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资本论文

2024-08-31

商业资本论文(精选8篇)

商业资本论文 篇1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二○一一年八月十二日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5 第二章 资本充足率计算和监管要求...........................6 第一节 资本充足率计算范围................................6 第二节 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8 第三节 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9 第三章 资本定义..........................................10 第一节 资本组成.........................................10 第二节 资本扣除项.......................................12 第三节 少数股东资本的处理...............................14 第四节 特殊规定.........................................15 第四章 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15 第一节 总体要求.........................................15 第二节 权重法...........................................16 第三节 内部评级法.......................................20 第五章 市场风险加权资产计量..............................25 第一节 总体要求.........................................25 第二节 标准法...........................................26 第三节 内部模型法.......................................27 第六章 操作风险加权资产计量..............................28 第一节 总体要求.........................................28 第二节 基本指标法.......................................28 第三节 标准法...........................................29 第四节 高级计量法.......................................30 第七章 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30 第一节 总体要求.........................................30 第二节 治理结构.........................................31 第三节 风险评估.........................................35 第四节 资本规划.........................................36 第五节 监测和报告.......................................37 第八章 监督检查..........................................39 第一节 监督检查内容.....................................39 第二节 监督检查程序.....................................41 第三节 第二支柱资本要求.................................42 第四节 监管措施.........................................43 第九章 信息披露..........................................46 第十章 附则..............................................48 附件1 资本工具合格标准

附件2 信用风险权重法表内资产风险权重、表外项目信用转换系数及合格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附件3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暴露分类标准 附件4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要求 附件5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缓释监管要求 附件6专业贷款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附件7 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附件8 资产证券化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附件9 市场风险标准法计量规则 附件10 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监管要求 附件11 操作风险资本计量监管要求 附件12 外部评级使用规范 附件13 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要求 附件14 商业银行风险评估标准 附件15 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监督检查 附件16 信息披露要求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商业银行资本监管,促进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三条 第四条 管要求。

第五条

本办法中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

一级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一级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核心一级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

第六条 第七条

商业银行应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计算并表和未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应建立在充分计提并表的资本充足率。

贷款损失准备等各项损失准备的基础之上,贷款损失准备应能够充分抵御贷款预期损失。

第八条

商业银行应按照本办法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资本应抵御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包括商业银行应达到本办法规定的资本充足率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个体风险和系统性风险。架构和稳健的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

第九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按照本办法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资本管理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根据监督检查结果调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

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按照本办法披露资本充足率信息。

第二章 资本充足率计算和监管要求

第一节 资本充足率计算范围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未并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范围应包括商业银行境内外所有分支机构。并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范围原则上应包括商业银行以及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其直接或间接投资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及被投资金融机构共同构成银行集团。

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计算并表资本充足率,应将以下境内外被投资金融机构纳入并表范围:

(一)商业银行直接拥有,或子公司拥有,或与其子公司共同拥有被投资机构50%以上表决权的被投资金融机构;

(二)商业银行拥有被投资金融机构50%以下(含)的表决权,但与被投资金融机构之间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将其纳入并表范围:

1.通过与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持有该金融机构50%以上的表决权;

2.根据章程或协议,有权决定该金融机构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3.有权任免该金融机构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的多数成员; 4.在被投资金融机构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占多数表决权。

(三)在确定能否控制被投资金融机构时,应当考虑母银行和子公司持有的被投资金融机构的当期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的认股权证等潜在表决权因素,对于当期可以实现的潜在表决权,应当计入母银行对被投资金融机构的表决权;

(四)其他证据表明商业银行实际控制被投资金融机构的情况。

控制,是指一个公司能够决定另一个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据以从另一个公司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

第十三条

对于商业银行未持有多数股权或未控制的承担有限责任的独立法人金融机构,如根据风险相关性,其对银行集团整体风险的影响程度,符合下列情况时,商业银行应将其纳入并表资本充足率计算范围:

(一)具有业务同质性的多个金融机构,虽然单个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占银行集团整体资产规模的比例较小,但该类金融机构总体风险足以对银行集团的财务状况及风险水平造成重大影响;

(二)被投资金融机构所产生的合规风险、声誉风险造成的危害和损失足以对银行集团的声誉造成重大影响。

第十四条

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规定,但不适用与商业银行相当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规定的其他被投资的承担有限责任的独立法人金融机构,包括但不限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企业年金公司和信托公司等,不纳入计算资本充足率的计算范围。对此类金融机构的投资按以下原则处理:

(一)从银行集团资产负债表中剥离此类金融机构的资产及负债;

(二)从资本中扣除银行集团在此类金融机构中的所有股本及其他监管资本投资;

(三)从资本中扣除此类金融机构的资本缺口。第十五条

商业银行持有被投资金融机构50%以上表决权或拥有被投资金融机构的控制权,但被投资金融机构处于以下状态之一的,可不列入并表范围:

(一)已关闭或已宣布破产;

(二)因终止而进入清算程序;

(三)受所在国外汇管制及其他突发事件的影响、资金调度受到限制的境外被投资金融机构。

第十六条

计算未并表资本充足率时,商业银行应从资本中扣除其对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规定的金融机构的资本投资。若这些金融机构存在资本缺口,还应扣除相应的资本缺口。

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本办法制定并表和未并表资本充足率计算规则。未经银监会批准,商业银行不得调整并表和未并表资本充足率计算范围。

第十八条 算范围。

第二节 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

第十九条

资本充足率银监会有权根据商业银行及其附属机构股权结构变动、业务类别及风险状况确定和调整并表资本充足率的计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

总资本-扣减项100%

风险加权资产一级资本-扣减项100%

风险加权资产一级资本充足率8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扣减项100%

风险加权资产第二十条 本和扣除项。

第二十一条

商业银行资本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商业银行应按照本办法第三章的规定计算各级资

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包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加权资产和操作风险加权资产。商业银行应按照本办法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的规定分别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加权资产和操作风险加权资产。

第三节 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

第二十二条 资本要求。

第二十三条 于最低资本要求:

(一)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

(二)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6%;

(三)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第二十四条 来满足。

特定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在最低资本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之上计提逆周期资本。逆周期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0-2.5%,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包括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附加资本要求以及第二支柱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在任何时点上均不得低

商业银行应在最低资本要求的基础上计提储备资本。储备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2.5%,由核心一级资本逆周期资本要求的计提与释放规则由银监会另行规定。第二十五条 应计提附加资本。

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1%,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

若国内银行被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所适用的附加资本要求不得低于巴塞尔委员会的统一规定。

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认定标准由银监会另行规定。第二十六条

除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和第二十五条规定的资本要求以外,银监会可在第二支柱框架下提出更审慎的资本要求,确保资本充分覆盖风险,包括:

(一)根据风险判断并基于一定规则,银监会针对部分资产组合提出的特定资本要求;

(二)根据监督检查结果,银监会针对单家银行提出的特定资本要求。

第二十七条

除上述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外,商业银行还应满足杠杆率监管要求。

杠杆率的计算规则和监管要求由银监会另行规定。

除本办法第二十三条和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外,系统重要性银行还

第三章 资本定义

第一节 资本组成

第二十八条

商业银行发行的各级资本工具应分别满足本办法附件1的合格标准。第二十九条

核心一级资本包括:

(一)合格的实收资本或普通股;

(二)资本公积,应进行以下调整:

1.扣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的股权类和债券类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净利得;

2.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公允价值变动未实现部分累计为净利得的,应扣除;为净损失的,应加回;

3.现金流套期有效部分中的套期工具和被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累计为净利得的,应扣除;为净损失的,应加回;

4.扣除固定资产重估储备(不包括非自用不动产); 5.扣除将可转换债券中可转换权分拆确认为权益的部分。

(三)盈余公积;

(四)一般风险准备;

(五)未分配利润,应进行以下调整:

1.扣除交易性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未实现累计净利得(考虑税收影响后);

2.若使用公允价值选择权的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未实现部分为净利得的(考虑税收影响后),应扣除;为净损失的(考虑税收影响后),应加回;

3.扣除当期利润中预计分配但实际尚未分配的利润。

(六)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七)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第三十条

其他一级资本包括:

(一)合格的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

(二)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第三十一条

二级资本包括:

(一)合格的二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

(二)超额贷款损失准备:

1.商业银行采用权重法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超过150%贷款拨备覆盖率的部分)可计入二级资本,但计入部分不得超过对应贷款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1.25%;

2.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超过预期损失的部分)可计入二级资本,但计入部分不得超过对应贷款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0.6%。

(三)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的股权类、债券类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未实现净利得的50%;

(五)固定资产重估储备(不包括非自用不动产)的70%;

(六)交易性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未实现累计净利得(考虑税收影响后)。

第二节 资本扣除项

第三十二条

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商业银行应从核心一级资本中全额扣除以下项目:

(一)商誉;

(二)其他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除外);

(三)非暂时性因素引起的净递延税资产;

(四)贷款损失准备缺口,包括:

1.商业银行采用权重法计算贷款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相应贷款损失准备低于150%贷款拨备覆盖率的缺口;

2.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算贷款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相 应贷款损失准备低于预期损失的缺口。

(五)与资产证券化销售相关的收益;

(六)养老金资产抵扣递延税负债后的净额;

(七)直接或间接持有本银行的股票;

(八)银监会认为需要扣除的其他项目。第三十三条 资本中对应扣除。

对应扣除是指从银行自身相应层级资本中全额扣除,即核心一级资本投资从自身核心一级资本中扣除,其他一级资本投资从自身其他一级资本中扣除,二级资本投资从自身二级资本中扣除。如果银行自身某一级资本净额小于应扣除数额,缺口部分应从更高级的资本净额中扣除。

第三十四条

商业银行对金融机构的非大额少数资本投资,金额合计超出本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10%的部分,应从相应监管资本中对应扣除。

非大额少数资本投资是指商业银行对金融机构各级资本投资占该被投资金融机构普通股资本的10%(不含)以下,且不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资本投资。

第三十五条

商业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大额少数资本投资中,核心一级资本投资合计超过本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10%的部分应从银行核心一级资本中扣除。

商业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大额少数资本投资中,其他一级资本投资和二级资本投资应全额从相应层级监管资本中对应扣除。

大额少数资本投资是指商业银行对金融机构各级资本投资占该被投资金融机构普通股资本的10%(含)以上,且不符合本办

商业银行之间通过协议相互持有的各级资本工具,或银监会认定为虚增资本的各级资本投资,应从相应监管法第十二条规定的资本投资。

第三十六条

不依赖于银行未来盈利、由暂时性因素引起的递延所得税净资产,超出本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10%的部分从核心一级资本中扣除。

第三十七条

根据本办法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的规定,未在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中扣除的对金融机构的大额少数资本投资和暂时性因素引起的净递延税资产,合计金额不得超过本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的15%。

第三节 少数股东资本的处理

第三十八条

核心一级资本中少数股东资本计算方法

附属公司核心一级资本中少数股东资本用于满足核心一级资本最低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的部分,可以纳入并表核心一级资本。最低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是下面两项中较小者:

1.附属公司核心一级资本最低要求加储备资本要求; 2.母公司并表核心一级资本最低要求与储备资本要求归属于附属公司的部分。

第三十九条

其他一级资本中少数股东资本计算方法

附属公司一级资本中少数股东资本用于满足一级资本最低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的部分,扣除已纳入并表核心一级资本的部分后,剩余部分可以纳入并表其他一级资本。最低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是下面两项中较小者:

1.附属公司一级资本最低要求加储备资本要求;

2.母公司并表一级资本最低要求与储备资本要求归属于附属公司的部分。第四十条 二级资本中少数股东资本计算方法

附属公司总资本中少数股东资本用于满足总资本最低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的部分,扣除已纳入并表一级资本的部分后,剩余部分可以纳入并表二级资本。最低要求和储备资本要求是下面两项中较小者:

1.附属公司总资本最低要求加储备资本要求;

2.母公司并表总资本最低要求与储备资本要求归属于附属公司的部分。

第四节 特殊规定

第四十一条

商业银行发行的二级资本工具如有确定到期日,则该二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在距到期日前最后五年,其可计入二级资本的金额,应按100%、80%、60%、40%、20%的比例逐年减计。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发布前商业银行发行的不合格的二级资本工具,从2013年1月1日起计入监管资本的数量按年递减10%,2022年1月1日起不再计入监管资本。本办法发布后商业银行发行的不合格二级资本工具将不再计入监管资本。

第四章 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

第一节 总体要求

第四十三条

商业银行可采用权重法或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 产,应符合本办法的规定,并经银监会核准。内部评级法未覆盖的风险暴露应采用权重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未经银监会批准,商业银行不得变更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方法。

第四十四条

商业银行申请采用内部评级法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提交申请时内部评级法资产覆盖率应当不低于50%,并应在三年过渡期内达到80%。

内部评级法资产覆盖率=按内部评级法计算的风险加权资产/(按内部评级法计算的风险加权资产+按权重法计算的内部评级法未覆盖信用风险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100% 第四十五条 第四十六条

权重法下各类表内资产风险权重、表外项目信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应满足本办法规定用转换系数以及合格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见附件2。的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标准及内部评级体系监管要求,具体见附件3和附件4。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可以按照附件5的规定审慎考虑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风险抵补作用。

商业银行可以采用监管映射法计算专业贷款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算方法见附件6。

第四十七条 第四十八条

第二节 权重法

商业银行应单独计算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加权商业银行应单独计算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的资产,计算方法见附件7。

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算方法见附件8。第四十九条 权重法下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为银行账户表内资产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与表外项目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之和。

表内资产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为各类表内资产扣除相应的贷款损失专项准备或减值准备后,与对应风险权重的乘积。

表外项目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为表外项目名义本金扣除相应的减值准备后,乘以对应信用转换系数,获得等同于表内资产的风险资产,再按表内资产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规则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第五十条 第五十一条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风险权重为0%。商业银行对境外主权和金融机构债权的风险权重,以相应国家或地区的外部信用评级结果为基准。

(一)对其他国家或地区政府及其中央银行的债权,该国家或地区的评级为AA-(含AA-)以上的,风险权重为0%;AA-以下,A-(含A-)以上的,风险权重为20%;A-以下,BBB-(含BBB-)以上的,风险权重为50%;BBB-以下,B-(含B-)以上的,风险权重为100%;B-以下的,风险权重为150%;未评级的,风险权重为100%。

(二)对境外商业银行的债权,注册地所在国或地区的评级为AA-(含AA-)以上的,风险权重为25%;AA-以下,A-(含A-)以上的,风险权重为50%;A-以下,B-(含B-)以上的,风险权重为100%;B-以下的,风险权重为150%;未评级的,风险权重为100%。

(三)对境外其他金融机构的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第五十二条 第五十三条

对多边开发银行、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货币基对我国中央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债权的风 金组织等的债权的风险权重为0%。险权重为0%。

第五十四条 第五十五条

对我国政策性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0%。对我国其他商业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5%。

商业银行持有我国其他商业银行的次级债权(未扣除部分)的风险权重为100%。

第五十六条

对我国中央政府投资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而定向发行的债券的风险权重为0%。

对我国中央政府投资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其他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

第五十七条 100%。

第五十八条 第五十九条 权重为75%:

(一)企业符合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的微小企业认定标准;

(二)商业银行对单家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授信总额不超过500万元;

(三)商业银行对此类债权采用组合方式进行管理。第六十条 45%;

(二)用于购买第二套房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为60%;

(三)对已抵押房产,在购房人没有全部归还贷款前,商业银行以再评估后的净值为抵押追加贷款的,追加部分的风险权重为150%;

对我国其他金融机构的债权的风险权重为对一般企业的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对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微小企业债权的风险

商业银行对个人债权的风险权重:

(一)用于购买首套房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为

(四)对个人其他债权的风险权重为75%。第六十一条 第六十二条

租赁业务的租赁资产余值的风险权重为下列资产适用250%风险权重: 100%,租赁业务形成的应收账款按照贷款的方式处理。

(一)未扣除的金融机构股权风险暴露;

(二)未扣除的净递延税资产。第六十三条 权重为400%;

(二)商业银行因政策性原因并经国务院特别批准的对工商企业股权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为400%;

(三)商业银行持有的对工商企业其他股权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为1250%。

第六十四条 第六十五条 第六十六条

非自用不动产的风险权重为1250%。商业银行其他资产的风险权重为100%。商业银行各类表外项目的信用转换系数如下: 对工商企业股权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

(一)商业银行被动持有的对工商企业股权风险暴露的风险

(一)等同于贷款的授信业务的信用转换系数为100%;

(二)原始期限不超过1年和1年以上的贷款承诺的信用转换系数分别为20%和50%,可随时无条件撤销的贷款承诺的信用转换系数为0%;

(三)未使用的信用卡授信额度的信用转换系数为50%;

(四)票据发行便利和循环认购便利的信用转换系数为50%;

(五)银行借出的证券或用作抵押物的证券,包括回购交易中的证券借贷(如回购/逆回购、证券借出/证券借入交易),信用转换系数为100%;

(六)与贸易直接相关的短期或有项目,信用转换系数为 20%;

(七)与交易直接相关的或有项目,信用转换系数为50%;

(八)信用风险仍在银行的资产销售与购买协议,信用转换系数为100%;

(九)其他表外项目的信用转换系数均为100%。第六十七条

商业银行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时,可考虑合格质物质押和合格保证主体提供保证的风险缓释作用。

合格质物质押的贷款,取得与质物相同的风险权重,或取得对质物发行人或承兑人直接债权的风险权重。部分质押的贷款,受质物保护的部分获得相应的较低风险权重。

合格保证主体提供全额保证的贷款,取得对保证人直接债权的风险权重。部分保证的贷款,被保证部分获得相应的较低风险权重。

第六十八条

质物和保证主体担保期限短于被担保债权期

第三节 内部评级法

第六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对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进行分类,至少分为下列六类:

(一)主权风险暴露;

(二)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包括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暴露;

(三)公司风险暴露,包括中小企业风险暴露、专业贷款和一般公司风险暴露;

(四)零售风险暴露,包括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合格循环零 限的,不具备风险缓释作用。售风险暴露和其他零售风险暴露;

(五)股权风险暴露;

(六)其他风险暴露,包括购入应收款及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

主权风险暴露、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和公司风险暴露统称为非零售风险暴露。

第七十条 权资产的计量。

(一)未违约风险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未违约的主权、金融机构、公司风险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计算基于单笔信用风险暴露的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相关性(R)以及有效期限(M)。

未违约零售类风险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计算基于单个资产池风险暴露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相关性。

1.计算信用风险暴露的相关性(1)一般公司风险暴露

(50PD)eR0.121150e主权、金融机构、公司、零售风险暴露风险加1111(50PD)e0.2411150e (2)金融机构风险暴露

1111150PD50PDe eRFI1.250.120.2411150150ee(3)中小企业风险暴露 RSME111150PDe50PDS3e0.12 0.2410.0411127115050eeS为中小企业在报告期的销售额,单位为千万人民币,低于3千万人民币的按照3千万人民币来处理。

(4)零售风险暴露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Rr1=0.15 合格循环零售贷款,Rr2=0.04 其他零售贷款,1111R0335PDr30.e0.16(351ePD)11e3511e35 2.计算期限调整因子

期限调整因子为 1M2.5b11.5b

其中,b0.118520.05478lnPD2 3.计算信用风险暴露的资本要求(K)(1)非零售风险暴露

KLGDN1R0.9991RGPD1RGPDLGD

111.5b1M2.5b(2)零售风险暴露

KLGDN1G(PD)RG1R1R0.999PDLGD

4.计算信用风险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RWA)RWA = K×12.5×EAD

(二)违约风险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K= Max[0,(LGD-EL)] RWA = K×12.5×EAD 其中,EL为预期损失,是指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地位等条件下已违约风险暴露的预期损失最大估计值。

第七十一条

风险参数的确定

(一)违约概率

1.公司、金融机构和零售风险暴露的违约概率为商业银行内部估计的1年期违约概率与0.03%中的较大值;

2.主权风险暴露的违约概率为商业银行内部估计的1年期违约概率;

3.对于提供合格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的风险暴露,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保证人违约概率替代债务人违约概率。

(二)违约损失率

1.初级内部评级法下非零售风险暴露的违约损失率

没有合格抵质押品的高级债权和次级债权的违约损失率分别为45%和75%。

对于提供合格抵质押品的高级债权和从属于净额结算主协议的回购交易,商业银行可以根据风险缓释效应调整违约损失率。

2.高级内部评级法下非零售风险暴露的违约损失率 商业银行应采用内部估计的单笔违约损失率。3.零售风险暴露的违约损失率

商业银行应采用内部估计的零售资产池的违约损失率。

(三)违约风险暴露

违约风险暴露应不考虑专项准备和部分核销的影响。表内资 产的违约风险暴露不应低于以下两项之和:(1)暴露被完全冲销后,银行监管资本下降的数量;(2)各项专项准备金和部分核销的数量。如果商业银行估计的违约风险暴露超过(1)、(2)两项之和,超过部分可视为折扣。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不受该折扣的影响,但比较预期损失和合格准备金时,可将该折扣纳入准备金。

1.初级内部评级法下非零售风险暴露的违约风险暴露 对于表内资产,应按风险暴露名义本金计算违约风险暴露,但可以考虑合格净额结算的风险缓释效应。对于表外项目,贷款承诺、票据发行便利、循环认购便利的信用转换系数为75%,对于可无条件随时取消的贷款承诺,信用转换系数为0%。其他各类表外项目的信用转换系数按照本办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

2.高级内部评级法下非零售风险暴露的违约风险暴露 商业银行应采用内部估计的非零售违约风险暴露。本办法第六十六条规定的信用转换系数为100%的表外项目,应使用100%的信用转换系数估计违约风险暴露。

3.零售风险暴露的违约风险暴露

商业银行应采用内部估计的零售违约风险暴露。对于表外项目的零售风险暴露,商业银行应按照内部估计的信用转换系数计算违约风险暴露。

(四)有效期限

1.商业银行实施初级内部评级法的,除回购类型交易的有效期限为0.5年之外,非零售风险暴露的有效期限为2.5年。

2.商业银行实施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应采用内部估计的有效期限,但最长不超过5年。对中小企业风险暴露可以采用2.5年的平均期限。第五章 市场风险加权资产计量

第一节 总体要求

第七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第七十三条

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应覆盖商业银行交易账户的利率风险和股票风险,以及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的汇率风险和商品风险等四大类别的市场风险。

商业银行的结构性外汇风险暴露不在市场风险资本计量范围之内。

第七十四条

本办法所称交易账户包括为交易目的或规避交易账户其他项目的风险而持有的金融工具和商品头寸。

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头寸是指短期内有目的地持有以便出售,或从实际或预期的短期价格波动中获利,或锁定套利的头寸,包括自营业务、做市业务和为执行客户买卖委托的代客业务而持有的头寸。

第七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清晰的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划分标准,明确纳入交易账户的金融工具和商品头寸以及金融工具和商品头寸在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间划转的条件,并确保执行的一致性。交易账户中的金融工具和商品头寸除应符合本办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外,原则上还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在交易方面不受任何限制,原则上可以随时平盘;

(二)能够完全对冲以规避风险;

(三)能够准确估值;

(四)能够进行积极的管理。第七十六条

商业银行可以采用标准法或内部模型法计量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商业银行采用内部模型法计量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应符合本办法附件10的规定,并经银监会核准。

未经银监会批准,商业银行不得变更市场风险资本计量方法。第七十七条

内部模型法未覆盖所有市场风险类别的,经银监会核准,商业银行可以组合采用内部模型法和标准法计量市场风险资本要求,但银行集团内部同一机构不得对同一市场风险类别使用两种方法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第七十八条

商业银行申请采用内部模型法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的,提交申请时内部模型法覆盖率应当不低于50%,并应在三年过渡期内达到90%。

内部模型法覆盖率=按内部模型法计算的资本要求/(按内部模型法计算的资本要求+按标准法计算的资本要求)×100% 第七十九条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加权资产为市场风险资本要求的12.5倍,即:

市场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资本要求×12.5

第二节 标准法

第八十条

商业银行采用标准法,应分别计算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风险和股票风险四大类别风险的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并单独计算以上述四类风险为基础的相关期权风险的市场风险资本要求,计算规则见本办法附件9。

第八十一条

市场风险资本要求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商品风险、股票风险和相关期权风险的市场风险资本要求之和。其中,利率风险资本要求和股票风险资本要求为一般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和特定风险资本要求之和。

第三节 内部模型法

第八十二条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模型法,应制定完整、全面的市场风险计量方法,确保全面、准确地识别主要风险因素,以准确计量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第八十三条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模型法的,其一般市场风险资本要求为一般风险价值与压力风险价值之和,即:

K = Max(VaRt-1,m×VaRavg)+Max(sVaRt-1,3×sVaRavg)其中:

(一)VaR为一般风险价值,其数值为以下两项中的较大值: 1.根据内部模型计算的上一交易日的风险价值(VaRt-1); 2.最近60个交易日风险价值的平均值(VaRavg)乘以乘数因子(m)。

乘数因子为最小乘数和附加因子之和,最小乘数为3,附加因子根据返回检验的突破次数确定。

(二)sVaR为压力风险价值,其数值为以下两项中的较大值: 1.根据内部模型计算的上一交易日的压力风险价值(sVaRt-1);

2.最近60个交易日压力风险价值的平均值(sVaRavg)乘以3。第八十四条

商业银行使用内部模型计量特定风险资本要求的,应使用内部模型计量新增风险资本要求。商业银行对交易账户新增风险资本要求的计量应符合本办法附件10的规定。

内部模型未达到计量特定市场风险要求合格标准的,或内部 模型未覆盖新增风险的,应按标准法计算特定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第六章 操作风险加权资产计量

第一节 总体要求

第八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的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第八十六条

商业银行可采用基本指标法、标准法或高级计量法计量操作风险资本要求。商业银行采用标准法或高级计量法计量操作风险资本要求,应符合本办法附件11的规定,并经银监会核准。

未经银监会批准,商业银行不得变更操作风险资本计量方法 第八十七条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加权资产为操作风险资本要求的12.5倍,即:

操作风险加权资产=操作风险资本要求×12.5

第二节 基本指标法

第八十八条

商业银行采用基本指标法,以总收入作为其操作风险暴露指标,并应按照以下公式计量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KBIAGI1n n其中:

KBIA为商业银行用基本指标法计算的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GI为过去三年中每年正的总收入,总收入为净利息收入和净非利息收入之和。总收入范围参照本办法附件11的规定;

n为过去三年中总收入为正的年数; α为18%。

第三节 标准法

第八十九条

商业银行采用标准法,应将其业务划分为公司金融、交易和销售、零售银行、商业银行、支付和清算、代理服务、资产管理、零售经纪和其他业务等9个业务条线。业务条线的划分应符合本办法附件11的规定。

第九十条

商业银行采用标准法,应按照以下公式计量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KTSA= { 1-3 Max[(GI1-9 × 1-9),0]}/3 其中:

KTSA 为商业银行用标准法计算的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 1-3 max[(GI1-9 × 1-9),0]} /3的含义是前三年操作风险监管资本的算术平均数;

max[(GI1-9 × 1-9),0]的含义是当年的操作风险资本要求为负数的,用零表示;

GI1-9 为各业务条线当年的总收入,总收入为净利息收入和净非利息收入之和。总收入范围与基本指标法规定的总收入范围相同;1-9 为各业务条线对应的系数。第九十一条

各业务条线对应的系数如下:

(一)零售银行业务条线、资产管理业务条线和零售经纪业 务条线的系数为12%;

(二)商业银行业务条线和代理服务业务条线的系数为15%;

(三)公司金融业务条线、支付和清算业务条线、交易和销售业务条线以及其他业务条线的系数为18%.第四节 高级计量法

第九十二条

商业银行采用高级计量法,可根据业务性质、规模和产品复杂程度以及风险管理水平自行选择操作风险计量模型,可选用的计量模型包括内部度量模型、损失分布模型、打分卡模型及其他模型等。

用于计量操作风险资本要求的模型的置信度应为99.9%,观测期为1年。

第九十三条

商业银行采用高级计量法,其建模应基于内部损失数据、外部损失数据、情景分析以及业务经营环境和内部控制因素四项要素。商业银行用于建模的内部损失数据应充分反映本行操作风险实际情况。

第七章 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

第一节 总体要求

第九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和稳健的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明确风险治理结构,审慎评估各类主要风险,评估资本充足水平和资本质量,制定资本规划和资 本充足率管理计划,确保资本水平能够有效抵御其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满足业务发展战略的需要。

第九十五条 下目标:

(一)确保主要风险得到充分识别、计量或评估、监测和报告;

(二)确保资本水平与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水平相适应;

(三)确保资本规划与银行经营状况、风险变化趋势和长期发展战略相匹配。

第九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将压力测试作为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压力测试应覆盖各业务条线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并应充分考虑经济周期对风险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商业银行应结合压力测试结果确定内部资本充足率目标。第九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合理的薪酬政策,确保薪酬政策与长期资本水平和财务稳健性保持一致,相关薪酬安排应反映经风险调整的全行长期收益。

商业银行应设定合理的薪酬发放机制,适当推延发放时间,反映风险在不同时间跨度的表现特点。商业银行不得对风险滞后显现的项目提前发放奖励。

第九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至少每年一次实施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在银行经营情况、风险状况和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

第二节 治理结构

第九十九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承担本行资本管理的最终责

商业银行的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应实现以任,履行以下职责:

(一)设定与银行发展战略和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风险偏好和资本充足目标,审批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确保资本有效覆盖主要风险;

(二)审批资本管理制度,确保资本管理政策和控制措施有效落实;

(三)监督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的全面性、准确性、前瞻性、有效性和执行情况;

(四)审批并监督资本规划的实施,满足银行持续经营和应急性资本补充需要;

(五)每年至少一次审批资本充足率管理计划,审议资本充足率管理报告、内部资本充足评估报告,听取对资本充足率管理和内部资本评估程序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

(六)审批公开信息披露内容、披露过程及相关内部政策,定期公开披露资本充足率相关信息,保证报告或披露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七)确保商业银行有足够的资源独立、有效地开展资本管理工作。

第一百条

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商业银行,除本办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外,董事会还需审批本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管理体系实施规划和重大管理政策,监督高级管理层制定并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管理政策和流程,确保商业银行有足够资源支持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管理体系的运行。

第一百零一条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负责根据业务战略和风险偏好组织实施资本管理工作,确保资本与业务发展和风险水平相适应,落实各项监控措施,并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订并组织执行资本管理的规章制度;

(二)制订并组织实施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建立健全评估框架、流程和管理制度,确保评估工作与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经济资本计量及分配等保持一致;

(三)明确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等部门在内部资本充足评估工作中的职责,加强对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的检查;

(四)制订和组织实施资本规划和资本充足率管理计划,包括风险加权资产控制方案;

(五)定期和不定期评估资本充足率,向董事会报告资本充足率水平、资本充足率管理情况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结果;

(六)采用计量模型进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的银行,高级管理层应定期评估方法和工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定期听取计量模型验证工作的详细汇报;

(七)组织开展压力测试,参与压力测试目标、方案及重要假设的确定,推动压力测试结果在风险评估和资本规划中的运用,确保资本应急补充机制的有效性;

(八)组织内部资本充足评估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工作,确保信息管理系统能及时、准确提供评估所需信息。

第一百零二条 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商业银行,除本办法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以外,其高级管理层还需履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体系建设、验证和持续完善优化职责。

第一百零三条 商业银行监事会应对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在资本管理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管理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并每年至少一次向股东大会报告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在资本管理中的履职情况。

第一百零四条 商业银行应指定资本管理部门,履行以下资本

管理职责:

(一)制订资本总量、结构和质量管理计划,编制并实施资本规划和资本充足率管理计划,向高级管理层报告资本规划和资本充足率管理计划执行情况;

(二)持续监控并定期测算资本充足率水平,开展资本充足率压力测试;

(三)建立内部资本计量、配置和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的评价管理体系,并推广应用于银行内部绩效考核、产品定价等管理领域;

(四)建立资本应急补充机制,参与或组织实施资本筹集;

(五)编制或参与编制资本充足率信息披露文件。第一百零五条 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银行应指定风险管理部门,履行以下职责:

(一)设计、实施、监控和维护资本计量高级方法;

(二)健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管理机制;

(三)编写并向高级管理层提交资本计量高级方法计量结果和管理情况报告;

(四)组织开展各类风险压力测试。

第一百零六条 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银行应指定验证管理部门负责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验证工作。验证管理部门应独立于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开发和运行部门。

第一百零七条 商业银行应明确内部审计部门在资本管理中的职责。内部审计部门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检查资本管理的治理结构和相关部门职责履行情况,评估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及资源充分性;

(二)每年至少一次检查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相关政策和

执行情况;

(三)每年至少一次评估资本规划的执行情况;

(四)每年至少一次评估资本充足率管理计划的执行情况;

(五)检查资本管理的信息系统和数据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六)对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银行,应评估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检查计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检查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验证政策和程序,评估验证工作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七)向董事会提交资本充足率管理审计报告、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执行情况审计报告、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管理审计报告。

第一百零八条 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银行,其资本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验证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应相互独立。

第三节 风险评估

第一百零九条 商业银行应按照本办法的要求,在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基础上设立主要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标准,确保主要风险得到正确的识别和监测。主要风险应包括可能导致重大损失的单一风险,以及独立评估显示单一风险程度不高、但与其他风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重大损失的风险。风险评估应至少覆盖以下各类风险:

(一)本办法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中涉及且已覆盖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二)本办法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中涉及但没有完全覆盖的风险,包括集中度风险、剩余操作风险等;

(三)本办法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中未涉及的风险,包括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和对商业银行有实质性影响的其他风险;

(四)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引发的风险。

第一百一十条 商业银行应有效评估和管理各类主要风险。

(一)对能够量化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开发和完善风险计量技术,确保风险计量的一致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相关风险的缓释、控制和管理。

(二)对尚难量化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建立风险识别、监测、控制和报告机制,确保相关风险得到有效管理。

第一百一十一条 商业银行加总各类风险时应充分考虑集中度风险及风险之间的相互传染。商业银行若考虑风险相关性和分散化效应,应基于长期实证数据,数据观察期应至少覆盖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观察期不能满足上述要求的,商业银行应对总体风险计量方法和假设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审慎性调整。

第一百一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采用多种方法加总风险,并判断加总结果的合理性和审慎性。商业银行所采用的风险加总方法,应至少包括基于对单个风险的定义和计量结果加总风险,并协调各类风险的计量参数和计量范围,确保加总结果的合理性。

第四节 资本规划

第一百一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评估银行资本充足水平。商业银行应制定资本规划,综合考虑当前及未来的资本需求、监管要求和资本可获得性,确保资本水平持续满足监管要求。资本规划应至少设定内部资本充足率三年目标。

第一百一十四条 商业银行制定资本规划,应确保目标资本水平与业务发展战略、风险偏好、风险管理水平和外部经营环境相适应,兼顾短期和长期资本需求,并考虑各种资本补充来源的长期可持续性。

第一百一十五条 商业银行制定资本规划,应审慎估计资产质量、利润增长及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充分考虑对银行资本水平可能产生重大负面影响的因素,包括或有风险暴露,严重且长期的市场衰退,以及突破风险承受能力的其他事件。

第一百一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优先考虑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应将增加内部积累作为提高核心一级资本的重要途径,并吸引股东持续注资,完善资本结构,提高资本质量。

第一百一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通过严格和前瞻性的压力测试,测算不同压力条件下的资本需求、资本支出和资本来源的可获得性,检验资本长期目标,并制定资本应急预案以满足计划外的资本需求,确保银行具备充足资本应对不利市场条件变化。

对于重度压力测试结果,商业银行应在应急预案中明确相应的资本补足政策安排和应对措施,并充分考虑融资市场流动性变化,合理设计资本补充渠道。商业银行的资本应急预案应包括紧急筹资成本分析和可行性分析、限制资本占用程度高的业务发展、采用风险缓释措施等。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充分理解压力条件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及风险间相互作用、资本工具吸收损失和支持业务持续运营的能力,有能力对资本管理目标、资本补足政策安排和应对措施的合理性做出判断。

第五节 监测和报告

第一百一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关于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的报告体系,定期监测和报告银行资本水平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商业银行的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对主要风险状况及发展趋势、战略目标和外部环境对资本水平的影响做出评价;

(二)评估银行所持资本是否足以抵御主要风险,确保达到既定的资本充足率目标;

(三)根据风险状况及发展趋势,评估未来的资本需求,并对银行的战略计划做出必要调整。

根据重要性和报告用途不同,商业银行应明确各类报告的发送范围、报告内容及详略程度,确保报告信息与报送频率满足银行资本管理的需要。

第一百一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用于风险和资本的计量和管理,有效支持资本管理相关信息的收集、监测和报告。商业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一)清晰、及时地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提供总体风险信息;

(二)准确、及时地加总各业务条线的风险暴露和风险计量结果;

(三)动态支持集中度风险和潜在风险的识别;

(四)识别、计量并有效管理各类风险缓释工具以及因风险缓释带来的风险;

(五)为多角度评估风险计量的不确定性提供支持,分析潜在风险假设条件变化带来的影响;

(六)支持前瞻性的情景分析,评估市场变化和压力情形对

银行资本的影响;

(七)监测、报告风险限额的执行情况。

第一百二十条 商业银行应系统性地收集、整理、跟踪和分析各类风险相关数据,建立数据仓库、风险数据集市和数据管理系统,以获取、清洗、转换和存储数据,并建立数据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全面性、准确性和一致性,满足资本计量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等工作的需要。

第一百二十一条 商业银行的数据管理系统应满足准确填报资本充足率非现场监管报表和资本充足率信息披露的有关要求。

第一百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完整的文档管理平台,支持内审部门、银监会对资本管理进行有效评估。文档应至少包括:

(一)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相关部门的职责、独立性以及履职情况;

(二)关于资本管理、风险管理等政策流程的制度文件;

(三)资本规划、资本充足率管理计划、内部资本充足评估报告、内部风险计量方法验证报告、压力测试报告、审计报告,以及上述报告的相关重要文档;

(四)关于资本管理的会议纪要和重要决策意见。

第八章 监督检查

第一节 监督检查内容

第一百二十三条 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是银监会以风险为本的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百二十四条 银监会根据宏观经济运行、产业政策和信贷

风险变化,识别银行业重大系统性风险,对相关资产组合提出特定资本要求。

第一百二十五条 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实施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确保银行的资本能够充分覆盖所面临的各类风险。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评估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二)审查商业银行对合格资本工具的认定,以及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加权资产和操作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方法和结果,确定资本充足率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三)检查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评估公司治理、资本规划、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以及行业和宏观经济状况等其他因素;

(四)评估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以及战略风险,并检查压力测试工作开展情况。

第一百二十六条 商业银行采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计算资本充足率的,应按本办法要求向银监会提出申请。

银监会应按本办法的规定对商业银行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批准商业银行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

第一百二十七条 采用高级方法计量资本要求的商业银行,银监会对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使用情况和验证工作进行持续的监督检查。

第一百二十八条 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运用无法持续达到本办法要求的商业银行,银监会应要求其限期整改。如逾期仍未达标,银监会有权取消其使用高级方法计量资本要求的资格。

第二节 监督检查程序

第一百二十九条 银监会成立资本监管委员会,主要职责包括:

(一)评估银行业面临的重大系统性风险,提出对特定资产组合的第二支柱资本要求建议;

(二)负责制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总体规划,协调和督促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的实施;

(三)讨论并决定对单家银行的监管资本要求;

(四)受理商业银行就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结果提出的申辩,确保监督检查过程以及评价结果的公正和准确。

第一百三十条 银监会应每年通过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方式对商业银行实施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

除每年例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外,银监会应根据商业银行内部情况或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实施临时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

第一百三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在结束后的四个月内向银监会提交内部资本充足评估报告。

第一百三十二条 银监会实施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应遵循以下程序:

(一)审查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报告,确定资本充足率检查计划;

(二)依据本办法规定的风险评估标准,实施资本充足率现场检查;

(三)根据检查结果初步确定商业银行的监管资本要求,并

由资本监管委员会审核确定;

(四)与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沟通资本充足率检查结果,听取其相关意见,并将评价结果书面发送商业银行董事会;

(五)监督商业银行持续满足监管资本要求的情况。第一百三十三条 商业银行可以在接到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评价结果后的6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银监会提出申辩。在接到评价结果的60日内未进行书面申辩的,将被视为接受评价结果。

商业银行提出书面申辩的,应提交董事会关于进行申辩的决议,并对申辩理由进行详细说明,同时提交能够证明申辩理由充分性的相关资料。

第一百三十四条 银监会资本监管委员会负责受理和审查商业银行提交的书面申辩,必要时银监会将对有关问题进行重点核查。

资本监管委员会应在受理书面申辩后的60日内做出同意或不同意商业银行申辩的书面答复,并说明理由。

第一百三十五条 在银监会资本监管委员会审查商业银行的书面申辩期间,商业银行仍应执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所确定的监管资本要求,并落实银监会采取的相关监管措施。

第一百三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向银监会报告未并表和并表后的资本充足率。并表后的资本充足率每半年报送一次,未并表的资本充足率每季报送一次。

如遇影响资本充足率的特别重大事项,商业银行应及时评估并报告银监会。

第三节 第二支柱资本要求

第一百三十七条 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实施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确定单家银行的监管资本要求。

对已经建立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且评估确认其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符合本办法要求的商业银行,银监会根据其内部资本水平确定监管资本要求。

对未建立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或评估确认其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不符合本办法要求的商业银行,银监会将实施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程序,根据对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评估结果,确定商业银行的监管资本要求。

第一百三十八条 银监会有权根据单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及操作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提高操作风险的监管资本要求。

第一百三十九条 银监会有权通过调整风险权重、相关性系数、有效期限等方法,提高特定资产组合的资本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根据现金流覆盖比例、区域风险差异,确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贷款的集中度风险资本要求;

(二)通过期限调整因子,确定中长期贷款监管的集中度风资本要求;

(三)针对行业贷款集中度风险状况,确定部分行业的贷款集中度风险资本要求。

第四节 监管措施

第一百四十条 银监会有权对资本充足水平不符合监管要求的商业银行采取干预或纠正措施,督促其提高资本充足水平。

第一百四十一条 根据资本充足状况,银监会将商业银行分为

四类:

(一)第一类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不低于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附加资本要求与第二支柱资本要求之和;

(二)第二类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不低于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与附加资本要求之和,但未满足第二支柱资本要求;

(三)第三类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不低于最低资本要求;但未满足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与附加资本要求;

(四)第四类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任意一项未达到最低资本要求。

第一百四十二条 对第一类商业银行,为防止其资本充足率水平快速下降,银监会根据单家银行监管资本要求设定预警指标,采取下列预警监管措施:

(一)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对资本充足率水平下降原因进行分析及预测;

(二)要求商业银行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本维持计划;

(三)要求商业银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第一百四十三条 对第二类商业银行,除本办法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的监管措施外,银监会可以采取下列监管措施:

(一)召开与商业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审慎性会谈;

(二)下发监管意见书,监管意见书包括: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管理存在的问题、将采取的纠正措施、限期达标意见等;

(三)要求商业银行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本补充计划和限期达标计划;

(四)增加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的监督检查频率;

(五)要求商业银行对特定风险领域采取风险缓释措施。第一百四十四条 对第三类商业银行,除本办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的监管措施外,银监会可以采取下列监管措施:

(一)限制商业银行分配红利和其他收入;

(二)限制商业银行向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实施任何形式的激励;

(三)限制商业银行进行股权投资或回购资本工具;

(四)限制商业银行重要资本性支出;

(五)限制商业银行风险资产增长。

第一百四十五条 对第四类商业银行,除本办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百四十三条和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的监管措施外,银监会有权采取以下监管措施:

(一)要求商业银行大幅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

(二)责令商业银行停办一切高风险资产业务;

(三)限制或禁止商业银行增设新机构、开办新业务;

(四)强制要求商业银行将符合条件的二级资本工具进行核销或转为普通股;

(五)责令商业银行调整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限制其权利;

(六)依法对商业银行实行接管或者促成机构重组,直至予以撤销。

在处置此类商业银行时,银监会还将综合考虑外部因素,采取其他必要措施。

第一百四十六条

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率计算中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报表和统计报告的,银监会依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相关规定,对商业银行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采取行政处罚措施。

第一百四十七条

除上述监管措施外,银监会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采取其他监管措施。

第九章 信息披露

第一百四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通过公开载体,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披露相关信息,确保信息披露的集中性、可访问性和公开性。

第一百四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信息披露管理体系,充分披露资本充足率相关信息,并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第一百五十条 资本充足率的信息披露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主要风险管理体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及其他重要风险的管理目标、政策、策略和程序,组织架构和管理职能;

(二)并表范围;

(三)资本数量、构成及各级资本充足率;

(四)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计量方法,风险计量体系的重大变更,以及对应的资本要求;

(五)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及其他重要风险暴露和评估的定性和定量信息;

(六)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的基本方法,以及影响资本充足率的其他有关因素;

(七)薪酬的定性信息和有关定量信息。

第一百五十一条 本办法规定的披露内容是资本充足率信息披露的最低要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应遵循充分披露的原则,并应根据监管政策调整及时调整披露事项。

第一百五十二条 获准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商业银行,在过渡期内至少应披露本办法规定的定性信息和资本底线定量信息。

第一百五十三条 商业银行对其专有信息或保密信息可不披露具体的内容,但必须对要求披露的信息进行一般性披露,并解释某些项目未对外披露的事实和原因。

第一百五十四条 商业银行信息披露频率分为临时、季度、半年及披露,其中临时信息应及时披露,季度、半年和信息披露时间分别不晚于季度报告、半报告、报告披露后的一个月。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披露的,应至少提前十五个工作日向银监会申请延迟披露。

第一百五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分别按照以下频率披露相关信息:

(一)实收资本或普通股及其他资本工具的变化情况应及时披露;

(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一级资本净额、资本净额、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附加资本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以及资本充足率等重要信息应至少按季披露;

(三)资本充足率并表范围、信用风险暴露总额、逾期及不良贷款总额、贷款损失准备、信用风险资产组合缓释后风险暴露余额、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余额、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市场风险期末风险价值及平均风险价值、操作风险情况、股权投资及其损

益、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情况等相关重要信息应至少每半年披露;

(四)本办法关于信息披露要求所涉及的其他信息应至少每年披露一次。

第十章 附则

第一百五十六条 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比照本办法执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一百五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包括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和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

第一百五十八条 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达标过渡期安排如下:

(一)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原则上2013年底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8.5%,一级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9.5%,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11.5%;经银监会批准,最迟不得晚于2015年底达标。

(二)其他商业银行原则上2016年底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7.5%,一级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8.5%,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10.5%;经银监会批准,最迟不得晚于2018年底达标。

(三)农村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2018年底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7.5%,一级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8.5%,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10.5%。

第一百五十九条 资本充足率计算规则过渡期安排如下:

(一)对新旧计算规则差异导致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减少部分与贷款损失准备缺口增加部分,从2012年开始,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分2年,非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分5年逐步剔除影响。即,48 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第1年加回50%,第2年不再加回;非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第1年加回80%,第2年加回60%,第3年加回40%,第4年加回20%,第5年不再加回。

(二)对操作风险资本要求,从2012年开始分5年逐步达标,即2012年操作风险资本计量基本指标法的α值设定为10%,此后每年增加2%,到2016年过渡期结束时为18%。过渡期内,如有商业银行申请实施标准法或高级计量方法并获得核准的,可以选择基本指标法、标准法或高级计量方法中资本要求较低的方法计算当年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第一百六十条 附件1-16是本办法的组成部分。附件主要内容如下:

附件1 资本工具合格标准;

附件2 信用风险权重法表内资产风险权重、表外项目信用转换系数及合格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附件3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暴露分类标准; 附件4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要求; 附件5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缓释监管要求; 附件6专业贷款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附件7 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附件8 资产证券化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附件9 市场风险标准法计量规则; 附件10 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监管要求; 附件11 操作风险资本计量监管要求; 附件12 外部评级使用规范;

附件13 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要求; 附件14 商业银行风险评估标准;

附件15 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监督检查; 附件16 信息披露要求。

第一百六十一条 本办法由银监会负责解释。第一百六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

商业资本论文 篇2

银行对现代经济和金融的稳健良好运行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综观世界各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 均具有一个高效稳健的银行体系, 并且也已成为本国或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

银行负债经营的独特性质决定了银行经营与风险相伴而生, 并与公众利益紧密相连。自银行诞生以来, 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发生的几次震惊世界的由银行破产倒闭而引起的金融危机无疑给各国经济带来严重破坏。自此, 世界各国银行业及其监管当局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由十国集团成立的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先后于1988年发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 (巴塞尔资本协议或旧协议) , 2004年6月发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或新协议) , 其所蕴涵的全面风险管理思想是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最新理论成果。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将推动银行监管技术进步, 强化市场约束的有效性, 增强国际银行体系的安全性。鉴于此, 委员会积极推动新资本协议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 近百个国家/地区明确表示将实施新资本协议。

二、基本概念

银行资本是抵御风险损失的重要资源, 银行的本质是管理风险的企业, 资本是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 是银行整个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 资本可以吸收包括风险损失在内的经营亏损, 保护银行的正常运营, 为银行避免破产提供缓冲的余地;另一方面, 充足的资本有助于树立公众对银行的信心, 向银行的债权人显示其实力。

商业银行的资本, 有三种最基本的概念: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

1、账面资本 (Book Capital, BC) 。

账面资本是基于一般会计准则的会计学概念, 又称为可用资本、实有资本, 是银行持股人的永久性资本投入, 金额为企业合并后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优先股和附属银行债。它对资本的计量是基于资产和负债在登入会计总账当日的差额, 所以它是银行资本金的静态反映, 即资产负债表在某一时点上的一个存量, 也是银行现有的可用资本。这是传统的银行资本概念和管理体系。

2、监管资本 (Regulatory Capital, RC) 。

监管资本是一个法律概念。它是银行监管机构根据当地情况规定的银行必须执行的强制性资本标准, 目的是对银行资本实施最低充足性管理要求。银行所在地域的监管规则各不相同, 但通常都根据资本的股权特性把各种资本项目划分为不同等级, 把相对长久的可自由支配的资本项目规定为一级资本 (又称核心资本) , 把相对暂时性和不能自由支配的资本划为二级资本 (又称附属资本、次级资本) 。对银行施加资本要求, 以此抵御银行风险已经成为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普遍做法, 监管资本也已经成为银行监管的核心指标之一。

3、经济资本 (Economical Capital, EC) [2]。

经济资本的定义是建立在银行对风险造成的损失的定义之上的, 银行业务发展带来的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一般被定义为三个层次, 即预期损失 (Expected Loss, EL) 、非预期损失 (Unexpected Loss, UL) 和异常损失 (Catastrophe Loss, CL) 。预期损失是在一般情况下银行在一定时期可预见到的损失, 是个平均损失的概念, 这类损失可通过调整业务定价和提取相应的专项拨备来覆盖, 从业务的收益中作为成本来扣减掉, 并非银行真正的风险。异常损失是指超出银行正常承受能力的损失, 通常有发生概率极小但一旦发生损失巨大的特点。这部分损失银行一般无法做出有效的准备, 一旦发生则意味着银行面临倒闭的风险, 如果对这部分损失也纳入资本覆盖, 银行将必须承担过高的资本成本, 会严重影响经营。通常对于异常损失, 银行通过其他途径, 如保险来防范。

非预期损失是介于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之间的损失部分, 在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的管理过程中, 无论银行多么谨慎, 总有一些市场因素会对资产组合的价值损失产生不确定的影响, 这种不确定性或者更准确地说损失的波动性, 就是所谓的非预期损失。例如在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 贷款发生不能偿付的情况超出一般正常情况下的损失水平, 这些增多的问题贷款就是非预期损失。对这部分损失, 银行不可能通过日常的成本来管理, 而必须有充足的资本来覆盖, 作为最后的防线。经济资本就是这道与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直接联系的风险防线。经济资本是针对一定的容忍水平而言的, 在该容忍水平之下的非预期损失由经济资本来吸收, 超过该容忍水平的损失便成为异常损失。如果这种异常损失发生, 银行就有可能破产倒闭。

在了解了非预期损失的概念之后, 经济资本的定义就比较容易理解了:经济资本是指用于弥补非预期损失的资本, 非预期损失的数额就等于经济资本的数额, 也可以将非预期损失称为经济资本。这一定义指出了经济资本的实质是弥补非预期风险, 也就是银行真正的风险, 这为理解经济资本提供了数量上的概念, 也为经济资本的计量奠定了基础。

三、账面资本、监管资本、经济资本的比较

1、对资本的观察角度不同。

账面资本、监管资本、经济资本都是对银行资本的反映, 但三者有着根本的不同, 账面资本是从财务或资金管理者角度看待的资本, 监管资本是从监管当局角度看待的银行资本, 作为衡量和控制银行业务风险总量的工具而言, 经济资本是风险管理者的资本观。

2、计量标准不同和数量关系。

银行账面资本通常变化不会过于频繁, 计算也是比较简单, 只要获取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将相关会计科目帐面余额进行加减运算即可得到。

监管资本是监管部门按一定的口径计算的资本, 可以认为是银行为抵御业务风险实际拥有的资本, 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不会发生变化。监管资本的计算可分为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 其中, 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 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核心资本基本上与账面资本等同, 因此, 监管资本被视为广义的权益资本, 与账面资本具有相同的特性, 都是可以实际用于消化银行风险的资本。

在现行监管体制下, 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要求银行的监管资本达到风险加权资产的8%, 所谓风险加权资产, 是指商业银行为反映总体风险水平, 为不同的资产设置不同的风险系数, 以各种资产各自的风险系数乘以资产数额加总所得到的数值。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风险加权资产总额=表内资产*风险权数+表外资产*转换系数*风险权数, 那么, 监管资本最低要求就可以表示为:监管资本≥风险加权资产*8%。

经济资本是根据风险状况所计量的银行应该拥有的资本, 其数量会因银行业务资产风险的变化而随时变动。一般来说, 银行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大类, 而经济资本所覆盖的主要就是这三类风险。因此, 经济资本的计量就可以在计算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非预期损失的基础上进行, 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 系数α、β、μ需要根据不同市场, 不同银行进行调整, 并不具备通用性, 系数δ是三大类风险之外, 其他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值。

从计量方法的精确性看, 监管资本计算简单, 对风险的反映不及时、不具体, 而且, 监管资本在度量组合资产风险时, 仅仅将单个的独立风险简单加总, 忽略了组合资产的风险分散化效应, 所以难以有效实施资本的配置, 而经济资本是在对各项业务、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充分风险评估的基础上, 按照银行的要求精算出来的, 因此, 经济资本在充分反映各项业务、各部门、各分支机构经营风险的同时, 也便于分别对其进行相应的资本配置。

账面资本和监管资本作为银行风险的缓冲器, 从抵御风险的角度, 其数量越大越好。但二者又源自于股东的投资, 从投资回报要求来看, 其数量应该越小越好。经济资本等于银行业务非预期损失总量, 业务回报既定的情况下, 从控制风险的角度, 经济资本应越小越好。一般而言, 银行账面资本的数量应当大于等于风险资本的数量。因为实际经营中, 银行因承担风险而遭受的损失最终要反映为账面资本的减少。三种资本在数值上存在以下关系:经济资本≤监管资本≤账面资本。

3、管理功能不同。

账面资本停留于财务会计层面, 主要的作用在于优化所有者权益的组成结构, 以降低资本成本, 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监管资本为银行的外部监管者所关注和利用, 主要的作用在于监督银行达到一定的资本充足率, 披露银行的风险状况, 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对于银行来说, 监管者的强制性要求也迫使其重视并开发、拓展资本在银行经营中的作用, 重视资本成本在经营业绩评估中的地位, 而这些正是经济资本形成的基础。

而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管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地位是账面资本、监管资本不能替代的, 经济资本可以从总体向各管理层次、业务条线、产品甚至客户经理层次深化分解, 并进行定量分析。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各管理层次和业务条线的分配和定量分析, 是商业银行风险调整绩效考核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运用的进一步发展, 使得复杂的风险计量、业绩衡量和资本配置有可能从静态向动态过渡。同时, 信息技术的发展, 也使得经济资本配置体系在银行的贯彻具有成本上的可行性。

四、小结

目前, 我国各大商业银行, 在账面资本充实, 监管资本达标的情况下, 正在积极研究资本在银行内部管理中的作用, 建立一套切合实际情况, 优化银行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办法的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也是国际一流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导致了银行资本的三种不同表现形式, 即账面资本、监管资本、经济资本。账面资本反应于资产负债表中, 为债权人、股东和银行的资金管理者所关注, 充实的账面资本有助于银行向公众, 即债权人展示自身强大的实力, 维持债权人对它的信心。监管资本为监管当局所关注, 用于确保银行有充足的资本抵御风险, 防止银行盲目扩张带来的金融风险, 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目前已有统一的监管标准, 即资本充足率达到8%。经济资本为银行的风险管理者所关注, 是一个虚拟的数字, 用于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资产配置、绩效考核等, 在银行的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巴塞尔新资本协议[M].中国银监会, 第三版, 网络电子版, 1-13

[2]、汪办兴.中国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研究——基于“新资本协议”的视角[D].所在地:复旦大学.20070408

资本加码商业地产 篇3

商业地产蛋糕带动了资本的热情。

新“国五条”提出从严征收20%个税的规定,再次彰显中央政府对去除住宅市场投资化倾向的政策取向。在住宅市场哀鸿遍野之时,商业地产无疑成为资本转向可行的“落脚处”。

在行业龙头企业万科、保利、招商、龙湖、远洋地产等企业纷纷进入或加大商业项目投入背景下,业外企业也开始参与投资商业地产项目。近段时间,外来资本更是屡屡出手商业地产项目。

在PE市场愁云惨淡之时,地产PE算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线市场趋于饱和,二、三线城市面临项目集中涌现问题,各路资本“搅局”,是一片繁荣?还是泡沫已现?

新政利好

林俊就职于一家全球最大的地产顾问公司,他告诉记者,“新国五条”重点打击的是住宅市场的投机,但从全国的情况看,住宅市场的投资空间已经不大,投资资金自然流向商业地产。

“以前很多小房企拿到土地证找银行贷款,空手套白狼。这几年调控,资金链断裂,一批小房企被淘汰。而做住宅项目的大房企则把重点转到商业地产。”林俊说,未来二十年是商业地产的天下。

在这块蛋糕的诱惑下,3月20日,银泰百货(集团)有限公司宣布更名为银泰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将更多拓展银泰购物中心新项目,图谋商业地产:2月,东方园林、维维股份和金威啤酒等非房地产行业的实体企业也宣布投资商业地产:2012年底,娃哈哈集团也开始涉足商业地产项目。

龙湖地产宣称商业地产2013年将快速扩张,预计用15年时间,将商业地产利润占比从不到5%提升至30%。

而根据招商地产计划,2013年,位于蛇口的海上世界综合体项目将全面开业运营,公司旗下在北京、漳州、南京等地开发的酒店、购物中心也将陆续亮相。招商地产副总经理张林透露,目前商业地产比重占招商地产投资额的10%左右,预计未来5年商业地产投资比重将达到15%~20%。

投资者不断加码

在整个PE市场一片愁云惨雾之时,房地产PE却“一枝独秀”。自楼市调控政策趋紧后,频频传出房企资金链断裂的消息,房地产业对资金的渴求在某种程度上催化了房地产PE的繁荣。

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募资金额环比下降73.2%,但地产概念基金新募集及新设立房地产基金各1支,占新募集基金和新设立基金数量的60%。

与此同时,海外投资者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加码中国房地产市场。同样来自清科的数据显示,2012年市场共有15支外币基金募集,其中房地产基金募集金额约占全部外币基金募资总额的近三成。

2013年3月6日,MGPA旗下亚洲基金III号宣布,以2.635亿元成功收购位于上海嘉定区新落成的甲级办公楼大厦上海嘉亭大厦。

2月份,华润金融控股设立的房地产基金完成了9.56亿元的募资,将与万科一起投资上海虹桥CBD项目,该基金LP为实力雄厚的机构投资者,如荷兰汇盈投资亚洲有限公司、麦格理资本,以及亚太地区市场领先的停车场管理及营运商威信停车场等。

1月份,华平基金宣布投资商业地产领域的专业资产管理公司同昌盛业。此前,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公司黑石集团联手华润集团,以30亿元拿下江苏南通一块商办用地,未来将建设总建筑面积达6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办公楼和住宅。

房地产投资管理公司领盛投资(LASALLE INVESTMENT)投资策略及研究全球策略师Jacques N.Gordon对记者说:“当前投资者避险情绪严重,全球经济增长步伐不一,缺乏高速增长的动力。不过,亚太地区仍是增长最快的区域,而中国一系列的改革将改变市场对房地产的需求。”

领盛投资在全球管理467亿美元,其在亚太区75亿美元的资产管理规模中,6%配置在中国,主要投资于上市房地产企业。在亚洲,有五个直接投资于房地产的混合型基金。

过剩危机隐现

随着大量的商业地产项目在全国各地开花,业界对于市场过剩的担忧越来越大。林俊直言,商业地产泡沫一直都存在,只不过没有住宅市场的泡沫那么大。

领盛投资管理大中华区研究与策略部董事陈碧婷向记者分享了她的看法:从项目回报看,一线城市零售物业价格相对较高,投资意愿更多已经转向二、三线城市。

而仲量联行的统计数据也显示,未来三年,全国多数城市的购物中心总量将至少翻一番。

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一线城市的购物中心整体空置率上升。二线城市的平均空置率为10.5%,高于2011年的10.2%。据了解,在北部的沈阳、中部的郑州和西南的成都,调查发现购物中心空置率都很高,这些城市近几年都在大量兴建购物中心。

以成都为例,2013年成都迎来商业项目供应高峰。IFS、晶融汇等优质物业将于近期开业,成都市二环路商业带及南部新区等新兴商圈也预计将迎来更多物业落成。而去年底,万达集团开发的金牛万达广场及由奥克斯置业开发的奥克斯广场开业,令成都零售物业市场总量升至约334万平方米。

仲量联行报告指出,成都物业间的激烈竞争将可能导致业主议价能力下降、全市租金增幅放缓,市场或将进一步细分。

而娃哈哈集团在杭州的“娃欧商场”最近被媒体爆出“人气惨淡”、“无人光顾”的尴尬,该商场被看作娃哈哈进军商业地产的排头兵。哇哈哈董事长宗庆后的打算是,把打造城市综合体的商业公司在未来分拆上市。

像“娃哈哈娃欧商场”这种无人光顾的商城在全国还有很多,甚至有人惊呼,很多购物中心项目已经出现“空城危机”。

不同的风险

陈碧婷认为:“二、三线城市是有供应量太多的情况,机会还是有的,但要非常谨慎地去选择投资机会。”

仲量联行中国研究部上海区董事麦哲文认为供应过剩的忧虑不足为虑,随着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新增供应将会被逐渐吸收,3年后的大多数城市的人均零售面积将低于现在。

麦哲文表示,宏观因素很重要,但是一个购物中心的成功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此。“我们认为微观因素诸如运营管理、配套设施、品牌定位、目标人群和市场营销等则更加关键。”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中粮集团为代表的持有模式,从盖大楼到装修、定位、引进商户、运营,都是中粮自己主导;二是SOHO这种盖了大楼一间间卖给散户的模式;三是持有和卖出相结合的混合模式。

持有模式适合资金实力雄厚的公司,卖出模式则更灵活,资金压力小。但卖给散户的劣势也很明显,缺乏协同性,整个项目容易陷入瘫痪,发展不起来。

定位失误同质化

“现在全国到处都在上马城市综合体项目,也就是写字楼+酒店+公寓+购物中心。”林俊说。

中粮集团和万达集团正在全国复制它们的大悦城模式和万达广场模式,员工频频被挖角色,薪水跳槽翻三倍属正常。整个行业陷入浮躁的局面,同质化趋势严重。

“泡沫已经起来了,还在发酵,都抱着侥幸心理,泡沫短期内不会破灭而已。”林俊认为,像北京大望路边上的著名烂尾项目“长安八号”,虽资金、风水等原因众说纷纭,但定位也有问题,因为对面的华贸中心已经把综合体发挥到了极致。

陈碧婷分析,目前零售物业最大的风险,还不是供应过剩的问题,而是缺优秀的资产管理人才。“你需要一个好的资产管理经理去帮你找到适合商城的品牌驻客,吸引商城覆盖范围的消费者,如果做不好,不会带来预期收益。”

林俊的工作是为客户提供商业地产“定位”顾问咨询服务,他认为商业地产项目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定位失误”,一些微观因素比如:周边有无竞争项目,附近是否有项目已经取得垄断周边市场的影响力,区域内居民的类别、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等尤其重要,要做差异化定位。

北京大望路商圈金地中心美美百货短短大半年就草草收场,走的是高端路线,经营惨淡。其旁距离数百米就是新光天地,已经在该区域产生了垄断影响力。后来世联地产给金地中心重新做了定位,引进ZARA,走快时尚路线,情况立刻好转。

据了解,商业项目的定位要考虑到一个数字:人均零售商业面积,1.5平方米左右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区域,上海市区平均大于2平方米,是一个饱和的市场,竞争会非常激烈,进入这样的市场必须比竞争对手高明,击垮部分竞争对手才有存活空间。

人均商业面积越低,越容易成功。在比较社会消费品总额和商业购物中心存量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城市每平方米的零售额很低,就存在风险。

林俊说,商业地产的项目短期内难以为继,但随着外在因素的改变,如人流增加、交通改善等,局面可能逆转。北京朝阳大悦城刚开业时空荡荡见不到人,熬到地铁六号线开通,人气立刻旺起来了。有时候比的不是投资回报,而是谁有实力熬。

陈碧婷建议,投资者进军二、三线城市,在短期内,焦点应放在市中心附近。中长期来看,随着城镇化和城市的扩张、人口的增长,这些都会刺激城市周边的郊区对零售物业的需求,再往外布局。

“尽管投资来自于不断增长的内需,内需带动零售需求,但是零售项目很大程度上需要物流的支持,因此,我们对投资者最好的建议是投资位于主要交通枢纽的现代化物流设施。”陈碧婷说。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研究 篇4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班级:xxxxxxxxxxx

姓名:xxxx学号:xxxxxxxxxxx

指导教师:xxxx职称:副教授

摘要: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额的资本金,资本充足率的高低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在银监会监管下的商业银行,在资本金管理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在我国加入了WTO以后,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了更大的挑战,面对这些问题与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对资本金的管理不仅要内外结合,还应该进一步的加强金融监管与社会监督。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资产结构

银行开业、经营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数额的资本金。银行的资本金与其他行业的资本金既有相似处又有其特殊性。而我国商业银行究竟需要多少资本金,才能满足商业银行业务发展需要、增强老百姓对银行的信心以及满足监管当局的要求,应考虑多种因素。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偏低,应多渠道筹措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现状

资本金是企业正常运转的生命源泉,而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它的经营与发展当然也离不开一定数额的资本金。企业都希望以少量的资本金来维持正常的经营活动,以提高财务杠率和资金收益率。当然,银行也不例外。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银行机构,我国的中央银行,被称为是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每个商业银行都要在中央银行有一定的银行存款准备金,以备不时之需。这就是说,各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中央银行的约束。

国际上各国银行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巴塞尔协议来约束,而于2006年开始实施的新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的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我国根据巴塞尔协议的内容,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1995年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规定了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1996年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控指标》对资本定义、风险资产、风险权重、表外业务、资本充足率(最低值)等进行了明确。同时在金融运行过程中,监管者还采 1

用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督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进行监管,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商业银行采取措施,或降低风险,或增加资本金。

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一直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来行使。2003年4月28日正式由新成立的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行使其监管职能。银监会专门分设了监管一部、监管二部和监管三部来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进行监管。2003年6月,银监会在其官方网站全文公布了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以引导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这也说明我国的监管职能在进一步加强。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

(一)资产质量方面 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存贷款业务的利息差来获取利润,曾有报道说商业银行的利润70%来自利差,资金周转当然也多半由来自于银行的利润。要有良好的资金来源、资产质量,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有好的贷款质量、低的不良贷款比例。虽然近年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改善贷款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各行平均不良贷款比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不良贷款比率的下降,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不断提高,但也不能排除部分银行扩大贷款规模或增加长期贷款数额,即以扩大分母的方式,来降低不良贷款比率。

(二)资金来源方面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中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主要地位,其资本金主要是当年财政划拨的信贷基金和利润留成转入的资本金。但随着财政体制的改革,财政早已不再增拨资本金,利润留成成为增加资本金的唯一渠道,但由于国有银行自身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且承担了大量政策性职能,其盈利能力受到极大限制,并没有太多的利润可补充资本金。在现有的少量资本金中,又主要是核心资本,附属资本相当缺乏。而核心资本又都占压在变现能力差的固定资产和亏损资产上,缺乏资本优化配置和有效运用的意识和管理办法,资本利用率不高。其余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则主要是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资本,仍然缺乏附属资本。只是在近几年,四家国有银行才加快了改革步伐,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将试图率先通过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充实资本金,改善资本结构,提

高资本充足率。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许多商业银行在探索除股本融资之外的其它途径来增加资本金,如发行可转债、长期次级债等,通过增加附属资本来增加资本金。但这项工作才刚刚起步,还未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资本金规模的扩大仍然面临严峻形势。

(三)资产结构改革方面

我国银行业正在进行资产结构的大调整,从传统的单一信用贷款转变为贷款、证券投资以及各种金融创新业务。资产结构的转变、业务种类范围的扩大,可能引发新的风险。这也需要有相应的资本储备做后盾。国家对商业银行改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资本金的管理。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是近期重点。从已披露的有关信息看,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目标是分三部曲:股份制公司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市。为推动商业银行改革的顺利进行,减轻商业银行负担,不排除国家采取类似于1999年的做法,再次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从而大大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降低对资本金的需求。同时,在股份制改革中,通过发行股票,又可筹集数量可观的资本金。从这个角度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必要增加太多的资本金储备。

三、对于不足的一些意见与建议

(一)内部积累

无论是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银行自身的留存利润来增加资本都是一条可行的途径。特别是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和一些未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这条增加银行资本的途径更为重要。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通过内部来增加资本,还可减少筹资成本。但以多大比例留存则取决于财政税收政策的许可程度以及利润在股东和银行内部的分配。

商业银行能否从内部增加资本首先要看银行的创利能力,即银行利润的多少。若银行没有利润,从内部增加资本就是一句空话。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业务还主要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资产质量并不高,风险资产较大,不良贷款比例较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影响。商业银行要想增加利润,一是要提高资产质量,二是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并以此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中间业务在西方商业银行已经成为主要的利润来源,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人平均则比较低,这项

业务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这就为商业银行的盈利带来了机会。我国早已加入WTO,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上的竞争早已展开,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正在致力于中间业务的研究和发展,中间业务的品种在不断创新,范围在不断扩大,收入在不断增加。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将得到提高,利润结构将得以改善,从商业银行的内部增加资本就有基础。

(二)外部筹资

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增发新股也是筹集资本的一条途径。但能否成功发行,发行价格是多少,还取决于商业银行的整个经营状况和盈利状况以及管理者的政策。外资银行参股,可大大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我国目前最大的四家商业银行并非股份制银行,要想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还需进行股份制改造。应该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目标和程序已基本确定,应认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迎接这一改革的发展。

另外一条从外部增加资本的途径就是增加附属资本。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中可看出,其资本主要是由核心资本构成(即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缺少附属资本。因此,只要政策允许,商业银行就可通过发行债务性资本来增加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本金严重不足,不良资产比例较高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正常运行,主要是有国家信誉作保证。凭借国家信誉,商业银行的存款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这又使商业银行增加附属资本更为可能。广大投资者在股市中经历了太多的风险,银行存款利率又太低,企业债券在信息披露不完整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市场并不发达。对投资者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有国家信誉做保证的带国字号的各种债券,如国库券、金融债券、国有大中型企业发行的债券等,民生银行发行的可转换债券成为资本市场的抢手货应给我们有更多的启示,对于已上市的股份制银行和准备上市的银行都可积极准备发行可转换债券作为筹集资本的选择途径。

(三)加强金融监管

为了进一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切实履行监管职责,银监会将在银行业的市场准入、银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紧急风险的处置等方面进行监管。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

1、银监会可同商业银行一道,制定一整套与我国风险状况相适应的评估资本水平的程序和评估方法。根据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来看,采用内部评级法比较合适。中国工商银行已开始着手开展这项工作。

2、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及时了解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对风险较大的商业银行,要及时给予风险提示,并派专人跟踪风险发展态势,督促商业银行采取措施限期改善风险状况或减少风险资产。

3、评估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达到监管部门所需的最低标准要求。若低于最低标准,则要求商业银行或增加资本金或调整资产结构、压缩资产规模、出售一部分风险资产等。

(四)加强社会监督

为了强化金融监管,提高经营信息透明度,新资本协议要求商业银行在适用范围、资本构成、风险暴露的评估及管理、资本充足率四方面进行定量及定性的信息披露。我国要想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监管行为,加快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各商业银行必须向社会公开披露有关信息。目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已进行年报披露,其他的商业银行也应该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监管的要求,尽快进行有关信息的披露,以强化社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督。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率。要保持资本充足率,除了努力扩大分子,增加资本金以外,压缩和控制分母也是十分必要的。当然绝对的控制资产增加是不可取的,可行的有效办法是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压缩风险资产规模。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也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最有效的途径。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资本金的有效管理,只有加强银行自身的监管以及社会监督,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才能面对国际以及其他各种挑战。希望我国商业银行在有效地监管机制下可以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① 刘忠燕,娄树本.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② 皮得,S.罗斯著。唐旭,王丹等译.商业银行管理[M].上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商业资本论文 篇5

作者:罗大敏张奇

财经问题研究 05期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4)12-0060-06

一、引言

次贷危机以来,西方各国开始反思现有金融监管制度,推出《巴塞尔协议Ⅲ》,更加重视资本在减少损失和防范金融风险中的重要作用,监管资本约束机制进一步强化。银行股东开始放弃“用脚投票”准则,主动发起议案,积极参与董事任免,“股东积极主义”盛行。国际大型银行也重新审视过于复杂的风险计量模型,更加审慎地使用经济资本管理工具。这些变化必将对银行的信贷行为和风险偏好产生重大影响,也引发一系列问题:资本对银行具有约束力的理论基础与内在机制是什么?从监管者角度出发,如何发挥监管资本约束作用,以保护存款者利益,保持金融安全与稳定?从银行管理者角度出发,如何通过经济资本配置、传导与运用,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约束银行过度扩张规模和承担风险,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从股东角度出发,如何建立一种资本约束机制,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汇金公司作为国有出资人代表,如何通过公司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股东资本约束机制,推动银行业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维护银行体系安全与稳定?

二、资本约束机制:一般性理论分析

1.“道德风险”与资本约束

资本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它不仅是运营资金的重要来源,撬动业务发展的杠杆支点,获取利润的重要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高风险的银行业来说,资本还是缓冲风险和吸收损失的重要工具,是防范“道德风险”,保护存款人利益最为重要的制度安排。

现代企业制度主要通过两种途径缓冲来自股东或企业所有者的潜在道德风险:一是社会资本机制,通过债务工具在资本市场的流通来缓冲风险,因为市场流动性是天然的风险池;二是自有资本要求机制,通过对企业所有者提出明确的自有资本要求约束高风险偏好。相对于社会资本机制对市场流动性的依赖,自有资本机制主要从源头上校正企业所有者的风险激励,从而抑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是一种更加持久和良性的制度安排。

与其他企业相比,银行业的资本结构更为特殊,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类存款和负债,自有资金比例远低于其他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复杂,信息不对称更为严重。彼此间高度关联,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外部性,这些都有可能进一步助长银行业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抑制道德风险最好的制度安排,是对银行业施加明确而严格的资本要求,促使它最先和最大程度地承担风险损失。当自有资本增加时,所有者或股东的在险收益增加,一旦发生损失,首先消耗的是股东资本,这将促使所有者更加谨慎地承担风险,有助于提高银行体系稳定性。

2.利益相关者“资本诉求”与资本约束银行具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银行股东、管理者、债权人、监管机构等各种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着差异化的“资本诉求”(如图1所示),并通过各自的约束机制,促使银行采取稳健的经营行为和发展模式,保持适度的规模、结构、速度和质量,在资本、风险与收益之间取得动态平衡。

图1 不同“资本诉求”与资本约束

3.三种资本与三种资本约束机制

按照不同性质和形态,银行资本可以划分为股东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股东资本(即所有者权益)是指银行的实物资本,是各种形式的、具有资本本质的项目,依据一定的会计方法和规则,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出来的资本。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为满足监管要求,促进银行审慎经营,维持金融体系稳定而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持有的资本。监管部门的最低资本充足性要求是刚性的,如果达不到,很多业务将受到限制,严重者甚至被接管。经济资本是指银行决定持有用来支持其业务发展和抵御风险并为债权人提供“目标清偿能力”的资本,是银行用来承担非预期损失和保持正常经营所需的资本。

从三种资本定义出发,分别形成了股东资本约束机制、监管资本约束机制和经济资本约束机制三种资本约束机制。经济资本约束机制,主要指银行通过推行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和以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方式,强化资本对资产过度扩张的制约作用,使资本增长与风险资产扩张相匹配,确保银行非预期损失在资本覆盖范围之内,提高银行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是银行自我约束。监管资本约束机制,是指银行监管机构以巴塞尔协议为基础,采取监管资本标准,为商业银行制订最低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并在资本充足率不能达标时对商业银行采取监管措施,促进银行有序扩张资产规模,实现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是一种强制性约束。股东资本约束机制,是指股东以股权为纽带,通过公司治理程序履行股东权利,以资本约束银行过度扩张规模和承担风险,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4.进一步划分:内生与外生资本约束机制

对银行来说,股东资本是从股东角度来看待的资本,监管资本是监管者按一定的口径计算的资本,两者对银行约束具有“外生性”。经济资本是从银行内部风险管理者的角度,强调资本吸收非预期损失、对风险资产进行自主拨备,对银行来说具有“内生性”。由此可以将资本约束机制进一步划分为内生资本约束机制和外生资本约束机制。

三、内生资本约束机制:基于银行内部管理的经济资本约束

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手段,银行的财务计划、业务计划与战略规划都要受制于经济资本约束。经济资本也是银行价值创造能力的衡量尺度,目前国际先进银行通过将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和经济增加值(EVA)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约束银行规模扩张和过度承担风险,推动银行实现资本、风险和收益的动态平衡。近些年来,经济资本越来越受到监管机构的重视,出现了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的趋同化趋势。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欧盟Solvency II和英国资本评估规则,这些新的监管规则都倾向于使用内部模型以确定监管资本,越来越多地体现出经济资本管理理念。

1.经济资本的传导机制与约束效应

经济资本约束机制贯穿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RAROC可以应用于银行的`战略规划、风险偏好制定和绩效考核等领域;中观层面,RAROC可以应用于组合管理和信贷政策等领域;微观层面,RAROC可以应用于贷款定价、授信审批等领域。通过RAROC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可以将资本约束传导到各业务条线、各部门、各机构乃至各个员工,约束银行过度扩张规模和承担风险。

经济资本约束机制还贯穿银行信贷管理的贷前、贷中、贷后各个环节。就贷前而言,RAROC可以用于筛选客户及债项、确定授信方案等;就贷中而言,RAROC可以用于授信审批决策、调整授信方案、贷款定价、授信发放控制等;就贷后而言,RAROC与EVA可以用于组合监控、组合回报率评价等。通过RAROC在银行贷前审批、贷款定价及组合管理等方面的运用,决定银行是否推出一项产品,开展或取消一项业务,对银行业务形成现实约束。

对于贷前审批,银行通过对不同行业贷款设定不同的RAROC阈值或优秀值,对低于阈值和高于优秀值的贷款采取不同的审批政策,配置不同的审批资源。

对于贷款定价,银行在充分考虑风险偏好以及资本的底线回报率的基础上设定RAROC阈值,银行贷款交易风险定价的基点应为EVA大于零或RAROC大于最低回报率,对于不符合RAROC阈值的贷款组合不予审批。

对于组合管理,银行可以通过RAROC与EVA两个维度使用,还可用于分析行业、地区、条线等不同维度的信贷组合风险收益表现,制定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实现资产组合优化配置(如图2所示)。

图2 RAROC与EVA组合分析方法与调整策略

2.经济资本约束机制:国内外的一些实践

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资本管理开始被欧美大型商业银行广泛应用。在欧洲,德意志银行较早引入了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和方法,计算各交易部门的风险量,据以配置相应资本,并收取资本占用费。英国劳埃德银行运用经济资本管理推进战略转型,在给定资本水平下,将资本投入高回报业务并尽量避免风险。汇丰银行将经济资本用于贷前审批和贷款定价。如果一项业务RAROC低于15%,该项业务将被取消。如果一项产品RAROC低于15%,这个产品也不能推出。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计量、经济资本预算及配置管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经济资本管理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实现价值创造的重要工具。在资本计量和风险管理方面,国有大型银行开始采用内评法及高级计量法计量风险,初步建立起以经济资本管理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核心业务领域应用方面,工商银行等国有大型银行已经将RAROC用于贷款审批刚性控制。在绩效考核方面,国有大型银行开始将EVA和RAROC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将经济资本限额指标作为各机构和各条线考核指标,初步建立覆盖各机构、各条线、各产品的经济资本预算、配置和考核体系,资本预算约束及考核力度显著增强。

需要注意的是,经济资本管理注重风险的模型化和量化分析,鼓励银行开发适合自己的风险模型,对各类风险进行精确计量,促进了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但是,次贷危机也暴露出风险计量模型的局限性,以风险管理见长的花旗、法兴和瑞银等国际大型银行,在此次危机中也蒙受了巨大损失。为此,我国银行业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广泛运用经济资本管理工具,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改进风险模型,加强数据、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力求避免模型风险和数据风险。

四、外生资本约束机制Ⅰ:基于银行业稳定的监管资本约束

1.监管资本约束机制的经济功能与制度缺陷

与经济资本自我约束不同,监管资本约束具有强制性,是一种刚性约束机制。监管机构通过制定统一监管标准和审慎监管原则,通过勒令停业、停止分红、业务限制和更换管理人员,进行重组破产,迫使商业银行进行增资扩股或调整资产规模,约束银行过度扩张业务和风险,提高银行业竞争的公平性,减少单个银行倒闭的概率和风险,降低银行破产的社会成本,提高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但是,监管资本约束机制也存在制度缺陷,可能加剧商业银行的逆向选择和宏观经济波动。

长期以来,监管资本能否有效降低单个银行甚至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水平,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并没有达成一致。第一种观点,即特许权价值效应理论认为,持有高成本资本会降低银行特许权价值,为弥补持有资本的价值损失,银行会变本加厉地从事高风险活动。第二种观点,即“在险资本假说”理论认为,存款保险的边际费用会随着银行杠杠比率的降低而递减,迫使银行在危机发生时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会减少银行风险承担。第三种观点认为,银行的资本约束和风险偏好之间呈现出“U”型而且是非线性关系。随着资本的增加,银行开始时降低风险承担;但随着资本的继续增加(超过理论上的最优资本比例),银行开始涉足更大风险领域。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监管资本与银行实际风险水平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1]。本次次贷危机提供了较为直观的证据,为减少资本占用,一些商业银行过度从事表外业务和投资高杠杆债券,资本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商业银行的逆向选择行为。

资本约束机制还有可能产生信贷紧缩和“信贷亲周期放大效应”,加剧宏观经济波动。为满足监管当局的最低资本要求,一些商业银行不断降低信贷扩张速度,甚至压缩信贷规模,从而导致银行体系信贷供给能力的下降。“Bernanke和Lawn较早发现美国银行业信贷紧缩行为的存在,他们认为,资本约束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在宽松货币政策下出现信贷紧缩的原因。随后,Furlong、Chiuria、Ferrin和Majnoin以及Barajasetal分别运用美国、15个发展中国家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银行业数据,证明了资本充足率约束下银行体系信贷紧缩行为的存在性”[2]。在资本协议实施的最初5年里,美国商业银行体系的贷款增幅居然从1988年的9.6%骤然降到1990年的-0.2%,随后缓慢回升到1992年的0.4%。一些学者认为,在极端情况下,资本约束可能通过“资本加速机制”,产生银行信贷的“亲周期放大效应”,进一步加剧宏观经济波动。

2.国际监管资本改革路径与我国的制度安排

从国际监管资本改革路径看,监管资本约束机制在不断校正自身制度缺陷的同时,出现了进一步强化的趋势。1988年7月颁布的《巴塞尔协议Ⅰ》,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国际监管标准资本。但是,《巴塞尔协议Ⅰ》人为设定风险权重,不可能充分模拟“真实的”风险,更不可能有细分的权重档次以提高资本对风险的敏感度,对如何防止监管资本套利也没有更为详细的规定。这些制度缺陷所导致的后果在次贷危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发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Ⅱ》试图完善风险资产计量,但也仅限于非系统性风险,而不是系统性风险。出台的《巴塞尔协议Ⅲ》,吸收了次贷危机教训,重视资本在吸收损失和防范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并将系统性风险因素考虑进来,建立起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机制,进一步强化监管资本约束机制。但也有一些批评者认为,国际监管改革通过提高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标准这种事后成本机制改革,未能充分解决西方商业银行日益复杂的组织体系、业务结构以及过度依赖资本市场等根本性缺陷,没有触及危机的根源,难以阻止金融危机的再次爆发。

从我国实践看,我国监管机构充分借鉴了国际监管标准,持续推动新资本协议实施工作,不断完善监管资本约束制度。,我国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引入《巴塞尔协议III》对资本监管的最新要求,包括新的资本定义、更广泛的风险覆盖面和更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管理标准,并将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分为四个层次。在对《巴塞尔协议Ⅱ》的借鉴上,《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提出三大支柱体系:第一支柱,明确提出通过风险权重体系、内部评级法的实施建立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第二支柱,要求结合银行自身风险管理水平,确立银行内部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程序及监管部门外部监督检查程序;第三支柱是信息披露,对商业银行资本约束机制持续强化。

五、外生资本约束机制Ⅱ:基于公司治理的股东资本约束

由于银行业存在着严格的管制、审批程序和特许权价值,使得市场对银行的约束力较弱,内部治理机制对于银行的影响比外部治理机制更为重要。股东通过股权结构、董事会等公司治理机制,通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控制银行行为。

研究表明,内部公司治理机制对银行行为具有重要而复杂的影响,不同的股权结构对银行行为影响有所不同。

“施莱费尔和维申(Shleifer和Vishny,1986)提出‘公司控制论’假说认为,企业的所有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的控制力越强,管理者机会主义就越小,股东与管理者的代理摩擦越小,搭便车问题越少,银行风险越低”[3]。“道德风险论则认为,集中型股权结构下的银行大股东为实现自身超额收益,可能损害存款保险提供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由此引发道德风险。李维安和曹廷求(2005)以2001-山东、河南两省27家城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发现前10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风险成正相关关系”[3]。这些实证研究支持道德风险论。“布鲁尔和塞登伯格(Brewer和Saidenberg,1996)通过对美国100家存贷机构的研究,发现银行风险承担与内部人持有股权比例呈U型关系”[3]。高国华和潘英丽[4]选取2003-14家上市银行进行分析,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风险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第一大股东对银行风险的约束作用随持股比例增加而减弱。他们的实证分析与Brewer和Saidenberg的研究结论相吻合。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股权结构对银行风险承担没有显著影响。曹艳华和牛筱颖[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上市银行国有股占比和第一大股东性质,没有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显著性影响。曹廷求等[6]利用山东、河南两省29家中小商业银行的调查数据也证实了同样的结论。

资本约束机制的有效性取决于稳健的公司治理机制。不同银行因所有权结构和制衡机制不同,即使面临同样的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约束,在信贷行为和风险选择上也有所不同。为此,应进一步健全银行内部治理机制,不断完善股东资本约束,充分发挥股东资本约束机制独有而不可替代的约束力,并与其它约束机制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共同促进银行业持续稳健发展。

六、政策建议

近些年来,随着国际资本监管改革的不断推进、经济资本在国际先进银行的广泛使用以及基于公司治理的股东约束机制的逐步完善,银行资本约束日益强化,我国银行业已经进入“强资本约束”时代。为推动银行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从监管者、股东和银行等多个维度,不断完善各种资本约束机制。建立有效的资本约束机制,改变银行业粗放式的资产扩张模式,不仅要依靠强有力的外部监管约束和精细化的内部经济资本约束,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公司治理机制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股东资本约束机制。

1.进一步完善监管资本约束机制,促进银行可持续发展,维护金融业安全与稳定

(1)继续坚持“资本数量和资本质量并重”的原则,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增强银行吸收损失能力。

(2)实行差别化资本管理,提升资本监管的有效性。为了有效控制银行风险水平,监管机构应当根据银行的不同公司治理结构、业务模式差异及历史风险等实行差别化资本管理,建立明确的监管措施触发机制,提升资本监管的有效性。

(3)加强部门协调配合,积极推动资本工具审慎创新。起,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新规正式实施,对银行资本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银行将面临更大的资本补充压力和更高的资本质量要求。在此情况下,监管机构要与有关部门配合,积极推进资本工具创新。要逐步推行信贷资产转让、尝试运用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工具,增强银行信贷资产流动性,缓解信贷资产对银行的资本占用压力。同时,要研究、推动发行优先股、创新资本工具或开拓境外发行市场等方式,为银行多渠道筹集和补充资本。如发行带有减记条款或转股条款的次级债,作为合格二级资本工具。通过发行优先股、创新资本工具或开拓境外发行市场等方式,为银行多渠道筹集和补充资本。

2.建立更为精细化的经济资本约束机制,推动银行业务转型和业务创新

(1)以推动新资本协议达标为契机,推动银行持续加强资本管理各项基础性工作,提升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银行应以内评法实施及高级计量法引入为契机,推动银行进一步加强资本管理基础性工作,强化数据、模型、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银行量化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管理精细化水平。

(2)综合考虑外部监管规定和银行发展战略等因素,建立中长期资本规划和资本补充计划。资本规划应该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并考虑业务发展战略、风险偏好以及可能面临的重大不利情形,确保银行有足够的资本经受住严重危机的考验。使资本规划真正成为各项业务发展规划和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银行业务发展和风险资产增长形成自我约束力。

(3)将经济资本先进理念用于实践,推动业务转型和业务创新,走“轻资本”发展模式。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建立经济资本预算和考核机制,内部评级法及高级计量法也正在推行之中,银行应将把经济资本真正运用于风险管理和经营实践,推进业务创新和业务转型,逐步从规模扩张为主的“资本消耗”模式转变为多元化盈利模式和“轻资本”发展模式,节约使用资本并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3.充分发挥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股东资本约束机制

(1)加强董事会和派出董事制度研究,持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积极参与重大资本事项审议与管理工作。要进一步研究董事会结构与独立性对银行行为的影响,坚持股权董事和独立董事占多数席位的董事会结构,在制度设计上要改变独立董事由管理层提名,推动监管机构逐步建立中小股东提名独立董事的制度,进一步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要进一步完善派出董事制度,加强派出董事队伍建设和履职能力建设,强化股权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关键性主体作用,综合运用议案审议、评估报告、发送风险提示函和管理建议函、主动提交议案等方式,积极参与重大资本事项审议与管理工作。

(2)建立银行资本效率考核机制。建立有效资本约束机制,不能单纯依靠监管部门外生力量,必须依靠股东建立资本效率考核机制。可以考虑建立大型国有银行资本考核机制,统筹考核控参股银行资本使用效率,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资本补充的重要依据。

(3)建立银行资本补充机制。国有大型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包括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考虑到信贷持续增长产生的资本需求,以及资本约束机制进一步增强,资本补充必然对汇金公司造成现实的财务压力。为此,可以考虑通过设置合适的分红比例,增加银行内部积累能力,建立起内源性资本补充机制;通过参与银行配股、定向增发、发行汇金债券等方式,建立市场化的外源性资本补充机制。从长远看,还可以通过合理调整控股比例,建立起战略性的资本补充储备机制。

商业资本论文 篇6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银行绩效;有效性

1 引 言

浅谈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 篇7

一、经济资本的计量范围

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弥补非预期损失的资本需求, 计量经济资本实际上就是计量非预期损失 (在险价值, V A R) , 它的范围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不仅包括表内的信贷类资产, 而且包括表内的非信贷类资产和表外资产。

所谓信用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债务人违约可能产生的损失。主要包括信贷类资产、非信贷类资产和或有资产业务所产生的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 (包括黄金) 、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目前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大都采用内部系数法, 经济资本系数为各项业务 (资产) 的资本需求比率。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由于目前国内尚无统一、公认的方法和模型, 各商业银行的计量有所不同。如农业银行暂规定, 将经营收入增量的15%作为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 因市场风险所产生的经济资本暂不考虑。

二、加强经济资本管理的必要性

(一) 加强经济资本管理是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的需要。

资本是否充足是衡量一个商业银行竞争力、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当前国际经济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形势下, 从外部监管要求看, 《巴塞尔协议》为国际银行业建立资本的外部管理框架结构, 我国银监会从实际出发, 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于2004年3年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要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必须达到8%。商业银行通过加强经济资本管理, 以监管资本增长作为经济资本增长的基础, 使风险资产的增长与资本的增长相协调, 从而提高资本充足率, 实现与国际接轨。

(二) 加强经济资本管理是优化资产结构、降低商业银行总体风险的需要。

经济资本的计量就是对各类资产业务风险的计量, 因此, 经济资本能直接反映各类银行资产的风险状况, 通过加强经济资本管理可以将信贷资源配置到低风险、高回报的资产业务上, 从而优化业务结构, 控制风险资产总量, 降低总体风险, 建立以经济资本为基础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三) 加强经济资本管理是促进区域结构调整, 提高经营效益的需要。

经济资本是一种经营资源, 根据商业化经营的原则, 占用经营资源必须提供相应的利润回报。通过加强经济资本管理, 可以建立经济资本回报约束机制, 在督促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发展业务时必须考虑其所占用经济资本的回报率高低, 将有限的经营资源合理摆布到风险控制力强、经济资本回报率高的区域, 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增加效益, 实现内涵式增长。

(四) 加强经济资本管理可以为建立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创造条件。

商业银行进行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使业务发展的速度、效益与风险承担能力协调。加强经济资本管理, 就是将防范风险和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渗透到商业银行管理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操作环节, 通过对各项业务存在的风险及其所带来的收益对照比较、分析, 完整、真实地反映每一笔业务、每一个机构、每个部门甚至每个员工的业绩表现, 为商业银行建立以经济资本回报和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创造条件。

三、加强经济资本管理建议及措施

(一) 强化经济资本管理理念, 树立经济资本管理文化。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文化是生存的土壤。意识的深化和文化的形成是长期的, 也是最根本的。因此, 商业银行加强经济资本管理, 必须将管理理念从上到下贯穿于每一个管理层、每一个一线营销人员, 贯穿于业务经营的各个环节, 使员工清醒地认识到, 加强经济资本管理的目的不单是规避风险, 而是依靠先进的风险度量和配置技术, 承担那些能够管理好、并能够对其给予充分补偿的风险, 从而提高资本利润率, 获得银行股本高额回报。同时, 加强经济资本管理是当代商业银行顺应国内外监管要求, 与国际接轨, 成为良好银行的重要途径。

1、分层次加强培训, 将理念根植于每一个层次的人员。

首先要加强各层次高管人员的培训。无论是经营还是管理, 其决策均来源于高管人员, 因此要加强经济资本管理, 优化经济资本结构, 控制决策风险, 降低风险成本或决策成本, 关键在于增强各高管人员的经营理念, 提高高管人员的决策能力。而经营理念的增强、决策能力的提高, 除高管人员自身对经验政策的把握和业务素质外, 从现有情况看, 短期内加强高管人员培训是培育理念、提高其决策能力和强化制度执行力的重要途径。只有高管人员的理念先行, 才能把决策过程控制和经济资本的导向性作用落到实处, 才能使经济资本管理得以有效实施。其次, 加强各层面操作人员、尤其是一线营销人员的培训。操作人员是政策的执行者和落实者, 加强操作人员培训, 要让操作人员明白为什么要加强经济资本管理, 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如何计量经济资本, 通过资本计量如何降低业务风险、控制业务风险, 经济资本回报最低要达到什么标准等, 从而使经济资本管理在营销的每一笔业务中得以体现和落实, 才能将经济资本管理的经营理念渗透到每一个层次、每一项业务、每一个操作环节, 使经济资本管理的理念成为一种长久的文化。

2、加强经济资本管理制度建设。

文化是一种氛围, 一是种自觉行为。而制度是硬约束,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任何理念的培养、文化的形成都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和硬保障。因此, 加强经济管理, 必须加强经济资本管理制度的建设, 构建或进一步完善符合国家监管部门规定、国际商业银行管理惯例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战略的经济资本管理制度体系, 加强法人层面的资本总量与资本结构管理, 建立监管资本管理、经济资本管理和账面资本管理的相互协调、沟通管理机制, 要实现经济资本与计划管理、绩效考评、财务管理、产品定价、风险控制等管理职能的有效对接, 充分发挥经济资本在经营管理中的导向作用, 通过经济资本管理制度建设使经济资本管理得以落实和进一步加强, 使之成为商业银行一种长久的经营理念和文化。

3、细化经济资本管理流程。

加强经济资本管理, 细化经济资本管理流程是十分必要的。经济资本管理流程要涵盖业务经营的始终, 即从经济资本的合理分配、客户的选择、风险的防范、经营结构的调整、以及贷款定价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 都要进行细化, 使一线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一目了然, 易于操作, 使经济资本管理切实落到实处。

(二) 优化存量资本, 合理分配和配置增量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管理的核心就是降低风险, 提高效益, 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经济资本的构成不仅包括既有的存量业务形成的资本, 也包括新发展业务所需的增量经济资本, 如何加强经济资本管理说到底就是如何使存量资本得以优化, 科学合理配置增量资本, 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提高经济资本回报。

1、加大资产清收处置力度, 优化存量经济资本占用。

一是优化存量信贷资产经济资本。信贷资产占用的经济资本是经济资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优化信贷存量经济资本, 就是要退出低效客户, 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处置存量不良信贷资产, 降低存量资产的资本,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信贷结构调整, 将信贷资源重新配置到经济资本占用较少、风险较低的信贷客户或信贷业务品种上, 实现存量资产结构的优化调整。二是要结合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 加强存量非信贷资产管理。要建立非信贷资产风险按月监测、按季要分析、定期考核制度, 逐步完善非信贷资产风险预警机制。积极压缩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 进一步加强应收息及其他应收款项的清收工作, 加快对闲置固定资产、待处理以资抵债资产的处置步伐, 努力减少非生息资产对经济资本的占用。三是加强表外业务管理。加强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表外业务管理, 严格控制风险, 提高收益。

2、实行经济资本增量计划管理, 合理分配和配置经济资本。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在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未达标的情况, 经济资本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增量上, 优化增量资源的配置。一方面商业银行要根据业务发展目标及资本需求科学预测全行经济资本增量, 合理确定经济资本总量目标, 实行经济资本增量计划管理, 根据所辖各分支机构的经济资本额、经济资本回报率和资产质量等因素合理分配和配置经济资本。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所辖各分支机构要根据经济资增量计划、各项业务发展目标、各业务品种占用经济资本的多少、风险水平、回报率高低等因素, 将经济资本科学配置到相应业务 (或资产) 上, 以经济资本增量约束风险资产规模的增长, 并逐步提高经济资本回报水平。通过实行经济资本增量计划管理和回报约束的机制, 引导增量资本向低风险、高回报的业务上倾斜, 有效控制业务风险的增长。

3、加快经营战略转型, 努力降低经济资本占用。

一是调整业务结构, 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二是加快收入结构调整, 积极拓展收入渠道, 大力拓展中间业务, 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三是优化存款结构, 加大低成本存款组织工作力度, 提高低成本存款占比, 努力降低成本支出。四是通过细分客户, 调整资产业务品种, 抓好客户结构调整, 统筹规划资产业务发展, 夯实业务经营基础。

4、提高商业银行科学决策和产品定价能力。

要按照客户贡献、风险以及业务性质差别化制定价格, 全面考虑内外各种因素, 除了短期效益的测算外, 还要对客户的重要程度、发展前景、市场竞争状况进行全面评价, 建立包括经济增加值、业务发展潜力等多维度的分析模型, 规范贷款定价管理, 采取差别化的贷款定价策略, 提高资本回报。

(三) 建立科学的经济资本考核体系, 以回报率要求经济资本配置。

“降低风险、创造价值”是加强经济资本管理的终极目标。商业银行如果单纯追求总量而忽略结构优化, 不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依靠规模特别是信用规模扩张的增长方式, 必然会加大业务风险, 造成资本金的急剧消耗, 导致资本金不足和收益下降。商业银行能否建立符监管规定和自身发展战略的经济资本考核体系, 是加强经济资本管理, 防范业务风险, 提高资本回报的关键之所在。因此, 商业银行要建立科学的、以经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经济资考核体系, 引导业务向风险权重低、流动性强、资本占用少、综合回报高的项目和区域发展, 实现速度、规模、效益的协调统一, 提高商业银行整体市场竞争力。

(四) 完善基础数据建设, 加快内部评级模型开发。

内部评级法的初级法要求具备5年以上的历史数据, 高级法要求具备7年以上的历史数据。商业银行应尽快实现各层业务数据和管理信息的集中, 积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损失数据, 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 完善加强经济资本管理的数据基础;同时应不断熟悉和掌握各种先进风险管理模型, 完善内部评级体系, 加快与商业银行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内部评级模型开发, 形成科学的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方法, 从而达成经济资本管理目标, 防范风险, 提高收益, 将商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市场化的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研究 篇8

关键词:资本监管;商业银行;风险

一、经济资本与经济资本管理

(一)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又称风险资本(Capital at Risk,CaR),是指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层评估的,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用来缓冲资产或业务产生的非预期损失的资本。所以,经济资本在数量上是等同于非预期损失的。当商业银行资产的规模、质量和结构发生变化时,非预期损失在一定置信水平下将随之改变,从而经济资本的数值也会相应变化。从横向上来说,经济资本既可以衡量已有资产的非预期损失,也可以衡量待形成资产的非预期损失。既可以衡量资产组合的非预期损失,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衡量新增资产的非预期损失。从纵向上来说,经济资本既可以用在商业银行总行,也可以用在分支行的业务衡量和管理方面。

(二)经济资本管理

经济资本管理的核心是体现经济资本对风险资产增长的约束和对经济资本回报的明确要求。基于上述理念,经济资本管理的目标为:一、控制业务存在的潜在风险。二、提高风险约束下的收益。经济资本直接针对于风险,银行可通过对其分支机构和业务部门制定相应的经济资本额度标准来控制经营风险。同时通过经济资本的合理配置可提高风险调整后收益水平。因此,银行必须在风险约束下的价值最大化和具体经营管理活动之间制定出合理的运行机制,这就是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制度。

二、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计量与配置

(一)经济资本计量。

(1)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度量。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信用风险是其面临的最主要风险。是指债务人未能如期偿还其债务造成违约从而给商行经营带来的风险①。信用风险在现代又增加了包括由于债务人履约能力和信用状况的变化导致债权人利益遭受损失的风险②,通常称为信贷利差风险。对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度量的模型大体框架为:筛选和度量风险因子,建立风险因子和风险损失之间的对应关系。信用风险因子包括的5个最主要的风险因子为:资产面临的风险暴露、该敞口发生的违约概率、给定发生概率时形成的损失以及期限因素和组合效应,即违约相关性,它们是信用风险量化模型的基本构成要素。国际上基于风险考量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信用计量(CreditMetrics)模型、KMV模型、信用风险CreditRisk+模型等。

(2)市场风险的经济资本计量。市场风险又称为价格风险,是指可交易资产或被用于交易的资产价值发生变动而遭受损失的风险。通常存在于银行交易业务和非交易业务中。我国于2004年出台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定义是指因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等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导致银行表内和表外资产遭受损失的风险。

目前有两种度量市场风险的方法:一种是巴塞尔委员会所提出的标准法,即“搭积木发”;另一种是在险价值计量模型,它是一种内部模型法以风险价值为基础。银监会在2004年2月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采用的市场风险计量办法是标准法。

(二)经济资本配置

资本配置是指在理论上或形式上对一项业务所需资本额做出预算的过程。经济资本配置的基本原则和方式:

(1)基本原则

>银行宏观发展利益为出发点,准确计量经济资本,使银行承担的总体风险匹配于银行总资本存量和股东风险偏好。

>以对业务单元进行风险控制为出发点,对每个业务线条进行合理的资本配置,从而达到银行面临的总体风险和总资本相匹配。

>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高管以风险与回报的角度去评估业务单元的绩效,作为提供经济资本支持的依据,也是全行实施风险业务扩张和控制的依据。

(2)经济资本配置的基本方式

①单独经济资本分配方式。该分配原则将针对单个业务单位进行具体的资本分配,不考虑其业务单位之间或者业务单位与银行整体之间的关系。分配到的经济资本与其利润直接挂钩,获得的利润越大,资本配置权重越大。银行整体的资本配置额等于各业务单位分配到的资本相加总额。

②分散化经济资本分配方式。该分配原则在对每个业务单位进行资本分配时,是以该业务对银行整体或其他业务单位的风险贡献量为基础。也被称为“内部贝塔法”。该原则考虑到了单个业务单元与银行整体或者其他业务单元之间的相关性。

③边际资本分配方式。边际经济资本指每增加一个业务单位所带来的银行经济资本需求量的增量或者减少一个业务单位所导致的银行经济资本的减少量。边际经济资本量通过比较银行增加或减少业务单位前后的经济资本需求量来计量。

三、中国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资本管理理念的建设

①加强风险资产的动态过程的经济资本约束管理

为使经济资本管理理念贯穿于银行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应尽量做到经济资本计划决定信贷业务和综合业务计划,使风险资产得到适度约束,从而优化业务规模的增长结构和规模。

②使经济资本先进的管理意义融入到日常的管理操作中。>风险资产之间的经济资本系数相同并不意味着资产本身所含风险相同;>经济资本约束风险资产业务规模盲目扩张并不意味着约束银行业务发展

>强调经营利润并不意味着放弃股东利益最大化

(二)完善内部评级,加强风险管理技术建设

①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首先在3-5年内建立以内部评级法为核心,对风险管理流程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和全要素监督的风险体系;加快模型研发进度;再次,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风险分类标准、框架以及适合的风险管理体系。

②推进内部评级配套制度的研究和建设。从战略角度出发,鼓励商业银行研发和应用适合自身发展特色的内部评级体系,坚持技术和制度创新并重。商行应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组织协调业务部门组织结构,逐步建立与内部评级体系相配套的管理制度。

③人力资源的储备和开发。为增强对新资本协议的深入理解,提高风险管理体系的适用性,商行应进行长期的人力资源储备和培养,并对现有各层次工作人员进行分层次培训,完善知识体系。

(三)构建验证体系,提高经济资本计量可靠性

巴塞尔委员会所规定的验证就是对计量方法预测能力的评估,重点是对模型的预测表现的评估。《巴塞尔协议》II还包括:商行对验证结果负主要责任;验证没有单一的方法,应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同时进行验证;应对验证的程序和结果进行独立的审查。其中,定性验证方法有:用途测试、数据质量核对、定性检查、管理层监督、系统实施、假设检验—敏感性测试。定量验证方法包括:数据和参数的验证、模型复制、返回测试、基准测试和假定的投资组合测试、压力测试以及利润和损失归因等。(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德银.国有商业银行引入经济资本管理研究[J].金融论坛,2005,02:22-26+62.

[2]夏小东.中国银行业经济资本管理的实施路径——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获得的启示[J].金融论坛,2007,07:54-57.

[3]武剑.经济资本管理:理论分析及我国实践[J].南方金融,2008,05:9-12+22.

注解:

①《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97年9月。

上一篇:2022--2023总结篇解说词下一篇:生产单位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