外部融资环境不利: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园区、生产基地建设散的业务,长年正常性的服务少。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农业龙头企业由于在大银行贷款困难,不得不在信用社开户,信用社中间业务水平更差、效率更低直接影响了这些企业的效率。
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制度安排
(一)建立健全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公平竞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一是加大商业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力度。国家应通过税收等政策, 引导商业银行把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业。特别是要扭转中国农业银行近年来出现的“离农”倾向, 使其在农村吸收的存款有相当的比例用于农村信贷, 切实把农行办成全面支持“三农”的综合性银行,为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二是强化政策金融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农业是弱质产业,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引导和推动。作为政策性金融的农业发展银行应重新定位,下设营业网点, 将营业网点设到贫困县( 乡) 或中心乡镇, 从组织机构上贴近农村经济。同时要扩大业务范围, 将其从单纯的“粮食银行”转变为支持农业开发,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综合型政策性银行, 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建设, 为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三是创新农村信用社的多种组织形式, 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效服务。总的改革要求是, 明晰产权关系, 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 政府适当扶持, 地方政府负责。在此基础上,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个农信社自身经营状况, 确定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模式, 如股份制、信用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
(二)拓宽农业产业化主体的融资渠道, 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一是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小企业和弱势企业, 通过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和产权交易,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盘活存量资本, 壮大龙头企业经营规模, 实现企业的规模扩张。二是深化龙头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明晰产权关系, 组建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 实施股份制运作, 促使企业在同行业中形成竞争优势, 为上市打好基础。三是加快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专业性中介机构, 为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资本市场运作和盘活农业经营性资产提供条件。四是以大型龙头企业和非金融机构为主体, 建立专业性的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 对龙头企业和具有市场潜力的产业化项目进行股权等形式的投资。五是制定一些倾斜性的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进入证券市场, 为企业债券、股票的发行和基金的运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充分发挥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直接在证券市场为涉农公司融通资金的作用, 为农業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三)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保险保障和风险分散机制
第一,完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一是有必要考虑把农业保险作为公共金融产品供给, 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因农业是高风险产业, 而且农业风险具有更大的不可控性和更强的毁灭性, 由此决定了农业保险不同于商业保险, 应主要是政策性保险。政府应成立专门的农业保险经营机构, 即政府性的农业保险公司, 省市级农业保险公司以区域性的经营管理为主导业务, 在此基础上, 再扩大至农村, 按自愿原则成立农业保险合作组织, 逐级分散。二是实行农业保险机构的多样化,可以创建商业保险公司、合股保险公司, 大、小型互助合作保险组织等。加快发展农业保险业务, 承担和分散部分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转移过来的投资风险和产业化经营中可能发生的风险,补偿受损农民的利益, 从而保证信贷资金的归还, 形成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第二, 建立风险分散机制, 如建立贷款担保机制。一是地方政府要牵头建立农业风险担保基金, 为农村金融机构发放支农贷款提供担保, 降低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的融资难度和成本。二是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 要将龙头企业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完善为龙头企业服务的金融服务体系, 提高银行给龙头企业融资的积极性, 关键是建立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参考文献
[1]杨晓萍.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支持[J].甘肃农业,2005,(8)
[2]陈宇.浅析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J].商业研究,2005,(10)
[3]黄中文,张舒.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短缺及化解[J].经济师,2006
作者简介:
代艳莉,女,助理经济师,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作者单位: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农业产业链金融问题 篇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多年以来, 我国农业的比较利益一直偏低, 这是困扰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发展农业的方式, 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专一化的生产, 有利于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及劳动生产率, 从而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加工。大规模的产品生产, 不可能完全由自身消费, 必须去面对市场, 这样提高了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农产品一旦成为商品, 无论在生产还是流通过程, 都形成了对金融的需求。
马克思指出, “在所有生产部门中都有再生产;但只有农业才是同自然的再生产一致的”。农业再生产过程的这种特殊性, 使其对自然条件形成强烈的依赖。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 导致农业生产技术运用要比工业部门困难得多, 从而极大地限制农业集约化、产业化, 这就需要外部力量来平衡农业的角色与弱质性, 尤其是来自金融机构的支持。湘南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程度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金融未获得成功发展, 两者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文章将在此背景下探讨, 意在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促进经济的发展。
1 湘南农村金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金融需求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1 不同农户类型对金融的需求状况
由于当期借贷需要未来收入来偿还, 预期收入对农户的借贷行为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下面用3个简单的图形来描述一下, 下图横轴表示借贷数目, 纵轴表示消费必须品的数目。实斜线表示现期收益, 虚斜线是预期收益。
假设三类农户的初期收入都一样, 而且每一类型的农户所必需要消费的食品一样多, 都为F。
温饱型农户如图1中②所示:预期收入和现期收入一样多, 他们不用通过任何借贷行为就可以满足他们基本的各项需要。
贫困型农户如图1中①所示:预期收入线偏左, 表示预期收入比现期收入低, 但他们必须要消费F的食物才能使自己达到以前的正常的生活, 那么他们就会借入钱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此时所发生的借贷行为多为消费性借贷。
市场型农户如图1中③所示:预期收入线偏右, 表示预期收入比当期收入高, 在不能减少自己的生活消费的前提下, 他们会通过借款来达到自己的预期收入。此时的借贷行为多为生产性借贷。
从这个简单的模型可以看出, 贫困型的农户和市场型的农户更加偏向于借款, 贫困型农户多为消费性借款, 市场性农户多为生产性借贷, 而温饱型农户的借贷行为则相对较少。
1.1.2 郴州农户金融需求特点:消费性借贷为主, 生产性需求不足
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一个指标来对郴州农村的发展状况作一个定性, 根据郴州市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郴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 2008年郴州农民人均纯收入4102元①。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②, 郴州农民人均纯收入未达到国家平均水平。本文认为郴州农民处于贫困与温饱型过渡的阶段。
据调查数据显示, 有52%的农户有过借贷经历, 下图是一项关于农村金融需求用途情况调查数据图:
由图2可知, 除了生产或是做生意作为生产性借贷需求, 占39%外, 其它的61%大部分是消费性借贷, 在消费性借贷中, 最重要的原因是建房, 高达39%, 这是因为在农村建房是一项大投入, 在郴州, 这项投入需要5万~10万, 按去年郴州农村人均纯收入是4102元, 一个4口之家的收入是1.6万, 平均需通过4~5年的时间才能建一所房子, 这笔费用一般都需要通过借款来实现。其次教育及治病费用, 理论与调查数据都反应出了湘南地区对金融的生产性需求不足。
1.2 湘南农村金融供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 湘南地区农村金融供给数量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而农户所获得的有限的金融资源更多的来自于非正规金融, 合作性银行, 尤其是商业银行没有起到主导作用。
1.2.1 农村金融供给数量较少, 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有限
本文通过以下数据对比分析湘南地区金融供给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008年前三季度, 国内生产总值166043亿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18207亿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9%③, 截至2008年9月底, 全国农业贷款余额达到1.8万亿元, 其中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达1.7万亿元④。2008年郴州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734.1亿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120.5亿元, 增长6.3%,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16.4%, 农业贷款61.6亿元⑤。
我们构造一个指标:L/R, 指标是由农业贷款余额 (Loan) 比上第一产业增加值 (Rural) , 这个指标的含义可以看作农业贷款对第一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如表1所示, 从全国来看, 这一指标值L/R为0.9985, 接近于每一份农业贷款就会增加每一份农业产出;2008年郴州的L/R值为0.5112, 每一份农业增加值只有0.5112个单位的贷款来支持, 这与第一产业对郴州市的GDP16.4%的贡献率是不相称的, 全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比郴州低, 但第一产业获得的贷款却远比郴州高。
亿元
1.2.2 农村金融供给的结构单一, 正规金融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缺位
在贷款供给来源上, 郴州农村金融供给存在一种严重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正规金融机构几乎没有像在发达国家一样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起主导作用的却是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 下面是一组对曾经有过贷款经历的人进行调查的数据图, 显示各类贷款供给来源所占比例:
从图中可以看出, 亲友或是邻里之间相互拆借占75%, 这也说明了一个情况:在农村非正规金融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紧随其后的是信用社, 12%的人是从那里获得资金, 从银行贷款的仅为2%, 其它无息借款方式占3%, 通过其它有息贷款获得资金的占8%。正规金融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非正规金融主导着农村资金融通。
2 湘南农村金融问题的成因
2.1 生产性需求偏小的原因
为什么借钱大多用来满足消费需求而不是用来补足生产所需?那是因为收入水平还不高, 为什么收入水平会低?那是因为我们传统的生产方式未改变, 农业产业化未发展起来, 为什么湘南农业产业化没有发展起来呢?主要分析如下:
2.1.1 制度因素
目前, 湘南农业产业化生产主体仍处于零星的小规模的自由发展状态, 规模农业推进缓慢。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规定土地一经承包, 30年到50年不变, 给土地流转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极大的制约了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大生产。而生产规模上不去, 成本就很难降下来, 农业产业化想要有所突破就面临很大的制度约束。
2.1.2 观念因素
首先, 在农村, 大多数人都是通过亲戚朋友来贷款, 多数人对有息借款方式有一种本能的反抗, 银行等其它有息借款让人想到旧社会高利贷, 如不能及时归还则会越来越多。其次, 长期以来, 小农思想在农户头脑中根深蒂固, 农民不愿去尝试, 不愿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殊不知, 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现的就是规模化, 只有更多的人加入才能将规模效应体现出来。
总体而言, 是农业产业化在湘南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 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使得生产性的金融需求受到影响。
2.2 农村征信成本过高导致金融供给结构失衡
为什么我们能借到钱, 但大多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实现, 而正规金融渠道供给偏小?我们可以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从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征信成本角度来解释。在农村有些人根本就没有和银行打过交道或只有很简单的存储业务, 当商业银行面对大量这种类型的客户时, 获得信息的成本很高, 贷款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很大。
非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在农村盛行是有其道理的, 因为借贷双方往往是亲戚、邻里或是朋友而对对方都是相当的了解, 并可以协助借款方来降低风险, 这样就降低了逆向选择。万一发生了风险, 也不会出现收款难, 因为大家都是长期的生活在一起, 大家参与的是“重复博弈”, 借款人不会“赖账”, 这对他来说得不偿失, 日后他将很难获得这个人的信任以及周围人的支持, 所以从长期看来尽量还款是对他自己有利的, 基于这一点, 道德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 这就是为什么非正规金融在农村盛行的原因。
2.3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性不够使供给总量偏小
信用社最开始的时候具有“三性”, 即“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⑥”, 但在目前看来, 湘南乃至全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离这“三性”还很远。从名字上来看, 应该是合作性质, 其实不然。它的出资不是来自各地的广大农户, 这就很难去保证以农户的利益为出发点, 更不可能成为为社员服务的非赢利性的机构, 因为最开始, 整个信用合作社的资金来源很困难, 主要靠国家补贴, 如果没有外部的资金支援, 它是很难维持的, 而对外部资金的依赖也导致领导权从农民向国家转移, 其发展方向也必然转向为国家政策服务, 这样就为农村信用合作社背离合作性质埋下了隐患⑦, 他成为了国家的银行, 与其它商业银行并无二致。
3 湘南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完善农村金融的发展思路
3.1 以农业产业化带动生产性金融需求
湘南农户对生产性金融的需求不够旺盛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转变生产经营方式, 生产水平没有提高。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被证明是改造传统农业、富裕农民、建设现代农村的必由之路。实行农业产业化,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专一化的同类产品的生产, 把农产品加工更多地布局在主产区, 实现了农产品多环节加工, 大幅度增值, 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提高农业生产的实际效益, 进而增加了农业的有效投入, 促进了农村快速发展, 提高了投资回报率。农业产业化过程有一显著的特点就是生产规模的扩大, 一旦生产规模的扩大, 单个农村家庭的经济实力一般将无法承担生产成本, 从而扩大了对农村信贷资金的需求。
湘南地区尤其是郴州毗邻广东、靠近港澳, 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穿越全境。珠三角是全国人口聚集地之一, 这些人都是背土离乡, 都需要在异乡消费, 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郴州农业产业化的推广找到了最便捷的市场。郴州的临武通过大范围推广养鸭, 资兴推广水产业养殖业, 形成了舜华鸭业、东江鱼等地方性的品牌⑧。一系列产业化的推广将增加生产性金融需求, 也为金融机构在农村提供好的投资项目。
3.2 建立合作性质的“农协”作为融资平台
合作金融作为农村金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个体农户来融资, 对金融机构来说风险很大, 所以通过成立了农户合作组织平台作为一个整体来融资既能降低银行风险, 也能使农户获得贷款可能性增大。
农户通过缴纳一定的会费加入平台, 会费作为一项基金, (1) 可以将会费投入信用合作社, 增加信用合作社的合作性, 也使得农民因为成为一个团体更具有话语权; (2) 可以自己运用会费, 平时少量贷款, 农户可以直接从平台上借用会费资金, 农户所获得的贷款额以会费为基准, 通过杠杆放大一定的倍数, 这同时也是吸引农户入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果贷款额超出了平台的限制, 平台可作为担保方, 引入银行, 让银行作为贷款方。平台在能力范围内可以通过收取低额的利息保证基金运作, 在能力范围外可以通过为农户提供担保收取一定的担保费来保证基金的正常运行。
4 结 语
本文通过文献统计数据与统计调查得到第一手数据对湘南地区农村金融的状况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指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程度是决定农村金融需求结构与数量的关键性因素, 正是因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不够高, 从而导致了收入不高, 生产性需求不足, 而更多的需求属于消费性质, 从信息获取成本、农村合作银行的合作性对湘南地区的农村金融量小, 结构不合理进行了分析, 由于在农村地区信息获取相对困难, 导致了正规金融的撤退而非正规金融成了主角,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性不够, 都导致了农村金融供给量的过小。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来带动生产性的金融需求;建立“农协”平台, 使金融体系更具合作性, 为农业服务, 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农村金融的良性互动。
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专业化的生产与经营, 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生产方式, 但其在全国的发展不平衡, 湘南地区目前处在农业产业化的初级阶段。本文结合湘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了湘南地区农村金融现状, 认为湘南地区的金融需求多为消费性需求, 而生产性需求不足, 且农村获得的借款大部分又是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获得。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来刺激对金融的生产性需求, 激活农村金融的源头;建立合作性质的“农协”作为融资平台等路径。通过这些方式来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农村金融的良性互动, 达到一个高位的平衡, 带动湘南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村金融,供求
参考文献
[1].朱永德, 张乐柱.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弱化成因透析[J].济南金融, 2004, (2)
[2].张余文.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的退出与农村金融体系的重建[J].财贸经济.2003, (6)
[3].郭晓鸣.农村金融:现实挑战与发展选择[J].经济学家.2005, (3)
[4].陈柳钦.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05, (54)
[5].翟书斌.论化解“三农”问题的金融支持[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 (9)
[6].Win Tiejun:China, Rural Cooperative Funds, Universities Service Centre for China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7].Bester, Helmut.Screening versus Rationing in Credit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5, 75 (9) :850~855
[8].Branch, Brian.Savings Product Management:Establishing the Framework.In:Branch, Brian and Janette Klaehn.Striking the Balance in Microfinance:A Practical Guide to Mobilizing Savings.World Council of Credit Unions and Pact Publications.Wisconsin, USA 2002.113 154
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论文 篇5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摘要:农业产业化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而金融投入是农业产业化的投入主体,因此,构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十分必要。当前,应积极发展农村各类金融组织,建立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机构,优化投融资环境,完善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确保农业投融资持久、高效运行。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农业金融服务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农业产业化打破了原有农业发展的产业边界,涵盖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结了农民、企业与市场,实际上贯穿了传统的一、二、三产业。在资金配置方式上,由于产业化过程中在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方式会出现变化,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相应地会出现变化。一是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二是农户的生产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三是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此外,农业产业化所需的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各级政府的财力有限,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不强,农户的资金实力较弱以及社会资金流入产业化的渠道不畅,导致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严重缺乏,农村金融的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现有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需要
农业产业化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而金融投入是投入主体。目前农业投入主要来自财政、银行、农户(家庭开发经营支出)。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计算,近十年在财政、银行、农户的农业总投入中,财政平均占17%,银行平均占61%,农户占22%,三者总投入平均增长20,6%,其中财政占7%,农户占17%,银行占76%。但是,相对于农业产业化巨大的金融需求,现有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仍难以有效满足客户需要。
(一)从金融层面分析
1、政策性银行支持范围狭窄。农发行调整职能,将业务范围由原来重点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向农产品转化企业拓展,在拓展新业务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是从其支持的范围来看,支持对象仍局限于粮油购销企业和粮油深加工企业,对畜禽养殖业、竹制品加工业、丝绸加工业等产业较少介入,支持“大农业”目标未得到充分体现。而农业产业化是以“大农业”为前提的。
2、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外流。从县域商业银行近年情况来看,存差逐年扩大。由于上存资金元风险,收益性高,县辖国有商业银行均将吸收的存款通过二级准备金形式上存到市级分行,然后再以同样形式上存。县域资金向上级金融机构集中,减少了支持县域经济的资金来源。
3、农村信用社重负难当。随着农业银行在乡镇网点的减少,农发行业务缩小为粮棉油收购贷款及农村合作基金会全部撤并,客观上赋予农村信用社独立支撑农村金融主渠道的职能。但由于当前农村信用社正值改革攻坚阶段,资本充足率较低,抗风险能力弱,面对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而产生的资金需求,显得力不从心。
4、担保基金品种单一,规模较小。虽然地方县市设立了农业产业化担保基金,但专门针对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担保基金数量有限,且担保基金的规模不大。这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需求而言只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企业扩大生产的资金需求。
5、信贷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不足。我国产业化发展时间不长,大量的企业还未达到规模。由于原有贷款制度的制约,信贷资金往往向大公司大企业集中。由此产生的“马太效应”,压挤了一些成长型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信贷资金来源空间,制约了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
6、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一是供需不能由市场信息反映调整,利率机制不完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优势在于其小范围内的信息资源,能降低监督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性。但目前的集中贷款决策权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无法对农村金融的需求变化作出灵敏的反应。信贷等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二是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保险市场、担保市场等还未完善。
(二)从农业产业化层面分析
1、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不大,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较低,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品牌意识不浓,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受支配的地位。竞争力不强制约了其融资需求。
2、财务管理不规范。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自身运作不规范,生产经营多为家族式管理模式,且缺乏规范的财务管理,甚至提供虚假报表,因而难以取得金融支持。
3、有效抵押不足。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起步较晚,规模小,家底薄,有效资产存量少,而要取得扩大再生产贷款必须有可行的担保单位和抵押物,但由于其自身抵质押不足,信用评级低,寻求担保单位较难,其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往往因此得不到满足。
4、保障体系不健全。农业是弱势产业,整体效益比较低,受自然环境(如台风、禽流感等)的影响大,而目前农业保险体系、农业风险补偿体系、农业担保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使农业及其产业化经营的弱质性显得尤为突出。同时,农业发展对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又较高,特别是一些成长型农业产业化企业更是需要大量信贷资金投入,在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可能为防范风险而谨慎投入信贷资金,从而使企业丧失发展良机。
二、构建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积极发展农村各类金融组织,建立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机构
应当建立以非国有银行为主体的、基于市场机制的、受法律制约的、规范的金融组织。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是实施“三农”资金支持,逆市场配置资金,增加农业农村资金投入的重要手段,是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有效结合的支农方式。农业发展银行通过对符合国家发展意图的农业政策扶持项目的直接或间接投入,可以诱导更多的商业性、社会性资金投入,形成乘数效应,以达到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目的。
农业银行要调整发展的思路。鉴于农业发展银行功能仍然缺位、农村信用社实力有待增强、民间金融尚需规范等历史和现实因素,农业银行应是有限度而不是完全的商业化。要积极支持乡镇优质企业二次创业,作好与农村信用社的市场交叉定位。由于农业银行继续代理部分政策性支农业务,国家应在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和补贴,人民银行也应给予其更多的优惠再贷款,解决支农资金不足和成本过高的问题。
要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要明确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完善其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应按合作制原则进行改革,恢复其作为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的本来面目。建立产权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管理科学民主的产权制度。在政策上给予农村信用社更大的支持,在利率的确定方面应有相对于商业银行更大的浮动空间。
邮政储蓄要大力推进小额贷款的试点,为加人产业化环节的农户提供更及时的资金帮助。要建立规范化的中央银行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支持制度,借此促进邮政储蓄存款回流农村。
国家要扶持农村各类金融合作组织的发展。目前,广大的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的资金,基本上是依靠自身的积累和农村中的私人间借贷发展起来的。农村中私人间借贷每年可以达到几千亿元,这个事实说明,各类金融合作组织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村镇银行的试点在这方面是个有益的尝试。
(二)优化投融资环境,确保农业投融资持久、高效运行
健全的农业投融资机制和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有利于吸引资金投入农业,稳定农业企业的资金来源和有效运用农业资金。应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农业保险机构,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应逐步把农业保险业务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要加大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财政应对农民、农村企业所交纳的保费以及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亏损提供适当补贴。通过政府补贴或委托代理的方式,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市场为农业原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建立农业保险、大宗农产品期货和信用登记系统,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通过建立诸如农业风险基金等专项基金和开展农业保险工作,对因遭受洪灾、虫灾等自然灾害及其他意外事故而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偿,解除农业投资者的后顾之忧,增强他们对农业投资的信心和决心。要优化农业投资环境,使农业资金持久投入、高效运行。
(三)完善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要着手制定当地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贷款业务发展规划,明确近期及中长期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发展措施。
农发行要突出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特色加工企业,营造农发行信贷业务的品牌优势。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贷款业务发展规划,有目标、分步骤地实施营销和发展战略。要积极巩固现有客户,着力培养一批优质客户,适当集中审批权限,抓好制度建设,探索积累经验,可适当下放审批权限,扩大省分行审批权限,并赋予二级分行一定限额内的贷款审批权限,提高办贷效率,壮大优质客户和黄金客户群。金融机构要在促进粮油产业化和加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农信社和农业银行要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及时满足农户与企业的资金需求。坚持因企因户制宜的原则,把握企业和农户的风险承受能力。通过掌握企业和农户的资产负债、经营效益、市场占有率、发展潜力、关联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债权债务关系等情况,分析其现实的风险承受能力,注重从第一还款来源判断和把握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改变单纯依赖抵押担保或保证担保来把握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的方法。灵活选择贷款方式及信贷支持方式,降低客户交易成本,适当简化贷款手续。对客户实行分级管理,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提供有区别的信贷服务,采取相应的贷款管理方式。将农发行的资金、营销资源和管理投入,按照客户的层级优化配置,从而不断优化贷款结构,提高贷款质量,有效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促进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农村金融机构要适时开办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的中长期贷款业务,适应企业提升产品档次、发展精深加工的需要,有计划地逐步安排企业技术改造、生产基地建设等中长期贷款业务,增加新的贷款业务品种,支持企业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借以扶持、巩固和发展一批农发行的忠实、优质客户。要发挥信贷资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调整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银行要根据新业务发展需要,改进资金结算方式,创新结算工具,择时开办承兑汇票、贴现业务、信用证(卡)业务等,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和结算服务。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农业产业链金融问题 篇6
思南县位于黔东北铜仁地区西部,地处武陵山腹地,乌江流域的中心地带,东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西依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县域面积2230.5平方公里,辖13个镇14个民族乡,居住有汉、土家、仡佬、蒙古等18个民族。县城是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享有“小重庆”之称。全县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地形东缘及西北高,中、南乌江峡谷低,地貌以溶蚀、侵蚀的山地丘陵为主,具有春夏较长,秋冬较短,冬暖夏热的特点。大部分地区热量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光、热、水同步,适宜水稻、玉米、薯类、油菜、蚕桑、中药材、林木、果蔬等植物生长和畜牧业生产。是贵州省著名的商品粮、烤烟、蚕桑、商品牛、商品猪生产基地。
一、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思南县产业化主要是围绕生态畜牧业、烤烟、茶叶三个支柱产业和经果林、蔬菜等重点产业稳步推进。2008年,全年全县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9个,生猪出栏39.5万头,能繁母猪“内推外引”4728头;新建高标准无性系茶园1.246万亩,无性系茶树苗圃250亩;建立优质烤烟基地面积45564亩,产量达到10.927万担;建立高淀粉红薯示范基地0.4万亩,专用加工型辣椒基地3万亩,优质油菜示范基地0.5万亩,优质稻示范基地1万亩;经果林基地达到3万亩,塘头、邵家桥、思唐镇已发展次早熟和秋延晚蔬菜基地0.5万亩,以塘头等优势发展区域为中心,辐射7个乡镇的2.5万亩蔬菜基地已规划落实;开发新产品1个;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1个。
随着各产业基地的建立,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也不断发展,至2008年未,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已达到195个,其中采取合同关系的有23个,年履约订单成交额达2.3亿元;产业化组织中,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型的有24个,其中,地级龙头企业达到8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有5个,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已达9200万元,年销售收入1.3亿元;中介组织带动型有33个,年销售收入达1680万元,专业市场带动型15个,年交易额达5100余万元,农村经纪人有24个,专业大户110户。
从产业方面看,全县的农业产业化已涉及到种植业、畜牧业和林特产业,其中,种植业包括优质稻、油菜、花生、大蒜和辣椒等;畜牧业包括猪肉、牛肉、皮蛋等生产与加工;林特产业包括苗木基地建设和木材加工等。全县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5.48万户,产业化组织从业人数2210人,种植面积23万亩,畜禽饲养量2万头(只);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直接增加收入近9000万元。
二、金融危机对本县“三农”冲击的总体评价
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应该说对本县国民经济各领域已带来了不小冲击,特别对本县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更不可低估。可以预见,今年是本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比较严峻的一年,同时也是农业稳定发展难度较大的一年,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压力最大的一年。正如今年二00九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二00九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的,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二00九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极为艰巨的一年。”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民工大量返乡回流,农民就业增收面临双重压力。据不完全统计,到去年年底全县约有1万左右农民工回流,占外出打工总数的7.7%,虽然比全国平均11%的返乡率要低,但应该看到,由于本县外出务工收入在农民人均收入中所占比重大,仅这部份返乡农民工就足以对本县农村经济带来不小振荡。据测算,如果这1万回流人员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将会使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减少140元左右。事实上,思南县作为一个山区农业县,农业基础脆弱,耕地资源少,自然条件差,务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支柱产业,随着农民工大量返乡,大大降低了农民增收空间,尤其是现金收入门路变窄。
二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农业调整增效面临双重困难。
2008年上半年,全县主要农产品价格呈平稳增长态势,直接拉动了农民增收,但进入下半年尤其是金融危机暴发以来,资源性农产品价格全面下滑。据贵州农业信息网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12月,全省早籼稻12月上半月市场每50公斤(下同)均价80.00元环比下降5.88%,同比下降14.89%,晚籼稻12月上半月93.67元,环比下降1.66%,同比下降6.02%,玉米市场均价77.00元环比下降1.17%,同比下降62.59%。现在看来,影响农产品价格下行的动因还没改变,有些还在积累,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的难度加大。而农业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山区农民组织化程度很低,市场应对能力滞后,农业结构调整风险加大,增产不增效甚至减收,开发增效更加困难。
三是农资价格高位运行,农业效益空间再度压缩。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需求下降,农产品价格全面走低,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仍然高位运行,农业用工成本不断攀升。2008年我县农资价格平均涨幅在20%左右,主要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例如,化肥价格大幅上涨,氮肥(尿素)每吨平均上涨了530元,复合肥每吨上涨了近500元,氮肥(尿素)平均零售价格为2533元/吨,最高零售价格达到2800元/吨,复合肥(含量25%)平均零售价格为1573元/吨,最高零售价格达1800元/吨,较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上涨了26.6%和47.6%。水稻种子平均涨幅在5%左右,其中Ⅱ优58零售价格 为14.76元/千克,较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4.68%,玉米种子平均涨幅在2%左右。生产成本上涨与产品价格下跌的反向运行,不仅直接冲消了政府的种粮补贴,同时也直接压缩了本来就很低的农业比较效益空间。如2008年,全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农作物亩平种植纯收益仅为136元,同比下降31元。农业比较收益下降,不仅进一步降低了农业开发效益,而且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四是农业资本市场滞后,龙头企业融资相当困难。由次贷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本来就很脆弱的农业资本市场进一步弱化。特别是贫困山区农业资本市场发育滞后,农业开发扩大生产缺项目、缺资金的问题更为突出。尽管国家宏观政策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但由于农业开发市场风险大、自然风险大、比较效益低,金融部门对农业投入实际上更为谨慎,更加严格。不仅农户生产贷款手续繁杂,龙头企业融资条件多、成本高、难度更大,尽管有好的生产项目,但由于融资中诸多条件限制,不少企业很难融到资金,发展的资金链条断裂,做大做强步履艰难。
三、对本县农业产业化影响分析
近年来,思南县农业产业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各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特别是8家地级龙头企业在推进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但至去年全球金融危机暴发并逐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思南县的农业龙头企业也相应受到影响,并对基地建设和农户的增收产生了次生影响作用。
(一)对龙头企业的直接影响分析
主要表现在企业销售收入增长幅度明显放慢,据统计,2008年全县县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总收入为1.3亿元,仅比上年增长0.7%,部分企业还出现了负增长,如思南县鼎一食品公司,2008年的销售收入就比上年减少了500万元。当然由于本县各企业所经营产品及其市场不同,到目前为止,各企业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总体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口企业或为出口企业提供原材料的企业受影响较大。如鼎一食品公司部分产品是通过广东总公司出口,部分产品是给国内一些肉制品深加工企业提供原料。由于发生金融危机,国外大量分割肉反销我国,一方面使产品价格下降,另一方面使公司销售订单减少。国内的一些肉制品企业经营不景气,与鼎一公司的订单量也减少。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该企业从多方面受影响,经济损失达170万元左右。二是生猪养殖企业受影响也较大。由于去年上半年养殖企业在仔猪和饲料等方面的成本较高,正当生猪出栏时,遇到国际金融危机,商品猪防风出售价格下跌,大约每公斤下降3元,给企业造成较大的损失。三是企业普遍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据万圣种业公司反映,由于今年各大企业为了及时回笼资金,万圣种业公司进货时已再不存在赊账,每批货都是先付款再发货,为此,公司流动资金周转出现较大的困难。金氏食品公司等多家公司也因贷不到款而出现资金周转难。另外,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县的几家食品加工类企业因消费市场萎缩,居民购买力下降,企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总体上影响不大。
(二)对农户的影响分析
这次金融危机使龙头企业受影响,由于龙头企业上连农户,因而对基地建设和农户的增收必然带来影响。如2008年,思南县粮食购销有限责任公司,基地建设规模为21400亩,带动农户12000户,带动农户户均增收500元,预计2009年基地将小于20000亩;思南县鼎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基地建设规模为10000头,带动农户5000户,带动农户户均增收400元,预计2009年基地将小于10000头;思南县亿农有限公司,基地建设规模为30000亩,带动农户11000户,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00元,预计2009年基地仅在10000亩左右;思南县乌江绿色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基地建设规模为1380头,带动农户1250户,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00元,预计2009年带动的农户将小于1000户。可以说,基地内的农户收益增幅将比上年有所减少,现已成定局。
四、面对金融危机应采取的对策
(一)进一步落实好中央各种强农惠农政策
随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必将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生产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措施,特别是对农业投入空前加大,多种惠农政策叠加扶农。据统计,2008年,全县仅农业部门争取的农业政策和项目资金就达10599万元,其中涉农项目专项资金4609万元,兑现农民种粮补贴、综合补贴及杂交水稻补贴4089万元,退耕还林补贴1437万元,油菜良种补贴190万元,能繁母猪补贴274万元,比往年大幅增加。随着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的到位,本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补贴、特色产业开发、生态经济发展必将获得更多更大的政策支持和项目扶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必将不断增强。
(二)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面对金融危机,我们必须立足资源优势,抓好特色产业,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充分挖掘本县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重点是通过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建立起农村特色经济,使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态势。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生态文明大省”的战略部署,以及地委、行署建设“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的总体要求,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重点在生态畜牧业、生态茶、烤烟三大支柱产业和经果林、无公害蔬菜两大特色产业上实现新突破,建设生态畜牧、生态茶、烤烟、经果林、无公害蔬菜“五大产业带”,建立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区域特色及优势的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创立一批名牌农产品,力争在2015年前,把思南建设成集优质高效型种植业、规模集约型养殖业、综合开发型林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于一体的经济特色鲜明、农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强县,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到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8年基础上翻一番,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0%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及60%以上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
(三)加大对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农业产业经营组织的支持力度
据思南县产业办2009年元月份对全县8家地级龙头企作的调查显示,金融危机以来,这些企业都遇到融资困难,特别是思南县万圣种业公司、思南县金氏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和思南县鼎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表现得比较突出。
据统计,至2008年未,思南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已达到195家,占铜仁地区总数(共605家)的32.23%,排列全区第一,但本县的资金扶持力度与企业规模确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据统计,2008年铜仁地区用于扶持龙头企业的贷款共计23009万元,其中思南县800万元,仅占全区总数的3.5%,排在全区倒数第二位;而全区用于扶持龙头企业的财政专项资金共计1468万元,其中思南25万元,仅占全区的1.7%,与本县相邻的印江县则达到了420万元,占全区的28.6%。可见,本县客观上存在着“产业化组织数量最多,资金扶持数额最少”的不正常现象。
农业产业链金融问题 篇7
农业产业化, 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 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也就是改造传统的家庭农业生产模式, 与市场接轨, 将各类生产要素集成一体, 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商品化和社会化。这类生产模式具有商品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以及风险相对集中的特征, 因此产业资金的充分供给, 融资渠道的多样化显得颇为迫切。
梅州是广东省的一个“农业大市”, 截至2010年, 梅州市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5.8%, 该市以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旅游农业为发展定位, 突出发展水果、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养殖等于大特色产业。目前, 共有169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16家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010年, 梅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612.85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20.3%,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85亿元, 农业生产总值在广东省各地级市中排名第7, 其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化的程度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在广东省比较具有代表性, 近年来, 梅州又提出了“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 实现科学发展, 彰显后发优势。打造一条“与传统发展模式不一样的具有梅州特色的发展新路子”。
2 金融改革的必要性及梅州农业面临的主要情况
2011年间, 由中国经济时报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全球视野下的现代农业发展”分论坛在北京举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表示, 实现“三化“同步, 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而今后着力解决的五大问题之一, 是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资金链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命脉, 对于山区农业转型来说, 显得更为关键和迫切, 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一是农业产业化改变了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 农业生产由一家一户转变为“公司+农户”、“市场+农户”、“基地+农户”等模式, 生产的基础设施投资比重大, 而且需要专业的人才和技术投入到研发生产之中。目前, 梅州市规模化、集团化的农业龙头企业少, 品牌产品单一, 工业化程度不高, 大部分处于规模扩张阶段, 资金需求量大。2011年度全市只有16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而且大部分属于茶叶种植等种养型企业, 农业品牌发展不均衡。梅州的粮食、水果等大宗农产品产量高, 但是产后精深加工不足, 加工企业规模小, 导致市场竞争力弱。
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 不仅需要大量的生产设备引进费用和使用费用, 而且由于农产品很大部分属于食品类, 食品的安全性、市场适合群体及产品的差别性等都需要全新的分析、鉴别加上后续的开发宣传, 这一系列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市场启动资金和拓展资金。梅州农产品市场与流通业相对滞后, 产品市场开发不足, 大部分产品都在市内流动, 卖难问题突出, 难以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
三是由于农业具有国计民生的重要性, 加上农业风险较大, 我国的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比重在不断增大, 但是仅靠国家财政支持难以完成产业提升的任务, 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滑, 跟不上其他产业发展的步伐 (见表1) 。
四是农业的自然属性决定了相比于其他产业, 农业的季节性明显, 风险大, 农产品的价格受自然及环境因素影响敏感, 收入波动的概率大。要保证农业企业的收益, 实现农产品的避险保值, 需要有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做后盾, 包括保险、基金、期货期权等农业金融创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以及农民理财意识的提高。这需要政府、企业、农户的共同出资管理和维护。以梅州市的农村信用社系统为例, 截至2008年底, 全市的农信社存款余额为131.2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76.36亿元, 存贷款占全市金融机构市场份额分别为25.52%和34.48%, 均占全市金融机构第一位, 但是农信社贷存比为58.2%, 说明农村地区金融资源没有真正用于农业的建设之中。
3 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充足的资金在山区的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金融市场是现代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的资金交易场所, 仅靠财政无法解决庞大的资金需求量, 无法应付突如其来的风险。而目前的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以下几个深层次的问题:一是农村金融资源的持续外流,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从县以下农村地区抽取资金, 针对农村金融服务相对不足;二是农村金融机构的盈利目标与农村经济主体低收益、高风险的现状相悖, 面对农业产业的高风险, 金融机构惜贷现象严重, 存多贷少;三是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发展壮大需要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而农村金融市场能够提供给农民的金融服务品种单一, 农村生产要素没有与资本结合, 社会金融资源没有进入农业经济体内循环;四是农村金融管理体制高度垄断, 金融机构缺乏竞争, 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根据邓小平同志所说,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因此搞好农业产业化, 需要集合各方面的力量, 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 提升产业水平, 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创新成为关键。
4 农村金融改革具体措施
4.1 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成立一站式、综合性、专业化的金融机构满足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以农村金融的主要金融机构, 如邮储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壮大为主导, 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户合作社等形式的微型金融机构。同时, 不同的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的支持重点, 例如国有控股的金融机构, 主要支持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的规模化建设及项目支持;商业金融机构, 重点支持企业市场运作过程中的融资需求, 合作社金融机构, 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基地的建设;民间金融机构, 主要为农户提供小额资金融通等。
4.2 创新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建立跨区域城乡一体化的金融市场体系
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城乡结合、产融结合的直接投融资市场, 建立相应的农村证券经营机构, 代理农业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 依托农户合作社和家庭经济纽带, 成立进行内部投融资的财务投资公司, 推动民间融资合法化和利率市场化;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成立农业信贷、农业基金、农业保险、信用担保等金融工具一体化的广覆盖的农村金融市场。
4.3 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
重点建设适合农村企业和个人的征信体系。鼓励和引导信用服务机构进入农村信用市场, 开发信用产品。依托目前已有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信息, 建立具有较高可用度的企业农户信用评级标准, 加强对信用数据的研究开发, 形成新的信用服务系统, 并将系统与各农村金融机构联网, 按照系统内企业和个人客观的信用评价情况, 给予相应的评级和对应的优惠政策。除征信体系建设外, 还包括支付结算体系、信用担保体系, 农村金融资产管理体系等, 从而形成一体化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降低金融机构的融资风险, 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可靠性, 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经营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陈龙, 关于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
[2]温铁军、姜柏林, 把合作金融还给农民——重构“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J].中国金融研究, 2007, (1) :43-44.
农业产业链金融问题 篇8
绛县地处运城市东北端, 海拔落差较大, 耕地面积有限, 农业条件相对较差。但复杂的地形地貌, 也形成绛县独特的小气候和发展林果、畜牧及无公害农业的优势。1986年该县被列为全国七大山楂生产基地县之一。大樱桃是绛县与中国农科院合作的产物。根据绛县实际, 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把农业发展定位在“特色”上, 形成了以山楂、大樱桃为主的林果业、以梅花鹿、牛为主的畜牧业和以中药材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绛县农业产业转型的特点
(一) 依靠科技支撑提升发展水平
该县是中国农科院科技综合示范县, 与中国农科院各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同时加强与其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合作, 基本做到了一项主要技术依托一个权威专家, 一个特色产业、一个龙头企业都有一个科研单位作支撑。如山楂、大樱桃等林果产业依托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皂荚产业依托中国林科院等。通过及时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 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如在大樱桃产业发展上, 成立了由郑州果树所专家任会长的协会, 实行统一规划, 统一培训, 统一销售, 签订合同, 分户管理, 市场化运作, 风险自担, 并有几名专家常年驻绛进行指导, 使该产业由700亩迅速发展到10500亩, 已挂果树收入达万元以上, 高的达3万余元。
(二) 加强品牌农业建设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
在发展特色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中, 注重农产品品牌的开发和标准农业,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面积达25万亩, 涉及粮、果、菜三大类10个品种, 维之王、金甲等企业11种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产品认证, 山楂系列制品、牛肉系列制品在国际国内展示展销会上多次争夺金银奖, 获“名优产品”、“最受欢迎产品”称号。同时鼓励各村因地制宜, 发展“一村一业”、“一村一品”, 全县先形成了史村樱桃、韩庄草莓、柴堡药材等一批种植、养殖、加工专业村。
三、金融支持农业产业转型的情况
从调查情况来看, 绛县金融支持农业产业转型的力度相当小, 根本无法积极推动绛县农业的协调发展。具体为:
一是中国农业银行绛县支行从2012年12月份发放惠农贷款仅1320万元, 支持农户312户。主要是对山楂园扩建、牛存栏、生猪存栏的壮大、优质药材种植面积扩大的贷款投放。农行信贷负责人表示:虽然农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但在股改后, 农行在对县域农业产业转型这一方面的资金支持还没有到位, 主要受农村信用环境不良的影响, 发放的贷款存在一定的风险。目前, 就有一些农户拖欠贷款利息, 难以追回。所以, 农行就放慢了发放惠农贷款的脚步。
二是绛县农村信用社作为对该县农业产业转型提供信贷支持的主力, 止2012年12月末共发放支农贷款6000万元, 全部为短期贷款6000万元。具体为支持山楂农户97户, 贷款1247万元;支持樱桃农户85户, 贷款1543万元;支持养牛农户75户, 贷款788万元;养猪农户86户, 贷款883万元;支持中药材农户47户, 贷款563万元;支持种苗木农户120户, 贷款976万元等。虽然农信社对农户扶持力度不算小, 但仅仅是满足当前的需要, 对农户长远发展的扶持力度还远远不足。
四、金融支持农业产业转型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金融供给体系不适应农业产业转型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邮政储蓄成为农村资金流失的主渠道, 农业产业转型资金的需要不断扩大;二是农村贷款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特别是龙头企业贷款问题较为严重;三是金融市场的城乡分割和相对严重的农村金融抑制, 使企业的融资成本与风险不断提高;四是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 金融服务的时效性和连续性缺乏有效保障。据调查, 农村信用社曾对农业产业化企业开展过票据质押, 但由于手续繁琐, 加上农信社的票据不被其他金融机构认可, 此项金融品种就此停止了, 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多样性。
(二) 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特点和信贷利益及贷款期限之间不适应, 造成信贷资金难以进入农业产业
农业产业在产业化经营初期, 具有投入多、风险大、效益低等特点, 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要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 必然在产业经营初始阶段谨小慎微,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产业化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同时, 金融机构在信贷经营上大多采取短期贷款方式, 而农业产业化项目贷款一般周期较长, 二者时间的不一致将导致产业经营生产发展不协调、不同步, 使金融机构对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不积极。
(三) 金融机构对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的信贷额度和期限已不适应当前农业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金融机构对农户的生产性资金供给以小额农贷为主, 通常做法是由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评级核对贷后, 分四级发放贷款, 从500元至3万元/户不等。而目前农业产业化规模种养的大额资金需求一般都超过3万元, 由于授信额度的限制, 这些资金需求往往难以从信用社得到满足。
(四) 金融机构信贷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农村信用社改革后, 省级联社加大对县联社的调控力度, 一是对县联社的贷款审批权进行严格的权限管理, 二是经营、分配、资产处置权力控制严格, 县联社自主经营权受到影响, 不能灵活高效使用自有资金, 难以对当地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造成灵活调节资金供给和需求的能力削弱。另外,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本身处在改革后整理过程中, 如中国农业银行绛县支行刚股改完成, 在贷款权限的上收、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方面不健全, 同时它们对国有企业、规模以上企业等为主体的贷款比较偏好, 这样主观上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的萎缩。
(五) 缺乏行之有效的信用评价和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从目前农业产业转型中对龙头企业金融支持的现状来看, 缺乏行之有效的针对龙头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目前农业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 处于创业成长期。据调查, 我县信用社推广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农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信用等级申请一定额度的资金, 而农户的信用评级需信贷员亲自下基层调查, 得耗费大量资源, 加上信用评级更新难度较大。所以到目前此项信用评级基本是有名无实, 不利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和农信社风险控制。
五、对策建议
(一) 切实加强农村金融信用体系, 保险体系和担保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县委县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领导农村金融机构与政府监管部门和执法部门联动, 建立相关工作联系机制。二是积极发展农村保险。有条件的话可对参加种养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 对经办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保险机构适当减免所得税, 对农业政策性保险实施再保险。三是构建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只有将农业产业转型的企业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才能真正解决农村产业化发展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 同时也可以解决金融机构为这些企业贷款的后顾之忧, 提高它们给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的积极性。
(二) 健全完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一是健全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首先, 通过政策引导, 推动各类资本有序流入农村金融市场;因地制宜, 结合实际, 组建村镇和贷款公司, 多渠道解决农村信贷资金需要。其次将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定位于支持农业产业转型的政策性信贷金融机构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二是整合信贷资源配置渠道, 建立农业产业区建设和大项目银团贷款制度。对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产业调整项目, 在经过认真评估论证、审查的基础上, 对信贷资金需求较大的, 应采取由一家银行牵头, 几家银行参与的银团贷款方式, 确保足额扶持。三是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将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农业产业转型的制度。为减少农村资金流失对县域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转型的负面影响, 可规定凡在县城及以下设立网点的商业银行, 必须将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在农业经济项目上。
(三) 引导金融机构完善信贷管理体制, 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一是引导大型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进行信贷流程再造, 提高贷款审批效率, 加快贷款审批速度。二是在制订信用评级标准时, 应充分考虑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制定适合农户和中小企业经济特点, 反映其风险特点的授信评级标准。三是在信贷产品创新方面, 应围绕县域经济以农户、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金融需求为主的特征, 创新信贷产品, 开发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户联保贷款、大联保体贷款等创新产品和服务。
(四) 建立完善多层次的风险补偿机制, 切实解决县域经济主体信用不足的问题
深化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研究 篇9
目前, 按照财政支出的方式, 财税补贴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手段主要包括财政专项资金、财政补贴和税费优惠。芷江在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 财税部门除继续落实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税收优惠和出口创汇贴息外, 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根据芷江市农业发展现状找准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位置, 把工作重点放在解决农业生产化经营发展过程中农户、龙头企业、市场组织无法制决的矛盾和问题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 加大农业生产化的财政支持力度。不仅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一要芷江地方财政要保证每年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水平要高于上年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水平, 对农业产业化适度倾斜, 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保证支农资金足、及时到位。二要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 防止被挤占和挪用, 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确保支农资金实际使用量和使用效率, 使支农资金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经济效应。三要充分利用国际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资金向我内地欠发达地区转移的机遇, 大力度引进有实力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鼓励以承包经营或合资入股等形式投资农业, 在项目落地后给予其一些项目启动补贴。四要加快加大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起点, 是构成产业化经营的基本要素。加快原料基地建设为农产品加工提供优质的生产原料, 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也可以提高企业生产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 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提升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 芷江可以采取帮助企业建立原料示范基地, 或者对龙头企业进行原料基地建设补助, 或者免除企业建立基地的相关费用。五要建立农业产业化风险基金, 这是扶持龙头企业的重点环节。风险基金筹集渠道可以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的利润中抽取, 企业每年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一定的比例, 政府也要从财政支农资金中划出一部分作为风险基金的补贴, 这样可以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部分市场风险内部化, 使加盟农户免受市场波动的直接影响, 并增进产业化经营系统运行的主动性, 提高竞争力。六要坚持科教兴农方针。农民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 人力资本投资农民就是间接扶持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 要通过龙头企业和商品基地, 加大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政府可以针对龙头企业的需要, 组织农户应用科技成果, 推广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 或由龙头企业针对所需农产品的特性请来专家对原料供给的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这些培训费用由政府给予相应补贴, 金融机构进行大胆的机制创新, 加大信贷投入, 充分发挥金融资源对农业产业化的助推作用;指导各金融机构加强与政府经济综合部门、农业企业的信息沟通、政策联动、项目推荐等多方面开展合作;开展农业产业化信贷支持统计监测工作, 并大力开展调查研究, 及时反馈政策效应, 积极协调解决资金落实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前提下, 进一步加大运用支农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力度, 引导金融机构切实做好三农的信贷支持工作, 因地制宜, 适时调整支农再贷款在农业产业化中农户群体中的运用比例!发放和管理力度, 重点大力扶持公司十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建立银企信息发布平台, 进行金融创新产品业务知识的宣传, 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发展, 搭建交流平台, 促进银企对接继续积极协助市政府举办银企治谈会、项目推介会等, 把各行扶持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政策、信贷产品、金融服务工具和金融创新产品编制成书, 奉献给农业龙头企业的开拓者, 帮助企业财务人员了解掌握现代金融知识, 提高金融产品的运用能力, 为开辟企业的融资渠道奠定基础, 为实现银企双赢取得最大成效创造良好环境。
二、发挥农业发展银行支持农业产业化的骨干与支柱作用
作为国家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农发行理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在支持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上, 农发行应在积极稳妥发展以粮棉油收储、加工、流通为重点的全产业链信贷业务, 打造支持粮棉油全产业链发展主导银行品牌的前提下, 主要负责那些有一定收益, 但其微观效益低而宏观效益高, 或短期效益低而长期效益高的项目的资金融通, 信贷投放重点在农业产业化的启动阶段作为政策性银行, 国家最新的政策方针是农发行业务的风向标。200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 农发行芷江支行应加强与水利部门战略合作, 集中信贷规模, 提高办贷质量和效率, 着力支持纳入中央和省级规划的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江河湖水系治理、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等涉农水利项目, 突出重点抓好政府关切!有财政资金配套的水利建设项目的营销, 跟踪掌握项目实施动态和进度;大力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新一家。
三、完善农业风险补偿机制
农业保险制度的建设, 可以弥补因自然灾害或市场变化造成的信贷资金损失, 从而有效分散农业风险, 降低信贷资金的风险度。2006年6月26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了将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方式的创新, 纳入中国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提出了补贴投保农户、补贴保险公司、补贴农业再保险的三补贴政策, 为政府经济上支持农业保险提供了政策依据在经济欠发达的芷江, 可以围绕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 (湘政办发[2007]12号) 和湖南省每年制定的农业保险实施方案, 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1.以政策性保险为主, 深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生产特别是种养业的风险特点决定了有许多领域需要依赖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 也有许多领域可以推行商业性农业保险。从各国农业保险制度的成功经验来看, 农业保险基本采取政府组建的政策性保险为主导, 商业性保险为辅。芷江市可以政府支持的方式办理农业保险, 对于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 可以获得信用贷款的支持, 也可采用农业保险与发放农业贷款相结合的方式, 从而规避农业信贷风险, 为支农信贷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同时, 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代理农业保险业务, 或者委托政策性银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
2.探索保险支持农业产业化新路径。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 引导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 既可以减轻参保农民的保费压力, 解决农民投保能力低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带来的保险运作成本较高的问题, 又可以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拓展保险保单质押业务的范围和品种, 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户对抵押物进行投保, 鼓励保险机构为龙头企业的生产设施如农房、农机具和农产品质量及相关经营活动提供保险保障。
四、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区域间资金流动更多地取决于地区信用环境和金融环境, 即金融生态环境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是实现经济金融良性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加快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协调、公平诚信、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 使芷江真正成为金融部门投资的洼地。发展的高地, 为银地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 高度重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深入认识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获得金融业有效支持、吸引更多资金流入的最有效途径, 切实将芷江县人民政府关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意见和芷江县金融生态 (金融安全区) 考核评价体系等落到实处, 将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列入到对各县区政府工作绩效的考核范围, 督促其在信用建设、银企关系、债权保护、政策支持等方面,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并建议每年组织人员对其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情况开展督查, 不断增强诚信意识, 创优信用环境。
(二) 推进社会征信管理体系建设与完善
当前, 农村金融业的主要运作方式仍为信用放款, 可以说, 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使企业能够更有效更便捷地获得金融支持, 强化企业的间接融资系统, 要依托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整合信用信息资源, 建立起全市信息数据共享平台, 真实全面反映信用信息, 要充分发挥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 金融部门要及时、准确、全面登录信贷资料和信贷数据, 要做到对有不良信贷记录的企业和个人要及时披露并通报, 对执行信贷征信系统制度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检查, 对问题严重的要严厉处罚, 要定期向社会开放有关信贷征信信息, 从芷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支持的现状来看, 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针对龙头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 下一步应采取措施, 建立电子化信用信息档案和公开的信息交流平台, 解决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的问题, 改善这一状况, 做好资信评估工作, 为金融部门提供全面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 提高农村信用水平, 为信贷投入提供信誉保证。
(三) 完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
要建立银行、公检法、工商、税务等部门相关工作联系失信惩戒机制, 定期公布与通报失信的企业和个人, 坚决打击和制止恶意拖欠逃废银行债务行为, 逐步规范信用秩序, 积极推进信用镇!信用村建设进程,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要培育信用中介机构, 强化其管理, 规范其职业道德, 对出具虚假评估、审计、验资等报告和扰乱市场秩序的, 要依法依规进行清理整顿, 必要时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要加强对龙头企业资金运用的监管, 督促其专款专用, 防止龙头企业把信贷资金乱支乱花!挪作他用, 造成较大的金融风险, 加强对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信用及相关知识的培训, 培养诚信意识及文化, 提高其自身的自律能力, 防范道德风险。
五、强化金融知识教育
加强金融知识教育, 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更有效地分享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但是金融知识的普及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社会工程, 涉及到广泛的公众利益, 其对象的广泛性和知识的专业性决定了该项工作需要政府、金融、教育、媒体、社区组织等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 因此, 要整合各类资源, 发挥各自优势, 形成系统联动的工作局面, 共同提高金融知识教育普及的效果, 要以点代面, 实现挖深拓面, 尤其是在每年的金融知识下乡时, 要多讲解信贷政策和贷款操作规程相关知识以及个人征信知识、担保知识, 因为很多农民对贷款种类、期限、利率及逾期处罚措施等信贷政策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 平时普遍缺乏征信相关知识, 不懂得维护自己的信用信息使个人信用报告中存在不良记录。要实现金融知识真下乡、真住乡, 摆脱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走过场的尴尬局面。要以点带面, 实现典型引路, 因为当前的农户了解金融政策法规, 去银行贷款、能贷到款项, 基本上都是靠亲戚朋友帮带传进行的, 所以可以点上的农户传经送宝给面上的群众。涉农金融部门甚至是所有金融机构都应当为农村居民着想, 对员工进行培训, 使员工可以耐心、准确地为前来贷款的农村居民讲解信贷手续和条款, 帮助前来贷款的农民填表, 提高服务水平, 完善一条龙的信贷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范小建.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思考[M].福州:福建省人民出版社, 2002.
[2]姜长云.当前农业产业化的主要问题及其宏观制度性根源[J].改革, 2002, (3) .
[3]林宝清, 李建斌.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金融支持[J].福建论坛, 2001, (9) .
[4]山东省金融学会课题组.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村金融成长问题研究[J].济南金融, 2002, (5) .
[5]傅康生.论农业金融体系与农业资金[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 1999, (5) .
[6]刘希宋, 等.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J].禽业研究, 2002, (6) .
农业产业链金融问题 篇10
国际金融公司在华投资三大战略要点:第一, 减少城乡、地区生活水平差距, 大力支持农村金融和不发达地区经济建设中小企业融资;注重医疗教育、食品安全;发展农业产业化, 利用食品饮料加工带动农民增收, 可持续城镇化。第二, 利用市场手段减少GDP的单位能源消耗, 并且提升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第三, 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之间开展南南合作, 鼓励里中国企业走出去, 增加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知识经验分享, 可持续投资。I F C集合了私人股权基金和商业银行的特点于一身。
IFC投资标准:
1、项目必须位于发展中国家, 该发展中国家为国际金融公司的成员国。
2、项目必须是私营部门项目, 国有股权小于50%, 或者融资完成后, 改制成为国有股权小于50%企业。
3、必须是技术上稳健的项目, 具备良好的盈利前景。
4、必须使当地经济受益。
5、在环境和社会方面必须达到国际金融公司环境和社会标准以及东道国的相关标准。
选择国际金融公司可以带动其他国际投资人共同投资, 根据需要考虑相关技术援助计划, 全球行业专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政策、结构、管理或供应链上的问题。I F C的参与可以有效提升公司的市场形象, 但不直接参与公司运营管理, 这利于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自由发展。因此, I F C将是中国农业产业的好伙伴。
裴斐, 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 (I F C) 投资官员
关于农业产业化问题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6-17-1
1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几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定的问题,笔者总结出以下两点。
一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都非常重视。但由于受国内长期的计划经济影响,使得各级政府按照计划经济框架下按部就班的工作思路进行产业化。实际实施过程中口号喊得亮,推动不足、具体程序落实不到位。口号喊的亮主要体现在“说的多,做得少”忽视了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和对市场的有效开发的重要性,大力宣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二是农业产业化最终必然要取代农业市场,所以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一定按照规律进行市场协调和运作。这样的运作方式是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的,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中也强调了市场导向的重要性,主要以市场的导向为主,生产要以需求为导向,所以说要看市场需求去生产,而不是先生产,后购买。一个农业产业化的规划不仅要建设几个大基地而且还要建设几个农业大产业的规划,这样的规划必然使深入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失误。另一方面,在深入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否能更好、更快、长期的发展下去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利益分配机制。由于企业、市场等“龙头”或中介组织通常比较关注短期收益,并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因此在一些非合作制的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利益损害最大的就是广大的农民。这样使农业产业化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制约,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当前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建立有利于确保农户利益的分配机制。
2 目前吉林省内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中的对策与研究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近年来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也给吉林省带来实惠,促进了吉林省农业发展进程,提高了吉林省农民的经济收入,下面笔者来总结一下目前吉林省内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中的对策。一是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使政府成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强有力后盾;二是强化农村社会团体力量,打破规模对生产成本的限制和市场交易费用的限制;三是争取实现城乡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化共同发展。
2.1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使政府成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强有力后盾
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市场运营机制还有待完善和更好的建立。在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有关部门包括政府职能部门都应根据市场为主体“自主经营、自愿合约、利益联动、风险分担、共同发展”的取向,政府应从运转机制和利益分配两个主要方面对市场加以控制和指导。另外,要使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政府必须要转变职能。尤其要加强农村基层服务能力和政权建设,建立健全高效的农业产业一体化,实现农村经济和农业快速、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要鼓励银行以及大型农业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力支持。
2.2 强化农村社会团体力量,打破规模对生产成本的限制和市场交易费用的限制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过程中如果有一个比较有实力的公司或者社会组织团体有效地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减少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经营成本,打破规模对生产成本的限制和市场交易费用的限制,將会对农业产业化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农业产业化的枢纽。
2.3 争取实现城乡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化共同发展
从定义上来讲,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两者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并且十分密切。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一定的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符合当前条件下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有利于农村经济建设,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繁荣发展贡献着巨大力量。城乡一体化实质就是让农民朋友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文明和实惠,但从定义出发,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看不出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严格的来讲,从内在实质来讲,农业产业化起到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为农业产业化拓展了发展空间,所以也可以说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所以我们说农业产业化要和城乡一体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也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脚步。从目前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看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相互交替流通、互相促进,所以流通对农民增收农业增产起决定性作用,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是通过流通组织实现的更好地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和步骤,改变了我国农业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我国农业发展,提高了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同时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相辅相成,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吴忠培.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一个中间组织理论的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01).
农业产业链金融问题 篇12
由于传统观念束缚、生态环境恶劣、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等历史和地理原因, 新疆南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绝对贫困人数很多。如何实现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 农业仍是该地区的基础产业,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对于农民增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制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很多, 近些年, 农业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却出现的“非农化”现象, 产生大量的农业金融资源的流失, 金融资源的有效供给无法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需求。这种金融支持不仅具有经济职能, 而且具有鲜明的社会功能和政策导向, 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二、南疆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南疆地区包括5个地 (州) 的42个县 (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个师的55个团场。该地区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少数民族聚集, 是新疆经济不发达的区域。2007年南疆人均纯收入1, 900元, 比全疆平均水平低649元。
(一) 从南疆各地区区位商Qij来看。
如果Qij<1, 则说明这一部门的发展水平低于平均水平, 生产只能自给;如果Qij>1, 则说明这一部门的发展水平高于平均水平, 数值越大, 说明该地区这一产业输出区外的份额越大, 其部门专业化程度越高。 (表1)
在南疆各地州中, 各地州种植业的区位商水平比较接近, 与全疆的平均水平相近, 主要是棉花。通过林业区位商, 说明各地州林业发展不平衡, 其中和田、阿克苏和喀什地区的林果业是具有优势的产业。而从牧业和渔业区位商来看, 各地州各有优势。总体来看, 只有克州地区农、林、牧、渔业差异较大。
(二) 从区域产业结构相似系数rij来看。
其中, -1≤rij≤1, |rij|的值越接近于1, 说明这两个地区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越高。通过计算得知南疆各地州农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很高, 一般都在0.8之上, 说明各地州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较严重。这种格局反映出南疆各地州都没有发挥出各自的优势。我们也可以通过南疆各地州农、林、牧、渔业的产值表分析得出类似的结论。 (表2)
各地州的农业产值在农、林、牧、副、渔总产值中占的比例最大, 其中阿克苏、和田、巴州地区均超过70%以上, 只有克州的比例稍小些, 但也占到了55.5%;而林业、牧业和渔业三项共同占有的比例还不到一半, 这既说明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比较严重, 同时也说明农业产业结构内部的不合理。
南疆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种植业的比例过大, 而能带来明显收益增长的林牧渔业比例太低, 不利于快速增加农民财富。二是在区域结构中, “小而全”、“大而全”的区域性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各地没有提出自己的特色农业到底是什么?三是在农业产业结构上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产品深加工体系, 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附加值低等。
三、南疆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弱势分析
经济学告诉我们, 资金作为一种稀缺性的资源通过市场可以实现有效配置, 若能在农业领域得到有效配置利用就可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自动调整。但是, 由于农业作为弱质性、高风险性和比较收益低等特点的产业, 资金的逐利性, 注定了在市场的调节下, 容易造成资金流失产生金融弱势。目前金融支持在南疆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作用弱化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农业生产的内在弱质性制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信贷投入。
南疆地区除了一般农业的弱质外, 由于传统观念束缚、生态环境恶劣、交通不便、贫困人口数量多等决定了农业产业结构特征更集中了弱质性, 其主导产业是种植业, 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林果业生产周期长, 牧业和渔业风险系数高且一次性投入比较大。
(二) 农业金融资源比重下降, 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
据人民银行调查, 2006年南疆农民户均资金需求量为9, 660元, 农户资金需求总量为82亿元, 而目前金融机构全年对农户发放的贷款为37亿元, 仅满足需求的45%。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统计年鉴》 (2007) 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统计年鉴》 (2007) 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三) 农业金融资源逆向流失, 农村 (农业) 金融非农化现象严重。
一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撤并。自2001年以来, 南疆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撤并386个, 留下来的机构网点通过资金上存, 实际上已成为上级行的“储蓄所”。二是邮政储蓄大量吸收农村储蓄并转存人民银行, 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资金运用出现了非农化特征。
四、促进南疆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对策
根据2008年南疆地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为突破口, 加快推进农区畜牧业发展”, 的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目标是“减棉、增果、兴牧”。通过前面的金融弱势分析, 单独依靠市场调节来实现金融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不可能的, 因此必须通过金融支持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 完善多种金融机构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在农村需求、特别是林牧渔业比例加大的情况下, 提高金融的供给率是解决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形成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金融机构及其他金融市场共同供给体系, 大力发展政策性金融机构, 更符合普通农户的贷款需要, 而对于农业产业链的延长 (如产品深加工) 则由政策银行、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结构满足其需要, 金融支持力度越大越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反之, 产业结构越合理, 越容易形成金融支持。
(二) 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减少农村资金流失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1) 制定相关政策, 要求在县域设立的商业银行必须有一定的比例, 将吸收的存款以一定比例向当地农户和农业企业贷出, 通过市场准入制度减少农村资金外流; (2) 对于南疆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可以规定金融机构吸收的资金统一上存到人民银行, 人民银行通过支农再贷款的形式将资金运用于“三农”。这种资金回流机制的建立, 必将有效缓解农村信贷资金紧张的局面, 服务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三) 建立农业风险保险机制, 增强金融支持信心。
当南疆传统农业向养殖、运输、林果业等多种规模经营方式转变时, 单纯以延长贷款期限、扩大贷款规模的“数量变化”满足新的生产需求已不能维护农信社的利益, 无法防范金融风险, 需要探索农业保险机制降低风险: (1) 建立以农业保险为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专门机构, 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险, 引导建立互助保险组织, 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保险标的保险险种使农业、农村和农民在遭受灾害后及时得到经济补偿, 尽快恢复生产经营, 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2) 建立农业再保险机制和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 分散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经营风险。引导和鼓励农户自愿投保, 对特困户可实行政府保费补贴的办法, 以减轻农民负担, 增强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 银行机构应发挥其“晴雨表”优势。
银行机构应指导该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这种支持并不一定是资金上的, 而是在信息、产品的供求, 甚至银行可以专门设立一个类似的信心咨询机构, 指导农业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 这也符合金融创新的一种思路。这种方式对于南疆地区面临信心闭塞、农民素质相对较低的现状是很好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张旭, 武海华.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因素:机制、模式与政策选择, 当代财经, 2002.
[2]人民银行长治中心支行课题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资源配置研究, 华北金, 2008.
【农业产业链金融问题】推荐阅读: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08-23
农业产业化问题08-01
中国农业产业化问题07-01
农业产业化问题探究08-07
金融助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思考08-11
农业产业链06-30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07-24
优势农业产业06-16
农业产业转移07-06
农业内部产业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