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本分析(精选12篇)
商业银行资本分析 篇1
摘要:通过从商业银行知识资本的理论、管理、结构分解、业务流程、SECT模型及其带来的价值分析, 可以清晰地将商业银行知识资本的逻辑结构整合到一起。为获取竞争优势及企业的增值, 文章分解银行组织结构, 利用SECT模型实现显隐性知识的转化与交互作用, 使银行知识资本不断促进银行业的繁荣与发展, 以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伴随着巨大的价值。
关键词:商业银行,知识,资本,结构
知识资本最早是人力资本的同义词, 由Senior (1836) 提出来的, 他认为知识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 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 为企业增强竞争优势、改善员工素质与能力等, 能给企业带来更有利的价值。 知识资本是企业的核心, 它是知识时代的最新产物, 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 它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形式, 知识要素从其他生产要素中分离出来, 成为知识时代具有主导地位的要素。 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下, 知识要素可以自由地使用, 实现知识资本的创新与增值。
一、商业银行知识资本的理论研究
商业银行的知识资本是指商业银行拥有的各种技能, 包括工作经验、员工创新能力、银行结构性能、银行的企业文化与客户忠诚度的总和, 这些技能是无形的。 银行生产力中核心的要素是知识资本, 在如今快速发展的先进技术与生产力的背景下, 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已变成知识和人才的竞争。 银行是人力资源密集且地位特殊的行业, 其知识资本包括:财务能力, 反映银行的经营状况, 所选的指标准确且完善; 客户能力, 能进行对知识资本进行识别; 业务能力, 能够衡量银行知识资本的大小;更新与发展能力, 主要针对于研究银行知识资本的发展;人力资源能力, 能对知识资本动态要素进行评估。 知识企业应该提高企业利用和增值企业资本创新与知识产权的能力。 在企业文化, 企业内部人员, 专利, 市场, 预测及经营过程中发现并培养企业知识资本, 以此来实现企业资产的价值。
二、商业银行知识资本的管理研究
银行知识资本管理是借鉴银行货币管理的知识, 使知识转化为财富。 知识资本是银行知识得以诞生的基础。 银行知识资本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它的关键在于一定的组织环境。 因此银行知识资本结构的特征和制造业与一般行业不同。在银行知识资本管理中, 应对银行的风险、 市场产品及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相应的控制。
(一) 风险管理
由于商业银行资产的风险比较大造成经营上的不对称性, 风险管理逐步成为银行知识资本的核心要素。商业银行需要其资本来承担风险的后果。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 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带来的后果。同时对于风险的管理应结合多学科的知识, 并运用管理方法进行控制。
(二) 营销管理
商业银行在知识资本管理的营销管理中发展迅速, 在激烈的竞争中, 银行营销管理是以市场为导向, 通过各种营销方式, 并结合自己的竞争优势, 将服务及各种理财产品销售给消费者, 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也能实现银行利润的最大化这一目标。银行营销管理坚持以消费者的满意度为主导, 且能够定位确定的市场, 对市场进行科学的细分, 对市场营销给予总体的规划。
(三) 产品开发管理
银行产品开发管理即为消费者提供各种金融理财产品及相对应的服务, 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 产品开发往往以市场渗透、产品差异作为目标, 在顾客的需求理念下, 不断研究创造最新的产品销售给顾客, 以满足消费者对银行的支持。 注重品牌的效应, 能对网上的金融业务进行服务, 不断创新, 同时对产品的功能进行拓展外延, 包括旅游保险、信用卡及其他一些支付结算的功能, 加大开发具有附加值产品的力度, 充分利用现有及潜在的资源使获利能力最大化, 以此打造具有市场品牌及吸引力的银行文化。
(四) 人力资源管理
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时能对人才流失采取相应的措施。商业银行需要全面提升员工的素质, 对员工的招聘、培训、激励等活动应加以正确实施, 选择聘任最好的职员。商业银行的客户价值是员工服务客户所创造的全部客户价值, 能够使得职员在工作岗位上正确实现并发挥其价值及其创造价值, 为顾客创造最优的价值。 正确选择并培训员工能够切实有效的保证职员素质, 这是个有效的途径。 正确的激励使员工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并能有效展现出其潜在的能力。
三、商业银行知识资本的结构研究
银行知识资本是指银行在市场上能获得竞争优势, 它在企业价值中的比重相对于实物在不断增大知识资本为知识企业给企业带来有价值的知识, 同时也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由此将商业银行知识资本分解为五个构成要素: 银行人力资本、银行认知资本、银行组织结构资本、银行知识产权资本和银行客户资本。
(一) 人力资本
银行人力资本是银行为实现价值并进行价值的增殖而奠定的重要基础。 它是在银行知识资本中最有活力的要素, 它无形地存在于人员的体内, 为使人力资本发挥巨大的效应, 银行应充分利用有效的促进机制商业银行的职员在银行内部所能拥有并利用的各种知识及技能, 同时包括员工在业务上积累的经验, 员工对工作岗位的敬业程度, 以及员工本身的素质。
(二) 认知资本
银行认知能力的资本, 指通过有意识地控制员工与组织的认知过程, 以此得以实现银行知识资本的增值, 提升银行业绩水平, 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在知识资本的认知领域中, 员工认知资本包括个人行为与组织行为的产生、 变化及改进, 同时也需要具有社会学、心理学及工商管理等方面的受教育背景。
(三) 组织结构资本
银行的组织结构资本指商业银行能够不依赖于人力资源, 并且有着独立地进行组织运作的能力, 银行为支持人力资本实现并创造其价值, 以此来提供环境支撑, 包括银行组织结构的效率、银行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的创造力及相应的激励措施。结构资本为银行内部知识的传递与使用提供支持, 同时为实现价值而作保障。知识产权资本是纳入法律保护的知识资本, 在市场竞争中能做到防御与进攻的作用。
(四) 知识产权资本
银行知识产权资本指国有商业银行所具有的竞争优势, 它需要法律进行支持与保护, 能在竞争中包括银行专利、版权及银行内部的秘密、市场运作、预测与经营、培养内部人才等方面。
(五) 客户资本
银行客户资本指与银行有关的用户及个人存贷消费者, 国有商业银行在帮助客户获取与保留的方面, 具有管理银行与客户之间关系的能力、 适应市场的能力、与同行业竞争的能力等。 通过对银行资源的整合, 能全面提高银行运营效率。 同时银行客户资本有着外部的相关性及一定的竞争优势, 包括银行声誉、客户的忠诚度、 客户的信息处理与交通便利程度等指标。由此可建立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体系。
四、商业银行知识资本的业务流程
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活动是商业银行直接或间接地向外部消费者提供价值的服务, 商业银行的基本结构包括管理、计划、会计、财务、法律、监察等, 这些项目涉及银行的成本控制、 资源分配及价值创造的内容, 因此银行应充分发挥其创造力来提升核心价值。
五、商业银行知识资本的SECT模型
商业银行的SECT模型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资本的客体发展与演变过程的刻画, 即个人与组织实现知识创新的过程。 根据知识资本的编码程度, 我们将知识分为隐性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难以对知识进行表达且价值难以衡量。然而显性知识是可以用编码的形式进行表达, 能够将知识进行传递交流及分享。知识的形成与创造通常利用内在、外在、组合及社会这四种方式将显隐性知识交互与转换, 见图1。
(一) 内在方面
在内在方面, 即为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 通过内在方面, 显性知识能够在组织内部中被员工消化吸收成隐性知识, 使得个人和组织的知识得以提升, 从而形成在个人、组织、组织间等层面上的知识创造转化的新一轮螺旋上升。
SECT模型为知识管理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石, 是目前知识转化的有影响力的模型。
(二) 组合方面
在组合方面, SECT模型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及其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每个知识转化的结果都是以隐性知识 ( 社会化和内在化) 或显性知识 ( 外在化和组合化) 方式存在的, 但在知识的每一个社会、 外在、 组合和内在的转化过程中, 既包括显性又包括隐性知识, 同时又可以分别概括为技术级、 系统级和战略级知识。
(三) 社会方面
在社会方面, 利用自身的经验将各类知识汇总到一起, 实现隐性知识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通过经验的交流、彼此经历的分享、各自见解的发表等手段实现社会化的知识, 由此隐性知识在社会中获得交流。
(四) 外在方面
在外在方面, 隐性知识利用显性知识表达出来, 是知识转化的关键部分。 利用隐喻及模型等手段, 将隐性知识清晰地表达出来。组合方面指将分散在外的显性知识清晰地组合成一个整体系统。利用各种媒体 (会议、电子交流等) 对知识进行交互转化。
六、结论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知识管理不断激励促进对银行业的发展, 商业银行知识资本的价值实现需要有一定的过程,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与成熟, 知识资本将逐渐增加现代银行的价值, 并将取代实物资本。对知识资本及其知识要素进行准确的估算与计量将更有助于管理知识资源, 以此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明忠.商业银行的特点及其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J].华南金融研究, 2003 (03) .
[2]赵健, 张同健.我国商业银行知识管理对风险控制能力的激励效应分析[J].经济研究, 2010 (02) .
[3]张同健.论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下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战略[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1) .
[4]王雪, 安立仁.知识资本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9 (11) .
[5]赵克强.我国商业银行知识管理实施策略研究[J].金融电子论, 2011 (09) .
[6]熊艳, 杨春丽, 张同建.商业银行知识转化对核心能力的促进机理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6) .
[7]杨红娟, 李亚群.人力资本对国有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11 (05) .
[8]徐红梅, 张同建.基于Basel协议的国有商业银行知识资本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 2011 (11) .
[9]张同健.新协议下国有商业银行知识资本微观体系经验分析[J].沂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4) .
商业银行资本分析 篇2
针对中国银行业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国银监会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指导思想:既要吸收借鉴上述国际活跃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有益经验,又要结合国情,保证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架构不仅“好看”,而且“好用”。要根据本行的比较优势,确定好明确清晰的发展战略,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保持可持续的比较竞争优势。要进一步明确“三会一层”之间的职能界限,形成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和有效的制衡关系;树立股东价值和稳健经营理念,按照国际公众持股银行和境内外监管规则要求,推动董事会构成的专业化,强化独立董事的作用。要建立健康的决策机制,依靠董事会集体决策,依靠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为董事会决策提供基础。推动传统的公司治理向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和基础的公司治理转变。
具体说来,首先应明确董事会职责:(1)建立董事培训学习机制,使其具备并不断提高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素质和能力,符合银行经营发展需求;(2)建立风险评级机制,成立风险评级专家小组或委员会,定期了解银行的风险评级体系.听取银行内部评级报告,包括所有风险偏好和主要风险类型损失定义、测度方法、内部经济资本模型、融资成本和收益率回收办法等方法的使用,形成评估报告,提交董事会审议批准;(3)根据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制定经营发展战略规划,匹配相应的资本,特别是要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作出合理预测,安排必要的风险资本;(4)监督高级管理层内部评级架构设置及议事规则的健全性、执行过程的合规性和评级结果的有效性;(5)建立考核机制,对董事的履职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
其次,应明确高管层职责:(1)建立评级制度,设置必要的组织机构,配备相应人员;(2)建立风险评估框架,开发风险资本系统,确定风险计量方法,设计风险计量模型;(3)批准风险评级实施过程及风险评级结果,定期审议内部风险报告;(4)建立纠正机制,分析风险的性质和复杂程度,不断完善评级方法和评级模型的设置,规范评级体系的运行;(5)向董事会或指定的委员会提供带来重大影响的重大变化或现行政策例外情况的报告;(6)确保风险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在人事和财务等方面的相对独立性.对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实行强制性轮休制度;(7)对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和潜在风险,要建立相应的报告制度。对于不同的层级,要明确相应的报告时间、报告地点、报告频率和报告内容、报告路线等。
再次,应构建独立的风险控制部门,并明确其职责:(1)确保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被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体系所监控、捕获和风险定义的一致性;(2)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风险评估、风险缓释和风险控制等体系;(3)设计和验证相关风险评估模型,包括相关系数、风险暴露、时间步长等要素,充分评估模型风险;(4)测试和监管风险评级测试和监控内部评级;生成和分析银行评级体系的总报告,包括按照违约时的评级和违约前一年的评级进行分类的历史违约数据、评级迁移分析以及对关键评级标准趋势变化的监控。在各部门和各地区验证评级定义的实施程序。检查且记录评级过程的变化,包括变化的原因:检查评级标准以及评估评级对风险的预测情况。为了便于监管当局检查.必须记录和保留评级过程、标准或单个评级参数的变化;(5)定期向董事会和高管层提交相应的风险评级报告、风险评估报告和模型验证等各类报告。对于异常突发风险事件,定期或非定期及时向高管层和董事会报告。
接下来,明确内审和外审部门相应职责:(1)必须每年至少检查一次银行评级体系及其运作状况,包括信用风险控制职能的运作和对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及违约风险暴露的估计。检查的范围包括遵守达到新资本协议全部最低要求的状况。(2)内审必须记录检查结果,做好相应的文档化工作。(3)监管当局如认为需要可要求对银行的评级过程及对损失的估计进行外审。(4)内审和外审工作的进行必须相对独立于业务部门,也不同于风险控制部门对模型的验证和检查,这一独立性体现为检查人、检查内容、检查程序、检查方法等的相对独立。(5)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与银行财务信息相关的一切事务以及和风险部门相关的事务,包括对内外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评价和内部控制合规情况的审查。
商业银行资本分析 篇3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资本金 资本监管
作为全球银行资本监管的最新统一标准,《巴塞尔协议Ш》的制定和实施,将对世界银行业的整体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进而也会对世界各國的经济和金融产生重要的影响。《巴塞尔协议Ш》中更加严格的资本金监管,将使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更加严格的资本金约束。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在新资本协议的严格监管条件下完善资本金的补充和管理,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1.《巴塞尔协议Ш》的新要求
1.1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提高
巴塞尔协议Ш要求,商业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即普通股的占比从当前的2%提高到4.5%;核心资本充足率由原来的4%提高到6%;资本充足率8%的标准没有改变。这一监管指标将分阶段分步骤进行,2013年1月1日,商业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比率达到3.5%,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4.5%,到2015年1月1日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达到4.5%,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6%。
1.2资本留存缓冲金的提留
巴塞尔协议Ш要求成员国商业银行应设立2.5%的资本留存缓冲金。通过建立资本留存缓冲金能够确保银行及各国监管机构在面临严重危机时,能够有采取措施协调资本的时间以缓冲资本金压力,给各国银行监管者指引了监管的方向。
1.3提出了逆周期缓冲金的要求
巴塞尔协议Ш还提出逆周期缓冲资本的要求,各国银行监管机构可根据对经济周期的判断及银行的运行状况,要求银行增加缓冲资本金,这一比例为0%-2.5%,并且要以普通股等一级核心资本的形式持有。这一监管指标从2016年开始实施,到2019年1月1日最终达到2.5%。
1.4引入了杠杆率监管指标
新资本协议要求各国商业银行最低3%的杠杆比率,以控制银行的杠杆融资规模。由于各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不尽相同,因而,巴塞尔委员会建议这一指标从2011年起各国监管机构开始进行监测,2013年开始正式实施,直到2018年达到该指标。
1.5引入流动性监管指标
新资本协议提出了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两个流动性指标对银行的流动性进行监管。新协议规定流动性覆盖率不得低于100%,净稳定资金比率必须大于100%。
1.6系统性重要银行
系统性重要银行指业务规模较大、业务复杂程度较高,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或经营失败会对整个银行体系带来系统性风险的银行。新协议对系统性重要银行提出了1%的附加资本要求,从而降低“大而不倒”的道德风险。
2.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现状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现状与业务的高速发展呈现明显的背离状况,因而成为制约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瓶颈。具体体现在:
2.1资本金总量少,规模小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金融风险也随之增大,这与快速增长的资产规模和所承担的风险极不相称。与世界大银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严重削弱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由于商业银行的自身积累较少,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规模仍显较小,既不能有效抵御风险,也不能与国际大银行展开有力竞争。
2.2资本结构不合理,资本金来源渠道狭窄,盈利水平低
现实中,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极为单一,结构也十分不合理。具体分析可以看出以下一些突出特点:第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的主要来源是实收资本。这一点是国有银行的共性。第二,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中,核心资本占主导地位,附属资本比例很低,这必然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资本总量。第三,银行盈利规模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资本构成的不同比例。总体上讲,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都不理想,资本的内源融资能力较差。综上所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构成极其简单,这就意味着国有商业银行增加资本金的手段和杠杆非常有限。
2.3资本充足率较低,发展后劲不足
由于多种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总体水平较低,除部分商业银行可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标准之外,许多商业银行达不到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2.4资本金补充机制还不是很完善,不能实现资本金与风险资产的同步增长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牵引和监管当局压低不良贷款率的要求,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迅速扩张,银行潜在风险也随之增大,资产对资本的耗用日益扩大,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的问题更为突出,对补充资本金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
2.5资产质量较差,对商业银行资本侵蚀程度严重。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不仅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同时大量的呆帐核销更是侵蚀银行资本的基础,使提高资本充足率变得更加困难。
3.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问题解决的对策
3.1积极提高银行盈利水平,增强银行自身“造血”功能
内源资本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增强了,利润也就增多了,就可以有更多的利润来补充银行资本,因而银行应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从而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而不能依赖于“输血”;同时由于资本实力增强了,也更有利于外部资本的补充。
3.2上市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是最直接提高核心资本的方法。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上市筹资是商业银行扩大资本规模,特别是筹集、增补资本金的基本途径之一。与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相比,上市筹资的资本金补充能力相当强劲。但上市对银行股权的稀释也最严重。
3.3发行可转换债券
可转换债券附有换股期权,为投资者提供了潜在的获利机会,因而可转债筹资可以以低于普通的不可转换债券的票面利率发行,降低筹资成本。另外,可转换债券是延期的股权融资,可以使新股发行对当期每股收益的稀释作用得以延迟,从而避免对银行股价产生直接的冲击。
3.4发行混合资本债券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行一定额度的混合资本债券,填补现有次级债和一般准备等附属资本之和不足核心资本100%的差额部分,提高附属资本在资本金中的比重。然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的限制相当严格,这一工具在我国的运用还不广泛。与次级债相比,混合资本债券的一些特征使它具有了更强的资本属性,对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的促进作用也更加明显。
3.5引入战略投资者
引进战略投资者,不仅可以有效、稳妥地通过资本市场引入资金,同时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外资银行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也有助于增强商业银行的实力和竞争力,还可以提高我国银行海外上市融资的成功率。但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还会稀释股权,使每股收益降低。
※注:本文是黑龙江省金融学会课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问题的探讨》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梅良勇等.《巴塞尔资本协议Ш》的资本监管改革及其影响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2).
[2]产俊,冯仲文.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研究[J].海南金融,2011(6).
[3]詹细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6).
商业银行资本分析 篇4
中国于2004年3月1日颁布实施了新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要求商业银行在2007年1月1日以后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以上。为此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进行各种改革, 补充了大量资本金, 资本充足率迅速达到监管要求, 但如何持续发展, 保持稳定的资本充足率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
近年来, 我国的商业银行或通过上市融资, 或加强管理、剥离不良资产、改善经营, 或发行债券, 资本充足率得到较大改善。根据银监会日前公布的《银监会2007年年报》透露, 截至2007年底,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8%, 首次达到国际监管水平。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8.4%, 达标银行161家, 比上年增加61家, 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79.0%。但从整体上看, 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资本金缺口尚无充分的补充渠道, 资本充足率发展不平衡、行与行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下表列示了近几年我国部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各行2003年~2007年报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得到较大程度提高, 但与国外银行平均12%的资本充足率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即使是与我国同为发展中的印度, 其国内排名前20名的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也在12%以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 由于经济波动较大, 一旦出现损失, 银行资本充足率很容易会跌至标准之下, 不利于银行的稳定和发展。
二、中国银行业资本金补充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中国银行业通过上市或发行次级债逐步提高了资本金充足率, 但与欧美发达国家大银行长期持续补充资本金的机制相比, 中国银行业在补充资本金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以下主要以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三大上市国有商业银行为主。
1. 资本充足率比例偏低
通过分析表1不难发现, 由于各行是在2005年上市后资本充足率才得以大幅提高, 除了三大国有商业银行能够得到国家财政支持补充, 资本充足率较高外, 其他商业银行由于资本金补充渠道更加狭窄, 资本充足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刚刚达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监管要求。随着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 各行资本金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资产的扩张速度, 加上没有持续的资本金补充机制, 各行资本充足率又呈现下降的趋势。
2. 资本充足率结构不均衡
相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大银行, 中国银行业的资本金存在结构单一、过于依赖核心资本的问题。
资料来源:各行2005年~2007年报
除了核心资本外, 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最常采取的办法是发行长期次级债券, 如2005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发行了350亿元、600亿元和450亿元的长期次级债券, 相比各行资本总额仍偏低, 分别仅占各行资本总额的9.34%、15.15%和11.47%。相对欧美发达国家大银行丰富多样的补充手段, 中国银行业的补充手段过于单一, 国际活跃银行附属资本一般占总资本的4 0%, 而三大上市国有商业银行附属资本占比没超过20%。如全球排名前二十位的德意志银行的混合资本达65亿欧元, 占德意志银行资本总额的20%以上。而金融巨头花旗银行也通过定向增发125亿美元可转换优先股和公开市场发行大约32亿美元的可转换优先股等渠道补充资本金。
3. 资本金补充方式单一
由于资本充足率是资本占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 提高资本充足率不外乎两个渠道, 一是增加资本量, 二是压缩风险加权资产额。
虽然近几年三大上市国有商业银行在提高资产质量方面做的不错, 通过引入内部评级、十二级分类等系统, 逐步接近欧美的大银行资产管理水平, 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2007年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74%、2.60%、3.12%。但由于三大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手段单一, 盈利能力主要是通过信贷资产的扩张所带来的利息收入, 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偏低, 2007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9%、10%、12%, 与花旗银行为代表的国际活跃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高达60%差距非常大。
盈利手段单一, 加上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 因此压缩风险加权资产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三大上市国有商业银行只能通过外源性融资, 如发行新股或增发、发行次级债等粗放方式提高资本充足率。
4. 资本金的补充缺乏持续性
为满足中国银监会关于2007年1月1日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的要求, 国家和各商业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手段补充资本率和加强风险管理, 主要在1998年、2003年、2005年和2007年四次大规模补充资本金, 但这种资本金补充方式是跳跃式的、被动的, 而不是出于日常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主动进行的, 补充缺乏持续性。根据英国《银行家》公布的国际排名前二十位的银行资本补充情况, 在1990年~2006年期间, 前二十位的大银行资产共增长2.72倍, 而资本增长了3.06倍, 可见欧美发达国家的大银行资本金的补充完全是出于风险管理的需要, 并且是日常性的、持续性的。
三、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径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出现的问题, 为保持资本充足率稳定提高, 就必须重视内源性融资渠道, 建立长效资本金补充机制。而提高资本充足率主要包含增加核心资本或附属资本以提高资本金总额和减小风险资产总量。
1. 建立有效的资本约束机制,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商业银行应树立经济资本理念, 充分认识到任何业务产生的风险将占用资本资源, 而非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资本约束经营机制。
经济资本是银行内部评估而产生的配置给某项资产或某项业务用以减缓风险冲击的资本, 是银行业务发展中承担风险水平的真实反映。商业银行必须建立有效的经济资本约束机制, 当经济资本在数量上接近或者超过银行的实际资本时, 说明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水平接近或者超过其风险承受能力, 这时银行就需要补充实际资本, 或者是调整业务结构。
公司资本来源结构不同, 就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公司治理结构。股东的风险偏好常常决定了银行的经营策略及分配机制, 而不同战略及利润分配机制显然会影响到资本充足率稳定, 只有长期稳健的经营战略及分配机制, 才能为投资人带来稳定回报。因此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对银行持续稳健经营关系重大。
2. 积极调整业务发展结构, 提高盈利水平, 增强资本内部积累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风险权重较低业务, 注意增加资产流动性和营利性, 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比重, 有效减少资本充足率的分母——风险加权资产, 进而增加资本充足率。
商业银行既要维持资产规模, 又不突破资本要求底线的有效办法是调整资产组合, 优化资产结构, 如选择信用等级较高的客户作为贷款主体, 扩大抵押贷款的比重, 合理配置长短期资产比重等。同时, 商业银行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从低风险逐步向风险较大但收益丰厚、甚至向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方面拓展;建立合理统一的中间业务收费机制, 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力度, 研制开发能满足客户多种需求的业务品种。
为增加核心资本, 商业银行应优先采取转增股本金的方式进行利润分配, 减少现金分红比例, 树立留存利润转增资本的长期机制, 以长期发展的理念稳定地累积资本。
3. 加强风险管理能力, 提高资产质量
我国的商业银行经过近两年的股份制改革, 剥离了大量的不良资产, 截止2007年除尚未股改的农业银行外, 其他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率基本控制在5%以下, 与国际知名大银行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但这一成绩取得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性因素导致的, 如果不改变粗放式经营模式, 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内控机制, 不良贷款率及余额将会很快反弹。因此, 商业银行必须要完善风险管理体制, 强化审批制度, 提高风险管理人员把控风险的能力, 形成稳定合理的资本补充机制
4. 充分发挥附属资本工具, 提升资本充足率
我国商业银行附属资本占比与国际大银行相比明显偏低,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 运用附属资本工具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 附属资本也将是我国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重要工具。目前可操作性较强的手段有以下三种:一是可转债的发行, 二是长期次级债务工具的发行, 三是发行优先股。只有进行多元化的补充机制, 我国的商业银行才能持续有效的提升资本充足率。
四、结束语
总之, 通过本论文的论述, 我们首先要肯定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和资本补充机制的多方面探讨, 尽管与欧美国家的大银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但只有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不断寻找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的措施, 可以预见中国商业银行将不断提高自己的资本充足率, 从而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
摘要:本文主要基于新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和控制要求, 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的现状, 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各项措施, 进一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
关键词:新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补充机制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系列研究报告之四--巴塞尔协议框架下的操作风险衡量与资本金约束[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3. (02)
[2]刘明彦《德意志银行风险与资本管理《》花旗集团的资本管理》[J].银行家, 2008 (6)
[3]王晓枫《巴塞尔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4, (4)
商业银行资本分析 篇5
2012年第1号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已经中国银监会第115次主席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主席:尚福林
二○一二年六月七日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维护银行体系稳健运行,保护存款人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
第三条 商业银行资本应抵御其所面临的风险,包括个体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第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
一级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一级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核心一级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
第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计算并表和未并表的资本充足率。
第七条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应当建立在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等各项减值准备的基础之上。
第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架构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
第九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照本办法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资本管理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披露资本充足率信息。
第二章 资本充足率计算和监管要求
第一节资本充足率计算范围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未并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范围应包括商业银行境内外所有分支机构。并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范围应包括商业银行以及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其直接或间接投资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及被投资金融机构共同构成银行集团。
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计算并表资本充足率,应当将以下境内外被投资金融机构纳入并表范围:
(一)商业银行直接或间接拥有50%以上表决权的被投资金融机构。
(二)商业银行拥有50%以下(含)表决权的被投资金融机构,但与被投资金融机构之间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将其纳入并表范围:
1.通过与其它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拥有该金融机构50%以上的表决权。
2.根据章程或协议,有权决定该金融机构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3.有权任免该金融机构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的多数成员。4.在被投资金融机构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占多数表决权。确定对被投资金融机构表决权时,应考虑直接和间接拥有的被投资金融机构的当期可转换债券、当期可执行的认股权证等潜在表决权因素,对于当期可以实现的潜在表决权,应计入对被投资金融机构的表决权。
(三)其它证据表明商业银行实际控制被投资金融机构的情况。
控制,是指一个公司能够决定另一个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据以从另一个公司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
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未拥有被投资金融机构多数表决权或控制权,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纳入并表资本充足率计算范围:
(一)具有业务同质性的多个金融机构,虽然单个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占银行集团整体资产规模的比例较小,但该类金融机构总体风险足以对银行集团的财务状况及风险水平造成重大影响。
(二)被投资金融机构所产生的合规风险、声誉风险造成的危害和损失足以对银行集团的声誉造成重大影响。
第十四条 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的保险公司不纳入并表范围。
商业银行应从各级资本中对应扣除对保险公司的资本投资,若保险公司存在资本缺口的,还应当扣除相应的资本缺口。
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拥有被投资金融机构50%以上表决权或对被投资金融机构的控制权,但被投资金融机构处于以下状态之一的,可不列入并表范围:
(一)已关闭或已宣布破产。
(二)因终止而进入清算程序。
(三)受所在国外汇管制及其它突发事件的影响,资金调度受到限制的境外被投资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对有前款规定情形的被投资金融机构资本投资的处理方法按照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计算未并表资本充足率,应当从各级资本中对应扣除其对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规定的金融机构的所有资本投资。若这些金融机构存在资本缺口的,还应当扣除相应的资本缺口。
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本办法制定并表和未并表资本充足率计算内部制度。商业银行调整并表和未并表资本充足率计算范围的,应说明理由,并及时报银监会备案。第十八条 银监会有权根据商业银行及其附属机构股权结构变动、业务类别及风险状况确定和调整其并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范围。
第二节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
第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以下公式计算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总资本-对应资本扣减项100%风险加权资产
一级资本-对应资本扣减项100%风险加权资产 核心一级资本-对应资本扣减项100%风险加权资产 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总资本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其它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三章的规定计算各级资本和扣除项。
第二十一条 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包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加权资产和操作风险加权资产。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的规定分别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加权资产和操作风险加权资产。
第三节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
第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包括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以及第二支柱资本要求。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各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如下最低要求:
(一)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
(二)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6%。
(三)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第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最低资本要求的基础上计提储备资本。储备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2.5%,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
特定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当在最低资本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之上计提逆周期资本。逆周期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0-2.5%,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
逆周期资本的计提与运用规则另行规定。
第二十五条 除本办法第二十三条和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外,系统重要性银行还应当计提附加资本。
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1%,由核心一级资本满足。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认定标准另行规定。
若国内银行被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所适用的附加资本要求不得低于巴塞尔委员会的统一规定。
第二十六条 除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和第二十五条规定的资本要求以外,银监会有权在第二支柱框架下提出更审慎的资本要求,确保资本充分覆盖风险,包括:
(一)根据风险判断,针对部分资产组合提出的特定资本要求;
(二)根据监督检查结果,针对单家银行提出的特定资本要求。
第二十七条 除上述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外,商业银行还应当满足杠杆率监管要求。
杠杆率的计算规则和监管要求另行规定。
第三章 资本定义
第一节资本组成
第二十八条 商业银行发行的资本工具应符合本办法附件1规定的合格标准。
第二十九条 核心一级资本包括:
(一)实收资本或普通股。
(二)资本公积。
(三)盈余公积。
(四)一般风险准备。
(五)未分配利润。
(六)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第三十条 其它一级资本包括:
(一)其它一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
(二)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第三十一条 二级资本包括:
(一)二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
(二)超额贷款损失准备。1.商业银行采用权重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可计入二级资本,但不得超过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1.25%。
前款所称超额贷款损失准备是指商业银行实际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超过最低要求的部分。贷款损失准备最低要求指100%拨备覆盖率对应的贷款损失准备和应计提的贷款损失专项准备两者中的较大者。
2.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可计入二级资本,但不得超过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0.6%。
前款所称超额贷款损失准备是指商业银行实际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超过预期损失的部分。
(三)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第二节资本扣除项
第三十二条 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商业银行应当从核心一级资本中全额扣除以下项目:
(一)商誉。
(二)其它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除外)。
(三)由经营亏损引起的净递延税资产。
(四)贷款损失准备缺口。
1.商业银行采用权重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贷款损失准备缺口是指商业银行实际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低于贷款损失准备最低要求的部分。
2.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贷款损失准备缺口是指商业银行实际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低于预期损失的部分。
(五)资产证券化销售利得。
(六)确定受益类的养老金资产净额。
(七)直接或间接持有本银行的股票。
(八)对资产负债表中未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进行套期形成的现金流储备,若为正值,应予以扣除;若为负值,应予以加回。
(九)商业银行自身信用风险变化导致其负债公允价值变化带来的未实现损益。
第三十三条 商业银行之间通过协议相互持有的各级资本工具,或银监会认定为虚增资本的各级资本投资,应从相应监管资本中对应扣除。
商业银行直接或间接持有本银行发行的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工具,应从相应的监管资本中对应扣除。
对应扣除是指从商业银行自身相应层级资本中扣除。商业银行某一级资本净额小于应扣除数额的,缺口部分应从更高一级的资本净额中扣除。
第三十四条 商业银行对未并表金融机构的小额少数资本投资,合计超出本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10%的部分,应从各级监管资本中对应扣除。
小额少数资本投资是指商业银行对金融机构各级资本投资(包括直接和间接投资)占该被投资金融机构实收资本(普通股加普通股溢价)10%(不含)以下,且不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的资本投资。
第三十五条 商业银行对未并表金融机构的大额少数资本投资中,核心一级资本投资合计超出本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10%的部分应从本银行核心一级资本中扣除;其它一级资本投资和二级资本投资应从相应层级资本中全额扣除。
大额少数资本投资是指商业银行对金融机构各级资本投资(包括直接和间接投资)占该被投资金融机构实收资本(普通股加普通股溢价)10%(含)以上,且不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的资本投资。
第三十六条 除本办法第三十二条第三款规定的递延税资产外,其它依赖于本银行未来盈利的净递延税资产,超出本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10%的部分应从核心一级资本中扣除。
第三十七条 根据本办法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的规定,未在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中扣除的对金融机构的大额少数资本投资和相应的净递延税资产,合计金额不得超过本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的15%。
第三节少数股东资本的处理
第三十八条 商业银行附属公司适用于资本充足率监管的,附属公司直接发行且由第三方持有的少数股东资本可以部分计入监管资本。第三十九条 附属公司核心一级资本中少数股东资本用于满足核心一级资本最低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的部分,可计入并表核心一级资本。
最低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为下面两项中较小者:
(一)附属公司核心一级资本最低要求加储备资本要求。
(二)母公司并表核心一级资本最低要求与储备资本要求归属于附属公司的部分。
第四十条 附属公司一级资本中少数股东资本用于满足一级资本最低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的部分,扣除已计入并表核心一级资本的部分后,剩余部分可以计入并表其它一级资本。
最低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为下面两项中较小者:
(一)附属公司一级资本最低要求加储备资本要求。
(二)母公司并表一级资本最低要求与储备资本要求归属于附属公司的部分。
第四十一条 附属公司总资本中少数股东资本用于满足总资本最低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的部分,扣除已计入并表一级资本的部分后,剩余部分可以计入并表二级资本。
最低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为下面两项中较小者:
(一)附属公司总资本最低要求加储备资本要求。
(二)母公司并表总资本最低要求与储备资本要求归属于附属公司的部分。
第四节特殊规定
第四十二条 商业银行发行的二级资本工具有确定到期日的,该二级资本工具在距到期日前最后五年,可计入二级资本的金额,应当按100%、80%、60%、40%、20%的比例逐年减计。
第四十三条 商业银行2010年9月12日前发行的不合格二级资本工具,2013年1月1日之前可计入监管资本,2013年1月1日起按年递减10%,2022年1月1日起不得计入监管资本。
前款所称不合格二级资本工具按年递减数量的计算以2013年1月1日的数量为基数。
带有利率跳升机制或其它赎回激励的二级资本工具,若行权日期在2013年1月1日之后,且在行权日未被赎回,并满足本办法附件1规定的其它所有合格标准,可继续计入监管资本。
第四十四条 商业银行2010年9月12日至2013年1月1日之间发行的二级资本工具,若不含有减记或转股条款,但满足本办法附件1规定的其它合格标准,2013年1月1日之前可计入监管资本,2013年1月1日起按年递减10%,2022年1月1日起不得计入监管资本。
前款所称不合格二级资本工具按年递减数量的计算以2013年1月1日的数量为基数。
第四十五条 2013年1月1日之后发行的不合格资本工具不再计入监管资本。
第四章 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四十六条 商业银行可以采用权重法或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应当符合本办法的规定,并经银监会核准。内部评级法未覆盖的风险暴露应采用权重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未经银监会核准,商业银行不得变更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方法。
第四十七条 商业银行申请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提交申请时内部评级法资产覆盖率应不低于50%,并在三年内达到80%。
前款所称内部评级法资产覆盖率按以下公式确定: 内部评级法资产覆盖率=按内部评级法计量的风险加权资产/(按内部评级法计量的风险加权资产+按权重法计量的内部评级法未覆盖信用风险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100% 第四十八条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应当按照本办法附件3的规定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按照本办法附件4的规定对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进行分类,按照本办法附件5的规定建立内部评级体系。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可以按照本办法附件6的规定审慎考虑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风险抵补作用。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可以按照本办法附件7的规定采用监管映射法计量专业贷款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第四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附件8的规定计量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第五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附件9的规定计量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的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第二节权重法
第五十一条 权重法下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为银行账户表内资产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与表外项目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之和。
第五十二条 商业银行计量各类表内资产的风险加权资产,应首先从资产账面价值中扣除相应的减值准备,然后乘以风险权重。
第五十三条 商业银行计量各类表外项目的风险加权资产,应将表外项目名义金额乘以信用转换系数得到等值的表内资产,再按表内资产的处理方式计量风险加权资产。
第五十四条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风险权重为0%。第五十五条 商业银行对境外主权和金融机构债权的风险权重,以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外部信用评级结果为基准。
(一)对其它国家或地区政府及其中央银行债权,该国家或地区的评级为AA-(含)以上的,风险权重为0%;AA-以下,A-(含)以上的,风险权重为20%;A-以下,BBB-(含)以上的,风险权重为50%;BBB-以下,B-(含)以上的,风险权重为100%;B-以下的,风险权重为150%;未评级的,风险权重为100%。
(二)对公共部门实体债权的风险权重与对所在国家或地区注册的商业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相同。
(三)对境外商业银行债权,注册地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评级为AA-(含)以上的,风险权重为25%;AA-以下,A-(含)以上的,风险权重为50%;A-以下,B-(含)以上的,风险权重为100%;B-以下的,风险权重为150%;未评级的,风险权重为100%。
(四)对境外其它金融机构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第五十六条 商业银行对多边开发银行、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权的风险权重为0%。
多边开发银行包括世界银行集团、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欧洲投资基金、北欧投资银行、加勒比海开发银行、伊斯兰开发银行和欧洲开发银行理事会。
第五十七条 商业银行对我国中央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0%。
第五十八条 商业银行对我国公共部门实体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0%。我国公共部门实体包括:
(一)除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以外,其它收入主要源于中央财政的公共部门。
(二)省级(直辖区、自治区)以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商业银行对前款所列公共部门实体投资的工商企业的债权不适用20%的风险权重。
第五十九条 商业银行对我国政策性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0%。
商业银行对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次级债权(未扣除部分)的风险权重为100%。第六十条 商业银行持有我国中央政府投资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而定向发行的债券的风险权重为0%。
商业银行对我国中央政府投资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其它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
第六十一条 商业银行对我国其它商业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5%,其中原始期限三个月以内(含)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0%。
以风险权重为0%的金融资产作为质押的债权,其覆盖部分的风险权重为0%。
商业银行对我国其它商业银行的次级债权(未扣除部分)的风险权重为100%。
第六十二条 商业银行对我国其它金融机构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
第六十三条 商业银行对一般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第六十四条 商业银行对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微型和小型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为75%:
(一)企业符合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的微型和小型企业认定标准。
(二)商业银行对单家企业(或企业集团)的风险暴露不超过500万元。
(三)商业银行对单家企业(或企业集团)的风险暴露占本行信用风险暴露总额的比例不高于0.5%。
第六十五条 商业银行对个人债权的风险权重。
(一)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为50%。
(二)对已抵押房产,在购房人没有全部归还贷款前,商业银行以再评估后的净值为抵押追加贷款的,追加部分的风险权重为150%。
(三)对个人其它债权的风险权重为75%。
第六十六条 租赁业务的租赁资产余值的风险权重为100%。第六十七条 下列资产适用250%风险权重:
(一)对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未扣除部分)。
(二)依赖于银行未来盈利的净递延税资产(未扣除部分)。第六十八条 商业银行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
(一)商业银行被动持有的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在法律规定处分期限内的风险权重为400%。
(二)商业银行因政策性原因并经国务院特别批准的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400%。
(三)商业银行对工商企业其它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1250%。
第六十九条 商业银行非自用不动产的风险权重为1250%。商业银行因行使抵押权而持有的非自用不动产在法律规定处分期限内的风险权重为100%。
第七十条 商业银行其它资产的风险权重为100%。第七十一条 商业银行各类表外项目的信用转换系数。
(一)等同于贷款的授信业务的信用转换系数为100%。
(二)原始期限不超过1年和1年以上的贷款承诺的信用转换系数分别为20%和50%;可随时无条件撤销的贷款承诺的信用转换系数为0%。
(三)未使用的信用卡授信额度的信用转换系数为50%,但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未使用的信用卡授信额度的信用转换系数为20%:
1.授信对象为自然人,授信方式为无担保循环授信。2.对同一持卡人的授信额度不超过100万人民币。3.商业银行应至少每年一次评估持卡人的信用程度,按季监控授信额度的使用情况;若持卡人信用状况恶化,商业银行有权降低甚至取消授信额度。
(四)票据发行便利和循环认购便利的信用转换系数为50%。
(五)银行借出的证券或用作抵押物的证券,包括回购交易中的证券借贷,信用转换系数为100%。
(六)与贸易直接相关的短期或有项目,信用转换系数为20%。
(七)与交易直接相关的或有项目,信用转换系数为50%。
(八)信用风险仍在银行的资产销售与购买协议,信用转换系数为100%。
(九)远期资产购买、远期定期存款、部分交款的股票及证券,信用转换系数为100%。
(十)其它表外项目的信用转换系数均为100%。第七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附件2的规定对因证券、商品、外汇清算形成的风险暴露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第七十三条 商业银行采用权重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时,可按照本办法附件2的规定考虑合格质物质押或合格保证主体提供保证的风险缓释作用。合格质物质押的债权(含证券融资类交易形成的债权),取得与质物相同的风险权重,或取得对质物发行人或承兑人直接债权的风险权重。部分质押的债权(含证券融资类交易形成的债权),受质物保护的部分获得相应的较低风险权重。
合格保证主体提供全额保证的贷款,取得对保证人直接债权的风险权重。部分保证的贷款,被保证部分获得相应的较低风险权重。
第七十四条 商业银行采用权重法的,质物或保证的担保期限短于被担保债权期限的,不具备风险缓释作用。
第三节内部评级法
第七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对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进行分类,并至少分为以下六类:
(一)主权风险暴露。
(二)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包括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暴露。
(三)公司风险暴露,包括中小企业风险暴露、专业贷款和一般公司风险暴露。
(四)零售风险暴露,包括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合格循环零售风险暴露和其它零售风险暴露。
(五)股权风险暴露。
(六)其它风险暴露,包括购入应收款及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主权风险暴露、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和公司风险暴露统称为非零售风险暴露。
第七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分别计量未违约和已违约风险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
(一)未违约非零售风险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基于单笔信用风险暴露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相关性和有效期限。
未违约零售类风险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基于单个资产池风险暴露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相关性。
(二)已违约风险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基于违约损失率、预期损失率和违约风险暴露。
第七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以下方法确定违约概率:
(一)主权风险暴露的违约概率为商业银行内部估计的1年期违约概率。
(二)公司、金融机构和零售风险暴露的违约概率为商业银行内部估计的1年期违约概率与0.03%中的较大值。
(三)对于提供合格保证或信用衍生工具的风险暴露,商业银行可以使用保证人的违约概率替代债务人的违约概率。
第七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以下方法确定违约损失率:
(一)商业银行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非零售风险暴露中没有合格抵质押品的高级债权和次级债权的违约损失率分别为45%和75%。对于提供合格抵质押品的高级债权和从属于净额结算主协议的回购交易,商业银行可以根据风险缓释效应调整违约损失率。
(二)商业银行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应使用内部估计的单笔非零售风险暴露的违约损失率。
(三)商业银行应使用内部估计的零售资产池的违约损失率。第七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以下方法确定违约风险暴露:
违约风险暴露应不考虑专项准备和部分核销的影响。表内资产的违约风险暴露应不小于以下两项之和:(1)违约风险暴露被完全核销后,银行监管资本下降的数量;(2)各项专项准备金和部分核销的数量。如果商业银行估计的违约风险暴露超过以上两项之和,超过部分可视为折扣。风险加权资产的计量不受该折扣的影响,但比较预期损失和合格准备金时,可将该折扣计入准备金。
(一)商业银行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应当按风险暴露名义金额计量表内资产的违约风险暴露,但可以考虑合格净额结算的风险缓释效应。
(二)商业银行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贷款承诺、票据发行便利、循环认购便利等表外项目的信用转换系数为75%;可随时无条件撤销的贷款承诺信用转换系数为0%;其它各类表外项目的信用转换系数按照本办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
(三)商业银行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应当使用内部估计的非零售违约风险暴露。对于按照本办法第七十一条规定信用转换系数为100%的表外项目,应使用100%的信用转换系数估计违约风险暴露。
(四)商业银行应当使用内部估计的零售违约风险暴露。对于表外零售风险暴露,商业银行应按照内部估计的信用转换系数计量违约风险暴露。
第八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以下方法确定有效期限:
(一)商业银行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非零售风险暴露的有效期限为2.5年。回购类交易的有效期限为0.5年。
(二)商业银行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有效期限为1年和内部估计的有效期限两者之间的较大值,但最大不超过5年。中小企业风险暴露的有效期限可以采用2.5年。
(三)对于下列短期风险暴露,有效期限为内部估计的有效期限与1天中的较大值:
1.原始期限1年以内全额抵押的场外衍生品交易、保证金贷款、回购交易和证券借贷交易。交易文件中必须包括按日重新估值并调整保证金,且在交易对手违约或未能补足保证金时可以及时平仓或处臵抵押品的条款。
2.原始期限1年以内自我清偿性的贸易融资,包括开立的和保兑的信用证。
3.原始期限3个月以内的其它短期风险暴露,包括:场外衍生品交易、保证金贷款、回购交易、证券借贷,短期贷款和存款,证券和外汇清算而产生的风险暴露,以电汇方式进行现金清算产生的风险暴露等。
第五章 市场风险加权资产计量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八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商业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第八十二条 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应覆盖商业银行交易账户中的利率风险和股票风险,以及全部汇率风险和商品风险。
商业银行可以不对结构性外汇风险暴露计提市场风险资本。第八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交易账户包括为交易目的或对冲交易账户其它项目的风险而持有的金融工具和商品头寸。
前款所称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头寸是指短期内有目的地持有以便出售,或从实际或预期的短期价格波动中获利,或锁定套利的头寸,包括自营业务、做市业务和为执行客户买卖委托的代客业务而持有的头寸。交易账户中的金融工具和商品头寸原则上还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在交易方面不受任何限制,可以随时平盘。
(二)能够完全对冲以规避风险。
(三)能够准确估值。
(四)能够进行积极的管理。
第八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制定清晰的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划分标准,明确纳入交易账户的金融工具和商品头寸以及在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间划转的条件,确保执行的一致性。
第八十五条 商业银行可以采用标准法或内部模型法计量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未经银监会核准,商业银行不得变更市场风险资本计量方法。
第八十六条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模型法,若未覆盖所有市场风险,经银监会核准,可组合采用内部模型法和标准法计量市场风险资本要求,但银行集团内部同一机构不得对同一种市场风险采用不同方法计量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第八十七条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模型法,内部模型法覆盖率应不低于50%。
前款所称内部模型法覆盖率按以下公式确定:
内部模型法覆盖率=按内部模型法计量的资本要求/(按内部模型法计量的资本要求+按标准法计量的资本要求)×100% 第八十八条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加权资产为市场风险资本要求的12.5倍,即:市场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资本要求×12.5。
第二节标准法
第八十九条 商业银行采用标准法,应当按照本办法附件10的规定分别计量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风险和股票风险的资本要求,并单独计量以各类风险为基础的期权风险的资本要求。
第九十条 市场风险资本要求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风险、股票风险和期权风险的资本要求之和。
利率风险资本要求和股票风险资本要求为一般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和特定风险资本要求之和。
第三节内部模型法
第九十一条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模型法的,应当符合本办法附件11的规定,并经银监会核准。
第九十二条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模型法,其一般市场风险资本要求为一般风险价值与压力风险价值之和,即:
K = Max(VaRt-1,mc×VaRavg)+Max(sVaRt-1,mS×sVaRavg)其中:
(一)VaR为一般风险价值,为以下两项中的较大值: 1.根据内部模型计量的上一交易日的风险价值(VaRt-1)。2.最近60个交易日风险价值的均值(VaRavg)乘以mC。mC最小为3,根据返回检验的突破次数可以增加附加因子。
(二)sVaR为压力风险价值,为以下两项中的较大值: 1.根据内部模型计量的上一交易日的压力风险价值(sVaRt-1)。
2.最近60个交易日压力风险价值的均值(sVaRavg)乘以ms。ms最小为3。
第九十三条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模型法计量特定风险资本要求的,应当按照本办法附件11的规定使用内部模型计量新增风险资本要求。
商业银行内部模型未达到计量特定市场风险要求的合格标准,或内部模型未覆盖新增风险,应当按标准法计量特定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第六章 操作风险加权资产计量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九十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九十五条 商业银行可采用基本指标法、标准法或高级计量法计量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商业银行采用标准法或高级计量法计量操作风险资本要求,应符合本办法附件12的规定,并经银监会核准。
未经银监会核准,商业银行不得变更操作风险资本计量方法。第九十六条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加权资产为操作风险资本要求的12.5倍,即:操作风险加权资产=操作风险资本要求×12.5。
第二节基本指标法
第九十七条 商业银行采用基本指标法,应当以总收入为基础计量操作风险资本要求。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附件12的规定确认总收入。
总收入为净利息收入与净非利息收入之和。
第九十八条 商业银行采用基本指标法,应当按照以下公式计量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KBIA(GIi1ni)n
其中:
KBIA为按基本指标法计量的操作风险资本要求。GI为过去三年中每年正的总收入。n为过去三年中总收入为正的年数。α为15%。
第三节标准法
第九十九条 商业银行采用标准法,应当以各业务条线的总收入为基础计量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第一百条 商业银行采用标准法,应当按照本办法附件12的规定将全部业务划分为公司金融、交易和销售、零售银行、商业银行、支付和清算、代理服务、资产管理、零售经纪和其它业务等9个业务条线。
第一百零一条 商业银行采用标准法,应当按照以下公式计量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KTSA39Max(GIii),0/3i1 i1其中: KTSA 为按标准法计量的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9Max(GIii),0i1是指各年为正的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GIi为各业务条线总收入。i为各业务条线的操作风险资本系数。
第一百零二条 各业务条线的操作风险资本系数(β)如下:
(一)零售银行、资产管理和零售经纪业务条线的操作风险资本系数为12%。
(二)商业银行和代理服务业务条线的操作风险资本系数为15%。
(三)公司金融、支付和清算、交易和销售以及其它业务条线的操作风险资本系数为18%。
第四节高级计量法
第一百零三条 商业银行采用高级计量法,可根据业务性质、规模和产品复杂程度以及风险管理水平选择操作风险计量模型。
第一百零四条 商业银行采用高级计量法,应当基于内部损失数据、外部损失数据、情景分析、业务经营环境和内部控制因素建立操作风险计量模型。建立模型使用的内部损失数据应充分反映本行操作风险的实际情况。
第七章 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一百零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框架和稳健的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明确风险治理结构,审慎评估各类风险、资本充足水平和资本质量,制定资本规划和资本充足率管理计划,确保银行资本能够充分抵御其所面临的风险,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第一百零六条 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应实现以下目标:
(一)确保主要风险得到识别、计量或评估、监测和报告。
(二)确保资本水平与风险偏好及风险管理水平相适应。
(三)确保资本规划与银行经营状况、风险变化趋势及长期发展战略相匹配。
第一百零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将压力测试作为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压力测试结果确定内部资本充足率目标。压力测试应覆盖各业务条线的主要风险,并充分考虑经济周期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第一百零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将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作为内部管理和决策的组成部分,并将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结果运用于资本预算与分配、授信决策和战略规划。
第一百零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制定合理的薪酬政策,确保薪酬水平、结构和发放时间安排与风险大小和风险存续期限一致,反映风险调整后的长期收益水平,防止过度承担风险,维护财务稳健性。
第一百一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至少每年一次实施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在银行经营情况、风险状况和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
第二节治理结构
第一百一十一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承担本行资本管理的首要责任,履行以下职责:
(一)设定与银行发展战略和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风险偏好和资本充足目标,审批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确保资本充分覆盖主要风险。
(二)审批资本管理制度,确保资本管理政策和控制措施有效。
(三)监督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的全面性、前瞻性和有效性。
(四)审批并监督资本规划的实施,满足银行持续经营和应急性资本补充需要。
(五)至少每年一次审批资本充足率管理计划,审议资本充足率管理报告及内部资本充足评估报告,听取对资本充足率管理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
(六)审批资本充足率信息披露政策、程序和内容,并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七)确保商业银行有足够的资源,能够独立、有效地开展资本管理工作。
第一百一十二条 商业银行采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董事会还应负责审批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管理体系实施规划和重大管理政策,监督高级管理层制定并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管理政策和流程,确保商业银行有足够资源支持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管理体系的运行。
第一百一十三条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负责根据业务战略和风险偏好组织实施资本管理工作,确保资本与业务发展、风险水平相适应,落实各项监控措施。具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定并组织执行资本管理的规章制度。
(二)制定并组织实施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评估框架、流程和管理制度,确保与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资本计量及分配等保持一致。
(三)制定和组织实施资本规划和资本充足率管理计划。
(四)定期和不定期评估资本充足率,向董事会报告资本充足率水平、资本充足率管理情况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结果。
(五)组织开展压力测试,参与压力测试目标、方案及重要假设的确定,推动压力测试结果在风险评估和资本规划中的运用,确保资本应急补充机制的有效性。
(六)组织内部资本充足评估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工作,确保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地提供评估所需信息。
第一百一十四条 商业银行采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高级管理层还应定期评估方法和工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定期听取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工作的汇报,履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体系的建设、验证和持续优化等职责。
第一百一十五条 商业银行监事会应当对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在资本管理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管理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并至少每年一次向股东大会报告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履职情况。第一百一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指定相关部门履行以下资本管理职责:
(一)制定资本总量、结构和质量管理计划,编制并实施资本规划和资本充足率管理计划,向高级管理层报告资本规划和资本充足率管理计划执行情况。
(二)持续监控并定期测算资本充足率水平,开展资本充足率压力测试。
(三)组织建立内部资本计量、配臵和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的评价管理体系。
(四)组织实施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
(五)建立资本应急补充机制,参与或组织筹集资本。
(六)编制或参与编制资本充足率信息披露文件。第一百一十七条 商业银行采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相关部门还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设计、实施、监控和维护资本计量高级方法。
(二)健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管理机制。
(三)向高级管理层报告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计量结果。
(四)组织开展各类风险压力测试。
第一百一十八条 商业银行采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应当建立验证部门(团队),负责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验证工作。验证部门(团队)应独立于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开发和运行部门(团队)。
第一百一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明确内部审计部门在资本管理中的职责。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评估资本管理的治理结构和相关部门履职情况,以及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资源充分性。
(二)至少每年一次检查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相关政策和执行情况。
(三)至少每年一次评估资本规划的执行情况。
(四)至少每年一次评估资本充足率管理计划的执行情况。
(五)检查资本管理的信息系统和数据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六)向董事会提交资本充足率管理审计报告、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执行情况审计报告、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管理审计报告。
第一百二十条 商业银行采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内部审计部门还应评估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检查计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检查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验证政策和程序,评估验证工作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第三节风险评估
第一百二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银监会相关要求和本办法附件13的规定,设立主要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标准,确保主要风险得到及时识别、审慎评估和有效监控。
主要风险包括可能导致重大损失的单一风险,以及单一风险程度不高、但与其它风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重大损失的风险。风险评估应至少覆盖以下各类风险:
(一)本办法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中涉及且已覆盖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二)本办法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中涉及但没有完全覆盖的风险,包括集中度风险、剩余操作风险等。
(三)本办法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中未涉及的风险,包括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和对商业银行有实质性影响的其它风险。
(四)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引发的风险。
第一百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当有效评估和管理各类主要风险。
(一)对能够量化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当开发和完善风险计量技术,确保风险计量的一致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相关风险的缓释、控制和管理。
(二)对难以量化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当建立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报告机制,确保相关风险得到有效管理。
第一百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风险加总的政策和程序,确保在不同层次上及时识别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多种风险加总方法,但应至少采取简单加总法,并判断风险加总结果的合理性和审慎性。
第一百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进行风险加总,应当充分考虑集中度风险及风险之间的相互传染。若考虑风险分散化效应,应基于长期实证数据,且数据观察期至少覆盖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否则,商业银行应对风险加总方法和假设进行审慎调整。
第四节资本规划
第一百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制定资本规划,应当综合考虑风险评估结果、未来资本需求、资本监管要求和资本可获得性,确保资本水平持续满足监管要求。资本规划应至少设定内部资本充足率三年目标。
第一百二十六条 商业银行制定资本规划,应当确保目标资本水平与业务发展战略、风险偏好、风险管理水平和外部经营环境相适应,兼顾短期和长期资本需求,并考虑各种资本补充来源的长期可持续性。
第一百二十七条 商业银行制定资本规划,应当审慎估计资产质量、利润增长及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充分考虑对银行资本水平可能产生重大负面影响的因素,包括或有风险暴露,严重且长期的市场衰退,以及突破风险承受能力的其它事件。
第一百二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优先考虑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增强内部资本积累能力,完善资本结构,提高资本质量。
第一百二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通过严格和前瞻性的压力测试,测算不同压力条件下的资本需求和资本可获得性,并制定资本应急预案以满足计划外的资本需求,确保银行具备充足资本应对不利的市场条件变化。
对于重度压力测试结果,商业银行应当在应急预案中明确相应的资本补充政策安排和应对措施,并充分考虑融资市场流动性变化,合理设计资本补充渠道。商业银行的资本应急预案应包括紧急筹资成本分析和可行性分析、限制资本占用程度高的业务发展、采用风险缓释措施等。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当充分理解压力条件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及风险间的相互作用、资本工具吸收损失和支持业务持续运营的能力,并判断资本管理目标、资本补充政策安排和应对措施的合理性。
第五节监测和报告
第一百三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的报告体系,定期监测和报告银行资本水平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评估主要风险状况及发展趋势、战略目标和外部环境对资本水平的影响。
(二)评估实际持有的资本是否足以抵御主要风险。
(三)提出确保资本能够充分覆盖主要风险的建议。根据重要性和报告用途不同,商业银行应当明确各类报告的发送范围、报告内容及详略程度,确保报告信息与报送频率满足银行资本管理的需要。
第一百三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用于风险和资本的计量和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商业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一)清晰、及时地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提供总体风险信息。
(二)准确、及时地加总各业务条线的风险暴露和风险计量结果。
(三)动态支持集中度风险和潜在风险的识别。
(四)识别、计量并管理各类风险缓释工具以及因风险缓释带来的风险。
(五)为多角度评估风险计量的不确定性提供支持,分析潜在风险假设条件变化带来的影响。
(六)支持前瞻性的情景分析,评估市场变化和压力情形对银行资本的影响。
(七)监测、报告风险限额的执行情况。
第一百三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当系统性地收集、整理、跟踪和分析各类风险相关数据,建立数据仓库、风险数据集市和数据管理系统,以获取、清洗、转换和存储数据,并建立数据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全面性、准确性和一致性,满足资本计量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等工作的需要。
第一百三十三条 商业银行的数据管理系统应当达到资本充足率非现场监管报表和资本充足率信息披露的有关要求。
第一百三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整的文档管理平台,为内部审计部门及银监会对资本管理的评估提供支持。文档应至少包括:
(一)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相关部门的职责、独立性以及履职情况。
(二)关于资本管理、风险管理等政策流程的制度文件。
(三)资本规划、资本充足率管理计划、内部资本充足评估报告、风险计量模型验证报告、压力测试报告、审计报告以及上述报告的相关重要文档。
(四)关于资本管理的会议纪要和重要决策意见。
第八章 监督检查
第一节监督检查内容
第一百三十五条 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是银监会审慎风险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百三十六条 银监会根据宏观经济运行、产业政策和信贷风险变化,识别银行业重大系统性风险,对相关资产组合提出特定资本要求。
第一百三十七条 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实施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确保资本能够充分覆盖所面临的各类风险。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评估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二)审查商业银行对合格资本工具的认定,以及各类风险加权资产的计量方法和结果,评估资本充足率计量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三)检查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评估公司治理、资本规划、内部控制和审计等。
(四)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以及战略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并对压力测试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
第一百三十八条 商业银行采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应按本办法附件14的规定向银监会提出申请。
第一百三十九条 银监会依照本办法附件14的规定对商业银行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核准商业银行采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并对商业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使用情况和验证工作进行持续监督检查。
第一百四十条 商业银行不能持续达到本办法规定的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运用要求,银监会有权要求其限期整改。商业银行在规定期限内未达标,银监会有权取消其采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资格。
第二节监督检查程序
第一百四十一条 银监会建立资本监管工作机制,履行以下职责:
(一)评估银行业面临的重大系统性风险,提出针对特定资产组合的第二支柱资本要求的建议。
(二)制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总体规划,协调和督促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的实施。
(三)审议并决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资本要求。
(四)受理商业银行就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结果提出的申辩,确保监督检查过程以及评价结果的公正和准确。
第一百四十二条 银监会通过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方式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进行监督检查。
除对资本充足率的常规监督检查外,银监会可根据商业银行内部情况或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实施资本充足率的临时监督检查。
第一百四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当在结束后的四个月内向银监会提交内部资本充足评估报告。
第一百四十四条 银监会实施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应遵循以下程序:
(一)审查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报告,制定资本充足率检查计划。
(二)依据本办法附件13规定的风险评估标准,实施资本充足率现场检查。
(三)根据检查结果初步确定商业银行的监管资本要求。
(四)与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就资本充足率检查情况进行沟通,并将评价结果书面发送商业银行董事会。
(五)监督商业银行持续满足监管资本要求的情况。第一百四十五条 商业银行可以在接到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评价结果后6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银监会提出申辩。在接到评价结果后60日内未进行书面申辩的,将被视为接受评价结果。
商业银行提出书面申辩的,应当提交董事会关于进行申辩的决议,并对申辩理由进行详细说明,同时提交能够证明申辩理由充分性的相关资料。
第一百四十六条 银监会受理并审查商业银行提交的书面申辩,视情况对有关问题进行重点核查。
银监会在受理书面申辩后的60日内做出是否同意商业银行申辩的书面答复,并说明理由。第一百四十七条 银监会审查商业银行的书面申辩期间,商业银行应当执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所确定的监管资本要求,并落实银监会采取的相关监管措施。
第一百四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向银监会报告未并表和并表后的资本充足率。并表后的资本充足率每半年报送一次,未并表的资本充足率每季报送一次。
如遇影响资本充足率的特别重大事项,商业银行应当及时向银监会报告。
第三节第二支柱资本要求
第一百四十九条 商业银行已建立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且评估程序达到本办法要求的,银监会根据其内部资本评估结果确定监管资本要求;商业银行未建立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或评估程序未达到本办法要求的,银监会根据对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评估结果,确定商业银行的监管资本要求。
第一百五十条 银监会有权根据单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及操作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提高操作风险的监管资本要求。
第一百五十一条 银监会有权通过调整风险权重、相关性系数、有效期限等方法,提高特定资产组合的资本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根据现金流覆盖比例、区域风险差异,确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集中度风险资本要求。
(二)通过期限调整因子,确定中长期贷款的资本要求。
(三)针对贷款行业集中度风险状况,确定部分行业的贷款集中度风险资本要求。
(四)根据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用于购买非自住用房的风险状况,提高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资本要求。
第四节监管措施
第一百五十二条 银监会有权对资本充足率未达到监管要求的商业银行采取监管措施,督促其提高资本充足水平。
第一百五十三条 根据资本充足状况,银监会将商业银行分为四类:
(一)第一类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达到本办法规定的各级资本要求。
(二)第二类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未达到第二支柱资本要求,但均不低于其它各级资本要求。
(三)第三类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不低于最低资本要求,但未达到其它各级资本要求。
(四)第四类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任意一项未达到最低资本要求。
第一百五十四条 对第一类商业银行,银监会支持其稳健发展业务。为防止其资本充足率水平快速下降,银监会可以采取下列预警监管措施:
(一)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对资本充足率水平下降原因的分析及预测。
(二)要求商业银行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本充足率管理计划。
(三)要求商业银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第一百五十五条 对第二类商业银行,除本办法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的监管措施外,银监会还可以采取下列监管措施:
(一)与商业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进行审慎性会谈。
(二)下发监管意见书,监管意见书内容包括: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拟采取的纠正措施和限期达标意见等。
(三)要求商业银行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本补充计划和限期达标计划。
(四)增加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的监督检查频率。
(五)要求商业银行对特定风险领域采取风险缓释措施。第一百五十六条 对第三类商业银行,除本办法第一百五十四条、第一百五十五条规定的监管措施外,银监会还可以采取下列监管措施:
(一)限制商业银行分配红利和其它收入。
(二)限制商业银行向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实施任何形式的激励。
(三)限制商业银行进行股权投资或回购资本工具。
(四)限制商业银行重要资本性支出。
(五)要求商业银行控制风险资产增长。
第一百五十七条 对第四类商业银行,除本办法第一百五十四条、第一百五十五条和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的监管措施外,银监会还可以采取以下监管措施:
(一)要求商业银行大幅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
(二)责令商业银行停办一切高风险资产业务。
(三)限制或禁止商业银行增设新机构、开办新业务。
(四)强制要求商业银行对二级资本工具进行减记或转为普通股。
(五)责令商业银行调整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限制其权利。
(六)依法对商业银行实行接管或者促成机构重组,直至予以撤销。
在处臵此类商业银行时,银监会还将综合考虑外部因素,采取其它必要措施。
第一百五十八条 商业银行未按本办法规定提供资本充足率报表或报告、未按规定进行信息披露或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报表和统计报告的,银监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第一百五十九条 除上述监管措施外,银监会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采取其它监管措施。
第九章 信息披露
第一百六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公开渠道,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披露相关信息,确保信息披露的集中性、可访问性和公开性。第一百六十一条 资本充足率的信息披露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风险管理体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及其它重要风险的管理目标、政策、流程以及组织架构和相关部门的职能。
(二)资本充足率计算范围。
(三)资本数量、构成及各级资本充足率。
(四)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风险计量体系的重大变更,以及相应的资本要求变化。
(五)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及其它重要风险暴露和评估的定性和定量信息。
(六)内部资本充足评估方法以及影响资本充足率的其它相关因素。
(七)薪酬的定性信息和相关定量信息。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附件15的要求充分披露资本充足率相关信息。
第一百六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当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一百六十三条 本办法规定的披露内容是资本充足率信息披露的最低要求,商业银行应当遵循充分披露的原则,并根据监管政策变化及时调整披露事项。
第一百六十四条 商业银行采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并行期内应至少披露本办法规定的定性信息和资本底线的定量信息。
第一百六十五条 商业银行可以不披露专有信息或保密信息的具体内容,但应进行一般性披露,并解释原因。
第一百六十六条 商业银行信息披露频率分为临时、季度、半年及披露,其中,临时信息应及时披露,季度、半信息披露时间为期末后30个工作日内,信息披露时间为会计终了后四个月内。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披露的,应至少提前15个工作日向银监会申请延迟披露。
第一百六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分别按照以下频率披露相关信息:
(一)实收资本或普通股及其它资本工具的变化情况应及时披露。
(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一级资本净额、资本净额、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附加资本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以及资本充足率等重要信息应按季披露。
(三)资本充足率计算范围、信用风险暴露总额、逾期及不良贷款总额、贷款损失准备、信用风险资产组合缓释后风险暴露余额、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余额、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市场风险期末风险价值及平均风险价值、操作风险情况、股权投资及其损益、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情况等相关重要信息应每半年披露一次。
第一百六十八条 经银监会同意,在满足信息披露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商业银行可以适当简化信息披露的内容:
(一)存款规模小于2000亿元人民币。
(二)未在境内外上市。
(三)未跨区域经营。
第十章 附则
第一百六十九条 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参照本办法执行。外国银行在华分行参照本办法规定的风险权重计量人民币风险加权资产。
第一百七十条 本办法所称的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包括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和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商业银行采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应当按照本办法附件16的规定建立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体系。
第一百七十一条 银监会对获准采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商业银行设立并行期,并行期自获准采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当年底开始,至少持续三年。并行期内,商业银行应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和其它方法并行计量资本充足率,并遵守本办法附件14规定的资本底线要求。
并行期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年的资本底线调整系数分别为95%、90%和80%。
并行期内,商业银行实际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超过预期损失的,低于150%拨备覆盖率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计入二级资本的数量不得超过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0.6%;高于150%拨备覆盖率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可全部计入二级资本。
第一百七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在2018年底前达到本办法规定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提前达标。
第一百七十三条 达标过渡期内,商业银行应当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资本充足率分步达标规划,并报银监会批准。银监会根据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规划实施情况,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第一百七十四条 达标过渡期内,商业银行应当同时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和本办法计量并披露并表和非并表资本充足率。
第一百七十五条 达标过渡期内,商业银行可以简化信息披露内容,但应当至少披露资本充足率计算范围、各级资本及扣减项、资本充足率水平、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加权资产、操作风险加权资产和薪酬的重要信息,以及享受过渡期优惠政策的资本工具和监管调整项目。
第一百七十六条 商业银行计算并表资本充足率,因新旧计量规则差异导致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资本的数量下降,减少部分从本办法施行之日起分五年逐步实施,即第一年加回80%,第二年加回60%,第三年加回40%,第四年加回20%,第五年不再加回。
第一百七十七条 本办法中采用标准普尔的评级符号,但对商业银行选用外部信用评级公司不做规定;商业银行使用外部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应符合本办法附件17的规定,并保持连续性。
第一百七十八条 附件
1、附件
2、附件
3、附件
4、附件
5、附件
6、附件
7、附件
8、附件
9、附件
10、附件
11、附件
12、附件
13、附件
14、附件
15、附件
16、附件17是本办法的组成部分。
(一)附件1:资本工具合格标准。
(二)附件2:信用风险权重法表内资产风险权重、表外项目信用转换系数及合格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三)附件3: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四)附件4: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暴露分类标准。
(五)附件5: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要求。
(六)附件6: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缓释监管要求。
(七)附件7:专业贷款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八)附件8: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九)附件9:资产证券化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十)附件10:市场风险标准法计量规则。
(十一)附件11: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监管要求。
(十二)附件12:操作风险资本计量监管要求。
(十三)附件13:商业银行风险评估标准。
(十四)附件14: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监督检查。
(十五)附件15:信息披露要求。
(十六)附件16: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要求。(十七)附件17:外部评级使用规范。第一百七十九条 本办法由银监会负责解释。
商业银行资本分析 篇6
关键词:新巴塞尔协议 逆周期资本缓冲 中国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144—02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欧美等国家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的重大制度性漏洞。各国监管机构和金融业专家经过协商和讨论研究出了符合当今金融业发展的方案,因此,在2010年12月16日,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巴塞尔协议Ⅲ》,这标志着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确立了银行监管的新标杆。随着欧美各国实行新巴塞尔协议,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也随之引入新巴塞尔协议,促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 逆周期资本监管的内容
此次金融危机是在信贷规模快速增长的后期,经济衰退时违约率高速增长导致的银行业亏损严重。银行业的损失将会导致金融体系的动摇,这种相互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在系统性风险快速增长时期银行体系建立逆周期资本监管的必要性。
1.1 逆周期资本监管概念的界定
所谓逆周期资本监管(逆经济周期资本缓冲)是针对最低资本充足率,在经济增长期银行信贷规模疯狂扩张的情况下提高超额资本充足要求也就是动态调整资本充足率,来应对在经济萧条期资本充足率下滑及违约率升高促使银行亏损的情况。逆周期资本监管是宏观谨慎的外延其核心思想是将资本充足率动态地同经济周期挂钩:即经济繁荣,资本缓冲要求上调;经济萧条,资本缓冲要求下降。
1.2 在新巴塞尔协议中对逆周期资本监管的规定
2010年9月提出的新巴塞尔协议中对逆周期缓冲资本的范围为0%~2.5%,由普通股和高质量资本构成。这一规定意味着银行在满足普通股充足率4.5%,一级资本6%,总资本8%,以及资本留存缓冲2.5%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加0%~2.5%的逆周期资本要求。这一规定将由2016年1月开始启用,并于2019年1月完全生效。由于各国经济发展进程不同,具体实施情况也存在明显差异,逆周期资本监管的最低缓冲水平赋予了各国有权根据本身的金融状况,确定计提合适的逆周期资本。资本留存缓冲和逆周期缓冲的目的都在于提高银行业在经济恶化时期的恢复能力,弱化顺周期性带来的影响,且逆周期资本的实施比留存资本缓冲更加灵活。
1.3 逆周期资本监管的目标与监管决策指导原则
当初,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在处理顺经济周期问题的组织问题时,应采取一种搭积木式的方法,因此提出了逆周期资本监管,同时确定了四个重要目标:(1)抑制最低资本要求中所存在的过多的周期性问题;(2)增加更多的前瞻性规定;(3)在单个银行和金融部门内预留资本,以建立可用于应对危机的资本缓冲;(4)在信贷过度增长时期,实现保护金融部门的宏观审慎广义目标。
为了提高逆周期资本监管的合理性,应遵循一套明确的原则。
准则一:逆周期缓冲资本应当实现其监管的目的,也就是当信贷过度增长并伴随有越来越多的系统性风险时,需要保护整个银行体系以免受其潜在损失。
准则二:在实施缓冲决策时,信贷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是一个实用的参考指标。在监管者实施并解释缓冲决策时,它不需要在其利用的信息中发挥主导作用。监管者应当对其在制定缓冲决策时用的信息,以及利用这些信息的原因加以说明。
准则三:在对包含信贷占GDP比和其它参数等信息进行评估时,应当注意这些因素的变化可能对评估结果产生误导。
准则四:在危机时期迅速释放缓冲资本有助于减少受监管资本要求所限的信贷的攻击风险。
准则五:缓冲是一种监管当局进行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工具。
1.4 逆周期资本监管相关的计算
巴塞尔委员会建议计算逆周期缓冲资本的核心挂钩变量为信贷/GDP,根据该指标对其长期趋势值的偏离度(GAP),确定是否计提逆周期缓冲资本。为何选择信贷/GDP指标,而不选其它指标?信贷的相关变量对金融危机的预测具有良好的效果。信贷作为GDP的占比,该指标已经被经济总量去量纲化了,这意味着它不受一般性信贷周期规律的影响,该指标考虑了长期的金融深化趋势,它比差分变量更加平滑,并可最小化虚假波动。因此对于逆周期资本缓冲来说信贷/GDP指标最为合适。
2 我国商业银行对于逆周期资本监管规定的差距
我国商业银行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变革和金融全球化的洗礼,已经在迈向现代银行制度和体系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长足的进展。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若要实施新资本协议中的逆周期资本监管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为受到政府的支持占绝对和主导的优势,而其它中小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没有任何优势,竞争不充分。我国银行业更多地具有东亚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比如银行治理结构不健全,缺乏充分的自主经营权;金融市场不发达,企业融资需求过于依赖银行贷款,银行的资产运作空间十分狭窄。中国的金融市场并没有完全开放,做为金融市场的主角银行业跟国际大型银行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质量较高,系统性银行核心资本基本上能够达到9%,整个的资本充足率都在12%左右,而且中国商业银行资本主要是普通股,吸收损失的能力比较强。所以在短期之内,新巴塞尔协议中逆周期资本监管的提出在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资本质量的影响都不大。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慢慢复苏,我国的经济也加速发展,信贷也随之“疯狂”地扩张,据有关部门从研究的领域来测算,在补充资本金的方面,我国几家系统性的重要银行近5年会有4000亿到5000亿元的资本的缺口。我国银行的贷款规模增长得比较快,随着贷款规模的增长,我国银行补充资本金的压力比较大。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离实现新巴塞尔协议中各项规定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与国际性商业银行缩小差距,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 我国实施逆周期资本监管的建议
建立逆周期资本监管是通过鼓励银行在繁荣期增加资本缓冲,在衰退期相应减少资本缓冲,来调节银行业顺周期性行为,从而达到熨平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作用。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实行逆周期资本监管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可以看出此条款在我国是有利有弊的,所以我们必须进行一定的努力,克服逆周期资本监管带来的不利影响,来完成市场经济的转型,促进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因此,面对各种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应从银行自身制度的完善开始。
(1)面对逆周期资本监管的实行应该建立有关计提逆周期缓冲资本的独立监管部门来分析和研究并披露最新的情况,此监管部门更应该与目前已有的银行监管委员会及中国人民银行来促进中国金融监管的完善。对于具体如何推行逆周期资本监管制度,监管当局应加强对态势的跟踪与应对,及时制定可行的资本管理规划,加强资本管理,积极探索和创新资本的补充工具和渠道;在实施进程上,应充分考虑中国银行业的承受能力,充分考虑差异化;实施资本监管操作为主,多种宏观工具审慎并用的策略。
(2)积极有效的拓展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其中包括上市筹资的同时要大力提高资产质量,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还要在资本框架内建立对危机时期经济冲击的吸收功能,并缓解顺经济周期性。
(3)持续改进逆周期资本监管的相关规定,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银行业监管框架。继续参与国际监管规则改革工作,紧密结合国际最佳实践和我国银行业实际,进一步推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巴塞尔协议Ⅲ的本土化,将良好的风险文化根植于日常经营管理之中。
(4)我国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分析我国金融行业的状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完善法律上的不足,并确保相关法律规定落到实处。
商业银行资本分析 篇7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来源的构成以及其比例关系,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出关于资本结构的多重定义: (1) 股权资本或者债权资本各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通常被称为股权结构或者债权结构, 这是最窄的资本结构定义; (2) 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这是最常见的定义, 也是本文所使用的定义, 习惯上我们也称之为融资结构或财务结构; (3) 物资资本 (包括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 和人力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这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资本结构定义。长期以来, 关于资本结构的研究经久不衰, 1984年时任美国财务学会主席的金融学者Myers发表了题为“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一文, 他指出“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 我们对于资本结构的问题还是知之甚少。”这充分说明了资本结构研究的复杂性, 在2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谁可以说已经彻底地解决了这个“资本结构之谜”。
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我国已经上市的13家商业银行 (其中10家属于非国有性质如北京银行, 南京银行, 中信银行, 兴业银行等和另外3家为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银行) , 商业银行与一般的企业有很大区别, 即它的经营活动主要以吸收社会公众存款和发放贷款为主要内容, 其资本结构和一般企业之间有很大差异, 因此目前关于资本结构研究的文献中常常将银行业排除在研究对象之外, 这使得关于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本文选择的研究期间为2007年第一季度——2009年第二季度共十个季度 , 这一期间的特殊性在于, 它正是美国次贷危机在全球蔓延, 对各国金融体系敲响警钟的时期;另一方面, 2007年也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所承诺的“五年过渡期”结束后的第一年,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面对更加激烈的外资冲击。本文通过对宏观经济数据和这13家上市商业银行十个季度的财务数据的分析, 以求了解“资本结构之谜”这一难题的冰山一角。
2 研究假说与模型的建立
2.1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有如下几个假说
(1) 银行的资本结构和银行规模正相关。
因为银行规模代表着银行的整体实力, 规模越大意味着该银行的实力越强, 它对市场的影响和控制能力也就越强, 另外银行的规模越大意味着其倒闭的风险越小 (Too big to fail) , 因此其收益的稳定性、可靠程度也就越高, 所以对于存款的吸引力也就越强。
(2) 银行的资本结构和获利能力负相关。
因为当一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资金的需求, 一般先会通过内源融资, 也即保留利润来满足, 如果一家银行的获利能力强, 意味着可以保留较多的盈余, 对外源融资的需求降低, 这样就会降低资产负债率。
(3) 银行的资本结构和成长性正相关。
因为成长性好的企业一般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 而这种需求一般通过负债来满足, 这样会提高资产负债率。
(4) 银行的资本结构和资产担保价值正相关。
因为资产担保价值越高的企业拥有越多的有形资产来进行担保, 这样的企业对于债权人的吸引力越来, 越能以负债来融资, 因此资产负载率越高。
(5) 银行的资本结构和通货膨胀率正相关。
通货膨胀率越高对于债务人越有利, 因为它会使实际债务降低, 对于银行来说, 如果预计通货膨胀率上升, 则银行有提高资产负债率的意愿。
(6) 银行的资本结构和其所有权性质有显著关系。
国有性质的商业银行虽然成为上市的股份制企业, 但是在政策上依然会得到更多政府扶持, 而非国有商业银行则不然。
2.2 变量选择及定义
根据上面的假说, 本文选择了以下几个研究变量:
2.3 模型的选择
按照上述变量, 本文回归分析所选用的模型形式为:
Y=C+β1X1+ β2X2+ β3X3+ β4X4+ β5X5+β6X6+ξ
其中, Y和X1~X6的含义如表一中所示, C为常数项, ξ为随机变量。
3 实证结果
我们将收集的数据用数据处理软件EVIEWS5.1进行处理, 处理过程如下:
(1) 打开软件EVIEWS5.1, 新建一个工作表文件 (Workfile) , 由于我们使用的是季度数据, 在频率选项中选择“季度”, 在开始时间中填入2007.1, 在结束时间中填入2009.2。
(2) 在新建的工作表的中选择新建一个项目, 该项目的类型为合并数据库 (POOL) , 给该项目命名为“ZBJG”。
(3) 在打开的合并数据库窗口中输入不同商业银行的标识, 本文中依次为1 (交通银行) , 2 (北京银行) ……13 (中国银行) 。
(4) 在新建的合并数据库 (POOL) 窗口中点击Sheet建, 从而打开列写序列名 (Series List) 窗口, 定义时间序列变量Y和X1~X5, 因为X5为通货膨胀率对于各家银行无差异, 而其它变量各家银行数据不同, 所以在定义时间序列变量时除了X5, 其它变量后面添加“?”来替代所有的截面数据名。
(5) 将收集数据输入合并数据库中, 点击工具栏中的Estimate键, 打开Pooled Estimate窗口, 在该窗口中设定模型形式后便可得到估计结果。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求得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 所以在因变量 (Dependent Variable) 中输入Y?, 在共同参数 (Common) 中输入包含合并数据库所有成员间具有相同系数的变量C, X1 , X2 , X3 , X4 , X5, X6 , 在权数 (Weighting) 中选择Cross section weights。
在得到的估计结果中:Adjusted R-squared =0.72, F-statistic =50.88, 而D-W统计量仅为0.48, 这说明该模型存在着自相关的问题, 因此本文引入变量AR (1) , 并去掉变量X4, X6将模型修改为:
Y=C+β1X1+β2X2+β3X3+β5X5+β7AR (1) +ξ,
得到如下估计结果:
注:*表示变量通过显著水平为5%的T检验, **表示变量通过显著水平为20%的T检验。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统计量良好, R-squared=0.98, D-W统计量=1.85, 各变量的T值都较高, F统计量也很高, 因此该模型有效。
4 结论
通过对表二的回归结果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 变量X1的系数为0.03, 这说明上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和银行规模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 这符合我们前文所提出的假说1。
第二, 变量X2的系数为-0.29, 这说明上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和银行的获利能力存在负相关关系, 这符合前文的假说2。
第三, 变量X3的系数为0.005, 这说明上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和银行的成长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这符合前文的假说3。
第四, 变量X5的系数为-0.03, 这说明上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和通货膨胀率存在着负相关关系, 这说明以本文数据所估计的结果不符合假说5。这也许是因为在通货膨胀率高的时期, 实际利率降低, 储户不再愿意将钱存在银行而转而进行其他投资活动有关, 我国股市在这一时期的火热, 上证指数从2006年底的2675.47点飙升到2007年最高时突破6000点, 这说明有很多资金从银行流出转而投入股市, 银行存款的流出, 导致其资产负债率的降低。
第五, 最后估计得模型中并不包含变量X4和X6, 这说明上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和资产担保价值及银行的所有权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
摘要:自2007年初, 美国的次贷危机浮出水面以来, 它的影响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巨大影响。它对于作为金融中介, 对金融经济系统正常运行发挥巨大作用的商业银行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选择以我国已经上市的13家商业银行为分析对象, 对这些银行2007年第一季度到2009年第二季度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研究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 这对于我国银行业最优资本结构的选择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资本结构,面板数据,回归分析,上市银行
参考文献
[1]陆正飞, 辛宇.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 1998, (8) :34-37.
[2]龚光明, 邵曙阳.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因素的实证分析[J].武汉金融, 2005, (7) :53-54.
[3]陈菲, 姜旭朝.中国银行监管效率改进趋势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9, (1) :73-77.
[4]郑鸣, 肖健.资本结构、代理成本与银行价值——基于我国中小股份制银行财务数据的实证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 2008, (5) :41-47, 84.
[5]Myers.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J].Journal of Finance, 1984, (34) :575-592.
[6]Raghuram G.Rajan, Luigi Zingales.What Do We Know about Capital Structure-Some 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Data[J].Journal of Finance, 1995, (5) :1421-1460.
商业银行资本分析 篇8
全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 使得知识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和决定因素, 甚至可能成为竞争优势的唯一源泉。企业正在充分利用他们所拥有的智力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来创造价值, 提高绩效。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智力资本在财富创造过程中比物质资本更重要。
二、国内外实证文献与假设的提出
“智力资本”一词最早是由Galbrainth于1969年提出, 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当前, 智力资本的研究多集中在发达国家, 主要以智力资本计量、模型、国际案例研究为主。关于智力资本内涵的界定, 查阅相关的研究文献后, 可以归为两类观点: (1) 基于知识和能力的定义。Thomas Stewart (1994) 认为, 智力资本是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员工知识和能力的总和;Sullivan (2000) 指出, 智力资本是可转换为利润的企业知识;Ordonez de Pablo (2003) 提出, 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主要由能够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知识资源组成。 (2) 基于权益的定义。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IFAC, 1998) 认为智力资本是企业一种知识基础的权益, 是企业对未来收益非实物形态的要求权。除了以上两种主流观点以外, 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定义智力资本, 如国内学者余绪缨 (2004) 和傅元略 (2002) 等则认为, 智力资本与智力资产相对应, 是智力资产所有者的一种权益, 在会计上属于所有者权益。
国外关于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较早的学者是Bontis (1998) , 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 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乘法分别对加拿大、马来西亚的企业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 智力资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 是相互影响的, 而且智力资本对企业业绩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而Steven Fireer (2003) 对南非企业智力增值系数 (VAIC) 的三个组成部分 (人力资本增值系数、物质资本增值系数和结构资本增值系数) 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发现物质资本与企业的市场评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 结构资本对企业的获利能力也有适度正向促进作用, 而人力资本在南非的企业中并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国内关于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主要有:李嘉明等人 (2004) 对我国计算机行业30家上市公司2002年度的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 以总资产净利润率为因变量, 智力增值系数 (VAIC) 的三个组成部分 (即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物质资本) 分别作为自变量, 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方法研究发现, 物质资本与企业的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有不十分显著的正向作用, 结构资本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负作用。万希 (2006) 则以2003年我国41家最佳运营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仍然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方法研究方法, 研究得到物质资本对企业绩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结构资本和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具有不十分显著的正向关联。
综上所述, 虽然已有不少国内外学者就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但不同文献的结论不一致, 并且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不同时期、不同行业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是会变化的。正是带着这些问题和疑问, 笔者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 以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方法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智力资本与绩效的关系。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智力资本对商业银行绩效具有显著正相关;
H2:物质资本对商业银行绩效具有显著正相关;
H3:人力资本对商业银行绩效具有显著正相关;
H4:结构资本对商业银行绩效具有显著正相关。
三、实证分析
(一) 样本选取
智力增值系数模型 (Value Added Intellectual Coefficient, VAIC) 是由奥地利智力资本研究中心帕利克 (Pulic) 等人提出的。该模型是建立在企业价值创造来源于两类主要资源:物质资本资源和智力资本资源, 物质资本资源是指公司的净资产账面价值, 而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智力增值系数模型VAIC模型可表述如下:
VAIC=CEE+HCE+SCE
具体表述如下:
其中, VA (价值增值) =产出-投入=营业利润+员工成本+折旧+摊销;CE为银行年初净资产;HC为人力资本, 指体力和脑力劳动者领取的全部工资;SC为结构资本, 其数值为VA-HC计算而得 (SC=VA-HC) 。
本文选取2003-2008年上海浦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五家上市银行的相关截面数据。上市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资产负债比例等数据源自CCER数据库, 智力资本增值系数、物质资本增值系数、人力资本增值系数和结构资本增值系数均根据具体银行对应年份的财务报表作者整理计算得出。
(二) 变量选择与定义
银行绩效是一个包含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的多元概念。本文以净资产收益率 (ROE) 作为衡量银行绩效指标, 以净资产收益率 (ROE) 作为被解释变量, 以VAIC模型中的物质资本增值系数 (CEE) 、人力资本增值系数 (HCE) 和结构资本增值系数 (SCE) 为解释变量, 来探索现阶段影响银行绩效的智力资本因素。由于资本结构影响企业的价值, 而资产的规模同样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 因此, 本文选取了债务资产比率和资产规模作为控制变量。各变量定义如下表2。
(三) 模型构建与检验方法
面板数据具有控制异方差、降低多重共性、提高自由度等优点, 尤其是能够控制许多未知因素的影响, 弥补了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的不足。根据以上的设定, 建立基本的面板模型如下:
模型如下:ROEil=α+β1VAICil+β2LNSIZEil+β3LEVil+μil
模型 (1) 反映智力增值系数 (VAIC) 与银行绩效 (ROE) 的关系;模型 (2) 反映物质资本增值系数 (CEE) 、人力资本增值系数 (HCE) 和结构资本增值系数 (SCE) 与银行绩效的关系。两个模型都引入了资产规模和债务资产比率两个控制变量。
由于采用的是面板数据, 所以本文采用Hausmantest对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选取。
四、实证研究过程及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 净资产收益率 (ROE) 和智力资本增值系数 (VAIC) 的均值分别为15.45%和9.2660, 最大值分别为30.01%和22.3950, 说明这五家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智力资本增值系数分布不均, 并且分布呈右偏态。CEE、HCE和SCE的均值分别为:0.4622、7.9970和0.8069, 说明每一元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分别为银行创造了0.4622、7.9970和0.8069的增值。因此, 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和结构资本的效率更高。五家银行的资产规模比较均衡, 并都实现了快速发展。但资产负债率均值在96.54%, 反映了我国上市银行高负债率的现状。
(二) 实证结果分析
经检验两个模型都适用固定效应模式, 本文运用Eviews软件对两个模型进行参数估计, 回归结果如下表4。
注:系数右上角的***、**和*分别代表t检验值在1%、5%和10%水平上统计显著。
模型 (1) 反映银行绩效与智力资本增值系数关系, 方程的R和调整后的R值分别为0.9304和0.9038, 说明模型 (1) 拟合得较好, F检验有相伴概率为0.0000, 反映变量间呈高度线性, 回归方程显著性强。模型 (2) 反映银行绩效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关系, 方程的R和调整后的R值比前者更高, 分别为0.9691和0.9529, 说明模型 (2) 拟合得更好。同样, F检验有相伴概率为0.0000, 反映变量间呈高度线性, 回归方程显著性强。
从表4可以看出:
1. 智力增值系数 (VAIC) 。
此变量在模型 (1) 中的系数估计值为0.0088, 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显示了智力资本对银行绩效具有正向的影响, 此结果符合假设1。
2. 物质资本 (CEE) 。
在模型 (2) 中此变量系数估计值为0.2274, 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说明物质资本与银行绩效表现的也是正相关, 此结果符合假设2, 并且此变量在模型2中的系数估计值高于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对应的系数估计值, 说明物质资本目前仍是银行最重要的资源, 对银行绩效的贡献也最大。
3. 人力资本 (HCE) 。
在模型 (2) 中的系数估计值为0.0075, 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说明人力资本与银行绩效的关系也是正相关, 此结果符合假设3。
4. 结构资本 (SCE) 。
此变量在模型 (2) 中影响不显著, 说明此实证研究中的结构资本对银行绩效没有解释力, 否定了假设4。
5. 资产规模 (LNSIZE) 。
此变量在模型 (1) 和模型 (2) 方程中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说明资产规模大的银行比规模小的银行更能提升银行绩效。
6. 债务资产比率 (LEV) 。
此变量在模型 (1) 和模型 (2) 方程中在10%在水平上显著为正, 说明较高的负债比率容易产生较高的报酬率, 银行负债比率的提高, 可能性会激励管理者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 以实现最大化的利益。
五、结论与局限性
基于2004年-2008年五家上市银行的数据,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对智力资本和商业银行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最终得到如下结论:
智力资本对商业银行的绩效有显著正相关性, 其中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银行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说明目前五家商业银行已经初步形成了知识共享、文化与价值趋同的组织, 并不断交流新知识, 产生了知识积累的收益递增现象。但目前物质资本仍是银行最重要的资源, 其对银行绩效的贡献最大。建议银行应以人力资本的提升为出发点,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 以提高人力资本对银行绩效的贡献。
结构资本对银行绩效有显著正相关的假设, 本文不能提供有力的支持。从模型 (2) 的回归系数估计值来看, 此变量系数估计值为负数, 说明对银行绩效有负向的影响。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当前管理上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 银行内部组织机构臃肿, 制度安排和业务流程设计不尽合理;另一方面, 银行的价值观念模糊, 缺少企业文化的培养与提炼。建议银行重视结构资本的无形力量, 使结构资本为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从而为银行绩效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尽管文章通过面板数据方法重新审视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智力资本与绩效之间的相关性, 并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 但是本文选取的上市商业银行数据不够充分, 文章中也没有进一步探讨智力资本中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是如何相互作用来影响银行绩效的, 同时结构资本的代理变量的合适性有待于也进一步探索, 这些都为我们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嘉明, 黎富兵.企业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12) .
[2]卢馨, 黄顺.智力资本驱动企业绩效的有效性研究[J].会计研究, 2009 (2) .
商业银行资本分析 篇9
银行的经济资本 (Economic Capital) 是基于银行全部风险之上的资本, 是一种虚拟的、与银行非预期损失等额的资本, 因此又称为风险资本。经济资本在数额上是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非预期损失之和。
经济资本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被国外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广泛应用, 迄今已被多数世界先进银行采纳, 同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也将其列入建议推广实施的范畴。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技术”, 它在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贷款定价、绩效考核、风险控制和经营理念等方面都有广泛运用, 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科学标准和依据。
经济资本的基本计算公式为: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市场风险的非预期损失+操作风险的非预期损失一重叠计算的损失。从数量上来看, 银行的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希望银行占有的经济资本越低越好, 越低就表明银行承担的风险水平越低。
二、商业银行二级分行经济资本管理的难点
J银行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其组织框架为:总行—一级分行 (省分行) ——二级分行 (地市级分行) ——支行 (县级支行和网点型支行) ——营业网点 (分理处、储蓄所) 。该行于2004年开始引入经济增加值这一考核指标, 并且在总行范围内全面实施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内容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的基层责任中心即至二级分行, 二级分行以下不设单独考核中心。
J银行作为率先引入“经济资本”经营管理工具的国内商业银行, 在2001年的综合经营计划中开始引入经济资本概念。随着银行风险计量能力的不断提高, 从开始依托的“内部评级系统-IRBS”, 到近年来采用国际先进银行普遍采用的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方法即资产变动法, 逐步在全行建立起对风险更加敏感, 计量结果准确度更高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但目前商业银行面临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 资本监管日趋严格, 外源性资本筹措的难度和成本增大, 资本将成为未来几年银行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约束条件。二级分行作为J银行EVA考核的基层责任中心, 在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过程中, 将经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做为两个主要经济指标来考核绩效, 可见经济资本的管理在绩效考核中的重要性。
为了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近几年我国银行业不断强化内部管理, 经营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对经济资本管理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目前在J银行二级分行层面的经济资本管理还存在如下问题:
1. 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尽管经济资本管理制度在J银行已推行多年, 但该管理理念主要是停留在总行和一级分行层面, 各级风险管理者对此已有足够的认识, 但基层网点的员工对经济资本的管理理念理解不够, 无法在实际工作加以重视和实行。经济资本管理是一项涉及企业所有部门、全员的整体工作, 需要全体员工通力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做得更好, 基层网点员工理念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资本管理的全面有效实施。
2. 经济资本计量复杂, 经济资本系数难以把握。
随着业务的发展, 新业务的不断出现, J银行经济资本计量范围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理财产品风险经济资本, 覆盖所有表内外风险敞口。经济资本计量以资产波动法为基本框架, 依托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和操作风险标准法来计量各类经济资本成本, 这是合理的。目前大部分西方商业银行也各根据自身特点设计了各类经济资本系数。但在各级支行、基层网点, 所面临的客户群体、种类、行业、地域存在很大差别, 导致目前在二级分行层面的经济资本计量相对复杂, 对经济资本系数难以准确把握。如在理财产品经济资本计算中, 仅设定0和1两种经济资本占用系数来区分不同的基础资产类别所对应的风险资本。但随着市场的发展, 各类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很有可能不是单一类别的, 这样对于经济资本占用系数的设定就难以把握。
3.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近年来J银行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其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性在同行中居于前列。但除了银行内部信息系统建设, 其与外部某些必要客户信息系统信息共享功能却很少, 经济资本管理中所需数据资源的提取范围、数量和数据处理技术等仍是二级分行需要考虑的问题。如通过经济资本计量方法所采集到的数据本身存在不可靠和不完善的情况, 那么其为决策提供准确信息的效用就大大地降低。
4. 经济资本管理与业务营销不够协调, 经济资本占用总量过大。
从J银行二级分行的实际信贷客户群体看, 客户违约产生的信用风险仍是银行的主要风险。按照经济资本管理的导向, 商业银行今后必须加大低风险客户和高回报客户的营销力度, 主动进行业务结构调整, 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和回报水平, 将节约资本、降低资本占用的意识贯穿于客户选择、产品配置、授信方案设计、押品选择等环节。但目前一是同业之间竞争加剧, 对客户拓展与维护都有较大难度;二是在拓展高端客户时, 有相当一部分客户如政府基础建设贷款客户、房地产开发客户, 贷款期限长, 经济资本系数高, 导致经济资本管理与业务营销在二级分行层面会出现不够协调的现象, 基层网点的负责人为了追求营销业绩而导致经济资本的占用过高。
三、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的对策
1. 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树立全行性经济资本管理意识。
首先要加强对全体员工经济资本管理知识的培训, 让他们明白建立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需要全员参与、长期实施的战略性工程, 关系到各部门、各基层网点的KPI指标考核。第二, 要完善细化考核指标, 对经济资本管理中涉及到的各部门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 如会计部门要加强对前台数据的清理公司信贷部门要加强信贷风险控制能力的培训等。第三, 要将经济资本管理理念以企业文化的形式, 传递给每一位员工, 使之渗透到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中, 成为企业文化管理的一部分, 从而形成人人参与, 齐心协办管理好经济资本的良好氛围。
2. 完善经济资本计量, 细分经济资本系数。
目前J银行二级分行一般采用总行下达的经济资本计量方案逐条对照进行经济资本的计量, 从理论上看, 银行业务风险可通过经济资本的量化指标直观地显示出来, 风险大的业务占用经济资本就多, 风险小的业务占用经济资本相应就少, 但银行是经营风险的, 不能因为计量经济资本高就不去营销高风险业务, 在风险可控, 防范措施到位的前提下, 创造资本价值最大化是可实现的。这就要求银行细分经济资本系数, 完善对经济资本的准确计量。
一是将省行对二级分行的经济资本管理、经济增加值的考核分解细化到行处、客户经理, 将经济资本系数分解细化到行业、产品和客户。二是建立行处、客户经理、行业、产品和客户经济资本占用与综合贡献度之间的对应比例关系, 增强经济资本管理的可操作性。
3. 加强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经济资本管理中数据取得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 内部评级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要求建立较多的风险评估模型。通常银行要实现对风险的准确、及时、科学地计量, 必须要依靠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 取得大量高质量的数据。因此, 银行应当加强对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的建设, 在银行内部数据实现共享的基础上, 加强信贷管理系统、个人征信系统、统计系统、资金转移定价系统、财务集中管理系统、内部评级系统等系统的数据接口, 实现数据有效对接共享, 为经济资本的有效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 采取措施, 压缩经济资本占用。
J银行的核心经营理念是股东价值最大化, 但价值最大化不等于利润最大化, 而是利润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的有机统一。基于这个理念, 经济资本管理的目标主要是控制业务风险和提高风险调整后收益。在目前的经营形势下, 既要做好业务营销, 又要控制经济资本占用, 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 提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客户的现金流覆盖度。 (2) 提升客户评级覆盖率。 (3) 提高抵 (质) 押覆盖率和抵 (质) 押率。 (4) 切实贯彻行业限额管理政策。 (5) 全面清理压缩贷款承诺。 (6) 加强保函、承兑汇票的管理。 (7) 及时对客户进行分类重检。 (8) 完善贷后管理, 防止新冒逾期和欠息行为。
参考文献
[1]韩永杰.浅谈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J].吉林金融研究.2009 (7)
[2]朱海燕.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9 (10)
商业银行资本分析 篇10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IPO热潮,融资,资本管理
1 城商行发展的资本助力
1.1 城商行IPO热潮
自2007年北京银行 (601169) 、南京银行 (601009) 和宁波银行 (002142) 三家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后, 监管部门关闭了城商行上市的大门。而去年农行和光大上市顺利完成, 同年9月由财政部和“一行三会”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内部职工持股的通知》, 城商行上市再度成为银行业的焦点。最近, 数家城商行正在等候IPO (首次公开募股) , 还有数十家城商行筹划募股, 中国迎来城市商业银行的IPO热潮。
在这个热潮的背后, 有着诸多原因。在此, 我们首先对资本压力的来源与发展方式急需转变的两个方面作深入分析, 并进一步就资本对城商行的作用进行阐述。
1.2 资金压力来源
(1) 通货膨胀压力。
在通货膨胀压力的作用下, 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贷款投放量下降, 整个银行业的流动性降低, 对于多数规模不大的城商行来说, 资金压力显著增大。再者, 2011年央行对中小银行实施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根据规定, 资本充足率越低的银行, 被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越大。
(2) 监管要求或将提高。
在对房地产贷款和地方融资平台高风险的担忧下, 对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监管要求很有可能进一步提高, 城商行由于其经营范围和规模的限制, 面临的资金压力或将升级。
(3) 去杠杆化削弱银行内源资本补充能力。
金融危机以后, 高“杠杆化”的风险开始为更多人所认识, 企业和机构纷纷开始考虑“去杠杆化”, 通过抛售资产等方式降低负债, 逐渐把借债还上。但“去杠杆化”使得银行的借债规模受到限制, 削弱了城市商业银行内源资本补充能力。
(4) 发展壮大的需要。
目前, 城商行普遍处于发展膨胀期。一线城商行不断寻求跨区域发展, 二三线城商行也在批准的经营地域内强势壮大, 不论是经营范围的扩容、业务品种的丰富还是人才的引进无疑都需要大量资金。
1.3 发展方式急需转变
大部分城商行在原城市信用社基础上组建而成, 有些中小银行为了做强做大, 不得不兼并重组, 艰难的成长史使得城商行习惯走传统道路。
发展方式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忽视市场。一些城商行忽视其根基于地方的发展背景, 忽视市场对其的实质性需求, 一味地做大做强, 没有发挥应有的服务于地方、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职能。②定位不明, 业务上急于求全。在业务品种上急于向大银行靠拢, 没有做精做强的精神, 缺乏创造力。③不注重人才的积蓄。侧重于人才的引进, 而忽视人才的积蓄与培养。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 这使得中国金融业的竞争更加激烈, 城商行转变发展方式已是势在必行。
1.4 资本对城商行的作用
银行的资本是银行保持稳健经营的基础, 合理的资本规模是银行实际资产安全和效益动态平衡的前提。银行业资本的筹集和管理一直是银行业经营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资本对城商行的作用体现在几个方面:①损失的缓冲器;②为经营提供启动资金;③树立公众对城商行的信心, 向债权人显示实力;④为扩张新业务提供资金;⑤用资本管理监测风险。
2 基于绍兴银行的资本状况分析
近年来, 随着绍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总量的不断扩大, 以及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 逐渐形成了金融市场发达、社会信用环境日益优化、民营经济发展迅速、融资需求旺盛的有利于金融产业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 多家银行纷纷抢滩绍兴, 包括华夏、兴业、浙商、恒丰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以及以杭州银行为代表的城市商业银行。在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下诞生的绍兴银行, 无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何筹集资本, 优化资本结构是绍兴银行探索发展之道的过程中一个必经课题。本文将根据调查数据分析绍兴银行的资本状况。
2.1 资本构成及变化情况
单位:万元、%
由表1可知, 2007—2009年绍兴银行资本净额, 核心资本, 附属资本规模逐渐增大, 资本充足率, 核心资本充足率两项2008年比2007年稍有降低, 但2009年又实现回升, 达到较高水平。
2.2 股权分布情况
2.3 不良贷款情况
绍兴银行在不良资产管理方面推行了不良贷款挂牌清收制度, 明确责任, 细化奖惩, 扎实做好存量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工作, 并加大对新增贷款质量监测和稽核力度, 至2009年年末, 不良资产实现了“双降”。
3 城商行资本筹集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以上分析以及对其他城商行的了解, 得出城商行在资本筹集与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3.1 不良贷款问题
不良贷款的过度存在降低了城商行的资产质量, 影响资本周转率, 使得总利润和每股收益减少,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商行的业务纵深发展。
一方面, 城商行由城市信用合作社改造而来, 而后者带有大量的不良贷款。另一方面, 城商行的风险控制体系和内控机制不完善, 无法有效应对风险, 锁定利润。在这两个方面的作用下, 城商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比较突出。2010年城商行强化风险监控体系的建设和不良贷款处理机制的改革, 实现了不良贷款量和不良贷款率的“双降”。由银监会公布的数据相关分析可得:城商行的不良贷款率低于大型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 但与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相比, 则缺少竞争力, 由此可见, 城商行望在金融市场博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提高资产质量仍不能懈怠。
3.2 资本管理问题
我国目前对银行资本充足性的监管要求是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5%, 小银行不低于10.5%, 高于《新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2010年年末, 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金充足率为12.2%, 比年初上升0.8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金充足率为10.1%, 比年初上升0.9个百分点。银监会指出, 截至2010年年末, 281家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
虽然资本充足率符合监管要求, 但资本管理中仍存在补充资本金途径狭窄和股权分布状况不利于法人治理这两个问题。
补充资本金途径狭窄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筹资的来源主要是未分配利润, 因为城商行规模相对比较小, 未分配利润有限, 从而筹资空间不大。外部筹资来自于发行普通股、优先股以及债券, 就目前现状来看, 大部分城商行的经营规模和整体状况达不到相关标准, 或股东人数不达《公司法》要求, 无法在资本市场融资, 而债券市场也有关于融资规模的限制, 从而大部分规模较小的城商行并没有在资本市场融资的机会。
城商行的股权分布状况有三个特点:一是由于历史原因, 股权集中在地方国有资本手中。二是除却国有资本的股权分布比较分散。三是股权结构单一, 大多数为现金, 少有实物等权益性资产。在以上因素作用下, 城商行的法人治理结构难以完善, 权力缺少制衡, 以致影响了城商行的发展。
3.3 资本结构不合理
据银监会最新消息, 2011年银监会不会对银行业的资本金充足率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但在资本结构上要求商业银行提高一级资本即核心资本的比率。一级资本, 即核心资本。对于银行来说, 核心资本是银行价值链中增值环节最大的资本, 是银行所有资本的核心, 在银行所有资本中起着火车头和发动机的作用。
而目前对于多数的城商行来说, 核心资本充足率虽然达标, 但还是未达到较高的理想水平。比如绍兴银行, 2009年, 核心资本为202045万元, 附属资本为25000万元, 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81%。10.81%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已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但是城商行面对房地产贷款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 潜在风险很大, 其现在的资本结构应对风险的能力将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次级债的发行方面, 城商行发行次级债逐年增多, 主要是因为城商行补充资本金的需求增大, 渠道却较少。城商行改制深入后, 资本实力逐渐壮大, 将小银行做大的意愿比较迫切。同时, 监管部门也鼓励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 业务推进会比较快。但受到资本充足率的限制, 中小银行的资本金会比较紧张, 进而制约规模的扩大及跨区域发展的战略推进。随着监管部门要求的提高, 城商行发行次级债面临受限的可能, 所以很难改善其资本结构。
4 适宜于城商行的资本筹集与管理方法探讨
4.1 建立不良资产处置和预防机制
利用资产回收、资产重组与资本市场相结合、准许外资金融机构收购不良债权等方法处理不良资产。推行不良贷款挂牌清收制度, 明确责任, 细化奖惩, 扎实做好存量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工作, 并加大对新增贷款质量检测的稽核力度。
建立消除不良资产产生的新机制, 一方面进行改革, 加强风险管理, 分散风险, 降低高风险贷款的比例;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减少银行风险的积累程度;最后, 加强信用文化的建设。
4.2 扩大资本筹集渠道
(1) 鼓励民间资本加入城商行。
目前, 民间资本占城商行资本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 特别是浙江等民间资本活跃的地区。有消息显示, 城商行的普通股中, 民间资本占比已经达到45%。截至2009年年末, 浙江11家城商行民间资本在总股本中的占比已经达到73.27%, 有的银行甚至达到了100%。
民间资本的注入有助于改善股权结构, 提升城商行的活力。
(2) 引入外国资本加入城商行。
由于国家对外资金融自购管控严格, 以及入股城商行比较便宜, 外资热衷于注资城商行, 引进国外资本成为城商行增资的渠道。但城商行在接受外资注入时, 应权衡利弊得失, 审慎选择。
(3) 股份制改造上市。
各方面符合要求的城商行应积极走改造上市之路, 获得更大的资本支持。
(4) 发行债券性资本。
次级债危机后, 我国提高了对次级债务的管理要求, 要求提高核心资本以降低风险。但城商行不应因此摒弃债券性资本, 而应利用合理的债券性资本规模增强资本活力。
(5) 组建金融控股公司。
目前, 很多城商行“抱团”谋求突破区域的发展, 组建金融控股公司与此类似, 其规模效应可缓解城商行的资本压力, 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6) 精简机构。
城商行的盲目增加分支机构的问题比较突出, 占用了大量资金的同时并未获取应有的效益。城商行应在机构设置上进行研究和选择, 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向力力.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经济发展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6.
[2]卢俊.资本结构理论研究译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3]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席祖清.对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问题的实证研究[J].中国金融, 2006.
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本增值研究 篇11
摘要:文章从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内涵区别入手,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本的构成,并阐释了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本管理过程中的不足,最后对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本增值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本增值;人力资源
对人力资本概念的理解有两类,一类是“内容说”,“强调人力资本的内容构成,认为人力资本是个人具备的才干、知识、技能和资历,并且还有时间、健康和寿命,甚至包括组织权威”。另一类是“功效说”,强调人力资源内在和外在的效用,把人力资本定义为“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
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本管理而言,将人视为资本。与实物资本具有同等特性:投资性、逐利性、价值性、有限性和增值性等,必须作为资本进行保值和增值。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重心是提高人力资源价值。所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高速发展。其人力资本增值方面的研究目前却并不多也不够深入。人力资本涉及具体的投资、积累、回报过程,本文希望在其人力资本增值的战略上进一定的针对性的研究探索。
一、商业银行人力资本的主要组成
商业银行人力资本主要包括管理者、核心业务人才、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风险经理、IT人才、业务熟练的柜员及等内容。
1、管理者。管理者是商业银行内部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的总称,包括各级机构负责人即银行行长类管理者,各级机构内设部门负责人即部门经理类管理者。管理者属于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
2、核心业务人才。核心业务人才是指在商业银行某一业务领域,通过长期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并能熟练运用业务知识对相关业务进行指导、改进,以提高工作效率,创造银行价值的操作型人才类无形资产。
3、客户经理。客户经理是商业银行负责信贷类、中间业务类、个人金融类业务营销,拓展客户关系的具备金融产品知识和沟通技巧的市场营销型专业人才,属于市场开拓或产品营销型人力资本。
4、产品经理。产品经理是商业银行中通过接收内外部人员反馈的产品和服务信息,进一步分析、了解客户对金融产品、服务的需求,在对市场和产品特点深入研究基础上,为客户量身定做专门金融产品、服务的一类专业人才。
5、风险经理。风险经理是根据商业银行相关制度、规定。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对商业银行资产、金融产品中具有风险性的部位、环节进行审核、控制,揭示风险隐患,以期降低风险。减少损失,保全银行资产,提高银行收益的专业型人才。
6、IT人才。IT人才是负责银行IT整体规划,根据业务人员提出的业务需求开发应用系统,对系统运行进行日常维护和版本升级的专业性人才。IT人才作为商业银行技术创新型人力资本,在银行业务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7、业务熟练的柜员。业务熟练的前台柜员是具有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文化水平、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熟悉支付结算等银行规章制度和业务产品知识,具有一定服务手段和与客户沟通能力,依托银行营业网点,为客户提供对公、对私产品服务的银行员工。
二、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概念混为一谈。国有商业银行的人事部门基本从传统国有垄断企业的“人事科”转化而来,行政官僚性比较明显,工作重心并没有从最初就定位于市场竞争和人才的开发和培育,而且领导层对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概念的认知仍存在一定的误区。很多商业银行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本管理只是说法的不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致,这种认知导致很多中资银行的人力资源部门尽管对外宣称重视人力资本的开发,但是具体的实际做法沿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做法,如重视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关注员工的福利待遇,以及员工的职业发展等。这种做法中银行员工处于被开发和利用的地位,并没有确立人力资本管理理念所宣扬的员工居于保值增值的主体地位。
2、国有商业银行对人力资本缺乏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最常用的手段主要是思想教育、荣誉奖励、奖金激励、职务晋升等。考核突出表现为只关心被考评者过去的业绩,而不关心达到绩效目标所经历的过程:把考核理解成对员工的评价,为员工的工资发放和晋升提供依据,对员工未来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缺乏关注,忽视了考核的本身目的在于提高员工的个人绩效水平,不注重主管与员工的经常性沟通。
3、职业生涯管理缺位,员工归属感下降,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价值的实现
在现阶段,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人员分流”政策成为前一阶段主要改革措施,但人员分流并没有实行人员细分,因此难于在分流过程中实现留住人才和激励人才之目的,同时,银行自身机制的改变使员工对银行组织的忠诚度产生动摇,“朝不保夕”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主人翁精神,银行的人力资源价值难以得到充分体现。随着新兴股份制银行与外资金融机构在优厚薪酬待遇、合理用人机制等的诱惑下,造成国有商业银行内一大批高素质优秀专业人才的流失。
4、培训的战略导向不强,影响人力资本持续创造价值。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虽然以各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培训,但没有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制定和实施培训规划。培训体系的建立不够完整。重实用、轻培养。存在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的现象,在培训内容上比较注重技能培训,对员工素质培养和潜能开放培训相对较少,在培训结果的使用上,也没有将员工培训的成绩作为聘任聘用。岗位调配、晋级晋职的重要依据。
三、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本增值的途径研究
1、打造学习型组织。为人力资本增值营造环境。学习型组织是在发展中形成了持续的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的组织。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在于活出生命的意义,可以用心灵的转变来概括,“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地一起研究如何共同学习”。这是对传统权力等级型组织的否定。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学习成为生命的一部分。由于终身学习成为一种需要。员工得以继续维持原有的知识优势,并能够取得自身价值的拓展。
在打造学习型银行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的各级领导必须实现角色上的转变。从管理者、领导者转变成“设计师”、“教练员”和“服务者”。为员工们创造深入学习,持续学习的氛围。
中央银行在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探索中做得就很成功,他们在原有的组织框架中引入矩阵组织结构,形成了以下几个优势:一是能够最有效地整合组织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以在工作流动性需求和职能管理之间保持平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二是可随时增加或减少内部成员,使人员配备和任务结合。组织内成员交流和沟通比
较畅通。三是能够消除各部门间的本位主义,加强横向联系,团队化工作、团队化学习得以实现。有利于促进理念、技术、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从而强化组织的学习效能。
2、留住各类型人才,保全银行的人力资本。加里,贝克尔指出,人力资本投资的动机取决于预期收益率,如果其它条件不变,员工工作时期的延长增加了投资的收益率。如果这项工作并不是工作者所期望的。个人预期工作时间不长,那么工作者就不会有进行投资的积极性。
银行要留住人才,首先就要建立各层级员工的职业归属感。提升员工归属感涉及到企业文化塑造,绩效管理,科学的激励机制。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等人力资本管理的很多方面:二是拓宽沟通的渠道。适时的沟通还可以及时疏导员工不满情绪。减轻工作压力。银行要着力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克服纵向沟通的阻力,使上下级进行平等对话。并且沟通内容应该较以往内容扩大化,员工的生活、学习都可以成为关注对象。
上海银行浦东分行在这方面做的就很好。他们定期举办员工联谊会、员工出游,并开展类似家庭日这样的活动,创造优良的工作氛围,让员工真心情愿留在上海银行工作。
3、教育培训,人力资本投资的首要途径。培训是银行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培训可以获得长期收益。所以,人力资源会计的提倡者认为,教育培训属于资本性支出,不应该费用化而应该资本化。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项目实施与管理、培训效果评估与反馈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企业员工培训项目系统。结合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建立近期、中期、远期的培训计划则由此组成了企业完整的培训体系,这是保证商业银行面对外部市场竞争情形的变化均可经培训造就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本的基本要求。
4、职业生涯管理。助力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企业要解决好用怎样的人和怎样用人的问题,从招聘开始,就要策划职业生涯管理。商业银行可广泛引入测评工具分析员工的个性与人力资本价值所在,帮助员工做好职业定位与开发。在人力资本配置过程中要遵循人力资本增值途径,使岗位和个人互相适应,通过最优配置使人力资本发挥最大价值。职业生涯管理应该兼具宏观性与微观性。一方面度身定做,一方面整体规划,把个人生涯和组织的生涯结合起来,达到两者的平衡。引导员工使其发展轨迹与企业目标一致。国有商业银行在具体用人工作中,还可以大力推行竞聘上岗的用人办法,再配以科学的绩效考核、薪酬与晋升机制。拓展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保证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5、岗位轮换,充分满足人力资本的流通特性。银行的各工作岗位具有业务种类全,业务量大的特点。造成银行分工比较细,使得长期在同一部门、同一岗位工作的员工。只对自己分管的业务熟悉,而对其他业务知识了解较少,这极大降低了员工的综合业务素质。实行岗位轮换后。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就能得到在各岗位学习、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岗位轮换过程中,知道自己的特长是什么,能胜任哪个岗位的工作,为员工公平竞争上岗打好基础,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个人发展与银行机能提升的双赢。
在轮岗过程中可考虑部门之间交流、总行与分行交流、国内行与国外行的交流。通过部门间交流可以提高员工系统把握全行业务,提高业务运转的合理性:通过总分行交流有利于将政策制定与实际工作相融合,避免管理与业务具体操作脱节带来的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况:通过国内外行交流既可以扩大员工视野,更新理念,也可以对国际业务和国际准则进行实地印证,强化实践、提高能力。
6、建立科学严谨的管理信息系统,保障人力资本管理顺利实施。应对新形势对人力资本管理要求的系统必须能够达到更高的要求:高效地帮助人力资源部门处理人事管理、报销管理、医疗管理、休假管理、出勤管理、招聘管理和薪资管理等日常事务,支持人力资源部门的众多配合组织实现战略目标的行为。具体来说,人事管理子系统能否全面记录银行员工的所有相关信息,支持员工对个人信息的实时更新;保障管理子系统能够实现基于企业薪资体系支持从报销申请到审批等流程的管理:医疗管理子系统能够记录员工的健康状况和医疗报销信息:休假管理子系统帮助员工申请休假;出勤管理子系统能够轻松记录员工的出勤状况:招聘管理子系统能根据职位进行求职者的建立筛选,录用职工基本情况的记录。浦东发展银行就借助eHR系统,实现对全行业务流程、关键操作步骤和全行一万四千多名员工的整合;引入标准化、自动化的操作系统提高浦发银行人力资本数据的质量和集成性,进而提高管理层获取相关信息和决策能力:通过支持员工的自助服务,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服务能力,极大的增加了员工对组织的满意度。
商业银行资本分析 篇12
经济资本是基于内部资源优化配置管理需要的、对金融机构风险的全面度量,是国际领先银行近十年来最具创新性和影响力的管理工具,影响着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银行资本管理是在资产负债管理基础上的自然延伸,经历了从仅凭资产规模监督管理到现在逐渐推行的兼顾风险收益的经济资本管理阶段,对于我国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实现价值最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资本是通过建立精确系统的风险模型计算得出的,从而将事后的风险控制转化为事前的风险防范,体现了变被动为主动的积极思维,有利于维持商业银行自身稳健运营,也有利于维护整个社会的经济金融稳定,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1 文献综述
国外专家学者很早就开始了在银行经济资本配置方面的理论研究,体系已较为成熟,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系统完整性。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则相对比较落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才逐渐加强对资本管理的关注,对RAROC指标模型的引进则更晚,鲜少有深度研究经济资本配置的文献,大多仍是对国际上较为成熟先进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评述介绍,缺少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上的计量评判。现将系统梳理有关经济资本配置的研究思路与成果。
经济资本概念的深入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78年,美国信孚银行也即美国银行家信托公司,其风险管理部门当时开发出一种考虑风险因素并覆盖资本的风险调整后收益率即RAROC指标方法来衡量考察商业银行经营实力。在这之后很多学者陆续都采用RAROC方法来研究银行的经济资本配置和经营绩效的评估。Petet Miuet al.[1]研究了基于风险调整后收益率的资本绩效评估中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评估最低预期资本收益率与投资组合中债务工具的资本配置。分析发现最低预期资本收益率在不同行业部门和不同信用等级债务人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如果忽视了最低预期资本收益率的差异,那么对于盈利性的评估将受到明显影响。在经济资本配置方面,James[2]和Zaik[3]系统阐述了美国银行如何运用RAROC模型对不同的业务单元进行经济资本配置的研究并进行绩效评价。在经济资本的配置管理中较为重要的一环为评估本轮经济资本配置的绩效以便对下一轮的经济资本配置进行动态的调整。Soughton et al.[4]分析了当最优资本结构与相关资产风险时还有当股权资本成本较高不能立即增加时的企业经济资本配置的决定,力求股东价值最大化,在模型中部门经理收集私人信息并被授予风险项目选择的权利,优化机制与EVA修正、RAROC绩效测量系统有关。在多部门背景下,最优资本配置机制考虑了能使企业整体EVA值最大化的有价值的外部性。
随着一系列巴塞尔协议的出台,我国银行逐渐开始关注各种风险并加强自身资本管理,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的研究就越来越丰富。在经济资本配置应用方面,张学峰[5]在对账面资本、监管资本、经济资本进行介绍的基础上,解释了RAROC的内涵及具体计算方法,并阐述了RAROC如何应用在经济资本配置中,将其与传统指标相比较突出了利用RAROC方法配置经济资本的优势和重大意义。武剑[6]介绍了经济资本配置的数理模型,使资本管理体系覆盖所有风险运用绝对风险贡献法或非预期损失分配法来确定经济资本的分配系数,然后通过非线性规划模型将经济资本配置到各业务单元中,该体系仍需不断完善补充。王炯[7]具体介绍了静态经济资本配置与动态经济资本配置这两种经济资本的配置思路,静态经济资本配置计算模型有内部β配置法、资本增量配置法等。动态经济资本配置则需要先建立股东价值最大化函数,分析约束条件,构建动态配置模型,并求解最优结果,最后分析配置结果形成良好的配置循环。刘吕科等[8]强调了经济资本在贷款定价、资本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我国经济资本模型由于缺乏稳健可靠的验证而未得到广泛应用的问题,随后构建了验证经济资本模型的框架,借助行业实践经验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别阐述经济资本模型的验证,以便给我国经济资本模型的验证提供借鉴。
近年来随着巴塞尔协议的陆续颁布、国内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银行业深化改革创新,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逐渐重视资本风险管理,力争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提升核心竞争力。国内在经济资本配置方面的研究陆续增加,在总结国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持续丰富适应国内金融环境,分别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状况与主要存在的问题,实证方面还有待继续深入分析。总的来看,关于目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的绩效及效率这一方面的全面分析研究还较少,不能切实地说明如今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中的问题,仍有待补充完善。
2 研究设计
在经济资本的整个动态配置过程中,风险是基础,根据其计算得出的经济资本总量为后面评估配置绩效提供了依据,而后凭借各分部经济资本收益率指标可优化调整下一轮配置过程。在正确的经济资本配置理念的引领下,商业银行在配置经济资本时往往会结合考虑风险与收益相平衡的原则追求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这一目标可以转化为使得经济增加值(EVA)或者风险调整后收益率(RAROC)越大越好。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将精力倾向于并着重发展风险调整后收益率较高的部门或产品业务,从本质上改善风险调整后收益率较低的部门或业务结构或倾注较少精力于其中。银行应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本,尽最大可能提高商业银行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水平,改善整体经营效益。如果商业银行在配置经济资本时,将一个分部上的单位经济资本转移到另一个分部时没有再使额外利益有所增加,也就是说每一种业务的风险调整后收益都相等时,那么该银行的经济资本配置就达到了最优化状态。
RAROC是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又称为经济资本回报率,以RAROC为核心的体系就是综合考虑每一个部门、产品业务条线等单元的风险和收益情况,使其相匹配,整个分析框架中这两者缺一不可。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一般可表示为:
该部分的实证分析是建立在RAROC指标基础之上的,准备从银行整体和个体角度分别分析其在不同业务分部上的经济资本配置状况。首先,通过计算并比较各样本银行不同种类业务的RAROC即风险调整后收益率大小,评估在目前经济资本配置水平下我国上市银行不同类业务的发展状况。其次,根据计算得出的各样本银行各单元业务整体RAROC的标准差及大小来考核比较不同银行的经济资本配置效率。按照公式(1)以及RAROC即风险调整后收益率与EVA即经济增加值的关系,可以将其转化为更加直观简单的方式,则为:
RAROC值是整个实证分析的核心基础,经济资本与经济增加值是计算过程中的两个关键要素。将其向下逐级分解,每一层级上均可以将各银行针对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以全面详尽地对上市银行业务经营及经济资本配置状况进行剖析,整体实证分析计算过程框架如图1所示。首先将监管资本减去预期损失来计算各银行不同类业务的经济资本。其次,经济资本成本是根据股东预期的最低资本回报率算得的。然后分别按各业务的净利润及经济资本成本计算其EVA即经济增加值,也就是公式(2)中的分子。最后计算EVA与经济资本的比值,即可算出银行各业务的风险调整后收益率即RAROC值。根据计算得出的各业务的RAROC值、各银行的均值及标准差就可以全面对我国各上市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配置状况及效率作进一步分析。
本文选择的样本银行是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根据各上市银行2014年年报所公布的数据信息,16家上市银行中有13家银行年报中含有全面的业务分部数据信息,符合实证研究要求,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分别是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北京银行。研究数据方面选择样本银行2014年一年的截面数据,用来计量和评估研究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如今的经济资本配置状况及效率。上市银行的各项数据指标均来自于各家银行2014年的年报。
3 实证结果及分析
先从总体上分析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配置效率,理论上来看,效率受到风险调整后收益率和RAROC波动幅度两个因素的影响,也就是与RAROC的均值和标准差均有着密切的联系。若银行的RAROC均值越大、标准差越小,则其整体的经济资本配置效率就越优。由表1可以看到我国13家上市银行的计算结果及各银行不同指标的排名情况,从图2中可以更直观地看到各银行的RAROC均值及标准差的高低,整体上来讲经济资本配置效率并不乐观。
首先,RAROC的标准差波动水平普遍不够理想,银行各类业务之间的发展均衡性不高。标准差介于0.0至0.5之间的有6家银行,介于0.5至1之间的有1家银行,而标准差大于1的银行有6家。其中平安银行标准差较大为17.287 34,招商银行是这几家银行中波动最大的,标准差为27.595 2。这两家银行由于在资金业务方面盈利较高,但资产减值损失较少继而由其导致的该业务所占经济资本也相对较少,使得资金业务的风险调整后收益率相对其他银行高很多。而这两家银行的其他两类业务的收益能力并不突出,业务间发展不够均衡,从而导致银行的RA-ROC标准差较大。长期以来税后净利润常被用来考察银行的经营管理效果,但从表中可知经济资本配置效率高低并不与税后净利润水平相符,需要审慎加以评判。众所周知,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自身资金实力雄厚,其税后净利润一直遥遥领先,但各业务之间的发展均衡水平却不如人意,在RAROC标准差指标上,除了交通银行处于第3位,农业银行处于第5位,这两者还尚处于前五位,其余的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却分别列于第8、10、11位,这三者均处于上市银行的中等偏下水平。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税后净利润均处于中间水平,但RAROC的波动水平也较高。其中民生银行表现较好列于第4位,中信银行列于第7位,处于中间水平,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则排名较后,经济资本配置水平较不均衡。城商行虽然发展起步晚,资产规模等相对较为落后,净利润水平也较低,但业务发展均衡程度都处于中等水平以上,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分别居于第1、2位,宁波银行居于第6位。
其次,银行各类业务发展的均衡水平与风险调整后收益率的大小匹配度不高。从风险调整后收益率大小即RAROC均值上看,并未呈现传统的“国有银行最高,股份制银行次之,城商行最弱”的规律,而是参差不齐。排名前六的银行中这三类银行皆有,表明我国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业正不断增强盈利能力并缩小差距赶超国有商业银行。各银行RAROC标准差的排序并不与其收益率排序情况相一致,例如RAROC最高的招商银行其标准差却处于第13位,反差较大,业务均衡发展水平不佳。而风险调整后收益率处于第13位的中信银行,其RAOROC标准差列于第7位,业务盈利能力较弱,均衡发展水平处于中间水准。
从总体上来讲,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效率不高,亟需优化提升。结合RAROC的均值和标准差这两个因素来看,我国大部分上市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在不同业务间的配置还是需要进一步斟酌的,其配置效率的优化提升还有较大空间。有些上市银行资本配置相对较为均衡,但风险调整后收益率较为落后,例如交通银行、南京银行等。所以银行对各类业务配置经济资本时,不仅要追求效益增长,还需要均衡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资本配置最优化。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使用2014年我国13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样本数据,以RAROC指标为核心分析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的效率高低问题。结果表明:我国各上市商业银行风险调整后收益率的标准差水平普遍都不够理想,各类业务之间的发展均衡性不高。此外,银行各类业务发展的均衡水平与风险调整后收益率的大小匹配度不高。从风险调整后收益率大小即RAROC均值上看,并不是想当然的国有银行最高,股份制银行次之,城商行最弱,而是参差不齐。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整体上经济资本配置效率不高,亟需优化提升。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①为了增加商业银行调整产品业务结构的灵活性,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可以适当地提高银行各分支行或各业务条线部门执行经济资本配置的自主性,即在符合监管的条件下给予相关部门一定的自主权,根据其自身经营需要来调整产品业务结构,以更快更好地调整经营策略实现效益最大化。②在监管部门日益严苛的要求下,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等指标也会制约银行资产规模的增长。另外银行内部协调管理的平均成本与难度均会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张而增加,可能会影响银行的经营效益。所以对于规模不经济的银行需要适当地缩小或优化调整其资产规模,不能仅一味地追求资产扩张,要在强化自身盈利能力的基础上化解不良资产存量,优化资产结构,提高整体资产质量。对于规模较小的股份制银行或城商行可以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进行不同地域间的合并重组,改善资本结构与银行治理,提高资本防御与缓释风险的能力。③银行应加快改善业务经营模式,在符合逆周期监管的要求下,调整各业务放款的比例,以缓解对贷款总规模的影响满足监管要求。还应加大对信用风险的重视程度,增强盈利能力,适当提高相应的拨备覆盖水平以缓解不良贷款的压力,降低经营风险。
摘要:在资本约束日益严格的情形下,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年我国13家上市银行的相关数据,以RAROC指标为核心分析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的效率高低问题。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各上市商业银行风险调整后收益率的标准差水平普遍都不够理想,各类业务之间的发展均衡性不高。此外,银行各类业务发展的均衡水平与风险调整后收益率的大小匹配度不高,最终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上市银行,经济资本,动态配置,风险调整后收益率(RAROC)
参考文献
[1]PETET MIU,BOGIE OZDEMIR,EVREN CUBUKGIL.Determining hurdle rate and capital allocation in credit portfolio management[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2015(5):1-31.
[2]JAMES C.RAROC based capital budgeting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a case study of bank capital allocation[C].Working Paper,Wharton School,1996:1-31.
[3]ZAIK E,WALTER J,KELLING J G.RAROC at bank of America:from theory to practice[J].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Summer,1996,9(2):83-93.
[4]SOUGHTON,M NEAL,JOSEF.Optimal capital allocation using RAROC and EVA[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7(16):312-342.
[5]张学峰,张长海.RAROC在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中的应用[J].经济师,2007(1):68-69.
[6]武剑.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理论模型与案例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9(5):69-77.
[7]王炯.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思路与模型构建[J].经济经纬,2009(2):132-135.
【商业银行资本分析】推荐阅读:
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09-14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05-20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分析06-11
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分析06-22
商业银行监管博弈分析08-12
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分析09-09
商业银行存款结构分析09-14
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分析07-04
商业银行财务分析要点07-2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分析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