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论文

2024-12-0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论文(精选12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论文 篇1

一、研究背景

全球化和区域化成为当今世界齐头并进的两股力量。区域化立足于构建合作与互补的竞争力,而地理位置邻近的国家更具有合作优势。东盟(ASEAN)多数国家与中国毗邻或隔海相望,地缘联系紧密,交往历史悠久,加之当前都处于经济发展的加速时期,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双方加强交流合作的共同愿望,推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A)的建立,为亚洲的区域经济合作注入了新的力量,其影响正受到广泛关注。

在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农业被确定为新世纪中国和东盟合作的五大重点领域之一,基于农业在中国和东盟大部分国家经济中的重要位置,双方始终都将农产品贸易作为开展合作的重点。

然而近几年来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在特征和趋势上存在着多变性与复杂性,为更好把握当前的贸易形势和格局,应继续思考如何更好地提升和促进与东盟的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因此,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对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内在结构与作用机制的分析将是研究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基础。本文将就此作出分析:

二、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

一个国家的农产品贸易结构对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产品结构效应和市场结构效应,即一个国家农产品的出口能否集中在那些需求增长较快的产品上以及出口的去向是否分布在那些需求增长较快的国家或地区。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贸易结构如何呢?是否有效切合东盟需求市场的基本特征呢?

另一方面,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多元化(或多样化),包括产品多元化和市场多元化,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规避因需求波动而导致的出口风险。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的风险程度又如何呢?

1.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结构

近几年,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取得了较快发展,东盟是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双边贸易额已从2002年的38.1亿美元提高到2009年的139.1亿美元左右,增长了2.7倍。

东盟各国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各国对中国农产品的需求不同,东盟10国中,除文莱和新加坡外,农业均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农业发展比较落后,尤其是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农业发展速度较慢,农业技术落后。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是我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国。从中国对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结构来看,在2008年和2009年第1季度,这五个国家占中国—东盟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7.9%和89.7%,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市场集中度高。从中国与主要东盟农产品出口国市场结构来看,中国与其在市场结构上存在很高的相似性,欧盟、美国、日本都是主要东盟国家和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出口目的地。

2.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的产品结构

随着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额的增长,农产品贸易结构也呈现出一定的特征。

数据来源:商务部《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指南—东盟(2006)》和重要农产品出口月度统计报告(2006-2009)

根据表三我们可以看出,2003年至2009年中国对东盟平均出口金额最大的前三类农产品是蔬菜及其制品、水果坚果及其制品、水产品及其制品。蔬菜和水果、坚果制品一直保持强劲势头,出口金额增长稳定,这些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农产品,符合我国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具体来说,2003年~2009年期间中国出口东盟的农产品主要有大蒜、苹果、烟草、柑橘、梨等,而且均有着持续增长的趋势。在此期间大部分农产品出口具有明显增长,个别年份有所起伏,猪肉、虾制品、食糖等少数农产品出口额逐渐下降。总体而言,出口份额较大的多是初级农产品,包括水果、谷物、蔬菜等,出口的加工农产品所占份额较小,比如食糖0.05亿美元,苹果汁0.05亿美元,猪肉、鸡肉、植物油等出口额也都较小,且年际之间有明显的波动。

由上述特征推断可知:中国对东盟出口的主要农产品是基于两地区资源互补的现实选择,中国所出口的农产品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生产条件和经济水平,出口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进一步发挥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中国也在不断进行着农产品出口结构的多元化,以满足更多样化的需求,但主要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仍很低,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亟待提高。

由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分析和产品结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总体上呈现出较强的资源-市场互补性格局,此格局有利于在今后日益完善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更大的发挥农业出口的潜力。

三、结论与讨论

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给双边地区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框架,农产品贸易合作在此基础上呈现出了显著的特征。

通过对近几年来农产品贸易总额的攀升和贸易逆差拉大的趋势的把握,对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与东盟在农产品贸易上形成了竞争与互补并存的双重格局。

从互补关系的层面上来讲,由于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中国与东盟在农产品生产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尤其是中国的温带水果如苹果、梨等在东盟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关税的减免和降低意味着我国的出口产品价格下降,这将进一步增强中国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大市场份额,带来发展的良好机遇。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扩大农产品的出口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随着出口的增加,农业、农民的收入也会得到提高,这又会促使农民进一步扩大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反过来再促进出口。

从竞争关系的层面上来讲,竞争关系主要体现在自由贸易区域内和自由贸易区域外两个维度。在自由贸易区域内,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主要是基于互补性展开,但互相之间仍然存在竞争,比如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国海南热带水果生产商面临来自更具竞争力的马来西亚等热带水果生产商的竞争。在自由贸易区域外中国与东盟都是农业生产和出口大国,而各自向第三方的出口结构非常相似,具体表现为较高的市场相似度指数和产品相似度指数。

在自由贸易区制度框架下形成的双重贸易关系的格局使得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那么如何积极主动地应对呢?

1.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产品差异性是构成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优势特色农业指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相对商品量较大、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业产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才能充分利用互补优势,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因此扩大农产品出口增加盈利的重点在于培育良种、发展特色。

2.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生产合理布局

农产品进口增加,使得我国农业在国内市场上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这样会促进政府加快采取各种措施发挥中国各地的地域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结构调整,加速并扩大本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

3. 促进农业先进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在肉类加工、水产养殖、种植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而东盟在动养殖、水果生产及加工方面的技术优于中国,通过更多的农业合作计划,可以促使双方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双方的农业生产率。

4. 加快农产品出口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状是农产品市场发育不健全、地方保护主义及市场分割现象严重、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落后。这种不良状况不仅不利于农产品国内市场的流通,也不利于农产品及时快速地输往国际市场。因此,要加快西南地区农产品出口的流通效率就要打破地区封锁与垄断,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流通费用,这就需要强化道路、通信网络、市场、仓储等基础。

5. 建立健全统一的进出口检验检疫标准体系,促进贸易顺利开展

由于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之间还没有统一的进出口检验检疫标准,导致双方在检验检疫技术问题,特别是农产品的化学残留问题上极易产生分歧,因此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可能会因此面临各种非关税的贸易壁垒,双方可能会在农产品贸易上产生一系列摩擦。所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一些部门必须建立起合作磋商机制,尽快建立健全统一的进出口检验检疫标准体系,保障中国—东盟贸易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吕玲丽:中国与东盟农产品出口相似性分析口,《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2]李培祥:《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特征及结构变化趋势》,《财贸研究》,2007年第4期

[3]孙林等:《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7期

[4]孙笑丹:《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结构比较研究》,《当代财经》,2003年第3期

[5]杨亮吕耀:《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及其影响分析》,《资源科学》,2009年第10期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论文 篇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季度报告(2014年第一季度)》4月30日在北京发布。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首份季度经济报告,其中分析了中国—东盟打造自贸区“升级版”的重点和难点,并对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提出六点建议。

这份由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主编的报告提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十多年来,对促进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背景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面临诸多现实问题,中国和东盟要提升合作水平,要从单纯以双边贸易为主,转变为综合合作关系,即以贸易、服务、投资,特别是投资为基础的服务和贸易合作。2013年9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上提出打造升级版中国—东盟自贸区。2014年4月,中国—东盟自贸区联委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重点讨论了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的各项准备工作,但各方对升级版倡议草案仍未达成一致意见。

对此,报告提出,打造好中国—东盟升级版自贸区,不仅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而且可以促进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实现、促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建设,对世界经济增长也将作出贡献。报告为此提出六条建议。

一是加强沟通和协调,携手打造升级版自贸区。中国与东盟应尽快启动升级版自贸区谈判,确保自贸区建设达到互利共赢的预期目标,巩固和发展双方经贸关系。

二是大力推动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和行业对接。不仅双方政府间加强产业政策互相通气、互相协调,双方行业商协会也应加强对接,为双方政府间的产业对接和行业合作探路。三是促进双方贸易快速、健康发展。中国与东盟双方应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贸易便利化的政策措施。

四是加大力度支持和促进双向投资。区域内各国应做好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的实施工作,进一步相互开放投资市场,推进投资便利化和逐步自由化,创造便利、透明及公平的投资环境,加快完善中国—东盟投资促进体制,加快开展重大项目合作。

五是商会应进一步发挥促进合作的桥梁作用。充分调动非政府组织参加自贸区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更稳固的经济社会基础。

六是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贸区优惠条件,积极开展贸易和投资合作。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表示,2014年是中国—东盟合作“钻石十年”的开局之年,双方经贸合作应进一步体现创新性、配套性、互利性。发布季度报告,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并希望以此促进中国与东盟打造自贸区升级版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发展,促进双方实现共同制定的贸易和投资合作目标,促进自贸区内各国发展和地区繁荣。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论文 篇3

关键词: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进,世界各地的贸易形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各国和地区之间纷纷开始采取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方式来实现贸易自由化,实践表明建立自由贸易区也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好方式。伴随着自由贸易区数量的增多,自由贸易协议的内容和范围也有了新的变化,尤其随着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也更加重视发展本国服务业,服务贸易在自由贸易协议中的比重也在增大。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概述

(一)我国服务贸易总体发展状况

我国服务贸易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由于起步较晚,技术较低,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低下,但在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服务贸易市场对外逐步开放,在规模、结构等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

2001年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额为719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为2.4%。2010年的总额为3624.2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为5.1%,比2001年增加力2.7%;出口额为1702.5 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为4.6%。比2001年增加了2.4%;进口额为1921.7 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为5.5%,比2001年增加了2.9%。而且2010年服务贸易总额占世界比重的5.1%。

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贸易总额在逐年的增大,但是逆差严重。从2000年到2010 年我国服务贸易一直逆差,从2007 年开始逆差更加加剧,虽然在2009年以后有回升的趋势,但是2010年的服务贸易逆差仍然达到220亿美元,这说明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不强,仍然处在劣势。

(二)我国服务贸易行业结构发展状况

从服务贸易出口额上看,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一直是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主要部门,近些年建筑服务、计算机和咨询方面也有较快的发展。而通讯、保险和金融服务等方面虽然有所增加但所占的份额较少。

从服务贸易进口额上看,我国服务贸易进口仍然集中在运输和旅游行业,而且进口额在逐年增加。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及其他商业服务所占的份额也比较大,但是相对于旅游和运输来说份额较小。

在对我国服务贸易总量、行业结构分析后,发现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非常的迅速,在世界的排名不断的上升。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严重,整体的竞争力不强,贸易结构不平衡,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服务部门。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影响

马来西亚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三个部门,这三个部门的贸易额占到总体的80%以上。马来西亚在通讯、建筑、保险、金融服务和专有权利等方面都比较薄弱,发展的比较缓慢,其中金融是其发展最弱的行业。

印尼的服务贸易也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上,但是份额照马来西亚要少的多,而且印尼除了通讯和旅游是贸易顺差,其余均是贸易逆差。近几年,印尼运输出口逆差非常的严重,而且出口发展的非常缓慢。

菲律宾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其他商业服务,顺差额在逐年的增加,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也表现出来良好的发展势头。像旅游和运输虽然所占份额比较大,但是发展很缓慢,运输的逆差很严重,旅游在2009年也出现了逆差。

新加坡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要高于东盟的其他国家,也是东盟唯一的一个与中国服务贸易额比较接近的国家。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决定其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运输、其他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所占份额较大。

泰国的服务贸易的核心部门是旅游,旅游的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40%多,在2010年顺差额为46.6亿美元,而且发展的非常迅速。其他商业服务、文化和娱乐服务的逆差比较严重,逆差额在不断的增加。

比较来看,东盟五国的服务贸易结构和我国既有相似性又有互补性,双方服务贸易的主要部门集中在旅游和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和东盟之间旅游合作非常融洽,并且有很好的发展趋势。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和菲律宾是我国居民出国旅游的主要国家。在运输方面,我国的运输行业发展前景要好与东盟,东盟五国中除了新加坡的运输业是顺差,其余国家均是贸易逆差,双方的合作机会很大。

三、自由贸易区战略指导下我国发展服务贸易面临的问题

从上述的讨论中我们能够看出,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非常迅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要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从我国服务贸易角度来看,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较小、行业结构发展不平衡、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多元化程度不够、竞争力偏低、逆差严重及法制不健全,这些对贸易自由化都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尽管我国可以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议来促进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结构不完善,国内市场竞争不充分,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四、自由贸易区战略指导下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应采取的对策

我们已经分析了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应该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证我国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

第一,当务之急就是要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优化服务产业结构,改组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把重点放在信息、咨询、科技、法律服务等行业上,对于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房地产、旅游、教育等行业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和重视度,使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运用高科技的服务技术,改造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从而拉动服务贸易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二,完善我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布局,加强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积极参与服务贸易自由化谈判,加大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力度。确定贸易伙伴的选择标准,要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考虑,拓宽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重点放在周边国家,加快与日、韩的谈判进程。同时向四周发展,扩散到全球。

第三,制定完善的法制体系,提高政府制定政策的透明度,建立新型的科学管理制度。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之所以快速发展,与其有一套完整的法制体系和高效的政府管理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国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其在服务贸易领域的立法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以提高国家利益为前提逐步加大对金融、保险等服务行业的支持力度和开放力度。(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卜国琴.中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动因与前景分析[J].时代经贸,2008(97):94-95.

[2]蔡洁,蒙英华.贸易自由化福利收益模型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实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7(05):84-90.

[3]陈力菲.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研究[J].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01):55-58.

[4]陈妙英.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法律规划探析[J].东南亚纵横,2009 (01):29-32.

[5]陈贺菁.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理论、路径与收益分配[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6–20.

[6]陈文敬.我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及未来发展探析[J].理论前沿,2008(17):9-1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论文 篇4

关键词:降低贸易壁垒效应,CAFTA,全球贸易分析项目

降低贸易壁垒效应指的是经济一体化成立后由于贸易壁垒的降低所带来的成员国福利的增加, 其假设前提是:假设由于贸易壁垒的作用以及偏好向国内产品的倾斜, 厂商占有大部分国内市场份额, 但在出口国的市场份额中只占有小部分。在经济一体化之前, 厂商对在国内销售的产品的定价高于其出口商品;一体化以后, 它们在整合的市场中的份额将决定它们的市场力量 (市场力量和价格—成本比与市场份额直接相关) 。由于其他成员国的供应商的贸易成本被降低, 导致竞争加剧, 国内厂商的国内市场份额将比以前低, 国内价格—成本差减少, 但在伙伴国的市场份额将比以前高。在伙伴国市场份额的增进将使得厂商在伙伴国市场上将要价更高。其结论是:由于每个市场都由国内厂商主导, 每个市场上的平均价格都将下降, 销售量增加, 这种净效益使消费者明显收益。

下面我们分通过使用标准的GTAP模型 (standard 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 model) 来探讨了CAFTA的成立对于成员国所产生的经济方面的影响。

一、GTAP模型阐述

这是一个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国家的可计算的总体平衡模型, 其特点可以概括如下:需求方假定总的国民收入是通过具有固定价值的份额分配给三种最终需求——政府、私人家庭和储蓄。每个国家有代表性的单个家庭都把消费弹性函数中的常量最大化了。消费弹性函数中的常量要根据不同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得到校准, 校准以后的弹性是用来详细表达私人家庭的需求函数的。

在生产方面, 标准的GTAP模型假定技术的回报率固定而且是完全竞争的。每个国家每个部门的生产都是一个通过列昂捷夫 (Leontief ) 形式表达出来的多层次的生产函数, 该函数包括了由投入—产出表所导致的附加值和中间投入品。要素和中间投入品的需求是由一组固定替代弹性的函数来表达。每个公司使用的固定替代弹性都涉及了国内生产的中间品和进口的中间品。并且在给定的国内价格和进口价格下决定国内生产的中间品和进口的中间品的最优组合。进口与否是由原产国来区分的。劳动力可以跨产业流动但不能跨国界流动, 资本既可以跨产业流动也可以跨国界流动。投资被集中起来以便通过一个假设的名为全球银行的全球性部门在地区之间通过某种方式进行分配, 最终全球银行使得各个国家的期望利率的变化值相等;运输利润是在一个假设的名为全球运输部的全球性部门内部决定, 决定的依据是供需平衡, 在平衡状态下, 所有产品和要素的供求相等, 并且每个行业有代表性的公司的利润为零。

二、用GTAP模型分析CAFTA的降低贸易壁垒效应

主要的数据来自于GTAP数据库第五版 (GTAP—5) , 该数据库涉及了66个国家 (地区) 的57个部门在1997年的情况。该数据库用一个矩阵罗列出来, 矩阵中的数值是一些社会指标。为了便于计算, 此处只涉及相关的国家和主要部门。

在GTAP数据库中, 包括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在内的贸易壁垒被认为是国内市场价格和世界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别。因此, 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包含进口税、出口补贴、国内支持 (产出津贴、中间投入品津贴、土地受益及资本受益) 。然而, 服务贸易壁垒方面的信息仍处于发展阶段, 并且此方面的信息并没有涉及太多的壁垒, 因此, 本文集中分析货物贸易方面即农业、矿业和制造业方面的贸易流量。

1.中国与东盟各国 (地区) 经济的贸易模式。

表1是从GTAP—5中概括了成员国 (地区) 经济体的进出口商品构成。此表反映了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 许多经济体的主要出口品都是纺织品和机器, 尤其是电子设备。第二, 许多经济体的主要进口品都集中在电子设备和整台机器。第三, 对于除越南外的所有经济体来说, 农产品、食品及饮料方面的进口份额都比相对应的出口份额要大。然而, 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对于大多数经济体来说, 农产品、食品及饮料在其进出口商品结构中所占的份额很小 (泰国和越南的出口要除外) 。

注: (1) 出口品的价值按国内市场价格计算, 出口是出口到所有伙伴国 (地区) 的产品的总数; (2) 进口品的价值按世界市场价格计算, 进口是从所有伙伴国 (地区) 进口产品的总和; (3) 合计不包括服务部门。来源:GTAP—5

2.中国与东盟各国 (地区) 的名义保护率和实际保护率。

在GTAP数据库中, 包括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在内的贸易壁垒可义表示成国内市场价格和世界市场价格的差别, 我们称此差别为名义保护率 (NRP, nominal rate of protection) 。我们还要计算实际保护率 (ERP, the effective rate of protection) , 由于该保护率不仅考虑了对研究中的商品的保护, 还考虑了对该商品的中间投入品的保护, 所以它解释了对附加值的保护。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名义变化率和实际变化率的表达式:

名义保护率 (NRP , Nominal Rate of Protection ) 定义如下:

tij= (mijM-mijW) /mijW

i和j分别代表产业和本国。mijM和mijW分别代表以国内市场价格计算的进口额和以世界市场价格计算的进口额。因此, 对于进口的保护率包括了关税壁垒和非关税措施。

实际保护率 (ERP , Effective Rate of Protection ) 定义如下:

其中, i, z和j分别代表该产业的最终产品业, 该产业的中间产品业及本国。aizj是由GTAP投入—产出表中得到的j国i产业的投入品系数;tij是名义保护率。因此, 此处分析的保护率包括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表2列出了GTAP数据库中名义保护率 (NRP) 和实际保护率 (ERP) 的计算的结果。

来源:GTAP—5

此表有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第一, 中国对于农产品、食品和饮料的保护水平非常高, 这个结果有点令人惊讶, 因为中国出口大量的农产品、食品和饮料。第二, 东盟和中国在造纸业、化工业和机械工业方面的保护水平都比较高, 并且这些产业的实际保护率要高于名义保护率。实际保护率高于名义保护率的情况在许多国家都很普遍, 其特点是关税升级。实际上, 当以发展某一特定产业为目的时, 关税升级被认为是一种理性的模式, 虽然此政策的有效性值得怀疑。我们还应当注意到许多东盟国家及中国的运输机械工业得到了高保护, 反映了此工业对于他们政府的重要性。第三, 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实际上几乎没有贸易壁垒仅有农产品和食品及饮料受到保护, 虽然与其他东亚经济体相比, 这两个政府部门对这些产业的保护程度要低的多。

3.CAFTA的成立给各成员国 (地区) 带来的降低贸易壁垒效应。

自由贸易协议对于农业和制造业部门的产出和实际出口的变动的影响在表3中表达出来。对于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和菲律宾来说, 几乎所有产业的实际产出都受到了积极的影响, 一个主要的例外是运输机械部门, 对于以上经济体来说, 除菲律宾外, 其他所有经济体的该部门产出都下降了。在产出变动的方向方面, 中国表现出了部门变动。对东亚经济体来说, 下列部门的产出得到了显著增加:农业 (中国、新加坡和泰国) , 纺织品 (菲律宾和越南) , 电子设备 (中国、印尼、菲律宾和泰国) , 整台机器 (印尼、菲律宾和泰国) 。下列部门的产出明显减少:钢铁业 (越南) , 运输机械 (中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泰国和越南) 。这些发现揭示了在建立自由贸易区方面存在的困难, 因为成立自由贸易区会给一些部门带来消极影响, 而这些部门在各自的经济体中都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

注: (1) 实际产出和实际出口的变化表示偏离原来数据的幅度; (2) 服务部门没有包括因为得不到服务部门的贸易壁垒并且如果加入服务部门就有可能低估自由贸易协议的影响。来源:模型模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一些例外, 对于所有经济体来说, 几乎所有产品的出口都增加了, 这是很吸引人的。甚至对于产量趋向于下降的运输机械来说, 其出口在除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外的所有经济体中都有望增加。运输机械方面生产和出口的相反的变化模式说明了东亚自由贸易协议带来的保护的消除增加了出口激励。出口大量增加的有以下部门:农业 (中国、新加坡和菲律宾) , 食品和饮料 (所有的经济体) , 纺织品 (越南) , 运输机械 (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 , 电子设备 (中国、印尼和泰国) , 整机 (印尼和泰国) 。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值指的是变化率, 有的值之所以会这么大, 部分原因是因为自由贸易区成立以前的初值很小。

参考文献

[1].彼得.罗布森.国际一体化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2].石士钧主编.国际贸易:理论、政策、环境相关因素.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6

[3].石士钧, 吴继兵.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初探.亚太经济, 2002 (8)

[4].张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与投资效应分析.国际经贸探索, 2002 (5)

[5].Philippa Dee and Jyothi Gali:“The trade effects of preferential trad-ing arrangements”Fourteenth Annual NBER-East Asian Seminar on Economics, Taipei, September200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分析 篇5

10级国贸四班 39 贝定镒

【摘要】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快速发展及亚洲经济形势的变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愈益受到各国的关注。自从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于 1990 年倡议建立“东亚经济核心论坛”(其成员包括东盟国家和中日韩),东亚逐步向一体化迈进。中国与东盟 2002 年 11 月 4 日在金边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启动了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它是东亚经济合作的历史性突破。中国与东盟签署的《框架协议》,确定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范围、措施、时间表,它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计了基本架构。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将面临来自区域内外的一系列挑战,但在中国与东盟之间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合作机遇远远大于挑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必将对中国、东盟、亚太乃至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均衡分析法。其中比较分析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APEC 方式、美洲自由贸易区、欧盟的比较,另一方面是根据收集的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不同产品等的数据的比较。实证分析法主要是基于所收集的有关资料对相关理论和结论进行分析论证,比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理论模型就是采用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主要是依据有关经济一体化理论,结合《框架协议》,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之后的经济影响。均衡分析法贯穿全文,如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中的理论解释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证研究,还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后的影响等。本文运用大量的经贸历史数据,注重数据的新颖性,力求收集最新数据以展示中国与东盟发展的最新状况,从而更加详细的分析其成立后的影响。

区域主义强调区域一体化(RegionalIniegratinnArrangements:RIAs)的基础上优先实现小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Lipscy根据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程度和成员之间相互让渡权利的多少从形式上把区域贸易合作划分为六个阶段:特惠关税区:是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或部分商品实施特别的关税优惠。自由贸易区:指在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与地区组成的贸易区内部成员之间取消关税与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成员国的商品可完全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仍保持各自对非成员国家与地区的贸易壁垒。关税同盟: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各成员之间建立对非成员国家与地区的共同关税税率。

共同市场: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各成员之间生产要素也可自由流动。经济联盟: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要求各成员制定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

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是区域贸易自由化发展的最高阶段,区域内各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经济政策上完全统一化,在各成员国内完全消除商品、资金、劳动力和服务等自由流通的人为障碍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关税同盟理论。关税同盟理论分析了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静态效应包括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动态效应包括规模经济效益、竞争效应及其他效应。

由于关税同盟理论主要是从欧盟这个发达国家组成的一体化组织得出结论并发展起来的,因此以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陆续提出适合发展中国家的一化理论。这方面的理论以印度经济学家阿兰·默罕穆德和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为代表。印度经济学家阿兰·默罕穆德从发展中国家利益出发,根据市场原理,提出“建立在供应决定相互依赖关系基础上的一体化”理论。另外,拉美地区

是发展中国家区域化、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比较发达的地区,随着拉美地区工业化相地区合作的发展,其在实践中形成—套具有拉美特色的发展思想和理论,理论代表者是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他是从一系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经济思想中,提出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主张的。然后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理论模型。中国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目的是用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来促进贸易和经济增长,这将成为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全新尝试。由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已有基础,而且它们的市场规模相近,因此把东盟视为一个整体和中国组成自由贸易区,另外还有被排斥在外的世界其他国家,整个世界就分为三个部分,从而建立了三国理论模型。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规模效应及动态效应。

本文选择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规则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涉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模式、原产地规则、保障措施和争端解决机制等内容,这些规则关系到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区内成员的经济增长潜力。全文在系统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组织的经验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建立自由贸易区应遵照由易到难的方式,从双边谈判开始,然后逐步扩展到和多个国家组成的地区整体进行谈判。同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时,应遵循先建立主体框架,再逐步充实合作内容的方式。

第二,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需要设置一套高效组织机构,以协调员

国的法规和政策,这些机构应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过程中得到逐步建立和完善。第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尽可能采取税目改变标准作为实质性改变标准,这样,可以为区内贸易提供更大的便利。

第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应该在一般磋商制度、实施跨协议的“交

叉报复”的明确界定、争端解决机构的设立等方面作具体改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参与建设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由于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经验不足,对其法律制度和规则还比较陌生,我国学界至今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法律制度研究不多,研究这一问题,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研究时间较短加之本人能力有限,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能不够深入和全面,还有待学者们继续进行这一领域的探索。

东盟这个区域一体化组织要想进一步向前发展,要想在将来经济全球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

一、进一步加强内部合作;

二、走与区域外国家合作的道路。因为东盟合作存在的问题中有一些是自身不能解决的,只有通过与区域外国家进行合作才能使东盟更具生命力,比如,东盟与中国合作,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模式);积极发挥东盟的作用,倡导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10+3”模式)。本章主要分析如何加强内部合作和开展“10+3”合作,下一章再详细研究与区域外国家合作的另一条重要道路:中国—东盟自由

贸易区。

一、加强内部团结,恢复昔日凝聚力

凝聚力是一个组织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保证。东盟的扩大以及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东盟成员国的团结有所削弱,凝聚力下降,影响了东盟的合作发展。所以东盟各成员必须消除分歧,努力协调各 国之间的关系,紧密团结在“东盟”旗帜下,这样才能恢复惜日凝聚

力,推动东盟合作的发展。

二、努力促进经济复苏,保持政局稳定东盟 10 国已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政治的稳定程度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区域内其他国家,也会影响到东盟合作关系的发展。比如,东南金融危机首先在泰国爆发,然后影响到其他国家;马来西亚的安瓦尔事件不仅影响到马来西亚的稳定,而且在本地区引起不同反响,进而影响到马来西亚同其它成员国的稳定关系。金融危机使得东盟各国的经济出现衰退,从而导致了政局的不稳定。所以东盟各成员国必须采取一切办法努力促进经济复苏,只有经济复苏了,政局才会稳定,政局稳定了就会促进合作地不断发展。

三、努力缩小成员国之间的发展差异。协助新成员国解决实际问题,缩小新老成员国之间的发展差异,是今后东盟经济合作发展的一项重大的任务。东盟成员国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今后还将继续存在,这将是影响未来东盟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东盟正是考虑到新老成员国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投资区的建设上采取了不同的时间表,允许新老成员根据本国实际情况,确定实施计划的日期。东盟还通过东盟秘书处实施培训计划,对新成员国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社会发展计划、投资项目评估、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培训,以帮助新成员加速本国经济发展进程,从而缩小各成员国之间的差距。不过这项工作是长期和艰巨的,也是东盟未来合作发展必须努力解决的。

四、应将金融领域的合作作为今后东盟经济合作的一个重点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东盟各国已经认识到开展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并采取了一些实际行动。一是建立了东盟金融预警机制。1998年 10 月,东盟各国财长举行会议时就对区域内金融危机预警机制签订了协议,要求东盟各国向东盟秘书处提供包括贸易、国际收支、财政收支、利率、汇率以及资金流向等经济数据,每年由有关专家共同分析研究这些资料,预测地区经济的发展形势,防范再次出现金融动荡。二是共同培训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东盟国家希望通过成员国之间的培训合作,提高区域内金融管理的整体水平。三是扩大货币领域的合作。1998 年 10月,在马尼拉举行的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同意使用区内货币进行贸易结算,并计划制定出一套使用区内货币进行贸易的方法,推动早日建成区内共同货币。所以加强金融领域的合作已日趋重要,东盟应将其作为今后经济合作的一个重点,这样,才能使东盟合作发展具有新的生命力。

五、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前面也分析了东盟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从整体上看,东盟的产业结构距离发达国家尚有一段距离,其主要是围绕出口加工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具有劳动密集度高、技术创新能力低的特点,因而竞争能力差。东盟国家要想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需通过加强合作,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的档次,选择有优势、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业,以适应全球化新技术革命新形势的变化。东盟部分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已经开始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已基本完成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将使他们在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处于

较主动的地位。所以,东盟国家今后应加强在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区域合作,从整体上提高东盟的技术水平,使之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并成为东盟今后合作发展的又一重点。通过前面对东盟合作的详细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第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国都不能关起门来发展经济,只有把本国经济融入到全球经济中来,才符合历史潮流,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第二,经验表明,参加区域一体化组织的成员能够获得比一国时更大的利益。正如彼得 罗布森所说:“全世界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成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成员并非取得经济成功的必要条件,虽说这并 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那些未参与一体化而取得成功的国家,如果 成为一个合适集团的成员,可能会更加成功”。第三,从东盟合作到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再到东亚合作,可以得出,任何一个区域一体 化组织都不是完全排他性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向外溢出、扩张,欧盟东扩,北美自由贸易区南下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也说明了区域一 体化并不是与全球一体化相对立的,而是全球化的一个阶段。是在全 球化短期内难以实现下的一种次优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 程度必然向全球化发展。

同样,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国经济 已开始完全融入世界经济圈中,在区域化、集团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关 键性的一步。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了坚实的合作基

础,但也还存在不少困难,双方应积极努力,共同推进合作步伐,以 取得“双赢”的结果。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论文 篇6

在去年11月召开的“中国-东盟10+1”会议上,传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10年内建成的消息,可以说举世皆惊。虽然此事早在2000年就有风声,但各方能在短短一年内就达成如此重大的一致,的确令众多国外观察家大感意外。

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前不久在一次国际会上说: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可以使双方获益,实现双赢。

龙永图描述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它的建立将进一步促进双方的经济发展,扩大双方贸易与合作规模,提高本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双方将更好地分享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益。

据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将有17亿消费者、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和1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

而国外一些观察家则预言,在未来30年内,中国-东盟将成为自由贸易区的旗舰,超过欧盟和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体现了全球贸易的发展趋势,是双方必然的选择。当前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区域经济合作空前发展。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东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显得有些落后。今年伊始,随着欧元的正式使用,欧洲经济贸易一体化进入了全新的时代。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于1994年组建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并由此启动了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美洲34个国家已正式宣布在2005年1月成立西半球自由贸易区。非洲国家也要在2005年分阶段建成全非共同市场。在全球区域经济联盟和自由贸易区逐步发展的背景下,东盟国家认识到,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可以为东南亚经济贸易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也日益密切。在过去10年中,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增长了4倍,2001年达到416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东盟现已成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东盟专家组的研究分析表明,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向东盟国家的出口将增加55%,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出口也将增加48%,东盟经济高官会主席、越南贸易部部长助理黄积福指出,建立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将对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扩大东盟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增强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为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双方已经在落实一些具体的合作项目。其中包括,中方将积极致力于湄公河流域开发。中、老、缅、泰四国专家已完成了上湄公河通航的环境评估工作,中方将出资500万美元资助这一工程的开展。中方愿以援助的方式,承建昆明、曼谷公路老挝境内1/3路段。中方对建设泛亚铁路继续持积极态度。只要东盟最后确定选线方案,中方将尽快启动境内相关线路的修建或改造。中方将继续支持并参加“电子东盟”的建设。今后几年,中方将加大对东盟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力度,并积极参加东盟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双方将开拓医疗卫生方面新的合作领域。东盟国家十分重视艾滋病的防治,中方也认为这是一个紧迫性的问题。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虽然刚刚运作,就引起了我国国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与东南亚国家邻近的一些省份,更是表现出积极的态势。

云南省长徐荣凯指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加紧构建,云南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云南将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努力把云南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推上新的台阶。

由中越双方联手开发、位于越南芒街的中国商贸城,日前在广西防城港市正式开盘销售,第一批铺号全部被抢订一空。总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的中国商贸城,是中越边境最大的综合性商贸中心,将为中越边境贸易持续升温创造条件。防城港市是我国惟一既沿边又沿海的地级对外开放城市,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居于特殊的战略地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景,使防城港成为我国商品开拓东南亚市场的重要桥头堡。近一年来,防城港市为启动边境贸易,全面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多亿元,公路、港口等建设日新月异。尤其是今月1月~5月份,防城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153%,显示出突飞猛进的发展局面。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论文 篇7

2002年11月, 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CAFTA) 正式开始建立。自2005年7月开始, 双方全面启动降税进程, 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在各自的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至2010年, 在中国和东盟走过了近10年的共建自贸区之路后,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 标志着双方的经贸关系上升到新的历史高度, 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贸易发展和经济合作增添了新动力。

近年来, 很多学者对CAFTA的贸易效应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一部分事前研究运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CGE) 对贸易效应进行预测, 也出现很多运用引力模型对CAFTA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进行的事后研究。

二、建立模型

(一) 巴拉萨模型介绍

为了研究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贸易效应, 巴拉萨在1967年建立了巴拉萨模型, 之后很多学者运用这一模型对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地区的贸易效应进行研究, Perera (1998) 运用修正的巴拉萨模型对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进行了研究, 其结果显示不同的成员国以及不同的商品会产生不同的贸易效应。巴拉萨模型广泛应用于测量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 原巴拉萨模型的基本假设是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在区域一体化前后分别保持不变, 而建立一体化区域会改变出口需求的收入弹性。如果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增加就表明存在总的贸易创造效应, 即国内产品被从区域内成员国或区域外贸易伙伴的进口所替代。对区域外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减小表明存在贸易转移效应, 即对一体化区域外的进口被区域内进口或本国产品所替代。

巴拉萨模型由下式给出:

Mi=αYβiu (1)

其中, Mi为i国的进口额, Yi为i国人均GDP, α和u分别为常数和误差项, β即为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

对 (1) 式两边取对数, 可以得到:

lnMi=α+βlnYi+u (2)

根据 (2) 式可以分别构建总进口需求方程, 区内进口需求方程以及区外进口需求方程:

lnMTi=αt+βtlnYt+ut (3)

lnMIi=αi+βilnYi+ui (4)

lnMEi=αe+βelnYi+ue (5)

其中MTi, MIi和MEi分别表示i国总进口, 一体化区域内的进口和区外的进口。

当βt和βi在建立CAFTA之后的值都大于在建立CAFTA之前的值, 我们可以说CAFTA下中国的进口存在贸易创造效应, 即国内产品被从CAFTA区域内成员国的进口所替代。当建立CAFTA之后的βi大于建立之前的值并且βt小于CAFTA建立之前的值便存在净贸易转移, 即对CAFTA区域外的进口被区域内进口所替代。

(二) 巴拉萨模型扩展

在了解大量利用CGE和引力模型分析CAFTA贸易效应后, 本文运用扩展的巴拉萨模型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进口贸易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

为了检验模型的稳定性, 运用周检验, 根据F统计量发现1992—2007年之间确实存在结构性变化, 另外在 (3) ~ (5) 式中加入虚拟变量以区别CAFTA建立前后不同时间, 可以得到模型如下:

lnMTi=αt+βtlnYt+ctD+γtD·lnYt+ut (6)

lnMIi=αI+βilnYi+ciD+γtD·lnYi+ui (7)

lnMEi=αe+βelnYe+ceD+γeD·lnYe+ue (8)

其中, D为虚拟变量, 当时间区间为1992—2001年时, D取0, 此时β值为1992—2001年中国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当区间为2002—2007年时, D取1, 此时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为β+γ。根据估计得到的不同系数值, 可以检验是否存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

三、实证分析

(一) 数据来源

由于考虑到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的影响, 本文选取了1992—2007年的数据, 2002年CAFTA正式开始建立, 把2002年作为CAFTA建立的分界点。中国进口总额和自东盟各国进口额由COMTRADE数据库获得, 中国对区内和区外进口额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模型中用人均GDP代替收入水平, 两项数据均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

(二) 实证结果及分析

运用Eviews 5.0对上述 (6) ~ (8) 式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 结果如下所示:

注:表中***, **, * 分别表示统计量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到, 各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相吻合, 进口值与人均GDP正相关, 从修正的R2、F统计量以及D-W检验值可以看出模型拟合非常好, 而且各变量的系数至少在10%的显著水平上显著, 变量能够很好地解释被解释变量。由上述回归结果可以得到中国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估计值, 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中国进口总需求、区内进口需求和区外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在建立CAFTA后都大于建立之前, 这表明存在贸易创造效应, 但不存在贸易转移效应。这说明中国国内高成本的产品被国外低成本进口产品所替代。没有检测到贸易转移效应, 一方面可能由于目前CAFTA产生的转移效应还比较有限, 中国与东盟全面减税开始于2005年7月, 由于考虑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选取数据时间截至2007年, 所以自贸区真正发挥效力的时间还比较短, 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性, 这也可能导致了CAFTA贸易效应的局限性。另一个解释是由于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后对CAFTA区外许多国家的进口关税大幅下降导致的。

四、结论

本文运用修正的巴拉萨模型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进口贸易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实证结果表明, 截至2007年CAFTA下中国进口贸易只存在贸易创造效应而不存在贸易转移效应。

由于巴拉萨模型变量比较简单, 模型对诸如价格、关税等对贸易影响较大的变量并没有考虑, 所以本文对贸易效应的解释可能比较有限。另外, 我们不能对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作精确的测量, 今后应对不同行业产品贸易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进行具体测量。

参考文献

[1]薛敬孝, 张伯伟.东亚经贸合作安排: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 2004 (6) :51-59.

[2]陈汉林, 涂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7 (5) :47-50.

[3]郎永峰, 尹翔硕.中国—东盟FTA贸易效应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 2009 (9) :76-80.

[4]Balassa, B.Trade Creation and Trade Diversion inthe European Common Market[J].The Economic Journal, 1967, 77 (305) :1-2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论文 篇8

1.1农产品贸易总量变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实施后, 对双方农产品贸易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尤其是蔬菜和水果贸易。2004年中国从东盟进口蔬菜3.5亿美元, 同比增长77.8%, 主要进口的蔬菜是木薯干;出口蔬菜3.1亿美元, 同比增长31.8%, 主要出口的蔬菜有大蒜、马铃薯、香菇、胡萝卜等。2004年中国从东盟进口水果2.2亿美元, 同比增长29.2%, 主要进口水果有桂圆、山竹、榴莲等热带水果;出口水果2.4亿美元, 同比增长25.4%, 主要出口苹果、梨和柑橘等。这些都丰富了中国和东盟老百姓的菜篮子。

“早期收获”是一个示范、试验项目, 全面降税为中国与东盟之间农产品贸易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2002~2006年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从37.5亿美元上升至80.1亿美元, 增长113.5%, 平均每年增长20.9%。其中农产品进口总额从22.1亿美元上升至49.6亿美元, 年均增长29.3%;农产品出口总额从15.4亿美元上升至30.5亿美元, 年均增长18.6%。

2007年云南传统的烟草对东盟出口出现萎缩, 但是鲜切花、茶叶、香料油等特色农产品出口却保持着平稳的攀升趋势。仅在一季度, 云南出口农产品总额约1.04亿美元, 其中对东盟出口农产品达到5.7万t, 3400万美元, 占云南出口农产品总额的32.8%。一季度对东盟鲜切花出口711t, 同比增长13%, 创汇收入173万美元, 同比增长1.7倍;对东盟茶叶出口420t, 同比增长5.1倍, 创汇收入121万美元, 同比增长1.8倍;香料油出口215t, 同比增长1.2倍, 创汇收入98万美元, 翻了一番。

2010年上半年,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达到1365亿美元, 同比增长55%, 超出中国同期进出口增幅11个百分点。其中中国从东盟进口总额719亿美元, 同比增长64%;中国对东盟出口总额646亿美元, 同比增长45%。

1.2 农产品贸易品种变化

滇南与东盟在农产品贸易总量发生巨大增幅的同时, 双边贸易品种也发生巨大的变化, 交易的农产品数量越来越大, 品种越来越多。

2003年中国与缅甸、越南、老挝等国家实施农产品零关税, 云南的大米、玉米等大宗农产品进入东盟国家, 蔬菜、温带水果、花卉、茶叶在东盟国家的出口增加。2004、2005年云南的烤烟、卷烟在农产品出口中独占鳌头, 突破亿美元大关;食用菌对东盟出口量占出口蔬菜近七成, 其中松茸是出口食用菌的最大品种。2006年对东盟的咖啡出口“量减价增”, 出口量下降4倍, 出口额却增长约2倍, 咖啡的创汇能力增加;坚果、果仁是对东盟出口增长较快的新的农产品, 比同期翻了一番。2007、2008年对东盟出口鲜切花增长迅速, 各类品种的切花大量出口东盟, 是出口农产品中新的增长点。

因此, 利用滇南丰富的资源, 积极开拓新、特农产品出口, 不仅增加对东盟出口农产品的品种, 扩大市场份额, 这也是未来时期发展农产品贸易的有效途径。

2 滇南地区农产品优势

2.1 独特的区位优势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云南时指出“要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的优势, 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与合作, 不断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 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红河州作为中国-东盟两大市场的结合部和昆明、河内两大城市辐射的交汇点, 依托个旧、开元、蒙自三县市的特点, 通过优势互补, 打造滇南城市群, 为云南“桥头堡建设”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滇南可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 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交往, 通过多种贸易方式进行农产品贸易。

2.2 产品互补优势

滇南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规模在不断的扩大, 在发展条件、资源结构、产业结构和市场消费水平等互补性条件下, 双边农产品贸易的种类呈现多样化, 不同的农产品有不同的出口市场。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各国都要抓住“人无我有”的特色产品优势, 长期坚持贸易合作以实现双赢。云南尤其是滇南地区可以发挥农产品的多样性和特有性, 利用国际市场的需求差异, 实现农产品贸易的空间互补优势, 促进滇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2.3 廉价劳动力优势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劳动力资源丰富, 这种优势在云南依然突显。云南省目前有劳动力约760万, 滇南地区更是劳动力充足, 所以在一定时期内滇南的农产品贸易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上, 这是滇南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一种战略选择。而东盟国家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中国与东盟的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呈现互补关系。因此, 滇南抓住优势, 发展蔬菜、花卉、茶叶、水果和畜产品等特色农产品出口, 这是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3 双边贸易面临的问题

3.1 双方非关税壁垒

3.1.1 信息不对称。

马来西亚亚洲战略与领导人研究所CEO马哈蒂尔指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允许企业自由选择境内贸易或者境外贸易, 因此供需双方关系日益紧密, 在此过程中“如何获取充分的、必要的, 正确的信息”就显得十分必要。各经济实体在面向新的国外市场时需要更加紧密的合作。例如, 在资源的输出与输入要做到双方资源信息的对称, 而恰恰相反,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信息共享机制不畅通, 信息表述不衔接、不接轨, 信息往往不对称, 在交易中出现毁、退现象, 造成贸易障碍, 这样就损害了双方合作的积极性。

3.1.2 技术与标准的瓶颈。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实施后, 制约双方贸易投资的最大障碍是技术和标准。例如, 实施严格的变化的动植物检疫措施和标准限制农产品进口, 以达到保护本国农业的目的。在实际的贸易中我们看到双方标准不一、技术上得不到双方认可的因素都影响贸易的发展, 这种瓶颈现象要求各方开展技术标准的统一和技术的互认, 为贸易合作扫除障碍。

3.1.3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疑虑。

在2008年12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东盟国家对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心存疑虑, 原因在于既希望人民币成为东盟国家的“稳压器”, 同时也害怕自身对人民币依赖扩大后, 东盟金融货币乃至国家整体经济被人民币“裹胁”, 重演上世纪90年代的金融风暴。这影响了自由贸易区向纵深发展。

3.2 滇南农产品自身问题

3.2.1 产品规格混乱, 市场定位过低。

滇南农产品出口对东盟国家没有自己统一的规格, 农产品运输到市场上让人难以识别它的等级, 规格混乱不一, 从而削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外, 进行农产品交易的大多数是边民和规模较小的企业, 由于他们采取低价措施销售, 使农产品在东盟市场成为低利润率、低档次产品, 无法进入高端市场, 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地位, 不利于贸易的发展。

3.2.2 产业链不配套, 品牌意识不强。

由于农产品出口企业规模较小, 各自为战, 整个农产品产业链不配套, 企业是“小富即安”的经营理念, 市场意识不强, 不积极参加国际市场竞争, 固步自封。许多优势农产品虽然符合原产地原则, 但是产品的识别系统不完备, 品牌意识和产品形象不强, 致使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不高,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滇南农产品出口的规模化、制度化发展。

3.2.3 缺少专业协会和中介经济组织, 产品进入市场组织差。

农业的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 滇南虽然有特色的农产品, 但是边民在没有专业组织的指导下很难使自己的农产品进入自由贸易区。即使进入东盟市场, 然而在农产品交易中出现贸易争端, 没有专业组织为其正当利益进行维护, 致使农民在交易中处于被动的弱势, 造成农民利益受损。

4 促进东盟与滇南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建议

4.1 减少非关税壁垒, 充分合作

4.1.1 加强交流合作, 积极进行信息沟通。

加强合作与交流, 互通信息, 诚信贸易, 促进双边真诚合作。东盟和滇南都要在相互信任的前提下沟通信息, 互助合作, 共享信息, 给有实力的出口企业提供良好的交易环境, 开拓市场, 扩大销售, 促进双边农产品贸易更好发展。

4.1.2 消除技术壁垒, 统一认证标准。

中国与东盟都应该完善农产品技术法规体系, 积极采用国际统一标准, 使双方农产品出口跨越技术性壁垒。通过实行同一水准的质量检验检测标准, 减少双方农产品贸易中的摩擦, 通过行业协会的协商与交流, 保护农产品出口。

4.1.3 增强人民币结算的安全性。

虽然以人民币跨境结算便利了小额贸易出口, 刺激滇南农产品出口, 但是东盟国家喜忧参半。中国政府应该加强边贸企业对人民币的需求和人民币结算制度化, 加强管理, 减少违规风险, 扩大人民币在农产品贸易中的交易量, 树立人民币结算的稳定与安全性形象, 尽可能提高东盟国家对人民币结算的接受度和认可度。

4.2 完善制度, 提升质量

4.2.1 建立优质农产品认证、标志制度。

滇南应根据出口目标国家的农产品质量标准要求, 出口与之相一致的农产品, 对符合要求的农产品进行制度化“身份认证”, 树立品牌标志, 维护滇南农产品出口在东盟市场上的信誉度, 提高企业竞争力, 打开并巩固国外市场。

4.2.2 构筑农产品绿色保障体系, 健全产业链。

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在市场上是最受青睐的, 滇南的农产品出口应在原料生产、加工、包装、产品检测、物流运输等整个产业链过程中, 全方位实行绿色农产品标准, 满足产品和服务市场需求, 把好出口关, 延长农产品产业链, 形成标准化出口。

4.2.3 强化“数字农业”理念。

“数字农业”是现在社会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数字化体制, 利用农业及信息技术人才去处理滇南农产品出口中具体的事宜, 宣传数字农业的积极作用, 使边民及企业认识到数字信息在农产品贸易中的重要性。通过教育、培训, 转变落后传统思想, 提高效率, 培养现代生产和出口农产品的理念, 提高滇南农产品出口东盟的速度。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农产品贸易量、品种增加, 促进东盟和中国的农产品出口。滇南农产品出口东盟有着独特的地缘优势以及多样化农业的优势, 但农产品出口东盟总额在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中的比重还很小, 说明其在生产规模、产品包装、产品宣传和营销策略等方面与国内其他省市、国外竞争对手还有差距。

因此, 滇南农产品要进一步打开东盟市场, 需要政府加强合作交流, 消除壁垒, 实现资金安全结算, 主动调整农业的生产布局。滇南应该加强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准入工作, 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 建设农产品出口的绿色通道, 进一步完善滇南-东盟农产品贸易平台, 加强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 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积极发展农产品出口, 实现滇南农产品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参考文献

[1]高旗, 云南国际大通道建设的重要经验-特色农产品出口优势的发挥[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2010 (9) :7-8.

[2]王国平、李见明、马腾飞, “早期收获”计划与云南—东盟农产品贸易[J].东南亚, 2007 (1) :46-52.

[3]王铭, 一季度云南鲜切花、茶叶、香料油领涨东盟市场[J].农村实用技术, 2007 (5) :19.

[4]山世英,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格局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 2007 (8) :42-4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论文 篇9

1 加入东盟之前的老挝食用油作坊企业

由于老挝的食用油企业是1998年才建立的, 所以加入东盟以前, 老挝没有自己的食用油企业, 但是有一些民间的榨油作坊, 以提供百姓日常食用油的需要。

首先, 在原料上, 由于老挝自己地理位置与历史原因, 没有大规模种植油棕和黄豆, 基本上都要靠进口, 但是当时的老挝主要通过苏联和中国的援助, 原料供应十分不足。

其次, 对于这些食用油作坊, 当时的政府非但没有扶持, 反而以打击私有经济为由对他们进行打击。老挝人所习惯的集市被军队冲散, 许多食用油的小作坊都因此倒闭了。在这种情况下, 要建立规模化的企业根本不可能。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 老挝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 并转向寻求多边援助的全方位外交, 强调与越南的“特殊团结”, 同中国睦邻友好, 并逐步开始与东盟建立联系和交往。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随着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瓦解, 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的因素明显淡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1991年到1993年期间, 老挝政府高层开始认真考虑加入东盟。老挝当局希望, 加入东盟以后, 能够加快老挝的经济发展, 促进社会稳定, 改善人民生活, 使老挝获得较多的实惠。

2 加入东盟之后的老挝食用油企业

1997年7月23日, 老挝与缅甸一起如期正式加入东盟, 并开始逐步融入东盟的经济体系。老挝企业开始引进东盟其他各国的投资救活本国企业。借助东盟国家的经济实力, 利用他们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老挝企业获得了新生。

而对于老挝的食用油企业来说, 情况也是可喜的。1997年加入东盟以后, 1998年老挝建立了老挝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食用油企业。这是一个私人企业, 1999年年末~2000年的时候才开始在国内市场销售。

在原材料方面, 主要从马来西亚进口棕榈和黄豆, 然后在该工厂加工。老挝计划逐渐促进人民种棕榈和黄豆, 以利用本国自己的原材料, 降低成本, 提高价格竞争力。

用来装食用油的桶现在是能够自己在国内生产, 运用国内生产的钢铁或塑料建造18L的桶和2L&1L的桶。这不仅仅为人民创造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还能把国有资源充分地运用。

老挝食用油企业的产品, 现在只在国内销售, 计划将来出口到周边的国家销售。老挝加入东盟以后, 建立了改革开放的经济体制, 这对于老挝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像老挝食用油企业这样的。由于地理环境, 老挝在食用油方面本来应该是优势产业, 但是现在刚刚起步发展, 不能不说是由于以前政策的失误造成, 加入东盟显然是明智的。

3 老挝食用油产值与贸易额的变化

3.1 老挝食用油产值变化

1990年到2005年老挝植物油的产值变化如图3-1所示 (吨/年) :

从图3-1可以看到, 加入东盟以后, 椰子油的产量下降了, 而花生油的产量明显上升了。米糠油的产量一直比较高。但是也看到, 在这些植物油中, 没有棕榈油。大豆油的产量也很少。作为两大最重要的烹饪食用油, 棕榈油、大豆油的产量不足, 是老挝食用油企业的重大缺陷, 也导致这两种油需要进口。

3.2 老挝食用油贸易额变化

我们已经知道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对老挝的进出口具有重要的影响, 并且也已经知道, 2007年至2008年经历了最为巨大的变化 (食用油企业从临时例外清单转为正常减税项目) 。因此, 首先将老挝2007-2008食用油贸易状况, 用表3-2如下表示:

从表3-2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从2007年到2008年, 老挝的棕榈油的进口额从1.1百万美元增长到3.2百万美元, 这意味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和CEPT及“早期收获”计划等的实施对老挝的棕榈油是起到了一个比较消极的作用, 表现为进口了更多的棕榈油, 无疑打击了国内的棕榈油生产。类似的状况发生在大豆油上, 从2007年的净出口转为2008年的净进口, 也说明2007年以后的减税使老挝大豆油面临残酷的竞争。

这一方面反映了老挝食用油企业的产品不仅无法应对国际竞争, 而且几乎无法应对本国消费。另一方面反映了老挝的食用油的原材料的进口价格的下降无法形成优势, 老挝必须自己生产原材料。

4 老挝食用油企业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4.1 提高劳动力素质, 发展教育

首先, 什么事情都是以人为本的, 所以必须要提高劳动力素质, 不能总靠别人来帮助, 要发展教育, 让老挝以后的人们可以有很好地运用高科技的能力, 提高劳动生产力。

4.2 发展原材料及其他生产资料的生产, 完善产业链

许多原材料不能总是靠进口, 比如食用油企业不能总靠进口泰国油棕和黄豆, 一样的地理条件, 要自己种植, 自己使用。此外, 提高钢铁、塑料等产品质量, 多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完善整个产业链, 可以降低成本, 提高竞争力。

4.3 开发自己的先进技术, 提高市场优势

不能总是学别人的, 到了一定时间, 等条件具备了, 要开发属于自己的先进技术。有了比其他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市场, 都能提高市场优势。

4.4 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提高国际竞争力

老挝具有自己的优势产业, 食用油企业是一个优势产业, 因为老挝的环境适合种植油棕并加工生产, 不能把优势弄成了劣势。另外, 老挝还具有其他的优势产业, 比如水力发电, 一定要大力运用, 还可以用以出口, 创造收入, 再扶持国内其他企业。

5 结语

老挝加入东盟自由贸易之后对老挝食用油企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老挝食用油企业可以利用各种贸易优惠等因素带动本企业的生产能力, 并借鉴东盟国家的高科技, 减少本企业生产成本, 提高利润。在贸易壁垒和关税的减少, 加上本国的优势, 努力增加本企业的生产值, 促进出口贸易, 为推动老挝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摘要:老挝于1997年加入东盟, 2000年前后开始参与建设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东盟自由贸易区对老挝具有各种影响, 也产生了一定的贸易效应。本文以老挝食用油企业为研究对象, 正确认识东盟自由贸易区对老挝食用油企业的影响, 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对促进老挝经济发展具有重要而积极意义。

关键词:东盟自由贸易,老挝,食用油企

参考文献

[1]方芸.老挝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J].东南亚经济观察, 2005 (1) .

[2]张瑞昆.老挝经济结构——老挝经济探析之一[J].老挝外援简析——老挝经济探析之二[J].老挝外贸回顾——老挝经济探析之三[J].东南亚经济观察, 2004 (1-3) .

[3]ASEAN Secretariat:References&Other Documents on ASEAN Free Trade Area[M], 2009.

[4]Data based on:ASEAN Statistical Year[M].200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论文 篇10

一、中国与东盟区域内贸易强度不断提高

东盟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且近年来每年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据中国海关统计, 在1996年, 双方的相互贸易额203.95亿美元, 其中东盟对中国出口106.98亿美元, 中国对东盟出口96.97亿美元。到2006年,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608.40亿美元, 其中东盟对中国出口895.26亿美元, 中国对东盟出口713.14亿美元。从1996年到2006年, 双方的进出口总额增长了7.9倍, 东盟对中国出口增长了8.4倍, 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了7.4倍。

伴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不断深化的是相互之间的贸易依赖程度。根据拉斯代尔和格诺特的定义, 所谓贸易强度指的是一国对另一国出口的依赖程度, 用指数表示就是:Iij= (Xij/Mj) /[Xi/ (Mw-Mi) ]1。根据这个公式, 可计算出中国——东盟的贸易强度指数。

资料来源:1996年、2001年数据源自:林珏:《涉外经贸关系》;2005年数据为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计算而得。

如果以贸易强度指数1作为双边贸易关系紧密与否的界限, 那么, 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 中国与东盟各国内部相互之间的贸易关系自1996年以来是逐年提高的。与1996年相比, 2001年和2005年双方的贸易强度指数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说明中国与东盟双方的贸易关系已经变得非常紧密, 双方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实际上, 根据商务部的相关数据, 从2005年1月起, 东盟已超过香港, 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 而中国也是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

二、产业内贸易水平稳步提高

由于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向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似形和集中性, 从而使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投资存在一定的竞争。中国与东盟就建立自由贸易区达成一致意见后, 国外就有部分学者认为此举对中国而言弊大于利, 即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所带来的竞争性将大于互补性。而我们通过分析认为, 中国与东盟近年来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说明了这种竞争可以通过产业内贸易加以弱化。

经过多年的贸易往来,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构呈现高级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 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前五大主要出口产品是油和燃料、木材、菜油和动物油脂、计算机/机械和电子设备。到2005年, 计算机/机械和电子设备的比重大大提高, 而且中国从东盟进口也出现分化。国际上通常把产业内贸易指数在0.8以上的产品看作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产品, 而按这一标准,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由传统的产业间贸易正迅速向产业内贸易发展。如表2所示, 2000年以来东盟与中国出口的活动物、植物产品、化学产品、机器电气设备等13大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均保持在0.75左右, 2005年最高达到0.88, 反映了中国与东盟的分工倾向于产业内分工。

资料来源:根据东盟秘书处 (2000年~2003年) 和中国《海关统计》 (2004年—2005年) 中国与东盟进出口商品统计生成产业内贸易指数

产业内贸易指数IIT= (1-︱Xs-Ms︱/︱Xs+Ms︱) , 其中︱Xs-Ms︱表示某产品出口减进口差额的绝对值, ︱Xs+Ms︱表示该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差额。

根据表2计算结果显示, 可得出如下结论:

1. 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加强了中国与东盟在贸易领域的相互依存与合作。

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合作由2000年的8大类产业扩大到2005年9大类, 化工产品、生皮、皮革、贱金属及其制品、机电产品、船舶、还有光学、精密设备和乐器等部门是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达的重要领域。

2. 通过同东盟的产业内贸易, 中国产品的档次得到提高, 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 产业的运作方式进一步完善。

2000年以来, 化工产品、生皮、皮革、贱金属及其制品、机电产品、船舶、还有光学、精密设备和乐器等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一直比较高, 表明在这些部门中, 日益趋向比较细致的产业内分工, 而且在分工中中国企业自主开发含量显著上升。

3.2000年~2005年间, 中国与东盟在动物产品、植物产品、精制食品、矿产品、石料水泥、陶瓷制品等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 使中国相关产业在短时间内改变劣势, 在消化、吸收、创新中进一步提升了比较优势。

三、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发展

引入双边专业化指数对2003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商品结构按从简单到复杂, 从粗类到细类进行分析。根据HS编码, 2003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商品按专业化指数的不同可分为六大类别:高比较优势产品 (专业化指数≥0.8) 、较高比较优势产品 (0.5<专业化指数<0.8) 、低比较优势产品 (0<专业化指数<0.5) 、低比较劣势产品 (-0.5<专业化指数<0) 、较高比较劣势产品 (-0.8<专业化指数<-0.5) 、高比较劣势产品 (专业化指数≤-0.8) 。在22大类产品中, 中国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品种多于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种类 (15:7) (如表3所示) 。

资料来源:根据2003年东盟秘书处2003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商品统计生成双边专业化指数。

SI= (Ec-Mc) / (Ec+Mc) , 其中Ec代表中国向东盟的出口, M c代表中国向东盟的进口。

2003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商品竞争力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较为清晰的表现在:

首先, 中国处于比较优势的商品在数量和金额上都超过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中国对东盟出口居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商品之比为15:7, 在金额上是59.3%:40.7%。

其次, 中国处于比较优势的商品以低比较优势商品为主, 在15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中, 低比较优势的商品占据了8种。说明在今后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中, 中国商品仍有提升空间, 从低比较优势向较高比较优势乃至高比较优势商品发展的潜力较大, 这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与东盟贸易增长的潜力所在。

再次, 同中国其他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相比, 纺织制品、鞋、武器、工艺品等7类商品具有较高比较优势, 且近年来产业内贸易指数一直保持着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 表明在这些部门, 日益趋向比较细致的产业内分工。

最后, 动植物油脂和木浆及制品这二类商品在同东盟的贸易中长期处于高比较劣势的地位, 但从贸易额上看, 2003年这二类商品仅占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的4.48%, 因此在今后的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中可相对忽略这二类商品。同时由于较高比较劣势和低比较劣势商品在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中占比较高的情况, 今后在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中应该致力于比较劣势商品的转化。

四、前景展望

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双方在互惠双赢基础上的全面经贸合作将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合作前景更加广阔。中国与东盟已于2005年7月20日起已全面启动降税进程, 7000多个税目开始减税, 中国和东盟六国至2010年将绝大多数产品削减为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已进入实质性全面启动的阶段, 对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对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虽然, 中国与东盟各国同属发展中国家,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采取基于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发展策略。因此, 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竞争性, 但正如前文所述, 我们正在通过发展产业内贸易来弱化这种竞争。

中国贸易官员曾乐观的预言,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逐步加强, 到2010年CAFTA有望在进出口总额上超过北美自由贸易区, 到2020年在GDP总量上超过欧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一起成为世界三大经济支柱。

参考文献

[1]王长胜: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 (2004年)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12月

[2]李钢:要素互补——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发展潜力分析, 国际贸易, 2004年第9期

[3]中国商务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商务年鉴, 2005总第二十二期

[4]陈建军肖晨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贸易竞争性比较研究,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4年8月

[5]陈建军肖晨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贸易互补性比较研究, 世界经济研究, 2004年第8期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论文 篇11

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将极大促进西部地区物流量的增加,将为西部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新的机遇。西部大开发将数以万亿元的资金投入到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连接西部各省相互联系,以及西部与东部交通运输的通路工程,这必将推动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商品交流以及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来往,拓展西部现代物流市场发展的空间。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2002年,中国同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额突破了500亿美元,东盟已成为了我国第5大贸易伙伴。物流业等服务性行业的快速发展,将会为中国同东盟间的经贸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对我国进一步扩大出口总量,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西部省份建立区域物流网络的困难与优势

我国的西部地区地处中国与东盟经济圈的几何中心地带,同东盟国家之间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相联系,是中国进入中南半岛的桥头堡和东南亚国家进入中国的门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中国西部地区的交通地位大大提升,由过去的边陲和交通末梢变为重要通道和枢纽。凭借着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交通网络,使得形成中的西部区域物流中心中的南宁、昆明、贵阳、北海、防城港等城市与海港连成一片,东可延伸至珠三角和海南等加工中心,西可贯通南亚中亚,南可架起进入东盟各国的通路,北可直达中原各省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后,中国同东盟的经济往来越发密切,西部的陆路运输大动脉将承载更多的进出东盟的货物运输压力,而环北部湾各港口所具有的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的优越地理位置,使得我国从这里进出口货物比绕道上海等东部港口既省时又省钱。

虽然西部地区的货物出入境运输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瓶颈问题仍然存在。主要包括:口岸管理服务设施落后、有关法律法规不够配套、口岸管理单位间关系不够协调以及出入境汽车运输线路纵深度不够等。并且,日前我国西部省份物流运输体系和物流信息系统总体水平不高,难以支撑现代物流系统的高效运行和稳定运行。主要表现在:还没有形成经营布局合理、网络健全完善、业态结构优化、方便居民生活的连锁商业服务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以中心城市、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和口岸地区为主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体系。因此,当务之急要突破上述两个基础设施瓶颈的制约。

三、西部省份建立区域物流网络的途径和方法

(一)建立完善的物流运输体系

构筑现代化物流运输体系,要按照网络化和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要求,集中抓好主骨架、主通道和主枢纽建设,以西部地区的港口中心城市和口岸中心城市为枢纽,以铁路、高等级公路、航空、干线航道为骨架,水陆空并举、干支线相连,基本形成贯通整个西部地区、连接国内、通向东盟各国的物流运输体系。要针对西部各省公路、铁路、水路、航运四大运输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状况,积极引导上述交通运输部门加大物流一体化改革力度,打破人为分割状况,强化多式联运网络建设,形成若干多式联运枢纽。

(二)建立便捷的物流信息系统

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依托之一是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它对于物流组织和营运流程创新、推动物流产业现代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需要,西部地区应加紧建成高效便捷、国内领先,而且能够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供广泛、准确、及时、功能完善的国内外物流信息及相关增值业务服务。逐步营造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现代物流发展环境,以现有的信息平台为基础,整合现有的物流信息网站,构筑国际化的、大型的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西部—东盟物流网”,传递和发布国内外物流信息。

(三)加快区域分流园区的建设

物流园区是物流平台的重要载体。它作为各种物流设施和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对物流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规模效益将起到重要作用。为适应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需要,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特别是沿海港口城市和沿边口岸城市,应及早建立物流园区。遵循“市场引导,企业运作,政府扶持”的原则,形成市场、企业和政府有效组合的发展格局。园区建设应以海港、空港、铁路、高速公路为依托,以火车运输、汽车运输、海运等为核心企业,吸引区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加盟,通过整合地区物流板块,提高效率和服务水平。

(四)积极培育物流业市场的主体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市场主体是企业,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培育物流服务市场,加速物流市场主体的形成。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缓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差距很大,潜力也很大。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培育是关键环节,它代表着现代物流业发展方向。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可以推进自身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提升产业集中度和产业技术现代化水平,而且可以为西部地区重点培育大小物流企业,提供高效率的物流服务,降低物流成本。

(五)正确发挥政府的统筹监管职能

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对物流产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但不应盲目上项目。由于西部物流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地方在经济上尚未达到兴建专业化物流基地或大型配送中心的条件,因而要避免资源浪费。政府应从制定政策、规范秩序、协调管理、职业教育等方面入手,为促进物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制度创新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

(六)改善西部地区的物流软环境

目前华南的广东、海南等省都在积极构建物流中心,抢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中心的制高点。除了降低物流成本外,还要大力改善软环境,树立新形象,吸引更多的物流企业前来投资。从2004年开始,南宁市将每年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利用南博会这张“城市名片”,促进同东盟国家合作机制的形成。西部各省份可以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博览会、展销会等形式的活动,以会展业带动区域物流的发展。

(七)加快培养、积极引进物流业专门人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论文 篇12

关键词:东盟,显示性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指数,出口相似性指数

一、中国与东盟贸易现状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贸易呈强劲增长态势,由于我国与东盟在自然禀赋、生产传统、技术水平和地理位置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以及各国都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在东亚产业转移过程中都选择了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出口产业,这种相似的主导出口产业导致了中国和东盟各成员的出口竞争也逐渐呈现出来。

在东盟五国主要的出口产品中,新加坡的主要出口产品是机电产品,占了其出口总值的63.0%,其次分别是机电产品、矿产品、化工产品、光学等仪器设备、塑料制品;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产品出口也与此类似。中国和东盟各国的主要出口产品都是机电产品,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三个国家的机电产品出口占其国家总出口的比例最大;虽然中国和东盟国家都是纺织品的出口大国,但纺织品在中国的出口中占到20%多, 而其他东盟国家比重最大的印度尼西亚也不过12.1%, 这说明中国和其他东盟国家相比,仍然是纺织品的出口大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仍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二、贸易互补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各国利用资源、技术或规模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采取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贸易满足多样化需求就可以为该国带来福利。中国和东盟成员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在相互贸易中就可以实现贸易互补。

选取东盟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五国作为研究样本,我们发现,中国出口与东盟五国进口的贸易互补指数在呈下降趋势,说明中国出口与东盟国家进口的贸易互补性在不断发展的相互贸易中有所减弱。中国在与东盟国家的相互贸易中面临着出口的压力。而中国进口与东盟国家出口的贸易互补指数在呈上升趋势,说明中国进口与东盟国家出口的贸易互补性在不断发展的相互贸易中不断增强。中国在进口方面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关系显现出比较大的依存关系。

这样的数据变化说明,我国在与东盟的相互贸易中,我国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减少,在双方贸易中,我国对东盟的出口面临压力,而从东盟进口则表现出依赖加强的趋势。

三、贸易竞争

在比较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国家的贸易竞争时, 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制造品出口市场的优势呈总体下降趋势,同时在农业原料出口市场上,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出口竞争中总体处于不利的劣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农产品贸易是双方贸易的重要部分,这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形成冲击。

四、应对措施与策略

(一)进口策略

在进口战略中,应尽可能使进口来源地多元化,避免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对于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规避国际市场的风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以石油进口为例,中国的石油进口大部分来自于中东和非洲。预计未来几年内从中东及非洲地区进口石油的比例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然而,中东和非洲地区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武装冲突连绵不断,恐怖事件频繁发生,这些都是影响我国石油进口的不稳定因素。目前我国正积极地开拓新的石油进口渠道,以减少对中东和非洲石油进口的依赖,而东盟国家与我国地理位置邻近,又有着十分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各种能源,在我国能源供应多元化的战略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出口策略

为了促进双边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企业应该大力改善出口产品的结构,加强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实现产品进一步的差异化和多样化,从而在扩大产业内贸易规模的同时避免产品同质造成的竞争,达到双赢。以农产品的双边贸易为例,我国在今后应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蔬菜、畜产品、水产品及特色产品等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产业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我国同东盟国家之间不同的比较优势和互补性,促进双边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与东盟国家间的国际分工和合作

充分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 合理配置地区内的资源, 避免恶性竞争, 是我们今后同东盟合作的工作重点。只有通过进一步的协议分工发挥各自所长, 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 才能促进区域内双边贸易更紧密的结合。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恰恰有利于区域内资源的整合。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 通过各国之间的协调机制, 可以在区域内建立良好的协作分工体系, 进行产业间的横向协作与产业链上的纵向合作, 充分发挥各国的优势, 实现有序竞争, 共同打开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潘青友, 中国与东盟贸易竞争和贸易互补分析, 国际贸易问题, 2007年第7期

[2]、邹春萌, 中国-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竞争力, 东南亚纵横, 2008年第8期

[3]、吴艳, 中国与东盟国家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分析,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

[4]、今年一季度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总值表, 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

上一篇:原型构建论文下一篇:HD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