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农业(共12篇)
中国-东盟农业 篇1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会促进我国同沿线国家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而且也会为沿线国家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1]。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发展现状
中国—东盟的农业合作基本上以政府主导为主,私企和民间机构为辅的格局开展。广西是农业大省,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接壤的省份,无可厚非地成为我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主要省份。近年来,广西与东盟的合作范围逐渐扩大,贸易额度一路飙升,2010年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总额位181.7亿美元,其中进出口额分别为107.1亿美元、74.6亿美元,2014年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总额位432.6亿美元,其中进出口额分别为260.2亿美元、172.4亿美元,2010—2014年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总额、出口额及进口额分别增长了250.9亿美元、97.8亿美元及153.1亿美元,尤其2010—2011年期间,增长率高达34.6%(如下表所示)。随着“一带一路”的兴起和发展,双边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且农业领域的合作已扩展到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渔业、畜牧业、养殖业,另外有人才培训、科技交流等,东盟与中国的农业合作也逐渐延伸到中国内地,且开展了互联网农业方面的合作[2]。中国与东盟自开展农业合作以来,合作项目和农产品贸易金额持续增加,“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和东盟的农业合作和交流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东盟可在农业合作中各取所需,实现双赢。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来源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中国农业部、商务部、科技部积极开展与东盟的农业合作,农产品贸易总额由2010年的181.7亿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432.6亿美元[3],但每个项目平均只有几十万,总体看来投资力度较小,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多个政府部门单独投资容易造成重复投资,引起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难以形成投资的互补效益,比如中国农业部、科技部、商务部及江西、湖北两省都与菲律宾开展了水稻的技术合作,由于这些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造成了内容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进一步影响了规模效益的形成。
(二)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协调性较差
调查显示,我国一些省份不但参与了国家与东盟的农业合作项目,还私下与东盟开展了合作,地方政府与东盟开展合作丰富了农业合作内容、拓宽了合作面,加大了合作力度。但这也造成了很多困扰,地方和中央项目雷同,不能形成互补,并且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对合作国而言,同一个项目有很多选择的机会,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合作国的经费,但却使我国地方和中央形成了竞争关系,不利于中国与东盟的外交和长期发展合作。
(三)农产品物流体系落后
中国—东盟交易的农产品大都是鲜活农产品,最注重新鲜。在中国只有广西的东兴与东盟接壤,农产品运输大部分要靠海运,而海运周期较长,不利于鲜活农产品及时的运送,而陆路运输较少,且缺乏适宜的航空运输。我国对东盟出口前三位的农产品是大蒜、柑橘和苹果,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柑橘和苹果占水果出口量的2/3。水果易腐,加上运输过程中的碰撞定会影响水果的质量,一旦进行贸易的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势必会影响两国的合作,故必须要完善中国—东盟的农产品物流运输体系[4]。
(四)农业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较差
很多专家都较关注农业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问题,农业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影响力和持久性。四川省农业厅正在执行的“中缅农业技术合作示范园”项目就面临可持续性的问题。按照项目规划,该项目将作为引进、展示优良品种,培训农业技术人才的实验基地。项目结束了,示范园将如何生存、如何发展?今后是在现有体制下引进企业化管理模式,还是直接引进一家企业进行运作,值得各方认真探索和研究。
(五)农业企业“走出去”困难重重
中国—东盟的合作以政府主导为主,企业的积极性不高,“走出去”较困难。农业具有先天的弱质性,生产周期长,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需要长期连续投资,不易“走出去”。缺少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部门繁多,审批复杂,阻碍了企业“走出去”发展的脚步。中国—东盟农产品税率较高,出口关税负担较大,2014年中国—东盟农产品平均关税率高达30%,再加上国家取消了粮食出口退税政策,严重削弱了农业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5]。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增加与东盟农业合作项目的资金投入
首先,各级政府要加大与东盟农业合作的投资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设立中国—东盟农业合作项目专项资金。其次,改变与东盟农业合作资金供给分散的现象。通过调整机构和职能实现农业合作资金整合,在机构和职能还不能进行大调整的情况下,可通过打造“大项目”平台实现资金整合,“大项目”应该集中在重点领域,如粮食生产合作、农村能源建设、跨境动物疫病防控、农村发展与减贫、农业合作信息平台建设等[6]。
(二)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协调性
为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与东盟合作的协调性,国家应制定统一规则,规范中央和政府对东盟的农业合作和外交方式,如中央和地方不能在东盟国家实施相同或类似的农业合作项目或者进行技术交流、人才培训等,在与东盟开展合作项目时,地方和中央最好形成互补,既能拓宽合作面又能避免资金的浪费。国家可根据各省市的特点和优劣势决定其是否需要与东盟合作,应该在哪些方面合作,哪些方面需要协助国家,哪些方面需自主与东盟开展合作等。
(三)完善中国—东盟农产品物流体系
为维持贸易双方长期友好的合作,必须要完善物流体系,建设大型的农产品物流园区。中国和东盟都属于发展中国家,物流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没有条件建设具有规模的国际运输中心。由于海运具有周期长的弊端,可大力发展陆运和空运,在与东盟接壤的东兴建立大型的多功能国际物流园区,并可与互联网相结合,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发展电子交易平台,完善仓储设施,这将使中国—东盟的农产品贸易走向大规模、现代化的批发配送方式[7]。
(四)提高农业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
在对农业合作项目进行规划时,必须要考虑项目结束后的可持续性问题。要使项目有可持续性就必须解决三个问题[8]。首先,维持项目可持续的资金从何处来?在设计农业合作项目时,可考虑多设计一些可以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和将来企业能够承接做下去的内容。其次,项目结束后,合作方的技术人员的能力是否达到了能够独立工作的程度?最后,项目结束后,合作方能否获得维持设备正常运转所需要的配件,这需要建立良好的贸易渠道。
(五)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
首先,政府与东盟开展合作时要考虑让企业参与,为企业“走出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项目的市场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其次,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优先推荐“走出去”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对“走出去”的农业企业给予支持,并设立专项基金解决其融资和示范项目经费问题。最后,完善政府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各相关部门建立统一管理协调机制,解决权限分散、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突飞猛进,极大地加快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为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应运而生。通过对“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目前仍存在资金规模效益小、物流发展不健全、农业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较差、农业企业“走出去”困难重重等问题,应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建设国际性的物流园区,提高项目可持续性,帮助农业企业更顺利地“走出去”等措施加强中国—东盟的农业合作。
关键词:“一带一路”,农业合作,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王习农,陈涛.“丝绸之路经济带”内涵拓展与共建[J].国际贸易,2014,(4):23-30.
[2]黄梅森.广西与东盟农业合作现状与对策[J].经贸论坛,2015,(7):181.
[3]张周来.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将进入黄金期[N].经济参考报,2009-10-16.
[4]孙大岩,孔繁利.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新趋势与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5,(10):186-190.
[5]陈前恒,吕之望.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状况与展望[J].东南亚研究,2009,(4):46-50.
[6]傅晨,李飞武.金融危机中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中国东盟的农业合作[J].广东农业科学,2011,(7):204-208.
[7]黄凌军,何政.广西与东盟农业合作的分析与展望[J].广西农学报,2007,(10):62-64.
[8]陈前恒.关于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状况的调研[J].东南亚纵横,2009,(2):5-59.
中国-东盟农业 篇2
对东盟投资将驶入“快车道”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已两周年,中国商务部近日表示,随着自贸区《投资协议》的深入实施,双方投资合作面临新机遇,中国对东盟投资将驶入“快车道”,进入更快的发展时期。同时,中国对东盟的投资正向新领域转移,已从传统的建筑业、承包工程,逐步转向能源、制造业和商业服务等领域。
中国企业向东盟各国投资的金额迅速增长,领域不断扩大,2011年中国内地对东盟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5.4亿美元,同比增长13.1%。东盟已成为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的第一大市场。虽然中国企业在东盟的投资较东盟在华投资起步晚、数额少,但发展势头很快,近年来,其增速已快于东盟企业在中国投资的增速。
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联合发布2012年《亚太地区发展报告》中也同样指出,中国对东盟投资将显著增加。中国政府一直为鼓励企业走向世界特别是走向东盟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中国在实施“十二五”规划中需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无疑要进行新的大规模的产业调整,需要转移大量企业,这也将在客观上促使更多企业转到东南亚发展。中国资本输出能力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将为东盟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动力。中国和东盟之间的产业合作将得到更好的机遇,形成更加稳定的区域经济结构。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正式建成,为中国与东盟的双向投资贸易提供了强大动力。据统计,目前中国对东盟的累计投资额已突破200亿美元,而中国和东盟双向投资累计已超过900亿美元。目前,中国在东盟建立了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中国-1 东盟银行联合体相继成立,成为双方投融资合作的重要平台。在双向投资增长的背后,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也再次创历史新高,2011年双方贸易额达3623.3亿美元,同比增长24%。
据悉,中方争取5年内在每个东盟成员国都构建一个经贸合作区,为企业在东盟国家开展各类集群式生产性投资创建平台。中国和东盟各国正大力推动互联互通的建设,并加强技术和标准方面的合作,努力为双边投资合作扫清障碍。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
中国鼓励国内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加大对东盟各国的投资。东盟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选目的地。
“不论从哪个方面看,强调东盟对中国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国企业在走向世界之前,为何不先走向周边国家?”中国-东盟秘书长马明强近日表示。当前正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加快发展的阶段,而东盟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无论是从地缘角度,还是从经济发展前景看来,东盟国家都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点和热点区域。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一年一度举行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正被打造成为中国企业投资东盟的最佳平台。博览会为促进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特别在中国企业投资东盟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日前举行的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高官会上,商务部亚洲司司长陈洲表示,中国对博览会投资促进工作非常重视,决心把博览会打造成为中国企业投资东盟特色最为鲜明、效果最为显著的展会平台。
去年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举行了投资合作圆桌会,在促进双方投资合作方面达成多项共识,如今这些共识已经完成或正在实施。今年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继续举行投资合作圆桌会议,博览会平台将被更加充分利用,进一步加强10+1投资促进相关机构的联 2 系,为推动双方企业的相互投资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为了给企业投资东盟提供更大的便利,中国政府正着手建立服务保障和风险控制体系,逐步消除财税、金融、外汇、保险、人员出入境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采取许多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出去”。获得金融支持是企业“走出去”的关键一步,为此,中国在金融服务方面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除了设立总规模为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之外,通过每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金融服务展、金融论坛等活动,组织有意向“走出去”、需要融资的企业与有关金融机构对接,为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营造更好的投融资环境。
有关专家指出,尽管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投资东盟,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优惠政策也给企业开拓市场提供了便利,但目前仍有不少企业对自贸区的规则了解不足,中国企业对自贸区优惠政策的利用率还不到20%,致使不少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付出了更多的代价。因此,利用好自贸区政策仍然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中国-东盟农业 篇3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九届,共有46位国家领导人、1760多位部长级贵宾出席,参展参会客商36.8万人,贸易成交额135.68亿美元,签约国际合作项目投资额573.76亿美元,签约国内合作项目投资额5561.14亿元,充分发挥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助推器”的作用,成为中国与东盟、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的典范。中国—东盟博览会在中国与东盟良好的政治关系和完善的各层级、多领域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和机制性保障。
2013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中国—东盟博览会10周年,博览会面临了新形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深入发展,东盟与中日韩印澳新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议(RCEP,即10+6)谈判已经启动,我国与东盟的合作进入新的阶段。第十届博览会将围绕“展示辉煌、创新发展”,办好1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拓展合作区域、拓展合作领域、拓展开放带动功能,为促进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做出新的贡献。
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本届博览会将继续设置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先进技术和“魅力之城”五大专题,在保持历届参展内容和特色基础上,继续举办东盟咖啡展、农业展、轻工展,及投资合作圆桌会暨东盟产业园区招商大会等,围绕重点主题“区域合作发展——新机遇、新动力、新阶段”,举办金融、科技、环保、教育、文化等多领域系列交流活动。截至目前,东盟国家和中国知名企业参展参会报名踊跃,数量和质量都超过往年,展位供不应求。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等6个东盟国家已确定包馆,集中展示本国优势产品。
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进一步加大采购商邀请力度,除中国和区域外采购商、重点行业采购商外,还邀请更多参与RCEP谈判国家的采购商参会。同时,继续实施采购商优惠和奖励办法,提高采购商的数量和质量。会期将继续举办贸易对接会、东盟国家专场贸易配对会、东盟大宗商品论坛和配对会等一系列商贸配对活动,并利用中国—东盟中心官方网站、博览会官方网站、中国—东盟商务数据库等平台,为各国企业做好日常贸易投资咨询和配对服务。
最后,向关心、支持和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中国-东盟农业 篇4
一、我区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 农产品整体竞争力较差
我区有些农产品与东盟各国产品相比具有价格优势, 这类产品集中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主要包括蔬菜、水果和花卉以及绝大部分畜产品和水产品。但在某些资源密集型产品方面, 如粮食和油料等大宗产品, 与东盟价格相当, 不具备出口竞争力。
(二) “早期收获”计划对我区农业竞争力的影响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正式实施后, 2004年1月1日起500多种产品 (主要是农产品) 实行减税, 到2006年实行零关税。这些都给我区农业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主要表现在:
1.零关税加大了我区农业的竞争压力, 龙眼、荔枝、芒果等亚热带水果受冲击较大, 同类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相关农民的收入将会下降。
2.东盟部分国家设置的保护性政策措施, 影响我区部分优势农产品顺利进入东盟市场。
3.大型跨国集团的进入使我区刚刚起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农企业包括乡镇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三) 农业结构不合理
我区经济结构性矛盾一直以来都比较突出。2006年我区三次产业结构24.2:34.9:40.9, 即表现为三二一结构。这是低层次的结构, 是农业占较大比重, 第二产业, 尤其是工业经济规模小, 工业化水平低, 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的具体体现。尽管近几年我区为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对农业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但农产品的三多三少 (大路产品多、优质产品少, 原料型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 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 现象仍然严重。
(四) 服务环节的竞争薄弱
我区农产品参与竞争的服务比许多东盟国家差距是相当大的。主要是:农产品的储运设施不足、手段比较落后、农业市场体制不合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等等,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提升我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
(一) 提升农业竞争力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是竞争型的经济, 当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后, 就意味着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竞争经济的时代;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竞争的范围由国内扩大到全球, 竞争更趋激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自由贸易区的国家之间、东盟国家与我国其他省市之间的激烈竞争给广西农业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空前的压力与挑战。我区农业产业必须从政策上、从信息上、从渠道上引导农业结构调整, 开拓国际农业市场, 提高农业经济的外向度和国际竞争力。
(二) 提升农业竞争力是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挑战的客观需要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结束, 开放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不仅对我国农业而且也对我区农业提出更大的挑战。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 农业产品配额管理的品种将越来越少, 农业产品关税将继续下降, 这对调控农业产品进出口带来很大困难。只有着力提高我区农业的竞争力, 才能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才能使我区农业在世界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 提升农业竞争能力是提高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和有效途径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 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普遍超过一般工人, 甚至超过一般的白领阶层, 这样才能使有文化有经营头脑的人安心留在农业领域, 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 一方面固然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我们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将存在严重剪刀差的不合理价格体制长期维持下来的结果。
(四) 提升农业竞争力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升农业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以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突破口, 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是有利于提升农业出口企业的素质。农业企业只有引进先进技术、更新设备、加强营销服务和提高管理水平, 才能满足国际市场对产品质量、标准越来越高的要求。二是有利于农业相关行业的发展。质检、标准、信息、中介组织、运输、保险、法律服务等行业按照国际标准履行各自的职责, 有助于扩大农业产品出口, 增强我国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努力提升广西农业国际竞争力
(一) 加快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业合作组织是指农业互相合作运动中由农民组织起来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组合或联盟。随着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农村商品的发展, 以及农民对现代化生产和生活的追求, 各种类型的合作社都不可能绝对地限制在单一的经营领域内活动, 而是出现了许多跨经营领域、跨行业、跨地域、跨层次的合作组织。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我区农业在生产与销售环节曾出现过混乱无序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产品以假乱真, 严重冲击和扰乱了利用高新技术生产特殊农产品的正常秩序;二是缺乏统一的销售管理办法, 价格不一致, 出现了竞相降价销售的混乱局面。三是农产品质量规格不能统一, 有的以次充好, 降低质量标准, 局部出现了蒙混消费者的不良现象。我们要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机遇, 搞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 进行户间联合, 或依托村、组体制, 组建专门经济合作组织, 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对内是一个生产协作组织, 对外是一个具有经济实体性质的经营机构。有了这样一个经济合作组织, 就可以将分散的一家一户组织起来, 开展规模生产, 统一标准, 培育产品优势, 寻找和开发市场, 抵御竞争风险, 保证良好的产销形势, 保证生产者有理想的收入。
(二) 发展我区特色农产品产业, 增强市场竞争力
要根据我区农产品生产特点, 实行区域化布局, 优势集中连片, 打造精品名牌, 提高我区农业综合竞争力。目前, 我区特色农产品生产比较分散, 区域化布局尚未形成, 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原料基地。因此, 我区在发展特色农产品过程中, 要把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作为突破口, 把由过去抓产品, 转向在继续抓产品的同时突出抓布局的调整和优化, 这是现代农业的一次重大调整。有利于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 形成区域化布局, 专业化分工, 规模化生产的格局, 也有利于打破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 走向开放、参与竞争与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
(三) 不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 使我区农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为了使我区农业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优势, 必须把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根本动力。为了应对农业国际化竞争, 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1.按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 对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与重点进行战略性调整。从注重农业数量增长转向注重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从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主转向为生产、加工、生态协调发展服务;从以资源开发技术为主转向资源开发技术与市场开拓技术相结合;从面向国内市场提供服务转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供技术保障。
2.要大力加强农业科技研究, 力争农业科技率跃居世界先进水平。应着重加强农业生物工程、农业杂种优势利用、品种改良、农产品加工增值、农业生态环境变迁规律以及农用新材料、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和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等。
3.要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推广效率。推广机制要市场化, 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农业技术推广手段要现代化。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 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 引进、吸收、消化、推广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
(四) 在更高的层次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从我区农业的现实基础和面临的国内国外环境来看, 必须在全面观念、系统观念和长期调整观念的支配下, 着力提高调整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1.提高产加销一体化水平。我们应当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的覆盖下, 按照优质化、专用化、区域化、规模化的要求抓好基地建设, 按照机制活、科技含量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要求抓好龙头企业建设, 按照加工农业的要求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要求抓好主要品种的农产品生产。
2.提高集约化水平。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调整的支撑作用, 促进农业向深度开拓。主要是加快农业现代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在农产品深加工、绿色食品、有机农药肥料、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3.搞活市场和流通。重视市场的研究和开拓, 走以销定产的路子, 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按照民营、民建、民管的原则, 积极推行合作制、股份制, 组建各种专业协会、合作社、经纪人等各类流通组织,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参考文献
[1]赵排凤.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农业竞争力培育[J].农业考古, 2008, (3) .
[2]孔详荣.着力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J].法制与社会, 2008, (4) .
[3]刘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竞争力[J].中国发展观察, 2007, (3) .
[4]苏航.中国农业竞争力的内涵界定[J].生态经济, 2004, (05) .
2011中国东盟青年创新大赛 篇5
9月19日晚上6:00在G栋804举行了2011中国----东盟青年创新大赛的宣讲会,此次宣讲会是由中国东盟青年创新大赛组委会的颜军老师主讲。大赛由国家教育部和外交部共同举办,是中国与东盟建交20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在宣讲会的现场不仅坐满了昌航的学生和老师,同时还吸引许多南昌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前来听讲。
颜军老师首先带着我们回顾了历年的比赛历史,虽然每一年的比赛主题都不一样,但目的却从未改变——增进中国和东盟各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推动青年的创新热情和提升青年创新的能力。今年是我国和东盟建交20周年,这个创新大赛更受到国家教育部和外交部的高度重视,大赛的层次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后,颜老师又给我们介绍了本次创新大赛的比赛过程,主要包括创新产品设计大赛、创意营销策划比赛、管理模拟大赛、以及创业实践四类比赛。比赛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和中文,为这次的国际交流提供了条件。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初赛和复赛都是采用网络比赛形式,决赛采用现场评委答辩与实战演练形式。最后,颜军老师为我们演练了一遍企业竞争模拟系统的操作,让现场的来宾能够更加进一步的了解这个比赛的实际过程。
这次的宣讲大会旨在鼓励各位同学积极参加,发挥自己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才能。在颜军老师的祝福中本次宣讲大会圆满结束。
中国-东盟农业 篇6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10届博览会共有52位国家领导人、2040位部长级贵宾出席,参展参会客商40万人,贸易成交额154.78亿美元,签约国际合作项目投资额664.36亿美元,签约国内合作项目投资额6461.97亿元,充分发挥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助推器”的作用,成为中国与东盟、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的典范。中国—东盟博览会在中国与东盟良好的政治关系和完善的各层级、多领域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和机制性保障。
2014年是中国—东盟合作“钻石十年”、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开局之年,也是东盟与中日韩印澳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加快推进的重要一年。在新形势下,第11届博览会将围绕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等主题举行一系列活动,拓展合作区域、拓展合作领域、拓展开放带动功能,为中国和东盟企业的合作创造更多商机,同时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1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本届博览会将继续设置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先进技术和“魅力之城”五大专题,在保持历届参展内容和特色基础上,继续举办东盟咖啡展、农业展、轻工展,及投资合作圆桌会议、东盟产业园区招商大会、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建设工作会、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城市市长圆桌会议,围绕“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主题,还将举办环保、科技、农业、矿业等多个领域会议论坛和交流活动。截至目前,东盟国家和中国知名企业参展参会报名踊跃,数量和质量都超过往年,展位供不应求。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和越南6个东盟国家已确定包馆,集中展示本国优势产品。
第1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进一步加大采购商邀请力度,组织更多的中国和区域外采购商、重点行业采购商到会采购。同时,继续实施采购商优惠和奖励办法,提高采购商的数量和质量。会期将继续举办贸易对接会、东盟国家专场贸易配对会、东盟大宗商品论坛和优势商品配对会等一系列商贸配对活动,并利用中国—东盟企业家联合会、中国—东盟中心官方网站、博览会官方网站、中国—东盟商务数据库等平台,为各国企业做好日常贸易投资咨询和配对服务。
最后,向关心、支持和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中国-东盟农业 篇7
第四届中国-东盟 (百色) 现代农业展示交易会于2011年10月23日在广西百色市田阳县开幕。作为历届展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机展区共吸引了6 1家全国各地的企业、经销商前来展示展销。广西自治区农机化管理部门专门争取了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 0 0万元用于在展会上为农民现场办理购机补贴, 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陈章良等各级领导和东盟国家领导人在农机购置补贴授机仪式上为购机户发放金钥匙。陈章良副主席随后陪同东盟国家领导人参观了农产品和农机展区。自治区农机化管理局副总工程师黄尚正、自治区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陈世凡也出席了农机补贴授机仪式。
据统计开幕式当天农机展区现场交易额达8 0 3万元, 使用补贴资金230万元。
中国-东盟农业 篇8
一、保险支持广西农业“走向东盟”发展现状
保险支持广西农业“走向东盟”可以细分为两类, 其一是保障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风险的农业保险, 其二是保障农产品出口的出口信用保险。
(一) 广西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 广西保险业全面加大农业保险工作推进力度, 加大规范农险经营管理, 具体来说一是保费规模显著提高, 2014年全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4.47亿元, 同比增长89%, 二是服务领域不断扩大, 三是受益农户快速增加。自2010~2014这5年期间, 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成倍增长, 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由2010年7454万元增长至2014年49748万元, 增长接近7倍, 增速明显。近5年来, 广西农业保险保费收支变化差异较明显, 2010年农业保险收支大体相当, 2013年农业保险支出较少, 该年有所盈余, 农业保险经营状况良好。但是2014年的农业保险保费虽然仍有盈余, 但是扣除管理费等费用之后, 盈余的数额较2013年相比是下降的。虽然农业保险保费呈几何倍数增加, 但是其在非寿险保险业务中的占比还是非常少的, 2014年增长至3.54%, 这个比例相较于车险等其他非寿险业务来说, 还是微乎其微的。这也意味着, 其一, 农民的投保、参保意识还不够强烈, 其二, 农业保险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其三, 农业保险多为政策性保险, 在以营利为目的的保险公司角度, 农业保险赔付率过高, 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因此大多数公司对于农业保险产品的供给不够。
(二) 广西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现状
广西出口信用保险发展较晚, 发展前景和趋势良好, 但是其市场份额极小。中国信保南宁营业部于2008年在南宁挂牌, 在此之前, 广西几乎没有出口信用保险。经过7年的发展, 2008年出口信用保险实现了零的突破, 出口信用保险占广西非寿险公司市场份额为0.1%。2014年市场份额达到0.8%, 但是市场份额仍未突破1%, 在非寿险市场中微乎其微。虽然出口信用保险保持增长趋势, 且增速明显, 但是, 其市场份额极小, 且发展较不稳定。
近年来, 随着国十条的出台, 保险支持“农业走出去”问题日益得到关注, 广西区通过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 有力地支持了广西农业“走向东盟”战略的实施。从2008年广西短期出口信用险保障金额实现1亿美元的突破以来, 其呈现了以高速模式发展的状况, 截至2014年, 已增长至18.2亿美元, 且占同年广西一般贸易出口额49.8亿美元的36.5%, 出口信用渗透率较高其逐年稳步上升。
二、保险支持广西农业“走向东盟”存在问题
(一) 广西政府对农产品出口的保险支持力度不够
广西农业“走向东盟”的大多数农业企业投资金额较大、投资期较长。农业生产周期长, 受自然气候影响因素大。农业产品深加工及农业产业链较长对农业技术的水平要求较高。两国汇率的变动及其他因素都影响农产品价格。广西农业在“走向东盟”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基于此, 迫切需要相关保险产品对企业遭受的风险进行保障。目前, 中国信保南宁营业部暂时没有针对广西农业“走向东盟”的险种, 几乎没有办法保障农业企业“走向东盟”的风险。尤其是, 在国家出台政策支持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对企业“走出去”的作用的时候, 广西政府并没有积极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其次, 关于广西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 其也只是大政方针, 具体指向性不明显, 尤其缺乏对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然后, 广西政府对于出口信用保险的专项资金投入不够, 不能保证广西企业出口贸易的投保需求和融资需求。总的来说, 广西政府对农业“走向东盟”过程中的保险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二) 农业企业对外投资缺乏资金, 信用担保阻碍大
目前, 广西保险业的发展还远远不能适应海外投资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走向东盟”农业企业获得的资金支持力度还不够。广西农业企业融资难, 融资渠道少。银行等信贷机构对农业企业的准贷门槛较高。且贷款手续非常麻烦, 投入与贷款金额不成正比, 因此很多企业放弃贷款。且信用担保己经成为阻碍广西农业企业开拓东盟市场的重大因素之一。尽管可根据国家最新政策降低担保抵押比例, 但仍存在审批时间过长, 手续繁琐等问题。这不仅使企业的经营成本上升, 而且严重影响了广西农业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三) 缺少针对广西农业“走向东盟”的保险产品
中国信保南宁营业部和广西人保财险目前针对出口信用保险的产品大多数都是以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产品为主, 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达到36.5%。但是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只使用于出口产品全部或部分在中国生产或制造, 这对于具有回收期厂的农业出口项目来说还是不足以适用的。尤其是目前来说, 对于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农业合作项目的险种几乎没有, 没有办法保障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的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及产品加工项目。其次, 对于广西农业“走出去”的信用保险支持力度还不够。最后, 对于产品的宣传也不到位, 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的认识受到局限, 不能很好的利用出口信用保险为企业境外投资规避风险。
三、广西农业“走向东盟”面临风险
(一) 国家风险层面
国家风险是广西农业“走向东盟”所面临的基本风险之一。主要是指在国际贸易交往中, 由国家政府控制给国外债权人 (出口商、银行或投资者) 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2) 。简而言之, 当政府控制下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由政府控制事件造成的损失, 才能够称之为发生了国家风险。具体来说, 广西农业“走向东盟”过程中容易产生国家风险的国家主要有老挝、菲律宾等国。这些国家战争频繁、政治稳定性较差, 政府经济较不稳定, 易对一个公司产生威胁, 迫使其违约。国家风险的直接受害者不仅只是国外银行, 国家风险发生还可能损害国外农产品进出口商或海外农业企业投资者的利益。
(二) 经济风险层面
经济风险对市场经济国家来说都不陌生, 这里所说的经济风险是指广西农业“走向东盟”过程中有关经济的系统或非系统风险。
针对广西农业企业“走向东盟”的实际情况, 其经济风险主要指农产品出口商能否按时支付贸易额的风险。其次是当发生对外农业投资失败时, 被保险人能否收回投资的风险, 具体分为以下三种风险。
一般而言, 宏观经济风险是指两国之间, 长期经济交往的变化以及两个国家各自的经济稳定状况。在东盟十国中, 例如新加坡, 其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反映该国整体的偿付能力强, 其宏观经济风险较小。再如缅甸、柬埔寨等国, 其宏观经济环境较差, 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境外投资者的经营风险, 使其难以准确预测该企业当年的收益, 不利于企业做短期规划。因此, 宏观经济风险主要受宏观经济业绩的影响。
交易风险是指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经济风险。广西农业“走向东盟”过程中面临的交易风险主要是广西农产品出口补贴的变化。出口补贴影响广西农业企业的经营成本。广西农业企业可以通过出口补贴的多少来计算当年的经营成本。出口补贴较少则不利于广西农业企业进行对外贸易, 相反, 则有利于广西农业企业在东盟进行投资和贸易往来。
汇率风险对于国际贸易影响较大。两国之间汇率变化频繁, 对出口企业的利益影响颇大。广西农业企业在东盟投资设厂, 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 大多数使用当地货币作为工具。两国之间汇率波动差别大, 容易使企业利润减少,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与稳定。进一步影响广西农业企业走向东盟的步伐, 不利于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经贸往来。近年来, 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趋势, 促使广西农业出口具备贸易优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上升进一步促进了广西农业“走向东盟”。
(三) 信用风险层面
广西农业企业在“走向东盟”过程中, 除了面对外在的国家风险和经济风险, 还经受着经贸国家之间是否愿意或是否有能力履行契约的风险。与国内企业经营相比, 存在以下问题:首先, 广西与东盟相距较远, 存在地域差距, 易产生监管不到位, 人员配置不健全的问题。其次, 受两国法律制度的影响, 广西农业企业在中国和东盟投资国均受到法律约束。加之, 在外投资企业对当地法律的不熟悉, 若产生经济纠纷, 则会使企业处于不利地位。最后, 广西农业企业在“走向东盟”过程中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投资所在国差异较大。在广西农业企业不断“走出去”过程中, “走向东盟”的广西企业自身也存在较多的信用问题。
四、保险支持广西农业“走向东盟”的风险防范对策
(一) 建立“三位一体”协调机构, 统筹广西区政策性保险发展
随着广西“走出去”规模的扩大, 广西农业“走向东盟”也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广西政府应借鉴发达国家及国内成功的经验, 在对广西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协调和管理上, 适时考虑设立广西农业“走向东盟”风险管理部门。其主要有广西政府、广西保监局、中国银行统筹广西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和“走向东盟”海外市场的农业贸易交易。主要依靠广西财政厅对相关部门提供财政补贴, 依靠广西保监局加强监管, 依靠中国银行进行融资。采取特事特办的原则, 开辟绿色通道, 针对性对广西农业“走向东盟”提供保障。
(二) 进一步完善海外投资保险服务
强化保险的服务功能, 完善海外投资保险服务。目前来说, 广西大多数农业企业海外投资经验不足, 投资能力较差。广西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较少, 大多数企业品牌知名度不高。加上我国信用体系的不完善, 大多数企业的信用在国外市场得不到认可。因此, 在国外市场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颇大。如果广西农业企业在国外融资的过程中有中国信保的支持, 其在国外的融资可能性就可以大大提高。因此应扩大广西农业企业在境外投资的商业信贷资源。要进一步完善为农业企业跨国经营提供的信用担保制度。大力加强保险公司同农业企业的联合与相互融合。对符合扶优条件的企业, 保险公司特别是中国信保要尽可能为这类企业在海外的直接和间接融资创造有利条件, 如提供融资担保等等。
(三) 创新设计广西农业“走向东盟”的保险产品
农业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可以使用的风险控制工具来达到风险抑制、风险转移、风险分散等目标, 其中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措施是通过运用保险的手段来分散风险。但目前来说, 广西政府对于广西农业“走向东盟”的保险产品仍然有限, 不足以满足很多农业企业的需要。目前农业企业“走出去”中购买的保险主要有农业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等。广西政府应联合中国信保南宁营业部和广西人保财险设计专门针对广西农业企业“走向东盟”的保险产品, 主要以长期出口信用保险为设计方向, 结合农业保险的相关特性设计保险产品。
(四) 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专业机构, 支持设立专业性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出口信用保险由于其风险大且难以控制, 一直以来都是由政府支持和参与办理。但是, 今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迅猛, 对外出口贸易额不断扩大, 中国信保在应对激烈的贸易摩擦过程中, 稍显力不从心。因此应该适当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专业机构, 支持设立专业性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此基础上, 政府可以委托私营保险机构办理出口信用保险, 其风险由政府承担。既能体现国家支持, 又充分利用私营保险机构的经营机制优势和效率。更好地为广西农业“走向东盟”提供保险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前恒, 张黎华, 王金晶.农业“走出去”:现状、问题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 2009, 2.
[2]陈晓安, 叶成徽.农业保险中的政府角色:理论诠释与中国的选择[J].保险研究, 2012, 2.
[3]杨光, 张晨, 张芸.农业“走出去”金融政策现状、问题及对策[J].世界农业, 2013, 9.
中国-东盟农业 篇9
全球化和区域化成为当今世界齐头并进的两股力量。区域化立足于构建合作与互补的竞争力,而地理位置邻近的国家更具有合作优势。东盟(ASEAN)多数国家与中国毗邻或隔海相望,地缘联系紧密,交往历史悠久,加之当前都处于经济发展的加速时期,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双方加强交流合作的共同愿望,推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A)的建立,为亚洲的区域经济合作注入了新的力量,其影响正受到广泛关注。
在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农业被确定为新世纪中国和东盟合作的五大重点领域之一,基于农业在中国和东盟大部分国家经济中的重要位置,双方始终都将农产品贸易作为开展合作的重点。
然而近几年来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在特征和趋势上存在着多变性与复杂性,为更好把握当前的贸易形势和格局,应继续思考如何更好地提升和促进与东盟的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因此,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对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内在结构与作用机制的分析将是研究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基础。本文将就此作出分析:
二、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
一个国家的农产品贸易结构对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产品结构效应和市场结构效应,即一个国家农产品的出口能否集中在那些需求增长较快的产品上以及出口的去向是否分布在那些需求增长较快的国家或地区。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贸易结构如何呢?是否有效切合东盟需求市场的基本特征呢?
另一方面,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多元化(或多样化),包括产品多元化和市场多元化,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规避因需求波动而导致的出口风险。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的风险程度又如何呢?
1.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结构
近几年,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取得了较快发展,东盟是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双边贸易额已从2002年的38.1亿美元提高到2009年的139.1亿美元左右,增长了2.7倍。
东盟各国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各国对中国农产品的需求不同,东盟10国中,除文莱和新加坡外,农业均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农业发展比较落后,尤其是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农业发展速度较慢,农业技术落后。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是我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国。从中国对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结构来看,在2008年和2009年第1季度,这五个国家占中国—东盟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7.9%和89.7%,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市场集中度高。从中国与主要东盟农产品出口国市场结构来看,中国与其在市场结构上存在很高的相似性,欧盟、美国、日本都是主要东盟国家和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出口目的地。
2.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的产品结构
随着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额的增长,农产品贸易结构也呈现出一定的特征。
数据来源:商务部《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指南—东盟(2006)》和重要农产品出口月度统计报告(2006-2009)
根据表三我们可以看出,2003年至2009年中国对东盟平均出口金额最大的前三类农产品是蔬菜及其制品、水果坚果及其制品、水产品及其制品。蔬菜和水果、坚果制品一直保持强劲势头,出口金额增长稳定,这些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农产品,符合我国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具体来说,2003年~2009年期间中国出口东盟的农产品主要有大蒜、苹果、烟草、柑橘、梨等,而且均有着持续增长的趋势。在此期间大部分农产品出口具有明显增长,个别年份有所起伏,猪肉、虾制品、食糖等少数农产品出口额逐渐下降。总体而言,出口份额较大的多是初级农产品,包括水果、谷物、蔬菜等,出口的加工农产品所占份额较小,比如食糖0.05亿美元,苹果汁0.05亿美元,猪肉、鸡肉、植物油等出口额也都较小,且年际之间有明显的波动。
由上述特征推断可知:中国对东盟出口的主要农产品是基于两地区资源互补的现实选择,中国所出口的农产品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生产条件和经济水平,出口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进一步发挥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中国也在不断进行着农产品出口结构的多元化,以满足更多样化的需求,但主要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仍很低,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亟待提高。
由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分析和产品结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总体上呈现出较强的资源-市场互补性格局,此格局有利于在今后日益完善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更大的发挥农业出口的潜力。
三、结论与讨论
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给双边地区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框架,农产品贸易合作在此基础上呈现出了显著的特征。
通过对近几年来农产品贸易总额的攀升和贸易逆差拉大的趋势的把握,对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与东盟在农产品贸易上形成了竞争与互补并存的双重格局。
从互补关系的层面上来讲,由于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中国与东盟在农产品生产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尤其是中国的温带水果如苹果、梨等在东盟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关税的减免和降低意味着我国的出口产品价格下降,这将进一步增强中国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大市场份额,带来发展的良好机遇。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扩大农产品的出口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随着出口的增加,农业、农民的收入也会得到提高,这又会促使农民进一步扩大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反过来再促进出口。
从竞争关系的层面上来讲,竞争关系主要体现在自由贸易区域内和自由贸易区域外两个维度。在自由贸易区域内,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主要是基于互补性展开,但互相之间仍然存在竞争,比如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国海南热带水果生产商面临来自更具竞争力的马来西亚等热带水果生产商的竞争。在自由贸易区域外中国与东盟都是农业生产和出口大国,而各自向第三方的出口结构非常相似,具体表现为较高的市场相似度指数和产品相似度指数。
在自由贸易区制度框架下形成的双重贸易关系的格局使得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那么如何积极主动地应对呢?
1.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产品差异性是构成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优势特色农业指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相对商品量较大、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业产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才能充分利用互补优势,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因此扩大农产品出口增加盈利的重点在于培育良种、发展特色。
2.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生产合理布局
农产品进口增加,使得我国农业在国内市场上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这样会促进政府加快采取各种措施发挥中国各地的地域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结构调整,加速并扩大本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
3. 促进农业先进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在肉类加工、水产养殖、种植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而东盟在动养殖、水果生产及加工方面的技术优于中国,通过更多的农业合作计划,可以促使双方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双方的农业生产率。
4. 加快农产品出口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状是农产品市场发育不健全、地方保护主义及市场分割现象严重、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落后。这种不良状况不仅不利于农产品国内市场的流通,也不利于农产品及时快速地输往国际市场。因此,要加快西南地区农产品出口的流通效率就要打破地区封锁与垄断,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流通费用,这就需要强化道路、通信网络、市场、仓储等基础。
5. 建立健全统一的进出口检验检疫标准体系,促进贸易顺利开展
由于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之间还没有统一的进出口检验检疫标准,导致双方在检验检疫技术问题,特别是农产品的化学残留问题上极易产生分歧,因此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可能会因此面临各种非关税的贸易壁垒,双方可能会在农产品贸易上产生一系列摩擦。所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一些部门必须建立起合作磋商机制,尽快建立健全统一的进出口检验检疫标准体系,保障中国—东盟贸易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吕玲丽:中国与东盟农产品出口相似性分析口,《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2]李培祥:《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特征及结构变化趋势》,《财贸研究》,2007年第4期
[3]孙林等:《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7期
[4]孙笑丹:《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结构比较研究》,《当代财经》,2003年第3期
中国-东盟农业 篇10
关键词:出口企业困境,境外工业园,“中等收入陷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1 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7)》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概念: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的最终停滞。主要原因在于无法有效解决劳动力成本上涨竞争力下降后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已经在逐步丧失原有的竞争优势,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劳动力成本上涨已经具有趋势性。2007年,中国便出现了刘易斯拐点①。近几年,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工资大幅增长。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1年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首次突破2 000元大关,同比增幅达21.2%。尽管去年经济增速放缓,但农民工月收入同比仍上涨11.8%。在沿海地区,地方政府和企业对用工成本上升的感触尤为强烈。
研究发现,对欧、美、日出口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沿海地区。而人民币升值严重影响出口。目前20.09%的企业存在因为汇率波动而推掉订单的现象,2013年以来企业平均推掉的订单额达到57.80万美元。近80%的外贸企业订单额并未出现增长,其中近三成企业反而出现了下降,经营现状严峻。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的初中级产品,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价格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双重压力导致出口品价格不断上升,这直接削弱了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2 借道东盟可以转“危”为“机”
避免“中等收入陷阱”需要确定长远发展战略,通过技术进步(或者说人力资本的积累)维持经济快速增长;而如何解决中小型出口企业的问题?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中国与东盟在制造业布局方面可优势互补、实现共赢。2010年1月1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投资东盟,除了考虑劳动力成本、原材料资源供应、优惠的投资政策以及占领东盟市场等方面以外,通过东盟签订的众多多边协议有效规避国际关税壁垒,打入国际市场更应该引起处于困境中的中国出口企业的重点关注。借助原产地原则,中国的企业可以借道东盟打入欧美和其他国家市场,有效规避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关税壁垒。
当然,中国企业走东盟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低端制造业向东盟的转移过程,而应该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更长远的谋划。柬埔寨、老挝、缅甸等承接部分中国低端制造业转移,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和中国水平相近的国家则与中国进行水平分工;国内企业则升级到更高端、附加值更高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着眼于国际产业链的主动权掌控。以我为主、借道东盟、面向欧美,如此全球产业布局、全产业链控制,才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最终目标。
3 中国企业投资东盟的主要战略
当前,国有大企业走出去问题不大,但是中小企业则是困难重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企业缺乏专业人才、在境外单打独斗,不熟悉国外投资环境、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彼此间恶性竞争、不能够团结起来一致对外。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更多的企业需要设立海外基地,我们找到一种更加合适、便捷的模式。
3.1 打造境外局部优化投资环境
产业园区能够为企业提供局部优化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环境,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发展平台。
跨境产业园。
广西正在建设凭祥一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通过实行“一区两国、境内关外、自由贸易、封闭运作”模式,将中越凭祥一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下先行先试的合作示范区。广西还可建设东兴一越南芒街和百色龙邦一越南茶岭两大跨境经济合作区。云南可以建设红河一越南老街作为跨境经济合作区。此模式风险最小,但是受地理位置限制。
共建中外产业园。
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建有三处产业园,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处于中国境内,境外的则由中国一马来西亚关丹工业园区、中国广西印尼沃诺吉利经济贸易合作区两大产业园区组成。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已于2011年10月21日正式揭牌,首期开发建设15 km2,远期规划55 km2。双方政府主导打造。
境外产业园。
东盟10国分别在自己的国家建立了产业园区。2012年的第九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期间,东盟10国的产业园区曾集体在南宁亮相,面向中国的企业展开招商活动。
另外,各国的保税区也是值得我们关注、利用和进驻的重点园区。
3.2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企业走出去,不但需要硬件条件,也需要良好的软件服务。首先需要转变观念。“不干涉别国内政”是中国的一贯方针,新的形势下其内涵需要有所发展和丰富。我们不干涉别国的内政,但是要坚决维护在外中资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要有效规范企业在外的行为,维护国家形象。其次要健全组织。要组建境外专业中资企业服务机构,背景可以是官方、半官方或企业团体。全方位地为境外特别是东南亚的中资企业提供所需要的服务打造适合中资企业生存发展的软环境。
3.3 在国内建设服务中心
在与东盟交流密切的国内城市打造服务中国企业走东盟的总部基地和后勤服务中心。南宁正努力建设成中国一东盟区域性物流基地、先进加工制造基地、商贸基地和交通枢纽中心、信息交流中心、金融中心。南宁物流保税区、钦州港保税区、凭祥口岸保税区,能够相互协作形成区域综合保税体系,打造中国与东盟交流的便捷的陆、海、空立体交通大通道。进驻东盟的中资企业可以就近在南宁设立服务总部,开展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品牌管理、人员培训、金融、信息、法律服务等高附加值业务。当然,面向东盟的“桥头堡”建设,云南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多重优势,是一个良好的选择。如何将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需要两地政府的进一步努力,开展良性竞争。
3.4 综合解决方案设计
如何建设和运营境外工业园?私募股权投资是一种可以考虑得有效模式。
私人股权投资(又称私募股权投资或私募基金,Private Fund),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指对任何一种不能在股票市场自由交易的股权资产的投资。可以由有相关经验的企业作为基金发起人,有意投资东盟的企业作为合伙人,大家共同发起成立面向东盟国家的私募股权基金。其投资产品是境外工业园开发,收入来源于产业园的土地开发、园区建设的基础设施增值,建成后的运营管理收入,生产企业的人力成本降低和出口税金减免等。由于基金的合伙人本身就是准备进入东南亚企业,可以获得多重收益,回购股权或接手基金不会有大问题。
此基金投资产品设计可以实现多方共赢。对于投资目的国来说,通常最缺的是项目的策划能力、融资和建设开发能力、企业招商能力等,采用境外私募股权基金的模式,各种问题可以一并打包解决。对于投资东盟的中资企业来说,大家抱团出去,由专业的团队提供服务,成功率和安全性大大提高,更有利于企业走出去。
4 中国企业投资东盟的几点注意事项
不论已经“走出去”的企业还是即将“走出去”的企业,要注意维护国家形象,组织起来共同打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首先,要遵守当地法律、尊重当地文化。不但要与当地官员处理良好关系也要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当地社会做贡献,赢得一般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其次,要正确处理纠纷。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及时应对,小事积极协商,原则性问题要委托专业人士或相关组织依法维权、据理力争,绝不能够花钱消灾、息事宁人。否则,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形成恶性循环,在未来带来更多、更大的麻烦。再次,中资企业之间要团结互助、友好协商,避免内部彼此间的恶性竞争,维护中资企业的良好形象。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赢得对方的尊重,才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最后,要与中国驻当地的使领馆密切联系,特别是在危急情况下,及时获得准确信息和强有力的帮助,要知道祖国才是我们最强大的后盾。
5 结论
利用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和东盟一欧盟相关协议,鼓励出口企业借道东盟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是我们有效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眼于全球进行产业布局、产业链控制,以中国和东盟的产业园区为节点,联结中国、东盟各国、欧美日本市场,就能够形成为我所用的区域性国际投资贸易服务网络。
通过以上措施,将会有力促进东盟国家经济发展,同时帮助中国有效规避“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从资源集约型到资本和技术集约型发展模式的转换。实现中国与东盟的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刘卫东,刘宏光.出口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分析[J].地理学报,2010(4).
[2]中小企业外贸研究中心,深圳市万人市场调查股份有限公司.中小微外贸企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R].2013-10-10.
[3]中国-东盟中心网站.http://www.asean-china-center.org/,2014-04-20.
[4]宋毅.中国企业走出去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2):107-109.
[5]李逢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产业升级的区位和产业选择[J].国际经贸探索,2013(2).
中国-东盟农业 篇11
汇聚资金项目 推动投资合作
借助2014年是中国—东盟合作“钻石十年”开局之年、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有利时机,本届博览会投资合作专题将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与东盟国家开展投资、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国家以及区域外国家之间的投资合作。
本届博览会设置国际经济合作展区和投资合作展示区。国际经济合作展区将重点展示国际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信息科技、能源开发、园区招商等领域;投资合作展示区将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主题,展示境外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保税区、互联互通、海上合作、金融合作、物流合作、口岸合作、港口合作等内容。届时,来自中国和东盟10国的优质投资项目和雄厚国际资本将汇聚南宁,共同创造更多精彩的投资合作经典。
目前,报名参展的中国企业有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中国铝业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国路桥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等。此外,来自中国北京、天津、上海、江苏、云南、贵州、安徽、河南、黑龙江、辽宁、新疆等省市的投资促进机构和“走出去”企业也将参展。会期,中国和东盟10国的产业园区将发布园区招商引资项目最新资讯。
助跑产业园区 推动跨境合作
近几年来,中国—东盟博览会通过举办东盟产业园区招商大会等活动,推动双边和多边投资合作成效明显。截至2014年,东盟10国有30余个产业园区在博览会上集中展示,几百家中国企业与项目代表与东盟产业园区负责人进行面对面洽谈、达成了合作协议。
本届博览会投资合作圆桌会、东盟产业园区招商大会的主题设为“推动跨境合作”。此举旨在顺应当前国际产业合作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速两国或多国边境地区经贸合作,从而务实地推动中国与东盟产业合作快速发展。届时,东盟国家和中国投资促进部门的高官将悉数参会,共同探讨推动中国企业投资东盟产业园区等相关重要议题、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共同推进投资合作。
博览会推动跨境经济合作区建立与发展成效显著。目前,中国与东盟及东盟各成员国间已建立了多个跨境经济合作区,如中越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中缅瑞丽—木姐跨境经济合作区、新加坡—马来西亚柔佛州—印尼廖内群岛成长三角区等;另有中越东兴—芒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凭祥边境自由贸易合作示范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等正在加速建设中。
东盟产业园区招商大会等活动深受东盟方认同。在第10届博览会投资合作圆桌会上,东盟秘书处高级官员苏博什表示,这是一个加强友好对话,深化经济往来的平台。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代表在首次举办的东盟产业园区招商大会上直接向中国企业抛出“橄榄枝”,他说,相比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投资柬埔寨的产业园区在土地、劳动力成本、税收方面能够享受更多优惠。
举办系列精彩活动 传递最新合作资讯
10届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形成了中国—东盟投资合作最新资讯发布的良好渠道。
本届博览会将继续举办系列精彩的投资促进活动。主要有,“中国驻东盟使领馆经商参赞与企业家交流会”“投融资项目对接会”“中国—东盟基础设施合作论坛”“金融支持企业走进东盟活动”“东盟10国和中国重点省市投资推介会”“项目签约仪式”等。届时,中国东盟投资合作的最新资讯将从南宁传向世界。
投资促进活动内容丰富。“中国—东盟使领馆经商参赞与企业家交流会”将邀请中国驻东盟国家使领馆经商参赞就中国企业赴与东盟国家投资合作的热点问题与企业进行现场交流,中国知名企业家代表也将与参会嘉宾分享投资东盟国家的经验。“投融资项目对接会”将由中国和东盟10国有关部门、投资促进机构、园区、招商引资项目、融资项目、“走出去”企业、股(债)权投资机构、金融机构等代表将参会,共商合作发展大计。此外,“中国—东盟基础设施合作论坛”“东盟10国和中国重点省市投资推介会等系列活动,将为参会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提供最新权威资讯。
中国—东盟投资合作成效显著
中国—东盟博览会成功举办10届,推动中国和东盟双向投资成效显著。特别是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以来,中国和东盟双向投资合作越来越红火。
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与东盟双向累计投资总规模近1200亿美元。其中东盟国家对华投资总额超过800亿美元,中国对东盟国家投资总额近400亿美元。新加坡继续位列东盟国家对华投资之首,2013年对华投资达72亿美元,成为当年中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中国对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电力生产、商务服务、批发零售、制造、采矿、金融等领域。
中国-东盟加强核电领域合作 篇12
活动开幕当天, 中广核还与东盟能源中心签署了关于核电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 双方将共同为东盟国家发展核电提供帮助, 并推动在中广核设立中国-东盟清洁能源能力建设中心。该协议的签署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核电及其他清洁能源领域深入开展互惠互利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料来源:中广核官方网站
近年来, 为应对能源问题, 逐步降低长期以来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东盟国家纷纷制定了发展核电等清洁能源的计划。中广核也在泰国、越南等地相继设立了办事处, 推进与东盟各国在核电等能源领域的合作。截至目前, 中广核已累计接待东盟各国考察团愈4000人次, 为它们培训核电技术人员超过350名。中广核还与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政府授权开发核电的企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