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债权人的责任(共10篇)
对债权人的责任 篇1
除了股东之外,债权人可否纳入董事民事责任的范围?我国现行《公司法》第153条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损害股东利益的,股东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显然该法仅规定了股东作为董事民事责任的范围予以保护,却将债权人排除在外。本文认为,董事对第三人责任并非以直接损害第三人为必要条件,只不过是由于董事有违反规定的行为而赋予第三人的一种特别权利。从理论上说,虽然公司为股东所设立和拥有,为董事和经理所实际控制,但公司的债务并不是股东的债务,更不是公司职工的债务,因此公司的债权人就难免在公司董事工作疏忽或者恶意情况下受到损害。另外,公司不仅以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为目的,而且还担当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如公正公平地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我国公司立法应当对公司债权人提供特别保护,董事对第三人民事赔偿责任中的第三人范围应当包括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
董事的个人责任,是指董事因为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赔偿、补偿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董事的民事责任是我国《公司法》及相关法律中关于董事个人责任规定中最为薄弱的部分。从我国《公司法》第21条和第150条规定来看,强调了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不当利用关联关系或者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简单化了董事对公司的赔偿责任与董事对债权人等第三人赔偿责任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董事对债权人的损害赔偿责任。仅在现行《证券法》第69条规定,“发行人、上市公司公告的招股说明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财务会计报告、上市报告文件、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以及其他信息披露资料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发行人、上市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发行人、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及保荐人、承销的证券公司与发行人、上市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是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而我国《公司法》缺乏一般性规定。不难看出,在公司内部人控制盛行的今天,尤其是部分非上市的股份公司不受证券法调整的情况下,对股份公司债权人等第三人合法权益保护是与发展市场经济不相协调的。然而,从保护受害人利益及恢复正义的角度来说,民事责任却又是最为直接和最为重要的一种责任形态。在民事责任中,损害赔偿责任被认为是民事责任中最重要、最常用和最有效的责任形式。因此,加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对债权人的损害赔偿责任研究可以为完善公司法及相关法规提供理论支持,有利于进一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公司董事对债权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法理依据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冲突。
一、股东有限责任制度与债权人利益冲突
任何一项法律制度的设计都是在人们相互之间利益的分配和调整,最终引起人们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变动。在一定的时空下,利益总量是一定的,一方的利益增长必然以他人利益的相对下降为条件的。股东有限责任制度减少了股东的投资风险,但它却是以牺牲另一方利益为代价的,其中最主要是公司债权人利益。股东对公司债务仅以其所持股份为限承担责任,这就意味着公司不能清偿其债务时公司债权人利益被迫落空。通过股东有限责任,将公司不能偿还债务的风险由股东转移给公司债权人。在公司股东和公司债权人利益相冲突的时候,由股东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不能排除以牺牲债权人利益向股东利益倾斜的可能。大家知道,法律的目的是要以实现公平正义为己任,而公平正义在交易中体现为交易各方利益的平衡。为了恢复被打破的平衡关系,公司立法设立了一系列的原则,例如资本确定原则,资本维持原则和资本不变原则等。通过分析和实践来看,资本三原则保证公司有一定的责任财产和保证该责任财产的维持,为债权人债权的实现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但是,在公司成立之后,公司的财产状况因公司的经营而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故而法定资本原则仅能保证公司在设立之际拥有公司章程规定的资本额,不能保证公司在设立之后的每时每刻都具有公司章程规定的资本额。资本维持原则与股东并无直接利益关系,加上股东受有限责任制度的保护,因而对董事违反此原则漠不关心,而公司债权人因为一般不参加公司经营管理却无能为力。另外,我国《公司法》为鼓励投资,改过去的法定资本制为现在的折中资本制,规定有限公司股东、股份公司发起人设立公司时可以分期缴纳出资,导致两年内公司的注册资本尚未完全到位的可能性。为此,债权人在与公司交易时应当知道公司的注册资金尚未完全到位的事实,并据此判断现阶段公司的财务实力和做出谨慎决策,从某种程度上说相应增加了债权人利益不能实现的风险。在公司实践中,不乏控制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制度,规避法律义务,逃避契约义务,欺诈债权人;在关联公司关联交易关系中,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损害债权人利益。因此有限责任制度的引入,使公司债权人处于相对股东的弱势地位,从而使风险与利益相一致的原则遭到破坏,产生了对公司债权人特别保护的必要。
二、公司机关制度与债权人利益冲突
董事会是股份有限公司必设机关,董事作为公司机关担当人,其在以公司名义为公司行为时,其人格即为公司人格所吸收。因而一般认为,董事的行为非担当董事的自然人的个人行为。对董事行为的后果,不论是其职责范围内的行为还是其职责范围外行为,不论是对相对人有利的行为,还是对相对人不利的行为,均由公司承担,与董事个人没有直接法律关系。这就表明董事行为就是公司机关行为。因此,在董事以公司名义与相对人发生债权债务关系时,作为相对人的债权人于是指望公司而不是公司董事来履行债务。但是在公司出资不实,公司实有的责任财产小于公司标示的责任财产,公司即将陷于破产而相对人不知情时与公司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由于董事的行为后果由公司承担,债权人的债权就极有可能得不到实现。根据公司机关制度,机关担当人的职务行为由公司承担法律责任,造就了作为行为人的机关担当人在特定情况下实施对公司债权人不利的行为,导致公司机关制度与债权人利益在特定情况下发生冲突,因而公司债权人有必要董事赔偿责任制度来加以保护。
三、董事责任制度缺陷与债权人利益冲突
我国《公司法》只规定公司董事对公司承担忠实义务、谨慎注意义务和竞业禁止义务。董事在代表公司进行活动时,如果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没有履行其应尽义务而致使公司受到损失时, 应当对公司承担赔偿责任。然而, 董事在执行职务时是否就其过错行为对公司债权人负责,如董事对外代表公司进行活动时是否就其侵权行为直接对债权人承担责任,该法对此没有明文规定。那么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 公司董事的侵权行为就是公司的侵权行为,应由公司对债权人承担责任,而董事对第三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因公司法上缺乏特别规定而予以免责。当董事的侵权行为使公司遭受灾难性损害甚至成为公司破产的原因时,公司债权人的债权就面临公司不能清偿或不能完全清偿而有过错的董事却能免责的窘境。但依据传统公司法理论,公司债权人除非依据其与公司之间的契约主张权利外,不得参与公司事务的管理活动。因此,董事损害公司资财的行为势必在一定程度上侵害公司债权人利益,增加了债权人利益不能实现的风险。由此可见,董事责任制度缺陷凸现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必要性。
确保董事自由经营公司与有效防止董事滥用经营权,保护公司利益和包括债权人在内的第三人利益,保护投资者积极性和促进公司良性发展,适当强化股份公司董事责任,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实现法律公平正义之价值,也有利于我国股份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和公司治理水平提升,从而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剑峰:公司法人格否认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J].中国法学, 2005 (2) :117~120
[2]张勇健:新公司法的先进理念与公司诉讼[J].法律适用, 2006 (1—2) :30
[3]郑莹:有限责任制度下的债权人利益保护[J].辽宁大学学报, 2006 (1) :154
[4]曹顺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损害赔偿责任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277~379
[5]徐学鹿:商法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0:320
[6]张文显:法理学[M].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29~150
[7]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下卷) [M].郭大力、王亚南.商务印书馆, 1974:505
[8]范健:商法[M].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06
[9]张忠野:公司治理的法理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51~160
[10]胡滨曹顺明:论公司法上的经营判断规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5 (1) :38
对债权人的责任 篇2
示的答复
(2003年10月20日 [2003]民二他字第39号)
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甘高法[2003]176号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在诉讼时效期间,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十一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债权人将主债权转让给第三人,保证债权作为从权利一并转移,保证人在原保证担保的范围内继续承担保证责任。
二、按照《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断,连带保证债务诉讼时效不因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断而中断。按照上述解释第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连带责任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内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自该要求之日起开始计算连带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最高人民法院对<关于贯彻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十二条”司法解释有关问题的函>的答复》是答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其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全国
有资产。因此,债权人对保证人有公告催收行为的,人民法院应比照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条的规定,认定债权人对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中断。
此复
对债权人的责任 篇3
关键词:继承 债权人 债权
继承关系中的债权人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他与已经死亡的被继承人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但是由于被继承人的死亡,这种债权债务关系就转化成了债权人与被继承人的财产继承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在继承完成后,债权人有权向继承人行使债权。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由于国情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债权往往无法实现,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法律问题。
一、继承关系中债权人利益受到侵害的表现
在继承关系中,债权人、被继承人和继承人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利益关系,债权人原本与被继承人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但当被继承人死亡,继承人继承财产后债权人就与继承人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债权人在被继承人生前是向被继承人主张债权,在被继承人死亡继承完成后是向继承人主张债权。所以,司法实践中,债权人利益受到侵害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被继承人生前侵权
被继承人作为原始债务人,其生前为了逃避债务往往采取各种隐蔽手段转移财产,减弱自己偿还债务的能力,比如说将自己的财产无偿赠与他人,或者以低于市场价值的价格变卖财产。由于被继承人转移财产的行为经常不易被债权人察觉,所以当被继承人死亡债权人发现债权无法实现时已经陷入了死无对证的尴尬境地。
(二)继承人侵权
被继承人死亡后继承完成时,继承人作为新的债务人具有积极履行债务的义务,但继承人为了逃避债务往往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规避,侵犯债权人的利益。一种是继承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侵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比如说,当债权人无法了解继承情况的情形下,被继承人的财产由继承人继承并且继承人本身存在资不抵债的情形,这种情况下,继承人就很有可能会直接利用被继承人的遗产去偿还自身的债务,致使债权人无法实现债权。另一种是继承人为了逃避债务,故意转移财产,削弱自身偿还能力,侵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这种情形与被继承人生前侵权行为比较相似,多表现为通过各种隐蔽手段转移、变卖其由被继承人处继承的财产,使债权人的债权无法实现。
二、继承关系中债权人利益受到侵害的原因
继承关系中债权人利益受到侵害,这是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淡薄、诚信缺失的一个主要表现,也体现了我国对于债权人利益保护方面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其主要原因包括:
(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淡薄、诚信缺失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债权债务关系原本就是以诚信为基础的一种权利义务关系。债权人与被继承人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无论是被继承人还是被继承人死亡后继承其财产的继承人都应当积极履行负担债务,维护债权人债权的实现,而不是如前文所述利用各种手段逃避债务,损害债权人利益。这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淡薄、诚信缺失不无关系。我国是一个人治大于法治的国家,公民知法、守法以及用法律手段捍卫自身权利的意识普遍不强,这不仅表现为被继承人、继承人在侵害债权时对自己行为违法性的不以为然,也表现为债权人利益受到侵害后的无可奈何。
(二)对继承关系中债权人利益保护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继承法采用的是有限责任的继承制度,即继承人仅以继承所得的遗产来偿还被继承人的债务,不连带其自身的财产。该项制度保护了继承人的利益,但针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却存在明显不足:第一,没有规定如何确定遗产的范围。遗产范围的确定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它关系着继承人的责任范围以及债权人的权利范围。遗产范围不确定就使得继承人在享有有限责任的同时不承担相应的义务,债权人也无法主张权利,这无疑对债权人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第二,没有规定确定继承的期限。被继承人死亡后,继承人可能接受继承也可能放弃继承,在继承关系确定之前债权人无法主张权利,未知的期限不仅不利于债权人也不利于遗产的管理。第三,没有规定债权人主张权利的法律手段。如前所述,当被继承人生前或继承人出现恶意侵害债权人债权的行为时,我国继承法并没有规定债权人应当如何保护自身的利益。
三、维护继承关系中债权人利益的措施
(一)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
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是其知法、守法的基础,国家应当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普法宣传活动,尤其是在一些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法律意识淡薄是造成许多案件的根源。法律意识也是公民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也是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石。
(二)完善关于继承中债权人利益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
国家应当尽快修改《继承法》中不符合现状的规定:第一,应当建立遗产确定制度。这包括价值的确定和期限的确定。在被继承人死亡后,继承人若接受继承自愿承担有限责任便应当在合理期限内向主管机关申报遗产清单,确定遗产范围。这个期限可以定为30天,特殊情况下延长30天。主管机关以公证处为宜,司法实践中公证处业务不足,有能力承担此项任务。若继承人未在期限内申报遗产清单,其有限责任便转化为无限责任,这对督促继承人尽快确定遗产起到了一定的规制作用。第二,设立债权人遗产管理请求权。当被继承人生前或继承人出现侵权行为,债权人有权向法院请求对遗产进行管理,这与财产保全制度很类似,可以杜绝遗产因恶意行为减少或消失。当法院对遗产进行管理后,被继承人或继承人即丧失了遗产管理权。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继承关系中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这个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可以平衡被继承人、继承人与债权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也能遵守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法律原则。因此,我们应当尽快通过立法形式赋予继承关系中的债权人与继承人平等的地位,这样其利益才能得到本质上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龙为球.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2] 张玉敏.财产继承中债权人利益的保护[J].现代法学,2012.2.
试论债权让与人权利瑕疵担保责任 篇4
一、概述
所谓“债权让与”是指不改变合同内容, 债权人通过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的方式将债权移转至第三人。所谓“让与人的权利瑕疵担保责任”是指让与人应保证其所转让的合同权利没有瑕疵, 即不受第三人的追索。如果在权利转让后因权利存在瑕疵而给受让人造成损害, 让与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权利瑕疵担保起源于罗马法上的追夺担保制度。“追夺担保”是指买受人占有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 在第三人基于所有权、用益物权或担保物权等从买受人处追夺标的物时, 出卖人即应对买受人负担保责任。近代许多国家继受并发展了这一制度。《法国民法典》第1693条规定:“债权或其他无形财产的出卖人虽无担保约定, 对于转让时此等权利的存在, 应负担保责任”;《德国民法典》第405条也规定, 如果债权转让是有偿的, 即使不存在担保条款, 让与人也必须保证被转让的债权确实存在并且属于让与人所有;《意大利民法典》第1266条与1267条分别设计到转让人对债权真实存在和债务人的偿付能力的担保问题[1]。在美国法学会编撰的《合同法重述》中, 对转让人的担保义务作了详尽规定, 《合同法重述》第333条规定:“ (1) 除非当事人表明了一种相反的意图, 否则, 依蜡封的转让证书或为了获得对价而转让或打算转让一种权利的一方对受让人负有如下担保义务: (a) 他将不会做任何破坏或损害该转让的价值的事情, 并且他也不知道这种会引起破坏或损害的事实; (b) 该转让的权利是实际存在的, 并且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或从属于任何可用来对抗转让人的抗辩权的, 除非这种限制或抗辩权在转让发生时已由转让人作了说明或显然存在了; (c) 任何证实这种权利的已交给受让人或向他展示以便使他接受该转让的书面文件都是真实的并且是转让人所称的文件。”[2]
在我国合同法的起草中, 最初的专家建议稿第79条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以买卖或其他有偿的方式让与债权的, 让与人对其所让与的债权负权利担保责任, 但下列情形之一除外:第一, 当事人限制或免除担保责任的。当事人可以以特别的约定, 限制或免除瑕疵担保责任, 这是对契约自由的尊重。但是这种契约在下列情况下不生效力: (1) 让与人是以定式合同的方式进行让与的, 此项免责条款一般不生效力; (2) 让与人故意不告知债权瑕疵。第二, 债权让与为无偿时。当债权让与为无偿时, 让与人对于权利的瑕疵不饭担保责任, 但是如果因让与人故意不告知受让人权利瑕疵而给受让人造成损害的, 应负损害赔偿责任。第三, 受让人明知权利有瑕疵[3]。
在我国《合同法》中, 没有对债权让与中的权利瑕疵担保责任作出规定, 构成了明显的法律漏洞。但《合同法》第九章“买卖合同”与第十一章“赠与合同”中有关于瑕疵担保的规定, 让与人的权利瑕疵担保可以参照适用[4], 以有效保护受让人的利益, 维护交易安全。
二、让与人权利瑕疵担保责任的构成要件
构成让与人权利瑕疵担保的要件有以下几个方面:1.瑕疵于债权按法定程序转移至受让人时已经存在, 属于让与人自始主观履行不能;2.权利瑕疵须在合同履行后仍然存在, 否则让与人不负瑕疵担保责任;3.瑕疵担保责任未被有效的特别约定免除或限制, 但如果让与人故意不告知权利瑕疵的, 此类特约不生效力, 让与人仍然要承担瑕疵担保责任。符合上述条件, 即构成了让与人的瑕疵担保责任, 受让人有权在遭受第三人抗辩时对让与人进行追偿。
需要探讨的是, 债权不存在或无效的情况下, 债权让与合同是否有效?
一般而言, 标的物不存在或违法的, 构成合同自始客观履行不能, 合同无效。有学者认为, “以不得让与的债权订立债权让与合同的, 构成让与人的自始履行不能, 应依履行不能的规定而为处理, 所以合同无效。[5]”但对于债权让与合同, 债权一般难以查证, 其存在与否或合法与否, 与有形物相比, 难以为受让人确知, 因此受让人利益应与特殊保护, 除非具备其他绝对无效的事由, 债权让与合同不应因合同客观履行不能而无效[6]。而且对债权让与涉及的各种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进行具体权衡, 从总体上作考虑, 对让与合同的效力也应予以维护, 或者由无过错方决定是否撤销。如让与人有过错, 应承担履行不能的违约责任。
三、让与人权利瑕疵担保的范围
1. 担保受让债权有效存在
债权的有效存在是债权让与的基础, 否则标的自始不能, 让与无效;债权为让与人拥有是债权让与的前提条件, 否则构成无权处分。对此, 美国《合同法重述》第333条, 《魁北克民法典》第1639条, ”《联合国国际贸易应收款转让公约》第12条, 《欧洲合同法通则》第11:204条 (a) , 《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390条, ”《瑞士债法典》第171条, 《埃塞俄比亚民法典》第1964条, 《菲律宾民法典》第1628条, 《澳门民法典》第581条均作出类似规定。
2. 担保受让人免于任何抗辩
我们知道, 无论是在大陆法系上还是在英美法上, 债务人不应由于合同权利的转让而受到损害是一项重要的原则, 因此, 凡债务人在过去可以向让与人提出的任何抗辩在让与后都可以向受让人提出。这样, 在让与通知到达债务人后, 因债务人可对受让人行使的抗辩权或抵销权等使得受让债权存在瑕疵, 从而导致受让人所受让的债权不能实现或不能完全实现。对此, 美国《合同法重述》 (第二版) 第333条, 《联合国国际贸易应收款转让公约》第12条, 《德国民法典》第407条、《法国民法典》第1691条、《瑞士债法典》第167条、《比利时民法典》第1691条、《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382条第3款、《埃塞俄比亚民法典》第1967条、台湾民法典第297条及《联合国国际贸易应收款转让公约》第20条均对此作出类似规定。
3. 担保不得损害或破坏让与债权价值
此外, 债权让与的有偿与无偿对让与人权利瑕疵担保的范围会产生一定影响。在有偿让与的场合, 让与人的担保义务只是涉及被让与债权的“真实性”, 并不及于其“信用性”, 换言之, 让与人所担保的仅为债权的存在, 并不及于债务人的支付能力[7]。关于这一问题, 自罗马法就形成了如下原则:在有偿让与中, 除非让与人和受让人另有特别约定, 否则, 让与人只对受让债权的有效存在负责, 而对债务人实际履行债务的能力不承担责任。即如果当事人间无特约订定, 债权之出卖人, 对于债务人之支付能力 (即清偿能力) , 不负担保责任。《法国民法典》第1695条规定:“出卖人承诺对债务人的清偿能力负担保责任的, 此种承诺仅适用于转让当时的清偿能力, 而不包括将来的清偿能力, 但让与人明确约定对对债务人将来的清偿能力负担保责任的, 不在此限。”德国学者认为, 如果让与是赠与性质的, 则让与人既不对权利瑕疵负担保责任, 也不对债权实现负责任, 但是如果为有偿的合同, 则让与人仅仅担保债权的存在而不担保债权的具体实现[8]。由于让与人向受让人作出的对债务人的履约能力的担保, 是一种加重责任, 各国均规定该担保责任必须由当事人的特别约定作为依据, 不得默示推定。如《法国民法典》第1694条规定:“出卖人仅在其负有义务时, 始对债务人的清偿能力负担保责任, 此种担保责任以其出让权利所得的价金为限。”《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390条规定:“让与人应对受让人所受让的债权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除非让与人在让与合同中承诺对债务人的履约能力承担担保责任, 否则, 让与人对债务人的不能履行不承担责任。”《阿尔及利亚民法典》第245条规定:“如有特别约定, 债权让与人应对债务人的清偿。《瑞士债法典》第171条、《智利民法典》第1907条、《澳门民法典》第581条第2款也做了同样的规定。
四、关于明确债权让与人的权利瑕疵担保责任的立法建议
如上文所述, 关于让与人的权利瑕疵担保责任问题, 我国《合同法》第五章“合同的变更与转让”中没有规定, 法律实践只是借鉴“买卖合同”关于权利瑕疵担保内容的规定, 因此出现了明显的法律漏洞。笔者认为, 要想建立较为完善的债权让与制度, 完善我国合同立法, 可行的办法是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及国际通行的商业惯例, 制定适合于我国的法律条文, 因此, 应将让与人的权利瑕疵担保责任规定于我国未来的债权让与制度中, 内容可涉及以下两点:
1. 让与人应对所让与的债权在履行期限届至时有效存在负担保责任。
如让与人有过错, 应承担履行不能的违约责任。但笔者认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让与人不应承担权利瑕疵担保责任:第一, 当事人在债权让与合同中已经明确限制或免除了让与人的权利瑕疵担保责任的, 依照合同法的意思自治原则, 让与人应免责;第二, 债权让与为无偿时, 由于被让与权利是否有瑕疵对受让人的实体权利并未造成实际上的损害, 让与人无须承担权利瑕疵担保责任;第三, 受让人明知权利有瑕疵而予以接受的。
2. 让与人对债务人的履行能力不负担保责任, 但其提供特别担保的除外。
让与人对债务人的履行能力提供特别担保时, 如果受让人对于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具有过失, 该特别担保消灭, 即让与人对债务人的履行能力不负担保责任。
3. 对有偿无偿让与瑕疵担保责任范围作以区分:
(1) 有偿让与的让与人对所让与的债权负有权利瑕疵担保责任, 并且对让与费用和任何败诉于债务人的费用负责, 受让人明知受让的债权有瑕疵仍接受让与的除外; (2) 无偿让与的让与人对权利瑕疵不负担保责任, 但让与人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无偿的让与附加了负担或报酬性让与的, 对受让人因瑕疵所受损害负赔偿责任。
摘要:在债权让与中, 让与人应保证其对所让与的债权享有合法的权利, 否则应承担权利瑕疵担保责任。让与人的权利瑕疵担保责任仅及于被让与债权的“真实性”, 并不及于其“信用性”。我国《合同法》没有对债权让与中的权利瑕疵担保责任作出规定, 要想建立较为完善的债权让与制度, 完善我国合同立法, 应将让与人的权利瑕疵担保责任规定于我国未来的债权让与制度中。
关键词:权利瑕疵,债权让与,让与人,受让人
参考文献
[1]费安玲, 丁玫译.意大利民法典[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343.
[2]杨明刚.民事疑案判解研究][M].法律出版社, 2002.149.
[3]李永军.合同法[M].法律出版社, 2004.423.
[4]韩世远.合同法总论[M].法律出版社, 2004.558.
[5]史尚宽.债法各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16, 17.
[6]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352.
[7][德]海因·克茨.欧洲合同法Ⅰ[M] (.[日]潮见佳男, 中田邦博, 松冈久合译) .518.
[8][德]海因·克茨.欧洲合同法 (上) [M].周恩梅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1.407.
[9]张俊浩.民法学原理 (下) [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对债权人的责任 篇5
关键词:认缴资本制;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
一、认缴资本制的建立及功能
1.认缴资本制的建立
2013年12月我国对《公司法》进行第四次修订,将一般公司设立登记的资本制度由“分期缴付制”修改为“资本认缴制”,即允许了资本认而不缴、取消了原本的资本缴纳的比例限制和期限要求,建立了完全的资本认缴制。认缴资本制的本质是发起人对公司出资的承诺,重视股东的出资意思表示和公司的资产信用。规定股东可以自由地约定出资额度、形式和期限,并将此约定写进公司章程。这种做法使股东的意思表示自由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同时起到了对外公示和对内约束的作用。资本认缴制与实缴资本制的不同之处在于:资本认缴制不是将公司的注册资本的多少作为衡量公司信用的唯一指标,而是考虑到公司未来的资本可能性,是由资本信用像资产信用的转变。即认缴资本制体现了股东的出资意思表示及公司的资产信用。
2.资本认缴制的功能
认缴资本制取消了对股东的首次出资限额的强制要求,不强制要求对公司最低注册资本的验资程序。这样既简化了公司的设立程序也降低了公司设立的要求。认缴资本制给公司自主经营创造了更为宽松的环境,放宽了市场准入条件使公司的设立变得更为便捷。为小额资本的公司进入市场提供了方便,能够激发公众的创业积极性,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认缴资本制能够使公司的经营更加灵活。认缴资本制允许股东约定出资方式,这样可以更好地平衡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股东的财产,使得物尽其用。在认缴资本制下,由于对于股东的实缴资本没有特别要求,在评估公司的信用水平时就会考虑到该公司在未来可能拥有的实际资产,这样公司的信用就由资本信用转为资产信用,有利于公司信用的建立。
二、认缴资本制对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1.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保障减弱
认缴资本是公司在工商登记机关登记的注册资本只是对股东出资的承诺,并不是股东实缴的出资额。这使得公司的利益相对人可能并不了解公司的实际的资产状况,在交易中会存在一定风险,这就会造成对公司债权人利益的保障减弱,如果公司的实缴资产无法应对市场风险,债权人可能在无形中承担了公司的风险。
2.认缴期不确定使债权人利益得不到保障
1993年至2013年《公司法》都对股东发起人认缴的资本有期限要求:一次性缴清或在两年内缴足。而2013年对《公司法》修改之后确定的认缴资本制只是规定认缴的资本有公司股东自行决定,并没有对认缴的期限作出明确的规定。认缴的期限不确定使得债权人利益的不到保障。
3.债权人缺乏公司信用的知情权
《公司法》仅赋予股东对公司财务的知情权,而并没有确立债权人对公司财务信息有知情权。在改革之前,债权人虽无法直接参与公司内部经营管理,但仍可从公司的实缴资本上判断公司的信用状况。在改革之后,公司的注册资本仅是股东和发起人的承诺出资,其实际出资能力是不确定的。从实缴资本制到认缴资本制的改革使得公司债权人更加难以掌握公司的信用状况,这无疑是增加了债权人所应承担的风险,如不通过其他途径弥补或保障对债权人来说则有失公平。
三、认缴资本制下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措施
1.建立对瑕疵出资股东的违约责任追责制度
股东的出资是公司进行正常经营活动的保证,同时也可以使得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得到保障。《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未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缴足出资的应当补缴,其他发起人承担连带责任。《公司法司法解释三》明确规定了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对债权人的补充清偿责任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承担“相应责任”、“补充责任”或“有限责任”。这些规定可以理解为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对公司瑕疵出资的违约责任制度,但是这些规定中并没有明确未如约出资股东对公司和守约股东的损害赔偿责任问题。因此,我国在认缴资本制度下应进一步建立瑕疵出资股东的违约责任,使得债权人的利益能得到进一步的保护。
2.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在一定条件下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特别是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此制度能够有效地维护法人制度的健康发展。但是目前我国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范围较为狭窄,在操作的标准和執行都存在很多缺失。对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完善要结合我国市场的实际情况,从法人人格否认的内涵理解、适用情形等方面进行完善和补充,发挥出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最优作用,更好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3.建立公司信用信息公开制度
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强化了股东的意思自治,但同时也会因为注册资本与实缴资本信息不一致,使市场主体难以了解交易对象的真实信息,从而增加了交易风险。真实的公司资产信息是市场主体做出合理商业决策的基础,为了使市场主体能够获得交易对象的信用信息,应尽快建立公司的信用信息公开制度。对于公司拖欠银行贷款逾期未还、公司进行活动时因违法违规行为受到行政机关处罚或者公司被起诉后法院判决公司承担违约责任等,此类的信息都可以成为公司信用信息的公开范围。通过运用信用信息公开手段强制公司诚实守信,对于交易之前给予公司交易相对人充分的信息,使其作出有利于自身的判断。
参考文献:
[1]肖海军.认缴资本制的弊端及其克服[J].湖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6):87-92
[2]黄耀文.认缴资本制度下的债权人利益保护[J].政法论坛.2015(1):162-167.
[3]甘培忠,徐可.认缴制下的资本违法责任及其困境——以财产混同为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17-124.
[4]石冠彬.注册资本认缴制改革与债权人权益保护——一个解释论视角[J].法商研究.2016(3):174-183.
[5]李秋实.注册资本认缴制下的几点思考和建议[J].会计师.2016(6):20.
作者简介:
对债权人的责任 篇6
公司法人制度的最基本特征是公司具有独立的人格, 能成为独立对外承担责任的民事主体。这种责任是有限的, 是指公司在以其全部资产承担偿债责任后, 即使公司所负债务仍然不能得以全部清偿, 公司的债权人仍不得请求公司的股东承担超出其出资义务的责任, 公司也不得将其债务转移到其股东身上。因此, 这种有限责任制度的弊端就显现了出来, 即对公司债权人缺乏保护。公司法人制度由于在观念和制度上将公司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制度绝对化, 使其从产生那天起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催化剂, 极大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但是, 这通常是以牺牲一定的社会正义为代价换取社会经济价值实现的, 即通过增加债权人的风险, 减弱债权人的优势地位来相应降低投资人的风险。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对债权人有失公平。有限责任制度将股东意识到的投资风险限制在其出资额范围内, 并可能将其中一部分转嫁给公司外部的债权人, 使股东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风险失去均衡。债权人作为公司重要的外部利害关系人, 通常无权介入公司内部的管理过程, 甚至可能对公司内部管理一无所知, 缺乏保护自己的积极手段。二是对侵权责任造成了规避。任何不特定的当事人均可能因公司的侵权行为而成为非自愿债权人, 他们在与公司的“交易”中缺乏保护自己的积极措施, 有限责任制度常常使受害人得不到足额赔偿, 外化了一部分因公司的冒险行为造成的损失, 而公司及其股东从中受益, 却将损失转嫁给非自愿债权人, 使风险与利益相一致的民商法原则遭到破坏。
目前, 利用公司人格独立———股东有限责任制度损害债权人利益的实例屡见不鲜。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 一人公司、母子公司、关联公司的出现使得有限责任往往成为股东或其他实际控制公司谋取法外利益的工具。以一人公司为例, 由于一人公司的股东唯一性, 股东一人实际掌管着公司支配控制权, 如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一人公司股东容易以自我交易、超额报酬、规避法定的不作为义务, 从而逃避债务, 损害债权人利益。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物界, 对一人公司存在争议的最大一点就在于唯一的股东可以、而且易于利用其控制公司的地位侵占、挪用、抽逃公司财产, 滥用有限责任原则, 损害债权人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公司的巨型化、集团化使得公司股东权利更为分散, 无法做到对公司业务实施统一有效的控制, 因此有效的经营决策只能委托董事和经理来决定。现实中, 许多国家均规定董事、经理必须是股东, 而控股股东成为董事和经理更是司空见惯, 一人出任多角色定位使得公司人格和个人人格的错位时有发生。从这个角度讲, 公司人格被滥用, 具有控制权的股东的权利高度膨胀从而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在我国, 有的企业为凑足股东人数, 虚拟出资和股份形式, 名为公司, 实为独资。在无法获取完全信息的情况下, 债权人往往无法正确运用风险评估手段过滤掉高风险的公司, 选择与低风险的公司建立债权债务关系。还有的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时, 原企业主要人、财、物与原亏损企业脱钩另行组成新的企业法人进行独立经营, 原企业债务新企业不承担, 这也使得债权人无法主张其权利, 蒙受巨大损失。因此,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 完善公司债权人保障制度更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保障交易安全、推动经济发展。在一个国家, 债权人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就是对市场信用的培植, 就是对经济的有力促进。我国正处于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时期, 市场信用已成为影响交易效率和成本的重要因素, 当前健全和完善公司债权人保护制度无疑是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
目前, 我国债权人一般采用风险评估、风险分散、风险补偿、风险交易、风险担保机制等手段来防范、控制风险。这些风险控制机制被称之为外部作用机制, 其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 但是控制方式被动、间接、非全程作用的缺点也很明显。各种机制的有效运作要求外部市场的支持, 对市场的发达程度、完善程度有较高的条件要求, 但一些条件不可能立即达成。所以, 传统的外部作用式控制机制不足以有效控制债权人的风险。针对以上问题, 债权人作为公司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有必要以适当的形式参与公司治理, 以规避风险, 保护自身合法利益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从立法的角度出发保护债权人的相关利益。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指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及社会公共利益, 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 否认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及股东的有限责任, 责令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 以实现公平、正义的目标, 平衡债权人与股东利益而设置的一种法律措施。公司法人格否认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股东利用法人的合法形式和有限责任逃避承担法定或约定的义务, 对债权人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而有效地防止公司法人人格被股东滥用, 并能够在滥用行为出现后, 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2005年10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公司法 (修订版) 明确规定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其依据在于新公司法的第20条和第64条。新公司法明确将公司人格否定制度引入我国司法实践的同时, 从法律角度完善了原有公司法人制度, 为保护债权人利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现在我们详细阐明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如何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当公司股东为了减少投资风险, 降低交易成本, 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时, 便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控制或操纵公司, 将风险经营所产生的成本转嫁给债权人, 甚至采取空壳经营、资本不足、抽逃资金等方式欺诈债权人, 而当其因逃避法律或契约义务受到法律追究时, 往往又主张只承担出资额以内的有限责任, 致使债权人的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可通过否认公司的独立人格, 直索公司背后股东的责任, 使公司人格独立的不合目的性得到有效的纠正, 同时又可以使因此受到利益损害的债权人获得最大的有效补偿, 从而使失衡的公司利益关系体系得以矫正, 公平原则得以贯彻。
我国《公司法》确立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缺陷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公司法第20条和第64条的规定看出, 构成公司独立人格制度的违反主体是股东, 但是我国公司法并没有对其加以详细的限制。这足以说明我国公司法中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主体范围规定的不明确。
2、公司法对股东行为方面条件的表述不够全面, 它只做了原则性的规定, 而应如何把握及运用这一原则, 缺少具体说明。
3、举证责任分配不合理。在我国公司法中只对一人公司财产混同作了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 在其他情形下均是运用“谁主张谁举证”这一举证原则。在实践中, 由于公司具有独立的人格, 债权人根本有效地、根本地掌握股东控制公司的具体证据, 所以在这种举证原则的运用过程中使本身就处于劣势的债权人的处境更为尴尬。
在此,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 在借鉴其他国家做法的基础上, 明确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情形。例如, 公司法人人格形骸化;利用公司规避法律义务;利用公司回避契约义务;以公司名义从事不法行为等。其次, 对于公司法人格否认之诉的诉讼管辖权做出规定。鉴于可能出现被告为多个股东的情形, 可以考虑安排受损害的债权人在公司住所地所在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再次, 明确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告、被告的举证能力不对等, 若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由被告举证证明并未滥用公司控制权, 如果举证不能, 则需要对其所涉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这又可能导致债权人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滥用。对此, 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 采取先有异议的原告承担初步的举证责任, 一旦证明符合初步举证责任后, 进一步将举证责任转移给被告的做法, 即由被告举证其行为是善意的、公平的、合法的。
参考文献
[1]周昀.有的放矢完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中国证券报, 2000.7.
[2]陈桂华.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问题思考.商场现代化, 2010.1.
[3]朱晓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
对债权人的责任 篇7
我国于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确立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合法地位。自新公司法实施以来, 一人公司发展迅速, 数量众多, 而且涉及面也非常广。
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一人公司在促进经济繁荣、顺应现实经济生活的客观需要的同时, 却由于一人公司与传统的公司法律制度理论相冲突, 使传统公司法规范股东之间、股东与公司之间以及股东与公司债权人之间利益平衡的制度设置无法发挥作用, 导致一人公司股东更容易滥用公司法人独立人格及有限责任, 规避法定或约定的义务, 进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我国《公司法》对一人公司的专门规定仅七条, 显然无法满足一人公司债权人利益法律保护的要求。如何在承认和保护一人公司的前提下更为有效地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是我国学理研究和司法实践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人公司公司设立阶段的债权人法律保护制度是公司法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第一道屏障, 即在一人公司公司设立条件和程序上充分考虑可能出现和危及债权人利益的各种情形, 并设计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强化对一人公司债权人的法律保护。
1 对一人公司的投资主体及一人公司的权利能力进行限制
我国新《公司法》第58条第二款规定,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 第59条第二款对股东 (投资主体) 为自然人时投资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作了限制, 规定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且该公司不能投资设立新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这与其他一些国家的规定是类似的。《法国商事公司法》第36-2条第1款对一人公司的设立作了如下规制:“一个自然人只得成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单独股东。一个有限责任公司不得以另一个由一人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为其单独股东。”尽管法国国会对这种一人公司的设立规制的批评意见不少, 特别是由于同一人在经营不同事业时有设立复数一人公司的需要, 因而认为这种规制违反了营业自由。但最终结果还是基于两院同数委员会的提案, 维持了该规制。理由是为了防止一人公司的滥设而导致个人财产的细分化。一人公司转投资再设立一人公司, 这种情况也应予禁止, 因为一人公司唯一股东拥有绝对控制权, 这些连锁的一人公司就犹如一个整体为股东获利, 经营风险却被稀释而限于单个一人公司, 对于公司债权人而言是不公平的。《欧盟一人公司指令》 (1989年12月21日第十二次欧盟理事会89/667/EEC) 第2条 (2) 规定, “成员国在协调与团体相关的本国法的时候, 在下列情况下可以设置特殊条款或制裁: (1) 一个自然人是几家公司的唯一股东; (2) 一人公司或者任何其他法人是一家公司的唯一股东。”这一规定也是基于上述理由。
但我国新公司法对于一个自然人在A地设立一个一人公司, 又在B地再设一个, B地这个公司的效力如何并未作规定。笔者认为, 这时B地的一人公司可以有条件地继续存在。首先允许该一人公司在一定时期内补足法定人数, 然后公司继续存在, 如果公司到期未补足法定人数, 唯一的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不再享受一人公司的有限责任。同时, 由于一人公司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系统, 对交易安全和经济秩序的稳定不利, 故对不同的一人公司应限定其从事一定范围的行业, 如规定一人公司不得从事有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垄断性、公益性行业或其他重大行业的生产经营;对于股东为外国人的一人公司能力范围可根据维护国家经济独立原则作出特别限制。
2 一人公司登记公示制度
为使公司债权人在与公司进行交易时, 充分了解公司一人股东之状态, 同时也为了便于政府监管, 一些国家公司法在承认一人公司的同时, 也规定该一人公司在设立之时应公开登记, 并记载于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簿上。若在公司设立后因股权转让于一人手中而成为一人公司者, 也应将该事实及唯一股东的资料予以公开。如我国澳门地区的公司法规范就规定, 一人有限公司在设立时, 其商业名称应在有限责任的缩写“LTD”之前冠以“一人公司”或“一人”的字样, 以起到公示的作用。德国《股份公司法》第42条规定:“全部股份单独或在公司之外属于以名股东的, 应簿迟延地将有关通知提交商业登记, 同时注明该单独股东的姓名、出生日期和住所。”《欧盟一人公司指令》第3条规定:“公司因为其全部股份由一人持有而成为一人公司的, 该事实和该唯一成员的身份必须在文件中进行记录, 或者在指令68/151/EEC第3 (1) 和第3 (2) 款规定的登记簿中进行登记, 或者在由公司保管的登记证中登记并向公众开放。”我国新《公司法》第7条规定, 公司营业执照应当载明公司的名称、住所、注册资本、实收资本、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姓名等事项。同时, 第8条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必须在公司名称中标明有限责任公司或者有限公司字样。如果是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新《公司法》又作了专门的规定, 第60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在公司登记中注明自然人独资或者法人独资, 并在公司营业执照中载明。”。这种设立登记公示的目的是为了使利害关系人得到公司的充分信息, 以便交易时作出正确判断。同时, 新《公司法》第62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簿设股东会。股东作出新《公司法》第38条第一款所列决定时, 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并由股东签名后置备于公司。对一人公司登记公示的强化, 有效的加大了原有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力度, 使债权人以法定的途径与方式知晓公司一人股东的事实, 从而有机会充分衡量自己的交易条件, 避免承担因信息匮乏而带来的过高的经营风险。
为了促进唯一股东个人财产与一人公司财产截然分开, 保护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可建立一人公司股东的个人财产公示制度, 使唯一股东定期向公司登记机关或社会公众公示其个人财产状况。不过建立该制度目前可能难度较大, 因为整个中国范围内的个人信用体制都尚未真正建立, 个人信用度较低, 公民法律意识淡薄, 义务人很难按要求将其财产真正做到公开、透明。这就需要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运作体系, 加强监督机制的建设, 与法律制度相配套, 推动法律的实施。逐步建立信息共享系统, 成立信用评估机构, 加大对企业失信的惩罚力度, 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均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只有在健全、有效的信用体系的推动下, 一人有限公司的良性功能才可能发挥到极致, 一人有限公司才能在扩大就业, 繁荣市场, 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 一人公司的资本充实制度
因一人公司股东同样享有有限责任, 所以作为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规定高于其他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限额。从债权人保护这个意义上来讲, 注册资本的要求不仅是公司设立时必须具备的基本要件和公司进行生产经营的必要的物质基础, 更是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的最低财产担保, 即公司承担一定责任的基本保证。各国公司法基于权利与义务一致、利益与风险并存的原则, 对一人公司一般规定更为严格的最低资本额。例如, 日本于1990年承认一人有限公司及一人股份公司后, 同时在商法和有限公司法中加入最低注册资本额的规定, 即有限责任公司的资本额不得少于300万日元, 股份公司则不得少于1000万日元。并要求在此之前登记的公司若资本不足法定最低额, 则限于5年之内逐步改正。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第5条第1项规定:公司最低资本额至少须有5万马克, 即一人公司也必须达到这一要求。
我国新《公司法》规定,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限额为人民币10万元, 且要求一次性缴清, 虽然其金额远远高于一般有限责任公司的3万元, 但是对比一下相应的风险, 笔者认为最低注册资本额还应再上调一些。同时, 为防止唯一股东以虚假出资或事后抽回、抽逃出资, 来满足形式上的、初始的高额注册资本要求, 可借鉴德国的经验, 建立对验资行为的事前监控机制, 规定验资单位的条件, 加重验资单位虚假验资时的责任。
为了保证最低资本金在实际中真正发挥作用, 各国公司法还非常重视一人公司资本金的充实。一人公司出资种类必须以具有客观经济价值之资产为限, 不得以信用、劳务、商誉等出资, 而且对出资的履行尤其是现物出资、技术出资、土地使用权出资规定严格的估价、验资程序。一人公司的股东必须一次全部缴清出资, 并保证其资本金与公司经营规模相吻合, 若一人公司资本金与公司经营规模不符, 股东对公司的贷款应视为对公司资本金的补足。德国有如下案例:商人A利用B和C成立了X公司 (按德国公司法规定, 公司成立时必须有至少三名股东) , 公司成立后不久, A即承购了B和C的股份而成为一人公司。公司的资本总额为20000马克, 按照客观标准, 20000马克根本无法开始公司的营业, 于是A以贷款方式向公司提供资本并约定公司支付利息。当公司经营不善, 财务发生困难时, 公司偿还了A的贷款, 公司的其他债权人因此无法获得清偿, 公司的债权人遂向法院起诉, 请求A退还对公司所谓的贷款。法院则支持了债权人的请求, 认为A向公司提供的贷款实质上是公司资本总额的一部分, 故必须返回。如果唯一股东未缴清出资或出资不实, 则应承担资本填补责任, 并可规定唯一股东在公司设立登记时要向公司登记机关就其出资义务的履行作出书面保证。例如, 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规定, 申请商业登记, 只能在非实物出资的股本出资已缴纳四分之一时, 才可以提出。如果有实物出资, 股本的实际总额中现金出资总额加上实物总额至少应达到2.5万马克。如果公司仅由一人设立, 至少在第一句与第二句规定的款额业已缴付, 且该股东对现金出资所余部分已提出担保时, 方得进行申请。而日本商法与有限公司法则对出资的履行场所、出资检查以及公司发起人、原始股东、董事对出资的担保责任和价格补足责任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我国可借鉴德国、日本的做法, 若一人公司资本金与公司经营规模不相符时, 股东对公司的贷款应视为对公司资本金的补足;若资本不足法定最低额则要求在一定期限内补正, 并为此承担法律责任。通过这些措施, 方能保证一人公司拥有较为充实、可靠的资本金, 减少公司设立欺诈行为, 充分保护债权人利益。
参考文献
[1]陈卫忠.《澳门公司法比较研究》[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王怀宇, 贾涛编译.《欧盟中小企业治理相关法规汇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3]江平.《新编公司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米也天.《澳门民商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贾红梅, 郑冲译.《德国股份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对债权人的责任 篇8
2014年, 我国对于公司的资本制度进行了很多的革新, 在3月1日起实行的《公司法》中, 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对于资本制度所进行的改革:把公司的注册资本制度由原来的实缴登记制变成了认缴登记制。另外对于之前法律或者是行政方面有特殊规定的制度也进行了变化, 比如废除了公司创建最低资本的限制和对其进行资本和货币等的检查等。这些改变, 对于债权人的权益带来很大的影响, 换而言之, 也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和挑战。总之, 这次公司法的修改, 要求公司注册资本全面按照认缴制的制度进行注册, 同时也取消了注册时的最低资本限制。但是任何新事物的出现, 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何确保公司债权人的利益这一问题, 就是注册资本认缴制实行后所面临问题之一。
二、注册资本认缴制下对公司债权人的不利影响
根据2014年实行的新《公司法》所规定的内容, 由于注册资本的降低, 就使得很多想要创业, 但是受资金限制的人再不用考虑资金的来源问题, 创业形成了一种潮流, 但是具体的结果是有待考察的, 青年人在创办公司时不需要为筹集资金而苦恼。
在上面我们说到, 承办公司的人无须考虑资金, 只要诚实守信即可。所以在这种新的认缴制的实行中, 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注册资本不实的情况。因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把公司注册成有较大资本的公司, 而实际情况需要有意和其合作或者进行交易的公司和个人等都对其公司实际的注册资本落实情况进行核实, 确保把交易的风险降到最低。
在注册资本实缴制实行后, 对于市场风险的评估依据就变成了公司注册的资金多少的情况。一般情况下, 大多数人和公司都是喜欢和注册资本大的公司进行合作交易, 在人们的意识中, 注册资本大的公司拥有强大的实力, 在遇到风险时, 其的承担能力也是较强的。但是在公司法对注册资本修改成认缴制后, 虽然使公司的成立更加便捷, 但是对于安全交易和公司债权人的权益保护方面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三、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对公司债权人的影响分析
认缴资本制实施后对公司注册资本的影响时很大的, 首当其冲的就是“注册资本信赖”。在上面提及, 注册资本信息可能存在不对称的情况, 这对公司债权人的影响很大。
任何人都可以随便把公司注册成资本很大的公司, 而要想和其进行长期的合作或者交易时, 就必须对其的真实资本投入等信用情况进行核实, 确保或者是降低投资交易的风险性。那么在交易中, 特别是一些数额较大的交易项目, 在运行过程中, 对其资信情况的调查是相当必要也是项目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一般来说对注册资本的调查是资信调查中最关键的调查。在实际的审核调查中, 对此比较看重的企业和公司的基本要求就是其的交易额度绝对不能小于对方注册资金的百分之几。这体现了“公司独立法人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中公司债权人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
从和公司进行交易的对象来说, 这只是对于其资信情况一个最基本的调查形式依据, 通过核实就会得到一个比较准确但是可信的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另外, 比如在认缴资本制下对于成立低于2年的公司资本进行核实, 其的结果就可能出现偏差。由此可见, 公司的交易方不能完全做到“注册资本信赖”, 这就会增加交易的成本。
目前来看, 认缴资本制对于公司注册的资金没有限制, 也不是注册公司时不用缴纳资本。整体来看, 2014年对《公司法》的修订还是有很大地提高。一定程度上使交易更加人性化, 但是债权人的利益却无法得到保障。
曾有人说过, 制度制定的成功与否, 主要是看其是否达到了维护极端权益和受限极端权利的平衡。但是平衡随着事务的发展是不可能一直不变的。其会随着事务的发展出现不平衡的现象, 之后再通过相应的政策来调节这种不平衡, 使其在恢复平衡。由此可见, 对于公司的制度来说利益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 我国于2013年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七部法律的决议》, 修改了关于公司法注册资本的制度内容。这次修改确定了除了一些特别的行业:保险行业、银行等易燃采取实缴制, 其都采用认缴制来全面实施。到2014年, 我国清晰地确定了公司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的制度, 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决定》。在2014年修改《公司法》之后, 可能会面临很多问题, 而产生的“平衡”问题就需要在为其制定相关的措施, 以此来保障债权人的利益不受侵害。
四、现行公司法律下对公司债权人的法律保障措施
(一) 注册资本认缴制下股东仍负有出资义务
对于我国新改的注册资本认缴制, 广大群众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在成立公司时, 股东不用出资。从司法上来讲, 虽然废除了注册公司时资本最低额的限制, 但是并没取消股东出资注册公司的义务。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股东为公司出资的方式是公司资本的主要来源, 只有股东具有一定的出资能力, 并且其的出资数额是真实可信的, 公司注册资本的真实性才能得到保证。在之前有最低资本限制的时候, 股东的出资也有规定, 但现在《公司法》取消了对于注册公司的最低资本限制, 所以股东的出资也就没有了明确规定, 但这不代表股东对于公司成立出资义务的取消。而对于公司股东具体的出资数额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这是公司根据其要注册的资本进行设定。这一资本如果得到确认和注册登记, 股东的出资义务也就相应而生。由此可见, 《公司法》废除最低资本额只是对股东出资的额度进行了改变, 而没有改变其出资的义务, 这一义务不仅是约定义务, 也是法定的义务。从约定义务来讲, 在一个公司成立时, 公司的支持资本是多少以及每个股东要出资多少, 这些都是股东自愿的;从法定义务来讲, 只要公司的注册资本和股东的出资额结果注册登记后, 股东就需要承担相应的出资义务, 这就充分地体现了出资义务的法定性。
(二) 注册资本认缴制下股东要以认缴的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
1. 对于公司的债权人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的第13条中给出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于公司的债权人发出没有履行亦或是没有完全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在没有出资的范畴内对公司无法对债务完全偿还的部分要承担补偿责任的要求, 人民法院必须同意和支持;而反之, 这些股东已经自觉履行了上诉责任, 其他的债权人还提出这样的要求, 人民法院就应该给予驳回。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2条规定:在公司解体的时候, 对于股东还没有缴纳的出资 (到期而没有缴纳的出资和分期缴纳没有到达规定时间的出资都是股东没有缴纳的出资) 也应该算在清算的财产中。
五、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下债权人利益保护
随着我国注册资本认缴制的确立, 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制度也逐渐全面起来。但是随着公司进入市场的限制条件降低, 出现了很多的“空壳公司”和“皮包公司”。另一方面, 在我国资本信用比较低下, 一般都是依赖于投资人、交易对象的认识和大宗对其的评价进行交易的, 并且没有相关的法律保障, 导致后期对公司的管理难度增加。对此, 要如何进行解决?
(一) 事前措施:加强信用机制的创建, 并创建公司信息的表露制度
对任何公司而言, 资金都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资金是企业从事各种市场经济活动最基本的条件。为了维持企业日常生产及经营, 企业必须不断加强信用机制, 从而有效解决公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进程缓慢和企业自身发展条件缺失。有关部门对于公司的监管的基础是公司信息表露, 同时也使对股东和债权人的权益进行保护的方式。首先, 我们要加紧对信息创建的实施, 创建一套完整、科学、合理、有效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 促进政府事务信息公开的程度, 以便广大群众获得信息的便捷性;其次, 加大对公司法定代表人信用程度的监管程度, 对于违反的公司管理者制定相应的惩罚制度;最后, 对于一些信息要对广大群众定时的进行公示, 为广大群众创建一个诚实守信, 违反必究的市场环境。
(二) 事中措施:创建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 加大对董事以及高层行为的限制
企业进行合理利益分配最主要的目标就是通过最经济的方法实现资金的筹集。这就是如何搭配使用已有资金和借入资金比例问题, 企业需要通过科学的定比来实现资金的最优结构。创建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是企业资金运作的起点, 也是企业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经营必备的条件之一, 同时也是企业理财功能的重要内容。在2014年修订的《公司法》生效后, 公司董事具有为公司筹集资本的权利和施行的责任。这就需要公司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 并加强对公司董事和高层行为的限制程度。
(三) 事后措施:加强对企业法人人格否认体系以及对违法行为处置的额力度
公司法人的人格情况是对于企业管理者在盈利外的一种道德评价, 避免公司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他人利益的情况, 最终达到社会市场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目前, 我国在《公司法》中, 对于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过于片面, 其内容还有待完善, 其不能使用于所有的企业法人。由此可见, 对于一些体系构成比较复杂和资产复杂等的公司以及部门利用公司独立人格躲避应该履行的义务等情况,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应该给出相应的具体规定和说明, 从而为大家提供一个科学有效、唯一准确的评判依据。
六、结语
综上所述, 目前在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下, 其的主要制度内容就是使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一方面, 在这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下, 我国对于公司注册资本的条件应该予以放宽, 在公司资本注册登记成功后, 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督管, 确保其运行的真实性, 并通过后期不断的实践摸索总结出一定的经验, 从而使效力和安全处于平衡的状态中, 最终达到市场稳健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 在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下, 是以公司的全部资产对会出现的风险以及出现的风险进行负责。这对股东来说, 其承担的只是其缴纳的资金额度的相应责任, 而在法律上对于公司债权人的权益保护却未曾具体涉及。
参考文献
[1]金文廑.浅析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14, 03:29-30+70.
[2]余新华.浅议新<公司法>注册资本认缴制对企业会计的影响[J].企业导报, 2014, 03:123+125.
[3]张玲.浅析注册资本认缴制与公司的未来治理——以厦门商事登记改革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07:253-254.
[4]顾迎春, 徐晓荀.论注册资本认缴制对相关物权变动的影响与对策——基于行政法学平衡理论的视角[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14, 06:39-42.
[5]许海峰.注册资本认缴制下乙方风险的预判及防控[J].建筑, 2014, 12:45-47.
对债权人的责任 篇9
一、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冲突对企业选择投资项目的影响
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企业只有通过投资活动, 才能广开财源、提升企业的价值。不同的投资项目会使债权人和股东双方的获利程度不同, 因此, 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对投资项目的选择。
(一) 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冲突对企业选择高风险投资项目的影响
企业的每一个投资决策都是收益与风险并存的, 一般而言, 利润的增加通常是以风险的提高为代价。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会直接影响企业对高风险投资项目的选择。债权人和股东承担风险的不同使股东为了实现自身财富最大化往往愿意选择高风险的投资项目。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对于债权人而言并不能提高收益, 但却能大大的提高风险, 因此, 高风险投资项目对股东来说是有价值的, 而债权人承担高风险的同时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冲突会之所以会引发股东愿意接受比债权人预期风险更高的投资项目, 其原因是:如果投资项目获得成功, 则超额的利润将归股东所有, 因为债权人的收益被固定在初始的低风险利率上;而如果项目执行失败, 则债权人也将遭受损失。
(二) 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冲突引发企业放弃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
在不进行债务筹资的情况下, 股东可以接受收益的净现值为正的任何投资, 即如果投资项目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高于所需的投资额, 股东就愿意进行该项目的投资。但如果企业预计该项投资需要对外发行债券进行筹资, 则只有当投资项目未来所产生现金流的现值高于发行债券的利息时, 股东才会接受该项投资项目。如果投资项目虽有利可图, 但其所产生的收益与发行债券的利息相当时, 则企业进行投资的结果就是帮助债权人赚取利息, 而不能增加股东的财富。因此, 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直接影响企业决定是否放弃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
(三) 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冲突对企业放弃正在进行的投资项目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投资项目的收益不是固定不变而是不断变化的, 它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在投资之前, 必然认真进行市场调查和市场分析, 寻找最有利的投资机会, 将资金投入高收益的项目, 通过项目的实施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然而, 在市场经济中, 投资项目的实际实施情况很难与企业的投资计划一致, 市场的多变性可能引起高收益的投资项目变成低收益的项目。如果企业计划的某一投资项目在投资期开始后, 经过科学的调查发现该投资项目的市场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且该项目的现金流动状况与预期的相差甚远, 在这样的情况下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冲突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决定是否放弃正在实施的投资项目, 转而进行投资更高收益的投资项目。
二、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冲突对企业选择投资期的影响
企业的每项投资项目都是在未来才能获得回报, 因此, 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分析时, 不仅要分析投资项目产生的收益, 也要分析企业为获得相应报酬所需的时间, 即企业在分析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时必须对投资期内的现金流状况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估。通常情况下, 投资期越长的投资项目所产生的收益越高。股东对企业的永久性投资使股东更愿意企业进行长期投资以获取更多的收益。相比之下, 债权人对企业的投入却有一定的期限, 因此, 债权人更希望企业的投资项目能够在债券约定的到期日之前获得收益。项目获得收益时企业将获得大量的现金这样债权人获得本金和债券利息的权力就有了更大的保障。因此, 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冲突直接影响企业决定的是否进行长期投资以获取高收益还是进行短期投资以保持较高的偿债能力。
三、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冲突对企业选择项目方案的影响
在企业投资项目的选择中, 债权人更愿意遵循“最大最小准则”亦称小中取大法。每个投资方案在各种可能的状态下有其最大利润和最小利润, 最大利润的方案伴随的是最大的风险, 反之, 最小利润的方案所承担的风险最小。债权人的抉择是从悲观和保守的态度出发, 在各个方案的最小利润中找出数值最大的方案。股东则以“最大最大准则”来选择企业的经营战略, 即在各个最大利润值中选出利润最高的那个方案作为决策的最优方案。债权人和股东在选择投资项目方案时的标准不同, 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对投资项目方案的确定。
四、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冲突对企业盈余分配的影响
由于股东拥有公司的控制权, 而债权人一般不能干涉公司的经营活动, 这样股东会利用其拥有控制权的优势干涉企业盈余的分配, 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当企业面临破产的危险时, 股东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要求企业发放高额的现金股利。股东在企业破产前获得高额的现金股利, 直接减少了企业持有的资金, 从而增加了债权人的风险并降低了债权人求偿权的价值。股东要求发放高额现金股利会使企业的财富从原有债权人向股东转移, 使股东在债权人利益损失的基础上得到收益。
五、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冲突对企业危机处理的影响
当企业的运营出现危机时, 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冲突将会影响到企业应对危机的处理方式。如果企业的运营出现危机, 股东更希望企业发行新的债券来筹集资金, 通过筹资可能使企业的业绩有所改善, 但是发行新债导致企业的负债比重上升, 增加企业破产的危险。如果企业破产, 原债权人和新债权人要共同分配破产财产, 使原债权人求偿权的价值降低。如果企业破产清算, 股东将蒙受巨大的损失, 但通过发行新债给企业注入新的资金可能促使企业恢复生机, 这样股东会得到更大利益, 因此, 股东可能会支持继续借款, 即使这样会损害债权人利益。
六、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冲突对企业短期资产持有政策的影响
企业在确定短期资产持有政策时应该顾忌债权人和股东双方的态度。股东更愿意企业采用紧缩型短期资产持有政策, 即在一定的销售水平上保持较低的短期资产持有量。在这种政策下, 企业的现金、短期有价证券等短期资产的持有量降到最低限度, 可以降低资金占用成本, 但也增加了拖欠贷款或不能到期偿还债务的风险。债权人则更愿意企业采用宽松型短期资产持有政策, 即在一定的销售水平上保持较多的短期资产。在这种政策下, 企业为应付不确定情况保留了大量资金, 且拥有较多的资金作为偿还到期债务的保障, 因此, 债权人的风险也大大降低, 但这种短期资产支持有政策使企业的资金的运营效率低, 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盈利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也约束了股东财富的增值。
七、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冲突使企业大量举债回购股权
有些股东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希望企业大量发行债券筹资, 并利用筹集到的资金回购公司流通在外的股票, 企图通过减少流通在外的股票增加公司股东的权益收益率。企业大量回购股权, 增加企业的库存股, 以期达到减少股利的配发, 增加企业的价值。但大量举债会造成企业债务比例的提高而直接降低公司债务的价值。因为相对于公司的现金流量和资产, 大量举债后需要定期偿还更多的债券本息, 这直接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 同时也损害了原债权人的利益。因此, 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对企业大量举债回购股权的行为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因为债权人和股东之间利益冲突的存在, 所以企业如果想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公正地对待公司的债权人和股东, 必须在决策中平衡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在经济社会中, 企业价值最大化也要求公司经理在决策时应保护债权人和股东双方的利益。
参考文献
[1]Gerald I.White.the analysis and use of financial statement[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4.
[2]Myers s.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7, 5 (2) :147-175.
[3]张新民, 钱爱民.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4]Fred R.A Blueprint for Corporate Governance:Strategy, accountability,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shareholder value[M].Mc Graw-Hill, 2003.
[5]荆新, 王华成.财务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6]刘国恒.财可行性研究词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7]Edward Fields.The essentials of finance and accounting for nonfinancial managers[M].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2002.
对债权人的责任 篇10
股东应得到平等待遇的观念渗透于公司法原则之中, 但现实的发展并未完全遵守着一规律。“全体同意规则”下, 任何股东都享有公司决议的否决权, 任何持反对意见的股东都得到充分的尊重。但是全体一致的决议方式常常致使公司作出决策异常艰难。“资本多数决”逐步替代了“全体同意规则”。股东多数决方式下, 虽然有利于公司决策的作出,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司运营的效率, 但是小股东的权利往往会因多数股东的意志而被剥夺, 从根本上改变了股东之间地位平等的状态, 股东平等原则形同虚设。因此, 必须在公司、多数股东、退出股东等主体之间合理配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为股东创设退出机制, 保证股东享有请求公司回购股权, 保证退出过程的顺畅。
二、异议股东股权回购请求权对债权人利益的影响
注重债权人利益保护是现代公司法追求的重要价值, 各国都在公司法立法中有所体现。大陆法系国家一般以资本三原则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同时也借此来维系债权人对公司的信心, 因此各国公司法都对公司减少资本做了详细规定。我国公司法也对公司资本减少做了严格规定, 但是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异议股东回购请求权却并没有上述要求。异议股东直接退出公司不但使得公司资本减少, 还会使公司资产因支付其对价和承担异议股东行使股权回购请求权费用而减少, 如果在可清偿的范围内, 债权人的利益就还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但是一旦公司重大经营决策失策, 导致公司的偿还能力降低, 异议股东就将实际上优先于其他债权人从公司资产中获得清偿。这就会造成公司变相抽逃资本, 债权人的利益将得不到保护。
异议股东股权回购请求权制度归根到底是保护异议股东的权利的, 但基于股东与债权人在信息上的不对称, 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必要性比股东更大一些而且也是各国家和地区统一承认的公司法原则。因此, 对其保护程度不能影响对债权人的保护。议股东股权回购请求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司的资产、资本等情况有所影响, 因此考虑该制度的设计, 不但要充分考虑其理论基础, 还应当考虑其与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平衡。
三、我国异议股东股权回购请求权的完善
1. 建立债权申报与保证金制度
德国《股份公司法》规定:“ (1) 公司的债权人在决议的登记公布之前已成立, 且在公司发布公告后六个月内他们的债券申报没有得到清偿, 公司就应对债权人提供保证金。 (2) 公司在给申报债务偿还的债权人提供保证金之后, 才可以在公司削减资本的基础之上给异议股东支付款项。”德国公司法的这一制度较好地平衡了公司控制股东、少数股东和债权人的三方利益。我国可以借鉴德国这一制度来平衡少数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2. 建立股东行使股权回购权时对债权人的通知义务及责任
为了保障债权人的权利, 公司法同时明确规定了公司减资的法定程序和限制, 及公司债权人此时享有的相应权利救济途径。但股东异议回购请求权行使当下并不会立刻减资, 所以债权人就无从知道股东行使了这一权利。债权人事先不能知道权利, 就没有提出异议和要求保护的可能。所以规定公司的通知义务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规定义务的同时也要对保证其实施, 异议股东未履行通知义务时就回购的范围内就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对公司债权人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3. 完善股权回购请求权的财源限制
2005年《公司法》只对股份有限公司对公司用于奖励职工的股份回购进行了财源限制, 但是这并不能为公司债权人提供有效保障。实际经济生活中, 公司往往存在着大量的债权债务而且各债权债务履行期限不一, 公司的债务很有可能先于债权到期, 此时, 虽然从资产负债表上看, 公司的总资产仍然大于负债, 但是公司已经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对债权人的债权构成威胁。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加拿大相关立法规定。加拿大安大略省《商业公司法》规定:“公司目前或在付款后无力清偿到期债务;或者在付款后公司资产可变现价值将少于其债务总额时。公司不得支付异议股东任何款项。但在此种情形下, 公司应当通知所有异议股东, 异议股东可以选择撤回异议通知, 恢复其股东权利;也可保留公司具有偿还能力时优先受偿的资格。”
4. 完善公司控股股东以及董事对债权人的义务和责任
在股份回购中, 由于可能存在董事、控股股东与债权人利益发生严重冲突的现象, 为防止公司利用股份回购, 欺诈债权人, 有必要规定公司、董事以及控股股东不得以损害债权人利益为目的而实施股份回购。公司法第150条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 给公司造成损失的,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公司法仅规定董事对公司负赔偿责任。但是公司法并未明确董事对包括债权人在内的第三人人的民事责任, 所以应予以明确:公司违法买回股份给公司债权人或者其他第三人造成损失的, 公司董事负赔偿责任。
摘要:异议股东股权回购请求权制度是一种在公司拟进行重大事项的决议可能影响中小股东权益的情况下, 赋予其退出公司的权利的股东救济制度。2005年我国《公司法》确立了此项制度。但是股东异议股权回购请求权很可能被滥用而导致公司债权人利益受损, 对此我国立法并没有相关规定。本文从保护债权人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 并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股权回购请求权,债权人保护,中小股东
参考文献
[1]赵旭东.《新公司法制度设计》.法律出版社, 2006年版。[1]赵旭东.《新公司法制度设计》.法律出版社, 2006年版。
[2]王荣康.股份收买对债权人和中小股东的保护.当代法学, 2002年第1期。[2]王荣康.股份收买对债权人和中小股东的保护.当代法学, 2002年第1期。
[3]郑孟状, 郭站红.异议股东股权收买请求权与债权人保护.学习与探索, 2009年第2期。[3]郑孟状, 郭站红.异议股东股权收买请求权与债权人保护.学习与探索, 2009年第2期。
【对债权人的责任】推荐阅读:
债权人保护06-11
破产债权人利益保护05-31
债权人权利保护制度10-31
债权人撤销权论文05-13
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09-29
债权人申请破产申请书07-03
应收债权的会计管理09-08
谁持有借条谁是债权人06-13
债权债务06-28
劳动债权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