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展望

2024-08-24

中国农业展望(共11篇)

中国农业展望 篇1

中国农业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12.8亿人口大多数在农村,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发展农业在中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五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时期。中国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及时针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和农业市场化程度提高等新情况,做出了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判断,并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基本目标,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有效克服了新阶段农业发展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和农村的好形势。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都已跃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已经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增强,农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特别是近年来以现代科技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使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高,部分领域已经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大幅度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农业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经济开始出现全面繁荣的新局面。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在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年均实际增长3.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53.4%下降到46.2%,农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国改革、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广大中国农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坚定了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同时,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成功解决了约占全球22%人口的吃穿问题,对世界农业乃至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中国农业发展的任务与工作措施

去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了部署,为中国农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农业发展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切实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坚持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工作主线,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根本动力,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扎实推进农产品竞争里增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采取一种产品确定一个发展思路、选择一批龙头企业、推广一套实用技术、制定一套扶持措施,进行重点培育,扶优扶强,并使其不断向最适宜的产区集中,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今年重点抓好高油大豆和优质小麦等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力争实现突破。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适应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要求,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突出重点产业和优势产品,加速农业科技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围绕开展“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实施《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计划》,以推广优良品种和节本增效技术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优化龙头企业布局,促进龙头企业提高科技新能力,扩大农产品出口,进一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主要措施,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准入制度,对农产品实施从“农业投入品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质量控制。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积极扶持农产品

和农业投入品连锁、超市、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搞活农产品流通。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完善农业信息体系,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和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投入力度。按照“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原则,着重抓好重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和农村公益设施项目建设。把农业生态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加强指导,搞好服务。重点抓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农民外出务工就业信息和中介服务以及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工作。加快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平。

认真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着重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和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另外,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大力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我们坚信,在充满希望的21世纪里,中国农业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中国的农村将会更加繁荣,中国农民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定会实现。

中国农业展望 篇2

“十三五”中国主要农产品市场展望

稻、麦供需基本平衡, 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中国粮食产能进一步提升, 能够完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目标。2016年, 预计稻谷面积稳中略增;小麦面积稳中略减。“十三五”期间, 稻谷生产将保持稳定发展态势, 消费持续增长, 预计5年稻谷总产量和总消费量分别为10.38亿吨、10.34亿吨;小麦将呈现种植面积稳中有降、供需形势由宽松转为基本平衡的状态, 预计5年小麦总产量和总消费量分别为6.59亿吨、6.55亿吨。

玉米种植面积大幅调减, 库存压力有效释放。未来5年玉米种植面积将大幅调减, 阶段性供应过剩矛盾将有效解决, 玉米去库存明显。“十三五”期间, 玉米种植面积将年均下降1.8%, 到2020年减至3441万公顷, 产量将减至20567万吨;同期玉米工业消费和饲用消费将保持较快增长, 预计年均增长3.0%, 到2020年玉米消费总量将增加到22192万吨, 库存压力缓解, 玉米价格回归市场。

油料产量恢复性增长, 大豆进口明显放缓。2016年油料生产数据较2015年预测数有所下调;其中花生和大豆面积、产量双双增长, 油菜籽面积、产量显著缩减。“十三五”期间, 油料产量呈稳中有增态势, 而大豆进口年均增长率将由“十二五”时期的11.6%降至“十三五”时期的1.0%。预计2020年油料产量将达到4970万吨;油籽进口量为9193万吨, 其中大豆进口量为8556万吨。

棉花需求下降明显, 食糖供求关系持续偏紧。2016年, 预计棉花播种面积和产量比2015年分别下降8.8%和8.0%;消费量同比下降2.7%;进口量同比下降31.1%。“十三五”期间, 中国棉花消费量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预计到2020年, 棉花消费量将降至707.9万吨, 比2015年下降3.8%;进口量为112.1万吨, 比2015年降22.8%。此外, 预计2016年中国糖料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同比分别减少8.2%和14.8%, 糖料种植面积有进一步缩减的趋势, 消费量持续增加, 进口量不断扩大, 预计食糖总产量4893万吨, 总需求量8013万吨, 产需缺口为3120万吨。

菜、果、蛋、渔产量稳步增长。与过去10年相比, 蔬菜、水果、禽蛋、水产品的产量增速明显放缓, 预计2016年产量同比分别增长0.63%、1.4%、0.8%、1.7%;“十三五”期间, 产量年均增速分别为0.44%、1.37%、0.9%、1.3%。预计2016年猪牛羊禽肉总产量、总消费量、进口量分别同比增长0.07%、0.2%和6.9%;预计奶制品产量、消费量和进口量分别同比下降0.3%、3.4%、16.6%。“十三五”期间, 猪牛羊禽肉总产量为43856万吨, 总消费量为44256万吨, 总进口量为1028万吨;奶产品总产量为20293万吨, 总需求量为27376万吨, 总进口量为7151万吨。

未来10年中国农产品市场发展趋势

农产品生产区域更加集中, 规模经营加快发展, 局部生产、全局供应的特点突出。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国粮食主产区将进一步向北方集中, 2020年主产省粮食产量比重或将接近80%。棉花种植向西北内陆棉区尤其是新疆转移, 2020年新疆棉花产量或将占全国产量的80%左右。生猪养殖加快向粮食主产区转移, 华中地区和东北地区猪肉产量占全国的比重预计提高到40%, 西南地区下降到20%以下。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长江流域冬春蔬菜、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北部高纬度夏秋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六大优势蔬菜生产区域将进一步巩固。甘蔗生产会向广西、云南等优势产区进一步集中, 甜菜会向新疆、内蒙古等优势产区进一步集中。

农产品消费继续刚性增长, 消费结构加速升级, 多样化、品牌化需求更加明显。预计“十三五”期间的稻谷、小麦、食用油、食糖、肉类、奶制品、水产品消费总量将比“十二五”增加。与此同时, 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将呈现多样化、高档化、品牌化趋势。粮食消费更加重视品牌认知, 对专用品种及其制品的需求呈增长趋势;畜禽水产品消费将更加重视营养、健康和安全, 对加工产品的需求将显著增长;水果、蔬菜消费量增加, 质量认证产品消费量增多;纺织品消费方面, 对高品质棉花需求明显增加。

农业生产成本结构变化、上涨因素增多, 国内外农产品价格相对弱势运行。“十三五”期间, 中国农业生产成本将稳步上升, 成本结构将发生重要变化, 除物质投入、人工和土地成本继续刚性上涨外, 动植物病虫害防控、现代化种养设施维护、废弃物处理及农产品加工、包装、销售、品牌建设等成本也将明显增加。与此同时, 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仍将保持相对低迷, 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间价格联动性将显著增强, 拖累国内农产品价格总体弱势运行。

国内外农业融合互动加强, 农产品进口可能呈现品种、来源“双增”格局。未来10年,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十三五”期间, 特别是随着中国与东盟、新加坡、新西兰、智利、韩国和澳大利亚等一系列多双边自贸区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快速推进, 油料、水果、肉类、乳制品等资源密集型农产品进口来源国也将从传统的美洲、澳洲、东南亚国家逐步拓展到中亚、澳洲和欧洲国家。

展望中国农业未来35年 篇3

一、展望中国农业未来35年

从1978到2014年,改革开放经历了逾35年,而再过35年的2049年,恰好是建国100周年。在未来的35年里,我们将经历一些重大的转折点。

第一是人口的转折点。2014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已经开始下降,而据有关研究,我国总人口将在2025年至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到2049年左右,我国总人口将减少至12亿~13亿左右,这意味着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将逐步稳定甚至可能下降。

第二是经济的转折点。据国内外有关机构研究预测,我国经济总量将在2020年至2030年左右超过美国位列全球第一,在2049年则很有可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方面的变化对农业产品的需求结构也会发生明显变化,主粮消费比例会下降,蛋白质、水果等消费比例会上升,而总的热量消费则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意味着未来农业的发展将是产品结构的调整,不再是产量的增加。

第三是二元结构的转折点。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提速,农业人口比例将不断下降,农业的人均生产率将不断提升,农民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收入差距也将逐步缩小直至不再明显,二元结构得以化解,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

第四是农业科技的转折点。随着科技进步,农业对土地、化肥、农药以及水资源等方面的需求不断下降,生产效率不断提升,资源限制、污染问题和生态和谐将得到逐步解决,人类将进入绿色、可持续的生态科技现代农业时代。

第五是农业市场模式的转折点。农业生产方式方面将实现规模集约化生产,人均产量、人均收入大幅提升,农业的流通方式也会因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等科技进步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农业流通渠道将大大缩短,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消费将通过电子超市直接相连,农业生产周期的缩短也将农业的需求和供给更好连接。由于直接准确及时地了解消费需求,供给将更有科学规划性,农业供给保障体系得以科学建立。农产品价格风险对冲体系也将直接使农民受益,农产品期货、保险、融资等资本金融体系在农业上将得到体系化的应用,现代农业金融体系将全面形成。

第六是土地改革的转折点。土地是农业的核心生产资料,土地制度的创新将像联产承包制一样进一步解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生产资料的约束,这是建立现代农业、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根本基础。

第七是国际合作的转折点。中国人口将在未来35年转而减少,而全球人口却可能进一步增加至超过90亿。一方面我国需要提升自身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更需要与其他国家合作进行资源整合,在土地与水资源的全球科学利用方面展开生产、流通、加工等多个环节的合作,共同解决全球粮食与农业需求危机,发挥大国的作用。

二、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内涵

中国农业的未来就是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有四个方面。

一是人均生产率(即人均收入)的现代化。农民人均产出能力越高,收入也就越高。但由于农产品的需求刚性特点,收入提高的另一前提就是同步降低农民在人口的比重。也就是说,在保持总产量与人口总量同步的前提下,减少农民人口就能同步提升农民收入。

二是资源的利用效率现代化。由于中国人均资源匮乏,尤其是人均耕地和人均水资源,都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何减少单位农产品产出消耗的水以及使用的土地,是我们面临的特殊挑战。

三是产品质量的现代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能保证农产品的营养成分,去除污染、农药残留等不健康因素,就无法称之为农业的现代化。

四是环境和谐的现代化。发展农业,不能破坏生态环境,不能造成污染,不能让化肥和不科学的耕种导致土地肥力的丧失。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之路

为有效应对未来35年的挑战与发展,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这个几代人乃至几千年农业大国的农业梦,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土地制度方面。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农民创收的根本,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土地制度变革与变更的历史。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从农民的利益出发,不断随着农民人口的减少而实现土地规模化的有效配置。首先是土地股份制和租赁制的优先推行。相比土地转让,这两种措施的法律基础要求更容易实现,也更容易保护农民作为承包主体的自身利益;其次是土地的休耕与轮耕等养地制度,让土地有恢复自然肥力的时间,逐步减少化肥的使用,保护生态体系,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实现农业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循环。

二是推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吸收更多的农民转变职业身份,建立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福利与保障体系,真正实现二元结构的融合。只有有效减少农民人口比重,才能建立农民收入增加的前提条件。

三是农业科技体系。建立国家与科研机构基础研究、企业应用研究、农民分享使用的多层次农业科技体系,着重降低单位产出的土地占用和水资源消耗,或提高单位土地和水资源消耗的产量,在土地上、无土生产甚至太空生产等方面进行探索应用;同时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并且研究如何有效缩短种植养殖等生产周期。应发挥市场资本和民间创新的力量,发挥国家的基础前瞻性力量,发挥政府在安全监管、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制度与法治作用,并建立国家基金,在资本、补贴等层面充分发挥对市场的杠杆与乘数效应,让市场规律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发挥引导作用。

四是探索建立针对中国国情的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如何以最少的人力利用最多的土地等资源,实现最大产出,实现专业化的流程分工,采用先进的设备、机器等生产工具,因地制宜地实现土地规模化,并根据土地适用性规划产品品种,是建立中国现代农业企业的有效途径。

五是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供求与流通贸易体系。农产品有其种植、养殖周期,往往难以迅速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情况。通过科技手段可以适当缩短种植养殖周期,通过互联网平台还可以有效对接生产者与消费者,建立专业化的农产品直供电子商务平台,将农民和消费者直接对接起来,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方便农民合理安排种植养殖计划,也可为消费者提供放心的、可追溯的、更加便宜的农产品供应平台。同时,这样的电子商务平台需要配套的加工与物流体系,实现农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融合。

六是建立多层次的农业金融体系。现有的农业金融体系主要是面对生产的融资和保险,而农民应对价格波动的主要措施还是政府补贴,难以有效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也带来了庞大的财政负担。如果能将农产品期货对冲服务直接对接农民,则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而目前的期货对冲主要应用在大型农产品收购与加工贸易企业,其实真正需要应对价格风险的是农民。因此建立农产品贸易针对农民的期货对冲服务,是稳定农业生产、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七是全球布局的新农业产业体系。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与人均水资源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在美洲、澳洲、非洲等地区,资源利用率还比较低。如能在不影响当地生态体系的情况下进行全球资源开发利用,并建立全球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建立农业丝绸之路,就可有效应对全球人口危机,还能带动当地经济,实现世界经济与生活水平的协调发展。

结语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 篇4

1引言

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3个重要历史阶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土地利用制度的改革,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基础上实现的,这种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日益显著,并引发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特点的生态环境问题[1~4]。化肥、农药的使用对提高农业生产率以及产量,解决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危机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化肥和农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生态环境问题,这种依赖于消耗大量森林、湿地、动植物资源为代价的高产出农业模式以逐步受到人们质疑,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在生态农业发展方向上取得的成就,生态农业结构和功能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仍存在理论基础不完备、产业化水平不高、组织建设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5]。

中国农业展望 篇5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此次县委理论中心组的学习要求,下面我就县“十一五”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作如下交流,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十一五”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取得的主要成就。一是农村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万元(预计),完成规划数万元的%,较增加16862万元,年均增长17.58%,;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263元(预计),完成规划数1509元的149.97%,较增加1111元,年均增长19.29%。二是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县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的33.7万亩调整并稳定在38万亩左右。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达5.71万吨(预计),完成规划数3.85万吨的148.31%,较增4727吨,年均增长1.86%,农民人均有粮始终保持在400公斤以上。三是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完善。共完成各类中低产田地改造2.1609万亩,完成投资2408.46万元;建成亩产达400公斤以上的高稳农田5.984万亩。四是科技推广应用成效明显。2010年全县良种覆盖率达90%,科技覆盖率达75%,分别较提高了5和7个百分点,科技推广的应用为稳粮增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五是农业产业化成为农民增收主渠道。通过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2010年粮经比例为81:19,粮经比例趋于合理,重点发展形成了以优质稻、香料烟、甘蔗、蔬菜、咖啡、马铃薯、草果等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群。特色农业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之一。六是劳动者科技素质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共累计培训农民20万人(次),科技贡献率由“十五”时期的38%上升到45%。

(二)取得的主要经验。一是政策惠农。“十一五”期间,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着实让农民从中得到了许多看得见、算得清、摸得着的实惠,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二是项目强农。五年来,我县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有效解决了我县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三是科技兴农。全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宗旨不动摇,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机制不动摇,坚持“领导负责、部门协作、各业支持”的举措不动摇,坚持把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不动摇,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四是依法护农。严格市场准入,常年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定期组织农资打假护农行动,净化农资市场,规范经营行为,依法维护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的合法权益。五是龙头壮农。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培植了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企业”的运作模式,在有效地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产业化水平、农产品质量、效益有了明显提升,拓宽了农民增收入渠道。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脆弱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性转变,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二是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增长任务艰巨,增收渠道不宽,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民收入增长始终依赖传统的种养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政策性补贴和转移支付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劳务输出工资性收入增长等因素。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性转变,农业防灾避灾抗灾能力弱。四是规模效益不显著,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规模小,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不强,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根本缓解。五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仍然不够完善。六是农业投入不足,难已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

二、“十二五”农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基本思路。巩固和发展“十一五”农业发展成果,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农业发展思路,努力探索培育农民增收稳定、发展长远的农业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调结构、强基础、建支柱、育财源、促增收的目的。

(二)农业产业发展思路。根据“一体两翼”的地理格局和立体气侯特点,分别在高、中、低海拔三个区域,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调优产品结构,着力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既:在738m—1400m之间的低海拔沿江低热河谷带,以上江、六库、大兴地、称杆、古登、洛本卓为“一体”的六个乡﹙镇﹚,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巩固和发展壮大近年初具规模的各特色产业群,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作物种植结构,扩大优质稻、香料烟、甘蔗、蔬菜、草果、马铃薯、咖啡、蚕桑等附加值

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1400—1600m之间的中海拔半山区温凉带,以老窝、片马、鲁掌为“两翼”的三个乡﹙镇﹚(含一体中部分乡镇村组),重点抓好马铃薯产业开发,实现玉米良种化和加快科技应用水平;在1600—2200m之间的高海拔山区冷带,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重点抓好草果、重楼和云黄莲等中药材,建设中药材基地促产业发展。

(三)发展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末,农村经济总收入75700元,年均递增16%;农民人均纯收入(期末农民人口数以150035人计)4463元,比2010年增加元,年均递增14.56%;农作物播种面积达51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1万亩,粮经比例由2010年的81:19调整为2015年78:22;粮食总产量达62989吨左右,比2010年增5938吨,年均增长2%;水产品总产量450吨,年均递增9.95%;期末人平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14公斤;水果、蔬菜、茶叶总产量分别达到15304吨、165999吨、895吨,年均分别递增3.8%、3.37%、4.0%,期末人均占有量分别为72.87公斤、790.4公斤、4.3公斤。

三、“十二五”农业工作重点

(一)大力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和油料、茶叶、中药材精深加工,扩大蔬菜、水果和蚕桑等产品的加工规模,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同时,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使我县主要农产品质量得以全面提升。

(二)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合作经济组织。坚持“壮大现有的,培育本土的,引进外来的”,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有经济实力、带动力强的农产品流通型龙头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各方支持,做大做强我县原有的4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其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同时,进一步抓好中药材、水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到“十二五”末,力争建成8个省级龙头企业。同时建立蔬菜、中药材、茶叶等产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20个。

(三)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健全稳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网络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就业能力。到2015年,累计完成技术技能培训50000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7万人(次),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4722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90%以上。

(四)积极推进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按照“生产基地重点化、重点基地区域化、区域发展优势化”的思路,建设区域性的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县有区域、乡镇有特色、村有专业、户有规模的产业格局。到2015年,形成优质水稻、优质脱毒马铃薯、优质玉米等生产基地4个,占粮食播种面积的70%以上。形成优质水果、优质水产、优质蚕桑、优质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生产基地8个。

(五)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继续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切实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稳定农村社会和谐。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的改革,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途径、新办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活各种资源要素,调节农民收入二次分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积极争取和组织实施好农民合作组织项目、集体经济项目,壮大农村经济。

(六)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及基础能力建设。以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信息服务能力、提高动植物病虫灾害有效预防和快速扑灭能力为重点,实施“沃土工程”、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农业信息化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种子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全面提高耕地质量,完善病害控制手段,减少病虫害发生,保障种子质量,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重要保障。

中国工程机械发展展望 篇6

前言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成立、“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对于加快我国工程机械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能够调整我国的工程机械产业结构,对加快我国的工程机械走出国门,和对工程机械创新有着引领促进的作用。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国制造2025 工程机械 展望 正文

“一带一路”如中国再次腾飞的两个翅膀,由习主席一年之前提出,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初期,必然是铁路、公路、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必然带动区域内工程机械的需求,这是给我国的工程机械出口的一个机遇,同时弥补国内工程机械饱和的状态,对于推动工程机械发展以及走出国门都有巨大的作用。

“中国制造2025”着眼于整个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所制定的一个长期的战略性规划,它不仅仅要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稳定发展,还要实现在应对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当中,实现高端化的跨越发展。

为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协调,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国家制造强国建设全局性工作,审议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工作,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要事项。

“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成立,让我国工程机械的发展迎来一个良好的机遇。

国内比较出名的工程机械厂商有三一重工、徐工、龙工、中联重科等,国外著名的有三菱、沃尔沃、现代等。现阶段我国的机械产品与国外产品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明白差距,缩小差距。未来的中国工程机械将往这几方面发展。

一、工程机械更加环保。

我国工程机械设备行业的污染比重较大。节能环保之路都将成为工程机械发展的主流趋势。今后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将更加注重转型升级。工程机械的未来走向,必将是节能环保大势当道。工程机械企业必须依靠自己走上让产品工作效率更高效、节能降耗性能更出色的道路上。

二、生产标准提高。

工程机械生产标准有相应的提高,比如噪音、震动、燃油消耗、排量等。现阶段我国的工程机械主要出口于中东和非洲,这些地区对于某些指标没有过高的要求。然而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我们国家所生产的工程机械达不到其所要求的标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工程机械的出口。因此,提高工程机械的生产标准,虽然在一定程度增加制造难度,但着眼于未来,对工程机械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三、工程机械更加智能化。

当前,工程机械智能化已露端倪。工程机械行业是为国家基础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随着国家经济的继续发展,必然会对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提出更多要求。对于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来说,配套件的核心技术相比国外,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突破行业发展瓶颈,追赶上国际化步伐,国内厂商不仅仅是扩大海外市场,更是要获得更高端的技术,才能屹立在世界工程机械之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将逐渐成为工程机械发展的主流趋势,不仅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还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智能化无疑成为工程机械制造厂商的最佳选择。

四、机器人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中国制造2025对机器人产业发展作了详细规划。机器人的发展应用到工程机械上面,是未来的趋势之一。

未来工程机械将从局部自动化过渡到全面自动化,并且向着远距离操纵和无人驾驶的趋势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的介入,工程机械将加快其现代化进程,使逐步过渡到完全智能化的作业机器人目标。到那时,一些新的机器人化作业程序就会应运而生。五、一机多用。

一机多用,作业功能多元化是近年来工程机械装备出现的一个新技术特点,也将是未来工程机械装备制造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多功能作业装置改变了单一作业功能,推动这一发展的因素首先源于液压技术的发展,通过对液压系统的合理设计,使得工程装置能够完成多种作业功能。其次快速可更换链接装置的诞生,安装在工作装置上的液压快速可更换连机器,能在作业现场完成各种附属作业装置的快速装卸及液压软管的自动链接,使得更换附属作业装置的工作在司机室通过操纵手柄即可快速完成。

六、关键部件国产化。

现阶段我国工程机械的某些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比如高速轴承、控制系统等。今后,我国会更加注重对关键领域的投资研发,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替代进口实现国产化,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同时在关键技术、关键产品方面有所突破,弥补国内的空白与不足,缩小与国外的差距,甚至走在国际的前列。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还没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产业发展还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亟待突破。另外,我国还应该有一些重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些方面表明,我们还需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去转化、去努力、去奋斗。

“中国虽然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但大而不强一直是这几年制造业发展的掣肘。”针对德国工业4.0,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核心驱动力是抓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解决中国制造业由大国变强国的根本路径。其规划的十大领域中机械人、农机设备、海洋工程装备以及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的发展,对于中国的工程机械发展也有一定的创新推动作用。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篇7

1 国内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起, 传统农业的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就已经被结合起来[1,2,3,4,5,6,7], 生态农业的概念逐渐发展起来, 经多年发展, 生态农业建设已经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就, 但也应该注意到,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瓶颈[2]。一是目前我国生态农业主要目标为追求更多产出, 主要手段为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 未足够重视农业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二是当前的生态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体, 没有充分重视包括工业、服务业在内的其他领域或部门之间的联系, 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缺乏市场化的引导, 在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和品牌化推广方面发展不足;三是用于指导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落后于当前的生态农业实践进程;四是农业管理标准化水平低, 标准不完善、可操作性差, 相互冲突及自相矛盾的现象时有发生。

2 现阶段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作用

2.1 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农”领域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农业发展方面的理论研究、科研成果、政策要求, 都无一例外要争取到农民或农业生产者的认可和支持, 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是否能兼顾到农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是否能让农民获得真正的实惠, 关系生态农业发展成败[3]。实践证明,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个能够使生产者和消费者获得双赢的新型农业体系, 可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值得进一步完善、发展和推广[2,3,4]。

2.2 发展生态农业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 我国农业发展遇到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在农产品国际贸易及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中更集中的暴露出来。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将是我国在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只有这样, 才能解决好农产品质量与产品竞争力及农业综合效益等多方面的问题[4,5]。另外, 发展生态农业、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也将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生存环境, 有利于我国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

2.3 生态农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发展目标;中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也将在农村。农村的小康社会建设要求不断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生活环境[7,8]。发展生态农业影响着农业生产方式, 尤其是农村生活方式;不但可以改善农业及农村环境,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而且也将会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充分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将逐步颠覆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别方面的观感, 也将最终促成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9]。

3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国家及农业主管部门虽然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 但始终未能解决所存在的一些农业管理体制上根本问题。二是生态农业以及相关理念的普及程度不够高, 农业相关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未能充分地理解与把握生态农业的各相关方面。三是当前的各种生态农业模式未重视农业的多功能生态服务, 大多局限于物质能量循环和能量资源多级回收利用。四是我国生态农业的基本格局始终以种植业为核心, 存在一系列问题[10]。五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方面始终缺少系统、完整的理论整合成果, 其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4 生态农业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生态模式。我国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适宜的发展模式将能有效促进本地生态农业的发展[11]。二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协调发展。坚持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原则, 合理利用、增殖资源原则, 物质循环、多级利用原则, 正确运用调控原则[1,2,3,4,5,6], 多业结合、集约经营原则。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研究开发环境友好型、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 注重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和农业清洁生产, 提倡在信息化基础上组织农业生产。四是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对相关单位及个体的宣传鼓励措施, 并逐级细化,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12,13]。

5 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和新趋势

5.1 从重点关注生产环节转向规模化与产业化

产业化与规模化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依托本地生态资源, 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 促进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14]。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 应强调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 通过系统中有机物质的循环, 突破单一狭隘的产业限制, 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13]。

5.2 发展多产业结合的开放性农业和多功能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以农林牧渔产品的生产加工为基础, 紧密联系生产流通领域, 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网络化连接[12]。

5.3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注重生态文化的培育

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文化也是生态农业的灵魂。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 解释现实社会, 处理现实问题, 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12,15,16]。生态农业的发展应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基本点, 将和谐发展作为首要的价值选择, 将生态文化的培育与发展贯穿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之中。

5.4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11], 对整个农业技术体系进行生态优化[15]。在实践过程中, 对整个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再优化, 以现代农业科学理论为基础加以整合, 引入最新的实用技术进行二次革新创造[17,18,19,20,21]。

5.5 重视传统农业文化,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既包含构建不同类型的适应当地既有条件的生态经济模式, 也包括集成的生态技术和管理模式[11]。我国生态农业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农业精华的传承和提高的基础之上, 只有这样才能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根基和稳定的保障, 这也将有利于保护各地区、各民族形式多样的农业文化遗产, 并有利于农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13]。

摘要:从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背景出发, 明确生态农业的相关概念, 总结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分析生态农业发展历程以及相关规律, 预测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美国农业展望技术支撑体系 篇8

完善的信息工作机制

美国农业部由34个局(办公室)组成,共10.5万名员工,工作人员分布在农业部、各州办事处、试验站等,年度经费预算260亿美元。其中,世界农业展望局、经济研究局、国家农业统计局、农业市场服务局、农场服务局、海外农业服务局、首席经济学家办公室、联合农业气象中心、预算与项目分析办公室、风险管理局、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局和国家食品与农业研究所12个局(办公室)与农业展望直接相关。

这12个局(办公室)的运行机制是:原始数据采集工作由美国农业部内部专业司局负责,数据信息均公布在美国农业部网站上,可以免费查询下载;研究分析工作由政府部门、研究单位和大学共同负责,所有研究人员不必参与基础数据收集;农业展望报告发布由多部门组成的农业展望研究局牵头负责。

强大的基础数据资源

强大的数据资源,是美国做好农业展望工作的基础。目前,美国主要的农业数据资源有:1.农业普查数据库。包括全国和52个州的人口、农业与农村经济、农场数量、资源与环境、农产品生产与实践等5个方面的数据(1840年—2007年),共计8000多万条。2.经常性调查数据库。包括全国和52个州的3大类101种作物类产品数据、5大类40种动物类产品数据、80多种经济类指标数据和农作物气象监测数据,共计2000多万条。3.出口销售查询系统。包括195个国家44种农产品出口贸易额数据(1999年至今),数据指标有日度、周度、月度和年度等4类,共计4000多万条。4.全球农业贸易系统。包括195个国家4大类60多种农产品的进口、出口和净出口等月度数据(1976年至今),数据指标有贸易量和贸易金额等,共计3000多万条。5.生产、供应和配送数据库。包括195个国家13大类90多种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和配送数据(1960年至今),数据指标有面积、单产、产量、进口量、出口量、饲料消费量、国内总消费量、期初库存、期末库存等,共计1300多万条。

科学的数据研究方法

美国农业展望的数据研究工作由政府部门、研究单位和大学共同负责,实行跨部门整合研究。美国农业部开发了多国商品联接模型(Baseline模型),运用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知识,分地区、分产品对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和价格进行预测,该模型包括了43个国家和地区的24种农产品。同时,美国农业部还利用GAMS软件开发了一个农业贸易局部均衡模拟模型,运用经济学中的完全市场竞争、生产者和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等假设,对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和价格等中长期预测及政策效果进行模拟分析。

中国央行2014年政策展望 篇9

2014年,中国央行需要升级“攻防组合体系”。

在进攻方面,尽管周小川已经超过了65岁的退休年龄,中国最高决策层仍让他第三次担任央行行长。周小川的任务很明确:将中国前任领导人未竟的改革计划付诸实践。周小川常说,要将中国的金融系统更加市场化。这意味着落地银行存款保险制度,让银行存款利率和外汇汇率随市场波动,并允许货币更自由地出入境。

这些改革将有助于中国形成消费拉动型的经济,这也是中国领导人长期以来的期望。被称为“周小川第二”的外管局局长易纲去年12月接受财新采访时也表示:“有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他们需要服装、笔记本电脑、化妆品等进口商品”。

在采访中,易纲阐释了为什么人民币走强将有助于中国经济。他承认的出口问题是阻碍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因素:“因为出口企业的声音比较大,而得到实惠的老百姓以及间接的受益方是沉默的大多数。”

事实上,央行寻求的每一项重大变革都受到了强大的阻力。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它们从现有体制中获得了巨大的利润。目前,政府隐晦地暗示将保证它们的“健康”,允许银行通过低存款利率来获利。

在防守方面,央行必须决定如何抑制中国膨胀的债务。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的债务飞速增长,让国内外经济学家都担心信贷泡沫最终将会影响到欧洲、美国和其他亚洲国家。首先,央行必须决定做什么:是提高利率,还是加强对信托等所谓影子银行的监管?

无论央行如何决定,最终都会将方案提交中共最高决策层。和美联储等其他央行不同,中国央行并不是独立运作,它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政策咨询机构。

但是,要让决策层接受一个放慢信贷,并有可能减缓整体经济增长的方案绝非易事。决策者们会担心经济放缓将导致失业、社会动荡等问题。

中国证券市场展望二 篇10

第二篇产业/行业经济

一、产业/行业经济总结

(一)、各行业生产增长情况

20电子及通讯产品制造业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态势,增长速度仍稳居各行业首位。但受国际信息产业明显回落的不利影响,进入下半年以后,增长速度有所降低。1-9月份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146亿元(现行价,下同),比去年同期增长28.2%,完成销售产值6033亿元同比增长28.6%。从细分行业看,投资类电子产品产销保持了47%以上的增长速度,是全行业保持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总的来看,年移动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光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电子和通讯产品制造业位居各行业增长之首,增幅在30%以上。

煤炭行业生产增长速度进入三季度以后有所回落,但煤炭生产结构明显改善。1-9月,全国原煤产量74581万吨,同比增长5%。与此同时,煤炭出口同比增加2221万吨,占生产增加总量的41.6%。另外,煤矿和社会存煤同比均下降,截至9月末,全国煤炭库存1.3亿吨,同比下降13.4%。特别是国有重点煤矿库存2222万吨,同比下降28.6%,由此可见,新增产量没有形成新的积压。总体来看,2001年煤炭供求基本平衡,全年煤炭产量将达到10-10.5亿吨。当期增产属有效供给,生产结构趋于合理,国内煤炭市场保持了较高的需求。从国际市场看,世界能源结构调整,拉动了煤炭需求增长的大格局没有变,我国煤炭出口在、连续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2001年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预计全年出口量将达到8500万吨左右,成为世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全年累计平均商品煤价格可望达到148-150元,同比提高8-10元/吨。

钢铁工业在2001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三季度,冶金重点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73亿元,同比增幅为12.6%,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国钢产量达3666.5万吨,同比增幅为14.8%,尤其是成品钢材产量增幅继续保持在18%以上的较高水平,并呈现出明显的逐季加快态势。重点钢铁产品中,大型材、中型材、小型材、优质型材等产品产量增长速度均超过20%以上。但与二季度相比,多数产品环比增速明显放缓,部分钢材品种产量还有一定减少。从产品结构看,铁钢比、材钢比分别为1.01和1.08,比前几个季度有一定回稳,并开始向正常回归。另外值得肯定的是,钢铁工业产值增幅正在超越产量增幅,说明产品结构逐步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2001年,从市场和企业效益看,由于受国内外市场形势影响,钢铁产品进口大幅度增加而出口大幅度减少。国内市场钢材价格明显下降,钢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增速放缓,季度环比收入也出现下降,与同期生产增幅相比产生较大落差,增产未增收。

石油化工行业受国际市场油价波动的不利影响,开始出现产出增长但收入和效益回落的不利增长局面。据统计,三季度,石化全行业完成累计工业总产值(现价)10284亿元,同比增长12.9%;工业增加值完成3280亿元,同比增长12%;增幅均比上半年提高6个多百分点。但实现销售收入9417亿元,同比下降8.91%;实现利润644亿元,同比下降10%。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一路走低,国内成品油价格与之接轨的新加坡市场的汽油价格长时间与原油价格倒挂,导致国内汽、柴油定价大幅下调。二是石化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下降幅度较大,与去年同期相比,合成纤维单体及聚合物平均下降1660元/吨,合成纤维平均下降1260元/吨,合成树脂平均下降500元/吨。三是要消化年初较高价格的原油、成品油库存。

汽车工业进入三季度以后,基本扭转了自3月份以来的产销逐月下滑状态,汽车生产总体形势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提高,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据统计,1-9月份全国汽车生产总量达175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4%。销售总量完成177.4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7.7%。其中,客车产、销量分别为达到63万辆和62万辆,同比增长22.5%和22.6%;轿车产、销量分别为52.2万辆和54.6万辆,同比增长15.8%和26.7%。从细分车型看,轿车、微型客车与重型载货车依然是拉动汽车产销增长的主要因素。据测算,1-9月份对汽车产销量增长贡献最大的是微型客车、轿车和重型载货车。从产量看,微型客车为34.3%,轿车贡献度为32.7%,重型载货车为20.8%。从销量看,轿车贡献度为43.1%,微型客车为27.9%,重型载

农业转基因品种利用现状及展望 篇11

【关键词】转基因育种;方法;安全性

所谓农业转基因育种就是根据育种目标,从供体生物中分离并提取出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 (目的基因),经DNA重组与整合或直接运载进入受体作物的基因组,获得稳定表达的转基因株,再进入田间试验,培育成农业生产上能应用的转基因新品种,并实现大面积推广。转基因育种相对于传统的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多倍体技术育种来说,不仅缩短了育种周期,而且能准确地选择任何一个目的基因 (植物、动物乃至人类 ),从而打破了遗传物质分类上门、纲、目、科属的界限,实现了基因的转移,大大拓宽了作物遗传改良可资利用的基因来源。应用转基因技术获得的高产、优质、抗逆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途径。

中国植物转基因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目前已初步建立了棉花、水稻、油菜、玉米、大豆、花生、杨树等主要农作物和林草、花卉、果树的高效、安全转基因技术体系,大大缩短了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1.农业转基因品种利用现状

在中国,转基因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作物首推棉花。据统计,在2006年,中国有680万小型农户种植了350万公顷的抗虫棉,占到全国棉花种植总面积的66%。到2007年,中国已经有710万农民种植了转基因棉花,不仅获得可观的经济增收,更减少了40万吨的农药排放。

从经济效益来看,根据通常的方法计算,种植转基因抗虫棉每亩比对照可平均增产7.5千克皮棉,按10元/千克计,每亩可增收75元;每亩减少农药投入50元、减少人工投入计工费30元,也就是说,推广转基因抗虫棉,每亩可增收节支155元。

除了在棉花种植中应用生物技术外,中国的安委会还在2006年建议批准了抗环斑病毒的转基因番木瓜,中国正在考虑批准转基因水稻的种植,而且有望在颁发了生物安全证书、并获得品种审定、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后,转基因水稻的种植将通过审批。

转基因水稻,是根据某种特殊需要在水稻中引入特殊基因。现在申请商业化生产的是几种抗虫的转基因水稻。其中一种Bt转基因水稻,是在水稻中引入一种特殊基因后,产生一种蛋白,这种蛋白会让食用了这种水稻的常见害虫浑身溃烂并死亡。正是这样特殊的抗虫功能,可以使水稻田的农药使用量大大减少。

转基因抗虫性水稻可减少80%的农药使用量,从而大大减少农药尤其是剧毒农药对人和土地及环境的伤害。此外,转基因抗虫性水稻的亩产量也比常规水稻高约6%。如果我国推广种植抗虫转基因水稻,不仅能大大减少农药使用量,一年还能为农民增收200亿。如果转基因水稻能够商业化生产,意义不会亚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目前国内还在研究一种抗旱的转基因水稻,如果能够研制成功,将是“革命性”的。

油菜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对油菜的改良是育种家们长期努力的目标。据报道,1998年全球转基因油菜种植面积为24960hm2占全球油菜种植面积的9%,1999年增至29120hm2,占全球油菜总面积的11%,200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面积为43680hm2,占全球作物种植面积的16%。多年来,许多育种工作者试图采用传统的育种手段来获得油菜良种,但进展十分缓慢。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愈来愈倾向于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改良油菜的产量、品质及抗逆性。2003年,我国首个转基因油菜产业化项目通过了由中国农科院、浙江省农科院等6家科研院所的科学家组成的专家组论证。

1996年春,美国伊利诺伊西部许多农场主种植了一种大豆新品种,这种大豆是移植了矮牵牛的一种基因。这个新大豆品种可以抵抗杀草剂——草甘膦(毒滴混剂)。草甘膦会把普通大豆植株与杂草一起杀死。以后,随着国际上农业转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迅猛发展。2001年,全球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达到3300万公顷,占大豆种植面积的46%。

2.转基因育种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在植物基因工程研究中,关键步骤之一是通过特定的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植物细胞内,使之发生定向的、永久性的遗传变异,即所谓的植物遗传转化。为了方便有效地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体内,人们不断地探索、发展新的植物遗传转化方法。目前应用到农业转基因中的遗传转化方法主要有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和外源基因直接导入法。

2.1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农杆菌在侵染植物伤口时,可将其携带质粒上的一段DNA(T-DNA)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上,并在植物体内表达。因此,农杆菌作为一种天然载体系统被广泛应用到植物基因转化中,成为植物基因转化的首选方法。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方法具有以下优点:不需要专门仪器;宿主范围广,包括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和少数单子叶植物;插入外源基因的片段较大,可达50Kb以上;转化率明显高于其它直接转化方法;外源基因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上的拷贝数较少,多为单拷贝;整合的外源基因变异小,后代的分离规律也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缺点是仍受宿主范围和菌株特异性等因素的限制。

2.2 外源基因直接导入法

在油菜的遗传转化中,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倾向于采用外源基因直接转化法,因其不受宿主范围的限制,也不需使用特定的载体。在早期的油菜遗传转化研究中取得成功的方法有3种:电激法、PEG法和显微注射法。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还有基因枪法、激光微束穿刺法、真空渗入遗传转化法和花粉介导法等。

2.2.1 电激法

电激法最初是从哺乳动物细胞转化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后来用于植物细胞的遗传转化。国外最早报道是1985年美国的Michael等将其用于植物转基因上。Chapel和Gimelius利用电激法将B一葡萄糖醛酸酶基因(gus)导入甘蓝型油菜的叶肉原生质体中,建立了瞬时表达系统。Guerche等(1987)利用此法将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nptH导入甘蓝型油菜中。自此,电激穿孔法先后在烟草、玉米、水稻、马铃薯、番茄、大豆、小麦等作物原生质体上获得成功。

2.2.2 显微注射法

显微注射法是使用专门的仪器将外源基因直接注入到生物的生殖细胞中,而获得转基因再生植株的一种方法。显微注射法多年前在动物中就已获得成功,由此促进了它在植物细胞中的应用。Neuhaus等以甘蓝型油菜的花粉胚为受体,利用显微注射法将nptll基因的外源DNA注入细胞中。但这一方法需以精细的显微操作技术和细胞低密度培养为基础,并且必须建立固定植物细胞或原生质体的技术。

2.2.3 基因枪法

基因枪法是借用火药爆炸、高压气体或高压放电为动力,用微粒对植物进行轰击而将其上的外源基因带入到植物细胞内,此法可以不受基因型和轰击靶组织的限制。目前基因枪法在油菜的遗传转化中已有成功的报道。Fukuoka等(1998)利用基因枪法转化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并获得可育的转化植株。国内方面,侯丙凯利用此法将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克隆得到野生型杀虫晶体蛋白基因导入油 菜叶绿体中获得4株转基因植株。但基因枪方法的缺点是转化效率低,一般在0.1%-1%范围内,增加了选择的难度,且费用昂贵。

2.2.4 真空渗入遗传转化法

真空渗入遗传转化法是一种简便、快速、且无需经过组织培养阶段即可获得大量转化植株的基因转化方法。在油菜的遗传转化方面,目前国内已有成功的报道。

2.2.5 激光微束穿刺法

激光微束穿刺法是利用聚焦到微米级的激光微束对组织进行穿刺,引起细胞膜的可逆性穿孔,从而导入外源DNA的一种基因直接转化技术。早在1987年,Weber等就利用微束激光将荧光素标记的外源  DNA导入叶绿体中。这一技术操作简便,转化频率高,定位准确,对细胞损伤小以及外植体适用性广泛等优点。利用激光微束穿刺法导入植物的外源基因还有一些报告基因、筛选标记基因和抗病基因,侯丙凯首次报道利用激光微束穿刺法将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油菜,并获得抗虫转基因植株的研究结果。

2.2.6 PEG法

PEG融合法操作简单,处理量大,融合频率高,而且不影响再生,基本上已克服了再生植株是嵌合体情况的发生,而且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其缺点是仍需进行原生质体培养、处理时问长、不易掌握、常形成多元原生质体融合体。有报道指出,将PEG法与电击法等其他导入基因的方法相结合,能够提高转化率。

2.2.7 花粉介导法

花粉介导法是利用生殖细胞——花粉作为载体,结合超声波处理介导外源基因对植物进行转化。花粉介导法避免了其它转化方法所要求的组织培养技术,转化方法简单、易操作、转化率高、且费用低,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3.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首先是毒性问题。一些研究学者认为,对于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可能在达到某些人们想达到的效果的同时,也增加和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

其次是过敏反应问题。对于一种食物过敏的人有时还会对一种以前他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比如:科学家将玉米的某一段基因加入到核桃、小麦和贝类动物的基因中,蛋白质也随基因加了进去,那么,以前吃玉米过敏的人就可能对这些核桃、小麦和贝类食品过敏。

第三是营养问题。科学家们认为外来基因会以一种人们目前还不甚了解的方式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第四是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当科学家把一个外来基因加入到植物或细菌中去,这个基因会与别的基因连接在一起。人们在服用了这种改良食物后,食物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的细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

第五是对环境的威胁。在许多基因改良品种中包含有从杆菌中提取出来的细菌基因,这种基因会产生一种对昆虫和害虫有毒的蛋白质。在一次实验室研究中,一种蝴蝶的幼虫在吃了含杆菌基因的马利筋属植物的花粉之后,产生了死亡或不正常发育的现象,这引起了生态学家们的另一种担心,那些不在改良范围之内的其它物种有可能成为改良物种的受害者。一些反对人士担心:转基因水稻如果被大面积种植,一些基因可能通过与其野生亲缘种间发生逃逸,即发生基因污染。转基因水稻商业化还将带来以下风险:生态平衡的破坏,一类害虫压下去了,其他的害虫就起来了;害虫对转基因抗虫作物可能发生抗性进化;转基因水稻危害非靶标生物,比如转基因稻的花粉、稻谷、稻草或根系分泌物也可能对稻田生态系统中的昆虫、鸟类、野生动物、根系微生物等产生影响,产生不可控制的后果。

最后,生物学家们担心为了培养一些更具优良特性,比如说具有更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和抗旱能力等,而对农作物进行的改良,其特性很可能会通过花粉等媒介传播给野生物种。

最重要的问题是,人长期食用会有不良后果吗?在这一点上,也没有十分保险的答案。在食用转基因产品上,反对者和赞成者各有各的理由。有人认为转基因水稻所产出的大米安全性高于常规大米,转基因大米接受过严格的实验检测,对人体没有危害,因为大大减少了农药的施用,安全性还要高于常规的大米,常规的大米没有接受过严格的科学实验。抗虫转基因水稻产生的特殊抗虫蛋白只对昆虫有作用,在人畜身上没有“靶点”,也就是人食用后应该没有问题。

4.农业转基因育种的展望

现在大家知道,所有生物的DNA上都写有遗传基因,它们是建构和维持生命的化学信息。通过修改基因,科学家们就能够改变一个有机体的部分或全部特征。不过,到目前为止,这种技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并且没有一种含有从其它动植物上种植基因的食物,实现了大规模的经济培植。同时许多人坚持认为,这种技术培育出来的食物是“不自然的”。

世界上第一种基因移植作物是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1983年得以培植出来。又过了十年,第一种市场化的基因食物才在美国出现,它就是可以延迟成熟的番茄作物。一直到1996年,由这种番茄食品制造的番茄饼,才得以允许在超市出售。转基因技术终于走出实验室和试验田,进入像玉米、大豆和棉花作物的日常耕作。日前,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经过10多年的推广,转基因作物发展迅速,2007年,全世界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已达23个,全球55%的人口或多或少正在食用转基因食品。到2007年,中国已经有710万农民种植了转基因棉花,不仅获得可观的经济增收,更减少了40万吨的农药排放。

据介绍,第一代转基因作物遗传背景比较简单,转移一个基因,比如抗旱、抗虫的基因就能起到作用。下一步发展目标是加入质量性的基因,比如金色稻、金米,含有更多的维生素A,能够解决人体维生素A缺乏情况。含有高降钙素转基因的油菜可以防治老年骨质疏松,含人乳铁蛋白基因的稻米能防止腹泻。

目前,美国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水稻,这种水稻里面的转基因主要含人乳铁蛋白、溶菌酶和人血清白蛋白,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尤其是能起到防止腹泻的效果。

眼下,治疗骨质疏松的办法是服用降钙素或者注射降钙素,但这种降钙素是合成的,1克1万多元,非常昂贵。而我国自主研发的高降钙素油菜的种子,每克可以产生3毫克降钙素,300多克油菜种子就可以产出1万多元的价值,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上一篇:新闻记者的故事下一篇:海底两万里读后感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