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模式

2024-08-26

课外模式(通用12篇)

课外模式 篇1

课外练笔是针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僵化和封闭的弊端提出来的。这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以应试为中心,人为的设置禁区,让学生走进思想的牢笼,语言多是假话空话套话。二是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作”,作文教学设计理念都着眼于如何传授写作技巧,很少涉及学生写什么的问题。三是以课堂为中心,作文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出题目,学生应命作文。封闭的作文教学,造成了高耗低效的严重后果,无法适应当代学生创造性发展的需要。

为此,在平常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练笔”,写作行为延伸到课外,使作文行为贯穿于课堂内外。具体做法如下:

一、确定内容双线并行

课外练笔的写作内容分为定向,不定向两种。定向,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结合课本内容确定的“每周话题”;不定向,就是在规定题目之外,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所作的不定内容、不定题材、不定字数的自由写作。

定向的选题由教师根据学情选择,主要有三大类:

(一)源于课本。

课本是学生日常学习的主体,根据课本选题,能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结合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歌,我确定了“校园歌吟”的话题,让学生仿写诗歌;结合必修二的《离骚》确定了“夜读屈原”的话题;结合必修三的《林黛玉进贾府》确定了“钗黛之我见”的话题。既深化了对课本理解,又向纵深处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源于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论。我们的学生,决不能只是生活在象牙塔里,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生”,我们老师必须让学生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现代社会。对此,有时我根据时事新闻、社会热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确立“本周话题”,例如“奥运回眸”“金秋送爽”“十月放歌”“寒冬飞雪”“大地行吟”“我看美国大选”等富有时代气息的话题。这些话题,或者富有诗情画意,引出学生激情昂扬之作;或紧扣时代脉搏,写出指点江山的少年豪情。

(三)源于报刊。

我偶然看到《格言》,被它开篇的一个栏目“格言新说”吸引了。我想“颠覆经典,重塑格言”,如果加以利用,不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吗?于是,我就把“颠覆格言”栏目的一些题目作为“本周话题”让学生作文,例如:《远水能解近渴》《人有远虑必无近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男儿有泪可轻弹》《两点之间曲线最短》等话题。学生对此很有热情,纷纷提笔写作。“格言新说”,敢于打破传统理论,让学生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并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大有裨益。

二、自主讲评激情引趣

在教学中,我探索随笔评改方式,培养学生的评改能力,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随笔评改模式,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很受学生的欢迎,成为学生最期待的语文课之一。这种模式,主要从下面几点入手操作:

(一)划分学习小组,确立小组长,明确小组责任。

划分学习小组,每两周讲评随笔一次,随笔收上来,我不做批改,只做记录,然后交给小组长,由小组长带领组员批改所有随笔,将优秀的随笔挑选出来待用。最后,小组长带领组员根据随笔内容确立本期讲评主题,讲评模块,讲评形式及主讲人,并形成定稿。

(二)教师审批,最后定稿,准备课堂讲评。

小组探讨定稿后,由小组长向老师汇报,教师根据自己批改随笔的情况,提出建设性建议,一切由学生自己决定。小组长最后对定稿进行调整并准备课堂讲评。

(三)课堂讲评,形式各异,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课堂讲评用一节课的时间,完全由学生主持。有的同学讲评风格大方、谈笑自若、挥洒有余,一会提问,一会点评;有的同学的讲评温婉亲切、口齿伶俐;有的充满激情,能调动全班同学的情绪;有的睿智风趣,让人耳目一新。讲评的形式有历史回顾式,从远古缓缓走来,见识了屈原、昭君、苏轼、周恩来等风云人物的风采;小标题式,将文章分为“唯美的青春”“非主流文化”“亲情港湾”三个板块讲评;有用数字“1+2=3?”来设置悬念。这些讲评,是全组共同参与,体现了集体的智慧,也能启迪人的心智。

事实证明,同学们不但能把精品文章挑出,而且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我看到了他们的创造、激情与梦想。随笔写作其特殊意义虽然很多,但核心只有一个:充分体现学生作文自主,体现学生个性,为学生作文打下基础,为写作提供素材,锤炼学生的语言。

课外模式 篇2

一、初中英语课外教学的实施基础

当许多老师在冥思苦想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时候,猛然发现,很多学生会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阻碍,那些基础不够好的学生,一旦学习知识内容难度增大,便会产生厌烦情绪,导致失去信心,逐渐掉队,例如:教师在讲解牛津初中英语教材9AUnit1第一课时Welcometotheunit中讲到personalities时,由于其所在班级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甚至有的连26个字母都不会写,教师在提问很多性格的单词用英语怎么说时,很少有学生解答出来,诸如“Suzykeepsallherthingsingoodorder.Whatisherpersonality?”等问题时,学生回答明显吃力,很少有能正确回答的人,结果一节课下来,教学质量较低,许多学生抱怨没有学到多少知识,由此不难看出,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教师往往因为紧张的教学任务,受到时间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无法顾及到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延伸课堂教学,构建合理高效的课外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新形式,无论是对课堂学习的一种辅助和补充,还是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实践能力,都是具有极大益处的,有利于实现初中英语课内外教学的互补和结合。

二、初中英语课外教学模式的合理构建途径

1.开展初中英语课外兴趣活动,增强学生积极性。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英语课外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围绕“趣味性”来展开,教师要谨记这一点,在课外教学中有意识地组织一些充满趣味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变思想观念,摒弃厌烦畏难情绪,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起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将英语知识的学习过程真正变为一种享受,进而彻底改变被动的学习模式,增强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进行英语学习,以达到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教材9AUnit1Reading这课中Peoplewhoarehappywiththeirjobs这节内容的讲解中,教师便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班级学生参与课外兴趣活动,并将学生们编制成几组,围绕jobs这个主体以演讲的形式,用英文介绍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理想职业及选择这个职业的理由等,诸如“Iampatient.IwanttobeanaccountantinthefuturebecauseIlikeworkingwithnumbers.”等英语句式。让学生们在愉悦的英语氛围中锻炼了口语能力,充分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并且时间上较为充足,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指导、纠正,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2.构建创造性的英语课外教学活动,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现代英语教学不再以教会学生英语知识为唯一目的,更多的偏向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一种思维与创造能力,通过传授学生知识,来让其科学、有效地灵活运用和掌握,让学生的思维模式、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和发挥,而这其中,少不了教师的有效引导与合理安排设计,通过恰当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为充分形成创造性思维模式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在讲牛津初中英语9AUnit5ArtWorld中讲到artforms时,可以在课后为学生们放映有关的原声资料电影,像TheSoundofMusic等,让学生在边听边看中,理解影片大意,锻炼听力与理解能力,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同时,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不断思考,诸如“Whatdoyouthinkofthemusicalplay?”“Howdoyoulikeit?”等,让学生说出与众不同的创新见解,进而有效提升了创新思维能力,实现了课外教学的目的。

3.布置具有层次性作业,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作业分为课堂作业与课外作业,通常教师都会在课后布置一定量的课后家庭作业,这是有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掌握知识能力的良好途径,为了进一步让课外作业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教师应该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注意层次性的原则,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巩固知识的学习,而不是毫无章法和重点,胡乱布置,而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均不一样,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尽可能兼顾到各个层次基础的学生,根据实际状况,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作业,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到深,让每一位学生都从做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收获。例如:教师在针对牛津初中英语9AUnit4中对while,when,whenever等的连词教授后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将Reading课文中的所有包含这些连词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作业本上。然后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这些连词写一篇小短文。从以上的作业布置内容不难看出,教师十分注重难易层次的安排,让学生通过写作业,掌握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完成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4.举办英语课外竞赛活动,增强学习动力与实效性。初中英语的竞赛活动并不少见,但是大多数都是被限制在课堂之上,受到时间和环境设施的限制,竞赛活动后的成效往往也仅限于课堂之上,让学生们的实践能力难以施展,当然,举办竞赛的最终目的不是分出胜利与失败,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在精心准备的过程中,英语水平获得有效提高,不断增加学习的信心和成就感,教师通过在课外引申这种比赛的模式和机制,利用形式不一、丰富多彩的竞赛类别,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进而通过善意合理的比赛竞争模式,获得学习上的进步。例如:初中英语教师在讲解牛津初中英语9AUnit8Reading这课后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将文章改变成剧本,组里的每个学生都扮演一个角色,将文章通过戏剧的形式呈现出来,进行竞赛活动,通过改编剧本,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能力,而且增加了其英语语感。情景对话的编制表演,使学生们在比赛中充分展示了自己,获得了知识,促进了师生、学生之间的良好交流沟通,以内容是否丰富、英语用语是否准确来评判名次,给予奖励,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动力,保证一定的实效性。

三、总结

初中英语课外教学模式的构建 篇3

【關键词】初中英语 课外教学 构建途径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不属于我国学生的母语语言,因此学习起来并不容易,要想学好一门语言,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正所谓:“量变产生质变”,初中英语的教学仅凭课堂的45分钟讲解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尽快提高学习成绩,加强对初中英语课外教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英语课外教学的实施基础

长期以来,课堂一直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是教学活动主要实施的场所,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行,教材内容在不断增加,不但给学生们带来了严重的学习困难,也让教师的教学压力与日俱增,尤其针对初中英语这样的一门外语课程,课堂是唯一提供给学生们语言环境的学习地点,脱离课堂所进行的英语交流少之又少,当许多老师在冥思苦想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时候,猛然发现,很多学生会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阻碍,那些基础不够好的学生,一旦学习知识内容难度增大,便会产生厌烦情绪,导致失去信心,逐渐掉队,例如:教师在讲解牛津初中英语教材9A Unit 1第一课时 Welcome to the unit中讲到personalities时,由于其所在班级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甚至有的连26个字母都不会写,教师在提问很多性格的单词用英语怎么说时,很少有学生解答出来,诸如“Suzy keeps all her things in good order.What is her personality? ”等问题时,学生回答明显吃力,很少有能正确回答的人,结果一节课下来,教学质量较低,许多学生抱怨没有学到多少知识,由此不难看出,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教师往往因为紧张的教学任务,受到时间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无法顾及到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延伸课堂教学,构建合理高效的课外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新形式,无论是对课堂学习的一种辅助和补充,还是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实践能力,都是具有极大益处的,有利于实现初中英语课内外教学的互补和结合。

二、初中英语课外教学模式的合理构建途径

1.开展初中英语课外兴趣活动,增强学生积极性。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英语课外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围绕“趣味性”来展开,教师要谨记这一点,在课外教学中有意识地组织一些充满趣味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变思想观念,摒弃厌烦畏难情绪,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起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将英语知识的学习过程真正变为一种享受,进而彻底改变被动的学习模式,增强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进行英语学习,以达到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教材9A Unit1 Reading这课中People who are happy with their jobs这节内容的讲解中,教师便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班级学生参与课外兴趣活动,并将学生们编制成几组,围绕jobs这个主体以演讲的形式,用英文介绍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理想职业及选择这个职业的理由等,诸如“I am patient.I want to be an accountant in the future because I like working with numbers.”等英语句式。让学生们在愉悦的英语氛围中锻炼了口语能力,充分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并且时间上较为充足,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指导、纠正,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2.构建创造性的英语课外教学活动,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现代英语教学不再以教会学生英语知识为唯一目的,更多的偏向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一种思维与创造能力,通过传授学生知识,来让其科学、有效地灵活运用和掌握,让学生的思维模式、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和发挥,而这其中,少不了教师的有效引导与合理安排设计,通过恰当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为充分形成创造性思维模式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在讲牛津初中英语 9A Unit 5 Art World中讲到art forms时,可以在课后为学生们放映有关的原声资料电影,像The Sound of Music等,让学生在边听边看中,理解影片大意,锻炼听力与理解能力,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同时,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不断思考,诸如“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musical play?”“How do you like it?”等,让学生说出与众不同的创新见解,进而有效提升了创新思维能力,实现了课外教学的目的。

3.布置具有层次性作业,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作业分为课堂作业与课外作业,通常教师都会在课后布置一定量的课后家庭作业,这是有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掌握知识能力的良好途径,为了进一步让课外作业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教师应该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注意层次性的原则,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巩固知识的学习,而不是毫无章法和重点,胡乱布置,而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均不一样,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尽可能兼顾到各个层次基础的学生,根据实际状况,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作业,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到深,让每一位学生都从做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收获。例如:教师在针对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4中对while,when,whenever等的连词教授后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将Reading课文中的所有包含这些连词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作业本上。然后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这些连词写一篇小短文。从以上的作业布置内容不难看出,教师十分注重难易层次的安排,让学生通过写作业,掌握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完成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4.举办英语课外竞赛活动,增强学习动力与实效性。初中英语的竞赛活动并不少见,但是大多数都是被限制在课堂之上,受到时间和环境设施的限制,竞赛活动后的成效往往也仅限于课堂之上,让学生们的实践能力难以施展,当然,举办竞赛的最终目的不是分出胜利与失败,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在精心准备的过程中,英语水平获得有效提高,不断增加学习的信心和成就感,教师通过在课外引申这种比赛的模式和机制,利用形式不一、丰富多彩的竞赛类别,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进而通过善意合理的比赛竞争模式,获得学习上的进步。例如:初中英语教师在讲解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8 Reading这课后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将文章改变成剧本,组里的每个学生都扮演一个角色,将文章通过戏剧的形式呈现出来,进行竞赛活动,通过改编剧本,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能力,而且增加了其英语语感。

情景对话的编制表演,使学生们在比赛中充分展示了自己,获得了知识,促进了师生、学生之间的良好交流沟通,以内容是否丰富、英语用语是否准确来评判名次,给予奖励,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动力,保证一定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的教学策略应该随着教学理念与教材内涵的不断变化而逐步调整和改善,大力发展课外教学,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不足给予弥补,利用各种不同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来增加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方法,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良好沟通,进而使初中英语的课外教学模式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庆龙.对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之探讨[J].中学英语之友(下旬),2011,01:52.

[2]蒋显菊.构建英语专业课内课外教学内容立体交叉的教学模式[J].山东外语教学,2005,01:44-47.

开展课外活动,创新教育模式 篇4

作为教学的主导, 如何创新教育方式, 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是值得每位英语教师认真思考的课题。初中英语课外活动要如何开展呢?在此, 我将结合多年的实践来谈一下我的做法与观点。

一、课外活动的开展原则

1. 目的明确, 计划合理。

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 围绕目标, 综合考虑, 合理安排时间、地点和形式等等。活动内容要和课堂紧密相连, 同时要贴近学生生活, 不能天马行空。建议发动学生参与制定, 统筹谋划。同时还应该做好活动备案, 预设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 趣味性高, 操作性强。

“以趣激情, 寓教于乐”是开展课外活动的重要原则。设计活动时, 要认真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和个体差异, 制定有吸引力的可操作性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以活动为主线, 让学生面对活动能感受到趣味性和可行性, 乐于围绕活动进行探究与实践。

3. 及时总结, 多向鼓励。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都要及时的总结, 肯定取得的成绩, 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纠正, 以利提高。教师可以在活动开展之前就提出奖励策略, 之后及时兑现, 言必行, 行必果。

我在班级墙报栏设置“英语明星榜”, 定期评出各项活动的明星。由于身为班主任, 家校沟通更为方便, 所以, 我利用和家长沟通交流的每个契机, 把每次活动的视频和图片的公布在班级主页上。家长通过网站了解孩子, 学生通过网站展示自己, 在有形中提升了学生的自豪感, 增强了教育的合力和班级的凝聚力。

二、课外活动的开展形式

1. 个体活动。

个体活动的形式多样, 可以涵盖听说读写各个方面, 比如收听英文广播, 阅读英语课外书籍, 观看英文电影, 写英文日记, 进行每日英语新闻播报。为更好地达到活动目标, 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平台,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和收获。在学习爱好和特长等话题时, 举办才艺展, 收藏展。在学习与家庭相关话题时, 举办家庭图片展, 家居图片展。学习祝福话题时, 鼓励学生自己制作明信片, 生日贺卡, 圣诞贺卡等等。

课外活动力求和课堂活动融为一体, 比如, 我通常利用每节课的值日报告时间, 安排“Show Time”、“Daily Report”、“Fun Time”等栏目, 让学生课前五分钟介绍自己阅读的英语故事、新闻、笑话等;为增加课外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定期放映适合初中生的的影片, 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知识, 减少因文化差异引起的阅读误差。原声模仿秀是大家“喜闻乐践”的活动, 每周选定一段较简单的英文电影录音, 学生模仿表演。长此以往, 形式多样, 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的课外活动会逐渐转化为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2. 群组活动。

群组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创新能力。群组可大可小, 可以是两三人, 也可以是七八人, 甚至是全班活动。形式也是不拘一格, 可以是游戏, 也可以是竞赛或演出。场地可以是操场, 宿舍, 餐厅甚至是公园, 山地或者海边, 所谓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形散而神不散, 活动要时刻围绕目标, 在学生自主发挥的同时, 教师也要进行细节方面的指导, 活动内容必须和课堂教学有紧密的联系, 要真实、自然, 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 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故事接龙, 猜猜看, 歌曲对唱是我们经常举办的游戏类活动。最简单有趣的就是猜单词了, 一个人用英语解说, 另一个人猜出这个单词。班级英语周报巡展是以小组为单位, 每周一组, 采编完成后, 由班级评委会评定打分。主题演讲赛, 辩论赛提升了学生规范性运用语言的能力。圣诞之夜和英语灯谜是每年一次的重头戏, 群策群力, 在欢笑中丰富知识, 喜获奖品。在那个氛围当中, 学生不是机械的为了说而说, 而是为了交流而说, 这才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操作性活动也颇受学生欢迎, 在学习“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一单元时, 教室变成了厨房, 有人用英语发出指令, 其他同学按指令一步一步的认真制作, 而后美滋滋的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设身处地, 将语言学习放到最自然的一种状态去学, 要比在纸上谈兵的课堂讲解效果肯定好的多。大家最喜欢的还是英语剧社的演出, 话题贴近生活, 语言丰富有趣, 学生扮相可爱。由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局限性, 这项活动需要教师的鼎力协助,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请外教教师协助完成。

斯宾塞说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探讨, 自己去推论。应该给他们讲的少些, 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尽量多些。”在课堂之外, 创设多样的语言学习环境是英语学习不可或缺的辅助条件, 内外交融, 相辅相成。实践能使枯燥乏味的英语变得乐趣无穷, 让学生体验“活”的知识, 将学生在课堂的机械学习变为有机的探究学习, 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学习潜能, 让学生在展示个性和能力的舞台上巩固课堂和课本上的知识, 拓宽学生的视野, 享受学习的乐趣。

摘要:《新课标》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突出语言的实践性, 强调在用中学, 学中用。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 多样的语言学习环境是英语学习不可或缺的辅助条件。把握课外活动的开展原则, 开展高效的课外活动, 是每位英语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课外模式 篇5

论文关键词:多校区模式 大学生 课外体育活动 现状

论文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以此改善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从而促进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协调发展。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地开展和更加完善提供参考。

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的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体系。”为了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月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课外体育活动在高校的体育工作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抽取西安5所多校区模式下高校(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邮电学院)的部分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1.2.2问卷调查法

2.结果与分析

2.1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程度

有40.3%和45.7%的男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和重要,有32.1%和49.3%的女大学生也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和重要。尽管认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无所谓”和“不重要”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16.3%,但从以上结果总体反映出,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2.2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

根据了解,女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上和男生略有不同,有72.3%的女生偏重于形体健美,而有76.5%的男生偏重于强身健体,丰富课外文化生活,这说明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但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且也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有了明确的目的,大学生就能更踊跃地投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

2.3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待有关人、事、物的比较固定的心理倾向。体育活动态度是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

的综合表现。它调节着人们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与参与,并影响着个体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因此,体育活动态度是影响个体参与体育运动和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对体育活动态度的主导倾向为自我磨练和精神解脱。

2.4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所选择的项目

三大球和羽毛球、乒乓球最受大学生

的青睐,分别占到78.0%和38.4%,其次是健美操和游泳,对于一些对场地要求高的

项目,新校区比本部开展的好,比如游泳,本部是11.7%而新校区达到了28.4%,三大球和羽毛球、乒乓球项目新校区也好于本部。

2.5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选择的场所

我们可以看出,新校区学生选择在学校体育场馆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比本部的高,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多校区模式带来的一些问题,资金的分散投资使得各校区间的场地情况参差不齐,比如西安邮电学院南郊大学城校区修建了塑胶足球场,而本部就没有,西安工业大学未央区有多片室外篮球场而其他校区相对较少,这种新老校区体育场地设施差异较大的情况在高校中普遍存在,这也成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在多校区模式下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2.6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持续时间

每周平均参加课外体育活动3次以上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38.8%,男生多于女生,仍有50.3%的学生每周只参加1~2次课外体育活动,女生多于男生。男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2~3次为最多,分别为27.8%和29.6%,每周4次以上(含4次)为22.7%;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1~2次为最多,分别为34.8%和25.1%,每周3次为13.2%,每周4次以上(含4次)为11.9%,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3次以上(含3次)为25.1%,明显低于男生的52.3%,而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女生又明显高于男生。

2.7多校区模式下专业体育老师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情况

老师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是很有限的,没有专业体育老师指导的.本部占70.3%,新校区占96.0%,而新校区又明显不如本部,多校区模式特点带来了一些制约因素。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从总体来看,大学生对参加体育

锻炼的重要性认识处于良好的水平。

3.1.2由于多校区模式运行带来的不便,导致专业的体育老师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不尽如人意。

3.1.3在选择参加的运动项目上,男生同女生有着较大区别,男生更喜欢娱乐性、竞争性较强的项目,女生则喜欢简单、轻松、对抗性较弱的的项目。

3.1.4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场所是以校内体育场馆为主。

3.1.5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

3.2建议

3.2.1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做好课外体育活动的宣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2.2学校应加大对各校区体育场馆及设施器材的资金投入,加快体育场馆的建设,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充足的硬件条件。

3.2.3老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督促与指导,学校应解决好老师指导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困难,比如针对实际情况调整作息时间,安排好专业老师的指导时间。

参考文献:

[1]童锦,纵艳芳.安徽省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11~114.

[2]陈钧等.北京市体育人口现状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31~32.

[3]常生等.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4]杨亚琴.保持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4.48~49.

[5]袁玉涛,田振生.对普通高校课余体育活动模式的研究.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浅谈小学体育课外活动开展模式 篇6

关键词 体育锻炼 早操 课间操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122-02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相对于体育课更加灵活多样,而在学校体育改革中备受重视,因此,深入挖掘课外体育活动的内涵,活化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的创造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但要承担体育课的教工作学任务,还要策划、组织和调整适当的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树立体育参与信心的有效途径。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以外所从事的各种体育活动,既包括学生在校内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参加体育活动,又包括学生自发参与的一切校内外体育活动。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教学的延伸,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一、精选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保证活动质量

1.与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竞赛项目紧密结合

选择与体育课、学校体育竞赛项目有关的活动内容,既使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能够相互促进,又使课外活动和运动训练、竞赛紧密结合。如篮球、排球、足球三大球运动项目,它们既是目前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又是经常开展的体育竞赛项目,因此可以将这些项目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选择内容。

2.群体性和调节性

选择以身体活动为主,并能使较多人参加的项目,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够得到及时的调整和放松。

3.兴趣性

选择与学生兴趣相一致、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项目,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

4.季节性

选择与季节、气候相吻合的项目,便于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如在冬季,可选择拔河、长跑等项目。

5.补充性

一些没有纳入体育教学计划、但易于组织竞赛或有利于终身锻炼的项目应作为选择的内容,如健美操、太极拳等。

二、制定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

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是全校体育工作计划的组成部分,它对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有着重要的意义。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包括全校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班级体育锻炼计划、个人锻炼计划。

1.全校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

全校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可由体育教研室在广泛听取各方面的竟见、认真总结上学年或上学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初步设想或计划,经学校体委会讨论,主管领导批准后执行。

2.班级体育锻炼计划

班级体育锻炼计划是以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为依据,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班级体育锻炼计划可使班级体育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是落实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的重要保证。班级体育锻炼计划内容包括:班级体育锻炼的任务与目标、锻炼小组的划分、锻炼时间、锻炼内容、检查评比办法等。制定班级体育锻炼计划首先要认真学习讨论全校计划,广泛听取同学意见,在班主任和体育教师指导下,可由体育委员起草经全班同学讨论通过后,公布执行。班级体育锻炼应根据学校体育锻炼时间、项目轮流表,结合本班情况具体安排。

3.个人锻炼计划

个人锻炼计划是根据班级体育锻炼计划结合个人的实际,对个人的体育锻炼作出的具体安排。它包括每周或每次的体育锻炼计划。个人体育锻炼计划针对性强,能使个人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改变落后和不足,发展爱好和特长,锻炼效果明显。更重要的是,个人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逐步使其将参加体育锻炼变为积极自觉的行为,形成个人锻炼的特点和风格。个人体育锻炼计划内容包括锻炼目标、锻炼内容、锻炼时间、锻炼方法、定期自我评价的要求等。个人锻炼计划可在征得老师和家长的意见基础上由自己制定,也可几个同学结合共同制定,以便得到帮助和督促。

三、课外体育活动的具体内容

1.早操

20世纪50年代,早操这一课外活动组织形式是作为一种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在大学中出现的,其一出现,便被传习了50余年。这种传习也影响了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近年来,对于早操的功过是非一度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有人说:“早操,如今看起来更像是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鸡肋”赋予了早操实施上硬性、僵化、缺乏人本主义内涵的最后一叹。早操的改革势在必行。

2.课间操

一般意义上,课间操是指那种在上午二、三节课之间开展的,全校统一的,天天重复的,具有强制性的,对全体学生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操作。其反复性主要表现在一套操(尤其是广播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长期重复相同的内容,也就是内容“不宜常换”;整齐划一性主要是要求“全体学生做普遍一致之活动”,也就是步调一致、动作协调、完全合乎操的韵律与节拍;强制性表现为以制度化的形式确保所有的中小学都重视课间操,保证课间操的有效实施;说它以制度化的形式出现,是因为课间操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的内容,也是唯一列入课程表中的一种活动。具有这些特征的操作包括广播体操、健身操、武术操、自编操等。

3.班级体育锻炼

班级体育锻炼又称为班级体育活动,是以班为单位分成若干锻炼小组,在班干部和锻炼组长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形式。

班级体育锻炼是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发展运动素质和运动能力,提高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抵抗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班级体育锻炼可以根据青少年儿童的特点对学生因势利导地进行组织纪律、团结友爱、文明礼貌、关心集体等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另外,班级体育锻炼对于培养体育积极分子、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才能、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形成学校的锻炼风气和传统等具有积极意义。

班级体育锻炼比早操、课间操结构分散,因此管理上较之更复杂。班级体育锻炼在管理模式上主要包括人、财务、时间和信息等方面。

①班级体育活动中参与者是核心,无论有器械还是无器械的活动,对参与者的管理是首要任务。在班级体育活动中,参与者的管理要分层落实责任,从班主任到体育委员再到活动小组组长,层层负责。在落实职责的同时,要使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发挥班主任、体育委员及活动小组组长的积极性,使班级体育活动有序地开展。

②班级体育锻炼的器材场地管理主要是针对学校现有场地器材的合理利用。班级体育活动的器材使用要节约使用成本,提高使用效率,在分配上要考虑“一材多用”。合理地分配现有场地,要在满足班级体育锻炼的需求上充分提高场地利用率,兼顾场地密度,确保安全。

③班级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内容的管理。在班级体育锻炼的时间安排上应灵活,兼顾体育锻炼的一般规律,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做适当的调整。在内容上,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班级体育锻炼,不可随意安排,班级体育锻炼应有学期和学生计划,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的器材、场地特点制定合适的内容,同时应注意针对班级体育锻炼的效果制定评价方案。

体育课作为规定的必修课,外在的约束很多,在课程设置、课的内容上,自由度明显较课外体育活动受到更多限制。因此,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在课外体育活动的环节中更有施展的空间。因此,在完成体育课教学任务的同时,把课外体育活动搞活,而不拘泥于一般的体育锻炼形式,能够因趣利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参与锻炼的习惯养成是必要的。在实践中,可以开展学生因体育活动兴趣而自发组成的小组织、小俱乐部。引导这些“兴趣组织”发展壮大,以扩大在学生中间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论高中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创新 篇7

1 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分析

1.1 课外体育活动需要把自主性与指导性结合起来

学生们参加什么样对的课外体育活动, 以什么形式参加体育活动, 都可以从同学们的兴趣为出发点自主选择, 不受太多的约束;但是这种自主性也会由学校给以一定的指导性, 需要辅之宣传, 加强指导。

1.2 课外体育活动需要把课外性与计划性相结合起来

课外体育活动通常是在课堂以外进行的, 所以会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限制, 比如场地限制等等, 所以就需要在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之前做好计划。把课外性和计划性有效地结合起来, 保证课外体育活动的正常进行。

1.3 课外体育活动需要把多样性和效果性结合起来

课外体育活动有很多的形势, 很多的运动项目, 内容非常丰富, 学生的可选择性很多, 也可以满足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渴望和要求。但是在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同时, 也应该充分考虑到某项运动的效果, 符合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 要因时、因人、因地制宜, 一切从实际出发, 既要考虑到多样性, 有要重视活动的效果性。

1.4 课外体育活动需要把独立性与补偿性结合起来

教师不能简单的把课外体育活动简单的当做是体育课的延伸, 应保持课外体育活动一定的“独立性”。但是, 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言, 教师应把课外体育活动融入到体育教学中, 要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 与课堂体育教学“交相辉映”。

2 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的新模式

高中课外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弥补高中体育课学生体育活动的不足, 在此, 提出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的一种新模式——高中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模式。

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是指:主要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 使学生的兴趣、意向得到一定的满足, 使学生热爱体育活动,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体育活动的健身性、趣味性与科学性相融合, 使课外体育活动既能让学生强身健体, 又能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下愉悦身心的重要手段。

2.1 研究对象

本人对我县3所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分别进行了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模式实验, 每周二、四、六下午1:0 0~2:0 0进行调查活动, 并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5 0 0份, 回收问卷500份, 有效问卷4 8 3份, 有效率为9 6%。问卷调查信度为0.93, 效度为0.96, 符合统计学要求。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其统计结果见表1、2、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模式能使学生们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锻炼, 每周活动次数明显增多。

2.2 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的作用

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具有以下几个积极的作用。

(1) 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的成员都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自愿参加体育活动的。参加锻炼的高中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 (比如身体素质、运动强度) 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进行体育锻炼。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们的锻炼欲望, 更可以让同学们体育活动中找到乐趣。同时, 同学们还可以自由分组, 选择自己的锻炼群体, 如果选择的群体比自己优秀, 那么能够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多向别人请教, 使自己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若选择的群体与自己水平相当或者自己在这个群体中出类拔萃, 那么可以使学生们在群体中能够找到一种满足感或成就感, 给自己更高更强的动力。在需要请教老师的时候, 学生们还可以自己选择辅导老师, 在互动的体育项目中, 可以多多地向老师请教, 尽快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比较“自由”的课外体育活动模式, 可以使广大高中生们放下学习压力, 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 从中寻找到更大的乐趣, 激发他们的潜力。

(2) 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由学生自己自主管理。俱乐部的一切项目和活动都交予学生, 由学生自己负责。他们在俱乐部中同时享有权利并具有义务。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觉得自己是课外体育俱乐部的主人, 一方面, 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 使他们具备使命感;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与讨论,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教师在俱乐部中只起到辅助和指导的作用, 并不参与决策。这样给高中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使学生的能力在体育运动中得到提高。

(3) 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提供丰富多彩, 形势多样的锻炼项目。在俱乐部中, 不仅设有跑步、跳远、健美操、各种球类等传统的运动项目, 还应该开设一些符合现代高中生以及迎合时代发展的运动项目, 比如瑜伽、普拉提、有氧搏击操、武术、滑冰等。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 让学们能够找到符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还可以让学生选择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运动项目, 做到有氧与拉伸相结合, 比如, 学生可以先慢跑十分钟后做有氧搏击操, 然后做瑜伽等一些拉伸舒展的运动, 这样搭配起来, 使学生身体的各个机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不会感觉枯燥乏味, 起到了愉悦身心的作用。

(4) 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能够充分利用场地和设施。高中的体育场地, 除了足球场、篮球场能球类场所外, 大部分场地在没有课的情况下大多数都是空闲状态的。学生的运动大多都集中在体育课上, 而体育课结束后很少再进行锻炼。在体育课上没有掌握的技能, 课下也不再积极练习。这些学生主要是因为没有合适的锻炼群体和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没有必要的锻炼场地和器材。现在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以俱乐部模式组织学生进行活动, 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使他们养成自愿锻炼的意识, 并喜欢上体育锻炼, 在体育锻炼中结交朋友。这样既利用了场地器材, 又提高了学生们的体育成绩, 实现了场地利用多元化的目标, 对学校体育教学实现课内外一体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5) 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学生在上学时掌握了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才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有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的意识。课外体育活动, 既能够提高和完善学生对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使学生们体会到体育锻炼对自己的重要性, 不仅能够强身健体, 还能调节情绪、陶冶情操, 为奠定高中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静波.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及构建[J].辽宁体育科技, 2006 (1) .

[2]梁兵.关于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

[3]汪现义.影响高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5 (S1) .

课外模式 篇8

一、课外补习内涵及现状

课外补习又可称为影子教育或私人补习,“课外补习” 作为一个教育概念最早由史蒂文森(D.L.Stevenson)和彼克(D.P.Becker)提出。[1,2]它是指学生接受除学校正规教育之外的辅导和培训活动。[3]Bray和Kwok对课外补习内涵的论述主要是指出了其“非正规性”, 即他们认为课外补习是区别于学校正规教育之外的一种有偿的补充性教育活动。 关于课外补习的内涵,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使用最多的是Bray, M. ,& Kwok, P.(2003) 的观点, 他们认为课外补习(education supplementary tutoring)是指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而进行的正规学校教育外的补充性教育活动。[4]

目前, 课外补习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比较盛行。 在发达国家,法国有25%的初中生和33%的高中生接受补习; 德国有110 万学生经常参加补习,占学生总数的14.8%;西班牙6~18 岁的学生中,有20%的学生接受校外辅导;英国的比例是27%。[5]补习参与率最高的希腊达到74.9%, 最低的挪威也达到8.2%。[6]在我国,根据北京大学“985”项目资助、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执行的中国家长追踪调查2012 年数据(CFPS)的分析显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已经达到24.6%, 参加课外补习学生的私人成本占参与补习家长纯收入的10.41%,占参加补习家长教育总支出的44.29%,[7]即将达到家长教育总支出的一半。由此可见, 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成本占家长纯收入的比重较高,并有不断上涨的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可能会因此导致家庭内部的矛盾。除此之外,课外补习还导致城乡间和大区域间教育差距的扩大,引起新的教育不公平。学生参与课外补习使他们相对于没有参与课外补习的同学更容易升入重点初中、高中和大学,这会导致社会分层的出现,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相关政策文件梳理

(一)各级政府层面文件分布情况

文章对国家层面、省(直辖市)层面、县市层面历年颁布的有关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政策文件进行了梳理,共整理了相关政策文件751 份,具体文件分布情况如图1:

从图1 中我们可以得出, 在各层面中以县市级政策文件最多,所占比例为55%,份数为412 份。 在省级层面上, 共颁布相关文件313 份, 所占比例为42%。 中央层面颁布文件的数量较少仅有26 份,所占比例为3%。 可见在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政策管理上以县市级政府为主, 中央层面主要以引导性和纲领性政策文件为主。 这启示我们在处理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问题上县市级政府应积极主动发挥主体作用, 根据本县市的教育投入和发展情况合理处理和正确引导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习。

(二)各省政策文件分布情况

根据图2 可知, 各省关于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政策文件中浙江省位居第一, 源于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居民富裕程度相对较高,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比重相对较高, 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现象可能较多。而西藏自治区居于末尾,西藏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现象较少,因此相关的政策文件也极少。

各省关于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文件排名前十名中,东部地区省份有5 个(依次是浙江、福建、海南、山东和上海)、中部地区省份有3 个(依次是安徽、湖北和湖南)、东北地区省份有1 个(辽宁省)、西部地区省份有1 个(四川省)。 从各省文件前十名的分布来看, 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占据50%的席位,中部、西部依次递减,这说明经济发展情况对在职教师是否参与课外补习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北京、天津、江苏等省份相关文件数的排名处在中等, 这也很好地说明了除经济因素外各省对教育的关注度、投入、监管等的不同,也对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有着一定影响,这也为“四大政策模式”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各政策文件针对性分布情况

本文对所搜索到文件的具体针对内容进行了整理, 其中涉及到对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习的管理类文件所占比例为50%,位居第一;将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与职称、 评优等相关联的文件所占比例为28%,位居第二;而文件名明确以在职教师补课等命名的文件所占比例为6%。 这说明目前在我国各省对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政策文件多是夹杂在对在职教师进行管理、晋升等文件中,专门性、针对性文件较少。从对各文件针对性的整理中可以看出,目前对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文件较为分散, 涉及的内容较宽泛, 需要进一步加强文件的针对性,禁止、规范或引导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行为。

(四)各文件时间分布情况

本文对各文件颁布的时间进行了统计, 根据表1 显示, 我国首次出现对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进行约束的政策文件出现在1997 年,并是在以加强在职教师师德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文件中出现的。由表1 可知,2012 年政策文件数达到最高值, 以后开始递减, 但是明确以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命名的文件数出现递增,并在2015 年达到最高值13 份,最高值的出现可能是受2015 年6 月30 日教育部发布了《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的影响,各省市开始制定符合本省实际情况的政策文件, 这也说明政府在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上的政策文件由分散开始逐渐趋向集中, 针对性增强。

单位:份

三、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政策模式分析

本文根据政府或学校对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管理程度和财政保障力度, 将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划分为公务员管理模式、被动管理模式、道德约束、市场化管理模式四个类型(如图4)。

(一)公务员管理模式

公务员管理模式是指政府或学校基于高财政保障的前提, 对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采取严格的行政化管理。 也就是说该地区或学校在高财政保障和高行政化的条件下实行的一种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政府按照管理公务员的方式, 严格禁止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课外补习, 即对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采取禁止的政策。

2015 年6 月30 日教育部发布的《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的文件,就是一典型的“公务员管理模式”类的文件,该文件颁布的目的是加强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管理, 并以行政文件明令禁止。但文件中提到“各省级教育部门请于2015 年底前将《规定》的实施方案和处理办法报送我部教师工作司,并向社会公布”,这说明各地方政府有权对《规定》做出本地区具体的实施方案,这也很好地说明了对待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政策模式,不能是绝对单一的,在一定的时期内应允许多个模式并存,每个模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二)被动监管模式

被动管理模式是基于当地高财政保障的政府实行的对教师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 之所以称为被动管理模式是因为政府对在职教师的管理是跟随市场化的, 即政府对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是不明令禁止的,但当在职教师在补习市场上出现事故,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后,政府才会去管理。对于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主要是以投诉为主,即政府接到投诉,且相关投诉较为集中时政府才会去监管, 所以是被动监管模式。

华商报记者通过暗访了解, 西安市存在一些课外补习机构通过“贿赂”班主任,将本班学生介绍到相应的课外补习机构, 或者高价聘请在职教师到课外补习机构兼职培训,这些现象被曝光后,西安市教育局于2009 年4 月18 日发布了《关于严禁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活动的通知》。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内蒙古乌海市, 该市也是针对在职教师参与有偿家教的投诉较多和媒体的曝光, 于2009 年7 月20 日发布了《多措并举治理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和乱收费》的管理通知,这就是很典型的被动监管模式,主要在于事后的弥补,缺少主动性。

(三)市场化管理模式

在当地政府对在职教师实行的是低财政保障的情况下, 政府对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采取的是一种默许的态度, 即政府希望在职教师通过课外补习获得更多的收入, 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化解因财政不足而带来的在职教师的不满。 这种模式对在职教师的管理主要是依据市场的调节,政府干预较少。

这类政策模式主要集中在部分西北部省份和地区,如青海省教育厅2013 年2 月1 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其中说到“决定对全省中小学在职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进行家庭小课桌有偿补课,或在社会办学机构有偿兼课等各种违规违法行为开展专项治理。”文件中“决定”一词,说明青海省之前对待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所采取的政策,不是“禁止”的,而是一种模糊和宽松的态度。 2014 年兰州市教育局发布《全市中小学范围内教师有偿补课行为进行专项督查》的通知,看似严格的“禁令”,被兰州晚报报道出“表面严厉,私下有偿补习依然很严重”,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质疑。 这也很好地证明了市场化管理模式的存在。 这些都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财政投入的力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四)道德约束模式

当政府既没有足够资金保障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又想对教师采取行政化的管理模式时,其主要是通过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 来减少或者限制在职教师外出参与有偿补习。 这时政府主要是以道德为核心来教育教师,进而达到管理在职教师的目的。

根据目前课外补习的现状, 从政府对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管理情况来看, 我国目前整体处于被动监管模式向公务员管理模式转变的趋势。因为,我国目前对教师财政的保障已经相对比较充足,对于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管理相对比较松散,但近年来教育部和各省市级相应出台了文件, 逐渐加强对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管理。

道德约束模式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模式,即不管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如何、用于教育保障的投入如何、 也不管采取其余三种政策模式中的哪一种都应与道德约束模式并存。 原因在于道德约束是对教师、 学生家长以及课外补习机构发展的基本要求,不管何种模式或情况,一旦缺少了道德,必将对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政策模式启示

(一)多种政策模式并存的态势长期存在

各级政府在制定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政策时,要明确多种政策模式并存的必要性和意义。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地区对待教育态度的不同, 各地区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这些差异化影响下, 各地区应采取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政策管理模式。中央及省级政府在制定指导性政策时,应减少“绝对化”,给各县市政府留有制定符合本区域发展情况的政策的空间。 多种政策模式并存的基本现状, 受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和义务教育以县市级政府为主的教育投入方式所影响, 在我国区域经济不均衡、教育投入保障缺乏的国情是客观和长期的,所以多种政策模式并存的态势也将长期存在。

(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政策影响较大

上文中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政策文件数前十名的省份中有50%位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地方政府对待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政策措施。

因此, 我国在制定整体的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政策时, 应根据不同省份的具体发展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指导。 在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政府应采取公务员管理模式, 因为这些地区拥有足够的财力去保障教师的收入; 在中部和东北地区应采取被动监管的模式, 允许部分收入较低的教师参与课外补习,融入到市场中去,保证其一定的生活、发展需要;在西部地区应以市场化管理模式为主。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多数教师的工资收入较低,部分甚至无法得到保障, 在这些地区政府应以市场化管理模式为主, 默许在职教师通过参与市场化的补习获得一些额外收入,来保障其正常的教学和生活,同时这些老师的收入得到提高和保障后, 有助于其专于教学, 对这些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国家应明确不管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采取何种政策模式, 都应将约束模式为辅。 加强师德宣传, 强调师德底线是不能动摇的, 也是必须的, 在对教师的道德约束上应坚定不移。

(三)投入水平是政策模式选取的基础

虽然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政策模式的选取有很大影响, 但同一省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未必对教育投入大,同一省份不同县市间对教师保障的投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上文中我们知道现有政策文件中55%是来自县市级政府,所以各县市在选取对待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的政策模式时, 应根据自身投入情况选取符合本县市实际发展情况的政策模式, 这样既能更好地引导教师的发展,又能提高本县市教育的发展水平。 所以,县市级政府在选取政策模式时,要避免盲目跟风,也要避免盲目执行上级政策, 应在上级政策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和“本土化”,使之更加符合本地区的教育和教师发展要求。

(四)由被动监管模式向公务员管理模式转变

我国目前多数省市实行的是被动监管模式,即因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出了事故或被媒体曝光,政府才会去查处或干涉, 才会主动加强原有政策的实施,在管理上缺少主动性。但近期因在职教师参与课外补习引发的问题不断增多, 各级政府开始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在职教师的管理,所以仅2015 年全国关于在职教师参与补课的文件数就达到13 份,创历年最高,这说明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推动下,教师权益和工资收入得到保障, 被动监管模式在逐渐被公务员管理模式所取代。但尽管如此,仍需要注重道德约束模式的使用, 同时个别省市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和教育投入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5]朱洵.教育全球化中的课外补习与文化资本理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51~55.

[2][3]李娜.课外补习在我国的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15,(05):54~57.

[4]Bray,M.,&Kwok,P.(2003).Demand for private supplementary tutoring: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and socio-economic patterns in Hong Kong.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2,611~620.

[6]SOUTHGATE DARBY.Determinants of Shadow education:A Cross-National Analysis[D].Columbus: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2009.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模式研究 篇9

首先, 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有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其次, 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对学校科学研究具有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为科学研究培养后备人才。参加过科技创新实践的学生, 经历了科学精神和科研素养的培养和体验, 能够更快地进入角色, 为科学研究提供原始创意或原始样机, 能够产生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 如专利、论文等。第三, 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有助于师生的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人民, 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可以产生许多着眼解决一些事关民生的作品和方案。

二、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的特点与原则

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但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是创新与实践不足, 而课外创新活动则是一种重要补充, 两者构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与课堂教学体系相平行且起到互补作用的, 发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作用, 要坚持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要持大学生个性化培养与常规教育的结合, 要在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中, 坚持“给通才定规则, 给天才留空间”, 确保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从中受益。

三、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模式的主要内容

做好学生课外创新活动, 要确保六要素到位, 即, 要做到有地可去、有事可做、有人来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的放矢;这六个要素要构成生态系统, 形成良性互动, 实现系统最优。

(一) 构建完备的服务体系, 使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地可去

“地”包括:开展创新实践必备的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1.公共服务体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公共服务体系中重点要建设好图书馆和实验室。首先, 大学的管理者要在如何让学生方便、廉价地使用图书馆资源上多下工夫, 改进图书馆的工作设施和服务。教师、实验室、图书馆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图书馆是大学的文献情报中心、学习资源中心和知识管理中心。图书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 大学管理者要积极推动学科专业实验室开放。实质性地做到开放学校专业实验室, 实现大学实验设备与仪器资源的共享与使用最优化, 让广大学生能自由、充分地利用实验室。

2.创新文化氛围。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于形成自由、多样、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创造条件[1]。营造创新文化环境, 需要师生共同参与, 具体措施包括:举行学术讲座、学生社团活动、学术交流等。其中, 学生社团活动在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立足校园, 基于共同兴趣和爱好, 依照法律, 按照一定的章程, 自愿结成的具有固定成员和特定活动内容的群众组织。学生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完善能力、加强修养提供了舞台, 也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拓展德育工作领域的重要载体。

(二) 设计合适的活动载体, 使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事可做

“事”指实践, 实践造就人才。开展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有:学生科研立项、学术科技竞赛、学生创业实践等。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过程实际上是进行一种科学研究。他们在参与竞赛时会遇到很多科学和非科学的问题,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能促使学生对科研活动的基本规律有所了解, 学会正确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培养与导师、同学合作协调的人际关系能力,

(三) 规划合理的用人机制, 使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人来做

“人”的因素在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系统中作用十分重要, “人”具体包括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1.组织者。组织者指的是参与管理的各类人员。学校要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 从全校范围组织开展学校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并统筹处理政策落实、资金使用等相关日常事务, 定期研究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从而统一思想, 形成合力。学生创新实践的组织管理工作如同科研工作的管理, 其目标是实现责权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

2.指导者。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的指导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是负责组织各类评审、业务指导工作, 确保工作的科学性与权威性。这部分工作, 通常要聘请工作时间充裕、工作积极性高的知名专家担任。这部分专家, 除了在职教师外, 也可以是离退休老专家。学校要针对这部分专家成立专家库, 分门别类地开展评审工作。二是负责具体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某项作品、项目或竞赛工作, 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及早参加科研及工程实践活动[2]。

3.参与者。参与者主要是学生, 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充足的参与时间。首先, 学校要设置学生参与的准入门槛。如大一新生一般不鼓励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因其尚处于角色转换之中, 基础课程尚未完成, 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很难开展有创新的实践活动。其次, 学校要鼓励学生创新团队建设。通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不仅提高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而且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与团结意识。

(四) 确立运行保障机制, 使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法可依

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规模较小, 可以凭借学生的兴趣和教师的责任心来维系, 但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 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制度。良好的工作机制能够凝聚着智慧与创造力,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建立工作运行保障机制。工作的运行是否良好, 运行保障机制尤为重要。对于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要有一定经费保障。学生课外科研立项、各类科技竞赛等创新平台, 没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是难以完成的。学校从大层面来协调, 每年拨出相应的款项成立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基金, 来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2.建立知识产权保障机制。在科研工作中知识产权是最重要的因素, 对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同样要建立学校、院系、个人的互惠共赢机制, 确保三方在今后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受益, 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

3.建立三级联动运行机制。在实际工作中, 学校、院系、基层要找准定位, 三级联动, 三者要构成一个完整体系。学校的定位是:整合全校资源, 构建大平台, 依托招投标机制, 将学校整体目标分解, 交由相关院系承办。院系的定位是:结合自身实际, 承办学校交给的一些具体工作。基层的定位是:充分发挥基层的创造力, 做到百花齐放。这里基层包括班级、支部、社团、团队和个人。

4.建立激励评价保障体系。课外实践与课内教学的组织实施方式不完全一样, 不能简单地套用课堂教学的激励评价方法, 如学分、学时等, 要建立相应的激励评价保障体系。对学生, 主要激励方式有创新学分、创新奖学金和创新保研等。对教师, 主要激励方式有学时及工作量认定、职称评定的政策倾斜和奖金等。对院系, 主要评价方法是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到院系绩效考核的整体中进行考虑。

(五) 推广新的方法、思维, 使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章可循

“章”是指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的方法, 比如:头脑风暴法、金字塔原理、TRIZ理论、项目管理、六顶思考帽、水平思考、思维导图法等。不同的思维工具用途不同, 这些方法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创新活动的效果、质量与层次。在组织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中, 指导教师可以选择从一种简单的方法入手, 让学生熟悉、运用, 逐渐掌握各类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方法, 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六) 坚持长远的工作目标, 使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的放矢

人才培养是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最重要的目的, 学校在组织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 始终坚持实现这一目的。要对这一目的进行不断分析、研究, 使之逐渐清晰形成具体、明确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要把人才培养这一目的分解为结构性目标和功能性目标, 以便更有利于工作的具体开展。

参考文献

[1]樊丽明, 王仁卿.开放、综合、研究环境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山东大学的本科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11) .

课外模式 篇10

“一主两翼”的课程模式是我们近期研究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 它依托人教版教材的“单元主题”, 在众多读本中选取《新语文主题阅读》和《主题式·经典诵读》作为人教版教材的配套读物引进课堂, 形成了以教材为“主”, 以这两套读本为“两翼”的“一主两翼”的教材体系。《新语文主题阅读》选编的文章全是现代美文, 共12册, 每册与教材一致, 分8个单元, 每个单元围绕同一个主题;《主题式·经典诵读》选编的是古今中外的经典韵文、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 共6本, 1个年级1本, 也与教材的单元相对应。这样, 学生在学习完教材中的四篇文章之后, 可以在这“两翼”教材中找到相同主题的文章, 于课堂上实现了多读书、有效率的读书、自主的读书。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了这样几篇文章:《乡下人家》《牧场之国》, 还有翁卷的《乡村四月》,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张志和的《渔歌子》, 最后还有一篇《麦哨》, 这些文章放在一个单元里, 给我们呈现了一幅乡村生活画卷。可是由于教材受篇幅限制, 所选文章有限, 就很难让学生充分感受田园诗情这一幽美、恬淡的主题情感。为了弥补教材这一不足, 让学生继续阅读《新语文主题阅读》读本中屠格涅夫的《乡村》、樊发稼的《故乡的芦苇》等八篇赞美乡间美好生活的散文, 再继续诵读白居易的《村夜》、陶渊明的《饮酒》、苏轼的《鹧鸪天》等表现乡下悠闲而又充满情趣的田园诗。在“小桥流水人家”这一主题的引领之下, 从课内读到课外, 从课上读到课下, 学生学习的热情高了, 获得的知识多了, 情感得到提升了。正所谓:一个主题, 就是一种思想;一个主题, 就是一种情感;一个主题, 就是一个知识体系;一个主题, 就是儿童的一个智慧世界。而主题阅读, 则是塑造心灵的阅读。

二、“一主两翼”模式的实施

在“一主两翼”教材体系的指引下, 教师在具体实施中要采用“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 由此, 将课外阅读纳入到课内来。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是把整个单元作为一个系统, 以单元主题为“魂”, 将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教材的编辑意图融合起来, 以一个单元的教材为单位组织教学, 不再是单篇课文孤立施教。单元主题好比一根藤, 课文好比藤上的瓜, 以“藤”串“瓜”, 进行整体设计, 整体施教, 用大语文观统领教学的各个环节, 把各个知识点放在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中学习, 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进行。教师不仅是在“教教材”, 更是在“整合课程资源”;学生不仅是在“读教材”, 更是在“学文化”。

采用“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备课, 要求教师要先明确“单元概述”“单元教材主题”“整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内容, 并根据这些内容明确本单元的“藤”是什么, “瓜”有哪些, 以及“藤”与“瓜”的关系。其中“教学目标”中, 既有教材 (“一主”) 的目标, 也有“两翼”的目标。其最终指向是要完成课程标准中“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的目标。该教学法大致有以下几个基本课型:1.“单元导读课型”:每一个单元的第一节课, 从单元“导读”入手, 整体把握单元主题, 明确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 围绕一个“母问题”, 浏览多篇文章。2援“以文带文课型”:可以分为“一篇带一篇”和“一篇带多篇”等类型,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或“类比学习”, 将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 迁移到自学略读课文中去。3援“以读带写课型”:读为基础, 写为延伸, 读中学写, 读写结合。4援“总结展示课”:让学生将自己在单元主题统领下获得的不同积累与不同感悟, 自主展示, 互动交流, 共同提高。

例如, 有一老师做的“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中的“总结展示课———主题诗会”。执教内容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心灵上的小鸟”。他围绕教材单元主题“心灵上的小鸟”这一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的情感来展开汇报, 学生从晋代陶渊明的“翩翩新来燕, 双双入我庐”, 背诵到唐代姚合的“卧来扶不起, 唯向主人嘶”。从英国乔叟的《鸟儿回响曲》, 背诵到艾青的《水鸟》。课堂上, 你有你的诗, 我有我的词。在诵读分享环节中, 这些学生阅读面之宽, 积累量之大, 是在任何学校都很少见的。

诵读分享环节之后, 开始了快速复述环节。这个环节, 由一位学生组织:请同学们把书翻到《新语文主题阅读》第128页, 开始读林清玄的《有志气有感情的狗》, 两分钟后复述, 计时开始。两分钟后, 负责组织的学生又让大家回忆1分钟, 然后有70%的学生举手表示能够复述。随意点名学生复述, 结果准确率达98%。这一过程, 教师只是旁观。

更加精彩的环节是分享对主题的感悟环节。教师还是旁观, 另一位学生组织:“和人一样, 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 自己的智慧, 自己的情怀 (教材中单元导读的内容) ……”学习了本组内容, 把你对“心灵上的小鸟”这一主题的感悟分享给大家。结果, 学生们像文学家一样感怀动物, 像哲学家一样思辨人与动物的关系。还有很多同学从教材中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 谈到《新语文主题阅读》中日本作家佐野洋子的《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当其他同学听到这个同学是如此了解沈石溪这个动物小说大王时, 问道, 如果你是沈石溪, 会给我们推荐哪些关于这一主题的书?那位同学当场非常翔实地介绍了《狼王梦》《混血豺王》两部作品, 并告诉大家, 这两本书已经获得了宋庆龄文学奖。

……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是周期短, 容量大, 负担轻, 效率高。其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学习内容的多样性, 让阅读教学充满生机。

课外模式 篇11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 课外活动 实施方案

课外活动是课堂外学习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然而, 在民族预科英语教学中,还没有探索出一条适合于这一学生群体的有效的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途径。因此探索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英语课外活动模式尤为重要。

一、更新教育观念,正确认识英语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有益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更新教育观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了解搞好英语课外活动的理论,从根本上解决认识问题。课外活动的过程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应用的过程;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过程。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让学生正确认识英语课外活动,从而激发师生组织与参与英语课外活动的热情。

二、成立项目实施小组

成立由英语教师、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会、团总支学生干部组成的实施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心理素质、参与课外活动动机、态度、英语学习上存在主要障碍进行分析研究。

三、落实学生课外英语学习活动的管理,加强对学生课外英语学习活动的监管和指导力度

课外教学和课内教学一样,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作用,并且由于英语课外教学在形式、内容等方面变化很大,所以教师的组织作用显得更加重要。为了使课外英语学习活动有效、有序、持久,成立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英语学习俱乐部。聘用已结业的英语成绩优秀且现在在外国语言文学院学习的具有组织能力、工作热情和强烈预科情结的同学,直接接受指导教师的工作委派和布置。由英语教师负责组织筹划具体的英语活动,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英语学习俱乐部协助完成课外活动的实施。要不断完善各种活动,加大各种活动的宣传力度,让各种活动深入学生之心。

四、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促进课外活动的开展

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为学生用英语、说英语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课后用英语、说英语成为他们自觉的、没有压力的行为。

1.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创设语言环境。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多种媒体进入英语课外活动。如:利用电视录像、英文电影等的声、画结合的动态方式传送语音和非语言信息,要求学生配音模仿并根据自己的思路发展剧情,既丰富活动内容,加深听力理解和记忆,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潜能。

2.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语言资料。在学习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修订本)《英语》上册课文“Your Education Is Your Future ”时,要求学生在课后使用课文中的生词造一个故事。如:

Jack is a pitcher in the university baseball team. He has had a losing streak recently. However, he still dedicates himself to baseball playing. His dedication to it will surely bring him scholarship in the

university and hopefully a bright future.(斜体词为生词)再如:在学完《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听说教程1》(总主编李荫华)中“Money Matters”后,可以布置如下情景对话活动:

(1)来校后到银行办理业务时,和银行工作人员的对话;

(2)帮助新同学到银行办业务,和新同学的对话;

(3)假如新同学以前没用过ATM机,请告诉他怎样使用。

这样能使课外活动和课内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巩固了课内知识,又为课外活动提供了语言材料、降低了课外活动的难度,使学生积极地投入进来,逐步提高说话的水平。

3.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角色扮演在创设语言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完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修订本)《英语》下册课文“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后,布置学生课后6人一组参加一个名叫“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的电视脱口秀节目。他们分别扮演主持人和来自中国、日本、瑞典、墨西哥和埃及的人员。在表演时学生既熟练掌握了课本知识又了解了中国文化与这些国家文化的不同,也学会了主持节目技巧及用词。这样知识就得以自然延伸。

五、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学生的综合成绩由形成性评价成绩和终结性评价成绩组成。形成性评价的成绩为综合成绩的40%,让学生感受到:他们进行的课外活动的表现所取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和策略等方面非常重要。促进他们利用平时时间锻炼从事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从而提高自己参与课外活动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丽君.浅论新形式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J].教育与职业,2005(17).

[2]张轶君.课外活动在培养少数民族预科生综合英语能力的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11).

课外模式 篇12

作为大学生提高口译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生口译社已经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大学生口译社是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和口译爱好者而建立的, 其目的在于通过课内教学所不能实现的方式建立一个专业组织, 帮助学生提高口译能力, 并且结合个人兴趣与未来发展方向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参与相关实践活动, 同时扩展口译的其他领域的知识, 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口译社不仅仅是一个社团, 它还是学生不断提高口译能力, 实现专业化, 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方式和平台, 因此大学生口译社课外实践活动的模式创新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口译社课外实践活动现状

(一) 社团规模

目前大学生口译社正处于不断发展阶段, 而且通常仅限于本校开展, 所以规模有限。但是随着社会对口译人员需求的不断增加, 对口译人员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 口译社这个平台已经开始向规模化、开放化、专业化发展。在吸引本校英语专业学生参加的同时, 其他口译爱好学生或对口译感兴趣的学生也开始积极参加, 并且开始与其他学校的相关社团联系合作, 通过资源共享, 经验交流, 不断扩大口译社的规模, 提高学生口译能力。

(二) 活动模式

由于条件限制, 目前口译社的活动模式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实践运用为辅。通过扩展课堂教学内容来增加实际运用技巧, 并在社团内进行口译训练, 鼓励各成员相互交流, 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口译能力。但是这种模式对学生口译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局限性。因为口译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技能, 需要特定的实际环境。学生如果不能身临其境地进行口译练习, 就不能对专业知识有深刻领会, 也不能根据场景的转换而随机应变, 所以创新课外实践活动非常有必要。

目前的口译社活动模式还是以口语交流、电影播放、翻译比赛等传统形式为主, 学生从入学第一年接触这些英语学习的模式, 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疲劳, 继续采用此类形式难以对学生形成激励。因此, 有必要根据当前的口译发展趋势采用全新的模式, 进一步推动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口译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大学生口译社课外实践活动的创新模式

(一) 课内教学与课外培训相补充

上好口译课是掌握口译能力的基础和第一步, 但是光靠课堂教育不能完全实现口译教学的目的, 所以课外知识的补充尤其重要。大学生口译社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口译的方式、技巧及意义, 通过具体口译技巧的学习与锻炼, 使同学们可以进行简单的口译活动, 促进语言运用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口译社旨在为学生提供定期培训, 活动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口译技巧基础训练阶段。本阶段以交替传译的技巧, 如短期记忆、公共演讲、口译笔记、应对策略等为主要活动内容, 从政治、经济、旅游、文化等话题入手, 以学生练习为主, 老师指导为辅;

第二阶段是口译技巧中级培训阶段。本阶段主要提高学生的口译实际运用能力, 以组织模拟会谈口译等形式培养学生们口译的临场感;

第三阶段是口译技巧的高级培训阶段。本阶段在口译材料的难度和深度上要有所提高, 并增加视译和同声传译技巧的介绍和训练。利用大连夏季达沃斯年会, 软交会、服装节等契机, 为学生提供口译实践机会。

通过三个阶段的培训, 旨在帮助学生在理论技巧方面有提高和突破, 增强学生对口译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为口译实践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技能训练与特定发展相契合

口译是应用性非常强的技能。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各有不同, 并且未来发展方向也不一致, 所以对目标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 安排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

对于专业要求高或以就业为目标的学生, 不仅要加强技能培训, 还要多安排实践活动。利用大连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优势, 尤其是抓住举办各类国际性活动的良机, 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亲临现场, 在服务的同时不断加深对专业技能的训练, 掌握应变能力,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于未来以深造研究为主的学生, 在专业知识方面要更加深入, 研究不同口译流派、不同口译理论的实践应用, 不断和其他学校的学生以及该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 从而不断完善提高自身水平。坚持从理论到实践, 从实践再到理论的过程, 使得口译理论得到不断优化, 为口译实践寻找更好的应对技巧。

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不论是哪一种情况, 口译的发展都必须要以实践为基础, 离开了实际运用的口译, 一切都是空谈。

(三) 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实践运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理论学习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实践活动。理论学习是第一步, 实践活动是对理论知识的运用, 也是加深理论学习的动力。

首先, 要掌握好口译需要的各种理论知识。指导教师会经常布置有关的话题任务, 要求学生进行词汇和背景知识的收集和整理, 并利用每周口译社课外实践活动检查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 通过音频及视频等材料指导学生完成口译任务。

其次, 口译社定期进行口译实践经验交流会, 通过互相学习, 提高学生的口译综合素质。口译社还将组织有一定口译能力的学生前往北外、上外等具有口译教育培训实力的学校进行观摩, 与对方学生交流口译心得, 不断拓展知识深度。

最后, 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大连市对外活动中的口译实践, 使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到口译活动中, 锻炼临场应变能力。

三、大学生口译社课外实践活动模式创新的意义

大学生口译社课外活动的创新模式与原有模式相比, 更重视实践运用能力。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所需, 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趋势所需, 对学生的口译教训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对大学生的意义

1、通过参与口译活动, 学生可以提高全面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译表达的能力和自信心。而参加口译实践的临场体验, 不仅能将口译技巧在现实环境中充分运用, 还能及时将口译效果反馈到授课环节, 不断促进口译课程的改进与完善。

2、口译实践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语用、语体、语义、交际礼仪等相关学科和内容的学习, 体验外国文化精髓, 进一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扩大视野。

3、口译实践的全方位开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国内和国际的前沿知识和技术, 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并创造师生互动、共同研究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为学校日后申请及开设相应领域的专业课程做好前期铺垫。

4、通过口译培训和实践, 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培养思辨能力, 灵活处理口译中的突发状况, 最终成为具有高度应变能力的口译人才。

(二) 对学校、社会的意义

1、通过口译实践展现学生素质, 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建立人际关系;同时也为学校进行品牌宣传, 向社会输送人才。

2、通过口译实践的良好反馈, 体现了学校对口译教学的重视, 为学校申请扩大口译教学设备投入提供依据。

3、通过口译实践激发学生对口译学习的兴趣, 繁荣校内模拟口译活动, 并加强学校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4、通过口译实践,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国家及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大学生口译社是一个不断成长的组织和平台, 其发展壮大对学生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在提高学生口译能力的同时, 也是高校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密切与社会联系的重要体现, 对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社会的整体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大学生口译社发展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创新。大学生口译社课外实践活动模式的创新是大学生不断提高口译能力的重要动力, 是社会口译人才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所以要不断鼓励和继续研究大学生口译社课外实践活动的创新模式, 培养更多专业的优秀口译人才, 满足社会需求。

摘要:听说读写译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五项基本能力。其中, 翻译能力, 尤其是口译实践, 具有一定的学术高度和实践难度, 对英语专业的学生一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开展课外口译实践活动, 为学生在理论学习基础上提供更多的真实口译实践环境, 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深远影响。针对我院培养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的英语专业人才的目标, 以及与地方社会经济联系的实际, 紧紧抓住大连市的发展契机, 让学生在大连市开展的各类经济活动 (夏季达沃斯论坛、国际软交会、世界渔业博览会) 中提高口译水平, 加强口译实践, 将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口译实践,经济活动,大连市

参考文献

[1]、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 《中国翻译》2002 (2)

[2]、闫天洁:对口译教学现状的观察与思考, 《中国海洋大学》2003

[3]、郭兰英:大学生口译能力开发的抑制及其应对策略, 《中国大学教学》2006 (2)

【课外模式】推荐阅读:

课外拓展10-20

课外探索10-20

课外书籍05-12

课外改革05-16

课外写作06-03

课外练习07-02

课外思考07-30

课外创新08-01

课外课堂08-05

课外知识08-06

上一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下一篇:通用流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