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

2024-10-20

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共10篇)

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 篇1

一、引言

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国家及时出台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银行信贷规模迅速扩张, 也使银行经营环境面临更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能力则首当其冲。能否及时发现、识别, 并妥善防范、化解、处置风险, 持续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确保信贷资产安全, 关键看银行的贷后管理能力。因此在目前仍至今后较长时间内, 我国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工作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繁重艰巨, 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

二、银行贷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贷后管理理念和手段

目前商业银行相当一部分客户经理对贷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重市场营销和申报审批、轻贷后管理的思想不同程度存在。在思想上, 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未能把贷后管理放到与贷款营销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对贷前营销和授信申报力度很大, 投入精力很大, 对贷后管理工作投入精力相对较少, 没有正确处理好业务拓展和夯实信贷基础管理的关系, 未能真正做到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协调统一, 重拓展, 轻维护, 存在“一手硬, 一手软”现象。部分信贷人员贷后管理责任意识不强, 贷后工作不认真细致, 随意简化贷后流程, 放松操作标准, 导致贷后检查流于形式, 潜在风险隐患不断扩大。

在贷后管理手段上有欠缺, 信息技术平台对贷后管理的支撑严重缺乏。重视合规管理, 对流程管理重视不够;重视事后补救, 对事前预防重视不够;重视定性分析, 对定量分析重视不够;重视处置风险, 对及时暴露和揭示风险重视不够;重视财务数据分析, 对非财务信息重视不够;重视对借款人的检查, 对担保单位的检查重视不够;重视对贷款单位的实地走访, 对相关外部信息采集和分析重视不够。总体来看, 商业银行目前贷后管理的理念和手段与快速发展的信贷业务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

(二) 贷后管理职责

虽然商业银行不断对信贷管理机构进行了整合和调整, 一般都设立了公司业务部、住房金融和个人信贷部、风险管理部, 分别履行不同的行业管理职能和后台管理职能, 但目前贷后管理仍然存在着“岗位不清、责任不明”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贷后管理岗位职责没有真正落实。一方面贷后管理工作是由支行客户经理负责日常工作, 信贷业务前台部门负责督办, 后台风险部门负责监管, 但在实际操作中, 支行与市分行之间, 市分行前后台管理部门之间经常“扯皮”, 难以有效合作, 相互职责纠缠不清;另一方面, 在体制上, 现行的贷后管理中心挂靠信贷经营部门, 并由部门副经理担任贷后管理中心负责人, 客观上造成贷后监督检查人员不能完全独立行使监督检查职能。此外, 作为后台的风险管理部对于前台部门的贷后管理完成情况应如何监督也未有明确的指标, 要求界定不清楚, 影响了各自职能的发挥。

(三) 贷后管理效果

从近几年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来看, 在贷后管理过程中, 往往出现“走过程”的现象, 片面注重贷后流程和检查资料表面上的完备性, 但没有抓住贷后管理的核心和实质, 未有效识别、控制和化解风险, 影响了贷后管理的质量和效果。主要表现在贷款条件落实不及时、贷款资金监管不到位、贷后检查不深入、贷款风险监控不全面、劣质客户退出不主动、前中后台以及上下级之间信息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差等方面。全行贷后管理工作未能有效实现全面、系统、持续地跟踪监测客户动态信息, 对出现的早期风险预警信息不敏感, 化解相对滞后, 信贷结构未能持续优化调整, 资产质量趋于下降的可能性加大, 部分贷款本息按期足额以现金偿还受到影响。特别是在贷后管理的实际操作中, 规定动作做得多, 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管理工作做得少, 对关键风险点的控制力弱, 贷后管理工作的主动权难以有效把握。

三、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优化

近年来, 商业银行在贷后管理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 目前总的来说还不够系统, 仍然是信贷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一) 转变贷后管理观念

商业银行各级领导和信贷人员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 提高对贷后管理的认识, 充分认识到“好贷款是管出来的、好效益也是管出来的”, 克服“重贷轻管、重放轻收”的错误思想倾向, 培养和树立科学的、先进的、健康的信贷文化理念。解决好贷款营销和风险防范、业务拓展和基础管理的关系, 将贷后管理各项职责落到实处, 有效提升贷后管理水平, 以贷后管理推动业务的稳健、持续、快速发展。要认清商业银行正面临不良贷款和预期非应急计贷款快速反弹的严峻形势, 要认清商业银行管贷能力还比较落后的严峻形势, 要切实转变贷后管理是一种被动风险管理的观念, 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出击, 变事后管理为超前管理, 逐步形成贷后管理与信贷业务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 实现贷后管理精细化

管理出效益, 精细化管理出高效益, 精细化管理需要商业银行按照“一户一策”原则, 根据客户差异、风险特征、贷后管理要点、授信风险控制措施等, 制定针对性强的贷后跟踪管理方案, 最终实现贷后管理的精细化。

1. 及时把握关键风险点。

首先, 贷后管理不再是一项阶段性工作, 而是一个需要从理念、制度、工具、系统和考核等诸多方面齐抓共管的系统性工程。对公信贷预警客户跟踪管理系统实现了贷后管理由被动风险控制向主动风险管理的转变, 由个体管理向团队管理的转变, 由个人独享信息向信息共享的转变的, 实现了“发现信号——制定方案——例会决策——落实行动——跟踪反馈”的流程要求, 体现了“充分暴露风险”、“尽职免责、失职问责”的先进风险文化理念, 商业银行要充分运用这一先进工具, 相关人员密切配合、共同参与, 以预警跟踪管理系统为平台, 建立问题客户处理机制。

其次, 贷后管理目标是安全回收贷款本息, 而只有抓住了关键点, 做好其中的每一个细节, 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商业银行应对照这八个关键风险点, 认真检查贷后管理工作是否做到位、做扎实。比如, 是否定期查看客户的财务报表, 是否了解最新财务状况;是否定期走访客户, 走访记录是否归档, 客户经理有没有到企业看过库存, 有没有查看过进出库的单据记录;是否根据商业银行信贷政策和合规要求对贷款条件落实情况进行持续的重检;是否对抵质押品价值、担保人的偿债能力进行了定期重估;是否对资金用途进行持续监控。如果这些关键环节都得到认真执行, 成为业务管理的内在要求, 那么离有效回收贷款本息、真正建立贷后管理长效机制就不远了。

2. 实施差别化管理。

商业银行要区分不同的管理对象, 抓住主要风险特征, 实行差别化管理手段, 提高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1) 区分客户类别, 关注不同经营风险。对一般公司和机构客户, 要关注信贷资金流向、资金链的运作情况、客户多家银行融资情况、担保落实情况、设备抵押和异地抵押风险状况等。对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加强对企业存货、流动资产及抽逃资金现象的监控, 密切跟踪生产经营活动及企业负责人动向, 尤其是企业法人代表和外方管理人员有无逃逸现象, 通过代理行或我行海外机构, 了解母公司或投资方在当地的信用状况。对集团客户, 尤其是战略不清、主业不明、规模扩张过度、治理结构不健全、缺乏有效内部控制机制、管理不透明的企业集团, 重点监控集团整体与成员个体的资金流向及占用、集团互保、他行借款、规模扩张、资产质量、运营状况、关联交易等情况。对小企业客户, 关注企业法人代表个人素质 (主要包括诚信度和有无不良行为) 、企业纳税情况、水、电用量、银行对账单、抵质押物及保证人情况, 判断企业生产经营正常与否、企业现金流及第二还款来源等情况。对个人客户, 要重点监控资金流向、异常交易、借款人财产和收入变化、担保落实和变化情况、借款人职业和婚姻变化情况, 以及人行征信系统的征信记录等。

(2) 区分信贷业务产品, 关注不同风险控制环节。对流动资金贷款, 贷后管理的重点是对客户现金流的监控, 应重点关注流动资金占用和存货是否合理、正常;有无挤占、挪用一般性流动资金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房地产炒作、购买有价证券等用途;有无改变贷款用途的情况, 及发生不利于履行合同的事件。对固定资产贷款, 应重点检查资本金是否到位、到位后有无抽逃, 贷前、贷中测算的现金流是否合理, 是否按计划落实分期还款。对房地产开发贷款, 应重点关注项目形象进度与企业贷款支付情况是否匹配, 封闭管理执行情况, 核查项目资金是否全部通过封闭管理账户结算, 了解账户结算量与项目资金支付量是否匹配, 掌握项目销售进度与开发贷款的还款进度是否相匹配等。对表外业务, 应重点关注业务创新产品的风险, 对发生垫款较多的银行承兑汇票和信用证, 要重点关注保证金到位情况及相关反担保措施, 对于有贸易背景要求的表外业务要关注其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对信用卡业务, 贷后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大额信用卡临时额度、专项分期额度的风险跟踪和交易核查, 以及对大额异常交易、非法套现的识别、预警和处置。对个人贷款, 应重点关注大额贷款, “一户多贷”、“假个贷”, 抵押登记办理情况等。

(三) 加强贷后检查

贷后检查是实现贷后管理精细化的关键, 又是目前贷后管理工作这一短板中的短板。因此, 商业银行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加强贷后检查工作, 提高检查质量, 确保检查效果, 落实好检查整改, 运用好检查成果。要加强对贷后管理流程和环节中关键风险点的重点检查和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重点对授信申报方案中持续条件落实情况、贷款支用条件落实情况、信贷业务操作合规合法性、贷款用途、抵质押物管理、信贷业务台账和档案管理等情况进行检查, 将贷后管理流程中的工作落到实处。同时, 高度重视近年来内外部审计发现的信贷管理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我行信贷资产存在的风险隐患和不安全因素。要加大对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力度, 把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在整改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 主动查找信贷管理中存在的类似问题, 切实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四) 建立专业化贷后管理团队

加快打造高素质的贷后管理队伍, 提高贷后管理专业化水平, 将客户经理绝大部分贷后管理职责分离出来, 在显著提高客户经理市场营销和客户拓展能力的同时, 提高贷后管理专业化操作水平, 是更好地支撑全行信贷业务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商业银行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 调整贷后管理部门职责, 参照中小股份制银行的做法, 将贷后管理职能从前台营销部门独立出来, 成立专门的贷后管理部门负责此项工作。设置专职贷后经理岗位, 构建专业贷后管理团队, 保证贷后管理工作力量与贷后管理专业化、精细化要求相匹配。确保贷后经理配置总量, 保证贷后经理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开展贷后管理工作, 实现贷后管理的专业化操作。

第二, 明确贷后经理岗位责任、工作流程和质量要求。实行客户经理和贷后经理岗位分离工作模式后, 由贷后经理负责信贷发放、贷后检查、抵质押品管理、档案管理等贷后管理工作。规范贷后经理贷后管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 明确质量控制要求。同时明确客户经理在贷后管理中的岗位职责, 负责信贷条件落实、合同签定、本息回收、客户经营信息与财务报表收集与分析、贷款本息回收等工作, 形成客户经理负责客户的日常维护和本息回收, 贷后经理专职负责贷后管理的工作机制。

第三, 加强贷后管理队伍业务素质与能力培训, 防范信贷人员能力风险。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日新月异, 加强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 既是为信贷人员充电, 又是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的必然要求。通过开展系统性培训, 加强贷后管理经验交流与共享, 提升客户经理贷后管理理论水平与操作技能, 打造一支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实践经验丰富, 熟悉宏观环境和市场变化, 能够及时识别客户各种潜在风险, 对风险损失进行准确评估, 制定有效风险控制和化解措施, 确保商业银行存量对公信贷资产安全的高素质专职贷后管理队伍。

第四, 加强和改进贷后管理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廉洁自律教育, 防范信贷人员道德风险。组织贷后管理人员认真学习中央和建总行在廉洁自律上提出的要求, 提高严格执行和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和纪律性, 推动各项金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提高信贷职业道德素养,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培养信贷人员“专职敬业、尽职尽责”职业规范和操守, 提高贷后管理人员敬业意识和责任意识。

摘要:本文认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在理念和手段、贷后管理流程、信贷风险的动态监控和贷后管理制度执行上存在较大偏差。主要原因在于贷后管理理念落后, “重贷轻管”思想事实上存在及贷后检查不力, 潜在风险隐患不断扩大等问题。加强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出路核心是建立和完善信贷业务贷后管理长效机制。应始终把贷后管理作为信贷管理的重中之重, 主动创新, 与时俱进, 确保贷后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不断打造和提升银行信贷管理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信贷管理,信贷风险,贷后管理

参考文献

[1]陈左兵在贷后管理中加大对客户现金流量的分析[J]安徽农村金融2007 (2) 46-47

[2]汪传华法人客户贷后管理精细化的设想[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3) 40-41

[3]杨勇, 张晓霞透视“铁本事件”——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操作风险分析[J]现代商业银行2008 (5) 55-56

[4]王建国对贷后管理工作的思考[J]济南金融2007 (9) 53-54

[5]周林海贷后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及其分析[J]上海农村金融2008 (9) 38-40

[6]黄际丰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弱化的成因剖析与对策思考[J]浙江金融2009 (1) 25, 35

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 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司贷后管理和检查工作,规范贷后检查操作流程,明确贷后管理和检查的重点及要点,确保公司安全有效,结合本公司贷款业务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贷后检查是贷后管理的主要形式,其一般程序是:通过贷后检查,形成检查报告,发现可能影响资产安全的预警信号,并进行积极必要的处理。

第三条 贷后检查,是指贷款业务经办人员对贷款客户及其影响安全的有关因素进行不间断监控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早期预警信号,并积极采取相应补救措施的贷款管理过程。

第二章 贷后检查的基本流程

贷后管理是从贷款发放之日起,及相关收益足额回收之日止的全过程监管。整个流程基本分为首次检查、常规检查和到期检查。对检查中出现预警信号的还必需进行紧急检查(该部分详见第四章)。

第四条 首次检查

贷款业务经办人员应在每笔贷款的第一次提款后15天内进行贷后首次检查,重点是借款用途、贷款条件落实性及贷款法律性文书的合法有效性的检查,检查方式可为实地检查、电话询问等方式。首次检查后要形成《贷款业务首次检查报告单》,并由经办人员及贷款主管签字后存档。

第五条 常规检查

每一笔贷款发放后,经办人员至少每季度应去客户的主要办公、生产或经营场所实地检查一次;重点掌握客户的基本情况、内部管理及财务状况等方面是否发生变化,对发现风险较大的各类贷款业务,还须按月进行跟踪检查。

第六条 到期检查

各类贷款业务到期前一段时间,经办人员应进行到期前上门回访,重点检查落实第一还款来源的充足性。流动资金等短期贷款,要求提前20天进行回收走访,原则上对一般客户要求按期回收,不予展期;对因项目情况发生变化确需展期的,应对项目进行深入调查并完成后评价,需续贷、转贷和展期的,要求在贷款到期15天前根据公司相关要求,按照正常程序进行申报。

经办人员应于每次贷款检查完毕后的两个工作日内填制完成《贷款业务首次检查报告单》,5个工作日内填制完成《检查报告》,签字后报贷款主管阅并签字交风险控制部,风险控制部负责对贷后检查报告审核,对不合格的退交贷款主管重新检查,符合要求的由档案管理人员归档。贷款主管应认真阅读上述报告,对报告中发现的预警信号和要求解决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对超出权限的逐级上报,并及时将处理意见通知贷款业务经办人员,敦促或与贷款业务经办人员共同实施处理意见。

上述检查中发现预警信号或其他影响特殊事项,并有可能影响我公司资金安全的,应于检查完毕后的第二天填制完成上述报告,视发现情况的严重程度,最多从发现开始的两个工作日内,由贷款主管带队,风险控制、贷款部门组成联合工作小组,对客户进行实地或跟踪紧急检查,了解详细情况、评估对资产安全的影响深度并形成专题报告。该报告由检查人员及贷款主管签字后存档后,并酌情分别上报相应的上级领导。

第三章 贷后检查的主要内容

贷后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客户检查、担保检查和其他检查三个方面。第七条 客户检查

客户检查主要检查其经营状况、内部管理水平、贷款的使用及客户信用情况、财务状况、重大事项进展情况等方面的最新变化。

(1)经营状况 通过了解客户所在行业和企业内部各类因素的变化对客户生产经营的影响,分析客户经济效益和还款能力的变化状况和趋势。

①与借款人相关的国家产业、税收等政策环境及外部经济环境是否发生重大变化,对借款人的影响程度; ②借款人所处行业的市场状况有无重大变化,包括行业发展状况、未来发展趋势、行业周期、以及借款人行业地位和市场份额占有的变化,主要竞争对手的增减及实力变化,对借款人行业竞争能力的影响程度;

③借款人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正常,生产经营计划是否完成,产、供、销各环节运行是否良好,借款人的上下游企业集中程度及对他们的依赖程度,主要原材料供应渠道和销售渠道的变化情况;

④借款人生产技术水平、产品研发能力和产品结构有无重大变化,是否存在技术和产品落后或被替代等情况。

(2)客户内部管理水平考察客户的管理层素质、经验、稳定性、经营思想、内部控制与管理能力和经营管理作风,员工素质等。

①法人代表及其他核心管理人员有无变化,对企业和贷款的影响程度; ②关键技术、生产人员有无变化,队伍是否稳定,对生产和产品研发影响程度;

③借款人经营方针、经营策略及管理层的经营思路有无变化。

(3)贷款的使用及客户信用情况 检查客户贷款使用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及与本公司的约定,有无挪用或其他违反规定使用信用贷款的行为,实际还款来源与合同约定的还款来源的差异。此外,还要对客户的还款意愿和信用进行判断,如是否按期还本付息、是否执行贷款合同的有关要求、是否配合公司的检查、是否报送虚假材料、是否偷税漏税、是否被列入各家银行或外汇管理局等有关管理机构的“黑名单“(指人民银行的“恶意欠息企业名单”、“逃废债企业名单”、“由外管局审核真实性的进口单位名录”等)、是否被媒体曝光、客户执行银企合作协议是否存在信用问题等。通过这些情况的检查,可以防止客户有还款能力而赖帐不还,防止客户挤占挪用贷款造成风险。

(4)财务状况 贷款业务经办人员应结合客户所在行业、地区的企业财务状况平均水平,以及客户自身历史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衡量和预测客户的偿债能力。常见的财务分析方法是: ① 分析财务报表具体项目的变化及原因,关注非正常情况的出现,分析这些变化和异常对客户还款能力的影响。将财务报表的具体项目与行业平均水平及客户自身的历史水平相比较,分析客户财务状况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及客户自身财务状况的发展变化趋势。一般情况下,分析资产负债表的各项内容时,要关注存货、应收帐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项目、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特别应关注对外债务不成比例的异常增长)等项目的余额变化;分析损益表的各项内容时,要关注销售额和利润等的余额及变化情况,固定资产折旧、坏帐准备、各项投资或存货等的计提情况;分析现金流量表的各项内容时,要关注客户过去和未来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的能力。

② 进行财务指标的分析。主要关注的指标是: 流动性指标包括:流动比率(注意分析流动资产项目的结构和变动情况);速动比率(应结合应收帐款周转速度指标进行分析,且不能仅将流动资产扣除存货,对应收帐款中长期不能收回的坏帐也应扣除);现金比率等。

杠杆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效率指标:应收帐款回收期、存货及其他各类资产周转率等。盈利指标: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等。

现金流指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占总的现金流的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对利息或本金的支付保障倍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与流动资产的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占总资产的比率等。

(5)重大事项进展情况 客户发生改制、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诉讼等重大事项,将对其经营管理、经济效益、还款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应十分关注客户发生的下述重大事项: ① 拟或正在进行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情况;

② 拟或正在进行对外投资情况。对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比重较大的客户,要检查其主营业务状况;对外投资额较大的客户,要分析其投资业务的风险程度;

③ 拟或正在进行合资、重组、承包兼并、破产、收购、股份化等改制情况,严防客户借资产重组之机剥离资产逃避还款责任;

④ 遭受重大自然灾害、事故情况;

⑤ 是否卷入重大法律诉讼,了解并分析其原因。密切注意客户起诉和应诉事项,分析其对我行安全的影响;

第八条 担保检查

1、对保证人的检查 对保证人的检查比照客户的检查内容执行。

2、对抵(质)押物的检查

①对抵(质)押物完好程度的检查,即检查是否存在贬损、灭失等情况;是否保险,或保期已满是否续保等;

②对抵(质)押物变现能力的检查,即检查变现能力是否发生变化,重估抵(质)押物的现行价值,判别抵质押物市场价值的涨跌趋势; ③对抵(质)押物状态的检查,即检查了解抵(质)押物是否被司法机关查封或冻结,抵(质)押物权属是否发生变更,抵(质)押登记手续是否发生变化,是否发生二次抵(质)押;

④对抵押物出租情况的检查,即实地调查不动产的占有情况,了解抵押物是否存在租赁,掌握租期、租金等租赁的具体情况。第九条 其他检查事项

1.对融资能力和还款能力的检查

(1)企业资金占用是否合理,现金流量是否充分;(2)其他银行存、贷款情况,对外融资是否出现困难;(3)外汇贷款客户的收付汇情况是否发生变化;(4)还本付息能力及落实还款计划情况的检查;(5)检查或有负债情况,是否有新增对外担保。2.对借款人关联企业的监测

对借款人有重大影响的关联企业进行监测,监督其与借款人之间是否存在不正当关联交易,关联企业是否出现影响借款人经营的重大事项,对贷款安全是否构成威胁等。

3.及时发现预警信号并采取处理措施。

第四章 贷后检查的操作要求和工作标准

第十条 管理间隔期的要求及标准

1、每月定期监测贷款利息清偿情况、结算账户资金往来情况。

2、定期检查原则上要求按照五级分类结果,区分贷款风险类别,实行不同的检查频率。其中正常类贷款原则上要求贷款员每3个月检查一次;关注类贷款2个月检查一次;次级类和可疑类贷款1个月检查一次。对次级类和可疑类贷款,要求相关部门每一月至少到企业实地检查1次,其余的贷款要求每一季度至少到企业走访和检查1次。每次检查均要求与企业法人或实际控制人面谈,并作好“客户走访记录”以备查。

第十一条 检查覆盖率的要求及标准

1、贷款员按检查间隔期要求,对客户的贷后检查覆盖率要求达到100%;

2、相关领导对贷款员贷后管理工作的检查覆盖率要求达到100%,每年对辖内客户的直接贷后检查覆盖率要求达到100%;

第十二条 检查数据资料的要求和标准

1、完整性及时效性要求。一是对反映授信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基本文件和财务报表,如贷款期间连续的年、季、月度财务报表、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对集团客户要求提供的合并财务报表及转授信的下属企业报表,必须至少按季定期收集和整理。二是对生产经营计划、财务收支计划、计划完成情况、主要资产和债务的变化情况、对外投资、企业改制、对外担保、主要人事变动、重大法律诉讼文件等辅助资料,应尽可能及时收集齐全。

2、真实性及规范性要求。不得夸大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不得隐瞒对授信风险有重大影响的关键事项。通过对财务报表系统分析比较,发现对报表数据前后矛盾或明显不真实的,要求实地调查核实,并收集相关原始资料或凭证作为附件。

第十三条

贷款期限管理的要求和标准

1、贷款员在贷款到期前30天,要向借款人发出“贷款到期通知书”,督促其按合同履行到期还款义务。

2、贷款员在贷款逾期后10天内,要向借款人和担保人分别发出“贷款逾期催收通知书”和“担保债务责任通知书”,及时催收。

3、贷款员在贷款诉讼时效到期前60天,要向借款人和担保人分别发出“贷款催收律师函”和“担保债务责任律师函”,确保诉讼时效的延续。

4、贷款员对拖欠利息的借款人,要在欠息60天内向借款人发出“贷款利息催收通知书”,避免进入非应计贷款造成被动。

上述各通知和函件一式二份,必须由有关单位签章,一份留对方单位,一份作为贷后管理文字资料归档管理。

第十四条 检查结果处理的要求和标准

1、对挪用贷款的,贷款员应及时责令借款人纠正,同时逐级报告上级领导;情节严重的,停止剩余额度的使用或尚未使用贷款的支付,或提前收回部分或全部贷款。

2、对未到期贷款,要求贷款员在贷款到期前3个月到企业实地检查一次,先期掌握客户的基本情况,提前制定到期处置方案。其中对拟延转(全部或部分)的贷款,应最迟在到期前1个月完成调查程序并上报。

3、对违约贷款,即借款人和担保人违约的未到期贷款,贷款员应及时报告公司贷款分管领导,其中情节严重并已出现重大事项预警信号的,经分管领导同意后,由贷款员按合同约定向借款人和担保人发出“贷款提前到期通知书”,并签收回执归档。

4、对已逾期贷款,要求公司按照不同检查间隔期的要求,跟踪检查贷款情况,不断修正逾期贷款处置方案,原则上要求每1个月对原处理方案进行一次修正。

第五章 预警信号及处理

风险预警是指通过日常监控和贷后检查中采集的资料和信息,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发现影响安全的早期预警信号,识别贷款风险的类别、程度、原因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并按规定程序和要求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及时防范、控制和化解贷款风险。

风险预警信号是指出现了可能影响借款人、保证人正常经营并导致借款人可能无法按期偿还贷款本息或履约的一切不良情况或征兆,即视为出现风险预警信号。风险预警信号发生时,已经出现欠息或部分本金逾期的不良贷款风险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尚未拖欠本息或垫款的正常贷款可能会出现较大的拖欠风险。第十五条 建立风险预警体系:

根据对安全的影响程度不同,设定一级预警、二级预警、重大事项预警三个风险预警级别。

1、一级预警:是指借款人、保证人、抵(质)押物出现可能影响安全或出现影响安全的潜在因素,如财务报告滞后或不完整;经营目标或经营方法发生较大调整;主要数据在行业统计中呈现下降趋势;所处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发生变化;管理层对环境和行业中的变化反映较为迟缓等风险信号。

2、二级预警:是指借款人、保证人、抵(质)押物已经出现明显的影响安全的因素,如应收款出现大量坏账;出现亏损、存在潜亏或利润结构出现异常;出现大量意外损失;重大收购或转让出售;产品市场份额下降;借款人拖延支付利息或费用;员工士气低落等风险信号。

3、重大事项预警:是指借款人、担保人或抵质押物出现重大变化,对安全有重大影响,甚至会出现损失的因素,如企业通过各种形式逃废银行债务;财务状况或信用状况严重恶化;企业及企业领导人法律纠纷和诉讼案件;抵(质)押物大幅度跌价,已不足以抵偿贷款本息等风险信号。第十六条 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和逐级报告制度

1、贷款员发现贷款出现一级预警、二级预警、重大事项预警信号,要在1个工作日内向贷款经理报告。

2、贷款经理在接到贷款员风险预警预报的同时,要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对预警贷款进行实地核查,及时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拿出初步处理方案。

3、对预警贷款处理方案,主管领导要分别逐笔落实执行,要明确责任人进行监督;

4、对已经出现风险预警信号的贷款,要加大贷后检查力度,增加检查频率。其中对出现重大事项预警的贷款,经公司有关部门检查认定对贷款安全有重大影响的,要及时移交进行资产保全,提早进入清收、转化、处理阶段。

第十七条 发现预警信号后的处理

贷款业务经办人员应善于发现那些真正能影响客户实际还款能力的预警信号。一旦发现客户出现预警信号时,不能消极坐等,应立即通过有关途径加以核实,并查明原因。对于确认已出现对我公司产生较为严重影响的预警信号后,应迅速向贷款主管报告并采取相措施,加大保全的力度,如加大上门清收的次数和深度、发出逾期贷款(垫款)催收通知书等,还需根据不同情况,择机采取以下一种或几种措施,防止损失发生或扩大: 1.对于某些有较大潜在或现实风险的客户,贷款主管、主管领导得悉情况后要参与检查;

2.对于拖欠本金或利息而在规定期限内仍不改正的,要立即取消对客户的授信额度;出现较大风险的一般授信额度客户(逾期或垫款6个月以上、连续2个结息日欠息、贷款分类结果为次级或更低等)如情况严重,甚至需要取消与客户的所有贷款合作;

3.对于检查中发现贷款主合同或担保合同的条款不利于保护我公司权益或者存在漏洞的,要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或者与当事人协商变更合同条款或重签合同;

4.担保贷款逾期后,应立即核查第三方保证单位的代偿能力或抵、质押品清偿价值,对于其中保证人代偿能力不足或抵押、质押不足额等实际担保能力下降的贷款业务,应按照合同约定或在与客户协商的基础上,采取追加担保、调整担保结构(质押、抵押、第三方保证)、立即执行担保偿债等措施,减少贷款损失;

5.对于出现暂时性经营困难、已经或有可能出现风险的客户,应与客户就挽救其公司经营困难或危机进行磋商,通过谈判确定是坚持要求客户偿还部分欠款,还是要求客户根本改变经营规模或经营方向,以便增加我公司收回剩余欠款的机会,或者向客户提出或要求其提出债务重整方案,包括重估项目现金流量,重新确定客户偿还我公司贷款(垫款)本息的时间表,并要求借款人的董事会通过债务重整方案,监督客户按通过的方案实施,保证客户及时还款;

6.对于原材料供应或产品销售出现困难而影响我公司贷款按期归还的客户,可根据需要报告本公司各级领导,在他们的批准和协助下,安排与客户主要上下游关联企业协商,对于客户的主要上下游关联企业施加影响,如提高对其原材料除销、应付款解付,缓解其生产经营或资金运转困难;

7.对于资本金不足或筹资成本过高的逾期贷款客户,可协助客户寻求新的低成本融资渠道或增加资本性负债,如协助客户争取与其他客户合资、合伙经营或联营等形式吸收外部资金还贷;

8.对于已经或预计出现贷款本息逾期的贷款客户,要设法密切追踪其在银行资金帐户的资金流转,查证单位货款回笼情况及大额资金进出及其汇款银行帐号等信息,为伺机通过法律程序冻结其大额资金帐户做好准备;

9.对于缺乏还款诚意的客户,应经本公司各级领导批准,通过行政、法律手段(如发出律师函)或对其主要上下游关联企业施加压力,影响其作出偿还贷款的努力;必要时,采用媒体曝光客户不良行径、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接入后将客户列入我公司、人民银行等有关各方的“黑名单”等手段,督促客户还款或减少进一步的损失;

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 篇3

一、房地产开发授信项目贷后经营情况及财务状况分析

1.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监控。银行信贷人员要对房地产授信项目进行全面的了解,对企业的整体运营的系统情况进行调查。一方面,要注意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是否出现显著变化,是否出现隐瞒经营情况的现象及其他异常现象;另一方面,对异常情况一定要调查和分析,找出问题根源。此外,还要关注借款人的管理水平,管理框架,人员变化,员工士气及内部人员的道德风险对公司经营的影响。

2.企业财务状况监控。财务状况变化是企业经营情况还款能力、来源变化的直接反映。银行应在贷款发放后定期收集企业的财务报表,关注并分析异常的财务变动及不合理的财务数据,加强财务数据的横向及纵向比较,防止企业更改财务数据,此外还要审查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资金往来,核查企业对账单,分析企业的近期经营情况,对异常资金划转进行调查分析。

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不能按期支付银行贷款本息;经营性净现金流持续为负值;销售额下降;存货周转率下降;短期负值增加不当;长期负值大量增加;企业不能及时报送会计报表或会计报表有造假现象;银行的存款有较大幅度下降;到期无法归还贷款本金,要求贷款展期等情况。

银行在贷后管理监控阶段,应及时整理、更新企业的相关信息,对于出现重大情况及时报告,并形成文字材料存档。银行信贷人员除了要从企业本身获取信息外,还应努力从企业的外部机构,如合作单位、监管部门、咨询机构、政府管理部门、新闻媒介等确定收集企业信息,主要信息来源的广泛性、全面性、权威性及可靠性,以便于对企业的变化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把握。

3.工程进度管理

当前房地产开发授信项目施工阶段管理存在的问题,下面从工程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和投资管理三个重要方面对工程项目风险进行了具体分析。

(1)进度管理的基本原理。房地产开发项目进度管理是指对项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根据进度总目标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原则编制计划,将该计划付诸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照计划要求进行,对出现的偏差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直到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2)进度控制。房地产施工项目正式开始后,必须监控项目的进度以保障每项活动按计划进行,掌握各工程活动的实际工期信息,如开始时间,记录并在贷后查访过程中反映工期受到影响及其原因;预期到该工程活动完成尚需要的时间或结束的日期,这通常需要考虑剩余的工作量、已有的拖延、后期工作计划的安排和后期工作效率的提供因素。

(3)工期延误延期的控制。造成工程进展拖延的主要原因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承包单位自身的原因,二是非承包单位的原因。前者造成的工程拖延为延误,后者造成的工程拖延为延期。

①工程延误。当授信项目出现工程延误时,监理工程师有权要求承包单位采取措施加快施工进度。如经过一段时间后,实际进度仍然对于预期且影响到项目按期竣工时,银行信贷人员也应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并及时核对工程款及材料购置款的支付记录,审查延误的主要原因,必要时停止支付工程款,通过房地产开发商及工程监理公司要求是施工企业整改或承延误赔偿。

②工程延期。对于承包单位以外的原因造成的工程延期,银行信贷人员应高度重视并及时上报,同时审查各项工程款项是否支付到位,项目设计及施工计划是否发生变更等影响施工进度的各种原因,同时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与监理公司出具延期说明及整改意见。

(4)投资管理。房地产项目管理中的投资成本控制直接决定企业是否能够获利,获利多少的问题。在整个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从前期的土地开发一直到最后的房屋销售以及管理费等都可以通过采取合理措施降低成本。例如在规划设计环节,降低成本一方面体现在好的设计、较低的价格; 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找好的设计单位,避免所设计的产品一旦得不到市场认可而出现滞销等情况。

银行信贷人员应掌握授信项目的工程结算情况加强对该项目的投资管理。对于银行信贷人员还应积极配合工程业主对施工企业的工程价款结算管理,对于大额工程价款的支付,银行信贷人员还应结合实际情况现场核实,并参与以下具体工程结算工作。

4.贷款资金及销售回款的监控

(1)贷款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管理。部分银行现阶段在探讨如何建立专用资金帐户对给借款方发放的建设贷款进行管理,以保证建设贷款切实用于申请贷款项目的建设,避免借款方任意支配和挪用所借款项。即使不能非常严格的控制借款方各笔款项的支配,至少对各笔款项的流向、数额有详细记录,一旦发现借款人挪用借款,或者有比较明显的恶意透支、转移款项的动向,银行在掌握一定证据后可及时知会借款方,严令其停止违反合同的行为;在借款方一意孤行的情况下,可以诉诸法律,切实保证借款安全。

在贷款审批同意后,银行经营部门应与房地产授信企业签订《房地产开发贷款和销售回款资金监管协议》。授信经营部门在监控贷款用途时,应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过程中授信资金的拨付管理与贷款支用管理:

①按照借款合同约定用途、项目工程进度进行资金划付。

②用于建设项目的其他资金与银行贷款同比例支用。

③房地产贷款不得作为资本金、股本金和自筹资金使用。不得用于缴交土地出让金。

(2)销售回款管理。授信项目进度到销售阶段后,银行信贷人员应及时监控项目的销售进度并遵照授信审批要求收回银行贷款。因为对于房地产授信项目的销售回款一般为该笔授信的唯一还款来源,因此银行信贷人员应重视对销售回款资金管理,逐步收回银行贷款,减少授信风险。

银行信贷人员要对项目销售定期检查。要定期收集和借款人有关的贷款卡信息、网上预售信息、重大经营事件等各类客观信息。项目销售开始后,了解月销售额、销售资金回笼、本行按揭发放额及按揭比例和资金使用情况等信息。必要时,可要求借款人定期提供加盖企业印章的项目销售进度表。

5.项目抵押物的管理。抵押物作为房地产开发授信项目的最后风险屏障,通过对抵押物进行处置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作为银行信贷资金的还款来源,因此,银行在办理房地产开发授信项目时及在贷后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抵押物的管理,降低信贷风险。

(1)押物管理原则。对于房地产开发授信项目应以项目土地使用权及在建工程作抵押,银行信贷人员要亲自办理抵押登记手续,亲自到土地局或房屋管理局索取土地或房屋他项权利证明书或抵押证书,确保抵押凭证的真实有效。根据房地产授信项目的特点,在贷后销售阶段,为配合项目办理按揭贷款或公积金贷款,银行将释放相应部分抵押物的抵押权。银行信贷人员应遵循以下抵押物的释放原则:

①应落实先还款后解押,按照抵押物评估单价乘以解押面积计算应归还贷款的金额。

②银行经营部门应确保解押后抵押率不应低于初始抵押率,剩余抵押物能够完全覆盖银行贷款本息,否则不予办理后续解押手续或要求增减抵押物。

(2)押物管理要点。银行必须要求其认可评估公司对抵押物进行评估,确认其评估价值。对于纯土地抵押,授信抵押率应不高于60%,对于土地及在建工程、房地产作为抵押物,抵押率可控制在70%以内,银行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降低抵押率的准入门槛以控制信贷风险。对于抵押物为在建工程或房地产的应办理财产保险,且保额应覆盖银行借款,保险期限应覆盖贷款到期日。银行要加强对抵押物的监控和管理,银行不应接受车库、会所等变现较慢的抵押物,同时不能接受人防等不可售的配套公建部分作为抵押物。为防控信贷风险,银行应先落实抵押再办理放宽手续。

参考文献:

[1] PMI Standards Committee.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Upper Darby,PA: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1996.

[2] 夏乐象、邹建平.防范房地产贷款风险的对策与建议[J].金融与经济,2005(11).

[3]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7年第二季) [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zdt/2007-08/08/content_710413.htm.2008.2007.8.

[4] 陈祖.关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难点的探讨与分析[J].四川建材,2006,32(2).

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 篇4

1 对借款人的贷后监控

1.1 贷后监控的步骤

其一, 商业银行放款后, 至少要在一周内对借款人进行回访, 检查贷款是否用于《贷款合同》规定的用途, 了解借款人和借款人的企业与贷款前有无明显变化。其二, 按贷款金额和风险的大小, 确定对借款人常规回访的频率, 可每月一次, 可两个月一次, 也可以季度回访一次。主要了解借款人的情况、经营管理情况、财务状况、负债变化情况等。主要通过到现场查看、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等方式进行。其三, 对借款人进行全面评审, 如同放款前的调查评估一样, 对借款人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评审可定期进行, 也可按在常规监控中发现问题的严重性确定是否进行评审。

1.2 贷后监控的内容

1.2.1 对借款人品质的监控

借款人贷款前接触信贷人员时, 其行为举止可能会伪装, 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当贷到款后, 在进行较长时间的接触后, 借款人的一些不佳行为可能显现出来。当出现以下情况时,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其一, 借款人频繁更换住所, 隐瞒自己的居住地。其二, 借款人行为发生变化, 如借款人品位低下、缺乏修养。其三, 借款人染上不良嗜好, 如吸毒、赌博等。其四, 借款人还款意愿发生变化, 经常拖欠到期债务, 甚至出现恶意赖账行为。其五, 借款人家庭、婚姻发生变化。其六, 借款人身体健康状况恶化, 如借款人患有重大疾病或死亡。

1.2.2 对借款人经营状况的监控

借款人经营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业务收入、利润、现金流等, 也就直接影响其还款能力。在贷后检查中, 对其经营情况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借款人的经营策略发生变化, 如业务性质、经营目标或运作方式发生变化, 借款人不能适应经营环境变化。其二, 借款人经营能力下降。其三, 借款人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关系变化, 如供应商不再供货。借款人经营场地发生变化、租用场地情况发生变化, 如借款人的经营地点发生不利的变化, 分支机构分布不合理。借款人所处行业发生变化, 借款人对环境和行业的变化反应迟钝。其四, 借款人的原料或产品的库存情况恶化, 如产品积压、存货周转率下降。其五, 借款人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出现下降。借款人主要生产用机器设备发生变化, 如厂房和设备未得到很好的维护, 设备损坏严重, 缺乏关键的产品生产设备等。

1.2.3 对借款人管理状况的监控

在贷后检查中, 必须关注借款人企业股东、管理人员和员工管理方式的变化, 以及管理工作方式的变化等。其一, 主要管理人员或主要决策者思想变得极端冒进或保守。其二, 借款人企业股权发生了不利于借款人的变化, 如股权减少、失去主要控制人资格、实际控制力被削弱等。其三, 借款人的主要股东、关联企业或母子企业等发生重大的不利变化。其四, 借款人陷入重大诉讼纠纷, 无法正常履行职责。其五, 管理人员薄弱, 借款人企业员工不足或更新过快。经营控制和管理出现混乱。其六, 被政府有关部门责令停业或关闭。

1.2.4 对借款人财务状况的监控

财务状况的恶化表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了问题, 贷款风险加大。在贷后的管理检查中, 要重点关注以下情况。其一, 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每期应还的贷款本金及利息。其二, 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下降。出售、变卖主要的生产性、经营性固定资产。其三, 遇到台风、火灾、洪水等严重自然灾害, 有重大损失。其四, 借款人出现严重亏损。银行账户管理混乱, 到期票据无力支付。财务管理和账务记录混乱。

1.2.5 对借款人债务状况的监控

借款人债务的急剧增加意味着其还款压力增大, 最后可能因过度负债无力偿还而破产。在贷后检查中要对借款人债务的变化高度关注。其一, 负债结构出现了不合理情形, 如短期负债增加不当, 长期负债大量增加, 债务超过了借款人的合理支付能力。其二, 新增银行或民间大量外债, 或对其他债权人的债务出现了严重的拖欠。其三, 借款人为其他人承担了连带责任担保。其四, 对短期贷款依赖较多, 要求贷款展期。其五, 到期债务的还款来源没有落实, 或把还款资金挪用。

1.2.6 对借款人现金流的监控

在贷后检查中, 要求借款人定期提供银行对账单, 分析借款人的现金流情况和经营情况, 并对异常的资金交易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其一, 借款人在银行账户的存款余额较大幅度下降。其二, 在多家银行开户, 或申请过多的信用卡, 且有大量的信用卡透支。

1.2.7 对保证人的监控

贷款机构在贷后检查中, 必须注意保证的有效性, 对保证人的监控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保证人的性质是否发生变化, 其保证资格是否丧失。其二, 借款人与保证人之间是否相互担保或连环担保, 是否在多家贷款机构寻求贷款。其三, 保证人的保证实力是否发生变化。其四, 保证人的保证意愿是否出现改变的迹象。

2 贷后风险的治理

2.1 列出重点关注对象

对借款人的经营活动正常, 但品质出现不良, 或其销售收入、经营收益、现金流、资产实力明显下降, 但不足以影响到还款能力的, 必须进行重点关注, 观察经营情况是否继续恶化。

2.2 给借款人提出积极的经营管理建议

当借款人的管理能力下降, 管理混乱, 管理出现偏差失误, 或经营判断不准, 要与借款人沟通, 并给予提供一些改善建议。

2.3 给借款人以提醒或警示

当借款人出现严重的不良嗜好、进行违法违规经营、经营行为出现极端冒进情况时, 很可能会使借款人资产严重受损, 对贷款构成威胁。出现这种情况时, 要对借款人进行提醒和警示, 要求其认识到这种不当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如借款人一意孤行, 必须明确告知不会再提供贷款, 已发放的贷款必须提前收回。

2.4 要求借款人限期纠正违约行为

当借款人得到贷款后, 未按《借款合同》约定的贷款用途使用贷款, 或未能按时归还当期贷款本息, 或出现其他违约行为, 应要求借款人限期纠正违约行为, 如不纠正, 不再提供新贷款, 且已发放的贷款要求提前收回。

2.5 要求增加借款人担保措施

当借款人经营情况严重恶化, 收入、利润、现金流、资产等严重下降足以影响到还款能力, 或新增大量负债威胁到贷款安全时, 则要求借款人增加担保措施, 如要求提供保证担保或抵押、质押担保。

2.6 进行行业内通报

当发现借款人在恶意融资, 向多家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或借款人与保证人串通, 相互担保或连环担保在多家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 一方面要求借款人停止这种不当行为, 同时, 必须向当地所有的贷款机构对借款人的行为进行通报。

2.7 提前收回贷款

当借款人出现严重的违约行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采取极端冒进经营策略而不听建议的行为, 以及其他可能会对贷款安全构成实质性损害的行为时, 贷款机构应提前收回贷款。

参考文献

[1]甘当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2]郭玉侠.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1.

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 篇5

随着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我国银行信贷规模和种类也不断扩大,市场的激烈竞争与客户的多样化向银行信贷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贷管理是银行业务的主要内容,而贷后管理则是信贷管理的重要环节,新巴塞尔协议以及巴塞尔协议Ⅲ的逐步实施更让银行贷后管理成为了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重要手段。

一、商业银行贷后精细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精细化管理作为商业银行贷后管理中引入的新型管理方法,作为一项方兴未艾、处于探索阶段的新事物,存在着很多新问题,仔细全面的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不断完善这项管理方法。

(一)贷后管理方法不完善,执行不到位

当前,商业银行“重贷前、轻贷后”的思维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贷后管理各种技术方法已经普遍在各个商业银行中得到应用,比如每个季度一次的五级分类、贷后检查、CRM系统的台帐建立、信贷客户一户一档等。但是,目前开发的贷后管理方法仍然不完善,不能有效实施贷后精细化管理,不能避免出现大额不良资产。此外,上述方法的执行不到位是商业银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比如,贷后检查是要到企业实地检查企业的资产、贷款用途台帐等等的,但是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及其工作人员都是在办公室里自己单独完成这项检查的。方法的不完善已经带来产生不良资产的可能,执行的不到位更是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因此,方法不完善和执行不到位已经成为贷后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岗位职责不明确,问责不到位

受到“重贷前、轻贷后”思想的影响,目前商业银行在贷后管理岗位职责方面的规章制度并不完善,导致贷后管理人员在进行贷后管理工作过程中“无章可依、无据可循”。岗位职责不明确,不具体,贷后管理人员往往与业务客户经理为同一工作人员,又没有成熟的流程和规定的动作可以遵循,工作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难以达到量化的标准,增加了贷后管理工作发生偏离度的可能性。例如五级分类认定工作,有一部分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都是以定性分析为主,即根据贷后管理人员的主观认定为准,没有从财务数据、不利影响、或有负债等多维度进行考量,容易引起认定结果的偏离,从而使风险隐患未能及时显现,危及银行信贷资金。银行机构会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常规或专项的贷后检查,但每次检查所发现的问题都存在雷同问题,屡查屡犯、屡教不改。其根本原因在于问责机制不到位,相关责任人只是受到扣分、通报批评等纪律处分,即使造成实际损失,也只是给予较轻的经济处罚,基本上也相当于这笔业务所取得的绩效奖励,所以客户经理并未从根本上受到惩罚。在没有实质问责制度的前提下,单单依靠从业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自觉性来进行规范的贷后管理是非常困难的。

(三)贷后考核不科学,配合不到位

在现行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中,存贷款工作是正绩效激励,贷后管理工作则大多是负绩效激励或是较小的正绩效激励,在这种情况下,贷后管理工作的付出和收入是不匹配的,并且贷后管理工作的时间跨度长、风控环节多,这就造成了信贷人员从主观上不愿意进行贷后管理工作,而更倾向于发放贷款。这种考核上的导向性偏差直接影响了贷后管理工作的开展。

此外,贷后精细化管理不是贷后管理人员一方可以单独完成的,需要贷款方即企业的真实有效的积极配合。一般而言,中小企业财务报表普遍存在着不真实、不完整、不准确的通病。贷款发放后,部分企业甚至为了顺利通过银行的贷后检查以便于持续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提供虚假的财务报表,客观上增加了银行的贷后管理难度。

二、商业银行实施贷后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贷后管理不再是一项阶段性工作,而是一个需要从理念、制度、工具、系统和考核等诸多方面齐抓共管的系统性工程。

(一)塑造精细化管理企业文化,强化员工贷后管理意识

随着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完成,“精细化”已经被银行监管部门和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所重视。市场环境瞬息万变,金融产品日新月异,信贷风险点的有效识别和化解需要不断更新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贷后管理部门的学习与培训要与一线营销部门和产品部门密切配合,及时了解掌握新的产品和市场讯息,才能保持贷后管理队伍的专业性,培养出优秀的信贷文化理念。贷后精细化是先进的信贷文化,是银行在长期的信贷经营活动中全体银行管理人员和信贷业务人员普遍认可并自觉共同遵守的信贷经营管理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使银行从业人员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市场意识、客户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效益意识和成本意识。先进的信贷文化作为银行的先进生产力,具有强化银行的风险管理,提高信贷操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银行业是人力资本密集的行业,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体系中,再科学的程序、再先进的技术都需要人来进行操控,充分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动性作用,是实现贷后管理目标的重要保障。要成功实施精细化新型管理方式,第一,应通过银行外精细化管理研究的专家学者培训、加大精细化管理的外部宣传;第二,通过内部定期与不定期的精细化管理检查,在内外环境的结合下形成合力,塑造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文化,强化员工贷后管理意识。

(二)建立精细化风险预警系统,降低不良资产率

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方针应该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预防为主就是要建立风险预警系统,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一定的风险预警系统,现在应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系统,充分利用风险形成的过程,通过细化管理,对贷后风险的形成进行预警、控制和贷后跟踪。

首先,应加强考查,密切关注借款人的一些风险信号,如经营情况恶化、项目停建、市场份额下降、应收账款和存货增加、经营目标实现差距和国家相关经济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等。其次,对于经营困难、资不抵债的客户,应督促其进行改制或债务重组,银行也可主动介入兼并、分立、债权转股权和股份制改制,参与改制方案的制定,并组织债务清偿工作。再次,对于故意逃避银行债务的客户,应及时运用法律手段维护银行的债权和利益。

(三)健全精细化贷后管理模式,实施差别化贷后管理

1、按行业分类细化贷后管理

信贷客户资源丰富多样,涉足各行各业,不同的行业具有自己特殊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在对各行贷后管理中应细化客户类型、细分行业风险,根据客户市场的不同特点,细化和量化客户评定标准,如按照制造业、商贸业、农业等行业类别制定评定标准,确定行业风险。

2、按企业规模细化贷后管理

大中型企业多数属于高端、中端客户,经营风险较小,但担保方式往往较薄弱,企业在行业中抵御风险能力较强,短期内风险水平稳定。这类客户要为其制定特有的金融服务方案,延长客户价值链,贷后管理与客户营销相辅相成,坚持贷后管理与跟进服务相结合,实现客户信息的有效利用,在做好贷后管理、防范风险的同时,加强业务渗透,全方位拓展业务品种,有效地发掘客户需求,发现上下游客户资源,满足对公对私信贷业务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做和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和综合贡献度,提高银行综合收益。通过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获取客户感情认同,使客户自愿、自觉地配合我们的贷后管理工作,增强对客户的监控和贷后管理能力。

小型企业是当前多家银行营销的另一重点,但各银行对小型企业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偏好有所不同,各银行可根据自己银行的特点营销相应企业。小型企业议价能力低,但风险波动较大,要小中选优,以简式快速贷款和强担保贷款为重点,营销支柱型产业和特色资源垄断型骨干企业,切忌重营销轻管理。这类企业的贷后管理是信贷风险管理的关键,要深入企业跟踪调查,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走访,全面掌握和了解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发展前景和经济政策的影响。另外,应特别重视企业项目建设进度、资金流动、重组改制、保证人情况和抵押物变现能力,如此才能掌握贷后管理的主动权。

3、按担保方式细化贷后管理

根据担保方式不同适时推出相关信贷产品,对强担保类贷款要在加快贷款发放进度的同时,重点关注企业经营状况、信贷资金流向。对以保证担保或信用担保方式的企业,还需进一步关注担保单位经营情况和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的变化。

(四)制定员工考核体系,完善贷后分部门负责制

根据信贷人员能力、业绩、职业记录等评定等级,按等级设立相应的业务权限和管理客户类别,明确岗位“责、权、利”,定期对其贷后管理进行考核评价,并与绩效分配挂钩。从客户经理到支行乃至分行负责人实行权责认定制度,每层级均需对经手的业务全权负责。在绩效考核方面,设置风险金项目,比如按员工绩效的20%提取信贷业务风险金,在不发生信贷风险的情况下分次返还,从激励奖惩措施中提高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警惕度。

贷后管理工作应落实到各部门,力求职责明确,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要明确直接面对客户的基层部门的职责。应建立对客户信贷资金运用的评价制度,搜集整理财务报表,及时发现客户方面的突发性问题,对于可能影响偿还贷款的问题应及时上报和处理。二是明确客户管理部门的职责。客户管理部门应该对基层部门的贷后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信息汇总、部署安排以及建立检查评价办法。客户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基层客户部门上报的企业财务情况和回访记录,按照季度进行贷后核查,识别贷款风险预警信号,了解客户贷款后的经营状况。三是明确其他相关部门职责。与贷款相关的其他部门包括会计、审计、资产保全等部门,也应明确其相应的贷后管理职能。

(五)强化精细化贷后管理制度,落实分层责任制

一是制定有效的操作性工作制度。参照上述的差别化贷后管理,针对不同的行业制定不同的《贷后管理操作细则》,细则应该表格化,具有可操作性,指导客户经理及相关人员按规定操作。二是贷后检查实行主责任人负责制。贷后管理不是客户经理一个人的事。一笔贷款放出去后,不要求主责任人参与贷后检查,是严重的制度缺陷。大多数商业银行发放的贷

款主责任人是支行领导,大额贷款的主责任人是分行级领导,而贷后检查却习惯性地只要求客户经理做贷后检查,行领导很少实地进行贷后检查和内部督导,而客户经理因水平、能力等原因,检查的广度深度不够,不能及时发现企业问题,往往贷款出了问题还不知怎么回事。因此,贷后检查必须由经营主责任人牵头进行实地检查,每次要对检查报告进行审查确认。主责任人是否参与贷后检查应作为贷后管理考核的内容之一。三是设置贷后管理督导专岗,加强业务督导。各行二级分行以上机构信贷经营部门应设置专门的贷后管理岗位,对辖内行处的贷后管理工作进行指导、考核和管理。

三、结论

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 篇6

2008年以来, 为积极应对全球日益蔓延的经济危机, 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商业银行的各项信贷业务迅猛发展, 信贷规模急剧膨胀, 为我国拉动内需、促进增长, 迅速走出经济危机阴影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 长期以来, 贷后管理一直是我国国有银行信贷管理的薄弱环节, 由于在信贷经营中存在的惯性思维和做法, 当前的贷后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最近银监总会下达了商业银行《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 (以下简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 已将贷后管理问题作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重要环节予以强调和规范, 充分说明加强贷后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信贷总量急速扩大的条件下, 贷后管理工作的相对滞后, 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一大隐忧。

那么, 在我国积极的货币政策条件下, 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加强贷后管理工作, 来确保信贷资产安全?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贷后管理是指从贷款发放或其他信贷业务 (包括表内业务、表外业务、投行业务、中间业务等等) 发生后, 直到本息收回或信用使用收回的全过程的信贷管理。

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的最后环节, 对于确保银行贷款安全和案件防控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贷后管理是控制风险、防止不良贷款发生的重要一环。因为市场是变化的, 客户的经营财务状况也是不断变化的。可能在审批授信时客户经营财务状况良好, 但由于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 行业政策的影响、客户经济行为失误的影响, 上下游企业的负面影响等等, 都会直接影响到客户的经营状况, 原材料涨价、市场萎缩, 会引起客户经营财务状况发生恶化。贷后管理就是从跟踪客户所属行业、跟踪客户的上下游、跟踪客户本身经营财务状况包括其商业信用的变化, 及时发现制约商业银行贷款按时归还的蛛丝马迹,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

二、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工作的现状

贷后管理是指从客户实际使用商业银行信用到该信贷业务完全终止前, 信贷人员对可能影响信贷资产安全的有关因素进行跟踪和分析, 及时发现预警信号, 并采取相应措施的信贷管理过程, 包括贷后检查、风险监管与预警、贷款本息收回、贷款展期、借新还旧、不良贷款管理、信贷业务档案管理等内容, 是信贷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一环。就目前的管理状况看, 国有商业银行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后, 一是不及时实

施有效的监管, 听之任之, 变贷后管理为“事后处理”, 发生风险时, 只能被动接受、应对;二是客户经理只是依赖贷前调查, 认为贷前进行了严格的调查、分析、论证, 并且落实了第二还款来源, 就万事大吉了, 把贷后管理做为一种形式而已。

2. 贷后管理的预警与监管措施不到位。

长期以来, 信息不对称一直是影响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根本因素:银企信息不对称表现在银行信息滞后于企业的讯息, 往往是事后诸葛亮;银行内部信息不对称表现在上下级行信息不对称, 基层行发现贷款企业的一些蛛丝马迹问题, 往往由于考核指标因素、银企关系角度、自身利益等不及时上报, 进而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造成对客户的风险揭示与处置措施都不到位。

3. 贷后管理的客户经理业务能力不强。

客户经理的数量与素质直接影响着贷后管理的效果。目前,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普遍存在着客户经理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新业务层出不穷的状况, 上级行组织的一些管理培训课程也针对性不强, 流于形式, 使贷后管理标准难以有效落实。

4. 贷后管理的检查程序履职不到位。

内外审检查工作由于抽查比较多, 时间紧任务重, 往往留有"死角", 使各类贷后检查易流于形式。因为贷后管理工作要求高, 工作起来比较繁琐, 需要耗费相当大的人力物力与精力, 使贷后管理的要求往往难以落到实处。其次是对贷款客户资产负债的异常变动等重要情况监督不力, 缺乏必要手段, 贷款放下去以后, 企业也就变为主动了, 各期报表的呈报是贷款企业说了算, 稍有不慎就会影响银企关系。再次, 对贷款企业的现金流量、利润指标、半成品、在建工程、应收款管理等重要财务指标监管不够。客户经理只是注重对企业赢利水平的分析, 忽视了对现金流等其他指标的把握, 不利于管控贷款企业的流动性风险。

三、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几点对策

全流程构筑贷后管理体系, 是加强贷后管理工作的根本对策。

1. 提高认识, 树立正确的贷后管理观念。

贷后管理是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最为重要环节之一, 是实现价值的最关键阶段, 必须彻底改变“重贷轻收, 重贷轻管”的习惯性倾向。正确处理好贷款营销和风险防范之间的矛盾, 加大贷款质量考核指标在全行KPI指标考核占比, 对因为疏忽贷后管理造成不良贷款的行为要从严问责。

2. 抓班子带队伍, 打造一支过硬的客户经理队伍。

信贷管理队伍是保证商业银行业务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基层单位的领导班子是客户经理队伍的领头人。现在,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新产品、新业务日新月异, 必须不断加大培训学习力度, 尤其是有针对性的案例培训, 注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只有客户经理的高素质, 才能培育出贷款客户的高效益回报。此外, 还必须保证客户经理队伍的稳定, 充实改善客户经理队伍结构, 淘汰素质差、能力平庸者。

3. 完善贷后管理的监控手段, 提高监控的科学化和长效机制。

商业银行首先要规范贷后检查的内容、程序、时间、频率、标准, 进行量化打分考核。对于达到一定预警分值的信贷客户要坚决退出, 做到有进有退, 有保有压。此外, 必须建立一套能够实时监控贷款投放的风险预警系统, 从源头和事前就把控住违规操作现象, 减少事后的风险补救行为。

4. 积极贯彻国家信贷结构调整的要求, 有计划落实信贷退出计划。

国有商业银行要持续优化信贷结构, 把好贷款适时"退出关", 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经济结构调整政策, 确定每年的退出类企业名单, 在定期跟踪和监控完成计划的同时, 提高对关注类、次级类贷款的减值计提比例, 通过考核手段发挥调整信贷结构的导向作用, 引导基层行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步伐。

5. 从金融监管层面要加快立法, 不断完善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

从法律上规范约束金融机构、企业、中介机构及相关部门的信用行为, 建立企业信贷不良行为信息的及时披露制度, 做到一经披露, 其他金融机构不得发生银企信贷行为, 全力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诚信的金融环境。

6. 认真学习执行银监总会“三个办法一个

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 篇7

一、公司业务贷后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全省该行近五年来已完成责任认定公司类业务责任认定项目发生的问题进行统计, 公司类贷后管理环节的问题高达60以上。按问题占比从高到低分别是: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贷后检查不到位、贷后检查报告未能准确反映项目情况、未严格执行资金封闭管理协议、未有效监督贷款资金用途、债权主张权利失效等六个方面。导致上述问题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管理体制机制还存在缺陷, 导致全行上下执行力不强, 贷后管理岗位尽职履责不到位:一是缺少集中、统一的管理架构, 贷后职责分散在各条线, 责任不够清晰, 难以形成合力;二是缺少上级行对下级行严格的检查考核, 基层行贷后管理往往流于形式;三是缺乏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部分机构为追求业务指标放松风险标准, 延迟风险处理, 酿成重大经济损失和声誉风险。如何进一步加强公司业务的贷后管理工作, 确实将贷后管理这个薄弱环节增强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加强公司业务贷后管理工作的措施

笔者认为, 贷后管理阶段是信贷管理过程链条最长、面对各种风险因素最多, 而且影响信贷资产质量最重要的环节,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公司类业务贷后管理工作。

1. 在机制方面, 推行考核问责的激励约束机制是提高贷后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针对该行带后管理薄弱现状, 积极探索贷后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充分调动广大信贷人员做好贷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积极探索贷后管理评价考核的手段方法。按照突出关键环节和强化激励约束的基本思路, 研究细化基层机构客户 (信贷) 经理和风险经理日常工作及业绩的量化考核指标, 将贷后管理情况与所在机构考评结果相挂钩, 现阶段, 可重点突出对贷后管理工作中及早发现营销机会或风险信号并推进采取有效措施的人员进行奖励, 对明显失职、未能及时发现、报告风险信息或采取有效行动而造成损失的人员进行问责。二是将贷后管理的考核评价结果与奖惩挂钩。对于贷后管理薄弱、人为风险频发的机构, 要适当减少信贷资源配置, 严重的可直接上收信贷业务经办权;对贷后管理工作基础好的分支机构, 在信贷规模、费用等方面适当倾斜。对贷后管理工作认真、能力强、业绩好的信贷人员, 在薪酬奖励、职务晋升等方面要给予倾斜。还可参照资产保全系统不良贷款现金回收奖励办法, 拿出一部分专门费用用于激励贷后管理成效突出的分支行和人员, 使信贷人员能像重视新增贷款一样管理存量贷款。

2. 完善贷后管理体制, 推动岗位分离、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信贷人员工作积极性。一是实现贷后管理岗位分离。贷后管理长期薄弱, 其核心根源是体制不顺。实现贷后管理岗位分离就是要强调贷后管理岗位和人员的相对独立性, 从目前完全由客户经理管理的职责中分离出部分职责, 解决客户经理没有能力做和一些职责不适合由客户经理做的矛盾。将优秀员工充实到信贷经理岗位, 明确信贷管理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管理重点, 实现专职专注的要求。二是提升队伍素质。银行要在梳理现有信贷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的基础上, 以新业务、新产品, 新员工、新转岗人员为重点, 加大业务培训力度, 坚持“先培训、后上岗”, 避免队伍断档、业务掉线等问题。同时, 加强行与行之间的经验交流, 注重学习兄弟行先进经验, 开拓业务人员视野。

3. 及时、科学地决策是贷后跟踪管理的目标。传统上大家认为信贷审批是决策。事实上由于贷后时间长, 市场和客户处于经常变化中, 需要根据实际及时作出科学决策。跟踪管理例会决策制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将例会决策管理过程的作用总结为“四及时”, 即: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措施、及时判断决策、及时解决问题。

贷后跟踪管理通过贷后科学决策, 对贷后营销机会和风险点进行持续管理, 以持续的管理过程来体现可持续经营发展的目标。同时体现了各层级人员的工作业绩和营销成就, 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了贷后管理由他人被动督促到自我主动管理的转变, 加强了贷后风险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克服了贷款营销的盲目性。

4. 做好风险识别是提升贷后管理效率的着力点。贷后管理集业务营销和风险控制于一体, 关键是风险识别。要提高贷后管理效率, 风险识别靠系统自动完成非常重要, 但最终的判断与管理还要依赖于贷后管理人员。因此, 在进一步完善现有风险管理工具风险信号自动识别功能的同时, 贷后管理人员也要根据不同的风险信号规范行动预案, 使贷后管理的有效性、及时性得以体现。如果有风险管理工具的风险自动识别, 同时再加强激励约束机制方面的引导, 将会大大提高贷后管理工作的成效。

5. 在操作上, 强化还款来源管理, 提高信贷资产的安全性。

(1) 加强对客户资金用途和现金流的监控。长期以来对客户资金用途和现金流的监控一直是全行贷后管理的工作重点, 但也是比较薄弱的环节, 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信息不对称, 是制约此环节的客观因素之一。虽然全行贷款投放后, 在有关的银企协议中都约定企业银行资金结算占比低于贷款占比以及挪用贷款资金, 银行可要求企业提前偿还贷款等条款, 要求加强对客户资金用途和现金流的监控, 实际情况却是部分企业在各商业银行多头授信、报表本身存在不真实、同业信息共享和专业机构资信评估机制不健全等状况。这些现实情况造成银行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无法了解企业的真实行为, 无法对客户资金用途和现金流实施有效监控。信贷资金通过违规挪用有的被借款人大额转走, 有的甚至通过网银转至股东个人账户, 有的被转移到关联单位, 有的被第三方抵押人挪用, 有的流入到一级市场做理财投资业务, 有的被转移到同名他行账户, 与客户申请用途不符。由于当前股市振荡、楼市低迷, “老问题”倘若遭遇“新情况”, 或将形成因贷后管理不力所能引发的最严重损失。

面对如此的客观情况, 应该从下面四个方面开展管理工作, 加强资金用途与现金流的监控:

第一, 通过账务信息监控客户资金流向。一般来说, 通过对客户现金流量的分析可以掌握客户经营的整体情况, 对研究、判断客户经营状况至关重要。但是, 目前大多数客户在多家金融机构开立结算账户, 资金被分流, 从本行账户上难以较全面详细掌握客户资金收支情况。因此, 客户经理应通过对客户提供的现金流报表和其他资料定期进行分析, 以加强客户现金流的分析监控工作。客户经理必须对客户在所有银行的存款账户、贷款、担保等情况进行搜集和监控, 以观察客户现金情况, 客户经理应掌握客户本行贷转存账户的账户性质, 是基本账户、一般账户, 还是专用账户, 是否具有通兑功能, 是否网银签约账户, 能否实现账户资金的有效监控, 客户经理负责在贷款支用后15个工作日内, 收集贷款支用当日客户贷转存账户明细并反映到首次信贷检查报告中。建立贷款资金使用台账, 定期分析、监测资金支用方式, 资金使用的合理性, 转入账户是否与客户生产经营相关, 转入集团客户关联企业的是否合理, 是否按规定落实资金封闭管理协议等, 并将资金使用监测情况记录反映到贷后检查报告中。

第二, 通过多种渠道核实客户交易真实性和资金使用用途。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应多种渠道核实信贷资金的使用方向, 包括 (但不限于) 检查交易合同、相关凭证、发票, 并留存重要资料复印件备查;实地走访客户的交易对手, 了解交易情况;实地核实企业库存, 查看进出库的单据记录, 掌握信贷资金支付后购入的商品或服务, 掌握信贷资金用途的真实性, 并在月度信贷走访报告中做认真描述。

第三, 对客户结算资金变动情况的监控。要加强对客户结算账户的监控, 要求客户提供在各家银行的账户明细对账单, 充分利用现有相关系统的账务信息, 监控结算账户资金变动, 分析客户收入来源、经营及后续的现金流即还贷来源变化情况。如发现账户性质不合规、资金流向明显不符合约定用途、结算账户资金异常变动等预警信号, 应及时向信贷主管及相关部门报告、预警, 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控风险。

第四, 加强对客户销售收入在全行归集率的监控。该行集团性客户在贷款资金被集团性财务中心归集, 中小企业贷后资金很快支用的情况普遍存在, 但却普遍存在销售资金回笼较少的现象。这里有企业的问题, 也有管理上的问题。对企业产品销售市场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销售资金回笼困难, 要引起警觉和高度重视;对企业销售资金结算方面引起的资金回笼困难, 可以与企业协商, 建议使用方便快捷的结算产品, 这样有利于对企业销售资金的监控和管理。另外, 应针对企业客户的销售资金归集比率建立考核机制, 提高客户经理对客户销售资金回笼工作的积极性, 便于更多地掌控企业销售资金的来源渠道, 同时增加了存款份额。

(2) 加强对第二还款来源的监控和管理。第二还款来源是授信业务的“抓手”, 是授信业务安全的有力保证。对第二还款来源的认识和管理还存在着偏差。有的客户经理认为有抵押、有第三方担保, 企业跑不了, 此类问题在对第三方担保上尤为突出, 客户经理平时可能只对企业本身经营状况有一定的跟踪调查, 往往只对第三方担保人材料每半年收集一次。事实上, 在贷款存续期间, 押品本身随着使用时间的变化会产生实体性损耗、功能性损耗及经济性损耗, 押品价值会逐步降低。尤其是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 大部分押品可能会贬值或无法变现, 影响到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的风险缓释效果。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 加强押品的贷后监测。责任认定的案例中, 押品的基础管理还非常薄弱。押品不合规、登记不落实、要件不真实、账实不吻合、评估不足值、监控不到位、处置不及时等等, 基本上每个环节都发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甚至存在通过虚假抵押进行欺诈的现象。

押品没有管好的关键在于没有真正理解押品的本质内涵以及其在银行经营中的意义。简单把押品视为客户违约后可供追索的财产, 甚至仅仅将押品看作是满足信贷审批的一个形式要件, 在管理中很容易走偏。押品本质是缓释风险的安排, 它是整个风险安排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押品量化管理也是实施新协议达标的一个要件, 而不应该与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成为“两张皮”。在押品管理上多下工夫, 不仅可以更有效地节约资本占用, 降低贷款的损失率, 提高不良处置的回收率, 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银行整体风险安排和管控能力, 能够促进业务发展和创新。

加强押品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首先应加强押品的贷后监控, 尤其是房屋、土地使用权、在建工程等房地产类押品的监测。一是重点监控押品的合法有效性。应加强与登记部门的联系, 定期查询押品登记信息, 及时发现抵押登记错误、登记失效、抵押人擅自转让、重复抵押等影响全行抵押权行使的风险;定期实地察看押品, 及时发现押品毁损、灭失、被征用、被处分、拟拆迁等风险;加强押品形态变化后的登记管理, 例如, 以预购商品房为押品的, 抵押登记的条件满足后, 应及时办理抵押登记。以在建工程为押品的, 在建工程竣工并经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后, 应将在建工程抵押权登记转为房屋抵押权登记。二是加强权证管理, 及时将权证集中在保管部门作为重要凭证保管。在抵押登记期间, 未经经办行 (机构) 审核签字, 不得出借客户。定期与权证保管部门对账, 及时发现权证遗失的风险;接受跨辖区异地押品的, 应加强管理。三是监测押品的价值变动, 实行动态管理, 加强押品价值重估工作。随着外部情况发生变化, 抵押物的价值会出现波动, 导致抵押率不足。因此在贷后管理过程中, 客户经理应对押品的价值重估提出建议, 经贷后跟踪管理例会讨论同意后由有关机构进行重新估值。四是选择押品时, 尽量不要选择专用设备, 因为专用设备变现能力较差。

第二, 加强对保证人的监控管理。重点关注集团客户关联企业互保, 担保公司担保, 以及在全行有信贷余额的客户作为保证人, 违规对外担保和超保证限额担保等风险。客户经理应要求保证人定期提供对外担保信息, 并通过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及相关渠道进行核实, 风险经理定期对保证人保证能力进行重估, 如果出现保证人违规对外担保和超保证限额担保, 保证能力下降, 导致担保能力不足, 应及时敦促借款人对减值部分追加担保或增加抵质押。如果发现保证人出现重大风险事项, 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应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保全措施。

第三, 加强对“正常客户”的管理, 做好管理关口的前移。在当前货币政策趋紧、经济形势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 对关注类、出现风险预警信号类正常贷款尽早采取相关措施, 是保证全行资产关键所在, 在实践中, 银行越早获得风险信息, 采取相应措施, 减少风险损失的机率越大。

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发现问题贷款, 关键在于要对企业进行有效、动态的经营分析。由于客户风险信息往往具有多面性和较强的隐蔽性, 获得早期风险信号是贷后管理的难点。因此, 要加强对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的业务培训和指导, 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引导客户经理在客户关系维护中了解、收集和分析风险信息, 研判宏观经济政策和行业政策等因素对客户的影响程度。明确落实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和相关人员贷后检查要求和工作程序, 完善客户经理、风险经理贷后经营管理制度, 强化对正常、关注类客户的早期风险预警管理, 建立预警客户跟踪管理机制。

关注风险预警信号。认真组织实施对公预警客户跟踪管理操作规程, 高度关注正常、关注类客户的早期风险预警信号。贷后管理工作中, 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应对照操作规程中提出的宏观、管理、经营、财务、履约和其他等六大类风险预警信号, 对客户进行全面风险识别, 杜绝风险判断表面化, 同时在信贷资产检查报告中进行准确反映, 做到及早发现风险。逐步建立起跟踪管理例会机制, 讨论早期风险预警客户的具体情况及现有预警客户的跟踪管理进展情况, 研究形成下一步解决方案, 早作出决策、采取行动, 提高早期预警风险应对的科学、合理、有效性。

做好早期风险预警。提高对风险的敏感度和贷后管理的主动性, 鼓励和实现风险的“早发现、早处置”, 尽可能将风险化解在萌芽阶段是贷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预警信号发现得越早, 可以采取措施的空间越大、工作越主动;同时还能在化解风险的过程中, 发现盈利机会, 提高资产收益。可将关注类信贷资产作为切入点, 做好早期风险预警的防控。对于关注一级信贷资产管理, 管理的重点在于消除风险因素, 促使向正常类迁徙;对关注二级信贷资产, 管理的重点在于降低贷款潜在风险程度, 防止质量恶化;对关注三级信贷资产, 管理的重点在于加大风险监控和退出力度, 压缩总量或尽早退出。

加强对“问题客户”的管理, 减少损失程度。对于已经出现问题或存在不良苗头的客户, 要统一纳入预警客户跟踪管理系统, 应逐户落实贷后管理责任, 加固风险缓释措施, 实现问题客户常态化管理。对于预判前景不乐观的客户, 提前制定退出计划和行动方案, 主动采取措施, 加大退出力度, 在严重问题出现前抓紧时间及时果断处置, 尽量减少损失程度。

参考文献

[1].张克勇.控升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竞争力研究——以建设银行为例.中外企业家, 2009 (4)

[2].穆武连, 彭国庆.浅议贷后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治理对策.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8)

[3].王建明, 王明江.加强贷后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农业发展与金融, 2010 (3)

企业集团客户贷后信用风险识别 篇8

近年来,我国涌现了一批以资本为纽带,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并逐渐成为各家商业银行重点拓展的信贷客户群体,在贷款的增量中所占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一些集团性客户通过关联交易、资产重组、产权变动等逃避银行债权,使银行遭受巨大损失并使得银行处于一种较单一客户更高风险水平之下。

企业集团是以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为核心,以资产、契约或其他安排为纽带,由多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其他法律实体,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组成的具有多层次组织机构、并从事多元化业务经营的经济组织。集团内部成员具有独立法人资格,集团整体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但是,由于集团成员之间的各种纽带连接,集团成员在对外经营上保持步调一致,使得集团整体实质上是一个经济实体。根据集团客户是否具有协同效应可将其划分为生产经营型集团、资本运作型集团和一般关联型企业集团三种类型。

大多数有关企业集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主要关注横向联合或以大银行为中心的企业集团(资本运作型集团客户)[1]。不过,人们普遍认为,工业经济实力来源于紧密结合在一个纵向联合集团体系中的技术创新企业(生产经营型集团客户)[2,3]。Packer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发现,1999年美国直属关联企业的公司债券收益差要比非直属关联企业的高[4]。然而,在1997年的样本中,其平均收益差却比非直属型企业的低,这意味着最近几年平均而言直属关联企业具有更高的信用风险。

随着信用市场的发展和集团下属关联企业为获得技术创新资金而发行证券活动的开展,分散直属关联企业信用风险的需要预期会不断增长。可以预见,测量与识别这样的关联企业的贷后信用风险以及规避此类信用风险十分必要。因此,集团客户贷后信用风险的识别成为商业银行贷后管理关注的焦点。

2 集团客户贷后信用风险识别模型

2.1 KMV信用风险模型

信用风险和违约概率模型具有悠久的历史。Altman的Z分数模型[5,6]就是在实际应用和学术领域被广泛采用的标准模型之一。这类模型的参数是根据观察获得的违约客户的历史数据估计得到的,违约概率则是使用一系列财务比率进行预测得到的。和Altman模型不同,KMV模型并不使用真实的违约数据而是根据观察到的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来计算其违约概率[7,8]。学者们和金融机构广泛地运用这种以期权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测量和识别公司的信用风险。

期望违约概率EDP或者实证获得的条件违约概率定义为:

Ρr(ΜVA,Τ<DΤ|ΜVA,0)=Ρr(ln[ΜVA,Τ]<ln[DΤ]|ln[ΜVA,0])=1-Ν[ln(ΜVA,0/DΤ)+(rAC-σA2/2)τσAτ](1)

式中,MVA为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D为债务价值;MVE为股东盈利或者股权市场价值;σA为公司资产市值的波动率;rAC为资本成本;τ为到期时间;N(·)为标准累积正态分布函数;下标0和T分别表示当前时间和未来的某一时间点,为了能够利用大多数金融数据,和会计时期相对应,设T为1年。即

EDΡ==1-Ν(d2)(2)d1=lnΜVAD+(rAC+σA22)τσAτ(3)d2=d1-σAτ(4)

可根据观察到的公司股权市场价值波动率σE来估计公司资产的波动率σA,并且如果假定债务的波动率为0,债务和净资产不相关,则σAσE的关系可简化为:

σA=ΜVEΜVAσE(5)

式(2)给出了一个特定时间间隔(在本文中为1年)内资产的市场价值将下降到目前债务水平以下的概率。可使用Black-Scholes模型获得隐含的资产市场价值,然后代入式(4)以获得N(d2)。

2.2 公司股权市场价值波动率与期望违约概率的估计

①股权市场价值波动率和一些相关参数的计算与估计

根据KMV信用风险模型估计公司的期望违约概率的关键是估计股权市场价值波动率,同时,利用其它给定的参数求得资产的市场价值。对于股权市场价值波动率的计算,国外的研究是通过计算股权的市场价值变动率的标准差来获得。例如,John对股票价格波动率的研究表明,使用近90~180天的每日股票收盘价估计其波动率的效果相当好[9]。但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比较特殊,因此,以股价的历史波动率代替股权市场价值未来一年的波动率,并采用张玲等[10]提出的如下方法来计算股价的历史波动率和股权的市场价值。

每一公司股权市场价值的年波动率σH计算公式为:

σΗ=1n-1i=1nui2-1n(n-1)(i=1nui)21n(6)

其中:n为一年内的交易周数,ui为股票周收益率,ui=lnsisi-1

股权市场价值计算公式为:

=+=×()+×

如果每股净资产小于0, 则每股净资产取值为0。

公司债务面值D为公司财务年报中总负债面值,考虑到数据和工作量的限制,设定τ=1。

在上述数据的实际计算中,本文利用了“分析家”证券分析软件的2005年数据和该软件提供的公式和所带的内部函数。

本文使用资本的加权平均成本估计资本的成本,公式如式(7)所示:

rAC=ΜVEΜVE+Dre+(1-γ)DΜVE+DrD(7)

其中,re是净资产的成本,rD是债务的成本,γ是公司的税率。为此,假设CAPM成立以计算净资产的成本。对于每一公司每年的beta(β)可使用资产部门的BETA函数从数据库中获得。债务成本被简化为支付的利息除以在上一年承担主要利息的债务。

给定上述参数数据和资本的成本,资产的市场价值可通过一个迭代过程获得,资产波动率也同时在这一迭代过程中确定。

②期望违约概率的估计

根据每年的基础数据估计每一母公司和集团下属所有关联企业的违约概率。与许多研究将重点放在估计违约概率的绝对水平不同,本文将重点放在估计每一企业随时间变化的EDP相对于绝对水平的相对大小。

2.3 企业集团违约指标KMVj的设计

利用母公司样本数据可以获得母公司的信用价差,即标准公司债券收益减去标准政府债券收益。但是,由于不可获得企业集团的信用价差数据,需要构建一种替代指标。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纵向联合企业集团(生产经营型集团)的违约指标KMVj作为其信用价差的替代。所建立的违约指标为分析和识别生产经营型集团的整体信用风险提供了一个基准,并可以为银行制定贷款决策、为投资者评价生产经营型集团每一个直属关联企业发行的证券质量提供有用信息。

本文首先用KMV期权定价方法计算得到某一企业集团所有关联企业的期望违约概率EDPij,然后对它们进行加权平均获得该企业集团的违约指标KMVj,其中每一企业均以一定的直属关联度与母公司相关联。根据每一企业与母公司的直属关联强度对EDPij分配权重,将母公司拥有的净资产所有权作为关联强度的替代指标,也可使用集团内部销售交易数据作为关联强度的替代指标。

首先,设由集团母公司j(j=N,T,H)持有的直属关联企业i(i=1,…,I)的净资产所有权的简单比重为Wij.给每一个直属关联企业设定一个同等的权重,母公司j在直属关联企业i的净资产所有权相对比重FRij定义为:

FRij=Wijj=1JWij(8)

接着,将FRij作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获得如下的平均违约概率:

ΚΜVj=i=1ΙEDΡijFRijΙ(9)

其中:EDPij是根据历史净资产波动率计算获得的母公司j旗下的直属关联企业i的期望违约概率,KMVj则为母公司j旗下的企业集团违约指标,可作为该集团客户总体的贷后信用风险的度量。

2.4 企业集团违约指标和母公司信用价差关系的VAR估计

使用二变量VAR模型可以进一步考察母公司的信用价差和企业集团违约指标之间关系的动态性。

含有M个变量滞后k期的VAR模型可表示为:

Yt=A+Π1Yt-1+Π2Yt-2++ΠkYt-k+ut(10)

式中:Yt=(y1t,y2t,…,yMt)′,

Πj=[π11jπ12jπ1Μjπ21jπ22jπ2ΜjπΜ1jπΜ2jπΜΜj]j=1,2,,k

ut=(u1t,u2t,…,uMt)′~IID(0,Ω),

YtM×1阶时间序列列向量,AM×1阶常数项列向量。Π1,…,Πk均为M×M阶参数矩阵,ut~IID(0,Ω)是M×1阶随机误差列向量,Σ为协方差矩阵。

进一步地,还可以使用VAR模型检验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xtyt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检验可通过考察VAR模型以yt为被解释变量的方程中是否可以把xt的全部滞后变量剔除掉而完成。

VAR模型中以yt为被解释变量的方程可表示为:

yt=i=1kαiyt-i+i=1kβixt-i+utyt=i=1kαiyt-i+i=1kβixt-i+u1t(11)

检验xtyt存在格兰杰非因果性的零假设是,H0:β1=β2=…=βk=0。

如果xt的任何一个滞后变量的回归参数的估计值存在显著性,则xtyt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3 实例

3.1 基于T、H和N企业的集团客户违约指标

本研究从我国某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中选取1999~2005年在该行有贷款且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齐全的三个生产经营型集团,代号分别为H、N、T,这三个集团的特点是内部成员单位与母公司之间是一种直属关联关系。企业的财务报表和资本市场数据来源于证券之星(www.stockstar.com)、中国证券报网络版(www.cs.com.cn)等权威证券网站和该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本文利用收集到的样本数据,识别企业集团整体的贷后信用风险,并实证考察企业集团整体的信用价差与其母公司的信用价差之间的关系,探索生产经营型集团整体的信用风险在多大程度上与其母公司的信用风险相关,为商业银行投资决策和信用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通过由每年公布的注解来确定企业集团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直属关联度,这一注解表明某公司是N、T和H集团的直属关联企业还是一个独立企业。接着对这些企业进行检查以观察母公司是否是企业的一个主要股份持有人(净资产所有权)。此外,考察每一成员是否直接和母公司相关。本文发现直属官联分类方法与净资产所有权分类方法是一致的。

以 N、T和H的直属关联企业组成的全部样本开始,这些企业至少列表在一个股票交易板块上。几个企业由于它们的主要商务线并不直接与生产相关而被从样本中排除。其它企业也由于缺乏股票价格数据而被删除。在跨越7年的时间框架中,若干个企业一直存在,一些企业是直属关联企业的衍生,或新的企业加入成为直属关联企业,因此在企业集团违约指标计算过程中直属关联企业的数量每年是不同的。对于N集团,直属关联企业的数量从1999~2000年期间的20个变化为2005年的5个。对于T集团,直属关联企业的数量从2000年的13个变化为2003~2004年的21个。对于H集团,直属关联企业的数量从2000年的6个变化为2005年的8个。详细的数据可参看表 1。

计算获得的T、H、N企业集团违约指标值如表2所示。计算发现,N的企业集团违约指标值一贯高于T的企业集团违约指标值。

然后计算每一企业集团的违约指标和每一集团母公司的信用价差之间的相关关系。母公司的信用价差被简化为标准公司收益减去标准政府债券收益。以每一周为基础,用估计的净资产波动率计算企业集团违约指标。对于N和H集团,存在39周数据点(2004.9.5~2005.5.29),对于T集团有91周数据点(2003.9.6~2005.5.29)。总体上,几乎没有发现企业集团违约指标和母公司的信用价差之间存在关系的证据。通过估计二变量VAR模型考察母公司的信用价差和企业集团违约指标之间关系的动态性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问题。

3.2 VAR估计结果

本文根据观察到的每一母公司(T、H、N公司)的信用价差和企业集团违约指标估计两变量自回归(VAR)模型。对于企业集团N和H,存在39个数据点(2004.9.5~2005.5.29),对于T有91个数据点(2003.9.6~2005.5.9)。对企业集团违约指标取一次差分。

估计下列等式:

Yt=A+k=1LΠkYt-k+ut,E(utut)=Σ(12)

其中:Yt是时间t母公司信用价差的对数差分和企业集团违约指标的对数差分构成的2×1向量。AΠk是2×1和2×2参数矩阵。L是VAR系统的滞后长度,ut是具有协方差矩阵Σ的2×1误差向量。使用AIC信息准则确定VAR系统所要求的滞后量,确定滞后长度为2完成VAR估计。对于描述线性因变量,滞后长度为2是足够的。

计算表明, T公司的信用价差CST和企业集团违约指标KMVT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23, N公司的信用价差CSN和企业集团违约指标KMVN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21, H公司的信用价差CSH和企业集团违约指标KMVH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67。

注: CSj表示母公司j的信用价差,KMVj为计算获得的母公司j旗下的企业集团违约指标,j=N,T,H.括

号中的数字为滞后长度。

VAR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在传统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上,并未发现信用价差解释了企业集团违约指标变化的实证证据(详见表3)。这些结果对于基于KMV模型的企业集团违约指标是有效的。然而,存在一些证据表明企业集团违约指标可能能够解释母公司信用价差的变化。在T和H的VAR分析中,对于企业集团违约指标,T统计量是统计显著的。因此,在预测母公司的信用价差随时间变化过程中,企业集团违约指标能够包含有用信息。

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企业集团违约指标不是母公司信用价差变化的原因(详见表4)。在传统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上,“母公司信用价差对企业集团违约指标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的相反假设也不能被拒绝。与相关关系的发现相一致,本文发现企业集团的违约指标和母公司的信用价差之间最多存在一种弱关系。这意味着母公司的信用价差可能并不反映企业集团的违约风险。或者可以说,母公司的投资者认为关联企业的信用风险并不影响母公司的风险轮廓。

4 评论

本文研究了企业集团客户贷后信用风险的识别问题,并实证考察生产经营型企业集团的信用风险与其母公司的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由于不能够获得企业集团的信用价差,本文设计了一个企业集团违约指标KMVj.利用由KMV开发的修正Black-Scholes模型,获得T、H、N生产经营型企业集团的违约概率。本文发现,企业集团违约指标并不与母公司的信用价差相关,进一步地,在一个二变量VAR框架中,在传统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上,企业集团违约指标并不是母公司信用价差变化的原因,反之亦然。换句话说,用有限的数据集,几乎没有发现任何实证证据表明母公司的信用价差和企业集团的违约风险之间存在关系。

由生产经营型集团直属关联企业发行的债务证券的投资者,例如在深沪交易所上交易的某基金,能够通过持有一定数量的与母公司相关的有价债券,规避关联企业的信用风险。一个可能的风险规避方法涉及使用母公司的信用违约交换,另一个可能方法是对母公司股票或综合等价物的期权购买。采取这些规避措施是基于母公司信用风险和企业集团信用风险之间存在正的相关关系的假设。但是,本文并未发现存在这样的实证关系。本文初步的实证发现表明:使用母公司的信用票据或相关的有价债券规避与直属关联企业相关的信用风险可能是困难的。进一步的研究将直接扩展实证分析的时间域并提高计量分析水平,以及扩大数据集以包括非列表的直属关联企业,并最终将违约概率与期权及外汇交易风险相联系。

参考文献

[1]Hoshi T,et al.Corporate financing and governancein Japan[M].Cambridge,MA:MIT Press,2001.

[2]Lincoln J R,Abmadjian C L,Mason E.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purchase-supply relations inJapan:Hitachi,Matsushita,Toyota compared,Calif[J].Manage.Rev.,1998,40:241~265.

[3]Namiki N.Parent-subsidiary relationships:someobservations from financial statement data[J].SAMAdv.Management.J.,1999,64:15~19.

[4]Packer F.Credit risk in Japan’s corporate bond mar-ket[Z].Current Issue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Vol.5).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1999.

[5]Altman E I.Financial ratios,discriminated analysis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Journal of Finance,1968,23:589~609.

[6]Altman E,Narayanan P.Business failure classifica-tion models:an international survey[A].Altman E.Bankruptcy,credit risk,and high yield junk bonds[C].Malden,MA:Blackwell,2002.

[7]Cossin D,Priotte H.Advanced credit risk analysis[M].Wiley,LTD,2001.

[8]Duffie D,Singleton K J.Credit risk[M].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

[9]Hull J C,White A.The impact of default risk on theprices of options and other derivative securities[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1995,5:299~322.

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 篇9

“财园信贷通”正是经济新常态下, 江西省财政大胆创新、先行先试, 探索出的一种支持企业、服务发展、稳定经济增长的融资新模式。“财园信贷通”是指财政、园区、银行三家合作, 向园区企业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流动资金贷款。

安源区2014年启动了“财园信贷通”项目。该项目是由省、县按1:1配套财政保证金, 合作银行为企业提供不低于财政保证金8倍的无抵押、无担保、低息贷款。该项目启动以来, 在当地企业中广受欢迎, 众多企业踊跃申报。2015年度该区共为81家企业发放“财园信贷通”贷款2.68亿元。切实缓解一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 为了防控风险、加强贷后管理。要把贷后管理作为重中之重。本文对“财园信贷通”贷后管理的内涵以及当前贷后管理风险防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就建立和完善贷后管理机制, 防范风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财园信贷通”及贷后管理的内涵

“财园信贷通”是指政府安排专项资金与银行合作, 帮助工业企业申请获得1年期以内、500万元以下流动资金贷款的融资模式。主要支持技术有优势、产品有市场、发展潜力较大、社会诚信良好, 但抵押担保不够银行贷款条件的中小微企业。省、县两级财政各出资1000万元向合作银行存入“财园信贷通”贷款风险代偿保证金 (以下简称“财政保证金”) 。财政保证金存入银行所产生的利息, 作为下一年度财政保证金滚存使用。

“财园信贷通”模式以财政存量资金为保证金, 撬动银行贷款, 帮助工业园区内有市场、有前景、有潜力、有一定税收贡献、成长性好, 又达不到银行现有贷款条件的中小微企业, 解决一年期以内、500万元以下低息流动资金贷款问题将帮助江西省工业园区的企业, 获得银行新增贷款。这一旨在缓解中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难问题。同时, 企业按照获得贷款额的1%向财政保证金账户缴纳互助保证金, 当“财园信贷通”贷款出现代偿时, 先从企业缴纳的互助保证金中抵扣代偿。

贷后管理是指对“财园信贷通”贷款业务发生后直至本息收回全过程的信贷管理行为。包括资金账户监管、现场检查与日常跟踪管理、风险防控及预警、信贷资产监测、档案管理、信贷收回和总结等。贷后管理遵循“职责明确、考核到位、实时监管、风险防控”的原则。

二、当前贷后管理风险防控存在的问题

(一) 准入低门槛带来的风险。

门槛低、手续简, 有些贷款企业资产负债率高、欠税欠息, 发生或涉及重大法律纠纷, 未按贷款合同规定支付贷款利息。贷款期间企业发生欠息或贷款期满企业未偿还贷款, 先从企业缴纳的互助保证金中抵扣代偿, 追偿款不足以清偿借款资金本息, 再由工业园区管委会牵头、银行配合追偿, 财政保证金代偿后, 从企业追回的贷款清偿款, 分别按财政、银行所承担代偿比例补偿。追偿不到位时, 但要从财政、工业园区管委会保证金中代偿。

(二) 无需提供抵押和担保, 贷款企业生产经营或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困难, 到期未按时还款或恶意逃避债务。

江西百宏纺织有限公司于2014年7月份获得“财园信贷通”贷款500万元, 由于资金链条断裂不久停产了, 11月就出现欠息现象。

(三) 擅自改变贷款用途。贷款企业将贷款资金改变贷款用途, 挪为他用。

三、加强贷后控制的对策

(一) 贷后管理定期会议制度, 结合当地实际, 建立贷后企业管理工作制度, 定期召开贷后企业管理工作会议。

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细化各项措施, 收集分析贷款企业的动态信息情况, 做好“财园信贷通”企业贷后管理工作。共同研究评估相关企业贷款逾期风险状况、帮扶措施以及确定贷款逾期企业的追偿方案等工作。

(二) 建立信息交流互通机制。

获得贷款的企业每月向“财园信贷通”协调办公室上报财务快报, 由协调办汇总后, 上报至省财政厅、省工信委。不上报财务快报的企业, 将取消“财园信贷通”贷款支持。

(三) 建立风险预警制度。

园区管委会和合作银行是贷后管理的主要单位, 要定期对贷后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和跟踪调查, 并建立台账和档案, 尤其是合作银行, 要从专业角度判断企业的总体情况, 如有异常会同管委会向“财园信贷通”协调领导小组发出预警信息, 提出应对措施。

贷款期间合作银行发现企业发生欠息、贷款逾期或资金账户异常情况, 或者通过贷后管理会议发现企业发生重大异常变化, 可能导致贷款无法按期偿还时, 由合作银行向省财政厅、工业园区管委会发出《关注提示》, 并在网报平台予以填报。省财政厅收到《关注提示》后, 立即向所在地工业园区管委会下达《关注通知书》。工业园区管委会在收到《关注提示》或者《关注通知书》后, 应高度重视, 及时召开协调领导小组会议, 分析企业情况, 研究处理应对措施, 并在15个工作日内将具体措施报送省财政厅。

(四) 建立风险控制机制。

企业贷款出现逾期时, 首先从企业缴纳的互助保证金中抵扣, 再由工业园管委会牵头、银行配合追偿。追偿不到位时, 若银行给园区内企业贷款总额已达到保证金总额8倍及以上的, 则先从省财政、本级财政保证金中按各承担50%的比例代偿;贷款总额放大倍数不足8倍的, 则由省财政、本级财政、合作银行按40%、40%、20%比例同时分摊损失。省财政和本级财政存入保证金一年一期, 扣完为止, 承担有限责任。对企业未按时归还贷款的, 工业园区和合作银行应共同配合追回贷款, 省财政厅将该企业纳入我省财政政策支持系统险警示名单, 进入名单的企业以及该企业法定代表人投资控股的其他关联企业, 今后将不能获得财政政策资金支持。

贷款期间合作银行发现企业发生欠息、贷款逾期或资金账户异常情况, 可能导致贷款无法按期偿还时, 由合作银行向协调领导小组发出关注提示, 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采取柔性或刚性处理方式。贷款发生逾期或欠交利息30天内, 由合作银行提起诉讼, 按规定实施财产保全, 并将其列入江西省企业信用监管警示系统警示名单, 让企业及股东无法获得各级行政机关的政策支持, 也无法获得各金融机构的资金扶持。同时, 追索企业和股东及其配偶的关联资产, 全力回收债务。

(五) 建立企业诚信管理机制。

合作银行对接企业时, 做好贷前调查工作, 在主管部门初审的基础上进一步详查企业生产经营、资产负债、融资需求、法人股东、法律纠纷等情况, 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发展趋势、法人股东不良嗜好作出评估, 对企业历史信用和法人股东个人信用状况进行征信审查。对于符合授信条件的企业, 合作银行作出授信, 并追加企业法人、股东及其配偶的个人资产连带责任担保。

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 篇10

一、当前贷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贷后管理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是重贷轻管问题突出。在当前经营中, 各行普遍将完成上级行下达的业务经营目标, 提高经营效益放在首要位置。重业务营销扩大贷款规模, 轻贷后管理;重眼前短期利益提高政绩, 轻长远稳健经营;重在地方有名声、行内有位次, 轻练内功夯实基础。多贷款就能多实现利润, 利润等指标上去后就能完成考核, 拿到挂钩绩效工资, 甚至夺取别人的挂钩工资。二是客户经理存在思想认识误区, 认为只要项目分析论证和贷前调查严格真实, 且落实好第二还款来源, 就不怕贷款出现风险, 甚至认为贷后管理可有可无, 从而导致贷后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三是极少数客户经理从业素质偏低, 与企业同流合污, 对发现的问题隐瞒不报。

(二) 贷后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虽然上级行不断制定和完善贷后管理办法, 但部分行在贷后管理中没有严格执行制度规定和要求, 贷后管理流于形式。一是对新制度的重视程度不够。2010年初, 农发行总行整合下发了新的信贷制度、信贷业务操作手册等, 将以往粗放式的信贷管理整合规范为精细化管理方式。但是少数客户经理对新制度学习不够, 仍按老一套的方法去管理客户。二是贷后检查频率少。贷后日常检查次数不够, 没有定期检查客户商品库存或贷款项目进度, 未按时发送贷款本息催收通知书等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对抵押物的贷后检查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没有定期核实押品的保管情况、使用情况、质量状况和维修情况, 有的押品价值已经大幅缩水, 远远不能覆盖企业贷款。四是贷后检查方式简单化。往往以借款人自身介绍为主, 缺乏第一手的现场实地检查;检查结论定性化、简单化、内容格式化;检查报告内容简单, 少数客户经理仅凭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和平时了解的表面现象在办公室进行分析和撰写报告, 向上级行交差了事;而对第一还款来源的持续性和可靠性, 第二还款来源的完整性、足值性和安全性却了解分析不足。五是部分行未按要求认真落实贷后审查和贷后评价制度。如分管行长和部门主管没有认真履行贷后再监督职责, 未及时进行贷后监测和评价, 对客户经理的检查情况没有认真审查和提出可行的建议等问题。

(三) 贷后管理手段不到位

长期单一的收购资金封闭管理模式, 使管理行或基层行信贷人员都习惯于简单地把粮油封闭管理经验嫁接到商业性贷款管理中, 管理手段不适应日益丰富的客户群体。

(四) 贷后管理人员不到位

随着业务不断发展, 一是基层行人员数量与业务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信贷人员偏少且青黄不接, 老人员知识老化和新人员知识欠缺, 难以适应业务发展需要。一人多岗, 一人多户, 精力有限, 致使贷后管理工作大多是粗放式。二是客户经理普遍欠缺丰富的财务、税收、贸易、法律等相关知识, 对假信息、假报表缺少防范意识或无法辨别真伪, 使贷后管理难以深入, 停留在表面。三是部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敷衍应付、搞形式主义, 甚至在贷后管理中隐瞒真相, 以展期、借新还旧等种种方法掩盖风险, 逃避责任, 加大了贷款风险处理的难度。

(五) 贷后管理的服务意识不到位

少数基层行受传统经营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对贷后服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严格履行贷前对客户所作的承诺, 或者“一贷了之”, 不及时掌握、研究和解决客户对银行提出的金融需求。如大部分基层农发行周末都不营业, 而客户又有业务需求。极少数基层行将贷后管理片面地理解和执行为对借款人的检查监督, 凌驾于客户之上, “官办意识”很强。相反, 由于部分商业银行的准入门槛低于发行, 服务水平、服务设施优于农发行, 让企业更青睐商业银行, 不甘受农发行监管, 部分客户人员认为管严了会导致客户流失, 贷后管理存在为难情绪。

(六) 贷后管理的激励机制不到位

贷后管理的难易程度不一, 管理的风险程度不一, 而奖罚没有具体标准和公正的尺度, 加上考核兑现的时候大多沦为平均主义, 使贷后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而且, 目前贷后管理只有责任, 且时间跨度长, 没有公正公开的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 影响贷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加强基层行贷后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 提高认识, 树立全程风险管控理念

做好贷后管理是防范信贷风险, 确保贷款本息安全收回的重要基础工作, 必须彻底摒弃“重贷轻管”的理念, 从思想观念上转变对贷后管理工作认识上的偏差。一是树立起贷后管理和贷前决策同等重要的理念, 克服“重放轻收, 重放轻管”的倾向影响。对信贷检查, 既要对程序、过程检查, 更要注重对结果的审查, 把贷后管理工作向纵向推进。二是树立尽职管理观念。加强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的培养, 防范出现新的道德风险, 真正意识到贷款的监督、检查与管理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也是对发放贷款所承担责任和风险的自我保护措施。三是树立贷后动态的管理观念。从市场角度看, 市场瞬息万变, 经营风险增大, 信贷人员必须及时了解、关注借款人经营管理情况, 避免造成资金损失。

(二) 加强排查, 确保严格贷后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对新制度的学习, 要做到全员学懂弄通。在落实上, 要不断加大力度, 确保执行制度不走样, 并以尽职记录为抓手, 提高新制度要求的精细化贷后管理水平。同时, 要加强风险排查, 确保检查频率、检查方式、抵押物监管、贷后评价等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一是风险排查与日常监管服务相结合。基层行定期提示到期贷款。每月固定时间下发本月贷款到期提示表, 及时进行到期贷款的催收, 并做好到期贷款的资金筹集、归还和后续贷款的准备工作。二是风险排查与专项排查相结合。每月对客户进行一次风险排查, 并将风险排查情况纳入每月工作分析例会的主要内容, 深入分析风险因素及其形成原因, 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并形成专题风险排查报告, 内容包括风险排查开展情况、发现的风险因素及发生的原因、已采取和拟采取的措施、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认定等。三是风险排查与工作分析例会相结合。根据各客户经理风险排查确定的重点内容, 每月召开风险排查分析例会, 按计划有步骤对重点关注行业、关注客户进行详细透彻分析。分析各种因素的变化对农发行贷款安全的影响, 并针对影响和风险程度研究制定拟采取的应对措施, 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 有效化解信贷风险。四是风险排查与检查督导相结合, 强化信贷内部基础管理工作, 严格执行上级行信贷管理制度。对信贷人员在贷款发放、贷款使用、贷后管理等环节中的风险排查与对信贷工作的督导检查相结合, 重点督导检查包括调查环节调查人员是否存在调查不实或不准确、贷款行是否落实贷款审批意见、客户经理是否完整准确的填制合同、客户经理和客户部门负责人是否按要求严格贷后管理、行长是否承担营运与管理主责任人职责等, 并纳入信贷管理质量考核内容进行通报。五是风险排查与风险处置、责任追究相结合。针对风险排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认真分析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 预先制定出完备的应对处置方案, 增强风险处置的应急应变能力。一旦出现风险, 迅速反应, 果断处置, 决不消极懈怠, 贻误解决问题的时机。对责任心不强、基础管理不到位、基本制度不落实而出现问题的, 要严肃追究责任。

(三) 立足创新, 不断丰富完善贷后管理手段

一是充分利用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如通过互联网信息、地方政府信息、工商税务等部门信息了解客户信息的方式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 多方面、多角度对客户经营情况进行了解分析, 准确把握风险动态。二是借助科技手段强化贷后管理。加强CM2006系统和信贷信息核查系统的应用, 加强风险预警信息管理。CM2006系统和信贷信息核查系统上线后, 在保证企业各项财务基础数据录入真实性的前提下, 应用好CM2006系统和信贷信息核查系统信贷风险分析的成果, 对基层行尤为必要。对发现的问题, 组织力量督促企业整改, 防止企业贷款风险等级进一步提高。三是创新贷后评价体系。按季对贷款进行风险评价, 从客户的经营、管理、市场、政策、环保等方面对贷款的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价, 建立省、市、县三级行监测体系, 对不同客户采取有区别有重点分层次的立体监测。四是通过不断探索, 逐步建立适合银行实情的信贷风险数据模型, 通过量化数据监测风险。

(四) 充实人员, 打造高素质监管队伍

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上级行要根据各行业务发展速度和信贷管理需要,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按照不同次、不同岗位对人才的需要, 结合现有人才状况, 用多少人招多少人, 争取在一两年内用新进大学毕业生充实到信贷管理第一线, 切实解决基层行信贷人员偏少的问题。二是切实加大培训力度。通过采取编制业务手册、实施网络培训、在岗培训, 开展以老带新、现场观摩、业务比赛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提高信贷人员业务能力。三是注重和保持客户经理队伍的相对稳定。信贷管理是专业性较强的一个岗位, 不但要熟练掌握政策、精通各个业务品种并能熟练办理各种信贷手续, 还要掌握宏观行业政策信息, 有预见性地预警、化解潜在风险, 并在与客户打交道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 保持队伍稳定十分必要。四是探索推行客户经理等级管理。客户经理是贷前决策调查的第一岗, 也是贷后管理的第一岗, 责任重大。根据客户经理的能力、业绩、以往职业记录评定其等级, 并按等级设立相应的业务权限和管理客户类别, 建立激励机制, 优胜劣汰, 从而不断提高客户经理综合素质, 防范道德风险和能力风险。

(五) 转变观念, 切实提高服务水平

要以客户为中心,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并站在打造现代银行的战略高度, 承认差距和不足, 向商业性银行学习服务理念和服务经验, 寓服务于监管之中。一是树立监管就是服务的观念, 寓服务于监管之中, 争得理解和支持。二是提供现代化的服务手段, 在网银结算、ATM机等服务上向商业银行看齐, 并以此掌握客户结算频率、现金流量、货款归行率等一手资料, 认真分析, 把握时机, 对发生的变化和存在的风险及时预警。三是研究差异化、人性化的服务和监管方案, 采取一企一策的措施, 区分企业类型、规模大小等具体情况, 成立服务小组, 根据不同类型客户的不同特点实施分类管理, 制定不同的服务监管标准, 提高规范化程度, 除原则性要求不能突破外, 可通过绿色通道、特事特办等弹性方式, 实行差异化的服务和监管, 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服务。四是建立大额贷款客户定期分析制度。动态了解客户经营情况及相关需求, 并及时提示风险预警信息, 提出服务措施及风险防范意见、建议, 并监督落实, 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将风险防控措施关口前移。

(六) 量化考核, 建立贷后管理激励机制

上一篇:课外探索下一篇:医疗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