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发展对策

2024-10-03

农业产业发展对策(通用8篇)

农业产业发展对策 篇1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也是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主要渠道。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有效激励和地方党政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县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进程异常迅猛,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战略意义

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依托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的,规模较大、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具有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服务基地和开拓市场等综合功能,与基地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利益机制和经营机制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或专业批发市场。

龙头企业具有3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姓“农”,它必须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或货源的加工流通企业或批发市场;二是属“龙”,它必须具有较大的生产、经营规模,具有较强的带动辐射作用;三是“一体’’,必须与基地农户之间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利益机制和经营机制。

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柱。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水平,决定着整个农业产业化链的规模和水平,龙头企业的建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2.龙头企业具有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龙头企业凭借信息灵通的优势,可以利用国内外的市场需求信息,引导生产基地和农户调整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

3.龙头企业对于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具有重要的扶持和服务功能。龙头企业凭借自己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从互惠互利的原则出发,对自己所依赖的生产原料基地进行适当的必要扶持和服务,且对于农副产品的深度系列加工、转化增值具有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

4.龙头企业具有占有国内外市场的拓展功能。龙头企业凭借自己经济实力强、规模大、信息灵、产品优、销售体系健全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开拓、扩大、占领国内外更大的市场,而市场的开拓又可以为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张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规模在逐步扩大,管理和档次在不断提升,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诸多问题:

1.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作用弱

2006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共认定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30家,而这些企业中产值在亿元以上的不足1/4。作为典型农业大县的故城县仅有3家被认定为重点龙头企业,且这3家龙头企业的总资产刚过亿元,其辐射范围仅限于全县的某些区域,数量之少,规模之小,大大限制了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

2.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深加工、高附加值企业步

许多龙头企业生产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初级产品,加工设备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科技贡献率仅为40%,深度开发远远不够。由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加工能力比较弱,深加工率低。只是生产上达到了一定规模,但技术上还依靠着传统经验,其产品也只是中低端产品,档次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3.企业自身实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差

受传统落后意识的影响,企业普遍存在着忽视资本积累的问题,很难承受市场波动的冲击。在各企业资产中,固定资产几乎占到了80%的份额,流动资金严重不足,一旦失去了

银行贷款,生存将会异常艰难。

4.企业融资难

每个龙头企业都有符合自身条件,甚至通过专家论证的发展蓝图,但却普遍受到资金条件的制约。一是金融部门支持不够。由于农业产业化企业有其特殊性,不同程度存在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等因素。二是上级审批下达的专项资金难以全额落实。一些地方领导碍于人情面子,为了平衡各方面关系,使得重点企业得不到重点扶持。

5.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一体化的经营机制很不完善

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紧密程度是反映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龙头企业能否健康发展、不断壮大的重要条件。县级的重点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联系松散,实际上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农户和企业之间不承担任何的责任和义务。

6.政府部门服务力度不够

因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其特殊性,给农民带来很多实惠的同时,在利税方面处于下风。所以在企业创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如企业在申办各种审批手续过程中,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为龙头企业提供周到的服务。

7.龙头企业功能单一,产业链短,关联产业群发展不快

目前县级的龙头企业,多数只从事一般加工和销售,缺乏综合配套功能。没有形成从产前的信息指导、农用物资供应,产中的耕作、播种、施肥、植保、病虫害防治、良种繁育,到产后的收购、加工、科研开发、运输、仓储、保鲜、包装、销售等产业功能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关联产、业群还未能良好的发育和健全。

发展农监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

1.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竞争力

县级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要放在增加龙头企业的技改投入和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上。要始终把企业技术改造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来抓,加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改造现有的传统农产品加工企业。

2.在用足用活已有的鼓励扶持政策外,还要完善相关法律的配套实施细则,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中央及各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例如国家八部委发布的《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重点龙头企业的产业指导》等等。各龙头企业要学深学透、用足用活,增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带动本县经济的发展。

3.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同体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同农民的联结机制,是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要求。

一是要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农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农业共兴衰”的经营指导思想,直接建立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由企业提供种子、技术、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由农民按企业要求组织生产,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真正建立起企业与农民的紧密联结机制,确保企业有稳定优质原料来源,确保基地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收入。

二是要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发展中介服务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主要途径。它由农民自发组织,代表农民与龙头企业及农产品交易的另一方进行谈判。一方面可以减少农业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农民的直接接触,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磨擦和矛盾,另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代表和保护农民的利益。针对当前我国多数中介组织名不符实的状况,要加强引导,规范管理,完善运作,不断增强中介组织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

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特别要引导协会内部通过统一品牌、联合营销、联户担保等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竞争力。

三是建立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比如组建产业集团公司、产业联席会议、产业协会等,并建立章程。

4.政府应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

加快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真正为农业龙头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农业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

一要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资金周转难的问题。政府应加大财政支农投资力度,财政部门应把分散在各有关部门的支农资金捆在一起,统筹安排,集中一定财力对农业企业以资金扶持,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要建立农业企业信用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农业产业化融投资担保体系,可以尝试建立和运作农业融投资担保公司和机构,选择一批信誉好、效益高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培育扶持。

二要解决农业龙头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的难题。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农业企业和大专院校合作,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路子,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组织科技开发或技术推广;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健全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多渠道增加对重大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附加值,增强产品竞争力。

农业产业发展对策 篇2

一、城市农业的概念

城市农业也称之为“都市农业”,目前尚无规范的界定,它是在城市的特定环境条件下,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以满足城市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为目标,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上的工农业的新的结合,是一种融环境、生态、科技、生产、观赏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1];是既有利于维护生态的良性循环,又能使社会稳定、持续地获得丰富、高质农副产品的产业[2]。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城市农业的功能也不同,如在发达地区或国家,发展城市农业最关注的是其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其次才是经济效益[3];而对于落后国家,一方面,城市农业发展处于无序、低效益状态;另一方面,城市农业也承担着重要的提供食物、增加收入、解决就业等经济功能。也有人认为[4],城市农业是城郊农业的高级阶段,是现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

总而言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城市农业才开始加速发展,并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农业的功能也逐步发生变化,由开始的侧重于经济效益,向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并重,或以生态、社会效益为主,并且与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现代农业形式。

二、城市农业发展概况

早在1649年,德国亚琛市城内及其周边生产的鲜活畜禽及鱼类对于城市已是必不可少[5]。1898年,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提出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都是城市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提出了许多人居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现代理论模型,有的还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实验,如加利福尼亚州伯克莱的“有机屋”[3]。与此同时,20世纪60年代后期、70年代初期,日本也出现了城市农业一词[6],并有“都市第三空间理论”、“环境农业论”、“稀有性经济财理论”、“新田园城市构想”、“绿色地区论”和“城乡融合系统理论”等六种有影响的城市农业理论的出现[7]。随着城市农业的发展,日本政府还以法律的形式促使城市农业的发展制度化、规范化,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以法规来确认农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促进城市农业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使城市农业不仅能够在工业化、城市化中生存下来,而且还形成了市民农园、农业公园、民宿农庄、观光农业、农村留学、自然休养村等多种样式[7],兼具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功能的都市农业。

有报道说,在19世纪的中国,也出现了城市农业[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8],城市农业已逐步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勃海湾等发达地区兴起。在中国,上海是第一个把城市农业列入“九五”到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城市;北京也明确提出了以现代农业作为都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强化这种现代农业的食物供应、生态屏障、科技示范和休闲观光功能;深圳市则对城市农业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观光农业、高科技农业、城市绿化美化等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实践。目前,许多地方的城市农业已取得明显成效。

三、发展城市农业的主要对策

1. 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城市农业的重要性。

城市农业是城市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可以没有农村,但不可没有农业”[1]。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也会带来负面影响。而城市农业可以构建城市绿色景观,不仅美化城市,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而且还保护生态、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等。城市中的作物等能吸收城市社会经济生活排放的CO2,通过光合作用放出O2,净化城市大气;作物等的枯枝落叶在土壤中变成腐植质,不仅可减少城市垃圾,而且还能提高土壤肥力;植被还能使地表水流速减缓,而且其发达的根系固着土壤,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净化水质的作用;城市农业还能增加或保障城市食物供给。因此,必须提高对城市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城市农业的顺利发展。

2. 必须搞好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和设计城市农业。

城市规划应该大胆创新,确立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规划时,必须合理规划城市农业用地以及城市农业的类型(内容)。同时,依法流转城市农业用地,建立完整的土地产权体系,提高城市农业的活力。要以综合效率最优为基本原则,协调城市规划中城市农业与非农活动的关系。要建立与城市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法规体系,以此来协调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城市农业与非农活动的关系,制定城市农业的项目结构、空间布局和技术规范。

3. 必须加强城市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广义的城市农业技术体系有两类:城市非农业活动适应城市农业需要的技术和城市农业适应城市非农活动需要的技术。前者是指改变、调整城市现行非农活动以服从、服务于城市农业资源利用和功能目标的需要,包括城市规划适应技术、城市建筑适应技术和城市绿化环保适应技术等。后者是指通过对农业的功能目标和资源利用特性的改造,使之适应、服从城市非农活动的功能与资源需要,包括抗污染农业技术、环保型农业技术、休闲型农业技术、绿化及观光型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技术、教育型农业技术和产后加工等配套技术[9]。当前,要充分发挥城市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综合开展城市农业相关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当然,城市农业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而且城市间各方面的条件不同,所应采取的城市农业的类型也不同,相应地,所运用的城市农业技术也不同。因此,在城市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还相当滞后的今天,加强、加快研究、开发城市农业技术系统越来越显重要。

参考文献

[1]胡传铃.一个待开发的农业新领域——城市农业[J].江西农业经济,1995,(4):21-22.

[2]孙守勤,王洪翔.现代城市农业发展的分析与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00,(4):61-63.

[3]檀学文.世界农业[J].城市农业与可持续城市化,2001,(3):21-23.

[4]杨红卫,啜丽敏.关注现代城市农业的新动向[J].山西档案,1999,(6):19-20.

[5]陈孟平.城市农业初论[J].城市问题,2000,(4):10-14.

[6]赵桂芳.日本城市农业、绿地建设与环境[J].现代日本经济,1999,(3):41-48.

[7]董正华,袁卫东.现代化进程中的东亚城市农业[J].战略与管理,1999,(2):55-61.

[8]吕先珍.城市农业前景广阔[J].山西农经,1999,(3):18-24.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对策 篇3

【关键词】 观光农业 存在问题 对策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是指为能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享受而开辟的可吸引游客前来开展观(赏)、品(尝)、娱(乐)、劳(作)等活动的农业.观光农业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手段,以城市为市场,以参与为特点,以文化为内涵。

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

1.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的特点

1.1是观光农业以观光、休闲功能为主,包括观赏、品尝、购物、农作、文化娱乐、农业技术学习、森林浴、乡土文化欣赏等。

1.2观光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形成具有“农游合一”的特点。观光农业区往往靠近旅游景区或景点,观光农业项目是旅游业项目的组成部分,旅游者通过观光农业可以获得丰富的农作体验和田园风光的享受。

1.3是观光农业多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省区和大城市效区,以及特色农业地区。

2.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观光的季节性成为园区发展的瓶颈

观光农业园的季节性很强,存在着明显的淡旺季差别。往往是旺季车水马龙,淡季门庭冷落,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外,由于气温和气候的缘故,春季和秋季是观光农园的黄金旺季,一般情况下每天可以接待几千人,但是,夏季和冬季的情况就不是很好,有的时候甚至只及旺季的1/3。

2.2园区间单纯模仿缺乏生命力

很多投资者缺乏制定周密的发展规划和市场调研,设置旅游景点往往不相协调,多数重复、雷同,缺乏特色,因此,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有的地区没有把观光农业看作是建立在农业经营基础上的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产业,特别是很多景点的投资者为当地居民,当他们认识到身边的环境资源能作为“摇钱树”的时候,便按照自己的理解单纯模仿别人的模式仓促上马,省略了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和资源评估,例如:在河南与陕西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叫“磨滩”的小山村,这里满山都种有柿子树,到了秋天树上就挂满了灯笼似的柿子,可以说是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观光农业的自然条件,然而,当地村民由于缺少旅游开发的相关知识,盲目地对外开放,只赚取了少数的门票和住宿收入,就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这种单纯模仿,不重视可持续农业效益的做法,其投资理念已误入歧途,可谓“一条腿走路”,必然步履维艱。

2.3缺乏政府有关部门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

观光农业在我国可以说是一个新兴产业,对于这一产业,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政策体系和扶持手段。正是如此,许多地方并不是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观光农业,而是靠门票却不是靠农产品和旅游服务实现效益。此外,许多地方认为只要增加投入,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就可以为观光农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却不然,如果投资主体不解决,仅凭乡镇或县区自筹资金显然是杯水车薪。

2.4缺乏科学的统一规划和有效地宏观管理

目前,大多数地方市级及区县级都没有制定观光农业的总体规划,也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观光农业的发展基本上还是以乡村和企业自主开发为主,布局不尽合理。虽然有些地区的建设、农林、水利和旅游部门都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标准来评定景区景点的等级,实施着各自相应的管理办法,但这样又往往形成了多头管理,几个部门都各自做规划,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加上投资者自身缺乏发展规划能力,导致投资决策的明显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

3. 发展对策

3.1提高认识,大力扶持

要认识到观光农业是推动农业转型、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其在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要重视其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制定相关政策,争取在品牌支持、信贷、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支持和政策的倾斜。

3.2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彰显特色的原则,打造特色品牌,以创新的理念、求新的思维指导发展,形成经济、社会、环境三赢的局面。

3.3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贯彻开发与资源保护、生态和经济效益、近期与远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在整体规划指导下,对近期、远期的主要任务,可开发的景点、景区的定位、旅游市场细分,以及开发成本、效益调查进行分析,并邀请专家进行论证。

3.4 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涉及旅游、发改、国土、规划、林业等部门相互协作,形成工作体系,整体推动观光农业发展;完善投融资体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实现多元化、合作化发展;制定发展标准。建立规章制度,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等方面按章办事。四是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及服务水平。五是根据规范标准,定期进行评估,实行优者奖励和持制度。

3.5 打造品牌,提升品位

准确定位,注重项目策划和创意,建设一批有特色的精品示范区,不断提高项目的知名度;注意塑造品牌,选择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加强营销策划。对开发的观光项目要经常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扩大影响,以提高项目效益。

参考文献:

[1] 卢云亭, 刘军萍等著. 观光农业[M] .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5. 50- 53.

[2] 王应君,李根林.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的探索[J].河南农业科学,2005(7):13-14.

[3] 牛宇闳. 观光农业的兴起、发展及未来. 观光农业[ M] .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5. 151- 152

[4] 宋明.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的问题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2):1-3.

作者简介:郝天军,男.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王新利,男.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过导师。

农业产业扶贫的现状及对策 篇4

去年以来,我受组织的安排对**乡**村贫困群众开展农业技术对口扶贫工作。通过近一年时间深入农村、群众调查走访和研究工作,我充分认识到对**村的农业技术扶贫工作首先应通过农业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来实现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这是提高扶贫效益,壮大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不管是从长远还是短期来看,其意义都非常重大。

一、**村农业产业扶贫的现状

**村隶属**县**乡,地处**交界地带,幅员面积**平方公里,距离**县县城**余公里,是个典型的偏远贫困山区农业村。该村有**个村民小组,共**户**人(其中贫困户**户、贫困人口**人)。该村有耕地**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当地群众主要靠种植水稻、玉米、花生、豆类、蔬菜等农产品和养殖鸡、鸭、猪、牛、羊等家禽(畜)为主要经济来源。2015全村人均收入**元。目前,该村农业发展处于农户零散种植(养殖)阶段,基本上没有形成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制约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多数群众存在小农意识。长时间的独家经营和封闭式生产,造成很多群众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缺乏改革和创新意识。二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该村仅通水泥路**公里,土路**公里(其中有**公里断头路);经费紧张,投入较少,水利等基础设施大多年久失修,发挥不了应有作用;辖区内山地、林地、坡地和耕地相互交错,没有规模成片;外出青壮年人员较多,在家群众基本上属于老、弱、病、小人员。这些情况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发展。三是缺乏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很多群众还是迷恋于传统农业的老一套,搞点小打小闹的种植(养殖)业很有一套,但一旦经营上了规模,在技术上就脱节掉链,缺乏规模种植(养殖)的经验和技术。

二、**村农业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去年来,我按照“十三五脱贫规划”的要求,坚持把扶贫、脱贫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深入农村,逐社逐户走访调查、技术指导,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一年来的艰苦攻坚,花石村群众纯收入增加**余元,贫困户已经降至**户,降低了个**百分点,贫困人口降至**人,降低了个**百分点,具体表现为: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通过努力,**村逐步形成了核桃,水稻、玉米、油菜、生猪养殖等主导产业,群众的栽种、养殖热情空前高涨,优质水稻、油菜等呈片区规模化发展趋势。今年来,该村共栽种杂交水稻**亩,良种油菜**亩,均获得了好的收成。

二是产品种类不断增多。在狠抓主导产业的同时,该村也非常注重农产品特别是经济作物的多样性发展。对柑桔、蔬菜、花生等经济作物也加大力气培育发展。三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我们也加大力了对开发农产品的企业的重点培育。一年来,我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通过个人集投资、集体融资等方式斥资**多万元,栽种核桃**亩,建立了**核桃产业园区;斥资**多万元,建立发展了**生猪养殖基地,目前均丰收在望。

三、**村农业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一年的扶持发展,**村的水稻、油菜、核桃和生猪养殖等产业虽初具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缺劳力。从目前来看,该村贫困家庭收入主要还是靠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中青年劳力基本都已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一无现代生产技术,二无体力,要实现产业的扩规和提质都很难。

二是缺技术。我乡没有真正的高水平的农技专家人才,目前仅有**名“半路出家”的农业技术人员,在水稻、油菜、核桃和生猪养殖等产业方面的技术没有进行过系统培训,本身业务知识不很娴熟,加之联系的贫困农户和贫困人员基数较大,人少事多,分身乏术,疲于应付,无法对农户进行系统全面的技术培训指导。

三是缺资金。农民要致富,农村要脱贫,其关键就是要增收。搞业务培训也好,搞技术指导也罢,一切产业的兴起和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没有对农村的经济投入,一切都是空谈。而目前的**村农业产业建设最大的“瓶颈”就是资金的投入,说直白点就是缺钱。没有钱,何谈产业发展,更谈不上技术支持和指导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就是这个道理。

四、做好**村产业扶贫的对策

目前制约**村农业产业建设主要是人力、资金、技术三个方面的因素,要打破这些制约因素,我个人认为要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人力的方面

1、领导要转变观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次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不是一项短期内的面子工程或形象工程,而是一项长时间的惠民工程、民生工程。它不是某个人或某个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工作,它需要在党委领导下,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群众参与,全民动员,群策群力,共同攻坚,才能完成。

2、群众要积极参与。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建设,其最终落脚点在农村,农民是最终的受益者。农民是否走出认识误区、农民传统农业观念是否改变以及农民是否真正参与其中,直接关系到这项工作的成败。扶贫先要扶志!我个人认为这项工作首先要消除部分群众“等”、“要”、“靠”等思想上的顽瘤,让广大群众摈弃“拿来主义”,积极参与进来,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见打赢这次扶贫攻坚战的希望。

3、技术力量要进一步增强。**村农业产业化技术支撑方面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不是我个人单独能够解决得了的问题(不是我推卸责任)。我一个人联系了该村三百余户四百余人的贫困家庭,按照上面“户户走访、人人见面”的要求,我每天不吃不喝,天天下村到社地工作,一个循环下来也要花费一个多月时间,这当中还不包括走访时群众不在家等情况。

二、资金的方面

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特别是水利设施、道路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用资金杠杆正确引导农民生产。二是群众要积极增加农业投入。要采取集一点、筹一点的办法,鼓励农民、特别是外地务工农民将闲散资金积极投资于农业产业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规模种植开发建设。三是要积极引导社会投入。政府要积极出台惠农措施,用活税收等经济杠杆,鼓励、吸引和引导农业组织到当地发展农业产业建设,适当探索旅游农业新路子。

三、技术的方面

农业产业发展对策 篇5

近两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紧紧围绕“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汉源”目标,坚持以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以高新技术助推产业提质增效,难中求进,跨越赶超,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为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加快创新步伐,本文试图在总结已收获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存在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科技创新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已收获初步成果。

一是引进优质科教资源,搭建产学研联盟,助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迈出大步伐,县校(院)合作深入推进并取得实效。已合作开展科研、科技示范、培训项目十余个,各项目进展顺利、效果明显,其中的一些项目,由于有了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撑,将彻底解决单项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

2011年12月,县委、政府与四川农科院签订县院合作协议书,展开全面合作,今年启动实施汉源梨果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水稻新品种产量潜力鉴定基地建设,有机优质功能性高档大米生产技术产业化示范,甜樱桃早结、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示范,花椒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等科技示范项目五个,投资规模达185万元。

2012年6月,县委、政府与雅安职业技术学院达成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在此基础上,县委组织部、县教育局、县卫生局、。

高山的有机蔬菜基地1000亩,获得中国“有机产品转换认证”。

当前,县委、政府正在制订《汉源县农村技术能人服务特色产业实施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在全县范围选取100名“土专家”、“田秀才”服务全县特别是下半县的农业特色产业。方案的实施,将进一步发挥农村技术能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全县特别是下半县产业规模,推动产业总体布局平衡。

三是以科技创新项目为抓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围绕汉源特色产业,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等,县内企事业单位积极向省、市科技部门和科协系统争取项目支持,2012年共组织完成科研项目申报19个,获批12个,获得各类支持资金131万元;全年科研课题成果达到11项,其中有3项获得了市科技进步奖;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成功申请并获批专利32件(其中发明专利5件),较2011年增长了113%;完成汉源县首例技术交易网上登记。

二、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我县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全县转方式调结构对科技工作的要求相比,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产业规模较小,发展还不平衡,特色和聚集效应不够突出。县内河谷坝区沿108线及西北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好,基本达到了应种尽种,而受地理气候的制约,东南部发展相对比较滞后,有个别高山乡镇基本上就没有特色产业,农民还停留在种玉米、洋玉、红薯等传统作物上,只能维持生计。就是在发展较好的地方,由于种植效益的差异,各产业往往此消彼涨,呈不稳定状态,甚至出现了产业之间争土地的情况(如大樱桃产业和花椒产业争地的情况就比较突出)。

二是产品品质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我县水果生产进入了四川省二十强县,但以种植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金花梨为主的梨产业,由于在大面积栽培中,未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实施,果品品质下降严重,连汉源人都甚少消费,售价从当年每公斤3—4元一路跌到当前的1—1.5元,收益不理想,品质急待提升。

三是产业品牌急需培育。当前,我县虽有叫得响的农业产业,却没有几个叫得响的品牌,市场竞争力弱。各特色产业生产和销售分散性比较大,价格往往操控在收购商手中,农户很难获取品牌效益,这从根本上限制了产业的生命力和产品的竞争力。

四是龙头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较弱。龙头企业是产业集群的主体,是联接农户和市场的纽带,肩负着科技创新、开拓市场、带动农户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重任。目前,除个别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经济实力弱,赢利能力差,在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上投入严重不足,甚至没有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不具备核心竟争力,对产业的发展带动能力不强。

五是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还不够,创新机制还不健全。本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和在落实国家、省、市鼓励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方面措施还不到位,特别是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整合科技资源、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方面仍待继续深化。

三、几点对策建议

一是进一步扩大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广泛利用优质科教资源,深化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我县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基础已初步形成,还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长效合作机制,推动龙头企业与优质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深化产学研联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向企业流动,带动企业掌控行业高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要着重挖掘、认定和培育本地优良品种资源,引进优良新品种,研发新技术,为我县“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提供依据,还需要根据市场前景的科学评估,帮助中、高海拔区域找准产业发展路子,助推我县产业均衡发展。

二是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在县校(院)合作的基础上,按市委、市政府要求,按1:0.5比例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当前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为200万元,我县应按50—100万元设立,以对产品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强、有望形成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项目进行先期培育,对企业研发中心、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和技术交易平台进行扶持;

应设立专利实施资助资金,用于企业专利申请的资助,以及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进行扶持,资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在我县实施转化,促进我县自主创新成果产权化、商品化及产业化。

宜昌市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6

近年来,宜昌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总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扎实推进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26.7亿元,比上年增加44.1亿元,增长24.1%;农业增加值137亿元,比上年增加26.7亿元,增长24.2%;农民人均纯收入4686元,比上年增加664元,增长16.5%。

关键词

宜昌 农业 发展现状 发展对策 特色农业 机械化

前言

宜昌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辖5县3市5区和宜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秭归县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国家级贫困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省级贫困县。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2万人。地貌呈“九分山水一分田”,常用耕地面积341万亩。

宜昌水能丰富,是世界闻名的水电之都。举世闻名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清江隔河岩、高坝洲水电站建在这里。宜昌风光秀丽,景观众多,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形成“金色三峡,绿色大坝,绿色宜昌”的壮丽景观,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为全国11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宜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单位”、“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2008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26.6亿元,区域内财政总收入197.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33元,比上年增长14.6%。目前全市上下正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抢抓机遇,加快项目建设,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发展现状

自然条件:

气候:宜昌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秋温高于春温,春秋较长,四季分明。山区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全市年平均气温为13~17.6℃,1月均温1~5.1℃,7月均温24.2~28.6℃。极端最低气温-15.6℃,极端最高气温40.9℃,气温年较差较大。全年积温较高,≥10℃的积温约3916.5~5723℃。东部大于西部。无霜期一般在200~300天之间。长江西陵峡、清江下游河谷地区,由于高山夹峙,下有水垫,故600米以下为逆温层,是冬暖区,各季平均气温比武汉高3.6℃,小于-7℃的时间全年只有5%,为市境得天独厚的柑桔等水果生产基地。市境降水充沛,年降水量为997~1406毫米。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以长江为界,呈明显的南多北少,清江流域的五峰、长阳降水较多,为湖北省多雨中心之一;当阳、兴山为少雨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常有大到暴雨,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年降水相对变率较小,大部分地区为12.1%~13.2%。宜昌市境阴天较多,因此日照较同纬度地区为少,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542~190

4小时之间。太阳辐射的年变化1~7月份逐渐上升,7月份以后则逐渐下降,1月份辐射量比12月份稍多,全市年总辐射量96~105.2千卡/厘米。

地形地势: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有山地、平原、丘陵,大致构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为鄂、渝、湘三省市交汇地。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是大巴山,中部巫山,西南部是武陵山,宜昌城以东的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属丘陵山地和平原;宜昌城以西的兴山、秭归、长阳、五峰等县属于山地,是中国二级阶地东端,崇山峻岭、峡谷交错。在市域总面积中,山地占69%,丘陵占21%,平原占10%,构成“七山、二丘、一平”的地貌特征。

水系: 宜昌境内水系属外流水系,以长江为主脉,河流多、密度大、水量丰富,年平均总水量4741.4亿立方米。市境内长度大于10公里的河流有99条,其中集水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4条,总长3793公里,总集水面积占全市的83.9%。主要河流有:长江、清江、沮漳河、黄柏河、香溪河、下牢溪。

土壤:以砖红壤和红壤为主。

作物布局:

农业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宜昌中山地带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高山区但高于浅丘河谷区,目前的农业仍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主要以红薯,玉米,土豆,油菜为主,养殖业主要以生猪和山羊为主。

种植制度:

以种植水稻为主,兼产棉、麻、油菜、蚕丝、茶等。长江以北江淮之间多实行稻麦两熟制,长江以南则多双季稻,盛行绿肥-稻-稻、油菜-稻-稻,或麦-稻-稻等三熟制,是世界上集约化种植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生产措施:

一、积极推进“三园”(精品果园、高效茶园、安全菜园)建设,健全完善柑橘、茶叶、蔬菜产业体系。

二、大力推进“五化”养殖,转变畜禽生产方式。

三、不断调整优化水产养殖结构,加快水产业发展步伐。

四、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全面提升粮棉油综合生产能力。

五、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产销对接和农产品市场开拓。

六、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七、推进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八、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九、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做好农业应急工作。

十、加强阳光工程培训,提高劳务经济收入。

十一、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主要农业产业:

特色农业:

一、以柑橘为特色的水果产业。宜昌的气候非常适合种植柑橘类果树,四季均有产品上市,农业部列入全国三大柑橘产业带之一。全市柑橘面积达166万亩,产量177万吨,总产占全省的75%。拥有桔瓣罐头加工企业12家,年加工能力25万吨,是全国三大柑橘罐头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二、以绿茶为特色的茶叶产业。全市茶园面积60万亩,总产3.4万吨,名优茶比重达70%。

三、以高山无公害为特色的蔬菜产业。蔬菜播种面积148万亩,总产268万

吨。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无公害蔬菜板块面积达40万亩,年产量达到60万吨,通过大力推行冷链贮运,配套建设冷库达200座以上,产品主销沿海大中城市和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

四、以食草动物为特色的畜牧产业。年出栏生猪543万头,人均占有量超过一头,居全省第一位;年出栏肉羊109万只,全市人均肉类占有量达到124公斤,居全省第一位。

五、以库区养殖为特色的水产产业,“清江鱼”肉质细嫩、鲜美可口、无泥腥味,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现养殖面积达36万亩,水产品总产19万吨。加工鮰鱼年生产能力1.5万吨,产品出口美国及欧盟。

六、以天麻为特色的中药材产业。中药材面积232万亩,其中高标准基地70万亩,中药材总产量11.5万吨(其中天麻1万吨)。袋料食用菌超过10000万袋,双孢菇3万平方米。

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围绕建设10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50亿元农产品加工园区、100亿元农产品加工县市的目标,推动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总量最大、发展最快、对“三农”带动最强的支柱产业之一。

全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7家(其中省级以上45家、国家级4家),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有34家,过5亿元的龙头企业9家,过10亿元的有5家。共注册农产品品牌1088个,培育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稻花香、枝江大曲、采花毛尖、萧氏茗茶、土老憨食品等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农业占有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已过 “半壁河山”。近年来,有“宜昌蜜桔”、“秭归脐橙”被评为全国20个最具影响力的地理标志,“采花”茶和“清江”鱼获中国名牌农产品,“采花毛尖”获湖北名茶第一品牌,“采花”和“萧氏”获中国驰名商标,清江烤鱼和清江香酥鱼为代表的清江鱼系列风味鱼深加工产品获第四、五届农博会金奖产品,长阳清江鱼品牌是全省水产系统唯一的国家级品牌。

双汇、汇源、稻花香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壮大,全市已有20多家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农产品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支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办法,培育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83家,农村经纪人队伍扩大到2万多个,年交易额40多亿元。推进农业标准化打造精品名牌:

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宜昌各地按照宜昌市统一规划,确立了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重点,形成了区域化、专业化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显著改变了有特色而特色不鲜明的状况。

柑橘形成两大特色产区,三峡库区优质甜橙产区和长江、清江两岸优质宽皮柑橘产区。茶叶形成了江南和江北两大特色产区,已被农业部规划为“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中的“鄂西武陵山和宜昌三峡名优绿茶区”。蔬菜形成了高山反季节型、平原丘陵加工型和城郊精细型三大特色基地。水产形成宜东平原湖区精养鱼池、长江三峡库区和清江库区网箱养殖等三大特色养殖板块。通过合理布局,突出专业生产和区域特色,使资源优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全菜园、高效茶园建设和生态健康养殖为抓手,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狠抓标准化生产,全面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彻底改变了特而不优的状况。在柑橘生产方面,制定了宜昌蜜桔、秭归脐橙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柑橘栽培

整体水平和柑橘果品质量显著提高。在茶叶生产方面,重点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和无性系良种发展。在高山蔬菜生产方面,引种美国西芹、韩国白玉春萝卜、意大利生菜等新品种,优化了品种结构,避免了同质竞争,火烧坪乡的高山蔬菜今年获上海世博会的直供权,建立了万亩直供基地。水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和出口基地备案工作不断强化,全市水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达到6.5万亩,出口备案基地达到30万亩。

机械化水平:

宜昌市农机化事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经历了“探索起步、快速发展、改革调整、着力推进”四个发展阶段之后,自“十五”期间以来,农机化事业步入了“突破性发展”的新阶段。截止2008年底,全市农业机械原值17.81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66.22%;农业机械总动力217.77万千瓦,比“九五”期末增长96.08%;拖拉机保有量6.5万台,比“九五”期末增长151.18%。全市农机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1‰以下,自2003年以来,全市没有发生重特大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农机作业市场、农机销售市场、农机维修市场、农机教育培训市场健康发展。农机化科技创新成效显著。2005年以来,我市先后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先进集体”,被农业部授予“‘十五’全国农机化管理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6月,宜昌市被农业部确定为首批“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但是,我市农机化发展水平与农业机械化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是农机装备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一部分农机装备的科技含量偏低。用于柑桔园内机械化深翻开沟、山地果园运输、茶叶机械化修剪采摘、非标准茶园行间耕整施肥、油菜生产机械化移栽与收获、水稻插秧机械化、畜禽工厂化养殖及鱼池清淤机械化等市场急需的农机装备水平较低,甚至有些市场急需的装备还处于“研发”阶段。二是农机化作业水平不平衡。2008年,按农业部现行评价标准即“耕整、播种、收获”3个重点生产环节农机化作业综合水平达52.0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机耕、机播水平还较低(详见下表)。三是农机安全生产仍存在隐患。主要是手扶拖拉机列管率、检验率低、手扶拖拉机驾驶员考证率低,违章载人、酒后驾驶等问题时有发生,随着农村道路条件的不断改善,上道路行驶的手扶拖拉机数量不断增加、频率不断提高,农机安全事故处于频发态势。四是农机工业培育和农机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任务仍然艰巨。

发展对策

不利条件:农业发展的资源有限,规模扩张的空间不大。经过“

十五、十一五”农业大开发,我市农业可开垦的资源已十分有限,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实现规模扩张不现实。而且随着三峡工程的开发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耕地资源正在减少,农业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抗灾避灾能力不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灾害事件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据统计,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亿元以上。我市西部山区由于受地理环境限制,水利灌溉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几乎是年年都守着长江没水用;东部平原经过几年的建设,农田基础设施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还不能有效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

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大部分农产品还是处于“卖原料”的状态,加工转化的能力不足。现有加工企业中,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加工与技术装备落后,生产经营成本高,转化增值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分享的利益不多。

农业生产经营者素质不高,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年纪轻、有知识的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正面临着农业生产缺人手、新农村建设缺人力、农技推广缺人才的局面。今后,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将进一步凸显,这将严重制约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弱。农业公益性服务体制机制不完善,经营性服务组织不发达,技术推广不到位。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应急机制不完善,面临着潜在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滞后,质量安全水平不能有效保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内部管理不规范,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

有利条件:

从全球来看,农产品消费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需求量将随之增加,尤其是高品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加,为我市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目标的实现,必将推进我市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从而进一步拉动我市农产品消费市场。

从全国来看,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中央继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增收门路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全省来看,争取项目支持抢占先机。我市农业经过多年发展,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柑橘、茶叶、畜牧等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在全省有地位、在全国有影响,有利于争取省级支持,实施大项目,建设大基地,开发大产业。

从全市来看,历史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十五”、“十一五”发展成就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战略、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三峡库区后扶持政策等众多机遇叠加,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发展对策:

坚持统筹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山区与平原、经济与生态、农业与非农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产业化经营。坚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围绕企业建基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超对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坚持科教兴农。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战略,构建新型农技服务网络,创新农业

科技推广机制,加强良种良法研究与推广,强化农民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土地承包经营,积极发展合作组织,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创新农村投融资机制,坚持项目开发“大合唱”。

坚持可持续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发挥区域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合理开发,生态优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宜昌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宜昌市农业农村工作情况》(宜昌农业信息网)

《三峡晚报》(2011.11.24 星期四)

《湖北农机化》(2008年第03期)

垫江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建议 篇7

随着城镇化进程, 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必然趋势。加之,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提出的客观要求, 对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比较收益及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有重要作用。而垫江是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 并存在龙头企业少而小、带动能力不强, 主导产业不突出、专业化水平低, 商品基地发展不足、经营规模太小, 组织化程度低、难以推进农业规模化大生产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现状, 所以探索垫江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制约垫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基于生产函数Q=f (L, N, K, E) 且立足垫江农业发展实际, 本节把影响因素做了转化与拓展, 试分析制约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2.1 劳动人口素质低下、人力资本严重短缺

一是我县农民及其子女受教育年限较低, 在家务农劳动者受继续教育机会少, 成年尤其老年农民的文盲率比较高。据统计, 我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3年,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达52%, 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仅占21%。这些导致我县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对科学知识接受能力较差, 造成技术应用水平落后。二是我县大部分农民思想比较保守、“小富则安”, 市场意识、竞争观念淡薄, 参与市场竞争能力比较低。三是大量劳动力, 尤其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劳动力流失和农技人员急剧减少, 剩下的老人、妇女及文化很低的中年人很难肩负起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

2.2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开发难度大

我县交通相对东中部地区较闭塞、通信也较落后, 这导致我县经济环境封闭、信息短缺, 商品生产受制约, 进而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例:到2013年底止, 我县公路里程2586公里, 人均拥有路网仅为2.7米, 为东部的1/3和中部的1/2;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6.4公里, 仅占全市总里程的3.1%;县二级以上高级公路占总高速公路的仅11.4%;对于县内, 诸多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 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以上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县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

2.3 农业资金短缺、有效投入不足

总所周知, 资本是农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资本积累有自身资本积累和国家财政信贷支持两种途径。从农业自身资本积累看:垫江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农业比较效益低, 绝大多数农民的收入大部分用于维持日常生活开支, 用于扩大农业再生产的自我积累资金几乎为零。这样农业资金投入只有依靠国家财政信贷支持。但从国家财政信贷支持看:我国尚处于发展中阶段, 各领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而我国又面广人多, 国家落实到单个地区的政策性资金也就十分有限, 且这些下发给地方的政策性资金大都用于弥补地方收支差额, 用于生产性投入的资金数额不大。同时, 我县对发展农业上应有的优惠、扶持政策远远不够, 没有真正把农业资金用于发展农业方面。以上这些都导致农业有效投入不足。

2.4 体制不活、政府扶持农业发展的行为存在一定偏差

一是县农业发展尚未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从农作物物种选择、农业技术推广到农产品销售等都没形成高效运作的有机整体, 往往某些环节超前, 另外一些环节较滞后, 极大降低了农产品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二是职能部门相互干扰严重。目前, 国家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环节基本上实行分段管理, 我县部门间的利益格局未能合理定位, 部门既得利益存在冲突, 各职能部门都希望加强微观管理职能而缺乏全局观念和整体利益, 部门分割状态的体制造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严重脱节和不协调。三是我县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不灵活和不健全也对农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3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市场带动发展型要求所在地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且对交通运输能力要求较高, 主导产业带动发展型需要地区有相对突出的资源优势且这种类型发展下产业 (产品) 结构单一, 对市场需求的动态适应性不强。鉴于我县尚无水路及铁路运输, 同时县内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农民市场意识与竞争意识淡薄等等, 所以我县应依靠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3.1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

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农业合作社所从事的基本上都是与农业相关、风险较大、效益不高的行业, 极不利于吸纳城市富余资金。因此政府要建立农业合作社发展基金用来支持合作社的生产发展、技术进步、贷款贴息、教育培训等, 对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和扩大经营规模、开拓市场、增加设施投资等给予全程信贷支持。二是改善农业合作社融资环境。缺乏资金支持导致合作社发展后劲不足, 不能支持会员发展新产业和扩大经营规模, 更不能支持合作社建立自己的经济实体和扩大服务内容。三是加大政府职能部门支持力度。从理论上, 政府支持力度越大, 农民合作社组织发展的阻力就越小, 运行成本就较低。对农户来说也相应地减少了参与成本, 有助于提高其参与积极性。如农委、科协、农机站、供销社等可通过兴办专业合作组织更有效行使其职责。我县可在自身职权范围内采用减税、低税和免税政策来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四是创新方式解决法律环境方面难题。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出现了比如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问题, 我县应对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的方式、价格、期限、土地入股和货币入股的关系、分配方式及入股后合作社对于土地权利等作出明确的规定用以规范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展和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的行为。

3.2 鼓足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一是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如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推动企业集群发展, 带动一大批关联大的“专精特新”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发展, 使龙头企业上规模、提品质, 具备较强的带动能力。二是农业加工企业提升能力。如制订相关配套政策重点扶持、培育加工龙头企业, 对于已发展起来的加工龙头企业, 政府要大力鼓励其引进先进适用的生产加工设备, 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延长产业链,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促使我县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产品加工能力显著增强。三是鼓励龙头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合作, 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强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验交流, 借鉴台湾农业企业经营方式, 推动国内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四是多方式拓宽农业资金投入渠道。如我县由主要依赖财政投入逐步延伸到以财政投入为导向, 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入为主体, 金融信贷资本为依托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上来。

我们在培养与发展龙头企业时, 要符合我县产业发展特色和要求, 同时龙头加工企业的建设一定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档次, 要用现代化、高新技术装备企业, 提高企业的营销能力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使其真正能够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

摘要:基于生产函数Q=f (L, N, K, E) 与垫江农业发展实际, 鉴于影响产出的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管理才能因素分析了制约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最后结合垫江实际提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陈剑.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 2010, (1) :22-23.

[2]俞云.滁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经济师, 2008, (1) :284-285.

农业产业发展对策 篇8

一、西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西瓜生产的规模现状及存在问题

全镇年均西瓜种植3万亩,年西瓜总产量75000吨,现已申报注册“西南岗”品牌,并被省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是当前我镇农业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也是农户种植业的主要收入之一。同时,在我镇的辐射带动下,周边乡镇农户也纷纷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西瓜生产,西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在我县西南部几个乡镇,西瓜种植面积累计达10万亩以上,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形成了产业带、产业特色和规模优势。但由于西瓜品种、技术、重茬病重及工厂集约化育苗、加工利用、市场营销等配套措施不能及时跟上,导致西瓜产业化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西瓜种植面积出现了波动,如果不能及时的加以引导、培育,将势必严重影响西瓜产业化发展,导致西瓜生产呈现萎缩现象。

2.西瓜生产的品种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镇目前西瓜品种主要是以中、晚熟大果型品种:西农8号、绿宝8号、新农18等椭圆花皮瓜为主。这些品种虽然在几年前为市场主销品种,但随着广大城市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它们已经显得有些不受欢迎甚至滞销。而个体小、形状美观、品质优秀、市场畅销的京欣系列品种在我镇种植面积却很小,礼品西瓜、冰淇淋西瓜特小凤、早春红玉等高档品种的种植更是空白。

3.西瓜生产的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镇西瓜生产从育苗方式看,主要是以一家一户常规分散育苗为主,其中基质无菌化育苗和砧木嫁接育苗的集中工厂化育苗所占比例很小。加之由于历年来大面积的西瓜重茬种植,导致耕地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瓜类病菌,从而造成西瓜病害特别是西瓜枯萎病的暴发流行和猖獗为害,严重影响了西瓜的产量、品质和效益,成为西瓜生产发展的一大障碍(近两年的西瓜大田病害普查发现,西瓜枯萎病病田率高达80%以上)。从移栽方式看,一般主要是以拱棚加地膜双膜育苗移栽、地膜育苗移栽和地膜直播方式为主,温室、大棚等设施栽培春提早、秋延后西瓜种植面积极少,因而西瓜集中于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上市,导致了供应时间短、价格低、效益差、风险系数大等缺点,影响了西瓜生产的效益优势。可以看出,目前我镇西瓜生产已呈现品种、技术、季节安排存在着单一性,缺乏多样化,已很难适应当前市场及居民的消费习惯和口味,在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了劣势地位。

4.西瓜的市场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镇的西瓜主要是卖在了“家门口”,大部分是被外地的西瓜经纪人,如山东、安徽等其他地区的一些西瓜产区的经纪人,在其当地的大棚早春西瓜销售结束后,边成为我们当地的“瓜客”,由于他们的控价、压称,导致我们的瓜农利益受的了很大的伤害。而我们当地的瓜农及西瓜经纪人队伍,由于本地西瓜集中上市销售时间短,加之他们一方面是观念落后、因循守旧、不敢闯、不敢冒险,缺乏应有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市场意识;另一方面又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品牌及精包装等意识非常淡薄;其次是西瓜的品种、质量不优、市场竞争力不强,从而导致西瓜销售没有自己的主导市场和渠道,经纪人队伍也随之逐渐萎缩。

5.西瓜的加工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镇及周边乡镇西瓜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每年商品性好,个体大的西瓜通过市场被销售,然而形状及商品性差,个体偏小的西瓜则滞销,有的甚致被丢弃、腐烂,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因而通过建立西瓜深加工项目,可以消化瓜农因销售打下的小西瓜及形状、商品性不好的西瓜,从而增加附加值,提高西瓜種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但这一西瓜加工型龙头企业在我镇尚未建立。

6.西瓜生产合作组织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现有泗洪县西南岗西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0年2月,现拥有会员400余人。合作社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原则,以章程为核心,建立了工作制度、分工制度、财务制度等。合作社下设技术推广组,农产品营销组,信息服务组,物资统购组等。西瓜合作社以技术指导为纽带联系瓜农,通过定期、不定期在各个生产关键环节召开现场会、观摩会,举办新品种新技术培训班等形式,为社员瓜农进行产前、产中提供了系列的技术服务。但是,我镇属于贫困乡镇,合作社社员是自由入会,缺少资金投入,很难为瓜农和社员产后的品牌包装、构筑市场营销网络、开拓西瓜销售市场等提供帮助,形不成西瓜种植农户的利益共同体,不能充分发挥西瓜合作社效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更大作用,合作社的积极作用只能体现在公益性的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上,却不能把服务更好的延伸到西瓜的产后等各个环节上。

二、西瓜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1.更新西瓜品种,优化栽培技术

品种上,要按照市场需求的变化,增强市场竞争力,必须通过实验、示范引进系列皮薄汁多、糖度高、口感好、抗重茬的品种,形成“早、中、晚、大、小、精”西瓜的格局。即在上市时间上有春提早西瓜和延秋晚西瓜,品质上有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的各种档次西瓜如无籽西瓜、礼品西瓜、冰淇淋西瓜等。栽培技术上,全镇要坚持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发展思路,围绕市场不断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小拱棚西瓜、大拱棚西瓜,通过品种搭配、播期安排、茬口衔接、肥水管理等技术措施,确保西瓜供应不断档;推广基质无菌化育苗、砧木嫁接集中工厂化育苗、西瓜割蔓再生二次结果、人工授粉、西瓜立体间套种、设施栽培等技术,大力遏制西瓜枯萎病流行和猖獗为害,重点解决西瓜重茬难题,提高西瓜产量、品质与效益。

2.大力发展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为此农产品的无公害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为保证我镇“西南岗”牌西瓜的真正无公害,今后要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土壤化验配肥,指导农户合理有机化肥配合施用;采取选用抗病虫害品种、合理轮作、深翻改土、培育壮苗等措施,促进植株健壮成长,提高其抗病能力;优先采用生物农药和植物性农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在西瓜上使用剧毒农药。并严格无公害的标志管理,遵守市场准人制度,对没有按照无公害栽培操作程序生产的西瓜,严禁加贴无公害标识上市。

3.实施品牌战略,拓宽流通渠道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优质农产品要实施品牌战略,绝对离不开宣传工作。今后,我们要借用我县螃蟹节及东台西瓜、南京横溪西瓜的经验,通过举办西瓜节、擂台赛、参加农博会等形式做大、做强我镇无公害“西南岗”牌西瓜的品牌效应和产地名气。农业的出路在于开拓市场,农产品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卖得出去,农民的投入只有在市场中才能获得回报,为此在市场开拓上,我们将加强对西瓜经纪人的监督,确保西瓜收购市场竞争有序,鼓励本地西瓜经纪人和瓜农到南方无锡、苏州、上海等大中城市定点、设立专卖店等销售无公害“西南岗”牌西瓜,进一步完善西瓜的营销网络。

4.培育龙头企业,发展西瓜加工利用

西瓜深加工行业具有重要意义和良好的市场前景。西瓜全身是宝,采用先进的生物提取技术可以进行综合开发,从西瓜不同部位提取具有特珠功效的营养素,改变了西瓜一直只能鲜食的传统,西瓜可以做成膳食纤维片、复合咀嚼片、果脯、果汁等。(日前,北京健力药业有限公司已攻克了此项加工技术难题。) 根据市场调查,目前西瓜类饮料品种欠缺,特别是一些宾馆、饭店对西瓜汁的需求较大,每1000毫升一罐的西瓜汁售价高达15元,而其实际生产成本仅为1.5元,其利润空间很大。同时,通过加工,还可以消化瓜农因销售打下的小西瓜及形状、商品性不好的西瓜,从而增加附加值,提高西瓜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今后,我们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并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争取省扶贫项目支持,力争在本地建立一家以西瓜为原料的规模龙头型企业。

5.壮大西瓜合作组织,强化统的功能

西南岗西瓜专业合作社是连接农户、企业、市场的纽带,对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具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合作社,我们可以把西瓜生产分散的千家万户集中联系起来,做到“五个统一”:一是统一品种,要根据市场反馈信息,瞄准市场需求,合理制订种植计划,为农户引进最新、最优品种;二是统一育苗,培育壮苗是农业增产的重要环节,要通过立项建立育苗工厂或者选择育苗大户采用大棚电热丝加热、基质无菌化育苗、葫芦砧木嫁接等育苗新技术进行集中育苗,为广大农户提供统一优质苗、走育苗工厂化、商品化的路子;三是统一栽培技术,通过召开现场会、举办技术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及农技人员走村串户指导生产等形式,将西瓜种植技术、标准统一规范起来;四是统一购销,西瓜收获季节,根据种植计划,按照市场需求,以西瓜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的形式将购销大户联合起来统一收购、订单生产。通过在各城市开设专卖窗口、定点销售的形式,分档组合、统一销售,力争在短时间内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进一步发挥好西瓜合作社、瓜果批发市场等载体作用,提高瓜农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五是统一争取项目扶持,通过泗洪县西南岗西瓜专业合作社统一申请财政项目资金扶持,发展壮大西瓜产业和规模。

上一篇:冬至吃饺子的作文优秀篇下一篇:个人总结考研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