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实践平台

2024-07-01

课外实践平台(精选7篇)

课外实践平台 篇1

摘要:围绕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一根本育人目标,以“倡导专业实践,提高学习兴趣”为基本出发点,以“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为基本原则,以建构实践能力延展型课外路径为探索目标,在社团活动平台、文化素质平台、课外社会实践平台构建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外实践,构建平台,效果,新闻专业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学校育人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围绕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一根本育人目标,以“倡导专业实践,提高学习兴趣”为基本出发点、以“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为基本原则,以建构实践能力延展型课外路径为探索目标,在多样化社团活动平台、高品位文化平台、多元课外社会实践平台构建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多方联动,构建平台,实现多种育人途径的相互补充

1.1 构建学生课外实践平台,满足就业基本诉求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均需要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得以培养和验证。随着我国媒介市场和新闻教育的迅猛发展,“新闻教育滞后于新闻实践,甚至与市场需求脱节”这一矛盾日益凸显。新时期的传媒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已无法仅仅依赖于课堂教学得以解决,笔者认为课外实践活动是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第二课堂可以成为学生专业实践的重要形式和途径。目前,如何围绕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一套与课堂教学体系相辅相成、形式和功能多样化的课外实践体系,构建一个利于综合媒介实践能力整体培养目标的实践平台,是众多目前本科院校关注和探索的焦点。

1.2 搭建社团活动平台,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根据学生工作总体规划,为了进一步提升专业背景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功能的发挥层面,体现学院文化建设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理念,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院团委和学生会分工合作,着力打造多样化的社团活动平台,经过精心策划,学生社团开展了以专业实践、启发道德情感、加强公民道德宣传、服务自身成长、服务地方建设为理念的各项活动,推进了社团活动项目化建设,突出了精品活动,为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我院学生社团建设的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将专业学习、思想教育、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为我院专业背景下的学生社团建设工程的推进做了一次有效的尝试和成功的示范。

1.3 打造高品位文化平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文化素质教育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但同时它也是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难点,要想解决这个核心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构建高品位的文化素质平台,创新教育培养途径,形成有效的文化素质教育架构,从而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提升。

为了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培养要求,结合广电新闻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际,我们组建了以师生党员、学生干部为主的“核心团队”,以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开阔学术视野为主旨,实施了“读书工程”,推出了大学生百篇名著引导书目,供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自主选修,并通过学生干部综合素质评价、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竞赛引领读书兴趣,确保提升效果;为提升大学生审美情趣,养成健全人格,在突出特色的思想指导下,努力发掘和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着力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经过认真梳理筛选,推出适合新闻类专业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影视作品赏析、高水平人文讲座、高品位艺术活动,为社会名流、学术权威、文化名家进校园提供畅通的渠道,通过与出类拔萃的专家学者、知名人士进行近距离沟通和面对面交流,亲耳聆听他们的指点和教诲,学生们获得了很多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深刻的思想启迪,产生了极大的心灵震撼,活跃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审美意识,更坚定了他们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而从阳春白雪的精英文化,到素朴的民间文化乃至生动活泼的时尚文化均能在校园里占有一席之地的“立体化、多层次、多元化”局面,使得莘莘学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

1.4 构筑多元课外社会实践平台,为培养人才服务

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及其所带来的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海内外的电视机构纷纷把新闻作为扩大影响、竞争制胜的一张王牌。但对于开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高校而言,新闻生产快速发展的强烈需求,与实际的新闻资源占有、师资队伍实力、学生学习效果等诸多客观条件有着一定的反差。如何缩小这种反差,提高专业适应力,提升专业品质,扩大新闻学院影响力,增强专业竞争实力,成为当下同类高校所共同关注的课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我们采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拓宽视野为关建、以运用知识为基础、以参与实践为目的”的指导思想,以民生新闻采编为依托,通过构筑多元社会实践平台,多方整合新闻渠道资源、校企共同谋划、构建课外实践框架、设置校内新闻采编实践岗位,组建以学生为主体新闻信息采编团队等手段,理顺了新闻采编课外实践的关系,提高专业采编水平,达到了专业能力提升、实践效果提高的目的。学生通过平台上岗操作,可掌握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必备知识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有利于缩小“传播效果沟”。

2 效果显著,充分展现人才培养工作新风貌

在构建课外实践平台的实践与探索工程中,我们充分挖掘社会和学院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成才发展创造最佳的环境。通过不断创新社团管理模式,健全社团运行机制,开展了形式多样、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形成了“专业课程打基础“—“实训锻炼学动手”—“课外实践抓提高”—“参加竞赛出成果”的多种育人途径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人才培养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大学生开拓创新、团队协作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增强了实践动手、社会交往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参加实践活动同学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工作适应能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学生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更多大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参考文献

[1]高山.对构建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9(3).

[2]杨增和.新建本科院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2).

[3]马永春.论大理学院新闻专业实习平台的建构[J].大理学院学报,2009(9).

[4]王水勤.以项目为引导,构建新闻专业第二课堂实践体系[J].文教资料,2012(1).

[5]余婧华,刘玉玲.广电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与探索[J].新闻传播,2010(1).

[6]曾庆均,曾晓松.以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多层次全方位学科竞赛体系构建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7]张彤璞,李春梅.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平台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

课外实践平台 篇2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是在大学生中开展国防教育, 传播军事知识,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完善国防动员体制, 培养有志军旅的高技术人才, 构筑阳刚尚武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说, 它既是军事教育课, 更是思想政治课, 其在国防教育和德育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尽管取得长足进步, 但仍有部分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探索和阐释。目前国内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的研究和创新一般都侧重于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方法方面, 很少涉及长效、常态化的实践环节教育。而且对军事理论课对国家安全、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多停留在集中军训的感性认识和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阶段, 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将军事理论课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环节相融合的相对完整系统的教育体系。其影响表现如下:

(一) 实践教学环节缺失。

高校国防教育主要由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两部分组成, 军事技能训练多以新生军训的形式实施, 内容主要为队列训练、行为养成等。而军事理论课教学通常在新生军训之后进行, 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本形式, 教学内容也基本与军事技能训练内容的相关度较低, 使军事技能训练无法成为军事理论课的实践部分。

(二) 实践教学平台缺乏。

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课堂教学课时多为32学时, 另有4学时作为实践学时。作为一门非专业基础课, 由于缺少实践教学平台和条件, 难以实施集中的实践环节, 仅以查找资料、撰写论文替代, 难以满足学生对军事国防知识的渴求。完全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由学生自由选择时间进行军事理论课实践环节。

(三) 实践教学实效性不高。

军事科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国防教育作为军事科学的分支, 综合性很强, 其融汇了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科技等诸多方面知识。同时因其时代性很强, 且常与最新的军事科技和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紧密结合, 所以仅仅通过参观考察、查找资料、讨论交流这样的形式, 难以为学生展示军事国防知识的全貌, 面对习惯了优越的生活环境, 喜欢开放和新潮的生活方式, 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有较大改变, 获取知识的渠道更为广泛迅捷的当代大学生, 目前的军事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略显滞后, 且实效性不高。

(四) 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以新生军训为主要形式的军事技能培训是以教师或教官为主体, 学生作为客体的模式, 学生相对被动、消极的参与, 常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达不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军事理论课的实践环节不应是军事技能培训的简单复制。另外, 查找资料、撰写论文的实践模式由于过于传统, 题目也多共性, 未免陷于单调, 容易让学生迷惘和懈怠。当务之急, 探索一种学生喜闻乐见, 理论易学易懂的实践教学模式, 搭建可以实施并形成长效机制的课外实践平台, 则成为军事理论课教学创新的首要追求。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 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可以将军事理论课实践环节安排在大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 解决教学内容繁多与教学时间不足的矛盾。课外实践平台建设可以依托大学生军事类社团, 在军事理论课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课外实践环节, 其优点如下:

(一) 实践教学模式大众化。

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 理解能力强, 文化功底较扎实, 对国防军事等方面事件比较关注的特点, 但由于受到自身条件和自身阅历的限制, 其军事知识基础比较薄弱, 且大多限于肤浅的了解层面, 而军事理论课教学不同于理科的技术性课程, 受到内容限制, 更多依靠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口头讲述来传授知识, 常会出现对一些学生对知识点似懂非懂, 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而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 更容易让老师落入说教灌输式教育和呆板教条式教育的窠臼, 使一些学生感到“吃不饱”和“不理解”,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实践教学的魅力就在于将抽象的理论在现实中以不同形式实现、展现或再现, 从而达到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这就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 发掘他们的兴趣点所在, 设计好易于接受、肯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实践教学模式, 吸引学生关注, 培养学生兴趣, 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二) 实践教学形式实效化。

增强军事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是提高其实效性的关键。可以引入“情景体验式”教学法, 构建“参与式学习”的实践教学形式, 既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消除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又对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理解、在理解中升华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切实成为实现其提高军事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目标的有效途径。情景体验式教学法是基于“情景”和“体验”两个核心理念, 糅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教育思想、启发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思想而提出的教学形式。

(三) 实践教学平台社团化。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在学生业余时间进行军事理论课实践教学, 仅仅依靠老师的组织或几个活动的开展是难以长期持续下去的, 可以依托学生社团平台, 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吸引力、覆盖性、自发性的特点, 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在军事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更好地在老师指导下, 主动地、创新地开展以学生社团为平台的军事理论课实践教学。

实现军事理论课课外实践平台的途径和方式如下:

(一) 组建国防教育社团, 搭构实践教学平台。

在军事理论老师的指导下, 委托各教学学院组建国防教育学生社团。依靠现有设备器材和条件, 由学生社团在课余时间组织军事科普讲座、军事技能训练、国防知识论坛、军事开放日、全民国防教育日等形式的活动, 对军事理论课教授的内容进行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实践。构建这样的实践教学平台, 既实现了军事理论的常学常知, 又丰富了军事理论课课外实践的内涵, 吸引了更多学生投身其中。

在军事理论教研部门的领导下, 发挥策划具有影响力的大规模国防教育活动, 高校与部队 (或国防动员部门) 、主流媒体合作, 实现三线联动,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普及国防知识。举办国防展览、军事汇报表演、军事技能竞赛等活动, 不但在高校, 更要在社会上掀起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高潮。

通过与官方和非官方的相关组织合作, 将民防、减灾、自救的教育理念引入高校, 不但培养大学生在关键时刻可以成为“打得赢”的执行非军事任务的后备军意识, 更是使其成为爱国主义中凝聚力体现的最佳舞台。

将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与征兵工作相结合。配合人民武装部门通过日常教育活动, 激发大学生参军入伍、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 为部队输送更多合格的、优秀的钢铁战士。

(二) 引入情景体验式教学法, 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随着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提高和获取知识能力与渠道的扩展, 教育模式必将从单向灌输型转向师生互动型转变, 引入情景体验式教学法, 创设情境, 代入体验, 引导思考, 采取情景短剧、虚拟仿真、动画演示、沙盘推演等多种形式, 增强军事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

我们可以通过情景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 采取声光电多元技术手段虚拟战场环境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 用情景短剧形式将学生代入背景人物体会面对战争的选择, 采用模拟仿真的信息化手段在寓教于乐的游戏中认识现代战争的制胜关键, 采用沙盘推演、历史重演等方式感悟战争艺术的真谛, 从而使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客观认知、主观感受中深刻理解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

(三) 整合教育资源, 实现国防教育和德育教育双重目标。

军事理论课既是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又具有德育教育的相关职能。

爱国主义是公民必须具备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道德规范, 是国防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性, 是军事理论课的核心内容。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军事理论课实践教学当中, 强调爱国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和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自觉与企图阻挡民族伟大复兴的企图作斗争, 打赢“制信息权”的人民战争。

积极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是培养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军事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学生社团组织的国防教育相关集体活动中体现集体主义意识, 重点培养年轻一代的全局观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 使大学生认识到集体主义与人生观、行为准则相结合的重要性, 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社团活动中, 组织大学生以志愿者的形式向大众宣传国防法律法规, 特别是公民的国防权利与义务, 不但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法律意识, 提高执法守法的自觉性, 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通过学生社团进行军事化的团队心理训练, 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提高自我调控的心理能力, 使其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的身心素质。

充分认识军事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核心, 集中力量, 形成“大国防教育”观念, 努力使“全员育人、全态渗透、全程覆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深入军事理论课实践教学, 统一思想, 精心组织, 形成合力, 力求实效。

通过建设国防教育学生社团作为军事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平台, 强化爱国主义核心教育目标, 以国防教育和德育教育融合式教育、理论实践联动式教育、师生互动式教育为突破口, 努力解决军事理论课实践教学缺失的问题。以此, 我们既能继承德育教育、国防教育的优良传统的成功形式, 又能适应形势发展, 迎接更大挑战, 吸引教育大学生、培养固化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关注国防的尚武精神, 达到军事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摘要:将活动内容形式学生喜闻乐见、时代感强的学生社团搭建成长效化的军事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 利用大学生课外时间进行自愿参与、主动参与的实践教学环节, 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性教学循环的目的。

关键词:军事理论课,课外实践平台,学生社团

参考文献

[1]眭国荣.探析多媒体教学在军事理论课程中的运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5) .

[2]李尚益.大学生国防教育与德育的结合[D].长沙:中南大学, 2006.

[3]李伟.对军事理论课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8 (4) .

[4]吴勇刚.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J].国防教育, 2002, (2) .

课外实践平台 篇3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市场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特别是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是越来越激烈, 对于每年的应届毕业生而言找工作难、找一个好工作就是更难了。作为一个多年来从事在高校教育一线的教师来说, 看到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倍感焦虑。为了改变, 也一直在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和不尝试, 认为利用课外学习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解决当前学生学习情况不理想的一种有效手段。具体作为如下:

一、搭建思想教育平台

作者通过长期的研究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学习情况不容乐观的主要原因是思想上的懈怠, 总觉得大学就是“六十分万岁、不一分浪费”还有就是觉得大学学习的知识以后工作能用的非常;还有就是好不容易考取大学总觉得应该好好放轻一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纠正他们消极的学习态度,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学习的重要性, 让他们对将来的就业形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他们明白大学其实更需要刻苦学习, 同时通过搭建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新老生交流会以及组织各种励志教育活动让他们真正明白大学其实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二、利用院第二课堂各种学习平台

为了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院由院团委组织搭建了多个院第二课堂竞赛平台, 如大学英语背诵比赛、大学数学兴趣小组、空中英语实验室、大学语文竞赛、大学计算机竞赛, 理工类的学生公共基础课的学习特别是英语的学习会较为吃力, 所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相应的平台比赛中来, 一方面能较好的巩固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 另外通过这些比赛平台也让他们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长期的坚持和不断的创新, 大学生学习公共基础的兴趣和成绩都有了明显提高, 以我所在系为例本学期我系共有3145人次报名参加了英语课文背诵, 通过2397人次, 通过率为76%, 优秀305人次, 优秀率为10%, 这些数据比之前几个学期都有很大的提高。涌现出如12生物、12电气本1、12电气本2、12土木1、12土木3等优秀背诵班级, 当然, 也有不足之处, 本学期的共缺勤309人次, 缺勤率为9%, 这主要是有些班级对背诵比赛不够重视, 如11级本科班、12建工等。

三、搭建系级学习平台

每个在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公共课外更多的是学习专业课程, 所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是重要的,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各系都应该积极搭建各种专业课学习交流竞赛平台, 以我所在的系工程技术系为例, 我系共有3个本科专业分别是土木工程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和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 另有5个专科专业分别是生物制药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及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学生兴趣和潜能, 我系以省级以上大赛为标尺, 建立系级关于工科学科方面的科技创新、职业技能与实践的大赛平台, 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使学生自主去学习, 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吸引和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为省级以上大赛选拔优秀人才。本学期我系共开展了Auto CAD设计竞赛、大学物理竞赛、电路技能大赛和药用植物提取与分离实验等多个专业课程的立项活动。通过健全组织体系, 创新工作模式, 我系学生的学习状态明显好转, 以课堂出勤率为例, 我系在开展相关平台建设之前建筑工程专业的班级课堂出勤率在80%左右, 通过开展建工类Auto CAD设计竞赛等活动之后, 各班平均出勤率在95%以上。

四、搭建班级学习平台

除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院系各种学习竞赛平台活动之外, 每个班的学生整体特点和学习能力及状态都会有一定的差异, 所以各个班应该结合本班同学的学习特点设计搭建各种学习平台以促进本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果。在我们系我们要求每个班针对本班同学学习过程中的短板课程至少设计一个可操作性平台, 例如:12生物制药班针对同学学习化工原理课程有困难的特点, 开展该课程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与相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组成一帮一的帮扶对子;11生物制药的“健康咨询”活动, 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挖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 对学生第一课堂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小结:

兴趣是学习的导师, 通过搭建和利用各种学习平台, 充分调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改变当前大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和学习状态较差的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们通过不断的完善和创新管理组织模式, 取得了较为可喜的进步。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特别是三本类院校和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学生。三本类院校和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学生因为高考成绩相对不是很理想, 更因为对于大部分经历了紧张的高中学习和高考的学生来说大学就应该是轻松而自由的, 所以学习相对放松, 加之大学教学管理相对人性化和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于是上课睡觉、迟到早退、逃课、考试不及格等情况成为一种常见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种不正常、不健康的学习态度, 作者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失为一种行这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课外平台,教学改革,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刘素芳.扎实推进课程改革, 务实抓课堂教学.考试周刊2010 (11)

课外实践平台 篇4

一、选好阅读书目,向学生开列书单

诵读经典,帮助学生奠定好“先做人,做好人”的人生理念基石,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和浸润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人生的起始阶段感染熏陶中国人的人格气息、高尚情操。中国古代经典名著中如《大学》《论语》《孟子》《老子》《千家诗》《千字文》《三字经》《唐诗三百首》和四大名著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如《野草》(鲁迅)、《女神》(郭沫若)、《背影》(朱自清)、《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老舍);《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魏巍)、《青春之歌》(杨沫)、《回延安》(贺敬之)、《红烛》(闻一多)等;外国文学作品中如《伊索寓言》《忏悔录》《鲁滨逊漂流记》《老人与海》《双城记》《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青少年科普读物中有《少儿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等;中外名人传记中如《张衡传》《岳飞传》《李四光传》《牛顿传》《爱迪生传》等。同时,还有接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的、贴近中学生年龄特征的读物:如《世界少年文学精选》《青少年博览文库》《21世纪中外文史万有文库》《探险系列》等。与中学生善于开拓、勇于创新情趣相吻合的书,像《中学生成才故事》《成功法则全书》《岁月如歌》《中学生成长励志系列》等。易点燃学生思想火花而闪现理想光芒的书刊:例如《感动中学生的100个故事》《中学生增强自信心的128个故事》《校园花儿尽情开》《春草梦》等。广泛阅读科普类与教辅类书籍,拓宽知识面。

二、辅导学生阅读一些有深度却生疏的“精品”

运用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注重从语言、材料、思想、方法诸方面进行积累。并以黑板报或小壁报的形式开辟“介绍一部好书”的栏目进行展示,对所推荐的书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分析,对书中主要人物进行介绍。同时结合语文课,让学生读一读《关于书的书》系列丛书。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同学们开展读书专题辅导会,让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使读书水平逐步趋向有序和高效,使阅读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让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学生解决怎样读效果更佳的问题

要求每一位学生要有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对读书心得及时进行交流,利用主题班会时间进行演讲,专门举办几场读书知识竞赛和征文大赛活动,展示同学们多彩的学习成果。凡在班刊或校刊上发表了文章的均给予奖励。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图书阅览的优越办学条件,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

“教师当须教,尤致力于导”。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毫无疑问,这一广阔而宽松的平台要靠教师和学生共同搭建,课外阅读的内容主要靠教师组织指导。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汗水,才会得到丰收的喜悦,获得累累果实。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既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陶冶了情操,感染了人文情怀;既为学生终身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又激发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让学生精思、熟读、博览、多写,进行独立阅读

随着学生兴趣的增强、知识基础的牢固,他们对课本中的自读课文能自觉地进行阅读了,此时,教师要告诫学生:早读一刻钟,晚阅不放松,传诵一大段,文章贮于胸,要坚持开放自读课和课外自读课,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任鸟飞”、“凭鱼跃”。

强化课外阅读,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脱。通过阅读,广泛涉猎,他们有所领悟,有所发现,在学习方法和写作实践中便有所创新,事实证明,在课外阅读这块平台上大有文章可做,很多同学都获得了收益,领略了文学殿堂的深邃和华美,为其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外实践平台 篇5

一、从激发学生求异思维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课外楷模作用尤其重要,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尽量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特别善于模仿,而和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便经常成为学生模仿的直接对象。他们相信老师无可厚非,可是我们应教会他们老师说的并不都是对的,要学会思辨地看待老师的一言一行,我们爱老师,更爱真理。鉴于此,老师应该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学生会像老师一样不自觉地学习创新。身教重于言教,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哪怕不下一百次地强调创新的重要,也不及实实在在的一次创新来得直接。教师提的问题要有创意,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说出几个答案,这些都要求教师一定要具备创新意识。经常和学生一起搞一些活动,如“脑筋急转弯”、“成语接龙”,老师也成为参与者。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思维活跃了,许多同学回答问题更有创新性,这就是教师榜样作用的效应。

老师的榜样带头作用会让小学生思维得以活跃,这样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思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的分类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例如单一思维与多向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聚敛思维与扩散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动态思维与静态思维,等等。现代社会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如果只使用单一的思维方式,那么思维容易僵化,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才有可能出现创造的奇迹。

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求异思维。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能使思维更深入,理解更透彻,运用更灵活是求异思维的关键。这就要求老师在日常教学当中鼓励学生参加一些课余知识竞答,鼓励学生踊跃发表异议,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尤其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鼓励一个问题多种答案。因为一个问题不止一个答案,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答案就很可能不相同,如果鼓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找出几种不同答案,就可能使思维缜密灵活,从而产生创造性的独到见解,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二、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大自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外就是学生思想活跃的跳板。因此,不要认为学生在课堂上有时异想天开的提问或回答是调皮、故意气老师。即使是异想天开,也应给予鼓励,毕竟它是孩子头脑中思维的结果,更是创造性思维的信号。记得在我一次教学过程中,有一次给学生布置了一篇小作文,题目是写一个小动物,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抓住小动物的特点写。课外有位同学问我:“老师,人是不是小动物?”这样的问题可能多数老师都会生气,但我却笑了笑,温和地对他说:“你说呢?”这位同学说:“老师,我家的大黄牛有四五百斤,人只有一、二百斤,肯定是小动物。”不能说他是错误的,只是有点异想天开。我说:“就按你说的去写吧。”第二天我看到了他的作文:人自以为是地球万物的主人,仗着力量大,仗着会制造工具,舒服地生活着,却把其他动物赶尽杀绝。要知道你们人也是动物,和老鼠相比,可能会吓死它们。但是在其他大型动物的面前,人却小得可怜……学生能将人和动物结合的论证,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一次理论合实践的初探。

三、注重师生和谐的关系的建构,推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听其言、孝其行、亲其师、信其道,可以让学生在宽裕的课堂学习中想他人所未思,言他人所未言,从而创造性地展示自己。教师无意的微笑、对学生言语的关怀、无意的一次家访,对于学生来说无形中形成一股浓浓的亲情。打破学生严师严教的传统思维,让学生切身感到师者如父,学生爱老师,老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老师要有探求真理的模范效应,使所教所授学生能轻松愉快接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更好地推动其创新思维的培养。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活动要让学生当主角,给他们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老师从旁协助的同时让学生展开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爱好人生的兴趣,开发求异思维。形式多变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平台,究其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待大家共同进一步探究创新。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儿童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在七至十二岁,也就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是最佳的选择。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课外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二是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三是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平台,创新思维,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清彩.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

[2]程凤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2009(7).

课外实践平台 篇6

一、扩大地理课堂, 寻求地理学习的空间

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课堂局限于教室,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近乎“纸上谈兵”, 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阅历有限, 无法将地理课堂与现实实践相结合。通过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有助于拓展地理课堂, 拓宽地理学习的空间, 促使学生完成从书本理论到课外实践的跨越。

例如, 在学习中国的地形、气候相关内容时, 作者引导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掌握相关的要领。比如结合所在地的地缘、地貌, 再结合相关的资料开展研究, 了解中国的地形和气候。再比如了解中国地形的总体特征, 了解地形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了解中国的地震带和火山是如何分布的?中国的气候有怎样的分布特点, 这种分布的成因是怎样的?中国有哪些气象灾害?这些气象灾害对生产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课外实践活动中, 学生结合空白的中国政区图, 填写上山脉并标注名称。如以下图表:

中国沿北纬 32°地势剖面

通过以上图和表可以看出中国地形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通过类似的课外实践活动, 扩展了地理课堂, 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二、创新地理课堂, 打造合作学习的模式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 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 也会采用多种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 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 但是这些方法都有点“捉襟见肘”, 学生无法全面“施展”。而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有助于通过合作学习的模式, 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博采众长, 打造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一般来说都是小组合作完成的,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实现从教材到生活实际的迁移与发展。通过课外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 扩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例如, 学习“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时, 作者引导学生小组到图书馆、本地博物馆或通过网络进行查询, 了解如何判断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类型有哪些?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学生合作小组通过实践整理出以下两份关于人口迁移的表格:

“二战”前后的世界人口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人口迁移

整理出表格之后, 学生合作小组结合上述两个关于人口迁移的表格进行探讨, 有的学生便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人口迁移反映的是社会的倒退还是进步?学生就此展开辩论, 有的学生认为是社会的进步, 伴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人口迁移表现了现代文明的进步。有的学生则提出对这个问题应该理性应对, 在战乱时期, 人口迁移是一种被动的迁移, 是被迫的, 是社会的倒退, 而到了现代社会, 人口迁移往往是经济发展、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走出地理课堂,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地理是一门灵活的学科, 所谓“知识在课外”, 书本之外, 有着更多的地理知识等待学生去挖掘, 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培养自身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课堂, 学生被动地学习相关的知识点, 缺乏主观能动性, 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而当学生走出地理课堂, 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点, 运用创新手段, 积极拓展知识网络。

比如针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的方式来研究, 也可以通过发放调查表来了解普通居民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看法, 在实践活动结束后, 学生将这些实践报告收集起来, 结合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汇总, 制成如下表格:

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发现, 其实书本上的知识点正是现实生活的呈现, 深层的地理知识都蕴藏在实际生活之中。

四、激活地理课堂, 实施思想教育行动

教书育人需要教书与育人同时进行, 而一直以来, 很多教师过分重视教书, 轻视了育人的重要性,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 育人比教书更重要。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课业负担较重, 平时也较忙碌, 所以在育人方面, 教师无暇顾及。而通过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有助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应用于课外, 进而实施思想教育行动, 促进教书与育人的全面整合。

针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知识点, 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到当地的公园、小区等公共场所开展实践活动。比如作者曾带领学生举办“爱护环境, 人人有责”活动, 学生小组到当地的公园捡垃圾, 宣传环保低碳的意识和理念, 促进了学生对环保问题的重视, 而且尝试提出一些关于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的建议等。通过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让地理这门课程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达到育人的目的。

总之, 高中地理是一门与生活实际、未来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 这门学科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创新性, 才能让学科改革绽放绚丽的花朵, 才能让教学更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摘要:高中地理是一门与生活实际、未来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将教学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完成学生的全面认知, 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课外探索、认知、实践的价值和意义。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应重点抓好扩大地理课堂, 寻求地理学习的空间;创新地理课堂, 构建合作学习的模式;走出地理课堂, 培养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激活地理课堂, 实施思想教育行动四大环节。

课外实践平台 篇7

1 当前我国高校课外科技竞赛项目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缺少贯穿课外科技竞赛全过程的组织管理体系

在现今各高校的课外科技竞赛组织管理中,往往存在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只注重竞赛结果和项目竞赛的具体执行环节,却忽视了一个科学化的贯穿项目执行环节全过程的课外科技竞赛组织管理体系,还应包括全方位的学科创新活动氛围建设、系统性的学科竞赛科普和培训机制、项目结束后的经验积累及总结报告的形成等。从而能够让学生在一个完善的体系中积累更多知识,能够对学校的课外科技工作提供系统化的支撑,能够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衔接起来。

1.2 缺少信息的有效推送及项目管理过程的评测机制

信息的传递是项目进展的关键要素。科技竞赛是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参与的项目,传统的竞赛环节是指导教师为学生选定题目,学生在具体执行环节中遇到问题再寻求教师指导。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和教师的沟通,教师并不能真实掌握学生的完成情况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导致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无法做到科学管理和适当指导,质量没办法得到实时的评测监控。同时这种一对一的信息传递模式从客观上局限了课外科技竞赛的覆盖面,也制约了学生接收优质内容和信息。

1.3 缺少系统化的竞赛管理基础平台

课外科技竞赛的宗旨是提高参赛者的科研创新能力,努力引导广大高校学生参与课外竞赛,这就需要竞赛的组织管理者在竞赛全程阶段做好管理工作。一个系统化的竞赛管理平台应能够实现课外科技竞赛项目的全面质量控制,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和信息传递渠道及实现资源共享,而当前一些组织者采用的管理办法主要是传统的学生提交成果-专家评审-公布结果的模式,对竞赛组织的前后及中间各个阶段缺乏有效管理。

2 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高校课外科学竞赛管理体系与平台创新研究

针对现阶段高校课外科技竞赛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迫切需要将项目管理理论引入高校竞赛,设计出合理可行的管理系统平台,用理论来指导项目实践,实现项目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挥课外科技竞赛实践育人的最大效果。

2.1 平台需求分析

高校课外科技竞赛管理系统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为解决当前高校采用传统学科竞赛管理模式而产生的诸多问题,如管理流程繁琐,效率低;大量竞赛信息数据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项目执行过程得不到质量保障从而造成资源浪费;赛前、中、后的信息得不到及时公布,不利于内部和外部宣传。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结合项目需要,以确定该系统的主要需求是:

(1)信息公布平台动态发布和管理信息,以便教师和学生第一时间了解有关比赛的信息,创新创业相关案例及资讯发布,实现优质内容共享,以便大家学习和了解;

(2)竞赛项目网上申报及评审,项目执行过程中阶段性的自评及管委会和导师团评测,便于过程管理中质量监控;

(3)财务预算的划拨及报账业务,奖励的申报,包含报税及相关知识学习和材料下载;

(4)数据的分析整合及每个工作流报表输出,导入和导出数据,上传和下载文件。

需求用例图如图1所示:

2.2 平台功能设计

根据竞赛项目所需具备的功能需求分析,设计出针对课外科技竞赛管理的系统功能模块。该系统是一个集资源共享、信息发布、文件下载、竞赛申报、竞赛审批、项目管理和认证管理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高校课外科技竞赛系统。

2.2.1 信息展示平台

平台功能包括:竞赛通知(赛事最新动态、赛事结果公示)、作品展示以及提供相关文件下载。展示平台使用动态网页形式展示,采用.NET开发技术,网页内容管理模块负责对各种竞赛信息进行新增和修改。运用用户信息管理模块可对用户进行管理,包括对各类用户赋予不同的用户权限,用户需要注册用户名和密码登陆该系统,体现了系统网络安全性高的特点。

2.2.2 项目管理平台

该系统的功能是竞赛申报和审批程序的管理。比赛前填写申报表,其中包含参赛者的信息、预算信息,确保审批工作流的设计数据以满足当下的实际需要,便于后期重组。当用户登录时,系统调用工作流实例,工作流引擎会自动分配角色,并确定管理重点,以及对每道流程节点状态转换条件的状态进行状态机模型设计。

2.2.3 项目管理模块

主要是方便学生对项目进度进行管理和指导教师了解掌握学生进度。项目进度管理的工具和方法有多种,例如:甘特图、里程碑图、挣值分析法、S曲线、关键路径法(CPM)、计划评审技术(PERT)和图形评审技术(GERT)等。实践证明,这些工具和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指导教师对竞赛指导过程采取项目管理的方式,定期审核竞赛作品进度和质量的关键检查点,并对竞赛作品的创意与技术表达提出改良、改进的建议和意见。

2.3 项目管理理论在竞赛管理体系中的应用

项目管理是在项目活动中对系统使用管理方法和工具进行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强调目标的实现和产品的质量,采用团队化工作模式,并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其成功的评价标准包括时间、成本、范围、质量和资源五个方面,这与竞赛管理考量标准和需求契合。计划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竞赛项目课题及目标,然后对项目计划做进一步的分解和细化,使分解后的项目子计划能够在各个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得到落实。

2.3.1 进度管理

项目管理者应注重对项目目标完成时间制定计划,并在执行过程中定期检查计划,在进度方差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修改计划,直到任务完成。处于研究阶段的每个节点都有一个时间表,以确定每个阶段的完成内容和形式,该计划由指导教师批准后生效。课题组的研究工作都会按照计划进行,主管部门也会按节点进行阶段检查。进度的修改,需要申请指导教师批准。

2.3.2 费用管理

项目的费用管理主要是保证在经由系统内各个环节评审后批准的预算条件下确保项目能够完成,并保证其质量,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成本、材料成本及其他成本,主要环节包括前期预算申请、中间费用报账、后续奖励发放等。经费的使用严格按照国家及组织者的相关规定执行,并得到实时监督。

2.3.3 质量管理

为了确保竞赛项目能够达到预期效果,除了需对参与项目的人员、项目执行环节及项目材料进行严格控制把关外,还要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质量进行管理和评测,从而保证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对应每一个阶段各项目都需提前制定目标,规定时间内上报阶段性成果交由管委会评审,才可进行下一步计划,围绕项目质量所进行的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目的是实现项目质量的最佳化。

2.3.4 人力资源管理

课外科技竞赛和项目管理的核心是人,在项目组组建时要充分考虑个人的专业背景和成员的工作能力,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可通过平台的一些测试功能,如心理测评、职业测评等,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人员组合,使项目组构成合理、分工科学,使每个参与人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发挥技能。同时,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项目组人员工作量和绩效进行考核,引入适当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 结语

课外科技竞赛旨在为大学生营造综合实践育人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及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专业水准及团队协作能力。基于项目管理的竞赛系统的搭建,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项目科研能力,后期将竞赛结合学校科研合作项目,走出校门与企业、公司、设计机构建立设计创新实践基地,参与设计成果的开发和转化,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汤兆平,孙剑萍.提升我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层次对策[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3):76-80.

上一篇:《大上海》下一篇:动漫高科技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