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艺术设计思维分析

2024-09-13

商业艺术设计思维分析(通用9篇)

商业艺术设计思维分析 篇1

1 工程概况

天津市某大型综合商业广场项目总占地面积为4.6hm2。该商业广场南楼和北楼均为38层,建筑高度为49.8m,建筑分类为一类高层,耐火等级为一级。该项目外观效果图,如图1所示。

图1 商业广场项目外观效果图

该商业广场由购物广场、写字楼及地下车库等部分组成,其中购物广场是该项目性能化防火设计的主要对象,笔者针对该商业广场进行火灾危险性分析,以确定合理的火灾场景的设定,进行性能化防火设计及评估分析。

该商业广场的商业形式多样,兼有购物、娱乐和餐饮功能,其中购物包括精品商业街、百货商场及地下超市几种不同形式;休闲娱乐为综合性多厅影院等;各种形式的餐饮场景所主要设置在广场四层、五层,这些不同的业态有不同的经营特点,甚至营业的时间段也不同,内部可燃物分布情况、装修特点及火灾荷载也有很大区别。

(1)主力店。经营面积一般超过1 000m2,主要经营的种类包括百货、服装、家电、运动商品等。由于经营面积大,可燃商品数量多,火灾载荷大,照明、用电设备多。主力店内各品牌商铺之间仅有通道或简易隔断进行分隔,一旦发生火灾,火灾会很快在商铺之间连续蔓延,形成“火烧连营”之势。

(2)综合性多厅影院。该类影院一般在内部划分为多个观影厅,可同时放映不同的电影。该项目的电影厅面积最大的约为520m2,可容纳396人,内设沙发座椅。每个影厅各自成为为独立的消防单元,放映夹层为独立防火分区,放映孔由防火分隔措施与观众厅隔开。综合性多厅影院的火灾荷载主要为幕布、地毯和座椅等。

(3)餐饮区。各式餐厅、休闲茶座、咖啡厅等餐饮店主要分布于室内步行街的两侧,餐饮店的面积一般大于服装店,一般约为260m2。餐饮店的经营形式不同,其火灾荷载也有较大差异,主要为餐桌、餐椅、桌布及室内装修装饰材料等。快餐店、饮品店等虽然座位布置密集,但家具多为小型、轻型等类别,且部分构件采用金属等不燃材料,因此火灾荷载相对较小。高档的西餐厅及中餐厅多采用沙发等厚重的家具,可燃装饰品也较多,因此火灾荷载相对较大。

(4)地下停车库。按照GB 50067-9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要求,地下室采用自动喷淋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时,普通地下汽车库防火分区面积可小于4 000m2;机械停车库防火分区面积可小于2 600m2;非机动车停车库防火分区面积小于1 000 m2设计;地下商业营业厅部分防火分区面积小于2 000m2;设备用房及其他用房每个防火分区面积小于1 000m2。

(5)地上高层。北楼和南楼每层建筑面积2 500m2,采取必要的补强措施,设为一个防火分区,设置两部消防电梯,设有自动喷淋及自动报警系统。

2 防火设计问题

鉴于该商业广场各部分使用功能的需要及其体量和造型设计的独特性,在现有的消防设计方案中的疏散楼梯宽度不能完全按照规范规定进行设计。因此,采用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进行评估分析,以保证其消防设计达到相应防火规范要求的同等水平。

2.1 写字楼功能区

依据现行国家标准GB 50045-95(2005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第5.1.1条规定,高层建筑每个防火分区的面积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1 000m2,北楼和南楼每层均设有自动喷淋系统,其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2 000m2,而北楼和南楼每层建筑面积2 500m2,超过“高规”规定。因此,对于每一层作为一个防火分区的划分方式是否能够满足建筑整体消防安全要求,需要进行论证,确认其消防安全性能是否可达到规范要求的同等水平。

2.2 综合性多厅影院功能区

该建筑第七层设计有一个综合性多厅影院,总人数为1 749人(1号厅144人、2号厅177人、3号厅82人、4号厅87人、5号厅122人、6号厅134人、7号厅152人、8号厅为59人,IMX厅396人,候场人数按一个最大厅的人数计算,计396人)。现有疏散宽度为16.2m,规范要求宽度为17.49m,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2.3 商业广场疏散距离

该商业广场二层约有1 080m2区域的疏散距离大于30m,最不利疏散距离为38m;三至五层各有约284m2区域疏散距离大于30m,最不利疏散距离为40m。

3 性能化防火设计解决方案

3.1 性能化防火设计的目标

建筑物的消防安全目标包括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结构保护、建筑使用和商业运行的连续性,还包括古迹或文物保护以及环境保护等。

3.2 办公标准层平面布局

北楼和南楼每层面积2 500m2,采取必要的补强措施,设为一个防火分区,设置两部消防电梯,设置自动喷淋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围绕核心筒设置净宽1.8m的疏散走道,与办公区之间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防火隔墙。2h防火隔墙上开设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且该防火门不应影响疏散走道的使用宽度。

(2)核心筒外围面向走道的门皆为甲级防火门,其中核心筒内电梯厅及主要通道的门为宽1.5 m,常开式甲级防火门(火灾报警时自动关闭)。

3.3 综合性多厅影院设计

3.3.1 防火分隔

(1)设计中防火分区7-4、7-5和7-6,其中7-4分区中包含其他功能用途,7-6分区包含综合性多厅影院入口区域和部分商业功能区。拟对该3个防火分区进行调整,咖啡区域与商业部分作为一个防火分区,影院入口区域与影厅部分区域作为一个防火分区,且防火分区面积不宜超过2 000m2。

(2)采用防火墙和甲级防火门将每个影厅、办公等辅助用房、放映夹层(放映应用防火卷帘封闭)划分为独立的防火单元。

(3)防火门都具有自动关闭的功能,对人员出入有影响。在实际使用中会出现在防火门下放置障碍物等方式限制门关闭的情况,而造成火灾时防火门不能自动关闭。为保证设置的防火门均设与火灾报警系统联动的电磁门吸,火灾时对电磁门吸断电而释放防火门。

3.3.2 疏散设施

(1)考虑到综合性多厅影院内人员疏散和营业时间等特点,需设置一部供影院内人员专用且能直通室外的疏散楼梯,该楼梯宜在影院大堂靠人流出入口附近。

(2)对于综合性多厅影院,其疏散宽度不满足规范要求,在增加疏散楼梯确实有困难的情况下,可借用相邻防火分区进行疏散,但借用宽度不应超过规范要求的30%。为提高疏散出口的利用效率,快速引导人员疏散,建议综合性多厅影院内设置疏散指示系统。

3.3.3 灭火系统

(1)各面积不超过400m2的影厅内的自动喷淋系统采用快速响应喷头,并将喷水强度由中危险I级提高至中危险II级。

(2)IMAX厅空间较大,且净空距离,不适宜用常规自动喷淋系统,拟采用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

(3)大堂和影厅内的室内消火栓箱均配有消防软管卷盘。

3.4 商业广场

商业广场部分区域的疏散距离偏大,借鉴避难走道的做法设计安全走道,将进入安全走道的入口计为安全出口。安全走道直接通向疏散楼梯前室或室外,安全走道的宽度应与疏散楼梯前室门或通向室外安全出口的宽度匹配,且不应小于2m。

4 性能化防火设计评估

4.1 火源位置

在设计火灾场景时,应设定火源在建筑物内的位置,考虑建筑的空间几何特征在标准层防火分区设置,影楼放映厅内的报警系统和对商业设置安全走道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估。因此,在确定火源位置时,应考虑火灾可能的规模,建筑内功能区域的空间特点,疏散出口分布,起火楼层以及烟控措施等因素。综合以上因素,在该商业广场内共设置了3个火源位置。

(1)火源位置A。在办公楼标准层内,为标准办公层内的办公家具发生火灾,考虑火源附近疏散出口被堵,且通往疏散走道的部分防火门未正常关闭,烟气会蔓延至疏散走道的情形。

(2)火源位置B。位于商场首层的“沿街”商店内,为各类日用品、服装类商品发生火灾,主要考虑商铺着火对安全走道的影响。

(3)火源位置C。火灾位于七层IMAX影厅内,为观众座椅发生火灾,如图2所示。

4.2 火灾增长速率分析

火灾增长速率是衡量火灾危险性的重要指标。同样的火灾荷载可能支持较小的火燃烧较长时间,如得到消防队及时扑救则造成损失较小。火灾的增长速度与可燃物的燃烧特性、储存状态、空间摆放形式、是否有自动喷淋系统、火场通风排烟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可燃物的引燃温度、临界引燃辐射热流越低,火灾发生越快。火灾增长速率除了可以通过实验测定之外,还可以通过模型计算。该项目选定3组9个火灾场景进行模拟计算,如表(1)所示。

5 结论及建议

(1)办公楼标准层发生火灾时,各区域内人员可安全疏散。

图2 七层IMAX影厅火源设置位置图

表1 火灾场景分析汇总表

(2)首层中庭防火分区发生火灾时,各区域内人员均可安全疏散。

(3)七层电影厅防火分区7-5发生火灾时,区域内人员可安全疏散。

(4)建议加强对建筑内消防设施的检测与维护。

(5)对该项目内的经营场所,注意控制可燃物和电气线路故障,加强火灾危险源管理。

(6)对于该项目商业经营场所内的装修,不得采用可燃、易燃或发烟量大的装修材料。

参考文献

[1]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GB 50045-95(2005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3]GB 50084-200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S].

[4]张树平,郝绍润,陈怀德.现代高层建筑防火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5]范维澄,孙金华,陆守香.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张吉光,史自强,崔红社.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通风和防排烟[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程玉超.设置避难走道解决某厂房疏散距离问题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3,32(6):613-616.

[8]张娟,朱国庆,李欢欢,等.常态和紧急状态下人员疏散对比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30(6):492-495.

[9]DGJ 08-88-2006,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S].

[10]朱力平.消防工程师手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商业艺术设计思维分析 篇2

第二个非常重要的是他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短期融资。所以一个简单的先付费和后付费对移动的影响非常大,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把这两种都成为商业模式,后付费也叫商业模式,先付费也叫商业模式。大家可以看得到,先付费的模式对移动的贡献有多大。它能够使移动公司变成短期的金融公司。所以得出了结论,就是移动公司进入了先付费时代,标志着移动的革命。

有人说付费和后付费的区别在哪里?这里面有没有创新?当然有。传统的后付费模式就是最基本的商业规律。就是一手交货一手交钱,但是先付费模式它给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大家终于知道什么行业是先付费,这个行业叫做银行。我们把自己的卡拿到银行里面,然后拿着卡消费,这是典型的储值概念,这是典型的银行存款概念。所以移动的先付费的概念是把新行的业务模式和移动的业务模式结合起来了。因此,今天商业模式涉及的最重要的思想叫做跨行业的模式的移植,也就是把两种行业的模式移植到一个行业里,这个叫做商业模式的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像这种模式后来北电力局使用了,变成了预付卡的模式。所以使电力局的大量的回收,将收款的难度降低了。

某地下人防商业建筑防火设计分析 篇3

1 工程概况

某地下人防商业建筑, 总建筑面积为42 052.09m2位于某市中心城区。战时设7个二等人员掩蔽部, 掩蔽人数6 680人。8个物资库, 掩蔽物资50 000m2。工程抗力级别:防核武器为6级, 防常规武器为6级。工程防化级别为二等人员掩蔽部:丙级;物资库:丁级 (可停放小汽车100辆) 。工程平时功能负一层为商场和过街通道, 与国内的其他中等城市一样, 拟计划主要经营服装及鞋帽等可燃物品。局部地下二层为停车场、消防水池、设备用房等。

该工程在满足市政规划和周围建筑物安全距离情况下, 在设计初期存在较多制约条件, 如个别防火分区疏散楼梯宽度不足、位于市政道路十字路口下方的防火防区无法设置疏散楼梯等问题 (见图1) 。

2 消防安全策略

该地下人防商业建筑的火灾载荷相对较大, 再加上消防安全上的不利条件, 其火灾危险性相对较高。笔者认为, 应从火灾控制、防火分隔、消防系统、人员疏散4个方面进行考虑。该工程所处市的地下人防商业建筑建设属起步阶段, 其地下商业街业态配比尚无可靠数据。为该市的第一个地下人防商业建筑, 对其消防安全策略进行分析是必要的。

2.1 火灾控制

对火灾控制的目的应以预防火灾发生为主, 控制内部起火源成为了其火灾预防的主要工作。地下人防商业建筑起火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电气线路布置复杂, 漏电、短路、电火花、过负荷、接触电阻过大等情况都有可能成为引发火灾的危险源。

(2) 商业业态可能包括餐饮, 餐饮采用的电器炊具通常使用功率较大且使用频率高, 有引发火灾的风险。

(3) 店铺装修, 使用电、气焊等工具操作不规范可能引发火灾。

(4) 商家使用电器不慎也可能引发火灾。

因此, 对地下人防商业建筑起火源控制应做到以下几点:

(1) 电气线路均要求采用低烟无卤阻火/耐火电缆, 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 并避免建筑使用年限增加后由于电气线路老化等原因引起火灾的发生。

(2) 控制餐饮数量, 禁止餐饮使用功率过大的电器和明火。

(3) 对店铺的装修应统一管理, 且要求一律采用A级材料装修。

(4) 严格用电管理, 非营业时间应关闭电源。

2.2 防火分隔

由于此地下人防商业建筑位于市中心主要市政道路下方, 防火分区串联布置并由通道连通 (见图2) 。所以, 防火分区间的防火分隔就显得非常重要, 应最大程度避免临近的防火分区内发生火灾对相邻防火分区产生影响。要达到这个目的, 首先就要求防火分区之间采用有效的防火分隔措施。

笔者认为, 防火分隔应参考“建规”进行设计;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楼板, 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防火墙, 人流通道处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特级防火卷帘;最重要的是保证火灾发生时防火卷帘有效降落。

根据人防工程发生火灾的特点, 该工程内划分21个防火分区, 各防火分区建筑建筑面积均小于2 000m2, 设不少于直通地面的出入口两个。疏散距离均小于37.5m。防火分区之间设有防火墙和甲级防火卷帘门。采用避难通道、防火隔间、防烟楼梯间的做法将30 261.76m2的商业空间划分为三部分, 使得每部分的面积之和均小于20 000m2。按照GB 50098-2009要求, 采用不开设门窗洞口的防火墙分隔。当相邻区域确需局部连通时, 选择采取下列措施进行防火分隔:

(1) 设置避难走道。

(2) 设置防火隔间。该防火隔间的墙为实体防火墙, 在隔间的相邻区域分别设置火灾时能自行关闭的常开式甲级防火门。

(3) 设置防烟楼梯间。该防烟楼梯间及前室的门为火灾时能自行关闭的常开式甲级防火门。

2.3 消防系统

在有以上火灾控制和防火分隔措施的基础上, 需对安全通道的消防系统设计进行要求。

(1) 要求设置采用快速响应喷头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两侧按每隔30m设置室内消火栓及消防软管卷盘。

(2) 机械防烟的排烟量考虑一定安全系数, 结合“建规”, 建议不小于60 000m3/h, 竖向排风、排烟井开口下部, 应高于室外地面2.2m以上, 并符合现行相关规范的规定。

(3) 设置照度不低于5lx的应急照明系统和智能疏散系统及火灾报警信息显示系统。

(4) 在6 620kVA用电容量不变的情况下, 将变压器由8台改为6台, 缩小变电房占地面积, 各级配电设备应设SPD防雷浪涌保护器。

2.4 人员疏散

笔者认为该建筑人员疏散应参照“建规”进行设计。其疏散宽度需应100%满足规范要求, 疏散距离不能超过30 (1+25%) m。当个别防火分区疏散宽度无法满足规范要求时, 允许向相邻防火分区借用, 但建筑整体疏散宽度必须100%满足规范要求。具体策略为:

(1) 该项目商场为商铺式布局, 但其疏散主通道净宽均大于6m, 满足规范要求。

(2) 每个防火分区至少有两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另设与相邻防火分区的连通口, 设置甲级防火门或特级防火卷帘分隔。

(3) 各防火分区室内最远点距疏散楼梯出口或相邻防火分区防火墙上防火门最大疏散距离小于37.5m。

(4) 整个商场的总疏散宽度通过计算均满足每100人不小于0.75m的规范要求。储藏等商业配套机房由于不经过营业厅疏散, 未计入商业营业厅面积。

3 烟气模拟计算

3.1 火灾场景的设置

笔者针对提出的消防安全策略, 设定火灾场景进行烟流量化模拟分析, 在模拟的初始时刻, 地下人防商业建筑的环境温度为24℃, 压力为1.013×105 Pa, 采用机械排烟。

模拟中, 对于早期火灾发展采用消防安全工程学中常用的t2火灾, 火源热释放速率以快速火方式增长, 火灾增长系数均设定为0.047kW/s2。在排烟有效且喷淋有效、排烟有效但喷淋失效、排烟有效且喷淋有效的3个火灾场景中, 在火源热释放速率增长分别达到了给出的设计火灾规模3.0、9.3、3.0 MW以后, 各场景火灾一直保持稳定的燃烧。考虑火灾后期的衰减过程, 模拟时长为1 200s。

3.2 模拟结果分析

运用FDS软件对商场火灾场景A (排烟喷淋均有效) 、场景B (排烟有效, 喷淋失效) 、场景C (排烟失效, 喷淋有效) 进行动态模拟, 得到各火灾场景的模拟结束时刻 (1 200s) 的安全余量如下:

(1) 达到人体耐受极限判据为上层烟气温度达到180℃的时间、下层烟气温度达到60℃的时间、距离地面上方2.0m处的CO体积分数达到5×10-4的时间在3个火灾场景中均>1 200s。

(2) 达到人体耐受极限判据为距离地面上方2.0 m处的CO2体积分数达到1%的时间在火灾场景A、C中均>1 200s, 但在火灾场景B中为1 100s。

(3) 达到人体耐受极限判据为距离地面上方2.0 m处能见度下降到10m的时间、火灾发展到致使环境条件达到人体耐受极限的时间在火灾场景A、B、C中均分别为891、594、689s。

(4) 达到人体耐受极限判据为从火灾发生到人员疏散到安全地点所用的时间在火灾场景A、B、C中分别为340s。

由数据计算可知, 在该地下商场起火的情况下, 根据消防设备动作情况和火灾规模的不同安全余量分别为551、254、349s, 人员的安全疏散不会受到影响。

4 人员疏散模拟分析

4.1 疏散场景的设置

由于该地下人防商业建筑进行了防火分区划分, 发生火灾以后烟气不会对整个建筑的人员造成影响。因此, 疏散场景的设置仅考虑对着火点所在的该项目第三防火分区进行安全疏散。

模拟人员疏散行动时间采用EVACNET4人员疏散软件, 并根据“建规”计算, 设定该防火分区的疏散人数为776人。

4.2 人员安全疏散分析

人员需要的安全疏散时间 (RSET) 由火灾报警时间 (Td) 、人员的疏散预动时间 (Tpre) 和人员从开始疏散到达安全地点的行动 (Tt) 三个部分组成:RSET=Td+Tpre+1.2Tt。通过模拟, 可以得到人员的疏散行动时间 (Tt) 为133s。根据报警系统的设置情况和人员对环境的熟悉程度, 确定火灾报警时间 (Td) 为60s, 人员的疏散预动时间 (Tpre) 为120s, 最终可以得出人员需要的安全疏散时间 (RSET) 为340s。

经过对火灾烟气和人员安全疏散两个方面的模拟, 对比ASET和RSET可知, 人员可用的安全疏散时间大于人员需要的安全疏散时间, 且具有较大的安全余量。故人员可以安全疏散, 达到了消防设计的安全目标, 即消防疏散主要满足商业人流的疏散宽度要求。各防火分区通过疏散楼梯间进行直接疏散至室外。疏散楼梯为直跑楼梯, 梯段、疏散门净宽均大于2.0m、疏散通道净宽均大于2.0m, 梯段两侧设入墙栏杆, 每个防火分区将有超过2个疏散口, 并合计入疏散宽度中。调整后, 该工程每个防火分区至少有两个直通地面的安全出口, 在安全疏散方面能保证到以下程度:

(1) 防火、防烟门的开启方向和疏散方向一致。

(2) 防火、防烟工作时限:在风管材料的耐火极限和防火阀工作温度范围内正常使用。

5 结论

(1) 由于经营需要和地下人防商业建筑的特殊性, 控制内部起火源成为该类项目火灾预防的主要工作。

(2) 最大限度地减少相互借用安全出口的防火分区数、地面出入口与周边建筑相邻一面的构件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等措施, 是该类项目防火分隔设计时的关键控制点。

(3) 对该项目火灾烟气和人员安全疏散两个方面的模拟, 使得该类项目能够有效防止火灾和烟气大面积蔓延, 为人员安全疏散提供保障。

(4) 对该项目消防系统的整体性能表现进行有效地分析, 便于实现项目消防设计所要求的安全目标, 从而灵活实现多消防安全的设计。

参考文献

[1]GB 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GB 50098-2009,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S].

[3]文邦友, 傅勤勇, 郑锦.凯里某商业综合体消防设计探讨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3, 32 (4) :394-397.

[4]郑锦, 傅勤勇, 张建平.凯里民族文化宫消防设计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2, 31 (8) :829-831.

[5]吴和俊.某商业综合体防火设计难点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2, 31 (7) :705-707.

[6]郑雁秋.地下商业建筑防火设计[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1, 30 (1) :31-34.

[7]吴雪佳, 于林金.试论城市地下空间消防[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7, 26 (2) :165-169.

[8]袁奕之.地下商场安全疏散设计有关问题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9, 28 (6) :412-415.

商业广场游憩空间设计分析论文 篇4

3影响游憩空间使用的因素

由于在商业区广场中,影响使用者活动分布的因素与使用行为在何种环境下进行,息息相关。为了进一步了解商业区广场游憩空间配置对于使用者活动的关系,本研究进行实地调查,也通过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试图找到广场可能发生的使用行为与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

3.1气候对使用者的影响

自然因素对于使用者的使用意愿可以说是最为明显的,在没有下雨的天气下,如果温度适中,广场的使用率会提高。通常人们在温和的气温下比较愿意坐下休息;在较低温度的状态下有太阳照射的位置使用率较高,而风则会降低民众的使用的意愿。纵使气候寒冷的北方与南方有所差异,但我们可以发现使用者让自己处在遮荫处、阳光下、通风处或水池边,大部分原因是为了让自身身体处于舒适的温度下。也因此对于夏日炎热;冬季寒冷的东北气候而言,遮荫、遮雨与阻隔寒风的设施配置将会影响商业区广场中使用者的意愿与分布。

3.2周边环境对广场使用的影响

广场的活动与周边建筑使用形式极为相关,商业区广场会将周边建筑活动牵引至广场中,如广场结合其他开放空间,对于广场的使用会有正面的影响;而在使用时间上,由于各地区商业活动时间差异,随着都市夜间活动的增加,商业区广场的使用时段也因为周边建筑或其他的商业活动,有延长至深夜的趋势。再者,使用者活动时间与广场提供的活动类型关系密切。商业广场不同于其他开放空间,具多样性活动如观看表演、参加活动等待等目的,使用时间集中下午至晚上,停留时间因商业活动时间越晚而增长1~2小时。但是当广场周围被阻隔性强的车行动线所界定时,是否对于商业区广场的使用有负面的影响;商业区广场与商业建筑间的距离长短是否会影响使用率与使用型态,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从而获得答案。

3.3空间配置与设施对广场使用的影响

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分析 篇5

自然在不同城市环境中体现出地域性差异, 是两方面因素在起作用:其一, 是显性因素, 即城市特定的地理位置;其二, 是隐形因素,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设计师对商业街区等城市人工环境规划设计或者城市居民在其中生活时, 会根据城市特定的自然环境形成不同的主导性对自然的思想观念, 也就是“自然观”。

伊恩·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将东西方不同自然观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做了深刻的总结:西方文明将自然看作被征服的对象, 城市“一切都人格化, 具有人的特点以及以人为中心的形象”, 西方的城市建设是对自然的野蛮破坏和掠夺;东方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为了尊重自然甚至牺牲个人的生活权利和个性。日本设计大师黑川纪章从普通市民的角度, 认为西方人对自然有一种亲近感, 而日本人对自然自古以来就是禁忌和敬畏的, 这也导致东西方城市自然环境的差异。从东西方迥异的文化背景出发, 他们找到了商业街区等城市环境地域性差异的重要根源, 即孕育在不同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中的自然观。

2 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体系的建构

由此可知, 步行商业街区的环境设计需体现出地域性差别, 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不同的地理环境, 对当地人的生理影响不同, 这一基本需求必须得到满足;二是要迎合当地人的自然观, 从而满足当地人们对城市环境的归属感和意象感。

剖析城市的自然环境, 对步行商业街区的地域性设计产生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地质, 水文水域, 气候气象和生物矿藏。这四大因素彼此依存而又互相影响构成步行商业街区的自然地域性设计体系。

3 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体系的因素分析

3.1 地形地质因素

根据地形地质条件不同, 步行商业街区大体可以分为平地型和山地 (丘陵) 型两大类。其中地形地质对山地 (丘陵) 型步行商业街区地域性设计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就以山地步行商业为例, 阐述地形地质对步行商业街区地域性设计的影响。

3.1.1 地形地质因素对步行商业街区物质环境设计的影响

概括来看, 山地地形在以下方面影响步行商业街区的物质环境设计: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开放空间系统;区内交通和步行系统;细部的设计与处理。

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山地地表起伏大, 没有平地平整;但是又有利于营造丰富的空间层次和独特韵味。在山地型步行街建筑设计时, 要有整体观, 兼顾建筑群体的天际线和山体轮廓线设计;充分结合自然山体, 尽量保护和营造自然生态, 因地制宜, 切忌大挖大填, 这既是设计个性景观的需要, 也是防止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的安全需要。

开放空间系统:山地步行街的开放空间分布宜更加灵活多变, 立体感和层次感也应得到加强, 为了适应特定的地形条件, 街道大都蜿蜒曲折, 使街道本身的连续性与方向性减弱, 构成街道边界的建筑及外界景观随行进高度与方向变化呈不同特征, 具有较强的边界可识别性, 易与外部环境形成不同空间层次。

交通和步行体系:地形的限制使步行成为主要交通方式, 步行环境设计也就成为重中之重。步行环境首先保证安全性和连续性, 其次是塑造富有个性和和谐共生的沿街景观。在设计方法的选择上, 建筑与步行道的结合是双赢的组合。虽然山地步行道的高度变化起伏较大, 但处理好起伏节点就可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吸引顾客的好奇心, 这就是山地城市的个性特色, 同时也能体现出一种鲜明的地域性。

细部的设计与处理:山地型城市对自然的依赖性更强, 与自然共生的关系也更为紧密。山地高度起伏大, 景观细部设计时, 应兼顾俯视与仰视角度的景观塑造;在步行时, 更易产生生理与视觉疲劳, 可以采取多设休憩场地等方式尽量满足人们需要。

3.1.2 地形地质因素对步行商业街区精神环境设计的影响

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整个过程都无法规避地形地质的作用力。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这一因素又融入城市的文化和当地人传统理念之中。

富有个性的步行商业街区设计如果融和这些具有文化烙印的地形地质条件, 可以增强当地人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城市的凝聚力;同时可以向外来者展现城市的个性魅力。

凯文·林奇通过调查发现, 美国的城市, 例如洛杉矶, 市中心的步行商业街区不考虑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而实行严格的方格路网布局, 淡化丘陵、山脉、山谷等特殊地形的地标作用, 只会让当地居民感到疲劳、迷惑和陌生, 勾起痛苦或者怀旧情绪, 无法在新的城市环境中自我定位。这样的设计对精神环境的破坏极大。

3.2 水文水域因素

城市最初建设思想就是依山傍水, 水是人类生存和农作物生长的基础。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和社会进步, 城市水系又起着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和塑造城市生态景观的作用。由于人类与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水文水系就融入当地的文化, 被不同地域的人们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定义。

繁多的文化脉系, 多样的水系种类, 使水文水域的地域性特色十分鲜明。利用这种地域性特色, 设计富有个性风貌的步行商业街区, 各地均有成功的实例。

本文从水系不同种类入手分析, 可分为:

3.2.1 滨河 (湖) 型步行商业街区

水网密布或者有大河经过的城市, 水系在早期一般担负交通运输的职能, 也就与城市商业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些城市滨水区的商品集散地就是早期商业街区发展的雏形, 即使在现代, 水系对于商业繁荣的影响力在减弱或者消退, 但是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步行商业街区就是在原有商业街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水系并没有因此消失。设计师利用这一特点, 让现代滨水步行商业街区的水系更多担负营造生态景观的功能。

另一方面, 自古以来星罗密布的水网和大河对居民的日常生活, 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在现代, 城市空间的扩展割裂了城市与原有水系的联系, 也割裂了城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韵律, 城市的滨河地区甚至成为城市文化的吸聚地, 是真正能对居民产生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区域。特别是在以水闻名的城市, 虽然商业街区可以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突破空间的限制, 但居民对滨河 (湖) 商业街区在心理上更为依赖和自豪。为了迎合这种心理, 滨河 (湖) 区商业街区的更新设计大量保留和融合与水相关的文化脉络, 体现其地域性特点。南京夫子庙——秦淮河商业街区就是这一类商业街区的代表。

3.2.2 滨海型步行商业街区

海洋的自然力作用巨大, 滨海型步行商业街区自然特色更为强烈, 拥有许多自然优势:大海、阳光、沙滩、清新空气、海风和更复杂的生态系统。许多商业街尝试将这些宝贵的自然要素掺揉到物质环境中, 营造具有浓郁滨海风情的步行商业街区。

在一些海滨城市, 建筑群按照一定的角度排列, 将海洋清新的空气和海风引入城中心和沿岸的商业街中。精心设计围绕海岸的步行路线, 视线走廊保持通透, 使步行者能够随时感受到地处海边。合理组织步行者的活动, 商业街的布置与开发的岸线位置相结合, 吸引海上运动爱好者和旅游者, 增加商业街的人气。营造独特的生态景观, 充分利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 甚至嗅觉 (海味) 和听觉 (海浪声) 都会加以利用。

滨海型步行商业街区的开发既要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也要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承载力。如果合理利用这些条件, 可以最大限度地使人们享受到其他地域所无法感受的自然特色。

3.2.3 特殊型步行商业街区

还有一些水文水域是以特殊形态在城市中存在, 例如泉水。泉水对城市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不强烈, 它更多与历史文化产生联系, 而且由于它的特殊性, 更能表现城市的个性。

济南是我国最著名的“泉城”, 泉水代表着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地域特色。泉城路商业街区是济南市中心商业街区, 在设计时便注重协调地域性和现代化的关系。在毗邻泉水和传统街区的一侧将现代商业与传统物质环境改造相结合, 保护城市特色环境, 延续城市文脉。

3.3 气候气象因素

3.3.1 气候气象因素在步行商业街区地域性设计中的重要性

气候条件的地域特殊性, 对城市形态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在一定程度上, 也影响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从而影响社会人文。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同气候条件相抗争相妥协的过程, 尤其一些气候鲜明的城市, 更是要将特殊气候条件看作步行商业街区地域性设计的重要原则。

3.3.2 不同气候因素的步行商业街区设计原则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模式已经基本与当地气候和谐共存, 对街道网络结构、开放空间系统还有建筑及其组合的开发设计或者改造, 应该多多挖掘传统模式, 客观上也就延续了商业街区的地域性特征。

湿热地区:若要改进步行环境, 必须缓解热和湿的问题, 物质环境应该从这两方面加以改善, 并且整体上要有利于提高通风性能, 降低街区内的热岛效应。

干热地区:强烈的太阳辐射和温度决定了街道以狭窄为宜, 避免过度曝晒;风强度大而且伴有尘土和沙砾, 所以街道走向既要保证通风, 又要抑制主导风随意进入;水体和绿地可以降低太阳曝晒, 提高空气湿度, 在该地区显得更为重要;建筑的设计考虑隔热和降温问题。

冬冷夏热地区:既要考虑夏日通风和降温, 又要保证冬季最大限度减少寒风影响和保持温度。在街道布局走向和建筑单体设计方面, 当地传统商业街已经提供了良好的模式。

寒冷地区:主要考虑在冬季保持街区活力, 避免冬季寒风侵扰和过度低温, 为此应保证街道的走向隔断主风向, 建筑物分布紧凑, 减少不必要的室外步行, 并做好保暖设计。

3.4 矿藏生物因素

矿藏生物是城市宝贵财富,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必须保护这些生态资源, 客观上也就保持了步行街区的地域性。

无论从植物的生存条件还是经济实用角度来看, 步行商业街区利用当地的植物作为区内的绿地体系都是最好的选择。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和频繁的人流活动使步行商业街区的动物少之又少。但是因为自然环境和宗教文化的关系, 个 别步行商业街还是存在动物分布, 这也增强了步行商业街的趣味性和地域个性。例如海滨商业街的海鸟、欧洲某些商业街的鸽子、印度商业街的牛等。

4 结语

在后现代主义思想日益成熟的大背景下, 重视自然地域性设计代表着当代步行商业街区设计的发展趋势, 对于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的影响因素研究也日益系统化和专业化, 最终目的就是保护城市环境, 提高商业街区经济和社会效益;不同自然地域构成不同的文化背景, 商业步行街是一方百姓休闲购物的集聚地, 也是各地旅游客人必到之处, 设计师必须认真分析地域特征, 创造出个性鲜明、富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 满足环境中的人对物质与精神的需求。

摘要:文章从分析自然地域性设计的现实基础着手, 构建步行商业街区的自然地域性设计体系, 分析影响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的因素, 并阐述这一体系对步行商业街区设计实践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

参考文献

[1]麦克哈林.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2]陈纲, 戴志中著.山地城市街道空间秩序[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4 (10) .

[3]黄光宇, 何昕著.山地建筑和步行空间的共生[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 (8) .

商业环境的情感化设计需求分析 篇6

当今社会生活中, 人们所使用的各种物品小到生活用品、家具产品、大到人们活动的各类空间场所都充满了人情味和情感性的设计倾向。何为情感化设计?顾名思义, 即在设计过程中, 设计师将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作为构思理念, 充分体现设计的“以人为本”, 进一步增加产品的趣味性、空间环境的人性关爱等, 最终创造出具有积极意义、内心愉悦和舒适快乐的作品。情感化设计的研究具有多个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趋势。唐纳德.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阐述了情感化设计的不同层次水平, 指出了情感化设计的重要性, 为设计的情感化、情趣化研究提供了心理学角度的理论支持。

在高科技的社会背景下商业环境竞争日趋激烈, 消费者的心理也日趋成熟、空间环境表现出日趋丰富多样的态势。在众多设计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情趣性、趣味性、情感性正是迎合高情感的设计趋势。作为设计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 将其融入到商业空间的设计中, 使商业环境更适合人性化、趣味化需求, 真正达到精神愉悦的程度。

二、商业环境中情感设计的需求趋势分析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对购物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商业环境的营造在质量和规模上日益提升, 功能不断扩展且具有崭新的设计内涵。这使得商业场所的空间造型、功能设置、软装饰元素等相互配置协调, 形成具有鲜明形象感的空间环境, 并构筑一种场所的感召力、吸引受众的视线、调动起消费者的情感性体验, 营造出商业环境特有的魅力氛围, 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商业环境的高品质深层需求。因此, 从情感性的设计角度探讨和研究商业环境的营造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1. 满足人们对幸福生活追求的情感需求

在传统文化观念中, 人们的生活方式以辛勤工作为本, 以追求高尚的品格为人生目标。如今, 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消费理念有了质的改变。人们在辛苦工作的同时, 积极乐观的追求身心幸福和物质、情感的双重满足。让·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讲到“消费者把自己看作处于娱乐之前的人, 看作一种享受和满足的事业”。在物质社会背景下的幸福观, 表现为人们对“幸福需求”的大大增加, 追求享受生活、消费和娱乐消遣的目的。特别是商业环境不仅满足人们消费、消遣、娱乐等的需求, 同时给予受众一种休闲放松的环境气氛。为了迎合消费者追求幸福与享受生活的情感需求, 在设计中通常使用新奇的造型、独特的色彩、个性的装饰以及多种元素重组等塑造手法。

2. 满足人们对社会交流和体验高品质文化内涵的情感需求

公共空间的形成溯源于它的社会交流性和社会生活性。商业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空间形式, 一方面给人们提供商品展示流通的平台, 丰富消费者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 商业环境的消费者能够体会到人际交往的乐趣和多样的情感体验。商业环境的一个设计趋势就是在场所中提供沟通交流的氛围, 并营造出一种社会交往的乐趣性。作为一种具有文化气质的场所, 商业环境的营造越来越体现出对公共社会生活的关注。引入社会文化活动使得商业环境的功能不仅是一种纯粹的展品销售活动, 还是一种具有浓厚特色和生动魅力的文化活动。

3. 满足人们对休闲性、娱乐性的情感需求

商业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购物和娱乐消遣, 使得闲暇时间增多的人们能够有一个放松心灵、暂忘社会压力的场所。这使得人们对商业环境的营造有了新的需求——休闲性、游憩性、娱乐性、交往性等。使消费者感到某种快感与满足, 娱乐体验是传统、古老的一种人类情感需求。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当下环境中, 娱乐性、休闲性能使消费者的身心得到调整和休养。因此, 情感设计意义上的愉悦性、快乐性、休闲性等要素成为商业环境设计的重要表现倾向。

4. 满足人们对时尚性、个性的情感需求

时尚的概念和载体丰富多样, 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时尚性常常让人有一种兴奋和新鲜的感觉, 满足受众的好奇心, 传达出非凡的气质和别样的神韵, 进而体现出消费者的个性和不凡的品位。商业环境设计是一种空间形式各要素的综合创作体, 场所营造的本身具有很强的时间性特征。如今的商业环境中的时尚性具有新奇感、新颖、转瞬即逝、符号消费等新的特点。时尚、个性的承载体可以是另类的材料如废物的铁器、旧家具、夸张的色彩或者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物品的新奇组合装置等等, 在设计师的巧妙安排下使得众多表现元素在环境中重新展示其新的生命力。同时, 商业环境营造中不断更新的技术手段和新材料等也能体现出时尚性和个性特征。

5. 满足人们对艺术性的情感需求

商业环境的好与坏、商业环境品质的高与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中的艺术内涵的多少。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意识到在商业环境中赋予深厚的艺术内涵, 会使商业环境的意境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 具有浓厚艺术性的商业环境中不仅有利于吸引消费者、树立品牌的深层次形象, 还能使消费者在购物的过程中有一种新的情感体验。如一些艺术感较强的商业环境中将艺术家的雕塑作品、家具作品、绘画作品等充满想像力和形象艺术感的艺术作品有规律的陈列其中, 为顾客营造出一个充满艺术气息和具有梦幻般艺术体验的空间场所。

因此, 就商业环境的情感化设计而言, 作为一个具有现代设计理念的设计师应充分重视情感化的需求、积极运用设计语言组织商业环境中的各要素, 为人们营造一个富有情感色彩和审美愉悦的空间场所。其空间体验的形成要求设计师积极地理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和潜在的情趣化心理需求, 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摘要:文章明确了当下社会背景下商业环境情感化设计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深入探讨了情感设计影响下商业环境营造的情感化趋势需求, 给商业环境中把握情感化的设计策略和实践研究以启迪。

关键词:情感化,商业环境,设计需求

参考文献

[1]梁晶.大众文化下的专卖店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

[2]唐纳德·诺曼.情感化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建筑设计分析 篇7

关键词:商业购物中心,建筑空间,商铺,停车场,消防设计

近年来,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 人们对商业配套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而促进商业建筑向多元化的方面发展, 在这种形势下, 大型商业项目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然而, 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 由于商业建筑项目具有多功能性、层次性、地域性等特点, 从而给设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因此, 本文通过工作实践、工程实例, 探讨大型商业建筑设计理念及相关要点, 以供同行参考。

1 工程概况

某大型商业购物中心项目, 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境内, 用地面积约19 800.0 m2, 总建筑面积98 700 m2, 地上建筑面积72 700 m2, 地下建筑面积26 000 m2, 容积率3.67, 占地面积8 150.0 m2, 项目地块两面临路, 交通便利。项目由北侧23层高层综合楼带3层裙房、南侧23层高层公寓楼组成, 均设有2层地下室。北侧综合楼-1层~3层为大型商业空间, 商业面积约25 000 m2, 功能集超市、商业、餐饮、娱乐于一体, 地下1层主要功能为超市和停车场, 地下2层主要功能为设备间和停车场, 商业、餐饮、娱乐等功能布置于地上。

2 设计理念

本工程是基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合理布局建筑空间, 优化建筑各功能之间的流线与布局;注重当地建筑风格和文化, 优选建筑立面风格, 使之成为新的城市亮点, 提升人们的视觉效果, 创造出高质、高效及绿色节能的综合性建筑。

2.1 立体城市

立体城市的理念是为确保本方案商场配套功能的完善, 导入了餐饮、娱乐等设施, 期望以优越交通条件为基础, 并结合休闲、购物、生活、交通于一体的未来生活城市。

2.2 都会信息站

都会信息站整合文化艺术、流行、生活、媒体等沟通对话的技能, 建立超链接都市网络, 为商业的人流提供必要的基础。

2.3 全方位生活网络

全方位生活网络整合商场、酒店、休憩、文化等机能于一身, 提供全方位生活网络, 以满足日常生活的物质需求及精神的享受。

2.4 绿色生态建筑

建筑基地周边皆为高度密集开发的城市环境, 空气质量、行车噪声、施工噪声等都成为了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因子, 需要通过合理的总平面规划、竖向设计减少环境的影响。在商场的购物区和办公区, 通过合理的布局, 减少人流量和声音对办公区的影响, 营造一个生态的商场购物和办公环境。对于商场外围, 注重广场的植物绿化, 构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让自然与建筑有机结合。

2.5 功能性分区明确

1) 划分空间。通过主动线形式选择、合理排布及形态变化, 划分出共享的活动空间和营业的商铺空间, 这就需要兼顾主动线的形态及尺度、商铺进深及主力店的空间要求。2) 联系商铺。主动线的最本质要求就是联系各店铺、平衡各店铺人流量, 发挥主力店及兴趣点的作用。所以, 在商业策划专业中一般会要求主动线设计保证商铺可达性、可见性等要求。3) 组织水平和竖向人流。在划定主动线形态时, 通过预先的设计干预购物中心中顾客的流动方向, 以出入口的位置、中庭等兴趣点设定、主力店的分布等要素为手段, 达到平面的各个角落、竖向的各个楼层顾客流量的均布。

3 商业购物中心建筑设计要点

3.1 购物中心的布局

长治市该大型商业购物中心, 以步行街为主线, 按照T形进行整体布局, 增加建筑空间的趣味, 同时, 将室外步行街和商业, 以及高层写字楼联成一体, 形成东侧为购物商城和室外步行街的布局。同时, 本项目通过合理的竖向交通组织避免各种流线的交叉, 建筑周围设计有内部道路与城市道路, 它们之间相互交接, 以形成一个环行的交通体系, 交通流线合理、明确。对于车辆和行人的出入口, 实行分流进入, 确保行人安全。对于景观设计, 主要包括绿化景观、硬质景观和环境设施, 以形成一个有活力的户外空间, 提升商业广场的形象。

3.2 外立面的设计

建筑外立面的设计要体现出建筑的标志性和时代性, 多运用现代的手法, 利用橱窗、玻璃墙和灯光效果, 将建筑外立面的特征表现出来, 创造出大型商业购物中心的形象, 让人站在这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商业的氛围。在主体建筑设计方面, 一般采用方形设计来突出大气、简洁的时代风格, 确保使用面积的有效性, 提高视觉冲击力。正方形与长方形作为建筑最基本的设计形式, 是大型商业综合建筑平面设计的重要组成元素。与此同时, 在外空间立面设计时, 还要考虑到满足建筑功能要求;百货类建筑需要在首层设置展示橱窗。因此, 我们需要在立面设计上, 合理地布局建筑的功能, 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3.3 店铺建筑空间设计

购物中心应该遵循有业态规划的树形理论:餐饮娱乐的业态自上向下渗透, 而零售类从下往上生长, 对于该购物中心, 标准店铺设计的总体原则:开间宜保持在4 m以上, 而进深相对于开间不宜过大, 否则会使消费者感觉到压抑。具体如下:1) 对于中型商铺:开间4 m~8 m, 进深1.5 m~2 m。2) 对于大型商铺:开间8 m以上, 进深3 m~4 m。主力店的设计:主力店作为shopping mall的重要部分, 其占用面积将是所有店铺中最大的一个, 所以比较适宜将整个底层作为主力店的设计面积。

3.4 停车场设计

1) 停车场位置的选择。目前, 大多数停车场是设置在地下的, 该购物中心也不例外, 在-1楼和-2楼均设置了停车场, -2楼的车位多于-1楼, 因为-1楼还设置了超市。

2)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设计。我们在考虑建筑设计规范要求时, 更多是要合理分配机动车车位和非机动车车位的数量比例。该购物中心停车位的小轿车比重较大, 因此考虑-1楼对非机动车设置一定比例, 机动车都在-2楼。

3.5 消防设计

随着购物中心的规模和尺度的越来越大, 以及对使用率的追求、界定、逃生距离, 消防设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该大型商业购物中心的消防设计方面通常会注意控制以下几个因素:1) 防火分区划分。注意不同业态对分区的要求。2) 疏散宽度的计算。该商场在疏散宽度计算的时候对于亚安全区内的建筑面积没有有任何租赁的业态, 确保了消防通道的安全。3) 逃生距离。提前沟通和了解了长治市消防局对于店铺内最远点到楼梯的距离的计算规则, 确保了逃生距离。

4 结语

随着城市建设项目的日益增多, 一些城市商业项目成为了当地的地标性建筑, 这不仅优化了产业结构, 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 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而且也体现了城市建设的价值。因此, 在大型商业购物中心的建设过程中, 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优化建筑设计方案, 从建筑的整体布局、功能需求和外形美观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设计出优秀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张延中.购物中心建筑设计的要点分析[J].价值工程, 2010 (12) :105.

[2]李江, 陈思田.美国大型购物中心建筑发展探析[J].华中建筑, 2015 (12) :60-64.

[3]董锡枢.大型购物中心建筑设计分析[J].知识经济, 2013 (2) :126.

[4]胡爱军.论大型购物中心的特征[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7 (3) :75-77.

基于设计思维的教学案例分析 篇8

● 教学现状扫描及分析

场景一:在教学《文字编辑》时, 教师先提问“工具栏的作用是什么”, 然后将一篇文章发给学生, 并布置任务。例如, 将文章标题改为“黑体”“二号字”, 颜色设为“红色”, 要求学生利用字体格式工具栏来完成任务。

场景二:在教学《设计与制作表格》时, 教师展示出一张班级课程表, 让学生按照表格样例完成, 然后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完成操作, 最后制作出千篇一律的课程表。

场景三:在教学《图片处理》时, 教师先展示加工好的图片样例, 明确告知学生具体的操作步骤, 然后提供原材料要求学生自己操作或者小组合作完成相应的任务。

上述场景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是, 侧重技能的学习, 缺少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的结果往往是学生掌握了软件的操作与使用, 但是难以创造出有特点的作品, 而且枯燥的练习, 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关注的重点都是如何设计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软件的操作, 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错失了关注技术背后培养思维的机会。2教师在授课时主观设计过多, 教师操作, 学生模仿, 难以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因此学生容易陷入被动听课的状态, 限制了设计思维的发展, 还有可能是教师虽明确意识到需要培养学生相应的思维品质, 但在操作上还不得要领。

文字编辑、表格制作、图片处理都指向设计思维的培养, 因此笔者将从设计思维的角度展开论述。

● 设计思维分析

作为信息技术思维品质之一, 设计思维对应着信息技术课程思想树中的编辑制作树, 体现的是“所见即所得”的思想。编辑制作思想树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中的办公软件、多媒体软件等, 涉及多种媒体的制作, 如文本的加工、图形图像的处理、视频制作、声音处理以及网站的制作等。

信息技术是一门与艺术息息相关的学科, 所以在设计思维的培养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优势。相关研究指出, 设计思维的培养是借助信息技术这一平台, 对技术的操作遵循一定的规律、原则, 符合基本的规范, 既要体现出对技术的合理应用, 又要借助技术应用实现作品的美观及创意表达。因此, 在信息技术学习中,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 借助“所见即所得”的技术完成富有创意、体现美感的设计, 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就如技能的掌握需要练习和应用, 设计思维的培养也需要感悟和内化, 它是一个“有目标, 无痕化”的过程。实际上, 对学生来说, 除了学习, 其生活及将来的职业生涯都需要进行规划设计, 因而设计思维的养成, 将会持续作用于学生的一生。

● 案例分析

在案例梳理过程中, 我们发现了一批能够体现设计思维培养的案例, 与前述场景相对应, 我们选择文字编辑、表格制作、图片处理三个案例进行分析。

1.案例一:设计文字

案例介绍:《设计文字》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删除键和空格键等主要功能键。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 操作也不复杂, 所以常见的教学设计都是进行简单的技能训练, 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功能键的使用。

本案例的设计思路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走迷宫的情境 (如图1) , 其中迷宫入口是确定的, 出口及中间过程不做限定, 让学生自己来设计迷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设想的故事情节来设计迷宫路径, 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 因此每人最终的作品也不一样。为了显示出所走的路径, 学生需要使用删除键、退格键、空格键等。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 可以设计出各种不同形状的迷宫。教师还可以展示更多实例, 如文字矩阵 (如图2) 等, 来鼓励学生利用不同的功能键设计各种独特的造型。

案例分析:该案例的优点在于, 教师不是单纯地让学生练习操作技能, 而是先设计自己的故事及迷宫, 为了完成设计实现创意, 学生自然而然地练习了功能键, 感觉不到技能训练的枯燥。即将技能训练与设计思维的培养有效融合, 体现“先设计再制作”的思路, 借助实例将简单的技能训练变成了学生创意的舞台, 激发其学习兴趣。

2.案例二:设计与制作表格

案例介绍:《设计与制作表格》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在Word文档中插入正确规范的简单表格。

本案例的设计思路:首先, 教师展示一组利用文本描述的信息和利用表格描述的信息, 并将其进行对比, 使学生了解表格这种结构化的表达方式具有一目了然的特点和优势, 培养学生使用表格的意识, 体现了“为何设计”的意义。接着, 教师告知学生表格的基本组成, 如行数、列数和单元格等,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表格的基本概念。然后, 教师要求学生设计指定内容的表格, 并用铅笔在学习卡上绘制出表格草图。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发现的问题在班级中展示, 如表格有多余的行数和列数, 没有表格名称和项目名称, 表格行和列所对应的内容不一致等。教师通过展示错误, 总结表格制作的注意事项, 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规范表格的表征印象。积累表征印象是培养设计思维的重要基础, 同时体现了“如何设计”的意义。最后, 教师布置任务, 让学生围绕各自喜欢的电影进行调查并设计表格, 要先在学习卡上设计出表格的草图, 再在Word上绘制出自己设计的表格, 体现动手设计的价值。

案例分析:该案例中教师先告诉学生正确规范的表格, 让学生积累表征印象, 使其有了思维基础。然后让学生用铅笔画出自己设计的表格, 使其思维方式外显出来, 最终在计算机上成形。其中, 学生用铅笔画表格是重要的一步, 也是体现设计思维的关键环节。因为用铅笔画表格, 没有技能操作的障碍, 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设计。学生完成设计之后, 再到计算机上进行实战。同案例一一样, 本案例依然体现了“先设计再制作”的思路。从信息技术课程中技术的三层内涵出发, 该案例展开过程是先明确为何做、如何做, 最后才落脚于动手做的技术。

3.案例三:图像信息表达

案例介绍:在《图像信息表达》的案例中, 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图层、选择、旋转等知识与技能。

本案例的设计思路:首先, 教师展示一张图片, 让学生分析图片所表达的信息, 使他们打破固有经验, 接受图像个性化表达的观点。接着, 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借助古今不同图像的展示, 让学生了解图像信息表达的发展及社会意义。然后, 教师展示关于日记、视觉错觉、一封家书等图片, 让学生说明对图像的理解, 并总结其特征。学生通过看图释义, 了解了图像可以是真实场景的一个近似, 学会了借助图像进行表达, 另外在展示个性的同时也能适时注意与读者的沟通。学生对图像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之后, 也就积累了一定的表征印象, 同时也明白了使用图像表达信息的意义和重要性。最后, 教师给出一组七巧板, 让学生自主探究, 尝试用图像表达自我。教师提供如图3所示的“七巧板”图片, 让学生在此基础上, 重新组织七个几何图形的位置和角度。在不改变几何图像大小、形状和个数的基础上, 可以借助魔棒选择、旋转和填充, 最终设计出一个图像。

案例分析:一般来说图像处理部分的教学, 多伴随有制作作品的任务。本案例设计的亮点在于将设计进一步凸显。在七巧板图形的个数、形状不改变的情况下, 学生思考的重点自然转向如何利用这几个图形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 更加关注作品的创造性和艺术性。学生不用再跟着教师的步骤设计统一的作品, 而是根据自己的创意进行设计, 使思维得到发散。学生为了完成创意会主动地学习选择、旋转、图层等相关知识与技能, 同样体现了“先设计后制作”的思路。

● 结束语

视觉传达设计的理性思维分析 篇9

德国著名哲学家马克思·韦伯揭示了理性的两方面意义:人们利用理性观念和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认识世界的方法, 理性是人类的认识工具, 即工具理性;在价值论意义上, 理性表现为人类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和解决问题, 人们还希望过一种有意义、有精神追求的生活, 即价值理性。

视觉传达设计理性思维分析的形成实际上就包含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视觉传达设计的理性观念反映了理性内涵中的价值理性方面;理性的方法反映了理性内涵中工具理性的方面。

视觉传达设计的价值理性在工业革命后, 突出表现其民主思想的特点。产业革命后, 人们理性思维发生了巨大变革, 消费理性思维的成为维持人自身生存最为根本的一种生活行为。大量的工业产品以消费为目的被制造出来, 而与之相应, 大量的商业广告、海报、包装等成为工业产品促销的工具。这一系列的新变化, 直接引起了知识分子对艺术、设计艺术观念的改变。产品生产的工业化实现了社会成员在商品消费的中需求, 人在物质上得到了民主;设计艺术的民主服务理想, 也就是要致力于提供社会绝大多数平民阶层在精神领域的民主。他们开始思考设计如何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审美, 如何找到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大机器批量产品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形式。

二, 视觉传达设计理性的探索过程

视觉传达设计理性观念和方法的建立经过了一个曲折的摸索过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以及“装饰艺术”运动都以寻求新时代设计样式为目标。虽然运动动机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 但是由于其对工业化的反动, 导致最终未能解决现代设计的大众化需求问题。其中英国“工艺美术”运动领袖人物威廉.莫里斯 (William.Morris) 的设计活动最具代表性:当时的设计要不就是受到繁琐的维多利亚风格的影响———矫揉造作;要不就是由于工业化批量生产使产品简陋、粗俗。莫里斯发起的“工艺美术”运动就是要反对这两种设计趋势, 希望用自然风格、日本装饰风格和中世纪装饰风格, 以恢复手工业的发展来对抗工业批量生产带来的设计质量的下降的恶果。同时作为一位社会主义先驱者, 他的设计思想中蕴含了更多民主成分。尽管他坚持认为艺术应当为所有人享用, 通过艺术美化生活, 可是他的这种为大众的想法并没有建立在充分认识机器生产的证明价值基础上, 他觉得机器大生产“把所有的人驱向紧张、忙乱中去, 因而从各方面来看都破坏了快乐, 即破坏了生活”。后来兴起的“新艺术”运动和“装饰主义”运动在对机械大生产的看法上基本一致。可以说, 这些运动的推动者都认识到了工业生产带给人们生活上的变化, 社会大众持续增长的对工业品的需求必然要把设计革新的思路放在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

德国人在对机械化大生产的正确理解上开始走出了革命性的一步。为了顺应势不可挡的工业化趋势, 1907年, 具有真正意义现代设计思想的德意志制造联盟成立, 其宣言内容中说到:提倡艺术、工业、手工艺结合;大力宣传和主张功能主义承认现代工业;主张标准化和批量化。作为现代设计教育起点的著名德国设计学校“包豪斯”1919年成立, 强调设计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和社会主义特征, 希望设计能够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而不仅仅是为少数权贵服务, 是价值理性的体现。同时, 明确以“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设计思想, 开始利用功能主义、标准化对视觉规律进行理性分析, 切合了理性主义工具理性的要求。这样真正体现时代精神的理性主义设计之幕由此展开。

三, 视觉传达设计———现代艺术形式语言的启发

理性主义精神尊重人, 发扬人的个性的价值理性为欧洲现代艺术起源在思想上的做好了准备。视觉艺术在艺术表现上开始强调艺术家个人的表现, 如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另一方面, 艺术力图在形式上找到“真实”, 能够代表新时代的方式, 兴起了如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等, 而同时, 达达主义探索平面上的偶然性、自发性、随意性组合;未来主义探索如何表达机械美, 如何表达空间。这些艺术尝试都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在平面语言上带来了突破。这其中以构成主义和荷兰“风格派”的影响程度最为深刻。构成主义:俄国的构成主义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初期对艺术和设计探索的运动, 构成主义在思想上受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希望发展出代表苏维埃新政权的视觉形象。在形式表现上, 构成主义受到西方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影响, 发展到最后提出构成主义三个基本原则, 即:技术性、肌理。其中, 技术性代表了社会实用性的运用;肌理代表了对工业建设的材料的深刻认识;构成象征了组织视觉新规律的原则和过程。

构成主义主要代表是李西斯基, 他对构成主义的平面设计风格影响最大。他的设计具有强烈的构成主义特色:简单, 明确, 采用简明扼要的纵横版面为编排基础, 字体全部运用无装饰线体, 平面装饰基本上采用的几何图形和纵横的形式结构。荷兰“风格派”:“风格派”是荷兰的一些画家、设计家、建筑师的松散联合体, 这个集体以他们出版的《风格》杂志为思想阵地, 其代表任务是这本杂志的编辑杜斯勃格。“风格派”的思想和形式起源于蒙德里安的绘画探索, 以纯粹抽象, 高度简单的纵横几何组合作为表达自然力量和心理状态的形式。“风格派”在此影响下, 作品视觉元素高度逻辑化, 运动成员都热衷于通过数学计算来达到设计上视觉平衡, 认为高度逻辑化的规律是由科学理论、机械化大生产、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引起的。艺术表达的新形式也需要符合现代理性思维的特点。视觉传达设计毕竟跨越了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 现代艺术形式的探索直接影响到视觉传达设计在视觉表达上的突破。包豪斯汲取了现代艺术新的形式语汇, 在理性主义思想指导下, 创造出了适应新时代的视觉样式, 实现了视觉传达设计实现了更好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理想。

摘要:本文在理性思维这样一个背景下考察视觉传达设计, 以理性思维为观察角度和研究方法, 分析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发展, 同时注意到视觉传达设计的能动性作用, 努力通过设计活动影响人的生活行为, 以积极的姿态面对自己的发展前程。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理性思维,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于晓、陈维纲等译, 北京, 三联书店, 1987

上一篇:贴近每个学生下一篇:发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