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债权债务声明

2024-07-11

无债权债务声明(共13篇)

无债权债务声明 篇1

XX有限公司声明

投资人(身份证号码),投资人(身份证号码),投资人(身份证号码5)于20年月日共同投资成立了重庆冰蓝软件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万元。有限公司是投资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国家法律法规依法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为。由于公司股东经营思路不一致,按照公司章程,经公司股东会表决决定将公司股权转让。现将公司相关情况声明如下:

1、投资人,投资人,投资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公民,合法共同持有有限公司100%股权,其中投资人持有股份,投资人持有股份,投资人持有股份。

2、3、上述股东已经完全履行了公司注册资本的出资义务。公司自成立以来至股权转让协议生效之日未涉及任何

争议及诉讼。

4、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至股权转让协议生效之日依法足额

纳税,合法经营,公司及代表公司工作的任何人员无任何违法违

规行为。

5、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至股权转让协议生效之日未进行任

何对外担保及任何抵押活动。

6、有限公司股东所持股份未设定任何(包括但不限于)留

臵权、抵押权及其他第三者权益或主张。

7、如有违反上述1至6条声明的,有限公司股东,股东,股东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8、本声明经全体股东签字确认并加盖公司章后生效。

股东签名及纹印:

法定代表人签名及纹印:

(公司盖章)

年月日

无债权债务声明 篇2

关键词:放弃继承权;债权人撤销权

在债务人对债权人负担债务后,债务人放弃继承权,效力如何?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我国《合同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因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一般认为,出自《合同法》的这条规定规范的是债权债务法律关系,但是对于是否规范继承权这种兼具财产性和人身性的权利,法律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实践中各地做法也很不统一。

一、理论学说

1.否定说

法学理论界大多持该观点,持该观点的人认为,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债权人才可以提起撤销权之诉,一种是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另一种就是转让财产,而债务人放弃继承权的行为非以上任何一种,因此债权人不能提起撤销权之诉。严格按照法条规定,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债务人责任财产的减少,而不阻止其放弃责任财产增加的行为。债务人放弃继承权的行为只是阻止了其责任财产增加,而未减损其责任财产,债权人的风险并没有增加。其次,继承权是基于近亲属的身份关系而发生的财产权,兼具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双重性质,除非继承人自愿或者符合法定丧失的条件,否则任何人不得左右继承人的继承权,债权人不得通过提起撤销权之诉来撤销债权人放弃继承权的行为。另外,根据《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十六条规定:“继承人因放弃继承权,致使不能履行法定义务的,放弃继承权的行为无效”,如果债务人放弃继承权的行为,导致其法定义务不能履行的,债权人可以起诉要求确认债务人的该行为无效。从这个角度考虑,债权人也没必要提起撤销权之诉了。

2.肯定说

持该观点的人认为,债权人撤销权行使的范围应作扩大解释,不仅包括放弃到期债权和无偿转让财产,还应该包括阻止其责任财产增加的行为。根据《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十六条的规定,“继承人因放弃继承权,致使不能履行法定义务的,放弃继承权的行为无效”,这条规定强调的前提是债务人放弃继承权的行为导致其“法定义务”不能履行。法定义务,是指法定合同义务,是直接依据法律规定产生的而非由当事人约定的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而普通的债务只是当事人之间的约定义务,并不是法定义务,因此不能据此规定来起诉确认债务人放弃继承权的行为无效。债权人应该通过撤销权之诉,撤销债务人放弃继承权的行为。

有学者指出:“任何自由的行使,无不应受到必要的限制,放弃继承权亦不能例外,遗产即归属于继承人所有,继承人事后放弃继承的行为虽具有溯及力,亦不能不谓其为既有利益的减少,一旦有损继承人之债权人的债权,债权人自可撤销。”①亦有学者指出:“一旦继承开始后,被继承人财产上的一切权利义务即概括地移转于继承人所有,因此,放弃继承之单独行为不过为财产法上之无偿处分行为。如有诈害债权之情形,债权人自得行使撤销权。”②

二、理论研究和审判实践之间的冲突

学者王泽鉴认为,撤销权,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所为有害及债权的行为,得申请法院予以撤销的权利。③他认为,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放弃继承权的行为无撤销权,原因在于,债权人撤销权之功能在于恢复债务人的责任财产,而非增加债务人的责任财产。债务人放弃继承权,仅导致未增加其责任财产的后果,而未导致减少其责任财产减少的后果。④我国《继承法》第十条也规定,继承权的取得主要是基于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这是两种身份关系。放弃继承权的行为,应该是在身份关系前提下的对财产的处分行为。按照我国合同法的立法意图,债权人撤销权的标的性质应该是纯粹的财产行为,如买卖、赠与、设定担保物权等。并且,债务人对于遗产是自始未得,并不是得到后又放弃,因此,债务人放弃继承权的行为不能成为债权人撤销权的标的。另外,我国《合同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因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债权人才可以提起撤销权之诉,一种是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另一种就是转让财产,不能对撤销权行使的范围随意作扩大解释。

理论上的众说纷纭,势必造成审判实践的判断标准不统一,实践中,各地做法五花八门,却基本和理论观点恰恰相反,大部分法院判决支持债权人可以撤销债务人放弃继承权的行为;有的法院认定债务人放弃继承权的行为无效;有的法院认为债权人对债务人放弃继承权的行为没有撤销权。

三、结论

我们认为,随意扩大债权人撤销权的适用范围,以此来维护合法的债权债务法律关系,而不考虑继承法律关系的性质和立法目的,极大地损害了继承人利益,也违反了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则。“肯定说”的观点,不符可继承法的立法目的,违反了继承法律关系的基本性质。债务人放弃继承权的行为,并不会使债务人的责任财产减少,只是阻止了责任财产增加的机会。因而,债务人放弃继承权的行为,不能成为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标的,债权人对债务人放弃继承权的行为无撤销权。

注释:

①郭明瑞,房绍坤,关涛.《继承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法学出版社,2003.35.

②戴东雄.《继承法实例解说》[M].台湾:三民书局,1999.196.

③王泽鉴.《民法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12.

④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四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33.

作者简介:

债权债务抵销协议 篇3

甲方:

法定代表人:

地址:

乙方:

法定代表人:

地址:

鉴于:

1、甲乙双方于

****年**月**日就甲方转让债权予乙方事宜签订《债权转让协议》(以下简称“转让协议

(一)”)。《转让协议

(一)》约定:甲方将其债权以人民币

转让予乙方。

2、甲乙双方于

****年**月**日就甲方转让其设备予乙方事宜签订《设备转让协议》(以下简称“转让协议

(二)”)。《转让协议

(二)》约定:。

3、甲乙双方于

****年**月**日就甲方转让其原材料予乙方事宜签订《原材料转让协议》(以下简称“转让协议

(三)”)。《转让协议

(三)》约定:。

4、甲乙双方于

****年**月**日就甲方委托乙方加工相关产品事宜签订《委托加工合同》(以下简称“委托合同”)。《委托合同》约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本着平等互利、诚实信用的原则,双方经协商一致,达成债务抵销协议如下:

第一条 债务抵销

1.1 双方确定相互所负的本协议项下债务如下:

1.1.1 《转让协议

债权债务申报公告 篇4

一、申报时间、地点及联系人

1、申报时间:20xx年8月18日至20xx年10月1日共计45日内。

2、申报地点:xx市杜村镇杜村工业园xx傢俬工业(xx)有限公司。

3、联系人:xxx,联系电话:xxxxxxx。

二、申报债权债务关系之范围:申报人于本公告发布之日前,与本公司形成的真实、合法、有效的债权债务关系。

三、注意事项:申报人若在本公告写明的期限内未进行申报,则自20xx年10月2日起,视为申报人自动放弃对于xx傢俬工业(xx)有限公司所享有的债权进行追索、追偿的权利。

xx傢俬工业(xx)有限公司

三方债权债务转让协议 篇5

甲方:北京**公司

乙方:河北**有限责任公司

丙方:河北**开发有限公司

截止2012年7月16日,甲方欠乙方《**项目》**款合计人民币 柒拾陆万 元(小写¥:760000.00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法律相关规定,现甲乙丙三方就各方之间的债务清偿问题相互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一、乙方同意将其对甲方的债权人民币 柒拾陆万 元(小写¥:

760000.00元)转让给丙方,抵作丙方所欠甲方在《**项目》工程款,丙方直接向乙方偿还债务 柒拾陆万 元(小写¥:760000.00元),承担法律规定的债务人的相关义务。

二、本协议签订后,乙方不再享有对甲方的债权 柒拾陆万 元(小写¥:760000.00元),同时甲方享有的丙方债权减少至 贰佰玖拾万 元(小写¥:2900000.00元)。

三、本协议履行过程中如发生纠纷,叁方应进行友好协商,协商不成的,可向协议签订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协议签订时间:2012年月日

五、协议签订地点: 河北省

六、本协议一式陆份,甲乙丙叁方各执贰份,每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自协议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丙方:(签章)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

无债权债务声明 篇6

[摘要]企业在发展中除了要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还应关注和保障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银行作为企业的主要债权人,也应参与到公司的债务治理中,以降低自身风险、保障合法权益。但我国商业银行的放贷行为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银行债权人对企业债务处理的参与度低,银行债权人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银行债权人与企业之间建立的债权债务关系并没有依托有效的约束机制。造成我国银行债权人未能有效参与企业债务治理的原因既有商业银行本身体制的局限,又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还受事后赔付机制中政府干预的影响。建议借鉴国际上银行债权人参与企业债务治理的经验,健全我国银行债权人参与企业债务治理的机制体制,银行债权人应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对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策略参与企业治理:对处于发展期的企业,银行应谨慎评估信贷资信、控制融资风险;对处于成长期的企业,银行应控制企业的抵押融资资产;对处于成熟期的企业,银行应监督跟踪、防范突发性财务状况恶化;对处于衰退期的企业,银行应严格监控企业财务状况、及时应对企业经营风险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银行债权人;债务治理;企业生命周期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3.015

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逐步探索和发展起来的,由于资本市场还不太成熟,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大多来源于商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其抽样调查的41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和29家小型企业中,平均负债率是71.1%,在总负债比例中,银行借款占到74.4%。可见,负债是企业发展所需资金的重要来源,其中银行的贷款占据很大比重。相应的,负债比率的上升意味着银行债权人面临着更高、更大的经营风险。因此,为了行使及保护其权利,银行债权人介入企业的债务治理显得尤为必要。

1984年,弗里德曼[1]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有权利分享企业的利益和权益,债权人和股东一样,作为公司所有权的主体,相应地也承担着经营及财务风险,因此有权利参与到公司治理中去。一些学者认为,可以把债权融资看做一种担保机制,将债务作为一种硬预算约束,这有利于遏制经营者的在职消费,减少并防范经营者过度投资行为,从而减少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成本。也有学者提出了企业财务关系的相机治理理论,即随着企业财务收益、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变化,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将随之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控制,在这些特定的阶段相应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治理起主导作用,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诉求。沈红波[2]则认为,虽然事前借款契约中有对债权人的各种保护性条款,可当资金一旦流入债务人手中,债权人便失去了对其的控制;并且大部分债权人的治理权都存在后置现象,正常情况下无法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这就使得债务人有条件、有机会去损害债权人的相关利益。李武江等[3]认为在我国破产机制和相机治理机制是失效的,在银行债权人参与企业债务治理过程中,债权治理机制亦缺乏相应的制度性保护机制。

本文拟在分析我国银行债权人参与企业债务治理现状的基础上,找到银行债权人未能有效参与债务治理的原因,借鉴国外债权人参与企业债务治理的经验,结合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债务特点,对我国银行债权人参与企业债务治理提出应对策略。

一、我国银行债权人参与企业债务治理的现状

在我国,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的主要债权人,其承担的风险和负担仍然较大。拥有控股权的股东很容易侵犯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银行债权人的利益。另外,我国尚未形成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以致对银行债权人的权益尚未形成强有力的保护。目前,我国银行债权人参与债务治理的情况可从行业机制和银行债权人自身2个方面进行分析。

1.行业机制方面的现状

一是银行的放贷行为尚未完全市场化。1990年代中期以前,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各地方政府对地方发展扶持的产业及企业不尽相同,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额度和资金去向都有较大程度的干预。随后,虽然商业银行对其信贷管理及资金运营都进行过商业化、市场化的改革,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银行在信贷问题上依然会受到一些行政因素的影响,尚未进入由企业信誉额度及经营、财务状况决定的完全市场化阶段,由此导致银行存在一些不良贷款及坏账。

二是银行债权人对企业债务治理的参与度较低。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商业银行作为主债权人对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治理的参与程度依然不深入,对其经营及财务的后续监控也较薄弱。许多国内的商业银行在与客户签订的贷款合同中,很少存在后续允许银行债权人对债务人进行审计、允许银行参与公司重大战略决策的相关条款。并且,当贷款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资产重组、所有权变更等行为时,银行债权人仅享有知情权,并没有获得协商或批准的权利。更进一步说,即使银行具有知情权或参与权,这些权利在企业实际经营中也很难得以真正落实。正是这些原因导致银行债权人无法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决策及财务监控中去,这使得其承担了巨大的信贷风险。

三是当企业陷入债务困境时,银行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由于银行债权人未能有效参与到公司决策及财务监控中去,债权人的利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另外,我国破产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债权人在贷款客户陷入财务困境时,享有对财务困境企业较为优先的控制权,能从企业的资产及其他投资中获得利益索取权。但这种破产保护机制也仅仅属于事后赔付机制,且往往由于多方面原因,致使银行债权人在企业破产后并不能有效地追回贷款。

2.银行债权人自身参与企业债务治理现状

目前,银行债权人与企业之间所建立的债权债务关系并没有依托有效的约束机制,仅成为形式上的债权债务关系,银行本身对企业治理的参与度不高,债权债务约束仅成为流于形式的“软约束”。虽然银行自身对客户取舍方面有一定标准的信贷定位与要求,但一些企业存在着在不良比率高、财务报表真实性差、经营波动性大、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相应的银行债权人对自身不良贷款比例控制较为困难,并未有效地管理其资产。

二、我国银行债权人未能有效参与企业债务治理的原因

1.行业体制方面的原因

一是受商业银行体制的局限。目前我国5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最大股东仍是财政部门,经营盈利归国家,亏损也是由国家来承担的,并且由国家来委派银行管理者和经营者的行为往往会出现政治化趋向。虽然银行自身尝试进行了资产管理与信贷市场化的一些改革,但在很多时候信贷策略与方向仍然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的影响,并不同程度地受到有关政府机构的干预。有些地方政府往往从产业扶持或地方经济利益角度出发给银行施加压力,导致银行向那些信誉和财务状况并不能达到银行内部信贷标准的企业发放贷款,从而影响银行选择贷款对象的市场化程度,降低了银行债权人本身的信贷标准和治理水平。

二是受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首先,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在我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由于企业所欠债务70%以上来自商业银行,这也就表明了这部分债权在债务人违反贷款约定时无法转换为股权。作为债权人的银行,除了按照贷款协议扣押其抵押担保资产以外,没有权利参与公司的战略决策,并对其经营和财务状况进行监控。同时,尽管银行是企业主要的债权人,但大多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中缺少银行的代表人员,管理层在做出重大决策时一般也没有银行代表的参与。加之我国的信用机制建设尚未健全,使本应分享贷款企业控制权的银行,基于收回贷款本息的考虑在很大程度上反而被贷款企业所制约,从而造成了银行对企业的预算软约束状况的产生[4]。

三是事后赔付机制中政府行为的干预。一般来说,债权人是通过受法律保护的破产程序实施对债务人的控制,包括清算和重组这2种处理方式。因此将债权人参与引入日常公司治理中,将事后的权益索取前置到事前和事中对企业财务困境予以防范,有利于实现并维护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制衡机制,完善企业的财务治理,更大程度地保障债权人在企业管理中应享有的监督权益。但现实中政府经常会出于各种原因,介入企业的破产清算中,造成了当企业不能通过重组而进入破产程序时,银行债权人的利益将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最为常见的情况是政府为了减小社会影响、维护社会安定,首先考虑的是对失业员工等涉及社会效益的各利益相关者进行补助行动,使得银行债权人被边缘化,只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其损失为目标而进行赔付[5]。

2.银行债权人自身的原因

当前,银行债权人自身的信用评级及风险管理方法尚在不断完善中,仍存在诸多缺失或漏洞。以某银行公布的信用评级指标为例,其信用评级系统设置按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履约情况及发展能力和潜力5个指标来评价企业信用、发放贷款,每个指标下再细分财务及非财务指标。但在发展能力和潜力指标下仅设置固定资产净值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领导者素质与市场发展前景、发展规划和实施条件等指标。众所周知,每个企业都会经历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虽然在这些信用评级体系及方法下,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财务及非财务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时期财务、经营状况和还贷能力,但银行债权人并没有将关注重点放在处于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融资愿景及还贷能力上,并制定出相应的不同时期放贷规划及参与债务治理的应对策略。

三、银行债权人参与企业债务治理的建议对策

1.健全完善机制体制的对策

目前,国际上银行债权人参与企业债务治理较普遍,其中日美德3个国家的经验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在日本,银行债权人参与公司债务治理的特点主要是主银行制度与企业融资制度的结合。主银行几乎都是客户企业的结算银行,负责企业的账户管理、现金支付和结算业务。银、企间的资本联系能使主银行在公司债务治理中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德国银行是典型的全能银行,除作为最大债权人外,其在企业中一般都占有较大份额的股权,因而会积极参与到企业内部治理中去,并向企业派出监事,通过相机治理等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经营和决策管理者的任免等具有很大的发言权。另外,银行同时掌握企业股票的代理控制权,使得银行债权人能更全面地参与企业治理。美国银行业参与企业债务治理的方式与德国的全能银行方式相同,主要依托相机治理机制。美国银行债权人相机治理机制的主要特点是银行向企业派遣人员担任兼职董事,但这些董事一般不会直接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决策。当企业经营健康或财务状况良好且具有相应偿债能力时,银行债权人对企业经营业务等并不进行干预,但当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或不能按约偿付债务时,银行债权人则可以通过法律程序直接接手公司进行后续管理。

由国际上银行债权人参与企业债务治理的机制和方法,可以总结出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在机制体制健全上借鉴的经验。首先,银行作为企业的结算银行,除了单一的债权人身份,银行债权人还可以通过对企业控股,通过企业股东和债权人的双重身份实现参与企业的管理经营和债务治理的目标。股东和债权人的双重身份能使银行债权人对企业同时存在内、外部制约,从而减少因银行和企业间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降低管理层采取道德风险行为的概率,避免企业因激进的经营战略带来的风险和财务危机。其次,为了避免银行对企业的预算软约束的发生,银行债权人也应全力贯彻相机治理机制的建立及应用,通过及时掌握企业的控制权,对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采取积极有效的解救措施,使银行能尽量从财务不佳的企业中全身而退,减少银行债权人的风险。最后,我国政府亟需完善相关的公司法、破产法等法律法规,避免当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无力偿债时,银行债权人陷入无力追索贷款的被动地位,并需加大在破产清算中对银行债权人的保护力度。

2.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银行债权人参与企业债务治理的对策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公司的发展阶段可分为发展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4个时期。不同时期公司的经营目标、财务状况不尽相同,公司为了规避不利于生命周期延长的因素,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征,安排合理的融资结构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银行债权人可以依据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的阶段来完成信贷业务和控制自身风险,具体策略见表1。

(1)发展期。处于此阶段的公司内部管理较为简单,有较高的经营风险。需要大量资金进行业务扩充及经营发展,融资对象也比较广泛,可以是亲人、朋友、银行、担保信贷公司等。此时银行若对其投资则意味着承担较高风险,因此需要谨慎评估其信贷资信,预测风险,完善自身预警机制[6]。其中银行债权人应针对不同公司适当关注以下方面:一是公司申请银行贷款的主要用途。银行正常贷款的用途主要是支持企业的营运资金需求,也就是企业在购买原材料、加工、销售这一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若贷款企业正处于产品的研发阶段,还没有成熟的产品推向市场,更没有得到市场认可,尚无具体的销售渠道和后续产品链的构建,这种情况下就意味着未来短时间内没有现金流,缺乏足够的还款能力,此时进行信贷风险非常大,银行债权人应谨慎。二是企业虽然有较成熟的产品,但销售额还没有“放出来”,总金额比较小。这样的企业往往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产品也无法证明已经得到市场认可或有较大市场潜力。同时,销售额较小也说明未来的资金回流较小,与合作方的谈判地位较弱,现金流无足够的保证。此时也需要银行对其进行谨慎的资信审查,评估信贷对象的市场发展前景,以决定是否进行信贷,从而控制风险。

(2)成长期。成长期的公司基本步入正轨,经营状况趋于良好。往往这个时期的资产负债率处于较高的阶段,企业的财务风险较高,资金链紧张情况下破产危机可能性增大。其融资结构主要是以债权为主的外源性融资为主。银行债权人需在发展自身业务的同时控制企业的抵押融资资产,做好风险预警工作,关注企业的销售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即能否平稳过渡到成熟期并拉长成熟期,有没有长期稳定的合作网络等。另外,银行债权人还应重新评估现有信贷客户的资信情况,尤其对那些在初创期或规模不大时,信用观念淡薄、经营粗放、欠费逾期的企业。它们其实有能力还款,只是觉得“无所谓”或者没有及时还款的意识,造成自己信用记录出现问题,银行需就是否对其继续放贷做出适当判断。

(3)成熟期。处于成熟期的公司现金流及利润率都较为稳定,各项财务指标良好,在银行有较高的信用评级。此时公司自身有多种融资方式可供选择,通常银行信贷多用于应激性融资。由于总体风险较小、发展成熟,银行较偏好对处于成熟期的企业进行放贷,则银行债权人主要需要对公司进行监督跟踪,及时有效地掌握财务信息,关注公司的资产负债水平、其他民间借贷款项额度等。同时,也应防范突发性财务恶化导致的经营不善等突发状况引起的损失。

(4)衰退期。公司进入衰退期,意味着其经营、财务状况恶化,有较高的经营风险,有时会发生负现金流的状况。通常信贷资信严重下滑,通过银行融资需要较高的成本,则会转向内源性融资及股权融资[7]。衰退期的公司往往会通过推出新产品等方式创造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来摆脱衰退期的影响,因而会需要大量资金扭转经营状况。对此,银行的态度应谨慎,须严格监控其财务状况,把关信用评级。若发生信贷业务,需提升其风险预警线,并及时

应对调整;如若发生经营困难,应相机采取治理机制,银行债权人掌握控制权,应对接下来的公司生存问题,以最大程度地保证银行债权人的合法利益。

同时,在分析银行债权人针对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参与债务治理时,还需要考虑不同企业的性质。如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生命周期与大中型企业比较起来相对较短,破产率更高,风险更大。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小企业创办5年内的死亡率高达30%~50%。 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及时获取企业各方面的相关信息,从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把握公司的经营、财务状况,使银行债权人能更好把握其信贷资金的使用效果及潜在风险,深入参与到公司的债务治理中去,有效发挥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力,最大程度地保护其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弗里德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 王彦华,梁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徐昕,沈红波.银行贷款的监督效应与盈余稳健性——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0(2):102.

[3]李武江,邵来安.论债权治理机制及其在我国的实践[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4):61.

[4]袁玲.对银行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探讨[J].新疆农垦经济,2009(3):80.

[5]江波,宋胜洲.债权人积极作用与被动地位的悖论——论中国破产制度的根本缺陷及其改革[J].改革与战略,2008(7):29.

[6]杜惠先.基于生命周期的企业融资战略探讨[J].商业时代,2013(5):77.

债权债务管理制度 篇7

1、加强对村级债权债务的管理,实行村主任负责制,并将债权债务催收,清欠情况作为对村干部的考核内容。

2、建立债权、债务台帐,定期清理债权债务,每年至少一次,并 做好清理记录,清理结果由清理人、责任人(经手人)及负责人签字确认。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3、加强内部控制,规范催收债券和清偿债务的程序,做到手续齐全,责任明确。每笔催收业务,至少应有2人以上经手、操作,防止舞弊现象的发生。

4、对确实需要核销的无法收回的支付的坏账呆账,必须按照规定的报批核销手续予以核销,不得由经手人或会计人员擅自核销。对确需核销的、无法收回的或不需支付的坏账、呆账,村负责人审批一万元之内,一至五万元由村委讨论,五万元以上的由村民代表表决通过,并在公开栏中进行公示。

5、审批权限:三万元以内由村民委员会讨论决定,并报上级资产管理部门批准;三万元以上由村民代表会议表决确定,村委会执行并报上级资产管理部门批准。村委会不得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以任何名义从金融机构贷款或为企业提供担保。

6、严格控制新债务的发生和老债务的增加,确需发生和增加的,必须立项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并报有关部门批准。

7、对外投入金额两万元以内,由村民委员会讨论决定,两万元以

上由村民代表会议表决确定,并报有关部门批准。

8、如向外举债办实事,五万元以内由村民委员会讨论决定,五万

元以上由村民代表会议表决确定。

债权债务起诉状 篇8

被告:---- 性别:---- 出生年月:---- 住址:---- 联系电话:----

诉讼请求:

1.请求人民法院依法判决被告----偿还原告欠款----元 ;

2.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

事实与理由:

-------------------------------------(写清楚被告欠款的`事实跟经过)。

此致

----人民法院

起诉人:----

论债权让与中债务人保护的正当性 篇9

此处所说的债务人可能承受的不利益,是指债权让与发生后,由于债权人的变更,使债务人负担了其本没有必要承受的额外支出,或有发生这种使其既有利益减损的可能性。但这种不利益并不单纯指可以用金钱加以衡量的价值利益或物质利益的减少,还包括因债务人所要面对的相对人发生变化,违背了其原本的履行意愿,使其产生了不愿继续为履行行为的这种情感上的受挫,或者意愿上的违拗。债务人可能承受的不利益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一)债务的履行不确定发生清偿的效力

1、债权被多重让与

债权这种无形财产,在让与时不存在有体物买卖时的有形履行行为,在形式上也缺少划一且充分有效的公示方法。实践中,难免出现让与人就同一债权连续向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受让人为让与的情形,即债权的双重让与或多重让与。尽管让与合同中一般都约定,让与人未经受让人同意不得将债权再次转让给他人或在债权上另设负担,但由于让与人的疏忽、对法律和合同的误解以及商业上的需要甚至故意欺诈等多种原因,让与人仍有可能将债权多次进行让与。此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具体确定的标准加以规制,就会使债务人可能完成的履行行为被认定为无效,债务人因此就要承担多次履行的风险。

2、让与通知被撤销

在让与人单方面撤销了对债务人的让与通知而没有征得受让人同意的情况下,此时的撤销行为是无效的。在接到撤销通知后债务人即使向债权人履行了债务,其事实上并没有解除与受让人的债务关系,仍负有再次向受让人为履行行为的义务。

3、让与合同已终止

根据我国债权让与的法律结构,让与合同的有效成立是债权让与得以顺利实现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件。但让与合同毕竟是债权人和受让人的双方法律行为,作为局外人的债务人对合同的效力是否发生了变化通常不会自动知晓。所以,当债务人向受让人履行了债务后,原债权人很可能以让与合同早已终止为由否定其履行效力,要求向其再次为履行, 债务人也因此要负担多次履行的风险。

(二)债权分割让与可能使债务人的履行成本增加

债权的分割让与,是指让与人将对债务人的部分债权让与给一个或多个受让人,自己保有剩余部分债权,或者让与人将对债务人的一大宗债权分别让与给若干受让人的行为。在债权被分割让与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受让人加入到原合同关系中来,与让与人共享债权,或者由若干个受让人一起对债务人共享债权。无疑,在这种场合,债务人将从应付原来的一个债权人到应付几个甚至多个债权人,其地位和利益可能受到实质性削弱或损害。因为这不仅可能会增加债务人的履行成本,而且一旦债务人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其对原债权人的债务,为此发生纠纷,债务人就可能必须应付不同的受让人对债权的有效性或金额等提出的若干诉讼,从而又不可避免地增加债务人费用、精力等的支出。债务人是一个无辜者,徒增其履行成本,有悖公平正义原则,应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安排,给予其特别的保护,但我国《合同法》对此却未作规定。

(三)特定情形下的让与抵触了债务人的缔约意愿

某些合同关系是建立在当事人之间特定信赖基础上的,其中包含了个人特定的意志情感因素,将此种债权进行让与发生当事人的变更,势必会使原本合同关系的意义发生根本性改变。违背了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初衷。此种包含特定意志的债权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专为特定债权人利益而存在的合同债权。

2、基于个人信任关系而发生的合同债权。

3、某些以不作为为内容的债权。

二、债务人保护的正当性论证

(一)合同的相对性是保护债务人的逻辑前提

设立债权让与制度的目的在于维护债权人对其债权的自由处分权能,促进债权的自由流通。而债权让与的顺利实现是以让与人和受让人之间让与合同的有效成立为基础的。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原理,让与合同应仅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拘束力,不能为合同关系以外的第三人增设负担。尽管债权让与合同的达成实现了让与人和受让人之间的意志表达,但债权让与的通知却是让与人或受让人的单方行为,按照民法平等、公平的基本原则,在民事活动中,任何人都无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更无权强令他人承担因自己的行为发生的不利益后果。所以,债权让与必须在不损害第三人尤其是债务人利益的前提下进行。

(二)保护债务人是信赖保护的需要

基于信赖所为的行为应给予保护已经成为各国立法普遍接受的一项准则。因此,当债权让与过程中出现让与合同的事实无效、被撤销或已终止的情况时,我们之所以强调仍应承认债务人履行行为的效力,就是基于债务人对发生了合同的变更不知情,而仍依自己的已知或原有的被告知这种对现状的信赖即为了履行行为、付出了履行利益的保护。此种情况下,只有承认其履行行为的有效性才与保护信赖的原理相吻合。

(三)保护债务人是平衡债务人弱势地位的需要

在我国,债权让与合同的有效成立债权即发生了移转。通知债务人仅是对债务人发生效力的要件。所以,在整个债权让与的过程中债务人根本无法参与自己的意志,只能被动接受让与的结果。而债权人和让与人在订立让与合同时,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达成了最终的一致,根本不会顾及此协议对债务人的利益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债务人总体看来是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的。因此,针对债权让与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有失公允的情况,必须设计相应的规则予以平衡。

(四)保护债务人是维护债务人交易自由的需要

债权让与合同基于债权人及受让人的意志而生效,一般对债务人的选择意志并无妨碍,固通常不会有太大问题发生。但如果原债的关系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包含了债务人的特定意志的,若规则设计对此仍不予考虑,而强行让债务人接受对他来说履行意义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的债的关系,无异于剥夺债务人选择债的相对人的自由。这对债务人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此时对债务人特定意志的保护,不仅是维护债务人交易自由的需要,更体现了对债务人人格的尊重。

债权债务转移协议书 篇10

债权人:

身份证号:(以下简称甲方)债务转移方:

身份证号:(以下简称乙方)债务受让方:

身份号:(以下简称丙方)

鉴于甲方与乙方、乙方与丙方之间分别存在因借贷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为妥善解决三方之间的债权债务清偿问题,经三方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债权债务转移协议,以资共同信守。

第一条债权债务确认

经核对及清算,协议各方确认相互之间的债权债务金额如下: 截止本协议书签署日,乙方因资金借贷欠甲方借款本息合计

元;丙方因资金借贷欠乙方借款本息合计

元。第二条债务转移

乙方将欠甲方的借款本息

元(人民币大写:)的债务转移给丙方承担,抵减相应丙方欠乙方的借款;丙方同意受让上述债务,保证按本协议约定向甲方清偿债务。

第三条债务的清偿方式和清偿时间

1、丙方以现金方式清偿甲方债务。

2、丙方于

****年**月**日一次付清。

3、自本协议签署日至债务清偿日,按年息15%计算利息。丙方届期应一次结清本息。

丙方不能按本协议约定履行支付义务的,每逾期一日,按逾期金额的万分之五向甲方支付违约金。

第四条陈述、承诺及保证

乙方承诺并保证:其转移的债务合法、有效。

丙方承诺并保证:其保证不因其与乙方或其他第三方之间的任何事由主张本协议无效或解除;其承诺不因乙方任何过错为由拒绝履行本协议。

第五条

如本协议无效或被撤销,乙方仍应承担本协议项下的付款义务。在丙方未清偿完毕债务之前,乙方对转移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保证;保证的范围包括债务本息、违约金及实现债权的费用等。

第六条本协议经三方签字后生效。第七条本协议一式三份,三方各执一份。

甲方:

二〇一六年五月十日

乙方:

二〇一六年五月十日

丙方:

债权债务转让协议书 篇11

甲方(债务人): 乙方(债权人): 丙方(第三人):

截至年月日止,甲方欠乙方的债务总计万元人民币;乙方欠丙方的债务总计万元人民币。现甲乙丙三方就各方之间的债权债务清偿问题相互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经过乙方同意将其欠乙方的债务万元人民币一次性偿还给丙方,乙方表示同意,丙方表示愿意受让此项债权。

二、上述第一条中转让的价款由甲方直接偿还给丙方,上述债权债务转让后,丙方取代乙方享有对甲方万元人民币的债权,享有法律规定的债权人的相关权利,甲方直接向丙方偿还债务,承担法律规定的债务人的相关义务。

三、乙方同意在本协议上签字,以确认知悉上述甲丙双方对上述债权债务的转让事宜。

四、上述债权债务转让后,甲方与乙方之间的债权债务元将抵销,抵销后丙方享有对甲方人民币万元的债权。

五、本协议的未尽事宜,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之规定。

六、本协议自甲、乙、丙三方当事人签章后生效。

七、本协议一式叁份,甲、乙。丙三方各执壹份。

甲方:(签章)乙方:(签字)

债权债务转让协议书 篇12

乙方:

丙方:

甲、丙双方于 年 月 日签订了合同,约定由甲方向丙方租赁。现三方就甲方概括转让合同权利义务予乙

相关事宜,经友好协商,达成如下一致:

1、甲方将其在合同中的权利义务概况转让予乙方,丙方同意甲方之转让行为。

2、本协议签订后,有关合同履行的所有甲方义务和权利均由乙方全部承担和享有,甲方不再是合同主体;在合同履行过程所产生的所有债权债务关系均由乙方享有和承担,除本协议约定的代付义务外,丙方不得向甲方主张任何实体权利。

3、乙方应妥善保管、使用丙方出租的机械设备,因保管、使用不善或其他原因造成机械设备损坏、灭失的,应自行向丙方承担相应赔偿责任,丙方不得要求甲方承担前述责任。乙方保证按合同约定在退租时向丙方交付机械设备,丙方接收后应向甲方出具书面文件予以确认;若乙方交付的机械设备不符合合同约定或丙方之要求的,相应责任由乙方自行承担,与甲方无关。

4、为保障丙方租赁款的回收,乙方概括受让合同权利义务后,对发生的租赁费用乙方应按计量阶段分期向甲方交报《机械租赁结算汇总单》,委托甲方代付租赁款,由甲方向丙方直接支付租赁款;《机械租赁结算汇总单》即视为乙方委托甲方付款之凭证,乙方无需另行出具委托书,乙方不交报《机械租赁结算汇总单》的,甲方有权拒绝代付租赁款。三方一致同意按如下方式计算甲方代付租赁款金额:由甲方根据机械费用在整个工程造价中所占合理的成本比例予以确定。若甲方代付租赁款可能超过前述金额的,甲方有权拒绝代付,超过部分由乙方自行承担支付责任,丙方不得要求甲方支付。

5、丙方出具的正式发票中,承租单位必须为甲方。

6、因乙方委托甲方代付租赁款或因其未能完整履行本协议约定义务,而给甲方造成的一切损失(含甲方为此支付的违约金、赔偿金、罚款、诉讼费、律师费等所有费用),均由乙方承担,甲方有权从乙方劳务款中予以扣除。

7、本协议内容系三方真实意思表示,三方对协议所有条款有清楚认知并充分理解其内容,也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规范性文件有足够了解,不存在任何误解、欺诈、胁迫的情形。

8、履行本协议引发的争议,由合同签订地人民法院管辖。

9、本协议自甲乙丙三方签字盖章后生效,协议义务履行结束则自然失效。

10、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

甲方:法定代表人:

住所地:

乙方: 法定代表人:

住所地:

丙方: 法定代表人:

住所地:

签订时间: 年 月 日

南京债权债务律师:一起借款案 篇13

(一)首部

1.调解书字号:安徽省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00)宿中经初字第38号 2.案由:借款纠纷案 3.诉讼双方

原告:中国农业银行萧县支行。被告:萧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4.审级:一审。5.审判机关和审判组织

审判机关:安徽省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合议庭组成人员:审判长:宋莉;审判员:丁家平;代理审判员:潘家轩。6.审结时间:2000年11月8日。(二)诉辩主张

1.原告诉称:被告于1992年12月31日从原告处贷款200万元用于萧县供销大厦建设,并用其办公楼作抵押。贷款到期后,被告仅归还了部分利息,尚欠本金200万元、利息81.427 3万元(计至2000年3月20日)未付。诉请法院判令被告归还贷款本金200万元、利息81.427 3万元(计至2000年3月20日),并承担全部诉讼费用。

2.被告辩称:本案应追加萧县龙城供销合作社即萧国商城为被告。因为借款实际为其所用,理应由其负责偿还。1996年12月20日前利息已全部付清。1998年8月25日又还息9 517元。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农行与供销社联合文件规定,在供销社历史亏损挂账未解决之前,农行暂不起诉。原告现起诉被告,不符合上述文件精神。本案应中止审理。(三)事实和证据

安徽省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1992年12月29日,被告向原告递交一份借款申请,申请商业基础设施贷款200万元,用于萧县供销大厦改造。同日原、被告签订一份房地产抵押贷款合同书,约定:被告自愿将坐落在龙城镇淮海路南侧1——2号房地产(建筑面积5 734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 734.9平方米)抵押给原告,原告同意贷款给被告人民币200万元。抵押期限6年,从1992年12月29日至1998年12月29日。房管部门发给原告他项权证作为房地产抵押依据。同日,萧县房地产交易管理所对该合同进行了鉴证,并向原告颁发了权利性质为抵贷的房屋他项权证。同年12月31日原、被告签订一份固定资产借款合同,约定:被告向原告申请借款人民币200万元,用于萧县供销大厦改建项目,借款实际发生额,南京专业债权债务律师,咨询请访问

在本合同规定期限内以借据为凭,并作为本合同附件。还款期限定为1997年12月,具体用款和在此规定期限内分次或一次偿还,÷时间和金额以借据为凭,并作为本合同附件。被告愿以自己拥有的财产或贷款新增固定资产充当抵押物,抵押物品另附明细清单,作为本合同附件。同日双方还签订了借款抵押协议书,并附有抵押物品清单,抵押物为被告办公楼5 734平方米、占地面积1 734.9平方米。当日原告分两笔向被告发放贷款200万元(每笔100万元)。分别立有借款凭证,约定贷款科率分别为99,oo、8.64900,贷款期限为4年、3年,分别于1996年12月31日、1995年12月31日还清。1996年12月20日前利息被告已付清。1999年3月13日、1999年6月22日被告又还利息0.9万元、0.0517万元。尚欠本金200万元、利息88.680 3万元(计至2000年10月27日)未还。上述事实有下列证据证明:1.1992年12月29日借款申请书。2.1992年12月29日房地产抵押贷款合同书。

3.1992年12月31日固定资产借款合同、借款抵押协议书及抵押物品清单。4.借款凭证两份。5.房屋他项权证。6.原告提供的欠息清单。(四)判案理由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经安徽省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主持调解,原、被告自愿达成如下协议:1.被告欠原告借款本金200万元、利息88.680 3万元(计至2000年10月27日),此后的利息按中国人民银行逾期贷款利率的规定顺延计至付清款日止。

2.被告于2000年11月8日前还利息2.398 7万元;2000年12月20日前偿还借款本金10万元、利息5万元;2001年每季度偿付本息30万元(其中20万元还本金、10万元还利息);2002年上半年偿还下欠本息金额的一半,2002年底前全部还清。

3.案件受理费2 445元,其他诉讼费用1 588元,合计26013元,全部由被告承担。该款已由原告垫付,被告于2000年11月8日前付给原告。

4.被告如违反本协议,有一期不按期足额付款,原告则有权要求被告立即付清所欠全部贷款本息,并有权申请执行尚欠全部贷款本息。

安徽省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根据上述事实和证据认为:本案事实清楚,是非分明。原、被告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了调解协议,该协议的内容亦不违反法律规定。(五)定案结论

安徽省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第八十八条、第八十九条之规定:确认原、被告达成的调解协议,并制作了调解书。

南京专业债权债务律师,咨询请访问

(六)解说

1.本案不应中止审理。中共中央、国务院1995年2月27日《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规定:“对供销合作社过去的债务和承担政府委托任务所形成的政策性亏损,由国家计划、财政、审计、银行等部门和新成立的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共同组织清理,并采取适当措施逐步解决。”国务院国发(1999)5号《国务院关于解决当前供销合作社几个突出问题的通知》规定:“为促进供销合作社转换经营机制,妥善解决供销合作社亏损挂账,国务院决定成立供销合作社亏损挂账清理核查小组,对供销合作社历史形成的亏损挂账进行全面清理核查,并按照‘分清性质,分清责任,逐级负担’的原则指定具体处理办法,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这些规定只是国务院如何处理供销社债务和政策性亏损的问题,并未改变供销社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也未规定供销社的债权人不能起诉。各级供销社与农业银行联合文件《关于加强银企合作,实现“行社共兴”的意见》只是规定“对拟停办、退出和破产企业,要先核实处理亏损挂账,后办理停办、退出和破产,在历史亏损挂账未解决之前,供销社要积极配合农业银行依法完善贷款手续,银行可暂不对供销社起诉。”明确农行暂不起诉的是供销社系统拟停办、退出和破产的企业。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尚未对如何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上述文件做出不予受理、终(中)止诉讼、驳回起诉等司法解释。在本案中,被告以“处理历史挂账”为由要求法院中止审理本案是得不到支持的。目前在现实生活中,供销社是不少农业银行分支机构最大的债务人,供销社借款偿还情况对农业银行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不少农业银行起诉供销社,供销社均以前述文件相抗辩,要求驳回起诉或终(中)止诉讼。这已成为当前审理金融纠纷的突出问题之一。妥善处理此类案件必须正确理解上述文件精神。

上一篇:怎么教宝宝认字?下一篇:与小白兔交朋友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