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探索

2024-10-20

课外探索(共12篇)

课外探索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由于目前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办法, 使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把握。为了充分发挥阅读评价的鉴定、激励和改进功能, 切实增强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探索课外阅读评价方法。在教学实践中, 我对课外阅读评价作了一些探索。

一、考查测试

对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考查测试, 通常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问卷调查, 另一种是书面测试。

问卷调查包括对学生、家长、教师的问卷, 通过综合多个主体问卷的情况, 较客观地了解学生阅读的内容与范围、兴趣与习惯、方法与途径等方面情况。以下是从学生、家长、教师问卷中选出的部分题目:1.你最喜欢读哪一类型的课外书籍? (A.童话;B.历史故事;C.科幻小说;D.科普知识;E.漫画;F.其他) 2.你的孩子一个学期大约读多少本课外书? (A.1本;B.2本;C.3本;D.4本;E.5本或以上;F.根本不读) 3.你习惯通过以下哪种媒体进行课外阅读? (A.报纸;B.杂志;C.书籍;D.上网) 4.在阅读时, 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地方你是怎么做的? (A.查字典;B.查相关资料;C.请教他人;D.忽略, 跳过去) 5.你认为学生已经养成哪些良好的阅读习惯? (A.专心阅读, 不随意分散注意力;B.边读边思考;C.边读边做批注;D.写读书笔记, 收集资料) 以上各题分别调查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量、阅读途径、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

学生在回答问卷的过程中, 全面回顾了自己的阅读所得, 增强了自信心, 激发了阅读欲望, 也找到了阅读中的不足之处, 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教师和家长通过问卷调查, 掌握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数量、习惯和方法等方面的情况, 便于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用这种方法进行阅读评价, 虽然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阅读, 但有一定的局限性, 得出的结果比较宏观, 不能全面反映学生阅读的效果。

书面测试主要是结合课外读物内容设计考题,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答题, 以分数为依据, 检测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暑假里, 我布置学生阅读《水浒传》, 新学期开学, 我及时进行测试, 试题分为“基础知识”和“读后感”两大部分。“基础知识”测试学生对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的了解;“读后感”要求学生紧扣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一故事情节写出真情实感。由于试题富有趣味性, 测试后学生兴趣盎然, 激起了再次阅读《水浒传》的欲望。

以书面测试的形式进行阅读评价, 不但便于教师简便快捷地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 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但这种评价方式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它比较适用于统一读物的情况, 如果读物不一致, 教师就无法设计考题。

二、活动展演

广泛的课外阅读使学生获取了许多信息, 产生了急于告诉他人的愿望。因此, 每隔一段时间, 教师就应举行一次有意义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如, 读书成果交流、读书知识竞赛、故事大王评选活动等等, 为学生展示读书成果搭建平台。

学习了《鲸》、《松鼠》、《新型玻璃》等说明性课文后, 我布置学生查阅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 阅读一些说明性文章, 在两周后开展的“走进‘说明性文章’”阅读展示活动中, 我们以“玻璃展销会”、“鲸的自述”、“说明方法大比拼”三种形式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课外阅读成果。在“玻璃展销会”上, 有的学生创造性地介绍了课文中的五种玻璃, 有的学生介绍了从课外阅读中了解到的玻璃, 有的学生介绍了自己想发明的玻璃。在“鲸的自述”中, 同学们从鲸的种类、生活习性、繁殖、面临的危机等不同角度交流各自从课外阅读中了解到的关于鲸的知识。在“说明方法大比拼”中, 同学们交流了许多“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并作了分析, 有的还交流了自己运用学过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一事物的片段。由于学生课外认真阅读、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 课前在小组中进行了交流, 所以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达欲望,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学生读了《三国演义》, 我上了一堂主题为“漫游‘三国’”的阅读展示课。通过“畅游知识园”、“走进故事王国”、“慧眼识英雄”、“逛妙语佳句城”等环节检测学生对小说中主要故事情节的了解程度, 对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感受。由于学生认真读过《三国演义》, 人人都有话可说, 再加上展示课富有趣味性, 学生更是兴致勃勃。

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课外阅读评价, 学生的表达欲望得到满足, 阅读成果得到充分展示。他人赞赏和羡慕的目光, 赞美和充满激励性的语言, 支持和鼓励的掌声, 都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阅读的积极性也会进一步提高。值得注意的是, 运用这种方式进行课外阅读评价, 活动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例如, 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活动场景的布置, 评价内容及程序的制定等等。

三、作品展示

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自然会产生表现个人阅读成果和独特感受的需要, 教师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校刊、手抄报等媒体, 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例如, 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的专题是“我爱读书”, 学完这一单元后, 我让每个学生用比喻的手法写一句话, 表达自己对阅读或书籍的理解。结果我收获了意外的惊喜, 学生的作业很有个性, 让我百看不厌:阅读就是一艘潜水艇, 载着我漫游《海底世界》;阅读是一位导游, 带领我们找到智慧的源泉;阅读是李逵手中的双斧, 我们握着它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书本是一位百事通, 走进去我们就无所不知……一句句饱含诗意、富有哲理的话语, 诠释着孩子们对阅读与书本的理解, 也让我欣喜地看到, 阅读的种子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只要教师悉心呵护、精心照料, 阅读之苗必定会开出绚丽之花, 结出丰硕之果。在对部分句子略作修改之后, 我布置学生以“阅读一言谈”为内容出一期黑板报, 刊登每一个同学对阅读理解最经典的一句话。一期富有创意、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特点的黑板报就这样诞生了, 它诠释了每个学生对阅读的独特理解, 表达了他们对阅读的浓厚兴趣, 体现了阅读带给他们的极大快乐。这是最客观的阅读评价。

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 不仅能体现个性差异, 而且能使更多的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享受到成功及与他人分享成功的快乐, 还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这样的评价方式旨在激励,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特别关注学困生, 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 为他们专设展示台。否则, 会导致激励了少数, 忽视了多数。

以上的几种评价方式各有所长, 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甚至要综合运用。只有这样, 阅读评价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鉴定、激励和改进功能, 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的提高。

课外探索 篇2

一、活动目标的确定

目标是指通过一定学段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基本素养充分而各有特色地发展所能达到的基本标准。活动目标是组织开展课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开展活动过程中选择内容、确定活动方式的重要依据,也是活动成效评价的基本标准。因此,活动目标确立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活动开展的实效性。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要求,考虑到农村初中的条件和师资水平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身心特点,农村初中化学课外活动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项。

1.使学生获得参与活动的积极体验,全方位地明白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2.配合化学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发展学生的智力,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学会文献查阅、实验观察、调查访问、数据处理等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通过研究活动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发展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4.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交往、沟通的能力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克服困难的科学精神。

二、活动内容的选择

一个化学活动项目,内容的趣味性、价值性和实践中的可行性都比较好,学生就乐于开展这项活动,且容易获得成功。在农村初中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其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农村初中的现有条件,选择和设计出具有农村初中特色的活动内容系列。

1.依据教材内容设计课外观察和实验活动内容。在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有时一些问题在课堂内不能充分得到解决,而学生对这些问题又产生了很大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设计安排课外活动,既可以解决课堂教学遗留的问题,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又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根据现行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人教社教材)可设计以下观察和实验类活动内容(如表1所示)。

2.面向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家庭小实验类活动。生活中有很多事与化学息息相关,也有很多物品可用来做化学小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和安排一些学生在家能独立完成的实验,可以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使学生对于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关系有更深切的体验。如结合农村家庭实际可设计以下家庭小实验:制简易净水器、木炭与木材燃烧的比较、利用家中材料制取二氧化碳、饱和食盐水中放蔗糖的实验、铅笔芯粉末之作用研究、清洗水垢、面碱与食醋的反应、用稀盐酸与蜡制作花蛋壳、铜丝圈罩灭蜡烛火、空中点蜡烛“青烟”、制作皮蛋等。

3.结合热点和学生兴趣设计研究性的专题活动。学生在学习中会提出很多问题,有的可能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的可能提出课堂学习中较困难或没有完全弄清的问题,有的可能提出与最新科学技术相关的问题等。教师对这些问题适时给予引导,就可将其设计成具有一定层次的专题研究活动。这类活动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根据初中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农村初中的条件可设计以下专题研究活动内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及实验中红磷停止燃烧探因、用代用品完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分子与原子概念发展史、学校附近水域污染情况的调查、酒与人的健康、灭火器的识别、易燃易爆物安全措施的调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实验装置的设计、家庭常见燃料调查、铜器的生锈与防护、铁与人体补铁的探究、使用石油液化气安全问题的调查、以铁丝生锈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研究、从植物花瓣中提取酸碱指示剂、侯氏制碱法实验模拟研究等。

三、活动的组织实施

农村初中图书资料少,教学仪器陈旧,现代教学设备缺乏,信息不畅通,交通不方便,资金更是短缺。此外,无论是学生家长的知识水平还是农村的物质条件对学生开展活动的支持力都是有限的。因此,要充分注意到这些局限性,活动的开展必须因地制宜。

1.合理安排活动容量和时间。活动主要由学生自主在课外开展,但教师对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计划的制定、研究的方法等都应作必要的指导,尤其是在活动开展的初期更要给予较多的帮助。对于这些活动,不能仅仅靠课外时间来完成,必须安排一定的课内时间。为保证活动顺利开展,我们每2周在活动课时中安排l课时用于开展化学课外活动的集中指导和学生活动成果的交流研讨、汇报展示、相互评价等。由于学生课外时间有限,面对全班学生的各类活动,教师的指导任务日常繁重,为使师生的负担不至太重,活动的容量要适度,并不是活动开展的越多就越好。为此,我们每个学生安排的家庭小实验、观察等小活动每周不超过1次,专题性研究活动每学期不超过2项。

2.充分利用校内和家庭的教育资源。由于初中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活动中容易出现危险,不宜安排教师和家长难以监控的校外活动,应以校内和家庭开展为主。为满足学生活动之需,我们每周在课外活动时间开放1次实验室,化学教师到场指导;家庭小实验和专题研究活动,教师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对活动进行监控和指导。

3.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学生的能力水平是有差异的,不同的活动项目难度也不相同,因而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教师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如我们对课外观察、简易实验和家庭小实验等活动要求全体同学人人参与,独立活动;对探究性实验和专题研究活动则让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活动项目,以学习小组形式开展活动,小组成员以学生自愿结合为主,教师给予一定的调控,如为使活动方便,同一村庄的同学尽可能在一个小组。

4.用管理量表对学生的活动实施监控。加强对学生活动开展情况的管理,是保证活动成功的关键。为掌握学生活动的情况,我们编制了活动管理量表,当学生选定了活动项目,就要如实进行填写,教师通过量表及与学生交谈等方式对活动进行管理。为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将学生活动的态度与成效作为学生化学作业和测评的成绩融入化学学科成绩的评价中。

四、活动开展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初三学生生活阅历少,化学实验技能也较低,自我保护能力弱,自主进行化学实验困难是较大的。尤其是开展专题研究活动,由于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弱,往往局限于事物的表象,不会深究差异的原因,也不能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合理的结论。因此,在初中组织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对专题性研究活动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走,然后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走。教师在专题性研究开展的初期,要带领学生做一些课题,在学生学习和了解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后,再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并保持开展活动的兴趣。

2.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基础和社会阅历是有差异的,要坚持普及与提高并举,在顾及到大多数学生的前提下,为少数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指导。如提供活动所必需的物品、资料和信息,解决活动中的疑难问题等,为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层次高一些的有研究性的活动内容。

提高课外阅读效率的教学探索 篇3

【关键词】课外阅读 营造氛围 培养兴趣 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课外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阅读。

一、加强阅读氛围营造,积极创造良好阅读条件

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大力加强阅读氛围营造,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可以在班级里设立了一个图书角,由学生专门管理。这里的书,有的是从学校图书馆借的,每月更换一次;更多的是学生自愿捐助的。图书角成立后,学生做完作业后经常聚在这里看书,看完后交流、讨论,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学校还可以为学生开设开放式阅览室,那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阅读各种信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二、加强阅读兴趣培养,激发学生读书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 ,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第一条为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的确,“教会孩子渴望阅读 比教他怎样阅读更重要”, 因为有兴趣才能自觉主动地阅读,有兴趣才能坚持不懈地閱读,有兴趣才可能形成阅读习惯。1、创设班级阅读环境,催生阅读兴趣。环境的创设在阅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会给儿童带来阅读的激情,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如在教室建立图书角,在教室的黑板报上,专门为读书开辟专栏,内容为 “我喜爱的名人名言”、“本周推荐书目”、“我喜欢的词句”等,这些内容不定期地更换,源源不断地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参考和引领。2、发挥课内阅读作用,指导选择读物。要选择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爱好,文质优美、内容精彩有意思的读物才能吸引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可以和课内阅读联系起来。3、开展阅读活动,交流阅读成果。有检查才会有落实,有测评才会有促进。定期测评可采用“讲”“展”“赛”的形式。“讲”即讲述,采用读书汇报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等多种形式。 “展”即展评,就是展评读书笔记、手抄报、采蜜集等。“赛”即竞赛、辩论赛、百科知识竞赛等。这些测评形式,既能有效的检查阅读情况,又能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三、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标准可以概括成三个字:趣、广、适。“趣”是有趣。对于学生来说,有趣的书他们会更感兴趣,而有了兴趣就会投入更多的热情,并能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广”是广泛。鲁迅先生在他的一封信里,曾这样告诉青年人: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专看文学书,也不好。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博览群书,厚积薄发。“适”是合适。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较弱。而如今的课外读物是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说话”。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有利他们身心健康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使心灵也得到润泽。

四、注重良好阅读习惯培养,提升课外阅读素质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五、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培养正确读书方式

探索课外快乐阅读的评价策略 篇4

一、评价主体

1、自我评价。根据课外阅读情况,学生定期进行自我评价。评价周期不能过短,避免增加学生负担,挫伤学生阅读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1周做一次 读书活动 总结 , 反思成效,制定下周阅读计划。

2、组员互评。将学生分成四人阅读小组,每周由组长主持互评阅读收获,副组长负责统计,在全班交流。也可以推荐本组读书笔记佳作在全班展示,共享成果。

3、教师评价。教师要提前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状况,采用激励性评价原则,全面评价学生阅读效益,指导学生课外快乐阅读。评价可采用定量评价———百分制法;也可以采用定性评价,以鼓励、督促为主。

4、家长评价。家长评价是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评价。家长评价主要建立家校联系卡,让家长定期记录学生在家阅读情况,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教师。这种评价不设统一标准,只要求家长参与即可。

二、评价内容

1、阅读数量。《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段)”,阅读数量评价是课外阅读的基本评价。主要采用分段评价的方法。新教材每册书都附有课外阅读推荐篇目1-2部,基本能达到260万字的阅读总量。可以建立学生个人阅读档案卡,便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按时完成课外阅读任务。

2、阅读情感。兴趣是学生课外快乐阅读的动力。阅读情感评价主要为了掌握学生每天自觉完成课外阅读的情况,以便教师随时调整阅读任务,使学生保持课外阅读的热情。情感评价采用自我评价、组员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采用笑脸制,阅读兴趣高涨,得三个笑脸;有阅读兴趣,得两个笑脸;阅读兴趣一般,得一个笑脸。通过阅读情感评价,使学生逐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阅读,自我成长。

3、阅读习惯。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语文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终身发展非常重要。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评价。

⑴阅读计划。学会制定阅读计划,按照规划完成初中课外阅读总量。教师检查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分阶段执行情况,及时提出建议,督促实施。

⑵阅读速度与效率。经过初中三年的阅读实践,学生默读现代文的速度一般达到每分钟500字。可采取逐学段检测,渐进达标的方法。默读效率的评价可采用设计阅读问题,让学生定时、定点解答检测。

⑶正确流畅的朗读。仿照普通话测试方法,根据学段、学生阅读水平选择篇目,计时阅读,按照朗读的流畅程度和读错字音、填字、漏字等情况综合评价。

⑷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活页课外读书笔记本,自行设计目录、插图;每学期末分类整理,教师检查,展示评选。

4、阅读能力。阅读能力评价主要采用定量评价。根据阅读材料类别,参照语文检测卷设计课外读物考题,让学生限时作答,以得分为主要依据检测学生阅读能力,以便教师快速了解学生阅读情况,调整指导策略,促进学生课外快乐阅读。

三、评价方式

1、活动评价。活动评价就是通过开展课外语文活动评价学生课外阅读效果。每周按班级、每月按年级、每学期按学校组织一次课外语文活动,如“读书笔记展评”“好书推介会”等。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营造书香校园。

2、展示评价。展示评价就是通过学生课外阅读成果的展示评价学生课外阅读收获,引导学生快乐阅读。在学习园地开辟“阅读专栏”,设计版面、分类展示;创办班报,成立编委会,按小组轮流值周办报,展示阅读成果;利用黑板报、橱窗栏、广播站等多种载体,共享阅读收获。

3、记录袋评价。成长记录袋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价方法,主要搜集能够记录学生课外阅读过程和终结性的材料,包括课外阅读计划、阅读卡片、阅读总结;获奖证书、发表文章、荣誉证书等。每学期结束,组织教师、家长、学生参观展览,评选出“最佳记录袋”,借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热情,点燃学生课外快乐阅读的火把。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探索性研究 篇5

菖 蒲 小 学

一、课题界定

所谓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相对于教材、课文而言,就是学生利用上课以外的时间,去阅读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它是学生自主地、有选择地获取大量信息的学习活动,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它是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字、文学、文化,是对生命个体精神生命的提升,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的熏陶。它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灵活性和开放性;

(二)自主性和合作性;

(三)趣味性和专题性。

所谓课外阅读指导,和一般的语文课不一样,学生有更强的自主性,老师们把阅读课的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享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等目标上,力求使他们走出校门后仍能和好书交朋友,并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精神的养料,健全人格的发展。

二、研究背景

早期阅读是发达国家早期教育的焦点。美国五十年代就开始系统地早期阅读研究,而一些发达国家从80年代开始就把儿童智力教育的重点放到了提高阅读能力方面。儿童早期阅读被看作是教育的重要发展项目,每年针对性的活动层出不穷,在全社会形成了儿童阅读促进的价值链条。

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为了确保学生完成这一课外阅读量,学校要创造一切条件,加强课外阅读的管理和指导,帮助学生积累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和心理图式”,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积淀。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口头和问卷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爱好课外阅读,但在选择、理解、运用等方面存在较多误区。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选择较盲目。由于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粗糙低劣、甚至具有较强暴力色彩的书籍进入了学生选择的领域。而一些较为高雅严肃的作品少人问津。另外,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极端功利色彩,误以为课外阅读会影响成绩,只重视与文化考试有关的参考书,一些科普以及人文性很强的作品魅力不再。再则,个别学生凭潮流看书,人云亦云,自主性不够。

2、方法较陈旧。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从问卷调查中发现,较多学生读书时未能根据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看。一味从头至尾读的大有人在,而现实生活中,这显然滞后于社会高速发展的潮流。由此可见,方法陈旧、呆板是阻碍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重要方面。

3、研读不够深。从调查中还发现,大多数学生阅读时未能做到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而只是走马观花的消遣式看书,主动探究、钻研欲望不强,遇到困难就避而趋之,违背了读书的本意。

建国以来,很多学校和老师也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总的说来,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一直没有能够在小学阶段建立起一个科学的阅读课程体系。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因为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等,因此很难将“课标”中关于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怎样在的新环境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构建符合汉语言文字特点的儿童阅读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理论依据

1、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级理论指出,需要是调动人的主体积极性的内在动力,突出了满足需要在人的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他把人的需要看成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认为只有高层次的需要的追求和满足才使人更充实、更幸福,并首次提出了超个人的动机或超越性动机的概念,认为自我超越并不是一种没有任何基 础就能自发出现的心态,而是人性一种合乎规律的高度发展和执着追求。

应当指出,超个人心理学非常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及其内在价值,而生命个体的精神成长是需要高品位阅读的滋养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对于人的精神成长而言,学校教育就相当于母乳,它把人类的一些知识,通过科学的方式整合成适合你接受的形式和内容,但是,它不能代替你的精神成长,精神的成长依赖于那些伟大的著作。阅读是改善和丰富精神营养结构的最佳手段。

2、苏霍姆林斯基等关于阅读的论述

“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不要靠补课,也不需要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要做到教会学生自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使一个人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酷爱读书,并且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认识自己。”

“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

一个不热爱读书的民族,肯定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则肯定蕴蓄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3、《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课外阅读指导强调的正是: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四、研究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1)调查学生的阅读现状,对学生进行科学读书方法的指导。

(2)创新阅读教学的模式,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读书愿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3)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

2、教师发展目标

通过实验,转变、更新教师的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学生观等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逐步形成融科学性、创新性、实验性为一体的个性化办学特色。

3、科研目标

(1)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阶段特征,制定详细的小学生课外读物的推荐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拟订具体的推荐书目及推荐说明。(诵读、阅读书目)

(2)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和不同的文体,制定一系列指导学生进行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的指导方案和切实有效的措施。(阅读方法)

(3)尊重小学生独立的人格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建立多样化的阅读交流模式。(读书活动)

(4)初步建立一个注重动态过程的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估体系。(阅读评价)

五、研究时间、对象及方法

研究时间:2010.3—2013.12 研究对象:本学校一—一五年级全体学生

研究方法:(1)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校内不设对照班,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本实验综合采用调查法,比较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

六、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3--2010.4)(1)学习资料文献,确立课题目标与课题内容,成立课题组。(2)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调查。(3)制定课题方案。(4)课题论证、专家咨询。

2、研究阶段(2010.5--2013.10)

(1)推出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开设阅读指导课,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方向。(2)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阅读的方法的指导,对课外阅读指导的模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3)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4)研究各类读书计划的制定。(5)对各年级学生的读书效果进行评估。

3、总结阶段(2013.11--2013.12)课题组对研究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反馈、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编辑有关成果,做好结题工作。

附:研究内容

(一)阅读现状的调查。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小学各个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化的策略,以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

(二)阅读内容的选择

小学生受年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限制,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念,在选择课外读物上,有较大的盲目性。因此,选择合适的书籍尤为重要。教师和家长有责任向他们推荐一些好书,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

1、以《学校推荐阅读书目》为辅助材料,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2、形成本校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古诗文诵读篇目、必读篇目、选读篇目)。

(三)阅读方法的指导

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都是一知半解。因此,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这样才能有所得。而每周一节的自由阅读课应重在读书方法的指导和读书笔记的辅导。

1、阅读方法指导。a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工具书或网络查检资料;b指导学生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几种常用的阅读方法;c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能力;d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熟练运用在阅读过程中随机圈、划、点、注、评、摘等能力。

2、读书笔记辅导。a指导学生学会摘录,写摘录笔记。要教会学生在理解、品析的基础上,摘录课外书里的精彩语句语段,提高鉴赏能力,加强阅读积累。b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写提纲笔记。要教会学生首先对阅读材料认真分析,再对其思想内容、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归纳概括,培养化繁为简的能力。c指导学生学会批注,写心得笔记。要教会学生将阅读时大脑中闪现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随时记录下来,形成点滴体会,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内化运用。

(四)读书活动的设计

小学生的意志品质正处于逐步形成发展中,他们往往缺乏坚持阅读的恒心。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最大的功效就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系列的相关活动,形成学校----班级----学生个人的三维活动体系。

1、校级活动如“阅读节”、“校园童话节”、“我爱读书月”、“名人读书故事会”、图书插画比赛、配音大赛、跳蚤书市、阅读能力竞赛、评选“阅读之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等。

2、班级活动在创建班级图书角的基础上,开展如故事会、朗诵会、读书交流会、读书笔记展、同伴阅读、图书人物大游行、主题阅读等。

3、学生个人活动如自编读书小报、写读书笔记、建资料袋等。

(五)读书计划的制定

课外阅读由于其形式的独特性,对它的管理和控制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阅读实践有较大的随意性。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能有效控制课外阅读的正常有序进行,以收到应有的阅读效果。

1、学校整体规划的制定。一个学校的“必读书目”反映了该校的办学理念,折 射出人文精神的光彩。学校应思考“我校的毕业生应该有怎样的文化积淀”,从而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的阅读任务。

2、班级阅读计划的制定。每个班级要以学校整体规划为总纲,根据各班实际情况,从课外阅读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评价等方面制定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3、学生个人读书计划的制定。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和爱好,制定出每学期、每月、每天的课外阅读目标和计划。

(六)读书效果的评价

1、实行课外阅读考级制;

2、考级前提:阅读量、文摘卡、心得卡必须达标

3、考级内容包括:阅读书目、阅读速度、古诗文背诵、名著研读报告等

七、保证措施

1、学习措施:课题组以小组形式开展活动,课题负责人主要负责整体方案设计,编选有关资料,定期组织交流总结。

2、研究措施:

(1)各教师要及时搜集、整理研究材料,以各自的班级为研究阵地,有目的、有步骤、创造性地开展行动研究,并在研究方案付诸实践的同时,写出研究总结及结合自身实践的研究报告。

(2)课题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下一阶段的行动计划。(3)课题负责人要集中时间研究课题,开展工作。

(4)阶段性地展示研究成果,征求多方面意见,及时改进研究方案。

3、成员情况分析:

本课题课题组成员中,有在教学一线工作多年的学科带头人、小学高级教师,又有年富力强,富有探索精神的各级能手、新秀,强大的阵容,使课题研究的进程能稳步前进。

八、研究预期成果:

1、构建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各种实践模式;

2、撰写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探索性研究”的实验报告;

3、构建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古诗文诵读篇目、必读篇目、选读篇目);

4、编制《阅读成长手册》

5、汇编教师专题研究论文集、活动设计集、教案集、个案分析等;

6、构建出“小学生课外阅读考级办法”;

7、写好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文林堂 学校校长 小教高级 小学语文教学 对课题研究进行理论指导持课题研究,赵鹏庆 教导主任 小学高级 教育科研设计课题方案,撰写研究报告 魏俊元 教研组长 小教一级 小学语文教学 负责阅读评价研究 胡晓燕 教研组长 小教一级 小学语文教学 负责阅读方法研究 王淑贤 小教一级 小学语文教学 负责阅读内容研究 王海梅 小教一级 小学语文教学 负责经典诵读研究 王春花 小教一级 小学语文教学 负责阅读活动研究 宋吉国 小教一级 小学语文教学 负责阅读计划研究

基于课外阅读的延伸教学策略探索 篇6

[关键词]课外阅读延伸教学策略操作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08

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延伸拓展教学的运用已然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时尚。面对浩如烟海、包罗万象的课外阅读读物,要想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的“扩大阅读视野,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的目标,运用延伸教学策略来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过,要高质量地完成新课标的课外阅读总量,就不能仅拘泥于语文课本中的教材文本,更要关注对教学内容的深化、延伸。文本只是阅读的由头和引子,语文教师要更为有效地实施延伸策略,活用语文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和内涵,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视野落到实处,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落到实处。所以,运用延伸教学策略来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要注意做到实施操作的开放性,即三个结合,具体如下:

一、教师推荐与自主选择相结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内驱力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深层心理是人的一切欢乐、热爱和能力等的源泉,而且是创造的源泉。”在阅读文本之前,学生的“疑惑”、“兴趣”、“期待”心理需要就是不竭的阅读动力源泉。所以,采用教师推荐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延伸策略指导课外阅读,就是指课内的延伸由教师来推荐,课外的延伸由学生来自主选择,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形成课外阅读的内驱力,这样的阅读更易收到实效,更有利于养成学生自主积累的良好习惯。

课内的延伸由教师推荐。在初中语文的教材内容中,选载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教学时教师可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使学生能全面了解作家的文学特色与风格。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第三回的节选,授课时可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关注《水浒传》中鲁智深后来的命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去阅读原著《水浒传》。教师的推荐,也可大胆整合教材,利用数字化平台,扩展到文本之外,推荐课外阅读内容。如有位教师在教《寓言四则》的寓言单元,就采用了这种方式,即结合当代著名作家乔叶的《动物世界里有人类的影子》一组文章,辅之以莫言《马语》,放到校园网站,发动家长和不同学科的教师参与,让大家结合文章,提出问题,大家跟帖解答。如此一来,学生的内驱力得到了有效地激发,课外阅读也就变得有趣亲切,阅读成为了“悦读”。另外,除了推荐阅读作品外,还可结合阅读内容采用更多方式的延伸教学,拓宽语文课堂的厚度和张力。如让学生就某一课文情节展开想象,让他们对课文某一点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想、发表意见,比如语言赏析、人物评析等;让学生放开手脚去对教材文本进行改编,如缩写、改写、续写等。这些延伸拓展,能更大程度地开辟语文课程资源的天地,让学生更好地去解读教材文本,提高自身阅读能力。所以,以延伸内容的“外”来“养”课堂学习的“内”,这才是实施延伸策略的核心所在。

课外的延伸主要由学生自主选择推荐,可采用学生全体参与和分工合作的做法。这可以让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正具有开放性。由于教师手头的资料较为固定和局限,加之其欣赏角度、阅读视野的不同,也不能更广泛地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而且如果以教师的兴趣喜好来替代学生的自由选择也极可能会把课外阅读的积累变成了“营养不全”的课外阅读硬性灌输,从而走入另一个误区。所以,把选择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选择佳作,让他们在阅读品味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力。可以说,学生自主选择的过程就是他们阅读鉴赏的过程,学生推荐作品的过程又是锻炼表达能力、表现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将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成为每个学生展示自我、完善自我的一个舞台。

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有一位教师设置了“我和诗词有约”的课堂展示环节,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推荐展示古诗词作品:如学习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某小组的学生在整合资料时,融入时代印记,将古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结合起来,推荐展示:

1.踏水而歌——比较歌曲《卷珠帘》的两个版本(霍尊版和刘欢版),结合歌词,说说你更喜欢哪个版本,谈谈你的看法。

2.溯源而上——品读温庭筠的两首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与《望江南·千万恨,恨极在天涯》),探讨《卷珠帘》歌词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智慧和创意,将现代流行文化和古典文化结合起来,交相辉映,探寻中国文化之根。通过自主选择推荐,学生不仅品味到了古诗词的美,更感受到古诗词对中国文化、生活的影响,在古诗词阅读心理上也由害怕转变为敬畏。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业就会变得简单。”所以,语文教学要回归学生天性,适合学生的才是最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更是如此。

二、方法指导与个性阅读相结合,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鉴赏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因此,在实施延伸教学策略时应该注意对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如速读法、精读法、略读法,同时要引导学生掌握做读书笔记、摘录的方法,将所阅读的有感悟的内容摘录下来,写上摘录的原因,即摘录简评。摘录简评可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即先是对字、词的简评,进而是句的作用,再到分析文章所选例子对中心的作用,接着是对文章的脉络,直至阅读某一作家的作品,感受作家的风格。由小处着眼,放置全篇,这样的方法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阅读体验,激发他们再次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摘录习惯,逐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科学的方法指导只是开启了阅读的第一步。新课标提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我们知道,每个人拥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都不同,在阅读共性语言时内心激起不同的个性感悟。所以,要学生高质量地完成阅读活动,应该把阅读文本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品味中去感受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的内心探究,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语文能力。因此,在实施延伸教学策略指导课外阅读时,应该注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体验,提倡创新性、个性化的阅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任何文学作品都不应局限于某个程式化的主题思想或阅读模式,要学会以自己独特的思维去感悟、去解读,因为任何一种阅读行为的结果都没有优劣之分,没有统一答案,只是存在某种可能,换一个角度或者立场,也许结果就会完全不同。黑格尔说:“同样一句格言,在完全正确理解它的青年人口中,总没有在阅世很深的成年人的精神重那样的作用和范围,要在这种成年人的阅历中,那句箴言里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的表达才会表达出来。”鉴于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鼓励和保护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有时也许学生的感受是幼稚的甚至可能是可笑的,但我们的任务不仅是帮助学生打开视野,指导他们去掌握探索积累的方法和价值评判的标准,更为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建立自信心,扬起人生奋起的风帆。所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阅读的时候,教师尽量不要去否定学生的看法,尽量少或不作评判,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阅读兴趣,因为在岁月的流淌中,随着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的丰富,学生阅读鉴赏力也会随之提高,而年少时对作品的错误解读,也只将成为一种阅读回忆罢了。

三、专题鉴赏与活动交流相结合,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表现力

专题鉴赏与活动交流相结合就是先结合课文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的兴趣,有选择地进行阅读鉴赏,提升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然后借助活动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在交流中学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培养了交流意识和表现力,从而促进阅读向纵深方向发展。

在进行专题鉴赏时,可设计诸如记叙文美文欣赏、换个角度更精彩、寻根探源之我见等专题鉴赏,让学生带着课题进行阅读,融入情景角色,在比较中挑选合适的作品。这样,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去阅读品味,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便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在网络、多媒体盛行的今天,我们要善用其长,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如,结合影视作品进行鉴赏交流,可通过课堂3分钟演讲、主题交流会、影评竞赛等形式,请学生对喜爱的影视作品以及流行的文化现象进行评论:为什么大白、柯南会受到大家的喜爱?为什么爱看《哈里波特》《灌篮高手》?教师引导,学生评判,促使他们不仅仅满足于粗略的阅读感受,更要进入深沉的思考,让学生的影视生活透明化、程序化、理性化,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为整个人生的发展打下人文精神的底子。

基于课外阅读的延伸教学策略的实施,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积累,也有效地提高了他们表达自己思想感受的能力。一言以概之,学生在学会阅读文本的同时,学会阅读人、阅读社会、阅读生活。笔者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开展延伸教学之后,学生在兴趣驱使下,自觉利用点滴时间大量阅读,做摘抄、谈感悟、写笔记,从阅读感悟到创新作文,逐步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过程。有位学生就在读书笔记中这样写道:“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课文这个小圈子里学习,只知道死记硬背老师讲授的知识,这段时间的阅读,使我了解到精彩来自课外。”

[参考文献]

[1]张定远.阅读教学论集[M].新蕾出版社,1983.

[2]刘久娥.研究·展示·成长[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南京),2014(10).

[3]陈丽云.中学语文延伸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8).

[4]冯志华,付洪霞.从香菱学诗谈起——语文教学中延伸阅读的尝试[J] .山东教育,2003(5).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探索 篇7

为使课外阅读活动得到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我在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的基础上, 召开家长会, 向家长说明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孩子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并指出当前学生在课外很少主动阅读的普遍现象, 坦诚地要求家长为孩子的课外阅读积极创造条件。这样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 改变了部分家长认为读书是学校里的事的片面观念, 并得到了他们的支持。父母都乐意掏钱给孩子买书, 并义务充当起家庭阅读监督员。对有条件的家庭, 我还提倡亲子阅读, 让家长有计划地安排时间陪自己的孩子一起读书, 这对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 我还在教室里张贴上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布置班级“读书小屋”, 每周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 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 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在师生共读活动中, 我与学生同读、同思、同交流、同探讨, 让教师身上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底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久而久之, 学生的文化底蕴也随之渐渐丰厚起来, 阅读思维也逐渐活跃起来。

二、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

阅读首先要有充分的时间。指导中教师要少分析、少提问,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朗读, 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 让学生细细读书, 静静思考, 让学生在阅读中走进课文的意境, 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切不可只流于形式, 匆匆过场、急于求成。如:《桂林山水》是一篇美不胜收的写景散文, 我先让学生欣赏配有音像的视频朗读, 当学生对全文的感情基调已获得感性体验时, 我即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我告诉学生, 只管大声读, 尽情读, 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时间有的是。由于气氛宽松, 学生个个兴致盎然, 读得神情专注, 酣然尽致, 一节课下来, 学生不仅已能流利朗读, 而且依然沉浸在课文美好意境的享受之中。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没有充分的阅读时间, 显然是不可能的。

三、激发阅读的勃勃兴趣

读的训练必须反复进行, 而小学生年龄小, 注意力容易分散, 兴趣容易转移, 对反复训练难免产生厌倦情绪。这样, 教师就必须善于根据不同题材, 适时运用各种形式, 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让学生愿读, 乐读。如:朗读、默读间隔穿插;导读、齐读交替互换;配乐读、表演读点缀助兴等等。在指导《小木偶的故事》一课时, 我采用“表演读”, 让学生扮演小木偶, 在表演过程中激发读的兴趣;在指导《去年的树》这一课, 我采用“分角色读”, 让学生读出小鸟、大树、树根、大门、小姑娘不同角色的四次对话来吸引学生读的兴趣;而在指导《长城》时, 我则选择了“配乐读”来激发学生读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述种种手段的激励下, 学生的兴趣高涨, 就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事实证明, 只要你点燃学生兴趣的火焰, 你的每一次训练和指导, 都会显得有声有色, 多姿多彩。

四、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是以个体的形式进行的, 他们有的喜欢名家名著, 有的喜爱科普作品;有的迷于军事题材, 而有的只对卡通形象感兴趣……面对孩子们各种各样的阅读需求, 我意识到, 应该允许他们阅读兴趣的差异存在, 绝不能搞一刀切。所以, 在学生对阅读作品的选择上, 我在读物选择把好关的前提下, 放宽了要求, 只要书籍内容是健康的, 有价值的, 适合他们阅读的, 都可以自由选择。因为只有适合的、健康的, 才是最好的, 反之, 则有害无益。

五、科学引导提高能力

“不动笔墨不读书”, 这是我一再强调的一句话。也就是说, 学生读书不光要动口, 还要动手, 比如, 填写读书卡, 记录阅读篇目, 摘录好词佳句, 写心得体会, 做读书笔记等等。并鼓励学生大胆对作品进行再创作, 如: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等。通过上述种种训练, 既保证了阅读数量, 又提高了阅读质量。

集中指导, 共同提高, 这是我在指导阅读时常用的方法。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学习园地”中有一组漫画《父与子》, 它是由几幅生动幽默的画面组成, 表现出纯真的父子之情和融融的天伦之乐, 感人至深。我让学生共同欣赏, 互谈体会, 说说自己发笑的原因。并根据本单元“父母之爱”这一教学专题, 再推荐一组漫画《寻找出逃的儿子》, 让学生在共同观察———想象———交流的基础上, 动手写出一篇记叙文。通过这样的集中指导, 学生在互相学习, 互相启发的过程中取长补短, 阅读水平得到整体性的提高, 其效果显然是事半功倍的。

六、注重读思双向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阅读是理解的前奏和阶梯。只有把思考带入阅读之中, 才能使学生读有感悟, 读有所获。为此, 我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把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进行, 并在阅读的不同阶段, 安排不同的“边读边想”。如在指导阅读《鸟的天堂》这一课, 我是这样安排读思结合的:1初读课文, 发现问题:让学生自读发现:为什么“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2再读课文, 寻找答案:原来黄昏时分, 鸟儿在暮色中归巢, 已不再觅食嬉戏, 榕树上自然安静, 所以看不见一只鸟。3精读课文, 体验感悟:学生在精读中, 感悟黄昏时大榕树上安宁寂静的静态美, 和天亮后百鸟争鸣跳跃的动态美,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以“静”衬“动”的对比写法。4熟读课文,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品味文章的语境美、景色美, 领悟作者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赞美。

在这样的反复训练中, 学生不仅熟读了课文, 还积累了背诵, 而对课文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本课训练得以完美落实。

七、寓美育于阅读之中

阅读训练除了要达到会读、善读的目标外, 还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让阅读训练也成为审美过程, 让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感受美, 鉴赏美, 而且还体会文章的情感美, 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如:指导读《桂林山水》, 我引导学生感受桂林的山美、水美, 体会景美、文美, 领悟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指导读《鸟的天堂》, 我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 关爱动物, 关爱生命;指导读《长城》, 我激励学生崇尚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增强神圣的民族自豪感……指导读《草原》, 我引导学生领略草原的风光美, 课文的语言美, 草原人民的情感美, 感受民族团结的崇高境界……总之, 寓美育于阅读教学之中, 阅读教学才会源源不断获得新鲜的活力, 也惟其这样, 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

八、资源整合扩大阅读

在阅读指导中, 我还注意结合相关的课文、历史人物、特殊节日、纪念日等进行拓展阅读。如:学《草船借箭》, 我就推荐读《三国演义》;学《景阳冈》, 就推荐读《水浒传》;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就推荐读《大地的儿子》;学《少年闰土》, 就推荐读《故乡》。每年3月学雷锋月, 就组织读《雷锋的故事》;父亲节, 就读朱自清的《背影》, 等等。这样以点带面, 学生的阅读面就得到了辐射性的延伸与拓展。

九、构建展示平台 激励不断前进

为了激励学生的阅读热情, 我还结合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如:举办“我喜爱的名言”交流会, 让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在班上进行交流, 评赏;又如“名人故事会”:让学生登台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 从而激起学生对名人的崇拜, 对读书的渴望。我还让学生自办班级《课外阅读报》, 刊载课外读物上的精品文章或班上同学的美文佳作。一时间, 学生个个行动起来, 一有空便忙着搜集资料, 写作热情高涨, 纷纷踊跃投稿, 忙得不亦乐乎。另外, 我又组织学生参加“读书知识竞赛”、“红色经典诵读”、“《弟子规》精读”等各种读书活动,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学期结束, 我组织开展评选“书香少年”和“明星家长”活动, 让学生投票选出他们最喜爱的一位同学和家长, 在班级墙报上展示他们的风采照片, 并颁发奖状奖品, 树立榜样, 激励全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进!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 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 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儿童进行快乐的课外阅读, 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 是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职责。为此, 近年来, 我在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实践中, 孜孜不倦地潜心探索, 取得了可喜收获。

课外探索 篇8

一、激活阅读源头, 激发积极参与

农村学生对图书的接触较之城市学生差距巨大, 首先受学校办学条件限制, 农村学校所能提供的图书资源极其有限;其次受家庭影响, 农村的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家里很少有适合孩子的图书。 虽然很多家长期望孩子多读书, 但是不知道该给孩子看什么书, 也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看有益的书。 导致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源匮乏, 阅读兴趣不足。 为此我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 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 逐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1.故事迁移。 教师可以从故事入手, 让学生从 “听故事”到“讲故事”, 进而到 “找故事”, 利用 “故事迁移”一步一步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促使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每逢星期一的早读课, 就是我们班的“讲故事”时间, 当学生挺直身子, 竖起耳朵听教师讲故事, 听得咧开嘴巴, 两眼闪烁着兴奋的光, 教师的故事戛然而止, 扬了扬手中的书, 告诉学生故事是从这本书看来的, 如果谁能帮助老师把故事讲完, 这本书就借给他看。 教师把书借出去后, 等过了两三天, 就请那位借书的孩子在班级中续讲那个故事, 并及时给予肯定。 其他同学也想得到教师的表扬, 教师又拿出几本书借出去。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好的故事, 到课堂中与大家一起分享。 在这一时间段里, 每次早读课上的“讲故事”成了学生“最期盼的时间”, 学生大饱耳福, 充分展示自己的好书。 “讲故事”活动激发学生千方百计地搜寻自己喜欢的故事, 这些故事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 它让讲故事的孩子体会到被认同、被肯定的喜悦, 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热情, 使听故事的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

2.好书漂流。 农村学生的图书终究有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办好书漂流活动。 要求学生书非借不能读也, 学生对借来的书通常能一鼓作气看完, 教师还要给在班级中进行传阅的每本书中夹上阅读卡, 鼓励阅读这本书的学生在阅读卡上写好阅读时间, 叙述简短的阅读感受, 甚至可以提出读书时产生的疑问, 等等。 通过阅读交流, 激发学生更高的课外阅读热情, 学生看书也自然特别仔细认真。

3.逛逛书店。 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 一个人能买的书很有限, 一个班能买的书虽然多些, 毕竟还很有限。 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逛书店看书。 教师要经常在班级里发布新书简介, 有时还略带遗憾地感叹:“这本书连我自己也没读过呢, 某某书店就有。 ”这样就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就会自主地寻找书籍阅读, 阅读之后, 学生可能会得意地炫耀, 到后来, 学生就会经常回来跟教师汇报:“某某书店又有新书了, 这些新书叙述了什么内容, 老师看过了没? ”这样, 学生渐渐地由不进书店到爱进书店。 这样先是教师进书店, 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使学生自主地进书店, 逐步养成爱看书的习惯。

二、拓展书籍推荐, 提高阅读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 看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了, 枯燥了”。 “专看文学书, 也不好的, 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 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 自己做文章来也糊涂”。 因此, 当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日渐浓厚时, 教师就可以拓展阅读的广度, 引导学生博览群书。

小学生总是具有超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教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把“讲故事”转变为“好书推荐”, 推荐的图书不再局限于小说、童话、寓言、历史故事, 还可以包括生活、艺术、科技等图书。 教师要告诉学生:“把自己知道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你们已经做得很好了, 接下来大家需要提升一个层次, 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大家, 看谁是最成功的推销员! ”这样的阅读活动, 学生会立刻兴奋起来, 跃跃欲试地四处寻找阅读资源。 在书籍推荐课上, 学生兴致高昂, 有的寻找偏门学科知识吸引其他学生眼球, 有的寻找感人的篇章打动人, 有的寻找曲折的故事给其他学生造成悬念, 有的寻找前沿的科技吸引其他学生积极参与探索。 书籍推荐活动后, 教师再对学生的推荐结果进行点评,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拓宽阅读范围, 学生在书籍阅读推介交流活动中, 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阅读兴趣自然更加广泛。

三、开展合作阅读, 增强阅读能力

有效调动学生阅读主动性、积极性, 提高和增强学生阅读能力就刻不容缓了。 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教师可以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 将“好书推荐”活动中的优胜书籍拿出来, 让学生小组合作一起读, 之后让每个学生找出书中好词好句, 并说明理由, 要求每个学生都发言, 就是不能重复, 在热情高涨、你一言我一语表达中, 学生抽丝剥茧地将书中每个字反复阅读。 教师巡视进行点评, 在表扬鼓励中, 引导学生如何寻找中心句, 紧扣文章重点, 思考文章作者是如何安排结构, 前文的哪里是后面的伏笔? 好词好句应该应用于什么环境? 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思想选择材料, 等等。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正确、高效的阅读方法, 激发学生的阅读创新思维, 强化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

四、超越文本阅读, 巩固阅读能力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 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好的书籍使人产生共鸣, 引人思考, 催人奋进。 阅读, 不是阅读文字, 而是要体会文字的内涵, 还要超越文本, 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养分。 指导学生阅读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读懂文本, 超越文本, 要做到勤于思考, 发挥想象。 比如, 阅读一篇好文章, 教师要求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华丽的文字之上, 还要思考这篇文章的背景, 从中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因此,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必须做到跨越表面的读, 求得深层次的阅读共鸣,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 就要学生做到立足文本, 超越文本。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要博览群书, 开阔视野,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效率, 勤于思考, 发挥想象, 才能有效提高农村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能力, 进一步提高农村学生的阅读综合素质。

摘要:文章剖析了如何提高农村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详细地叙述了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的兴趣, 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法科生多重能力校内课外养成探索 篇9

一 法科生多重能力基本定位的标准

根据学界研究的共识, 本科阶段法科生教育在本质上属于职业教育。本科阶段法科生多重能力应当主要围绕职业教育进行, 并对其多重能力进行基本定位。我们将法科生多重能力基本定位的标准主要归结为以下四项。

(一) 法治人格标准

法治人格标准是法科生多重能力基本定位的首要标准, 是法律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法治素质教育的总要求就是, 实现大学生法治素质教育课的目的。在法治理论认知的教学、法治感性认知的教学和获得法律信息兴趣诱导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树立学生对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塑造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法治人格。”“法治人格是法治素质的最终体现。在对法律问题、法律事务判断的基础之上, 能够主动地、能动地通过法律渠道去解决法律问题、法律事务是大学生法治素质教育成果——具有法治人格的标志。如果没有法治人格, 大学生法治素质教育的成果就无法体现出来, 也就不能说某个大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法治素质。” (2) 大学生法治素质教育法治人格的判断和分析同样适应于法科生的专业教育和培养要求。

(二) 法律技能标准

技能标准是职业教育的应有内容, 法律技能标准是法律职业教育遵循的基本标准。法律技能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社会事务、社会问题等具有法治敏感度, 即法治反射感知社会 (“法治反射”) , 在感知世界时具有法治弦、法律弦, 具有将事务、问题纳入法治框架的快速反应能力;二是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对社会问题、社会事务做出是否关涉法律的判断, 并从法治、法律的角度观察问题、事务, 思考问题、事务的法律后果, 明确解决问题、事务的法治方式, 即法治、法律眼光观察社会 (“法眼看世界”、法治思维) ;三是对涉法的社会事务、社会问题具有基本的法治解决能力、通过法治方式化解纠纷, 即法治方式治理社会能力 (“法治技术力”) 。

(三) 个体优势标准

法科生多重能力并非不分对象的标准模板, 一经运转即能产生效果。在具体的养成过程中需要结合法科生个体的基本情况, 充分发挥其优势因素。我们对法科生多重能力的养成, 很重要的方面是看是否找准了某一学生的优势、是否发挥了其优势因素, 并由此带动学生整体素质、能力的提高。如果能够找准法科生个体优势, 在发挥优势因素的基础上填补不足、减少不利因素, 会起到非常好的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效果。不详细区分学生个体实际, 套用一个标准、一种模式, 实际上无法真正形成法科生的多重能力。因此, 在法科生多重能力养成的过程中, 教师尽量接触学生、认真观察学生, 努力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

(四) 就业能力标准

社会就业状况对法科生就业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 是我们法学教育实践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固然学校不是学生就业的唯一影响因素, 但是以教育为杠杆, 提高法科生就业率也是法学教育的应有之意。“高校不是‘职业培训所’, 应该在学术上有所追求, 必须保证基础学科的发展, 为科学发展服务。”“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要考虑‘就业率’来调控, 但不能唯就业率, 而要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 (3) 这种分析、判断同样适用于法科生的教育问题。法科生的教育既要注意学科的完整性, 也要注意到职业教育的特点;既要关注到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也不能将就业指标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二 法科生多重能力校内课外养成的主要目标

法学教育作为职业教育、非常强实践性专业教育, 在关注课内养成解决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还要关注实践性, 力争通过课外学生养成实践, 转化出法科生真正的多重能力。

(一) 法科生多重能力校内课外养成的主要目标

1.向往性目标

对于法科生而言, 只有心向往之, 才能调动其多重能力养成的自觉性, 因此, 向往性志趣的熏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一项目标。法科生向往性的培养至少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法学学术向往性的培养, 法学学术除了专门的著作、论文等之外, 面对面的主体间交流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比如高层次的学术讲座不但可以促进教师视野的开阔, 也可以开阔学生的理论视野, 甚至为法科生打开理论研习的窗户。一是法律实务向往性的培养, 从他人之处间接得来也是普遍的, 比如切合实际的实务讲座不但增加了法学的感性、趣味性, 还可以加大法科生理论与实际联系的积极性, 甚至从实践的视角推动抽象理论的学习。实践证明, 高水平的法学学术讲座、法律实务讲座对法科生向往性的培养作用很大。

2.亲历性目标

法科生的专业学习, 很多方面需要亲历亲为才能使其从感性上接受、从理性上把握, 缺乏亲历亲为的教育, 不但枯燥无味也不利于理论上的掌握。因此, 亲历性也是一项目标。法科生亲历性问题的解决, 我们既有课内途径促使亲历性目标的实现, 也非常关注通过课外途径促使亲历性目标的实现, 并力图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由于课内教学的限制, 亲历性目标的主要途径需要安排在课外进行。实践证明, 切合实际的亲历性项目, 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感性接受问题, 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性把握问题。

(二) 目标与落实措施之间的对接

法科生法学理论学习、法律实践亲历等, 通过目标设置, 使其专业学习既充满了理论深度, 也具有了趣味性。因此, 我们将对接性作为保障目标落实的措施。对接性并非机械地要求一一对应关系, 而是目标、任务等需要有一定的落实措施相对应。已经确定的目标、任务, 不能没有相对应的落实措施。实践证明, 设计出良好的对应措施, 相关目标、任务就容易落实;缺乏良好的对应措施, 相关目标、任务的实现就非常困难。

三 法科生多重能力校内课外养成的主要途径

法科生多重能力校内课外养成教学实践中, 关键是结合学校、学生、社会资源的实际, 形成不同的校内课外养成途径。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 大致形成了如下几个途径。

(一) 理论兴趣培养途径

法科生多重能力的基础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兴趣, 而这种兴趣仅凭课内教材讲授难以达到, 需要课外培养来弥补。我们培养法科生理论兴趣的课外途径主要是学术讲座、学术活动月、读书活动月等。学术讲座前已述及, 不再赘述。学术活动月, 是在一学年中确定某些法学理论目标, 规定学生在一定时限内完成。从实践来看, 不少学生活动后加深了对于法学理论学习、研讨的兴趣。读书活动月是一种开放式的理论兴趣培养训练, 不仅仅适用于法学书籍的阅读, 还包括其他非法学知识书籍。

(二) 理论能力实践途径

法科生多重能力的表现之一是具有一定的理论能力, 而这种能力是在理论探索中形成的。结合我校、我院的实际情况, 我们进行法科生理论能力培养的课外途径主要是参与学校、学院SRTP项目、参加各级挑战杯竞赛、参加全国大学生版权征文等。我们制定有学生参与学校、学院SRTP项目的规范, 动员多数学生参与到参与学校、学院SRTP项目活动中;我们还制定有各种学科竞赛规范, 各级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版权征文均有章可循, 近年已取得了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全国版权征文二等奖等良好成绩。

(三) 口语表达技能实练途径

法科生口语表达是法科生多重能力一项非常重要的要求。我们主要设计了话剧大赛、学生法律辩论赛等活动项目。话剧大赛不但在校内特色明显, 学生作为非专业选手在专业队参加的全国大学生短剧大赛中获得优秀奖。学生法律辩论赛既具有一般辩论赛的特点, 又与法学专业相结合, 还吸收律师辩论赛的加入。这些活动后, 法科生口语表达技能提高明显。

(四) 法律技术操作技能训练途径

运用法律解决实务问题是法科生多重能力的主要要求。我们主要设计了法庭进校园、法律诊所案件诊断等活动项目。法庭进校园重在培养法科生的司法庭审技能感性认知, 法律诊所案件诊断重在培养法科生法律例案诊断的能力。

(五) 就业能力辅助途径

就业是法科生当然面对的问题, 及时就业也是其能力的一种体现。我们主要设计了司法资格考试应试辅助服务、求职面试辅助服务等活动项目。法资格考试应试辅助服务重在提升法科生取得法律职业资格, 求职面试辅助服务重在提高学生就业面试应对能力。

注释

1 张景峰:《法学专业应用型课程三步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载《中国成人教育》2009 (3)

2 张景峰:《大学生法治素质教育三题》.载《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3)

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实践探索 篇10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 鼓励学生看动画片等儿童节目, 并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的时间, 让学生听故事录音, 鼓励学生上台讲故事等。笔者经过不懈地努力,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了, 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外书。

二、为学生推荐正确的读物

1. 推荐合适学生阅读的课外书。

当学生遇到自己喜欢的书时往往会读得津津有味, 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当学生读到自己不喜欢的书时, 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不知所云。因此, 教师应该在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后,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自己阅读的课外书, 让学生有好书可读。教师在为学生推荐课外书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读物要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匹配。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爱幻想, 童话和科幻小说能够与学生的心灵息息相通, 是学生阅读的首选书籍。童话里的人物是虚构的, 环境是假设的, 情节和事件也不是生活中实有的, 童话中的幻想部分能够折射出学生的精神追求, 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魅力。科幻小说不仅具有幻想性, 而且还带有一定的科学性, 是人们美好愿望的体现, 和童话故事相比, 更具有现实意义。所以, 像《太空历险记》、《阿童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鲁滨逊漂流记》等作品, 都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值得教师为学生推荐。

(2) 读物要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金色童年》、《校园趣事》、《假日行动》等, 这些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文章的语言很容易与学生建立联系。学生读这类文章时, 因为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所以理解起来也没有困难, 反而感到十分亲切。

(3) 读物的文字水平要略高于学生现有的文字水平。笔者利用学校开展的“诵经典诗文、做当代君子”活动, 鼓励学生广泛地涉猎经典古诗文。此类文章文辞优美, 能直通学生的精神世界, 使学生的个人修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 结合课本内容推荐读物。

课文往往能够以有限的文字反映出一个故事, 而这个故事有着复杂的背景, 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资料, 要想理解课文是有难度的。所以,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如, 学习写人的文章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与这个人物相关的文章, 使学生对这个人物有更深、更广的了解;学习写景的文章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其他写景的文章等。

3. 拓宽课外阅读的渠道。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 教师应教会学生运用各种媒介接受大量的信息, 使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再局限于书本。除了班级图书角的书籍和学生订阅的杂志以外,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运用各种途径进行广泛的阅读。

三、传授课外阅读的方法

学生增强课外阅读能力, 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教师要利用课堂, 将阅读方法寓于课堂教学之中,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包括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和做读书笔记等。这样, 学生才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应用到课外阅读中, 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四、开展读书评比活动

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笔者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 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笔者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和班会时间, 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反应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篇11

一、传统的课外体育活动结构形式

一般来讲,传统的课外体育活动模式是以班级为单位,按照预先排定的活动项目,由体育委员负责组织开展活动。这一模式的优点是易于安排,易于组织管理,不足之处是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并且有一定的强制性,易使部分学生的活动流于形式。显然,这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是背道而驰的,必须加以改革。

二、兴趣式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背景和内涵

我们知道,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加以考虑。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多种多样,他们对这些项目的兴趣可以说是“青菜萝卜各有所好”。如何使学生爱“青菜”得“青菜”,喜“萝卜”得“萝卜”呢?我从学校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中得到启发,认为课外体育活动也可以设立兴趣小组。经过多次的实践和探索,基本形成了“兴趣式”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模式(以下简称“兴趣式”)。

“兴趣式”的具体内涵是:每个活动项目独立组成一个兴趣小组,如乒乓组、篮球组、象棋组等等,由组长负责组织开展活动。“兴趣式”的理论基础是: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项目,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能有效地提高活动质量,能促使学生个性特长及独创性的充分发展。“兴趣式”的实施方法是: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2~3个兴趣小组,根据教师设置的课外活动表,在组长的带领下,自觉从事活动。

三、兴趣式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成效

通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觉得兴趣式课外体育活动模式较之于传统的活动模式有明显的优点:一是有利于学生良好兴趣的形成。参加哪个兴趣小组,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只是提出一定的参考意见,供学生选择;一段时间后,若由于兴趣不再,或成绩不显著等原因,要求退出另换别组,则也能在教师规定时间内统一调动,避免强制学生参加活动。二是有利于培养体育小骨干,组长的产生最初可以是教师指定,但是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可以引入优胜劣汰的机制,小组长组织活动效果好的可以连任,但是如果活动搞得不理想,不合大多数组员的意见,则可以由学生进行重新选择,由此让学生增加竞争意识,力争上进,因而加强了学生骨干的培养。三是有利于学生专项的发展,学生从事活动的项目相对集中,必然导致项目活动时间的增多,因而易提高质量,易出成绩,由此必然有利于学校组织运动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四是推动了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由于女生相对于男生体育体育成绩差,活动积极性低,因而部分女生以往的课外锻炼,往往流于形式。由于“兴趣式”本身就是因有兴趣而参加活动,因而增强了女生参加活动的信心,提高了活动质量。五是有利于小学生活动能力的提高。由于兴趣组的成员有一定的年龄差异,因而那些年龄小的学生在年龄大、成绩好的学生的带领下,能够迅速提高运动成绩。六是有利于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篮球技术的时候,正确运用“字诀”来总结出技术要点,这对学生尽快掌握、熟练技术动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双手胸前传接球”的要点可以用四个字指导学生:“蹬、伸、翻、拨”。蹬,传球时,持球垂肘,后脚蹬地,使身体重心前移,要求学生根据传球距离的远近来决定蹬地力度的大小;伸,在身体重心前倾的同时,上臂迅速向传球方向伸直,传球距离近,伸臂幅度小一些,传球距离远,就加大蹬地力度,伸臂动作幅度大并协同腰腹用力;翻,手腕由下向上转动,再由内向外翻转,拇指用力下压,手腕前屈成急促的抖腕动作;拨,最后用食、中指用力弹拨将球传出去。在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两个字:“迎、引”。无论传球还是接球,都不能机械地分解动作,而是要一气呵成连贯完成。特别是女同学,要帮助她们克服心理上的胆怯情绪,树立信心;另一方面要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安排组织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农村初中开展数学课外活动的探索 篇12

一、数学故事会

数学故事会是数学活动中很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 初中学生都喜欢听故事. 数学故事是用故事的方式普及数学知识, 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开扩他们的眼界,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例如,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了解我国对数学所作出的贡献,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举办了一个专题数学故事会———中国在 世界上的 数学之最. 事先提出 要求,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充分利用报刊、书籍、电视、网络等手段, 让学生收集整理中国在世界数学研究史上的数学之最, 并以故事的形式让学生讲述,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举办这个故事会, 学生知道了我国的许多数学之最:最早提出和证明勾股定理, 最早采用十进制, 最早的几何学著作———《墨经》, 最早提出分数运算法则及正、负数加减法 , 祖冲之求得当时最精确的圆周率, 等等.

数学故事还可以讲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等刻苦学习, 报效祖国的动人故事, 南京长江大桥为什么建得又高又长……

二、数学讲座

数学讲座也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活动形式, 这种活动没有什么限制, 可以吸收广大同学参加. 数学讲座的主题和内容可以多种多样, 不受体裁限制, 可以是专题讲座、数学史的故事、数学名题、数学新进展等, 讲座的题目不宜很大, 要穿插一些故事、趣闻、轶事, 以增加学生听讲座的兴趣, 讲座不宜有过多的推演和证明, 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 结合初中实际, 可以向学生讲一讲借马分马问题、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七桥问题、四色问题和机器证明等. 再如, 学生学完了根与系数的关系后, 针对基础稍好的学生可举办专题讲座: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 c = 0 (a > 0) 的根的性质和符号的规律. 通过举办讲座, 学生明白了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 c = 0 (a > 0) 的根的性质和符号有如下规律 :

若Δ > 0:

(1) c > 0, b > 0时, 方程有两个负根;

(2) c > 0, b < 0时, 方程有两个正根;

(3) c < 0, b > 0时, 方程有一个正根, 一个负根 , 负根绝对值大;

(4) c < 0, b < 0时, 方程有一个正根, 一个负根 , 负根绝对值大.

若Δ = 0:

(1) b > 0时,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负根;

(2) b < 0时,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正根.

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有一定的帮助. 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可进一步启发思考:一元三次方程的根与系数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三、数学游艺会

数学游艺会是一种以文艺演出和游艺活动为主的综合性数学课外活动, 可因地制宜,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游艺会搞得生动活泼, 丰富多彩.

例如, 可举办数学谜语活动. 事先让学生从报刊、书籍上收集有关数学谜语, 教师进行筛选, 选出质量高、谜语所涉及的知识不超出学生所掌握的范围的谜语, 如数学名词类:两牛打架———对顶角;再见吧, 妈妈———分母;马路没弯———直径. 数量词谜, 舌头———千, 等等. 采取分组竞赛的方式, 教师口头出谜, 由学生回答 (分必答、抢答、风险等题) . 对猜谜成绩较好的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奖励, 以此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寓数学问题于游戏中, 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这就是数学游戏. 针对前几年有人用一根绳子绕成一个类似太极图的绳圈, 让人用手指按中间的一个洞, 当设赌者拉开绳子时, 看绳子是否能套住手指, 套住手指为赢, 否则为输的方法在行骗, 多数人由于不知道其中奥秘, 上去一赌结果输了很多钱. 一天, 我组织学生做了这个游戏, 开始时, 我故意让几名同学赢了几次, 后来, 上台来与我赌的同学都输了, 最后我用奇偶数的知识揭开了谜底, 学生恍然大悟.

四、数学制作与实践

数学制作与实践活动对于领会数学对象的生动形象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学生学习相应的知识后, 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制作数学教 (学) 具、数学玩具, 进行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 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为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例如, 在学完全等三角形知识后, 可以引导学生用小木条制作简单的角平分仪;学完相似三角形知识后, 可带领学生用量角器、小木块、细线、小铅锤等制作水平仪、测坡 (倾) 仪等. 学完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后, 可组织学生利用自制的测倾仪、皮尺等实地测量学校旗杆、教学楼等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五、社会调查活动

从数学的角度出发, 分析和处理周围及生产实际问题是数学应用能力的具体体现. 为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可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上一篇:比较借鉴下一篇: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