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档案工作

2024-07-25

中国—东盟档案工作(共9篇)

中国—东盟档案工作 篇1

近日,商务部在北京召开会议,全面部署将于今年10月举办的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筹备工作。商务部相关司局和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商务部党组副书记、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在会上强调,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建成的新形势下,中国-东盟博览会要在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推动自贸区战略、深化与东盟经贸合作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外交部亚洲司有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最新进展。

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第一年举办,意义非同寻常。高虎城指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要突出重点,把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提高到新的水平。一是落实好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扩大贸易规模。在巩固传统商品贸易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进出口。二是落实好自贸区《投资协议》,加强相互投资。继续鼓励有条件和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东盟国家开展投资合作,支持中国企业到东盟国家建立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链完整、关联程度高、带动和辐射能力强的经济贸易合作区。三是拓展合作领域,不断提高互利经济技术合作水平。鼓励双方企业加强在农业、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和加工等领域的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互利经济合作格局。

举办地广西将继续举全区之力,为全国各地企业与东盟开展各领域合作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陈武在会上致辞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化区域合作”,强调“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这是继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后,广西发展的又一重大机遇,也为广西服务兄弟省区市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广西作为承办方,将继续举全区之力,进一步做好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各项筹备工作,为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作出更大贡献。

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在服务“走出去”战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出席会议的各地商务主管部门领导在发言中认为,当前,东盟市场对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各地将巩固和加强本地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工作机制,积极组织更多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参展,提高展品行业集中度,同时结合本地特点,加大力度做好企业和项目的组织工作,提高参展企业和项目的针对性,确保本地企业参展参会的经贸成效。

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加大创新力度,确保经贸成效。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郑军健在会上通报说,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根据形势的新变化,突出“一个保持,三个创新,两个扩大”,全面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一个保持”即政治外交的高规格,深化共办共赢,深化中国-东盟友好合作。“三个创新”,就是在展览内容上创新,让企业更好地享受自贸区商机;在专业化上创新,更好满足专业客商的需求;在展览服务上创新,营造良好的洽谈交易环境。“两个扩大”即扩大多领域合作、扩大影响力。

中国-东盟贸易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据了解,今年如期建成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其效应正日益显现。1月份,东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自贸区零关税实施后的前两个月,双边贸易额同比大幅增长66%。截至2月底,中方企业在东盟直接投资存量取得突破,达到85.7亿美元,是2004年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前的8倍多。目前,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招展工作进展顺利,东盟已有六个国家确定包馆参展,国内预订展位数超过1200个。

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肩负着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历史使命,任重道远。

中国—东盟档案工作 篇2

2013年12月11--12日“中国—东盟文化论坛暨中越边境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市成功举办,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我市人民政治生活中一件大事。为了进一步做好有关后续工作,促进我市社会和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现将这次学术研讨会有关工作情况和经验做如下总结:

一、会议概况

本次学术研讨会是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地方政府管理研究所,广西中国—东盟文化研究会,广西民俗学会,中共凭祥市委,市政府主办,由中共凭祥市委党校协助市政府承办,应邀莅临的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越南学者,广西中国—东盟文化研究会和广西民俗学会的部分代表,以及企业代表等,共60余人,对中国和越南边境文化,民俗文化等问题进行了学术研讨和论证。会议的主要议程有:中共凭祥市委书记邱明宏致辞,研究会会长致辞,嘉宾致辞;专家学者发言;研讨了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内容及趋势,广西及凭祥市文化的价值及发展。会期一天半,内容紧凑有序,各项议程如期完成,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二、会议取得的成效

1、理论研讨成果丰硕。

这次研讨会共收到文章22篇。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探讨和论证了中国—东盟文化异同,中越边境民俗文化,广西及凭祥市文化的价值及发展等,挖掘了当地人民民俗民风。在研讨会上,秦麟征,张乃剑,刘光创,张家寿,农立夫 5位高层代表发言,论文作者代表黄继先等10人做了精彩学术报告。通过研讨,全体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国—东盟文化是相通的,是不断探索演进的结果。当然,各地文化也具特色,且应该将其特色发展下去,这也是不能否认的。

2、论坛对外联系有新加强。

这次研讨会被邀请的北京专家和越南学者达10余人,与会人员60余人。这么多知名专家学者聚集凭祥研讨中越边境文化,在凭祥还是首次。从涉及的部门单位看,是多而广,有北京的,有越南的,又有知名大学,还有企业的,从参会人员状况看,既有领导阶层,又有权威专家学者。可以说,这批专家学者是我市对外联系的一个新的群体,将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支持帮助平台。

三、工作体会

(一)、领导高度重视。

我们党校是11月20日接到了关于联合举办“2013中国—东盟文化论坛暨中越边境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通知的。市委常委,副市长黄明贵新自担任组长,市委办副主

任梁忠高,市委党校磨丽梅校长分别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协调组、会务组、后勤接待组、材料组4个工作小组。筹备期间,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了决策筹备工作调度会,部署工作,明确责任。认真安排各项筹备工作,狠抓工作落实,确保会议的成功率。

(二)、狠抓工作落实。

1、专家学者邀请工作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如果没有或很少专家学者参会,会议将会失去意义。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磨丽梅校长亲力亲为,专门负责联系,做到与专家学者经常联系、沟通。可以说,这次邀请工作是很成功的。有的专家不仅自己要来,而且邀请一些媒体和企业,为会议的召开起了很好效应。

2、做好了会议材料起草编印工作。本次会议材料起草编印工作是非常繁杂的。会议材料多,涉及面广,证书、会议指南、论文汇编,凭祥简介等有关材料大大小小达20个。为了按质按量完成这些材料,会务材料组工作人员经常加班加点,甚至工作到深夜。其中,《会议指南》的起草到定稿,修改了10多稿。

3、做好了会务工作。本次会议会场设在行政中心一楼多功能厅,由于本次会议规格高,所以会务要求高,会务组工作人员从会标设计、会场摆设设计、音响配备、摄影安排等方面,认真设计,切实做好各种过细工作,使整个会场主

题突出、美观大方、氛围浓厚。

4、做好了会议接待工作。为了接待工作做好,确保会议顺利进行,让专家学者、来得顺利、住得舒适、吃得合口,走得放心。在接送工作方面,会议前3—5天工作人员即与专家学者取得详细的联系,包括接送的地点、时间、人数、返程时间、去向、交通方式等。报到当天由各责任单位负责接到宾馆,安排专家学者入住。会议期间,工作人员认真做好各项联络,提供会议指南中的各种信息,认真听取专家学者对会议的要求和意见。认真做好专家学者返程有关事宜,返程机(车)票。返程当天,工作人员认真调度,使专家学者返程顺利开心。在食宿安排方面,是较复杂繁琐的工作。由于与会代表的人数和住宿都由市后勤接待处统一安排,一旦人数有变化,房号也要不断的变化。再加上住房紧张,10号那天就调换更改了5次房号。但我们会务组工作人员不辞劳苦,认真工作,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

5、做好好媒体宣传。会议召开当天,广西电视台,崇左日报记者全程追踪,录制和报道了研讨会的各项活动,并在市电视台播放。会后一个多小时,中国网,广西新闻网,新华网,环球网,东方财富网等近百家网站也报道和转载了此次研讨会的新闻。可以说,研讨会的宣传报道工作造势浓、效果好、工作到位,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提升了凭祥市的知名度。当然,本次会议的圆满成功,是与上级组织的关心和

支持分不开的。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会议从筹备、召开和考察的工作都开展得较顺利。

四、存在问题

这次研讨会我们虽然取得较好成效,但在工作当中,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作做得还不够细,联络工作做得还不够。在住宿安排上还有待提高工作效率。

五、有关后续工作建设

1、做好会议各种资料的整理工作。主要包括:会议材料整理成册、会议音像资料的保管等。资料的整理、保管和使用,是非常重要的,为今后开展此项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2、要加强与参会专家学者的联系,抓住2014“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的时机,为推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提供新平台。

中国—东盟档案工作 篇3

中国—东盟博览会投资合作工作机制成效显著

自2010年4月中国—东盟博览会投资合作工作会议第一次举办以来,博览会投资合作工作机制从无到有,不断完善,成效显著。一是形成了常态化合作,投资合作圆桌会已成为各国投资促进机构相互交流、发布政策和项目信息、政府与企业间沟通的重要平台。二是投资促进内容不断充实。东盟产业园区招商大会与投资合作圆桌会结合,使博览会投资合作在机制上得到更好的保障,内容更加务实、更有针对性。三是成效越来越好。已经有东盟10国30余个产业园区在博览会集中展示,几百家中国企业与项目代表面对面洽谈。

中国商务部投资促进局副局长王旭说,博览会投资合作工作机制从开始建立到逐步发展完善,充分证明了双方的工作已取得明显实效。当前中国与东盟合作正从“黄金十年”向“钻石十年”迈进,投资合作作为打造自贸区升级版合作的重要内容,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政府将加大力度,支持中国企业到东盟投资,继续在每个东盟国家建立经贸合作区。中方愿与东盟各国投促机构共同努力,通过博览会平台把双方投资合作推向更高水平。

进一步完善中国和东盟10国投资合作长效机制

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副秘书长黄媛介绍说,第1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进一步完善双方投资合作长效机制,将已形成了的定期会晤、长期联系合作机制常态化。继续举办投资合作圆桌会、东盟产业园区招商大会。继续设立东盟产业园区专题展区,对东盟各国产业园区进行展示和宣传。进一步完善中国—东盟博览会产业园区数据库,便于各国企业查询,进行渠道拓展。

中方建议,2014年第11届博览会投资合作圆桌会、东盟产业园区招商大会主题为“推动跨境合作”;双方进一步完善博览会投资促进机构工作机制,包括完善定期会晤机制,促进双方人力资源交流机制;进一步丰富双方投资合作形式及内容,共同做好博览会产业园区数据库建立、投引资信息发布工作,共同办好博览会会期外的投资促进活动;共同做好博览会投资合作专题在本国的宣传推介工作。

中国—东盟档案工作 篇4

全球化和区域化成为当今世界齐头并进的两股力量。区域化立足于构建合作与互补的竞争力,而地理位置邻近的国家更具有合作优势。东盟(ASEAN)多数国家与中国毗邻或隔海相望,地缘联系紧密,交往历史悠久,加之当前都处于经济发展的加速时期,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双方加强交流合作的共同愿望,推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A)的建立,为亚洲的区域经济合作注入了新的力量,其影响正受到广泛关注。

在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农业被确定为新世纪中国和东盟合作的五大重点领域之一,基于农业在中国和东盟大部分国家经济中的重要位置,双方始终都将农产品贸易作为开展合作的重点。

然而近几年来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在特征和趋势上存在着多变性与复杂性,为更好把握当前的贸易形势和格局,应继续思考如何更好地提升和促进与东盟的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因此,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对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内在结构与作用机制的分析将是研究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基础。本文将就此作出分析:

二、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

一个国家的农产品贸易结构对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产品结构效应和市场结构效应,即一个国家农产品的出口能否集中在那些需求增长较快的产品上以及出口的去向是否分布在那些需求增长较快的国家或地区。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贸易结构如何呢?是否有效切合东盟需求市场的基本特征呢?

另一方面,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多元化(或多样化),包括产品多元化和市场多元化,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规避因需求波动而导致的出口风险。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的风险程度又如何呢?

1.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结构

近几年,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取得了较快发展,东盟是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双边贸易额已从2002年的38.1亿美元提高到2009年的139.1亿美元左右,增长了2.7倍。

东盟各国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各国对中国农产品的需求不同,东盟10国中,除文莱和新加坡外,农业均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农业发展比较落后,尤其是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农业发展速度较慢,农业技术落后。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是我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国。从中国对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结构来看,在2008年和2009年第1季度,这五个国家占中国—东盟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7.9%和89.7%,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市场集中度高。从中国与主要东盟农产品出口国市场结构来看,中国与其在市场结构上存在很高的相似性,欧盟、美国、日本都是主要东盟国家和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出口目的地。

2.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的产品结构

随着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额的增长,农产品贸易结构也呈现出一定的特征。

数据来源:商务部《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指南—东盟(2006)》和重要农产品出口月度统计报告(2006-2009)

根据表三我们可以看出,2003年至2009年中国对东盟平均出口金额最大的前三类农产品是蔬菜及其制品、水果坚果及其制品、水产品及其制品。蔬菜和水果、坚果制品一直保持强劲势头,出口金额增长稳定,这些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农产品,符合我国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具体来说,2003年~2009年期间中国出口东盟的农产品主要有大蒜、苹果、烟草、柑橘、梨等,而且均有着持续增长的趋势。在此期间大部分农产品出口具有明显增长,个别年份有所起伏,猪肉、虾制品、食糖等少数农产品出口额逐渐下降。总体而言,出口份额较大的多是初级农产品,包括水果、谷物、蔬菜等,出口的加工农产品所占份额较小,比如食糖0.05亿美元,苹果汁0.05亿美元,猪肉、鸡肉、植物油等出口额也都较小,且年际之间有明显的波动。

由上述特征推断可知:中国对东盟出口的主要农产品是基于两地区资源互补的现实选择,中国所出口的农产品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生产条件和经济水平,出口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进一步发挥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中国也在不断进行着农产品出口结构的多元化,以满足更多样化的需求,但主要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仍很低,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亟待提高。

由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分析和产品结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总体上呈现出较强的资源-市场互补性格局,此格局有利于在今后日益完善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更大的发挥农业出口的潜力。

三、结论与讨论

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给双边地区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框架,农产品贸易合作在此基础上呈现出了显著的特征。

通过对近几年来农产品贸易总额的攀升和贸易逆差拉大的趋势的把握,对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与东盟在农产品贸易上形成了竞争与互补并存的双重格局。

从互补关系的层面上来讲,由于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中国与东盟在农产品生产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尤其是中国的温带水果如苹果、梨等在东盟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关税的减免和降低意味着我国的出口产品价格下降,这将进一步增强中国产品在东盟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大市场份额,带来发展的良好机遇。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扩大农产品的出口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随着出口的增加,农业、农民的收入也会得到提高,这又会促使农民进一步扩大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反过来再促进出口。

从竞争关系的层面上来讲,竞争关系主要体现在自由贸易区域内和自由贸易区域外两个维度。在自由贸易区域内,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主要是基于互补性展开,但互相之间仍然存在竞争,比如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国海南热带水果生产商面临来自更具竞争力的马来西亚等热带水果生产商的竞争。在自由贸易区域外中国与东盟都是农业生产和出口大国,而各自向第三方的出口结构非常相似,具体表现为较高的市场相似度指数和产品相似度指数。

在自由贸易区制度框架下形成的双重贸易关系的格局使得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那么如何积极主动地应对呢?

1.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产品差异性是构成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优势特色农业指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相对商品量较大、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业产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才能充分利用互补优势,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因此扩大农产品出口增加盈利的重点在于培育良种、发展特色。

2.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生产合理布局

农产品进口增加,使得我国农业在国内市场上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这样会促进政府加快采取各种措施发挥中国各地的地域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结构调整,加速并扩大本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

3. 促进农业先进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在肉类加工、水产养殖、种植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而东盟在动养殖、水果生产及加工方面的技术优于中国,通过更多的农业合作计划,可以促使双方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双方的农业生产率。

4. 加快农产品出口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状是农产品市场发育不健全、地方保护主义及市场分割现象严重、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落后。这种不良状况不仅不利于农产品国内市场的流通,也不利于农产品及时快速地输往国际市场。因此,要加快西南地区农产品出口的流通效率就要打破地区封锁与垄断,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流通费用,这就需要强化道路、通信网络、市场、仓储等基础。

5. 建立健全统一的进出口检验检疫标准体系,促进贸易顺利开展

由于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之间还没有统一的进出口检验检疫标准,导致双方在检验检疫技术问题,特别是农产品的化学残留问题上极易产生分歧,因此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可能会因此面临各种非关税的贸易壁垒,双方可能会在农产品贸易上产生一系列摩擦。所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一些部门必须建立起合作磋商机制,尽快建立健全统一的进出口检验检疫标准体系,保障中国—东盟贸易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吕玲丽:中国与东盟农产品出口相似性分析口,《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2]李培祥:《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特征及结构变化趋势》,《财贸研究》,2007年第4期

[3]孙林等:《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7期

[4]孙笑丹:《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结构比较研究》,《当代财经》,2003年第3期

中国-东盟会计比较研究综述 篇5

一、越南

越南的国情与中国极为相似, 有54个民族, 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其党的指导思想, 经济上也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谭小平 (2008) 分析了中越两国的会计改革历程, 指出了两国的共同之处有三:一是都属于强制性的制度改革;二是会计职能与角色的演化相同;三是都以计标准国际化为改革方向, 以国际会计准则作为本国制定会计准则的基础。但同时也指出两国在国际化策略和整体规划上存在不同。池昭梅、李莎 (2011) 分析了中越两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指出中越在会计科目、会计报告、报告编制期间、报送期限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可以发现, 中越两国虽然情况极为相似, 但会计依然存在着差异。

会计准则是会计活动极为重要的内容, 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黄毅、包磊、韩婷婷等 (2009) 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两国基本准则的差异, 并从宏微观两方面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而基本准则对具体准则具有统领作用, 使得两国具体准则也存在差异, 纵观学者已有的研究发现, 该部分研究主要从定义、范围、确认、计量和披露这几个方面来比较, 学者们的重点落在差异的表述上, 并没有将差异原因纳入研究重点, 如李凌秋、李家瑗 (2007) 分析了有形及无形固定资产会计准则;何昊 (2008) 指出中越在成本费用会计处理上的差异;李保婵 (2008) 对中越或有事项进行了比较;池昭梅 (2008) 比较了中越企业经营成果及利润分配的差异;李莎、池昭梅 (2011) 评析了两国中期财务报告准则。另一部分学者则是站在会计宏观的角度, 对中越两国会计模式进行了分析, 而所谓会计模式, 即是指关于特定经济环境下会计实务的标准形式 (范式) 就是用一些抽象化和定型化概念, 对一定社会环境下会计活动的各种要素按照一定逻辑进行综合描述, 反映其各种要素基本特征和本质联系的有机整体, 是对一定特定会计的主要特征所作的综合表述、反映、概括和描述 (吴革, 2005) 。从定义中便可发现其涵盖的范围很广。冯俊萍 (2010) 概括比较了中越两国会计模式的不同, 得出以下启示:中越两国要借鉴并选择适合本国的会计模式;坚持向国际化趋同方向靠拢;改革会计管理体制;加强会计立法;明确会计目标;扩大财务报告的内容与领域。池昭梅 (2008) 把重点放在中越会计规范趋同的外部环境和动因的分析上, 从差异的深层原因上进行分析。而其他大多学者则缩小范围, 仅就会计模式的某一方面进行了研究。何昊, 李家瑗 (2008) 比较两国在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差异, 总结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一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所有制结构;二是社会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三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变化;四是法律手段的调控作用。何昊 (2008) 分析中越会计信息管理体制差异, 指出两者总体相似, 仅在信息质量要求目标和信息质量披露存在差异。何昊 (2009) 对中越会计规范体制进行了比较, 发现两国的会计规范体制均由三个层次构成, 但具体内容却存在着差异。

二、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经济基础比较稳定, 资本市场比较发达, 金融体系比较健全, 因此, 在会计体系的构建上也比较完整。马来西亚会计准则委员会决定在2012年实现马来西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全面趋同。可以看出马来西亚的会计国际化程度高。池昭梅 (2010) 在比较中马会计国际化历程中, 也指出马来西亚会计国际化程度较高, 发展势头也很迅猛。而学者阳春晖 (2011) 则比较分析了两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 指出马来西亚准则制定机构独立性更高, 制定过程更完善。

马来西亚借鉴美国相关经验, 制订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而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则由会计基本准则担任。池昭梅 (2010) 全面分析了两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差异及原因, 并提出中国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必要性以及相互借鉴的启示。在对具体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中, 学者们比较的内容集中在定义范围及会计处理的差异上。池昭梅 (2009) 对中马财务报表列报准则进行了研究, 指出中马两国的财务列报准则在发展历程和内容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黄维干 (2010) 分析了两国的所得税准则, 发现马来西亚国际化程度高, 这也为其参与所得税准则的修订与国际趋同提供了机遇。通过柏思萍 (2011) 对资产减值准则和黄兰 (2011) 对存货准则的比较发现两国在这两个准则规定上大同小异。但是中马两国在一些具体准则上还是存在较大差异, 比如黄维干, 覃红 (2011) 指出两国关联方披露准则的目标和范围, 关联方关系的界定及披露上具有重大差异。吴清 (2011) 分析了企业合并准则的差异及原因。柏思萍 (2011) 对中马油气准则进行了比较, 并指出两国准则趋同的努力原则与方向。

三、新加坡

20世纪60年代, 新加坡大量吸引外资, 促使经济飞速发展, 与韩国, 中国香港, 中国台湾合称“亚洲四小龙”, 经济的发展促成了会计的发展。成政、丁吉晶 (2007) 总结了中新两国会计发展阶段性特征, 并就会计国际化模式, 剧烈程度及主导力量进行了深入分析, 发现新加坡会计国际化程度高, 发展速度快。

目前, 对中新两国的比较会计研究方面的成果较少, 只有李保婵 (2008) 通过对固定资产的定义、确认、计量和披露作了比较分析, 指出尽管两国对于不同事项规定的详略不同, 两国对于固定资产的规定都比较全面, 但总的来说新加坡准则更为科学, 更能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缅甸

近年来, 缅甸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多, 蒋峻松、卢漪、马静秋等 (2009) 指出中国与缅甸历来在经济上有着高度互补性, 缅甸有丰富的资源, 中国有先进的技术和完备的产业, 这将会促进中缅投资与合作的深入开展, 但就目前已有研究成果来看, 其文献数量较少。

蒋峻松、卢漪、马静秋等 (2009) 对中缅收入会计准则进行比较研究, 发现两国在收入的定义、商品销售收入和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条件、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方法、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的确认条件、商品销售收入和提供劳务收入的计量依据等方面相同, 为中缅会计协调奠定了基础, 但也在准则的适用范围、确定提供劳务交易完工进度的方法、销售商品涉及现金折扣和商业折扣情况下的销售收入计量等方面存在差异。蒋峻松 (2010) 对中缅存货会计准则进行比较, 发现两国在概念、适用范围、确认、计量和披露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五、泰国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泰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与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合称“亚洲四小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 泰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发展本国经济, 目前对中泰两国会计比较的文献资料也较少。

陆建英、刘卫 (2011) 对中泰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进行了比较, 指出两国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人员以及制定程序上存在差异, 并指出我国应提高会计准则制定人员的代表性, 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提高准则制定的公开性。另外刘卫 (2010) 通过对中泰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比较, 针对我国现状提出以下改进方法:一是明确培养目标, 以能力为本位, 深化教学改革;二是建立实训基地, 探索产学合作, 校企合作的教育途径;三是以学生为主体, 实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变。刘卫、陆建英 (2011) 指出, 改革会计专业课程设置, 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最为基础也最为关键的环节, 并就中泰两国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深入分析。

虽然相对其他各国之间的会计差异比较研究, 中泰研究较为匮乏, 但是随着2009年以来泰国对其会计准则的修订和不断完善, 中泰会计比较研究的价值将逐渐凸显, 势必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针对中国—东盟会计比较研究, 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准则影响因素两方面。正如埃文斯、泰勒和赫尔兹曼在其合著的《国际会计于报告》中指出, 国际会计中的比较是针对财务会计的, 而比较会计研究的主体内容是各国会计原则与实务以及这些原则和实务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吴革, 2005) 。在此两方面的比较分析中, 学者们各抒己见, 在理论层面上予以一定创新, 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引领了会计比较研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通过对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分析, 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深入性的创新研究: (1) 深入分析差异原因。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 会计协调基础性工作—比较会计差异是研究的焦点所在, 其涉及的范围很广。但这种静态层面的差异分析只是会计协调的第一步。在此分析基础上, 有些学者开始探寻差异背后的原因, 但对原因的剖析大多认为是政治、社会、经济等因素综合造成的, 并未就单一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分析, 普卫明 (2011) 基于多元文化视野角度, 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会计准则趋同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由此, 可以设想在比较各国会计差异研究领域内, 也可针对某一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这种层层剥离剖析的研究方法将对会计协调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2) 协调措施多样化。一些学者在会计比较研究的分析上只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内容作差异化研究, 并从中探寻对我国会计发展带来的启示。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协调的途径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是, 笔者认为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达到国际趋同, 这是会计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就目前各国之间的环境差异而言, 实现这一目标还很遥远, 如何在当下解决这一问题, 使各国的贸易往来更加顺畅, 笔者认为可以从技术层面加以改进, 比如采用XBRL, 对会计准则差异性研究予以技术支持, 从而暂时实现信息的可比性。 (3) 增加实证性研究。透视已有研究, 可以发现其几乎都是规范性的研究, 实证性的研究支撑相对缺乏。因此,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欧盟会计协调的经验和方法, 利用马氏距离法, 欧氏距离法, 平均距离法等方法, 来比较研究各国会计差异, 从而更直观的了解东盟各国会计差异程度。

参考文献

[1]吴革:《国际会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谭小平:《中国与越南会计改革比较研究》, 《东南亚研究》2008年第3期。

[3]黄毅、包磊、韩婷婷、方艳:《中国与东盟国家会计制度对比——基于中越基本准则的比较分析》, 《东南亚纵横》2009年第9期。

[4]李凌秋、李家瑗:《有形及无形固定资产会计准则的中越比较》,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5]李莎、池昭梅:《中越中期财务报告准则比较评析》,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4月第24卷第2期。

[6]何昊:《中越会计信息管理体制比较》, 《财会通讯》2008年第6期。

中国-东盟加强核电领域合作 篇6

活动开幕当天, 中广核还与东盟能源中心签署了关于核电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 双方将共同为东盟国家发展核电提供帮助, 并推动在中广核设立中国-东盟清洁能源能力建设中心。该协议的签署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核电及其他清洁能源领域深入开展互惠互利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料来源:中广核官方网站

近年来, 为应对能源问题, 逐步降低长期以来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东盟国家纷纷制定了发展核电等清洁能源的计划。中广核也在泰国、越南等地相继设立了办事处, 推进与东盟各国在核电等能源领域的合作。截至目前, 中广核已累计接待东盟各国考察团愈4000人次, 为它们培训核电技术人员超过350名。中广核还与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政府授权开发核电的企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中国—东盟零关税效应分析 篇7

一、中国—东盟关税政策的演变

2003年7月1日, 实施WTO最惠国关税税率, 覆盖全部CEPT条目, 中国与东盟关税政策开始改变。

2003年10月1日, 中国与泰国果蔬关税降至为零。

2004年, 根据早期收获计划, 中国与东盟九国 (菲律宾除外) 农产品关税开始下调产品覆盖有570多种品种。

2005年7月20日,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正式公布, 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降税全面开始。中国和东盟六国 (除柬埔寨、老挝、菲律宾、越南) 开始相互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税率。

2005年12月11日, 中国与柬埔寨、老挝和缅甸三国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签署换文, 正式确认中国将自2006年1月1日起对柬埔寨的83项、老挝的91项、缅甸的87项输华产品实行单方面零关税待遇。

2006年, 中国东盟农产品关税降至为0。

2010年1月1日, 中国对东盟10国91.5%以上产品实行零关税, 对东盟平均关税从9.8%降到0.1%;同时, 东盟6个老成员国对90%以上的中国产品实行零关税, 对中国平均关税从12.8%降为0.6%, 东盟4个新成员国将在2015年实现这一目标。

二、中国—东盟零关税的效应分析

1. 中国—东盟零关税的短期效应

中国—东盟零关税时代的到来, 在短期内所能产生的最直接和最大的效应体现在经济方面, 尤其是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的增长。由于零关税实施, 使得国内众多产品的厂商向东盟国家外销产品和进口所需产品。双边的贸易额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 2010年, 1月至11月, 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2630.1亿美元, 增长40.6%。其中, 我对东盟出口1244.5亿美元, 增长33.6%;自东盟进口1385.6亿美元, 增长47.5%;对东盟贸易逆差141.1亿美元, 增加17倍。

2. 中国—东盟零关税的长期“火焰效应”

(1) 零关税受益区域范围的扩张——从广西、云南延伸到西南地区, 进而扩展全国

中国的云南省和广西省分别与东盟的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边境贸易盛行。因此, 中国——东盟零关税效应最先到达云南省和广西省, 两省和东盟国家的贸易总值大幅度增加。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 零关税实施起, 云南和广西的贸易总量增长迅速, 并且与东盟相比有很大的顺差。据统计, 2010年, 云南省与东盟贸易差额由1月到10月份贸易差额为105469万美元, 广西省与东盟贸易差额1月份到10月份为154298万美元。这无疑反映出中国—东盟零关税给广西和云南带来了巨大的贸易额, 推动了经济增长。而中国—东盟零关税长期的施行, 不仅仅会使与东盟国家接壤的广西、云南两省受利, 也会带动与东盟毗邻的西南地区的发展, 并且这种地域的效应会扩大, 最终扩展到全国, 推动中国经济的腾飞。

(2) 零关税影响的多角度辐射

(1) 消费者——企业——政府

零关税的实施, 东盟众多产品涌入中国市场, 市场产品丰富, 并且由于零关税的影响, 使得产品的附加的成本降低, 产品的价格与过去相比降低很多。中国东盟零关税受益最大、最直接的是消费者。零关税时代的到来, 企业间的发展机遇增多。企业生产的成本的降低, 推动了企业的规模生产, 并且能够推动地区间的相互投资, 尤其是在外来的企业的压力下, 让“同产”企业更具竞争力。零关税可以说在短期内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然而, 零关税给中国政府带来的政治效应是长远的, 并且这种政治效应在未来将会转化为更多的经济效益。

(2) 农产品——二三产业

中国—东盟零关税推动了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农产品产业的发展。譬如, 零关税以来, 东盟国家热带水果的热销, 热带水果涌入中国市场, 同时也为中国的各种水果开辟了更大的市场。不仅如此, 零关税的效应也会随之辐射到旅游业。中国和东盟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中国和东盟之间就极有可能实现旅游免签证, 这样就会使得双方旅游更为便利, 给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

(3) 经济——政治——文化

一是, 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首先, 中国—东盟零关税最直接的效应就是双边贸易额的增长, 尤其是由于中国和东盟有在产品上有很强的互补性, 随着零关税时代的到来, 中国和东盟贸易互补性的发展潜力将愈发凸显, 这种互补性贸易极大的丰富了双边的国内市场, 这将使双方合作向更新更广的领域迈进。

东盟成员大多是发展中国家, 正处在加快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 各方面消费需求迅速增长, 中国企业到这些国家投资面临历史性机遇。尤其是金融危机后, 各国的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意愿愈加强烈。双方贸易的强烈性, 不仅促进双方贸易的增长, 还有利于推动国际合作新空间的开拓。

其次, 在零关税下, 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的产品、原料价格大大降低, 这就吸引了双方直接的投资商。并且中国—东盟的市场巨大, 政治社会稳定, 经济高速稳定增长, 在这种良好的国内环境中, 零关税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互相投资, 同时中国和东盟国家间的经济的繁荣景象, 提高了外商对中国和东盟各国的投资的吸引力。而且, 中国的投资环境大部分比东盟国家好, 这就使中国投资处于更加有优势的地位。

二是, 有利于加强政治交往, 提升战略地位

地区间的经济和政治交流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和东盟间的政治关系, 为经济交流提供了保障。而经济交流的加深, 反过来又推动了地区间政治交往。一方面, 中国—东盟零关税的实施, 经济效应的发挥, 推动了我国和东盟国家的政治交往, 增进了区域间各族人民的相互了解, 为东盟与我国所存在的历史性问题提供便利的解决途径, 以实现和平发展;另一方面, 中国—东盟零关税施行下, 推动广泛领域内的合作深化, 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影响力, 这种经济效应将大大改善中国在亚太经济合作中的战略地位, 并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力。

三是, 有利于实现文化大融合

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各国的经贸交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中国西南丝路开辟时期。长期以来, 两地人员往来密切, 他们在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共同点, 可谓“文化相通”。这为中国与东盟的文化大融合奠定了基础。而中国—东盟零关税的实施, 在经济交流、政治交流的推动下, 促进了各国更加深入的了解对方的语言、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此时作为“催化剂”的零关税政策对中国—东盟国家文化大融合有着重大意义。

(3) 影响力由弱到强, 并实现影响力的可持续

零关税从多角度进行辐射, 这从另一个角度反应了零关税所产生的影响力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因为无论是从所涉及的区域范围的扩张, 产业影响的多样化或是从所涉及的各种层面来说, 这都说明了零关税所带来的影响力将在未来的时间里逐步增强。在未来的时间内, 经过中国和东盟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努力, 中国—东盟零关税的实施会给中国和东盟国家带来长久的利益, 并且这种利益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以实现持续的发展。

三、中国东盟合作展望

当前, 国际金融危机刚刚过去, 世界正处于后危机时代, 中国与东盟国家更加迫切地需要加强本区域内各领域合作, 共同促进本地区经济金融稳定健康发展。中国与东盟零关税的效应的发挥在此时更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未来中国与东盟的自贸区建设还将更加深入, 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1. 经贸合作潜力不断提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 将极大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 增加就业人口, 带动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增强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未来双边货物贸易仍有继续回升的空间, 在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加深, 双方经贸关系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就货物贸易领域而言, 中国东盟零关税对双边贸易的扩大效应会持续显现, 伴随着非关税壁垒的逐步消除, 将对中国和东盟贸易的增长有促进作用, 未来双边贸易具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与潜力;就服务贸易领域来看, 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正效应在不断凸显, 既能够产生贸易创造效应, 亦可以创造外溢效应;就投资与经济技术合作领域, 从长期来看,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正式建成, 零关税时代的到来, 将给中国和东盟带来一个更加广阔的、便利的区域市场, 中国东盟相互投资和经济合作将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2. 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正式建成, 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入,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也将向全面合作的方向发展, 合作层次增多, 合作关系更加紧密, 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 合作水平不断深入。譬如, 随着自贸区的推进, 中国和东盟在跨境人民币结算、金融监管、金融市场准入等金融领域的合作水平还将不断提升, 等等。在合作层次和领域上的扩展, 既促进中国与东盟的开放与合作, 亦有利于东盟经济一体化和各国的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建成,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双边合作、中国各省市与东盟各国的深入合作将揭开新的一页。西南地区的广西、云南、重庆、贵州、四川, 东南地区的广东、福建、海南等都将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 与东盟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合作。中国各地区与东盟各国的多层次合作, 有利于挖掘对东盟的合作潜力, 形成更多的共同利益, 使双方的经贸联系更加紧密, 推动中国与东盟的双边关系的发展。

3. 次区域开发合作蓬勃发展, 将成为推动西南省区发展的新亮点

在我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方面, 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 我国西南地区与东盟更为深厚的经济文化联系基础和独到的区位优势给西南地区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对广西、云南来说, 次区域合作是促进自身经济发展的良好契机。广西、云南等省与部分东盟国家毗邻, 一直保持密切的经贸和文化联系,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这些省份未来将利用自身的优势, 从战略上把握中国—东盟自贸区和零关税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 利用与东盟的地缘优势, 努力将自身塑造成自由贸易区物流、商务、投资中心, 带动西南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西南地区与东盟有着深厚的经济文化联系基础和独到的区位优势, 次区域开发合作给它们带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郭晓合.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次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中国时代出版社.2002.[1]郭晓合.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次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中国时代出版社.2002.

[2]许文骊.李莉.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去之利弊分析.西南名族大学学报.第26卷.2005年.[2]许文骊.李莉.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去之利弊分析.西南名族大学学报.第26卷.2005年.

[3]崔玉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4月.[3]崔玉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4月.

[4]贺圣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大西南的参与.贵州财经学院学报.第1期.2009年.[4]贺圣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大西南的参与.贵州财经学院学报.第1期.2009年.

[5]谢德保.郭坤龙.中国—东盟农产品零关税对农业的影响.2009年2月.[5]谢德保.郭坤龙.中国—东盟农产品零关税对农业的影响.2009年2月.

[6]陈惠萍.中国—东盟零关税的效应及对策—基于云南省的分析.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第11卷, 第4期.2010年7月.[6]陈惠萍.中国—东盟零关税的效应及对策—基于云南省的分析.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第11卷, 第4期.2010年7月.

[7]袁波.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合作现状与前景展望.2010年4月.[7]袁波.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合作现状与前景展望.2010年4月.

[8]张建平.李肖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去合作的进展情况、问题和展望.经济研究参考.第17期.2008年.[8]张建平.李肖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去合作的进展情况、问题和展望.经济研究参考.第17期.2008年.

展望中国——东盟钻石十年 篇8

一、中国—东盟经济关系发展

2002年11月, 前国家总理朱!在基柬埔寨首都金边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中国-东盟正式启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 至2010年,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 中国和东盟国家开始步入零关税时代。

随着中国与东盟政治经济关系的改善与发展, 凭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博览会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湄公河次合作区域等合作平台, 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目前, 中国已经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地, 双方贸易额从2002年的547.67亿美元增长到4001亿美元 (具体情况如下图) , 双边贸易额10年间增长了7.3倍, 年均增长率达到24%。

目前, 中国与东盟间的合作发展已经进入到新的时期, 在2013年的9月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及投资峰会上, 李克强总理提到中国与东盟有能力在取得“黄金十年”的基础上, 进一步打造“钻石十年”, 实现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新跨越。接着,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APEC峰会上提出中国与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阐述。与此同时, 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10月份的东亚峰会上提出的中国-东盟“2+7合作框架”, 它成为东亚峰会的点睛之笔, 与习近平参加APEC峰会过程中所提“命运共同体”理念一脉相承, 绘就出开启中国与东盟未来“钻石十年”的清晰路线图。

外来十年将是中国与东盟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十年, 在“钻石十年”的清晰路线图基础上, 中国与东盟将迎来跨越式发展, 双边贸易额将实现重大突破, 为东亚共同体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

二、中国—东盟关系的中国形势

20123年的APEC会议和东亚峰会是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主政后的一次大规模外交行动, 开创了中国周边外交新局面。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家总理李克强分别在APEC会议和东亚峰会上向东南亚国家表达中国的决心及发出和平、发展、共赢的最强音, 把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互动, 把政治关系和经济交往交织, 打出中国牌。

目前, 在美国重返亚太的大背景下, 东南亚地区已然成为世界多股政治力量角力的重要舞台, 习近平与李克强的接踵造访, 明白无误地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新一届中国领导人对东南亚地区的重视程度, 而美国总统奥巴马因国内政治因素未能出现本次东南亚一系列峰会, 这无疑本次国际外交增添了色彩, 同时中国获得了展示自我实力的一次良机。

在本次东亚峰会上, 李克强总理力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RCEP) 谈判得到与会各国的认可, 会议期盼“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能在2015年前结束谈判。到2015年,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如能顺利完成, 将真正打造起中国—东盟合作“升级版”, 而借这个“升级版”, 中国有望开创全球经贸新格局, 美国借TTP排挤中国的计划将会破产。

三、中国将主导东亚政治经济形势

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东南亚、东亚地区居于主导地位, 中国采用和平的外交政策, 使地区处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中, 后因在世界改革的浪潮中逐渐落后, 中国淡出了对东南亚国家的主导地位, 主导地位被美日欧等西方强国所取代。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经济发展步伐开始加快, 并迅速实现突破, 从亚洲金融危机到世界金融危机, 中国在世界经济夹缝中崛起, 正在重新拥有东南亚、东亚的主导地位。

中国在地区的主导力跟中国参与政治经济规则息息相关,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政治经济秩序、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人民币的双边互换协定、南海行为准则等等是中国跟东盟进行单边或双边的协商、谈判的, 在制定的很多规则中没有美日等国家的参, 所以这种规则是中国参与制定的, 同时在其中具有主导地位。

四、总结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及军事实力的不断提升, 中国在对外关系也体现出更大的自信, 中国将在升级版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给东盟国家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与此同时, 在未来的亚洲事务中中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不管是南海问题还是美国重返亚太问题, 都不能阻碍中国主导亚洲政治经济事务。

参考文献

[1]王玉婷.亚洲金融危机突显中国和平崛起战略思想.探索与争鸣, 2008 (12)

[2]任雪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 (6)

中国-东盟金融合作问题浅析 篇9

一、中国-东盟金融协调合作的法律渊源

中国与东盟在金融合作上的法律渊源基本上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过程所出台的一系列协议。从2002年开始, 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3年中国政府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04年双方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2007年双方还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2009年《投资协议》的签署, 标志着双方成功地完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的主要谈判, 中国-东盟自贸区在2010年1月1日全面建成。

二、中国-东盟金融现有的协调合作机制

目前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共同参加的区域金融合作机制有8个。包括东南亚和新西兰以及澳大利亚央行组织 (SEAN-ZA) 、东南亚央行组织 (SEACEN) 、东亚及太平洋央行行长会议组织 (EMEAP) 、东盟央行论坛、亚太经合组织财长机制、东盟财长机制、亚欧会议财长机制和“10+3”财长机制。这些机制反映了这两个目标:一为引导和保障区域内的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一体化的进程;二为防范和降低区域内的金融风险。具体包括:

(一) 建立了区域监督机制

当前, 中国与东盟在区域监督机制方面的进展主要包括3个框架。

第一, 1997年11月形成的《提高亚洲地区合作促进金融稳定新框架》 (即马尼拉框架, MFG) 。该框架旨在提供一定程度的地区监控, 作为对IMF所实施的全球监控的补充。第二, 1998年10月东盟10国财长签署了《理解条约》, 建立了东盟监督进程 (ASEAN Surveillance Process, 简称ASP) 。其目标除了正常的汇率和宏观经济总量的监督之外, 东盟监督机制还涉及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监督成员国的金融部门、公司部门和社会政策, 并且还包括能力建设、增强机构和信息共享。第三, 则是为“10+3”监督进程, 它是对东盟监督进程的扩展。1999年11月在马尼拉举行了讨论地区经济合作问题的“10+3”峰会, 会后发布的《东亚合作联合声明》决定将在东盟监督进程中进行的监测活动扩展到中、日、韩。“10+3”监督机制下第一次同行评议会于2000年5月举行, 会上签署的《清迈倡议》提出, 要充分利用“10+3”的组织框架, 加强有关资本流动数据与信息的交换, 进行经济评估与政策对话。从此, “10+3”每年就监控问题举行两次财长会议。 (2)

(二) 设立区域金融危机救助机制

2000年5月签署的《清迈倡议》 (CMI:Chiang Mai Initiative) , 通过建立以地区各成员之间货币互换和回购双边条约为基础的区域金融合作, 保护货币免受投机性攻击, 弥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不足。从2004年至今, “10+3”成员国除了对《清迈倡议》存在的必要性、运作效率、结构与运作中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估以外, 还对货币互换协议规模、清迈倡议多边化的形式、危机国家和地区应对短期流动资金困难援助机制等方面达成了可操作性的共识, 进行了完善。截止目前, “10+3”成员国已在2009年达成协议, 将货币互换规模扩大到1200亿美元, 同时将于2011年初设立“10+3”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处以进行有效监督。 (3)

(三) 金融市场的合作———推动亚洲债券市场发展

为推动区域债券市场的发展, 2003年举行的第六届“10+3”财长会议提出发展亚洲债券市场倡议———《清迈宣言》, 该倡议主要包括亚洲各国联合发债、推动以各国货币或一揽子亚洲货币发行债券、建立区域信用担保机制、亚洲各国建立外汇储备库专门用于投资亚洲债券等建议, 并成立了多个工作组推动东亚债券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同时, 2003年6月和2005年3月, 包括中国和东盟5国在内的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行长会议组织 (EMEAP) 相继推出第一期和第二期亚洲债券基金 (ABF1和ABF2) , 由成员国中央银行分别以外汇储备出资认购。

三、中国-东盟金融协调合作之建议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通过大量的协调合作建立了一系列有效的机制。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 使得中国和东盟国家更加深了稳定区域市场的共识。这些共识直接转化为推动中国-东盟金融协调合作的迫切需求。

(一) 加强对话机制

会议的议题应该有针对性, 就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其他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会议的频率也应适当增加, 以对重大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 使会议达成的共识对各国的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另外, 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应逐步突破前一阶段仅包括官方互助与对话的局面, 着手研究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交易等领域可以采取哪些合作方式促进区域经贸发展。例如, 促进和完善跨国清算、互通金融业务方面的规定, 金融监管当局的合作通过备忘录的形式促进相互协助机制, 适当降低金融市场准入门槛等。

(二) 加强金融监督和预警

由于风险的关联性和危机的扩散性, 地区的共同监督和预警不仅变得必要, 而且变得迫切。因此, 应当整合多种监督机制, 明确分工, 提高监控的效率和权威性。同时, 在按照国际化标准监管的基础上, 加强跨境资本流动, 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方面的监管合作, 建立一套跨境资金流动统计监测体系, 以实现对跨境资金的有效监测, 防止或减少开放市场的风险和负面效应。此外, 共同合作建立并不断完善动态化的地区早期预警系统, 也利于提前并且适时地监控各经济体存在的潜在风险。

(三) 完善金融救助机制

《清迈倡议》是东亚金融合作的重要进展, 是地区金融救助机制的主要体现, 也是目前最现实的选择。应当共同努力使目前的货币互换机制成为东亚金融合作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首先, 在现在互换资金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条件80%挂钩的基础上, 通过集体决策方式, 适度降低挂钩比例。当然, 这需要地区监督机制的配合, 以避免和减少某些被援助国家的道德风险。其次, 在增加互换规模的基础上, 积极推动地区货币互换机制的多边化。实现互换机制的多边化是一个较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在未实现互换机制多边化之前, 为增强抵御区域金融风险的能力, 中国应该与越南、新加坡、缅甸、老挝这些国家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对将要到期的现有互换协议进行续签, 从双边互换机制转变为多边互换机制, 建立区域范围的多边货币互换体系。 (4)

(四)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增强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

短时间内要求东盟各国执行高标准的国际信息披露标准或统一的东盟区域标准, 是不现实的。但各国可尝试一些对主权限制相对较小的领域。譬如, 首先, 各国对进入本国的该区域内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信息披露要求做出强制性规定, 以保证相关信息披露的实现及其真实性。其次, 通过建立相关的协调机制, 使各国认识到信息披露之重要性, 增强彼此之间的合作意愿, 促使其逐渐披露经济金融方面的信息。最后, 在条件成熟时, 在本区域内形成最低的信息披露标准, 各国所披露信息都应达到这一标准, 确保信息披露的统一性。 (5)

(五) 以债券市场建设为契机, 将之延伸到所有的金融部门和金融市场, 建立亚洲金融业的全面合作机制

让本区域内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都建立起各自的合作机制, 加强本区域金融监管部门的联系, 动员和鼓励民间机构积极参与到合作中来, 实现政府间金融合作与民间金融合作的良性互动, 真正推动本区域的金融一体化。

摘要: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到美国次贷危机,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迫切需要合作以更好地应对危机。当前, 中国与东盟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本文以国际金融法为理论基础, 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中国与东盟的金融合作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双方日后进行合作的模式。

关键词: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区域监督机制,区域救助机制

参考文献

①http://www.gov.cn/jrzg/2005-10/20/content_80463.htm, 2011年3月23日浏览。

②黄良波:《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的进展》, 载于《东南亚纵横》, 2008年第5期, 第14页。

③AnnualASEAN Report2009-2010, P29, Para8.

④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课题组:《新形势下的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背景、现状及展望 (下) , 载于《广西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 第5页。

上一篇:课内拓展下一篇:围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