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资本论文

2024-09-08

债权资本论文(通用5篇)

债权资本论文 篇1

摘要:目前, 大多数资本结构理论研究主要是以债务人 (企业) 为主要研究对象, 即使是有关企业负债问题的研究也是多以企业债券为主要研究对象, 并没有把对资本结构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另一方——债权人进行深刻的讨论。以债权人对资本结构的选择为切入点, 以银行贷款为主要研究对象, 讨论在不同利率条件下债权人对资本结构的选择来构建一个选择资本结构的模型。通过模型分析, 以期完善资本结构的决定和调整机制, 并试图找到判断资本结构优劣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资本结构,债权人选择,利率管制

筹资研究是财务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筹资研究主要是研究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的配比, 也就是资本结构问题的研究。资本结构是指公司各种长期资金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如何使筹措的资本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 使企业的价值达到最大化。

企业筹资根据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自有资金形成股东权益以及借入资金形成负债。一般而言, 自有资金的成本高于负债资金, 但筹资风险一般小于负债资金。负债资金包括企业债券、银行贷款、融资租赁、商业信用等。负债资金是资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在资本结构研究当中对于负债的研究也是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企业负债的形成是债务人与债权人关于企业资本结构的一致选择所形成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 双方的选择依据却有很大不同。

一、债务人对资本结构的选择

权衡理论认为, 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就是在负债的税收利益与企业财务困境成本之间进行权衡。财务困境成本是指因企业无法满足对债权人的约定时, 所产生的非正常的成本和价值损失。如果企业和资本结构达到最优资本结构点则此时的企业价值最大。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组织形式, 企业存在的根本就是能够为投资者创造利润。在生产经营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投资机会, 如果企业有足够的流动资金, 那么企业就会以流动资金进行投资。但是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进行投资, 那么企业就必须从外部引进资金进行投资。

一般认为股权筹资的成本要高于负债的筹资成本, 企业会优先考虑负债筹资。但是, 如果通过负债筹资的计算比较发现其成本高于投资所带来的收益, 则企业会比较股权筹资要求的收益率和筹资成本与投资的收益, 如果前者小于后者, 则企业会选择股权筹资, 反之则不选。如果负债和股权筹资都不能满足该投资的成本要求, 则企业不会进行该投资, 从而会选择不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

二、债权人对资本结构的选择

债权人对资本结构的选择与债务人相比有共性也有差异。共性是对于资本结构的选择, 同样是以一项投资的收益是否大于其成本作为衡量是否改变资本结构的标准。但是, 金融机构与一般企业相比又有不同, 金融机构不仅要考虑贷款是否能够带来收益, 同时还要考虑贷款所引起的流动性的风险。只有两者同时满足要求时贷款行为才会发生。债权人的风险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声誉风险等等。债权人在选择是否发放贷款时主要就是看企业的借款利息是否能够弥补存款利息支出和管理成本以及各种风险所引起的困境成本。

三、债权人选择模型

部分权衡理论模型所用的负债部分是用企业债券来代替的, 而企业债券占企业负债筹资比重并不是很大, 截至2006年底, 上市公司应付债券合计约862亿元, 而同期的长短期银行借款合计约29734亿元。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如果只是以企业债券作为负债的研究对象难免有失偏颇。

由于债券的利率是由企业来确定的, 而银行贷款则是企业和银行协商的结果。企业债券和银行贷款相比, 利率情况过于简单。同时由于银行比债券的持有人对于企业的信息有更加详细的了解, 银行对于企业资本结构的选择也就更具有代表性。将银行贷款作为资本结构的研究对象进行的资本结构决策也将产生更好的信号作用。同样我们也可以将企业债券看成是固定利率的银行贷款。

基于以上原因, 本文将以银行贷款作为研究对象, 对债权人选择的资本结构理论展开讨论。

(一) 非利率管制下债权人选择理论模型

我们将作如下假定:

1、企业的决策人员都是正直的人, 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决策;

2、资源是稀缺的;

3、每次的投资规模不大;

4、交易连续进行;

5、企业的所得税保持不变;

6、除了信用风险以外, 债权人不考虑其它风险。

第一个假定十分重要, 其作用是把企业的管理者定义为既能够尽力为企业经营服务, 同时也不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人, 这样就能避免管理人员做出不道德的选择。

企业对借款的分析:假设企业在某一时点有N种投资机会, Xi (1≤i≤N) 表示每种投资机会所能为企业创造的利润率, Bi代表在第i种投资机会下所需要的负债资金, Ci代表在第i种投资下企业将要增加的财务困境成本, Di代表在第i种投资机会银行贷款资金所需的利息率, T代表企业的所得税税率。

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资源是稀缺的, 所以企业的每个投资机会不可能都保持同样的收益水平, 一般情况下企业都从最高的收益机会开始投资。我们假定企业的投资机会满足下列次序排列:

企业投资的目的是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 也就是说只有企业的收益大于企业的成本时企业才会进行投资, 所以企业对于是否进行第i (1≤i≤N) 种投资的判断公式就应是:

V (i) 代表企业在第i种投资产生的价值, 只有V (i) 大于0时企业才会进行投资, 如果小于0则企业会选择放弃投资。

但是在公式中, 变量贷款利息率Di不是完全能够由企业决定的, 这个变量是银行在分析企业这部分贷款的财务困境风险和所要支付的利息成本和管理成本, 并和企业进行协商的情况下得出的。

银行对借款的分析:假设E代表银行的付息率和管理费用率之和, Hi代表第i次借款企业陷入财务困境而使银行发生的损失率, 则银行是否发放借款的判断公式应为:

因为企业发生财务困境所引起的银行财务损失率Hi, 是受企业的投资失败所引起的损失影响的, 在这里是受单位财务困境成本 (Ci/Bi) 决定, 所以Hi可以表示为函数:

则银行的利息公式可以表示为:

只有满足了3-5公式关于利息率要求, 银行才会把资金借给企业。

只有同时满足3-2和3-5公式的要求企业才能最终借入资金进行投资, 并最终使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改变。如果依据公式3-2判断第i次投资发现V (i) 是大于0, 则企业应进行对于第i+1次投资的分析, 如果发现第i+1次投资形成的V (i+1) 是小于0的, 则第i次投资所形成的资本结构就是债权人选择理论的最优资本结构。此时的企业价值可以表示为:

其中V为企业的总价值, V (0) 表示企业不进行负债筹资而只是以企业的权益资本投资时企业的价值。

(二) 利率管制下债权人选择理论模型

上面是对贷款的利息率完全由银行决定情况下资本结构的讨论, 而我国银行贷款的利息率是受人民银行管制的, 人民银行制定基准的贷款利息率, 然后再给银行以一定的利率浮动权限, 银行再根据贷款的实际情况对贷款进行利息率的浮动处理。在这种银行利息率受管制的情况下, 企业的资本结构决策又将受到哪些影响呢?

下面将继续引用上文的假设条件。由于是讨论利率受管制情况下的资本结构问题, 将增加一个假设:银行的借款利率是受管制的。

由于每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相同, 在达到最优资本结构时所形成的单位财务困境成本也是不相同的。由公式3-5可知, 银行要求的利率与企业的财务困境成本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企业财务困境成本的上升也在不断的上升。在银行的利率受管制的情况下就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当企业达到最优资本结构时, 银行要求的利率仍然低于利率浮动的上限;二是当利率达到利率浮动的上限时, 企业按利率上限筹资仍然存在大量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投资机会。我们将分两情况进行讨论。

第一种情况下, 虽然银行的利率是受管制的, 但是与不受管制下的决策是完全一致的, 企业和银行都能够根据上一节的公式进行决策。

第二种情况下, 如果银行和企业依旧按上一节的公式进行决策的话, 我们会发现银行的决策资本结构点在X点的左侧, 而企业的决策资本结构点则在X的右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存在利率的管制, 虽然利率达到浮动上限时企业还有大量可以为企业创造的投资机会, 但是银行不能接受因这些投资机会所引起的财务困境成本的增大而使银行财务损失率的扩大, 所以银行所能接受的资本结构点是当利率达到利率浮动的上限时的资本结构点。而企业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所以就出现了这种现象。

我们知道负债资金筹资成功是由借款双方决定的, 如果依据上一节的公式, 银行对于最优资本结构点的选择会小于企业, 是否也就意味着在利率管制情况下, 企业的最终资本结构点就是银行决定的那个点。由公式3-3可知银行的利率与银行财务损失率存在着密切关系, 在银行利率受管制的情况下, 银行所能接受的财务损失率就是利率达到上限时的银行财务损失率, 如果银行财务损失率高于这个比率, 银行将不会向企业发放贷款。而银行的财务损失率是受企业在财务困境下的损失率所影响的, 我们可以通过减少企业在发生财务困境下的损失率, 来满足银行对于财务损失率的要求, 从而继续从银行取得贷款。

在银行利率达到利率浮动上限之前, 假设第M次投资使银行利率达到利率浮动的上限, K代表浮动上限的利息率, 企业进行投资的分析是与非利率管制下是一致的。所以第M次投资之前的企业价值可以表示为:

假设N≥j>M, Xj代表第j次投资机会所能为企业创造的利润率, Bj代表在第j种投资机会下所需要的负债资金, Cj代表在第j种投资下企业将要增加的财务困境成本, Hj代表第j次借款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而使银行发生的损失率, Rj代表第j次投资企业预提的财务困境风险准备, K代表浮动上限的利息率, T代表企业的所得税税率。这时的财务困境风险准备是指企业为了在发生困境时减少对银行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而在投资利率中预留的一部分。

由公式3-3和3-4可知, 因为单位财务困境成本已经高于银行所能接受的企业损失的限额, 我们通过企业预提的财务困境风险准备方法, 使企业在发生财务困境时, 所造成的损失符合银行对于企业损失的要求。

则第j次要预提的财务困境风险准备要满足:

而企业判断第j次投资的公式为:

W (j) 代表企业在第j投资抵减各项成本后的数值, 只有W (j) 大于0时企业才能取得资金并进行投资, 如果小于0则企业不会取得资金, 只能选择放弃投资。

V (j) 代表了企业进行投资所产生的企业价值。虽然企业判断是否投资是考虑预提的财务困境风险准备Rj, 但预提的财务困境风险准备并不是企业的实际支出, 而只是企业财务困境成本的抵减, 所以在计算企业投资的价值变化时是不予考虑的。

如果依据公式3-9判断第j次投资发现W (j) 大于0, 则企业应进行对于第j+1次投资的分析, 如果发现第j+1次投资形成的W (j+1) 是小于0的, 则第j次投资所形成的资本结构就是债权人选择理论的最优资本结构。此时企业价值可以表示为:

四、结论

通过对利率管制和非利率管制两种情况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无论是债务人还是债权人对于资本结构的选择都是建立在贷款是否会为自身创造价值的基础之上的。而一笔贷款的发生不仅是债务人对于贷款可以为自身创造价值的肯定, 同时也是债权人对于债务人的选择的一种肯定。一般来说债务人所能取得的贷款越多, 也就意味着能为债务人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应宇, 陈良华.公司财务管理[M].石油工业出版, 2003.

[2]沈艺峰.资本结构理论史[M].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3]淩江怀.商业银行风险论[M].人民出版社.2006.

债权资本论文 篇2

[关键词]资本制度改革;债权人保护;社会征信体系;民事责任

2013年12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决定,这一次的修改对于公司发展具有颠覆性意义,此次《公司法修正案》将我国公司资本制度进行全新修订,摒弃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规定,将公司注册资本的实缴制改为认缴制,并且取消普通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也不再限制公司股东的分期缴纳期限,验资程序也被取消,所以现代市场经济中“一元建公司”的愿望也不再是幻想。这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将有着全新的动力和模式,标志着公司的设立变革全新的时代已悄然开啟。但是,公司注册资本制度的改革赋予现代公司全新的设立和发展理念,后续的法律规定和相关的措施必须及时更新,摒弃在原来公司法定资本的规则和理念,由公司资产向公司资本转变。因此,在《公司法》修正案出台后,对于新的法律能否顺利实施并且有效发挥作用还有待时间的考验,实缴制改为认缴制后对于债权人权益如何保护也成为关注的话题,本文就此问题展开,将从公司资本制度改革后对于债权人保护的因素以及如何完善保护制度的后续建设进行探讨。

一、公司资本制度改革

在改革之前,要成立新公司,注册资本必须受到最低限额严格限制,我国的《公司法》也一直实行资本确定、资本维持、资本不变的三原则,这也是长久以来我国《公司法》法定资本制度的核心原则,即必须保持注册资本和实缴资本一致性。传统观念认为,公司资本是公司对外承担责任保障,也是对内资本运作的基础,并肩负维护社会交易安全的重任。因此,在公司运行中,法律并不注重资产的流动方向和运行情况,只严格限制注册资本是否已经实缴和实缴后有没有抽逃出资。并且债权人在考虑交易安全和担保能力时,最看重的也是公司资本的数额,而不是公司的实际运营状况。

但是,对于法定资本制度的作用期望过高,而在实践中并未发生理想中的作用。公司资本的限制是一种静态的、不变的基础,在很多时候它并不能代表一个公司的资产实力和偿债能力。在正常发展状况下,公司经营运行的时间越长,注册资本与实际资产之间的差距就越大,长久看来注册资本可能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数字,所以仅从注册资本无法正确判断公司的实际资产。公司成立之后,对于如何经营和管理才是确保资产保值并升值的关键所在。所以,目前发达国家为充分发展市场经济,基本已经废除在设立公司时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的要求,以市场调动市场的形式鼓励和刺激公司的发展,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管制和束缚。

在整个交易环节中,交易相对人在资本法定的制度下并不能确保交易安全和交易的稳定。在《公司法》将实缴制改为认缴制时,公司的担保责任和偿债能力并没有因此而减弱,因为这与公司的资产并没有根本性的联系。公司的资产价值在市场经济情形下以流动的方式进行交易和流转,在整个公司架构市场经济中的价值份额才是整个公司的发展动力和核心。因此,在债权人交易过程中,公司的资本仅仅是考虑的一个因素,一个良好的公司的运行状态包括资产的良性流通以及资产投入市场的信用价值,所以,在新法规实施的情况下,关注一个公司的综合实力要全面而深入,交易相对于人在选择公司时考虑的因素就不能只关注注册资本,而是考虑更多的因素,例如公司的运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公司的信用水平和公司的净资产总额。这些才是真正能保障公司的清偿能力和担保能力的因素。

二、对债权人保护的建议

不过,在有限责任公司中,因为股东在出资范围内承担有限责任,债权人的交易风险变大,在《公司法》改革之后,因为减少了法律的限制和政府的管制,公司的设立和运营更加灵活多样,为了保护债权人的交易安全,维护交易秩序,相关保护债权人权益制度也必须跟进,才能保障公司法改革后的顺利进行。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早已设立了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来保障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运行,就美国而言,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革早已完成,1969年颁布的《示范公司法》标志着美国公司注册基本取消最低资本的限制。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市场经济下的公司设立已经相当的成熟,结合完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很少出现空壳公司来诈骗债权人的利益。我们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并结合自己国家市场的特点,在鼓励和刺激公司发展的同时,更好的保障交易安全。

第一,保障公司章程的作用和地位。公司章程是一个公司的宪章,也是公司经营过程中的对外资信证明,对整个公司的运行承担统领作用。公司章程记载的公司的信息和内容必须真实有效,并且应公开透明。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度后,公司自治的理念会更加的深入市场。政府放宽了管制,给予公司更多的自由和空间,但是公司的章程就是整个公司的精神所在。所以,在资本制度改革的同时一定要认真对待公司章程的重要性。

因此在改革之后,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市场扎根立稳,公司章程必须清楚明了,清楚写明股东信息,以及投资比例和出资情况,并且所有的信息必须全面真实,并且将公司章程全部公布到网上,在互联网时代,债权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便捷的查询到公司信息,债权人的交易时更有把握,在知己知彼的交易中才更能保证交易的安全。并且,在公司章程确定之后,公司的一切办事必须根据章程的规定。所有的股东也必须受到公司章程的约束,我国《公司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不得随意更改或者变动。

在实践中,存在公司并不重视章程的制定和公示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公司的运营情况。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公司章程实质上是一份由发起人签订的合同,所以对于合同的当事人都必须遵守和维护合同的规定,不可肆意违约。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司章程,既能体现公司自治的思想,又能将公司权利和义务转化成公司股东及管理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公司可以在《公司法》的范围之内制定公司的权利和义务,并可以完善《公司法》中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以满足公司发展对实践的需要。公司章程可将其补充,增加一些市场发展中的兜底性条款,使得公司章程在具体实践和应用中更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

第二,建立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公司实缴制改为认缴制后,公司的信用就变得异常的重要,公司的信用是整个交易基础和重点。发达国家在改变实缴制制度后,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为交易的安全提供了保障。例如在美国,任何人在互联网上就可查询公司的财务情况、营业额、债务额、资产情况经济和法律纠纷等信息。

我国若是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在全社会建立社会征信体系,以明确和评价公司信用基础。公司的信用基础是指公司的履行能力和责任承担能力。一个公司的商业信用对保障债权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现代的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商业文明程度发展得不够充分,而国民还缺乏高度的信用意识。根据我国2013年的《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我国的社会总信任度不断下降,并且这种不信任感不断加深和固化。1因为债权人和债务人相互不够了解,信息沟通不够全面,所以两者之间没有信用关系,他们之间的信用感就会下降。

社会不信任感增加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交易安全,更会影响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公司的信用是公司无形的财产,良好的信用在交易中就显得更加的重要,所以建立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势在必行。建立社会征信体系必须建立公司信息库,在信息库中公示信息公司的各种经营信息和股东的资产证明,在交易之前交易双方要相互了解,更能保障交易的安全顺利进行。在2014年,我国上海自贸区已经开通了上海市公共信用服务平台。这一信用信息平台汇集了所有的企业信息,能够及時、完整的反映各个企业的动态信息,包括公司的各种开支及缴纳税收等企业整体的情况。在这信息平台上反映了企业的资本状态,并且及时更新企业的运营情况。信息平台整合了企业全面的诚信记录,包括企业的违约失信等不良记录一一在平台上可以详细了解,这样平台的建立,让债权人更多的了解企业信息及资产信用情况,让信用成为自贸区经济主体经营的最重要的资本。企业之间的信息之间的沟通能够便利交易的顺利完成。在自贸区中,制度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完备的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中重要基石。不过,对于信息平台的实行和信息的真实性,监管部门应该对其实施措施进行严格的监管,对于信用程度高的企业提供便利条件和机会,对于信用程度不合格的企业进行管理和警告,这样才能让企业诚信基础打牢,保障交易的稳定和安全。并且,这样的信息平台应该向全社会推广,在全社会建立征信体系,将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公司的信息都记载在平台中,形成一个信息全面的资料库,并且可以全国查询,便于债权人了解公司的各种交易情况,在信息互通的基础之上进行交易。

一个完备的信用体系的前提是投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但是信用体系,必须要有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对自贸区内的企业进行监管,对于守信的企业予以奖励,并在公司运行中提供便利,对于失信企业严格监管并予以惩罚,以减少失信现象的发生。自贸区的社会信用平台在交易市场上如若推广开来,鱼龙混杂的市场经济必将是一剂良药。目前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社会的征信的体系已经成为交易市场上至关重要的屏障,将信用差、安全性能低的公司过滤剔除,增强交易的安全,保证债权人的利益。

第三,强化民事责任,完善人格否认制度。在完善的公司章程和社会征信体制下,债权人的利益依然受到侵害。在公司运行情况出现紧急风险情况并且公司不能够完全承担风险时,应当及时通知交易相对人,使风险降到最低,而不能隐瞒公司的实际资产。有些公司在和债权人进行长期交易时,开始为了取得债权人的信任,及时履行自己的义务,但是当债权人完全相信债务人并进行巨额的交易时,债务人利用建立的信任欺诈债权人,当债权人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已经无法挽回,只能通过诉讼的方式争取自己的合法权利。这种方式使债权人无法从公司的章程和社会的征信体制中看出债务人的资产信息,所以必须完善民事法律责任。我国在1993年颁布《公司法》之际就明文规定我国公司的人格否认制度,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难以操作和没有相应的制度予以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程度才刚刚开始,法治各方面不够完善,并且法官在处理人格否认案件的经验不足,人格否认制度操作程序复杂、繁琐、诉讼时间长,所以在实践之中案例较少。人格否认制度是保护债权人最后的,也是最为坚固的屏障。所以这道屏障必须完善,并且有实施的可能性,才能真实的保障债权人的权利。

经济主体承担民事责任是法律保障债权人最有力的保障,民事责任就要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实现民事责任最重要的方式人格否认制度就必须加以完善。但是,目前我国的法律对于民事责任的规定不利于债权人的维权,例如在举证责任分配过程中,在一般的有限责任公司中采取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这就意味着债权人应当对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人格行为承担举证责任,原告在提供证据时肯定会需要大量内部资料支持起诉,甚至会涉及公司账户和商业秘密,但是作为公司外部人员的债权人无权介入公司的内部管理,难以调取公司内部资料,如若股东内部出现暗箱操作行为更是无法获取证据,这就达不到人格否认制度的效果,无法保障债权人的交易最后屏障,达不到立法目的,这对债权人是不合理也是不公平的。并且,我国《公司法》对于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也较为原则化,不具有可实际操作的实践性。新修订后的《公司法》规定,对于人格否认制度也并没有增加详细的规定,这也是对于保护债权人交易安全的挑战性问题。但相对于美国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来说,市场经济发展完善有活力,除了较高的社会征信体系,人格否认制度的运行的畅通也是一大关键因素。发达国家关于人格否认制度已经相对完善了,债权人在交易中消除后顾之忧,在更为安全的交易环境中交易会更加便捷和放心,而且对于人格否认各项制度的规定也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完善的法律制度保证市场经济的主体能够健康的发展和交易,必须加强民事责任的作用,不断提高债权人维权的积极性和便捷性才能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现在,我国取消了一般有限公司的法定资本制度,人格否认制度就不能再受到严格的限制和制约,既然法律为投资者设立较低的门槛,就应以保护债权人的事后救济机制来代替在法定资本制度的事先救济机制。当股东或公司实际控制人滥用股东地位,肆意损害债权人利益时,债权人应该积极利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作为保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手段。在美国,法律和判例能够适用“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情形很多,无论在合同交易还是侵权索赔案件等都有适用和予以沿用的规定,是一种债权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常规方式。如果这种事后救济机制成为有效常规的方式,会极大增强债权人交易的信心和保障,激活市场经济发展速度。所以,我国法律应当相应地改进《公司法》第20条中关于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扩展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情形,将人格否认制度具体化,实践具有可操作性,才能真正做好保障债权人的最后一道防线。

三、结语

此次新《公司法》对资本制度的革新是我国市场经济迈向全面开放的一个开端,说明我国的市场经济全面改革和发展才刚刚开始。市场经济由传统的限制逐步向为自由竞争的重要转变,从资本制度上实现公司自治、自由的观念,虽然目前对于交易安全等问题还未得到足够和完善的法律来保障,但是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要理智,在发展市场经济时向发达国家汲取经验,建立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和公司民事责任制度,债权人在交易中积极主动地了解公司信息和章程内容,确保交易的安全。并且,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主体,需要的是一种充满活力和自由的气氛,在《公司法》改革之后,减少相关的干预,将原本经济市场可以处理的事情交由市场,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市场经济的一体化。

注释

1关注社会情绪促进社会认同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王俊秀,文汇报2013年1月14日。

参考文献

[1]施天涛.公司法论[M].法律出版社.2006.

[2]施天涛.对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的三点认识[N].中国工商报, 2014年10年12日.

[3]赵旭东.从资本信用到资产信用[J].法学研究,2003:109-123.

[4]施天涛.公司资本制度改革:解读与辨析[J].清华法学,2014,(5).

[5]王俊秀.关注社会情绪促进社会认同凝聚社会共识———2012-2013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J].民主与科学,2013,(1):64-71.

债权资本论文 篇3

2014年, 我国对于公司的资本制度进行了很多的革新, 在3月1日起实行的《公司法》中, 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对于资本制度所进行的改革:把公司的注册资本制度由原来的实缴登记制变成了认缴登记制。另外对于之前法律或者是行政方面有特殊规定的制度也进行了变化, 比如废除了公司创建最低资本的限制和对其进行资本和货币等的检查等。这些改变, 对于债权人的权益带来很大的影响, 换而言之, 也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和挑战。总之, 这次公司法的修改, 要求公司注册资本全面按照认缴制的制度进行注册, 同时也取消了注册时的最低资本限制。但是任何新事物的出现, 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何确保公司债权人的利益这一问题, 就是注册资本认缴制实行后所面临问题之一。

二、注册资本认缴制下对公司债权人的不利影响

根据2014年实行的新《公司法》所规定的内容, 由于注册资本的降低, 就使得很多想要创业, 但是受资金限制的人再不用考虑资金的来源问题, 创业形成了一种潮流, 但是具体的结果是有待考察的, 青年人在创办公司时不需要为筹集资金而苦恼。

在上面我们说到, 承办公司的人无须考虑资金, 只要诚实守信即可。所以在这种新的认缴制的实行中, 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注册资本不实的情况。因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把公司注册成有较大资本的公司, 而实际情况需要有意和其合作或者进行交易的公司和个人等都对其公司实际的注册资本落实情况进行核实, 确保把交易的风险降到最低。

在注册资本实缴制实行后, 对于市场风险的评估依据就变成了公司注册的资金多少的情况。一般情况下, 大多数人和公司都是喜欢和注册资本大的公司进行合作交易, 在人们的意识中, 注册资本大的公司拥有强大的实力, 在遇到风险时, 其的承担能力也是较强的。但是在公司法对注册资本修改成认缴制后, 虽然使公司的成立更加便捷, 但是对于安全交易和公司债权人的权益保护方面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三、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对公司债权人的影响分析

认缴资本制实施后对公司注册资本的影响时很大的, 首当其冲的就是“注册资本信赖”。在上面提及, 注册资本信息可能存在不对称的情况, 这对公司债权人的影响很大。

任何人都可以随便把公司注册成资本很大的公司, 而要想和其进行长期的合作或者交易时, 就必须对其的真实资本投入等信用情况进行核实, 确保或者是降低投资交易的风险性。那么在交易中, 特别是一些数额较大的交易项目, 在运行过程中, 对其资信情况的调查是相当必要也是项目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一般来说对注册资本的调查是资信调查中最关键的调查。在实际的审核调查中, 对此比较看重的企业和公司的基本要求就是其的交易额度绝对不能小于对方注册资金的百分之几。这体现了“公司独立法人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中公司债权人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

从和公司进行交易的对象来说, 这只是对于其资信情况一个最基本的调查形式依据, 通过核实就会得到一个比较准确但是可信的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另外, 比如在认缴资本制下对于成立低于2年的公司资本进行核实, 其的结果就可能出现偏差。由此可见, 公司的交易方不能完全做到“注册资本信赖”, 这就会增加交易的成本。

目前来看, 认缴资本制对于公司注册的资金没有限制, 也不是注册公司时不用缴纳资本。整体来看, 2014年对《公司法》的修订还是有很大地提高。一定程度上使交易更加人性化, 但是债权人的利益却无法得到保障。

曾有人说过, 制度制定的成功与否, 主要是看其是否达到了维护极端权益和受限极端权利的平衡。但是平衡随着事务的发展是不可能一直不变的。其会随着事务的发展出现不平衡的现象, 之后再通过相应的政策来调节这种不平衡, 使其在恢复平衡。由此可见, 对于公司的制度来说利益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 我国于2013年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七部法律的决议》, 修改了关于公司法注册资本的制度内容。这次修改确定了除了一些特别的行业:保险行业、银行等易燃采取实缴制, 其都采用认缴制来全面实施。到2014年, 我国清晰地确定了公司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的制度, 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决定》。在2014年修改《公司法》之后, 可能会面临很多问题, 而产生的“平衡”问题就需要在为其制定相关的措施, 以此来保障债权人的利益不受侵害。

四、现行公司法律下对公司债权人的法律保障措施

(一) 注册资本认缴制下股东仍负有出资义务

对于我国新改的注册资本认缴制, 广大群众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在成立公司时, 股东不用出资。从司法上来讲, 虽然废除了注册公司时资本最低额的限制, 但是并没取消股东出资注册公司的义务。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股东为公司出资的方式是公司资本的主要来源, 只有股东具有一定的出资能力, 并且其的出资数额是真实可信的, 公司注册资本的真实性才能得到保证。在之前有最低资本限制的时候, 股东的出资也有规定, 但现在《公司法》取消了对于注册公司的最低资本限制, 所以股东的出资也就没有了明确规定, 但这不代表股东对于公司成立出资义务的取消。而对于公司股东具体的出资数额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这是公司根据其要注册的资本进行设定。这一资本如果得到确认和注册登记, 股东的出资义务也就相应而生。由此可见, 《公司法》废除最低资本额只是对股东出资的额度进行了改变, 而没有改变其出资的义务, 这一义务不仅是约定义务, 也是法定的义务。从约定义务来讲, 在一个公司成立时, 公司的支持资本是多少以及每个股东要出资多少, 这些都是股东自愿的;从法定义务来讲, 只要公司的注册资本和股东的出资额结果注册登记后, 股东就需要承担相应的出资义务, 这就充分地体现了出资义务的法定性。

(二) 注册资本认缴制下股东要以认缴的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

1. 对于公司的债权人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的第13条中给出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于公司的债权人发出没有履行亦或是没有完全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在没有出资的范畴内对公司无法对债务完全偿还的部分要承担补偿责任的要求, 人民法院必须同意和支持;而反之, 这些股东已经自觉履行了上诉责任, 其他的债权人还提出这样的要求, 人民法院就应该给予驳回。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2条规定:在公司解体的时候, 对于股东还没有缴纳的出资 (到期而没有缴纳的出资和分期缴纳没有到达规定时间的出资都是股东没有缴纳的出资) 也应该算在清算的财产中。

五、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下债权人利益保护

随着我国注册资本认缴制的确立, 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制度也逐渐全面起来。但是随着公司进入市场的限制条件降低, 出现了很多的“空壳公司”和“皮包公司”。另一方面, 在我国资本信用比较低下, 一般都是依赖于投资人、交易对象的认识和大宗对其的评价进行交易的, 并且没有相关的法律保障, 导致后期对公司的管理难度增加。对此, 要如何进行解决?

(一) 事前措施:加强信用机制的创建, 并创建公司信息的表露制度

对任何公司而言, 资金都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资金是企业从事各种市场经济活动最基本的条件。为了维持企业日常生产及经营, 企业必须不断加强信用机制, 从而有效解决公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进程缓慢和企业自身发展条件缺失。有关部门对于公司的监管的基础是公司信息表露, 同时也使对股东和债权人的权益进行保护的方式。首先, 我们要加紧对信息创建的实施, 创建一套完整、科学、合理、有效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 促进政府事务信息公开的程度, 以便广大群众获得信息的便捷性;其次, 加大对公司法定代表人信用程度的监管程度, 对于违反的公司管理者制定相应的惩罚制度;最后, 对于一些信息要对广大群众定时的进行公示, 为广大群众创建一个诚实守信, 违反必究的市场环境。

(二) 事中措施:创建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 加大对董事以及高层行为的限制

企业进行合理利益分配最主要的目标就是通过最经济的方法实现资金的筹集。这就是如何搭配使用已有资金和借入资金比例问题, 企业需要通过科学的定比来实现资金的最优结构。创建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是企业资金运作的起点, 也是企业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经营必备的条件之一, 同时也是企业理财功能的重要内容。在2014年修订的《公司法》生效后, 公司董事具有为公司筹集资本的权利和施行的责任。这就需要公司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 并加强对公司董事和高层行为的限制程度。

(三) 事后措施:加强对企业法人人格否认体系以及对违法行为处置的额力度

公司法人的人格情况是对于企业管理者在盈利外的一种道德评价, 避免公司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他人利益的情况, 最终达到社会市场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目前, 我国在《公司法》中, 对于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过于片面, 其内容还有待完善, 其不能使用于所有的企业法人。由此可见, 对于一些体系构成比较复杂和资产复杂等的公司以及部门利用公司独立人格躲避应该履行的义务等情况,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应该给出相应的具体规定和说明, 从而为大家提供一个科学有效、唯一准确的评判依据。

六、结语

综上所述, 目前在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下, 其的主要制度内容就是使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一方面, 在这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下, 我国对于公司注册资本的条件应该予以放宽, 在公司资本注册登记成功后, 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督管, 确保其运行的真实性, 并通过后期不断的实践摸索总结出一定的经验, 从而使效力和安全处于平衡的状态中, 最终达到市场稳健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 在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下, 是以公司的全部资产对会出现的风险以及出现的风险进行负责。这对股东来说, 其承担的只是其缴纳的资金额度的相应责任, 而在法律上对于公司债权人的权益保护却未曾具体涉及。

参考文献

[1]金文廑.浅析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14, 03:29-30+70.

[2]余新华.浅议新<公司法>注册资本认缴制对企业会计的影响[J].企业导报, 2014, 03:123+125.

[3]张玲.浅析注册资本认缴制与公司的未来治理——以厦门商事登记改革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07:253-254.

[4]顾迎春, 徐晓荀.论注册资本认缴制对相关物权变动的影响与对策——基于行政法学平衡理论的视角[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14, 06:39-42.

[5]许海峰.注册资本认缴制下乙方风险的预判及防控[J].建筑, 2014, 12:45-47.

债权资本论文 篇4

公司资本制度上的这一重大变革,放松了政府对企业的准入监管,营造更加自由、高效率的市场经营环境。改革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对市场的监管方式,由政府强制性把关变更为企业对交易风险的自由掌控和防范。由原先的政府作为看门人把关的角色变更为对市场整体交易秩序的管控和对非法活动的查处上。同时由政府主导的年检制度转变为企业经营信息的自主申报制,淡化了政府对企业的干涉,扩大了社会监督,在监管方式上更为透明、更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这一系列的重大变革体现了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的改革精神,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一、对我国公司注册资本制度变革的反思

我国传统上的公司立法在注册资本制度上严守法定资本制下的“资本三原则”,即资本确定、资本充实和资本不变原则。传统公司法对注册资本三原则的坚持,主要是出于在公司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的制度前提下,对交易风险防范的考虑,突出了对公司债权人利益的保护。而2013年公司法的修订则大大改变了“资本三原则”的立法思路,在公司资本制度上的变革体现了重大的理念和制度上的根本性变化。摆脱既有的传统观念,在新的资本制度模式下寻求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传统注册资本制度认为,公司的注册资本的确定,对于债权人的利益保护是至关重要的。公司的注册资本是基于股东出资而由公司获得的,在工商登记机关登记的公司的注册资本总额。公司的注册资本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因此其只是一个静态的数字而已。通常情况下,公司成立之后其注册资本就会转换为生产要素进入公司的具体生产经营当中。而公司的资产则是债权人债权实现的目的财产之所在。资产和资本一般情况下很难出现相等,即使偶有相等,也最终会相互偏离。传统公司注册资本制度中,完全限制或者剥夺了投资者的自主选择的权利,体现了强烈的法定资本制的色彩。严格的资本制度和较高的注册公司的门槛设计对于投资人的经营热情和更多商事组织的涌现起了极大的抑制作用。同时立法上一刀切式的资本制度安排,也排除了不同行业、不同资金需求的经营者根据所从事行业之要求进行自主资金制度安排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必然导致资金利用上的低效率,引起资金的闲置和浪费。这一制度设计偏离了市场经济的要求,而立法者希望其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即公司的信用担保功能的发挥也十分有限。真正对债权人的债权起担保作用的是公司的净资产,而非公司的注册资本。

在以往的立法中依靠强制性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法律规定的形式,试图通过公司注册资本实现对债权人的保护,在实践中出现大量虚假出资、虚报注册资本、抽逃出资的做法。

公司注册资本只能体现公司设立时的资信状况,而不能体现经营中的公司资信情况。这也被称公司信用由资本信用到资产信用的转向。[1]此次公司注册资本制度上的变革,使得注册资本不再视为债权人债权的担保,是公司注册资本理念和制度上价值的回归。[2]公司的注册资本对于公司债权人债权的受偿确实也有一定的保障作用,但其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不宜夸大。提高公司的清偿能力,公司资产的保值、增值才是关键所在。对立法者而言,在公司设立之初降低门槛鼓励公司之设立,促进交易的效率。在公司成立之后,强化对公司的运营的资产监管和责任机制。[3]

实际上,二十世纪以来注册资本制度在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由法定资本制向授权资本制的转变,各国普遍废除了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规定,使得市场主体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在认识到以注册资本为核心的资本制度并未实现债权人保护的功能之后,在注册资本制度上不再过分强调其强制性,而赋予股东在资本制度上一定的自治空间。出现这一资本制度上的缓和,一方面降低了公司注册的门槛,有利于社会资金更高的利用率,同时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公司的资本制度之架构应当以提高公司效率为主旨,对公司债权人的保护不是公司资本制度的主要职责。[4]另一方面公司资本制度上的变革也令债权人的利益保护的问题更为凸显。重新梳理和架构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机制具有重大意义。安全和效率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注册资本制度改革带来效率提高的同时,从立法上着手打造有利于交易安全的机制对于营造安全的交易环境尤为重要。

二、债权人利益保护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公司享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而对外以其财产承担独立责任,股东以出资或者所持公司的股份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的制度设计,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已经为上百年的公司发展兴盛的历史所证实。但是在这一制度设计中,原先本应属于投资人的经营风险被部分转移给了公司的债权人。股东的有限责任促使其倾向于更高风险的投资以及对公司的控制权之滥用,而债权人在一般情况下基于债的相对性只能要求其债务人公司偿债(特殊情形下构成公司法人格否认的可以向股东提出连带责任的主张)。由此看来,债权人在公司制度中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在公司注册资本制度大变革的今天,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机制的构建显得尤为关键。

(一)债权人自身应当加强在交易中的风险防范

除非是及时清结的交易,一般交易中都会存在债务人不履行或者不能履行合同的信用风险。债权人应当充分利用法律制度进行交易风险的化解和防范。如已经在民法中明确加以规定的担保制度、双务合同的履行抗辩权制度、合同保全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或者防范交易的风险。成熟的市场交易主体应当具备风险防范意识,尽可能的通过合同制度的设计将风险防范于未然。而现阶段的市场经济方面的的立法改革也突出了这一理念。政府不再充当严格的管控的角色,而是由市场交易主体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交易环境中积极应变,通过当事人之间的协议进行权利义务的安排。相信市场交易主体作为利益主体的自我判断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给予市场交易主体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度,是培育成熟的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同时在交易制度上的更为成熟化的法律制度设计,更为独立、公平的司法裁决,才能营造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安全和效率并重的大环境。

(二)加强信息披露,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

此次公司资本制度的变革,在放松公司准入资格限制的同时,对于公司的监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当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如此次改革建立的企业信息信用公示系统。完善的信用体系的建设是提高债权人交易安全的重要参考和保障。公司注册资本制度上允许股东分期缴纳注册资本,如何保障债权人对公司注册资本缴纳上的知情权,从而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交易风险?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建设上,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信息的不对称,通过对信用体系中所反映出来的交易对方的信用情况,决定是否与之交易,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交易的风险。注册资本的缴纳情况,应当在信息公示系统中及时登记。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的自我约束机制,强化信用在市场监管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建设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对未按照规定进行信息公示或者存在虚假申报、隐瞒申报的企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进行公示并提示交易中的风险,提高企业的失信成本。对未按照规定履行信息公示义务的企业列入违法企业名单并采取制裁措施。此次公司注册资本制度的改革中还取消了公司的年检制度,建立企业年报公示制度。通过企业的自主申报,使得社会公众可以十分便利的获取企业的基本信息。同时改变了政府的监管方式,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运作要求。

债权人的交易风险控制,其基础在于在公开化的信用体系下获取真实信息和数据的上作出选择。因此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任重道远。从当前看,应当进一步完善企业信息信用系统,在维持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进行信息的公开,增加债权人对交易风险判断的债务人信息的公开化程度。加大信息造假、欺诈行为的处罚力度,并且对不诚信的行为计入诚信体系进行公开。构建守信奖励和失信惩罚制度,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最终打造健全的社会整体信用体系,营造诚实信用、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债权人对公司经营风险的分担机制下,通过构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限制股东对公司的不正当控制,防止股东滥用公司独立的法人地位和股东的有限责任等弊端。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成为保障公司正常运营,保持公司资产保值增值的关键所在。公司治理结构即在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分权制衡的基础之上,实现公司意思形成、意思执行和意思监督从而形成公司正常运作的机制。

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通过权力的分化及制衡实现公司内部的高效治理。可以防范公司股东或者不当控制人对公司的不当控制以及损害公司利益的非法行为。在公司内部形成高效运作的程序基础,有利于各种决策、决议的作出与通过。

尽管2005年公司法修改已经增加了公司的法人格否认制度,但是该项制度在内容规定上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而英美法系针对法人格否认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判例,我们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吸收借鉴。公司资本制度上的缓和,必将导致股东不缴、少缴、不按期缴纳出资的情形将大量发生,因此致使公司的资产与公司的偿债能力不符,债权人利益受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因此加强对股东滥用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规范显得极为重要。对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出资制度改革上所引起的涉及债权人保护的问题上,主要考虑以下要素:公司资本的充实与否、股东是否如实、按期缴纳注册资本、公司是否存在过度控制而引发的人格混同等。如注册资本与所从事的行业、经营要求相比存在显著不足的,即“小马拉大车”的情形,公司根本无法维持其经营所需的资本要求和债务清偿;“一套班子,两套牌子”似的人格混同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公司在经营场所、主要人员、财产、业务等存在混同的;过度控制类型,母公司滥用其控制地位,对子公司形成过度控制从而认为子公司缺乏独立的地位必需的独立意志、财产等要素的。

以上各类情形均可构成法人格否认的适用。公司资本制度上的缓和,必将导致滥用公司独立法人格的行为愈演愈烈,对该制度结合司法实践进行类型化研究,出台更具可操作性的司法解释势在必行。

(四)完善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和企业价值的评估制度

公司的资产状况对于债权人债权的实现至关重要。要实现对公司资产流向的监督,必须建立有效的财务会计制度和财务审计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全面反映公司的运作状况、资产流向。

健全的公司财务会计制度能够提供公司资产运营的状况,有利于债权人了解公司的财务、资产状况,从而为其交易提供合理的借鉴和参考,有利于债权人控制交易风险。

同时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可以杜绝财务作假等欺诈行为的发生,遏制非法行为。立法上应当明确规定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和董事、高管等对公司财务会计虚假、混乱等问题未尽到相应义务,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同时需要建立高效的财务审计制度。审计报告可以为判断公司股东、董事是否尽到资本维持义务,股东有无侵占公司财产以及是否滥用法人独立地位的重要依据。审计报告体现的是企业的有形财产,在无形财产日趋重要的今天,为便于债权人更好地了解债务人公司的资产状况,建立和完善公司的价值定期评估制度势在必行。其可以动态、准确地反映公司的真实资产状况,从而有利于债权人更全面的获取债务人公司的信息,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资产状况信息。

公司资本制度的变革,降低了公司运营的门槛,改变了政府的监管方式,有效提高了资本的运作效率。但是在还原资本制度本来面貌之功能的同时,通过各方面制度的协同规范和逐步完善才能最终构建债权人的利益保护机制。

参考文献

[1]赵旭东.资本信用到资产信用[J].法学研究,2003(5).

[2]邹海林.我国司法实务应对公司注册资本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J].法律适用,2014(5).

[3]施天涛.公司资本制度改革解读与辨析[J].清华法学,2014(5).

债权资本论文 篇5

对公司而言, 公司的资本如同其血液, 是其生存、壮大的基础, 不论是公司的设立, 还是公司的运营, 都不能离开公司的资本作支撑。事实上, 传统公司法理论不仅将公司的资本视作公司成立和运营的重要支撑, 通常还将公司的资本看作公司对外承担责任的最大“担保物”。所以, 公司资本金额越大, 其信用程度一般就越高, 相应的, 其履约能力一般也就越强。因此, 大陆法系国家的《公司法》基本上都不谋而合地确立了公司资本三原则, 以保障公司的资本额度、并保证其不被随意抽空。同多数大陆法系的国家一样, 我国《公司法》立法也确立了公司资本三原则。早期, 我国《公司法》实行严格法定资本制, 而且公司设立的门槛都极其高,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市场的准入, 束缚了公司在经济社会中的发展。所以, 后来《公司法》陆续修正, 以降低公司市场的准入条件, 但囤于受市场管制理念束缚太深, 因而历次修正仍依旧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不少限制性的条件。直至2013 年12 月28 日, 在十八大司法改革的浪潮下和以放松管制为取向的新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下, 《公司法》才又实现了一次“跨时代”式重大修改。新《公司法》改变了以往的公司资本注册制度, 其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 取消公司股东 ( 发起人) 应当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出资, 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出资; 取消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应当一次足额缴纳出资等限制性条件。并且, 其还允许公司股东 ( 发起人) 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 并记载于公司章程。且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取消了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 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 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 万元的规定; 同时, 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股东 ( 发起人) 的首次出资比例; 不再限制股东 ( 发起人) 的货币出资比例。而且, 其还简化了登记事项和登记文件。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认缴出资额、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公司登记事项。公司登记时, 不需要提交验资报告。其彻底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不得不说, 这次立法修改, 不仅是我国公司立法改革的实质性突破, 同时也表明了我国对曾经过于强调市场管制的理念切实的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认识。

二、《公司法》认缴资本制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影响和挑战

本次《公司法》修改的条文不多, 但由于修改集中在公司资本制度这一核心问题上, 因而备受社会公众关注。尤其改革后对债权人利益如何保护这一问题的关注。

新《公司法》使企业设立的门槛大幅度降低, 因此, 较之前相比, 投资者入市变得更加方便, 其忽略经营上相对资本力量, 更加重视企业自身的创新力。从这一角度看, 这样的修改, 增加了公司活力, 提高了公司运作效率, 进一步提升公司经营的自主性和应对市场的能力。而有活力的公司能够更快地完成资金周转, 这便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而且, 之前的法定注册资本制度的实践也已充分的证明了, 企图通过设置法定最低资本限额以期实现债权担保的功能只能是事与愿违: 预期价值和现实功效“南辕北辙”。即实践当中这一制度的实施效果十分微弱, 其不过是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所以, 不妨扭转以往的思维, 反其道而行, 尝试着进一步扩大公司股东的自治范围, 在公司设立之初, 不是各种“性恶论”, 而是视参与主体都是诚信的, 是具有长远远光、具有共赢意识的理性人, 即视公司的股东是具有诚信能力的主体, 并因此, 简化公司设立的复杂条件, 使其筹资的方式更加简便。这样一来, 公司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下反而能够更高效的运行, 更有利于打造公司资本价值的复合性———筹集资本和高效运营, 更符合公司发展的实际需要, 更便于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

但从另一角度看, 资本制度改革实则是一把双刃剑, 这一系列投资鼓励规定放松了对公司资本制度的严格管制, 对于创业者来说是利好消息, 但是对公司债权人保护却提出了新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新《公司法》降低了设立公司的门槛, 这就对公司债权人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在公司不能清偿债务的情况下, 债权人能否向股东追偿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如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公司注册资本实缴有另行规定的以外, 由公司股东 ( 发起人) 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 并记载于公司章程即可, 股东 ( 发起人) 对公司出资期限的规定由法定改为章定, 出资期限由公司股东自行决定, 那么公司股东是不是不仅被赋予自主认缴出资额, 还被赋予随时修改公司章程对出资期限进行调整的权利? 只要修改的出资期限规定在公司营业期限届至前就不违法。这就难以避免股东欲躲避债务修改公司章程调整出资期限, 以延迟出资方式侵害债权人权益, 使《公司法》解释 ( 三) 中第13 条第2 款的规定被搁置。使得债权人极其容易陷入不能及时要求未出资的股东对其承担补偿赔偿责任的弱势地位。此外, 新《公司法》还取消了法定最低注册资本制, 即除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27 个涉及公共利益密集型公司实行最低注册资本外, 授权股东自主确定公司注册资本。然从法理上看, 股东认缴出资额度不仅被视为是其对公司及其他股东的承诺, 同时, 这也被视为是公司股东对公司未来潜在债权人的承诺。因而, 不对其注册资本予以最低限度会间接影响股东的偿债能力。更为重要的是, 对这也意味着公司减资后的注册资本也不再有不得低于法定最低注册资本额的刚性要求, 那么实践中, 又该如何评判公司是理性地减少资本还是故意抽离资本? 这一系列行为, 都或多或少有损于公司债权人利益, 对这些问题, 我们值得深思与探讨。

另外, 由于公司设立毫无门槛, 就极其容易出现以诈骗为目的公司如皮包公司、空壳公司等。公司的真正实力和价值很难将更加难以判断, 尤其在我国商业诚信的缺失的现状下。因此, 改革注册资本制度的公信力备受挑战。公司注册资本完全被虚化, 债权人的债权将受到严重威胁。即在我国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和尚未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律规范的情况下, 在注册资本与上市交易规模不匹配之下, 注册资本极低却从事高额的商事交易存在交易风险或者注册资本极高却迟迟缴付不到位, 债权人的利益极其容易被侵害。因此, 在现背景下, 如何进一步完善及保护债权人的利益问题刻不容缓。

三、完善债权人利益保护的救济途径

新《公司法》对市场实施了宽进, 因此, 更有必要严管, 以增强对各参与方利益的维护, 尤其对处于弱势地位债权人应更加增强保护力度, 才能使改革更为顺利。因此, 相关司法解释需在制度上设立提升公司的存活率的机制, 以确保宽进严管, 确保公司健康地可持续发展。理论界与实务界应增强对公司债权人保护的共识, 积极探索在公司运营的各个阶段如何进一步细化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 加大公司的实际控制者对公司债权人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而且, 换个角度, 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也有利于降低交易风险和成本, 提升盈利空间。因此, 完善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应当做好新规定与原有规定的制度衔接, 增强其可操作性。

( 一) 建立有效预防和控制公司资本不当流失的机制

坚持科学立法, 确立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定义务对公司债权人的责任制度, 同时建立健全有效地防范该类人员违规的惩罚性条款。第一, 借鉴国外《公司法》中有关董事对公司债权人承担义务的原则, 我国也规定董事对公司债权人的损害承担相应的责任。公司董事在代表公司进行活动时, 故意或过失侵害他人合法权益, 使他人合法权益切实遭受损害的, 公司有关董事应对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 公司董事在执行公司职务时, 未尽注意义务、忠实义务, 致使公司资产不当流失, 公司债权人可对其行为自行单独提起诉讼, 而无需依附他人。第二, 增加董事对债权人损害赔偿责任承担的责任保险。为避免公司董事因怕承担责任而“蹑手蹑脚”“畏畏缩缩”“无所作为”, 影响董事在公司管理中的积极性, 可考虑为公司董事设置一种相应的责任保险, 以鼓励董事对此投保。这样, 对董事而言就增加了一层“金钟罩”, 增加了一份“安全感”, 因为这引进了保险中的风险转移原则。而且, 这一举措, 对公司债权人而言, 还有利于保证董事对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时的清偿能力, 使其利益能够得到更为厚实的保护。

( 二) 建立和完善全国信用体系

严格执法, 以此次《公司法》修改为契机, 建立诚信评估体系。第一, 建立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通道和信用管理体系。为了促进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我国应该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终结信用体系杂乱无章的现象。在不侵犯商业秘密的前提下, 要求公司以较为规范的方式公开透明披露公司各项信息, 即包括年检、财务、信用记录、产品质量、社保缴费等各类影响债权人做出判断的信息, 尤其是涉及公司资产变动以及公司资产结构转换等“敏感”信息更应当持续披露、时时更新, 以便债权人能及时、便捷地查询到。第二, 引入民间信用评级机构。民间信用评级机构, 虽没有国家公信力“保驾护航”, 但在一些西方国家却生命力极其旺盛, 其还有着超乎国家公信力的社会信任度, 如在美国有一类专门负责调查企业资信的公司, 通过D&B数据库记录公司的资信情况。所以, 我国也可“触类旁通”“学各家之长”, 鼓励民间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 并给予民间信用评级机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使它可以在工商部门经济户籍库的基础上, 汇集各市场主体的信息, 借助科学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 对公司信用状况进行客观评定。随后, 将评定结果定时通过媒体公布, 将有违规行为的市场主体列入经营异常的“黑名单”, 以同样方式定时公布。第三, 进一步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公司的信息社会的各种宣传要真实, 真实的信息可以成为良好的信用关系的基础。因为不真实信息的发现主要依赖于社会的举报和监督, 所以政府应向社会报告提供最便捷的通道的监督报告, 并及时报告信息的开放社会。

( 三) 完善和扩张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公正司法, 挥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利剑, 痛击滥用有限责任的股东。首先, 适当地放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新《公司法》使得追究股东出资不实等相关责任的法理基础已不存在, 所以应该充分发挥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对保护与公司交易相关的利益主体、防控与公司交易的风险。其次, 制定审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案件的司法解释, 完善相关概念。因为资本显著不足和人格混同是实践中法院否定公司法人人格的重要标准, 理论争议也较小。而股东过度控制往往会引起股东与公司的人格混同, 公司形骸化与过度控制和人格混同都有交叉重合之处, 难以判定。所以, 可以先将资本显著不足和股东与公司之间的人格混同规定下来而另外规定一个兜底条款, 给予过度控制和公司形骸化以适用空间。

( 四) 设立债权人的集体组织

不同于公司股东, 公司债权人在公司事务中并不享有公司的经营决策权等, 因而当公司做出的决定不利于债权人时, 债权人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出任何有效的事前救济。对此, 笔者认为, 应允许每一公司的债权人“结盟”组成债权人集体组织, 赋予该组织对公司事务一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允许其知晓公司管理层做出的与债权人利益高度相关的决策, 并推选出债权人会议对外事务的代表, 与公司管理层人员进行交涉和谈判, 其对公司决定有异议的, 公司应该针对异议予以答复, 从而维护组织集体的利益。

四、结语

新《公司法》出台后, 企业设立的门槛再次降低, 因而更有利于市场的进入、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这一制度并没有考虑到加强保护债权人利益的联动机制, 投资和交易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所以, 我国在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债权人的利益保护制度的构建势在必行。

摘要:根据高效便捷, 放松市场管制等理念, 创新公司登记制度, 新《公司法》将公司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降低公司准入门槛, 降低创业成本, 激发社会投资活力。但这一改变明显加大了债权人的风险。因此, 强化市场主体责任, 完善及保护债权人的利益问题, 从而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势在必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只有兼顾效率与各参与主体方的安全才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关键词:资本制度改革,影响,债权人利益保护

参考文献

[1]李东侠, 郝磊.注册资本弱化视角下的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J].人民司法, 2014 (5) .

[2]董文晶.认缴资本制与公司债权人保护[J].法制与社会, 2014 (8) .

上一篇:生命周期设计论文下一篇:多元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