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范企业债权管理的制度?(精选8篇)
如何规范企业债权管理的制度? 篇1
债权债务管理制度
第一节岗位责任制
第一条项目经理为本项目应收及应付款项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款项全过程管理。
第二条财务负责人组织应收、应付款项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条财务部门为应收、应付款项管理的主办部门,物资部、机械管理部、合同部门为应收、应付款项管理的协办部门,各部门应设立专、兼职的管理人员,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互通情况,共同做好应收、应付款项管理工作。
第四条财务部门职责:
(一)办理应收、应付款项的管理工作;
(二)负责编制并下达应收款项催收计划及催收方案,并按月组织相关部门完成应收款项的清收工作;
(三)负责建立健全应收款项台账,定期编制应收款项明细表;
(四)严格按照公司资金管理和使用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外借款、对外预付账款和工程垫资的控制和监督;
(五)负责应收款项管理的分析总结工作,针对问题及时提出管理建议;
(六)及时偿还债务,避免长期债务情况的发生;对已形成的债务,合理确定偿还时间和规模;
(七)与债权方及时沟通、核对,财务困难时,要得到债权方的理解,避免造成不良影响。
第二节债权债务账目的核对
第五条债权债务账目的核对,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其他有关各业务部门配合。
第六条项目部应当建立债权债务定期清查和核对签认制度,至少于每季度末对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理和核对一次。对各项债权必须取得签认记录。对清理核对过程中发现的长期挂账、长期无结算、账龄较长、核对不符等情况,应及时提请相关部门查明原因,按规定做出处理。
第七条 物资采购、合同、机电等业务部门应配合财务部门与对方财务部门核对账目,并将核对情况及时通报财务部。
第三节台帐管理
第八条台账管理指应收款项明细台账管理和重点外欠款档案管理。项目部应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外欠款重点项目档案。
第九条项目部应建立债权债务台账管理制度,详细反映各项债权债务的发生、增减变动、余额及其账龄等财务信息。财务部门应当至少按季编制债权债务明细表,向项目负责人和相关业务部门反馈债权债务的结算情况、余额、账龄等信息,分析债权债务管理情况,提请项目负责人和有关责任部门采取相应措施。
第四节债权债务的清理
第十条项目部应按照合同约定及时与业主(局指)办理验工计价手续,并根据业主(局指)批复计价确认应收账款。项目部物资、计价等部门应及时办理材料物资采购入库报销、劳务结算、机械设备
租赁等结算手续,以便财务部门正确确认应付款项。
第十一条项目部应加强应收票据管理,对收到的承兑汇票应设置“应收票据登记簿”逐笔登记每一张应收票据的种类、号码、出票日期、交易合同及付款人、承兑人或背书人的姓名或单位名称、到期日和利率、贴现净额、收款日期、收款金额等信息。对已到期收回的票据及时注销,对背书转让或贴现的票据及时在登记簿中做出标识。
项目部对收到的应收票据可在综合考虑项目资金状况、贴现资金成本等因素的基础上,根据情况采取背书转让、贴现等方式加快资金回收。对到期应收票据应及时向银行提请兑付,保证资金按期回收。
项目部对收到的商业承兑汇票应随时跟踪和关注出票人财务状况,防范到期不能收回的风险。
第十二条项目部对预付账款应严格控制。所有预付款项应按合同约定的比例付款,并在合同约定时间内及时清算或扣回。合同没有约定预付款项的一律不得支付。财务部门对长期挂账的预付款项应及时提请项目负责人和相关业务部门查明原因后做出处理。
第十三条项目部为加速或最大限度回收债权,拟通过债务重组方式对应收款项进行处理的,应事先将债务重组方案报公司审批。
第十四条项目部应及时偿还债务,避免长期债务的发生。对已形成的债务,合理确定偿还时间和规模。与债权方及时沟通、核对,财务困难时,要得到债权方的理解,避免争议造成不良影响。
第十五条项目部对外支付需办理承兑汇票的,应向公司提出申请,经批准同意后办理。对开出的应付票据应设置“应付票据登记簿”,详细登记票据的号码、出票日期、到期日、票面金额、交易合同号、收款人名称、承兑人、存入保证金额、到期付款额等信息,并在应付票据兑付后予以注销。
项目部对即将到期应付票据应提前安排资金,按期兑付。严禁出现因不能按期兑付而影响公司银行信用的情况。
第十六条项目部在与劳务队伍、供应商等各类债权人办理债务清算前,应组织相关部门对与对方的结算支付情况进行全面清理,确保应扣的各种款项足额扣回。
第十七条项目完工后,项目部应负责完成所有债权清收和债务清算工作。
第五节清查签认管理
第十八条严格执行应收款项清查签认制度。各单位财务部门应于季末和年末时,全面清查各项应收款项,并派专人主动与债务人核对应收款项,采取派人前往或发函确认的方式办理签认记录,做到债权明确,账实、账账相符,确保诉讼有效。第十九条在工程竣工结算期间,财务部门、工程管理部、机械物资部等相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对合同总价进行清理,对合同内、合同外或新增和变更部分应认真核对确认,形成最终应收款额,及时取得对方签认,同时记入工程应收款台账并组织清收。第二十条对拖欠时间长,但又在诉讼时效期内的应收款项,各单位应备齐相关资料和法律文件等有效证明,在该应收款项诉讼时效期满前六个月专题上报上级财务部门,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损失。
第六节内部关联往来管理
第二十一条公司内部关联往来应于发生时通过银行及时清算,不能及时清算的,可以于月末采取内部债权债务抵消和银行结算相结合的方式清算。
第二十二条严格内部关联往来签认制度。原则上债权方为发出“签认单”单位,债权方应按季于季末5日内向债务方发出“签认单”,债务方应于收到“签认单”的3日内予以签认。第二十三条对季末未能清偿的款项余额,债务方应向债权方出具还款计划,经财务部门确认同意后,债权方可向债务方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计收资金占用费。
第七节损失管理
第二十四条损失管理指应收款项坏账损失的确认、处理程序及披露。
第二十五条项目部应按照公司会计政策足额计提坏账准备。对确因债务人破产、死亡或其他原因无法收回或收回可能性极小等需作为坏账处理的应收款项,应按规定报公司批准后处理,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未经公司批准,不得擅自将应收款项作为坏账处理。
对经批准作为坏账损失处理的应收款项,应按照账销案存管理制度的规定进行备查登记并积极催收,最大限度予以收回。已作坏账损失处理的应收款项以后又收回的,应及时入账。
如何规范企业债权管理的制度? 篇2
一、财务制度的定义
在过去, 人们通常将财务制度简单地定义为会计制度, 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就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来看, 大多数企业都建立了法人制度, 从本质上来看, 是企业出资者 (即企业的股东) 与企业经营者 (即实际经营者, 如执行者) 之间的财务制度。基于这样的制度,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若涉及较大数额的财产的变动时, 需要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的决策方可实施, 这也是企业的出资者对经营者的制约方法。因此, 企业财务制度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 还包括企业的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财务管理制度内容。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 企业的董事会、股东 (大) 会及监事会各司其职, 董事会负责对企业重要事项的决策, 如对企业经理的聘任, 而企业的经理则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与企业的投融资活动, 这些活动则是涉及财务的相关活动。从这个层面来看, 企业的权利划分也是基于企业的财务制度。
因此, 从狭义来看, 企业财务制度仅仅包括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财务事项, 即经营者的财务制度, 其中, 则包括会计制度, 其实现的仅为企业内部的效益。而从广义的范围来看, 企业财务制度不仅包括经营者财务制度, 还应当包括出资人的财务制度、出资人与经营者之间的财务管理制度等方面。
二、企业财务制度的特点
(1) 政策支持存在偏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政策对企业改革给予了大力支持, 不仅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 也对企业的财务制度创新提出了许多的新要求。然而, 就当前企业财务制度创新的现状来看, 政府政策支持仍然存在着偏差, 尤其是对中小企业来说。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现尚不健全, 使得许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导致难以实现资金流通, 进而难以改变其发展现状, 无法对现有财务制度进行创新。此外, 部分政府部门仍然存在着权力寻租的现象, 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使得其本身受限的投融资渠道变得更为狭窄, 导致其面临着更重的创业风险与投资风险, 甚至进一步造成中小型企业需承担十分沉重的信用担保的现象。
(2) 现有财务制度存在不足。我国民营企业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与成长起来的, 即使建立了现代企业法人制度, 其在企业管理中, 仍然存在的所有权结构不清晰、产权不明、公司管理机制不明确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存在不足, 影响了企业的管理。首先, 现代企业法人制度建而不立。现代企业法人制度并不是一个没有用的组织架构, 而是从企业管理组织层面上对企业的不同层级进行规范的宝贵制度, 而许多企业表面上建立了现代企业法人制度, 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及日常管理中, 仍然体现着“家长制”的管理方式。其次, 财务管理制度较为片面。如同上文所述, 许多企业的财务制度仅仅局限于会计制度或者基本的财务管理制度, 将企业的预算、核算等内容作为财务制度的重点, 虽然其财务制度的重心没有错, 但其范围较为狭窄, 无法促进企业管理的规范。
(3) 企业管理制度有待完善。部分中小型企业在进行企业管理时, 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对于通过创新财务制度实现企业规范管理更是无从谈起。而部分企业在建立企业管理制度时, 缺乏对管理制度的全面性、规范性及程序性的考虑, 导致管理制度中存在较多的随意工作内容, 影响企业的管理。首先, 财务预测较为单一。缺乏严格的市场调研, 企业在进行财务预测时, 仅简单地通过对过去企业经营经验的分析及当前企业现状的分析, 缺乏多方面的考虑, 导致财务预测方法单一, 结果错误的可能性较大。其次, 缺乏长期战略眼光。企业往往为了当前的经济利益, 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赚取相当的经济收益, 罔顾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实现短期的经济收入, 使得企业财务制度流于形式, 更无法对企业的管理进行规范。
三、创新财务制度的措施
(1) 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的支持是企业实现财务制度创新的最终保障, 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 企业的财务创新可谓是无根之源。政府应当加大金融的扶持力度, 对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限制实施开放政策, 减小民营企业融资过程中所承担的压力。因此,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符合企业发展特点的贷款审批制度, 在对企业的信用及还款风险进行综合评估的前提下, 使得传统的贷款手续更为简便, 放宽企业贷款的条件, 为企业的财务制度创新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除此之外, 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中介组织, 在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投融资、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 也应当大力支持相关中介组织的发展, 为企业财务制度创新提供一个自由、充分发展的外部环境。
(2) 创新现有财务制度。首先, 完善企业现有组织结构。完善的组织结构应当以执行财务制度工作内容为核心, 对于企业不同层级进行不同的权责划分, 确保各层级之间的信息流畅。通过清晰地界定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所应承担的资产、权利与义务, 实现内部结构的强化。其次, 对现有财务制度进行完善与健全。从狭义的财务制度来看, 为了实现企业财务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应当建立企业财务决策制度。为了保证决策过程的公正, 应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财务决策回避制度, 与相关事项有关联关系的工作人员, 应当进行回避。从广义的财务制度来看, 为了更好地规范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及财务预算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是为了制约企业投资者对企业的干预, 明晰企业的产权, 实现风险收益的平衡;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企业决策的正确性, 使得投资者能对企业的决策进行及时了解, 对企业成本控制现状、资产运营情况、收益分配方式及重组清算内容等方面进行及时的跟进。
(3) 建立财务制度约束制度。为了更好地规范企业管理, 在创新财务制度的基础上, 还应当建立财务制度的约束制度, 对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与约束。
企业的生产经营依赖着经营者, 为了对经营者进行更好的约束, 应当建立相关人才管理信息资源库, 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激励与监督内容纳入信息资源库, 实现对人力资源更为全面的管理。通过对企业工作人员的约束, 使其认真执行财务制度, 才能确保财务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 能真正起到规范企业管理的作用, 促进企业的发展。
摘要:财务制度的建设不仅是企业进行管理的基础, 更是规范企业管理的保障。本文在把握我国企业财务制度现状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趋势与《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 就如何更好地实现财务制度的变革, 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与思考, 并就在当前经济新形势下如何创新财务制度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财务制度,特点,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小安.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创新.学术论坛, 2014 (02) .
如何规范企业债权管理的制度? 篇3
一、规范业务流程,推行合同管理,为贯彻《企业会计制度》奠定合法的核算基础。企业经营业务会计核算对象的主体内容,业务发生伊始,会计核算和监督必须同时启动,甚至超前启动,才能从源头上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商业零售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空间的拓展,既孕育着无限的商机,也伴随着激烈的竞争,同时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又要求商业行为严守市场经济法则,致力于构建现代企业形象,按照现代企业的运作方式规范经营,参与合法竞争。为此,盐城商业大厦股份有限公司近两年来,始终瞄准构建现代企业的目标,把规范业务流程作为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制度》的起点,针对多种新型的经营方式,制定《经营性业务合同签订管理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严格推行合同管理,确保各种经营业务置于规范的合同约束之下,为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奠定合法的核算基础。
1、界定合同管理的范围。《规范》将公司经营性业务所涉及到的经销、代销、总经销、场地出租、引厂进店、保底经营、职工承包经营等经营业务,全部纳入合同管理的范围。
2、明确合同管理的内容。《规范》明确无论何种经营方式,合同履行的内容应包括:①商品的品名、规格、型号、等级、产地、花色等;②商品的技术标准,商品的验收方法及时间地点;③商品的数量、供应价格、扣率及返利标准;④商品的交货时间、地点、运输方法及费用负担;⑤售后服务的条件、措施,商品调、退的范围、幅度及时限;⑥货款的结算方式及时间;⑦销售广告费、促销费及销售人员的提成奖金等;⑧保底销售的销售额、毛利额分解;⑨承包经营的承包金、带职人数及工资标准。
3、规定合同的洽谈程序及权限。《规范》按照不同经营方式规定合同洽谈的程序和权限:凡品牌商品,在盐城独家总经销的业务合同,由经营部门与供应商洽谈形成方案,报经营管理部审查后报总经理审签;凡经销商品,以商品属性和结算方式为标准,确定参与洽谈人员,明确负责人组织洽谈形成方案报分管经理审签;凡引厂进店、保底经营方式,一律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开竞争;凡代销商品,按商品市场适销度、预计年销售额、结算期限,由部门经理及相关人员参加洽谈并经经营管理部审查后签订合同;凡市场进货完全自营的经销商品,根据价格政策和批量规模,由分管经理审定分批进货;凡对外投资、场地出租等其它业务,根据业务性质,由公司法人代表指定人员参与洽谈。
4、明确合同要求。合同的确认与签章、变更与解除、违约责任及相关事项,均列示明确条款和具体操作要求。
二、规范管理流程,推行微机管理,为贯彻《企业会计制度》构建可靠性的技术支撑。会计核算与监督应渗透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经营管理过程规范与科学又有利于会计核算和监督。盐城商业大厦近两年来,在原来会计工作电算化的基础上,始终瞄准管理出规范,管理出效益的目标,把规范企业管理流程作为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制度》的中心环节,积极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全面开发计算机管理系统,将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容及其程序和方法进行规范化、现代化,为会计核算的可靠性构建技术支撑。
盐城商业大厦近两年来,立足于不断规范管理流程,全面开发计算机管理系统。一是开发业务管理系统。对公司业务发展涉及的超市业态、百货业态业务管理内容全部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设置以商品经营部为管理对象建立管理菜单,在管理菜单下对每个经营部门所有经营的商品实行进销存的数量、单价、销售额、进销差率、管理。二是开发客户管理系统。以代表性的销售客户和供应商为管理对象设置系统,对所有与公司进行业务合作的均建立管理档案,使得每一个供应商交易的商品品种、数量、交易价格、货款结算、盈亏情况及时准确地反映,为优化经营结构,实施经营决策,准确核算反映奠定了真实的基础。三是开发业绩管理系统。以经营部门为管理对象设置系统,按各部门的经营柜组建立管理菜单,使得公司每一个经营柜组及其员工的销售额、销售笔数、每个收银人员的收银笔数,收银金额均能及时准确反映,为对员工按业绩进行奖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为了配合计算机管理流程的运行,公司专门制定了《计算机管理的业务核算及相关问题的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规定:各部门在进入计算机管理前,必须将有问题商品全部处理结束;进入计算机管理后,各部门对自营的经销商品应明确进货责任制,并实施严格的责任考核;各部门不得再办理任何形式的购物券;所有商品必须按正常的进销差率保留进销差价;凡组织促销活动必须及时填制“商品促销申请单”、“供应商优惠单”,经总经理授权人员批准后报计算机管理中心执行。
三、规范核算队伍建设,推行分类培训相关人员,为贯彻《企业会计制度》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企业会计制度》能否顺利准确的贯彻实施,重要的因素是人,包括专业会计人员和基层经营部门的相关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为此,盐城商业大厦针对会计核算工作专业强的特点,把规范队伍建设作为贯彻《企业会计制度》的保证措施,具体抓好三个层次的人员培训。
1、一线收银操作人员的前台培训。经营业务进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后,每一个收银柜组都是一个独立管理的对象,除需明确专人从事收银机操作外,还需对大量的一线营业人员进行业务流程、商品编码、开票规范等常识培训,以保证前台信息录入的准确性,要求一线人员必须熟悉计算机管理系统的操作内容、操作方法和操作规程。为此,全面修订汇编《超市、百货业务流程》、《经营业务基础工作操作规范》、《内部核算管理规范》等内部核算与管理制度的同时,通过对一线操作人员集中时间进行学习培训,选择代表性的实务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培训结束进行严格的考核,考核不合格的限期补课等系列措施的落实,有效地推进《企业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
2、主要操作人员的重点培训。经营业务进入计算机管理系统管理后,各商品经营部管理人员则成为系统管理中的重点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必须能全面准确地掌握系统运行的内容和方法程序。为此,在普及培训的基础上,重点组织部门专职核算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要求他们在熟悉对下(收银员、营业人员)指导收银、开票核算与操作、对上(计算机中心、财务部)汇总与报表的同时,重点把握合同执行、进销存业务核算与定期报表生成、柜组及员工业绩管理与考核等实务操作训练,培训结束进行严格考核,考核不合格的限期补课,使《企业会计制度》贯彻实施的重点力量得到保证。
3、专业会计人员的提高培训。进入计算机管理系统,专业会计人员是系统运行的关键。为此,特别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要注重不断地学习,学习新的会计理论,学习先进的会计工作经验,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企业会计制度》及其相关准则颁布后,对专业会计人员突出“三抓”,一抓认真领会《企业会计制度》及其相关准则的每一项内容,并要力求准确地运用于会计工作实际;二抓修订后的企业内部核算与管理制度的学习,把贯彻《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确保准确地处理每一项核算业务;三抓认真及时地对下检查指导,要熟悉每一个部门的核算内容,了解每一个相关人员的业务操作情况,把对下指导操作作为本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便及时的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推进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如何规范企业债权管理的制度? 篇4
内容大概:
1、手册前言
对这份员工手册的目的和效力给予说明。
2、公司简介
使每一位员工都对公司的过去、现状和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可以介绍公司的历史、宗旨、客户名单等。
3、手册总则
一般包括礼仪守则、公共财产、办公室安全、人事档案管理、员工关系、客户关系、供应商关系等条款。这有助于保证员工按照公司认同的方式行事,从而达成员工和公司之间的彼此认同。
4、培训开发
一般新员工上岗前均须参加人力资源部等统一组织的入职培训;以及公司不定期举行的各种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以及专业技能。
5、任职聘用
说明任职开始、试用期、员工评估、调任以及离职等相关事项。
6、考核晋升
一般分为试用转正考核、晋升考核、定期考核等。考核评估内容一般包括:指标完成情况、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绩效、合作精神、服务意识、专业技能、等。考核结果为“优秀、良好、合格、延长及辞退”。
7、员工薪酬
员工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应对公司的薪酬结构,薪酬基准,薪资发放和业绩评估方法等给予详细的说明。
8、员工福利
阐述公司的福利政策和为员工提供的福利项目。
9、工作时间
使员工了解公司关于工作时间的规定,往往和费用相关。基本内容是:办公时间、出差政策、各种假期的详细规定已经相关的费用政策等。
10、行政管理
多为约束性条款。比如,对办公用品和设备的管理、各人对自己工作区域的管理、奖惩、员工智力成果的版权声明等。
11、安全守则
一般分为安全规则、火情处理、意外紧急事故处理等。
12、手册附件
如何规范企业债权管理的制度? 篇5
引:制度建设是企业规范化管理的前提,是保证企业规范化运行的基础。通过构建完善的企业制度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较为有效的制度约束规范,用制度来规范企业各项经营管理行为,强化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与考核,提高制度执行力,切实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全面提升规范管理化水平。
制度建设是企业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议事规则和职责范围,切实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较为有效的制度约束规范,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化管理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降低企业风险的重要管理手段,缺少规范管理的企业其经营管理工作必将一盘散沙。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体系建设是保证企业规范化运行的基础,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努力建立健全并保持一个适应企业自身需要的规范制度体系,为提高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水平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制度保证。烟草行业坚持把规范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加强内部管理监督和整顿规范工作实践证明,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规范管理,是坚持和维护国家烟草专卖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加强队伍建设、树立行业良好形象的重要措施;是推进烟草行业持续、稳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下面结合工作实际就制度建设促进企业规范化管理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1、清理修订制度,建立完善制度体系。
健全的制度体系是搞好各项管理、提高自我规范能力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企业的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一个“封闭的、静止的”的系统,随着业务流程、组织构架、市场需求的变化,制度要被不断地修订、更新、废止,以保持其有效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适应企业规范化管理和发展的需要。
1.1制度建设方面存在问题及对策
当前企业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有的制度不严密,有漏洞,或是刚性条款少柔性条款多,或是有制度、无罚则,有制度,无考核,造成制度行同虚设;还有的单位规章制度多、杂、空,未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因此,要定期对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剔除与当前加强管理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努力从存在问题中寻找、分析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因素而产生的根源,并及时完善补充相关制度,针对本企业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认真梳理,需要建立的要建立,需要完善要补充修改完善,已过时效的或不合理的要及时进行清理,真正做到以制度规范行为。
1.2修订完善制度规范工作成效
在加强企业规范化管理工作中,把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作为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为维护制度的科学规范与完整统一,防止在制度建立中重复、遗漏和相互矛盾等现象的发生,更好地发挥制度的规范、约束力和导向作用,使制度更具可操作和实效性。修订完善制度要坚持边制订、边执行、边完善的原则,在工作过程需要通过完善制度来规范工作;坚持从完善内控机制着力,注重用制度来配套,用有效监督来保障,对内部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围绕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进行修订完善,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真正实现靠制度管权、管人、管事。坚持用完善制度来巩固工作成效,靠制度促进工作的管理机制,为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1.3按质量管理要求构建制度体系
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和贯标,规范企业的作业程序,明确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职责和权限,预防并控制不规范的行为发生,降低企业质量管理成本;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与管理意识,明确各项管理的职责和工作的程序,促使企业的管理工作由“人治”转向“法治”,真正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企业定期组织质量检查、质量审核活动,及时发现和找出经营管理活动、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进行有效纠正,不断提升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为企业实施规范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对照质量管理体系修改完善规章制度,制定制度建设计划,明确制度目录、责任部门和工作时限,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要求,在遵循规范、统一的原则下制订更加细致和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相关部门对现行所有制度进行分门别类、汇编成册,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
2、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经营管理行为。
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任何制度都要经历一个从建立到不断完善的过程,任何制度的内容和形式都需要根据企业经营的变化而不断废止和更新。制定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不是为了对外展示,更不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是为了保证企业内部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相互监督、防错纠弊,促使企业各项经济业务活动,按照预定目标实行高效运行。
2.1用制度来规范经营管理行为
企业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一个单位为了保护其资产的安全与完善,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提高经营管理效益,防止舞弊,控制风险,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方法。企业规范化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管理监督制度。因此,企业必须以落实“三重一大”民主决策程序(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重要干部任免和大额度资金使用)为主线,严格办事程序,加强过程控制。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情况,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来加强内部管理监督工作,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职责,规范办事的每一道程序,防止人为性和随意性。也就是说对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处理均要由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来完成,不赋予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单独执行一项经济业务的权力,以便每项经济业务进行交叉控制,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这样,一旦出现问题也很容易发现并得到纠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账、财、物分管,批准和执行分开,以保证企业的财产不受损失。
2.2强化制度、程序的硬制约作用
按照“规范权力运行、公开透明操作、确保监管到位”的工作要求,企业应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严格规范以制度建设为保证,进一步完善制度优化流程,按照“上一个环节没有通过不得进入下一个环节”的要求,构建信息平台,固化流程操作,通过设置各环节操作权限,明确部门和岗位职责,限定办理时限,强化程序的硬制约作用。二是严格界定“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五种采购方式的适用范围,把公开招标要作为主要采购方式,以“应招尽招、真招实招”为重点,严格按程序规范操作。三是要充分发挥预算、薪酬、“三项工作”管理委员会等决策机构的作用,切实做到没有经过预算,任何人无权决定开支,决不允许把预算流于形式。没有经过薪酬委员会讨论,任何人不得随意调整工资水平。没有经过工程投资、物资采购、宣传促销管理委员会讨论并按规定批准,任何人不准采购和新上项目,并要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度。
2.3用制度来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按照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依法管理的要求,完善各级党的组织、业务主管部门的工作规则和议事决策程序,用制度来规范经营管理行为。进一步加大办事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力度,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充分发挥内部网站、公示栏、座谈会、职代会的作用,增加透明度,保障员工知情权。按照建立教育、法律、制度相结合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研究制定企业惩防体系实施方案,从思想上加强对反腐倡廉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筑牢拒腐防变的基础。通过建立完善制度体系,全面提升规范管理能力和水平,引导广大干部员工自律、自觉、自悟、自发,努力实现“自管”、“自限”、“自纠”,用制度来保证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3、强化检查考核,提高制度执行力。
既要重视制度的制订,更要重视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为了保证企业各项规章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必须定期对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再完善的制度,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都是一纸空文,对推进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也是无济于事。因此,要坚决维护制度的刚性约束力,严格制度执行、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惩戒问责力度。企业要抓好日常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从制度、流程、实施进程等方面进行检查,坚持“边查边整改”的原则,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和配套管理制度,建立用制度管人管钱管资产的长效机制。3.1强化制度的监督管理职能
有的企业虽然各项制度都有,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但是执行时就是不能到位;有了制度却不能很好地抓落实,有章不循和执行制度不力的现象时有发生。看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否得到有效的遵循,执行中有何成效,出现了什么问题,某项内部管理制度为什么不能执行或不能完全执行,估计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企业应对于严格执行内部监管制度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必须给予严肃处理和经济处罚,并与绩效考核、职务升降挂钩,坚决克服有章不循,违章不纠的现象。构建制度监督管理职能通过四条线运行体系加以体现:一是通过财务审计一条线管住钱和物,二是通过专卖管理一条线加强市场管理,三是通过人事纪检监察一条线,监督管理领导干部行为,四是信息技术支撑一条线管住经济运行。
3.2强化制度执行的表率作用
提高一个企业的制度执行力必须加强制度的宣传与学习,将考核处理与教育激励相结合,规范化管理应与人性化管理有机结合。再好的制度也是人制订的,再好的制度也要靠人来执行,从这个角度讲,在企业规范化的过程中,提高队伍素质至关重要,单位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既是领导者、管理者,同时又是监督的主要对象,要自觉接受监督,处处严格自律,要起表率作用,带头遵守规章制度,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强化办事程序化、制度化,真正做到人人受监督,事事讲程序,行为受约束,管理有制度。3.3强化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
企业经营性合同债权管理研究 篇6
【关键词】企业经营;债权管理;合同;争议解决;合同履行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的参与主体,企业参与市场活动,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债权债务关系。该等债权的种类多样,按发生原因不同,大致可划分为合同之债、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侵权行为之债。其中,合同债权的发生与实现,是企业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取得收益的主要方式,对合同债权的管理是每个企业经营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所谓“债”指特定当事人间得请求一定给付的法律关系。 企业经营性债权的内容,不外乎金钱给付、物的给付以及行为给付三类。尽管这些内容表面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如将置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观察,它们均具有共性,即以财产性给付为目的,须经过一定时间跨度的发展,最终内化为企业财务报表上的金钱化的会计科目,如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帐款等。因此,从管理学的角度,企业经营性合同债权是可以作为类型化的对象进行管理。
合同管理,是一个多环节在内的复杂的动态管理过程,它包括相对人资信调查、合同谈判、制作合同文本、审核审批、合同签署、依约履行、维护监督、合同归档和纠纷处理等环节。
在实践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从债权的产生即合同的订立开始,到合同履行,对债权进行全程、全方位的法律保护和管理,时时注意防范各种法律风险,并且充分利用各种法律救济手段,确保企业债权的实现。
一、合同的准备和审核阶段的债权管理
合同管理风险,隐含在整个合同管理流程中,尤其以合同准备阶段为甚。
首先,在合同的准备阶段,首先要对新客户有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有条件的企业要对新客户进行一定的资信评估。在进行资信评估时,需要考量以下信息:客户的基本信息(如工商资料)、行业信誉、行业地位、客户财务状况,如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本运营能力、银行资信等级等。
笔者曾接触一家油墨生产企业,新签一客户,第一笔订单500万元,付款期要求一个月,第一次该客户完全履约;第二笔订单1000万元,要求两个月信用期,此次也完全履约;第三次订单3000万元,客户申请了五个月信用期,还款期到,该客户再无踪影。这是一种典型的商业诈骗形式。虽然有些损失可以挽回,但代价是巨大的。当然,我们并不能说新客户就一定存在着诈骗的可能,但是客户的信誉和运营能力将会直接影响着债权能否顺利实现,因此,签约前对客户进行一定程度的调研是必要的。
合同从起草到正式签订生效,需要进行全面的法律审核。这个审核不是单一的,而是需要从合同的背景、合同的内容、谈判过程等进行全方位的审核。不了解合同产生的背景,法务人员就不可能对合同做出恰当的法律评价,继而会影响到具体的合同条文的理解、审核和修改,所以,法务人员对合同的参与应该是全程参与的。了解了合同签订的全过程,这对随后的合同履行,以及处理有可能发生的合同争议,都是最基础的保障。
其次,合同内容是法律审核的重点。对具体的合同条款进行审核和修改,是充分利用法律并争取企业债权权益最大化的过程。在实践中我们应注意避免出现两个极端的误区:一是非法务人员签约心切,认为法务人员的审核是在挑毛病、阻碍合同签订进程;二是法务人员认为具体条款必须服从法务的修改,不切实际。我们需要达成共识的是,对合同进行法律审核是为了规范和促进合同的达成,二者是不矛盾的。因此既要尊重法律,又要尊重现实,对于在法律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各方共同努力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才是重要的。实践中我们一定要避免法律审核走过场。有些企业存在这种现象,合同已经由双方谈好,签约前才把合同交给法务人员审核,以项目进度的紧迫性倒逼法务人员的审核通过。这种行为,显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法律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是对企业利益的极度不负责任。
二、合同内容的管理和控制
对于合同的具体内容,我们也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合同用语的准确性。合同是法律文件,法律文件就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专业性和严密性,关键内容尽可能使用法言法语。法的要素包括概念、规则和制度 ,法律概念是法律文件的基础,语言的极易引起合同解释上的歧义,毕竟文义解释是合同解释的首要方法 ,因此合同必须避免使用含糊不清容易致人岐义的语言。
第二,重点实体义务条款的约定。除了货物名称、数量、价款、期限等基本核心条款以外,在合同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质量标准、验收、合同争议处理这三项内容,这在买卖合同、加工承揽合同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笔者曾经历这样一个案例:甲、乙两公司订立合同,约定由甲公司向乙公司提供一种公路桥梁用橡胶支座,合同约定该支座的成分为“橡胶”。后来双方因付款问题发生争议,已方以甲方提供的橡胶支座非100%橡胶制作为由,拒付货款。由于没有明确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在行业实践中,这种橡胶支座没有100%使用橡胶的,因为无论从牢固度、耐久性、延展性等各项指标来看,使用100%橡胶是不可能达到桥梁使用要求的,必须在橡胶中添加其他化学成分。但是由于合同中的简单规定,使乙方找到了质量瑕疵的借口,以致产生争议。
从笔者的法律实践来看,在多数情况下,债务人是以质量瑕疵为由拒付货款。因此,对质量条款的约定,越细致越好。有国家标准的,按国家标准,有行业标准的,按行业标准,有企业标准的,按企业标准。没有明确的明示的标准的,就需要在合同中具体列明,包括产品组成、技术指标、使用条件(温度湿度等)、样品选择及保存、使用期限、验收程序等。验收是一个重要的法律环节,合同中要细化验收的具体程序,明确责任并严格执行。这是堵住质量争议的第一个关口。
第三,争议解决条款的约定。由于我国部分地区目前仍然存在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所以我们要在合同中谨慎选择争议的管辖地。在法院和仲裁的选择上,笔者倾向于选择法院,因为毕竟法院是二审终审,而仲裁是一裁终裁,尤其是对于跨地域争议,选择法院处理可以给双方当事人更大的法律救济空间。至于具体选择哪一个法院解决纠纷,也是颇费脑筋的。公平起见,可以选择第三方法院,或选择“原告所在地法院”。当然,如果双方协商一致,仲裁也是可以选择的,但所选择的仲裁机构必须明确具体
三、合同履行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首先,企业合同执行部门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高度关注对方企业经营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对方企业负责人及主要业务人员的变动情况、对方付款进度执行情况、对方有否新的大型投资或增加、减少注册资本、对方是否有重大诉讼发生、对方是否发生其他方向违约、对方行业变化等等。上述信息中的异常部分,企业合同执行部门应及时反馈给法务人员,进行法律风险评估。
其次,合同履行中,企业应该充分保管好与合同有关的所有文件,如合同文本及附件、运输单、交货单、仓单、验收文件、会计对帐单、双方来往函电、电子文件。这些文件资料,是对合同履行起到证明作用的证据。因此,有序、专责、系统地管理好这些法律文件,对解决可能发生的纠纷,将起到直接有效的证明作用。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前述提及的债务人异常信息,债权人要做好风险防范措施。一方面,要加强与对方的沟通,或取得对方履约保证,以进一步辨析各种风险;另一方面,企业要启动风险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并充分使用我国《合同法》规定的各项合同抗辩制度。以不安抗辩权为例,它是指在履行合同中,有先后履行次序的,先履行的一方有确切证据表明另一方丧失履行能力时,在对方没有恢复履行能力或者提供担保之前,有权中止合同的履行。这是对债权人应对潜在风险的法律保护。不安抗辩权有两个层次,一是先履行一方可中止合同,但应通知对方,并给予对方合理期限恢复能力或提供担保;二是期限届满,对方未恢复能力或提供担保,先履行方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对方赔偿,但先履行方有两个重要义务,即一是举证义务,要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失去履约能力;二是通知义务,先履行一方行使不安抗辩权应当通知对方,并给予对方合理期限。
不管行使何种权利,债权人首先要对事实有准确的判断,要有证据证明自己的判断;其次要对法律有准确的理解,不能对法律条文断章取义,不能滥用法律赋予的救济权利。
四、合同争议的法律救济
一旦债务人有违约或潜在违约,债权人的债权都将处于风险之中,鉴于债权是企业潜在的收益。因此,在出现债权不能顺利实现的情形时,企业必须立即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最大限度维护自身权益,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诉前准备与协商
就债权发生争议时,企业应立即启动证据收集工作,这是处理债权争议的基础工作。同时,努力通过谈判解决争议。企业之间因经营性债权发生的纠纷,很少是因债务人恶意违约造成,大多数情形下是因约定不清或双方对法律或事实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发生争议时,可以给予对方机会充分发表意见,以期相互取得理解。债权人可以综合考虑自己和对方所处的经济形势和环境,仔细考虑是否有让步的可能。有时为节省人力、物力和维权成本,在债权能够大部分得到实现的前提下,债权人可以考虑做出适当让步,包括给予对方延期履行、减少违约金、减免部分债权额等。
2.启动诉讼程序
如果通过谈判,仍无法解决问题,债权人需要考虑y立即启动诉讼程序。诉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各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除了企业自身的法务人员以外,复杂的案件应考虑聘请外部律师,毕竟企业法务人员熟悉企业,而外部律师诉讼经验更丰富。诉讼程序一旦启动,需要立即着手以下工作:
(1)妥善制定诉讼方案。对于债权的管理工作而言,诉讼可以视同一个项目,一个周密的诉讼方案对争议解决、企业的管理和财务安排均有益处。诉讼准备工作包括:证据的准备、诉讼管辖地的选择(如有多个有权管辖法院)等。诉讼准备过程中,企业应当自行安排人员或要求外部律师调查债务人的工商内档,以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发掘一些财务信息、资产线索等。例如,笔者参与的一起诉讼中,通过查询债务人工商信息,发现债务人的母公司出资严重不足,因此,笔者在诉讼中依法将其母公司列为共同被告,要求其母公司在出资不足的范围内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并得到了法院的支持,有效维护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2)在进行诉讼准备时,还要进一步收集查核债务人的财产线索,以便进行诉讼保全。债务人的银行账号、土地使用权及房产、商标专利等都属于重要财产信息。对债务人的财产,应当综合债务人所处行业、业务类型和特点,选择对其经营活动最为关键的资产进行查封和冻结。例如,在笔者处理过的一起案件中,尽管债务人的商标权在财务报表中显示的价值不高,但经过调查后,笔者发现,其商标权已向多个子公司进行许可使用,换言之,该商标权是债务人实现对子公司控制和利润并表的主要手段,笔者立即指示外部律师将该商标申请法院查封,最终迫使债权人履行了全部债务。
(3)进行诉讼保全。在向法院提交诉状的同时,债权人应按照事先掌握的债务人的财产线索,向法院申请诉讼保全。通过法院的查封、冻结等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诉讼压力,减轻执行阶段压力。这是债权是否可以实现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3.执行程序
在案件终审生效以后,将进入执行程序。除非债务人按判决书要求及时还款,一旦逾期,债权人应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并按照如下步骤和方案对执行程序中的债权实现进行主动管理:
(1)对已经进行过诉讼保全的,债权人可以申请法院划拨对方账户内资金,或申请法院变卖、拍卖已经诉讼保全的资产,从而实现债权。
(2)对没有采取保全措施的,债权人要积极配合法院寻找债务人可供执行的财产线索。债务人在第三人处有到期债权的,债权人可以请求法院向第三人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要求第三人直接按法院要求履行债务。如果第三人在法院规定的时间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且债务人怠于行使在第三人处的到期债权,债权人也可以提起代为诉讼,代替债务人向第三人追索。
(3)对欠债不还的债务人,债权人可以申请法院将债务人列入“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被列入名单的自然人,将被限制高消费,且不能有下列财产支付行为:购买机票、火车软卧、在星级酒店消费、购买不动产、购买非经营必需车辆、购买理财产品等。被列入名单的是单位的,禁止被执行人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等实施上述高消费行为,对于恶意欠债不还的债务人,还可以视情况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4)积极探索通过债转股的方式解决债权债务纠纷。即使通过诉讼,并非所有企业债权都能够得到解决。对于一些债务人暂时性流动性资金紧张导致经营困难,债务人所处行业发展良好,而强制执行对债权人也会带来损失等情况,并非必须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来实现债权。债权人和债务人可以通过协商,将债权转化为债务人的股权,债权人变为债务人的股东,延缓债权的实现。这么做,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强制执行导致两败俱伤;另一方面债权人也可通过股东身份监督债务人的经营活动,进而从债务人未来的发展中获益。这种方式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债权人必须进行严格的法律和财务论证,制定周密的法律和财务保护方案,方可实施。
五、结论
企业经营性债权的管理,是从合同准备缔结到争议解决的全过程系统性工作,企业的法务人员,应当以管理学的思维,以法律制度和法律规则为抓手和工具,以企业财务性的收益作为目标,对企业的经营性债权进行科学管理。在债权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均应按该阶段债权特点,制定相应的控制和管理规范,以期能够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王泽鉴:《债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朱承君:《企业合同管理模式与体系建设若干问题探讨》,《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4 年第 2 期,第 39 页.
朱锦余:《合同管理流程及其主要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载《会计之友》2009年第5期,第4页.
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版,第251页.
参见韩世远:《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627页.
作者简介:
论合同债权的转让制度 篇7
关键词:合同法;债券转让;法律制度
一、研究背景
合同债券的转让研究包括债务主体的变更,对于合同权利的转让来说,理论上合同转让就是通过法律形式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的,这些主要表现在:①债务主体变更债务关系,根据原债务人的请求,债权人同意将债务关系转移到新的债务人替代承担,这种债务的转移需要签订协议。其法律效果在于解除了原债务人的合同义务与内容,保证了新的债务人承担债务,向债权人负责。从实质上分析,在双方当事人同意后才能将新的合同代替旧的合同进行交易,将债务清偿。根据债务关系与合伙人变更的情况出现后,该合伙的债权人可以直接根据法律推定条款认可新合伙人承担退伙人的债务。②债券的核心是财产权的归属,债券的财产权具有价值性特点,债券的流通能够满足当事人回收债权的特点,债权人的最大收益就是要满足自身要求。债券的流通一般不会给社会公共利益带来不利的影响。国外各国的合同债券转让制度都会根据债权的性质,对当事人与债务人的法律行为做出规定。③债券转让不会对债权人带来影响,也不会给债务人造成额外损失,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保证,所以才能让债务履行的对象和债务的质量不受到影响,更好地维持债务与债权之间的关系。
二、合同债权转让的法律特征
合同的债券转让,指的是在通过转让特定的债权为标准后,标志着一种合同的权力转让,是合同转让中最为常见的,是一种典型的,可以按照《合同法》规定执行的一种法律内容,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债权人的自由权利
债权人转让债权是法律赋予的一项权利,债权人可以在不违反法律规定和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处理自己的权利,他人不得干涉。债务人以自己对他人的债权作为担保或清偿方式,也有利于债权的实现,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有较多实益。我国民事立法对债权单独让与制度也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曲折过程。此次制定的统一的合同法,适应现代民法关于债权让与制度的发展趋势,在坚持合同权利可以转让的前提下,同时还取消了关于“不得牟利”的限制。
2.合同债权转让的效力
合同债券转让的效力中,根据《合同法》的债券转让的合同债权本身的权利来看,实际利益的基础不稳定,债权人将其享有的债权作为一种财产转让和他人的关系作为判断,以动产或不动产所有权转移给他人一样,作为转让的标的。但合同债权的转让与物权的转让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一是物权行为除当事人合意外,其标的物为动产的,尚须交付,其标的物为不动产的,尚须登记,方能生效;而债权让与除证券化的债权外,无须交付或登记,一经合意即可生效。二是两者的效力不同,物权行为产生的是物权变动的效果,而债权让与引起的是权利的转让,是建立在合同债务人履行义务的基础上,因此完全受合同法调整。
三、债权转让的类型
1.支付转让型
企业在采购时,用持有的第三方的债权作为货款支付给销货方,销货方销售货物收到的是应收账款,但是对方债务人不是购货方,而是第三方即原来与购货方有债权债务关系的一方。
2.债务重组转让
持有债权债务的各方通过协议或者其他途径协商债权转让的行为。与上一种类型不同的是,发生债权债务的交易活动在重组前已经完成,或者债权转让时并不同时发生交易行为,进一步说,重组后发生的交易仅仅是执行重组的结果,比如以非货币性资产偿还债务等。这样转让的会计处理,可以比照《债务重组准则》进行处理。
3.伴随非货币性交易的转让
企业进行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易中,含有部分应收款项,此时,应当计算应收账款占非货币性资产的比例,以便确认是非货币性交易还是货币性交易。
4.形成或有负债的转让
转让应收账款时,转让方对未来应收账款的实现与否负有连带责任的转让行为。比如,用应收账款作抵押而进行的融资,表面上应收账款转让给了贷款方,但是,应收款项到期是否能够收回,在融资时是不确定的,所以,对于转让方而言,是一项或有负债。
四、债权转让的法律构造分析
1.债权转让的立法选择
债权转让的律法选择通过法律制度的设立和法律内容的具体立法规则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自由主义,这里指的是债权转让不需要征得债务人的同意,也不需要通知债务人本身,债务人需要时,可以通过一些途径获得债权转让的消息,但是不能向原债权人追究其他法律责任,这就是债权人的自由主义表现之处。债权人的债权转让关系只要确定,债务关系一直存在,债务人有义务向债权人偿还各项资金。
第二,严格限制主义。即债权转让必须经债务人同意方为有效。如我国《民法通则》第91条规定:“合同一方将合同的权利、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的,应当取得合同另一方的同意,并不得牟利”。
根据以上论述,债权自由转让的权利得到了《合同法》的保护,没有让合同关系遭到破坏,给债务人没有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但是这种自由性会导致一些诈骗或虚假行为的恶意影响,导致债权转让的不利。自由性的体现有时会损害合同自由原则本身的价值,不合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债权转让的过程中,主张合同自由的原则,需要尊重债权人的价值观与意识,要通过债权转让债务人的利益得到保障。要保证债务人的债务不会超出额外损失,也不会让债权人遭受额外的损失,弥补了债权自由转让中的不足,严格限制了债权人的转让安全性和合法性。
2.通知的效力
通知的效力表现在物权行为与非物权行为的立法模式存在一定区别。两种立法模式分别对应的是债权转让的对抗要件而不是生效要件。在债权转让的成立生效后,债务人产生的债权效力,与受让人的新的债权人关系,都是通过债务人与债务人不生效的关系而存在的。债务人不知道存在债权转让的关系,也需要向债权所有人支付债务偿还款项。根据我国《合同法》的第80条条款与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但笔者认为,这种主张并不合乎债的内在逻辑结构,也不符合债的本质。
nlc202309020013
根据通知效力可以得知,第一,只要债权转让关系经过法律审查是成立的,则一经生效,未通知债务人的条件下,债权转让的效力也是存在的。按照这种逻辑关系腿短,受让人此时拥有权力,可以向债务人追索偿还债务,债务人也有义务向债权人支付欠款。这会使受让人陷于债权转让协议生效却又无权向债务人主张履行的尴尬。其次,若依上述主张该债权转让已生效,此时受让人请求债务人履行就应导致该债权诉讼时效的中断。但基于已经生效的债权转让协议,他又不是债权人(受让人才是真正的债权人),这将会使债权转让理论陷于两难的矛盾之中而无法圆释。
3.债权转让对第三人的效力
通过我国法律内容各项条款与制度的基础分析,债权转让关系无论是基于债权人与受让人的物权关系,还是基于合同法中的债权与债务关系,其受债者本身的相对性的制约条件还是存在的。都不会涉及和危害到第三方利益相关者的法律效力。即通过法律制度可以看出债权关系的变化,通过法律制度可以看出如果有可能涉及到第三人的效力的原因在于,债权多重的转让关系不清晰的前提下,可能会对债务人清偿债务与债权人追索债务造成一定的影响与阻碍。首先是债权人与受让人达成债权转让协议之后,又将该债权转让给次受让人的情形。如果债权人在第一次转让后,通知了债务人,次受让人当然不能取得对债务人的债权。但这并不涉及债权转让对第三人的效力问题,而是债权人不能将一个实际上不存在的债权转让给次受让人(该债权已属于受让人)。其次,如果债权关系的转让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债务人本身关系也存在不明的,类似存在债务人的保证人、抵押人、质押人等多重关系人的存在,就会引起主债务未能转移,债务关系也无法随之发生变化的关系转移。债权人如果未能进行债务人的债务关系转移,债权关系转让的效力无法得到清偿,发生的债权关系转让的效力与主债权和债务之间的关系转移也会存在差异。这种债务关系的转移,会随着债权转让次数的增加而变得更加复杂,背离了债务的主从关系原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债权转让的标的是以合同债券为主,只要不违背法律规定与内容,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合同债权转让能够保护债权人与债务人的自身利益,不仅仅限定在合同之中,其他债权也是可以引用的。法律法规之中,合同债券转让的生效条件是一个关键研究内容,要保证债权人有义务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债权人的效力转让也要保护自身利益为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M].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修订版):239-241
[2](日)我妻荣.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6.892.
[3]唐战立.债权转让中应该把握的几个法律问题[J].企业经济,2012(08)
[4]朱军.浅谈债权转让的法律问题[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2(04).125-128
[5]宿辉,何佰洲.建设项目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转让问题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0(01).140-144
浅析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若干问题 篇8
关键词:债权人代位权;合同法;合同法解释
一、债权人代位权的概念、特征
我国1999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73条规定:“因债务人于行使到期债权,对债产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但该债权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所谓债权人的代位权,是指债务人应当行使却不行使其对第三人(次债权人)享有的权利而有害于债权人的债权时,债权人为保全自己的债权,可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权利。根据该规定债权人代位权的特点,首先,债权人代位权是债权的从权利,随债权的产生、移转和消灭而产生、转移和消灭。债权人代位权不可能独立产生,也没有独立存在的可能,只能依附于合同债权以及其他债权而存在。债权转移其随之转移;债权消灭,代位权随之消灭。其次,债权人代位权是债务人以自己的名义主张权利,代位的最终法律后果,是债务人的债务人消偿债务,而不是直接向债权人清偿债务。再次,债权人代位权的目的是为了保全债权,债权人代代债务人行使其权利,不具有就收取的财产有优先受偿权,而是将行使权利的后果归于债务人。这样,就保全了债务人的财产,增加了债权的担保范围,为强制执行做准备。最后,债权人代位权不是对于债务人或第三人的请求权,而是以行使他人权利为内容的管理权。
二、债权人代位权的优、缺点
在债权人代位权制度中,债权人行使代位权应以保全债权为必要,在此范围内,债权人可同时或依次行使债务人的数个权利,如果行使代位权所得财产利益不足以保全债权时,债权人可以再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其他权利。简言之,债权人行使代位权应以保全自己的债权为限,所代位行使的债权不能超过其债权总额。其优点在于法律之所以作这样的规定,可以保护债务人的权利,防止债权人滥用其代位权给债务人带来损害。但代位行使的效果却归属于债务人,债权人因债务人怠于受领时不得以该受领利益充抵清偿自己的债权或优先受偿,只能与其他债权人共同享有平等的受偿权,而其他的债权人却并不一定行使其代位权,这就使代位权人的债权得不到充分满足,从而妨害了债权的有效实现。
债权人行使的法律效果归于债务人的规定,虽然保护了其他债权人债权的公平受偿性,但可能会使债权人丧失行使该权利的积极性。债权人尽自己所能注意债务人的信用,债务清偿期届满时努力求偿并代位行使债务人对第三人的债权,但却对该权利不享有优先受偿权,只能与其他债权人一起平等受偿,而那些对自己的债权未尽应有注意之责的债权人却坐享其成,特别在债务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所有债权人的债权时,代位权人很可能做出了许多努力却得不到清偿,这对代位权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因而也会让债权人失去行使代位权的积极性。
债权人代位权行使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因为债权人代位行使的是债务人对第三人的权利,没有债务人的配合和帮助,债权人很难证明债务人是否对第三人享有财产权利,有何种权利,而代位权的行使是以债务人怠于履行其义务为前提的,通常情况下,债务人是不会向债权人提供帮助的。所以,在实践中,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情况较少。
而我国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尽管突破了传统民法中的“入库规则”而改为“直接受偿规则”有一定的意义,但仍有许多不足。“直接受偿规则”是指在债权人代位权诉讼中,次债务人直接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也就是说债权人就债务人的清偿优先受偿。我国《合同法》第20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的相应债务关系即予消灭。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代位权行使结果的“直接受偿”规则,也是对传统理论“入库规则”的突破。“入库规则”主要是指传统民法对代位权的规定,债权人就其代位所得的利益不能直接受偿。该规定有以下几个不足之处。
由于《合同法解释》赋予代位权人以代位受领的给付优先受偿的权利,从而赋予债权以优先力,否认了债权的平等性,等于在代位权人代位行使的财产权利上设置了一个质权,使得债权物权化,这就是“直接受偿规则”,这一规则虽然对保护代位权人债权的实现极为有利,但却对其他债权人极为不利,也可能对债务人、次债务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因为,债务人对次债务人享有的权利,受法律保护,如债务人不放弃或者滥用则不能被剥夺,怠于行使权利不能等同于放弃权利,也不等同于滥用其权利,而债权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要求次债务人向自己履行,这实际上剥夺了债务人行使权利的自由。对次债务人而言,也会发生类似情形,如法律要求次债务人直接向债权人履行,如前所述,在连环合同中,债权人亦可以轻易地借代位权名义直接将一般合同债权转变为指向第三人的权利,而且把第三人对其他人的义务轻易地转变为对自己的义务,而且法律规定将怠于实现债权的举证责任交给了债务人和次债务人,这对债权人有百利而无任何负担,也对其他债权人的利益也造成了侵害。债务人应以其所有财产作为履行债务的担保,所有债权人对其未为担保的财产拥有平等的受偿权,而赋予代位权人以优先受偿权,等于在债务人未为担保的财产上设立了新的担保,从而增大了债务人的债务负担,也给其他债权人的债权实现增加了风险。
由于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立法主要以解决债务纠纷为目的,使得代位权的客体只限于债务人对第三人的债权,而不包括债务人的其他财产权利,这对保全债务人的财产,充分实现债权人的债权极为不利。
我国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规定容易对债的相对性理论造成极大的冲击。代位权制度是大陆法系立法模式的产物。根据大陆法系的立法逻辑,债法应受相对性规则制约。由此决定债的效力仅在特定的当事人中产生,即只有特定的债权人才享有请求权和受领权。但债法为维护交易安全和保护债权人利益的需要,对相对性规则作了相应的修正,使债权具有对外效力,在一定条件下可扩张至第三人。但这种扩张并不是对债的相对性规则的否定,只是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它是债权的保全手段而非实现债权的手段。我国债权人代位权的“直接受偿规则”的规定,使得债权人代位权成为债的实现手段,改变了代位权的改立初衷,这显然对债的相对性理论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三、债权人代位权的意义
我国《合同法》及其解释所确定的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民法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不足,对保护代位权人的利益有利,但却剥夺了其他债权人平等受偿的权利,增加了债权实现和交易的风险,破坏了债权平等的原则。但任何一种制度的设置,均有利弊得失,我国已确立的代位权制度从整体上看对债权人的保护无疑是有益的。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在我国《合同法》的确立,使我国民法债的保全体系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填补了法律漏洞,为保护债权人利益提供了更好的法律依据,对解决企业“三角债”及优化民商交易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实用指南[M].华文出版社,1999.
2、河山,肖水.合同法概要[M].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
3、史尚宽.债法总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4、杨立新.论债权人代位权[J].法律科学,1990(2).
5、吴清旺.债权人代位权若干问题探讨[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1999(4).
【如何规范企业债权管理的制度?】推荐阅读:
企业应该如何规范代理记账的措施09-10
营改增后如何规范发票管理11-27
如何规范运营管理-《餐饮经理人》范文09-14
企业6s管理规范制度06-10
如何规范护理操作10-19
如何规范填写立项书08-11
民间融资如何引导规范08-12
如何规范新三板挂牌关联交易07-26
俄罗斯如何规范中小学论文11-17
高考化学答题规范有哪些 化学如何答题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