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费债权

2024-09-13

电费债权(共3篇)

电费债权 篇1

电费债权产生前, 主要是指供电企业与用户进行接触协商, 并就供用电合同签订事宜达成一致, 用户尚未开始消耗电能的阶段。在该阶段, 电费债权法律风险防范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出现无效供用电合同, 对常见电费纠纷通过合同约定作出适当安排或及早排除, 对存在风险的债权采取必要担保措施。主要问题是严格审查用户主体资格, 拟订严谨的合同内容, 补充或完善违约责任、履行期限、争议解决方式和补充条款等, 适当引入信用评价机制, 防范高风险行业或群体产生不良电费债权。

1 避免签订无效供用电合同

合同的签订与成立是事实问题, 但已签订的合同是否具备法律效力, 却涉及价值评价的内容。并非所有的合同都合法有效, 只有那些符合法律规定、获得了国家对交易关系肯定性评价的合同, 才是合法有效的。在签订供用电合同过程中, 首先应按照《合同法》、《民法通则》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避免出现无效供用电合同或者无效的合同条款。

1.1 合同主体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合同是以当事人意思表示为基础的民事行为, 并以产生预期法律效果为目的, 行为人只有充分理解行为的性质及后果并具备独立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 也就是说具备与订立某项合同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签约人才达到法律对主体资格的基本要求。通常而言, 供用电合同主体有供电人和用电人双方, 即供电企业和用电客户, 转供电的供用电合同主体更为复杂一些。

(1) 供电人应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基于自然垄断的特性, 《电力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了供电企业实行垄断经营的行政许可制度, 一个供电营业区域内只设立一个供电营业机构。供电企业要成为合法的供电主体, 必须首先具备相应电力管理部门颁发的《供电营业许可证》, 然后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册登记, 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者《营业执照》后, 方可营业。

实践中, 大部分供电企业操作比较规范, 但也有以基层供电所、供电营业所、用电科、营销配电科等作为供电人一方主体的, 也有以未进行工商登记的基层单位如城区供电局作为签约主体的。笔者认为, 这样的签约署名方式可能带来供用电合同效力认定上的隐患。从法律上讲, 上述部门只是供电企业的职能部门、生产车间或者管理单位, 不宜以本部门名义直接对外签订供用电合同。在供电主体的署名上, 要以取得《营业执照》的供电营业机构为限;签约人员署名形式上, 以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和联系人为宜。法定代表人可打印、印刷或空缺;委托代理人为用电分管局长、处长、主管、科长、所长等, 签名可为套印或加盖私章;联系人为经办人员, 应手写签名, 方便日后归档查询。

(2) 用电人应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由于供电营业实行行政许可制度, 供电人主体相对单一, 而用电人主体却类型繁多。电能的供应和使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成为国民经济中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因此, 无论是企业事业单位, 还是军事党政机关, 抑或其他经济组织, 都是现实或潜在的用电人主体。无论何种主体, 在签订供用电合同时, 都应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

(1) 自然人主体。电能的供应与使用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生产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供用电合同必须由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签订。依照现行法律,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主要从年龄、智力和精神状况上进行判断。村民、居民生活用电的供用电合同, 签名主体应为房产证登记的房屋所有人或共有人, 多为家庭户主, 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不能签订供用电合同。未成年人为房屋所有人的, 供用电合同主体为该未成年人, 但须由监护人即法定代理人代为签订。个体工商户的签名主体, 应以登记为营业人的自然人为准, 有字号的, 同时注明字号。个人合伙供用电合同的签名主体, 也应以工商登记的营业人为准, 有字号的, 同时注明字号。无论是个体工商户还是个人合伙, 若营业人为2人以上的, 用电主体可以是全体签名, 也可为代表人签名, 但代表人办理时要提交其他人员的授权委托书。

(2) 法人主体。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根据《民法通则》规定, 法人可分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公司是企业法人的重要形式, 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之分。虽然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不像企业法人那样广泛地进行商品交易, 从事民事法律行为, 但电能使用作为基本生存需要, 不应仅从经营范围考虑上限制这些法人签订供用电合同。因此, 法人签订的供用电合同, 是合法有效的。实践中, 问题较多的是法人及其分支机构的职能科、处室或者其他具体部门签订供用电合同。如有些地方将高速公路收费站、外单位驻本地办事处、港航管理办公室等作为用电主体一方, 倘若这些单位不能取得相应营业执照、法人证书等主体或分支机构资质证明, 将会带来供用电合同的效力瑕疵, 给电费债权保障埋下隐患。

(3) 其他组织主体。其他组织, 是指合法成立, 有特定组织机构和财产, 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根据法律规定, 其他组织有私营企业、合伙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社会团体、法人分支机构、乡镇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破产企业清算组等。其他组织的供用电合同, 为日后保护电费债权计, 用电主体应以证照登记的名称为准, 法律另有规定的, 则依照规定办理。

当然, 上述用电主体分类是依据现行法律进行的, 从电费债权保护方面考虑, 还应重视用电主体在责任承担性质上的区别, 是无限责任还是有限责任?对于无限责任的用电主体, 电费风险相对较小, 而有限责任的用电主体, 则要提防用电人利用有限责任的外壳作为逃避电费的挡箭牌, 应重点盯防。另外, 从稳定性上考虑, 还有稳定用户和流动用户的区别, 前者多为在本地投资并进行工商登记的企业或者拥有自购房产的自然人, 后者则为分公司、办事处、承租经营户和外来人口等。需要注意的是, 无论何种用电主体签订供用电合同, 都要留下客户的房产证、营业执照, 授权委托书、经办人身份证等资料, 无法留存原件的, 复印件应加盖单位印章并由经办人签名确认。

1.2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强制性规定, 是指内容具有强制性质, 不允许当事人随意加以更改的法律规定, 主要包括命令性规定、禁止性规定、权义复合规定和职权性规定等。从规则表现形式上看, 强制性规定多为含有“应”、“应当”、“必须”、“不得”、“禁止”等术语的法律条文。《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法律、行政法规中的强制性规定有很多, 与供用电合同联系较为密切的有《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和《物业管理条例》。

《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 “自逾期之日起超过30日, 经催缴仍未交付电费的, 供电企业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停止供电”, 该条款究竟为强制性规定还是任意性规定?同行之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但多数认为该条文为强制性规定。笔者认为, 此处30天的法定期间似乎仅仅为法律规则中的“假定条件”, 并不能必然得出该规则为强制性规定的结论。再者, 《物业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 “物业管理区域内, 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有线电视等单位应当向最终用户收取有关费用”, 该条款无疑应属强制性规定。需要正视的是, 该条款中的“最终用户”作何解释?界定不好, 可能会引起部分供用电合同的无效。目前, 许多地方都在修订或者制定本地区的物业管理办法, 究竟应该如何界定或者细化“最终用户”, 各地供电企业应积极参与探讨, 避免后续操作中的被动。

1.3 做好供用电合同免责条款的解释

依照《合同法》规定, 对格式条款发生歧义的, 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2种以上解释的, 应当作出不利于格式条款提供方的解释;格式条款与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 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供用电合同是格式合同, 依照格式条款解释规则, 供电企业和用电客户因合同条款理解发生歧义的, 将会作出不利于供电企业的解释。因此, 供用电合同中关于供电质量、第三者免责、违约限额赔偿等条款, 建议通过特别方式予以提醒, 如加黑或变更字体、通过补充条款解释或说明等, 避免格式条款处理不当引发电费债权法律保护上的麻烦。

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五十三条及《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等规定, 引起合同无效的情形还有很多, 如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恶意串通, 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等, 但对于供用电合同, 因为这些导致合同无效的情况比较罕见, 此处不作讨论。

2 应重视供用电合同的具体内容

供用电合同是电费债权发生和实现的重要依据, 因此, 对合同内容应引起高度重视, 即使反复使用的格式化的供用电合同, 对空白部分也要重新认识和利用。一般而言, 容易引起忽视的有违约责任、履行期限、争议解决方式和补充条款等内容。

2.1 违约责任条款

违约责任, 是指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依法承担的民事责任。违约责任是集补偿性、惩罚性为一体的财产责任, 在债权法律保障方面有重要作用。从经济分析上讲, 如果违约成本过低甚至没有成本, 自私趋利的本性就会促使当事人“主动”违约。以电费违约金为例, 如果逾期缴纳电费的违约金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用户似乎没有不违约的道理, 无非是从供电企业获得了部分低息贷款。应当注意的是, 电费违约金应区分不同类型, 在供用电合同中明确约定, 否则遭遇电费纠纷时如何适用计算比例, 就会存在不少麻烦。另外, 《电费缴费通知单》背书内容也要与供用电合同的相关约定保持协调。

2.2 履行期限条款

根据《合同法》规定, 履行期限是合同的主要条款。合同如果缺少履行期限, 就会让非继续性债权的时效起算变得更为复杂。实践中, 多数基层供电企业认为明确了履行期限, 届时又无力补签合同, 反而会带来麻烦。笔者认为, 对于供用电合同的履行期限, 还是在合同中予以明确为好。约定合同履行期限, 至少有以下好处:一方面, 供电企业可利用重签供用电合同的机会, 把本方的意志及时补充到合同中去, 如调整电费付款方式, 纠正既有错漏等;另一方面, 还要兼顾国家宏观调控因素, 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由于投资周期长等原因, 电能供应与使用的供求关系很难实时觉察判断。因此, 在电力过剩或者紧缺时期, 政府会适时出台一些调整政策, 供电企业应充分考虑该如何通过合同予以吸收和执行。至于期限长短, 有以下因素可供参考:一是立法周期长短。根据《宪法》第六十条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订立供用电合同, 主要援引《合同法》、《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 而法律立、改、废周期和每届全国人大任期大致相同。如果履行期限过长或者不作约定, 很难想象合同中出现“依据《经济合同法》、《全国供用电规则》等规定, 双方协商一致, 签订本合同”条款时该如何处理。二是业务力量的多少, 人员紧缺的供电企业可稍微放长一些。部分供电企业认为, 用户一旦通电, 就很难再与之协商合同补签事宜了, 笔者认为, 这仍是由于供用电合同中没有约定履行期限所致。如果合同约定了履行期限, 期限届至而用户又不愿意重新签订合同的, 供电企业可通过必要通知程序后予以终止供电———原供用电合同履行期限已满, 供电企业与用户已不存在供用电合同法律关系, 若要继续用电, 请及时补签合同。

2.3 争议解决方式条款

虽然电费纠纷是合同履行中的问题, 但事前的制度安排还是非常重要的。关于供用电合同的争议解决方式, 有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几种。根据国办发[1996]22号《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的通知》精神, 现在合同争议解决条款多表述为“在本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 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 协商不成的, 按下列第种方式解决: (一) 提交仲裁委员会仲裁; (二) 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在供用电合同争议解决中, 究竟是仲裁好还是诉讼好?笔者认为, 对供电企业而言, 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多数选择法院诉讼的途径比较有利, 理由如下:首先, 传统的“厌讼”心理会带来相当的舆论压力。一般居民用户因拖欠电费被告上法庭, 面对凶多吉少的诉讼结果和左邻右舍的闲言碎语, 往往会产生更大的压力。其次, 纠纷解决成本考虑。由于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 受理费等也大致是诉讼两审费用的总和, 而电费纠纷往往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 多数可通过简易程序审理。也正因为如此, 电费案件较少通过二审终结, 从概率分析, 通过诉讼解决电费纠纷更为经济。最后, 选择司法途径还有督促程序可供利用。督促程序即支付令程序, 具有简单、便捷、经济的特点, 如果当初选择了仲裁, 就等于杜绝了这条途径。

2.4 补充条款

补充条款主要是为解决格式合同弊端而设置的空白条款, 用户可在补充条款中特别声明某些问题, 供电企业也可用来解释特定术语、合同条款等。从实践看, 补充条款的用途尚未充分挖掘, 笔者认为, 供电企业运用补充条款可能涉及的问题有:

(1) 格式条款的解释。供用电合同是格式合同, 如果用户提出要求, 供电企业应对免责条款或者特定术语予以解释说明, 避免理解上的歧义。即使用户没有要求, 供电企业也最好在补充条款中注明“用电人对本合同内容已有充分理解和把握, 供电人无需再做特别解释”。只有尽到了格式条款的说明义务, 在发生合同争议时才能减轻或者免除解释上的不利责任。若有必要, 供电企业也可在补充条款中主动对特定术语、免责条款予以说明。

(2) 担保条款的处理。供用电合同是格式合同, 供电企业负有强制缔约的义务, 因此, 事先要求个别用户提供担保是很难操作的, 为什么甲用户不须而乙用户必须提供担保?不过, 担保问题可在补充条款中予以约定, 如果用户发生拖欠电费事宜, 应在补缴电费、恢复供电前, 向供电企业提供适当担保。不提供担保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的, 不予恢复供电。担保可包括保证、抵押、质押、定期存单质押、保证金、债务承担等方式。

(3) 停电时间的调整。《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 欠费停电须有30天的法定期限, 该条款究竟属于强制性规定还是任意性规定, 尚有较大争议。该条款若为任意性规定, 是否可在补充条款中约定, 对于拖欠电费的用户, 除非提供适当担保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 否则再次欠费停电的时间将短于30天, 或者在停电程序上予以调整。

(4) 特殊情况下的停电公告。由于电力需求预测和投资建设的协调问题, 不稳定的供电情况时常出现。电力紧缺时, 如何做好有序用电工作, 平稳度过电荒, 需要及时在合同中体现有关政策和措施。如何改变特殊情况下停电公告的形式和内容, 作出更为灵活的规定, 需要慎重考虑和研究。

(5) 实物折抵电费的处理。有些供用电合同约定, 如果用户发生欠费达到1年且又联系不上的, 供电企业可依照约定对用户专用变压器等财产进行变卖, 折抵欠费。但在操作程序上, 至少应经过财产公证、价格评估、作价出卖等步骤。

当然, 补充条款内容运用成熟后, 经过讨论确认, 亦可上升为合同的常规条款。

摘要:电费收入是供电企业最主要的营业收入, 供电企业面对千家万户的电费回收风险比比皆是。如何从债权产生、存续及实现加强对电费风险的防范, 是供电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本刊特邀浙江省电力公司法学硕士王重阳介绍《电费债权法律知识》, 共分3讲, 从本期起连续刊登。

电费债权 篇2

1 诉讼方式解决电费纠纷

通过法院解决民事纷争, 是现代社会最普遍也最为重要的途径。通过诉讼促成电费债权的实现, 自然也是供电企业的上乘之选。利用诉讼解决电费纠纷, 不但涉及到民法、合同法、诉讼法等内容, 也关系到法制史知识的运用。如供电企业可利民众“厌讼、避讼乃至无讼”的心态, 施加压力, 妥善解决电费纠纷。了解用户普遍心态, 在选择争议解决方式时就可为我所用。对于国有企业、机关法人以外的供用电合同, 最好选择诉讼而不是仲裁的争议解决方式。电费诉讼中, 还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 财产保全的运用。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 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行为或者其他原因, 使判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案件, 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申请或者在法院认为有必要时, 作出财产保全的裁定。财产保全可以在诉讼前进行, 也可以在诉讼中进行;既可以由当事人提出申请, 也可以由法院依职权裁定。对于电费债权诉讼, 供电企业应在诉前提出财产保全申请, 这样, 对于那些企图转移财产、恶意逃避电费的用户, 就能起到“围追堵截”的作用。2004年, 某供电企业利用此种方式, 成功追回了拖欠多时的20余万元欠费。

(2)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公司法》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本来是给投资者提供激励, 通过有限责任免除股东后顾之忧。但有人却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 利用转移公司财产, 将公司财产与本人财产混同等手段, 造成公司可以用于履行债务的财产大量减少, 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例如, 有些用户拖欠电费达到一定数额时, 通过不断转移财产, 金蝉脱壳后提出破产, 导致大量欠费有去无回。2005年修订后的《公司法》第二十条规定, “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 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通过立法确认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弥补了原《公司法》的缺陷, 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实践中, 供电企业若发现公司股东有滥用权利转移资产、混同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不合理低价处置财产以逃避电费时, 可尝试对股东和公司提起诉讼, 通过主张连带责任加大清偿欠费的保险系数。

(3) 破产案件中的电费。对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欠费, 是很难全额追回的。其实, 如果企业能够及时清偿到期债务, 也不会申请破产。对于破产宣告前形成的欠费, 勿庸置疑, 属于破产债权, 若无适当担保, 往往有坏账之虞。但是, 根据《破产法 (试行) 》第三十四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 (试行) >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六十六条规定, 破产财产管理、变卖、分配所需费用, 包括清算组的必须费用, 应从破产财产中优先拨付。因此, 在破产企业财产清算清偿过程中, 应先对该企业停止供电。清算组照明等办公用电, 则需另外申请。供电企业与清算组重新签订供用电合同, 发生的电费属于破产清算的必须费用, 应另外支付。这样操作, 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电费损失, 避免雪上加霜。

(4) 执行程序中的电费债权。总体而言, 有偿还能力的欠费用户在供电企业提起诉讼后, 多数会依照法院判决及时结清电费。对那些已经判决但仍不愿缴纳电费的用户, 必要时还应进入执行程序。进入执行程序的电费债权,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提出申请的时间。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 “申请执行的期限, 双方或者一方当事人是公民的为1年, 双方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为6个月”, 期限从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1日起计算。电费债权在判决履行期间仍未实现的, 供电企业应及时提出执行申请。对于那些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的, 还应提请法院采取强制措施以保障供电企业的利益。《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第6项及《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 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定、判决, 拒不执行的, 可根据情节轻重对当事人处以罚款、拘留, 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2) 参与分配。参与分配是在执行程序开始后, 申请执行人以外的债权人, 因债务人财产不足清偿债权时, 向法院申请就所有债权公平受偿的法律制度。债权的平等性决定了没有担保的债权不存在优劣之分, 因此, 已取得执行依据或者正在诉讼中的电费债权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试行) 》, 对那些财产不足的欠费用户, 适时提出参与分配, 以减少损失。

2 非讼方式解决电费纠纷

根据《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等规定, 通过非讼方式解决电费纠纷, 主要有督促程序和仲裁等。

(1) 督促程序。督促程序, 又称支付令程序, 是指法院根据债权人申请, 以支付令催促债务人限期履行债务的程序。督促程序是以支付令催促债务人履行债务, 债务人若在法定期间不提出异议又不履行债务的, 支付令即具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督促程序具有方便、快速、及时、经济的优点, 适宜解决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债权债务纠纷。

为规范使用督促程序, 可在供用电合同补充条款中埋下伏笔, 如约定用户欠费时应签订“电费欠费确认协议”。对于该协议, 可事先根据《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督促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 设计成支付令要求的形式, 不留缺漏。在用户即使签订欠费协议也不能及时结清电费的情况下, 可尝试通过督促程序催讨欠费。

(2) 仲裁程序。仲裁, 是指争议双方在争议发生前或后达成协议, 自愿将争议交给第三者作出裁决, 双方有义务执行的争议解决方法。我国有劳动仲裁和经济仲裁之分, 前者是必经的前置程序, 后者当事人可自主选择。仲裁与诉讼在电费纠纷解决上, 并无实质区别。仲裁也可通过法院进行财产保全, 加大电费清偿的保险系数。

3 其他方式解决电费纠纷

其他方式, 是指诉讼及非讼程序以外的方式。比较而言, 通过诉讼及非讼方式清偿欠费, 大致都存在时间长、成本高的特点。因此, 在选择诉讼与非讼程序前, 应根据经济和谦抑原则, 首先尝试以下方式:

(1) 通过律师函催告欠费。律师函, 是指律师接受客户委托就有关事实或法律问题进行披露、评价, 进而提出要求以达到一定效果而制作发送的专业法律文书。其实, 诸多电费纠纷未必都要提请法院解决。电费拖欠案件大都权利义务关系明确, 事实相当清楚, 基本不存在什么疑难问题。实践证明, 用户拖欠电费未必都是恶意, 供电企业若通过法律顾问发出律师函, 敦促用户及时缴纳电费及违约金, 部分案件还是能够在公堂之下妥善解决的。

(2) 通过电力管理部门协调。电力管理部门是指县级以上政府经济主管部门、电力监管委员会等。对于有些行政机关、国有企业等发生的欠费, 应尝试通过电力管理部门从中协调, 达成还款协议, 即使未能达成协议的, 也应形成书面会议纪要, 及时中断时效。根据电监会《电力争议调解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 通过行政调解方式解决供电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供用电合同纠纷, 亦不失为新的选择渠道。

(3) 通过村民委员会协调。边远村民拖欠电费, 司法乃至国家力量有时显得笨拙甚至鞭长莫及。在乡土熟人社会中, 基层自治组织的力量或影响往往会异乎寻常地有效。对于偏远山村等村民欠费的, 可考虑通过村委会或宗族力量协调催讨。笔者在某基层单位就遇到过这样的例子。某村民恶意欠费达2万余元, 久拖不还, 该单位用电业务副班长 (原电管站工作人员) 通过该村某“无业青年”催讨, 该青年随即到欠费村民家, 称“不还电费即不走人”, 拖欠多日的电费5日内即告清偿。此事听来荒诞, 但对于那些“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部分用户, 借助某种程度的“私力救济”或许还是管用的。

新民诉法对电费债权保护的影响 篇3

1 举证、申诉、执行, 基层供电企业电费债权民事诉讼长期面临的三大难题

由于老民诉法等相关法规之前对于民事诉讼进程中的举证、时限、执行等问题的规定模糊等原因, 基层供电企业的电费债权民事诉讼过程漫长, 执行艰难。

1.1 举证难

基层供电企业在电费债权民事诉讼中, 限于人力、物力等原因, 常常在相关案件中取证困难, 民事诉讼效果不佳。

1.2 申诉难

老民诉法等相关法规之前对于民事诉讼进程中的一些时限, 如再审申请审查时限等无明确规定, 对于申请再审法院规定模糊, 导致法院“依法”无限期地搁置当事人的再审申请的情况屡屡出现。此外老民诉法有些规定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效果不佳, 如规定申请再审, 既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提出, 也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 但在实际操作中, 申请再审必须先向原审法院提出, 原审法院做出驳回申诉裁定后, 才能向上一级法院申诉。对于申诉, 原审法院虽会组成一个新的合议庭, 但可以想象在同一法院中, 人情、面子因素对新合议庭会有很大的影响, 更何况许多案子都是审判委员会讨论过的, 处理申诉案时, 还是这些审委会成员再过一遍, 翻案可能性微乎其微。

又如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 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两年内提出, 但在实际的电费债权民事诉讼过程中, 由于种种因素而未能很好的保护电费债权, 而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两年后, 基层供电企业却又发现了重大证据等, 想提起法院再审, 却因已经过了老民诉法规定的申请再审期, 而导致无法为企业挽回损失的情况完全有可能发生。

1.3 执行难

(1) 老民诉法规定, 执行员在接到申请执行书或者移交执行书之日起, 应当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有的欠费用户接到执行通知以后, 利用时间差隐匿、转移可供执行财产, 执行通知反而给被执行人逃避债务的行为提供了机会; (2) 老民诉法中, 可以作为基层供电企业促使欠费用户履行判决裁定的措施, 因欠费企业违法成本相对较低, 效果不理想; (3) 由于供电企业属于中央直属的国有企业, 而欠费用户在地方常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地方保护主义而导致基层供电企业无法按时、足额执行的情况时有耳闻; (4) 有一些被执行人, 尤其是一些企业欠费用户钻老民诉法关于执行的期间规定不完善的法律空子, 靠“拖”字诀, 将基层供电企业拖入困境。

2 新民诉法细化再审事由, 明确再审特殊情形及各类期间, 更加符合基层供电企业电费回收工作的实际情况

老民诉法中对于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情形严格限制为5种, 将检察院可以提出抗诉的情形规定为4种, 新民诉法中均将之拓展、细化为十三项再加一款, 更加具体化, 使当事人更加明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提起申诉。而且明确规定人民法院收到检察院的抗诉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再审的裁定。这些新增法条, 对电费债权民事诉讼都有积极的影响。如新民诉法中符合重审规定中的第五项“对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 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 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 这就意味着在前述诉讼案件调查举证难中, 即使管辖法院以举证不足为由驳回了诉讼请求, 只要基层供电企业确因客观原因无法收集证据, 并以书面形式向管辖法院提出了调查收集相关证据的申请, 人民法院就必须受理本诉讼, 而且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相关证据的调查收集的责任人。基层供电企业将从繁杂、困难的调查举证中有所解脱。

新民诉法中在“当事人申请再审, 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两年内提出”的基础上明确:“二年后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 以及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 徇私舞弊, 枉法裁判行为的, 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以上关于再审特殊情形的规定, 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基层供电企业对于电费债权主张的期限, 增加了收回陈欠电费的可能性。尤其对于数额特别巨大的电费债权, 即使是在欠费用电客户已经破产, 表面上已经没有属于可供直接执行的属于破产企业名下的财产的情况下, 只要基层供电企业发现了符合该法条中存在情况的线索, 仍然可以向司法机关继续主张自己的权利, 而且只要在发现线索后三个月内提起再审申请, 距离上一审时间的长短不再受两年的限制。

新民诉法中明确规定申请再审应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 这就大大减少了基层供电企业多头申诉、重复申诉带来的巨大工作量。新民诉法还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三个月内审查。这一对于人民法院收到再审申请的审查期限的严格规定, 大大缩短了电费债权民事诉讼时间, 这对于既要求保证电费回收的量, 又要求保证电费回收的质———速度, 都有积极意义。

3 新民诉法强化执行, 更利于电费债权保护

3.1 新增立即执行、财产报告制度, 降低欠费人转移财产可能性

新民诉法新增了“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并有可能隐匿、转移财产的, 执行员可以立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这两款规定。这意味着只要执行员收到了执行书, 基层供电企业就可以第一时间对电费欠费人的财产进行执行, 加快了执行速度;而对于财产申报, 以及需申报执行通知日前一年的财产状况的规定, 大大增加了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的透明度, 这就大大降低了电费欠费人隐匿、转移财产的可能性。

3.2 强化联动机制, 提高执法力度, 增加欠费人的综合成本

由于目前用户的电费交费情况没有纳入到社会征信体系之中, 所以用电客户尤其是企业用电客户的交费情况不会影响到其在金融机构中的信用等级, 换言之, 是否欠交电费对其贷款业务没有丝毫的影响;供电企业由于种种限制, 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吃哑巴亏, 不能将欠费用户情况直接在媒体上公布, 即是否欠交电费, 是否是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的“老赖”, 不会影响其社会形象;供电企业对于欠费用户只能加收相对于巨额欠费数额少的可怜的违约金, 根本不会让欠费人觉得“肉痛”;对于拒不执行的欠费用电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 更是无任何有威慑效力的措施。以上3点大大降低了用电客户欠交电费的综合成本。

新民诉法在老民诉法中关于促使当事人履行判决裁定规定的基础上, 新增了一系列操作性强的规定, 大大增加了被执行人因拒不执行而带来的违法成本, 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明确“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或者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限制出境, 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 (2) 在新增的财产报告制度中明确“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 (3) 大幅度提高了对不履行判决、裁定的罚款数额, 如老民诉法中规定如果不履行法院判决、裁定的, 对个人的罚款为一千元以下, 对单位是三万元以下;新民诉法中规定对个人的罚款提高到一万元, 对单位的罚款金额也明确为一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

3.3 新增执行异议制度, 规避对欠费用电客户的地方保护

新民诉法中针对地方保护主义做了重大修改: (1) 增加了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如果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 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 促使人民法院尽早地督促执行; (2) 规定了变更执行法院的制度, 并且均严格规定了时限。以上修改赋予了基层供电企业在电费债权民事诉讼执行中, 向上一级法院申请执行的权利。上一级人民法院经过审查, 如果确实属实, 可以责令原审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执行, 也可以决定由其他法院执行。这些规定从法律层面上, 很大程度的降低了地方保护主义对于基层供电企业在电费债权民事诉讼胜诉后, 影响执行的可能性。

3.4 延长申请执行期间, 破解用电欠费客户的“拖”字诀

上一篇:防治指南下一篇:人的技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