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原企业债权债务的承诺书(通用6篇)
对原企业债权债务的承诺书 篇1
一、当前企业债权债务管理的现状
从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企业对债权债务的管理情况来看, 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于债权债务管理不够重视。许多企业存在债权债务无专人管理, 债权债务混杂不堪的现象比较严重, 有的虽然成立了债权债务管理机构, 但形同虚设, 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至于企业该什么时候履行债务偿还义务, 该什么时候行使权利, 无人问津。往往要等到对方催告履行债务时, 才发现对外债务应该履行了。没有事先的充分准备, 债务到期时, 因难以调度经营资金和其他资源, 往往造成不能立即履行债务, 而产生额外的违约责任或经济纠纷。此外, 由于对债权债务的管理不够重视, 债权债务往往拖的时间比较长, 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呆账、死账、以及无法消化的成本费用, 造成长期挂账的资金数额大, 严重地制约了企业经济的发展。二是企业内部务部门之间对于债权债务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协作。债权债务管理属于企业综合管理的范畴, 不仅与财务管理联系紧密, 而且与经营管理等密切相关。企业应该改变过去认为债权债务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 账务不清也是财务部门责任的观念。只有加强企业内部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意识和整体观念, 才能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才能对债权债务形成系统化、程序化的管理。
二、加强债权债务管理中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企业加强债权债务管理, 就是在对本企业当前的债权债务管理现状进行认真分析后找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同时应本着“合理、合法、盘整资金, 按实际操作, 盘整存量资产, 激活僵化财源”的原则, 建立一套全面、系统的债权债务管理机制, 也就是企业建立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债权债务管理机制。
债权债务的横向管理就是企业内部之间可根据企业发展特点成立专职或兼职债权债务管理机构, 对一些大的债权债务项目指定专人负责处理。同时, 债权债务管理机构可负责对企业所有的债权债务进行分类, 按类别拟订不同的处理方法和程序, 使问题的处理有章可循。比如可将问题分为主要应由经营部门负责处理或应由财务部门负责处理等。通过这些手段来提高债权债务的清偿、清理回收率, 减少企业的资金风险。
债权债务的纵向管理就是建立债权债务的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根据债权债务所处的不同阶段, 分别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相互配合, 实现高效运行的一体化管理。事前管理主要是明确管理职责和对债权债务进行登记造册, 事中管理主要是通过对债权债务进行分析, 有重点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包括考虑改进债权债务发生的管理工作, 确定近期应清理重点, 制定清理方案, 将其中部分债权债务列作坏账, 予以核销等。事后管理主要是针对债权债务到期后所进行的清理。企业可按照分析的资料, 对延期的债权债务明确清理目标, 根据目标选用不同的清理方式。如为提高清理人员的积极性而采取合理的奖励措施;在清理成本高, 清理难度极大时委托第三方清理等。在清理过程中有时会发生债权债务纠纷, 企业可选用协商解决、调解解决、仲裁解决甚至司法解决等各种法律手段, 以维护企业的应得利益。
三、加强债权债务管理, 企业要始终明确两个问题
一是明确债权债务管理对于促进企业发展, 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意义。今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能源、原材料等价格的急速上涨, 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而通过加强债权债务管理, 挖掘企业资金,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来保障企业发展是一个重要手段。因此, 加强加强债权债务管理对于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是明确债权债务管理是当今社会企业长期发展中要始终抓好的一项工作。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当今社会, 企业的债权债务将始终存在于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企业应当把债权债务管理当作一项长期抓好, 以便从长远角度促使企业营运资金结构向合理化方面发展, 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田美玉:公司债权债务管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35~48
[2]侯太领:逃债控制与案例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115~128
对原企业债权债务的承诺书 篇2
[摘要]企业在发展中除了要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还应关注和保障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银行作为企业的主要债权人,也应参与到公司的债务治理中,以降低自身风险、保障合法权益。但我国商业银行的放贷行为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银行债权人对企业债务处理的参与度低,银行债权人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银行债权人与企业之间建立的债权债务关系并没有依托有效的约束机制。造成我国银行债权人未能有效参与企业债务治理的原因既有商业银行本身体制的局限,又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还受事后赔付机制中政府干预的影响。建议借鉴国际上银行债权人参与企业债务治理的经验,健全我国银行债权人参与企业债务治理的机制体制,银行债权人应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对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策略参与企业治理:对处于发展期的企业,银行应谨慎评估信贷资信、控制融资风险;对处于成长期的企业,银行应控制企业的抵押融资资产;对处于成熟期的企业,银行应监督跟踪、防范突发性财务状况恶化;对处于衰退期的企业,银行应严格监控企业财务状况、及时应对企业经营风险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银行债权人;债务治理;企业生命周期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3.015
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逐步探索和发展起来的,由于资本市场还不太成熟,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大多来源于商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其抽样调查的41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和29家小型企业中,平均负债率是71.1%,在总负债比例中,银行借款占到74.4%。可见,负债是企业发展所需资金的重要来源,其中银行的贷款占据很大比重。相应的,负债比率的上升意味着银行债权人面临着更高、更大的经营风险。因此,为了行使及保护其权利,银行债权人介入企业的债务治理显得尤为必要。
1984年,弗里德曼[1]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有权利分享企业的利益和权益,债权人和股东一样,作为公司所有权的主体,相应地也承担着经营及财务风险,因此有权利参与到公司治理中去。一些学者认为,可以把债权融资看做一种担保机制,将债务作为一种硬预算约束,这有利于遏制经营者的在职消费,减少并防范经营者过度投资行为,从而减少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成本。也有学者提出了企业财务关系的相机治理理论,即随着企业财务收益、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变化,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将随之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控制,在这些特定的阶段相应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治理起主导作用,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诉求。沈红波[2]则认为,虽然事前借款契约中有对债权人的各种保护性条款,可当资金一旦流入债务人手中,债权人便失去了对其的控制;并且大部分债权人的治理权都存在后置现象,正常情况下无法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这就使得债务人有条件、有机会去损害债权人的相关利益。李武江等[3]认为在我国破产机制和相机治理机制是失效的,在银行债权人参与企业债务治理过程中,债权治理机制亦缺乏相应的制度性保护机制。
本文拟在分析我国银行债权人参与企业债务治理现状的基础上,找到银行债权人未能有效参与债务治理的原因,借鉴国外债权人参与企业债务治理的经验,结合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债务特点,对我国银行债权人参与企业债务治理提出应对策略。
一、我国银行债权人参与企业债务治理的现状
在我国,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的主要债权人,其承担的风险和负担仍然较大。拥有控股权的股东很容易侵犯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银行债权人的利益。另外,我国尚未形成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以致对银行债权人的权益尚未形成强有力的保护。目前,我国银行债权人参与债务治理的情况可从行业机制和银行债权人自身2个方面进行分析。
1.行业机制方面的现状
一是银行的放贷行为尚未完全市场化。1990年代中期以前,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各地方政府对地方发展扶持的产业及企业不尽相同,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额度和资金去向都有较大程度的干预。随后,虽然商业银行对其信贷管理及资金运营都进行过商业化、市场化的改革,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银行在信贷问题上依然会受到一些行政因素的影响,尚未进入由企业信誉额度及经营、财务状况决定的完全市场化阶段,由此导致银行存在一些不良贷款及坏账。
二是银行债权人对企业债务治理的参与度较低。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商业银行作为主债权人对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治理的参与程度依然不深入,对其经营及财务的后续监控也较薄弱。许多国内的商业银行在与客户签订的贷款合同中,很少存在后续允许银行债权人对债务人进行审计、允许银行参与公司重大战略决策的相关条款。并且,当贷款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资产重组、所有权变更等行为时,银行债权人仅享有知情权,并没有获得协商或批准的权利。更进一步说,即使银行具有知情权或参与权,这些权利在企业实际经营中也很难得以真正落实。正是这些原因导致银行债权人无法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决策及财务监控中去,这使得其承担了巨大的信贷风险。
三是当企业陷入债务困境时,银行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由于银行债权人未能有效参与到公司决策及财务监控中去,债权人的利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另外,我国破产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债权人在贷款客户陷入财务困境时,享有对财务困境企业较为优先的控制权,能从企业的资产及其他投资中获得利益索取权。但这种破产保护机制也仅仅属于事后赔付机制,且往往由于多方面原因,致使银行债权人在企业破产后并不能有效地追回贷款。
2.银行债权人自身参与企业债务治理现状
目前,银行债权人与企业之间所建立的债权债务关系并没有依托有效的约束机制,仅成为形式上的债权债务关系,银行本身对企业治理的参与度不高,债权债务约束仅成为流于形式的“软约束”。虽然银行自身对客户取舍方面有一定标准的信贷定位与要求,但一些企业存在着在不良比率高、财务报表真实性差、经营波动性大、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相应的银行债权人对自身不良贷款比例控制较为困难,并未有效地管理其资产。
二、我国银行债权人未能有效参与企业债务治理的原因
1.行业体制方面的原因
一是受商业银行体制的局限。目前我国5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最大股东仍是财政部门,经营盈利归国家,亏损也是由国家来承担的,并且由国家来委派银行管理者和经营者的行为往往会出现政治化趋向。虽然银行自身尝试进行了资产管理与信贷市场化的一些改革,但在很多时候信贷策略与方向仍然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的影响,并不同程度地受到有关政府机构的干预。有些地方政府往往从产业扶持或地方经济利益角度出发给银行施加压力,导致银行向那些信誉和财务状况并不能达到银行内部信贷标准的企业发放贷款,从而影响银行选择贷款对象的市场化程度,降低了银行债权人本身的信贷标准和治理水平。
二是受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首先,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在我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由于企业所欠债务70%以上来自商业银行,这也就表明了这部分债权在债务人违反贷款约定时无法转换为股权。作为债权人的银行,除了按照贷款协议扣押其抵押担保资产以外,没有权利参与公司的战略决策,并对其经营和财务状况进行监控。同时,尽管银行是企业主要的债权人,但大多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中缺少银行的代表人员,管理层在做出重大决策时一般也没有银行代表的参与。加之我国的信用机制建设尚未健全,使本应分享贷款企业控制权的银行,基于收回贷款本息的考虑在很大程度上反而被贷款企业所制约,从而造成了银行对企业的预算软约束状况的产生[4]。
三是事后赔付机制中政府行为的干预。一般来说,债权人是通过受法律保护的破产程序实施对债务人的控制,包括清算和重组这2种处理方式。因此将债权人参与引入日常公司治理中,将事后的权益索取前置到事前和事中对企业财务困境予以防范,有利于实现并维护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制衡机制,完善企业的财务治理,更大程度地保障债权人在企业管理中应享有的监督权益。但现实中政府经常会出于各种原因,介入企业的破产清算中,造成了当企业不能通过重组而进入破产程序时,银行债权人的利益将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最为常见的情况是政府为了减小社会影响、维护社会安定,首先考虑的是对失业员工等涉及社会效益的各利益相关者进行补助行动,使得银行债权人被边缘化,只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其损失为目标而进行赔付[5]。
2.银行债权人自身的原因
当前,银行债权人自身的信用评级及风险管理方法尚在不断完善中,仍存在诸多缺失或漏洞。以某银行公布的信用评级指标为例,其信用评级系统设置按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履约情况及发展能力和潜力5个指标来评价企业信用、发放贷款,每个指标下再细分财务及非财务指标。但在发展能力和潜力指标下仅设置固定资产净值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领导者素质与市场发展前景、发展规划和实施条件等指标。众所周知,每个企业都会经历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虽然在这些信用评级体系及方法下,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财务及非财务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时期财务、经营状况和还贷能力,但银行债权人并没有将关注重点放在处于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融资愿景及还贷能力上,并制定出相应的不同时期放贷规划及参与债务治理的应对策略。
三、银行债权人参与企业债务治理的建议对策
1.健全完善机制体制的对策
目前,国际上银行债权人参与企业债务治理较普遍,其中日美德3个国家的经验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在日本,银行债权人参与公司债务治理的特点主要是主银行制度与企业融资制度的结合。主银行几乎都是客户企业的结算银行,负责企业的账户管理、现金支付和结算业务。银、企间的资本联系能使主银行在公司债务治理中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德国银行是典型的全能银行,除作为最大债权人外,其在企业中一般都占有较大份额的股权,因而会积极参与到企业内部治理中去,并向企业派出监事,通过相机治理等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经营和决策管理者的任免等具有很大的发言权。另外,银行同时掌握企业股票的代理控制权,使得银行债权人能更全面地参与企业治理。美国银行业参与企业债务治理的方式与德国的全能银行方式相同,主要依托相机治理机制。美国银行债权人相机治理机制的主要特点是银行向企业派遣人员担任兼职董事,但这些董事一般不会直接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决策。当企业经营健康或财务状况良好且具有相应偿债能力时,银行债权人对企业经营业务等并不进行干预,但当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或不能按约偿付债务时,银行债权人则可以通过法律程序直接接手公司进行后续管理。
由国际上银行债权人参与企业债务治理的机制和方法,可以总结出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在机制体制健全上借鉴的经验。首先,银行作为企业的结算银行,除了单一的债权人身份,银行债权人还可以通过对企业控股,通过企业股东和债权人的双重身份实现参与企业的管理经营和债务治理的目标。股东和债权人的双重身份能使银行债权人对企业同时存在内、外部制约,从而减少因银行和企业间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降低管理层采取道德风险行为的概率,避免企业因激进的经营战略带来的风险和财务危机。其次,为了避免银行对企业的预算软约束的发生,银行债权人也应全力贯彻相机治理机制的建立及应用,通过及时掌握企业的控制权,对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采取积极有效的解救措施,使银行能尽量从财务不佳的企业中全身而退,减少银行债权人的风险。最后,我国政府亟需完善相关的公司法、破产法等法律法规,避免当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无力偿债时,银行债权人陷入无力追索贷款的被动地位,并需加大在破产清算中对银行债权人的保护力度。
2.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银行债权人参与企业债务治理的对策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公司的发展阶段可分为发展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4个时期。不同时期公司的经营目标、财务状况不尽相同,公司为了规避不利于生命周期延长的因素,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征,安排合理的融资结构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银行债权人可以依据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的阶段来完成信贷业务和控制自身风险,具体策略见表1。
(1)发展期。处于此阶段的公司内部管理较为简单,有较高的经营风险。需要大量资金进行业务扩充及经营发展,融资对象也比较广泛,可以是亲人、朋友、银行、担保信贷公司等。此时银行若对其投资则意味着承担较高风险,因此需要谨慎评估其信贷资信,预测风险,完善自身预警机制[6]。其中银行债权人应针对不同公司适当关注以下方面:一是公司申请银行贷款的主要用途。银行正常贷款的用途主要是支持企业的营运资金需求,也就是企业在购买原材料、加工、销售这一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若贷款企业正处于产品的研发阶段,还没有成熟的产品推向市场,更没有得到市场认可,尚无具体的销售渠道和后续产品链的构建,这种情况下就意味着未来短时间内没有现金流,缺乏足够的还款能力,此时进行信贷风险非常大,银行债权人应谨慎。二是企业虽然有较成熟的产品,但销售额还没有“放出来”,总金额比较小。这样的企业往往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产品也无法证明已经得到市场认可或有较大市场潜力。同时,销售额较小也说明未来的资金回流较小,与合作方的谈判地位较弱,现金流无足够的保证。此时也需要银行对其进行谨慎的资信审查,评估信贷对象的市场发展前景,以决定是否进行信贷,从而控制风险。
(2)成长期。成长期的公司基本步入正轨,经营状况趋于良好。往往这个时期的资产负债率处于较高的阶段,企业的财务风险较高,资金链紧张情况下破产危机可能性增大。其融资结构主要是以债权为主的外源性融资为主。银行债权人需在发展自身业务的同时控制企业的抵押融资资产,做好风险预警工作,关注企业的销售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即能否平稳过渡到成熟期并拉长成熟期,有没有长期稳定的合作网络等。另外,银行债权人还应重新评估现有信贷客户的资信情况,尤其对那些在初创期或规模不大时,信用观念淡薄、经营粗放、欠费逾期的企业。它们其实有能力还款,只是觉得“无所谓”或者没有及时还款的意识,造成自己信用记录出现问题,银行需就是否对其继续放贷做出适当判断。
(3)成熟期。处于成熟期的公司现金流及利润率都较为稳定,各项财务指标良好,在银行有较高的信用评级。此时公司自身有多种融资方式可供选择,通常银行信贷多用于应激性融资。由于总体风险较小、发展成熟,银行较偏好对处于成熟期的企业进行放贷,则银行债权人主要需要对公司进行监督跟踪,及时有效地掌握财务信息,关注公司的资产负债水平、其他民间借贷款项额度等。同时,也应防范突发性财务恶化导致的经营不善等突发状况引起的损失。
(4)衰退期。公司进入衰退期,意味着其经营、财务状况恶化,有较高的经营风险,有时会发生负现金流的状况。通常信贷资信严重下滑,通过银行融资需要较高的成本,则会转向内源性融资及股权融资[7]。衰退期的公司往往会通过推出新产品等方式创造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来摆脱衰退期的影响,因而会需要大量资金扭转经营状况。对此,银行的态度应谨慎,须严格监控其财务状况,把关信用评级。若发生信贷业务,需提升其风险预警线,并及时
应对调整;如若发生经营困难,应相机采取治理机制,银行债权人掌握控制权,应对接下来的公司生存问题,以最大程度地保证银行债权人的合法利益。
同时,在分析银行债权人针对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参与债务治理时,还需要考虑不同企业的性质。如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生命周期与大中型企业比较起来相对较短,破产率更高,风险更大。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小企业创办5年内的死亡率高达30%~50%。 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及时获取企业各方面的相关信息,从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把握公司的经营、财务状况,使银行债权人能更好把握其信贷资金的使用效果及潜在风险,深入参与到公司的债务治理中去,有效发挥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力,最大程度地保护其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弗里德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 王彦华,梁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徐昕,沈红波.银行贷款的监督效应与盈余稳健性——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0(2):102.
[3]李武江,邵来安.论债权治理机制及其在我国的实践[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4):61.
[4]袁玲.对银行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探讨[J].新疆农垦经济,2009(3):80.
[5]江波,宋胜洲.债权人积极作用与被动地位的悖论——论中国破产制度的根本缺陷及其改革[J].改革与战略,2008(7):29.
[6]杜惠先.基于生命周期的企业融资战略探讨[J].商业时代,2013(5):77.
工商债权债务承诺书 篇3
XX 商业银行:
我公司由于企业名称发生变更,原企业名称为“XXX有限公司”,现变更为“YYY有限公司”,企业地址不变,变更内容于XXX年1月11日通过上海市工商局核准,相关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证等证书均已变更。
XXX先后在你行贷款100万元,其中 :
1、XXX年7月4日原XX与你行订立的编号为“C借字4”的借款合同,合同金额为伍拾万元整,借款到期日为XXX年7月3日,现已展期至XXX年1月1日;
2、XXX年8月22日原与你行订立的编号为“Z字5”的借款合同,合同金额为伍拾万整,借款到期日为XXX年7月20日。 我公司确认,上述两笔贷款业务真实有效,全部用于公司经营,故我公司承诺:原XXX与你行的上述两笔贷款本、息及罚息全部由我公司承担偿还。
特此!
YYY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
对原企业债权债务的承诺书 篇4
在经济交往中,企业之间拖欠账款是难以避免的,回收账款也成了企业一项经常性工作。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欠款数额巨大,且久拖不还,久而久之,势必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和现金流,对企业的经营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了解企业债权债务的风险类型及防范对策,则对企业的良性发展尤为重要。
一、企业债权债务成因
引起债发生的法律事实有合同、侵权行为、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缔约上的过失等,企业之债大多因合同行为而产生。
具体对某些企业来说,债权反映在财务上最重要的就是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应收票据等。当企业的应收账款收不回来,造成其他客户的款项也不能及时兑现,容易形成难以清理的三角债。
列举一个三角债的简单案例:张三向亲友借钱开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产生多笔大额货款无法按时收回,而导致其向亲友的借款无法按时偿还,此时公司断了资金链,无法正常经营,最终破产。
二、企业债权债务的具体现象和具体表现形式
对于债权回收难度大、周期长、坏帐率高的问题,很多企业都费尽心思采取各种办法来处理,但是很多陷入一个滚雪球式的怪圈,那就是越清理越多,越清理越难。原因在于对企业债权债务的具体现象和具体表现形式认识不清。
(一)以下是我们在实践中,比较常见的债权难以回收的具体表现形式:
1、企业在一开始的经营环节,在选择客户上就存在失误,往往是高估了客户的付款能力;(也就是客户信用管理问题)
2、履行合同中忽略法律上的关键问题,造成事实上的被动;(比如说供应商送货时没有让对方签收送货单,双方对于货款没有进行对账和结算,这样就给了对方一个拖延和推脱的理由,使企业的债权主张陷入被动。);
3、债权疏于管理,长期没有专人负责,催讨不力,让欠债者感觉不到还款的压力和必要;
4、采用的清收债权的方式不科学,没有以最经济的手段获得最大的效果(比如说对于成长性较强的生产型企业的欠款,对方的资金非常有限但是经过发展却可以有很好的效益,这个时候科学的做法是采取债权转股权或者债权转投资的方式,将债权款项作为投资款项来实现。);
5、认为继续合作为重,暂时搁置债权,结果造成越来越多的债权存在(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如果总是担心对方不高兴,那么永远收不到货款,也未必保证以后的交易能顺利进行。就我们所处理的案件来看,实践中,客户所欠的货款越多,支付越困难,越容易转向第三方购买,我们就难稳住这个客户,所以加紧催收才是上策。);
6、对于债权存在的风险问题防范不够,只会亡羊补牢,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样的话,企业存在大量债权无法尽快回收的同时,企业也习惯通过拖欠其他供应商款项的方式来保持平衡,但是最终发现,债权总是很难收回,而债务却摆脱不掉,并且往往损失会增加。)
(二)接下来,我们对各种拖欠的模式进行分析。关于债权债务清理,我们通过分析不良债权的现象,也就了解了其他企业拖欠款项的手段。
拖欠模式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采用采购、加工、销售分立经营模式,各自成立法人单位对外承担责任,让企业债务停留在采购环节,并且设立多个采购法人单位,避免短时间内债主蜂拥而止。目前许多集团化经营的企业多采用这种方式。
2、利用市场优势地位,迫使供应商压低身价进行合作,对结算以及资金占用作出不利于供应商的合同约定,从而合法的拖延付款时间。
3、采用“意向式”大宗交易做诱饵,针对先期交易拖延付款,供应商为了实现所谓的大宗交易,便不敢贸然催款。
4、采用各种理由推托付款责任,比如提出各种质量问题和借口,以供应商瑕疵履行义务为由,拖延给供应商办理结算的手续和时间,让供应商无法尽快获得有效的催款凭据等。
5、采用善意欺骗方式,多次承诺付款均不予兑现,态度诚恳,行为恶劣。以上为我们处理实务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拖欠款项的方式和手段。
(三)针对刚才我们列举的企业拖欠债务的方式和手段,那么我们来讲一下相应的预防方法:
1、在企业内部加强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首先,要对于所有客户建立完善的档案,并随时更新,并尽量通过各种途径关注其经营变化。其次,应该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重视对客户的资信评估,强调对于合同的审批,避免履约风险,加强对于交易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注意保存各种交易资料。然后,要在企业内部明确分工,清欠目标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个人,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加强企业内部的沟通交流,一旦发现某个环节有问题,及时通报各个部门,避免同样的失误继续存在,杜绝各自为战的状态。最后,预防为主,通过多方面的努力,逐渐让企业走向良性循环的状态,避免债权清理滚雪球式的发展。
2、对于比较重要的大客户,不能完全听信对方的说词,而造成过多的款项积压,定期对客户进行资信评价,预估该客户的风险值,并进行严格监控,必要时让对方提供相应的担保和保证措施,还可以重新签订偿还协议,一旦出现不利因素,应当尽快采取诉讼措施避免最终债权落空。
3、当企业处于不利的市场地位的情形,更应该关注客户的资金动态和偿还能力,随时评价其风险指数,不能因为期待将来无法预期的结果而忽视被占用的资金的利益,一旦出现不利因素,应当尽快采取诉讼措施。
4、充分重视律师的作用,在交易中对合同的审批及履约风险进行严格的把控。
三、准确行使诉讼权利,综合运用法律手段 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的六大重点问题:
第一、关于债的保全问题。(表现为行使债权人代位权、撤销权。关于代位权案例:甲公司拖欠乙公司货款,甲公司对丙公司享有到期债权,甲公司无力偿还乙公司,又怠于行使其向丙公司追偿的权利,这个时候,乙公司就可以越过甲公司,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向丙公司债权。关于撤销权的案例:甲公司拖欠乙公司货款,甲公司虽无现金可以偿还其对乙方的债务,但甲公司名下有房产,甲公司为逃避债务,以明显远远低于市场价将房产转让给丙公司,此时乙公司发现了这一事实,乙公司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这一转让行为。这便是在行使撤销权。)第二、关于非诉讼法律程序问题。(一般体现在公证债权文书、支付令,比如公证债权文书的方法是:企业可以将有给付金钱、证券内容的合同、协议、借据、欠单等债权文书进行公证,赋予其强制执行的效力。一旦债务人不履行义务,企业便可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毋须再经过法律诉讼的繁琐程序。)第三、关于企业法人主体变更后的债权债务承继问题。——有变更后的企业承继。(企业合并、分立,解散,被吊销,比如企业解散时,股东要成立清算组,由清算组来承担债权债务的清算。比如企业被吊销,债权人仍然可以向被吊销的企业主张债权,只是要注意诉讼时效的规定。)第四、关于债务人下落不明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应在诉讼时效内及时主张权利,向人民法院起诉。民事案件的诉讼时效为两年,从权利受到侵犯之日起计算,或者说应当从还款期满日的次日起计算,一般不得超过2年。但是,我国法律还规定,即使对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起诉的,人民法院也应受理。受理后查明诉讼时效是否有中止、中断、延长的事由,如果没有则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如果有诉讼时效中止、中断、延长的事由,则应当进行实体上的审理和判决。
2、债务人下落不明,可适用诉讼时效中止,防止债务人逃债。
如果甲公司没有宣布破产,也没有吊销该企业执照,有没有可供执行或保全的财产,应当适用诉讼时效中断和中止的规定,待甲公司股东或法定代表人出现后及时主张权利,提起诉讼。中间的时间差,应当不计算在内。如果,在审理中债务人出走,下落不明,债务关系明确的,可以缺席判决;事实难以查清的,裁定中止诉讼。
3、债务人恶意逃债,下落不明的,可以按照诈骗犯罪提出控告,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司法实践中,不少骗子利用合同形式、以公司名义租用地方骗取供应商的货款,然后一走了之,给债权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债务人的行为,已经不是商业上的欺诈和拖欠,而是骗取财产目的的诈骗犯罪。债权人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提出控告。刑事控告受理后,就不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第五、关于企业出资人注资不实或抽逃注册资金无力偿还到期债务问题。举个例子:主播与我共同出资注册公司,公司注册资金为200万元,其中,主播出资120万元,占60%的股份;我出资80万元,占40%的股份,公司登记成立后,我抽走了50万元。因我二人不善经营,公司成立不到半年对外已经负债累累,其中,对债权人蔡某、王某分别欠了60万元、50万元。公司资产不足以偿还欠款,我与主播合计后,决定以股东会决议形式将公司解散,并注销了公司。后来债权人蔡某、王某在得知公司关闭后,即委托律师进行维权。律师在经过缜密的调查后,发现了我抽逃出资的事实证据,律师协助当事人向公安机关报案,请求追究我抽逃出资的刑事责任,同时向法院起诉,请求追究我的瑕疵出资责任,并追究股东(也就是我和主播)不履行清算义务就解散公司的连带责任。法院经审理后查明了上述事实,认定我存在抽逃出资及公司股东二人在公司未履行清算义务的事实)
第六、关于已经超过诉讼时效的债权问题已经超过诉讼时效的债权不必然消灭。当诉讼时效过了,债务人自愿还款,签收催告函,或者双方签订新的还款协议都可以继续实现债权。
【还有一些其他的运用法律手段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关于多个债权人参与分配问题、关于在执行程序变更或追加被执行主体问题、关于出卖人保留所有权的行使问题、关于企业债务重组的问题等,由于时间原因不能一一讲解。】 总结
债权债务纠纷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随着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间的债务纠纷也不断增多。因此,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有必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增强解决本企业债务纠纷的能力。产生这些纠纷的原因既有特定的市场情况,也包含着自身管理制度方面的存在的不足,更不能排除我们个别的办事人员法律意识比较淡漠,合同签署粗糙导致等主观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规范经济合同的签订,加强应收帐款的管理。通过降低风险,减少诉讼,从而达到控制诉讼成本,提高企业效率的目的。
对原企业债权债务的承诺书 篇5
债权、债务的管理是公司资产管理和经营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发展。目前,我公司资金风险仍在高位运行,资金使用管理存在着制度性缺陷,为实现资金风险软着陆,强化资金管理,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债权的管理办法
总体思路:依法清欠,有情操作;盘整存量资产,激活僵化财源。
(一)债权清理原则
1.盘整存量资产,激活僵化财源。
2.回收货币资金为主、物资抵顶为辅。
3.诉讼保全,依法清欠,确保债权安全。
4.综合清欠。将债权清理与优惠政策相融合,综合清欠。
5.债权管理与债权经营分离。财务公司负责债权的管理工作。创业资产经营公司负责债权的经营工作,由其负责对现有债权实行市场化运作,盘活闲置资产,依法收回外欠资金。
(二)债权清理措施
1.重新审核签订偿还协议,并按协议约定清缴欠款。
2.债权清缴与财政扶持和抹帐等相结合、实施综合清欠。
3.鼓励企业发展,对成长性较强的生产型企业欠款,采取债权转股权或债权转投资,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履行相关手续。
4.入账 对于已认证未入账的债务,经财务部门审核,报公司办审定后登记入账,对于没有认证的债务暂不纳入还款计划。
(二)规范管理
1.按项目实施单位确定债务承接主体,规范债务管理。
2.每年按照债务类别制定偿还计划,列入财务预算。
3.在清回债权(货币或实物)中,安排50%专项用于偿还历史债务。
三、奖励政策
(一)债权清理奖励政策
1、风险类债权,清理回收100万元以下货币资金,按清回资金的10%提取费用;清理回收100万元以上货币资金,增量部分按15%提取费用;清理回收100万元以下物资,按清回物资评估价的5%提取费用;清理回收100万元以上物资,按增量部分评估价的10%提取费用,上述提取的费用用于债权清理工作中所发生的经费及奖励突出贡献人员。
2.呆死类债权,清理回收10万元以下货币资金,按15%提取费用;清理回收10万元以上货币资金, 增量部分按20%提取费用;清理回收10万元以下物资,按清回物资评估价的10%提取费用;清理回收10万元以上物资, 按增量部分评估价的15%提取费用,上述提取的费用用于债权清理工作中所发生的经费及奖励突出贡献人员。
(二)债务清理奖励政策
对已确认的债务,按债务核减额10%的提取费用,用于债务核减工作中所发生的经费及奖励突出贡献人员费用。
对原企业债权债务的承诺书 篇6
关键词:债权,债务,转移,风险
企业在营销结算中经常会发生客户拒绝付款或收到不能兑现的支票情况。若买方并非故意欺诈, 只属暂时周转困难, 很多企业同意进行债权债务转移或重组。但这类操作风险极大, 企业应以专业眼光对待并采取有力风险防范措施。
1 企业在营销结算中债权债务转移的风险分析
债权一般都有履行期限限制, 比如买卖双方约定, 出卖人必须在什么时间交货, 买受人必须在什么时间前付款。期限未到时, 不能要求对方交货或者交钱, 期限一到, 对方就应该交货或交钱。
为使企业得到更好发展, 企业常采取债务重组等方式减负增效。债务重组, 又称债务重整, 是指债权人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时, 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 在法律的监督下, 债权人对债务人作出的让步。
公司进行债务重组的目标有两个:一是承担损失;二是盘活资产, 盘活资产是企业起死回生的关键。实际上, 企业经营困难和亏损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债务负担沉重本身, 更多的是不良资产或者低效资产影响了企业的获利能力。企业的收入不足, 缺乏足够的现金流量来维持经营资金的正常周转, 会导致企业进入资金不足、经营恶化、资金进一步短缺的恶性循环, 最终陷入困境。
我国企业的债务重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以非现金 (包括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 下同) 资产清偿全部或部分债务。 (2) 修改负债条件清偿全部或部分债务, 包括延长还款期限、降低利率、免去应付未付的利息、减少本金等。 (3) 债务人通过发行权益性证券清偿全部或部分债务。以发行权益性证券用于清偿全部或部分债务, 在法律上有一定的限制。例如, 按照我国《公司法》规定, 公司发行新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只有在满足《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后才能发行新股。 (4) 通过以上三种形式组合的方式清偿全部或部分债务。
债务人与债权人通过以非现金资产、发行权益性证券、修改负债条件等方式进行债务重组后, 债权人对债务人一般会再次作出部分让步, 方便债务人重新安排财务资金, 以最终清偿己方债务。
除债务重组外, 债务转移、债权转让也是处置债务的常见方式。所谓债务转移, 也称免责的债务承担, 是债权人或者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达成转移债务的协议, 债务由第三人代替履行的行为。所谓债权转让, 是指不改变合同的内容, 债权人通过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的方式将债权移转于第三人。
严格来讲, 债务重组是资产重组的一种具体操作方式, 其他方式还包括兼并、出售、收购、授权、划转、托管、破产、合并和股权重组等。实践中, 与企业债务重组、债权转移、债务转移等相关的主要风险有:
1.1 债权转让的履行风险
按照我国《合同法》第80条的规定, 债权人转让权利的, 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 该转让列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债权人转让权利的通知不得撤销, 但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受让债权的新企业可以作为原告起诉债务人。实践中, 有的债权人转让债权时仅采用口头通知方式, 在承受债权的新企业起诉原债务人时。由于新企业无法提供原债权人通知债务人的证据, 恶意债务人故意否认通知事实, 以达到规避新企业诉讼以达到延期付款目的, 给债权人带来不少麻烦。
债权转让也有限制。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的抚养费、赡养费及双方当时约定权利不能转让的债权债务, 当事人即使签订了债权转让协议井履行了通知义务, 也不具有法律效力。
1.2 企业合并分立侵害债权的风险
市场经济中, 企业出于减少竞争对手、降低重置成本、产生规模效应等动机, 采取各种方法进行产权交易和资产重组, 以达到完全控制对方的目的, 这些产权交易和资产重组的方法统称为“兼并”, 法律上表现为企业合并。就公司合并而言, 一般分为两种: (1) 新设合并, 即几个公司合并后成立一个新的公司。 (2) 吸收合并, 顾名思义, 就像吸收一样, 即几个公司合并成为当中的某个公司之一。根据《公司法》的规定, 公司合并前的债务一般由合并后新设或者存续的公司承担。
我国《民法通则》第44条规定, 企业法人分立、合并, 它的权利和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合同法》第90条规定, 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分立的, 除债权人和债务人另有约定外, 由分立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享有连带债权, 承担连带债务。《公司法》第177条规定, 公司分立前的债务由分立后的公司承担连带责任。但是, 公司在分立前与债权人就债务清偿达成的书面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由于实践中企业的兼并、分立方式千差万别, 司法实践中屡屡出现兼并、分立后的企业互不承认债务的情形, 给债权人维权制造了障碍。
1.3 债务转移侵害债权的风险
债务移转又称债务承担, 是指债务人将自己所承担的债务移转给他人承担的行为。在债务转移关系中, 债务移转给他人的债务人为原债务人, 接受移转债务的人为新债务人, 原债权人的身份不变。债务转移关系一经确定, 新债务人即取代原债务人, 承担原债务人的法律义务。
债务转移中存在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 (1) 须原债务人与新债务人不能达成一致。债务转移实际上是原债务人与新债务人的一种合同关系, 这就要求原债务人与新债务人就债务承担的有关事项达成一致。如原债务人与新债务人不能达成一致, 即使债权人同意也无法正常行使债权。 (2) 移转的债务不具有可移转性。一般来说, 不具有可移转性的债务不得移转。原则上, 下述债务不得移转: (1) 性质上不可移转的, 如以表演为标的合同。 (2) 当事人特别约定不得移转的。 (3) 法律规定不能移转的。 (3) 未经债权人同意不得转让的。债务转移直接关系到债权人权利的实现, 与债权人关系重大。因此, 法律规定债务移转须经债权人的同意;未经债权人同意的债务转移, 对债权人不发生法律效力。
资产重组是指通过不同法人主体的法人财产权、出资人所有权及债权人债权进行符合资本最大增值目的的相互调整与改变, 对实业资本、金融资本、产权资本和无形资本的重新组合。重组是企业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即获取利润及股东投资回报率最大化, 充分使用管理和资源以及对付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它必然导致企业资产或资本以及管理策略的改变。
资产重组分为内部重组和外部重组。内部重组是指企业 (或资产所有者) 将其内部资产按优化组合的原则, 进行的重新调整和配置, 以期充分发挥现有资产的部分和整体效益, 为经营者或所有者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在这一重组过程中, 仅是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和资产配置发生变化, 资产的所有权不发生转移, 属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行为, 这种情况下企业债权债务不发生转移。
通过外部重组, 企业或企业之间通过资产的买卖 (收购、兼并) 、互换等形式, 剥离不良资产、配置优良资产, 使现有资产的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从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种形式的资产重组中, 企业会买进或卖出部分资产, 或者企业丧失独立主体资格, 其实只是资产的所有权在不同的法律主体之间发生转移, 因此, 此种形式的资产转移的法律实质就是资产买卖。
1.5 债权转股权的法律风险
有的企业存在大量不良债权, 为卸下这些债权包袱, 化解企业经营风险, 债权企业往往通过“债转股”方式对债务人进行重组, 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理性选择。
在将企业债务转化为债务人股权的同时也有一些新的风险,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不良债权转为不良股权, 造成新一轮资产流失。债转股企业如不在重组、转制上动“大手术”, 债转股就会流于形式, 对新股东形成破产法律危险。 (2) 形成赖账经济, 酿成道德风险。债转股的方向与初衷是使社会走向信用经济, 若机制设计不好或实施出现差错, 就会使债务人企业把“债转股”看作是“债务豁免”或“债务核销”, 产生赖账、逃债思想, 不在经营上下工夫, 最终只能导致经营失败。 (3) 债权估价的法律风险。在债权变股权时, 如一味迁就债务人企业, 对债权低估或高估股价, 债权人利益必然受损。
2 企业在债权债务转移风险上的防范策略
2.1 依法确定债务承担人
如债务转移依法成立, 债务转移后原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终结, 债权人不得再向原债务人请求履行债务, 新债务人就成了债权人的债务人, 债权人有权请求新债务人对其履行债务, 新债务人亦可主张原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
在企业债务重组、资产重组等事项中, 债务承担人可依以下方式予以确定:
(1) 吸收式重组, 即被重组企业的所有者将被重组企业的所有资产作为股金投入重组方, 成为重组方的一个股东, 合并各方的债务应由合并后的企业承担。
(2) 购买净资产式重组, 即重组方出资购买被兼并方企业的净资产, 本质特征是以现金换净资产。债务人依不同情况分别认定: (1) 重组企业与被重组企业都是依公司法将某一企业所有股权转让给重组公司, 其财产、债权债务由重组公司承受。 (2) 以控股方式进行重组的, 债务一般情况下不转移。 (3) 兼并企业为国有独资公司或非公司的企业法人、被重组企业为非公司的企业法人的, 购买后债务承担取决于合同的约定。
组企业以承担被重组企业的债务为条件接受其资产, 一般有四种情形: (1) 企业资产小于负债, 将其全部或主要资产连同等额债务转让给新企业, 原企业并不注销, 其余债务则仍挂在原企业名下。 (2) 企业资产小于负债, 将其全部或主要资产连同等额债务转让给新企业, 原企业注销, 债务由新企业承担。 (3) 企业资产小于负债, 将全部或大部分优良资产转让或投入到新企业, 原企业不注销。按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这种情况下债权人可向新企业主张债权, 也可向原企业主张债权。
(4) 重组中遗漏债务的承担。所谓遗漏债务问题, 是指被重组方在与重组方订立合同时, 由于故意或过失, 遗漏了应记人资产负债表的对外债务, 使重组方对重组条件作出错误判断。一般认为, 如果重组行为被认定为不影响被重组企业法人资格的同一和延续, 遗漏债务问题只能影响到重组双方之间的重组合同, 不能影响债权人向被重组企业追索债务的权利;如果重组行为被认定为导致被重组企业法人资格的消灭即构成合并的情况, 合并双方法人合为一体, 存续企业为债权人债务的承担人, 且这种义务不因在重组时债务是否属遗漏债务而有所区别。
2.2 企业债转股法律风险的防范
针对债转股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企业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防范: (1) 对债转股企业进行独立评审。在独立评审过程中, 首先要着重注意负债企业是否具备条件;其次要确定转多少, 什么样的资产负债结构对企业转制有利;再次要研究“债转股”以后如何实现现代企业制度, 研究企业的未来发展, 如何转制、重组, 股权如何退出, 如何选择独立的中介机构等。 (2) 建立健全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实施债转股的基本前提条件。规范的现代化企业应具备四个基本特征: (1) 企业实行了法人财产制度, 即包括企业法人财产的形成制度。 (2) 有胆有识、善经营的高级专业人才管理公司的制度。 (3) 组织结构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4) 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各自独立执掌运行, 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共同推进公司发展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制衡机制。 (3) 按照市场规律的原则, 坚持市场化操作, 要注意收购价格的合理性, 避免政府行为和长官意思任意减低或抬高债权的价格。
2.3 讲究维权技巧
在债务重组或资产重组中, 债权人一般可根据情况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救济途径。以零资产转让为例, 其实质是一种侵害债权人债权的隐蔽行为, 特定情况下债权人可依据《合同法》第74条的规定行使撤销权, 撤销零资产转让合同。诉讼实践中, 大部债权人以被重组企业与受让方作为共同被告, 通过诉求双方承担连带责任的方式确保己方债权的实现。采取这种诉讼策略的好处是, 即使被诉企业法人存在中途被注销法人资格或被判决不承担债务的情形, 法院总会判决其中一个企业承担企业债务而不至于遗漏债务人。
参考文献
[1]张霞, 戴志刚.企业年报的债权债务列报审计[J].财会月刊 (会计版) , 2007 (5) .
[2]陈菊华.关于加强集团公司债权债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业, 2010 (11) .
【对原企业债权债务的承诺书】推荐阅读:
企业债权债务管理策略08-01
债权债务承诺书——(物权债权)12-06
债权债务06-28
债权债务公告07-31
如何规范企业债权管理的制度?11-23
股权转让前的债权债务07-09
债权债务担保证明06-19
无债权债务声明07-11
债权债务转让证明范本05-19
债权债务战略合作协议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