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发展

2024-10-20

设计艺术发展(精选12篇)

设计艺术发展 篇1

“设计是包含规划的行动,为了控制它的结果,它是很难的智力工作并要求谨慎的关键的决策。它不重视把外形摆在最优先地位,而是把与之有关的各方面后果结合起来考虑,包括考虑经济、社会、文化效果。”———利特。设计从根本意义上讲是社会和文化思想的反映,因此设计艺术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对社会的理想。讨论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先要看看人们对社会的理想模式,或要求、或幻象、或期望、或责任等。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21世纪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设计的观念不断地发展,探索未知,为后工业社会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理念,就是说设计已经不再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世界,更重要的是设计研究科学的双重性的调和,即科技给人和人生存方式的影响及科技给社会带来的污染和危急。设计的观念决定了设计艺术发展方向,本文即从以下角度探讨了设计艺术在未来的发展态势。

一、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适应科技的变革

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必然会极大地影响,人类的价值和思维方法的改变。丹麦的设计师福林特的设计观念能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他怀疑西方的物质享乐和消费注意价值观,主张从工业文明的物质享乐转变为非物质的过程,强调服务和无处不在的信息交换,他甚至向往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现在他正专心于“衍续”产品和建筑的观念设计研究,并开设了一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商店,专门出售“衍续”产品。可以看出,工业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处理好设计观念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因此,设计与社会经济形成互动的关系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后现代主义提出艺术与科技融合这个问题将在信息社会设计中得到解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信息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的比重日益增大,从事具体的工业生产的人数在逐步减少,而从事信息业和服务业的人数在迅速增加。人们的需求重点从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转移。21世纪的设计观念是,从有形的设计向无形的设计转变;从物质的设计向非物质的设计转变;从产品的设计向服务的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的设计向虚拟产品的设计转变。我们的社会从过去的“硬件社会”向今天的“软件社会”转化,人类已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单纯的科技主义文化已不能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已变成了一种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学科。新的设计形态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设计的产品也成了一种时时变化着的东西,通过这种产品设计师与顾客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例如多媒体设计、虚拟空间的设计和网页设计,它们的传统形式已不复存在,纸张、油墨、装订线已变成了各种电子线路,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已不像一份报纸、一本书那样摆在我们面前纹丝不动,而是在屏幕上闪烁着各种光芒,变换着各种造型,每当你按下一个按钮,将会出现一幅新的场景与新的文字,它们将按照你的要求,提供给你不同的功能:查寻资料、浏览网站、了解产品、发送文件。在这里,任何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和衡量标准都显得毫无意义,设计师同时也是艺术家,它将充满感性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合理的生存空间,在更高层次上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文化背景

设计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因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种为基础。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但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概念,结果就会如同水中捞月一般。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概念上,东西方的哲学体系有基本的差异。在西方而言,特别是自文艺复兴时期起,人类已被视为大自然的主宰,甚至可以控制大自然,因而导致后来兴起的工业革命,以及各种卓越的科技发明。可是,在东方来说,人类往往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不断努力寻求与大自然的协调。我们这个以西方为主导,竞争激烈的消费社会,往往欠缺安稳;而东方哲学体系所灌输的和平安静思想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空间构成的意识、生命力的节奏与韵律、线面的有机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这种种充满活力的造型,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而它们恰恰是承载东方文明的载体。这些造型不是单纯的再现已知事物,也不是纯粹的主观的幻想,而是以科学思维所不能替代的直观感受在未知的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中的探险。它记载了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了生存的勇敢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刻的审美观和哲学观,因而这些造型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先进世界资讯发达,社会及文化发展渐成一体化。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然立足于本土文化和思想基础,将精髓融会于现代思潮中,丰富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个多极化的现代国际文化体系。

设计是文化的设计,而不仅仅是流行的色彩与块面的罗列与拼凑。对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借鉴是在传统审美基础之上进行的。在设计实践中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构图原理和平面化特征以及画面中各元素之间力的平衡的研究是发展中国设计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绘画的构成中讲究“经营位置”,也就是说在平面化的效果中注重各部分的和谐与完整,各种元素之间力的关系力求达到平衡,即各种元素的力度包容在整幅画面中,“内容即使繁杂,也统一于意境”。同时,对传统构图中的“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和传统笔墨效果的吸收与借鉴也是重要的课题。

三、设计在未来的挑战之一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从长远角度看,最好的生态产品将会成功并控制市场。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问题困扰着我们。自然资源迅速减少,环境污染公害增加,这些不稳定因素导致西方工业经济衰退。保存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要求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探索新方法解决垃圾处理,以减少污染,节约原料;改善产品结构,使其可修理;使用无废料的太阳能;节约用水设计等。格鲁斯,于1975年提出“有意义的功能”理论,设法跳出自然科学思想的目的理性,倾向于人文科学思想方法,尤其是知觉心理学,它在德国首先提出再生循环处理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思想即生态设计。

在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中心主义的过度扩张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为当代的发展不应该损害后代的发展权利和机会。目前,追求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在全球获得广泛的共识,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计划,《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就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农业和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是以科技和信息作为经济发展的原材料,是建立在在人人类类智智力力或或智智能能充充分分发发掘掘与与利利用用基基础础之之上上的的,,不不会会对对自自然然资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采和应用,进而产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相反,它要利用科技手段去保护和改造自然环境以维护生态平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使自然环境更有利于增进人类的健康发展,从而使现代人类社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事物的存在都要符合发展的观点,变革是持续不断的,设计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要探讨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须明白设计是一个边缘学科这一本质,在人类科学与文化都在进步与革新的时代,对于作为艺术与科学、物质与精神、人与环境和谐之纽带的设计艺术,变是永远不变的原则。

设计艺术发展 篇2

在当今我国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在人类面临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之机,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个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的艺术门类,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手段,在可持续发展和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应有更多的思考与举措,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的、人文的环境艺术将成为环境艺术设计和实践的发展方向。通过艺术设计的导向引导社会价值的转变,充分利用和发扬先进文化,促进薪的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

可持续发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理念与措施环境艺术设计针对当前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可利用资源进一步耗费的问题应形成其设计理念及相应措施。环境艺术设计在于空间功能的艺术协调,并不一定要创造凌驾于环境之上的人工自然物,重要的是其设计元素即满足人们的实际功能需要,又符合人们审美的精神要求,更重视人在环境中的情感调节和控制,使环境真正起到陶冶情操的功能作用。可持续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持续发展观在设计中并不是简单的环保材料与传统材料的互换,也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模仿,它是一种设计思维的转变;是对生存环境的改善和对环境合理利用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必须考虑生态要求和经济要求之间的平衡,合理地选择材料、结构、工艺,在使用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能耗,不产生环境污染和毒副作用,并易于拆卸回收,也就是少量化、再利用和能源再生的三个原则。

在环境艺术中尽量实施简化设计,避免设计的复杂对资源的消耗和占用,增加资源的利用率。简化设计并不等同于简单设计,不等于放弃艺术审美的追求。因此,简化设计即节约资源,同时又满足审美和使用功能,越来越成为评价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重要标准。在业内,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使当前先进的信息、生物、纳米等高科技术服务于环境艺术设计领域。除了对传统材料和技术的环保改造,同时也要加强对空中水资源、太阳能、风能的合理开发利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以持续发展观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将方案的前期规划、方案确定、施工、建成后的使用甚至停止使用后的回收过程作一整体设计构思。在整个过程的每一环节,我们应把环保节能的观念放在优先的位置,处理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日本鹿儿岛建筑会社生态中庭,是一个将生态型建筑理念用于办公楼设计的尝试。无论是在建筑设计里,还是在室内环境空间里,都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运用常规设计的手段,充分利用风、水、阳光、植物等自然元素,通过对外墙、遮阳板、屋顶架空层、绿色中庭等方面进行精心的设计,在营造健康舒适的楼内空间环境的同时,达到最大限度的节能目的。中庭两侧全部采用通道,把办公室与中庭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上部开设了天窗,在中庭顶部安装反射装饰板,充分地使用天然光。中间的绿廊、水景、光廊充分体现人和大自然的最大融合,通过大量具有环保意识的设计,即在空间上体现了民族文化,又最大地利用自然光,降低了大楼的能耗。生态设计观生态化,其内涵是将生态学的原则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中,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和认识问题,并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最优化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观要做到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的设计原则。

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工环境是以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损耗为代价的,近几十年来人居环境的恶化、资源匮乏和环境事件的频繁发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取向,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仅要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来应对,还要突破技术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高度寻找环境保护的新支点。在发展当代中国的艺术设计道路上,我们在不断的探索,几年内走过了别人几个世纪,甚至更长时期的路,从西式古典到西方现代,从国际化思潮到地域性文化,到当今的生态化设计。虽然,很早就有人提出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问题,然而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我们所能看到的成功地处理好人与生态化设计的范例并不多。

为了创造21世纪的自然和生活的和谐关系,新世纪里爱知世博会以“自然的睿智”为主题,通过这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来体现现代科技如何使大自然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对世界作出了典范。为体现“自然的睿智”的主题,博览会从整体规划和设计、会场建设、运营到结束,都本着“减少环境负荷与可持续发展”进行。尽量减少对原有地形地貌的改变,减少新建和新开发建筑,使用材料必须能“再利用”、再循环或能被“自然界无害分解”。此外,本次博览会各展馆及会场设施所需电力能源将全部由设在会场内的多种再生能源系统提供,包括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会场内的生活垃圾发酵产生的沼气发电及四种燃料电池发电。最大的构筑物“全球环路”作为连接各建筑群的空中环路,地面的铺装材料是由间伐材及废木材加树脂制成的“再生木”做成,不仅美观,走上去也很舒适。长久手主会场让观众亲身感知到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或古老的睿智,来帮助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体现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展馆外层是一个巨大的、像蚕茧一样的竹编笼子,用以帮助建筑物内层的通风遮阳。内层也是大量运用竹、木等原生建材及一些采用高科技技术的新型绿色建材。外墙体材料采用淀粉和食品废弃物制成,在废弃之后,经发酵和在微生物作用下还原成土壤。屋面采用了一种“光触媒金属板”新型材料,就是在金属表面涂了一层氧化钛膜,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会产生活性氧,进而分解有机物,在雨水的冲刷下,达到自己洗净的作用。还可让水慢慢流过屋面,利用水的蒸发达到冷却屋面的目的从而减少夏季的空调负荷。

为营造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很多地方的环境设计开始回归到近自然状态或退耕还林,有的把河两岸的水泥打碎,重新恢复为泥地,甚至把已经拉直了的河流恢复成原来弯弯曲曲的蛇形,使水流回缓,水中的许多生物又重新出现。建立生态化设计观,创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生态文明,是人类不能回避的责任;是人类社会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用更少的能源和资源去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实现材料应用的循环,产品产出与回收的循环。使用资源,净化环境,回归自然,才会有人类的灿烂明天。

人文设计观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特别是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等特征,它也可以说是人们在生存过程中的一种心理和审美的需求。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不同的审美需求,居住和生存环境要有一定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文化特色,这就是环境中的人文因素。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现代设计使世界变得越来越相似、文化越来越趋于同一。人们在不断的思索中经历了后现代主义诸多思潮与流派的冲击和洗礼,思维逐渐明晰,在传统中探寻本地与地域设计元素的道路为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所青睐。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民族图案、文字、书法、印章、绳结、剪纸、彩娃、年画、脸谱等老祖宗的遗物无一不被重新挖掘而粉墨登场,并因此而造就了许多世人公认的优秀之作。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不应仅止于这些符号的表象,而应重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朴素而睿智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阴阳有序”的环境观。把老祖宗的博大精深的思想精华结合时代的特点和需要,来解决我们面临的环境危机也许还有更多的东西值得去探索。

面对全球文化一体化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在继承民族传统与西方文化之间,我们有过许多的徘徊、折衷,有形式、符号等元素的吸收,也有外来文化的移植、嫁接。其实,一种文明、文化只有在始终保持本土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在宽容、开放的同时对外来文化加以能动的选择与消化吸收,将外来文化中适合我们当前与将来发展与进步的部分转化为自我文化肌体的有机养分。日本文化在明治维新时期向西方学习,同时将本族文化继续发扬推进,最终形成当前具有日本特色的设计风格。“一个民族文化创新的丧失,意味着这个民族文明的终结”。当前,在中华民族传统五千年文化的基础上,吸取人类新的科技成果,创造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与环境问题的新的设计文化,即和谐的、节约的、生态化的设计文化,必将成为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趋势。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研究 篇3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研究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面对的挑战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存在的不足。

1.学科内涵模糊。一般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设计领域突破了室内设计的范围,突出了以建筑为主体的区域环境设计。但是对环境艺术设计所涵盖的具体内容,学者们却各持己见。郑曙旸认为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室内与景观设计两个方向,吴家骅则将城市设计、景观和园林设计、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有关技术与艺术的问题归为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尼跃红界定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是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与居住区规划。不难看出,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已有的建筑、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在研究领域上有一定程度的交叉。

2.学科快速发展引发的问题。随着城市建设快速的发展,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高等教育遍地开花,无论是艺术类、综合类,还是理工类、师范类、农林类,甚至一些财经类高校也增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学涉及专科、本科及研究生等多个教育层次。在“大干快上”的学科发展热潮中,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首先,学科理论发展滞后,缺少持续的、广泛的、系统的理论性研究,并且缺乏一些权威的学术组织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上进行指导。其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比例过大,有经验的教师颇为稀缺;许多教师终日疲于上课,分配在科研与实践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影响其专业水平的提高。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风景园林专业成为一级学科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影响。

风景园林是一个与环境艺术设计有着密切关系的专业。在2011年新学科目录中,风景园林专业(可授工学、农学学位)从三级学科一跃成为与建筑、城乡规划、设计学等地位相同的一级学科。专业的核心内容大体是以“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为研究对象,“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提出“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因为环境艺术设计与风景园林在设计范围上有重叠,所以对两个专业进行对比,有利于探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之路。

1.专业特色的对比。目前在中国高等教育中,风景园林专业多设立于工科的建筑类院校与农科的农林类院校。在建筑院校中多称之为景观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在空间规划设计方面的能力。农林类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更加重视园林植物在专业中的基础地位。学生通过大量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认识的训练,牢固地掌握了园林植物的知识。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突出了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在学生的艺术素养、艺术技巧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与风景园林专业相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室外环境领域的时间相对较短,在解决设计问题时,科学、理性的分析稍显不足,更多的时候是依赖于设计师的艺术灵感。

2.学科发展空间的对比。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后,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专业划分将更为细致。同济大学刘滨谊教授在谈及对风景园林学二级学科的认识时认为“风景园林学应下设5个二级学科即风景园林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在艺术学成为独立的门类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以随着学科地位的提升而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但是,面对学科体系日益完善的风景园林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室外环境领域该如何发展,如何强化自己的专业特色,如何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这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3.生源对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收的生源主要是具有文科背景的艺术生,即入学考试需要加试美术。依托建筑学的景观学专业和农林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招收的学生多为理科背景。两个专业的生源相比,艺术功底较好、思维活跃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而逻辑思维能力强是景观学或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长处。但不可否认,在报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高中期间文化课成绩比较差,为了能考上大学转而去学习的美术。因此与风景园林专业的生源相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弱,知识面较窄,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较弱。

二、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思考

1.凝练学科核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中最关键的是确定学科核心,通过凝练学科核心,使专业特色更加鲜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已经实现了从室内环境到室外环境的延伸。与有限的室内空间相比,室外空间范围更加广阔,如果将这些都纳入到设计范畴之中,那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仅无力承受这样的重担,还会与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等专业产生冲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将研究范围限定在以建筑为主体的有限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之内,即室内环境与建筑周边环境;其研究重点在于沟通室内与室外的关系,实现室内外环境一体化设计;其研究目的是解决建筑室内与建筑周边小型尺度空间的问题,为人们营造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

2.完善专业理论体系。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脱胎于工艺美术教育。因为长期以传统美术为基础的艺术文化作为主导,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科学技术理论不够重视,所以完善其专业理论体系十分必要。首先,应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和促进专业理论的深度研究;其次,可以借鉴相关专业已有的科学理论作为有益的补充。只有以完善的学科框架和成熟的专业理论为基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3.建立合理的培养目标。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该扭转学校只是在培养“设计单位实习生”的理念,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全过程的设计知识与自主创新的能力作为基本目标。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从方案构思到最终实现的全过程,初步建立起与各专业、各工种协调的概念,逐步积累作为设计师的基本素质。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具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中,师资队伍无论是在生师比、职称结构、学源结构还是年龄结构上都不尽如人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应建立一个培育高层次人才的环境;其次,组建知识结构合理、学科背景丰富的教师队伍;再次,引进和培养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5.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应该具有很强的艺术创作与设计表达的能力,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与归纳能力、较强的接受新事物与新思想的能力。为了提高环境艺术设计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应提高生源质量,加大文化课成绩在综合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其次,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文化的教育,改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错误认识;最后,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使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得到强化训练,提高设计能力。

三、结语

论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 篇4

随着时代的变迁, 设计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21世纪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得设计的观念不断地发展, 探索未知, 为后工业社会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理念, 就是说设计已经不再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世界, 更重要的是设计研究科学的双重性的调和, 即科技给人和人生存方式的影响及科技给社会带来的污染和危急。设计的观念决定了设计艺术发展方向, 本文从以下角度探讨了设计艺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适应科技的变革

人类的价值和思维方法的改变都是漫长的, 但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其发展。丹麦的设计师福林特 (Niels Peter Flint) 的设计观念能给予我们许多启示, 他怀疑西方的物质享乐和消费注意价值观, 主张从工业文明的物质享乐转变为非物质的过程, 强调服务和无处不在的信息交换, 他甚至向往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现在他正专心于“衍续” (Sustainable) 产品和建筑的观念设计研究, 并开设了一家以自己的名字 (flint) 命名的商店, 专门出售“衍续”产品。

可以看出, 工业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处理好设计观念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因此, 设计与社会经济形成互动的关系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讲,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实质。英国的工业化开始发生于18世纪, 西欧、北美的工业化始于19世纪, 到本世纪中叶进入成熟的高度工地区, 工业化的进程大都始于20世纪;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 则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此, 工业化是一个世界化的进程, 而且至今这个进程还远没有达到终点。工业化带来的是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 其本质是追求物质化。西方在达到高度工业化的过程中, 一方面生活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另一方面也目睹了工业化带来的一切副作用。西方的许多学者提出, 从工业化的物质文明向非物质文明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信息技术。21世纪的设计观念是, 从有形的设计向无形的设计转变;从物质的设计向非物质的设计转变;从产品的设计向服务的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的设计向虚拟产品的设计转变。

人类社会发展是呈现螺旋式的上升, 现代主义提出的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这一问题将在信息时代的设计中得以解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的比重日益增大, 从事具体工业生产的人数在逐步减少, 而从事信息业和服务业的人数在迅速增加。人们的需求重点从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转移。我们的社会从过去的“硬件社会”向今天的“软件社会”转化, 人类已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新的技术又一次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工业时代生产规模的庞大、集中、标准化向后工业时代的小型、灵活、多样化发展, 产品的个性化和文化特色成为生产的重点, 设计的含义发生了质的变化, 两种文化从对立走向融合, 使得传统的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产品设计中, 产品的形式与功能已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单纯的科技主义文化已不能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已变成了一种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学科。新的设计形态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设计的产品也成了一种时时变化着的东西, 通过产品, 设计师与顾客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例如:多媒体设计、虚拟空间的设计和网页设计, 它们的传统形式已不复存在, 纸张、油墨、装订线已变成了各种电子线路, 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已不像一份报纸、一本书那样摆在我们面前纹丝不动, 而是在屏幕上闪烁着各种光芒, 变换着各种造型, 每当你按下一个按钮, 将会出现新的场景与新的文字, 它们将按照你的要求, 提供给你不同的功能:查寻资料、浏览网站、了解产品、发送文件。在这里, 任何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和衡量标准都显得毫无意义, 设计师同时也是艺术家, 它将充满感性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合理的生存空间, 在更高层次上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文化背景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 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 因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种为基础。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 但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概念, 结果就会如同水中捞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概念上, 东西方的哲学体系有基本的差异。在西方而言, 特别是自文艺复兴时期起, 人类已被视为大自然的主宰, 甚至可以控制大自然, 因而导致后来兴起的工业革命, 以及各种卓越的科技发明。可是, 在东方来说, 人类往往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并且不断努力寻求与大自然的协调。我们这个以西方为主导, 竞争激烈的消费社会, 往往欠缺安稳;而东方哲学体系灌输的和平安静思想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 空间构成的意识、生命力的节奏与韵律、线与面的有机结合,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这种种充满活力的造型, 体现出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而它们恰恰是承载东方文明的载体。这些造型不是单纯的再现已知事物, 也不是纯粹的主观的幻想, 而是以科学思维所不能替代的直观感受, 在未知的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中的探险。它记载了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了生存的勇敢行为, 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刻的审美观和哲学观, 因而这些造型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 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

先进世界资讯发达, 社会及文化发展渐成一体化。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然立足于本土文化和思想基础, 将精髓融汇于现代思潮中, 丰富我们的生活, 成为一个多极化的现代国际文化体系。

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制的逐步瓦解, 经济发展的中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已有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 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价值观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 把握住历史的契机, 站在新的高度对中国传统哲学观、美学观的再认识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道路。

设计是文化的设计, 而不仅仅是流行的色彩与块面的罗列与拼凑。对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借鉴是在传统审美基础之上进行的。在设计实践中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构图原理和平面化特征以及画面中各元素之间力的平衡的研究, 是发展中国设计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绘画的构成中讲究“经营位置”, 也就是说在平面化的效果中注重各部分的和谐与完整, 各种元素之间力的关系力求达到平衡, 即各种元素的力度包容在整幅画面中, “内容即使繁杂, 也统一于意境”。同时, 对传统构图中的“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和传统笔墨效果的吸收与借鉴也是重要的课题。

三、设计在未来的挑战之一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从长远角度看, 最好的生态产品将会成功并控制市场。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问题困扰着我们。自然资源迅速减少, 环境污染公害增加, 这些不稳定因素导致西方工业经济衰退。保存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要求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探索新方法解决垃圾处理, 以减少污染, 节约原料;改善产品结构, 使其可修理;使用无废料的太阳能;节约用水设计等。格鲁斯于1975年提出“有意义的功能”理论, 设法跳出自然科学思想的目的理性, 倾向于人文科学思想方法, 尤其是知觉心理学, 它在德国首先提出再生循环处理设计思想, 这种设计思想就是生态设计思想。

在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 人类中心主义的过度扩张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这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认为当代的发展不应该损害后代的发展权利和机会。目前, 追求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在全球获得广泛的共识, 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计划, 《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就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农业和工业经济相比, 知识经济是以科技和信息作为经济发展的原材料, 是建立在人类智力或智能充分发掘与利用基础之上的, 不会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采和应用, 进而产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 相反, 它要利用科技手段去保护和改造自然环境以维护生态平衡, 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使自然环境更有利于增进人类的健康发展, 从而使现代人类社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变革是持续不断的, 设计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要探讨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 必须明白设计是一个边缘学科这一本质, 在人类科学与文化都在进步与革新的时代, 对于作为艺术与科学、物质与精神、人与环境和谐之纽带的设计艺术, 变革是永远不变的原则。

参考文献

[1]V.C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2]杨砾, 徐立, 人类理性与设计科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

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思路-无图版 篇5

----新加坡学习的启示与总结

周一鸣建筑工程技术系装饰教研室

摘要:笔者通过新加坡学习考察总结,结合学院艺术类专业发展情况,归纳出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无界化管理等理念对艺术类专业发展的启示;国家博物馆、国家规划馆、红点设计博物院等设计手法、展示方法设计对艺术类专业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办学理念、设计与教学、艺术氛围

2010年8月,跟随学院组织的骨干教师团到新加坡进行为其10天的学习考察,主要在新加坡南阳理工学院参加“办学理念与教学管理”的培训讲座,也参观体验整个学院规划、设施,并深入考察了工程系、生命科学系、经济管理、艺术系等系的实训室以及各类教学设施。学习期间,恰逢新加坡45周年国庆日,全国放假欢庆,我们自由活动,我独自去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红点设计博物院等地参观,开拓了视野、受益匪浅。结合艺术设计专业,得到一些新认识并粗浅勾勒出专业发展、专业教学方面的新思路。

一、南阳理工学院----办学理念的启示

院方最先介绍的是新加坡的政治经济与教育的关系:新加坡幅员不大、工矿资源很少,但地理位置优越且同西方发达国家有特殊关系。政府将21.5%的财政收入投入教育,注重人力资源的循环开发、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为该国的工业、服务业、旅游业源源不断注入优质新鲜的血液,使独立仅45周年的年轻小国在经济上得到蓬勃的发展。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理念、教学内容,紧扣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培养适用的科技应用型人才。

培训期间,所有老师都给我一个深刻印象,那就是“国家”与“学院”的概念深入人心:国家的政治动向、经济策略的发展观深入人心,学院的办学理念深入人心,这些都是无形无声的导向,指引着每个人以积极主动、富有责任的态度出色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形成和谐向上的整体氛围。

学院的办学理念是由林靖东院长提出,在学院的任何角落都可以感受体验到这样的理念,同时也给我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很多启示。

1、“教学工厂”理念 所确定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多元技巧的人力资源,教学

计划根据工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强调实用性;在课程安排上,学校对实验室的建设很重视,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动手的机会,学生大半时间是在实验室消化专业知识。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能够做企业项目,如:客服/呼叫中心承接的调研工作;与医院合作,制作高仿真人造头颅模型等。

这一理念与我院项目化专业教学异曲同工,经过近三年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艺术设计专业引入“教学工作室”这一概念势在必行,这是对项目化教学的强化、深化与固化,也是未来艺术高职专业教育的必要手段。将传统实训室进行改造变为专业教学工作室,融合教学、研讨、设计、制作等综合功能,同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与项目任务,提升专业教师与学生的动手与实际操作能力。艺术专业可以设置平面设计工作室、室内设计工作室、模型制作工作室、室内彩绘工作室、绘画与裱画工作室、陶艺工作室等。

2、“无界化管理”理念 是指学院各部门之间破除界限,相互交融、相互合作,达到共赢。无界化体现在建筑上,学院所有建筑都有立体廊相连,日晒雨淋不愁;无界化也更体现在管理上,部门、师生、院企之间都实现这一理念,如生物工程系开发某一项目,可以把其它系相关知识的专家邀请进来一同开发。

艺术设计专业在工程学院是年轻、活力、小巧、富有创新的专业,她培养学生二维(平面设计)、三维(立体的工业产品设计)、四维(室内、环境设计)方面的设计与制作技能。该专业对学院至社会有强大的服务能力,对学习、生活环境中的任何物件都能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与学生每年的优秀作品可以展示在学院的各个需要装饰艺术的空间;完成一些公益广告设计,遍及学院各个角落,包括草坪、教室、食堂、卫生间、宿舍,如卫生间常见的“来冲冲、去冲冲”这样的标语也可以因为设计而变得富有趣味;某系开发一个产品,艺术设计可以协助设计出更好的造型、平面宣传;可以辅助其他院系的教师美化教学PPT、精品课程网站等。只要世界需要美,艺术设计就可以无孔不入的创造美的价值,提升校园、社会的文化与形象,以最先、最快的速度实现无界化理念。

3、“无货架寿命”理念 是指在用人方面,注重能力与经验,而不是单纯最求学历,为了适应与国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培训师资,学院注重教师技能的实用性和超前性,实践性和有效性。其手段是送师资到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的企业去学习,把最新的科技带回新加坡、带回学院,帮助更好地盘活各项教学、培训活动,发展国家经济。

这一理念要求艺术专业教师深入产学合作,走出去、引进来,用项目互动校企,用项目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学生实操能力。目前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建筑装饰设计等专业课程,教师已经不自觉的引用这一理念,将真实的和比赛的设计项目带到课堂,采用真题假做或真题真做的方式,促进教学。

4、“以人为本”理念是指尊重、注重每位学生、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上,我们可以看到建筑间的连廊是交流与沟通的纽带;走廊顶上一个轨道可以递送教学文件到任何指定的地方,提升办公效率;教室外的窗台设计成桌子的高度和宽度还配有电源,随处可以上网,学生可以利用等候时间学习;学院公共空间布满可以乘荫的聚会空间、促进交流;小超市、小药房、不同的餐厅都镶嵌在教学建筑中间,服务学习之外的生活需要;走廊的展示栏是学生自己的面孔、活动、想法,主人翁的自豪感与集体精神扑面而来;图书馆虽小却很人性化,它的色彩丰富具有活力而温馨的氛围,座椅非常的舒适休闲,学生可以很放松的阅读、看碟片等等无不显示出处处为学生、老师着想的人性关怀。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需要看、练、做、思考、交流,才可以更好的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如何为学生教师营造一个美好、良性发展的学习氛围,是专业发展过程中必须直面的问题,我们将在以下方面着手:工作室的建设与运行(促进教学研)、作品展示室的建设(激发学习积极性与自豪感)、图书资料的增设(紧跟专业发展前沿动态)、交流与休闲空间的建设(带有艺术氛围、打开思维的交流吧)。

二、国家博物馆----设计教学的启示

06年12月翻新工程完成后,博物馆设置了新加坡历史馆、新加坡文化生活馆和临展厅,博物馆的展示别出心裁,有以下特点:

1、交融国家博物馆呈现给观众的是古典和现代融合的面貌,其建筑就是由古典与现代建筑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一半是欧式一半是现代风格的中庭,中庭里很多小朋友画画,欣欣向荣。

2、导向历史馆将现代科技融入历史展览品中,参观者随身佩带的讲解机进入一个圆形的时空隧道,隧道里的数字与讲解机里的内容吻合。新加坡历史从14世纪起,经过18世纪英国人斯坦福·莱佛士的开埠,19世纪英国殖民时期,二战期间日治时期,迈向自治与合并时期,走向独立时期到1965年独立后。参

观者可以自行选择某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方面听相关讲解,了解展览品背后的故事;部分展览品的原使用者,也会通过小屏幕亲自讲述它们所经历的新加坡历史,这种设计理清了新加坡历史线索,避免观众路线重合与拥挤,也尊重了观众的选择。

3、体验在新加坡文化生活馆中,保留了新加坡本土多元种族、多元文化风格,让人们从美食、时尚、影片和摄影这四个方面,去认识新加坡的历史面貌。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来传达历史信息。如影片展览,可以看到过去的电影在播放,还可以带上耳机听老唱片;美食历史其中一部分展示新加坡饮料,除了看到饮料的样子,我们还可在一个特制的小孔中问到饮料的味道。

4、好奇在摄影馆中,有个大柜子,柜子上很多的抽屉,都是关闭的,如果你有好奇心,就可以打开来,往往可以看到意想不到的展品----照片,像是特地珍藏起来,又像和你捉迷藏,这种展示手法令人难忘。

5、归纳看罢所有的展馆,观者可以清晰的记忆并归纳出新加坡的历史、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这得益于展览馆精心的策划、安排与别具匠心的展示方法。

通过展示,一个国家的过去与现在、形象与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它们至今还历历在目、深深的印在我脑海,就是它的成功所在。这让我联想到设计教学,如果我们也充分的考虑学习者的内心需要,设计教学环节,将趣味的内容经过编排,设置悬念、安排节奏,用图片、音乐、文字、语言等手段呈现,将理性的内容用感性的方法表述,最后再归纳提升到理性,并结合现场实地考察,那一定会让课程更加精彩,让学习更加有趣、有效,这正是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设计给我的启示。

三、国家规划馆----模型制作的启示

1、展览室国家规划馆展出新加坡过去、现在、未来的建筑样式与模型,并从经济、环境、能源、规划等各个方面阐述了国家发展与城市建设的理念,主要通过建筑模型与图片来表达。

2、制作室规划馆模型的制作室也是展厅的一部分,向观众开放,模型制作场面、材料、设施都一一展现。很多新的面材与粘结剂都与国内的不同,因此效果不同凡响。

新加坡国家规划馆的模型专业、逼真、精细,是现实建筑的还原与微缩,这

取决于加工材料与工具设备的质量与精度,更取决于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建筑与室内模型制作课程一直是训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与空间感觉的重要手段,看了新加坡的模型,对模型制作有了新的认识,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艺术设计专业模型制作课程的训练强度,融合建筑思想、建筑规范、艺术造型、加工材料、加工技术,制作更加专业化、更高品质的模型作品。

四、红点设计博物院----艺术氛围营造的启示

红点设计博物院座落于麦斯维尔街上,是由新加坡交通厅总部旧楼改造得来的,是德国红点设计公司在新加坡设立的研发创造中心,为各著名品牌产品提供设计咨询、推荐设计师和创意产品。博物院采取观众互动式的展出安排,以丰富有趣的设计展品给观众惊喜,展出以创造性设计和活动为焦点,注入设计研讨会、展会和聚会。设计楼一楼是一个传达室、一个红点获奖设计作品展览馆、创意商品商店、一个休闲聚会吧,二楼到三楼是各个工作室。

1、作品与商品红点设计博物院一楼的设计展览室的展品囊括了家具、灯具、玩具、文具等各类优秀作品;展室必经之路上是一个小型设计创意品的商店,里面很多新奇美好的东西,令人流连,我也忍不住花高昂的价格买了几件创意小商品,这是设计的魅力与价值所在。

将设计作品赋予商业价值、将商品艺术化,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使命,红点设计博物院把作品陈列与创意商品连在一起的做法,对艺术专业的发展也是一个启示:预先将商业、市场的概念注入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促使学生完善自己的作品,通过组织一些商业活动推出并销售出他们的作品,对他们学习和劳动是肯定与鼓励。

2、工作与休闲一楼中庭里还有一个别致的休闲吧,它位于工作室的必经之路上,这里提供给客户、观众、设计师一个放松与交流的平台,使的紧张的工作得到舒缓。

工作与休闲结合在一起的张弛有道的理念,同样也适用于设计工作室的设计与组织,色彩、景观、座椅、杂志、音乐、电影、咖啡都可以营造一种美好的聚会与交流的艺术氛围,给设计带来灵感。

五、总结

经过新加坡之行的学习、考察,感受到新加坡的特点与精神:年轻、小巧、精干、灵活。结合实际情况,思索艺术设计未来发展思路:年轻、小巧、精干、灵活的艺术设计专业要通过院系的支持、团队的努力,达到新加坡般“盘活”的目的,即盘活课堂、盘活工作室、盘活一部分校园文化、盘活学生能力、盘活教师能力、盘活专业长足发展!

建筑工程技术系

装饰教研室

周一鸣

设计艺术发展 篇6

1 、新媒体艺术的特点

连接性

超越时空限制、将全球各地的人连系在一起的电信网络中,在这个网络中使用者随时份演各种不同的身份,找寻远方的信息档案,滲透到各国文化中,产生新的社群。现在的艺术家在虛空中、网络中密切地合作联系。

互动性

无论是显示在屏幕上的多媒体、机械操控的系統、或环境式结构,使用者或关于经由作品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定义。艺术家不再是创作人的內容、而是设计环境、空间、让关系能够参与其中。

2 、聚焦几种新媒体

(1)手机媒体,开创媒体新时代。杨春兰在她的文章指出:“如今的手机已不再单单是通讯工具,它还担当起了‘第五媒体’的重任”。对于手机电视的发展趋势,有学者却认为,尽管新技术的狂热崇拜者及追随者们,坚信手机电视是新技术催生下的又一颗金蛋,但手机电视受到受众心理、内容和媒介繁荣的制约,因此“手机电视是辅助媒介的主流想像”。认为“现在也许还没有人认为手机报纸的用户会赶上或超过报纸网络版或印刷版的读者数量。但是,手机报纸确实是用一种21世纪的方式向渴望得到新闻又忙于行路的公众提供了一种快乐阅读的享受”。

(2)移动电视,强制收视的是与非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移动电视的发展迅速是人们所始料未及的,它具有覆盖广、反映迅速、移动性强的特点,除了传统媒体的宣传和欣赏功能外,还具备城市应急信息发布的功能。

对于公交移动电视来说,“强迫收视”是其最大的特点。有学者认为:“公交移动电视的强制性传播使得受众身在公交车上,没有选择电视频道的余地。这种受众被动接收状态,无疑会降低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率,然而目前尚无良策改变这种状态”。

(3)博客,颠覆传统的传播方式

从2002年博客正式在中国兴起以来,学界对它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2005年对博客的研究依然方兴未艾,较之于以前的研究更加深入,而且考量的角度更加多样化。2005年8月,上海还举办了中国首届播客大赛对于“播客”的研究始终避免不了与“博客”的对比。有人认为,“如果说博客是新一代的报纸,那么播客就是新一代的广播。”

3 、新媒体艺术对当代设计的变革

艺术和技术作为设计的两个重要属性都时刻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技术。当今的社会,人类对各种技术的开发已经进入了一个白热化的阶段,每一个新技术的产生可能都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产生改变和影响。作为创造和完美人类生活的设计师,必须对整个时代的变化有着特殊的敏感性。同时,很多新技术为设计师带来了更多创造全新艺术形式的可能性。

3.1 新媒体艺术对广告的影响

以广告为例,广告图形语言的演变与媒介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媒介技术的发展又同科技的变革同根而生,同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媒介的发展过程中,文字的出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印刷广告迅速成为那个时代广告的主流。而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广播、电视等电波媒体的出现和其他各种新媒体的涌现,广告的繁荣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广告中的视觉语言的运用也日益多元化。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网络技术又带来了一场新的传媒革命,这场传媒革命也给广告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为图形语言也提供新的视觉传达方式。

3.2 新媒体艺术对艺术媒体的影响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时期之后,现在又迎来了一个依靠全新技术的信息经济时期。数字化时代促进了媒体传播方式的变革,产生了包括数字化印刷出版媒体、数字声音媒体、数字影像媒体、网络数字媒体等在内的多种传播媒介形式,这种变革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也带来极大的促进,使之成为了科学与艺术、媒体与设计、各媒体形式学科间的交叉与综合的创新教育,打破了传统学科专业的划分。数码媒体设计是随着20世纪末数字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而引发的一个崭新的交叉课题,它同时兼备工科和文科两种学科性质,跨越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国家一级学科。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码媒体设计”的诸多称谓及学科内容的设定来看,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人机界面、多媒体、网络、动画、游戏、虚拟现实等方面,它基本涵盖了21世纪数字化设计的科学范畴。

4 、新媒体艺术的展望

在我国,新媒体艺术经历了从模仿到原创、从局部到整体、从单媒到多媒以及从技术的跟踪到观念的升华的探索。1996年在杭州美院举办了名为《现实与影像》的国内第一个录像艺术展,1997 年北京出现了纯粹的个人录像艺术展。至此,录像艺术成为中国美术界的热点。

90年代末,随着IT产业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编辑设备的普及,不但录像艺术进一步得到繁荣,更多的艺术家开始着手探索互动多媒体和网络作品。在各种大型艺术展览上,越来越多地出现新媒体艺术的身影。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 阿斯科特(ROY ASCOT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连结并融入其中, 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 关系, 思维与经验。

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说,新媒体艺术也是将本土化与全球化进行融合的渠道。21世纪,影像与媒体必然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语言和理解方式。没有媒体艺术家的存在,中国的艺术就无法真正进入世界,无法为世界艺术带来新鲜血液。

结语

虽然新媒体概念提出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我们要建设自己的新媒体设计专业。它已成为国际热门专业。各设计艺术学院都有数字媒体和新媒体专业,新技术还将迅猛的发展下去,对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和参与,也会越来越深入,艺术与科学共同作用于我们的生活,或者说艺术与科学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这可能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现实。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把艺术与科学等同起来,认为新技术将使艺术变成科学,或者科学成为艺术。技术追求统一性、标准化、定型化,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我们可以把一种新技术作为创造艺术的手段,我们却不能把一种新艺术当成技术发明的方法。我们应该欢迎新媒体艺术的到来。

[1]钟以谦.《媒体与广告》,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

艺术设计的发展态势思考 篇7

21世纪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得设计的观念不断地发展, 探索未知, 为后工业社会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理念, 就是说设计已经不再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世界, 更重要的是设计研究科学的双重性的调和, 即科技给人和人生存方式的影响及科技给社会带来的污染和危急。以下是艺术设计在未来的发展状态的相关讨论。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必须与社会文化背景相一致

艺术设计是为了创造未来人类更合理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 艺术设计、文学欣赏都是围绕者设计的这个宗旨而针对院校高等教育而展开的。从上面两者的概念分析, 我们可以推断出艺术设计与文学欣赏有一定的区别, 同时又有不可或缺的联系。

我们一般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界定精神这一概念的:它是人内在的一种意向性存在, 是人的理性与感性诸多心理因素的有机统一, 是人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因而, 精神的价值不同于物质的价值, 它是内在的、本体的、不断超越自身的。艺术设计的创造活动是艺术家的精神活动, 艺术设计作品属于人类的精神产品, 艺术设计的接受鉴赏也属于人们的精神领域的活动, 所以, 艺术设计的精神性价值应当是其自身最为内在的、基本的价值所在。这些价值是作为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作为被包含在艺术作品之中的特性而被人们体验的。

艺术, 在履行自己的种种“服务”职责时, 反而已经忘记了什么是它自己, 而我们在拥有过多“艺术作品”时却失落了“艺术的精神”。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 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 因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 但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概念, 结果就会如同水中捞月一般。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概念上, 东西方的哲学体系有基本的差异。在西方而言, 特别是自文艺复兴时期起, 人类已被视为大自然的主宰, 甚至可以控制大自然, 因而导致后来兴起的工业革命, 以及各种卓越的科技发明。可是, 在东方来说, 人类往往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并且不断努力寻求与大自然的协调。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 空间构成的意识、生命力的节奏与韵律、线面的有机结合,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这种种充满活力的造型, 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而它们恰恰是承载东方文明的载体。它记载了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了生存的勇敢行为, 因而这些造型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 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

先进世界资讯发达, 社会及文化发展渐成一体化。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然立足于本土文化和思想基础, 将精髓融汇于现代思潮中, 丰富我们的生活, 成为一个多极化的现代国际文化体系。

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制的逐步瓦解, 经济发展的中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已有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 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价值观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 把握住历史的契机, 站在新的高度对中国传统哲学观、美学观的再认识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道路。

对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借鉴是在传统审美基础之上进行的。在设计实践中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构图原理和平面化特征以及画面中各元素之间力的平衡的研究是发展中国设计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绘画的构成中讲究“经营位置”, 也就是说在平面化的效果中注重各部分的和谐与完整, 各种元素之间力的关系力求达到平衡, 即各种元素的力度包容在整幅画面中, “内容即使繁杂, 也统一于意境”。

二、艺术设计的发展必须和科技的变革相一致

工业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处理好设计观念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因此, 设计与社会经济形成互动的关系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大趋势。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讲,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实质。英国的工业化开始发生于18世纪, 西欧、北美的工业化都始于19世纪, 到本世纪中叶进入成熟的高度工业化阶段;而其他一些地区, 工业化的进程大都始于20世纪;对于广大发展中的国家来说, 则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此工业化是一个世界化的进程, 而且至今这个进程还远没有达到终点。工业化带来的是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 其本质是追求物质化。西方在达到高度工业化的过程中, 一方面生活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另一方面也目睹了工业化带来的一切负作用。西方的许多学者提出, 从工业化的物质文明向非物质文明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信息技术。

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这一问题将在信息时代的设计中得以解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信息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的比重日益增大, 从事具体的工业生产的人数在逐步减少, 而从事信息业和服务业的人数在迅速增加。产品的个性化和文化特色成为生产的重点设计的含义发生了质的变化, 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立走向融合, 使得传统的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产品设计中, 产品的形式与功能已没有必然的联系。

新的设计形态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设计的产品也成了一种时时变化着的东西, 通过这种产品设计师与顾客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例如虚拟空间的设计和网页设计, 它们的传统形式已不复存在, 纸张、油墨、装订线已变成了各种电子线路, 每当你按下一个按钮, 将会出现一幅新的场景与新的文字, 它们将按照你的要求, 提供给你不同的功能:查寻资料、浏览网站、了解产品、发送文件。在这里, 任何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和衡量标准都显得毫无意义, 设计师同时也是艺术家, 在更高层次上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艺术设计的发展

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问题困扰着我们, 自然资源迅速减少, 环境污染公害增加, 这些不稳定因素导致西方工业经济衰退。保存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要求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探索新方法解决垃圾处理, 以减少污染, 节约原料;改善产品结构, 使其可修理;使用无废料的太阳能;节约用水设计等。

在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 人类中心主义的过度扩张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这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

在探索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认为当代的发展不应该损害后代的发展权利和机会。与农业和工业经济相比, 知识经济是以科技和信息作为经济发展的原材料, 是建立在人类智力或智能充分发掘与利用基础之上的, 不会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采和应用, 进而产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 相反, 它要利用科技手段去保护和改造自然环境以维护生态平衡, 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使自然环境更有利于增进人类的健康发展, 从而使现代人类社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变革是持续不断的, 艺术设计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摘要: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 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 它无时不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艺术设计对科技、社会文化变革的适应及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形成了其进步的要素。艺术设计是为了创造未来人类更合理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 艺术设计、文学欣赏都是围绕者设计的这个宗旨而针对院校高等教育而展开的。从上面两者的概念分析, 我们可以推断出艺术设计与文学欣赏有一定的区别, 同时又有不可或缺的联系。

设计艺术发展 篇8

中国是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古国, 在文学、艺术上也有许多的成就。文学上有唐诗宋词, 乐器上有琵琶古筝, 建筑上有苏州园林、颐和园, 绘画上有《清明上河图》《溪山行旅图》……这些事物都是古代人们思想的结晶, 跟现在的艺术相比, 有很多新鲜的血液。比如苏州园林的步移景异, 很讲究景物的安排和观赏位置, 能够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更好的呈现外部的景物。这对现代的建筑艺术也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的, 现代设计师在费尽心思研究房屋的美观的同时, 也应该留意外部景物的构造, 让所设计的建筑和外界有着很好的互动, 让人们在室内可以观赏到别样的室外美景。还有苏州园林房子和外部环境的交错, 水塘的分布, 山石植物的搭配, 把环境当成一个既有美景又可玩耍的地方。像苏州的狮子林, 其中有一块假山, 内部的构造就像迷宫一样, 可以让人们在里面尽情的玩耍, 给生活增加乐趣, 同时它也是一个很好的观赏物。在室内的装修上, 也可以把中国古代的绘画结合进来。中国画有很多的种类, 像写意画, 工笔画。山水的写意大气潇洒, 纵笔飞扬, 有着一种豪放的气概。花鸟工笔画则给人一种清新典雅之美, 能够凸显其主人的高雅气质。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 把这些种类的画装饰于墙面, 和一些产品的外观设计, 形成一种现代艺术不易表达出的高雅情节。现代社会, 人们喜好拿一些小饰品来装饰自己的家。饰品的种类也很繁多, 一些现代雕塑, 玻璃陶罐层出不穷, 但是这些装饰也让许多家庭看起来颇为相似, 如果能用上古代的艺术作为装饰, 也许能有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国古代有很多人们所熟知的艺术结晶, 比如书法、篆刻、岩画。像秦汉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成为一代楷模。至今仍是人们学习书法的必备材料。秦朝的李斯, 下达了统一秦国汉字的决定, 方便了人们的交流, 于是中国的文字就从原来的大篆发展成小篆。到了汉朝, 王献之父子开创了楷书, 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 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 使汉字的结构大体固定下来。到了宋朝, 人们发明了宋体, 是有楷书变化而来。当今人们在以往的字体上又发明了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 更加的丰富了中国的汉字形式。还有中国古代的岩画, 内容十分丰富, 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所反映, 让现代人对当时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例如中国的陶瓷设计, 现代设计的很多陶瓷纹样其中就有许多是吸收了古代岩画的样式, 再加上一些现代的元素

外国设计师曾经评价中国设计师缺少灵魂, 因为中国现代的设计很多都摒弃了中国古典的艺术, 而以模仿外国的设计为荣。比如现在的家具设计, 很多的家具风格都喜欢模仿外国的设计形式, 而古典的中式设计慢慢退出了主流市场。虽然学习外来的文化是件好事, 但是如果盲目学习而丢失了自己原有的灵魂就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了。为什么美国在建国仅仅两百年的时间, 就能让自己的文化被世人所熟知, 正是因为他非常懂得维护自己所拥有的文化。比如他们的橄榄球, 如果人们只是把它称之为橄榄球, 他们肯定会告诉你, 不, 这是美式橄榄球。还有他们的语言, 如果你把他们称之为英语, 他们也会很认真的告诉你, 这是美语。

北京08年奥运会, 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中国人民的热情和前所未有的开幕式, 给全世界的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奥运会的前奏, 圣火的传递, 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其他国家的火炬, 中国的火炬确实有着别出心革的感觉。别的国家的火炬都比较的现代化, 有的可以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但是久了就记不清它的模样了, 正是因为火炬大同小异, 和我们现代生活所接触的事物相比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然而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却不再继承以往的火炬风格, 而是另起炉灶, 把中国古代的祥云搬上来, 不仅样式新颖, 还能像全世界默默诉说着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 正所谓古今结合。像英国设计师凯莉, 她爸爸是走在艺术潮流前线的人, 妈妈是古董收藏者, 从小就跟妈妈一起去古董市场, 因此从小就对古典艺术充满兴趣。她设计的产品总有着别样的韵味, 现代中不失古老的气质, 因此能从中品味到很多东西。像现在流行的电话, 正是把上世纪的风格和现代的按键结合起来, 使得现代看惯那一种四四方方的电话的人眼前一亮, 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充满现代的家庭里, 摆上这样一台怀旧的电话, 能给家庭带来别样的气息。比如现在的沙发, 把古代的红木座椅和现代的帆布坐垫结合在一起, 有种别样的感觉。古典的旗袍, 虽然现在人们穿的少了, 但是那种风格的布料却和现代服装风格进行了混搭, 更有一种古今结合的美感。

时代还在发展, 未来还有更多的未知之谜等我们去探索发现。但希望我们在探索未来的同时, 能继承传统, 应用前辈留给我们的思想结晶, 来填充现代艺术的不足, 古今结合。正所谓继承传统, 永葆本色, 再创辉煌。

摘要:随着人们审美的不断提高, 现代艺术也不断的被推上新的台阶。不断的目睹现代艺术风格, 品读最新的时尚潮流, 体验最新的材料与功能。但是人的审美长期接触一种时期的风格, 体验大致相同的美, 总会在不自觉中产生疲劳, 所以如果能适当的把古典艺术融入到现代的产品中去, 一定有一种春风四溢的清爽感觉。

关键词: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古今结合

参考文献

[1]李福顺.《中国美术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2]《现代艺术与古典美学的碰撞与融合》.http://wenku.baidu.com/view/97f9b903cc17552707220809.html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发展问题 篇9

环境艺术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一门不断地在发展的学科,又被人们称之为环境设计。环境艺术暂时还没有较为统一的认识和说法,对于它的学科对象所研究和设计的理论范畴以及工作范围并不具体和固定。艺术家多博曾言 :“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是一种重实效的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其周围环境功能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装饰水平的能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这里,多博虽然单纯地从艺术的角度对环境艺术进行了一定的诠释,但是“作为艺术”的环境艺术定义,将环境艺术历史悠久,范围广泛除了包含一定的视觉艺术外环具备技术科学、工程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是至今为止最具有权威和准确的描述,它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门类艺术的陈腐观念。

二、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分析

虽然长久以来人类一直对环境艺术的设计意识与实际意义改善环境的努力有增无减,但直到二十世纪后期,环境艺术设计才作为一种专业形式出现雏形。远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时期,虽然人类没有大规模的改造环境的能力,但已经有了一些选择、和适应环境的意识,比如,古人在石头上作的洞穴壁画,就是人们对于客观形象描述的具体表现,已经成为人类最为早期的环境艺术作品。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环境艺术设计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有意识地选择和适应环境。

十八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工业革命的时代对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和使用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环境保障,机械工业的发展使得钢铁在建筑上得到广泛应用。这就给现代新材料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发展空间和平台,促进了现代主义建筑的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人们忽视了与环境和自然的和谐之间的关系,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对历史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紧接着“后现代”建筑风格对“现代”设计观念的反思与出现,给了人们更为意味深长的视觉冲击,人们的这种自我反思意识促使“环境”开始成为人类特别关注的对象,使其对环境“场所”的意识,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角度,渴望有一种东西或方法能够用来提高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渐渐的人们生存需求对环境的主动设计已经是人们关注的中心主题。

总的来讲,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起源可追溯至二十世纪下半叶,于八十年改革开放后期蓬勃发展,由于它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因此在这个短短的20多年里,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设计学科下最重要的专业方向之一,意味着凡是开设艺术设计类学科的学校都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科目,因此,变早已红遍大江南北,在大学校园中一经出现,就已成为高校美术类中最热门的专业科目。有资料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将近两千所高校中,单单2007年,就已经有一多半的学校设置了艺术类专业科目,占据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七成之多。

三、电脑辅助下的环境艺术设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当前时代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加快,环境艺术设计备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环境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也与日俱增,这就使得越来越多有能力的设计们跃跃欲试,与此同时对设计者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学习电脑设计方面的内容,更要在了解历史、了解社会动态和一定文学修养方面的能力不断提升,在具备一定正能量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的环境进行不同特色的设计,要培养一个专业过硬的电脑辅助技术人才,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社会和高校,双方共同努力的成果。就目前科技的发展状况来看,不久的将来,电脑辅助环境艺术设计将会变得更加多样化、合理化、科技化,同时对人才优势的要求也更为严格,环境的发展推动着艺术的发展,艺术的发展为人们带来更为美好的生活环境。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艺术设计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阶段,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在我国新兴行业中都处于领先位置。然而,毕竟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比较短,仅有短短的二十多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本文是笔者多年工作研究经验中的一点心得体会,现将其写于本文,希望能对同行起到借鉴的作用。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艺术设计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探讨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出发,具体阐述了其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和特色所在。而后笔者又深入分析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最后,针对电脑辅助下的环境艺术发展趋势问题,笔者做了相应的观点性和理论性的论述分析。

设计艺术发展 篇10

纤维艺术之所以被一些学者称之为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表现形式, 是因为纤维艺术起源于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同时它的发展流变又结合了世界各国优秀的传统纺织、编织等装饰文化, 吸纳了现代艺术的理念以及最新的现代纺织、编织技术。纤维艺术作为一种古老又传统的工艺, 它独特的手工编织特点是其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要素之一。

纤维艺术又被称为材料的艺术, 是一种发源于编织的古老而前卫的艺术形式, 艺术家将创作灵感与纤维材料完美融合, 通过不同的材料应用、结构技法、色彩渲染等手法, 来表达纤维艺术的独特视觉美和触觉美。从古至今, 纤维艺术的材料选择都是多样化的, 任何艺术的创作和视觉表象都离不开材料的烘托, 所以不论在任何一个艺术领域中, 新材料一直都是艺术家们努力发现和挖掘的目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的紧密。中国的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和材料使用上都有所改变和突破, 挣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更加自由, 由于对新材料的广泛探索和勇于尝试, 使得现代纤维艺术的取材更加多维度和多元化。

一、材料树于纤维艺术的重要性

全球化时代的今天, 在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感染下, 纤维艺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从传统向现代走来, 带着传统的工艺融合了现代的潮流, 形成一个艺术表现形式多元化、纤维材料多样化的全新现代纤维艺术样貌。探寻现当代纤维艺术可使用材料的新功能和综合价值, 是世界各国纤维艺术家们广泛关注和研究的方向。所以, 对于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也是为我国艺术界所关注的。

随着纤维艺术的不断发展, 纤维艺术家们逐渐领会了其使用材料的至关重要性。纤维艺术的材料丰富多样, 使用不同的材料就可以创造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样式。现代纤维艺术中, 不仅材料本身可以成为作品, 且纤维材料还可以进行反复的加工来达到理想的效果。正是因为纤维材料的多样性和可加工性, 使得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层出不穷的。如今的纤维艺术, 在材料的使用上与传统的编织工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统的编织工艺更注重于写实的绘画性, 注重技法, 材料只是作为辅助的工具, 用精湛的技术勾勒出逼真的纤维作品才是最终目的;而现代纤维艺术对于材料的运用则更加主动, 艺术家们深入了解材料的性质、样式及其功能, 并不断搜寻新的材料, 有些时候甚至因为新的材料而激发起创作灵感。因为, 材料的多样性使得现代纤维艺术作品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景象。现在, 纤维艺术中材料的重要性越发明显了, 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横空出世, 同时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技术也成为烘托纤维艺术材料的手段。现代纤维艺术对于材料的重视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诠释纤维艺术, 打破了传统纤维艺术的概念, 给纤维艺术注入了新活力。

二、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流变与发展

中国的现代纤维艺术发展从时间上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初期。20世纪中期开始的新中国的纤维艺术, 与纤维艺术的起源是一样的, 都是以壁毯工艺为主的传统纤维艺术。最初的纤维艺术追求写实的艺术效果, 所以利用传统的手工编织手法仿制一些绘画和摄影作品。最早期的纤维艺术, 在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上很有限, 因为材料和制作工具的局限使其作品不免有些粗陋和单调。2.中期。20世纪中后期, 世界各地的纤维艺术发展给中国的纤维艺术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这一时期的中国纤维艺术正处在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中, 新的艺术理念冲破了传统工艺的枷锁, 以全新的姿态屹立在国际纤维艺术舞台上。当时的纤维艺术更加注重材料本身的艺术语言, 其独特性是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无可比拟的。因为思想文化和经济发展层次的提升, 使得这一时期的纤维艺术由简到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调走向丰富。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完全立体化的“软雕塑”, 是纤维艺术进步的具体表现;3.后期。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 此时中国的纤维艺术已蜕变成了美丽的蝴蝶。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品位和对艺术的要求使得纤维艺术的新材料不断涌现。这一时期的纤维艺术趋于成熟, 对于纤维作品的要求也更加精益求精, 不仅要求其将现代的潮流与传统的技艺相结合, 还将作品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相融合。此时的纤维艺术更加倾向于广义上的纤维艺术, 兼具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纤维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多元化的取材, 多维度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这一时期的纤维艺术可谓是千姿百态, 百花齐放。

从中国纤维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现代纤维艺术经历了由写实到抽象、由平面到立体、从稚嫩走向成熟, 在材料、表现技法、维度和艺术观念上的全面结合, 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全新的纤维艺术文化。在中国的纤维艺术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现在的发展以及中国纤维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和水平的提高, 同时也见证了中国纤维艺术由弱向强的历程。

近几年来, 随着纤维艺术的蓬勃发展, 中国纤维艺术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000年千禧年, “‘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中国最具现代意识潮流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举办, 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里汇聚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6个国家、200多位纤维艺术家, 在这个国际纤维艺术大舞台上, 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用作品互相交流。这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 为世界各地的纤维艺术家们提供了广阔的展示、交流平台。国际纤维艺术展的举办大大推进了中国纤维艺术发展,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时隔两年, 第二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拉开了帷幕, 这也标志着中国纤维艺术进入了新纪元。它表明, 中国纤维艺术对于国际纤维艺术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地大物博的中国给世界纤维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此同时, 中国成为了世界纤维艺术的热点地区, 纤维艺术也因为有了中国这个宽广的大舞台而焕发了勃勃生机。至今在中国举办的国际纤维艺术展已不计其数, 这样的国际交流机会给中国的纤维艺术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滋养着中国的纤维艺术家们, 让中国纤维艺术在世界的瞩目下不断的稳步前进着。

三、中国纤维艺术的特点

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至今, 有一些比较突出的特点:首先是纤维艺术的团队初具规模。尤其是在各大名牌高校中, 现代纤维艺术研究室和工作室的相继开设, 对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次, 纤维艺术的理论体系逐步形成, 相关刊物的纷纷涌现, 使得大众对于“纤维艺术“一词已不再陌生。第三, 纤维艺术作品质量不断的提高。从近些年中国参加的各类国际纤维艺术展中就可以看出, 大大小小的奖项就是最好的说明。最后是各类纤维艺术展的相继推出。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纤维展览相继举办, 为中国纤维艺术家提供了的展示平台和与国际纤维艺术家们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当然, 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也是有不足存在的。虽然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早期纤维艺术萌芽, 但是相对于作为现代纤维艺术开端的西方来说, 我们的起步比较晚, 并且纤维艺术作为高校的独立学科的历程也很短暂且发展缓慢。因为纤维艺术课程大多设置于高校的专业学院中, 作为学科和专业的学术探讨较多, 而普通的人群鲜少有人了解纤维艺术。这样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

现代纤维艺术是极具感官魅力的艺术。在如今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 人们对自然的触觉不再敏感, 机械快捷的生活方式充斥着社会, 人们对大自然的情感被掩埋。而纤维艺术使环境与人的感情变得亲和, 成为缓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为了使现代的纤维艺术在中国更好地发展, 我们需要明确努力的方向。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 若想要纤维艺术深入人心, 需要作出一些积极的努力。首先, 艺术家要有意识地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自然与人和谐的关系对于纤维艺术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大自然对于纤维艺术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 因为自然本来就是天生的艺术家。第二, 可自发组织民间纤维艺术的机构和团体, 请热心的专业学者传授基本知识, 并深入人们的生活环境, 发现身边平凡而不经意的美。要培养一些民间的纤维艺术家, 因为他们不受学院派的理论束缚, 可能创造出更加自由的艺术作品, 会给中国的纤维艺术界带来新活力。第三, 立足于本国国情和民族文化。民族根基是中国纤维艺术家骄傲的屹立于世界舞台上的资本, 找到自己的根就可以为艺术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因为,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最后,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举办纤维艺术展与世界各国纤维艺术家们交流。闭门造车是很难进步的, 只有与国际接轨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潮流、触人心弦的艺术作品。

声乐艺术发展思考 篇11

关键词:声乐艺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177-1

从建国开始,我国的声乐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状态,潮起潮落,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我国的声乐艺术发展进入了第一个黄金阶段,取得了很多成果,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声乐作品,比如以红色革命为题材的《东方红》、《长征组歌》等,将我国的声乐艺术发展推向了一个高潮。文化大革命期间,声乐艺术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跌入低谷,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又迎来了声乐艺术发展的春天,我国的声乐艺术发展进入了繁荣的时代。声乐艺术的发展与时代背景有关。本文对声乐艺术的相关内容及其发展进行思考。

一、声乐艺术的相关内容分析

声乐艺术包括几个方面,即音乐精神、态度、理想、以及音乐构成。这几个方面构成了声乐的整体。

我国声乐的音乐精神,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声乐是最具有艺术性的声音,是将人自己当做是乐器发出的一种声音,这是一种自然的声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籁之音。声乐艺术中的音乐精神就是要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是自然中的一员,人所发出的的声音也是自然的声音,从天人合一的境界到艺道同体的境界,这是我国的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一种音乐精神,一直指导着声乐艺术的发展。

声乐艺术的音乐态度,即大和至乐,和而不同,即要在不同艺术的多样系中建立和谐对立的统一整体,声乐艺术就是在艺术的和谐与统一的过程中进行音乐的创作和体验的,崇尚大和,达到至乐的境地,这是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创作者们所形成的一种统一的观念,也是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共识。而我国的声乐艺术之所以和而不同,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因此在声乐创作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作品以及特色,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即和而不同,还有,随着全球化交流日益加深,我国的声乐艺术发展应该要致力于我国的民族特色的弘扬,以中华民族为基础进行声乐艺术的发展,体现我国民族的特色,这是在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和而不同的态度。

声乐艺术的音乐构成,可以说是声情并茂的。我国的声乐艺术中由于我国语言文字的特殊性,使得声乐艺术的音乐构成字正腔圆,在表达的过程中也是声情并茂的。这也是我国声乐艺术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是区别于其他声乐学派的艺术特点之一。

声乐艺术的几个内容构成了完整的声乐艺术形式,在声乐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一定的原则,进行不断改革创新。

二、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

我国的声乐艺术的发展经历了沉沉浮浮的阶段,从上世纪发展至今,取得过一些成就,但同时也低迷过,在未来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遵循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规律。我国的文化发展有自身的特点,在声乐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要遵循我国文化发展的规律,声乐艺术也是一种文化形式,在发展中,可以具有自身的特色,但在整體上应该要遵循我国文化发展的规律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声乐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繁荣,离不开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只有这些条件都满足,才能为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为声乐艺术的发展创造和谐良好的环境。因此未来声乐艺术的发展,也应该要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规律,顺应时代的方向,这也是对声乐艺术发展提出的要求。

(二)声乐艺术发展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继承。我国的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中,给我国很多艺术形式都带来了很大影响。我国的声乐艺术发展,要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声乐艺术作品进行区分,最好的方法就是融入民族文化传统。从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声乐艺术要不朽地发展,体现其魅力,就需要挖掘更多的民族文化精髓,从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库中挖掘亮点,吸取其中有益的营养用于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创作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作品,保持自身的特色。

(三)加强声乐艺术的理论研究。声乐学绝不是简单的音乐教学,其内容的系统性价高,促进声乐艺术的发展,需要加强声乐艺术的理论研究。当前很多声乐艺术教学中,教材的理论和观点都比较陈旧,这不利于声乐教学的发展,不利于培养更多新型的人才,不利于促进声乐艺术的深层次发展。因此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要加强对声乐材料中的理论和观点的研究,丰富声乐艺术的理论知识内容。此外,当前很多声乐艺术作品,对于作品的类型以及特点,没有比较明确的界定范围,比如我们常说的美声唱法、通俗唱法等,这些称呼并不是对声乐艺术进行准确界定的结果,不利于声乐艺术的发展。因此在声乐艺术的发展中哟啊加强对声乐艺术的理论定义、类型、特点等方面的界定,规范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

三、结语

声乐艺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了不同的特点,声乐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在我国的艺术版图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声乐艺术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在发展中,应该要对各部分内容进行完善,结合我国的特色进行发展,才能促进我国的声乐艺术与其他国家的进行区别,丰富我国声乐艺术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王晓俊.中国当代声乐艺术发展现象管窥[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03).

[2] 王雪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中的“传承”与“借鉴”[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3] 刘海龙.关于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几点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作者简介:

设计艺术发展 篇12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刚闭幕的上海世博会我们会明显的发现,凡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及地区都非常重视和全力发展展示业,通过频繁的举办各类展览会,建设各类展览馆、博物馆,高度重视橱窗设计、刺激广告制作,开展商业展示活动,来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也不断研发展示设计的新器材和新设备,创新展示设计手段,更新展示设计方法,并及时应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来提高和增强实际的展示效果。我国各艺术院校在大力普及传授展示科技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开展对展示设计艺术基础理论的研究,及时地把展示设计艺术的科技成果,先进科技信息充实到教学中,促进我国展示业的飞速发展,提高展示设计艺术的水平,从而使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得到大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必将对展示设计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亟待发展提高我国展示设计艺术的品位,急需大量培养展示设计艺术的专业人才,是我们每位艺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试图从回顾中国展示设计艺术发展简史;浅析现代展示设计艺术的本质特征;展望现代展示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来拓宽视野丰富我们的教学理念及思路。

2、回顾中国展示设计艺术发展简史

我们的祖先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通过建立宗教崇拜活动场所,如:祭坛、图腾、神庙或佛寺等,来宣扬自己的主张、意愿,就是原始的展馆,可以说是展示艺术最初的萌芽时期。

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由于有了社会的分工和食物的剩余,但剩余食物往往品种单一,所以就出现了以物易物的场所(早期的集市),各部落将自己生产的物品摆摊展示,供其他人挑选,这就是最早的商品展销会。封建社会中期,人类社会就开始有了专门展卖商品的店铺,店铺也有专门的牌匾、字号、招牌及广告,并有了摆放商品的货架和柜台。此外,在一些达官贵人中开始有了收藏书画、珠宝和文物的私人博物馆(室),这是展示艺术自然发展的初级阶段。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类商店、博物馆逐渐增多,出现了橱窗,也出现了专门用于开展展示活动的展览馆,出现了种类繁多的广告,由于电的发明与使用照明展示与道具展示从低级逐步向高级发展,社会上开始有了专门城市展示业的设计师和布置师这一行当,从而建立和形成本地区、本民族的展示设计理念雏形。随着开发性、专业性的展示设计与施工机构高速发展起来,各类展览会频繁地举行,一些地区性、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展览会也出现了,这时的展示艺术经过高速发展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展示艺术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已被公众承认。那时尽管我们国家专业艺术院校数量不多,但从那时起也开始设立展示设计艺术相关专业,为中国展示艺术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纵观中国展示艺术发展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悠久历史,早在隋炀帝时期,就举办过大型的国际性商业贸易博览会,从那时起各朝代的商业,集市贸易都很发达。一些为少数人服务的专门收藏图书、珍宝与文物的馆阁也开始出现。公元12世纪我国西安碑林就建立起来;清末正式有了博物馆与展览馆;1905年,在南京曾举办我国首届全国性博览会;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也于1919年开放;1934年——1937年间,青岛水族馆、上海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馆建成,并在南京举办了“中国建筑展览会”,共展出古代和近代的建筑模型、图纸、材料和工具等一千多件;抗日战争以前,曾在杭州举办过全国性的“西湖博览会”。在抗日期间,在延安和各解放区都曾举办过“建设展览会”和“劳模展览会”,对宣传解放区建设成就、支援前线、发展生产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等,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改建和新建了大量的博物馆、展览馆,组织了很多各类的展览会和博物馆陈列,我国多次参加国际性的展览会,国外也来华举办的各类展览会日异增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给我国的展示事业带来了生机,并得到了快速发展。2010年10月刚闭幕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不仅从品位、规模、材料和设计理念上都彰显出中华民族五千年丰富的文化底蕴,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及影响力。

3、浅析现代展示设计艺术的本质特征

展示设计艺术是综合艺术,它借助一定的道具、空间、材料和手段将一定量事物的信息和宣传内容,展示在公众面前,以期对观众的心理、思想及行为都产生重大的影响。它含概的内容较广,主要包含:(总体构想、平面图的绘制、版式设计、道具设计、色彩设计、照明设计、广告设计、标识设计等)。为了便于我们在教学中准确掌握展示设计艺术的本质特征,总体概括起来,展示设计艺术的本质与特征有七个方面:

3.1、展示设计有别于生活与工作环境的艺术设计,通过展示活动让人们在其中接受信息、增长知识、受到教育和启迪,让观众来主动参与主动接受。

3.2、展示设计艺术是一种最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时空艺术表现形式。让观众在展示的空间中,是以“流动—停留—流动”的方式,接受信息、观赏展品。因此,展示空间的组织、序列、过渡、方向引导、展品陈列、色调设计等,都必须是有新创意、有新视角,让观众赏心悦目。

3.3、展示设计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舞台美术设计。展示空间环境、道具是舞台,展品是演员,这个舞台还是连续多层次的。例如看电影和戏剧、文艺演出、服装表演,观众是不能动的,观赏的角度是固定的。而参观展览会、博物馆、观赏橱窗、逛商店和游览活动等,观众是流动的,观赏的角度多变,在浏览中做到“步移景异”,观众会有更深的体验和认识。好的展示设计艺术作品,也是采用富有魅力的“情节性展示”和“艺术性展示手法,把展品摆活;也要充分运用色彩、道具和照明来增强气氛,以便吸引和感染观众。

3.4、展示设计艺术是应用美学之一。它和其它造型设计艺术相同,必须做到艺术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首先,展示设计艺术必须体现时代感,应用一切新材料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按着美学的法则,以感人的空间形象,环境气氛和视觉形象,将主题与展品展现出来,使之作用并影响观众的心理、精神和行为。其次,艺术形式必须符合展示内容的需要,必须有助与内容主题的表达,便于让人理解。

3.5、展示设计艺术必须体现观众的参与性。没有观众,也就谈不上展示,展示艺术采用“动静结合”的形式打动观众,让观众主动接触参与来接受我们的展品。

4、纵观现代展示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都认清了展示设计艺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都花大力气千方百计地发展自己的展示业。我国也十分重视展示业的发展,各大艺术高校都注重培养展示设计艺术人才,往往艺术设计专业考生爆满。因此,要求我们从事艺术教育的工作者必须重视展示艺术的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现代展示艺术设计品味。从国际的范围看,近五、六年来看展示设计艺术发展很快,归纳起来总的趋势是:

4.1、展览会的平面布局从1985年起,由以往的封闭式格局,逐步改成敞开式。新的布局显得活泼、自然,使观众参观更方便,也打破国际传统“标准摊位”的框框,是按实际需要灵活自由地来布置,并取消部分镶板,让观众穿过栏杆走入展区,使参观者和展品溶为一体,看得见,摸得着,十分自然和谐,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展览会的展品陈列打破统一标高的限制。高低有秩序,生动活泼,改变过去单一呆板模式,使参观者仿佛走进大自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3、千方百计地吸引观众和招徕顾客。将展区设计的尽量醒目和引人入胜。在造型上多为“特装”设计,在色彩、照明、装饰与布置手法上,力求别出心裁,独具特色,引人注目。

4.4、在展馆和展品设计上十分注重节能环保。在上海世博会上,如:太阳能的利用、可回收高新材料的使用方面表现尤为充分,为今后世博会的举办树立典范。

总之,展示设计艺术在人类生存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随着我国改革开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今后我国展示业一定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由此可见,我们每位艺术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以上是笔者的一孔之见,仅供工作中参考。

摘要:本文试图从回顾中国展示设计艺术发展简史;浅析现代展示设计艺术的本质特征;展望现代展示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来拓宽视野丰富我们的教学理念及思路。

上一篇:课外拓展下一篇:新课程地理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