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拓展

2024-07-25

课内拓展(精选5篇)

课内拓展 篇1

拓展阅读, 是以课内文本阅读为依托, 以课内文本的“一点”、“一情”、“一法”为生发点, 延伸到相关作品的阅读。它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 拓展了阅读的范围,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互比较, 相互融合, 形成整体, 促进了学生知识的立体性与综合性。我们不能把拓展阅读简单等同于课外阅读, 拓展阅读更强调从课外阅读中汲取课内阅读所缺少的成分, 又归结融入于课内, 与课内阅读一起构建起更为丰满和立体的人、事、物、景、情。拓展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服务课内阅读。拓展阅读的有效性, 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了合适的阅读材料, 还需要教师深入思考, 巧妙架设, 使课内与课外快捷链接, 做到简而有效。

一、充实背景, 厚积理解的层层基石

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有一定的深度与高度, 这与语言文字为学生提供的有效信息量有必然的关联。拓展阅读就是要从海量的课外阅读中巧妙抽取有效信息, 形成一个有意义的可以直接感受的整体背景, 为学生理解文本层层铺垫基石。

1. 关键词组段, 贯通时空背景

教材中有一些文本内容有着特定的时空背景, 要深刻理解文本表达的深意, 进行拓展阅读必不可少。如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著名诗篇《七律·长征》, 多数教师往往选择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们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读一读长征的故事, 了解历史背景。这样的拓展, 内容繁杂, 阅读量大, 耗时长, 不能及时有效地为课内文本阅读提供服务。此时教师要学会“浓缩”, 将需要拓展的内容高度浓缩为几个“关键词”, 用这几个关键词去引领学生寻求合适的拓展内容。《七律·长征》一诗中有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 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我们不妨就以“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翻岷山”这五个词为拓展点, 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别读读这几个方面的长征故事, 在课堂学习中进行交流。这样的拓展更贴近文本, 学生读来有重点、有方向, 快速有效, 一“读”中的, 直接读到了关键处。在学习之后, 这几个关键词也成了快捷的链接纽带, 学生用这几个关键词就可以调动脑中大量的语言文字信息。

2. 人物故事连线, 丰满思想意蕴

语文教材中不少文本有着抽象的思想立意, 要让这些思想意蕴变得直观可感, 需要将之附着于一个个具体直接的人或物。而要对思想意蕴会有更深刻的感性认识, 这就需要进行适当适量的补充阅读。通过拓展阅读, 可以搜寻更多的故事材料, 让学生有全面、多方位的理解。阅读之前,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的阅读目光;其次, 为了达成服务课内文本的短期效益目标, 教师还要避免学生“兴之所至”式的过于随意性的阅读方式。在阅读中, 我们需要引领学生从细节化阅读中跳出来, 以直接整体感受包囊细节杂感。用带有细节化的故事名指导阅读, 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 文中用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事例验证“滴水穿石”精神的可贵, 我们不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给学生一个拓展要目:“王羲之临池学书———染黑池中水”、“愚公移山———子子孙孙不言放弃”、“曹雪芹写红楼———批阅十载, 增删五次”……拓展有了明确的方向, 阅读之后, 提起人物故事名既可以即时唤起学生对一些故事细节的快速印象, 又可以重点直击文本的精神要髓。

3. 纲目式汇篇, 融汇多层感悟

《林冲棒打洪教头》文后的“名著便览”让学生去读读名著《水浒传》, 这作为课外阅读必不可少, 但是要深度解读“林冲”这个人, 我们需要做一些目的性明确的快捷的拓展阅读, 那么不妨抛开这部长篇巨著的大背景, 单独抽取有关“林冲”的部分: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林教头刺配沧州道、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雪夜上梁山、梁山泊林冲落草、林冲水寨大并火……将“林冲棒打洪教头”中的林冲置于较为完整的人生背景中, 学生才能够较为确切地解读林冲性格中的“忍”。

二、深化主题, 饱和关键点的价值意义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其实都有一个最关键的“点”, 这个“点”有的是一种感情与情绪, 有的是一种精神与品质, 也有的是一种道理与哲理, 或者是一种景或物的美……每一篇文本的学习, 我们都不可能也不必面面俱到, 而应抓住这个最关键的“点”进行细品味、深思量、广阅读, 让这一“点”由小变大, 由暗到明, 逐步明朗化、扩大化。在课内挖掘的基础上, 围绕一“点’, 通过拓展阅读实现深度挖掘, 饱和文本所要传达的价值意义。

1.以“情”读“情”, 由一点情到情点点, 让情共鸣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学习文本, 获得情感体验, 此时这种情感是单薄的, 这种单薄的情感体悟要向纵深处发展, 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由读一篇文到读多篇文进行拓展。学生在拓展阅读中以潜意识中已有的感情体验为出发点, 去观照文本中的人、事、物, 并由新阅读中的人、事、物加深对已有情感的认知体悟。这个双向阅读过程因为有了情感的触发点而变得直接迅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肖邦对祖国强烈的“爱”就是拓展阅读的“点”, 读一读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不必去逐词逐句细思, 只要将那份爱国情读出来即可。在课堂上, 让中国诗人的爱国情与肖邦的爱国情形成共鸣, 跨越时空, 奏响在学生心田。

2.以“人”寻“人”, 由一个人到一类人, 让人聚神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 我们认识教材中的某个人不是最终目的, 我们只是从一个个“这样的人”身上获得对美好人性的感受。所以, “这一个人”有必要走向“一类人”, 以群体形象体现精神实质。以“一个人”的形象类聚, 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可以有重点地观照, 并可以迅速回归课内文本, 使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青海高原一株柳》、《做一片美的叶子》等课文由物及人, 赞美了像高原柳、叶子一样的人, 那么通过拓展阅读去寻找如高原柳一样顽强不屈、像绿叶一般默默奉献的人群, 必将让高原柳、绿叶的精神由抽象变成具象。学生是以一种规定了的精神本质展开拓展阅读, 选择文本、阅读文本都有一种潜在的意识观照, 这样能使课内所感一次一次、一层一层得到验证与深华。

3.以“美”照“美”, 由一种美到万象美, 让美沁心

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感受美、欣赏美的文本。可以说, 这一类课文是一个“美”字贯穿始终, 我们有理由让这份美通过拓展阅读达到一定的宽度和广度。让学生带着寻找美的期待, 用美的眼光打开拓展阅读文本, 那么, 学生就可以很快发现美的踪迹, 进而享受美融于心的快乐。

《安塞腰鼓》中那壮阔、豪放、火烈的鼓声体现了一种特有的震撼人心的民族魅力, 借由课内阅读之时的余音缭绕读一读乔良的《高原, 我的中国色》, 将具体化、对象化的美的感受再回归于对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总体性的把握。

三、总结规律, 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

课文是例子, 学而得法, 此“法”由课内文本阅读认知, 还要借由拓展阅读体悟, 再由多篇文本的解读理解习得, 在此基础上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从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

1. 片段式阅读, 深悟特殊表达的精妙

语文知识的习得需要从所遇到的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为了让学生能在更为广阔的文本中获取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有重点地关注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片段式的拓展阅读。比如马朝虎所写《水》一文以反衬的特殊手法描写人们洗澡时的“痛痛快快”, 舒服得“大呼小叫”, 来衬托水的珍贵, 表达缺水的苦涩。怎样让学生认识到“反衬”的精妙?教师可安排学生读《圆明园的毁灭》中描写圆明园辉煌盛况的部分, 阅读之后再出示文题《圆明园的毁灭》, 学生一定会对“反衬”留下更强烈的感受。

2. 主题文本阅读, 凸显运用方法的独到

一篇课内文本学习之后, 拓展到其他同主题的文本阅读, 学生会在阅读中比对文本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从而对言语表达、修辞运用等方面有更深刻的认识。比如在学习《三亚落日》一文时, 不少教师会让学生拓展阅读巴金的《海上日出》, 读过之后, 教师要做简单的引导:落日像, 活泼任性;日出像, 稳重尽责。从而体会到同样的拟人、比喻手法运用得恰当巧妙。再从词语入手, 让学生分别找出两篇文章中的优美词语, 学生就能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三亚落日》一文词汇的丰富。

四、设置牵绊, 引领环环相扣的阅读欲望

从解读文本的角度来看, 语文阅读永远是正在进行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的理解感悟会随之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阅读, 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将会起着很大的正能量的作用, 我们有必要让阅读由课内走向课外, 走在不断前进的路上。留一点牵绊给学生, 学生会在思考中继续读下去。

1.留一点“疑惑”, 在解惑中读下去

言有不尽处, 在课内阅读中遇到解读不明的地方不妨就当作后续阅读的“引子”, 让学生自己带着疑惑读下去, 读出自己的见解。比如读完《林冲棒打洪教头》, 并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解读了“林冲”这个人, 教师不妨再给林冲打个问号, 林冲的性格中我们认为是值得赞扬的部分却也有人持不同看法,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歧义?他们是从什么角度来看林冲的呢?以此引导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丰富对文本中林冲形象的理性认识。

2.留一点“作业”, 在交流中读下去

对于拓展阅读, 教师也可以设计开放性的作业, 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课内阅读的认识。当然, 这种作业重视的是学生阅读的过程而非结果。如在学习《鞋匠的儿子》一文中, 学生为林肯那诚恳却令人折服的语言所感染。让学生继续在拓展阅读中感受交流林肯绝妙的语言, 完成“林肯演讲语言”模仿秀, 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一项趣味性阅读任务, 这样文本中的林肯形象必将深入人心。

3.留一点“趣味”, 在兴致中读下去

古人说得好:“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拓展阅读的趣味性可以说是学生主动研读的原始动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才能使他们主动阅读, 将课内阅读不断延伸、扩展。学完《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教师结语说:“故事中的狐狸真是狡猾啊, 在《伊索寓言》中还有不少这样的狐狸呢, 它们的诡计有没有得逞呢?同学们可以去读一读《伊索寓言》中有关狐狸的故事”。学生在阅读狐狸故事的同时一定也会对《伊索寓言》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拓展阅读是重要的, 教师引导拓展阅读与课内阅读的链接方式和技巧更为重要, 它决定了拓展阅读服务课内阅读的有效性, 让我们巧用心思, 让拓展阅读成为护养课内阅读的肥沃春泥。

扎实于课内 拓展于课外 篇2

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把游戏引入识字教学中,能增强识字的趣味性,有利于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如我和学生共同创设了“识字列车”“汉字王国”“汉字天地”等情境,每个生字就成了“字宝宝”。把学习汉字的过程想象为乘坐“识字列车”到“汉字王国”去和“字宝宝”交朋友、做游戏。

认读生字的过程往往枯燥乏味,我就有趣地说“和字宝宝打招呼”“把字宝宝请回家”等,使认读生字成了有趣的游戏过程。有时让学生模仿动物读,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抢读等,都能增添认读生字的趣味性。在巩固生字阶段我还引导学生自制一些卡片,进行认读、巩固。此外,还设计了“找朋友”“戴帽子”“猜一猜”等游戏活动,使学生快乐地巩固识字。

二、教给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

人教版实验教材在识字的编排上,注重渗透汉字的构字方法,在语文园地“我的发现”栏目中,我结合典型课例,抓住汉字的音、形、义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使学生逐步具有自主识字的能力。抓住汉字构字规律,掌握识字方法很重要。在象形字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了象形字保留事物形态,表示意思的特点,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图画,引导学生在对图画的感受中激发兴趣,识记生字。

形声字都是由声旁和形旁两部分组成的,这些字的声旁都是相对固定的,只是根据字义的不同来换形旁,如在教“他、地、池、拖、施”这些字时,启发学生比一比能发现什么,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这些字右边都一样只是偏旁不同,学生感悟到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学生不但很快记住这些字,而且会慢慢根据形旁去推测字义,并从中总结出“加一加、换一换、减一减”的识字方法,并把这一识字方法延伸到课外,培养了识字能力,扩大了识字量。

三、采取多种形式,引导课外识字

学校生活为学生识字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班级里可以开展课前三分钟识字。在黑板上划出一个小角落,在上面让值周学生填上“今日之字”。每天让值周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课外认读之字填上去,并在课前三分钟教给大家,到周五的班会课时,再统一复习一遍。还可以开展班会课简单识字。要求学生每天留意学校的公告栏、评比栏,在周五班会课上汇报。家庭生活也是生活识字的广阔天地。学生日常生活的吃、穿、住、行中,会遇到各种包装、广告、杂志、标牌等,上面会有很多汉字,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收集学习这些汉字,通过剪剪、贴贴、写写、画画,把所认的字集合编成“识字册”。小小“识字册”记录了学生识字点点滴滴的进步,使学生产生了成就感,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兴市银城第一小学)

挖掘课内素材, 拓展课外阅读 篇3

关键词:课内素材,拓展课外,阅读衔接点,补充读书成果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个观点是叶圣陶老先生针对当时语文教学拘泥于教材, 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现象提出来的, 时至今日, 仍然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我们需要正确看待教材的作用, 如果说教材的学习是“举一”, 那么运用教材学习中获取的知识、方法、能力进行更为广泛的阅读就是“反三”。那么, 如何使学生能够逐渐地学会“举一反三”, 在具体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来落实呢?下面笔者就如何挖掘课内素材、用足用活教材, 拓展课外阅读方面, 谈一下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注重课本积累, 挖掘课内素材

学习本身应该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就像建筑一座高楼一样, 应该是一层一层地循序渐进地来建设起来, 学习也是如此。就目前学校教学来看, 语文学科是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 但同时也是最难见到成效的一门学科, 它需要学习者不断地坚持投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够逐渐看到成效, 所以积累在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曾经说:“写作教学的目的, 在于养成学生的两种习惯:一, 有所积累, 须尽量用文字发表;二, 每逢用文字发表, 须尽量在技术上用出来。”这里叶老强调的第一个习惯正是知识积累。

就现在语文能力的要求来看, 在考试中呈现出来的是学生对于语文相关素养的把握能力, 如阅读、表达、理解等方面的能力, 属于死记硬背的知识越来越少。就现在来看仅仅局限于古诗词、名篇名句部分需要学生记住。但是从整体上来看, 大量的知识还是隐性的知识, 这说明我们教师要充分地挖掘课内素材, 充分重视课本的积累。具体来说, 对于一篇课内文章, 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的词汇、语句和典型的表达方式, 这是基础的部分。同时,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于所学要做出适当的补充和扩展, 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才能够实现能力和素养的全方位的提升。

二、挖掘教材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 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内有益的补充

崔峦教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应以教科书为主, 用好教科书, 紧扣文本, 走进文本, 与文本对话, 同时又不能视教科书为主宰, 应适当地拓展和引领。”这就指出了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拓展的辩证关系。现行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是中外名著的节选, 教学时, 适时地引导学生阅读原著, 既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收获更多的知识, 又反过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增强教学的效果。

例如, 课文《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片小说《故乡》, 当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喜欢上这个健康、淳朴, 有着一肚子新奇见闻的小男孩后, 鼓励学生阅读短篇小说《故乡》, 了解闰土一生的命运发展, 从而全面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有些课文是节选了原著的一部分内容, 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学生无从知晓。这对于好奇心强的小学生来说, 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金钱的魔力》, 节选自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 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插入原著《百万英镑》中的相关片段, 欣赏之后, 我提出问题:打开窗子的是什么人呢?文中的“我”如此贫困, 他手里的百万英镑是怎么来的?他在买衣服的时候受到店员和老板前后天差地别的对待, 此后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学生为了弄明白事情的整个来龙去脉, 解除心中疑团, 自然会产生阅读期待, 产生了进一步去阅读这篇小说的愿望。在读书之后还可以向学生推荐根据《百万英镑》拍成的同名电影, 领略名著多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此外, 语文这门学科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 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学生要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的学科, 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 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 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成果展示活动

拓展的课外读物不及时督促, 学生往往会三分钟热度, 最后不了了之。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 检验学生阅读成果, 我们要把拓展出去的阅读活动引向深入, 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成果展示活动, 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收获的快乐。读书成果展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 读书知识竞赛

小学生对参与竞赛的热情特别高涨, 组织学生举办各种形式的阅读竞赛, 可以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氛围里, 进一步增强阅读的的兴趣与信心。我们可以举行“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演讲比赛”“古诗诵读”“经典诵读表演”“读书故事会”“读书明星评选”“诗词诵读大王”等活动, 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和幸福。

(二) 读书笔记展评

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 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 并指出优缺点, 明确努力方向。完成好的给予表扬鼓励, 完成不好的给予个别指导。评出“读书小能手”“优秀读书笔记”等, 这样以表彰奖励的形式加以鼓励, 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总之, 课堂, 其实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一个起始点, 它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而不是终点, 课堂之外的课外阅读拓展则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 只有抓好课内和课外这两个同等重要的学习环节, 我们的教学才是完整的, 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系统的。

参考文献

[1]尤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J].新教育, 2009 (2) .

[2]朱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J].新课程:教研版, 2009 (11) .

[3]王思红.学会阅读——谈中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14 (3) .

[4]尹敏, 施焰.当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探索, 2012 (1) .

课内拓展 篇4

一、立足文本,把准教材特点,有度拓展

立足文本,就是要以课文为本,以教材为生发点,在课堂上进行一定范围的有度拓展,而不是脱离文本、漫无目的的无度拓展。下面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为例,谈谈这个方面的问题。

每篇课文可以拓展延伸的“点都很多,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可以一一罗列下来,然后根据单元主题的内容、课文体裁的特点,精心地选取拓展材料的内容、形式。例如,教学第一单元《早》这篇课文,文中用一个过渡句把三味书屋、鲁迅、寿镜吾先生、梅花等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句子是这样的:“默默中我仿佛听到了那严厉的喊声,同时记起鲁迅在文章里还写过:书屋后面有一个园子,园子里有许多腊梅。”这个句子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很“莫名其妙”的,因为他们根本无从知道作者吴伯箫这“默默中仿佛听到和记起的”究竟是什么。教师在这时补充一段拓展资料就很有必要:“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段文字是有出处的,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节选。”

(屏幕出示文章节选,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津津有味,对鲁迅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无限向往,对他的妙趣横生、别具风格的语言很是喜欢。这样的拓展阅读就有效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鲁迅及其作品的强烈愿望。

文本与拓展材料之间的关系好比“根”与“叶”的关系,我们教学时要引领学生以文为本,把握教材特点,切不可舍本逐末—课堂看似纷繁热闹,繁华落尽,其实什么都没有留下。

二、立足生本,把握学情特点,有效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一种对话,是教师、学生、课文、编者、作者等多方交流对话的过程。课内拓展阅读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心智发展等。

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望月》一课。在课堂上,教师牵引着学生拎出课文的三个方面:水中月—诗中月—心中月,然后拓展好多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并逐句剖析句子中的动词,同时说出这是什么样的月亮,给了我们怎么样的感受,并当堂提供许多描写月亮的词语,让学生练笔写自己见过的月亮。

一节课,学生读、赏、写,忙得不亦乐乎。但反思一下:这节课上究竟提升、发展了学生什么?也许他们能留下一些描写月亮的词语、诗句,但是他们也许会更加困惑:为什么同一轮月亮,在“我”、“小外甥”、古人的眼里却不尽相同?这是因为,他们和文中的“小外甥”一样,缺乏远离父母、家乡甚至亲爱的祖国的人生经历。这样的拓展阅读显然忽略了学生的年龄和心智发展实际,自然也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立足目标,把握时机,高效拓展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拓展的内容要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服务,因此,要准确把握拓展的最佳时机,以实现高效拓展。

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伯牙绝弦》一课,有这样一个拓展片段。

师: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生:非常高兴。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师:(激情朗读后)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

生:(齐答)一模一样。

师:志想象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

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师:(板书:心)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生:知音。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补充了伯牙的话作为拓展材料,并亲自激情朗读,给予讲解,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伯牙对子期的知遇之情无比珍贵,在这个过程中,不但理解、丰富了“知音”的含义,同时也为后文“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探讨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立足发展,放眼未来,深度拓展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综观当下的语文课堂,肤浅的、流于形式的拓展阅读充斥着课堂。笔者认为:拓展阅读应该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可以尝试深度拓展。

笔者曾有幸亲历薛法根老师执教辛弃疾词作《清平乐·村居》的课例。课堂上,薛老师多次补充词人的生平、写作背景等作为拓展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词作表面“喜”实则“忧”,词人表面向往“闲适”的农家生活,实际上写出了自己身为“武将”却无用武之地的愤懑、悲伤之情。薛老师自己在《当解则解——<清平乐·村居>教学后感》中说:“我一直以为,阅读教学可以少教一些内容,但务必要教得透彻一些。”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只能让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会钝化学生的思维力。当然,深刻、透彻应该有“度”,以学生“能懂”为准绳,假如你教了学生还是不懂,那暂时就不要教。

所以,对于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尤其是一些古诗词、长篇文章的节选,我们特别需要补充大量的拓展阅读材料,来丰富对人物、作品的立体而饱满的认识,否则,可能就会曲解、误解作者的本意,甚至影响我们对人物和事件的态度与情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优质高效的课内拓展阅读正以迷人的姿态装点着课堂,使语文课堂焕发着生命的活力与激情,吸引着一大批教师关注它、研究它,以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服务。

课内拓展 篇5

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一般是针对课堂教学以及语文教材来说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脱离了教材,那么就谈不上课堂内外的连接以及课外延伸了。由此可见,要想对语文教学进行延伸,就必须立足于教材。此外,延伸的深度、宽度以及内容也必须以教材为核心,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写法、立意、情景以及语言等内容与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有创意、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让他们对文章的内涵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表达出自己在阅读文章时的感受。

(一)联系社会生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是孤立在社会生活之外的一门课程,因此,在对其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将其与社会中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时,同学们被文中所描绘的美丽情景所震撼。原本美丽的罗布泊,如今逐渐变成了荒漠,发人深思,令人心疼。在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环境恶化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了解到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例如,人类活动的增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对草原的过度开发以及对森林的乱砍乱伐,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会对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因此,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敬畏自然,与自然和平相处。作为青少年一定要有植绿护绿、抵制污染、节约资源、珍爱生灵的意识,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环保意识,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二)挖掘教材的闪光点,进行拓展延伸

课文既然是经典作品,它们有各自的优势,把这些闪光点挖掘出来,就能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一资源,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抓住语言优美这一闪光点,让学生品读文中写景的句子,揣摩其中的修辞手法,领会其中的语言特色和蕴涵其中的作者感情,让学生在品读中理解全文内容。

(三)从课内走向课外,进行扩展阅读

在对语文进行学习时,一定要对文中的兴奋点有一个较好的掌握,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来调动其探索欲,从而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由点到面、由此及彼地进行扩展、理解,这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例如在《智取生辰纲》这篇文章中,故事围绕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展开双方斗智斗勇。情节曲折生动,文章对众英雄好汉的描写栩栩如生,人物个性鲜明突出。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如果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引导同学们阅读这部古典名著,如:杨志丢了生辰纲后的命运如何?晁盖、吴用等人最后又是怎样的结局?

二、引领学生博览群书、拓展视野

在对初中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时,仅依靠书本上的范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要对课外的各项内容进行广泛的涉猎,以此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初中语文老师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尽量多推荐一些好书给学生。

三、巧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对初中语文进行拓展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便于充实教学过程中的内容,使语文的教学情景化。在利用多媒体来进行语文讲学,一定要根据其特性,制作出相应的课件,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语文拓展学习。例如,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时,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来渲染气氛,能帮助学生更迅速地融情入境。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用多媒体课件为大家展示一幅荒凉寂寞的风景画。教师引导学生从外在景物是诗人主观情思的投射这一点出发,那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学生能通过画面的展示就很容易明白这首曲表达了诗人的漂泊流落之感,思念家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构成了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意境,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留心生活中的点滴,积累拓展延伸的素材

学生的语文水平基本上是七分靠课外的知识积累,三分靠课内的学习。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其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生活有多宽广,语文的学习空间就有多宽广。语文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而且还必须留心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养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习惯。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各类现象,巧妙地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林韶军.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拓展延伸[J].河南教育 (上旬) , 2011 (07—08)

[2]焦建华.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和延伸[J].河南教育 (基教版) , 2011 (1) .

上一篇:泡沫结构下一篇:中国—东盟档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