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债权的会计管理

2024-09-08

应收债权的会计管理(精选5篇)

应收债权的会计管理 篇1

0 引言

债权是企业因一定的交易事项形成的在未来以一定金额获得偿付的一种经济权利。对于施工企业而言, 应收债权主要是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这里主要讨论应收账款。应收账款是指工程承包方对已完成并经验收结算的工程取得的由发包方签认的获取工程价款的经济权利。企业拥有一定的应收债权是正常的, 应收债权的快速增长, 一方面表明企业规模迅速扩张, 信誉结算呈扩大趋势, 另一方面, 如果应收债权数额过大、增幅过快, 就会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 进而可能引起流动资金短缺, 严重的会影响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使其财务状况恶化, 甚至影响到企业债务资金的偿付, 引起社会风险。近几年国家大力清理建筑领域拖欠债权, 说明这个问题已经上升到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高度, 随着2009年国家拉动内需, 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投入必将进一步提高施工企业市场份额, 同时信用结算也将迅速提高应收债权的规模。因此, 企业必须重视应收债权的管理, 既要积极利用应收账款的有利条件积极扩大生产规模, 同时要高度重视应收债权的管理, 以降低财务风险, 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

1 应收债权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

1.1 信用滥用是建筑市场应收债权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 我国建筑施工市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完善。但是, 与所有事物的渐进式发展一样, 建筑市场的规范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下, 政府、企业信用被大量滥用。钓鱼工程、胡子工程、尾巴工程层出不穷, 许多建筑项目盲目上马, 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 对外进行虚假宣传, 诱使施工企业轻易介入, 结果陷入圈套, 进退两难, 不得不自认倒霉, 给施工企业带来大量的应收债权。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控制货币发行量, 从而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政府、企业信誉的滥用和不规范操作是造成施工企业应收债权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同业恶性竞争助长了信用滥用行为。

我国的建筑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规模以上施工企业数万家, 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加上建筑市场管理上的诸多弊端, 造成施工企业在承揽工程过程中, 为中标竞相压低标价, 导致垫资数额、资金实力成为是其能承揽到工程的重要因素。许多工程承接的前提就是垫资或是变相垫资, 交纳大量的履约保证金, 而且数额越来越大。施工企业为了生存, 不得不接受发包方苛刻的垫资条件, 为应收债权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1.3 内部管理制度弱化是债权管理不力的主观因素。

由于企业内部没有形成或建立有效的债权管理机制, 使债权管理制度不断弱化, 企业管理层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1) 应收债权回收情况考核弱化, 与当期责任考核脱离, 重点是考核项目工期、质量等目标, 而对工程款的回收进度重视不够, 奖惩办法与工程款的回收没有挂钩。助长了项目管理只注重工程进度和制造成本, 不重视资金的回收。 (2) 企业重生产、重市场经营、重产值而轻资金管理, 对应收债权管理没有提到重要日程。 (3) 短期经营行为抑制应收债权回收积极性。由于施工企业大多采用任期考核机制, 个别在任领导不愿意去清讨前任领导留下的账。因为如果去清理, 不但要花费大量的精力, 而且要花费一定的物力 (清欠是要花费一定的差旅费和招待费的) , 一旦形成呆坏账, 还要进行处理, 会影响到当期损益, 影响经营目标的实现。 (4) 有的工程早已竣工交付使用却未办理竣工决算, 结算手续不完备, 这些经营管理上的问题都给追索应收债权增加了难度。

1.4 内外部债权双扩大。

对施工企业而言, 其内部分工较细, 各专业化公司独立核算, 独立纳税, 而这些专业公司承揽的工程大部分是施工企业内部分包的。这样以来, 一方面是总包企业因建设方拖欠而增加应收债权, 另一方面是这些专业公司因收不到工程款而增加应收债权, 甚至造成内部“三角债”。在外部债权膨胀的情况下, 内部债权也水涨船高, 虚增企业资产规模。

2 施工企业应收债权的管理的思路

2.1 监管部门应落实信用经济制度。

从客观上讲, 应收债权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市场信用的滥用。要解决这个问题, 政府必须要承担起宏观管理的职责, 大力倡导和规范信用市场的建立。对那些市场的害群之马要采取市场禁入等严厉措施, 从源头上降低应收债权的风险。政府鼓励企业建立信用联盟对抗市场中那些丧失信用, 扰乱市场的业主。同时, 建立建筑市场黑名单制度, 对那些不按照市场规范要求进行恶意诈骗、拖延结算的业主实行黑名单催告制度, 以市场无形的手理顺市场行为, 还市场一个干净的交易环境。

2.2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制定明确的债权管理目标。

一是完善宏观经济层面的政府引导。对债权管理, 特别是作为建筑市场主体的国有投资主体和承包主体建立双向监督制度, 政府主导交易结算, 甚至可以考虑建立国有主体的居间结算机构。二是在企业层面, 通过监督、考核机制督促企业建立完善的债权管理机制并认真贯彻执行。

2.3 重在落实内部应收债权管理制度。

要重视应收债权给企业可能带来的系列风险, 扭转施工企业只重抓生产经营、轻资金管理的观念。通过内部机制的建立健全, 对应收债权从形成、催收、日常管理等环节进行层层把关, 提高内部组织对应收债权管理的灵敏度和责任心。 (1) 慎对垫资工程。在承接垫资工程时, 应充分调查了解建设方的资信情况、在建工程的效益和风险。 (2) 明确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于已承接的工程, 不能只要求其完成责任成本、安全质量等指标, 更要注重资金回收工作。奖惩应与应收债权回收比率挂钩。 (3) 建立较业主信誉记录。对信誉差的业主要坚决回避。

2.4 关键是掌握情况, 讲究方法。

对应收债权建立定期分析制度, 包括每笔应收债权形成时间、数额、形成原因、发包方的资金情况、责任人。有针对性地制定每笔应收账款的清理办法。正确运用法律手段。对于收回难度较大的款项, 手续齐备的, 可运用法律武器, 保护单位的利益。同时, 还可使用其他手段如协议以资抵债、代偿债务等清理应收账款。

应收债权的会计管理 篇2

[关键词] 国际保理债权让与应收账款

一、债权让与作为国际保理特征之分析

相对于出口商和进口商的基础交易而言,作为第三人的保理商以提供国际保理服务为对价,取得了向债权人收取应收账款的权利,但与此同时,保理商也负有向供应商付款的责任,并承担本不应由他承担的债务人的信用风险,保理商权利义务的享有均源自于国际保理赖以运行的法律基础。对国际保理法律基础的认识曾有委托代理说、债权质押说,上述两种观点均未能正确揭示保理的本质特征,基于以下理由,笔者认为保理的本质在于其债权让与特征:

1.供应商将应收账款叙作保理业务后,不再承担债务人信用风险,也不享有收款的义务和权利,保理商则有权持有发票副本等单据直接向债务人收款,并自己承担信用风险,进行账务管理。债务人只需要且必须通过向保理商付款才能解除其基础合同义务,保理商成为债务人惟一的债权人。换言之,出口商通过与保理商之间的出口保理协议将其对债务人的债权转让给了保理商,出口商退出债权债务关系,保理商取代了债权人的地位。

2.在国际保理的业务流程中,供应商的通知义务是保理业务开展的关键,即其应当在发货后,将代表应收账款的发票副本等单据交给出口保理商,并通知债务人已将应收账款转让给该保理商的事实,从而债务人负有将货款付给该保理商的义务。此后,保理商取代了供应商向债务人发出付款通知并负责到期收款。

3.国际保理蓬勃发展的关键在于其多种功能的实现:收取应收账款、进行贸易融资、承担信用风险和销售账务管理等,而委托代理、债权质押只具有上述某一方面的功能。国际保理上述四种功能的实现正基于其应收账款转让本质。应收账款的所有权从出口商处转让至保理商后,应收账款的主要风险——债务人信用风险随着应收账款的所有权一并转移给保理商,保理商必须承担信用风险;保理商为了实现通过受让行为所获得的债权,必须负责收取应收账款并对反映应收账款的销售账目进行管理;作为应收账款的受让人,保理商应对有偿受让的应收账款支付相应对价,供应商通过这一对价即可获得赊销项下的货款,从而得到了资金融通。

有关国际保理应收账款转让的法律问题,大多数国家并未制定专门立法,通常适用一般债权转让的法律规则进行处理:债务人与供应商的贸易合同通常规定了供应商可以将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保理商作为受让人,通过受让获得的应收账款债权不能优于转让人即供应商,债务人基于贸易合同可以对抗供应商的抗辩,同样也可以对抗保理商;代表应收账款债权的发票及其他装运单据不具有流通证券属性,只能由保理商和供应商通过签署出口保理协议来完成应收账款转让。

二、国际保理应收账款转让制度在我国的现状

我国有关应收账款转让的国内立法主要体现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中。《民法通则》采取债务人同意主义的债权让与模式,规定债权转让应取得债务人同意。该规定旨在维护债务人的利益和交易秩序,但限制合同权利自由转让的规定却漠视了债权人的权利自由,阻碍了保理业务市场的形成。《合同法》对债权让与的规定较之《民法通则》更加细致,对债权的可让与性、债权让与方式、让与效力等问题都做了颇为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体现了债权流动的客观诉求,是我国保理业务开展的法律基础。但是我国现有债权让与现有法律制度仍然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合同法》应收账款转让条款的规定过于原则概括,而国际保理业务中的许多具体问题都无法用现有法律规范进行调整,例如,对于债权让与通知的效力、将来债权的让与性、债权归属的优先权、债权的多次转让、保理的法律适用规则和纠纷解决机制等国际保理业务运作的基本内容都没有涉及,而上述问题在有关国际条约和一般国家法律中都有详细规定。

三、我国国际保理应收账款转让法律制度之构建措施

由于缺乏完备的法律制度保障,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开展始终比较缓慢,因此,完善我国国际保理应收账款转让法律制度必须健全债权让与法律制度。具体而言,应当制定以《合同法》中债权转让为基础的专门适用于国际保理的单行法。国际保理中的应收账款属于民法中的债权转让,有关国际保理的法律问题,通常适用一般债权转让的法律规则进行处理。然而,较之于一般民法上的债权转让,国际保理中的应收账款转让又有其独特之处。例如,供应商和保理商之间的国际保理合同可以约定,在应收账款确定后、供应商发货前的某些情况下,保理商可以单方面撤销这种转让而使应收账款转让处于不确定状态。这种规定即赋予保理商有权根据债务人资信等状况的变化来适时调整所受让的应收账款范围,以减少自己承担的风险,也可促使出口商防范贸易风险,既具有商业上的合理性,又能充分发挥国际保理支付与结算手段的作用。

依据债权让与法理,让与的债权必须具有可让与性。不可让与的债权大致可分为三类:依其性质不得让与的债权、依当事人的特别约定不得让与的债权、法律规定不得让与的债权。在国际保理的实践中,依据通知主义,债务人接到通知后应收账款转让即发生效力,但是,如果出口商和债务人的基础贸易合同存在“禁止转让条款”时,应收账款能否转让?尽管《合同法》对债权转让作了规定,但其有关规定仍然因为过于原则简单而无法解决保理业务实践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这一问题需要制定专门的保理法律进行规范。

根据合同自由原则,债务人和供应商可以在合同中特别约定,禁止供应商将合同项下的应收账款转让给第三人。这种约定对国际保理中应收账款转让效力的影响,各国立法与实践做法各不相同。英国成文法对此无明文规定,判例法确立的原则是:这种转让对债务人无效,而且债权转让根本无效。《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应收账款转让公约》则承认这种条款不影响债权转让,但是应对转让进行适当限制。依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若当事人在基础合同中对应收账款转让有禁止性规定或在合同之外有类似规定,则该禁止转让规定有效,所涉及的应收账款转让无效。这一规定增加了保理商的经营风险,不利于国际保理业务的开展,不能有效保护作为善意受让人的保理商。因此,我国应借鉴美国和上述国际公约的规定,对基础合同中的禁止转让条款的效力进行适当限制,以适应保理业务应收账款转让的特点。由于出口商与债务人之间的基础合同和出口商与保理商之间的出口保理合同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独立合同,在法律适用方面也往往不同,于是导致保理商难以依据出口保理合同中的应收账款转让条款对抗作为出口保理合同第三人的债务人,因此,保理商一般会在出口保理合同中要求出口商在其与债务人之间签订的基础合同不得含有禁止应收账款转让的条款。如果基础合同含有此类条款,为防止日后应收账款转让限制而引起的风险,保理商也会要求基础合同双方当事人修改类似条款。

此外,国际公约和各国立法一般也对未来债权的转让予以规定。我国《合同法》并未规定将来应收账款的转让问题,而将来债权的转让则是国际保理业务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应该以立法明确规定将来应收债权可以转让,为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开展和扩大奠定法律基础。此外,我国应当制定保理专门立法,加强对保理业务的监督管理。国际社会的保理业务大部分是由专业保理公司完成的,而专业保理公司多为国际保理商联合会的会员,这些从业者有着相同的行业准则和标准化的业务平台。而我国目前保理业务仍然是由银行一家金融机构承担,为保证国际保理业务的广泛开展,我国应当逐渐放开保理业务,成立专门保理公司,并赋予其相应的营销决策权和信用授予的审批权。加强行业监管,真正实现国际保理的高效融资和账款回收功能。

应收债权的会计管理 篇3

一、铁路运输企业的应收债权管理

在铁路运输行业, 运输费用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铁路运输企业以提供劳务运输的方式获取报酬。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市场环境的复杂性使得铁路运输企业在收回运费时遇到一些问题。 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 就是铁路运输企业在应收债权管理上存在不足。一般而言, 铁路运输企业所涉及的资金额较大, 这使得其存在应收账款风险。目前, 从铁路运输企业的应收债权管理现状来看, 形成应收账款风险的原因归结为几下几点:第一, 经营活动缺乏规范。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快速的占据市场份额是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基础保障。 对于铁路运输企业而言, 在进行经营活动时, 存在主观性, 为了经营的业务尽快落实, 并未对款项支付做出严格要求。 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款项难以回收, 企业经济遭受损失。 第二, 客户信息掌握不全面。 一般而言, 了解客户信息是开展经营活动的基础, 便于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 由于铁路运输企业在运输货物的过程中, 采用垫付的方式进行账款收付, 会导致债权混乱, 影响经济效益。 第三, 铁路运输企业的资金控制存在不足。 在应收债权管理中, 发票的管理不够严格, 在此种情况下, 循环支付运费费用的方式, 会让回收款项混乱。

二、铁路运输企业应收债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铁路运输企业应收债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分别是债权管理缺少考核环节, 应收账款管理部门并未充分发挥作用, 铁路运输企业风险防范意识较差, 缺少成本分析。 以下将具体介绍,

首先, 债权管理缺少考核环节。 考核指标是确定运输企业在债权方面的具体标准, 依据此项标准, 铁路运输企业就不会忽视债权管理的重要性。

其次, 应收账款管理部门并未充分发挥作用, 致使应收账款加重了企业经营资金周转的负担。由于应收账款在企业经营资金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致使企业在运转期间, 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另外, 应收账款的回收过程较长, 容易产生资金流失现象。

再次, 铁路运输企业风险防范意识较差, 造成应收账款回收困难。 企业为了提升经济效益, 会对雇主适当的放宽资金交付期限。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拖欠的账款数额逐渐增大, 这样使得铁路运输企业的资金链容易出现断裂情况, 不利于企业资金运转。

最后, 缺少成本分析。 应收账款难以对当前企业的经营利润进行准确的把握。铁路运输企业在账款赊销的过程中, 并未完整的计算付现成本和机会成本, 使核算所体现的经济利润不准确, 容易造成财务决策失误。

三、加强铁路运输企业应收债权管理的路径

(一) 确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

为了有效规避铁路运输企业的应收债权风险, 铁路运输企业以制定防范机制, 实行严格地制度考核的方式来确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源头上减少风险的出现, 在事前做好风险防范的准备工作。 对于这一项要求, 铁路运输企业需要做好两项工作。 其一, 设置专项的法务, 主要负责企业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合同的制定, 从法律角度对合同进行修正。 此外, 针对经营方面的问题, 给出专业的法律意见。 其二, 做好债务人的信息记录工作。 针对屡次出现同样债权问题的单位和人员, 要采取有效手段解决债务问题, 并在进行下一次合作时, 提前防范。为了确保风险防范制度的有效性, 以明确责任和绩效考核的方式开展事前防范工作。 明确责任人, 在经营项目中尤为重要。在某个环节出现的问题, 就由具体负责人来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此基础上, 铁路运输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 要制定绩效考核的具体要求。 绩效考核的标准为员工确立了在债权管理工作中所要达到的目标。 一方面, 有激励作用, 另一方面也有约束作用。

(二) 建立健全的应收债权管理制度

铁路运输企业除了要确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 在经营过程中, 也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准则, 以确保经营的各个环节有制度依据。 建立健全的应收债权管理制度,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 在财务结算方面, 工作要细致, 及时对账目进行核对, 并清算账款。对于涉及到债权方面的工作, 流程和要求, 都要明确清晰。例如, 业务手续要按照规章制度要求完成, 原始凭证上的内容不能存在问题等。 在清理账款时, 方式要灵活。 要把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和现付款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应用。 遇到有相互债权债务纠纷的单位, 要适当的选用资产负债相抵的方式进行结算。 这样既能高效便捷的结算, 又能降低拖欠资金的风险。 其次, 通过对现有应收账款款项进行分析, 确定账款拖欠的原因, 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解决。财务管理部门在一定时间段内, 组织人员核查应收账款项目表, 根据应收账款的金额进行分类, 并及时采取对应措施予以解决。 与此同时, 针对应收账款项目的分类情况, 要清算坏账对企业造成的具体损失, 以确保会计账务信息的准确性, 为企业应收债权管理提供依据。 最后, 完善财务管理系统, 以信息化的服务方式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 以设置专项的应收账款管理系统为前提, 让财务管理人员根据完善的信息对应收账款项目有一个清晰的掌握, 从而有利于回收资金。

(三) 做好监督、核算以及执行工作

为了提升铁路运输企业的应收债权管理水平, 必要的事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其主要分为三部分工作内容。 第一, 监督。 铁路运输企业都有自己的内部审计部门, 在应收债权管理环节, 审计的作用就要充分发挥, 做好监督工作。 在实施监督的过程中, 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状况, 确认应收账款管理是否正常。 除此之外, 监控的流程和内容应该明确且细化。 第二, 核算。 铁路运输企业在对账款进行核算时, 应根据业务的具体情况灵活的进行核算。 例如, 针对个别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 以业务重组的方式规避坏账风险。 第三, 执行。 铁路运输企业在应对债权债务纠纷问题时, 为了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 要采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在协商、调解无法解决问题时, 及时的通过诉讼等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 在进行诉讼的过程中, 需注意两点, 其一诉讼期限;其二, 维护自身权利。 通过做好监督、核算以及执行工作, 来加强铁路运输企业应收债权管理, 是非常必要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对于铁路运输企业而言, 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确保资金管理的合理性。资金的流动是企业运转的重要支撑, 作为占据资金量较大的应收账款, 铁路运输企业应该分析应收账款存在的风险, 找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通过确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 建立健全的应收债权管理制度, 做好监督、核算以及执行工作, 来加强铁路运输企业应收债权管理, 促使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 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摘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由于市场环境复杂, 竞争激烈, 企业的应收债权管理显现出一些问题。对于铁路运输企业而言, 资金的流动非常重要, 但是从当前铁路运输的现状来看, 应收帐款在流动资金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在这种情况下, 铁路运输企业承担着巨大的风险。文章阐述了铁路运输企业的应收债权管理, 其次分析了铁路运输企业应收债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加强铁路运输企业应收债权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铁路运输,企业,应收债权,管理

参考文献

[1]陈蕾.加强铁路物流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思考[J].新会计, 2013 (01) .

[2]张颖.关于加强铁路运输企业应收债权管理的思考[J].市场经济与价格, 2013 (02) .

[3]李芬.新形势下铁路非运输企业债权管理初探[J].经营管理者, 2014 (03) .

[4]郭海涛.铁路运输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及其措施初探[J].商场现代化, 2012 (27) .

应收债权的会计管理 篇4

关键词:应收债权,防范,风险

2008年以来, 国内外经济环境日趋复杂, 国内经济放缓趋势明显。在此情况下, 商业企业作为全竞争领域的排头兵, 最迫切的一个任务就是确保其资金回笼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加强应收债权管理已成为企业流动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应收债权概念及风险因素

(一) 应收债权概念

从会计意义看, 应收债权是指单位未来收取款项或提取货物的权利, 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和应收补贴款等。从法律的角度分析, 应收债权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合同订立, 对于债权人来说是利益, 对债务人来说则是一种负担, 如果债权人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 应收债权可能会演变为债务纠纷, 甚至形成坏账, 造成企业严重的损失。

(二) 应收债权的风险及其影响因素

风险是指由于某种活动因素的不确定性引起活动结果的不确定性, 表现在活动的实际结果有可能偏离预期目标, 从而给活动带来损失。风险本质具有不确定性, 其是客观存在的。应收债权的风险, 简而言之就是企业持有的应收债权在未来能够回收的额度和回收时间的不确定性。

应收债权之所以存在预期损失的风险, 是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其主要有三方面:

1、宏观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

后金融危机影响、欧元区事件、中日钓鱼岛事件等均使国内外经济环境日趋复杂, 同时国内经济发展趋势放缓, 也使商业企业经营环境变数增多。企业在这种局面下, 最主要困难是资金的短缺, 解决这个困窘的难题, 既需要国家宏观环境的调整和政策扶持, 同时也需要企业的强力自救, 高度警惕现金的流向、流量和周转率, 控制内部财务支出, 以免资金断裂。作为企业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应收债权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营运资金的周转和经济效益。

2、行业方面的因素, 即商业企业自身具有的特征。

一是以商品的购、销、运、存为基本业务, 这四个基本业务流程必定使商业企业应收债权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商业企业主要是通过对商品的购进和销售以及因此而必需的运输和储存业务, 完成商品由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转移的过程, 满足消费的需要。商品的购进、运输、储存、销售是流通过程中的四个基本环节, 它们在流通过程中各自处于不同的地位, 起着不同的作用。合理组织商品流通的四个基本环节, 是实现物流、资金流流通的基本要求, 是提高流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也是商业企业的基本职能。

在商业企业四个基本业务流程中, 商业企业都要为此支付或垫付资金支出, 形成应收债权, 而由于物流、信息流的时间耗费以及各环节中沟通难度增加, 必然导致商业企业应收债权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二是商业企业的“商业利润”主要来自生产企业的让渡, 对生产企业的依存度较高将加大应收债权的回收难度。

商业企业的“商业利润”主要来自生产企业的让渡, 这将导致商业企业对生产企业的依存度较高, 而相应的应收债权 (如预付账款) 额度加大, 回收难度增加。生产企业向商业企业让渡商业利润是在双方的竞争中实现的, 竞争的结果是双方的资金利润率趋向平均, 让渡顺利进行。如若生产企业的平均资金利润率高于商业企业的平均资金利润率, 资金就会向生产企业转移, 导致流通萎缩, 应收债权中预付款项大额增加, 上游企业资金的占用成本提高;如若生产企业的平均资金利润率低于商业企业的平均资金利润率, 资金就会向商业企业转移, 导致流通规模的扩大, 应收债权中应收账款大额增加, 下游企业或客户资金的占用成本提高。因此, 从“商业利润”的实现角度来讲, 商业企业对生产企业的依存度较高将加大应收债权的回收难度。

三是商业企业的理想是建立经营周期短、资金周转快的企业, 所垫付资金必须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回转, 这为商业企业应收债权管理提出了挑战。

(1) 商业企业在资金周转过程中, 虽少了生产这个环节, 不受生产过程技术条件、自然力作用、产品特点等因素的制约, 但其商品的购销运存过程往往要持续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 资金周转如发生中断, 整个资金回收周期将相应延长, 增加企业资金回笼风险。

(2) 商业企业流动资金占资金总量的比重较大, 虽免去了对经销的商品加工程序和耗费, 但资金除部分用于物流环节中仓储、运输机械的购置、营业场地的租赁或购买外, 其余大部分垫支于经销的商品。所以, 在商业企业的资金结构中, 流动资金占的比重较大, 其流动资金较固定资金的周转要快得多, 因此, 商业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如若受损, 将给企业带来风险。

(3) 商流和物流的分离, 虽加速了商业企业的资金周转, 提高了资金流通速度、降低了流通费用, 但由于物流较商流持续时间长、费用高, 因此在商流环节不变的情况下, 通过商流和物流的分离, 减少物流环节, 大大缩短经营周期、加快资金周转是商业企业的理想。然而, 商流和物流分离, 仍要加重其流动资金占用量, 特别是物流环节的时间占用的不确定性, 将加大企业资金回笼风险。

经营周期短、资金周转快是商业企业的理想, 但由于资金占用量、资金周转速度、物流环节的不确定性, 均为商业企业应收债权管理提出了挑战。

四是商业企业比生产企业更接近市场, 更容易受到市场风险波及, 这加大了企业垫付资金的收回风险。

商业企业一端联系着生产企业, 一端联系着消费者和用户是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在市场当中居于中介地位。虽然商业企业信息灵、反应快, 引导着生产和消费, 可大幅度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但由于其离市场最近, 市场风险对其的影响也将最先波及, 这将加大商业企业垫付资金的收回风险。

3、客户方面的因素。

应收债权中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来自客户方面。目前, 我国的社会信用程度普遍较低, 较多企业或单位不能信守合同契约, 恶意拖欠账款现象日益严重, 由此导致的应收账款风险加大。另外, 债权结算方式也会影响应收账款的风险状况, 如, 商业票据虽然保障了债权人的权益及约束债务人如期履行债务, 但由于异地结算的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很少, 从而为客户拖欠支付账款造就了条件。

二、商业企业进行应收债权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一) 应收债权管理的理论意义

从理论上讲, 应收债权扩大具有以下两项积极作用:

1、扩大销售, 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力。

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 赊销是促进销售的一种重要方式。企业赊销实际上是向顾客提供了两项交易:向顾客销售产品以及在一个有限的时期内向顾客提供资金。在银根紧缩、市场疲软、资金匮乏的情况下, 赊销具有比较明显的促销作用, 对企业销售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减少库存, 降低存货风险和管理开支。

企业拥有的库存商品, 要追加管理费、仓储费和保险费等支出;相反, 企业持有应收账款, 则无需上述支出。因此, 当企业存货较多时, 一般都可采用较为优惠的信用条件进行赊销, 把存货转化为应收账款, 减少产成品存货, 节约相关的开支。

因此从以上两类积极作用出发, 企业应加强应收债权管理。同时应收债权在生产经营中还存在消极作用, 如:降低了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和对企业营业周期有影响等。从消弱消极作用来讲, 我们也应加大应收债权管理, 规避资金风险。

(二) 应收债权管理的现实意义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 应收债权作为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加强企业的应收债权管理, 如何监控应收债权发生以及处理企业的不良债权等问题, 已成为我们企业管理中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

三、商业企业应收债权管理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析

笔者认为, 在未来一个阶段, 商业企业应收债权管理应坚持的总体原则是:控制应收债权形成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和把握月末、季末、年末三个关口应收债权分析监管工作, 形成企业应收债权系统性管理链条, 确保企业所属各业务单元不形成及发生新的呆坏账和经济损失, 增强企业抵御风险能力, 提高企业管理效益。其具体措施如下:

(一) 事前控制

1、加强上下游客户信用管理。

企业建立真实、可靠的上下游客户信息档案, 由专门人员对上下游客户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实时动态更新。管理层根据上下游客户信息档案, 定期对上下游客户进行信用等级分类, 根据分类情况, 确定预付应收款额度、方式、到货回款期限、交易结算方式等。

客户信息档案中的信息内容包括: (1) 基本信息; (2) 工商管理部门的诚实信用记录; (3) 其他政府部门等方面的信息; (4) 该单位各类所获荣誉信息真伪。

针对企业重点客户, 可利用信用评估机构对其信用情况进行咨询。同时还可每月末召开由客户信息档案专管人员和销售人员联席会。交流有关问题客户的新情况、新动向和决定采取何措施, 讨论竞争对手的信用销售政策和其调整情况。或者由客户信息档案专管人员, 定期从业务一线人员处获得客户变化信息。

2、加强合同风险管理。

企业应签订真实且有贸易背景的购货合同, 尽力避免口头约定。预付账款应真实反映企业进货情况, 应收账款真实体现交易行为, 避免借应收、预付款将企业资金挪作它用。

3、加强发货风险防范。

企业要建立和执行销货管理办法和审批程序, 定期对其发货情况进行检查。

(二) 事中控制

1、建立季末应收债权分析管理机制。

在传统对企业应收债权结构分析、账龄分析的基础上, 将“6个月内”账龄标准进一步细分为“3个月内”和“3-6个月”, 建立企业季度债权分析及报告制度。对金额较大、6个月以上且欠款期限较久的应收债权列为监管重点, 每季度将进行跟踪关注;对企业季度债权中有风险的事项, 发出风险提示。

2、开展分类专项检查。

商业企业内部审计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项应收债权检查, 并丰富检查内容, 提高检查质量。如:开展客户信息档案检查, 把金额较大、欠款期限较久的客户作为管理重点, 对最危险的客户信息档案进行重点监控;合同签订程序检查、合同履约情况检查等, 对企业是否严格按照审批权限支付预付款, 是否存在越级审批付款现象, 是否在合同约定时间范围内尽快收回商品或开回发票等进行检查;存货检查, 根据近年应收债权管理现状以及新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对存货管理情况进行抽查, 避免存货有账无实, 形成潜在应收债权。

3、加强客户风险管理。

企业要定期拜访大客户, 了解其经营状况, 且每月与之进行应收账款对账确认。欠款大客户的对账确认资料, 每季末报送企业内部审计备查。

同时, 商业企业内部审计将根据具体情况, 通过函证、电话查询等对应收债权的真实性进行了解。

(三) 事后控制

1、月末应收债权管理。

企业各业务单元要加强应收债权管理, 每月末运用账龄分析法、重点跟踪法对发生的应收债权进行全面自查。对超过3个月以上或信用周期的应收债权, 由各单位相关人员进行催收, 避免发生悬账悬案和企业经济损失。

2、专项审计。

商业企业内部审计要对应收债权监管过程中发现的特殊重点问题, 予以特殊监控立项且纳入专项审计范畴。

(四) 实时控制

从企业产生大量逾期应收债权的实际情况来看, 绝大多数企业不是因为没有应收债权管理的措施, 而是因为应收债权日常管理不到位, 不能达到实时性的监控, 故而留下了诸多产生风险的漏洞。因此, 商业企业内部审计设想借助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东风, 将应收债权的管理与信息化建设接轨, 从而达到实时监控企业应收债权变化的目的, 降低风险产生的概率, 提高效率和效益。

四、结语

转让应收债权损失税前扣除辨析 篇5

1. 案例详情介绍。

A企业与B企业长期保持着供货关系, 两企业经过财务核实, 截止到2015年10月31日, B企业向A企业欠债100万元人民币, 二者并于2015年11月10日签订了债权转让书, A企业将B企业所欠下的100万元中的80万元转让给了C企业, 在债权转让书上明确规定, A企业将通过快递的形式将债权转让给C企业这一行为告知债务方B企业, 并在同一天, A企业与C企业再次签订了补充协议, 协议规定, A企业与C企业最终同意的实际债权转让金额为70万元, 且需在2015年12月31日之前分两次付款全部还清。抛去A企业与B企业之间的债务关系, C企业至今向B企业欠债80万元。A、B、C三大企业之间并无关联。最终, A企业将账务确定为:借记“应收账款——C企业”70万元人民币, “营业外支出——10万元人民币”, 贷记“应收账款——B企业”80万元人民币。在本案例中, A企业财务部对于债权转让过程中产生的10万元损失是否能够进行税前扣除的问题众说纷纭。

2. 税前转让相关法律分析。

我国《合同法》中第七十九条和第八十条都是针对税前转让的相关规定。第七十九条明确规定, “除了合同性质不得转让、当事人之间约定不得转让、法律规定不得转让三种情况外, 债权人有权将合同中所赋予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方。”第八十条明确规定, “债权人在转让合同权利的同时, 应当及时通知债务人, 如果未经通知, 那么转让对债务人将无法生效。”

在此案例中, A企业的应收债权是符合合同法中的相关规定情况的。A企业在与C企业签订债权转让协议后, 及时通知了债务方即B企业, 因此将80万债权转让给C企业的行为在法律上是生效的。但是, 另一方面, C企业向B企业欠债的事实到2015年10月31日为止依旧存在, 因此, 债权转让合同签署后, B企业与C企业之间形成了互为负债方的关系。根据我国的《合同法》第九十九条和第一百条规定, 相互欠债的双方之间债务可以相互抵销, 因此, C企业的抵销记录应为“应付账款——B企业”80万元人民币, “应收账款——B企业”80万人民币。这样一来, C企业向B企业欠下的80万元通过支付的70万元成本获得的债权得以抵销, C企业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共获利10万元。

二、关于税前扣除的几种看法研究

1. 税前扣除应当归入企业非货币转让资产损失。

根据国家税务部下发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中的相关规定, 有部分观点认为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应收债权的转让应当纳入企业非货币转让资产损失当中。实际上这种观点是过于片面的表现。根据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的定义, A企业应收债权的转让是企业的货币性资产, 而不是非货币性资产, 因此, 不能将应收债权的转让当做企业非货币转让资产损失来处理。

2. 税前扣除应按照坏账损失处理方式处理。

还有部分观点表明, A企业因B企业向其欠债而获得的债务权利是在实际的销售经营过程中产生的, 因此应当将税前扣除按照坏账损失处理方式处理。但是, 25号公告中的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 企业应收款项产生坏账损失, 根据损失原因的不同需要不同的相关证据来证明。坏账原因包括以下几点:诉讼、债务人破产清算、债务人停止运营、债务人死亡、债务人失踪、债务重组、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因素等。但显而易见, 本案例中所产生的转让应收债权损失与上述条件不符, 上述情况中只涉及到了债务人和债权人双方, 而本案中B企业即债务人并没有直接涉足A企业、C企业之间的债权转让过程。除此之外, 坏账损失确认的决定性因素还包括来自第三方的破损证据材料, 显然本案中A企业没有类似债务重组、破产清算公告等证据材料, 综上所述, 不应该将税前扣除按照坏账损失处理方式进行处理。

3. 税前扣除按照债权性投资损失处理。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 投资方与被投资方的关系也是一种债权关系, 国家税务总局曾经下发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引发<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税发88号) 中规定, 企业通过市场方式出售或者转让债权的, 其相应的出售与面值差额可以被确认为债权投资损失。第25号公告自生效后上述规定即被废止, 但是新增了关于其他资产损失确认的相关规定。“企业将不同类型的资产打包出售, 其价格应当低于计税成本差价。可以将其作为资产损失并准予在税前申报扣除”。因此, 一些人认为本案例中的应收债权转让给损失可以按照债权性投资损失进行处理。究其根本, 持有该观点的人将“债权”在不同境况下的具体概念混淆开来。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 投资资产包括企业对外的权益性和债务性投资资产。企业通过购进债券、债权等渠道投资债权的最终目的是获利, 而本案中A企业由于B企业向其欠下80万元欠款而得到的债权是在销售过程中形成的, 不存在投资行为。因此, 不能将税前扣除按照债权性投资损失进行处理。

三、税前扣除的可行性分析

《企业所得税法》中第八条指出“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 合理的支出, 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第三十二条明确表示“企业所得税法的第八条所指出的损失, 指的是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损失, 转让财产损失、坏账损失以及不可抗因素形成的损失和其他损失。”因此, 根据上述两条规定来讲, 企业应收债权损失是可以进行税前扣除的。

国家税务局下发的第25号公告针对资产损失相关内容, 明确了损失扣除所需的程序、证据以及相关管理规定。也有明确指出企业转让应收债权损失可以进行税前扣除的规定。但是, 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 企业造成转让应收债权损失的情况有很多种, 25号公告做不到面面俱到。因此, 25号公告的第五十条针对这种情况指出“本办法没有涉及到的资产损失, 只要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 也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在这个意义上, 企业应收债权损失也是可以实现税前扣除的。

四、转让应收债权损失税前扣除启示

在本案例中, B企业由于资金上出现问题, 运转不周而无法及时归还A企业的货款, A企业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 采用应由债券转让获得回笼资金是可以理解的行为。A企业的做法有两方面是值得借鉴的, 首先A企业在其损失变得更大之前尽量降低损失, 另一方面是降低资产损失税前扣除难度。一般来说, 25号公告规定的债务重组申报条件对于此案中的A企业来说是难以满足的, 通过市场转让难度得到降低, 且这一行为符合《企业所得税法》相关规定。

综上所述,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越发扩张, 作为活跃国民经济构成成分的中小企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时期,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不足的原因, 经常会遇到资金上的问题和后援不足的缺陷。融资作为中小企业自身发展和对外经营的重要环节, 在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方面具备重大作用。本文通过实际的案例对税前转让相关法律进行介绍和分析, 提出了几点关于损失扣除的普遍看法, 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税前扣除的可行性, 最终得出了关于转让应收债权损失税前扣除的启示。

摘要:融资是企业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必须接触的业务和环节, 融资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够在遇到难关时顺利地走出困境。在当前情况下, 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向外界金融机构等融资变得越来越困难。有一部分企业为了达到融资的效果, 获得回笼资金, 不惜转让应收债权。在转让的过程中产生的部分损失给企业造成了困扰, 本文将针对该部分损失是否能够进行税前扣除通过相关案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转让应收债权,税前扣除,损失,企业

参考文献

[1]姚曙光.对固定资产一次性税前扣除三个问题的讨论[J].中国农业会计.2015 (10)

[2]姚曙光.企业向关联方借款利息支出税前扣除问题分析[J].商业会计.2015 (10)

[3]刘锡光, 刘厚兵.企业资产损失办理申报后方能扣除[J].税收征纳.2014 (04)

[4]何道成, 涂珍.新《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解读 (一) [J].中国税务.2011 (07)

上一篇:新加坡的职业技术教育下一篇:相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