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拓展

2024-10-20

课外拓展(共12篇)

课外拓展 篇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还明确规定:“加强生活积累, 让学生在现实的感悟中, 不断地积累经验, 实现作文教学的原生化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主要釆取了如下做法。

一、丰富生话积累, 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生作文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 千文一面, 人云亦云, 满口书生气, 篇篇夫子言, 成为新时期的“八股”。许多教师抱怨学生没有生活, 缺乏真情实感。面对此种情况, 我们要求学生加强生活积累, 做生活的有心人。

1. 丰富校园生活, 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

校园生活枯燥无味, 为了实现校园安全指标, 我们把学生拘束在三尺斗室之中, 不许喧嚷, 不许疯闹, 不许做身体对抗剧烈的游戏, 结果是越束越死, 把学生变成了听话的木偶, 使学生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动辄得咎, 严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新课程实施以来, 我们更新教学观念, 实行班级民主化管理, 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成为校园的主人, 成为自主生活的主人。

课堂上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入意识, 认真开展自主阅读活动, 通过小组活动、多元化的交流,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在相互的交流中实现知识的提升。

课外, 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情有所系, 心有所动, 情有所感, 身有所为。元旦、“五四”青年节、教师节、中秋, 我们组织了师生同乐会, 师生各展才艺, 尽其所能, 其乐融融。征集课间十分钟游戏;开展校园集体舞比赛;春日我们寻找春天, 秋天我们采摘硕果;植树劳动, 运动会, 让学生有事可写。

2. 写日记, 积累生活素材。

我们原本无法回避生活, 所以抱怨学生没有生活是毫无理由的, 关键原因是学生从不留心身边的生活, 缺乏敏锐的视觉, 缺乏生活的感悟, 缺乏生活的积累, 让生活在熟视无睹中销声匿迹。为了积累素材, 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写日记。时时留心身边的生活, 在日常的琐事中寻找作文的素材。开始, 大多数学生将日记写成了流水账, 觉得天天如此, 没有趣味, 没有意思。我们鼓励学生坚持, 定期品读, 在品读中, 体会记忆再现的乐趣, 激发学生积累素材的乐趣。我们还鼓励学生写回忆录, 将生活中的精彩再现出来;写随笔, 将生活中的花束珍藏起来;写科幻小品, 将思想的火花定格收藏;写瞬时的感悟, 将心灵的闪光留存在纸面上。从校园的一草一木写起, 从家乡的一草一木写起, 从师生的一言一行写起, 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写起。将作文的标题细化, 如《宿舍门前》、《放学时的校门口》、《成绩发下来的时候》、《我为校园的小树感伤》、《谁弄脏了我的鞋面》等。经过一个阶段的积累, 渐渐的, 学生觉得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了。

二、拓展课外阅读, 构建书香家庭、书香家园

为了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 我们鼓励学生多读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思考习惯的养成, 在决定性的程度上取决于非必修阅读, 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 把全部时间都花在准备必修课上, 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 由此产生许许多多不必要的灾难。”由此看来, 拓展课外阅读是十分必要的。书本是作文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我们是农村中学, 学生家庭大多不富裕。据调查:一个班级三十八名学生, 家有书籍十册以上的, 只有两人;五册以上的, 只有六人;有的甚至一本没有。而且品种单一, 读过后即束之高阁, 不再问津, 造成很大的浪费。为此, 我们把这些书籍集中到班级, 组建班级书柜, 开放校图书室、阅览室。学校从公用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 学生自筹一部分资金, 购买图书。为稳妥起见, 我们召开了家长会, 取得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一学期下来, 班有藏书两百多册, 全校十二个教学班, 横向交流共有图书三千多册, 人均每学期读书量突破二十册,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 不仅学生收获了知识, 而且家长节约了资金。

“书非借不能读也”。为了鼓励学生阅读, 我们开展读书竞赛活动, 指导学生书写读书笔记, 举行读书笔记展览, 对优秀的笔记在全校交流, 期末装订成册, 发到社区、家庭, 让家长、朋友与我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我们还与镇文化站取得联系, 采取有偿借阅的办法, 拓宽学生借阅的渠道, 建立书香社区。为鼓励学生阅读, 我们每学期举行两次百科知识竞赛, 激发学生读书的情趣, 期末将阅读的成果装入学生成长记录袋。

据统计, 一学期读书最多的学生竟然达到三十二册, 计八十多万字, 读得最少的也有五本之多, 有的后进生还通过读书找回了学习的信心, 重新鼓起了学习的勇气, 班级“作文难”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三、成立校园文学社, 为学生展示才华提供平台

读与写是紧密相连的, 只读不写就无法将自己的立场观点表达出来, 只写不读写作就缺少新鲜的血液。为了把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我们创办了校园文学社, 办起了校刊———《晨风》, 每班设立两名记者, 深入家庭、社区采访, 汲取生活素材, 开设名著欣赏、说长道短栏目, 使学生在自主和谐的交流中获得提升。

通过拓展阅读, 读写结合, 课内外结合, 我们实现了作文教学的生活化, 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在民主和谐的交流中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使学生愿学、会学、乐学, 为呆板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为学生铺就了一条通向智慧的坦途。

课外拓展 篇2

韦达定理简史

法国数学家韦达最早发现代数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着关系。他不仅发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而且发现了一元n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如果一元n次方程

anxn+an-1xn-1+…+a1x+a0=0

的n个根是x1, x2, …, xn, 那么

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个关系称为韦达定理。

课本上讲的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就是上述定理在n=2时的情况。

韦达,(Fran?ois Viète,1540-1603)1540年生于法国普瓦图地区[Poitou,今旺代省的丰特奈-勒孔特(Fontenay.-le-Comte)];1603年12月13日卒于巴黎。

韦达是法国十六世纪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分析方法入门》是韦达最重要的代数著作,他引入字母来表示量,并将这种代数称为“类的运算”以此区别于用来确定数目的“数的运算”。当韦达提出类的运算与数的运算的区别时,就已规定了代数与算术的分界。这样,代数就成为研究一般的类和方程的学问,这种革新被认为是数学史上的重要进步,它为代数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因此韦达被西方称为“代数学之父”。

拓展课外阅读 丰富文化底蕴 篇3

一、多管齐下,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

1.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教师在对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召开家长会,改变部分家长的陈旧观念,并取得家长的帮助,保证课外读物有来源,课外阅读有监督。对于有条件的家庭,可提倡亲子阅读,这对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

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可在教室里张贴读书名言,布置班级读书角。同学之间可交换阅读书籍,提高读物的利用率,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建立“读书小屋”,每周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教师以身垂范,与学生共读。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文化底蕴渐渐地丰厚起来,思维逐渐地活跃起来。久而久之,我们身上就会带有某种特殊的精神气韵和文化归属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与教师共同阅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也便于教师进行及时引导。

二、讲授一些课外阅读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其要注意课外阅读的学法指导。我从每周的语文课中抽出两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讲授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课外阅读指导,使他们不仅在教师的指导下会阅读,在课外自己也会阅读。在指导中,我讲授了一些阅读法,如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精读法等,并设计了一些阅读训练。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知识需要,选择阅读内容,然后确定相应的阅读方法。在读课外书籍的同时,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以积累知识。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推进学生进步

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还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并且可以怡情养性,多了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尝试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及时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以达到拓展课外阅读的目的。此外,我还积极创造让学生口头交流信息的机会,进一步指导他们怎样选择、积累有益的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我还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也可以边读边思考,以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学生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以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四、有机整合,减轻课业负担

1.拓展阅读范围。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现实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在学语文、用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美,并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等拓展阅读。如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这一章的原文;学了《三顾茅庐》后,推出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相关章节。3月5日,让学生读《雷锋的故事》;父亲节那天,请学生读朱自清的《背影》……学生手中的《自读课本》教材,文章不但精彩,而且与课文主题紧密相连,教师应充分地利用起来。

2.保证阅读时间。要顺利开展课外阅读,需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切忌囫囵吞枣地应付课外阅读,否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师要控制过多的机械繁琐的语文书面作业,保证学生每天有半小时的自由阅读时间。可将每周的周记改为阅读、与家长交流、填写读书卡等形式;假期作文可改为出一期读书专题小报等……让语文作业变得有趣起来。

五、搭建展示平台,提高读书积极性

为了增强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我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我喜爱的名言”交流会,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并进行评说、欣赏;“名人故事会”,通过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阅读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自办班级“课外阅读报”,刊载论文格式美文佳作,选登优秀读书笔记,学生一有空闲便忙于搜集资料,采稿、写稿,乐此不疲,热情高涨,读写能力得到增强;参加“读书知识竞赛”“红色经典诵读”等各种读书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读书、交流、展示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表现,每月组织评选一次“书香少年”和“明星家长”,并在班级墙报上给予表扬,并颁发奖状,达到鼓励先进、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热情的目的。由于在阅读的每一环节中,我都关注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大多数学生踊跃阅读,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他们的作品也开始见诸报端,学习语文的热情更加高涨。

拓展课外阅读,提升阅读品位 篇4

根据上面的调查来看, 本校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着实让人担忧,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小学生未把进行课外阅读作为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事情来对待;二是教师没有把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作为教学的内容来安排。为了拓展课外阅读, 提升阅读品位, 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目标

1. 认清课外阅读的本质

我们把小学生在课堂及课本以外的阅读行为统称为“课外阅读”。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 应考虑到他们的认知与心理结构, 因此把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分为三类:低年级的小学生以注音童话、寓言故事为主;中年级的小学生则增加儿童小说、浅显的科幻作品;高年级学生因为阅读能力已形成, 应适当增加文学名著、现代作品及科普读物等。

2. 确立具体目标

为了把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工作做好, 必须首先确定一个具体而明确的目标。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积极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工作, 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拓宽小学生的视野, 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同时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 发展他们的个性,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造就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制定策略

在对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 我们应把握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这将对提高工作效益产生积极影响。

1. 确立课外阅读的基本原则

第一, 必须在配合课内语文学习的基础上, 做到延伸课外。让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因此, 进行课外阅读, 就一定要配合好小学生的课内语文学习, 针对其弱点进行阅读, 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 有计划地进行阅读。在阅读中, 要充分认识到:“初级的阅读是基础, 不可忽视;教学要注意由低到高提高阅读要求。”

2. 激发兴趣并培养良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让小学生在兴趣的召唤下, 由不读到想读、爱读。为此, 我向学生推荐了《阅读改变人生》一书, 向学生介绍名人读书的故事, 让学生从当代名人的切身经历中, 体会到阅读给人以智慧, 给人以快乐, 给人以创造力。

3. 注意实施过程中方法的使用

(1) 做好推荐工作

目前, 每年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多达80万种, 面对这浩瀚的书海, 教师一定要慎重对待, 帮助学生把好关。因此, 在向小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时, 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从小学生的求知欲入手;二是从小学生的爱好入手;三是与课内学习相联系。

(2) 开展具体的方法和形式的指导

阅读不是简单地对文字过目, 而是进行多方面的学习。采用了一些阅读方法后, 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会有大幅度提高。因此, 小学生必须掌握一些阅读方法。

(1) 学习浏览和精读。在进行课外阅读时, 教师要让小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阅读要求及个人习惯而选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有的文章可以采取浏览的方法, 这样可以在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的同时节约一定的时间;有的文章则要求精读, 反复地读, 弄清每一段、每一句话的意思,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练习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一是为了让小学生注意在阅读生活中积累, 同时也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记录下有感触的东西。可以根据阅读的目的要求, 做好各种类型的笔记。

三、重视评价

开展课外阅读的评价, 主要是通过信息的反馈, 了解小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 同时改善教师的教学手段, 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综合能力的发展。我在实行评价的过程中, 一直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注重过程性评价

对小学生进行评价, 不能只看重最后的结果, 而应注重了解他在阅读的过程中, 是否已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以及他在阅读中是否有了长足的进步。

2. 注重积极评价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各种评价时, 应防止采取消极评价。不能只看到小学生还没有阅读多少, 还没有学会什么, 表达能力、欣赏能力及写作能力还有何欠缺等, 应以小学生在读中学了多少知识, 他的各方面能力相对于以前进步了多少为主, 让小学生在激励的感召和鼓舞下, 有向前发展的动力。在这一过程中, 也可以让小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对自己作出客观判断, 从而产生进步的欲望。

四、体会

经过我和本校许多教师的集体尝试和努力, 现在我校学生已经对课外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并养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他们每天在早读课的时间都进行了一些古诗文的诵读, 诵读古诗的范围不断扩大, 文化积淀在潜移默化中随之厚重。同时,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 他们更愿意进行交流, 课堂上激烈地讨论, 课后经常参加一些读书比赛、演讲比赛等, 在“相互切磋中, 加深领悟, 共同提高”。课外阅读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要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我们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朝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

课外拓展感想 篇5

经过2个小时的车上演唱会,大家顺利到达目的地。通过晚上的简单演讲和游戏,大家简单的认识到明天所要进行的活动,但更多的是一种认识,一种明悟——大家的潜能是极大的,不要简单否定自己,不要简单的否定同伴,遇事要仔细思考。

简单的分队之后,队旗的制作如火如荼。一下从相互之间不熟悉到有所了解,效果显著。大家的创意都很新奇。

第二天的活动更是精彩。从大家的胆量,到大家的分配能力,再到大家的相互信任,最后给大家一个巨大的挑战。

断桥的飞跃,让大家明白看上去可怕的东西实际试试其实也就是这样。以后遇事应该不要畏惧,犹豫不前是无用的,要去试试才知道事情的本质。

翻牌排序的游戏要求极高的智商,同时启示的意义更大。从开始时的看似漏洞百出的规则制定,到每队的三次机会实际应该是一共9次机会,我们都被一种规则,一种潜意识所限制,不敢大胆的猜测,即使猜到了也因害怕违规而不敢实施,直到最后的懊悔无比。从这个游戏我们就得知许多,有创新意识,有团队精神,有序合理的对机会进行利用,团结一致共享资源……许多许多难以言表,已经被深深地震撼到了。

下午的背倒游戏也十分有趣,让大家明白了相互信任的重要以及如何建立他人对我们的信任和如何维护这份信任。信任,是伙伴之间的一个基本原则。

最后的终极挑战4米人墙也是重头戏,考验大家的合作能力、奉献的精神,明白一个团队的意义。

总的来说,感触最深的就是翻牌排序的游戏。首先,游戏本身的难度不小,很有挑战性,想再来试试;其次,是这个游戏让我感觉到了事前预设方案的重要性,多几套方案,多几个备份,严格按照方案实施,这才是这个游戏的精髓;最后,我们明白了总结的重要性!虽然游戏结束时大家都进行了讨论,进行了总结,都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但是听了培训师的总结才知道,我们的总结都太肤浅,完全没有进入到事情的本质,并没有打破自己的思维限制,而是在原地绕圈。我们一直在一种模式之中,如果想要更进一步,就必须得打破模式,提出一种更加高效、更加简便且不违反规则的模式。

如前边所说培训师一开始就给我们设下了圈套,说了一些看似漏洞百出的规则,其实这不是漏洞百出,而是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给我们发挥的余地,是一种更新的模式的开端。收获颇多,感触颇深,深深佩服设计这个游戏的人,从头到尾环环相扣,预设伏笔,最后爆炸性的总结,效果非常好。

这次课外拓展确实是增强了我们大家之间的团队合作的意识,促进了大家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大家都融入到了一个团体之中。

收获颇丰。

科学课课外拓展作用大 篇6

一、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

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是以直接兴趣为主。主要表现为:有好奇心,好问,好动,求知欲强,喜欢受表扬等。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不断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的好习惯。结合科学教学实际,在课前或课后布置一些家庭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去观察、摸索、探究、总结。例如,现行教材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课,教学“怎样使杯中的热水凉的慢些?”我让学生课后在家里做一个保温杯,第二天我们来检测谁的杯子最能保温。第二天各式各样的自制保温杯来了:有的精美好看、有的保温性能好、也有的粗制滥造……不管作品怎样,但都是学生亲手制作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课外拓展不仅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好习惯。

二、进一步促进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

科学课实验教学主要以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为主。演示实验虽然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但只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他的可见度和清晰度总是有限的,对学生理解概念、认识事物有一定的局限性。分组实验比演示实验有更大的优越性: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多了,对所研究的对象的可见度和清晰度增大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能得到较大的提高。但他仍受实验条件的限制,一桌多人,一两个人做,其他人看的现象存在。部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差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再则,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受时间限制,大多数只能一次性完成,而一次性实验很难使学生获得完整、清晰、深刻的感性认识,只有反复实验,多次感知,才能形成表象,进而抽象出科学概念。课外拓展,特别是在家庭开展小实验活动,可以弥补以上不足。比如,在讲《物体的运动》之前,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器材。根据教材提示提出以下要求:第一,在有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动、静相互变化。第二,要具备各种转动、滑动、滚动、摆动等运动形式的特点。任务布置后,学生都动起来了,经过几天时间,有的制作了小风车,有的制作了小秋千,有的用线轴和皮筋制成小汽车等等。上课时,同学们拿出自制的实验器材,在老师的点拨下,都能较好的理解力能使物体由静变动或由动变静这一难点,熟练掌握四种运动形式的各自特点。

由此可见,课外拓展(家庭小实验)既可以为课堂教学服务,又可以应用和升华课堂知识。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课堂之外的拓展训练,特别是小实验,它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能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显著效果。如,《沉与浮》一至七课学完后,学生了解了“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回家后,让学生试试:鸡蛋在水中的沉浮。用糖、盐巴、淀粉……进行分组实验。最后得出“不同的液体产生的浮力不同”,这也为教学第八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谈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外拓展 篇7

一、根据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整个单元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从整体上让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进行把握。 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根据整体的教学目标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考虑,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对所需要的内容进行检索, 运用学到的方法和技巧从网络上合法获得学习中需要的网络信息资源,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 为学习服务。 例如可以从教学目标出发, 让学生在以下方面进行自主性探究:网络资源的范围无所不包, 应让学生了解网络资源的各种类型分类和文件提供者提供的下载方法, 这样学生才能利用网络资源下载所需要的内容, 为学习服务。 在自主探究时及时掌握下载的不同途径、 文件管理的方式及为完成下载任务所需要的下载工具。 丰富的网络资源会不断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让信息技术课的课外拓展获得有效性。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 再指导学生对自己搜集的内容进行整理。 但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不要浏览与学习无关的网页。

二、增加游戏环节, 以兴趣提高学习的动力

游戏对于高中生来说永远充满魅力, 因为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勇于挑战。 因此, 信息技术课的课外拓展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游戏的环节, 从高中生的兴趣出发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一方面, 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获得成绩以后增强信心, 感觉到自己具有掌握计算机技能的能力, 自己的付出是有回报的, 这种充满自信的心理会形成良性循环, 对其他课程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另一方面, 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并借用这种技能对信息技术进行不断探究。 例如, 在教学计算机中的“画图”软件时, 如果只是简单地训练学生的这种技能, 就会显得较单调, 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游戏, 如“七巧板”游戏等, 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技能, 提高教学有效性。 学生会投入更浓厚的兴趣, 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以浓厚的兴趣和愉悦的心情不断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探究。 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学生误入网络游戏的世界而影响学习, 否则就适得其反。

三、学科教学整合, 拓展信息技术运用范围

信息技术课程课外拓展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除了单纯地以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内容的拓展以外, 还要将信息技术课程的拓展与各科的教学联系起来。 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 如课文背景、作者简介、风景图片等;美术课的学习更可以借助电脑上的各种绘画功能为自己的作品增添色彩;还可以搜索网络上的教学视频, 为课堂教学作必要的补充。 学科整合之后让信息课的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更具有实用性, 让信息课的拓展范围越来越广泛。 例如, 当信息课程的范围拓展到数学课堂以后, 数学的学习就变得充满趣味性, 本来很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清晰。 利用电子黑板或多媒体屏幕, 让数学演示变得浅显易懂, 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发生彻底的改变, 最明显的在于提供了新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学习方式得到了不断创新。 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开通“校信通”、“班班通”, 让教学资源得到共享, 学习上遇到问题可以在网络上利用一定的方式进行交流, 提高高中生的整体水平。

四、实现师生互动, 构建多元及时沟通框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感到困惑:面对班级里几十名学生, 如何通过观察和提问提高整个班级里学生的整体水平。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我们许多年, 但都没有寻求到一个十分有效的方式, 毕竟学生太多问题是各式各样的, 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 无力分身。 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拓展, 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 完全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 及时沟通, 解难答疑, 构建多元化沟通的框架, 让传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 例如:在教学的整体框架上建立一个多元化交流的平台, 如QQ群、微信群等, 可以以学校为单位或者年级为单位, 或者以班级为单位, 还可以以每一个学科为单位, 在这些平台上进行互动, 交流讨论解答问题, 还可以建立兴趣小组群,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获得创新思维, 充分展示个性。 除了以上平台以外, “家校通”是不错的选择, 让家长和老师交流,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习需求, 让个别辅导成为可能。

总之,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外拓展无论是对学校教学, 还是对学生的发展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信息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日新月异, 我们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外拓展延伸到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每一个层面, 培养出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

摘要: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被重视, 信息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各科教学之中, 取得显著的效果。高中信息技术老师在教好信息课的同时, 还应该转变观念, 努力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向课外延伸和拓展,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课外拓展,拓展方法

参考文献

[1]谢印智.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课外辅导中的作用初探[J].中学数学杂志, 2006 (03) .

[2]周红霞.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一点心得[J].中学时代, 2014 (22) .

阅读教学如何引领学生向课外拓展 篇8

(一) 抓好学生与课文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促成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如果能让学生与课文一见钟情、一见如故, 课也就成功一半了。所以, 在进行第一课时教学时, 不能只机械地着眼于熟读课文, 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 给予他们抒发情感、交流情感的时间。这样抓住了学生对课文的第一次整体感受, 所以学生就很容易地回想起以往的生活经验, 产生共鸣而丰富阅读体验。学生刚接触课文, 新鲜劲很足, 感情也很充沛, 老师也可以借助人物形象、名言警句、优美描写等为切入点, 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使语文学习进入一种美妙境界。

站在一篇课文的教学角度看, 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受, 能激发起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和兴趣, 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这样的铺垫, 学生再进一步深入领悟课文内容时就不需要教师的大量讲解, 教师只要顺势导之即可。笔者认为这才是第一课时所应该真正完成的教学任务。要想完成这个任务, 只需要教师时刻记住这样一句话: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想说点什么吗?再留出些时间, 让学生的感情静静流淌, 娓娓道来即可。比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 学生读完后都很动情, 教师便顺情导之, 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 他们在交谈中联想到了自己喜爱的动物, 表达出自己对彭德怀的理解, 与文本产生共鸣。这样不仅充分调动出他们已有的情感体验, 还因为没有按程序读词而隔断学生的情感, 使得再学课文时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收获颇丰。所以, 第一课时的学习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整体感受、学生对文本的第一印象, 这样才能让学生本人对课文的理解更充实。

(二) 指明课外阅读方向, 有效实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

1.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本所选文章的作者资料。作者的资料包括作者的生平、思想, 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写作原由等, 了解这些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旨,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因此, 很多教师在上课之初就先摆作者的资料, 其呈现方式一般是学生无重点地阅读, 然后进入课文学习。这种做法不能全盘否定, 因为这样能为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 但有时这种过于程式化的做法不但会破坏整个的课堂氛围, 同时由于资料的针对性不强导致对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的帮助也就不太明显了。对于不同的课文、不同的作家, 在指导学生阅读相应的作者资料时就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

2.指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提示学生阅读前, 老师要对课文进行深入地挖掘、分析, 以便找出最有价值的课内外连接点, 启发学生阅读, 从而帮助学生学好课文。

3.借助教材, 指导学生阅读不同文学形式的作品。老师应在课堂上遇到一种文学形式就相机介绍一种, 并建议学生针对这种形式拓展阅读。比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 用浅显的语言介绍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以及《水浒传》这部长篇小说的大概内容, 激发学生对《水浒传》和小说的阅读兴趣。

(三) 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 将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具体表现在语文学习中就是指学生能通过想像从各个角度联系生活, 扩大思维的空间, 使阅读变得饶有趣味。在教学古诗《村居》时, 这一想法得到了较好地体现。古诗本来就具有很大的想像空间, 同时该诗所描写的内容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根据这两点, 可以诗中的字作为投向学生脑海中那激起千层浪的小石子, 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由“草”字让学生想周围的环境;由“莺”字让学生想天空的景象;由“散学”让学生联想自己放学时的轻松愉快;由“纸鸢”让学生回忆起自己放风筝的情景……这样学生在想像中领悟了诗的意境, 在想像中训练了发散思维, 在想像中联系了实际生活, 在想像中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外延。

课本中许多意味悠长之处都是进行这方面训练的极好素材。比如, 《孔子游春》一课中描写泗水河畔春景和孔子论水的两段内容, 含义深刻, 形式整齐, 很能触发学生想像。教师可顺势导之, 让学生用“……是她……”的形式把大自然当作母亲, 发挥想像进行仿写;又让学生学习孔子论水, 用“水……它好像……”的形式发现水的其他特点仿写, 训练发散思维。这样,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句子。

挖掘课内素材, 拓展课外阅读 篇9

关键词:课内素材,拓展课外,阅读衔接点,补充读书成果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个观点是叶圣陶老先生针对当时语文教学拘泥于教材, 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现象提出来的, 时至今日, 仍然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我们需要正确看待教材的作用, 如果说教材的学习是“举一”, 那么运用教材学习中获取的知识、方法、能力进行更为广泛的阅读就是“反三”。那么, 如何使学生能够逐渐地学会“举一反三”, 在具体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来落实呢?下面笔者就如何挖掘课内素材、用足用活教材, 拓展课外阅读方面, 谈一下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注重课本积累, 挖掘课内素材

学习本身应该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就像建筑一座高楼一样, 应该是一层一层地循序渐进地来建设起来, 学习也是如此。就目前学校教学来看, 语文学科是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 但同时也是最难见到成效的一门学科, 它需要学习者不断地坚持投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够逐渐看到成效, 所以积累在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曾经说:“写作教学的目的, 在于养成学生的两种习惯:一, 有所积累, 须尽量用文字发表;二, 每逢用文字发表, 须尽量在技术上用出来。”这里叶老强调的第一个习惯正是知识积累。

就现在语文能力的要求来看, 在考试中呈现出来的是学生对于语文相关素养的把握能力, 如阅读、表达、理解等方面的能力, 属于死记硬背的知识越来越少。就现在来看仅仅局限于古诗词、名篇名句部分需要学生记住。但是从整体上来看, 大量的知识还是隐性的知识, 这说明我们教师要充分地挖掘课内素材, 充分重视课本的积累。具体来说, 对于一篇课内文章, 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的词汇、语句和典型的表达方式, 这是基础的部分。同时,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于所学要做出适当的补充和扩展, 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才能够实现能力和素养的全方位的提升。

二、挖掘教材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 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内有益的补充

崔峦教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应以教科书为主, 用好教科书, 紧扣文本, 走进文本, 与文本对话, 同时又不能视教科书为主宰, 应适当地拓展和引领。”这就指出了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拓展的辩证关系。现行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是中外名著的节选, 教学时, 适时地引导学生阅读原著, 既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收获更多的知识, 又反过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增强教学的效果。

例如, 课文《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片小说《故乡》, 当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喜欢上这个健康、淳朴, 有着一肚子新奇见闻的小男孩后, 鼓励学生阅读短篇小说《故乡》, 了解闰土一生的命运发展, 从而全面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有些课文是节选了原著的一部分内容, 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学生无从知晓。这对于好奇心强的小学生来说, 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金钱的魔力》, 节选自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 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插入原著《百万英镑》中的相关片段, 欣赏之后, 我提出问题:打开窗子的是什么人呢?文中的“我”如此贫困, 他手里的百万英镑是怎么来的?他在买衣服的时候受到店员和老板前后天差地别的对待, 此后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学生为了弄明白事情的整个来龙去脉, 解除心中疑团, 自然会产生阅读期待, 产生了进一步去阅读这篇小说的愿望。在读书之后还可以向学生推荐根据《百万英镑》拍成的同名电影, 领略名著多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此外, 语文这门学科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 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学生要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的学科, 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 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 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成果展示活动

拓展的课外读物不及时督促, 学生往往会三分钟热度, 最后不了了之。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 检验学生阅读成果, 我们要把拓展出去的阅读活动引向深入, 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成果展示活动, 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收获的快乐。读书成果展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 读书知识竞赛

小学生对参与竞赛的热情特别高涨, 组织学生举办各种形式的阅读竞赛, 可以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氛围里, 进一步增强阅读的的兴趣与信心。我们可以举行“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演讲比赛”“古诗诵读”“经典诵读表演”“读书故事会”“读书明星评选”“诗词诵读大王”等活动, 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和幸福。

(二) 读书笔记展评

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 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 并指出优缺点, 明确努力方向。完成好的给予表扬鼓励, 完成不好的给予个别指导。评出“读书小能手”“优秀读书笔记”等, 这样以表彰奖励的形式加以鼓励, 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总之, 课堂, 其实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一个起始点, 它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而不是终点, 课堂之外的课外阅读拓展则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 只有抓好课内和课外这两个同等重要的学习环节, 我们的教学才是完整的, 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系统的。

参考文献

[1]尤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J].新教育, 2009 (2) .

[2]朱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J].新课程:教研版, 2009 (11) .

[3]王思红.学会阅读——谈中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14 (3) .

[4]尹敏, 施焰.当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探索, 2012 (1) .

拓展大学英语课外教学渠道的探索 篇10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课外教学渠道

1. 前言

自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公布以来, 大纲经过了几次的修订, 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然而摆在大学英语教师面前的难题是如何利用逐渐减少的学时来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提出, 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铺垫了理论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技术保证。那么,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更新观念, 不断开拓教学渠道, 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不断提高。

2. 建构主义和任务教学理论的阐述

2.1.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要义是:知识是由个人自己建构的, 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但是这种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 是社会互动的结果。该模式确认了学生、教师、任务、环境四个方面的多种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而处在中心位置的当然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生, 后三者则构成学习的中介因素和外围环境, 对学习者的个人知识建构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个方面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教师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最终实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该理论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007) 相契合。《课程要求》明确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 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 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2.2. 任务教学法

我们不难看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有法可依的, 那么教师可以以这些理论为指导不断拓展课外大学英语教学渠道。

3. 课外大学英语教学渠道

事实上, 课外英语教学的渠道形式多样, 内容颇丰, 从有组织的课堂教学到自主的课外学生活动模式。教师可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所需, 因材施教, 设计不同的任务, 组织、指导、帮助、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3.1 课外学习材料的选取

大学英语教学学时普遍偏少, 教师的教学一方面要达到不断提高的培养学生英语读写和听说的能力, 还要实现大纲中提出的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面。

为此, 教师可因材施教, 为学生选取不同的课外学习资料, 如《捷进大学英语》等系列教程。教师结合教材, 合理设计学习任务, 指导学生接触有意义且实用的语言, 各种体裁的文章, 专题话题的章节无疑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接触和使用语言。此外, 教师还需利用课堂时间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如学习内容汇报、辩论和讨论, 指导学生的学习, 真正促进其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3.2 选修课程的设计

大学英语是基础课程, 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完成。然而, 一门语言的学习不是两年的学习就可以保证终生有益。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要做到四年不断线。

教师可按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学习兴趣及专业的特色开设内容和形式多样的选修课。写作、阅读、听说、翻译课程的设计强调语言本体的意义和应用, 促使学生运用语言;在任务轮的某一点上注重语言本身的意义;多媒体影视欣赏课则极大满足了学生的乐趣, 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评论、配音、表演影视片段, 这样, 教师不仅在教学的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突出语言的使用, 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世界的了解, 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3 网络课堂的开设

2004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了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可利用校园网开设了精读主教材的网络学习课堂, 学生们可以自主上机, 预习、学习、练习相关内容, 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网上测试、答疑。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和促进不断提高其英语应用能力。

3.4 竞赛的承办

除了课堂教学模式外, 教师还可以组织承办各种英语竞赛, 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辩论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教师可指导学生, 及时指出学生的问题所在, 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比赛, 学生不仅提高了英语应用能力, 还增加了大学英语学习阅历, 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到肯定, 积极性得到充分地调动。

3.5 学生活动的组织

此外, 大学英语教研部门还可以联合学工部门开展各项娱乐活动, 如:英语角、英语晚会等, 从而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在英语角, 学生们与外教面对面的沟通, 同学间的互动, 使学生的口语会话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在英语晚会上, 英文歌曲的演唱、小品、戏剧的表演使学生的其他综合素质的到发挥和展现, 这无疑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 教师进一步发挥其“帮助者”、“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在课外成功地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和“学习环境”[4]。

4. 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担负着培养符合21世纪经济全球化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 大学英语课外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将成为落实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四年不断线的重要保障, 大学英语教师应不断努力以实现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观。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2004.1

[2]任俊莲, 任务型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课外拓展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篇11

一、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空白,并学会填补空白

1.认知补白。以教材为基础,发现并填补文本认知结构中丰富的内涵可以称之为认知补白。它的范围广阔,内容繁多,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好尺度,掌握好取舍。采用的常见方式是从课题入手,进行思维训练,展开认知补白。例如,教学《虎门销烟》一文,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的题目,却传达了太多的信息,要指导学生采取各种手段拓展认知结构。可以查字典,可以查阅文献,更多的可以上网查询:关于虎门销烟的时间,关于林则徐,关于鸦片战争等等。既然教材中编排了这一历史事件,作为学生就该对此有个很粗略的、大致上的了解,但在程度上却是因人而异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仅对文本掌握就达到目标,而对学习轻松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相互交流,甚至可以是更深一步的外延的拓展研究。这样学语文,才能在积累中逐渐丰厚,才能厚积而薄发,才是活的大语文。

2.想像补白。想像补白,顾名思义,是在对文本的理解过程中,适时适地地加入读者自己的想像,是与作者情感的共鸣,能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这需要我们教师深入细致地研读教材,找准文本的突破点,这如同寻找诗歌的诗眼所在。例如,经典的老教材《荷花》一文,“我仿佛也是一朵荷花”使作者对荷花美的赞誉和陶醉到了极致之处,同时也是学生情绪高涨之时。这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如果你也是一朵美的荷花,在这美好的清晨,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是情感的补白,是对学生说的训练。

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的阅读文章,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重视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喜爱,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阅读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它给人以力量,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享受阅读的人是幸福的。

1.以课文为基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选入教材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因此,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给每组课文起名字,如“历史人物篇”“环保篇”“生命教育篇”“爱的篇章”等等。然后,根据每组文章的特点,向学生推荐或者请同学之间互荐相应的课外读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择最适合自己读的书,充分汲取书中的养分。

2.强劲包装“班级读书迷”,榜样激励,飞扬学生阅读的心情。说到我班的“小小读书迷”,同学们都知道他的名字——俞寅哲。这是个特别爱看书的孩子,看书对他来说是最大的休闲和享受。这是一个非常优质的资源,要充分地加以利用。我先让俞寅哲同学向同学们展览了他的藏书,向同学们介绍他所喜爱的图书的故事梗概,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班级里浓浓的读书氛围渐渐形成,孩子们渐渐与图书亲近,渐渐以拥有图书为豪,渐渐懂得阅读带给人们的潜移默化的改变。有书香为伴,学习生活就多了一份乐趣。

3.家校配合,保证学生有效阅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加上课外阅读是孩子在课外进行的一项学习活动,家长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学生课外阅读质量。因此,教师要跟家长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如可以要求家长带孩子到书店一起选购课外读物。家长和孩子一起购书,既能有效地挑选内容和程度适宜的图书,又能顾及孩子读书的趣味,使购买的图书物有所值。但是,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的监督和帮助,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保证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此外,营造良好的家庭读书环境,增加阅读作业,交流读书乐趣和困惑,这些都是很好的促读手段,为学生课外有计划地开展阅读活动提供空间和时间。因此,只有家校配合、共同指导督促,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外阅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使孩子的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收到成效。

三、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任何学科都不可能单独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特别是具有工具性特点的语文学科,它更是与其他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语文教学要与音乐、体育、美术、综合、思品、科学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让我们荡起双浆》《赶海》等课文时,可以把音乐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动人的旋律中感受课文丰富的内涵;在教学《石榴》《荷花》等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拿出画笔,画一画心目中的石榴和荷花,使得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在作文教学中,就更需要把语文和其他学科联系到一起,有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参加一堂体育课;有时,可以让学生留心一次科学实验;有时,可以一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的同时,指导他们有序地观察,认真地感受,准确地表达。这时的语文老师所扮演的是一位全能的角色,他所传达的是这样的信息——语文,无处不在。

课外拓展 篇12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 英语阅读理解在考试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难度系数也逐年提高, 英语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此背景下, 课本显然是无法满足中学生的阅读需求的。课本在英语学习中仅能起到基础作用, 课本的阅读内容有限且与当下时事热点脱节, 仅以课本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无法使学生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因此, 必须将拓展高中英语课外阅读这一任务提上日程。

一、明确阅读意义, 寻找适合的作品

莎士比亚曾言:“学问合乎自己的兴趣, 方才可以得益。”因此教师需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第一步。兴趣使学生更加专注于英语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明白阅读使人思维开阔, 见解深刻, 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高自己的英语技能, 未来面对四级、六级、托福、雅思考试将会变得很容易。学生明白了阅读的意义后, 就会主动地去阅读。此时, 教师要担当学生阅读的指导者, 为学生挑选适合的书籍。

首先, 应选择与课本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拓展课本知识, 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本知识, 帮助学生记忆。例如: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R ound the W orld in Eighty Days, the Thre e Musk e tee rs, Rob in H ood等书籍, 历来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 符合高中生的口味, 教师可以将这些书作为课外读物, 并让学生写英语读后感, 如此便可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书中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学习主人公的精神完善自己。

其次, 报刊作为当下的主流媒体, 以其巨大的信息量、丰富的内容、生动的语言一直在人们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将英语报刊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英文报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加之报刊反映的是当下的时事热点,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最新的天下大事, 看到一个多样的世界, 丰富阅历, 享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

二、合理应用阅读材料, 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阅读英文报刊起到了巩固基础知识, 拓宽视野的双重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合理应用英文报刊。

第一, 学生在阅读全英文报刊时, 路遇拦路虎肯定是在所难免的。此时, 学生不可能一一查明每个单词的意思, 因此学生要学会在阅读过程中猜测单词的含义。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境或者联系生活实际来猜测单词的意思。例如:He replied quickly, but after he considered the problem more carefully, he regretted having made such a hasty decision.句子中hasty是生词, 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知道, 他迅速回应。但当他仔细思考这个问题时, 又很后悔自己刚才做了一个怎么样的决定, 可见此处要填的是一个形容词, 根据前句与后句对照可知, hasty与quickly同义。

第二, 报纸信息量大, 若盲目地阅读, 学生读完一篇文章会很茫然, 不知道文章在讲述什么。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报纸, 让学生掌握阅读的五大要点, 即文章讲述的是谁, 发生了什么事情, 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 事情如何发生。掌握了这五大要点, 学生便可以大致了解文章的来龙去脉, 不会一头雾水, 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准确地获取信息。万事开头难, 学生在刚开始阅读时面对密密麻麻的字, 必定会烦躁, 坚持不下去, 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训练, 久而久之, 学生的词汇量不断积累, 阅读速度不断加快, 便会产生成就感和自信, 学习英语也会越来越有动力。

第三, 养成好习惯, 坚持训练。习惯对一个人的成功具有重大影响, 人们日常活动的90%来自于习惯, 好习惯是通向成功的钥匙, 不管是美好的德行还是较强的学习能力, 都基于好习惯的培养。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包括阅读的步骤, 眼睛与报纸的距离等各方面。同时, 教师可以通过测试的形式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 量化考核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英语水平, 明白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改善, 不断进步。

三、客观看待阅读材料, 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首先, 虽然好的阅读材料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加速器, 但是若学生没有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 再好的阅读材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即主动学习, 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应明白好的阅读材料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仅起到辅助作用, 而不是决定作用。因此, 学生要多锻炼, 多实践, 从实践中领悟阅读技巧。

其次, 由于阅读材料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 学生若要理解全文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师此时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 给学生讲解文章的背景, 以及人物、地名、人名等, 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例如:《英文周刊》第23期的“阅读理解”第四篇讲述了希特勒的政治生涯, 教师可以在讲解这篇阅读理解时讲述希特勒的童年时代以及青年时代的事迹, 全面地评价希特勒的政治生涯, 这样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读文章, 阅读效果才会更好。

另外, 增加互动, 及时反馈是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关键。课堂上教师要针对阅读材料中的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 然后互相交流, 最后向教师汇报讨论结果。在反馈的过程中, 教师要发现学生答案的闪光点, 赞扬并奖励学生,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也要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及时纠正并修改。例如:讲述“环保袋“一文, 教师让学生利用文中deserve一词造句, 学生给出的答案如:“Your suggestion deserves to be considered。”此句中“deserve to do sth.”用得恰到好处, 并且被动语态的掌握也十分准确。学生听到这样的评价, 学习英语的兴趣自然提高。

四、丰富英语交流形式, 让学生发现英语的魅力

高中英语学习不仅要学会自主学习, 更要学会团队学习。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 但是集体的力量却是强大的。因此, 教师要倡导学生相互交流, 共同进步。

例如:在班里成立一个英语书籍交流中心, 每个学生两周读一本英语书籍, 并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读完后将自己的书和阅读笔记放在教室的书架上, 让别的同学借阅书籍并写读书笔记, 这样同学们轮换着看书并交流读后感, 既可以节省购书的成本, 又可以增加同学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报刊, 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也会提高, 单词的储备量增加, 对于课堂上基础知识的学习便会驾轻就熟。

除了成立英语书籍交流中心外, 还可以定期举行英语辩论赛, 辩论赛更能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开展英语话剧、小品表演, 表演是展现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艺术, 因此, 表演话剧、小品可以展现学生英语综合素质, 增强他们的舞台表现力, 让中学生通过实践, 亲身感受英语的魅力。

语言作为一个交流的工具, 是一个国家历史、地理的活化石, 英语作为西方国家的母语, 展现了西方独有的魅力。从这些实践活动中, 学生可以感受西方文明的进步并为自己所用, 语言的学习也是不同国家文化的碰撞, 有碰撞便会有融合, 学生从中可以汲取优秀的西方文明为我国所学习与借鉴 (王凤军2005) 。

总之, 课外阅读是英语教学的拓展与深化, 对学生英语口语、书面表达都是一种锻炼。在教学中, 教师要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 所选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让课外阅读作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殷志勇2009) 。更重要的是, 让英语学习作为一种良性循环, 让学生不断坚持, 不断从中收获和成长。

摘要:课本显然是无法满足中学生的阅读需求的。课本在英语学习中仅能起到基础作用, 课本的阅读内容有限且与当下时事热点脱节, 仅以课本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无法使学生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因此, 必须将拓展高中英语课外阅读这一任务提上日程。

关键词:课外阅读,高中英语,兴趣

参考文献

王凤军.2005.重视课外阅读提高阅读质量[J].语文教学与研究, (11) .

上一篇:童话女孩的故事下一篇:设计艺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