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艺术产品设计发展

2024-09-17

商业艺术产品设计发展(精选11篇)

商业艺术产品设计发展 篇1

一、化妆专卖店的商业空间调研 (一) 化妆品专卖店的定义

化妆品专卖店是以出售化妆品、个人护理用品的一种商业形态。一般分为两种经营形式, 一种是以单一品牌为主, 就是只销售一种品牌的护肤品, 另外一种就是以多品牌类似屈臣氏的形态存在。

(二) 化妆品专卖店的特点

1.价格适中。专营店的化妆品的货源稳定, 相比商场超市等价格较为便宜。

2.服务优化。专卖店的服务人员可以对顾客的皮肤进行测试, 推荐合适的产品;发布新货, 可以联系特定的客户群前来体验试用。

3.地域便利。一般专卖店都开设在写字楼、居民社区以及街道附近, 交通便利, 满足客户的固定以及及时的需求。

4.目标客户确定。可以发展特有的会员制度, 目标客户群稳定。

5.信誉保证。固定的店面可以让顾客放心, 专业的服务可以使顾客安心。

(三) 化妆品专卖店的发展历史

化妆品专卖店兴起于80年代中期, 在9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随着大卖场、连锁超市的增多, 化妆品店逐渐走了下坡路所能生存的空间极为狭小并且面临新的危机:譬如消费多极化导致客源流失, 不法商家恶性竞争和劣质服务引发顾客产生信任危机。整体化妆品专卖店的发展趋势是极具挑战性的。

(四) 化妆品专卖店的行业现状

化妆品行业销售渠道的发展, 在未来应该将会形成专卖店、大型百货商店与大型超市三足鼎立的局面。就拿现在的百货商场与超市为例, 百货商场专柜为吸引一些高消费群体而走高端路线, 从目前来看, 成熟品牌之间的竞争已经相当激烈, 那么新品牌想要进入百货商场设柜并占有一席之地并不容易。而超市, 它践行的是大而全的发展理念, 因此其产品也包罗万象, 其中不乏护肤品、洗护用品。但是, 这些产品由于价格低廉, 专业度不够, 就目前的消费市场来看, 这也只能吸引一些低收入群体。但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 不管是00后, 90后, 甚至是80后, 他们对时尚的理解也跟着与时俱进, 甚至有的还站在了潮流的前线,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 超市化妆品已经被广大消费者所摒弃, 因此就目前来看, 化妆品专卖店对广大消费者来说无疑将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一方面, 从市场潜力方面来看, 化妆品在国内的市场不断扩大, 同时我国男性比女性多200多万人, 所以我国的化妆品行业在男性护肤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 提高男性护肤意识, 扩大男性护肤品的宣传力度, 无疑会催生一个庞大的市场, 继而形成一个新的销售模式;另一方面, 借鉴国外成功市场的范例, 化妆品专卖店的模式在韩国进行的风生水起, 据统计, 韩国化妆品在专卖店的销售量和销售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平分秋色, 但是中国的化妆品主要还是通过商超等模式, 化妆品专卖店的发展却因渠道控制的原因, 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随着化妆品行业的不断成熟, 这种模式已经开始被关注, 其将来的发展也具有广阔的空间。

二、化妆品专卖店的前景发展分析

(一) 化妆品专卖店发展的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在化妆品行业零售交易每年都保持者23.8%的增幅率, 对比2014年GDP增幅7.4%, 化妆品行业呈现接近三倍的增幅, 是一个十分具有美好前景的行业。目前我国化妆品主要销售渠道是商城超市, 所占份额达到45%, 而互联网新兴销售的增幅较快, 占到全部份额的15%以上, 而化妆品专卖店的市场份额较小, 总体不到30%, 但是其具有非常巨大的可发展潜力, “某些专家分析认为, 将来专业性的上的发展将最为迅速, 因为他们可以利用的细分市场、目标市场和产品专业化的机会越来越多。当前有一些成功的例子:运动之足商店 (专售运动鞋) 、巨人商店 (专售高个子服装) 和山峡商店 (专售牛仔裤) 。”由此可见, 化妆品专卖店有很大的可能成为将来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而由此带来的化妆品专卖店的设计也会对销售规模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 化妆品专卖店的优势分析

在中国市场上, 化妆品专卖店是一个新的起点, 其所占据的市场销售份额微乎其微, 70%的化妆品仍是通过商场专柜或是以超市货架的形式来销售的。化妆品专卖店的地位有了重大的变化。化妆品专卖店在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中持续迅速发展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 这种新的营销模式以其强盛的生命力, 对传统的化妆品销售模式造成越来越大的冲击也是必然的结果。在一个时尚的年代里, 青中年女性最为喜欢的是追求商品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如今在我国已经形成了化妆品专卖店市场品牌化的竞争格局, 日益形成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

化妆品专卖店注重整体的形象, 产品包含护肤品、彩妆以及与其配套的化妆工具。化妆品专卖店只经营一种品牌, 所以极易取得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及忠诚度。化妆品专卖店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 所以要根据不同的目标顾客设立不同层次的专卖店。

(三) 化妆品专卖店的发展方向

为了促进化妆品专卖店的发展, 其决定进一步创新:由单体化妆品专卖店和连锁化妆品专卖店的模式向具有“服务品牌”的品牌专卖店转变。服务型的化妆品专卖店具有以下特点:1.规模比较庞大, 实现个性化经营;2.网络比较健全, 完善产品品质;3.服务极为周到, 满足客户的多样需求。

在专卖店 (尤其连锁专卖店) 中, 经销商的自有品牌和独家专卖品牌也充当了争夺市场的重要角色。许多化妆品连锁专卖店要实现由普通专卖店向具有“服务品牌”专卖店的转变, 保护和巩固自己的市场, 就要凭借其比较庞大的销售网络、较强的销售能力, 向广大消费者提供不可替代性的产品和服务。

市场高度细分的商业空间设计有助于把感官的体验上升到完美的精神境界, 其表达的设计观念在整个人们文化心智系统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以至它能够主控和指导室内设计风格的形成。

化妆品专卖店模式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该学会创新, 创新可以提现一个产品的魅力。包括要有特色化的经营理念:与国际化大品牌合作, 统一的店面风格和经营理念, 始终做到以顾客为中心, 满足顾客的需求, 以及对工作人员定期培训等等, 唯有这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化妆品专卖店的艺术设计研究

(一) 空间设计演变

空间设计的最高原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识自然之子”, 向我们揭示的恰是人与自然须臾不可分离。一方面, 建筑使人与自然相对分离, 隔绝了人与自然的接触;另一方面, 建筑却又在保护着人, 避免人“风餐露宿”“星月披肩”。但只要改变环境, 就意味着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破坏。空间设计正是在建筑物出现后改善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突出“以人为主、物以人用”, 让建筑物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形、色、声、光、气的处理均为使人愉悦;道路、楼梯、门窗要方便人的出入。家具、商场、公园等配套设施, 也需要考虑人的行为习惯。

(二) 设计创作过程

化妆品的色彩斑斓, 对于专卖店的设计上, 可以搭配出安定、阳光、清新、质朴、率真、柔美、自然的配色。它会表现出绿色和自然, 会间接题型消费者, 这是一个可以放心可靠的店铺。顾客在购买化妆品的时候, 往往会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 顾客会关注化妆品的质量以及是否适肤, 其次, 挑选几个目标产品进行价格比对, 最后, 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是,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产品日益繁多, 化妆品的购买环境也是顾客所看重的, 不同层次的购买环境也映射出相异的客户群, 在店面设计上要打造出自己的品牌风格, 个性化的设计会吸引自身的目标客户群, 从而实现专业化经营。

现代感的化妆品专卖店设计中主要运用了自然温室的轮廓来做各种造型, 让整个空间形成一个虚拟的自然环境, 并以自然、自由、朴实的轮廓做出各种造型来丰富整个空间, 室内基调把握在自然和现代之间, 既有自然的清新和优雅, 又有现代的柔美和活力。结合建筑的结构特点, 充分利用空间, 运用各种陈设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丰富空间, 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色调选用了白色、原木色系列的色彩, 为空间营造一种自然、原始、质朴、自由、阳光的氛围。

(三) 化妆品专卖店的设计理念

在化妆品专卖店的设计过程中, 一直贯穿着一种思想, 即由一种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先由整体环境影响深化到思想的认识, 最后回归到理性的设计当中。以环境为主线, 以色彩、元素、材质、灯光作表现, 渗透到每一个设计当中, 整体的色彩以白色、原木色为主, 给人清新的感觉, 局部点缀橙色, 继而形成鲜明的对比。以自然、美好的事物为元素, 整体协调, 以木材为主, 追求自然、原生态, 灯光的运用多以暖色光为衬托, 烘托环境气氛, 为顾客营造一种自然、安静的空间。

在化妆品专卖店的设计中, 运用自然特点的装饰常常会勾起人们对自由、对阳光、淳朴、清新的向往。都市生活使我们远离了质朴的、单纯的、夹杂着泥土芬芳的自然生活, 看不见昔日的山川溪流、青葱山林, 到处都是都市的喧闹, 满眼都是高楼大厦, 大家凭借着数字和图形标识区分自己的家门。因此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由此兴起, 此设计中创造了自然的舒适气氛, 强调自然色彩和天然材料的应用, 选择许多自然的手法和风格。在此基础上一直在“回归自然”上下功夫, 创造新的肌理效果, 运用具象以及抽象的设计手法来使人们联想自然。

四、后记

在简约主义影响下衍出所具有“自然”味道的专卖店的商业空间设计必将大量地出现在各式的公共场所的装修中。由于很多时候, 人们没有考虑众多的功能问题, 他们往往强调一种随意性和平淡性。在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 新思维、新结构, 新材料的出现必定会影响和产生与此相适应的装饰新概念、新形式、新空间。简洁这一现代、唯美的设计形式已经深入影响到诸多领域, 它已悄然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产生质的变化, 是设计风格的必然倾向, 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魏礼群.中国改革与发展热点问题研究.时事, 2013 (1) .

[2]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国家统计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报告》.

商业艺术产品设计发展 篇2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时代,生活中人们以追求时髦,讲究穿着以成了一种新的社会时尚。服装设计越发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时装,既是商品又是艺术.谈起服装,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它的款式、色彩、面料等.学术和艺术因素,对于一个单纯搞服装设计者来说,更偏重于艺术方面的研究.但在服装厂家、公司眼中,首选的是市场,设计出的服装有市场才有价值.服装属于商品文化。东西方对其理解大相径庭。西方人把艺术作为其价值的评价主体;而我们则以功利评价服装为主。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时装设计之中的艺术性和商业性呢?个人认为,应该从时装设计的社会客观性和设计师的人为主观性这两个方面来加以认识。

首先,在允许的条件下要极力追求时装美的表现形式。在我国,以功利为评价核心,追求以销售为第一性的时装设计一直没有得到快速发展,这是由于人们对时装的整体认识尚未完善,着装知识尚未普及等等因素。也就谈不在时装的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如何完美结合了。比如我国的旗袍,以合体、反映人体曲线美,具有民族味作为主要特色而为不少中国女性青睐。但是,旗袍的穿着场合限制较大,与现时代人们的的生活距离较远。可某些服装厂家不顾现装,对其进行简单的修改就期望大批量生产,于是出现了既失旗袍的优雅端庄又缺现代筒裙款式的味道„新式样‟,这样的“设计”之后果必然是造成产品的积压。当然,我国设计时装的另一因素是长期的封建意识造成我国人保守的思想和严重的“从众”心理,促使着毫无个性的设计产品充斥市场。

因此,作为一个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前必须建立一个正确的设计思维。艺术性的,商业性是一个相互联系为作用的两个要素,任何放弃了它们的前提而孤立强调其中之一设计都不能也不可能会创造优秀的作品。艺术性和商业性在设计中应该是并列的,而这其中,艺术最终应服务于商业性。

时装艺术是既联系与其它艺术又区别于其它艺术的独立文化。因为它有一个重要的联系媒介,就是必须通过消费者加之鉴定设计的成败。可见必须把商业性作为设计的首要条件。鉴于国内的经济基础及设计水准,把功利作为评价之核心,以人为设计目的,这也是一种循序渐进和正确的发展方向。那么,如何提高设计作品的商业性呢?应该注意两个方面:

第一,流行倾向与市场的销售状况。现代时装最显著的特征是“变”,我国在近几年随着经济、政治的改革开放进一步加深,在服装业上这一种趋势,越来越靠近世界的流行轨道而逐渐显著起来。由此而来,如何追求时尚的穿着成了消费的中心问题。于是,流行倾向的研究就成设计师作品致胜、服装厂家、商场部门获得的重要一环。时装的适应性差、流行周期短等特点首先表现在商业性上的是具有良好商业较益的时装在设计销售上是以多品种、多层次、多变化来适应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的。其次应该明白时装的流行倾向特点是泛指某几种类形的面料、某几组色彩及服装款式的长短,大小、松紧的总趋势。它的要求是设计师应结合市场需要灵活地把流行趋势溶入自己的设计风格中。求类似而并非盲目照搬。再次是流行倾向与市场消费的紧密结合表现在对时间与流行的掌握上。时装的流行千变万化,但它还是有一个产生、发展至消亡的过程。这就需要设计师具备一种深刻的洞察力,在流行倾向产生之前具备准确的预测能力,而当一种流行

和款式已形成和定型之后才跟随它去设计生产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商业价值的。

第二,设计与生产、销售的协调性。时装设计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门强调人与人协作关系的艺术。因为时装设计很大一部分是感觉的东西、心理学的东西、带有某种数学的东西。从设计到生产到销售经历了设计师与厂商之间、厂商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设计师之间的循环反复的关系,只有适当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最终使设计作品发挥良好的效益。关于这一点对与我国市场来说,由于服装业刚刚起步,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因而在市场上就不难发现经常有这样的现象:设计师的作品厂商无法接受进行批量生产;而厂商的商品的产品又缺乏其艺术属性而被消费者持否定态度;设计师渴望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有失去了服装厂商这中间环节的支持。这种互相间的不协调产生了服装业发展的不稳定。要改变现状首先是各服装厂要有自己的设计师,有自己的名牌产品,有自己的消费者。

第三,时装之所以是时装,就是因为它以时尚为准则,以美与新为核心内容。圣。若朗从绘画上吸收灵感,创造了蒙得里安系列及一系列极富绘画艺术特点的高档时装,显示了惊人的神韵和设计师本人高雅的艺术修养;三宅一生的布料塑造的具有立体形态的时候使穿者成了一个会移动的塑造。。。。时装的艺术性可以这样理解,即指设计师运用的艺术修养尽善尽美。因此我们的设计师应该把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视作提高作品艺术性首要条件。

第四,提高艺术修养这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这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需要设计师自身意识到其重要性而不懈的努力。时装艺术广泛地包融着建筑、音乐、绘画、文学等等美学形式。如中世纪地哥特风格使时装艺术大放异彩;时装的节奏感来源与音乐上的韵律;从绘画中引入了达达主义、主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的设计风格等等。正是设计师对其它艺术的融合贯通,来完善自己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的。这表现出设计师高雅的鉴赏力,然而它的前提则师每个设计师必须具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不难想象:如果一个一点也不懂时装史的人为迎合近几年的复古风而设计的古典情调的作品史什么样子的。

其次使设计作品富有艺术价值还在于设计师的设计角度。一名设计师的作用应该是以他的设计思维,设计作品来引导消费。在我国常形成这样畸形的流行:一种好看的款式、一人穿、百人穿,象发的工作服;一种流行色彩,一人穿,生活象一下子失去了七彩色。前年流行运动服,全城的人都成了运动员,今年看好广告衫,大街小巷一下出现了不计其数的产品推销员。这里自然存在着一种对流行倾向的理解问题,但更主要的是一种“从众”的观念困惑了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表现在设计上这不是进行设计,不是进行引导消费,最多只能算来“样”加工。自然无从谈及设计艺术价值了。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应该是跨越时空限制,从新的角度创造出时装与人体的整体感和氛围。设计师应该广泛地从自然界、人类历史、社会、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世界上的名设计师们没有忘记这笔丰富的设计资源,它不仅仅只是历史的遗产,而且还时刻在生中创新、补充、发展。象圣 诺朗经过中国一行推出的以中国古文化为特点的“中国风”系列哄动巴黎时装界;帕克 拉邦纳的金属唱片制成的时装来源于现代文明;保罗 戈蒂埃用闪光面料及黑色网纱、拉链塑造的“未来形象”得至自然界的蜘蛛网也独领风骚。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中的现代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历史上,我国曾被誉为衣冠王国,礼义之邦,从博大的唐风到明清的秀丽,历代精美的服饰品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遗产以及遗留下来的诸如雄伟的故宫、小巧的苏州园林等等各种风格独特的建筑;驰名世界的中国丝绸,浪漫的丝绸之路;多民族不同的有服饰特点;不同地貌产生的各异的自然美......。为每一个设计师创

造了丰富的设计资源。皮尔 卡丹从中国故宫飞檐得到灵感,创造了风摩世界的时装翘肩样式;帕克 拉邦纳从长城得到启发,设计出了独具一格的长城领。同样的东西在我们的设计师是否站在一个设计的全新的角度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这是提高设计作品的艺术性的重要一环。

总而言之,在强调商业性的基础上追求艺术的设计方式是发展我国时装业的正确方向,在设计中如何正确运用这两者的联系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的处理方式应该既是循序渐进的,又是全方位提高的。其中应该做好如下几点:

第一、建立起商业性的流行预测机构。以消费都的反馈和西方国家流行倾向为依据,为设计师提供客观的设计方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设计师、服装行业至少对于市场调查这一环节必不可少。

第二、树立正确的商业性概念。我国目前不少服装厂家(设计师)进行的所谓纯商业功利性设计与生产,其实应归结成不符合今天市场现状的计划性产品生产为主体,辅助以少量的消费反馈,而这种生产方式在西方国家的时装商业中已很少见,甚至于已不可见。我们的企业是以消费者是否接受为标准的。因此,我们的设计中其实已经放弃了以人为设计目的这一商业性设计的首要条件。时装设计需要设计师与厂商之间的协调发展。故要发展时装业,还需经营决策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生产经营机制的良性循环。

第三、提倡时装的艺术表现力,摆正艺术与商业之间关系,使国内时装业走向高级时装发展的正确轨道。中国时装必将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总之,这一切对于我们时装设计师提出了一个高要求。中国时装业要更快发展,需要每一个设计师刻苦钻研,解放思想,不懈地努力,及与社会各部门建立协调的关系。只有这样,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的另一个时装中心。备注:在次特别感谢浙江丝绸工学院杂志社,因此文章部分内容摘自该社《服装理论》。

参考文献:

[1]《世界时装之苑》杂志1999年第8期上海译文出版社、法国桦榭菲力柏契出版社合作出版

[2]《服装时报》 2000年12月29日第9版——时装周专版

[3]《服装生产营销管理》编注:宁俊中国纺织出版社

[4]《外贸跟单与实务》 编注:余世明暨南大学出版社

商业艺术产品设计发展 篇3

假酒之所以能够以假充真,不仅普通消费者无法分辨产品真假,而且一些工商税务打假人员识别其真假时也有很大的难度,主要原因在于这些酒类产品的包装仅采取了简单防伪手段,或者根本没有任何防伪措施,包装造假难度很低,给造假者以可乘之机。面对不法之徒日益猖狂的造假行为,必须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这就对包装防伪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包装防伪设计需要遵循以艺术为本位、以营销为基础、以防伪为导向的设计思维。正如著名人类学家马林洛夫斯基所说:“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生物的需要已转化为文化的需要。”因此,当我们在进行以一种文化和艺术形态而存在的包装防伪设计时,如何使自己的设计在体现防伪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契合当代消费者对包装文化艺术的需求和商家对产品营销的需求,已经成为每个包装防伪设计人最关心的设计思维。

在满足消费者对包装文化艺术需求的同时还要赋予包装防伪新的设计理念,将商品的美观化和防伪设计有机地进行结合,最常用和有效的包装防伪设计手段当属在包装设计中结合版纹防伪。版纹防伪是一种古老而行之有效的防伪手段,也是被印钞、票证印刷所采用的一种必要手段,以前印刷防伪设计单位的设计师和雕刻师通常先用铅笔、水笔等进行初期创作,然后将其变为复杂的几何图案,而现在大部分工作都是在计算机辅助下完成的。

目前,五粮液、剑南春、洋河等国内名酒的包装已先后采用了版纹防伪,借助版纹防伪的线条造型的复杂性,以及线条变化的丰富性,与光学等其他理论配合,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团花、底纹、浮雕、折光、开锁、潜影等防伪特技,从而达到防拷贝、防复制、防伪造的目的。现在常用的计算机版纹防伪设计辅助软件主要是我国方正电子研发的方正超线(见图1)和比利时爱克发公司的Fortuna。

为了追求商品包装的艺术性和防伪功能,包装防伪设计中也不断有新技术涌出,近期炙手可热的当属3D光栅和追踪点阵包装防伪设计,着实吸引了广大消费者和商家的眼球。

3D光栅包装防伪设计采用光学折射数据加密制成,不能像普通印刷品那样上电子分色机翻版复制。此技术最先出现在酒店的装潢墙画中,因其技术的难仿制性,现已大量应用于酒包装防伪设计,比如五粮液的很多包装方案就已经采用了这种技术(见图2)。国内主要的3D光栅印刷解决方案提供商有方正电子和五粮液普什。

追踪点阵包装防伪设计解决方案是为了帮助酒生产企业实现打假中的快速查询和物流防窜货管理。此技术现为方正电子独家所有。设计师将方正信息隐藏版权管控系统中生成的追踪点阵添加到酒包装上,文件处理前后在视觉上没有任何变化,正常印刷没有额外成本,但已经内嵌信息,当有打假中的快速查询和物流防窜货管理需求时,通过专用鉴别工具就可方便鉴别真假。

另外,在包装防伪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在考虑包装防伪的防伪性和艺术性的同时,还要懂得商品营销,将商品的营销理念与包装防伪设计结合。因为产品形象塑造在销售的各个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以及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形成,从而影响到产品销售这一最终目的。

浅议艺术设计与商业设计的区别 篇4

设计是将一些可以理解的信息, 通过形象化的技术手段 (如手工、计算机或其、他机电设备) 传达给受众, 使其得到精神与物质上的享受。艺术设计与广义的设计含义有所不同, 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 有艺术的性格:它不再是单纯艺术造型角度的外观设计, 也不再是技术角度的功能设计;它是对实用与美观的一种再创造, 也就是说, 它是将艺术物化的手段。

商业, 从狭义的意义上说, 可以定义为:独立的商人所从事的商品交换的活动。商, 就是商人;业, 就是事业, 或业务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 既包括商品的运、购、销、存的活动也包括为其服务的调查、组织、信息、管理等多种活动。所以, 参与商业的设计也就从商品的运、购、销、存的活动中, 设计也就自然参与在为商品服务的调查、组织、信息、管理等多种活动中。设计的经济行为性是商业设计的目的, 商业设计为商品终端消费者服务, 在满足人的消费需求的同时又规定并改变人的消费行为和商品的销售模式, 并以此为企业、品牌创造商业价值的都可以称为商业设计。

二、艺术设计与商业设计的分类

王受之在世界现代设计中说:“现代设计是现代经济和现代市场活动的组成部分, 因而, 不同的市场活动, 也造成不同的设计范畴。”如果从全面情况来看, 现代设计一般包括以下极大范畴:现代建筑环境设计、现代工业产品设计、广告设计、现代平面设计、纺织品设计、服装设计、特殊部门等。对于艺术设计的分类, 有人按照自然描述的方法, 即根据艺术设计现存在的状况进行划分, 从而把艺术设计分为六类:传统手工艺品设计、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文化传媒设计、商业传媒设计、时装设计。

商业, 简单说来就是从事商品之间的交换。作为现代商业, 是从事综合的流通经营管理的活动之业。商业是随着社会化生产, 特别是消费商品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作为商业的概念随着商品活动及其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推进。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的流通的经济活动。商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商业是指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而狭义的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营利性事业。所以, 商业设计是为了商品交换获得营利性的设计。商业设计也包括市场的生产、市场和消费几个环节。本文通过设计与生产、市场和消费几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来说明艺术设计与商业设计的区别。

三、艺术设计与商业设计的关系

1. 设计与生产的关系

设计是生产不可分离的部分, 是生产流程的第一个环节。企业要开发新产品或改进老产品, 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设计, 一切生产活动都始于设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设计就是生产力, 设计活动就是生产活动, 而且对整个生产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设计是一种造物活动, 设计的本质在于创造, 而创造力的产生与发挥, 则必须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散与收敛。因此可以说, 创造性思维是艺术设计的核心。设计者如果能了解创造性思维的特点、规律, 将更有助于运用思维规律去激发创造的潜能, 启发创造力的发挥, 并创造性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艺术设计过程的本质所在, 是设计造物的灵魂所在。

2. 设计与市场的关系

市场为设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是设计发挥无限创造力的理想天地, 是判断设计作品优劣与价值的一面镜子。因此, 认识与把握市场, 看准选择目标市场是获得设计的基本条件和重要环节。

首先, 设计前期的研究和分析是非常耗费时间的作业。研究的目的在于确认、评估和验证设计机会。随着设计研究的深入, 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会逐渐显露出来。理论上, 设计者可以永远持续进行研究作业, 搜寻更多的信息以找出较佳的设计机会。但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清楚地发现我们需要针对某一种特定目标。以产品为例, 产品企划的原则是当产品可以确保商业上的利益, 而且和企业的产品开发策略并不违背时, 这个设计机会是令人满意的。

其次, 设计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相关市场的知识, 设计研发阶段, 设计者必须要充分利用这些知识。如果参与设计开发的人员没有充分了解市场和用户需求, 则将在研发过程中碰到障碍, 甚至把研发引向错误的方向。通常企业的销售人员可能会对消费者的需求有较深了解, 他们应该知道顾客所需要的是什么, 公司现有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和竞争商品的状况。而企业的维修人员则对产品质量、故障以及使用者的习惯有较深的了解。与市场相关的设计知识可以通过正式访谈、会议、非正式讨论、问卷或询问等多种方式获得。

第三, 设计的价值体现在创造的经济价值、审美价值和信誉价值等方面, 满足了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的需要。人们在物质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之后, 其精神的、审美的需要就会逐步上升, 尤其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 人们的精神方面的需要变得越来越不可缺少。

3. 设计与消费的关系

在现代形象消费过程中, 消费者十分重视使用产品所带来的“边际效应”, 除了产品本身的功能外, 还有品牌背后那既抽象又实在的“形象”。当今是一个感性消费的时代, 是追逐名牌消费的时代, 是一个以享用名牌为荣的时代, 而名牌的产生与发展无不与设计密切相关。无论是名牌中的名牌, 那些享誉世界的顶级名牌, 还是一般的名牌, 无论是名称、标志, 还是功能、包装、以及名牌的推广, 无不要依靠于设计, 可以说是设计造就了名牌, 是设计为那些世界顶级名牌罩上了令消费者痴迷的金色光环。

四、小结

设计和生产、消费、流通、市场和科学技术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商品的三个环节, 生产、消费、流通缺一不可, 而设计是生产的排头兵, 是生产这根链条上的第一环, 设计必须先行一步, 生产以其为依据。设计首先是为最稳定的消费设计, 其次, 是为被空缺的消费设计, 然后应该为到来的消费设计。正因为设计有如此巨大的创造力和推动力, 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把发展设计教育和设计产业作为一项基本的国策, 对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产品竞争的激烈程度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状态,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同类产品中, 商家之间彼此拼质量、拼服务、拼售后, 随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 商家们之间的设计比拼更是成为了保障有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

[2][美]大卫·瑞兹曼:现代设计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业艺术产品设计发展 篇5

[关键词] 价值观念 文化 艺术设计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已开始发生深刻地变化,即从以满足物质经济价值为中心,开始转向以追求高雅文明、获得高品位的文化艺术享受的精神价值观为主导的现代价值观念新体系。而艺术设计的文化审美特质和丰富的实用艺术内涵,决定了其在商业市场竞争中的独特优势。

正像丹麦哥本哈根未来研究所主任沃尔夫·伦森在美国《未来学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21世纪——梦幻社会》中指出的那样,目前的商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前沿——想像、激情,以及梦幻世界。不仅娱乐业,而且日用品行业也在产品中加入故事和情感。由于将某个故事或者一段传奇赋予商品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情感”产品,消费者选择商品越来越看重“非物质的考虑”。在未来的25年里,人们从商品中购买的主要是故事、传奇、感情及生活方式。贫困将被重新定义为“无力满足物质需要以外的需求”,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从物质需要转移到精神需要。这就预示着未来的商战将变成文化商战,未来的竞争将变成文化竞争。“文化制胜”将成为经营者坚定不移的信条,并为文化人大显身手留下了空前广阔的平台和机会。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曾把“经济逐步转向生产那种由文化所展示的生活方式” 看成我们时代发展的一大趋势,也就是说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文化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

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通过符号媒介对自然界的一种适应行为。人类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界,使之能够生存下去,就必须和大自然和睦相处。而要做到这一点,人类就必须重视经验的积累。人类处理经验有两种基本的文化方式,一是科学,二是艺术。科学依据普遍性以探求特殊性,艺术则根据特殊性来探求普遍性,二者从完全相反的方向趋于同一个目标。而作为艺术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艺术设计则毋庸质疑地自始至终起了桥梁和中介的作用。由此可见,艺术设计在整个文化活动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并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活动。

艺术设计是以“美术+ 造型+ 设计”为基础的综合性视觉艺术,它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和文化产品的研究、开发、创新设计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的体系之一。设计活动,一方面给人类生存带来了方便的物质享受;另一方面又作为人所创造的人工符号和生存环境影响着人的观念和行为。设计包含着人性的因素,凝聚着人类的理智和价值观念。正因为如此,艺术设计广泛地渗透到人类活动衣、食、住、行、用及娱乐的各个领域,带来了艺术设计的蓬勃发展。它具有服务面广、适应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其内含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的渗透力、附着力、扩张力、融合性又极强,因而有利于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对实现商品生产的现代化,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满足审美心理需求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当今艺术设计已成为现代商品生产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构成现代商品完整概念的第二层次( 形式商品)和第三层次(扩增商品)的主要成份,赋予商品以美学功能,使之成为消费者的审美对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商品美学化、物业建筑艺术化、产业管理理念化将日益凸显出来,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消费中,将越来越追求美的形式与效果。如年青一代在消费选择中,求新、求异、求美的个性化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即便是工业产品,不仅要讲“质”,而且要讲“相”,即讲究包装、装潢、装饰、外观造型美。用户宁可多花一点钱购买“卖相”好的产品,也不愿购买傻、大、笨、粗、黑,缺乏审美价值的机器设备。消费者和用户选择商品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不仅要获得实际的使用功能,同时还要选择美学功能的高低和水平,追求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

市场审美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艺术设计成为商品设计和商品生产的忠诚伙伴,成为商品文化审美价值的最佳载体,担负着用艺术的形式传承人类文明的任务。在文化面向经济、经济拥抱文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已成为时代的大趋势,它们互促互动交叉融合,展现了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崭新结构,而使这种结构日益粘合得越来越严谨有序,功能越来越优异的粘合剂就是现代艺术设计。

图 核心商品形式商品扩增商品三层次

艺术设计到底能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具体做些什么呢?我们从现代完整的商品概念包括核心商品、形式商品和扩增商品三个层次出发来为艺术设计在经济发展中所应发挥的功能做如下定位。从图中看出顾客公众的消费需求出自整体的需要和满足,要求企业销售的商品是由实体、形式和服务组成的整体。由于现代同类商品的同质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效用、功能的趋同),因此商品整体形象的差异化竞争越演越烈,而差异化竞争却又几乎都越来越集中到形式商品与扩增商品层次上来了,导致商品生产、营销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将富有文化和审美价值的创意通过艺术设计融铸进商品整体概念之中,以实现塑造商品生产者和商品形象,提高商品附加值,制造竞争落差,提升形象竞争力,赢得竞争优势的目的。艺术设计恰恰适应了现代商品生产与商品竞争特点的需要,在提高商品的文化及审美附加值上有独到之处。因此它可在商业开发中的市场定位是“塑造企业形象,包装打造精品名牌,创造竞争优势,为把资源优势迅速转化成经济优势,进而转化成市场竞争优势服务”。日本商战专家中西元男称:“企业形象是市场竞争的最后一张王牌,形象战略已成为商战谋略的核心内容。”形象,实施企业形象竞争,是企业在全方位、广角度、宽领域的时空范围内展开的高层次、体现综合实力的竞争,竞争的目的是欲在与国内外同行的角逐中脱颖而出,抢占市场制高点,从而在消费者的情感与理智上烙上真和美的印记。显而易见,企业形象竞争是产品品牌高质量、高附加值、高服务水平、高文化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企业知名度、美誉度和含金量及亲和力的竞争,是使企业真正迈向高层次的理性竞争。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国际化、品牌与服务注重质的提升、精神的倚重、文化的品味和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塑造包装企业形象,强化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是有效实施形象战略,攀登市场竞争制胜制高点的最佳选择。而艺术设计恰恰可以运用CI形象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装潢设计、造型设计等形式包装企业及其产品,使商品不断增强形象竞争力,使最后的王牌——企业形象打出时赋予其应有的竞争力、震撼力和影响力。否则,我们失去的就不仅仅是企业形象,而是文化品牌跃上国内国际品牌的撑杆乃至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此外艺术设计还可以综合应用科技、经济、文化、艺术等知识与技能,赋予商品打造出能满足审美需求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精品名牌,使商品更适销对路,更具魅力,更富人性和情感,使消费者在“冷漠的工业产品和热情的人体之间找到共鸣区域”。有专家指出: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的重大差距在于缺乏应有的灵性。而让灵性出壳的关键就在于有无高水平的艺术与设计。这就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广泛深入地分析研究消费者的生活、生理、心理、审美、发展等需求和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进行整体创新,大幅度提高产品的内外质量,成为人们欣赏的文化艺术品,塑造出特有的灵性并让消费者感受到,从而变为带有“情感化”的商品。正是在“情感化”上找到人与产品的共鸣区域,从而创造出一种文化,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有人说“可口可乐”是位最走红的通俗歌手,“万宝路”是位身穿“牛仔”的西部硬汉,米老鼠、唐老鸭是欢乐的童话天地……那么,让这些品牌具有生命灵性又是什么?是文化和艺术。它可以代表企业的哲学理念、价值观念、精神追求,也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一段美好历史的记忆及一种时尚、一种氛围、一种寄托等等。

总之,今天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生产力的代表,及经济发展的载体,在社会的发展中时刻发挥着其巨大的作用,太多的例证已经证明艺术设计能使商品美学化,成为消费者欣赏的艺术对象,所以马克思曾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现代商品的审美因素引起消费者新的审美要求,培养和促进消费者欣赏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即具有美学化、艺术化的商品能发挥“对消费者进行审美教育”的功能,从而开发和提高人类的文化审美素质,更好地推动着全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推动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

商业艺术产品设计发展 篇6

商业街景观设计是指对街道、建筑立面、各种商业店面、摊位、绿化植物、灯箱招牌、公共设施、公共艺术品、水景等视觉景象进行形式处理和功能优化, 使之形成具有良好观赏效果与多种功能作用的街区风景。它由街道地面铺装、建筑立面形态与色彩、各种商业店面形象、固定或移动的摊点形式、绿化方式和植物选种、广告路牌的控制要求、各种公共设施的形象设计、公共艺术品设计、水景观设计以及市政要求与景观环境相配套的管网设计等要素组成。

对于银川市商业街而言, 其特征要求其兴建必须根据银川市内的区域经济条件、文通条件、消费状况、人居数量、人文背景、传统习俗、文脉遗址等基本因素, 来决定其建设的规模和街区的形式风格。

2 商业步行街区景观设计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2.1 商业步行街区景观设计内容

商业步行街区景观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 从整体到细节都必须经历周密深入的思考。使街区景观从形式到观察视角都能充分地体现良好的设计感。商业步行街区景观设计大体分为6个部分:街区整体景观规划设计、步行街区道路及空地环境平面景观设计、店面形象及建筑立面部分改造设计、商业街环境中公共景观艺术品与造景设计、商业街功能设施的形式设计、街区环境的绿化配景设计等。

2.2 商业步行街区景观设计表现形式

根据我国目前步行商业街景观的现状以及银川市的地域景观特色及回族建筑文化, 在景观设计时要把握以下几个表现形式:从“线性设计”到“整体设计”、从“灰色设计”到“绿色设计”、从“建筑设计”到“文化设计”。

2.2.1 从“线性设计”到“整体设计”。

商业街作为城市道路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城市线性空间的组成部分, 其虽然是一条街道, 但在建设时不仅仅要考虑街道本身, 还要考虑到街道周围的道路和环境。实践证明, 单纯的线性街道空间的吸引力相比于丰富的纵横结合的街道空间是很低的。街道上的空间毕竟有限, 除了要满足正常的人们通行外, 还要布置各种街道设施、休息设施, 这就使原本紧张的空间变得更为紧张, 种种情况迫使我们要考虑步行商业街以外的与其相连的横向街道空间, 这样就扩大了原本单一的线性空间, 而是形成了一个网络状的街道空间。

2.2.2 从“灰色设计”到“绿色设计”。

商业街的景观设计应尊重自然, 尊重历史, 保护生态, 要从以往的“灰色设计”逐步向“绿色设计”转变。现代科技的发达与技术的进步, 大大加快了城市景观建设的速度, 但也给城市景观留下了许多遗憾, 大量的钢筋水泥、玻璃幕墙的运用, 使人们离自然环境越来越远。所以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可以运用银川市的地域景观自然要素 (植物、水体) 来弥补、缓和由高楼大厦带给人们的压抑感。要实现真正的绿色设计除了增加绿化外, 在景观设施材料的要求上, 也要求是绿色环保的, 垃圾箱也应是分类回收的, 照明应是节能的。

2.2.3 从“建筑设计”到“文化设计”。

银川市独特的回族建筑文化, 是其商业街设计依托的精神支柱。所以, 在银川市商业街景观设计艺术表现形式上, 要充分的完成从普通的建筑设计到回族文化设计的转变。例如, 将伊斯兰的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手法相融汇, 通常采用白、蓝、绿等冷色调, 在重点装饰的建筑商以彩画和金色花卉等图案。在商业街布局的完整性上, 多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形制。其建筑以一定的中轴线排列, 具有完整的空间序列性。其间每一院都有独特的功能和艺术特色, 又井然有序, 展示了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

3 结语

总之, 景观设计是城市开发建设、环境保护等系列问题亟待解决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思想、新方法。对于银川市商业街景观设计, 我们要注重对其前期的综合分析工作, 注重构思过程中的反复推理阶段, 找出可行性方法。同时, 在实际的商业街景观设计中, 要充分了解、尊重和合理利用银川市地域景观特色及回族建筑文化的基础上, 更科学的运用技术与艺术手法, 使得建筑同景观相得益彰, 融为一体。

摘要:本文作者基于多年关于银川市商业街景观设计的实践经验, 结合银川市的地域景观特色及回族建筑文化, 从商业街景观设计的分类与特征、商业步行街区景观设计内容等对银川市商业街景观设计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银川市商业街,景观设计,艺术表现

参考文献

[1]魏雪琰.新建社区商业街规划与设计研究[J].铁道勘测与设计, 2008 (3)

[2]丁可力.居住区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 (3)

商业艺术产品设计发展 篇7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视觉经济”也在随着商业化的健全而不断发展着, 艺术设计无疑是受商业化影响较大的一个方面, 而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正是伴随市场化应运而生的产物。现阶段, 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招生情况火爆, 除了专业的艺术院校以外, 其它的综合类高校大部分也都设立了艺术设计专业, 目的就是要培养出市场所需要的专业设计人才。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育全部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毕业设计, 能够训练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还决定了通过毕业设计, 可以提高学生在商业化约束下的实践设计水平, 提高在设计中解决所遇到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 通过毕业设计的商业化, 还可以使学生对一般的艺术设计内容、具体实施的全过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熟悉有关规范、规程、手册和工具书, 为今后独立承担艺术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毕业设计而言, 只要设计的作品符合大众的审美观, 能突出产品的特性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就是好的作品。然而, 当一些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 一般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工作后公司要的都是商业化的东西, 或者是产业化的东西。自己的作品一般很难完全能否符合公司的设计要求。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高校教育在毕业设计的商业化程度上还远远不够。

对于毕业设计的商业化, 国外的一些高校已经明确建议将其纳入学生的毕业考核体系当中。以澳大利亚工业设计顾问委员会就堪培拉大学设计系进行的一项调查为例, 该调查认为合格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以下十项技能:

1. 应有优秀的草图和徒手作画的能力。

作为设计人员, 下笔应快而流畅, 而不能缓慢迟滞。这里并不要求精细的描画, 但迅速地勾出轮廓并稍事渲染是必要的。关键是要快而不拘谨。

2. 有很好的制作模型的技术。

能使用泡沫塑料、石膏、树脂、MDF板等塑型, 并了解用SLA、SLS、LO M、硅胶等快速制作模型的技巧。

3. 必须掌握一种矢量绘图软件 (比如

FR EEHAN D、ILLUSTR ATO R) 和一种像素绘图软件 (如PHOTOSHOP、PHOTO-STYLER) 。

4. 至少能够使用一种三维造型软件, 如高

级一些的如ALIAS、CATIA、I-DEAS或层次较低些的如SOLIDWORKS2000、FORM-Z、R HIN O 3D、3DSTUDIO MAX等。

5. 二维绘图方面能使用AUTO CAD、MICR O STATIO N和VELLUM。

6. 能够独当一面, 具有优秀的表达能力及

与人交往的技巧 (能站在客户的角度看待问题和理解概念) , 具备写作设计报告的能力 (在设计细节上进行探讨并记录设计方案的决策过程) 。有制造业方面的工作经验则更好。

7. 在形态方面具有很好的鉴赏力, 对正负空间的架构有敏锐的感受能力。

8. 拿出的设计图样, 从流畅的草图到细致的刻画到三维渲染一应俱全。

至少有细节完备、公差尺寸精细的图稿和制作精良的模型照片。仅仅几张轮廓图是不够的。

9. 对产品从设计制造到走向市场的全过程应有足够的了解。

如果能在工业制造技术方面懂得更多则更好。

1 0. 在设计流程的时间安排上要十分精确。

三维渲染、制模、精细图样的绘制等应规定明确的时段。

从以上国外高校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来看, 商业化的要求在其中占了绝对的核心的位置。必须认识到, 商业化的艺术设计是从商业开始的, 艺术设计仅仅是一个载体, 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行为, 艺术设计主要任务是配合体现客户的具体要求。这并不是说艺术性不重要, 而是因为起点决定了目的和手段。由此可见,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来说, 实践性、可实现性以及商业化的程度是检验其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如何实现毕业设计的商业化

一提到“商业化”, 一般人会理解为对艺术设计的要求提高了。其实不然, 商业化的设计作品其实从创作者的角度讲是少了些艺术性的发挥多了些实用性。当然, 为了艺术设计本身的继承和发展, 必须做一些艺术性、独立性很强的作品, 但并不等于不考虑商业的介入, 只是在保证艺术完整性后再做考虑。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来说, 也可以借鉴这些创作方法。这些都能够更好地使毕业设计获得商业的进入。

具体来说, 如何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获得商业的介入,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 确定商业化的毕业设计目标和内容。

毕业设计要体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特色, 要注重综合性、实用性的设计因素。将培养基本掌握艺术设计的应用和操作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又能兼顾商业化需求的毕业学生来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目标。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 应当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 切实深入商业项目, 使毕业设计的内容为实际项目服务, 使其毕业设计不再成为“空中楼阁”。例如, 对于室内设计的学生来讲, 着重从一个商业化项目的设计草图到定稿, 再进一步到施工预算和现场施工组织, 使毕业设计的实践性内容成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用人单位的稳定桥梁, 让学生通过这一途径, 高效、稳定地完成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过渡到项目一线负责人的转变。

2. 建立“毕业设计工作室负责制”。

此制度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 是要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得到市场的认可。“毕业设计工作室负责制”是由有责任教师牵头并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同时, 担任责任人的教师必须是在某些设计领域有较强影响力。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毕业设计商业化的认知, 同时, 也可以对工作室内其他的年轻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通过责任人在设计领域的人际关系, 可以使更多的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专家、学者来到学校, 并且这些外聘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在其能力范围之内的商业项目, 使其把所学的设计知识应用到这些项目中去。此举完全改变了以往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之间疏远的关系, 并解决了以往外聘教师管理和教学效果难以控制的难题。例如, 可以由责任教师牵头联系一些知名企业, 有企业赞助冠名毕业设计作品大赛, 让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 首先想到的是得到商业化的认可, 在商业化的条件下进行毕业设计的创作。山西省每年都要举办的高校毕业设计作品展, 其中很多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就被赞助企业具体应用了。这样不但学生有了对商业化设计的进一步认知, 还提高了学生被市场认可的成就感, 企业、高校以及学生都实现了共赢。由于“毕业设计工作室”的骨干教师具有丰富的商业设计经验, 使得在其指导下的毕业设计创作方向不会偏离商业化的范畴。

3. 协调好学生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的关系。

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主要任务是指导和管理学生毕业设计的全过程, 对于学生的影响力是很大的。然而, 由于目前艺术设计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 毕业生的竞争和就业意识也越来越强, 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设计的开始阶段就已经联系到了就业单位。由于就业单位本身就是商业化的机构, 所以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通过设计本单位的商业项目来完成, 指导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 协商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以及工作量的要求。并且, 当学生的毕业设计过于注重商业化而发生设计简单化概念化的时候, 指导教师要及时提醒并帮助其改正, 真正做到设计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合理并存。对于学生在外地实习的状况, 由于教师力量分散, 相对来讲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就较为难管理, 为了保证对这部分学生的实时管理, 充分发挥教师在毕业设计中的指导作用, 应要求学生定期返校并利用现代化的通信工具, 例如用网络等手段与这部分学生远距离近接触, 而不能强行把学生留在校内。要实行指导教师、就业单位、学生三方面的全通道式沟通。

三、结束语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商业化不仅仅关系到高校教学水平和科研成果, 还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就业率。如何提高校毕业设计环节的整体水准, 培养合格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 使其成为将来的优秀设计师, 已经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严峻考验。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方面提倡商业化的介入, 就是希望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任英丽.艺术商业化与设计审美.电影评介, 2006 (14)

商业艺术产品设计发展 篇8

伴随着着两次工业革命到如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中国的当代艺术开始进入到商业文化时期。相对于以前狭隘的创作空间, 当代艺术家可以更为自由、更为宽容的进行创作。不可避免的也大量产生画廊、私人美术馆、拍卖行、经纪人、买家、卖家等与商业有关的词汇, 使艺术家以前难以变现的作品成为市场流通中与一定数额相连的“艺术品”, 从而促进了艺术品的生产和消费。纵观美术史, 艺术在不同时期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样, 史前艺术主要以石画、岩画等为主, 题材多以图示纹样为主, 例如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的岩画, 是和生活的日常记录或宗教崇拜有关的;中世纪, 艺术创作多以宗教题材为内容, 是服务于教会的;文艺复兴时期, 则崇人性, 反神权, 但大多数作品还是局限在为教会的附庸工具, 没有完全脱离教会的束缚。到了19世纪, 艺术作品则起到了报道事实和媒体宣传的用途;到1985年无线电、广播等设施的出现, 可以使大小事件迅速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艺术品的作用又有所改变了;到了今天, 当代艺术的价值则体现在满足人们视觉审美这一需求上。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层面上的消费, 艺术品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故当代艺术的商业化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进程中的必然趋势, 而非偶然性。在艺术商业化进程的大趋势下, 当代艺术家们应该积极迎合, 保持个人的创作特色, 尽快从动荡的商业化中走出来, 早日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伴随全球化浪潮和科技迅速发展的冲击, 今天艺术生长的土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使艺术用以传达自己的媒介手段得到了不断更新。各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和特定历史时期下的文化、科技与物质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几乎都是伴随着重大的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在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下, 当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有助于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形成和更新换代, 如莫奈、雷诺阿、西斯莱等为核心画家的印象派的产生, 就是在托马斯和谢弗雷尔对光与色的著作《色彩的协调和对比原理》为理论依据而进行光与色构成的色彩学革命。19世纪初摄影技术的出现, 才导致了摄影艺术的产生;60年代产生的波普艺术也是科技、工商业发展形成的文化现象, 许多工业材料被用以艺术创作材料 (不锈钢、霓虹灯、化学纤维等等)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使科技的发展与成果传播更加快速, 例如大为霍克尼用当代科技下的产物i Pad上进行绘画创作。科技的发展推动了艺术的平民化、大众化, 精英艺术逐渐减少且保持小众化, 对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播也提供了优越条件。故我们不能完全割离科技和艺术, 应准确认识到科学技术和美学艺术在其形而上本质与标准的一致性, 表明了二者终将殊途同归。这就要求我们关注科技对艺术的正面效应, 当代艺术必须利用和吸收先进科技成果, 做到与时俱进。

自上世纪90年代起, 中国当代艺术就一直在模仿西方模式, 也就是这种后殖民文化的逐渐深入和对这种强势文化的屈服, 导致至今中国都没能建立符合自身文化良性循环发展的体制, 而是出于支离破碎、断断续续的尴尬阶段。首先, 对于本土传统艺术的重构很重要, 在全球化浪潮的狂卷中, 西方经济的绝对地位得到动摇, 此时我们就不应该盲目模仿西方模式, 而是应该牢牢抓住这个历史契机, 有计划有策略的重新审视本土艺术, 正确定位自身的文化身份, 从而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其次, 加强艺术学院的人才培养。作为艺术家培养基地的艺术学院, 一直没有把当代艺术培养作为一个全面普及的专业课程, 艺术学院不能一味地只是标准化的传统模式教学, 如中央美院、四川美院等已经开设了当代艺术的相关课程, 把当代艺术的培养普及到了教学体系之中。只有艺术学院肩负起应有的义务才能培养艺术家们拥有全面客观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从而创造出新颖的艺术创作形式。这样, 艺术学院必定会成为培养高素质当代艺术家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从而更好的实现当代艺术的普及工作。最后, 完善中国当代艺术价值体系也很重要。着眼于西方的当代艺术价值体系, 我们不能全盘否定, 而是因该在吸收西方进步的展览模式部分时, 遵循中国当代艺术意识观念及发展本土文化的立场。另一方面, 中国当代艺术家也应该全面掌握学习中西方的文化资源后, 进行结构和重建, 创作出有独特个人语言的艺术作品来进行实验性探索来完成新的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这也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漫长过程, 是一套符合中国本土的当代艺术价值体系的探索过程, 将使中国当代艺术长立于国际艺术舞台的有力保障。

今天, 在商业和科技的双重逻辑和压力下下, 当代艺术应充分利用二者带来的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正确认识到今天的当代艺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全面的学习中西方文化, 积极探索发现科技化带来的新技术新材料, 并且积极的充分利用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中, 这样才能在逐渐变平的世界及全球化浪潮中打下牢固的根基长久且屹立不倒。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 在科学技术的持续猛烈冲击下, 文化全球化也以横扫之势席卷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在这样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商业文化时期, 当代艺术如何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该时代到来的必然性和如何在艺术创作中吸取新鲜血液中的养分并且寻求到突破点, 从而推动当代艺术发展的良性循环是一个值得关注和讨论的深刻问题。

关键词:当代艺术,全球化,商业,科技

参考文献

[1]高氏兄弟.《中国前卫艺术状况》.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

[2]吕澎.《艺术就是生意》.载于《视觉21》, 2001.

[3]王岳川.《西方艺术精神》.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商业艺术产品设计发展 篇9

一、近年来电影类图书的出版态势

(一) 多家出版社新增影视图书出版业务

在90年代以前, 中国出版电影类书籍的出版社基本上只有中国电影出版社一家作为电影“专业出版社”在运营这类业务。20世纪90年代以后, 原来的中国电影出版社继续在业务上做大、内容上求精方面下足工夫。值得注意的是, 一些出版社或扩大或者新增了电影类图书的出版业务。这些出版社主要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前身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多家国内重要的出版机构, 这些新出版社的电影书籍在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人员中的影响正逐渐显现出来。比如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有张红军主编的“大型电影学文库”, 从1992年第一本专著《电影创造过程差》一直延续到今天《香港电影史 (1897—2006) 》等书籍的出版, 工程极其浩大, 在读者群中具有广泛的影响。2008年1月, 新星出版社接手推出了大型电影学文库“新星电影读本”, 先期推出的三种电影读本《波兰斯基回忆录》、《异端的影像:帕索里尼谈话录》以及《地中海晓风残月:一个华裔电影人的浮生札记》 在2008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不时引来读者和书商驻足。“新星电影读本”是由国内外一流电影专家和学者撰写的电影学经典读本, 由电影学名著、电影大师传记、电影大师访谈录、电影艺术研究、海外电影华人等几个系列构成, 选题比较具有经典性、代表性、权威性, 被列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馆藏经典丛书。值得注意的是, 新星出版社是一家名副其实的“新兴”出版社, 该社成立于1989年, 是国家指定专门对海外发布政府白皮书的外宣出版机构, 其产品不进入国内市场。到2004年12月26日, 新星出版社才注册成为企业, 2005年开始正式对国内出版。这家出版社将电影类图书作为未来市场的方向, 对国内其他出版社的图书选题应该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 书籍种类明显增加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 电影书籍的出版内容简单地说可以归为两大类:电影作为艺术与电影作为娱乐。前者主要指的是有关对电影进行严肃学术探讨的书籍。很多电影类的学术书籍, 尤其是探讨电影美学、电影历史的书籍在这一段时间是主要的内容。品种不多, 但是这些书籍奠定了中国电影研究的基本学术基础, 如中国电影出版社的《外国电影理论名著》 丛书。这套书因书籍封面设计为黑色, 学术界曾经喜称为“黑皮书”。要说明的是, 以某一颜色的封面来表征系列图书在内容或选题方面的一致或相似性, 已经有相当成功的范例。如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系列”,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黑色书籍” (哲学名著) 、“黄色书籍” (当代西方学术译丛) 都是很有影响的出版创意,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非常可观, 甚至成为这些大出版社的品牌。从目前学术文章的引用情况看, 这些书的价值仍然在发挥持续影响。

电影作为娱乐主要是指出版社出版的少量供群众娱乐使用的书籍, 主要是一些明星的传记和部分电影连环画。这类书籍在群众文化中影响很大, 目前还成为不少收藏者的最爱。 总体来看, 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市场经济不够发达, 电影类书籍的出版在种类上相对单一, 印刷数量也比较有限。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电影类图书的种类明显增多。一是学术类书籍大量出版, 而且包括中国学者的严肃著述大量出版, 如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左右推出的“电影丛书” (丁亚平主编) 。既有西方学者著述, 如马赛尔和克莱尔两人合著的《电影与文学改编》, 也有国内学者李显杰的《电影修辞学》等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未名译库·影视艺术译丛”, 虽然不少是西方影视教育的主流教材, 但是这些书籍的作者都是西方著名的电影学者, 这些著作也多少包含了研究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因此这套丛书的学术价值也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当然, 学术类图书也应该包含一部份跨学科研究著作, 如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先锋译丛”丛书, 其中《电视与权力》、 《视觉潜意识》等图书就与电影非常相关。二是传记类著作大量出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电影馆”丛书, 有不少书籍如布努埃尔的《我的最后一口气》等都是关于导演的传记。三是电影制作类图书大量增加, 如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影视艺术技术丛书”受到不少教学单位的推崇。从品种上看,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有一批难于归类的、带有极强消费性色彩的电影书籍大量出现。比如《后窗看电影》、《声色现场》, 以及各种“名片快读”书籍等。这类书籍购买量和阅读量都有较大比例。

(三) 图书出版速度加快

近年来出版社的时间意识, 或者说市场抢占意识明显增强。某些电影书籍 (这里不包括与电影或前或后推出的小说类作品) , 尤其是导演的传记出版速度很快。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李安的传记《十年一觉电影梦》, 其出版速度和市场感觉明显和电影《色/ 戒》形成重要的关联关系。

从时间上来看, 某些电影丛书尽量快速出齐, 而且不限制同一丛书的书目数量。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电影馆丛书, 快速推出10余本, 而且还在陆续出版。其他如江苏教育出版社也接力推出了“电影馆”系列图书。2003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电影馆”系列图书, 如《伍迪·艾伦:电影人生》、 《我, 费利尼:口述自传》、《魔灯:伯格曼自传》等著作属于台湾远流出版社的电影馆简体字版本。2005年, 江苏教育出版社也推出了另一套“电影馆”图书, 如《电影是什么》、《电影的本性》、《法国电影新浪潮》等书籍, 这些书籍的译著者或者本身是大陆的学者, 如崔君衍、邵牧君等人, 或者是港台的资深电影学者如焦雄屏等名家, 对于联系出版事宜具备了地利人和的优势。广西师大社与江苏教育出版社在进入市场的顺序都采取了相似的策略:先是“简体字化”现成的台湾版图书 (译作与原创) , 再做新译的版权图书, 保证时间上走在前面。从装帧设计上, 很多书都直接借鉴了台湾版图书的封面创意。例如《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一书, 作者多为台湾学者, 不仅在内容上体现出港台学者的话语风格, 而且在装帧设计上采用了版画的形式做封面, 赭黄作底, 精英, 典雅, 富于文化内涵。这类书籍对于较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群体和大多数影视爱好者, 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电影类书籍出版存在的问题及避免途径

电影类书籍的“利好”大势并不意味着做电影书的出版社都可以盈利。下面一些现象需要业内人士有足够的认识。

(一) 书籍出版的跟风现象

从商业操作上看, “跟风”行为相对保险, 但也未必能够保证其他出版社赚到“第一桶金”之后, 另一家出版社还可以稳“第二桶金”, 而且还得引起注意的是, 这可能会引起著作权纠纷, 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对著作的内容、版式设计等都有明确的保护。[1]除了购买力在一定时期相对有限外, 出版社的自身品牌建设不可忽视。中国电影出版社电影类图书的折扣范围伸缩较小, 但是因为该出版社的书籍的品质保证, 读者在图书高价面前依然没有被吓跑。相反, 另外有一些出版社也出版了电影类丛书, 折扣对读者也很有吸引力, 但是现在仍有数量不小的这类图书还堆放在书库或者已经进入二手书市场。也有一些图书选题本身失误, 太过于注重热门选题, 一些配合某部电影或某种流行时尚的书, 当潮流已过, 书卖不出去是不奇怪的。在竞争较为激烈的出版市场, 出版社开始重视打好翻译版电影图书的时间仗。1997年, 美国学者路易斯·贾内梯 (Louis Giannetti) 的《认识电影》 (understanding movies) 的第五版刚由中国电影出版社译出, 但该书的第七版已经出版, 新译本立刻补译了新版本增添和修改的内容。该书投放市场后, 在高校影视教育领域内评价很高。2007年11月,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大学堂”系列推出了由台湾电影人焦雄屏翻译的该书第11版。中国电影出版社于一个月后推出该书的第10版。 抛开两本书的质量问题不论, 在版次和出版时间上, 中国电影出版社就显得慢了一拍, 尽管著译者都是名家, 但读者在购买时仍不免割爱, 看来, 打不好出版时间仗, 书籍的市场价值也真只有“交给时间去检验”了。出版社独到的选题视角和占领出版先机, 在电影类图书中显得极为重要。

(二) 学术质量把关有所松懈

学术著作需要精准、完整的论述, 引导学术动向或对本领域有深度挖掘。目前电影类图书的一大问题是, 某些出版社推出的学术专著或教材, 书籍本身达不到出版水准, 作者为了职称等非学术的原因出版著作, 这些书出版之日就成了死书。 翻译类著作学术质量方面常为人诟病的情况是翻译质量太差, 比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 一书, 本来是美国著名电影学者David Bordwell选编的重要电影研究文选, 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但是翻译者连一些基本的电影导演的名字都翻译错误, 如把日本导演黑泽明翻译成了阿契拉·库罗沙瓦, 让人不知所以。另外, 也有一些书籍有意漏译部分章节, 导致译本的完整性值得怀疑, 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David Bordwell的《世界电影史》一书时, 译者就丢掉了一些段落没有译出, 或许译者自有其特殊的考虑, 但这种处理毕竟显得对原书和读者都不够尊重。早在1934年, 鲁迅先生在 《随便翻翻》一文中曾对译书者提出了希望:“又希望不要一哄而来, 一哄而散, 要译, 就译他完;也不要删节, 要删节, 就得声明, 但最好还是译得小心, 完全, 替作者和读者想一想。”[2]近年来翻译图书市场较好, 但“译完”和“译得小心”, 实在是值得注意的两个方面。

(三) 书籍装帧设计、印刷质量等方面注意不够

书籍是文化商品, 但强调文化含量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良好的内容需要有良好的物质载体——纸张和视觉载体——版面设计和印刷质量, 纸质文本的图书必须对此有足够的重视。首先, 书是让人看的, 是一种精神食粮。粗糙、平凡的装帧设计会让人烦躁, 影响阅读效果。精致的设计会让读者全神贯注、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 精致的设计还能给书籍增添形象附加值和宣传效果, 促进其商业价值, 获得良好的市场效果。如前文提及的“黑皮书”《外国电影理论名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黑色书籍” (哲学名著) 、“黄色书籍” (当代西方学术译丛) 都因为其巧妙的装帧设计创意, 塑造了良好的书籍形象。中国电影出版社推出《认识电影》一书, 尽管80元的书价对大多数购书人应该不是一笔小钱, 但这本书的封面和版面设计非常精致, 翻译和印刷质量都属上乘, 也因此一直受到电影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喜爱。当然, 对于那种故意要追求 “设计新颖”图书是不值得提倡的, 比如一些书籍内页大量的留白或不必要的套色彩印, 不仅增加成本, 而且也影响使用。 出版商有必要记住一句话:对大多书人来说, 书还是用来阅读的。其次, 电影类书籍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需要配多少不等的插图。印刷效果不好和纸张质量太差都会影响书籍的购买欲望和使用效果, 前述“电影馆”系列图书似乎就存在这一问题, 部分图书纸张粗糙, 插图模糊, 达不到图文并茂的阅读成效。

三、商业与艺术设计的合璧

(一) 电影类图书的出版商机何在

电影类图书属于文化类图书, 这类图书的消费数量与经济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明显相关。在目前经济、文化的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 电影类图书的总需求无疑会明显增加, 出版社在这方面的努力还有较大市场空间。要言之, 这个推断主要建立在如下几个原因之上:

1. 居民文化消费投入会持续增加。宏观上来说, 只要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 社会物质财富增加, 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必然下降。更多的支出会用于文化生活, 看电影和对电影类书籍的消费必然增加。

2. 国内高校艺术教育发展很快。除了北京电影学院招收影视类学生, 其他国内高校也纷纷开办影视类专业。这部份学生对电影类图书有大量的需求。同时, 国内一般大学不仅在文学类专业开设有电影类课程, 而且电影鉴赏一类课程还作为公共选修课在大学开设。电影作为一门修读人数众多的课程在高校课堂的广受欢迎, 为电影类书籍培养了现在和未来的大量顾客。从目前的购买市场看, 一些质量考究的电影理论类、导演传记类、影视制作和营销类、以及外国电影史类电影书籍会有持续的市场。尤其是随着DV一族的增加和日渐成熟, 这类“常销书”对他们将有多方面的吸引力。

3. 两岸三地文化互动为电影书籍的出版搭建了交流平台。在90年代以前, 台湾、香港的娱乐也较大陆更为发达。台湾的源流出版社、万象出版社在电影书籍的出版方向走得较早, 两家出版社不仅出版了大量关于华语地区的电影书籍, 而且对西方电影书籍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引进工作。近年来, 在台湾电影界名人焦雄屏女士的推动下, 台湾“电影馆”图书由大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接续推出, 势力浩大。位于上海的“世纪出版集团” 最近也推出了“电影馆”图书之《电影导演论电影》, 这些书在大陆广大影迷和书迷中备受推崇, 成套购买者甚众。而香港发达的电影文化不仅成为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 而且也为各类电影书籍丰富了内容。

4. 全球性的视觉文化转向。当今时代被称为读图时代, 视觉文化时代, 物美价廉的DVD使那些当年“很艺术”的电影作品也飞入广大寻常影视爱好者的影碟储藏柜。摄影师拉兹洛·莫赫里- 纳吉说:“在二十世纪, 一个人不懂得摄影机等于不识字, 也是文盲。”[3]电影的娱乐功能、经济功能、审美功能等属性已经得到前人连篇累牍的研究, 电影作为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毋庸置疑。

(二) 电影类图书的装帧设计

图书装帧设计不是把图书的内容简单的堆砌和排放, 而是将各种复杂的内容经过设计师独到、巧妙的创意处理, 使图书版式、环衬、封面、封底、书脊等共同有机地形成图书的艺术视觉形式, 彰显图书的科学性和艺术品位, [4]塑造图书的视觉形象和视觉文化。因此, 装帧设计是电影类图书出版发行必须注重的又一重要因素。它包括两个方面:封面设计以及内页的版面设计, 要能够吸引并利于读者赏析图书, 树立图书形象。

1. 封面设计。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门面, 它是通过艺术形象设计的形式来反映书籍的内容。图形、色彩和文字是封面设计的三要素。设计者就是根据书的不同性质、用途和读者对象, 把这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而表现出书籍的丰富内涵, 并以传递信息为目的和一种美感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在当今琳琅满目的书海中, 书籍的封面起了一个无声的推销员作用, 其设计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欲。要做到创意新颖、凸显主题、视觉吸引力强。

2. 版面设计。版面设计是一部著作内容的精心编排和表现。其原则与封面又有所区别, 不要华而不实, 而是要求有实效性, 在满足内容实效性的基础上, 利用设计师的独具匠心, 巧妙编排, 如图文关系、字体、字号、色彩以及环衬的精心设计, 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作为文化类图书之一的电影图书, 在版面设计中应该让每个元素都能透出文化的气息, [5]呼应封面设计树立的图书形象, 形成独到的版式视觉文化。要做到图文并茂, 满足人性阅读习惯以及阅读审美的要求, 促进著作的销售和运用。

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各种传播手段已经可以十分方便快捷地将物质形态的电影产品送到人们面前, 人们正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解读一部影片, 如何有创造力地生产更多的影片。这个问题正是电影书籍所发挥作用的地方。电影不仅应该在银幕上看, 还可以在书上读。电影书籍的大量出版, 本身构成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书籍的阅读既是一种消遣和生活方式, 也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表征, 而这种阅读, 如今已成为时尚。因此, 从商业与艺术结合的角度打造电影类图书的出版与发行, 势在必行。

摘要:电影类图书在近年来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作为影视文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类图书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影视专业含量, 同时在图书的装帧设计方面必须体现出较强的文化和艺术特色。视觉文化的凸显已经成为当今文化转向的重要趋势, 这对以图像阅读为特色的电影类图书的出版必将具有重要的开发和研究价值。因此, 在保证电影类图书学术质量的前提下, 商业与艺术的合璧是电影类图书出版发行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图像时代,电影类图书,商机,艺术设计,出版发行

参考文献

[1]范晓宇, 王芬宇.论版式设计专有权的侵权及其认定[J].中国出版, 2011 (17) :60-62.

[2]鲁迅.鲁迅全集 (第6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143.

[3]路易斯·贾内提.认识电影[M].周铁东, 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7:1.

[4]李然.科技图书版式运思与设计[J].科技与出版, 2011 (7) :67-69.

商业艺术产品设计发展 篇10

关键词:商业空间;公共艺术;人文性;大众审美

中图分类号:TU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37-01

从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情况来看,传统的商业空间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大众对商业环境的需求。商业空间的性质也不再单纯是物品的交易场所,更要求商业空间成为大众社会生活、文化交流的平台,这就要增加商业空间的文化气息和艺术氛围。

一、相关概念的基本阐述

(一)商业空间的概念。

从广义上来讲,商业空间就是人们用于在商品交换、商品流通的公共空间或环境;从狭义上来讲,商业空间指的是专卖店、超级市场、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商业街等。从这可以看出,所谓的商业空间不但可指单个的大型建筑,也可指由若干建筑群及其外部空间构成的建筑组群。

一个成功的商业空间设计,在于其是否能成功塑造商业空间的自身形象,进而完成吸引消费者注意力、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并最终完成购买行为,完成创造紧急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功能。

(二)公共艺术的概念。

广义上的公共艺术,主要是指人们在精神内涵上构建的“共同拥有、共同参与、共同分享”;而狭义上的公共艺术,主要是指在公共空间中艺术创作的具体体现。这里说的公共空间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公共室外空间,如广场、公园、街道等。

公共艺术的设计应当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也就是说公共艺术要具有大众性。而商业空间中的公共艺术设计则主要体现在对商业空间使用价值、文化价值上的创作,其创作内容有小样的公共设施、雕塑以及展架等等。

二、商业空间中公共艺术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人文地域。

当地商业空间的公共艺术设计,不仅仅要满足人们所需的基本空间功能,同时其还需承担地域文化的传播责任。为此,在进行商业空间公共艺术设计创造时,要以创造地域特质的公共艺术商业空间为基础,并结合地域人文背景、历史背景、特色,以充分反映出地域中特定时空下的精神特质,以达到在地域文化中融入公共艺术,最终与大众日常生活相符的目的。公共艺术设计要想充分发挥相互出商业空间的特色,首要条件就是要把握好商业空间的人文特性,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将艺术美与地域文化充分结合起来,即无论是在设计创造公共设施、环境雕塑,亦或是建筑墙体时,要在对地域文化、历史、人文环境等充分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准确定位公共艺术设计时的色彩、造型、材料、风格、题材等,以使公共艺术即能满足商业空间功能需求,又具备地域文化传播的功能。

(二)空间整合。

商业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中的空间整合性,其实主要指的是由商业空间的特性、商业空间的位置以及商业空间建筑共同体现出来的一种功能性与秩序感。当代社会,商业空间的设计与创造更加偏向于向公众传递某种特定的象征意义,为此,在进行商业空间公共艺术设计时,需要对商业空间的位置、特性进行综合考虑,以实现空间象征意义的凸显。在商业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中,越高的整合度表明了该空间的使用效率与利用程度都较高,即说明其人流量或车流量都较为密集。但要想实现商业空间较高的整合度,就需要统一协调商业空间的位置及特性,而这也将决定该商业空间的公共艺术设计特点。

(三)公共审美。

大部分的公共空间都是免费为公众开放,因此便面临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而在面对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教育背景、不同习俗的大众时,要求公共艺术作品都能满足他们的一定公共性需求。也就是说,在进行公共艺术创造的过程中,要将公众的审美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对待,且要满足公共艺术作品与商业空间环境、与公众审美的和谐统一性。而这不仅可以实现大众对公共艺术作品的接受度,更能在消费的过程中参与到体验性。

三、商业空间中公共艺术设计的应用

(一)渲染主题氛围。

主题化的设计对商业空间的个性、特点的打造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而在其中引入公共艺术则可助力于商业环境主题的塑造。随后,再结合商业环境的主题,则可快速进行公共艺术设计,打造主题鲜明,且具有较强艺术感的商业空间。以香港圆方广场为例,设计师在对其空间设计时,便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作为空间设计的主题。并将空间设计成了五个区域,每个区域分别对应一个五行,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方法,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商业空间。

(二)提高文化内涵。

对公共艺术来说,其本身不但包含较强艺术性,而且还蕴涵着深刻的人文追求及社会理想。而对商业空间下的公共艺术设计来说,既能借助商业空间来凸显公共艺术的自身艺术价值,又能够提升商业空间的文化内涵及艺术情怀。以想象著名的K11艺术购物中心为例,其商业空间位置便位于香港文化意蕴较为深厚的地带,因此该商业空间的公共艺术设计便定位与“艺术、人文、自然”的统一,并在设计中融入了对人文艺术的“再生”、“重塑”及“活化”。为了实现这一艺术构想,设计师在K11商场的动线节点上设置了18个不同主题的“艺术走廊”,展现的公共艺术设计有抽象的雕塑、变形的座椅等,以此实现了艺术与公众的交流与互动。又如,为了增强商业空间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并提升商业空间的艺术文化内涵,设计师还在商场负一层的入口处,以土司为画纸,火枪为画笔,利用多达6000快的土司构成了一幅全球最大的土司马赛克《蒙拉丽莎的微笑》。

(三)组织和装点空间。

公共艺术的展现方式有绘画、雕塑等多种形式,且表达的方式与表现形态也是多种多样,而这方便了其在商业空间中的灵活展现。也就是说,公共艺术设计在商业空间中不但能与室内空间环境结合起来,还能起到点缀、装饰商业空间的作用,更可将其作为组织、划分商业空间的元素。对当代商业空间的公共通道、中庭都公共区域来说,其不但是商业动线的关键节点,更是展现商业文化及内涵的重要媒介。如,深圳市宝能太古汇两栋建筑间的连廊,为了发挥出公共艺术的组织、装点作用,丰富商业空间的层次和艺术气息,设计师便将一组由鱼群组成的公共艺术作为了连廊的装饰,并采用灵动的造型悬挂在空中,与商业空间的设计遥相呼应。

四、商业空间的公共艺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艺术信息传播中信息混乱与传播无效。

按照信息表达的方式可以将公共艺术设计分为审美信息、艺术信息及设计信息。其中审美信息和艺术信息是设计师用于表达自身或大众审美个性、审美情趣等复杂信息的方式,而设计信息则主要用于表达公共艺术的造型、质感或色彩。在商业空间中,只有这三种信息得到有效传播并被大众广为接受后,才可体现出公共艺术的价值。然而,当前部分商业空间公共艺术的信息传播却出现了信息混乱,无主次之分,传播途径散乱,导致信息传播无效的问题。这样大众便很难从公共艺术作品中得到有效的信息,也就难以对公共艺术作品做出正确判断。这样的公共艺术对大众来说无任何意义,反而会成为大众视觉中的垃圾。

(二)公共艺术公众性与开放性程度不足。

公共艺术的公众性与开放性其实就是指公共艺术的权属问题,也可以将其视作大众对公共艺术的一种需求,属于社会权利的内容。但目前,我国商业空间的公共艺术公众性与开放性程度却严重不足,大众在享受公共艺术的权利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这一限制主要集中体现在公共艺术的“少”和“雷同”上。其中“少”是指当前的商业空间中很少有公共艺术作品的展示,大众很少接触公共艺术;“雷同”是指由于设计师对公共艺术和商业空间艺术上的理解有限,致使出现大量形式化的雷同公共艺术模式,无法准确传达该商业空间的文化信息。

(三)设计思路落后,材料陈旧。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念及水平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在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下,人们对物品的质量及科技含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越来越多的新工艺、新材料、新理念逐渐被应用到了公共艺术设计中,并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但当前,在商业空间的公共艺术设计中,却仍多采取传统的建造材料,且在使用时缺乏创新,造成公共艺术设计的落后,无法跟上时代发展及人们审美情趣的发展。

五、完善商业空间的公共艺术设计的对策

(一)注重公共艺术的可读性。

所谓的公共艺术可读性其实指的是公共艺术作品能通过自身形式的展现,及与周边环境间的关系,让大众从中感受到公共艺术蕴含的象征意义及人文性。对商业空间的公共艺术设计来说,就是要让广大消费者感受到商业空间的的主题,及设计构想。但现实情况却是,虽然大部分商家都愿意在商业空间中营造较强的艺术氛围,但是又不愿在这上面投入太多,而是直接从市面上随意挑选一些公共艺术的复制品,使得商业空间成为了公共艺术作品的随意堆砌,难以与商业空间融入,自然难以表达出商业空间的主旨。

针对这一情况,在进行商业空间的公共艺术设计时,需结合商业空间的设计定位,以使公共艺术设计的主题、造型设计及艺术表现等都与商业空间的整体定位相符。同时还要在商业空间所在地开展社会调查,以准确把握社会大众的审美个性、审美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商业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可读性、人文性,进而达到激发大众购买欲,提升商业空间文化气质与艺术氛围的目的。

(二)注重公共艺术的制度建设。

对公共艺术来说,公共性与互动性是其根本属性,因此商业空间的公共艺术设计也应当与大众要有交流、互动和对话。也就是说,设计师能借助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与大众展开平等的对话,大众从公共艺术中感受其蕴含的人文价值、使用价值;设计师则从公共艺术中感受到大众的审美个性、审美趣味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商业空间公共艺术对大众的开放程度严重不足,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公共艺术制度建设存在问题。为此,应当尽快建立起一个公共艺术管理体制,其应当包含公共艺术作品征集与设计、方案评审与选择、作品实施与管理等内容。而要想体制建设的加快,还需政府部门的引导,并联合商家、设计单位、企业主体以及社会大众参与其中。如此,才能使公共艺术管理机制,在政府、企业、设计单位的努力下,真正将大众的意愿与艺术追求展现出来,进而创造出能满足公众预期和商家需求的艺术作品,提升商业空间的艺术品质。

(三)注重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

针对当前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与应用,公共艺术设计师应当要掌握应用这些高新技术成果的能力。现阶段,部分设计中已经应用了新材料,如传统展现商业空间主题的表现手法主要应用的是实体作品,如雕塑等,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一些设计师已经开始采用LED屏幕与三维动画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商业空间主题。而随着各种化学材料、特种玻璃、新型合金的不断出现,艺术设计作品也将在视觉和触觉上给大众带来新的体验。但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并不是随意的,在进行设计时仍需根据商业空间的实际需求来选择。同时,设计师还应当更新自身的设计思维、设计观念,通过不断学习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丰富设计的内容,以实现对新技术、新材料的灵活应用。

六、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商业空间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公共艺术设计的介入,以满足大众对商业空间的预期,并吸引大众的眼球,同时还可通过公共艺术设计传递出地域文化,表达内在思想和情况。而在当前的体验经济背景下,大众更趋向于具有互动性与体验性的事物,因此传统的商业空间亟需与公共艺术设计相融合,进而使商业空间主题得到凸显,并通过公共艺术的装饰与点缀作用,将商业空间扩展为大众社会生活、文化交流的平台,丰富商业空间的文化内涵、人文性、艺术性,进一步促进商业空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宿晨鹏. 城市地下空间集约化设计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2]刘晨宇. 城市节点的复合化趋势及整合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3]周秀梅. 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整体性设计研究[D].武汉大学,2013.

[4]王云兴. 基于体验式消费模式的商业综合体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2.

[5]杨思瑶. 基于公共艺术视角下的户外广告创新设计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6]霍亮,王伟明,刘维彬. 城市公共艺术特质分析及设计对策[J]. 低温建筑技术,2008,01:34-35.

[7]刘树老. 艺术与商业的对话——刍议公共艺术在商业空间中的应用[J]. 艺术评论,2015,07:88-91.

[8]刘树老. 公共艺术在主题式购物中心的应用探析——以香港圆方商业广场为例[J]. 美术大观,2015,07:114-115.

[9]丁乙,汪苡恝,刘毅. 汇源聚韵——“世博源”公共艺术策划方案[J]. 公共艺术,2013,04:78-81.

商业艺术产品设计发展 篇11

1. 数字化艺术的内涵

数字化设计艺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及相关的数字化设备进行的艺术设计的活动,数字艺术是以数字科技发展和全新传媒技术为基础,将人类理性思维和灵感融为一体的艺术。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全面或部分的使用数字手段。其表现形式有:虚拟互动的数字装置艺术、网络及多媒体艺术、数字音乐及数字感官模拟等。

2. 数字化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运用

数字化艺术作为一项较为前沿的艺术类别,如今被大量而广泛的运用于舞台展示设计、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中心展示设计等场所。下面就以比较知名的如德国卡尔斯鲁厄(ZKM)艺术媒体中心为例来进行介绍。

ZKM艺术媒体中心是一个典型的利用了数字化艺术的互动特性打造的一个以“互动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在该博物馆里长期有许多由艺术家与视像工程师、程序设计师等工作人员组成的团队,他们通过技术的支持与艺术的灵感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让人震憾的数字化艺术设计作品。如20年前就完成的互动艺术作品——洞穴的形成,就是一个以现场即时运算的数位影音、人机互动、虚拟空间的一件数字化装置作品。作品展示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四周皆为封闭的墙面,墙面上整幅面被显示屏幕铺满,场地中央站立了许多大型的木偶。人们戴上3D眼镜后,随着身体推动木偶,环绕四周的七度立体声音乐会同步响起,眼前会出现配套的动画影片。该作品围绕着“身体”“空间”“语言”三者之间的美学探索,调动人类的各大感官一起置身于黑暗洞穴中体验未来空间的艺术之美。这个装置设计的成功导致后来的许多展示场所都开始运用数字化艺术。

二、数字化艺术设计在现代品牌服装展示中的运用

1. 展示道具设计的数字化

人接受信息离不开视、听、触、嗅、味,如果能够将其合为一体,形成全方位的信息传递系统,就能赢得整个信息传播的广阔天空。正如舞台背景设计需要大量的舞台道具来制造场景一样,在专卖店空间环境中少不了必要的道具来陪衬气氛,道具的应用在这里要突出的是一种针对性,看似不经意的摆设似乎具有一种偶然性,但它是经过设计,事先安排好的。道具分为具象和抽象两种。具象的展示道具往往是特指某种器物,一组个性家具、几尊各具姿态的立体模特、又或是将建筑设计语言、园林设计素材引入作为展示道具的设计原型来衬托情景环境。抽象的道具则需要根据服装的独特性来理解,那么它有可能就是一段背景音乐或是模拟真实环境里的光线效果,甚至天气效果。在什么强度的光线环境下最能凸显出该品牌的服饰的最佳美感、什么样的天气效果搭配什么款式的服装、什么样的背景音乐最能符合消费者的心情。这些抽象的道具要素往往借助于传统的展示设计手法是难以达成的,而将数字技术融入到色彩学、消费心理学、光学等基础理论中,凭借预设好的计算机程序可以人为地根据适时情形来调整光色、光线、背景音乐甚至于气味,使环境中的这些起着关键作用的抽象道具充分的发挥作用。在服装专卖店的空间环境里,通过数字技术的辅助,完全可以实现道具为服装全信息的传达和服务,辅助空间来衬托服装展示。

2. 展示陈列设计的数字化

传统服装店的展示设计不论品牌抑或是款式几乎都是延续了同一种设计和展示的模式,不论是服装、箱包还是鞋帽基本都会采用一种平铺直叙的手法。在服装品牌专卖店空间中几乎都是静态的展示手法,无法给顾客留下很深的印象,容易给顾客带来视觉疲劳和购买厌倦心理。而且在传统外观静态的展示方式中,顾客也只能得到服装全部信息中的很少一部分。理想中的服装的展示陈列则应更加注重于自由、想象、互动,不再像传统展示中规中矩的摆设模式,在不同特点的空间环境里服装的展示陈列应该更加具有一种随机性,使顾客在空间中能很自然的和“衣”得到接触,除静态展示部分,服装展示在全新的情景环境下,可以利用各种数字化装置手段来增加一些活动的地轨,可以自由的调节各种服装的摆放位置及模特姿态,变换一下背景状态,使得原本静态的展示方式增添些舞台艺术的意味。

三、数字化艺术设计在品牌服装展示中运用的实例分析

1. PRADA日本旗靓店

走进PRADA日本旗靓店(见图)就可以发现店堂的屋顶上方自由悬挂下一组组曲度自如的通气管的造型,这些看起来柔韧感与力量感共存的通气管装置在整个店堂中看似随意的覆盖开来,在一排排列队整齐的模特道具上方自由的穿梭,形成了乱中有序,对比在直与曲之间所追求的一种和谐,使得整个店堂看起来时尚感十足。设计师希望配合店堂空间的设计氛围创造出形似潜水艇通气管的物体,从而通过该造型传送影像、声音与光线。管道的末端安装了大小不一的电子显示屏可以用来展示PRADA的不同产品系列。管道内还安置了隐藏的播音器,可以根据人为控制来适时的播放一些不同的背景音乐,令置身其中的顾客沐浴在悠扬乐章中享受购物的无穷乐趣。管道的管壁上安装有调节光线的设备,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调节合适的店堂光线。PRADA日本旗靓店的这种设计可以说是既带给了顾客视觉上的时尚感受同时也借助于数字化技术给展示增添了立体感和趣味性,让顾客将购物过程能在非常享受的感觉中完成,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数字化艺术设计案例。

2. FENDI罗马旗靓店

走入FENDI罗马旗靓店大门,有个过道空间,它的墙壁突出部分被用作一个室外剧场的电影屏幕,这个悬浮在空中的半环绕型屏幕播放着符合芬迪品位的短片、音乐、戏剧、历史等。利用放置在店堂内的电子屏幕来向顾客宣传品牌情况的做法现在在服装专卖店的展示设计中比较普遍,这也可以算的上是专卖店设计实现数字化所迈出的初级阶段。难得的是FENDI罗马旗靓店将悬浮在空中的半环绕型屏幕作为过道空间至店堂空间的一个过渡,为店堂空间的正式出现做了一个前期宣传和很好的过渡,吸引顾客怀揣着一份猎奇心理走入店堂深处一探究竟。

从以上两个品牌服装专卖店的展示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数字化靠的是一种技术,如何将这种技术巧妙的和设计艺术结合起来。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状态,让数字技术能更好的为艺术设计的奇思妙想服务,使二者不着痕迹的融合为一体成为了实现专卖店展示设计的数字艺术化所要追求的目标。

四、服装专卖店设计数字艺术化的未来展望

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追求感性消费。这种消费的特征是凭着自我的情绪喜好来决定好还是不好,喜欢还是不喜欢。也就是说他所挑选的产品必然是符合他的喜好特征的。针对消费者这样的心理,商家及各销售研究中心都在不停地探索如何可以更好抓住顾客的“眼”留住顾客的“心”。据报道美国某服装研究中心正在研究一种“模拟试装系统”,该系统设想将传统的封闭的更衣空间完全改为开放,用一块大型的电子屏幕取代传统的穿衣镜,该电子屏幕为智能触摸式。进入试衣系统界面后通过屏幕前方的摄像头装置将站在试衣屏幕前的顾客的形象记录到电脑里,并同时从屏幕中反馈出来,根据电脑内部的身材分析程序迅速为该顾客的基本体型做一个准确定位生成合适的服装尺码。同时界面上会出现推荐给该顾客的服装效果图片,顾客可以选择性的点击。同时系统会配备各种不同的背景与灯光效果给顾客选择。最后点击“预览”,屏幕中就可以模拟出该顾客身着选中服装的图片。(见流程图)这样就使得原本购物时最让顾客头疼的试衣过程变为了非常乐于接受的游戏过程,非常符合现代社会讲效率、追时尚的特点。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充分享受品牌购买背后的附加价值——美、趣味、尊贵。对于卖方而言,则可以提高销售效率,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不难想象在不久的将来,类似此类的智能系统会被开发的越来越多。数字化技术将被广泛的运用于专卖店的设计中,不仅能给消费者带来视觉的新鲜刺激、也可以充分调动消费者的购买兴趣。艺术数字化是一个全球化的产物,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可以说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设计出来的艺术作品不只是停留在人们理智的观赏层面上,更多的能从情感上引起人们的共鸣,在生活工作中实实在在的服务于人们。

摘要:随着生活品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艺术与技术和谐统一的产物——数字艺术。数字艺术是以数字科技发展和全新传媒技术为基础,将人类理性思维和灵感融为一体的艺术。它的出现影响了各个设计领域。在越来越讲究品牌文化内涵的时装界,服装专卖店作为服装零售终端本身,是单纯的物质构造的实体,同时也是服饰与品牌的外延空间。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家全方位的进行艺术创造提供了新的平台,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概念也逐渐在设计的各个领域蔓延开来,本文从数字艺术对如今品牌服装专卖店展示设计产生的影响谈起,并且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与可能。

关键词:数字化,服装专卖店,展示设计

参考文献

[1]方兴.数字化艺术设计[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利敏,吴学夫.数字化与现代艺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张杰.现代品牌服装专卖店中展示设计探析[J].设计艺术,2008(5).

上一篇:审计机关应急管理下一篇:环保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