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理公司解散债权债务如(精选4篇)
何处理公司解散债权债务如 篇1
公司解散债权债务如何处理
甲方(上海某会展服务有限公司)在 2005年3月28日之前为乙方(上海某信息有限公司)制作展台,乙方截止 2005年3月28日累计欠付甲方账款共计人民币130000元整,针对这笔款项,乙方于 2005年3月28日向甲方制定了还款计划书,根据该还款计划书:从2005年4月起,乙方将根据该公司的资金情况,每月尽可能多的向甲方还款。还款计划书出具后,乙方以丙方(上海某广告有限公司)的帐户在 2006年1月23日向甲方支付了5000元,之后就再未履行还款义务。经调查发现乙方于 2005年10月20日登记注销,金某、朱某是乙方的股东,金某、朱某作为公司股东,在注销登记时承诺对乙方的债务承担责任。根据这一情况,甲方以金某、朱某为被告诉至法院要求承担付款义务。
调查经过:
本律师在接受甲公司的委托后,对乙公司的工商登记资料进行了调查,查阅了内档,了解到乙公司已经依法解散,但是乙公司的两名股东在公司注销时都签了保洁单,承诺乙公司的一切债务由两人共同承担。
审理结果:
双方在法院主持下进行了调解,被告承诺在两个月内偿还欠款。
办案心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全部
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第一百八十五条“清算组在清算期间行使下列职权:(一)清理公司财产,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二)通知、公告债权人;(三)处理与清算有关的公司未了结的业
务;(四)清缴所欠税款以及清算过程中产生的税款;(五)清理债权、债务;(六)处理公司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财产;(七)代表公司参与民事诉讼活动。”第一百八十六条“清算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六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债权人应当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内,向清算组申报其债权。债权人申报债权,应当说明债权的有关事项,并提供证明材料。清算组应当对债权进行登记。在申报债权期间,清算组不得对债权人进行清偿。”第一百八十八条“清算组在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发现公司财产不足清偿债务的,应当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公司经人民法院裁定宣告破产后,清算组应当将清算事务移交给人民法院。”第一百八十九条“公司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应当制作清算报告,报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并报送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公司登记,公告公司终止。”
本案当中涉及“公司解散后债务承担问题”。公司在申请解散时股东要成立清算组,由清算组承担债权债务的清算。如果资不抵债的,应当申请破产。否则视为有能力承担债务,那么解散后股东有义务承担债务。但时效为2年,超过两年的不承担。当事人在遇到欠款纠纷时,要及时的行使自己的权利,积极的向债务人主张,以免公司解散后,使自己的债权陷入无法实现的危险中。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公司股东要求退付股金应如何处理 篇2
被告:黎国华
基本案情
余路、洪文秀、蔡明、徐东海、卢方元于1995年8月8日共同投资开办船厂,船厂为独立法人,组织形式为股份有限责任制,余路为董事长,黎国华为副董事长。1998年11月13日,全体出资人为提高船厂的经济效益,决定对船厂的经营机制进行转换。同月28日进行公开招标,黎国华中标。同日,黎国华与余路等五人在清点财产后,签订了一份承包经营合同。合同承包期为三年,即1998年12月1日至2001年11月30日止。合同签订后,黎国华即接收了承包企业。1998年12月11日,经工商机关核准,变更黎国华为法定代表人,企业名称变更为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并核发了执照。1999年6月7日,黎国华与余路等五人因交纳承包费和承担费用问题发生争执,余路等五人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黎国华给付余路等五人承包款155000元(核至2000年6月30日),并支付逾期付款违约金16380元。2001年4月9日,公司召开股东会议,决定终止企业承包经营合同,收回黎国华的承包权。同年6月6日,黎国华与余路等五人签订了一份退伙协议书。协议书载明,解除黎国华与余路等五人在1998年11月28日签订的承包合同;有限公司股份为:黎国华壹股份、余路壹股份、洪文秀壹股份、蔡明壹股份、徐东海半股份、卢方元半股份,共计伍股份;现经协商,黎国华自愿退股;双方共同所有的公司自估价值为85万元,每股价值17万元,即黎国华享有退股金17万元;余路等五人应在2001年6月30日将应付黎国华的17万元退股金一次性交给镇工办代为保管,待双方结清合股期间账目、财产清点、交接以及黎国华将公司的原有证件交给镇工办之日,由工办直接交款给黎国华;如一方违约,则违约方以其50%股额作为违约金赔偿给无违约方;黎国华可延续经营到2001年6月30日止。黎国华经营到期后,余路等五人按约将17万元退股金以银行存单形式交镇工办保管。2001年7月3日,黎国华与余路等五人对公司财产进行清点、交接,经清点,黎国华除交原有公司财产外,因其在经营期间添置了部分财产,故余路等五人尚应找补给黎国华2700元。同日,黎国华还将公司有关证件交镇工办。后因对合股期间的账目未能全部结清,余路等五人只付给黎国华退股金50000元,其余款项未付。为此,黎国华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判令余路等五人给付退股款12万元,并支付逾期付款利息1512元。
法院审判
法院经审理对双方在合股期间的争议账目作了认定后,认为黎国华与余路等五人签订的终止承包及退股协议,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应属有效。余路等五人按协议约定的时间和方式将17万元退股金交给镇工办,黎国华也及时将公司证件移交,双方均未构成违约。因双方在当时未能结清合股期间账目,致退股金未能给付黎国华。现经双方对账,合股期间账目已清,余路等五人在扣除黎国华应承担的部分费用后,应将余留退股金给付黎国华。据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判决:一、黎国华与余路等五人签订的终止承包和退股协议应属有效;二、余路等五人应给付黎国华退股金164583.40元(含已付的50000元),款定于本判决生效后十五日内付清。
余路等五人不服法院生效判决,向检察机关申诉。检察机关审理后认为:原判认定事实不清,对案件法律关系定性错误。据工商资料证实,双方争议的企业,是由双方当事人按一定的出资比例在1995年8月8日成立的股份有限责任制企业。1998年12月11日,经股东大会同意,工商部门审核批准,该企业改为有限公司,各股东出资额不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合伙企业在其名称中不得使用‘有限’或者‘有限责任’字样。”原审法院以“合伙纠纷”为案由,对本案进行审理系属对案件定性不当。本案双方发生的股权转让纠纷应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调整的范围。原审法院由于将股权转让误认为是合伙纠纷进行审理,最终导致判决结果错误。为此,检察机关依法向法院提出抗诉。
法院在再审过程中,将案由改为股权转让纠纷。后经法院主持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和解协议。
法理评析
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始终未对合伙纠纷案由提出异议,原审法院也没有及时发现案件的定性不当,案件审理出现了按照合伙纠纷审理,判决却适用公司法判决的情况。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当事人自身对企业的性质没有很好的认识,没有分清合伙企业与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别,误将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表述为退伙;二是原审法院没有很好地审查案情,导致认定事实不清,将公司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误认定为是合伙纠纷。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黎国华向法院起诉的请求是:判令余路等五人给付退股款12万元,并支付逾期付款利息1512元。对于该请求,应如何处理呢?首先,应查明黎国华所属企业的性质是什么。因为不同性质的企业,是由不同的法律规范来调整的。有限责任公司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调整;而合伙企业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来调整。其次,应判明黎国华诉讼的请求是什么。本案中,原审法院认定的双方当事人所属企业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黎国华诉讼请求是给付退股金12万元及支付逾期付款利息1512元,这与事实并不矛盾。但由于原审法院没有查清“退股金”在本案中是指什么,误将“退股金”认定为合伙人退伙,把双方当事人的纠纷误认为是合伙纠纷,最终使案由定错。因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四条规定:“股东在公司登记后,不得抽回出资。”本案的事实也是黎国华将自己的股份转让给余路等五人。这里的“退股金”事实上是股东之间的内部股权转让。因此,原审法院将案由定为合伙纠纷是错误的,正确的应是再审所认定的股权转让纠纷。
原审法院将案由定性错误,导致案件处理不当。
1、案由定性错误,会使案件的性质完全改变。本案中的股权转让纠纷,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之间,在转让股权中发生的纠纷;而合伙纠纷,是组成合伙的合伙人之间的纠纷。如果将股权转让纠纷,认定为是合伙纠纷,那么会使案件的性质完全改变。因为股权转让纠纷是发生在有限责任公司里的;而合伙纠纷是发生在合伙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与合伙企业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其所承担的责任也是完全不同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第二条规定:“合伙企业,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2、案由定性错误,会使案件适用的法律也相应地改变。如果将案由定为股权转让纠纷,其所适用的法律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而如果将案由定为合伙纠纷,就必须适用相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来调整。假如案由认定为股权转让纠纷,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或者认定合伙纠纷,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这都是错误的。本案中就出现了案件定性为合伙纠纷,判决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情况,这种做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公司如何处理“加班与被加班” 篇3
那么如何规范企业员工加班制度、如何准确计算加班费、加班常见的争议和误区等问题,避免劳资冲突及纠纷产生,为企业HR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HR们共同探讨下。
加班的法律依据
《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150%的工资报酬;(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200%的工资报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300%的工资报酬。
企业的HR都很明白加班报酬的规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计算方法,《劳动法》中报酬计算法是指在原有工资报酬的基础上乘以不同形式的比例,而不是简单的相加。例如:一天工资为200元,以节假日为例,计算加班的方法是:200×300%=600元,而不是200+(300%×200)=800元的计算方法。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
同时,如果用人单位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50%以上100%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如何处理自愿加班与非自愿加班?
案例:李某就职时与公司签订一年劳动合同,从事公司文案工作。确定工作时间为每日8小时,每周40个小时,公司按时支付李某月薪。李某在工作期间努力完成任务,当日工作8小时内未完成,所以下班后自愿加班完成工作任务。一年以后,李某对公司的工作安排难以承受,就在合同期限届满时表示不再续签劳动合同,但要求公司支付其一年内延长工作时间的加班工资,并出示了一年内延长工作时间的考勤记录。公司对王某不愿续签劳动合同表示遗憾,但认为公司实行的是计时工资制度,并另有规定的加班制度,公司并未安排王某延时加班,王某延长工作时间是个人自愿行为,公司不能另行支付加班工资。双方于是发生争议,李某提起诉讼。
最终判决:《劳动法》中规定:用人单位支付加班工资的前提是“用人单位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劳动者在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即由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用人单位才应支付加班工资。如果不是用人单位安排加班,而由劳动者自愿加班的,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加班工资,同时考勤制度不可以作为举证依据。所以法院最终以李某加班未履行公司规定的加班审批手续,属于自愿行为,法院不予支持李某的诉讼。
何处理公司解散债权债务如 篇4
公司近期有一位员工提出离职,公司在接到他的离职申请后,与部门领导沟通了一下,觉得他没有特别重要的工作需要交接,只需简单的办理一个离职手续就可以走了,所以HR部门就通知他当天办完所有离职流程就可以不用来上班了,但该员工声称他是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提前30天提出离职的,所以一定要呆满30天才离开。
我们很清楚他想混这30天的工资,请问这种员工应该如何处理?
本案情十分简单,但涉及具体的离职操作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也会牵扯劳动纠纷。
一、案情简述
1、员工离职。员工按照劳动合同法提前30天提出离职,于是认为应当待满30天才离开公司。
2、公司想法。该员工没什么特别重要工作交接,办理简单离职手续就可以离开公司了,要求当天办完手续当开离开,不能来混这30天的工资。
3、存在问题。面临员工和公司不同的想法,应当如何处理?
二、个人建议
针对本案中员工和公司对离职天数或离职流程的不同理解,结合实际经历,应当这样来看待这个问题。
1、看法规理解。劳动合同法37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该规定应当包含以下四个意识:一是劳动者提前30日提交的辞职申请在法律上具有书面解除劳动合同的效力,与用人单位相关领导同意或批准与否无关,劳动部《关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有关问题的复函》(劳办发[1995]324号)明确规定“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无需征得用人单位的同意”。所以,劳动最好以EMS发出辞职信并保留好证据。二是劳动者将辞职申请送到人事部门或所在部门即可。再次,劳动者提前30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后,在这30日内仍要继续上班。最后,送达离职通知之日起30日后,用人单位应及时与劳动者进行工作交接。
2、劝部门领导。根据劳动合同法37条规定,本案中员工的做法和理解是合法的,相反,部门领导的理解和做法就欠妥了,这时,HR者一要站在法规的角度对该部门领导给予解释;二要站有和谐劳动关系的角度要劝部门领导,具体让员工什么时候离开公司,可以与员工协商处理,而不能强制要求员工当天办离职手续、当天就离开公司,否则员工如果严格按法规规定,可能会惹来劳动纠纷;三是劝部门领导不要急于给当事员工或其他同事表明自己的观点,可以让其他同事或HR部门去给当事员工做一下思想工作。
3、劝离职员工。法律虽然规定提前30天离职申请后可以再工作30天,但通常情况是:员工一旦提出离职,多数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工作状态不会太好,这完全取决于员工的职业道德和公司管理水平(比如: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等),而且领导一般会认为“员工提出离职如果还继续上班,不但影响自己工作,而且还会影响其他员工,另外,有的员工提出离职是基于找到其他好的工作也想早点离职”。基于这些想法和实际情况,还是应当与离职员工充分沟通,既站在员工收入、良好退路角度考虑,也引导员工站在公司领导、工作连续性考虑,力争找到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离职时间,既不是30天后,也不是当天办手续当天就离开。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员工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离职的,而且做到了好说好散,甚至不少离职的员工后来又返回公司上班。
4、混工资难听。案中说员工想混30天工资,这种说法是“先入为主、想当然或道听途说”,没有事实根据,更不能当着离职员工的面讲,否则只能“激怒员工”,把问题复杂化。
【何处理公司解散债权债务如】推荐阅读:
产险公司如何处理好客户投诉07-06
公司注销后的财产权益如何处理12-04
公司债务纠纷处理办法08-16
公司解散12-03
公司解散诉讼10-22
公司司法解散09-02
公司解散清算11-23
公司解散案例10-11
公司司法解散制度06-10
公司解散诉讼制度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