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区

2024-11-14

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区(通用12篇)

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区 篇1

区域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越来越高, 区域经济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而我国在与东盟贸易区的合作, 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对东盟各国的影响更加巨大。要想保证自由贸易区的稳定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的人才储备作为支持, 因此对经济人才, 尤其是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更进一步, 我国会计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涉外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我国涉外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从目前会计教育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 还存在着会计专业教育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现象, 制约着我国人才教育水平的提高, 从客观上看有两方面的困难:第一, 会计专业专科本科学院众多, 每年毕业生人数量大, 岗位需求饱和,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第二, 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质量更高, 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稀缺, 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不足。在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形势下, 这两方面的困难情况更加突出, 对教育工作的形势更加严峻。其中会计专业教育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学习结构单一, 会计教育知识面窄、培养应用能力不足是主要问题, 在目前的高校会计教育中, 我们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理论的传授, 却忽视了应用能力的培养, 会计从业人员知识面窄,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适应速度慢, 处理问题能力差等问题。在高校, 我们使用的知识结构体系上基本以“会计基础”“中级财务”“高级财务”“会计预算”等课程内容为基本框架, 在教学中以熟练掌握理论知识为主要目标, 缺少对经济活动整体的概念, 在工作中局限于专业技能, 经济专业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果。经济发展变化的近些年来, 部分高校教育中采取了教学内容革新、公开选修课、学分评价制度、鼓励修第二学位、主辅结合等改进措施, 但是这些措施尚处于起步阶段, 没有形成完善的运行体系,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才培养综合能力不足的基本现状。

2.教育资源缺乏, 师资力量薄弱。高校教育不同于中学阶段教育, 教育培养的人才将直接面向社会, 要求的不仅是扎实的理论功底, 更需求灵活应用能力, 对高校教学的要求有双重性, 而目前我国高校扩招, 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有限的教育资源应用于更高要求的教育目标上就显得捉襟见肘。而且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也制约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 有一线工作能力的教师也非常缺乏。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是缺少对课程的改革创新, 学生缺少实践动手机会, 培养会计人才综合能力弱。

3.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会计专业应用性很强, 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通过发掘自身的潜力, 找到不足, 以完善知识体系, 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但在实践中却普遍发现, 我们在教学上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缺少实践机会, 使用统一教学的模式, 没有针对性教学, 人才培养“一刀切”, 教育教学千篇一律, 不注重创新思维拓展训练, 在学生自身不了解知识应用方式的情况下灌输式教学, 使学生没有自我发展的个性化空间。

4.缺少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 从会计工作的性质上说, 职业道德是会计人才评价的基本标准, 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工作的基础。而在实际情况中, 我国高校在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 导致部分学生对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会计职业道德意识薄弱, 缺少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和集体利益至上, 可能在工作中出现会计信息错误、做假账等严重破坏经济秩序的行为。

另一方面, 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上会计人才都必须有大幅度的提升才能满足对外贸易工作的要求。首先, 必须具备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和会计专业能力。其次, 应具备实践工作能力和突发情况的灵活应对能力。最后, 还需要较强的综合素质, 严格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二、国际会计人才培养的经济背景

1. 经济全球化

从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 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通讯的便利程度有了极大的提升, 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体系逐步成为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国际经济贸易的准则也不断完善, 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也更加紧密, 想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取得先机必须首先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 在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经济共同体建立的同时, 亚洲国家也顺应时代潮流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了适应涉外经济发展的趋势, 就必须培养更多高素质对外经济人才, 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一般准则和习惯, 为本国在贸易中取得更多利益提供智力支持。

2.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速度加快

从海关公布的数据信息显示, 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累计突破4万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高达25.83万亿, 又一次创造了历史的新纪录。在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形势下, 会计行业从传统的专门账目管理转变延伸到包括企业战略决策、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开展企业价值管理、严格会计监督、建立会计电算化系统等多元化管理领域。在这种情况下, 传统会计人才在综合能力上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外贸易频繁的市场需要。在我国长期人才培养计划书中明确指出会计人才是经济发展紧缺的专业人才, 要求会计教育体系要培养有国际工作业务能力的专门高级人才, 在注册会计师考核上与国际接轨, 将国际认可度高的经济技能人才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3.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经济贸易区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格局, 东盟各国经济联系紧密境外资本流动频繁。活跃的资本市场对注册会计师的数量和质量需求更高。但是, 在东盟贸易最频繁的广西省高级会计人才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商品交易和资本流动的需要。据统计, 在经济发达国家注册会计师人数是人口数量的0.03%, 在一万人中就有3个人拥有注册会计师资格, 而据统计2010年在广西地区, 四千六百万人中, 只有1157名注册会计师, 远不能适应自贸区资本市场、证券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因此, 提高会计专业教育质量, 建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三、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1. 全面的专业技术能力

为适应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 会计人才的专业素质需不断更新和提高。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结构设计方法, 拓展教育教学内容, 在传统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与国际接轨, 培养具有扎实会计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会计实务技能的高级人才。首先, 培养的人才必须熟练地掌握会计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 包括会计学和会计工作的基本原理。其次, 熟知会计实践应用准则, 主要包括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财务管理运行方式及相关准则、会计基本制度等。最后必须充分了解会计工作的本质与属性、会计工作的职能与义务、会计工作的目标和方式等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 还需要了解东盟国家的经济政策, 能够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财务资本问题进行分析。具有完整系统的会计知识体系, 能够独立地进行会计工作处理。

2. 具备综合经济问题处理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市场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和知识爆炸性发展, 经济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快, 要求会计应对问题更加快速, 处理更为灵活。经济中不断出现新的业务、规则变化, 会计制度不断完善。对外商品服务贸易和资本金融市场受政治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 利率、汇率以及股票价格变化难以长期预测, 需要会计人员有着良好的经济头脑, 对经济的发展变化有清醒的认识, 在会计工作中有效筛选信息作为经济决策的依据, 采用最有效的会计核算方法, 帮助企业有效规避风险, 降低运行成本。

3. 拓展知识范围, 提高经济交流能力

随着跨国经济贸易形成的国际结算业务增加, 在中国-东盟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趋于多样化和高级化, 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已经不仅局限于专业知识, 还应能够熟练掌握信息电子设备使用方法, 具有一定的网络操作能力, 并充分了解经济贸易伙伴国的文化习惯。同时应具备与贸易国的基本交流能力, 熟练使用英语, 不断增强与东盟国家企业的沟通联系, 扩大企业的业务范围, 提高企业经济贸易竞争力。

4. 加强会计人才的职业道德培养

在国际贸易中企业形象直接反应国家形象, 为确保我国在区域经济贸易区中发挥更大作用, 获得更大经济利益, 必须提高经济人才的综合素质, 尤其是诚信守职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涉外贸易会计从业人员充分了解国际贸易准则, 在工作中做到诚信守法, 经济账目清晰, 信息可靠。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关系, 将国家、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对外贸易中维护国家形象和企业利益。

四、总结

为适应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 会计人才培养应采取开放式的方式, 基本思路是:根据我国高校办学的实际情况, 促进我国高校与东盟各国高校的合作, 改变封闭式办学的传统模式, 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明确专业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改革课程体系安排, 拓展教学内容, 建立教育实践基地, 全面提升会计人才综合素质, 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以来, 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形势的变化给我国涉外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 为了适应对外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发展形势, 必须加快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提高会计人才语言能力以及专业技术水平, 在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全面健康可持续性。文章针对当前涉外会计贸易人才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的现状,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以及会计人才培养的缺陷问题, 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方案, 为我国在经济对外发展的过程中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关键词: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区,发展状况,涉外会计人才,需求分析

参考文献

[1]刘丽华.会计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途径—基于云南“桥头堡”战略下的会计人才培养规划[J].会计之友, 2011 (26) .

[2]朱丹.适应中国-东盟经济发展的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方案[J].法制与经济 (下旬刊) , 2012 (04) .

[3]郭永清.论我国高级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 2008 (10) .

[4]唐云慧, 夏丽琼, 苏楠.浅谈我国中高级会计人才紧缺的成因和对策[J].商业会计, 2013 (13) .

[5]黄新颖.我国应用型会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商业会计, 2012 (13) .

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区 篇2

促进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后,《XXXX经济区发展规划》全面实施,作为XX经济区xxx市的xxx区,如何抓住多重叠加的新兴机遇,打造一个富裕文明平安宜居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城市,这是xxx城区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近期,结合学习内容深入调研,也联系实际作了一些思考。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x区成立于xxx年xxx月,是xxx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xxx市对外开放的形象和窗口。下辖xxx个镇和xxx个街道办事处,辖区总面积xxx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xxx万。xxx区xxx年以后,经济进入了跨越发展的新时期。201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xx亿元,财政总收入xxx 亿元,工业总产值xxx亿元,农业总产值xxx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xxx元,农民人均纯收入xxx元。从经济总量变化轨迹看,2012年全区GDP迅速登上xxx亿元的新台阶。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xxx:xxx:xxx调整为2012年的xxx:xxx:xxx,工业经济对全区GDP增长的贡献逐年增,三产稳步增长,房地产升温,旅游业兴旺,商贸旅游逐步上升为主要支柱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县区中名列前茅,全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二、呈现特点

xxx区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三个特点:

(一)突显优势好。xxx区人口约占全市xxx%。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xxx亿元,财政总收入xxx亿元;全区内联引资xxx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xxx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xx元。招商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提前完成目标。一是区位优势好。xxx旅游资源具有名气。二是对外开放程度高。2009年以来,全区共引进项目xxx个,累计引进到位资金xxx亿多元;累计利用外资xxx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xxx多亿元,年均增长xxx%。三是资源丰富。xxx名优农产品在全区很有名气,全区海洋产业保持广西领先地位。四是获“国”字号荣誉多。xxx年,荣获全国xxxxxx等荣誉称号。

(二)发展速度快。xxx区经济建设呈现出“加快、调优、向高”三个明显特征,即:总量快速扩张,结构趋于优化,效益显著提高。201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xx亿元,比2009年增长xxx%;财政总收入xxx亿元,比2009年增长增xxx%;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x亿元,比2009年增长增xxx%;;招商引资引进内资到位资金xxx亿元,比2009年增长xxx %。

(三)注重产业优。聚集了一批电子信息、海洋产业等新型工业企业,xxx产业园、xxx大酒店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开园或开工建设。培育了一批规模企业。“新培育规模以上企业xxx家,新增产值xxx亿元,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加。广州本田、比亚迪、丰田汽车等多家汽车4S店进驻xxx,xxx路汽车销售服务业初具规模。

(四)发展措施硬。近年来,xxx区牢固树立“抓发展首先要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项目”的工作理念,实施工业强区、三产热区、环境靓区、文化活区“四个战略”。狠抓工作落实。抢抓多区域合作发展历史性机遇,努力培植发展旅游商贸业,发展现代农渔业。支持创业创新。xxx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不仅得益于支持创业,而且也得益于鼓励创新。不断创新政府管理模式、结构调整模式和资本经营模式,为全区经济又好又决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

三、情况分析

近年来,xxx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受体制机制制肘,相关功能缺失,也存在不少问题。从资源环境要素上看: 一是工业发展困难多、水平低,产业关联度低。从xxx区2012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xxx:xxx:xxx来看,三产所占的比重偏低,工业化城市化程度不高。区级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严重“贫血”;企业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专业化分工、协作化生产的产业簇群。如xxx区工业园的几家企业没有跟周边县区及行业、企业间形成优势互补,产业的关联度低,距xxx区工业发展的规模、目标尚远。二是环境资源保护乏力,可持续发展压力加大。环境污染的问题日显突出。农业生产所形成的农业污染使不少地方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xxx遭毁。此外,过度开发和开发不到位也造成渔业、可用土地等资源减少。三是要素市场发育不良,劳动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由于各种原因,xxx市市场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土地、劳动力、资本、信息、技术等生产资源要素配置未能实现优化。从经济活动主体活动上看:一是区政府先天官能残缺不全。空间腹地小,存量不

足,区域经济发展缺乏大的骨干项目支撑,实现突破发展面临很大压力。二是财政骨干财源缺乏,钢性支出不断加大,农村改革有待深化,农民增收渠道狭窄,收支形势十分严峻。

为此,我们必须深化区情认识,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这一历史机遇,积极作为,实现xxx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目前,我区已基本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条件,拥有区位优势明

显、城市功能完善、海洋资源富饶、旅游资源独厚、自然资源丰富、人居环境优越、产业基础雄厚、招商优势独特等八大优势,有着实现率先崛起的强劲优势。

四、当前建议

近年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给广西带来了巨大的商机。首当其冲的是投资拉动、消费拉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成为广西各商家、各产业开拓视野的窗口,把握商机和感受竞争的教育过程,熟悉和运用国际惯例和先进经营管理方法的实践平台。北海,作为广西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xxx区是xxx市的中心城区和主城区,是xxx市对外开放的形象和窗口。如何迎接自由贸易区建设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实现xx区跨越发展则需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因此,全区上下,务必树立机遇感和竞争观,必须全面调整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将“东盟因素”置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发展思路中的重要位置。

(一)在城市规划上再加强,全力解决规划覆盖不广的问题

规划更重要的是适应和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坚持“高起点、严管理、广覆盖”的原则,积极协调超前规划、制作xx中心城市核心区规划模型,不断提高规划质量和覆盖面,建立覆盖核心区、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管理有序的城市规划体系。

(二)在城市建设上再加力,全力配合做好民生路网工程的问题

民生路网改造让xx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城市建设上,全力服务好xx城市大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搞好小街小巷改造,以道路建设带动片区组团式开发,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

(三)在配套设施上再完善,全力解决承载功能不高的问题

遵循新老城区建设并重的原则,搞好城中村改造工程,兴建小广场、小绿地,增加城市公共空间,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四)在城市经济上再突破,全力解决产业支撑不强的问题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推进器,要把培植壮大产业作为加快建设中心城市的重要工作来抓。首先是竭尽全力抓工业。以xx区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其次是全力以赴抓三产。不断完善xx大道沿线汽车销售服务带。着力打造“魅力xx”,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使工业产业和以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及房地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其三就是不遗余力抓农业。主要是在做优农业产业上下功夫,突出城郊特色,扎实推进xx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

(五)在城市融资上再创新,全力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目前,资金紧张是制约海城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要积极探索城市经营促进城市建设的路子,切实发挥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在政府融资中的核心作用,通过投资经营、贷款、担保等方式,更大程度地吸引社会资金,提高政府的融资能力。

(六)在社保体系上再探索,全力解决保障体系不全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和建设征地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补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

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区 篇3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全球化;贸易成本;贸易结构;贸易互补性;投资壁垒;贸易效应;合作伙伴

中图分类号:F7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4)04-0079-05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简介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背景

1. 顺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需要。世界各国为了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相继成立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贸易集团。中国和东盟成员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外部依存度高,容易遭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良影响也相对较多。因此,中国和东盟国家应当合作共赢,通过建立区域贸易集团来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发展本国经济,增强经济实力。

2. 中国与东盟合作发展的需要。中国与东盟国家有着建立自贸区的良好基础。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有着相似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中国和东盟国家产业结构、自然资源等互补性强,开展自由贸易的空间大、利益多。

3.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促使中国和东盟各国在意识上有所转变。1997年,东南亚遭受金融危机后,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防止金融危机恶化,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取得了东盟国家的信任。因此,中国成为东盟国家的良好合作伙伴。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进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2—2010年),以《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为标志,自由贸易区启动并大幅下调关税。第二阶段(2011—2015年),全面建成自贸区阶段。中国—东盟双方在投资、服务贸易等领域展开更为深入的合作。第三阶段(2016年之后),自由贸易区巩固完善阶段(见表1)。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状况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现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10年的1月1日成功建成,建成后的自由贸易区内关税水平大大降低。中国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马来西亚的商品贸易九成以上的品种实现零关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中国与东盟关税的平均水平从上年的9.8%减少至0.1%。中国与东盟的关税水平在接下来年份中还将进一步下降,2015年东盟的四个新成员国也将会对九成以上的中国商品征收零关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往来更加方便,双方的贸易成本快速下降,对双方的经贸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往来日益亲密,贸易额快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东盟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国之一。东盟自2008年之后一直是中国仅次于欧盟和美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伙伴。2012年中国跟东盟之间的贸易总额突破4 000亿美元,比2011年增加了10.2%,这一增速大大高于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6.2%的增长速度。2012年中国东盟的贸易总额占到中国全年对外贸易总额的10.35%,比2011年增加了0.39个百分点。自1991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双方互相成为对方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见图1)。

2012年,中国与文莱的双边贸易总额为162 554万美元,中国对文莱的进口额为37 310万美元,出口额为125 244万美元。2012年,中国与柬埔寨的贸易总额为292 343万美元,中国对柬埔寨的进口额为21 532万美元,出口额为270 811万美元。2012年中国对印度尼西亚的贸易总额为6 623 408万美元,中国对印度尼西亚的出口额为3 428 338万美元,进口额为3 195 070万美元。2012年中国与老挝的双边贸易总额为172 077万美元,2012年中国对马来西亚的贸易总额为9 483 205万美元,中国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出口国。2012年,中国与缅甸的贸易总额达到697 194万美元。中国作为菲律宾的第三大贸易国,中菲贸易关系虽然在2011年因为南海问题有所影响,但是总体趋势还是向上的,2012年的贸易总额达到3 637 546万美元。2012年中国对新加坡的贸易总额为6 927 265万美元。2012年中国与泰国的双边贸易总额为6 975 086万美元,中国对泰国的出口额为3 119 620万美元,进口额为3 855 466万美元。中越贸易关系是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发展最快的双边贸易关系之一,1991年中越贸易额为3 200万美元,经过20多年的发展,2012年中越贸易总额已经达到了5 043 940万美元。从表2可以看出,在东盟10国中,中国与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以及印度尼西亚的贸易伙伴关系最为密切,双边贸易额也最大。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发展趋势

1. 双边贸易快速发展。中国与东盟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完善,贸易壁垒的进一步消除,加快了双方的贸易流通速度。此外,双方距离比较近,而且还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东盟国家能更多地享受到中国经济发展和市场开放的好处。东盟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东盟的进口需求,东盟已经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已经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2002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总额为547.81亿美元,2012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总额已经突破4 000亿美元,达到4 001.46亿美元。区域内部成员国之间自己具有比较优势产品出口的增加促进了中国与东盟贸易结构的优化,增强双方的贸易互补性。

2. 双方合作领域将更加广泛。目前,中国与东盟的经济技术合作规模还比较有限,形式也比较单一,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双方合作的领域会逐步扩大到金融、投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知识产权等领域。

3. 互相投资扩大。随着双方市场的逐步开放,投资壁垒会逐渐消除,双方相互投资会不断增加。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东盟提供了很好的投资机会,东盟国家可以更多地参与中国的经济建设,对中国的投资额稳步上升。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同时也形成了一批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这些企业希望通过在国外的投资和资本运作保持本企业的发展,提升国际知名度。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为中国资本参与国际资本运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中国的大型企业纷纷到东盟投资设厂。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静态贸易效应分析

1. 贸易创造效应分析。贸易创造效应是指在自由贸易区成立后,内部市场取消关税,各国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行专业化分工,一些国内产品将被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取代,从成员国的进口增加,新的贸易得以“创造”。一方面,资源利用率提高,生产扭曲减少,生产利益增加;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成本更低的产品,消费支出减少,社会福利增加。

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东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2012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为4 001.46亿美元,与东盟的进出口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10.4%,2002年中国对东盟的进出口总额占中国全年进出口总额的比例为8.8%,而1992年这一比重才5.1%。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与东盟的进口总额占中国对外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东盟市场对中国的重要性是稳步上升的。比重扩大的原因除双方经济发展之外,更多的是因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产生了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

同时,中国对东盟的影响也日益增大,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2002年美国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占14.7%;日本以13.7%的比例优势成为东盟贸易的第二伙伴;欧盟占比为13.6%,是东盟的第三合作伙伴;东盟和中国的贸易总额为427.6亿美元,所占比例为6.0%,中国便成为第四合作伙伴。而到了2011年,各国的合作伙伴地位发生了改变,中国以3 628.54亿美元贸易总额的绝对优势,在贸易上成为东盟的第一大合作伙伴国。

2. 贸易转移效应分析。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由于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一国的进口品从非同盟国的低成本国家转移到同盟国的高成本国家,背离了比较优势原则,产生了生产扭曲,发生了贸易转移效果。其结果是资源利用率降低,社会福利减少。然而,对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而言,中国与东盟各国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出口市场和进出口商品结构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与竞争性,中国与东盟双方之间的区内贸易都将很难替代各自与区外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往来,这就使得双方在建立自由贸易区后仍然可以保持对发达国家产品的贸易状态。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动态贸易效应分析

1. 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原来分散的小市场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方便快捷,各国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此时,生产规模比自贸区建成之前扩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效率。又由于规模经济的扩张,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需要的产品,提高了社会福利。

2. 刺激投资效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各国通过一些关税等政策逐步消除投资领域的贸易障碍,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相互投资逐步实现自由化。中国逐步提升对东盟的投资额,而东盟对中国的投资额不断提高,双方之间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刺激投资效应。

从表4可以看出,从2003年开始,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额在平稳中处于逐步增长的状态,2008年突破20亿美元,直接投资额达到21.80亿美元,2009年双方共同签署的投资协议,更进一步促进了投资合作的发展。总体来看,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额明显低于东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东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从2002—2011年一直是处于不断攀升的态势。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自2010年正式建立以来,双方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等领域迅速发展,进一步加深了双方之间的经贸合作关系,也对亚洲甚至整个世界的经济繁荣发展贡献了力量。笔者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的贸易效应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 静态贸易效应分析结论。(1)贸易创造效应。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重要性不断提升,2012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总额突破4 000亿美元,达到4 001.46亿美元,东盟成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与此同时,我国对于东盟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已经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随着双方经济的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关税减让措施逐渐实施以及各种非关税壁垒的进一步削弱,将会使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量进一步增加,中国和东盟的贸易依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双方的合作空间还会不断扩展。(2)贸易转移效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存在一定的贸易转移效应,但是由于中国与东盟在出口市场、商品结构上有一定的竞争性与相似性,所以贸易转移效应并不是很明显。

2. 动态贸易效应分析结论。(1)规模经济效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产生了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了区域内部产业的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区域内部商品的竞争力,提高了社会福利,促进各个成员国的可持续发展。(2)刺激投资效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双方不断改善本国的投资环境,双方相互直接投资额逐步平稳增加,同时,也间接使得区域外非成员国加大对该区域的投资力度,双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不断增强。

(二)对策建议

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产生了巨大的静态贸易效应和动态贸易效应,双方均能够从中获取巨大的贸易利益。同时,随着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完善,双方合作的范围和深度也会不断扩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自由贸易区也存在双方在贸易上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双方产业结构不合理、各成员国之间有一定的经济差距等一系列不利于其发展的阻碍因素,这就需要双方通过一些政策来降低、消除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更好地增加双方的贸易效应,促进自由贸易区的健康快速发展。

1. 降低非关税壁垒,规范市场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关税壁垒逐渐淡出,然而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取而代之的是绿色壁垒、蓝色壁垒、认证制度等非关税壁垒。随着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完善,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关税水平也不断降低,逐步实现贸易自由化,同时,双方也应该在非关税壁垒问题上进行磋商,对有关非关税壁垒的法律制度、规范机制、目标原则等方面逐渐达成一致,真正实现区域内部贸易自由化。

2.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双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与东盟国家的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在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这对于一国而言,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对于自贸区整体而言,由于产业结构的重叠性,双方在商品出口结构上有一定的竞争性,也不利于自贸区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因此,中国政府应该进行产业结构的改造与升级,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与东盟国家贸易的互补性。同时可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利用其更为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实现资源在区域内的优化配置。

3. 帮助东盟国家发展经济,扩大贸易创造效应。东盟内部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高收入国家如新加坡与低收入国家如缅甸、柬埔寨、老挝共存,东盟内部收入差距较大。如果自由贸易区内部差距过大、发展不平衡,会限制双方经济贸易往来,减少贸易创造效应,限制自由贸易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中国应该帮助东盟经济落后国家发展,加大对经济落后国家的资金、技术、人才支持,实现区域内部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13.

[2]陈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际经济效应及发展趋势研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13.

[3]张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

[4]丁婷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的贸易效应研究[D].北京:外交学院,2011.

[5]郭智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分析[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

[6]丁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7]王艳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兼论CAFTA的推进与策略选择[D].天津:南开大学,2010.

[8]陈剑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金融合作: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分析[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2.

[9]孙润生.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研究——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10]陈雯.中国与东盟经济的互补性与竞争性[J].中国经济问题,2003,(4).

[11]吕兢.中国与东盟农产品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8).

[12]吴思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8.

[13]田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0.

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区 篇4

一、实现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中国-东盟地区政治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东盟 (ASEAN) 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简称, 目前有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10个成员国, 其宗旨是:"通过共同努力, 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 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以及"促进东南亚和平与安定", 树立了一个南南合作的成功范例。

中国与东盟多个成员国接壤或毗邻, 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马六甲海峡就位于东盟境内, 对于我国也有着深远影响, 因此, 西南边境的繁荣稳定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 有利于促进双方交往, 深化发展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的互信伙伴关系, 有利于我国对和平合作的周边环境的需求和长远利益, 也有利于推动东亚区域合作进程, 促进整个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时, 中国与东盟各国均属于发展中国家, 双方合作可以更加有效地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从经济上看, 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 增加双方贸易交往, 有助于双方经济的共同发展。对于中国来说, 与东盟结成自由贸易区, 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开展。中国的西南地区, 例如:广西、云南等欠发达地区是与东盟各成员国开展贸易的主体及枢纽, 增加与东盟各成员国的贸易往来, 是西部大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 也有利于我国国内制造业投资的部分转移, 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规避贸易摩擦。对于东盟而言, 东盟内部市场狭小, 东盟成员国大都推行出口导向战略, 而中国是东亚最具潜力的市场。此外, 中国与东盟建成自由贸易区还有利于增强各自企业竞争力, 有利于各自产业升级。总之, 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 有助于实现优势互补, 并利用地理位置邻近的便利, 扩大合作、互利双赢。

二、实现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中国及东盟地区多边贸易额的增长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决定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开始启动。该框架协议内容包括, 双方应逐步取消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和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投资等多项具体措施。2005年7月,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 双方全面启动降税进程。2007年1月和2009年8月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保证了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在此期间, 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不断攀升。2002至今, 除2008年和2009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导致双边贸易额涨幅下降以外, 中国与东盟进出口额稳步上升, 且涨幅均在20%以上。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作为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成功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的实现, 中国-东盟将为亚洲最大经济体出现在世界舞台, 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壮大的繁荣市场。

三、在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实现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及其成果

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并实现企业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例如:飞利浦灯具 (上海) 有限公司根据中国-东盟协定, 把自贸协定优惠原产地证书视为开启国际市场的“金钥匙”, 该公司出口业务在2006年广泛利用优惠产地证后获得了快速增长, 其中中国-东盟地区增长最为明显。如图所示:

单位:万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研究 篇5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贸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合作已变成多数国家及地区的战略选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勾画与实施正是顺应了全球经济发展规律。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到2010年该贸易区正式成立已有半年时间。本文将通过研究中国-东盟贸易区的贸易效应,深入研究中国与东盟地区建成后为中国带来的新的机遇及遇到的问题,并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希望能够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开端,不仅关系到中国、东盟的经贸发展,同时也是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通过分析中国-东盟贸易现状,对两国的贸易变动情况作了细致的对比。并且对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政策建议。对于区域贸易一体化道路应该如何走下去,我们应该如何促进区域贸易的发展给出了可行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2 关于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 1.2.1 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是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统一对非成员国的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美国经济学家那位和李普西系统提出了关税同盟理论,认为关税同盟的组建会产生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1.2.2.1 静态效应

静态效应是在不考虑经济总量变化和技术进步的前提下,一体化组织在贸易、经济发展和福利方面对成员国的影响静态效应包括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贸易扩大效应、减少行政支出、减少走私和增强集体谈判力量几个方面。1.2.2.2 动态效应

动态效应指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对推动成员国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间接作用。动态效应对于成员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有利于加强竞争、获取规模经济利益、有利于扩大投资三个方面。1.2.2 综合发展战略理论

与关税同盟理论不同,综合发展战略理论是用来指导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鲍里斯塞泽尔基。该理论认为经济一体化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发展战略,要求有强有力的共同机构和政治意志来保护较不发达国家的优势。所以,有效的政府干预对于经济一体化是很重要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是变革世界经济格局、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素。1.2.2.1 综合发展战略理论的原则

一体化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发展战略,它不局限于市场的统一;两极分化是伴随着一体化的一种特征;拒绝古典和现代一体化理论中所阐述的一体化成功条件。1.2.2.2 发展中国家地区一体化的考虑因素

发展中国家寻求经济的一体化,不仅要考虑自身发展情况,也要考虑国际环境。发展中国家一体化主要从从经济因素、政治和机构因素来考虑。

经济因素包括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成员国之间的差异;各成员国之间现存的经济和其他方面的而相互依存状况等。

政治和机构因素包括区域政治协调程度、对外政治关系模式和共同机构效率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背景及进程

2.1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背景

2.1.1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使各 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参与世界经济的整合。世界经济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显著特点与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全球化进程中,尤其是近些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比较迅速,越来越多的追求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同时,都在积极推动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区域。2.1.2 东盟各国经济的发展缓慢,需要搭乘中国这班经济列车

1997年发生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使东盟国家之前的高速经济增长暂时处于停顿,也凸显了中国与东盟经济的相互依赖性。

于此期间,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泰国、印尼等国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提出了苛刻的附加条件,受援国必须实行严格的财政政策,进行更自由化的市场管理,甚至必须在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使得东盟国家极度不满。而中国在此期间顶住巨大的压力,以负责任的大国风范确保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对受危机打击的东盟各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最终帮助东盟国家走出了金融危机。中国在危机中的负责任表现赢得了东盟各国的普遍好评,与中国的关系因此而迅速改善和发展。经历金融危机后,东盟更加明确了地区的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以加快经济一体化来防止危机的再次发生和冲击。2.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进程 2.2.1 萌芽阶段

萌芽期出现在1999年,当时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就在马尼拉召开的第三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中国愿意加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得联系。

2000年11月,朱镕基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自贸区的构想。

2001年3月,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正式成立。专家组认为中国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对双方是双赢的决定,建议中国和东盟用10年时间建立自由贸易区。11 月,在第五次东盟和中国领导人会议上正式提出组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构想,并提出了两点:建议确定新世纪初的重点合作领域,根据各自的优势产业来确定近期合作的重点领域;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进程,在今后10年,正式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2.2.2 发展阶段

2002年,朱镕基总理和东盟10国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的关系进入了发展阶段。

2003年,中国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中国成为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非同盟国家,并与东盟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不论从中国还是东南亚经济合作的角度上看,此举都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进展,表明东盟与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已经走上快车道。

2004年11月,中国又与东盟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规定2005年7月起,出2004年已实施降税的早期收获产品和少量敏感产品外,双方将对其他约7000个税目的产品实施降税。2.2.3 成熟阶段

自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在菲律宾宿务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双方在60多个服务部门相互做出了高于世贸组织水平的市场开放承诺开始一直到现在。

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第一个对外商谈的自贸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中国和东盟的发展情况

3.1 中国和东盟的贸易情况 3.1.1 中国和东盟进出口额的改变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初建成,对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至5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1118美元,增长近58%,东盟已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1994-2004年间,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额由132.8亿美元增加到1058.79亿美元,除了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2001年经济不景气及9.11事件的影响,双方贸易有较大幅度下降外,其他年份双边贸易的增长速度基本都保持在20%以上。

表1

2005-2008年中国与东盟国家进出口增长情况(单位:亿美元)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中国对东盟出口 522.57 650.10 779.45 855.56

同比增长率% 26.37 24.4 19.9 9.77

中国从东盟进口 611.36 749.51 931.72 1069.76

同比增长率% 31.73 24.31 14.82 28.46

进出口总额 1133.93 1399.61 1711.17 1925.33

同比增长率% 27.31 23.43 22.26 12.52

数据来源:根据东南亚国家联盟官方网站数据整理做成

3.1.2 中国和东盟主要贸易伙伴的改变

2008年中国是东盟第五大出口市场,并以12.9%的比例超过欧盟和美国成为东盟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同时东盟是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可见目前双方的贸易在各自的对外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双方已成为对方不容忽视的重要贸易伙伴。(见表2)表2

2008中国和东盟主要出口市场和进口市场来源

中国主要出口市场 排名

国别 1 2 3 4 5 占比% 中国主要进口来源 排名

国别 1 2 3 4 5

占比%

东盟主要出口市场 排名

国别 1 2 3 4 5

东盟 欧盟 日本 美国 中国

占比% 27.6 12.8 11.9 11.5 9.7

东盟主要进口来源 排名

国别 1 2 3 4 5

东盟 日本 中国 欧盟 美国

占比% 25.9 12.9 12.9 10.8 9.6 欧盟 20.5 美国 17.7 香港 13.4 东盟 日本 8 7.9

日本 13.2 欧盟 11.4 东盟 11.4 韩国 台湾 9.4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和东南亚国家官方网站数据整理做成

而从表3中可以看出,中国和东盟的贸易规模占东盟对外贸易的规模的比例逐年增长。2008年占比是2002年占比的两倍,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

东盟已逐渐成为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在东盟的发展中起到了愈发重要的作用。同时双边贸易贸易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正式启动将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贸易上的联系,使得两国在贸易上的关系更加密切。

表3 中国与东盟贸易规模占东盟对外贸易规模的比例

年份 占比% 2002 6 2003 7.2

2004 8.3

2005 9.3

2006 10

2007 10.6

2008 11.3

2009 12.7 资料来源:根据东南亚国家官方网站数据由笔者整理做成

3.2 中国和东盟吸引外资的情况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过程中,东盟的大体上中国和东盟在吸引区外直接投资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而且中国吸引外资的规模总体上大于东盟十国,表现出更强的投资新引力。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仍保持了对外商的投资吸引力,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外商对中国经济充满信息,外国直接投资规模进一步增长。

************.72180.22242.35353.42396.29549.67694.82605.96

图1 2001-2008年东盟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东南亚国家官方网站整理而得

1000800727.*********0072008407.15468.78527.43535.1606.3603.25923.95835.21

图2 2000-2008中国吸引外资直接投资情况(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数据整理得出

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但中国-东盟自贸区所带来的投资刺激效应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吸引外资的增加。自贸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到中国投资生产就可以更加方便地进入东盟市场,使国家间的贸易活动开展的更加方便和快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双方继续发展贸易关系存在的问题 4.1.1 东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009年,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额首次由逆差变为顺差,2009年1月至6月,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顺差为12.93亿美元。随着《货物贸易协定》的实施,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降税的逐步启动,中国出口规模正呈不断扩大趋势,中国对东盟的顺差已经引起一些东盟国家的重视和担忧,担心自贸区的建成和相互市场的开放会使中国制造的产品大量涌入东盟。现在东盟仍未摆脱金融危机影响,仍需要扩大出口和减少进口,增加外汇储备,担心失业的增加,而中国部分产业产能过剩,不少东盟国家害怕会冲击本国产业,担心中国迅速转化为顺差大国,有关行业商会己经向本国政府提议不能开放市场或放慢开放市场,印尼、越南等纷纷出现防御动作,如印尼贸易部区域合作司长伊曼就曾表示,由于害怕中国商品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印尼可能向东盟提出正式申请,要求延缓实施自贸区协议关税,对与中国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中降低关税的部分内容推迟执行。今天,市场开放与贸易保护正成为一对矛盾而影响双方的贸易发展。4.1.2 中国企业缺乏对自贸区规则的了解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中国和东盟90%以上的货物实现了“零关税”,双方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实现了便利化。已有不少企业开始利用自贸区规则享受关税优惠,但是仍有不少企业对自贸区的规则认识不足,特别是在利用原产地证书方面缺乏足够的了解,自贸区原产地证书可以帮助降低中国企业出口成本,增加中国产品在东盟国家的竞争力。类似于原产地证明书的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

4.1.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结构缺乏足够的互补性

中国和东盟各成员国同属发展中国家,各国都实施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发展战略,且都以欧美和日本为主要出口市场和主要贸易伙伴。由于各国在国际分工中基本处于同一层次,出口产品存在同构性,使得双方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存在着竞争。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比较难形成区内叫完整的产业水平分工结构。目前,双方的贸易产品数量值低,多数产品仍为初级产品,科技含量低。如何确定合作领域,加快合作的步伐,促进双方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摆在中国与东盟面前的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4.1.4 中国与东盟双方行业商会对接不够

在中国与东盟相互开放市场的过程中,我国的行业商会对东盟相关行业的信息 了解不够,双方行业商会之间缺乏有效和及时的沟通,行业对接薄弱,合作不够,直接影响了双方在更大范围内的互利合作,这不利于区域内产品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打造新的产业链还有待加强,合作空间有待大力开发。

自贸区建成以后,为双方的企业带来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在双方取消了关税这道门槛以后,在11个国家的共同市场内,产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会大大增强,为双方企业在更大范围的互利合作创造了条件,这需要双方的行业商会一起探讨,在区域内做好规划、分工和优势互补,促进形成新的产业链,从而使区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共同开发更广泛的国际市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要通过开放市场密切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使这个区域能够提高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4.2 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存在的问题 4.2.1 中国企业缺乏对东盟投资意识

虽然近几年我国投资东盟国家的企业数量逐渐增多,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到自贸区的建设意义和带来的机遇,不能充分认识到自贸区为企业直接投资东盟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保障,有些中国企业甚至认为大多数东盟国家经济比较落后,没有投资价值,缺乏投资东盟的意识,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国家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鼓励和优惠政策,缺乏对投资东盟国家商机的认识,面对自贸区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没有应对方案,以至于错过良好的投资机会。

比如,文莱自然资源丰富,但农业相对落后,其大量农产品需要从国外进口。由于水域没有污染,适宜养殖鱼虾,但自身养殖和捕捞技术落后,目前文莱有近一半的海产消费品靠进口,政府鼓励外资与文莱本地公司开展渔业合作:印尼具有发展热带农业的良好条件,长期以来是重要的棕搁油、天然橡胶和可可等热带农产品的出口大国,而我国又是印尼棕搁油和天然橡胶的主要进口国。因此,农业和种植业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投资领域:老挝在木材和森林产品生产上具有竞争优势,是企业从 事木材和橡胶加工丰富的原料供应基地,由于老挝劳动力素质和当地管理水平低下,投资木材和橡胶加工厂有广阔的前景。除此之外,东盟还有很多具有开发潜力的领域值得中国企业及时发现商机,加大投资。4.2.2 国际化专营的专门人才不足

国际化经营不能简单照搬国内的市场营销经验和本国企业文化,中国企业需要既懂企业经营管理,又了解当地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能够按照当地的礼仪标准开展社会交往活动,同时又能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迅速做出经营调整的国际化经营人才,开发新市场的优秀人才不足己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障碍。4.2.3 政府对东盟投资信息服务缺乏时效性

中国企业缺乏对东盟投资的相关信息,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对东盟投资信息服务尚不完善,企业依靠自身力量要收集全面准确的投资信息十分困难,目前商务部的《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是每发布一次,对投资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没有建立起专门的信息资源数据库。针对已经走向东盟国家的企业所面临的行业相关信息,如行业的供需状况及市场发展前景和趋势等没有提供足够的实时信息,这使得中国企业要想在大量的信息资源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像大海捞针。因为信息的不通畅而导致企业不能根据当前的行业状况和现有竞争对手状况对经营战略做出相应调整,不能及时发现投资机会和商机。4.2.4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融资难目前仍然是阻挡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一大问题,解决融资难问题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与推动。

首先,由于中小企业对银行的收益贡献不大,因此银行不大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中小企业也往往存在信息不透明和财务不健全问题,资信度较低,而不像国有企业有政府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与担保,这就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相当大的障碍。其次,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发展还很不完善,其服务主要面向大型企业,缺乏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机构,而在国外,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方式来筹措资金已经相当普遍。我国债券市场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基本上未向中小企业开放,债券发行的法律门槛较高,同时还要求有实力雄厚且信誉较好的单位为之担保等,这一系列的条件限制了中小企业进入债券市场。对中小企业而言,由于自身规模和实力的限制,使其很少有能力进行股票融资。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渠道的不畅通,导致了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比重过低,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中国-东盟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关系的对策建议 5.1.1 建立预警机制,实现对外贸易保护前置化

首先,中国企业应认真研究东盟技术贸易壁垒体系、反倾销调查体系和绿色壁垒体系,总结国内外企业突破贸易保护的经验和教训,及时向企业传递相关信息,发布预警,帮助、指导国内企业突破国外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

其次,检验检疫机构应积极利用信息优势,增强对出口商品价格的分析能力,及时发现低价竞销的苗头,给决策部门提供参考。最后,定期对一些敏感产品列出清单,与海关、经贸部门配合,公布有关商品的最低限价,并建立合理的出口商品评估制度。

5.1.2 提升企业利用自贸区的意识和能力

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自由贸易区政策法规的宣传和培训,要向企业提供自贸区信息,完善服务工作,发展与自贸区相连的服务机构和服务经济,这会增强企业对自由贸易区的了解。比如在2009年,辽宁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检验检疫局共签发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原产地证书金额达3924万美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32.7%,此地 区原产地证书签证金额出现较大增势的主要原因就是宣传工作的加强,该局在网站上建立了区域性原产地证书专栏,详细介绍各种情况,组织企业人员举办培训班进行义务讲座,面对面解答企业疑难问题。

其次,企业也应及时根据市场规模的变化,制定出新的市场开发战略和策略,更加积极主动地了解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规则、了解《货物贸易协议》和具体的降税时间表,抓住降税机会,在出口产品前可以到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网站进行查询,弄清楚自己产品的税率,以更低的成本方式进入对方市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5.1.3 增强中国与东盟贸易结构的互补性

中国和东盟国家存在着产业的同构性、出口贸易竞争激烈等问题,但如果对产业进行细分,仍然会发现其互补性,这也是双方进一步扩大贸易的重要基础。

中国与东盟贸易的产品目前主要以资源禀赋的差异为基础,约占双方贸易额的一半。东盟的比较优势在国家森林、矿藏和热带作物等自然资源方面,中国则主要是金属及其制品、纺织品服装与鞋类、蔬菜及加工食品、车辆等。此外,双方电子信息产品在双方贸易结构中都占据相当的比重。中国与东盟之间应尽快建立一种密切的产业分工,突破目前以一般性资源互补为基础的双边贸易,使得两国之后的发展空间更大。

相对于东盟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国家,中国的产业技术相对成熟,相对于新加坡这样的较发达的国家,中国可以吸取其资金与科技产业的经验,来为自身谋求发展。

因此,中国与东盟双方可以在这些互补性交强的产业部门加强合作,提高双方的贸易依存度。

5.2 推进中国企业投资东盟的政策建议

5.2.1 企业加强市场研究,对外投资“因国制宜” 企业应增强投资东盟国家的意识,及时发现商机并重视进入对方市场的可行性分析,合理选择投资国别和投资领域,制定有效的市场开发战略和经营策略,真正做到“因国制宜”。

5.2.2 积极推行“人才本土化战略”

中国企业不能简单的照搬国内企业文化,在国内的市场营销经验也往往不适用于国外新市场,应努力培养开发新市场的优秀人才,不断加大对当地人才培养的力度,积极推进当地管理人员的提拔和使用,使企业能够快速开辟新市场并更好地扎根当地。

同时,企业聘用当地人员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还能为附近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和凝聚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避免文化冲突,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实现合作共赢,营造和谐的发展氛围。例如格兰仕在进入东盟市场时就成功的实施了“人才本土化”战略,通过猎头公司寻找熟悉技术、设计、工艺、管理、市场和渠道的当地人才,为格兰仕快速占领当地市场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5.2.3 完善政府信息服务职能

为了促进更多的中国企业投资东盟并避免企业“走出去”的盲目性,政府要加强对企业境外直接投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的建设,对海外投资的国别和行业选择等进行指导,提供丰富的市场信息,制订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东盟规划,成为企业在东盟直接投资的智囊团和助推器,如通过建立东盟投资环境信息库、东盟吸引外资项目和中介机构信息库等,为企业提供东盟经营和政策环境、项目合作机会和合作伙伴资信等信息。

5.2.4 加大财税、金融方面的支持力度

中国政府应通过各种途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出现的融资难问题。首先,应尽快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按增量对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 款给予适度的补助。政府通过适度补助的方式,可与金融机构共同承担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责任和风险。中小企业贷款相比于大型企业以及有政府背景的项目来说风险更大,地方政府通过给予一定补助的形式有利于形成风险补偿机制,降低银行贷款风险,从而提高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对风险补偿的额度、受益范围、使用规则和管理方法应尽快出台相应细则加以明确。

其次,设立企业联合组建的和包括中央、地方财政出资的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和担保基金,同时也需要政府成立信用度较高的再担保机构,在银行和再担保公司之中起到协调作用,调动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扩大信用担保规模的积极性。

再次,应要求大中型银行成立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专营机构,对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实行差异化监管,从而使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积极性得到加强。结论

中国东盟贸易投资热升温 篇6

今年1月1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间有超过90%的产品贸易实行零关税,为中国企业进军东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广东、广西、云南等与东盟经贸关联度较为紧密的省份将“发展东盟贸易和投资合作”列入省级战略;而四川、山东和天津等地理上稍远的省市也开始呼吁企业尽早进入自贸区角色,抢切东盟这块蛋糕。

事实上,一些嗅觉灵敏的企业已经开始迈出步伐。在今年3月上旬中国一东盟商务理事会举办的一场中国一东盟自贸区高级研修班上,从景德镇的陶瓷礼品企业,到连云港的紫菜加工厂,再到河南新乡的机械装备零售商,这些私企老板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尽快地获得原产地证书,如何进行资源配置才能更好地利用零关税协议。来自中石油、中石化、江西铜业等大型国企国际部的负责人也前来参加学习。

近几年来,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投资增长迅速。2003年以来,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24.2%。东盟对中国实际投资额增长近1倍,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增长近9倍。今年1月1日如期建成的中国一东盟自贸区效应正日益显现。1月份,东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自贸区零关税实施后的头两个月。双边贸易额同比大幅增长66%。

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区 篇7

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过程

2001年11月, 在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 中国-东盟领导人共同宣布, 在未来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举行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 中国-东盟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2004年11月, 在第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 中国-东盟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 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2007年1月, 中国与东盟10国在菲律宾宿务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2009年8月, 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 中国与东盟10国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投资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东盟成功地完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的主要谈判, 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在2010年全面建成。届时, 中国和东盟六个老成员国 (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 93%的产品关税将降为零, 并实质性地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涵盖19亿人口, 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美元, 经济总量达1.23万亿美元, 将是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我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 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的自由贸易。

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广东的影响

2.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促进广东东盟双边贸易的扩大

近年来, 广东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呈稳步增长的趋势, 年均增速达21%, 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0年的137.65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626.1亿美元, 增长近4.5倍。东盟目前已成为广东第5大贸易伙伴。尽管面临金融危机的压力, 广东对东盟出口依然实现良好增长局面, 2009年1月-9月广东对东盟累计出口总值实现3.5%的增长, 其中单9月份增幅高达23.4%。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 商务部网站。

农业是中国和东盟十大重点合作领域之一, 也是自贸区“早期收获计划”双方最早实施零关税的领域。东盟在农业方面, 尤其是热带作物, 具有比较优势。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步伐的加快, 广东和东盟国家的水果贸易大幅增加, 广东自东盟进口水果的数量从2003年的11.3万吨逐渐增至2008年的37.3万吨, 年均增长率达到26.9%。2009年上半年, 广东自东盟进口水果28.6万吨, 价值2.5亿美元, 分别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35.9%和38.3%。各月份中除4月份进口同比有所下降外, 其余月份进口量均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其中6月份广东自东盟进口水果数量达到创记录的7万吨, 增幅高达77.6%。

自贸区的建立将加快广东东盟的工业合作, 一方面有利于广东的优势工业产品开辟东盟市场, 扩大对东盟的出口, 也有利于原材料的出口, 另一方面, 可以促进扩大技术输出和劳务输出。

东盟多数国家基础工业相对薄弱, 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对机电产品的需求量大, 大部分属于中低档产品。广东的电子电气、机械设备、化工等产品对于东盟出口有很大空间。东盟国家橡胶、木材、石油、天然气、煤等自然资源丰富, 广东自然资源相对缺乏, 因此, 零关税有助于广东从东盟进口原材料。此外, 东盟一些国家正处在工业化关键阶段, 科学技术对于生产管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广东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强省, 有改革开放取得的宝贵经验, 并且在一些高薪技术领域具有比较优势, 在与东盟技术合作方面有广阔的前景。

2.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促进广东产业升级

东盟十国自然资源、经济结构及经济技术水平差异较大,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为广东产业升级提供了机遇与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方面, 印尼、越南、缅甸、老挝等东盟国家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丰富, 但经济技术水平低, 工业基础薄弱, 工业需求广, 与之相比, 广东工业优势明显, 在多年的对外开放中已经形成一整套与国际接轨的进出口贸易机制, 拥有一大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群。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这些东盟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的国家, 加大对东盟国家投资, 加速广东的产业升级。另一方面, 新加坡、文莱等沿海国家, 石化工业和电子工业相对发达, 经济实力较强。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的资源、能源、下游产品集群和来自新加坡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一起向广东转移, 广东企业可以采取互补性合作方式, 学习其提升品牌技术, 产品设计, 人力资源, 财务管理, 企业融资等方面的特长, 实现自身国际化发展。

2.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促进广东金融业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的重要作用。金融和贸易是带动区域经济实现实质性联合的两个轮子。由于中国与东盟在吸引区外资金方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区内一些国家并不注重资金流出与跨国跨区域的金融结算, 金融服务效率还比较低, 金融监管措施还不完善, 金融合作层面不够深入。广东与东盟双边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必然要求配套的金融服务业的支持, 对广东金融业提出了规范化、制度化、市场化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表示, 目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境内地区为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广州, 深圳, 珠海和东莞四个城市, 境外区域范围暂定为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 将稳步推进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今年, 中国和东盟金融合作不断取得进展, 地区性金融机制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人行将完善《清迈协议》框架下的货币互换合作, 在增加货币互换的基础上, 推动货币呼唤机制的多元化, 加强资本流动, 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的多元化, 促进资本的合理有序流动。

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东面临的问题

随着广东东盟经济合作和开放领域不断扩大, 双边经济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广东对东盟的贸易逆差呈上升趋势, 从2000年的46.51亿美元扩大到2007年的154.6亿美元, 2008年略有下降, 至133亿美元。贸易逆差主要产生于农产品贸易以及广东具有优势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方面。

一方面, 2003年实施的中泰水果蔬菜协议以及2004年实施的“早期收获计划”, 均有助于东盟对农产品出口。2006年广东从东盟进口农产品14.1亿美元, 出口3.8亿美元, 逆差为10.3亿美元。另一方面, 广东与东盟国家经济结构具有相似性, 都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存在着同构性, 使双方在国际市场上存在着同质竞争。广东出口商品中大多数工业制成品仍是附加值低、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少的低档次劳动密集型产品。

4 对策与建议

(1) 对受到东盟农产品冲击较大的地区和农民, 广东应给予财政补贴并出台支农惠农政策, 减轻进口农产品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合理布局农业产业,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保护和促进蔬菜、花卉、茶叶等竞争力较强的优势农产品的种植和出口, 与东盟农产品形成错位竞争;按照国际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 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产业,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增强水果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 东盟市场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很高, 广东企业应积极争取主动、赢得先机, 有效开发东盟市场, 扩大优势产品对东盟的出口, 加大在纺织品、服装、能源等方面的合作力度, 充分利用广东的机械电子设备、精密仪器、钟表、车辆、金属产品等商品的比较优势, 积极向东盟投资降低出口产品对欧美市场的依赖, 优化出口市场结构, 有效分散国际经营风险;注重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根据东盟市场的特点和需求, 实施品牌战略, 促进产品的差异化。

(3) 高度重视东盟在广东对外贸易战略中的作用。前期广东比较偏重开拓发展港澳, 美国和欧盟市场, 缺乏对临近东盟市场的足够重视。近年来, 广东高层开始注重于东盟的经贸合作往来。2008年9月, 广东与东盟秘书处签署了《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秘书处合作备忘录》, 确定11个重点合作领域。2009年9月, 广东召开30年来首次粤西工作会议, 瞄准东盟市场, “努力把粤西为广东重化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广东参与环北部湾地区、大西南地区以及东盟合作发展的门户和桥头堡, 支持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和重要城镇群, 沿海经济带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到2012年, 粤西将形成贯通珠三角、联接大西南、内部联通快捷化的大交通网络;临港重化工业形成规模, 特色农业和海洋产业大发展。到2020年, 粤西经济社会整体水平将追上广东平均水平, 对东盟贸易区的辐射将进一步加大。

摘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无疑对广东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论述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广东东盟双边贸易、广东产业升级以及金融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但是随着双边贸易开放领域不断扩大, 广东东盟贸易逆差呈上升趋势, 广东应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实施“东盟战略”面对挑战。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东,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古小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知识读本[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4.

[2]郑一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东南亚研究, 2005, (1) .

[3]王娟.“10+1”进程中的泛珠三角与东盟金融合作机制构想[C].“泛珠三角面向东盟的合作与发展”国际论坛论文集[A], 2006, (11) .

[4]广东分署编委.“入世”五年广东对外贸易检测报告[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7.

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区 篇8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础背景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CAFTA) 是指在中国与东盟10国之间构建的自由贸易区, 即“10+1”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外扩大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并建立起来的。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简称, 于1967年8月8日成立。英文缩写为"ASEAN"。东盟成立的宗旨是“提倡以平等及合作精神共同努力, 促进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成长、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 逐步转为以政治、经济合作为主的区域集团。现东盟已拥有10个成员国, 即:印尼、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缅甸、越南、老挝和柬埔寨。

东盟自由贸易区 (ASEAN Free Trade Area, 简称AFTA) 于1992年提出, 1992年1月在新加坡举行了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等东盟六国参加的东盟贸易部长会议, 会议签署了设立“东盟自由贸易区” (英文为:ASEAN Free Trade Area, 简称AFTA) 的协议。会议确定在未来15年内, 即在2008年前实现成立东盟自由贸易区。1995年召开的东盟首脑会议决定加速AFTA成立时间表, 即将原定的15年时间计划缩短为10年, 即在2003年前成立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自1992年提出成立, 由于各国存在意见分歧, 成立之初发展比较缓慢。在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的积极主导下, 现已逐步向较具组织化的运作模式发展, 而且会员国之间经济合作也有日趋多元化的趋势。

1999年9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十三届东盟自由贸易区理事会决定将文、印、马、菲、新、泰等六个原始会员国贸易自由化完成的时间表提前至2015年, 其余越、老、柬、缅等四个新加入的会员国于2018年达成贸易自由化的目标。1999年的东盟第三届非正式首脑会议又宣布, 六原创始国将完成贸易自由化时间再提前五年, 即为2010年之前完成;越、老、柬、缅等四国也将提前三年于2015年达成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同时也预定于2002年将东盟区域建成为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分两步走的处理原则加快了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步伐。经过10年的构建, 原东盟6国于2002年正式启动自由贸易区, 其他新成员国也将加快削减关税, 向一体化的自由贸易区迈进。东盟自由贸易区现包括原东盟6国 (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 和4个新成员国 (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 , 共10个国家, 陆地总面积为450万平方公里, 人口5.3亿。

东盟在不断巩固自身一体化的同时, 还不断加强与相邻国家与区域的经济合作关系, 其中重要的就是东盟—澳新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和“东盟十加三”合作。关于东盟—澳新自由贸易区的构想, 1999年10月1日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届东盟国家同澳、新两国年度的经济部长协商会议决定, 在2010年前AFTA将与澳新成立自由贸易区, 并成立由菲律宾前总理比拉塔为主席的专门工作委员会开展研究工作, 并定期向东盟贸易部长会议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此后签署了《东盟自由贸易区—澳、新紧密经济关系协议》 (AFTA-CER, AFTA-the Min-isters from the countries of the Australia-New Zealand Closer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 Agreement, CER) 。由菲律宾前总理比拉塔领导的东盟—澳新自由贸易区研究工作委员会向东盟及澳新两区贸易部长协商会提供的报告认为“东盟自由贸易区与澳新建立自由贸易区不仅是可行的, 更是明智的作法”, 并同意朝"密切经济伙伴关系"的方向努力。但是两区的经济合能否建立自由贸易区目前仍是一个未知数, 因为澳新与东盟国家之间存在的政治与贸易歧见是主要障碍。

关于“东盟十加三”合作。1999年1月, 第三届东盟非正式领导人会议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时, 东盟十个成员国加上应邀与会的中国、日本及韩国三国国家元首, 会后发表共同联合公报称为"东盟十加三"联合宣言, 宣言明确表示十三国同意在六个经济领域进行合作。菲律宾时任总统在会议开幕致词中表示, 东盟推动贸易自由化的长期目标就是成立东亚共同市场、东亚货币及东盟共同体。东盟设想与中国、日本及韩国东亚三大经济体建立东亚共同市场乃至区域货币计划, 并向成为全世界最强大的经济集团的方向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我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 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过程与积极意义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CAFTA) 是指在中国与东盟10国之间构建的自由贸易区, 即“10+1”的自由贸易区。早在2002年中国与东盟就启动了自贸区的谈判, 2003年“早期收获计划”正式实施, 2004年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 2007年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 2009年签署《投资协议》, 标志着双方成功完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的主要谈判。在筹办过程中, 中国与东盟就建立自由贸易区签订了五大法律文件, 即2002年11月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简称《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2004年11月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 (简称《货物贸易协议》) 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2007年1月14日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服务贸易协定》 (简称《服务贸易协议》) 和2009年8月15日签署的《投资协议》。这标志着备受关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主要法律程序已经基本完成, 从而将确保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如期运转。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提出与建成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2000年9月, 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东盟与中国 (10+1) 领导人会议上, 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得到东盟国家的赞同。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东盟首脑会议期间, 中国和10个东盟成员国宣布了将在未来十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2002年11月4日, 第六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 朱镕基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宣布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从而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定的总体目标是用十年时间完成所有关税和非关税的削减, 消除双方存在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同时建立一个综合框架, 包含市场一体化的系列措施, 如投资促进、贸易便利化及和谐的贸易及投资规则与标准等。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中新的里程碑, 其中的筹办过程及建成会对中国—东盟国家的贸易、投资和全面合作产生积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1995年~2002年,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15%;2003年,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了历史性的782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42.9%;2004年1月,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实施, 下调农产品的关税到2006年约600项农产品的关税降为零;2005年4月,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东盟时提出, 到2010年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2005年7月20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开始实施;根据2002年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除少数敏感产品外, 中国与相对发达的东盟六个老成员国和四个新成员国将分别在2010年和2015年实现关税降为零的目标, 涉及产品超过7000余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生是有着深刻历史背景的, 是与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世界时代潮流相适应的。随着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潮流特别是伴随中国与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崛起, 亚洲各国对构建“亚洲经济圈”的呼声与日俱增。2000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达成共识, 确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并同意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中国与东盟地区将成为继欧盟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初步建成一个拥有约20亿人口, 6万亿美元GDP, 1.2万亿美元贸易额的自由贸易区, 成为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按人口算, 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从经济规模上看, 将是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由中国和东盟10国共创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对天津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2010年开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基本建成, 对天津经济及区域经济发展也将产生积极的深远影响。中国和东盟都是发展中国家, 但是有一很大特点, 就是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互补性很强。2008年以来, 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冲击影响, 但中国与东盟的相互投资和贸易仍不断扩大, 双向投资额接近600亿美元, 双边贸易额为2311亿美元, 同比增长14%;东盟继续保持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的地位。预计2010年底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48%, 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55%。与此同时, 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底, 东盟国家来华实际投资520亿美元, 占我吸引外资的6.08%。同时, 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也出现了快速增长态势。2008年我国对东盟直接投资达21.8亿美元, 同比增长125%,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把东盟国家作为主要投资目的地。随着《投资协议》的签署和实施,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相互投资和经济贸易必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近几年来, 东盟对华直接投资来源集中于五个老成员国, 新加坡高居首位。目前新加坡通过四个方面与中国建立投资合作关系:苏州工业园区、天津中新生态城、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促进与中国省市贸易和投资的区域发展委员会。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 天津对东盟国家的贸易与投资所占比重都还不是很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天津经济及北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滨海新区的中新生态城建设上。中新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主要是高新产业, 而天津生态城主要是试点城市发展的新模板, 发展与环境和谐的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 提倡新的生活方式, 而不是以制造业为主。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新两国政府间继苏州工业园后又一重大合作项目。苏州重点搞的是工业园区, 而天津重点搞的是综合园区的城市项目。2007年11月18日, 温家宝总理和新加坡李显龙总理共同签署了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框架协议, 决定在天津滨海新区建设一座具有“示范样板作用”的宜居生态之城。世界性的气候变暖和生态环保问题已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 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模式, 也涉及到人类的生存。这种情况下, 中新双方合作建设一个生态城市是很有远见的决策。天津中新生态城是世界上第一座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 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宜居的示范新城, 也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继苏州工业园之后第二个合作建设项目。依照规划, 10年后这座生态城面积将达30平方公里, 并将拥有35万的常住人口。首期7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天津中新生态城位于滨海新区东北部, 总面积30平方公里, 总投资500亿元。整个生态城将用10—15年基本建成, 人口规模将达到35万。起步区详规面积4平方公里;住户2.6万;人口8.5万;住宅面积290万平方米;功能设置4个社区, 3年建成、5年完善。天津中新生态城的总体规划坚持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和发展模式可持续的原则, 突出生态优先、以人为本、新型产业、绿色交通等特点, 形成由湖水、河流、湿地、水系、绿地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天津中新生态城的发展愿景是生态、环保、节能、自然、宜居、和谐, 建设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居住的生态之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基本建成将为天津中新生态城增添更大推动力。

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区 篇9

一、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预测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编制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对广西未来8年经济区人才需求总量和结构进行了预测:

2010年,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总量达到114.5万人左右, 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将占全部人才的33.67%。大学专科学历人才为40.68%, 中专及以下学历人才为25.65%;预计第一、二、三产业人才的比重将变为16.70∶36.54∶46.76。

2015年, 人才总量将达到168万人左右。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全部人才的比重达45.64%, 大学专科学历人才比重为39.98%, 中专及以下学历人才比重下降到14.38%;第一、二、三产业人才的比重将变为12.55∶44.09∶43.36。

从以上人才发展的需求来看, 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 人才需求递增快, 5年需增加各级各类人才53.5万人;第二, 人才需求层次不断提高, 重心向高学历层次上移, 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人才需求从33.67%增加到45.64%, 中专及以下学历层次需求从25.65%减少到14.38%;第三, 人才需求类型多、层次多, 阶段性产业需求重点突出, 其中第二产业人才需求比例增幅要求最大, 第三产业人才需求量位居第二, 第一产业人才需求作为补充。

二、广西人才培养情况分析

(一) 广西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规模不大, 2009年广西共有12个硕士研究生单位招生, 录取学生总量为7 000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性计划研究生班学员不计算在内) 左右, 而广西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才刚实现零的突破。所以广西在研究生层次未来新增生源的速度不会太快, 应该是年招生量1万人的规模。

(二) 普高生年度招生总量和趋势分析。2008年国家教育部下拨给广西普高本、专科 (含高职) 指标数是148 500人, 2009年计划数增加到184 338人, 增加了35 838人, 广西在2009年普高实际录取人数是191 812人, 可见普高招生指标和录取人数是稳中有升, 年度招生人数在20万左右。

(三) 广西成人教育年度招生总量和趋势分析。成人教育包括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教育三种形式。广西2007年成人高校录取新生85 623名, 其中高升专录取45 883人, 高升本录取1 656人, 专升本录取38 084人, 录取人数占考生总数的87.5%;2009年广西成人高校招生计划略有减少, 共有182所成人高校计划在广西招生约6.8万人, 实际录取的本科、专科人数达到8.7万人, 录取人数占考生总数的85%。由于连续几年来教育部分配给广西的成高招生计划逐年减少, 所以广西成高录取人数也将稳定在每年8万人左右;而据教育部考试中心统计, 截至2006年10月10日, 全国自考在籍考生达2 700万人, 平均每40人中就有1位自考生, 但广西的自考近年来新增生源数每年仅在1万人左右;广西网络教育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招生和其他国家教育部给以试行网络教育的省外高校在广西招生的年度新增生源数在1.8~2万人之间。所以成人教育年度新增生源总量在11万左右

(四) 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年度招生总量和趋势分析。对广西而言, 2005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录取人数为120 364人;2006年为203 795人;2007年为240 078人, 2009年已经接近28万人。所以, 广西以上四类生源年度新增在籍学生人数接近60万, 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普高本科4年, 成高2.5年, 中职3年的最短学习年限, 到2015年这60万学生都已毕业, 若都作为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备人才, 也只为达到人才总量168万人的目标贡献了约1/3的数量。而以上人才学历层次明显看出重心偏低, 因此未来5年广西必须在人才培养层次上逐步增加高层次人才录取的总数和引进的力度, 教育部若能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实际出发给予招生计划和指标的政策倾斜更是上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2015年达到本科、专科、中职比例为45.64%, 39.98%, 14.38%的学历层次需求。

三、广西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分析

(一) 广西本科专业设置结构分析。

广西本科二级学科专业覆盖率达到100%的专业有六大学科: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专业覆盖率达到70%的专业有四大学科:法学、工学、农学、医学。对照国家目录, 尚有少量对广西经济发展有支撑作用的专业存在空白, 如海洋科学类、海洋工程类、材料科学类、地质学类等。

(二) 广西成高专业设置结构分析。

广西的成高本科专业设置在国家目录的11大门类中已经开设有10大门类的专业, 只有哲学类为空缺。专科专业已经覆盖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 (试行) 中的19个大类, 专业大类覆盖率达到了100%。为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经济的发展, 广西成高增设了应用越南语、应用泰国语、会展策划与管理、涉外旅游等, 但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总量仍显不足, 特别是与汽车制造业、铝冶炼业、制糖业、制药、化工、纺织业、林浆纸业、海洋工业等广西优势产业的专业设置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 广西高职专业设置结构分析。

分析《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 (试行) 中专业门类发现适合于广西产业结构的支柱和优势专业有80个, 而广西高职高专专业设置中不足一半。广西高职高专在汽车制造与微型汽车、化工、纺织等产业门类上专业设置基本满足产业需求;但在制糖、铝冶炼、制药业只有极少的专业设置, 无法满足产业需求。

(四) 广西中职专业设置结构分析。

广西2007年、2008年中等职业学校排名前20名的专业见表1。

从表1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排名在20名内的专业分布看,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在第三产业类的专业布点活跃, 说明广西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人才集中在第三产业, 以培养服务业人才为主要目标。

四、立足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 打造专业人才培养新构架

(一) 提高本科及以上层次生源招生录取的比率, 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 为广西培养高技术含量的人才做储备。

(二) 强化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的市场适应性和专业设置的内涵, 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和引进双师型教师以及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 适应广西对第二产业技术工人的人才需求。

(三) 根据广西中职人才培养以第三产业为市场需求的主方向的实际情况, 建议广西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成人教育或者高职高专教育, 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学历层次, 使广西在未来5年人才结构符合《规划》的要求。

(四) 对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的各类专业的增设予以政策扶持。

(五) 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予以优惠待遇引进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广西2007年成高招生录取结束8万多名考生榜上有名.http://news.qq.com/a/20071207/001703.htm

[2]黄宇等.广西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区 篇10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东盟10国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的自由贸易区, 它对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一个发展的过程。2002年11月4日, 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决定于2010年1月1日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正式启动建设进程。从2004-2009年, 双方先后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等, 标志着双方完成了有关自由贸易区的主要谈判。2010年1月1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 这是一个包括20亿人口、6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和4.5亿美元贸易额的自由贸易区, 仅次于欧盟自由贸易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 位列世界第三。作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一个自由贸易区, 它将对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总体目标是:10年内完成所有关税和非关税的削减, 消除双方存在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建立一个综合框架, 包括市场一体化的措施, 如投资促进、贸易便利化及投资规则和标准等。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海南经济发展提供的机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使海南与东盟各国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势在必行。海南是中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 拥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的古迹和优美秀丽的山水风光, 这些都是宝贵、独特的旅游资源。海南应与东盟国家通过合作开发,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并带动相关服务业和各行各业的进一步繁荣和升级, 从而为海南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 海南有望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核心区域和交通枢纽, 海南的国际影响力将得到提升。借助这一有利的平台, 海南与东盟的合作交流将更加频繁, 进一步发展旅游业, 并推动海南整体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和相近的民风民俗, 海南在与东盟各国的交往中具有相对的人文优势。双方在民族文化、生活习俗、消费偏好等方面的相似性, 为海南与东盟各国开展经济合作提供了强大的互补性以及互惠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 海南要充分发挥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拥有的地缘和人文条件优势, 提高海南的国际竞争力, 使之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海南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让我们看到了两个地区经济合作的美好前景, 我们应该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 开拓进取, 把握良机, 探索创新合作的方式方法, 使海南与东盟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有实质性的发展。

1. 利用现有资源, 开发旅游业

建设国际旅游岛并非一个简单的旅游业概念, 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涉及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温家宝总理曾指出:“建设国际旅游岛要成为海南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也指出:“建设国际旅游岛, 不仅仅是一个旅游的问题, 而是我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带动海南经济发展、全面发展的一个切入点, 一个突破点, 一个制高点, 也是我们海南独具特色发展道路的一个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则对海南省发展特色经济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积极发展热带特色的现代农业、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大力发展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更加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和海洋经济发展”。总之, 国际旅游岛是一个从战略高度提出的全面发展海南工业、农业、商贸、服务业的概念。

国际旅游岛建设就是要全力提升海南的经济发展, 全面提升海南的国际化程度。就海南省地理位置看海南的国际化, 首先要面向东南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对于海南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是一个难得的契机。

从实际进展来看, 海南地处东盟的最前沿, 但是与东盟之间的合作却起步最晚。海南与东盟具有实质意义的合作从2007年才开始, 2009年才被纳入政府工作日程。这样, 加强与东盟的合作是海南省自身发展的重要契机, 海南省岛屿经济的特点是市场狭小, 资源有限, 而且海南省正处在经济上升期, 都决定着要发展就必须扩大开放, 要扩大开放就必须发挥区位优势, 突出比较优势。海南省的比较优势就在东盟。在建设旅游岛战略目标的指引下, 需要依靠东盟巨大的腹地来满足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招商引资的需求、对外投资的需求, 以及提升知名度的需求。

具体而言, 推进海南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 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旅游办事处。随着中国与东盟国际旅游合作的推进, 在规范市场秩序, 简化游客旅游乎续, 维护游客权益等方面, 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参与。通过政府与东盟有关国家协商谈判, 放宽通关政策, 争取早日实现在中国与东盟国际旅游区内的国际游客可以免签证;在旅游行业形成和建立多层次、多侧面的管理网络体系, 来制定、贯彻和监督行业行为标准, 形成一种行业制度, 从而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

其次, 推进海南与东盟国家旅游通关便利化, 构建无障碍旅游区。自由贸易区的建成, 对海南旅游是一个契机。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建成, 双边贸易来往频繁, 商务客人增多, 双方的航线会越来越多, 密度越来越大, 自然就能推进旅游业的发展。海南不仅要争取把全国的客人吸引到海南然后再到东盟去旅游, 还要把东盟的客人吸引到海南再到国内各地。对于海南来说, 需要更多的航线和便捷交通, 来加快推进旅游交通便利化。同时, 建议通过与东盟有关国家进一步协商谈判, 在互免签证、互通车辆、自由换汇上实现突破, 这也有利于促进海南-东盟自由贸易区无国界旅游区域的初步形成, 促成海南-东盟各类旅游项目的合作与发展。

第三, 培养人才。中国和东盟国家除了新加坡和菲律宾使用英语之外, 其他国家主要使用本国语言。因此, 东盟国家应该多培养汉语导游人才, 中国也要多培养能熟练使用东盟国家语言的导游人才。在东盟各国中, 新加坡和泰国的旅游业比较发达, 它们也是教育发达的国家, 海南的高校应该加强与新加坡和泰国的高校在旅游学科的科研、学术、教学、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合作, 以提高海南高校在旅游方面的教学、科研水平及师资力量。另外海南高校还应该不断加强与东盟国家大学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通过合作办学、互认学历、学分互换等,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质性国际合作办学, 为海南与东盟各国进行旅游合作培养合格的旅游专业人才。

2. 推动贸易增长

海南省在自由贸易区往来中, 比较有利的是拥有对越边贸政策。近几年在省领导的重视下, 争取到很多有关部门给予的相关政策配套, 比如我国交通部对琼越边贸航线的默许、对边贸城建设的许可等, 利用好现有政策, 进一步扩大对越边贸, 挖掘政策内涵, 解放思想, 尽量发挥地缘优势, 做大边境贸易, 在对越合作中取得优势。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区政策, 推进与越南多层次、多领域的经济合作。对越边贸只是一个突破口, 重点是利用这个契机加强对越南的了解, 加强双方从政府层面到企业层面的联系, 从而建立包括贸易、投资、合作在内的全面的经济合作。因此, 充分利用好自由贸易区对商品流通、服务业交流、投资支持的有利政策, 抢占市场先机。比如, 自由贸易区的农产品自由流通是各国政府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水果进口项目将成为今后对越贸易的工作重点。

利用这两年与越南建立的关系, 推动与越南的经济合作。经贸合作的前提是加强交往, 2010年越南总理来访、海南省省长罗保铭、副省长李国梁访越, 对推动琼越合作起到了推动作用。2009年海南省对东盟贸易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 进出口值为10.9亿美元, 同比增长48.7%, 涨幅仅次于海南省与美国的贸易, 居第二位, 居海南贸易伙伴第二位。越南跃居海南与东盟贸易第一大国。在此基础上, 继续有选择地逐步扩大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从资源需求角度, 与柬埔寨、老挝加强合作;从招商引资的角度与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加强交往;进而有选择地逐步推进与东盟各国的合作。

3.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调整自身经济结构

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有利于发挥海南地缘优势, 融入东盟, 进一步衔接东盟的资源与市场, 这对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意义重大。自由贸易区的建成, 有利于促使海南改造传统产业, 形成创新产业结构的发展模式, 根据地区发展的比较优势, 选定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重点发展, 在产业非均衡发展中短期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与高效化, 为整个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于海南与东盟在自然禀赋、生产传统、技术水平、市场辐射以及地理位置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 海南与东盟无论在出口产品结构还是在出口市场结构上都存在很高的相似性, 这意味着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 海南在出口市场上将面临来自东盟越来越强劲的竞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2010年实现零关税, 海南可以通过融入东盟自由贸易区使信息、技术、人才各方面的交流更加顺畅, 并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发挥自身优势, 逐步向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 通过优化自身产业结构, 增强国际竞争力。

4. 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

我们要深入开展对东盟各国的调研, 为海南与东盟发展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海南对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贸易政策、投资环境等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有关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 对东盟国家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和研究等工作不够重视, 未能为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调研工作是了解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制定对外贸易政策、计划和决策的重要工作, 深入展开对东盟各个国家的调研非常有必要, 仅靠政府领导、企业高层带团访问, 很难深入和全面地了解对方的实际情况, 对制定出正确的决策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海南应该联合有关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大学院校建立联合调研机制, 发挥各自优势, 开展联合调研, 通过政策决策者与各学术团体积极开展交流合作, 建立工作关系, 共同深入探讨与东盟各国经贸发展合作的有效方法, 为海南与东盟发展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摘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 将对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都产生积极的影响。海南处于面向东盟各国的前沿地带, 应在此过程中调整思路, 利用这一有利契机, 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区 篇11

摘 要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按照中国与东盟所签订的相关协定,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间的关税将逐步降低,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技术贸易壁垒的抬头,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CAFTA间的贸易往来。

关键词 技术贸易壁垒 频数比率 覆盖率

从2010年1月1日开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启动,这标志着双方经贸关系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将技术贸易壁垒单独分开,系统的说明技术贸易壁垒的特点、分类及其对双边货物贸易往来的影响程度。本论文将以技术贸易壁垒的量化分析作为切入点,以东盟主要成员国作为整体研究对象,对东盟整体技术贸易壁垒的强弱程度进行测量与分析。

一、技术贸易壁垒量化方法介绍

在技术贸易壁垒测量方法中,频数比率和覆盖率是主要的方法之一,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覆盖面指数是反映一国在某一时间比如某年对来自他国的进口商品采用的非关税措施情况,即非关税措施覆盖的进口商品在所有进口商品中占的比重有多大。假定:i为某进口国进口商品的关税税号;t表示进口国对来自j出口国的商品采用技术贸易壁垒措施的那一年;T表示作为进口权重的年度;j为某一出口国; 是一个哑变量,其值在有出口商品遭受技术贸易壁垒时为1,没有时为0; 则指i税号进口商品价值在该进口国所有进口商品价值,则覆盖面指数公式为:

如果关税税则号产品遭遇技术贸易壁垒,虚拟变量 为1,否则为0;如果有来自于任何出口国的进口产品,虚拟变量 为1,否则为0; 表示所要考察的商品类别中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税则号产品数目。

二、东盟对中国出口的技术贸易壁垒的频数比率和覆盖率

1.据选取、计算说明

在数据选择方面,本文主要选用2007年、2008年两年的中国对东盟主要国家按照HS4位码出口量的数据,然后根据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官方网站提供的东盟六国的截止2008年对外通报的技术贸易壁垒措施信息,从整体上来估算中国出口商品遭受东盟技术贸易壁垒的情况。

本文利用之前介绍过的指标,来对中国出口东盟的商品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情况作出度量,其覆盖率为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出口的商品的出口额占行业内所有商品进口额的比重,频数比率为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出口的商品的税目数与该工业行业所包括的税目总数的比率。

2.计算结果分析

通过两项指标的强弱分布来看:

(1)频数比率:2007年指标超过45%的为第85章(电机、电气设备等);2008年指标超过45%的为第85章、第21章(杂项食品)和第95章(玩具、游戏用品等),其中07、08两年的第85章指标均超过55%,所遭受相关技术贸易壁垒政策约束相对较强。从壁垒措施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第2类(植物产品)、第4类(食品、饮料、酒、烟草等)、第6类(化學品)、第16类(机电及音像设备等)、第20类(杂项制品)等五大类产品,除第16类的产品的频数比率平均超过45%,其余的平均在20%左右。

(2)覆盖率:2007年指标超过45%的同为第85章;2008年指标超过45%的为第85章、第84章(机械、机器设备等)、第21章和第95章;其中第85章商品仍然遭受最大的技术贸易壁垒措施约束。而在壁垒措施分布方面,与频数比率的情况一样,其中,第16大类的商品遭受最严重的技术壁垒措施。

通过观察两项指标:

(1)从整体上来看:东盟主要国家的技术贸易壁垒措施仍然主要针对本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例如农产品、食品等,这也是由于东盟地区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关,东盟也一直是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地区;

同时,像玩具、轻工艺品等较低附加值的产品也是东盟的主要出口产品,并且长期保持着与中国同类出口产品的竞争关系,因此,处于对本地区相关产业发展,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考虑,也将主要的技术壁垒集中在这些方面;

而交通运输、机械电子、电气等设备方面,虽然东盟在这些方面的进口量一直占据很大比例,但随着各国政府大力发展相关产业,通过对外的技术交流,尤其在电子、通讯等方面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具备竞争力,出口水平大大提升,因此出于对国内优势产业及国内市场的保护,各国往往对此类组别的商品进口设置了内容繁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2)从东盟六国上来看:泰国是实施技术贸易壁垒最为严格国家,所涉及的大类商品超过12类,截止2008年所通报的技术贸易壁垒措施累计超过300项,在对第4类、第16类、第20类的商品所实施的壁垒措施最为严格,多数两项指标均达到100%,其原因可能是泰国受壁垒措施保护的产业,尤其是农业,属于国家的基础产业,其产品在国际上也具有竞争优势,因而政府会对其进行特殊保护;相对较弱的国家是新加坡和越南,其原因主要是新加坡和越南绝大多数的技术标准均是按照国际上的通行标准制定,而“中国制造”在技术标准上也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

三、如何应对东盟的技术贸易壁垒

1.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

(1)继续倡导、推进企业提高自身生产质量的政策,通过立法执法、科技创新提高质量。

(2)加强对WTO规则的研究,利用WTO规则在争端解决机制中的条款

在中国与东盟签订的争端解决机制框架协议中也提到,当双方无法就争端达成一致时,可将问题提交到WTO,由其判断、裁定双方各自责任所在。

(3)加大同东盟国家的谈判力度,努力减少双边在技术贸易壁垒的摩擦。

2.中国企业的应对措施

(1)增强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加大创新力度。产品的内涵就是决定企业生存的关键。东盟各国中,很多技术贸易壁垒所涉及的内容均是采用国际标准,如果企业的产品在出口东盟遭遇壁垒,换成是另一个出口地,也一定会发生同样状况,因此,只有不断强化产品,才是主动解决贸易壁垒的途径。

(2)分清技术贸易壁垒性质,熟悉并合理使用国际贸易中的相关规则维护自身利益。东盟往往会自行制定带有“歧视性”的规则来保护本国相关产业遭受外来商品的冲击,例如泰国对农产品的保护。这时,不能单靠提高自身产品质量来与之抗衡,更应使用相关的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熟悉、掌握贸易规则,对于企业打开国际市场至关重要。

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区 篇12

全球化和区域化成为当今世界齐头并进的两股力量。区域化立足于构建合作与互补的竞争力,而地理位置邻近的国家更具有合作优势。东盟(ASEAN)多数国家与中国毗邻或隔海相望,地缘联系紧密,交往历史悠久,加之当前都处于经济发展的加速时期,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双方加强交流合作的共同愿望,推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A)的建立,为亚洲的区域经济合作注入了新的力量,其影响正受到广泛关注。

在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农业被确定为新世纪中国和东盟合作的五大重点领域之一,基于农业在中国和东盟大部分国家经济中的重要位置,双方始终都将农产品贸易作为开展合作的重点。

然而近几年来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在特征和趋势上存在着多变性与复杂性,为更好把握当前的贸易形势和格局,应继续思考如何更好地提升和促进与东盟的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因此,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对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内在结构与作用机制的分析将是研究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基础。本文将就此作出分析:

二、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

一个国家的农产品贸易结构对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产品结构效应和市场结构效应,即一个国家农产品的出口能否集中在那些需求增长较快的产品上以及出口的去向是否分布在那些需求增长较快的国家或地区。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贸易结构如何呢?是否有效切合东盟需求市场的基本特征呢?

另一方面,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多元化(或多样化),包括产品多元化和市场多元化,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规避因需求波动而导致的出口风险。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的风险程度又如何呢?

1.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结构

近几年,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取得了较快发展,东盟是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双边贸易额已从2002年的38.1亿美元提高到2009年的139.1亿美元左右,增长了2.7倍。

东盟各国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各国对中国农产品的需求不同,东盟10国中,除文莱和新加坡外,农业均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农业发展比较落后,尤其是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农业发展速度较慢,农业技术落后。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是我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国。从中国对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结构来看,在2008年和2009年第1季度,这五个国家占中国—东盟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7.9%和89.7%,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市场集中度高。从中国与主要东盟农产品出口国市场结构来看,中国与其在市场结构上存在很高的相似性,欧盟、美国、日本都是主要东盟国家和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出口目的地。

2.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的产品结构

随着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额的增长,农产品贸易结构也呈现出一定的特征。

数据来源:商务部《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指南—东盟(2006)》和重要农产品出口月度统计报告(2006-2009)

根据表三我们可以看出,2003年至2009年中国对东盟平均出口金额最大的前三类农产品是蔬菜及其制品、水果坚果及其制品、水产品及其制品。蔬菜和水果、坚果制品一直保持强劲势头,出口金额增长稳定,这些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农产品,符合我国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具体来说,2003年~2009年期间中国出口东盟的农产品主要有大蒜、苹果、烟草、柑橘、梨等,而且均有着持续增长的趋势。在此期间大部分农产品出口具有明显增长,个别年份有所起伏,猪肉、虾制品、食糖等少数农产品出口额逐渐下降。总体而言,出口份额较大的多是初级农产品,包括水果、谷物、蔬菜等,出口的加工农产品所占份额较小,比如食糖0.05亿美元,苹果汁0.05亿美元,猪肉、鸡肉、植物油等出口额也都较小,且年际之间有明显的波动。

由上述特征推断可知:中国对东盟出口的主要农产品是基于两地区资源互补的现实选择,中国所出口的农产品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生产条件和经济水平,出口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进一步发挥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中国也在不断进行着农产品出口结构的多元化,以满足更多样化的需求,但主要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仍很低,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亟待提高。

由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分析和产品结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总体上呈现出较强的资源-市场互补性格局,此格局有利于在今后日益完善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更大的发挥农业出口的潜力。

三、结论与讨论

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给双边地区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框架,农产品贸易合作在此基础上呈现出了显著的特征。

通过对近几年来农产品贸易总额的攀升和贸易逆差拉大的趋势的把握,对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与东盟在农产品贸易上形成了竞争与互补并存的双重格局。

从互补关系的层面上来讲,由于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中国与东盟在农产品生产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尤其是中国的温带水果如苹果、梨等在东盟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关税的减免和降低意味着我国的出口产品价格下降,这将进一步增强中国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大市场份额,带来发展的良好机遇。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扩大农产品的出口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随着出口的增加,农业、农民的收入也会得到提高,这又会促使农民进一步扩大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反过来再促进出口。

从竞争关系的层面上来讲,竞争关系主要体现在自由贸易区域内和自由贸易区域外两个维度。在自由贸易区域内,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主要是基于互补性展开,但互相之间仍然存在竞争,比如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国海南热带水果生产商面临来自更具竞争力的马来西亚等热带水果生产商的竞争。在自由贸易区域外中国与东盟都是农业生产和出口大国,而各自向第三方的出口结构非常相似,具体表现为较高的市场相似度指数和产品相似度指数。

在自由贸易区制度框架下形成的双重贸易关系的格局使得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那么如何积极主动地应对呢?

1.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产品差异性是构成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优势特色农业指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相对商品量较大、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业产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才能充分利用互补优势,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因此扩大农产品出口增加盈利的重点在于培育良种、发展特色。

2.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生产合理布局

农产品进口增加,使得我国农业在国内市场上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这样会促进政府加快采取各种措施发挥中国各地的地域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结构调整,加速并扩大本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

3. 促进农业先进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在肉类加工、水产养殖、种植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而东盟在动养殖、水果生产及加工方面的技术优于中国,通过更多的农业合作计划,可以促使双方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双方的农业生产率。

4. 加快农产品出口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状是农产品市场发育不健全、地方保护主义及市场分割现象严重、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落后。这种不良状况不仅不利于农产品国内市场的流通,也不利于农产品及时快速地输往国际市场。因此,要加快西南地区农产品出口的流通效率就要打破地区封锁与垄断,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流通费用,这就需要强化道路、通信网络、市场、仓储等基础。

5. 建立健全统一的进出口检验检疫标准体系,促进贸易顺利开展

由于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之间还没有统一的进出口检验检疫标准,导致双方在检验检疫技术问题,特别是农产品的化学残留问题上极易产生分歧,因此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可能会因此面临各种非关税的贸易壁垒,双方可能会在农产品贸易上产生一系列摩擦。所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一些部门必须建立起合作磋商机制,尽快建立健全统一的进出口检验检疫标准体系,保障中国—东盟贸易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吕玲丽:中国与东盟农产品出口相似性分析口,《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2]李培祥:《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特征及结构变化趋势》,《财贸研究》,2007年第4期

[3]孙林等:《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7期

[4]孙笑丹:《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结构比较研究》,《当代财经》,2003年第3期

上一篇:第四单元下一篇:高中英语多媒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