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课堂(精选12篇)
课外课堂 篇1
一、翻转课堂与课外阅读的相互作用
“翻转课堂”属于混合教学、线上线下教学、先学后教模式之一,特点是教师在课前的学生自学环节加以引导,教学资料起了关键作用。如果教学资料一直是教师提供,由教师制作成微课的成品展示在学生面前,并不利于学生真实地学习、阅读。由“翻转课堂”导致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使资料与阅读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在关注“翻转课堂”时,我们可以把眼光看得更远一些,关注学生课外阅读对“翻转课堂”的作用,对提高学习能力的帮助。
具体来说,“翻转课堂”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对课外阅读有促进作用。“翻转课堂”的微课部分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有讲解、有进阶练习,之后还有合作研讨、测试、改进等系列,方法不同于学生自由的课外阅读,学习效果比较明显。“翻转课堂”之后的课外阅读如果能够拓宽、加深并延伸课内学习,其积极作用必然不限于课内,更不限于语文学习。
首先是任务阅读。如果课外阅读是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任务,学生就会习惯于安排好阅读的时间和步骤,并讲究一定的阅读方法,而不是像往常一样的散漫阅读,可有可无,自主阅读的能力得以形成。
其次是有重点阅读。微课的鲜明特征是围绕一个学习点展开,学生阅读按照这样的步骤,也能达到“一课一得”———一次阅读一得,或几次阅读一得的效果。
最后是系列阅读。语文教学讲究探究学习,促进系列阅读,只有这样学习才有广度和深度,学生才能脚踏实地实践语言,提升学习能力;否则如蜻蜓点水,过后即逝。系列课外阅读促使学生不断扩展阅读范围,从一个知识点扩展到另一个知识点。
“翻转课堂”不但在学习方式上影响着课外阅读,在阅读习惯上也会发挥积极、深刻的作用;反过来,学生积极的课外阅读必然提高“翻转课堂”的效率,促进“翻转课堂”的升级。学生如果通过课外阅读做好了学习文本的资料准备和学法准备,课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能水到渠成。
二、促进无用之读转化为有用之读
调查学生自主的课外阅读的内容,我们发现主要是漫画、笑话和故事,内容浅显,形式单一,缺少思考,鲜见名著。阅读层次低,阅读范围窄,阅读水平提高缓慢,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和阅读效应。虽然阅读也需要无用之读———无目的阅读;但是对学生而言,更需要目的阅读———有用之读。
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价项目认为,“评估学生的阅读素养必须基于阅读时读者、文本以及阅读目的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是动态的、互相影响的:每一个读者都会将先前的阅读经验带到当前的阅读中;读者如何理解文本与文本类型有关;阅读目的影响阅读理解的过程,影响阅读策略、技巧的使用,影响个人已有知识与文本内容相联系的程度。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三种不同的阅读情境:为获得文学体验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和为完成任务而阅读。同时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考查:整体感知、形成解释、联系自身、作出评价。”“翻转课堂”阅读学习点明确,讲授紧紧围绕学习点展开,练习逐层提高,有序有法。课前部分学习任务明确,进阶学习连贯有序,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性。“每一个读者都会将先前的阅读经验带到当前的阅读中。”学生将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在课外阅读中,阅读效率会大幅提高。
有目的阅读可将课内文本阅读延伸至课外阅读,可以是内容的延续、资料的延续、作者的延续、文本表达方法的延续、语言风格的延续,一月一主题,一假期一主题,一学期一专题,阅读方法反复运用,阅读效果及时反馈,形成良性循环。
三、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自测水平
课堂阅读只是基础性阅读,篇幅和内容都有限,需要课外阅读的有效补充。“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和美国国家教育进展研究评价项目(NAEP)是国际上三个比较著名的评价项目。PISA认为,由于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学到将来生活所需要的第一种知识和技能,所以,学校的作用不在于使学生学会知识,而是学会如何学习。PISA的阅读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技能来学习各种领域的新知识,具备理解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文本内容的能力,而不是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基本的读写能力。学会学习的关键在于具备知识技能基础、学习的内在动力(有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课外读物新知识丰富,是学生自检阅读水平、提升阅读水平的最佳“试卷”。“翻转课堂”围绕一个知识点的系列、有序的阅读无疑适合课外阅读“检测”。
“翻转课堂”留给了学生更多的交流时间,单纯重复教材内容是无法在“翻转课堂”上持续有效对话的,必然需要从相关的课外阅读中来补充。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数量决定了课堂上与教师、同学、文本和教材编者对话的质量。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玛基·斯诺琳教授在他的“阅读和语言干预随机控制实验”中发现,对话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价值,对话的过程就是不断促进学生自测课外阅读效果,改进阅读方法的过程,也是考验阅读质量的过程。
课外课堂 篇2
—激发学生音乐兴趣之我见
作为一名教育教学一线的音乐教师来说,教学已不是原来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一堂没有交往互动模式的学习过程,没有可以调动学生那颗对音乐怀有炽热情结的新鲜的音乐元素,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学生应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应当成为自己的主人,来真正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因此作为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她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根据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中小学开设的音乐课程,较之以往的音乐课,在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方面大大增强,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锻炼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让音乐教育的种子在学生稚嫩的心田中尽快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个人多年从事音乐课教学的实践经验发现:兴趣是学生认知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课学习习惯,进而激发其艺术的感悟、想象和创新能力,也必须从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抓起。
一、让学生对音乐课堂感兴趣
1.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想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音乐课程标准中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课程的安排必须合理,课堂操作运行灵活多变,重点、难点要合理搭配,有所侧重点的安排好教学内容,“炒活”音乐课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让教学内容有“新鲜”感,使学生兴趣倍增。(2)突出高潮的“华彩乐段”,有个精彩的结尾。(3)设计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案吸引学生要学。
2.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应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动力,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不会自发产生,它有赖于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教学方法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因此,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尽量给学生以最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最大的能动空间,并抓住学生渴望学习的好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在强烈的心理状态下,体验情感、参与学习,激发互动,这样能收到较满意的教学效果。要上好一节音乐课,只靠几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国外各种比较先进和科学的教学法中,再根据我国教育观念,创造出一些适用的新方法。
3.通过交流、合作机会激发学生兴趣
在人类社会愈益开放的今天,如何避免个体的锢闭、狭隘,从而与人更真诚地合作、更和睦地相处,已是一个十分凸显的问题。音乐学习活动要为学生们提供沟通渠道,找到交往机会,音乐课上很多机会可以为他们创设这些群体性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重唱、重奏、歌舞表演、话剧的表演、即兴创作、分小组讨论、知识竞赛、小型音乐剧、戏剧小品、配乐朗诵等,相信学生通过参加这样的以音乐为纽带的人际交流活动,在这种美的氛围中,在这种需要默契配合的关系中,他们肯定会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进而加深学生对音乐艺术及其形式美、艺术美、社会美的认知和感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真切地体验情感,参与互动,进一步激发兴趣。
二、让学生对音乐活动感兴趣
21世纪的人才需要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的共同发展。良好的音乐气氛可以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美的熏陶中。在校园音乐阵地中,最重要的就是课外音乐活动这个阵地。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以解决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能全方位多角度地领悟音乐的真谛,与教师、同学合作,亲自参与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创编。绚丽多彩的文艺表演活动会使学生从中感受美、鉴赏美。同时,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气质、性格、情操和意志,提高素质修养。音乐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校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激起大多数学生参与,这就是为音乐教学的开展注入了活力,为学生的音乐实践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让学生发现和体验课外这个大舞台
课外也是学习音乐知识、进行音乐实践的途径,它能够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发现音乐人才,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萌发学习音乐的感召力。课外是个广阔的大课堂。自然界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蕴含着丰富的音乐美。课外教学可以通过许多生动形象,趣味妙生的景物直接影响着学生,去丰富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去发现美,接纳美。比如:电线上跳动的小鸟,就是五线谱上音符;火车开动声、滴滴嗒嗒的钟声可让学生获得节奏的感受;山谷的回声可以把学生带回童年趣事的回忆中,热爱自己的家乡;让学生体会在行进中唱歌把握节奏技能。现在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都有配套的媒体设备,如广播、校园电视等。我们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欣赏音乐主要是用音乐去熏陶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音乐的情绪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在教师节的时候,我们播放《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太阳的祝福》等优秀的与教师有关的歌曲,让学生在歌曲中感受到师生关系的微妙,体会教师工作的辛苦,增强对教师的热爱之情;在国庆节时,我们播放《歌唱祖国》《爱我中华》,让学生在激昂高亢的音乐声中感受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祖国蒸蒸日上的发展形势,坚定努力学习的信心等。我们还可以定期讲座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并在橱窗、教室张贴音乐图片。课外教学是学生用音乐知识去实践的环境,去发现和体验课外这个大教室的魅力,陶冶情操,是补充课堂教学缺欠的重要组成部分。
2.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展示自我,发展个性
心理学讲,参与学习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音乐课外教学的第一和含义就是组织课外活动,它包括建立文艺队、开展课外辅导等,同样给学生的音乐实践提供了锻炼的环境,也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好时机。一个人的兴趣只有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因此,在课外,我们可以定期开展歌咏比赛和集体文艺比赛等活动。在各种音乐艺术实践中也可进行竞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还可组织合唱队、舞蹈队、乐队等兴趣小组,给他们排练节目,参加校、县演出、比赛。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大庭广众中进行表演,不仅能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而
科学课堂在课外延伸 篇3
一、科学课外延伸学习的问题
科学师生课外探究情况的调查表明:师生课外延伸的实施率低,课外延伸学习只是形式上的。科学课外延伸学习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一)科学课外延伸流于形式
由于学生特有的性格特征,对新鲜事物兴趣不能够长久保持,没办法用坚韧的意识克服困难,再加上受自身知识水平与技术能力的限制,所以常常导致科学课外探究无法深入,仅仅流于形式。
(二)科学课外延伸形式单调
科学课外延伸的教学设计往往忽视了其活动的趣味性,只要获得结果就算完成了课外延伸。有些教师设计科学课外延伸活动形式总是调查、收集资料,教师以这种形式进行科学课外延伸教学,只需要口头布置,便于操作,教师无须花费精力设计活动,认为这种形式可以运用于任何主题的课外探究中。但是,学生在课外探究中会感觉到枯燥乏味、没有新意,兴趣不大,并且有些学生认真完成调查与收集,有的教师却不了了之。科学课外延伸的形式单调,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三)科学课外延伸缺乏评价
一些教师将科学课外延伸作为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遗憾的是,教师在布置课外延伸活动后缺乏对学生的指导、督促、评价,时间一长,学生就不再认真探究科学课外活动了,没有实现科学课外延伸的教学目标。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人体体温变化》中,布置了这样的课外延伸活动:教师发下一张人体体温记录表,请学生记下自己当天不同时刻体温。这样的形式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回家购买体温计认真记录,可是那教师在下节课前都没出现在学生面前,更不用说指导了,最令人遗憾的是,下节课就开始上新内容,都没有对上节课后的活动进行检查、评价。我们可以预测,时间一长,学生的那种热情就会消失,科学课外延伸的探究活动将无法进行。
二、提高科学课外延伸有效性的策略
本文针对科学课外延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借鉴成功案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条提高科学课外延伸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制定计划
每次课外延伸探究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制定具体可执行的计划,为学生观察、记录构建框架。
1.教师指导
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小组探究的活动中去,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尤其要注意动手能力差、比较懒惰的学生。例如,我在教授《不倒翁的秘密》时,将这一活动安排在课外。任务布置后,我发现这一制作非常简单,有的学生一天就完成了,但是有部分学生的不倒翁就是不能来回摆动,于是,我请成功的学生将其作品带到学校,下课后学生聚在一起讨论。这种交流对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启发,为学生从活动中掌握技能、学到知识打下基础。
2.家长参与
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还要在课堂之外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研活动,同时让家长参与进来,支持学生课外探究,形成浓厚的科学探究氛围。例如,我在教授《水培植物》中,要求学生同家长一起在家水培一株洋葱或茨菰,并记录下它们的生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一种新型培育植物的方式,将课堂科学延伸到课外。
(二)创新科学课外延伸活动形式
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外延伸活动要富有趣味性、有吸引力,操作简单,让学生在研究时没有压力,能够从中获得知识、体验快乐,教师可以采取资料调查、实践体验、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例如,在教学《蚕卵里孵出新生命》一课时,老师布置的课外任务是,饲养一种动物,观察其生长过程,并简单记录。这就采用了实践体验的形式,因为具备了可操作的条件,活动简单,所以能够在课外经常听到学生谈论自己“宝贝”的变化,效果极佳。不论是以哪种形式开展科学课外活动,都要结合学生实际与活动主题选择合适的、有趣的课外延伸活动。
(三)教师及时评价
学生参与了课外延伸活动,教师就要时刻关注学生研究情况,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研究中的收获与不足,并对学生的研究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是综合式的,可以来自于教师、学生,也可以是家长,还可以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通过评价关注各个层次学生的进步,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探究能力。例如,在教授《人体体温变化》一课中,可以告诉学生要在学期中进行展示,评出优秀者。这样及时的督促、反馈、评价,保证了学生课外延伸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科学课外延伸需要教师多加关注、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延伸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开展课外阅读有效服务课堂 篇4
叶圣陶先生说:“书本只是个例子”, 课堂阅读教学是有限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学生不越出教科书的范围, 是不可能对知识有持久的兴趣的……”“不是补习, 不是没完没了的‘督促’,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能在学习困难的同学头脑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可见, 阅读能力培养是语文学习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阅读能力高低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得法者如鱼得水, 无法者如瞎子点灯。课外阅读也是如此, 只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多读书、会读书, 才能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 学生读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外阅读切实而有效呢, 教师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 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能指导及给学生阅读后提供的交流是核心因素。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 我一直在不断地向这方面探索, 期望“功夫在诗外”, 通过开展课外阅读 , 有效地为课堂服务。
一、读前——巧设悬念, 激发兴趣
教师把课外阅读只作为课外工作, 是远远不够的。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才是最有效的。小学中高年级开始, 阅读教学已在是日常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常通过课内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并指导他们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的一个片段, 教后, 我会相机设疑:周瑜与诸葛亮都是有才之人。因为如此, 两人的较量也没少过, 周瑜在临终前还长叹一声:“既生瑜, 何生亮也”。为何会如此呢, 欲知详情, 请看中国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然后, 我还会延伸到其他的几部名著, 或者让学生从另一方向选书:《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东汉末期的历史情形编写的, 内容七分实来三分虚。其实, 历史上的曹操世人对他有很高的评价, 唯才任用, 文采斐然。不信, 你们看看《三国志》, 读读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
学生通过《三国演义》对曹操可能有个定向思维了, 现在老师又这么说, 心里或多或少有些奇怪。当他们产生好奇的心理后, 也就是兴趣激起时, 有目的而读, 肯定会载收获而归的。
还有, 小学语文学科, 都是以组为单位的。每组一主题, 会给学生一定的思想教育, 但光靠这4、5篇课文是不够的。我赞同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 为了让主题更有广度和深度, 在教学时, 教完了一单元后, 我会给学生渗透相关的一些文章。如人教版第九册第五组课文, 讲的是历史中的英雄故事, 历史不仅仅只有这些, 对他们来说已遥远的历史, 只有通过更多的阅读才能有所体会, 况且他们想体会, 所以我就介绍给他们一些历史战争、爱国主义人物方面的书籍。那可都是学生想要的, 见到了这些书, 他们的眼睛都发亮了, 何谈没收获呢?
课内教学是课外阅读的展示点, 我们只要充分抓住这一点, 以点带面,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的课外阅读才会行之有效的。
二、读中——有效指导, 掌握方法
科学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掌握好方法对语文教学有莫大的帮助, 而且能让学生获益匪浅。因此, 教师要多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会读。
注意读书的良好习惯, 正确的读写姿势。现在学生近视的越来越多, 这和他们的读书习惯和读写姿势是有很大关系的。要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三到:“手到、眼到、心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还要注意读写姿势, 如坐要坐正, 眼睛和书本要保持一尺的距离。不在昏暗的地方看, 不躺在床上看, 不走路看等。
读与思结合。只有边读边想, 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的写作意图, 读完后的感受和收获, 读思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读写结合。单纯的阅读, 对提高语文水平是不够的, 还要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增强课外阅读的效果。
写, 包括做读书笔记:如摘抄精彩词语, 优美句段, 格言警句等, 以加强语言积累, 丰富写作素材;学会列提纲, 指导学生写出所读文章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指导写感受, 指导学生在读了文章以后抒发出自己的感受, 发表自己对书中人物和事件的看法或者对某一句话的理解。这样,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独特见解的能力。
写, 还包括写读后感, 仿写, 创作。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写作范例, 从读到写, 由仿到创, 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读后——平台展示, 交流升华
很多时候, 老师会注重前两方面的工作, 完整圆满地阅读指导还有很重要的一步——课后展示交流。为了使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 并提高阅读效益, 我经常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活动。
1. 课前三分钟, “一箭双雕”。课前三分钟, 时间不多, 但大有可为。学生在这三分钟内, 把自己学习掌握的知识与大家分享, 在展示的同时, 也是给其他学生的一次兴趣激发, 可谓“一箭双雕”。
2. 读书笔记展览, 收获尽在其中。指导并帮助学生在年级内或学校范围内展览好的读书笔记, 供学生观摩、参考。
3. 读书征文活动, 取之于生, 用之于生。每一学期, 我都会对重点推荐的优秀图书, 组织开展“读书一得”征文, 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奖励。
4. 开故事会, 共同分享。每个一种水果, 一人一口, 吃到就是几种水果了。每个一个不同的故事, 得到就是更多的故事了。所以, 我也会定期举办课外阅读故事会, 这样, 既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 陶冶情操, 也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依托课外阅读,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篇5
依托课外阅读,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口贾巧玲
《语文课程标准》(版)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因此,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为此,笔者提出以下思考:
一、扩大视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阅读中教师不光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精心准备阅读内容如学完《将相和》后,笔者想到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有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于是,笔者找到了这首词,并通过网络查到了一些有关廉颇的故事,学生很感兴趣。他们不但了解了廉颇这位古代大将壮志难酬的老年生活,也记住了辛弃疾和《永遇乐・京口北国亭怀古》。笔者还常常以作者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兑读,如必背古诗里有很多首是苏轼写的,于是笔者便推荐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赤壁怀古》……有时还通过某一经典诗句推荐整首词,如南唐・李煜的《虞美人》中有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笔者出示这句话时,竟有学生哼唱了起来,笔者顺水推舟,引出李煜以及《虞美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2.精心组织教学语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组织语言,多引用历史典故以及各种好词好句,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学完《飞夺泸定桥》后,笔者问学生:大渡桥横铁索寒。知道毛主席是怎样描写这次战争的?在学生冥思苦想时,笔者又说:“俗话说得好,眉头一皱,计上心头。你们已皱起眉头,相信马上要计上心头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任何强加给他们的知识,他们都会持抗拒的心理,所以如果教师能精心组织语言,在看似不经意间,让好词好句脱口而出,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会被我们调动起来。
二、合理规划,引导有选择地读书
由于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所以他们自己选择课外书有一定盲目性,这就要求教师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书刊。有选择地读书,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更多的好书,取得最好的阅读效果。
一是课外阅读,主要是由教师推荐一些名著,让学生去读,如每个周末,笔者都布置学生阅读两小时,要求家长签名,有时为了检查阅读情况,安排次知识竞赛或者寻找一些题目,让学生先做再讨论。具体有以下几点
1注重推荐名家名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现代著名作家的文章,教师在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如:六年级有老舍的《草原》、巴金的《乌的天堂>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等。在学完课文后,教师可让学生说说你还读过这位作家的哪些作品,如果感兴趣,课外还可以找一些文章来读读。教师可趁机推荐老舍的《骆驼祥子》,冰心的《繁星》《春水》。有时为了配合学习课文,教师也可事先推荐,如四年级下册有课文《三顾茅庐》,教师可在开学初便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以此来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面。
2.推荐贴近学生校园生活的书籍杨红缨、郭敬明等作家的作品反映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如《淘气包马小跳》《女生日记》《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等。这些作品的主角都是中小学生,主人公的经历和孩子们相似,学生可以从书中学到很多与朋友相处的技巧,等等。此外,这类书籍语言诙谐幽默,值得推荐给学生看。
二是课内阅读,主要是以简短的`诗词、成语的积累为主,可利用每节语文课的前10分钟或是20分钟的写字课进行。日日积累,月月检测,水滴石穿,使学生的课外知识越来越丰富。
三、榜样示范,引领学生走向阅读
在课堂阅读指导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展示出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另外,如果教师读到一篇好文章,可以给学生讲一讲这篇文章以及自己阅读后的感触。当然,要做学生的榜样,教师自己要有一定的积累才行,特别是推荐给学生看的书,自己首先要阅读过。要求学生背诵的,最好自己能背诵。教师要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提高自己的阅读深度,以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开展活动,展示课外阅读成果
经常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课,能大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举行朗诵会、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课本剧的表演、读书心得座谈会、读书知识会、辩论会、优秀读书笔记展评等。教师应尽可能地将这些活动交给学生自己去组织,最后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作出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修改意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笔者使用较多的是知识的展示,如从网络上寻找一些情境诗句填空,模拟电视中猜一猜节目,说一段书中人物介绍,学生猜测是哪位人物,等等。这种展示,趣味性较浓,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博览群书,是为“厚积而薄发”提供一片广阔的天地。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引领学生走进书的海洋,吮吸书的芳香,探求知识的奥妙,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来为他们积淀文化底蕴,相信学生们定能一生受益。
(浙江省浦江县浦阳第二小学322200)
让课外阅读占领语文课堂 篇6
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在学生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大量的阅读,结合笔者近年的教学经验,在这里谈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些做法:
一、以课堂教学为契机,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战场,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才是根本的、有效的途径。我们所要提高的虽然是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但课外要在课内抓。对课外阅读指导,教师同样要精心备课。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引起兴趣,提示方法。故事性强的作品,可以介绍一个有趣的开头;语言优美的作品,可以朗诵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可以摘要讲一些学生前所未闻的知识。如果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还是照本宣科、一成不变的话,学生就将丧失学习的兴趣。教师首先应把课本上的阅读教材上好了,讲活了,学生才会有兴趣将之延伸到课外。
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在讲解内容时或学完课文后,设置一个或几个问题,如:鲁智深打死镇关西后,被官府抓住了吗?被判了死刑了吗?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自觉地去阅读这些小说。因为是长篇小说,教师可指导学生定期阅读,不宜心急,并可在一段时间后,以讲故事、你问我答等方式在班级内互相交流。
二、在课堂内加强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不是单纯地做做“加法”就能奏效的,它涉及语文教学的全面改革,特别是阅读教学的改革。如果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不变,教学只是死死盯住几篇课文不放,那么课外阅读就没有地位;如果阅读教学的过程不变,老是繁琐分析,繁琐提问,繁琐练习,那么,课外阅读就没有时间;如果阅读教学的方法不变,课内教学不能举一反三,那么课外阅读也就难于提高效率。因此,改革阅读教学,是加强课外阅读的前提。一定要充分认识课内阅读只是一条腿,要有课外阅读这条腿与之配合,才能走得稳走得快。一定要从繁琐的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教课文要力求突出重点,简洁明了。或紧扣一词,教活一篇;或抓住一句,串联整篇;或精导一段,拨通全文或突破一点,举一反三。一定要通过课内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文法,然后在课外求拓展、求提高。
阅读的方法指导也要多样化,可以指导理清情节,评论人物;可以提几个思考题,要求读后回答;可以指导欣赏语言、写法;在阅览课上,“师生共读”、“生生互读”等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互动,让学生思维在碰撞中闪现,让快乐之花在交互中绽放。对学生进行了系统的、有计划的课外阅读指导,使他们不仅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会阅读,在课外自己也会阅读。
三、在课堂内营建良好的阅读氛围
社会大众的阅读缺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也不是凭一己之力能够解决的,但班级这一小环境的阅读氛围通过努力引导是可以营造的。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一下措施:
(1)指导学生购买书籍杂志,作为阅读文本练习,并互相交流。对学生手头上的书籍进行管理、调控,尽可能地让他们多读好书,远离肤浅和庸俗。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不深,原有的知识也不太多,所以课外书的选择上有一定的盲目性,这样就要求老师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书刊。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
(2)举行读书报告会,以说促思,以说促读。学生阅读后,会有一种要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的欲望,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一定的时间举行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交流各自读书的体会。这样既消化了内容,又促进了思维,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通过交流获得别人的体会,得到启发,加深理解。
(3)结合影视对比阅读,从而进行评价、鉴赏。有的名著已有影视作品,如四大名著等,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安排影视课,播放精彩片段,并引导学生将之与原著相对照,比较异同,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培养了评价鉴赏能力。
四、把学生带出去参加各种语文比赛。
学生学得或了解的知识,多或少,他们或许不知道。那么,有意识地带他们去参加一些语文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应用语文知识;另外,也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地多去课外阅读。因为有比较才能明白自己的差距,才会有一种多读多积累的欲望,就会更加主动地去从事课外阅读。通过课堂内课外阅读教学的开展,不仅会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让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明显改善,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有很大的提高。由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加浓厚,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而充实,班级内形成了学知识的班风与学风,语文课的成绩大大提高。可见,课外阅读不仅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对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课内阅读走到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
在重视教育的今天,让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已被摆在了教育目标的首位。替学生甩掉沉重的学习包袱,“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是大势所趋,让我们都来重视课外阅读吧!
(作者单位:重庆万州国本中学)
立足课堂教学走向课外生活 篇7
一、联系时代特点, 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 实际上就是教学的指导思想, 它对如何开展教学工作起着主宰的作用。不更新教学观念, 就不可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应试教育的干扰, 再加上传统而死板的教材、教法, 大大束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国际化、信息化, 开放化的时代, 将是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的世纪。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日益加强。无论从语文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还是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大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 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已势在必行。在大海里学游泳, 在战争中学打仗, 立足课堂教学, 走向课外生活, 课内外有机结合将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改进教学方法
教育的目的, 是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 要面向全体学生, 热爱每一位学生, 为每一位学生的将来发展服好务。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方法上下工夫。作为教师面对的是有人格、情感、思想和不同志趣爱好的活生生的人, 教育教学过程不能运用一个模式、一种方法, 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有效方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宗旨服务的。我们的施教方法, 必须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那些重教轻学、重讲轻练、重备教材而忽视学生实际的做法, 都在必改之中。
优化课堂教学, 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课堂教学目前仍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突破口。那么究竟该如何优化课堂教学, 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呢?针对目前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 以学生为本。
语文教学的现代化是语文教师的现代化, 语文教师的现代化前提是语文教学思想的现代化, 教师思想的现代化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 不能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布袋”, 要想尽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读、写、听、说能力的同时, 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审美、情感等方面的教育, 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二) 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 注重个性发展。
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氛围, 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丰厚土壤, 让更多的学生在自由、安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 敢于独辟蹊径、标新立异, 真正做到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三) 课堂上以启发教学为主, 精讲、精练。
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 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 这就是说, 语文教师不能不讲也不能多讲, 要讲的是时候、是地方, 要精讲、讲精。就是讲那些重点、难点、模糊点、易混点。当然, 要做到精讲是很不容易的, 它要求教师必须德才兼备、多才多艺, 集朋友、导师、楷模于一身, 作为朋友, 他应平等待人, 真诚热情;作为导师, 他应知识渊博、教艺精湛;作为楷模, 他应“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令学生爱戴与景仰。
教师的精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并为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能力和知识又有不同, 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 而是学生练出来的。因此, 教师的精讲不能代替学生的练。但是, 学生的练, 必须是有效的精练, 要在控制训练数量的基础上, 精编练习、科学地训练。在解题和练习时, 应引导学生分析:本题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样做行不行、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解一类题的方法和规律, 授之以渔。
(四) 把生活引入课堂, 进行美的教学。
生活是动态的, 那么源于并服务于生活的课文也必然是生动活泼的。一篇篇课文, 不是一堆堆无生命的文学, 而是鲜活的生命、动人的图画、令人深思的哲理。因此, 语文教师不能一味地整天咬文嚼字、照本宣科, 要把生活引进课堂, 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体会词语的运用, 咀嚼母语的精华。透过一个个的字, 一句句的话, 感悟生活的真谛和意义, 让课文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
三、立足学生实际, 搞好第二课堂
语文教学把眼光仅仅局限于课内, 还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自身的问题, 还必须在课堂以外寻找新的天地。语文教学要走进教材, 更要走出教材。只有走进教材, 才能学到别人的经验;只有走出教材, 才能让学生内化别人的经验, 形成自己的东西。为此, 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实际, 搞好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一要多读, 开设阅读课, 增大阅读量, 拓宽视野, 增加容量, 多读、多背、多写。二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收听广播、观看电视和录像。这样既得到了听的训练, 也可开展讨论, 进行说的训练。三是多举办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 成立校园文学社和广播站, 出黑板报、办手抄报或校报, 把课上所学的写作技巧有意识地在实践中运用练习。在课外的天地里,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四要严格要求, 加强指导, 避免随意性。多总结、多思考、多发现,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丽, 陶冶自己的情操, 完善自我。
让课外阅读在课堂散发光彩 篇8
一、扩大阅读视野, 让学生爱上阅读。
1. 课内带动课外阅读
一堂语文课, 短短45分钟, 是十分有限的。对于语文学习来说, 一堂语文课的结束并不是语文学习的结束, 而是语文学习的开始。在课堂上, 老师可以随时发现学生知识的盲点。例如, 在教授《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 提到作者鲁迅, 学生除了知道以前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一件小事》外, 对于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一无所知。但这篇文章必须得给学生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体会到鲁迅先生的愤怒与深刻用意。课堂上学生又能从老师那里了解多少呢?这时候, 我引导学生去关注鲁迅, 让学生对鲁迅产生兴趣, 并向他们推荐《鲁迅全集》、《鲁迅自传》等书和鲁迅的一些经典篇目及相关史料。课后他们可以通过到图书馆阅读或上网等方式阅读到许多相关资料。那么这一堂45分钟的课就非常充实了, 课内的内容促使他们在课外进一步积极去探求, 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 远胜于老师无数次重复“要多读书。”小小的语文课堂成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指挥棒, 围绕课内向课外延伸, 既巩固了课内知识, 又扩展了知识面, 增加了阅读量。
2. 有计划的指导学生阅读
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往往存在随意性, 很多时候是教师想到了什么书, 就提出来让学生读, 或者有时候一学期开展阅读活动多, 有时又根本不提及。学生的课外阅读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状态。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要有计划性。教师在每个学年开始即要将阅读列入该学年的教学计划, 在学年初即要制定一年的学生阅读计划。学生阅读计划的制定应从多方面考虑, 要结合课本教学内容, 学生基础及学生兴趣爱好等, 既考虑学生又考虑实际, 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不能将计划定得过高, 学生难以完成 (如有的书学生一时难以找到) , 也不能定得过低, 让学生觉得没有价值。注意阅读计划的长短结合。每学年可让学生尝试阅读一两部大部头的作品, 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完成, 可设定一个期限:半年一部或一年一部。学生只要在规定的时间读完即可, 这是长期计划。平时则可以以一个星期或一个月为目标, 读一些文字量较小的作品, 这是短期计划。这样, 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就充实而且可以灵活选择。在学期末让学生填写《学生阅读完成情况一览表》。这样, 就可以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对于学生来说, 填统计表的同时, 也是对自己阅读过的书籍的一个梳理过程。对于以后的阅读学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了一个“阅读记录袋”, 将相关资料放入其中, 即使下学年有的学生不在教授之列, 也可让其他老师了解这个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 以便于在今后的学习中对阅读做进一步的指导, 使学生的阅读具有连续性。
二、由读到写与说的阅读创造
学生仅仅能读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阅读不能只重吸收, 不重表达;只管认知, 不管应用;只重理解, 不注重创造。我们要引导学生首先能钻进去, 接纳、领悟和获取人类的情感内涵和创造智慧, 然后跳出来, 运用各种思维形式, 把文章读透读活, 在求知和练能的基础上, 开智、立德、审美并不断创造, 产生新思想。因此, 在课外阅读指导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促使他们进行积极的阅读创造。
1. 根据学生阅读情况, 开设多种形式的活动课
学生的读, 很多时候是被动的吸收,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 开设相应的活动课, 为学生提供阅读创造的舞台, 不仅能让学生的表达创新能力得到发展还能对学生的阅读起到激励作用。这样的活动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让学生每周写一、二篇读书笔记, 每月举行一次交流展示, 同学间的读书笔记可互相传阅, 好的作品放在班级的宣传栏内展示。还可举行缩写比赛, 在规定的时间内, 每位同学将自己读过的文章缩写成一百字左右的内容梗概。分小组作交换阅读, 每一组评选出最优秀的一名, 然后在班上做推荐, 供大家欣赏。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也是一种激励。还可开办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课, 例如, 故事竞赛, 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印象深刻的读过的故事;推荐会, 向大家推荐一两本自己喜欢的书, 当然要讲一讲为什么推荐这本书给大家, 实际上就是对这本书的评价。类似的活动很多, 虽然说从名字上看没有什么新的东西, 但其内容却是丰富多彩的。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既锻炼了学生的说、写能力, 又活跃了语文课堂。这样, 以读带写, 以读带说, 写、说又促进了读, 读、写、说同步, 开“源”畅“流”, 形成了一个互相促进, 相得益彰的语文教学新格局。
2. 让学生养成阅读批评的好习惯
语文虽说是一门感性的学科, 但同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可以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那就是要引导学生多进行阅读评价分析。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阅读批评的环境。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对故事情节感兴趣。例如, 我注重指导学生阅读语文教学杂志上的教学争鸣、教学实录、教学艺术镜头等专栏文章, 让他们从中学习看待问题的多个视角及作者评论性的语言。还向他们推荐《杂文报》以及其他报纸上一些好的时事评论文章。平时鼓励学生多发表评论性言论, 模仿别人写一些评论性文章, 讲评时着重看中是否有自己的思维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不少学生学会了如何发表评论, 对他们写议论文来说是一个极好的积累与思维训练, 在课堂上也时常可以看到思辨的火花。
让课外信息与课堂信息牵手 篇9
课外信息在《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的意义
信步街巷, 休闲居家, 网络、电视、手机、小说、杂志、报纸、街头小报、黑板报…, 信息伴随, 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中。说不清, 我们接触课外信息是从哪个角落哪个时刻开始, 可是, 它就这样存在, 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从而, 课外信息与课堂《信息技术基础》有了“共同语言”;从而, 课外信息亦是课堂《信息技术基础》的实践, 此实践延展着同学们的兴趣。
1. 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学到知识, 授课时才不会出现“对牛弹琴”的尴尬。笑“半斤八两”说数制, 指电视机和电视节目道硬件和软件, 聊QQ好友分组侃文件夹用途, 观黑板报赏Word图文混排, 叙课程表述表格绘制。从“共识”接近新课, 就是要咬紧人的认知规律。
2.寓理于趣, 理就不思而至
在课堂中延展同学们的课外兴趣, 发展非智力因素进行教学, 巧妙地寓理于趣, 会起到润物细无声作用。玩纸牌游戏体验鼠标操作;品评手机的购买探索微机的发展趋势, 将课外问题转向课堂问题, 同学们七嘴八舌课外, 教师添枝加叶课外成课内;点评腾讯QQ软件中某些菜单、对话框的操作, 启迪其它软件菜单、对话框的使用, 刺激模仿操作从课外到课内。兴趣是水, 理是渠, 经教师的疏通, 就会水到渠成。
课外信息在《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的应用
人在社会生活中, 比在课堂中更易接受信息。电视、小说情节寓意于情, 感人肺腑, 让人留下深刻印象;新闻报道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知瞬息万变的世界的每一个动态;网页图文并茂、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互动似面对面, 个性创意让人联想。
1.电视剧、小说情节等易化教学难点
电视剧、小说等寓意于情, 并动人于情而领义。发展非智力因素, 用“情”也能易化教学难点。计算机硬件中, 内存外存 (也称主存辅存) 虽能让人顾名思义, 但具体原理还是让人莫明其妙。电视剧《笑傲江湖》的主人公令狐冲曾深受小青年欢迎, 用他可编演易化此点的情节:话说令狐冲十四岁那年进华山学艺, 住在师父家中。师父岳不群的家门前有泉水, 师父给它起名为君子泉 (内存) 。泉水很小, 一到响午还没水来, 令狐冲常叹不痛快!有一次, 令狐冲带小师妹岳灵珊去山上玩, 听到潺潺的水流声, 兄妹俩循水声找到了一股泉, 泉水潺潺不息!令狐冲和小师妹高兴极了, 并给它起名叫冲灵泉 (外存) 。令狐冲和师父将冲灵泉引流到君子泉, 从此, 想什么时候用水都可以了。后来, 岳不群又招了劳德诺、陆大有等弟子, 令狐冲和师弟们要到山上练武了。为了方便师弟们上山练武有水喝, 令狐冲建议师父每人发水壶 (可移动存储器) 。此情节不同的人物、场景再配上图片、电视剧的剧照, 做成动画。这样, 象看电视般, 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就能明义。教学中抽象的难点, 用“情”囊括, 一“笑”而过。
2. 用新闻报道、广告实例化概要
某些报道恰是课文内容的一个实例。用这类报道丰满书中概要, 连缀它的枝叶, 以完整、真实而感性。读典型计算机病毒的案例报道摘出病毒特点;回顾2008年5月12日纹川大地震音讯全无的图片深化课本内容“软硬件的关系”;截取网上电脑销售广告图片实例展示硬件各部件及参数。读报、看广告也是课堂的简捷学习方法。
3. 用网络、手机等生活化操作内容
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现“生活世界”中常见的信息, 动手的劲头就如春潮带雨。短信敲摘, 让思想和思绪化成如痴如醉的字符在键盘上跳舞, 也是练习汉字输入;分组QQ好友, 让关注在鼠标上触摸, 于是新建文件夹;播放音乐、发送电子邮件附件, 让悠闲在显示器上放松, 就是掌握路径。在word中, 歌词重复的内容确定了文字的复制;常用公文的固定格式决定了它就是文档格式化的效果;黑板报、对联、标语、红旗、警示牌、电子贺卡等等就发挥它的图文混排功能吧。在教学过程中, 营造“生活”的氛围, 能够学以致用, 同学们就会跃跃欲试。
最后, 引用课外信息要与时俱新, 体现授课对象时代及年龄特色, 这要求教师平时要注意报纸、新闻、电视、网络等的时事动态、人物新秀, 如情节的主人公受小青年欢迎;要紧扣教学环节, 为课堂信息教学服务, 这要求教师要结合教材编辑、筛选课外信息;要积极健康, 蕴含教育意义, 这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操, 把关字句, 所采用的新闻、情节、短信、歌词、公文中不可夹杂“祸国殃民”、色情的词句;要有趣, 轻松课堂气氛, 采用让人看了爱不释手, 忍俊不禁的短信、歌词、公文等。
摘要:本文以关注学生‘全人’发展为理念, 探讨在《信息技术基础》课堂中利用课外信息的进行教学的意义及应用, 尝试将学生从课本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 从课外信息走向课堂信息, 从课堂信息走向课外信息。
课堂精讲多练 课外减轻负担 篇10
我认为:“课堂教学是‘减负’的主战场、主阵地, 课堂教学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减负’的实效”。《教育学》中明确指出:“教学方法对于实现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正确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 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能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感、锻炼意志, 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上, 教师的讲解、讲授确实极为重要,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通过“发现学习”, 通过探究、合作和体验, 才能使学生实现能力和认知策略的自主建构。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学习”的方法主要有讨论法、谈话法、问题解决法、练习、阅读法等, 这些学习方法的应用, 势必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打破“一言堂”。唯其如此, “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的三大目标才不会落空。正是基于发现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关于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的学说, 结合数学课的特点, 以及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 笔者提出了“精讲多练, 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精讲多练的目的、意义
“我们的教育目的, 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来讲, 就是要教会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精讲多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将教书育人联系起来, “精讲与多练是教与学的结合”。教师主要是通过自己的讲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下通过自己的练,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通过基本训练, 使学生把教师讲过的书本上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这就是说, “精讲”与“多练”实际上是知识与能力的结合。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能力是对于知识的运用。以上所说, “教”与“学”, “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的统一, 不可偏废。
二、“精讲”与“多练”的要求
“精讲”讲什么?“就是把主要的东西讲的精”。这就是要求要抓住教材的重点, 而不是抓住“粗”的东西, 丢了“精华”;“讲的精”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解, 语言要精练, 内容要精确, 方法要得当。既要抓住教材的“精华”, 又要讲的“得当”, 这是辨证的统一。它启示我们:一方面要钻研教材, 一方面了解学生改进教法, 二者不可忽视。抓不住精华, 讲的很“粗”, 也会效果不佳。“精讲不是少讲”。教师精讲了, 必会省出更多的时间, 让学生在课堂多练、多思考、多讨论、多检测、多自测、多反思等。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是大有益处的。“多练”练什么?陶行知指出:“要对学生加强基本训练。”数学课上的练习是很多的, 但陶老强调是要抓“基本训练”。这就启示我们:在全面练习的基础上, 必须抓主要矛盾, 必须注意最基本的东西。万丈高楼平地起, 教学中不能平均分配, 面面俱到。哪些是必须加强训练的基础性的东西呢?预习, 练习, 讨论, 辩解……
三、精讲多练, 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
多练, 就是加重学生负担吗?显然也不对, 首先这里的多练是相对于教师的“精讲”而言。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是一对矛盾。矛盾的统一, 在于“讲”的“精”、在于“精讲”与“多练”的结合。叶圣陶先生指出:“要让学生把知识化为自己的血肉, 在生活中能随时运用, 教学的目的才算达到了。”所以精讲多练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其次, 这里的“多练”是指课堂教学而言, 在课堂上, 教师要讲的精一点, 挤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练习。
结合语文课堂的课外阅读指导 篇11
【关 键 词】 课外阅读;语文;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上航行。”但是我们农村的小学生们,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读书状况令人堪忧,所以,必须要学校和教师切实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让每一位学生能读到书,读好书。根据我们学校地处农村的实际情况,我在班级开展了一些课外阅读指导活动,也有了一些体会。
一、就地取材,创造氛围
学校少先队要求班级布置文化阵地,其中读书角、文化角是每班必须设立的。我带领班干部们充分利用好这些板块,首先选好管理员对图书角的图书进行管理,使学校发放的图书能最大的有效使用。同时每一周在文化角中展示本周在课外书中的收获,可以是积累的词句,也可以是读后的心得,对于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不同,所要求的收获是不同的,重在鼓励他们读书,并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有自己的作品展示就是一种荣誉。不过学校发放的书籍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于是我动员学生把自己的课外书带到班级图书角,相互之间交换着看,虽然图书充实了不少,但是毕竟是农村学生,家庭读本是有限的,于是我利用召开家长会和家访的机会,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庭条件较好的家长支持孩子读书,并尽量保证孩子的读书需求。然后我与学校的图书室联系,由我班的管理员定时进行图书的借阅,以补充班级图书的空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对自我文化素养的提高,同时也便于对他们进行及时的阅读指导,我与学生一起读书。
二、培养习惯,注重实效
学生读书时往往只注重故事情节,而对于其中的有价值的东西并不关心,更不会做记录。学生的一次作业习题中:徐特立老先生对他的孙子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多读、多写,其中多读时一定要动笔。我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说说该怎样做到多读、多写。学生纷纷献计献策:根据阅读情况填写读书卡,记录阅读的篇目、时间、字数、摘录好词佳句、展示心得体会,学会积累,学会与文本对话,学会做读书笔记等等。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作,即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以提高阅读质量。
每读书一段时间以后,我会进行集中指导,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为了便于我的指导,我会定时让学生共同阅读同一读物。但每次要挑选出人人喜爱的读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我针对于课外书屋的推荐和学生的特点做定时的好书推荐,由学生自己投票决定读什么书。我们班的学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的续写,《鲁宾孙漂流记》的缩写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三、帮助选择,保留个性
由于学生的喜好不同,课外阅读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有的喜欢名家名著,有的喜爱科普作品,有的迷于军事知识,还有的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因此,我放低要求,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生只有读自己喜欢的书,才会读得自由,才会读得投入,如果硬要他读自己不喜欢的书,再好的书也不会有激情去读的,更别谈从中会得到什么收获了,作为老师的我对于他们的读书范围不作要求,只要他们有兴趣,不管是名篇名著还是幼稚的卡通童话,我都会支持、鼓励的。
课外阅读益处虽很多,但开卷未必都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所以我在鼓励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时,关注他们的书的内容,引导他们选择健康、有价值的书,尤其孩子,纯净幼小的心灵。如果借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来滋养,心灵会日渐纯净,兴趣爱好会日渐广泛,智力与承受力也将日渐增强。
四、课内外结合,有效延伸
我在教学中不仅仅让学生读会书本,同时抓住时机让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如学了《少年闰土》推出鲁迅小说《故乡》;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看安徒生童话;学了《鲁宾孙漂流记》引导他们看外国名著,学了日积月累中的名言名句后,鼓励他们找到相关的作者的作品进行阅读。每次的课外书屋中书籍的推荐,我都会动员他们尽量去读一读,同時还抓住一些节假日推荐相关的书籍……被我用得最多的还是学生手中的《同步阅读》教材,文章不但精彩,而且与课文主题紧密相连。
为了不在学习期间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我不再要求学生写日记,只是让他们准备一本摘抄本,每当读到好的句子或有好的想法就随手记录下来,哪怕是一个词语也是好的,不过每次的记录要写上日期。学生少了难写又讨厌的日记,让摘抄取而代之,学生是非常乐意接受这样的作业要求的。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慢慢地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着课外所要阅读的量。在假期的作业中把假期作文改为出一期读书专题小报等等,让语文作业因课外阅读也变得有趣起来。在每个学期开学时,我们班的学生带来的是一幅幅精美的手抄报,自己编辑的好词佳句集,有的学生还主动写了自己在假期中的读书心得,渐渐的,学生由被动读书转为主动地找书读。
五、展示自我,乐在其中
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增强阅读实效,也是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积极性,我思考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我结合课文进行了一些活动,如在学习名人名言的内容时,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开展“我喜爱的名言”交流会;学到关于毛主席、周总理等名人的课文时,在班会上开展“名人故事会”,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在班级的文化阵地中还开辟了“课外阅读小报”,展示美文佳作,选登优秀读书笔记……学生们一有空闲便会寻找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根据每月的读书主题搜集资料,整个过程使学生的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由于他们的阅读的量很大,在每次的文化阵地的评比中,我们班的文化阵地中的内容最丰富,得到的分数也是最高的。特别是这次的语文小报的比赛,我提出了要求,并没有安排哪个学生具体完成。出乎我的预料,学生们踊跃参加,并且他们自己收集了很多关于家乡芜湖的资料,而且起的名字也很有特色,如《家乡风韵》《奋进的芜湖》等,而里面的内容更是体现了芜湖的文化气息,表达了对家乡芜湖发展的赞美。同办公室的老师看了后连连惊叹我班学生的知识积累与归类能力。听了同事的称赞,看到学生的作品,我感到很欣慰,我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训练没有白费。为了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班上每个月组织评选一次 “读书少年”,并在班级墙报上给予表扬。由于在阅读的每一环节,我都关注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大多数同学踊跃阅读,而且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征文活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真正做到了乐在其中的读书。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通过增加课外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有利于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服务,会更有助于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苏大银. 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J]. 读与写(下旬刊),2015(5).
[2] 朱娟. 简析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J]. 语文天地(小教版),2015(4).
课外课堂 篇12
一、学习资料采集法
“思品采集生成”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寻找学习素材, 感悟和理解学习素材, 尝试采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传递文明的纸》一课时,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查找书籍和求助家人等形式, 采集学习卡片、调查表、照片、幻灯片和影像等多种图文资料作为学习素材。
此外, 学习资料的采集还包含实物采集。例如在教学《传递文明的纸》一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收集甲骨、毛皮、丝帛、竹片、木片、树皮、树叶和沙子等, 并模仿古人在这些材料上写字、画画, 将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与历史情境相结合, 推想这些材料没有被沿用下来的原因。随后将废旧的纸张切料、泡料、煮料、打料、打浆、抄纸、晾纸, 最终制作出一张新纸。学生可将自己手工造纸的过程和体验记录下来, 并思考古人是怎样造纸的, 从而使学生对纸的产生有了新的感悟和认识。
在课堂中, 学生可充分分享和交流, 例如体验古人在纸以外的材料上书写, 感受古法造纸的流程, 并运用世界地图讲述“纸的传播”等, 这一切均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情感, 正可谓“功夫在课外, 获益在课内”。正是由于学生在课外有着图文、影像和实物等学习资料采集的亲历体验和心理体验, “课内反刍”和“整合生成”这两个环节的学习才精彩纷呈。
二、游戏活动采集法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可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把玩耍与学习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既满足学生游戏的需要, 又促进学生乐学态度的形成和学习方法的迁移。因此, 游戏活动也被较多地运用于品德课程的“课外采集”环节。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学校》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记录校园, 教师可指导学生开展“校园特搜”活动的课前采集。文化长廊、大小操场、教学楼和植物园, 到处都是学生拍照和记录的身影, 校园的展板、黑板报、班级教室及各种标语, 都成了记录的对象。如此丰富多彩的校园,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游戏活动采集法, 既让学生愉快地玩耍, 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道德教育。
三、生活体验采集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 反映儿童的需要, 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 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通常单纯对学生说教, 学生缺乏亲身体验, 存在“学”和“用”严重脱钩的现象。通过生活体验采集法, 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道德知识, 激发道德思辨, 领悟道德生活的真谛, 从而使他们拥有道德情操, 树立道德意识, 具备道德行为。
例如在教学《小苗快快长》一课时, 教师可采用生活体验采集法开展课外活动。教师设计了“走进春天”“我们是小小园艺家”“苗苗生长记”“苗苗展示会”“我们和小苗有个约会”等五项生活体验活动。其中, “我们是小小园艺家”是这样开展的:一方面学生在校内进行种植实验活动, 体验种植过程, 试写观察日记《苗苗生长记》;另一方面学生在双休日跟随父母走进春天的乡村, 了解春天的种植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五项生活体验活动前后历时20天, 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 时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生活体验采集法的关键在于:课外采集的活动过程就是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验和认识自我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生命的成长, 体验收获的不易, 并勇于实践, 养成敢于负责的品质和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
四、实践操作采集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强调亲自实践, 思想品德教学必须摈弃枯燥的说教,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动手操作, 亲自实践, 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的《主动承担家务劳动》一课时, 课前教师让学生与父母交流, 了解父母工作的辛劳, 并开展“今天我当家”的实践活动, 由学生亲自做家务, 填写《“今天我当家”记录表》。“今天我当家”实践活动的开展, 既减轻父母的负担, 又使学生学到不少知识, 还让学生领悟到家务劳动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学生就是在这种实践操作中感受、领悟, 逐步建构自己的道德认识结构, 并在课堂中和其他学生交流自己实践操作中的崭新认识。
五、合作探究采集法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因此思想品德教学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 以主题体验活动为主要形式, 通过团队合作探究学习的途径, 观察、体验和感悟, 从中受到教育, 获得经验, 提高面对生活和探讨社会生活的能力, 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