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实践

2024-09-29

课外实践(精选12篇)

课外实践 篇1

地理作为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学科, 伴随着近年来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 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高中地理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与现实和实践“脱节”, 学生在课堂上仅仅通过图片、视频等了解课本之外的世界, 学生在课堂上为环境忧心忡忡, 但是到了实际生活中, 又没有树立起低碳环保的理念。这种传统的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方式, 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更不利于学生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下是作者关于如何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几点探索和实践。

一、扩大地理课堂, 寻求地理学习的空间

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课堂局限于教室,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近乎“纸上谈兵”, 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阅历有限, 无法将地理课堂与现实实践相结合。通过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有助于拓展地理课堂, 拓宽地理学习的空间, 促使学生完成从书本理论到课外实践的跨越。

例如, 在学习中国的地形、气候相关内容时, 作者引导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掌握相关的要领。比如结合所在地的地缘、地貌, 再结合相关的资料开展研究, 了解中国的地形和气候。再比如了解中国地形的总体特征, 了解地形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了解中国的地震带和火山是如何分布的?中国的气候有怎样的分布特点, 这种分布的成因是怎样的?中国有哪些气象灾害?这些气象灾害对生产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课外实践活动中, 学生结合空白的中国政区图, 填写上山脉并标注名称。如以下图表:

中国沿北纬 32°地势剖面

通过以上图和表可以看出中国地形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通过类似的课外实践活动, 扩展了地理课堂, 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二、创新地理课堂, 打造合作学习的模式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 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 也会采用多种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 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 但是这些方法都有点“捉襟见肘”, 学生无法全面“施展”。而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有助于通过合作学习的模式, 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博采众长, 打造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一般来说都是小组合作完成的,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实现从教材到生活实际的迁移与发展。通过课外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 扩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例如, 学习“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时, 作者引导学生小组到图书馆、本地博物馆或通过网络进行查询, 了解如何判断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类型有哪些?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学生合作小组通过实践整理出以下两份关于人口迁移的表格:

“二战”前后的世界人口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人口迁移

整理出表格之后, 学生合作小组结合上述两个关于人口迁移的表格进行探讨, 有的学生便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人口迁移反映的是社会的倒退还是进步?学生就此展开辩论, 有的学生认为是社会的进步, 伴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人口迁移表现了现代文明的进步。有的学生则提出对这个问题应该理性应对, 在战乱时期, 人口迁移是一种被动的迁移, 是被迫的, 是社会的倒退, 而到了现代社会, 人口迁移往往是经济发展、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走出地理课堂,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地理是一门灵活的学科, 所谓“知识在课外”, 书本之外, 有着更多的地理知识等待学生去挖掘, 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培养自身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课堂, 学生被动地学习相关的知识点, 缺乏主观能动性, 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而当学生走出地理课堂, 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点, 运用创新手段, 积极拓展知识网络。

比如针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的方式来研究, 也可以通过发放调查表来了解普通居民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看法, 在实践活动结束后, 学生将这些实践报告收集起来, 结合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汇总, 制成如下表格:

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发现, 其实书本上的知识点正是现实生活的呈现, 深层的地理知识都蕴藏在实际生活之中。

四、激活地理课堂, 实施思想教育行动

教书育人需要教书与育人同时进行, 而一直以来, 很多教师过分重视教书, 轻视了育人的重要性,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 育人比教书更重要。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课业负担较重, 平时也较忙碌, 所以在育人方面, 教师无暇顾及。而通过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有助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应用于课外, 进而实施思想教育行动, 促进教书与育人的全面整合。

针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知识点, 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到当地的公园、小区等公共场所开展实践活动。比如作者曾带领学生举办“爱护环境, 人人有责”活动, 学生小组到当地的公园捡垃圾, 宣传环保低碳的意识和理念, 促进了学生对环保问题的重视, 而且尝试提出一些关于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的建议等。通过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让地理这门课程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达到育人的目的。

总之, 高中地理是一门与生活实际、未来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 这门学科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创新性, 才能让学科改革绽放绚丽的花朵, 才能让教学更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摘要:高中地理是一门与生活实际、未来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将教学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完成学生的全面认知, 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课外探索、认知、实践的价值和意义。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应重点抓好扩大地理课堂, 寻求地理学习的空间;创新地理课堂, 构建合作学习的模式;走出地理课堂, 培养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激活地理课堂, 实施思想教育行动四大环节。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外实践,四大环节

课外实践 篇2

今天11月17日,我6点半告别了懒床的历史,因为我知道今天的活动很重要,事实后来证明我的想法是正确的。

我们被分成6大队,而我身处第二队——雪豹,接到任务后,我们迅速赶上24路车,在那里有一个老师在等待着……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一天,它教会了我们许多东西。西首先,当你在一个团队中和人共同执行任务是,不要吝啬一分。时刻准备贡献自己。在队员们没零钱坐车时,队长毅然地给我们刷卡一次刷十多遍。当我们找不到目的地时,即使用卫星顶我导航会耗很多流量,我也毅然地贡献。因为你不可能仅凭借个人之力去有效地完成任务。要综合各方长处,有效灵活的使用各种人力资源。比如有的人地图能力比较强,就让他走前头带领我们找到地方。有的人管理能力很好,就让他管理后勤工作,管理队员,确保没有人掉队等。这当中就有人让我非常感动。过马路时,会有人走在外围,保护中间的女生。

我们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这句话在我们身上得到了很好地体现。这也是本次活动最深的感受。虽然我们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但我们却拥有一个珍贵的过程。通过寻找目的地,我对地图的使用更上一层楼。我懂得如何利用一切资源去实现,比如准确利用公交,恰当的询问路人,观察周围的建筑状态等。通过在大唐芙蓉园内的闯关,锻炼了自己的体能。这都是我们在课堂上所学不到的。

我们一起品味陕西小吃,一起一家家的寻找经理人,一起手牵手唱歌,等等。这都加深啦我们队员间的友谊。

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朋友。

还有王娜,李浩,唐启朋,宋晓莉,韩盼盼,薛艺洁,韩习习。只是最好的收获。

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就是胜利。即使我们跑不动啦,也仍咬牙坚持着,不落任何一队。即使每次进门都被拒绝,甚至被人赶了出来,我们仍不放手,直到成功。

激发兴趣 多方施教 课外实践 篇3

一、激发兴趣,导入古诗词

有的同学认为几十个字的诗词一下子就能背出来,也就等同于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对古诗词不感兴趣。这时,作为教师,就得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古诗词的意境。

1.教师范读法。

古诗的朗读,由不同的人来朗读,完全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意境。作为课堂教学的调控者,教师可以利用自己深情并茂的朗读,在学生面前呈现出古诗词的意境,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故事讲解法

在教学《题李凝幽居》这首诗前,我设置了这样一个小问题:“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推敲这个词的来历吗?这个词就来自于《题李凝幽居》中的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贾岛正琢磨着一句诗,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诗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这个字的运用,是不是可以换成是‘敲。于是他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发愁之处说了出来,韩愈听了,对贾岛说用‘敲好。贾岛听了韩愈的解释后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那到底韩愈说了什么?‘敲又比‘推好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学了古诗就知道了。”

通过这一故事的引入讲述,学生对本首诗的学习兴趣就更浓厚了,教师就可以在学生追求情趣中组织教学,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3.插图悬疑法

文本中的插图很好地描绘了古诗词的意境,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如《悯农(二)》的课文插图,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的场景。学生汇报后,我说:图上的农民们挥汗如雨辛苦地在地里劳作着,到了秋天就能收获很多的粮食,但是这农民一家人个个骨瘦如柴,穿着破旧的衣服,那位妇人的怀里还抱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孩子,农夫站在一边面露难色,无可奈何。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说出了大多数孩子心中的疑问,接下来的古诗学习,学生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二、多种方式,学习古诗词

1.借助“魔棒”,分清节奏感。

诗词是一种具有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的文学样式,特别适合朗读教学。

指导朗读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是指导学生读准确每个字的字音,接着应指导学生把握好诗词的正确节奏,把诗词的节奏感读出来。教师可以使用节奏线这一小“魔棒”来划分诗歌节奏,从而达到琅琅上口的效果。《春雨》这首诗,很多同学会读错第3句的节奏,教师只要在古诗中间加上节奏线就行了,即“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又如汉乐府民歌《江南》的正确节奏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节奏线的使用,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只要读准了诗词的节奏,那么再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就显得事半功倍了。

2.媒体参与,理解诗词意。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理解古诗词中的一些不常见的事物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制作课件,化抽象为具象。如:“茱萸” 这一事物,通过图片和补充资料的介绍,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中国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会佩带插着的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以示对亲朋好友的怀念,从而更深地体会诗中作者所写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内心的惆怅。

把功能强大的多媒体引入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使得古诗词教学的很多难点都能迎刃而解,化解了古诗词与学生之间的沟壑,学生也能更深刻、更直观地理解诗词意。

3.发挥想象,提高审美感。

诗词往往语句精湛,不可能长篇大论,而这也是诗词的魅力所在——用简短的语句营造出丰富的意境和画面。教师可以在诗词的一些留白处做文章,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诗中意境,依靠想象力去联想、补充构想诗词中的画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课外实践,积累古诗词

古诗词课堂教学完成后,开展形式多样和生动活泼的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外延伸拓展,提高古诗教学有效性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我们可以利用赛诗会、古诗接力、对对子等游戏激发学生的诵读古诗词的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把古诗词所描摹的美丽画面通过画笔展现出来。对具有较强叙事性和故事性的古诗,如《游子吟》、《寻隐者不遇》等诗,可举行情景剧表演活动,再现古诗情境,加深理解,丰富感受。如让学生扮演孟郊,在与母亲的话别中,体会母恩的伟大。还可以利用学习园地,黑报报等阵地,开展专题知识集锦,如“边塞诗”、“送别诗”、“咏物诗”等,积累古诗词知识。

古诗词犹如一条浩瀚的大海,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去发掘。我们只有运用多种方式,全方位多角度的让古诗贴近学生,走进心灵,才能让古诗词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长桥中心小学江苏】

汲取课外实践活动的写作营养 篇4

历数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中的精彩情节, 往往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准确、客观的反映。而那些精妙的写作技巧的提炼, 也都是受到了生活的启迪, 任何幻想脱离社会生活而写出好的作品, 都是不现实的。那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的情节、独到的写作技巧和隽永真挚的思想情感等, 它们就像写作长河的无数支流, 汇成了文学这条浩瀚的海洋, 没有它们, 文学绝不会如此浪花朵朵, 波澜壮阔。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 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从范文中学习各种写作技巧外, 还要提醒他们, 走进生活, 思考生活, 学习生活, 抒写生活, 让习作透射出时代的气息、生活的智慧, 并让习作紧扣时代的主旋律。

还记得, 去年的暮春, 一个草长莺飞、“花落水流红”的诗意时节, 我们带着校文学社的学生到溱湖湿地公园采风。一到那里, 孩子们就被水乡所独有的生态美景吸引了:鱼翔浅底, 鸟鸣柳枝, 绿草如茵, 乔木参天……就连湿润的空气中, 也氤氲着幽幽的花草的芳香, 引得众多的蜜蜂和蝴蝶, “嗡嗡”振翅, 上下翻飞……同学们乘竹筏漂流, 与灵动的春水亲密接触;走羊肠小道, 跟苍松翠竹捉开了迷藏;观白鹤飞舞, 欣赏它们飘逸的风姿。在静听碧水潺湲, 青鸟啁啾, 仰观苍穹万里, 云卷云舒之际, 尽情享受这大自然的神奇馈赠, 放飞自己的激情和思绪。

在乘坐竹排畅游林间水道时, 为我们撑排的大婶也被孩子们的情绪感染了, 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富有水乡特色的小调:“鲫鱼喜欢逆水走, 小妹爱拉哥哥的手, 哥哥当兵离家乡, 妹有话说羞开口……”大婶的吟唱婉转缠绵, 犹如潺潺溪水, 流进我们的心坎, 甜蜜而温馨。

采风活动结束后, 同学们纷纷交上了所写的习作。这些习作内容丰富翔实, 感情真挚充沛, 语言清新活泼, 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的才华。有几篇还作为优秀习作, 进行了全年级的交流欣赏。这次活动对写作所起到的作用, 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在进行活动总结时, 带队的几个老师都谈到, 正是走出校门, 走进社会, 让学生与社会交流, 与大自然对话, 才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灵感, 丰富了他们的写作内容, 提升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当然, 引导学生走进社会, 走进自然, 去发现写作的第一手材料, 去探寻最自然、最适用的表现技巧, 以生活为习作老师的同时, 还要引导他们多读好的课外书籍, 因为一篇好的文学作品, 就是一名好老师, 学生会从中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

我们学校正在举行的名著阅读与赏析活动, 是课外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之一, 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有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写道:“读《三国演义》, 让我们感受到了先贤义薄云天的美德, 让我们领略到了万马奔腾的古战场的壮美;读《红楼梦》, 让我们在为宝黛的凄美爱情扼腕叹息的同时, 也让我们为其中优美的诗词佳句而拍案叫绝;读《复活》, 让我们为喀秋莎·玛丝洛娃善良的性格、不幸的命运而感慨……苏东坡的豪迈、李清照的婉约, 杜甫的悲壮、李白的浪漫……所有这些, 无不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撼。名著阅读与赏析, 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塑造了我们的灵魂, 丰富了我们的写作。”

看着学生的一篇篇读书笔记, 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课外名著阅读赏析活动, 确实是净化灵魂、提高修养的神圣事业, 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课外实践活动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教育教学活动与新课改紧密结合,对新课程中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进行加强和拓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组织学生走近科学,参加科学实验、探究、创新活动开展,培养中小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亲自进行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情感,感悟生命的意义,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组织学生亲身进行挑战性的拓展训练,培养中小学生的勇敢坚强和团队协作精神,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

二、培训时间和人数及收费

培训时间:3天,周一上午9:30前到校,周三上午10:00前离校。培训人数:90人

收费标准:每期每人收费200元,带队教师每人缴费100元(餐费),安排住宿前交清。

运行机制定位:分年级活动,模块化教学,学分制管理。

三、安全、后勤保障措施

1、学生往返基地乘车由生源学校负责安排,费用自理。

2、每期学生抵达、撤离基地时,生源学校带队领导与基地负责人举行交接仪式。

3、住宿:学生公寓楼4—6层。每间宿舍8 人,双层床,内设卫生间和洗澡设施等,宿舍内每人备有被褥1套、暖瓶4个、脸盆8个。带队教师与学生同住公寓楼,便于管理学生。带队教师和学生需要自己带毛巾、牙膏、牙刷、香皂、洗发膏、换洗衣物、水杯、笔记本、钢笔。

学生公寓实行物业管理,设有洗衣房和充电设施。学生自己收拾房间,宿舍管理员和辅导员指导协助。就餐:学生餐厅二层就餐。按每人每天20元标准营养配餐,每桌6人,实行分餐制,早餐4元,中餐和晚餐各8元,教师用餐与学生同等标准,单独安排桌次。少数民族师生单独安排桌次和饭菜。

学生在就餐期间要注意节约,个人餐盘内无剩饭剩菜,餐后,自己收拾餐桌。生源学校要求学生不带任何食品、饮料。

学校餐厅设有购物超市和电话超市,方便师生生活。

4、学校设有医务室(办公楼2层),有校医1名,医务室有常用药品。生源学校可以派随队校医。

5、对于学生的学习、食宿、集体活动、外出参观等各个环节的活动,指导委员会必须周密安排,做到时时处处有专人负责,全过程管理,确保学生安全万无一失。

四、活动要求:

1、活动前要提前10分钟在指定地点集合,并清点人数,有秩序的进入活动场所,做好准备。

2、要认真观看老师和同学的示范动作,专心听讲,做好记录。

3、活动中要做到五心要求:即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精心操作、信心坚持、爱心互助。

4、要听从指导老师的指挥,严格遵守安全操作技术规程,认真实践,严禁从事与实践活动无关的活动。

5、要爱护基地公物,爱惜劳动成果,发生意外及时向指导老师报告,损坏公物按价赔偿。

6、未经老师允许,不得擅自离开活动场所,否则按旷课处理。按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7、实践活动过程要注意水电火等方面的安全,消除事故隐患,严防事故发生。

8、外出活动要听从指挥,不得擅自行动。上下车及其有关活动环节要自觉排队,遵守公共秩序和有关单位规章制度。

9、实践活动结束后,要根据指导教师要求清理活动场所,做好卫生清洁工作,并集合听后指导教师讲评。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探索 篇6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外实践;实例;探究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的内容丰富,形式也具有多样性,课外实践课的开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二是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三是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是课堂教学无法代替的,其重要性是显然的,由于它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因此组织好一次实践课就如同一节室内教学,必须要做好教学设计,确定明确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目标。

例如,设计一次去汉江河边观测水质的实践活动,首先,我们明确任务:观察水质,记录一定范围内河边排污口的数量,估计出污水排放量,观察河边的植被情况,结合周边环境分析河水被污染的原因,提出治理方案。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思想品德。

目标确定后,我们还拟定了详细的计划设计,就像教案中的教学过程一样,主要包括有:实践内容、日期、路线、地点等。

同时,在计划中,我们还确定了活动的组织方式,相当于课堂组织教学。出发前是集体行动,到达河边后,开始分组:有安全联络组,人数和勘查小组的分组数相同,主要负责与每个勘查小组进行联络,实时清查人数;有勘查小组,将大部分学生按男女比例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确定一名小组长,并确定一名联络员与联络小组保持联系。

有了详细的计划与活动安排,整个实践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

经过多次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我发现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有些活动在计划设定时着重点也不同:

例如:计划一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的活动,那么在时间选择上就应该选择天气晴朗且在正午12时左右,如果选择多云天气会影响观测的准确度。观察星座应该在天晴月暗的日期。即时间的选择上要注意与实践内容相符,因事制时。

根据实践内容不同,选择的地点也不同,地点的选择也相当重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对实践活动的地点选择应因事制地。例如:计划一次野外观察定军山走向的实践,我们选择了与定军山遥遥相对的相距约10公里的天荡山,交通也比较便利,步行容易,视野开阔。(说明:此地位于汉中盆地西端,南有定军山,北有天荡山,中间是汉江,从中部平川区出发向南向北走,步行均为1小时多路程)再有:计划对地转偏向力的验证,如果我们直接带学生到河边去观察,观察范围很有限,视野不开阔,所以,我们选择了距离河边较近,但又有一定高度的定军山来观察汉江水在河床中的流向变化,记录下几个对岸边冲击的地点,再去河边实地查看,从而得出地转偏向力对河床影响的结果。

以上几个例子均是在一个确定的时间、地点范围内完成的课外实践活动,组织起来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经常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活动的任务,一般目标都很明确,活动的地点、时间弹性比较大,学生组织活动的方式一般为个人或者是与其他同学自由结合共同完成。当然,老师布置这些课外活动时,一定要把注意事项给学生讲清楚,避免发生一些不安全事故,或者学生的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例如,调查本地农作物分布情况。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查阅一些资料,再通过实地观察,做好记录,询问农民,获取最真实的资料,最后再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其他同学分享,共同分析整理数据,完成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与设计形式也是多样的。我们对地理课外实践课要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做好充分计划,才能发挥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评价的实践 篇7

1 撞式评价, 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丰富阅读积累

兴趣是阅读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是阅读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课外阅读展示活动中同, 设计竞赛碰撞式活动, 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 丰富阅读积累的一种好方法。

1.1 读书质量竞赛

考虑到低年级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有难度, 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开展主题性阅读, 每月确定一个主题, 然后让学生从中选择最喜欢的故事参加比赛, 如“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名人小时候的故事”, 除此之外, 还可以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古诗背诵比赛”等。中年级可以开展“十万个为什么知识竞赛”、“成语故事表演赛”等。高年级可以开展“《论语》小博士”、“辩论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成果展示活动。

1.2 读书方法比赛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正确的方法, 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 也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这提醒我们, 要帮助学生掌握好的读书方法与技巧。教师可给学生讲著名科学家爱迪生读书的故事, 让学生了解“选择读书法”;讲富翁造楼房的故事, 让学生领悟“循序渐进法”;还可指导他们开展“速读”、“查字典注意识字”、“优秀读书笔记展评”等比赛, 使学生掌握读书应具备的基本的技巧。

1.3 评价方法

在活动中学生对学生, 老师对学生按“未达标、达标、良、优”四个等级进行评价, 并找出每个展示者的优点, 指出不足之处, 提出改进措施。每次活动结束, 都评出优胜者, 授予各种称号。如“朗诵小明星”、“背诵能手”、“小作家”、“优秀辩手”等。竞赛结果在校外揭示板上张榜公布。同时, 利用学校“金号角”广播站为获奖者搭建展示的平台。把他们的精彩作品、成果向全校师生定期展播, 让学生可以看到、听到、感觉到, 使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学期结束, 看谁获得称号多, 对获得称号多的学生进行表彰。

2 调查反馈式评价, 规范课外阅读行为

对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讲, 由于不同阶段的小学生心智水平发展不同, 就是同一阶段的小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 他们的阅读兴趣点也不尽相同。要想运用恰当的评价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因势利导, 就必须要先了解他们的阅读兴趣所在。我们认为采用问卷的方法是最行之有效的。

开学初, 学校向所有学生发放了阅读兴趣调查问卷, 请同学们和家长共同填写, 然后教师回收并认真分析。通过调查我发现低年级学生对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和儿歌感兴趣。中年级的学生对科幻小说, 自然科学, 漫画的兴趣浓, 而五、六年级则喜欢读历史知识的书;80%左右的学生的阅读量都在每学期五本或五本以上。根据个人阅读兴趣, 教师在调查反馈中向学生推荐符合年段特点的书籍, 并帮助学生制定出读书计划。使不同程度学生的课外阅读价值取向趋于积极向上的态势。

每周的课外阅读活动课最能体现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 通过观察, 老师能及时地了解学生阅读的状况, 从而作出积极反馈, 正确的给予鼓励和强化, 错误的给予指导和矫正。但是, 老师不可能在有效的时间里, 对每个学生的各方面都有比较细致的观察和评价, 于是老师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利用观察评价表格来记录学生阅读活动过程中, 对待课外阅读的态度、情感以及在阅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 记录阅读过程中学生特别的技能、行为和进步。根据所采用的技术方法, 可将观察分为一般观察、集中观察、延迟观察和专场专题观察。

2.1 一般观察

将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的成长与进步, 记录在包括全班成员的表格上, 表格可以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既便于教师及时记录, 又便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和需要考评的内容。一周结束后, 将观察记录剪下来, 归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

2.2 集中观察

观察时, 可以让学生集中于一些特别的活动, 例如, 让学生分组交流读书体会, 或分组开展一项阅读竞赛活动, 在活动中观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说话和倾听表现的交流沟通技能等) 。教师也可以采取在一定时间内集中系统地观察五到六个学生组成的小组, 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来获取更多的信息, 据此了解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3 延迟观察

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等方面, 往往存在着很大差异, 如何把握得住差异学生的点滴成长与进步, 并促使其获得更大的进步, 却很难实现。过程性评价, 更为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 我们评价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强与弱时应该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随着阅读量与阅读技能的积累, 逐步达到应到达的目标。选择推迟判断的方法, 在学生通过努力达到目标后, 给出鼓励性评语, 学生通过评价可以看到自己阅读理解逐步深入的变化, 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使其阅读兴趣得到强化, 阅读行为更为自觉, 在不知不觉中阅读能力得以提升。

2.4 专题考察

专题考察不是以学习和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目的, 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考察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们充分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能力、独立动手能力。因此, 我们专门设计一些适合各学段学生研究的课外阅读专题作业:根据一个专题进行收集资料、寻找信息、阅读分析、确立观点、组织文章或论辩等, 教师给予全程关注, 并跟踪考察, 为孩子自主阅读、独立研究、独立动手、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时间与空间。

3 档案跟踪式评价,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浅谈中职历史学科课外实践 篇8

一中职历史学科开展课外实践的必要性

1.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教育教学要重视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要求“他们应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 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育部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提出:坚持“做中学、做中教”,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历史课外实践能极大地满足这些要求。通过设计不同的课外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技能, 能从历史人物学习中贯彻爱国主义、历史唯物观和道德情操教育, 从历史古迹中欣赏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更为重要的是历史课外实践完全以学生为主体, 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口头表达和分析解决资料的能力, 锻炼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反应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等, 对其技能培养大有益处。

2. 历史教学的改革需要合理发展课外实践

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将促进教学实践创新, 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作为核心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的“课程改革的目标”部分提出了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适应不同地区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增强课程对地方的适应性的改革目标;“教材的开发与管理”部分特别提到了“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课程改革的实践表明, 课外天地是一个广阔天地, 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场所。历史学科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 加强开展历史课外实践活动, 可以使得教学形式多样化, 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有利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有利于教学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3. 中职历史教学现状需要以课外实践作为延伸和补充

历史学习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现实中“读史无用”已成为人们普遍的认识。中职教学往往大力删减历史课程, 除旅游、幼教等专业外, 一般情况下每周仅有2节课的课时。这很难满足对浩繁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好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而中职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差, 这种满堂灌的方式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 更不能提高学生兴趣, 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 只有让学生更远离历史。

如何来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呢?历史课外实践活动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学生可以不拘泥于书本, 结合课外实际活动, 独立思考, 大胆探索, 使学生从被动学历史到喜欢历史, 所以, 历史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要开展, 而且要开得丰富多彩!那如何开展课外实践呢?

二中职历史学科开展课外实践的方式

1. 展现生活舞台

第一, 阅读。学生的课外阅读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生活习俗等极为广泛的知识领域和丰富的内涵。阅读的内容基本由学生自选, 但是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教科书确定读物范围, 向学生推荐读物并制订可行的阅读计划, 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也可以和历史课堂相结合。阅读的效果可以通过举办故事会, 读书沙龙这样的形式来检验, 也可以通过课堂的辅助教学来体现。笔者在讲述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时, 学生对恺撒大帝的经历和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如数家珍, 这就得益于平时的课外阅读。

第二, 情境模拟。历史是极其遥远又难以记忆的。但是在“身临其境”的情况下可以把遥远的过去形象化, 将复杂的问题简明化, 这样能让人记忆深刻。由于学校每年都会举行文艺汇演, 笔者借此让学生每年准备一个历史小短剧, 让学生寻找历史中的人物, 编写剧本, 设置布景道具, 演出常常大获好评。学生借由文艺舞台展现历史的过去, 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 就加强了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锻炼了他们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力和创造力, 为其进一步的历史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三, 制作模型。中职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 依据这个特点可以在课外实践中开展制作模型的活动。例如, 在学习“明清科技文化”后, 学生借助3D拼图做了天坛和太和殿的模型。他们倍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自然对相关知识记忆深刻, 同时也深刻感受到古人的伟大工艺和辛劳不易, 从而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2. 提供竞技平台

竞赛的形式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职学生有着喜欢挑战、好动、好奇和浓厚求知欲的特点, 凡是新鲜、有趣、吸引力强的事物都能占据他们的视线和心灵。在竞赛环节中, 学生变成挑战者, 而且通过奖励刺激又可以驱使学生更主动地记忆更为广泛的历史常识, 从竞争中一步步提升而获得满足感, 进面转化为继续学习的动力。

竞赛的形式不拘一法, 可以用知识问答, 也可以开展辩论会、历史主题墙报评比、历史主题朗诵比赛等形式。

3. 利用网络信息

互联网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资讯库, 其中有很多用于教学的多媒体素材及教案、论文、各种类型的试题、历史研究的最新动态等多种资料。以学生现有的条件, 可以看《百家讲坛》《国宝档案》这类展现国家瑰宝、弘扬中华文化的网络视频。同时, 教师还可以通过网上论坛进行讨论和交流, 学生可以直抒己见, “指点江山”。笔者在学生联系频繁的QQ群里发现, 不乏关于历史问题的相关探讨。

4. 发扬探究精神

第一, 还原历史真相。学生对娱乐生活的兴趣很浓厚。他们经常会从电视剧中去获取历史信息, 并以此为真。事实上, 为了增加剧情的吸引程度, 编剧会大量改变历史。因此, 教师应让学生辨析, 还原历史的真相。如结合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 开展“历史上的甄嬛”的活动, 让学生去搜集历史中与剧情对应的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的汇总得出结论, 历史上确有此人, 但剧中诸如姓名、家庭背景、情感经历等大量细节不符合真实的历史。通过这种实际探究, 让学生明白电视剧里的剧情不一定是真正的历史。这样, 学生以后在观看历史题材的电视电影的时候就会自动存疑, 自发探究真实的历史。第二, 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社会的变迁发展足以说明一方历史。从与学生关系密切的社会活动入手, 探究一系列社会发展, 把学生置于乡土民情、本土文化、社会生活的大熔炉中, 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人和事感受历史的脉搏。例如, 开展“城市的足迹”的社会调查, 通过访谈、问卷、陈列旧物等途径搜集资料, 让学生了解所处城市的变化, 找寻兴趣主题形成调查报告或编辑PPT进行展览解说, 从而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

三中职历史学科开展课外实践要注意的问题

1. 活动设计要有目的性

任何课外实践的开展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在开展每一项活动之前一定要确立目的。知识、能力、情感三大目标缺一不可。

2. 注意反馈结果

课外实践活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更长远的学习。所以课外实践不是以活动的结束为终结, 必须要检测活动效果如何, 反馈学生接受到的知识内容和能力程度。

3. 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

任何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中职学生基础薄弱, 信心不足也是致其丧失学习兴趣的一大主因。而学生可能以前都没有接触过诸如调查报告这样的课外实践方式, 如果没有循序渐进的引导实践, 学生可能会因为畏难情绪而丧失活动本身的兴趣, 这样就反而违背了开展课外实践的初衷。

4. 采取多层次的奖励

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要让不同的人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奖励也不单纯就是依据结果的一二三等奖, 可以从准备、过程的角度多层次地设计奖项, 如“最佳参与奖”“进步奖”“积极奖”等, 达到最大范围鼓励学生的积极效果。

摘要: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重视实践, 历史学科的课改任务需要借助课外实践。笔者认为中职历史课程不可放弃, 但是现有条件又不能充分发展, 所以借助课外实践来缓解两者矛盾。笔者试图从必要性、方式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这几个方面来阐述中职历史学科的课外实践。

关键词:中职,历史,课外实践

参考文献

[1]马荣村.反馈推动原则在中职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10)

[2]吴国芳.快乐教学法在中职课堂中的应用探究[J].新课程研究 (教师教育) , 2011 (10)

[3]贺彩霞.浅谈中职历史教学中的“成功感”教育[J].新课程 (教研版) , 2010 (12)

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实践探索 篇9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 鼓励学生看动画片等儿童节目, 并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的时间, 让学生听故事录音, 鼓励学生上台讲故事等。笔者经过不懈地努力,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了, 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外书。

二、为学生推荐正确的读物

1. 推荐合适学生阅读的课外书。

当学生遇到自己喜欢的书时往往会读得津津有味, 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当学生读到自己不喜欢的书时, 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不知所云。因此, 教师应该在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后,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自己阅读的课外书, 让学生有好书可读。教师在为学生推荐课外书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读物要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匹配。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爱幻想, 童话和科幻小说能够与学生的心灵息息相通, 是学生阅读的首选书籍。童话里的人物是虚构的, 环境是假设的, 情节和事件也不是生活中实有的, 童话中的幻想部分能够折射出学生的精神追求, 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魅力。科幻小说不仅具有幻想性, 而且还带有一定的科学性, 是人们美好愿望的体现, 和童话故事相比, 更具有现实意义。所以, 像《太空历险记》、《阿童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鲁滨逊漂流记》等作品, 都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值得教师为学生推荐。

(2) 读物要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金色童年》、《校园趣事》、《假日行动》等, 这些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文章的语言很容易与学生建立联系。学生读这类文章时, 因为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所以理解起来也没有困难, 反而感到十分亲切。

(3) 读物的文字水平要略高于学生现有的文字水平。笔者利用学校开展的“诵经典诗文、做当代君子”活动, 鼓励学生广泛地涉猎经典古诗文。此类文章文辞优美, 能直通学生的精神世界, 使学生的个人修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 结合课本内容推荐读物。

课文往往能够以有限的文字反映出一个故事, 而这个故事有着复杂的背景, 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资料, 要想理解课文是有难度的。所以,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如, 学习写人的文章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与这个人物相关的文章, 使学生对这个人物有更深、更广的了解;学习写景的文章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其他写景的文章等。

3. 拓宽课外阅读的渠道。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 教师应教会学生运用各种媒介接受大量的信息, 使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再局限于书本。除了班级图书角的书籍和学生订阅的杂志以外,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运用各种途径进行广泛的阅读。

三、传授课外阅读的方法

学生增强课外阅读能力, 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教师要利用课堂, 将阅读方法寓于课堂教学之中,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包括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和做读书笔记等。这样, 学生才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应用到课外阅读中, 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四、开展读书评比活动

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笔者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 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笔者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和班会时间, 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反应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课外实践 篇10

关键词:机械专业,科研活动,本科生,人才培养

课外科研活动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在学校倡导和指导老师帮助下通过社会实践、科学实验等形式进行科学研究, 获取知识, 获得科研成果的学习活动。

《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 人才培养过程要坚定不移地以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坚定不移地坚持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研究三元一体的发展思路, 坚定不移地把人才培养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 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1]。随着高校科研项目的设立, 省级教育科技部针对本科生进行相应项目基金的启动, 让更具研究价值的项目有更好的经费支持, 使研究工作能更好地进行[2]。

一、机械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现状分析

机械专业是传统的基础工科专业, 随着我国向制造大国的转型, 社会对于机械设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正逐渐增大, 与以往相比, 现代工业更需要具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机械专业本科毕业生。然而众多研究资料显示, 除了少数重点大学课外科研体系比较完善, 师资力量较为雄厚, 大部分普通高校本科生课外科研现状仍然不完善, 存在诸多问题, 原因主要存在三个方面。

1. 学生主观认识与客观条件不足。

目前高校本科生大都属于90后, 普遍存在贪图享乐、懒于动手的现象, 对待人生发展没有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对待自己的学业持无所谓的态度, 以通过各科考试为终极目标, 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热情;从主观思想上参加科研活动不积极, 对待科研课题没兴趣。同时, 在本科学习阶段, 工科学生尤其是机械专业学生需要完成大量理论课程学习任务, 结果直接导致其要么无法顾及课外科研, 要么课外科研耽误了基础知识的学习, 而知识不全面, 基本功薄弱反过来又影响科研质量[3]。同时, 大部分学生对科研认识和定位不明确, 把科研实践活动等同于写论文[4], 把搞科研当成拿奖学金的台阶, 功利性强, 不能对所研究的课题或项目进行深入分析和前期论证;甚至有时带有严重的盲目性, 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 研究过程也是流于形式、疲于应付, 进而无法起到培养科研技能、锻炼创新能力的作用。

2. 指导教师能动性不强。

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与科研, 而当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却偏重于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 结果造成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科研任务中, 轻视教学和学科建设工作。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比例本来就偏低, 优秀的教师往往是学校教学和科研任务的主要承担者, 这些教师本身时间就非常紧张, 再让他们完成本科生课外科研项目的指导工作, 往往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4];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从事教学活动的教师本身能力就有限, 由于缺乏科研经历, 他们只会照本宣科的完成授课任务, 不能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内容相结合, 甚至主观认为搞课外科研是件麻烦事, 不乐意花时间指导[5], 导致很多教师敷衍了事, 造成学生所参与的课外科研成效不大, 不能达到对学生科研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3. 学校组织管理措施不到位。

学校是课外科研实践活动的组织者, 支持有兴趣的学生有效地完成科研课题, 需要经费支持, 更需要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实际中, 有不少学校对对积极参加课外科研活动的学生提供数额不等的项目经费, 并大力开放实验室以尽量满足课外科研实践的各种条件要求。但高校科研仪器设备往往价值不菲, 许多实验室都不允许本科生随意自行进行, 这势必对本科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造成困难, 不能动手独立完成实验, 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也不能得到锻炼。经费和场地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组织者, 学校需要制定组织实施管理制度, 尤其在实施细则上要加强项目研究全过程管理和监督检查, 在选题立项、开题答辩、中期考核、后期检查、报告评阅和结题答辩等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要有明确的可执行的标准[5]。要重视对科研技能的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 对于优秀的成果要给予奖励, 对于应付了事的要追究责任并追回资金。只有管理组织措施到位, 才能让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取得成效。

二、我校机械专业学生开展课外科研的现状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前身是北京机械工业学院, 机电工程专业是其极具特色和非常重要的拳头专业, 每年培养的机械类本科毕业生80%以上进入机械相关行业工作。该校是首都各类工业基础人才的培养基地, 因此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对本科生的教育培养, 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的制订多年来始终围绕首都经济工业发展和机械行业的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的集合, 侧重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对于学生课外科研能力的培养一直很重视, 并在经费管理和评价方法方面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 制订了一系列可行的规定和指导方案。学校积极开展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研, 投身科研, 每年参与学生达8千多人次, 学生在全国和北京市各类学科科技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生连续两年获得中型机器人足球世界杯赛冠军、连续三年获得Honda节能竞技大赛唯一的最佳技术奖。成功举办“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杯”第十届全国机器人大赛暨2010年FIRA世界杯机器人大赛中国队选拔赛。2012年被北京市教委指定为北京市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常设承办单位, 2012年9月成功举办首届北京市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学校主办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由机电工程学院承办, 学校教务处协办。从第一届开始到现在不仅硕果累累, 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投身科研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 对于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2010年举办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第三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共有39项作品参赛, 历时3个月, 最终24项作品参加决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与开阔视野, 调动了大学生投身课外科研的积极性, 提高了大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与管队协作精神, 为广大学生的创新实践和能力展示提供平台, 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条件。

学校将课外科研和毕业设计挂钩, 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本科阶段所学课程结合学生兴趣经过老师审查确定毕业设计课题, 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 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从而实现了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多样化途径的目标, 每年的毕业生中都有大量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 这与良好的制度、规范的管理及周到的计划分不开。

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出众的老师会获得学校科研经费支持, 以主动邀请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由以前的被“逼迫”参与到现在的主动参与, 与科研导师相结合, 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科研的魅力。

三、指导学生课外科研的经验

青年高校教师应始终坚持一个观点: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 培养优秀人才是高校教师应该坚持的目标, 而围绕这个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我们都应该积极从事。结合我自己的科研实际情况, 近几年我连续指导了我校机械专业本科生的课外科研实践活动, 通过指导工作我认为学生从事课外科研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践课题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 内容难度要合适。

科研实践本身就是一项实际探索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从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抽取简单问题, 以此作为科研实践的内容引导本科生解决, 这样既有利于教师指导起来的方便性, 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通过科研实践解决工程问题的认识。我结合自己的设备监测仪器开发和信号测试科研课题, 选出一部分内容作为本课学生科研实践的题目 (例如转速信号模拟装置、压力传感器信号模拟装置、电缆线检测装置等小仪器的制作) , 这类题目难度不大, 能适合本科生的知识层次, 教师也本身非常熟悉, 不需要耗费很大精力, 方便指导学生, 同时学生能获得成就。

2. 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从事的积极性。

课外科研实践同样是培养人, 指导教师要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指导学生。科研实践也是工程实践, 往往容易专注于解决工程问题, 而忽略对人的关怀与指导。本科生的科研实践有别于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 我们更多应该用鼓励和夸奖的方式指导他们, 要让他们在科研活动中感受到实践的快乐, 乐于花费精力从事这件事情, 只要他们投入精力做了, 不管做的质量好与坏, 水平高与低, 都应该受到表扬, 因为他们已经完成了本科生课堂理论培养以外的实践内容, 结果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对科研的一种态度, 或者说是培养一种兴趣。学生从事科研实践是不求回报的, 他们在意的是自己的收获及是否被别人认可。

3. 培养人的工作不应该有选择性。

聪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老师都喜欢, 但这不是我们拒绝反应迟钝、动手能力差学生的理由。每一位在校的大学生都有平等的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权利, 他们都是我们传播知识的对象, 在很多时候, 他们对实践培养的渴望要远高于能力强的学生。老师在选拔指导学生的时候, 应该考察学生的积极性和认真程度, 专业知识和学习成绩不应该是唯一标准。越是能力差的学生越需要教师培养, 因此, 指导学生的过程中, 需要选拔科研项目小组重要成员的时候, 不能只关注个人能力素质, 要注重其积极性和对待科研工作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方霞, 任亚梨.本科生课外科研训练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 32 (1) .

[2]林清强, 黄鹭强, 黄硕芩.本大学在校本科生课外创新科研计划实施现状及[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1) .

[3]郭建平, 李治平.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J].中国地质教育, 2009 (3) :117-119.

[4]胡斌, 罗听, 张茜.本科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 .

论小学科学教学的课外实践 篇11

[关键词] 课外实践;小学科学;辅助教学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它涉及的学科不仅有物理、化学、生物,还有历史、地理、天文、文学和信息技术等,并且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是一门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学科。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新课标指出,科学学习应以探究为核心,应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提供给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并且应具有开放性,引导学生利用广泛的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等的多种资源进行学习。

由于《科学》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广,在教学活动中需要的教学资源多,在组织教学活动时,给教师中增添了不少难度指数。比如有的探究活动,由于时间、空间、材料、环境方面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无法组织活动或效果不佳。这时,就必须开展好科学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后,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搞科学”,还让学生走出课堂,在课外也“搞科学”,帮助他们在兴趣盎然的探究活动中,逐步提升科学素养。

一、课外实践应具备必要性

并非所有科学课教学内容都需要安排课外实践活动,有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实验现象非常直观,或者在小学现有知识阶段无法继续深入探究的,就应该在课堂内解决。

而有一部分教学内容,活动所需时间较长,观察需要有序进行,课堂短时间根本得不出结论,那就非常有必要安排学生进行课外实践。

如在教学《植物的身体》时,由于植物一生周期较长,教师也无法将相关实验材料全搬进教室,那就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在校园内观察花草树木,到校外认识一些有代表性的植物,再仔细研究它们的结构。学生发现,并不是所有植物的身体都有六部分。比如,有的植物身体只有三部分,例如苔藓植物、葫芦藓等;有的植物身体只有四部分,如裸子植物有根、茎、叶、种子;而只有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身体才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再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时,需组织学生观察各种动物的特征、运动方式和适合这种运动方式的身体特征,以及哺乳动物的特点等,课堂中也不能全部解决,只有将观察延伸至课外,让学生饲养部分小动物,观察它们的特点、生活习性,并及时做好观察记录。

还有一类教学内容,其拓展空间比较大,也需进行课外实践。如《沸腾》一课,通过课堂实验,学生知道了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候的温度被称为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而且沸点会随外界压力变化而改变,压力低,沸点也低。

这样,根据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对需要进行课外实践的教学,做到有重点、有拓展;有实践,有交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使教学效果倍增。

二、课外实践应具有针对性

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活动,课外实践中,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如在教学《植物的茎》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到菜豆地,观察菜豆的特征与习性,认识菜豆的茎柔软、不直立,缠绕在支架上向上生长,称为“缠绕茎”;再到葡萄架下,找它与菜豆的不同特征,认识它的茎是“攀缘茎”,与“缠绕茎”不同;最后到甘薯地,观察甘薯的茎是匍匐在地面生长,称为“匍匐茎”。整个过程紧紧围绕茎进行,经过观察探究的实践后,学生能具体认识各种茎的种类,也加深认识茎的共同点——输送养料的作用。在观察的基础上,每组学生都必带观察记录单,及时做好记录,不仅保存观察的结果,同时如果偶有分神,也能及时回到中心点来。

另外,在学生开展长周期观察活动之前,教师也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部署,应让学生明确观察方法和观察要点,帮助学生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必要时设计简单易填的观察记录表。

如《绿豆的一生》课外实践中,教师可先布置三个观察步骤,即第一阶段,绿豆种子发芽;第二阶段,绿豆苗的生长;第三阶段,绿豆开花结果。再强调每个阶段的观察要点:第一阶段,做绿豆种子发芽所必需条件的对比实验,观察记录(文字、画图、表格等形式展现)绿豆种子发芽前后的大小、样貌及各个部位的样子;第二阶段,观察绿豆苗根的生长方向,根的样子,观察叶子生长的位置,叶芽的形成,叶子的脉络,光滑的程度,叶子的形状及形状与环境的关系;记录绿豆苗生长的速度,绿豆苗茎的粗细,生长程度等;第三阶段,观察绿豆开花的时间,花蕾的形成时间,绿豆花的样子,花有哪些组成部分,一株绿豆苗能长多少个花蕾,观察绿豆果实形成的过程(是否每一个花蕾都能结果,形成果实),记录果实形成的时间;观察果实的颜色、样貌、数量等。每个阶段的观察设计都极具针对性。

活动开展后,教师也不能只关心学生完成了多少作业、产出了多少作品,还应该主动发现和关注他们的不懂之处。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和整理;指导学生从书籍、网络中获取资料。

这样,每一次课外实践都紧紧围绕主题进行,避免在活动中因视野大、信息多而跑题。只有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活动,才能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发挥最大效用。

三、课外实践应兼具创新性

这里的创新性,包括实践活动设计上的创新,思路上的创新,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可重点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小巧手、小改革”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导学生从细小方面去捕捉思维的灵感,让学生从课本知识出发,着眼身边观察,不放弃任何小环节,不排斥任何小成就,逐步开阔视野。对于作品,要鼓励学生不断改进、大胆设想、推陈出新,做到“畅想、畅谈、畅做、畅改”。

如教学《降落伞》一课,有位教师就极具创造性:让学生先设计好自己的降落伞,然后组织比赛,在降落伞里挂好相同数量的小鸟蛋,先从二楼开始放,看哪组的降落伞落地慢、蛋不破。随后各组实践、讨论、总结,改进。再从三楼往下放,以此类推,最后看谁的降落伞可从最高楼层放下并且蛋保持完好即为胜利者。用蛋做载重物,极具挑战性,实验结果直观,学生也更重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兴趣盎然,通过不断试验和创新,并不断改进,发现降落伞飞的好坏与重物的轻重,线的长短,伞衣的形状材料等有关,从而能更深入了解降落伞的制作原理。

而任何一个科技小发明,都是一次创新过程,它不仅需要书本知识的指导,更需要实践经验的累积,既着眼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比如,笔者学校指导的科技创新大赛作品“撑伞的书包”就是如此:

“如何在雨天时不用手撑伞,改用书包撑伞?”某同学的这个想法很有创意,于是教师同学生们一起进行考察研究。首先,在书包后背缝上网状小口袋,用子母贴衔接,但经过多次试验,发现出现伞过低,遇风伞左右移动,子母贴易拉开。于是,我们进行了改造试验,先将小口袋上移10厘米,解决了伞过低的问题,撑伞时视线无压抑感了。再在小口袋上端和书包上方各增加一条固定带,这样有三条固定带,伞就不会再移动了。同时,将子母贴改为按扣,更不易拉开了。又再装子母扣用来穿两根绳子,分别将伞拉往书包进行固定。这样,通过异类组合创造法,将书包和伞有机结合,巧妙解决了撑伞吃力的问题。

学生通过学习、思考、试验、改进的过程,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课外实践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辅助手段,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能对科学课堂教学进行时间上、空间上、内容上的拓展和无限延伸。它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锻炼他们的品格、意志和能力;让他们从小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尝试,在他们心中里播下科学的种子。

高中开展课外阅读的实践与反思 篇12

一、建立班级图书馆, 推荐有益读物, 和学生一起制订读书计划

目前, 我国中小学校, 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校, 多数没有藏书量比较丰富的图书馆。因此, 语文老师在班级建立一个小型图书馆, 尤为必要。关于图书的来源, 可以从多渠道获得。可以从学校图书馆借一点, 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图书, 可以征求家长的意见购买一点, 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选书、购书, 制订读书计划, 规定每个学生每月至少读一本书。

二、帮学生寻找与课文有关的文章, 由一篇带几篇, 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这种做法是为了追求课程丰富性和关联性意义, 在丰富的语文资源中让学生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在教学中如讲到朦胧诗《相信未来》, 我就推荐朦胧诗的其他代表人物, 如舒婷的《致橡树》、顾城《一代人》等。在讲授《经典的力量》时, 我向学生推荐中外经典名篇, 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孔子的《论语》等, 让学生一起感受那个特定时代人文和顶峰之作。通过阅读将课本延伸到课外, 加大了学生思维整合的力度, 让学生知识、经验在量变的同时走向质变。

三、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 教师在现场给予指导

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 学生大都带有随意性和消遣性, 他们关注的是人物的悲欢离合、情节的离奇曲折、贪多而嚼不烂。为了扩大阅读成果, 防止学生放任自己, 教师应该有计划引导。如:

(1) 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还要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 和需要背诵的精彩片段。一般三、四周召开一次, 每次发言人不少于8人。

(2) 举办读书笔记展览会。读书笔记展览会每隔三周就举办一次全年级读书笔记展览, 请同学们认真观看, 以投票的形式评出最佳读书笔记, 并让获奖的同学介绍经验, 教师加以评论和正确引导读书。

(3) 举办阅读、朗读、演讲比赛。给学生指定同一课外读物, 让他们多种形式进行阅读, 比谁读的多、快、准, 最后以答题方式考查。这样不仅增加竞争意识, 同时促进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可谓“一石三鸟”。

(4) 与家长合作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疏于和家长合作, 这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疾患所在。教师要与家长联手合作, 首先要就课外阅读和学生家长在思想认识上达成一致, 许多学生家长受考试升学的主流观念影响, 认为学生的主要精力应该在课本上, 学习的关键是通过考试。他们对学生阅读课外书籍难以理解, 也不能认同, 常常是粗暴干涉。教师要设法和这些家长进行沟通, 努力转变他们头脑中的错误思想。其次, 要让学生家长了解教师的教学计划, 了解自己孩子的读书计划, 关心并督促。这样, 教师就能通过学生家长把家庭转变为孩子的第二学校、第二课堂, 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目前, 农村中学班额过大, 有的班级人数多达五六十人, 语文教师又往往带班主任工作, 作业批改和班级管理挤占了他们大部分时间。绝大部分学校不能提供丰富的适应学生需要的图书资料, 应试教育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病症犹在, 在教育资源“贫困”, 教师和学生都不堪重负的现实背景下, 重视和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是困难重重。因此, 呼吁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追加教育投资添购图书, 缩小班级规模, 为教师减轻负担, 同时增强教师的无形的责任感。只有放下功利之心, 才能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研究的行动上, 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才有可能在这片快要被遗忘的角落里摘取阅读成果, 课外阅读的天地才能真正为孩子们打开。

摘要:语文新课程将中小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放到了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 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及速度都提出明确的要求。本文着重谈谈教师重视和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课外阅读,实践与反思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不完备市场下一篇:赛后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