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人保护(通用11篇)
债权人保护 篇1
摘要:公司的出现是社会深入发展的产物, 是社会经济活动最主要的主体也是最主要的企业形式, 公司拥有独立的财产, 公司通过债券融资为自己的发展奠定了资本基础, 而债权人的出资实际上起到了股权融资的作用。股东即公司的所有者只对自己的出资承担有限责任, 但是企业的部分经营风险却被债权人所承接, 这对于债权人来说是不平等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怎么维护债权人的利益成为了立法实务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话题。
关键词: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
一、公司资本制度方面的债权人利益保护
(一) 资本维持制度
公司拥有的财产是公司运营的物质保障, 也是保护公司债权人的资本基础。公司在经营过程中, 应当拥有与自己规模相应的资产。因为在实务交易中, 公司的实际财产会因其盈亏而高于或低于公司的资本, 进而无法按照公司章程的资产总额去承担其债务风险。该制度就是正确有效的维护公司实质资产, 保证了公司的正常运营, 从而维护了债权人的利益。强化资本维持制度, 从公司发起人和认股人方面来说, 其不能抽回股本, 因为这样做将会使公司的实际资产减少, 违反了资本维持原则, 将会对债权人造成损害, 所以我国公司法规定除特殊情形外发起人和认股人不得抽回股本。而公司自身也不得回购自己的股份, 因为回购自己的股份会使公司本身的经营风险增加, 是对资本维持原则的否定。在实行利润分配方面要做好严格把关, 公司未盈利时不得分配利润, 并且应对公司的亏损进行优先考虑,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规范资本维持原则, 更好的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二) 资本不变制度
公司章程中规定公司资本不得随意增减。在日常实务中, 随着公司经营活动的开展、业务范围和市场状况的变化, 客观上公司资本可以相应的增加或减少, 但是都应该按照公司法规定的程序进行, 以此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我国《公司法》规定, 公司减少注册资本时债权人有权提前请求清偿债务的权利, 公司减少资本后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法定的最低限额。
(三) 股份转让限制制度
股东持有的股份可以依法转让, 但是该转让不是绝对自由的转让。公司的发起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有的股份转让受到一定限制, 这些限制主要有:公司正式成立前认购股份转让的限制, 对特定持有人持有的股份转让的限制, 为防止垄断而对收购公司股票的限制等 (1) , 如果不作出一定限制, 那么就会对公司的存在和债权人的利益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公司运营管理制度方面的债权人利益保护
(一) 对越权行为的处理原则
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由公司章程规定的, 并依法登记。规定公司经营范围可以使交易相对人依据公司章程判断交易是否超越公司的经营范围, 维护了交易安全, 起到了保护债权人的作用。但是公司超越经营范围的经营活动效力如何, 这个问题在我国市场经济刚起步阶段是绝对无效的,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合同法》颁布后, 并不是把超出经营范围的行为看做无效民事行为, 在随后的司法解释中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当事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的合同, 人民法院并不因此认定合同无效, 但是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的除外。”至此, 我国对公司越权行为已经由绝对无效原则变为相对无效原则, 这一趋势是与国际立法的发展趋势相一致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交易相对人不可能每一笔交易都去审核公司的登记情况, 尤其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交易都是用网络完成的, 因此现代公司立法中逐渐倾向于对公司外部交易的债权人的保护, 而内部的安全问题则更多的交给公司内部人员来处理。
(二) 对关联交易行为的严格规范
关联交易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费用的同时, 也会出现交易不公平现象, 破坏了债权人、少数股东的利益。在关联交易过程中, 公司与债权人之间会发生利益冲突, 同样的冲突也存在于控制股东与少数股东之间。规制不公平的关联交易及合理平衡诸多利益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必然选择。 (2) 关联交易其主体具有特定性, 客体具有广泛性, 内容具有多样性, 因此对关联交易的审查主要是对其行为的效力进行审查, 判断关联交易是否损害了公司及其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由于我国目前还缺乏对公司商事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充分经验, 因此, 笔者认为判断关联交易是否损害了公司及其债权人的利益的标准尚不能太严格, 主要审查其在交易价格原则上不能偏离市场独立第三方的价格或收费标准, 关联人不得以垄断采购和销售业务渠道等方式干预公司的经营, 以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三、公司组织机构制度方面的债权人利益保护
(一) 债券持有人会议制度
公司债券是特定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发行, 约定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的一种书面凭证。为了保障公司债券持有人的利益不受侵害, 世界上不少国家确立了公司债券持有人会议制度。由于在交易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侵害了公司债债权人利益的情形屡见不鲜, 我国法律须借鉴国外立法的先进经验, 从实务出发, 确立债券持有人会议制度, 公司债券持有人可授权受托人, 保护其在公司的日常权益。债券持有人或其受托人有权召开债券持有人会议, 共同商讨与其相关的重大事宜;有权查阅公司帐目, 并可以被授予对公司有关管理事务方面的表决权, 以强化对债券持有人整体利益的保护。 (3)
(二) 董事和监事 (会) 的责任制度
近年来随着, 在公司营运过程中董事会权力的不断扩大, 大多数国家的法律都出现了一些加重董事责任的新规定, 监事会也可以行使其职权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由于股份公司是典型的资合公司, 所有权和经营高度分立。为防止经营者将自身的利益凌驾于公司之上, 必须建立监事会进行监督。监事会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1) 检查公司的财务; (2) 对公司董事、经理执行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等。因此, 当公司的董事、经理在执行职务时, 有企图转移公司财产、规避债务的行为时, 监事会可以依其职权提起监督, 并向有关部门反应情况, 并要求公司董事、经理纠正其行为, 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在法律上并没有规定董事是不是要对债权人履行特定义务, 由于公司这团体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了使经济良性快速的发展, 我国的公司法律制度应当汲取国外一些进步的因素, 尤其是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先进制度, 结合我国实际状况, 确立董事要对债权人承担义务的原则。第一, 作为公司代表人员的股东与他人进行经济活动时, 在主观上因为故意或者过失损害了对方的合法权益时, 公司和股东都应当对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 而不是仅仅公司承担赔偿责任。第二, 当董事代表公司进行经济活动时因为自身的原因导致公司的财产非正当流失、减少或者股东非法处分公司财产时, 债权人可以和公司、股东一样能够对此运用法律的手段提起诉讼, 使董事对债权人承担法律责任。第三, 公司法上有规定:在公司开股东大会时大多数股东可以以决议的方式消除董事在代表公司进行经济活动时的责任。但是如果董事的行为损害了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时, 债权人能够通过诉讼的方式要就人民法院撤销大多数股东以决议的方式消除董事责任的行为。 (4)
四、公司终止阶段债权人利益的法律保护制度
公司终止阶段的债权人保护是对债权人保护的后期生命线, 在日常实务中, 也是非常常见的。它可以概述为在公司因合并、分立、破产、解散等各种原因引起公司终止时债权人享有的一系列特别权利上。
(一) 公司在合并与分立阶段的债权人利益保护
公司合并或分立时债权人有权请求公司提前清偿债务或提供相应的担保。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合并, 应当由合并各方签订合并协议, 并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应当自作出合并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 并于三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三十日内, 未接到通知书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内, 可以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公司合并时, 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 应当由合并后存续的公司或者新设的公司承继。《公司法》还规定:公司分立, 其财产作相应的分割。公司应当自作出分立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 并于三十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公司分立, 应当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分立前的债务由分立后的公司承担连带责任。但是, 公司在分立前与债权人就债务清偿达成的书面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由此得出, 这些法条为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提供了法律基础, 债权人在此阶段可以享有对公司状况知悉权、清偿或担保请求权、权利损害的救济权等权利, 夯实了当公司合并或分立时维护债权人利益的基石。 (5)
前面对公司债权人在公司合并或分立中享有的权利内容做了说明, 但是还是可以得出, 在此期间对债权人的保护还是很匮乏, 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 对有权提出异议的债权人范围的规定
公司法中对此无确切规定, 笔者认为, 合并后所有的债权人都有权提出异议。公司合并后, 大部分债权人均会产生影响, 并且负面影响可能更多, 所以, 公司合并后所有的债权人都应当被平等保护。
2. 不履行告知义务或清偿、担保义务责任的承担
我国公司法第二百零五条规定:公司在合并、分立、减少注册资本或进行清算时, 不按照本法规定通知或者公告债权人的, 责令改正, 对公司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但对受害方来讲, 责令改正或罚款已经无济于事。就算合并行为给债权人带来了损害, 债权人对公司进行诉讼, 其权利也不能得到追回。公司合并后, 其原来的各种形态都发生了变化, 在资本、经营模式、盈亏方面都是一个新的姿态, 对于债权人原来的权益维护是非常困难的, 我国公司法只对不履行清偿、担保义务的, 公司不得合并做出了限制, 但对已违法合并后怎么维护债权人利益未作明确限制。这些规定反映出立法者在考虑对公司合并及其他善意第三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保护的前提下, 对债权人采取适度保护的原则。 (6) 因此, 应该在我国公司法中补充内容, 当合并公司不履行告知义务或不履行清偿、担保义务时, 为保护债权人利益被提供担保并扩大清偿责任的界定, 在合理期限内债权人可要求合并公司对其债权可能受到的损害提供担保, 对公司损害债权人利益行为负有责任的合并公司各方的股东、董事、监事, 都应为债权人因公司合并而受到的损夫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7)
(二) 公司在解散阶段的债权人利益保护
公司在经营不善时可能会导致解散, 我国《公司法》中也有与公司解散清算相关的规定。但在法律实务中我国当前有关公司解散与清算的法律规定存在着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弊端。当公司没有能力为其债务做出清偿时, 非破产清算必须转化为破产清算。非破产清算在公司法上可以理解为:自行解散、法定解散、强制解散。我国法律关于非破产清算这一方面的立法做的还不是很完善, 如果在非破产清算过程中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那么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也就无从谈起。
1. 登记备案制度
《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 公司解散, 依法应当清算的, 清算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十日内将清算组成员、清算组负责人名单向公司登记机关备案。该规定的立法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披露公司信息的作用, 便于公司登记机关的监管和公司债权人获悉公司的运营状况, 但实际操作中, 很多工商管理部门对此不予专门受理备案, 而是要求办理注销登记的时候一起做, 这就导致债权人和公司登记机关对公司的解散仍难以获悉。因此, 中国应该建立解散的登记备案制度, 并由工商管理部门切实落实, 以弥补债权人获取公司解散信息渠道缺失方面的不足。 (8)
2. 建立债权异议处理机制
在债权人确认自己的债权时, 可能会发生债权人和公司就债权是否合法、债权数量还有债权是否错过诉讼时效等问题, 针对此种状况, 笔者认为, 我们应该让法院判断债权是否合法以及债权数量, 根据法院的裁决来决定债权人的清偿数额, 从而更好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三) 公司在破产阶段的债权人利益保护
公司在破产后清偿阶段, 债权人的受偿顺位高于股东的。我国《公司法》规定:清算组在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 应当制定清算方案, 并报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公司财产在分别支付清算费用、职工的工资、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 缴纳所欠税款, 清偿公司债务后的剩余财产, 有限责任公司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分配, 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债权人受偿顺位高于股东, 进而更好地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1.公司濒临破产时董事的及时告知义务
英国《破产法》规定:“董事如果‘知道或应该知道公司不可避免地要进入破产清算阶段’而没有适时地使公司进入破产清算阶段, 则公司董事应以自己的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但是, 我国《公司法》对此未并未明确规制。笔者认为, 我国应该借鉴英国公司法关于公司破产时董事的及时告知义务的规定, 强调董事对公司债权人的告知义务和责任, 从而让已经濒临破产的公司及时进入破产阶段, 防止公司在各种债务缠绕下而不能自拔使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2.和解制度
在公司出现破产迹象时, 债权人可以和公司签订协议确立和解方案。依照双方协商结果, 债权人可以提出公司为自己的债务设定担保, 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个法定要求, 还可以适当参与公司治理, 当公司恢复正常时此协议效力停止。此举使债权人的债务既能优先受偿, 又能协助管理公司, 更好地维护了债权人的利益。
3.破产重整制度
重整程序侧重于挽救濒临破产的企业, 其积极意义在于能够避免企业因破产清算而消灭, 避免给社会带来的巨大震动, 但其消极后果也显而易见, 主要表现在:第一, 影响有物权担保的债权人的担保权益的实现;第二, 限制各种优先权;第三, 债权人无法就破产财产得到及时的分配;第四, 重整程序比破产清算程序、和解程序耗资更大、费时更长, 一旦失败, 对债权人造成的损失也最大等。 (9) 这就出现了以下难题:当重整没有成功而变为破产清算程序时, 对债权人损害怎么赔偿。因此, 在公司重整中, 给债权人独立的空间支配自己的利益, 让债权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衡量自己, 不能厚此薄彼。如果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有效地保护, 那么公司法以及破产法就违背了它们的立法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旭东.公司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刘俊海.现代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3]张海棠.公司法适用与审判实务[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9.
[4]张志猛, 张志赞.论公司清算过程中债权人利益的保护问题[J].法制与经济, 2010 (8) .
[5]阮美菊, 王蕴.浅析公司法中的债权人保护体系[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10 (8) .
[6]赵青阳.公司法上的债权人保护[J].新余高专学报, 2010 (1) .
[7]张道奇, 刘磊.论公司合并中债权人的保护[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2010 (11) .
[8]张若冰.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问题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8) .
[9]刘国华, 李玲玲, 李云滨.论破产重整中债权人利益的保护[J].北方经贸, 2010 (11) .
[10]付穹, 仇晓光.强制性信息披露对债权人保护的法律变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0 (6) .
简析债权人利益的法律保护制度 篇2
关键词:公司法;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
一、我国《公司法》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规定
我国《公司法》第一条即明确规定:“为了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从而把对公司债权人的保护纳入到公司法的范围中来,并规定了许多对公司债权人有利的制度。从我国目前公司法关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立阶段:在公司资本制度方面对公司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在实践中,股东虚假出资现象较为普遍。股东虚假出资严重影响了公司注册资本的确定和维持,损害了公司、足额出资股东和公司债权人的利益,给公司的正常经营和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
公司法中更多的是关注了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的事后救济,忽略了对于公司股东虚假出资或其他未履行其出资义务行为的民事责任的追究。后来颁布了司法解释规定“公司债权人请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在未出资本息范围内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这一司法解释确实弥补了《公司法》没有规定“公司债权人追究虚假出资股东赔偿责任”的漏洞,为公司债权人追究虚假出资股东的赔偿责任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对于该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责任的范围、承担责任的方式等都没有规定。
2.确立了公司法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以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指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被股东滥用,为了更好地保护公司债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阻止公司独立人格被滥用,而否认公司的独立人格及股东有限责任,直接追究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承当责任。《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明文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可以说公司法二十条的规定对解决我国公司以往实践中存在的滥用公司法人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债权人利益的问题提供了毅力的法律依据,对于维护法人制度的健康发展和防止法人制度的价值目标被异化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3.运营阶段:公司运营过程中对公司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我国《公司法》在公司运营中规定了很多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制度。具体的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公司法》规定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和损害赔偿责任,间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虽然新公司法没有直接规定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对公司债权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在一百五十条规定,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通过对公司的赔偿保护公司的利益,也就间接保护了公司债权人的利益,而且我们还可以通过司法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忠实勤勉义务,使他们在为公司和股东尽责的同时,同时承担起对债权人的义务。
(2)《公司法》对“实际控制人”和“利用关联关系的行为”进行了规制,间接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如《公司法》十六条规定了在公司为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时,受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不得参与表决;二十一条规定公司的控股股东、世纪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否则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一百二十五条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表决的规定以及二百一十七条对“实际控制人”和“关联关系”的范围的界定,都有利于防止公司实际控制人和利用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从而保护公司的利益,也就间接保护了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3)《公司法》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强制审计。《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五条规定:“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依法经注册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财务会计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制作”,并在二百零三条规定了违反财务制度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从而借助于注册会计师从外部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少公司会计造假,以防止公司损害公司相对人的特别是债权人的信赖利益,进而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并在二百零三条规定了违反财务制度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再度完善我国公司法公司债权人权益保护制度建议1.完善人格否认制度的法律规定
公司人格的独立和公司股东的有限责任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基石,“它既能使股东在生意兴隆时坐享其成,又是能使股东在经营失败时逃之夭夭的灵丹妙药”。此制度对公司的债权人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不够细化和完善,笔者认为对此制度,首先应当细化法律规定,应当明确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实际操作流程,该实际操作规程应当包括保护公司人格否认实现中的诉讼参加主体,股东滥用事实的认定,诉讼程序的适用等。其次,对于一般的法人人格否认案件的举证责任,应借鉴一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实行的举证责任倒置归责。但是该举证应当由法官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判断,从而既有效的发挥了举证的积极作用,又能有效的避免由于举证困难而造成的债权人利益保护的被动。
2.进一步完善对公司债权人保护的司法诉讼制度
现行《公司法》的第152条在股东利益受到间接损害时赋予了股东为公司利益提起派生诉讼的权力。借鉴该规定,赋予公司债权人派生诉讼提起权是必要的。赋予债权人以派生诉讼权不仅可以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在司法诉讼方面提供更全面更强有力的保护,同时债权人因关心自身利益而关心公司利益,从而提起了派生诉讼,这对公司的生产经营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使我们能够更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公司董事等经营者的行为,更好地规范公司的行为。所以,从公司法的角度对债权人的利益进行保护既是一个动态的工程,又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不仅需要法律的不断完善来加以保护,更需要各方主体的配合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吴楠.论公司债权人利益的法律保护.法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破产债权人利益保护的探讨 篇3
关键词:破产债权人,破产管理人,监督制度,损害救济
破产债权人尽管在名义上享有受益人的身份, 可是在破产程序中, 往往又是极易受到伤害的群体。因为在破产过程中, 债务人的破产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债权人的债权部分落空, 甚至债权人的受偿可能性为零或者为负, 他们被剥夺了破产事务的管理权和破产财产的处分权, 因而不能主动参与破产财产处分的进程, 而只是被动地接受破产财产分配的最终结果。同时债权人是彼此分散的, 这使得他们权益遭到损害时, 很难形成合力来维护自身利益, 因此, 应该加强破产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实现其损害救济。
一、追究破产管理人的民事责任
破产管理人, 在我国立法中称为破产清算组, 是指破产宣告后依法成立的, 在法院的指挥和监督之下全面接管破产企业并负责破产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 总管破产清算事务的专门机构。在破产程序中, 能够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只有破产管理人。破产管理人负有破产财产管理和处分的法定责任, 无论出于故意或是过失, 都可以造成破产财产的损失, 进而严重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债权人的受偿利益。鉴于这种状况, 构建对破产管理人的监督机制和追究破产管理人的民事责任, 有利于强化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在追究破产管理人的民事责任时, 应该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因为如果破产管理人承担的是过错责任, 就意味着其承担责任的要件最为严格, 债权人的举证责任也会同时加重, 败诉的风险与救济实现的难度也就随之增大。如果破产管理人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 那么承担责任的构成要件相对宽松, 债权人的举证责任随之减轻, 胜诉的概率也会提高。因此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兼顾了双方当事人的利益需求, 一方面免去了债权人对破产管理人的主观过错的举证义务, 另一方面又为破产管理人提供了证明自己无过错从而免于承担责任的机会。追究破产管理人的民事责任, 适用过错推定的原则, 即由破产管理人承担无过错的举证责任。债权人只需要证明破产管理人行为违法, 其利益受到了损害, 破产管理人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法院就可推定破产管理人有过错, 而令管理人承担责任。这样可以解决债权人举证难的困境, 同时有利于对债权人损害的救济, 有利于预防破产管理人侵权行为的发生, 在事前防止, 事后救济。
二、破产管理人的监督制度
公司企业在正常运营、发展过程中需要具有制约机制的内部治理结构, 在破产程序中同样需要有针对破产管理人的监督制度。鉴于破产管理人在破产程序中权力很大, 各国破产法均注重对破产管理人的监督, 特别是赋予人民法院对破产管理人行为的司法控制权和否决权。新颁布的企业破产法没有忽视对破产管理人的监督。
(一) 选任监督。
破产管理人在破产程序中承担重要的职责。依照新的企业破产法第25条的规定, 它接管债务人的财产、印章和账簿、文书等资料, 负责债务人财产的管理和处分, 决定债务人的内部管理事务, 代表债务人参加诉讼或者其他法律程序。破产管理人实际上成了破产企业的意志机关。破产管理人选任以后, 全部破产财产归其处分, 因此对破产管理人的选择人民法院必须慎重。破产管理人必须具有独立性, 除了新的企业破产法第24条法定的消极条件以外, 与债权人、债务人不得有代理等利益关系, 与破产审判人员也不得有依法应当回避的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
破产管理人的选任或者指定, 应当公开进行:条件公开、资格公开、程序公开、人数公开、报酬公开。
(二) 一般监督。
为了保障破产管理人依法、公正执行职务, 新的企业破产法同时赋予债权人会议和债权人委员会监督破产管理人的职权。新的企业破产法第32-33条规定, 管理人由人民法院指定, 依法执行职务, 列席债权人会议, 向债权人会议报告职务执行情况, 并回答询问, 向人民法院报告工作并接受债权人会议和债权人委员会的监督。为了维护了人民法院指定管理人和确定管理人报酬的权威性, 要求管理人向人民法院报告工作;为了保障人民法院指定管理人和确定管理人报酬的公正性, 法律赋予最高人民法院制定指定管理人和确定管理人报酬办法的权力。
(三) 行为监督。
破产管理人实施破产法第69条所列行为, 应当及时报告债权人委员会;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召开之前, 管理人决定继续或者停止债务人的营业或者有该法第69条规定行为之一的, 应当经人民法院许可。
破产管理人应当勤勉尽责, 忠实履行职务, 因玩忽职守或其他违法行为造成债权人、债务人或者第三人经济损失的,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四) 资格监督。
债权人会议认为管理人不能依法、公正执行职务或者有其他不能胜任职务情形的, 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更换。根据新的企业破产法第24条的规定, 管理人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或者特定的执业资格, 针对国有企业破产、复杂的破产案件和简单的破产案件, 以下三种主体分别能够担任管理人:一是有关部门、机构的人员组成的清算组, 主要考虑管理人制度与现行企业破产法确立的国有企业破产清算组制度的衔接, 考虑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金融企业的破产清算与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关系密切;二是依法设立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三是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 主要考虑到破产案件的多样性, 有一些破产案件企业规模小、破产财产少、破产债权人数少, 简易处理即可。
在制定《破产企业管理人指定办法》、《破产企业管理人报酬支付办法》时, 是否对中介机构担任管理人的积极条件加以限制:譬如两年以内未曾接受人民法院指定担任破产管理人, 如何从司法程序上保护债权人对管理人选任的异议权, 指定中介机构作为破产清算组成员是否采用公开如招标方式, 债权人会议在破产管理人确定报酬问题上的作用, 债权人对管理人报酬标准的异议程序, 管理人报酬是按照破产财产数额计算, 还是按照工作时间计算, 抑或计时与标的额结合起来计算等, 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五) 主管监督。
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企业破产管理人应当由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有关部门、机构的人员参加组成的清算组和依法设立的金融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担任。前者参加意在监督, 后者担任利在效率。
(六) 报酬监督。
破产管理人的报酬由人民法院决定。报酬标准以中等偏上为宜, 不宜过低, 过低则很难聘任到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 很难保证破产财产追收率、破产清算的效率;报酬标准也不宜过高, 过高则增加破产成本, 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而且有可能产生破产管理人选任或者指定环节的贿赂行为。债权人会议对此有异议的, 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管理人的报酬作为破产费用在破产债权分配顺序上可优先支付, 但是不宜一次性预付, 在有和解、重整可能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司法实践中可以根据企业破产案件的进程和管理人工作绩效分期支付。
三、破产债权人的损害救济的实现
(一) 破产债权人一般利益受损时的损害救济实现
在破产清算中, 破产管理人因违反职责而导致债权人损害的情况有两种:一是损害全体债权人的一般利益, 例如破产管理人放弃对某项的时效利益、对本应公开拍卖的资产私自低价转让等;二是损害部分债权人的利益, 例如将部分债权人从分配方案中排除, 拒绝债权人应享有的优先购买权等。在部分债权人的利益受到损害的场合, 利益受损的债权人即有权以诉讼的方式要求破产管理人赔偿损失, 而在债权人的一般利益受到损害的场合, , 利益受损的全体债权人充当民事诉讼中的原告。但是这种安排即全体债权人充当当事人直接参加诉讼有许多弊端:第一, 一般债权人远离破产清算事务, 很难发现破产管理人违反职责的行为, 也很难查知其造成的损害后果, 因此令全体债权人充当原告不切实际。第二, 每一个债权人为参加诉讼无一例外都要耗费一定财力, 支付一定的诉讼成本。在一个规模较大的破产案件中, 全体债权人支付的诉讼成本的总额将会达到极为可观的程度, 这自然不符合民事诉讼的效益原则。第三, 全体债权人参加诉讼不仅成本极高, 而最后获得的收益平均起来却微不足道, 甚至难以抵挡其支付的诉讼成本, 这会极大地影响债权人参加诉讼的积极性。最后, 作为民事诉讼中的原告, 对自己主张负有举证的责任, 但由于其远离具体的清算事务, 完全有可能陷入举证不能的境地, 这自然不利于债权人对自己损害的填补和补救。如果令受损的全体债权人直接参加诉讼, 可能发生的结果可能是:许多害及债权人利益的行为无法被起诉和追究, 玩忽职守的破产管理人也将因此而逍遥法外。
那么, 利益受损全体债权人既应当作为民事诉讼中的原告, 但又不宜直接参加诉讼活动。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 使破产管理人违法职责的行为得到及时地追究, 法律应该为其指定专门的代理人来启动诉讼程序和实施诉讼活动, 最适宜于担任此种角色的只有债权人会议或者监督人。
但是由于债权人会议为全体债权人的自治性组织, 它并不具有民事一般主体资格, 这就意味着其不具有民事诉讼法上的诉讼能力, 不能直接作为诉讼的原告或被告, 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因此, 其不能成为全体债权人的诉讼代理人。
然而, 监督人作为利害关系人的法定代理人参与诉讼却有着优越性:第一, 作为法定的监督破产事务进行的专门机构, 监督人接近甚至直接参与破产财产的处理, 能够及时发现和查知破产管理人违反职责的行为。第二, 由监督人代理债权人进行诉讼, 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 符合诉讼经济的原则。第三, 基于自己的身份和职权, 监督人易于搜集和掌握破产管理人违反职责的证据, 有利于诉讼中举证。最后, 至关重要的是, 监督人负有专门监督破产管理人处理破产事务的职责, 揭露破产管理人的不法行为, 追究其责任以维护债权人的利益是监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 债权人在破产管理人进行自我交易和关联交易时的损害救济
自我交易是指破产管理人利用职务之便, 自己买卖破产财产。而关联交易指破产管理人利用职权将破产财产出卖给自己的关系人, 例如配偶, 子女或者持有权益的公司、企业、其他组织等。破产管理人如此行为违反了忠实义务。
在破产程序中, 债权人损害救济的一般方式有返还财产和赔偿损失两种:破产管理人如果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获得不当利益, 可以返还的, 债权人有权要求其返还财产;破产管理人如果给利害关系人造成了损失但并未获得利益, 债权人只能要求其赔偿损失。但是在破产管理人违反忠实义务, 进行自我交易和关联交易的情况下, 债权人却不宜直接采取赔偿损失或者返还财产的方法来主张自己的权利, 那么法律应该赋予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权利, 以使其在必要时得撤销破产管理人的自我交易和关联交易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张艳蕊.破产监督人设置必要性研究.河南大学学报, 2001-1.
债权人保护 篇4
王根生[案情]张某与黄某系好友。7月,张某雇请黄某的汽车去吉安市装运啤酒,当时,黄某知晓张某将钱包放在驾驶室内,但不知具体金额。在装运啤酒过程中,张某回来取钱发现自己的钱包被人动过,即对黄某说:“我的钱包被人动过。”张某打开钱包一看,包里3400现金被人盗走,黄某当即和张某去该厂保卫科报案,该厂保卫科当日查无结果。事隔十多天后,张某伙同其妻弟邀请他人威胁黄某要其赔偿被盗款一半的损失,否则双方都没有好日子过,黄某拒不同意。经公安机关侦查,没有证据证明是黄某所为。据此,公安机关主持双方进行调解,并指定黄某应赔偿张某现金1200元,黄某在写欠条时要张某准许给他写个附加说明,即“黄某弥补张某损失1200元,以后破出此案可以归还此款”,张某表示同意。出具欠条后,黄某于同年9月5日付给张某现金400元,余款800元,黄某觉得冤枉,迟迟不肯给付张某,同时还要张某返还已给付的现金400元。为此,双方发生纠纷,张某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依法判令黄某偿还欠款。
[评析]法院受理该案后,对本案债权能否认定和处理意见上存在以下三种分歧。
第一种意见认为:本案应该认定这一债权关系,该债权有效成立,黄某应偿还张某欠款1200元。理由是:张某的钱包放在黄某的`车上被盗后,在公安机关的调解下,经张、黄双方协商达成了一致意见,黄某同意弥补张某1200元损失,并出具了欠条。事后又自愿履行400元付款义务,其行为符合债权债务关系成立的有效要件。此债权应认定为有效债权,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按照欠条的规定履行义务,法院应依法判令黄某给付张某上述欠款。
第二种意见认为:该债权虽然能按上述要件认定有效成立,但却是一种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因为黄某在公安机关主持调解、出具欠条给张某时,向张某提出了附加条件,即“黄某弥补张某损失1200元,该案侦破后,可以归还此款”,张某也表示同意。显然黄某的行为符合我国〈〈民法通则〉〉第六十二条之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附条件的民事行为在符合所附条件时生效。据此,法院在处理本案时,应当考虑判决黄某给付张某欠款,此案侦破后则由张某返还黄某。
第三种意见认为:此债权应认定不能成立,法院不应支持张某的诉讼请求,且应判决返还黄某已给付张某的400元弥补款。笔者同意这一观点,理由是:黄某对张某被盗的3400元没有法律上的保管义务和责任,公安机关认为黄某对被盗款负有直接保管责任是错误的,其指定黄某弥补张某损失的行为是违法的,本案黄某出具欠条给张某是在公安机关的指定和张某邀人胁迫的情况下而进行的民事行为,而并不是黄某的真实意思的本意所为。该行为应认定是无效的民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从开始起就没有法律效力。在本案中,张某现金被盗后,公安机关和张某都没有证据证实是黄某所为,公安机关仅凭黄某有直接保管责任而指定黄某弥补损失,且张某采取了邀他人威胁黄某要赔偿一半损失,否则将加害于他,黄某虽然不愿赔偿,但客观上产生了心理上的恐惧。在公安机关报案中,因公安机关开始怀疑黄某作案,并将黄某扣留,后查无实据又排除黄某。在调解中,因公安机关出面指定黄某应弥补张某1200元损失,并要黄某向张某出具欠条,是违背了公民真实意思的行为,而黄某正是在这种恐惧的心理状态下,受出钱买平安的思想影响违心的作出了违背他本人意愿的行为,故该公安机关调处的这起债权应不受法律保护。法院确定该行为无效后,应依照我国〈〈民法通则〉〉第六十一条之规定,判决驳回张某的诉讼请求,返还黄某已付的400元弥补款。
江西省吉水县人民法院 王根生 刘皓
邮编:331600
遗产继承中债权人利益保护探析 篇5
【关键词】债权人;遗产;利益保护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继承不但是一种习惯,而且更是一种法律行为,而继承所代表的实际意义远远超过了遗产自身的意义。但是在继承人死亡之后,通常应该考虑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被继承人的遗产具体情况,以及遗产的具体分配方式;二是被继承人在死亡之前是否存在债务情况和这些债务的具体偿还方式。但是,在当前《继承法》中更加重视被继承人的具体遗产情况,以及异常的分配方式,而忽略了被继承人是否存在债务情况。随着《继承法》在运行过程中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便要求人们必须重新审视遗产继承中的债权人利益保护这个问题。
一、遗产继承中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制度缺失
目前很多被继承人的债权人利益受到侵害的原因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我国遗产继承中债权人利益保护的立法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其中具体的缺陷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遗产范围过于狭窄
为了更好的保护继承人的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则需要明确界定被继承人的遗產范围。其中,当前我国立法中规定的遗产范围只包括积极财产,而并不包括消极财产。同时,关于积极财产范围的规定也并不全面,尚未将物权明确纳入到遗产的范围内,并将债权直接限定在“履行标的为财务”的范围之内,从而便造成了当前遗产范围较为狭窄。其中,在全面落实有限责任继承原则的过程中,便很容易导致继承人只维护自己继承的利益,从而无法保障被继承人的债权人特定的债权无法得到相应的保障,严重违背了当前民法的公平理念和平等原则。
(二)尚未兼顾继承人利益和遗产债权人利益的平等保护
我国《继承法》第33条第1款规定:“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缴纳税款和清偿债务以他的遗产实际价值为限。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继承法》中关于被继承人的债务偿还主要采取的是无条件的限定责任继承制度。根据这个原则进行分析,继承人便可以以所继承的遗产范围来承担相应的遗产债务责任,这样便让继承人处于相对的优势地位中,而遗产债权人则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下。其主要原因是继承人并不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定程序,便可以很自然的享受继承利益。但是,遗产继承中的债权人却难以保障自己的债权优先得到偿还,甚至还很容易面临债权难以实现的危险,从而导致继承人与遗产债权人之间利益出现失衡现象。
(三)尚未明确规定接受和放弃继承的期限
《继承法》中尚未明确规定接受继承和放弃继承的期限,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继承开始之后,如果继承人并没有直接放弃继承,便直接将被继承人的财产权利和财产义务直接归于继承人,而遗产继承中债权人只能够向继承人申请主张权利。因此,在明确规定的时间中,由于继承人拥有主动权和选择权,所以便会导致继承人与遗产和继承人与遗产债权人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之中,从而难以在一定期限内让继承人受到约束。一旦继承人不愿意行使自己的权利,便会导致遗产继承中的债权人难以及时向具有一定义务的继承人主张自己的债权。同时,由于对继承人所继承的遗产的实际情况不了解,所以无法阻止继承人处置遗产,这则对遗产继承中债权人利益保护不利。
(四)遗产继承中债务清偿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我国《继承法》第33条第1款规定:“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缴纳税款和清偿债务以他的遗产实际价值为限。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由于当前《继承法》中关于遗产债务的偿还方式、偿还时间,以及各继承人对遗产债务的责任分配尚未进行明确规定,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继承法》规定的可操作性,导致法院难以准确的判决继承纠纷。
二、遗产继承中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遗产管理人制度
在构建完善的遗产管理人制度过程中,应该分别包括遗产管理人的选择、遗产管理人的管理职责和管理人的权利、责任。首先,在选择遗产管理人的时候可以借鉴港澳台地区的立法规定,由继承人推荐遗产管理人或者由当地的居委会来直接决定遗产管理人;其次,明确划定遗产管理人的主要职责范围。例如:合理编制遗产清册、清偿债务等内容;最后,还需要在制定遗产管理人制度中明确划定遗产管理人的报酬获取方法和应该尽的主要义务。
(二)合理增加搜索继承人和遗产继承中债权人的公告程序
由于我国继承人和被继承人的债权人对相关信息了解不全面,从而很难自然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因此,需要合理增加搜索继承人和遗产继承中债权人的公告程序。其中,公告程序制度应该包括公告的机关单位、具体内容和期限等主要内容,其具体的实施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从而保障遗产继承中债权人的利益。
(三)构建第三方遗产清算制度
为了有效保护遗产继承中债权人的利益,则可以构建第三方遗产清算制度。其中,通过建立第三方遗产清算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充分凸显出法律的公允性。根据第三方遗产清算制度,能够更加公正透明的对遗产进行清算,明确各遗产继承的主体,从而达到保护遗产继承中债权人利益的目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我国当前采用的《继承法》中所存在的缺陷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债权人的利益,所以必须制定完善的立法和制度来进行弥补,而并不是简单的将无人所继承的遗产归入国家或者集体所有,从而更加有效的保障遗产继承中债权人的利益。
参考文献
浅论一人公司债权人的保护 篇6
一人公司又称独资公司, 股东 (自然人或法人) 仅为一人, 并由该股东持有公司的全部出资或所有股份的公司, 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我国公司法上的一人公司专指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在股东单一、资本单一及公司股东往往即为公司业务执行者之情形下, 若该唯一股东有心利用公司诈害债权人之债权时, 债权人将极难防范。
一人公司是对传统公司社团性的严重挑战。公司是企业法人, 具有独立的法人人格, 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相分离, 股东仅以其出资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一人公司是公司的一种特殊形式, 其具有法人人格, 有独立的财产, 通过自己的组织机构从事经营活动, 并以其公司财产对外承担有限责任。一人公司的股东具有排他性和唯一性, 股东在能够证明自己个人财产独立的情况下, 对公司的债务只承担有限责任。因而股东很有可能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一人公司法人格实施侵害交易相对人利益的行为。传统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并存的分权制衡模式。但在一人公司中, 股东通常又兼任公司的董事、监事或者高级管理人员, 既享有公司财产的所有权, 又享有经营管理权, 实际控制着公司的日常运营。然而在公司内部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构, 股东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容易混同, 其抽逃资金、诈害债权等行为难以规制。即使公司法规定了外部制衡机制, 但外部机构对公司内部的运作并不能做到清晰明了。公司的债权人在公司法上被看做是基于契约关系而享有请求权的相对人, 与公司股东处于完全对立的地位。一方面, 公司债权人除了依据与公司形成的合同关系而行使请求权以外, 对于公司内部事务不再享有任何其他权利。另一方面, 公司股东享受有限责任的庇护, 这就使得公司债权人的保护问题受到更多的关注。但在一人公司的场合, 对债权人的保护显得更加困难。也就是说一人公司中债权人相对公司股东在了解公司信息方面处于绝对弱势地位, 因此有必要加以保护。
2. 我国现行法律怎样保护一人公司的债权人
新《公司法》承认了一人公司的合法地位, 并且针对一人公司做了专门的规定, 其中以下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
2.1 更高的最低注册资本和出资缴纳要求
公司资本不仅是公司营业的物质基础, 也是公司对债权人的财产担保, 同时, 还是公司股东承担责任的限额。新《公司法》第五十九条规定:一人公司法定最低注册资本为10万元, 并且要求一次足额缴纳。一人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比一般有限公司高出7万元, 使一人公司有相应的财产能力作保证, 对保护交易安全有一定的作用。
2.2 设立一人公司的限制
《公司法》规定“一个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公司, 该一人公司不能再设立新的一人公司。防止其利用设立一人公司转移财产, 遏制对公司制度的滥用和责任的规避。
2.3 一人公司的公示制度和透明要求
《公司法》第六十条规定:一人公司应当在公司登记中注明自然人独资或者法人独资, 并在公司的营业执照中载明。从而将一人公司的有关情况向社会公开宣示, 使相对交易人能预测自己的交易风险。
2.4 一人公司的外部监督检查制度
《公司法》第六十二条规定:一人公司股东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时, 必须用书面形式作出, 由股东签字后置备于公司。第六十三条规定, 一人公司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并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以弥补公司内部对财务会计监督之不足。
2.5 一人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公司法》第六十四条规定, 一人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条规定就确立了否认一人公司法人格的依据, 并且对举证责任也做了规定:股东财产独立举证责任倒置。
3. 进一步健全一人公司的法律规范
虽然新《公司法》对一人公司的设立、组织机构和股东责任做出了以上等特别规定, 但是总的来说对一人公司的规范很不完善, 有待改进,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3.1 严格对一人公司的出资审查
《公司法》虽然明确规定了一人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0万元且一次缴清。但对股东虚假出资、出资不实等行为, 新公司法却没有加以具体界定。因此对一人公司的出资种类应严格规定为具有客观经济价值之资产, 并且出资的形式尤其是现物出资、技术出资、土地使用权出资需规定严格的估价、验资与审查程序。如果事后公司债权人发现股东有虚报出资的情况, 或在出资后对出资的实物或无形财产进行转让, 则该股东应当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3.2 完善一人公司的信息公示制度
由于公司内部信息的不对称, 交易相对方处于劣势地位, 因此公司法应当加强一人公司的信息公示制度, 使与公司交易的第三人有个稳定的预期, 根据公示的信息, 判断交易的风险, 采取适当的交易方式, 保证交易的公平。
3.2.1 建立严格的登记、公示、书面记载和信息披露制度
公司法虽然规定一人公司应当在公司中和营业执照上注明自然人独资或法人独资。但这对债权人的信息披露还不够, 我们可以借鉴欧盟的有关做法进一步强化一人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 以便使相关人了解公司信息, 减少交易风险。例如, 可以要求一人公司须将每一笔业务记录在册, 形成备忘录和年度财务报告, 以便审查。
3.2.2 建立一人公司股东的个人财产公示制度和公司财务公开制度
为防止一人公司资产与股东个人财产混同, 可考虑要求股东定期向公司登记机关公示其个人财产状况, 以尽力促进二者分离, 保护债权人利益。公司财务状况应予以公开:债权人如有一定证据证明公司股东有侵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时, 可以赋予债权人要求公司股东提供相关材料的权利, 如果公司股东拒绝提供, 则可要求公司提供相应担保或提前清偿债务。股东和公司财产公开公示可防止两者混同。例如:美国公司法规定, 一人公司必须保存备忘录、年度财务报告和税务交缴单, 以供检查澳大利亚设立了私人会计公司, 对一人公司的财务进行监督。
3.2.3 改进一人公司的治理结构
一人公司由于股东只有一人, 股东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高度重合, 股东可利用其有限责任实施损害公司利益和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因此, 公司的内部治理机构对股东权利的限制和监督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我国新《公司法》对股东内部治理结构的规定不甚明确, 只规定了一人公司不设股东会, 但监事会和董事会没有特别规定。笔者认为:应贯彻传统公司法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 设立董事会 (或独立董事) 、监事会, 并且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组成成员应具备相应的条件。如:董事会成员应由独立于股东的具有相应管理技能和法律知识的人员担当;而监事会成员可以通过公司职工内部选举产生。
另外, 为了保证债权人能够受偿, 可建立一人公司的债务担保制度。即一人公司股东除了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外, 在公司破产解散清算时, 还应承担有限的担保责任, 若公司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且股东有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情形, 则债权人可从担保金中受偿。该项制度的确立可保护债权人能在一人公司股东滥用公司人格时及时受偿。
再者, 健全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对于一人公司, 各国普遍采取严格的财务监督制度。其中法国公司法中的会计监察人制度相对最为完善。法国规定了会计监督遴选制度。会计检查人监督事务主要系在与公司会计及财产事务。法国《有限责任一人企业法》第12条规定:一人公司董事需自会计师会所提供, 具有国家证照专业资格会计师之名册中, 选任会计监督, 以落实健全公司财务制度之目的。财务会计人员不再隶属于一人公司;同时, 一人公司的财务会计职位必须由会计公司的会计人员担任, 这样不但使一人公司股东对会计人员构不成利害威胁;而且还能使会计人员较好地遵守法律, 有效地监督一人公司的财务状况, 减少甚至避免做假账行为的发生。
3.3 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完善
现行公司法规定了一人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笔者认为, 在平衡股东利益和债权人利益的基础上应适当扩宽法人格否认的范围:股东的个人业务与一人公司的业务混同;单一股东侵吞公司资产或故意使公司资产不当减少, 使公司因无法清偿债务而破产, 导致债权人利益受损;不当的关联交易行为:如母子公司间的关联交易和为了逃避债务故意转移公司财产的交易等。
参考文献
[1]赵旭东.公司法学[J].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赵德枢.一人公司详论[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周友苏.新公司法论[J].法律出版社, 2006.
[4]江平.中国公司法原理与实务[J].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4.
浅谈一人公司的债权人保护 篇7
一人公司, 也称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是指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 有形式和实质之分。形式的一人有限公司又分为设立时的一人公司和设立后的一人公司。设立时的一人公司是指在公司设立时法律就允许只有一个股东的公司。设立后的一人公司是指公司成立时股东为两人以上, 但设立后由于出资的转让而剩下一个股东。实质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是指虽然股份或出资额由两个以上的股东持有, 但实质上公司的股份或出资额只由一人持有的公司。 (1)
二、一人公司得以在公司法中确立的原因
通过上述我们可知, 无论在2005年的《公司法》中一人公司能否得到合法确认,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都是市场中一种无可避免的公司形式。之所以一人公司在公司法中的确认姗姗来迟, 是因为一些反对者坚持认为, 一人公司破坏了传统公司的法人社团性。另外, 一人公司不仅使复数股东之间和公司内部的相互制衡不复存在, 而且对公司独立人格的维护也构成威胁, 置有限责任制度于合法不合理的尴尬之中。一人公司之惟一股东通常同时作为公司董事或经理而直接经营公司时, 极易将公司财产挪作私用, 给自己支付巨额报酬, 同公司进行自我交易。
形式上讲, 一人公司的产生是必然的。正如笔者前面所说, 形式上的一人公司其中的一种形式是设立后变成一人公司, 根据《公司法》, 股东享有有限认购权, 设立后由于出资转让而剩下一个股东, 这是法律所避免不了的。实质上讲, 一人公司是指虽然出资额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股东持有, 但实质上公司只由一人持有。尤其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 对于法律要求的注册资本达到10万元, 个人的资本已经足以应付公司的资本投入。另外, 会导致人们为了满足公司法规定, 出现了夫妻二人出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 或找亲戚朋友挂名股东, 出资虽少, 然而实质上都是一人操作、一人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 (2)
三、一人公司的利弊分析
(一) 独享公司利润
从利益角度出发, 在单个经营者有足够的资金和能力从事经营活动, 而风险有限且能预见和控制的情况下, 股东绝不乐意他人与其分享经营利润。因此, 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 经营者设立一人公司可以独享经营利润, 无限的利润和有限的责任是一人公司对其最富有吸引力之处。
(二) 有利于股东投资
有限责任公室具有人合兼资合性, 团结和合作在公司经营中尤为重要。实践中, 往往因股东之间的意见不一, 经营思路不同而导致关系破裂, 公司难以维持正常经营。若成立个人独资企业, 又将承担无限责任, 面临较大风险。所以,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可以满足投资者不愿与他人合作经营的顾虑。
(三) 自主经营
决策机制灵活。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机构比较简单, 股东经营者于一身, 省去了股东会决议、董事会执行等繁琐程序。在当今市场中, 经营者决策灵活, 对市场反应迅速, 可以给公司带来更大的效益。更重要的是股东即经营管理者, 可以直接控制公司一切经营活动。
(四) 在缺乏相互制衡下, 一人公司易导致股东滥用公司有限责任
一人公司缺乏内部相互制衡的机构, 所以董事即股东在处理业务上没有监督, 个人意见代表公司意见, 个人疏忽和认识错误给公司造成损失利益。但是, 一人公司的股东往往以负有限责任作为屏障, 从事投机、冒险的活动, 公司盈利时, 所得利益全部归股东, 如果公司经营亏损, 风险则由股东和债权人共同承担。当个人利益与公司的债权人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 极易造成一人股东利用公司有限责任的条件侵害债权人或社会公共利益。
(五) 在缺乏相互制衡下, 一人公司易导致公司人格混用
一人公司之所以刚刚才被法律所确立合法, 正是因为其破坏了传统有限责任公司的法人社团性, 这种破坏并非是理论上的严谨, 而是破坏了传统有限责任公司应具备的制衡关系, 在公司缺乏相互制衡的内部治理结构的情况下, 公司的独立性很容易丧失, 产生人格混同的问题, 给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害, 也增加了交易风险。一人公司只受单一股东的实际支配, 只体现单一股东的意志, 而使一人公司根本无法形成自己独立的意志。 (3)
四、一人公司在公司法中的特别规定
(一) 注册资本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十万元, 股东应当一次足额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额。一般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允许分期缴纳, 但对于一人公司, 则不允许股东分期缴纳其出资, 须在公司设立时足额缴纳出资, 目的是保证公司资本的真实性和充足性, 增强公司的偿债能力, 维护交易安全。在现实中, 建立在资本信用基础上的中国公司法制度却并未产生其预期的效果, 其对债权人的保护是如此的软弱无力, 以至于在频频发生的公司破产风险面前奏效甚微。 (4) 但从我国实际经济情况来看, 一人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还是很有必要的, 而且有必要建立更为严格的股东出资制度。 (5)
(二) 设立规制
一个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相对于法人, 自然人的社会信用度较为缺乏, 承担责任的能力也相对较弱。而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由于自身的一些特性, 容易被单一股东滥用其法人地位和有限责任权利。如果自然人可以设立多个一人公司, 就可能在各个股东之间从事关联交易、转移公司财产等活动, 进而侵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并最终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为此我国对自然人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严格限制, 以保障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健康发展。
(三) 公示制度
一人公司应当在公司登记中注明自然人独资或者法人独资, 并在公司营业执照中载明。这条也是为了维护交易安全, 揭示风险。以使公司相对人与公司进行交易时, 充分了解公司一人股东之状态, 并应承担与一人公司正常交易而产生的风险。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商法典》就规定, 一人有限公司之商业名称, 应加上“一人有限公司”字样。 (6)
另外, 我国《公司法》第62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设股东会。股东作出本法第38条第款所列决定时, 应采用书面形式, 并由股东签名后置备于公司。”
(四) 财务监督
一人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并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通过该透明化制度, 使一人公司置于债权人甚至公众监督之下, 降低单一投资者损人不利己的不法交易的可能性, 这是一人公司股东享受有限责任的对价, 充分体现了新公司法对债权人和社会公共秩序特意保护的良苦用心。 (7)
(五) 法律责任
一人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财产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公司法人人格否认, 是指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滥用, 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 否认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及股东的有限责任, 责令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 以实现公平、正义目标这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法律措施。
五、立法中存在的主要缺陷及完善建议
第一, 法律规定一个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公司。该项规定主要是对一人公司的投资主体做出了限制, 目的是防止自然人股东投资转移, 阻止单一股东对公司制度和有限责任原则的滥用。而对于法人投资设立一人公司没有过多限制。尽管这是由于法人的信用和责任能力都高于自然人, 另外有法人人格否定制度作为保障, 但是在实际中法人分别设立两个一人公司, 或者法人和法人中的主要组织者分别设立两个一人公司, 或者夫妻分别设立两个一人公司。再或者, 同一自然人可以分别设立一个一人公司和一个一般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上述种种情况, 仍旧可以规避法律, 构成实质上的关联公司, 进行“自我交易”, 进而损害公司及债权人利益。我国公司法显然在此规定得并不细致。
第二, 法律规定一人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财产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依债务人承担责任的先后顺序不同, 可将连带责任划分为并行的连带责任和补充的连带责任。并行的连带责任的各债务人之间部分主次, 对整个债务无条件地承担连带责任, 债权人可向任一债务人主张清偿全部债务。补充连带责任须以连带责任中的主债务人不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为前提, 从债务人只在第二次序上承担补充的连带责任。公司法中法人人格否定制度下, 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的连带责任究竟是并行连带责任还是补充连带责任, 公司法并没有详细规范。但是, 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设立目的来看, 主要是当股东滥用公司人格导致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情况下, 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因此这种连带责任应当是一种补充性的连带责任, 即该责任的承担以一定的先后顺序, 只有在公司不能偿债的情形下, 才能诉求公司的股东清偿。
第三, 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并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但是实际中却很难按照法律意图去实施。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因为只有一个股东, 财务会计人员的任免都由这唯一的股东决定, 故其选任的公司会计人员基本都只能对其“言听计从”, 作假账、粉饰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行为很难避免。因此可以考虑从公司外部的角度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会计人员的选任加以规范, 并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会计人员规定更为严格的责任。有学者认为设立专门的会计公司, 对会计人员统一管理。 (8)
六、结语
从经济与法学角度分析, 一人公司的存在与发展尤其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 承认一人公司并对其予以严格的法律监督和规制是保护一人公司债权人利益的正确途径。鉴于一人公司特殊的法律性质, 相对于一般公司而言, 其确实存在着更容易侵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风险, 我国《公司法》在确认一人公司法律地位的同时, 也对其采取了更为严格的规制措施, 已达到平衡一人公司股东利益与债权人利益之目的。
摘要:一人公司对公司法上保护债权人的理论和制度产生强大冲击。在公司的设立上, 其打破了公司法上多数发起人承担连带责任保护债权人利益的设想;在公司的人格上, 其造成传统公司法内多数股东之间相互制约的机制无法发挥, 并导致公司的独立人格趋于弱化, 为股东滥用有限责任原则和其他的方式损害债权人提供了方便;在公司组织机构上, 其导致有关公司机构设立简单化, 公司意思形成过程形式化。我国公司法关于一人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的规定应该作如下安排:完善资本制度, 强化资本充实和资本不变原则;健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适用条件;保护债权人的知情权, 披露一人公司的必要信息。
关键词:一人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法人人格否认,公司法
参考文献
①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 法律出版社, 1998:84。
②胡果:《美国公司法》, 法律出版社, 1999:85。
③范健, 王建文:《公司法》, 法律出版社, 2006:245。
④赵旭东:《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研究》, 法律出版社, 2004:25。
⑤毛广:《关于一人公司注册资本制度的现实性思考》, 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 第121页。
⑥赵秉志:《澳门商法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22。
⑦苗延波:《我国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立法特点》, 载《法学家》, 2006, (3) :34。
论破产重整中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篇8
(一) 破产法立法价值的演变过程是对债权人利益保护逐步弱化的过程。
古代破产法的制定完全是出于保护债权人利益的需要, 实行的是债权人本位, 债务人成为执行的客体;近代破产法开始关注债务人的利益, 主张对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给予救济;现代破产法仍然关注债权人和债务人利益, 但是破产重整制度的出台, 使得保护社会利益开始成为破产法的目标之一。纵观破产法的演进过程, 破产法的立法理念呈现债权人本位——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利益平衡本位———债权人利益、债务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共同保护的发展脉络。由此可以看出, 破产法的演变过程实质是对债权人的保护逐步弱化的过程。
(二) 破产法未限定重整的适用对象易使重整偏离其价值目标。
重整制度的适用对象, 是指具备何种条件的公司方具有重整的资格。新破产法并未特别规定重整的适用对象, 所以有的学者主张既然重整制度所着眼的并非作为个体的债务人, 而是社会整体利益, 那么当某种对象的破产不致较多的影响社会利益时, 立法者便不宜作出赋予其重整资格的选择, 以免使重整偏离其价值目标。
(三) 重整制度积极原因规定的缺失易致重整申请权的滥用。
新《破产法》第2条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 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企业法人有前款规定情形, 或者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 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进行重整。”上述条件仅是重整的消极原因, 为保护公司重整目标的顺利实现, 还应该规定重整的积极原因, 否则极易导致重整申请权的滥用。
(四) 重整程序启动的原则性规定使法院的实质审查义务不明。
新《破产法》第71条规定:“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重整申请符合本法规定的, 应当裁定债务人重整, 并予以公告。”重整制度较任何破产程序都更多的贯彻了国家干预的原则, 这是由重整程序的社会目标所决定的, 国家干预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法院的审查制度。破产法虽然规定了法院的审查制度, 但并没有对审查作出明确区分, 也没有对审查的具体内容和标准予以明确。法院的审查制度对破产欺诈及重整申请权的滥用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是保护债权人利益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 细化破产重整程序启动条文, 有利于该制度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二、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必要性
近代破产法的立法价值立足于对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公平保护, 现代破产法重整制度的建立则表征破产法开始关注社会利益, 力图避免由于企业破产导致的工人失业、资源浪费及社会动荡。我们主张在破产重整制度中加强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一方面是破产重整价值目标实现的需要。债权人作为重整程序的重要参加者———重整申请权的享有者、重整计划的表决者及重整程序执行的监督者, 身兼多重角色的债权人同样可能成为重整程序的最大牺牲者。重整成功, 债权人的债权可以得到清偿;重整失败, 债权人成为最大的受害主体。另一方面是法律公平正义的选择。法的价值目标之一是实现公平正义, 当我们拿着本属于债权人的受偿资本去赢得债务人的重生时, 债权人的利益又通过什么获得保障?若法律的天平过度倾向于债务人和社会利益, 对债权人而言则极为不公平, 这与法的公平正义的价值相悖。
三、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可行之路
(一) 将利益平衡机制作为债权人利益保护的理论基础。
当维护社会利益的理念加入破产法, 重整制度为该理念在破产法体系内提供了制度归依, 其促进债务人复兴的立法目的是现代破产法债权保障、债务救济和社会利益的维护三者并重的立法目标的具体化。重整制度的立法目的要想在实践当中达到理想结果, 需要我们在建立和完善相应制度的同时找到一种理论上的支点作为完善相关法律的基石, 这种机制应具有整合和协调重整程序中相互冲突着的多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使其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进而促使债务人复兴的目标实现的功能, 我们将这种程序机制界定为“利益平衡机制”。这种利益平衡机制正像某些学者所言应由两套规则构成:“维护各个参与主体正当利益”的规则和“保证利益竞争行为有序”的规则。我们需要通过破产法具体的制度设计来完成这种规则的最终总结, 以期更好地平衡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
(二) 限定重整程序启动的资格———重整能力。
重整能力是指法律规定的可以成为重整对象的资格, 即重整的适用对象问题。新《破产法》第2条第2款规定:“企业法人有前款规定情形, 或者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 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进行重整。”可见我国的重整制度仅适用于企业法人, 即公司和其他登记为法人的企业。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立法应当对重整的适用范围做出更为严格的限制, 即只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和一些大型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进行重整, 而中小企业不适用重整程序。这是因为:第一, 这是由重整制度的目的和价值决定的, 而且“重整程序过程复杂, 费用高昂, 不仅个人无力负担, 即便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也无力援用”。第二, 重整对于债权人来说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我国立法应当考虑对重整的适用范围做出更为严格的限制。第三, 如果范围太宽, 则很可能发生债务人以重整为手段达到规避破产或拖延债务履行目的的弊端。“当企业无再建希望而强行重建时, 便会因其极高的费用及极强的效力严重损害债权人的利益。”。我们认为, 破产法的规定目前来讲比较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规模较小的企业也应具备重整资格。这是因为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 尤其是这些涉及到资源优势、行业优势、又占市场绝大比例的中小企业, 它们的生存与发展同样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中小企业不乏重整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 其同样有权利要求被赋予重整资格, 在它们具备重整条件时应当被公平对待, 以维护中小企业及其债权人的利益。
(三) 厘清重整程序启动的前提条件———重整原因和再建希望。
如前所述新《破产法》第2条详细列明了重整原因, 且规定得较为宽泛, 即“有可能丧失清偿能力”的企业法人也可依照法律规定进入重整程序。将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或有不能偿还之虞规定为重整原因是值得肯定的。一方面, 较为宽泛的重整原因体现了立法者鼓励重整, 积极挽救企业的理念, 它在客观上促进了利害关系人重整的信心;另一方面, 它对保护债权人利益更为有利。在企业有“不能偿还债务之虞”时对其进行重整, 企业可以用来继续经营的资源相对丰富, 会使其得以复兴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债权人在重整过程中承受的风险也大大降低。但新《破产法》并没有将“再建希望”作为重整的前提条件。我们认为, 无论是债务人、出资人还是债权人提出申请, 都应当要求债务人有“再建希望”。如果债务人根本没有挽救希望和复兴可能, 最终也将转入破产清算程序, 重整程序的开始便徒劳无益, 对于债权人来说, 不但无法获得清偿, 甚至还必须承担重整耗费的成本。因此在重整程序启动时设有“再建希望”这一条件, 可以防止某些债务人将重整的负担不合理的强加给债权人。在实践中是否有“重建的希望”, 应当交由法院审查, 并作出裁决。
(四) 重整程序启动的审查———法院的审查制度。
重整程序只有经过利害关系人的申请才能开始, 法院接到重整申请之后, 应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 对重整申请进行审查, 以作出受理或不受理的裁定。审查分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形式审查主要就法院有无管辖权、申请人有无申请资格、申请书所载内容是否合法、所附载的文件是否齐全等形式要件进行审查。实质审查是审查被申请重整者是否具有重整能力, 重整原因和再建希望。笔者认为, 法律应该明确法院的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义务, 并对审查的内容和标准作出明细的规定, 这对于防止重整申请权的滥用、确保债权人利益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世君.公司重整的法律构造——基于利益平衡的解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
[2]蔡晓玲.我国企业重整法律制度初探[J].法学家, 2001 (6) .
[3]李永军.破产重整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6.
[4]张小炜, 尹正友《.企业破产法》的实施与问题[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7.
公司清算中对债权人的法律保护 篇9
公司因解散事由出现而进行的清算, 在法律上称为普通清算。如果公司被依法宣告破产, 则将进入破产清算, 这与普通清算是不同的。本文仅就公司普通清算中对于债权人的法律保护问题, 结合我国《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二) 》等法律规定, 对此做一些探讨。
公司清算完成后, 公司主体资格即被消灭, 不再承担任何的权利。清算的任务就是将公司未了结的业务、财产及债权债务关系等清理、处分完毕。因此, 公司清算的过程, 对于债权人维护好自己的权利, 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 债权人却往往由于未能及时掌握相关信息, 或者仅仅是因为对于法律的不了解, 错失了向公司或者与公司相关的人主张权利的机会。实践中也确有些公司的出资人, 就是利用了这种情况, 通过注销公司, 达到逃避债务、侵占债权人财产的非法目的。公司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对于公司清算这一重要阶段的债权人保护, 我国法律其实是做了比较充分的规定的。
有些公司解散是由于经营不善放弃年检或由于发生违法的行为而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这时, 公司不及时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 或者虽然成立清算组, 但在清算过程中违反法律规定, 就会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在此情况下, 债权人有权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清算组进行清算。如果公司股东未在法定期限内成立清算组开始清算, 导致公司财产贬值、流失、毁损或者灭失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 债权人还有权要求股东在给自己造成的损失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法律, 清算组应当自成立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 并于60日内在报纸公告, 以便债权人及时申报债权。实践中, 一些公司故意对已知债权人不予通知而只做报纸公告, 希望债权人因未能看到报纸而错过债权申报时间, 藉此逃避债务。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规定, 清算组未履行通知和公告义务, 导致债权人未及时申报债权而未获清偿, 债权人有权主张清算组成员对因此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笔者认为, 对于公司的已知债权人 (如经济合同的权利人, 已知的公司侵权行为受害人等等) , 清算组必须在法定时间内给予书面通知, 否则该债权人就有权依法向清算组成员主张赔偿。同时, 如果是因为有人篡改公司账册等情形, 造成清算组成员未能获知该已知债权人, 则清算组成员有权向相关责任人追偿。
我国法律还规定, 公司清算时, 如果债权人对清算组核定的债权有异议, 可以要求清算组重新核定。清算组不予重新核定, 或者债权人对重新核定的债权仍有异议的, 债权人可以以公司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请求法院确认。如果清算组成员从事清算事务时,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 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 债权人也同样有权主张其承担赔偿责任。
在公司清算过程中, 如果发现公司股东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 债权人有权请求该股东在未出资本息范围内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如果发现股东抽逃出资, 债权人有权请求该股东在抽逃出资本息范围内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并要求协助抽逃出资的其他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对此承担连带责任。债权人因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 如果被告股东以出资义务或者返还出资义务超过诉讼时效期间为由进行抗辩, 人民法院对于抗辩将不予支持。在此笔者认为, 如果股东未履行出资义务或者抽逃出资, 使得公司的注册资本达不到法定最低限额, 则应当视同该公司并无法人主体资格, 而由股东承担全部的法律责任。
为进一步保护公司债权人的权益, 法律还规定, 债权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未申报债权, 在公司清算程序终结前补充申报的, 清算组应予登记。补充申报的债权, 可以在公司尚未分配财产中依法清偿。公司尚未分配财产不能全额清偿的, 除债权人因重大过错未在规定期限内申报债权的以外, 债权人还可以主张股东以其在剩余财产分配中已经取得的财产予以清偿。
如果公司股东怠于履行义务, 导致公司主要财产、账册、重要文件等灭失而无法进行清算的, 债权人有权利主张其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公司股东在公司解散后, 恶意处置公司财产给债权人造成损失, 或者未经依法清算, 以虚假的清算报告骗取公司登记机关办理法人注销登记的, 债权人有权主张其对公司债务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债权人保护 篇10
关键词:继承 债权人 债权
继承关系中的债权人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他与已经死亡的被继承人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但是由于被继承人的死亡,这种债权债务关系就转化成了债权人与被继承人的财产继承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在继承完成后,债权人有权向继承人行使债权。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由于国情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债权往往无法实现,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法律问题。
一、继承关系中债权人利益受到侵害的表现
在继承关系中,债权人、被继承人和继承人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利益关系,债权人原本与被继承人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但当被继承人死亡,继承人继承财产后债权人就与继承人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债权人在被继承人生前是向被继承人主张债权,在被继承人死亡继承完成后是向继承人主张债权。所以,司法实践中,债权人利益受到侵害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被继承人生前侵权
被继承人作为原始债务人,其生前为了逃避债务往往采取各种隐蔽手段转移财产,减弱自己偿还债务的能力,比如说将自己的财产无偿赠与他人,或者以低于市场价值的价格变卖财产。由于被继承人转移财产的行为经常不易被债权人察觉,所以当被继承人死亡债权人发现债权无法实现时已经陷入了死无对证的尴尬境地。
(二)继承人侵权
被继承人死亡后继承完成时,继承人作为新的债务人具有积极履行债务的义务,但继承人为了逃避债务往往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规避,侵犯债权人的利益。一种是继承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侵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比如说,当债权人无法了解继承情况的情形下,被继承人的财产由继承人继承并且继承人本身存在资不抵债的情形,这种情况下,继承人就很有可能会直接利用被继承人的遗产去偿还自身的债务,致使债权人无法实现债权。另一种是继承人为了逃避债务,故意转移财产,削弱自身偿还能力,侵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这种情形与被继承人生前侵权行为比较相似,多表现为通过各种隐蔽手段转移、变卖其由被继承人处继承的财产,使债权人的债权无法实现。
二、继承关系中债权人利益受到侵害的原因
继承关系中债权人利益受到侵害,这是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淡薄、诚信缺失的一个主要表现,也体现了我国对于债权人利益保护方面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其主要原因包括:
(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淡薄、诚信缺失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债权债务关系原本就是以诚信为基础的一种权利义务关系。债权人与被继承人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无论是被继承人还是被继承人死亡后继承其财产的继承人都应当积极履行负担债务,维护债权人债权的实现,而不是如前文所述利用各种手段逃避债务,损害债权人利益。这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淡薄、诚信缺失不无关系。我国是一个人治大于法治的国家,公民知法、守法以及用法律手段捍卫自身权利的意识普遍不强,这不仅表现为被继承人、继承人在侵害债权时对自己行为违法性的不以为然,也表现为债权人利益受到侵害后的无可奈何。
(二)对继承关系中债权人利益保护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继承法采用的是有限责任的继承制度,即继承人仅以继承所得的遗产来偿还被继承人的债务,不连带其自身的财产。该项制度保护了继承人的利益,但针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却存在明显不足:第一,没有规定如何确定遗产的范围。遗产范围的确定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它关系着继承人的责任范围以及债权人的权利范围。遗产范围不确定就使得继承人在享有有限责任的同时不承担相应的义务,债权人也无法主张权利,这无疑对债权人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第二,没有规定确定继承的期限。被继承人死亡后,继承人可能接受继承也可能放弃继承,在继承关系确定之前债权人无法主张权利,未知的期限不仅不利于债权人也不利于遗产的管理。第三,没有规定债权人主张权利的法律手段。如前所述,当被继承人生前或继承人出现恶意侵害债权人债权的行为时,我国继承法并没有规定债权人应当如何保护自身的利益。
三、维护继承关系中债权人利益的措施
(一)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
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是其知法、守法的基础,国家应当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普法宣传活动,尤其是在一些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法律意识淡薄是造成许多案件的根源。法律意识也是公民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也是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石。
(二)完善关于继承中债权人利益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
国家应当尽快修改《继承法》中不符合现状的规定:第一,应当建立遗产确定制度。这包括价值的确定和期限的确定。在被继承人死亡后,继承人若接受继承自愿承担有限责任便应当在合理期限内向主管机关申报遗产清单,确定遗产范围。这个期限可以定为30天,特殊情况下延长30天。主管机关以公证处为宜,司法实践中公证处业务不足,有能力承担此项任务。若继承人未在期限内申报遗产清单,其有限责任便转化为无限责任,这对督促继承人尽快确定遗产起到了一定的规制作用。第二,设立债权人遗产管理请求权。当被继承人生前或继承人出现侵权行为,债权人有权向法院请求对遗产进行管理,这与财产保全制度很类似,可以杜绝遗产因恶意行为减少或消失。当法院对遗产进行管理后,被继承人或继承人即丧失了遗产管理权。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继承关系中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这个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可以平衡被继承人、继承人与债权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也能遵守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法律原则。因此,我们应当尽快通过立法形式赋予继承关系中的债权人与继承人平等的地位,这样其利益才能得到本质上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龙为球.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2] 张玉敏.财产继承中债权人利益的保护[J].现代法学,2012.2.
跨国公司破产中的债权人权益保护 篇11
关键词:跨国公司,债权人权益,破产保护,企业社会责任
一、跨国公司破产概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活动的快速发展, 跨国公司的发展日益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的重要部分。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于70年代初较为全面地考察了跨国公司的各种准则和定义后认为: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 以本国为基地,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 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
跨国公司具有其自身的特征:以一个国家实力雄厚的大型公司为主体,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收购当地企业的方式, 在许多国家建立的子公司或分公司;有完整的决策体系和最高的决策中心, 各子公司或分公司虽各自都有自己的决策机构, 可以根据自己经营的领域和不同特点进行决策活动, 但其决策必须服从于最高决策中心;跨国公司从全球战略出发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 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市场和合理的生产布局, 定点专业生产, 定点销售产品, 以牟取最大的利润;有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 有快速的信息传递, 以及资金快速跨国转移等方面的优势。因而, 跨国公司在国际上不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同时还带有不同程度的垄断性。跨国公司作为一种国际投资, 对世界经济的各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跨国界的投资导致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使世界生产在最合理的区位布局下进行。资本的流动引导了技术的流动、管理的流动和市场的重新划分;使投资流入国采用市场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跨国投资的强大经济效益加速了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开放, 以巨大的吸引力推动了这些国家的对外开放, 进入世界经济体系中;跨国公司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 并要求贸易以更为自由的方式进行;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中的微观主体;跨国公司集中反映了全球化经济中的新的矛盾。
破产可以是一个法律概念, 也可以是一个非法律概念。在中国, 法律意义上的破产, 即按破产法所规定的程序对债务人所进行的清算或整顿。在法律上, 破产是指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 为保护多数债权人和兼顾债务人的利益, 而由法院对债务人的总财产进行分配的一种程序。破产程序又称为概括执行或总执行, 其目的在于一举解决所有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债务清偿关系, 因而它具有清算程序的性质。破产是债权实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在特定情况下运用的一种偿债程序;破产的目的是为了公平的清偿所欠债权人的债务;是在法院的监督和指挥下完成的债务清偿程序, 具有总括强制程序的特征。
结合上述跨国公司和破产的相关知识, 我们可以看出跨国公司破产则是指跨国公司作为债务人在达到破产条件时, 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所作的一种公司行为和经济行为。跨国公司破产相对于国内公司破产而言更具有其跨国的性质和特征, 所涉及的因素和问题也将更加复杂, 对于债权人权益的保护也将更加的繁琐和困难。
二、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谈跨国公司破产中债权人权益保护
跨国公司一旦破产, 若无内外部的压力, 债权人的权益根本无法得不到相应的保护。公司不复存在, 即使还有一定的偿债能力, 仍然因各种因素无法清偿所有债权人的债务, 尤其是跨国公司破产不单纯的涉及破产问题, 更掺和了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因素, 这便需要有一定的机构及法律来平衡个中的利益。文章接下来将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来探讨跨国公司破产中债权人权益的保护问题。
在国际投资中, 由于跨国公司的影响力不断增大, 对于跨国公司所因承担的责任的讨论, 也从最初公司如何追求利润最大化, 发展到公司除应追求赢利的目标外, 还应承担何种社会责任。对于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从广义上讲包括对国际社会、对母国和对东道国的社会责任三个层面, 这是由于不同的研究视角造成的。狭义上来说一般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 大多是指其在东道国的社会责任。通常意义上的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在东道国特定的法律框架、社会规范和经营环境下, 跨国企业在履行其基本经济职能的同时, 需要从企业长期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出发, 自觉、主动地采取符合社会目标和公众利益、适应社会及其变化的各种社会行动方案, 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具体来说, 跨国公司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尊重东道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公平交易;保护环境, 促进可持续发展;禁止种族、宗教、性别、残疾等方面的歧视;反对价格歧视和垄断;不滥用限制商业惯例。
笔者以为, 跨国公司在破产时, 对债权人的权益加以保障也是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 更是体现一个公司存在之后所拥有的后续价值的重要方面。也许有人会认为公司不复存在, 还需要履行什么社会责任。事实上, 这展现的不仅仅是公司实体, 更加体现一个国家的公司的灵魂。它不仅仅很好的融洽了母国与东道国的关系, 更是使得母国的未来的其他公司前往东道国投资时能够更加的便利, 尊重东道国的债权人权益, 更是尊重母国的未来发展潜力。虽然这与经济利益最大化看似没有多大关系, 但这其实应是潜在的投资。
(一) 跨国公司破产中债权人权益保护的困境
虽然跨国公司破产后, 对于清偿债权人的债务有来自内外部的双重压力, 内部压力主要是依靠公司管理者和经营者的良知而生, 而这些压力将随着公司的破产而逐渐的减弱, 此时便主要依靠外部压力, 债权人的积极追讨、媒体舆论压力、政府的政策压力、东道国及母国的相关法律和司法压力等。但这些压力没有债务人的自觉和偿债能力, 依然只是压力。因而跨国公司破产中债权人权益保护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第一, 跨国公司破产法律关系更加复杂。域外效力在外国法院的判决与执行之时受到重重困难和阻挠, 有些国家甚至对此不予承认和执行。如英国遵循普遍性原则, 日本遵循严格的地域性原则, 德国则依照有条件的普遍性原则, 美国相对推行积极的普遍性原则, 这都使得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破产对于债权人权益的保护有着较大的区别。
第二, 跨国公司破产因素涉及广泛。跨国公司的破产问题不仅仅涉及简单的破产, 常常伴随着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 整个行为都受到多方因素的干扰。
第三, 跨国公司破产债权人寻求救济更加困难。债权人申请宣告债务人破产的权利无法切实得以行使;债权人在破产案件审理中的合法权利难以落实;一些破产企业“假破产真逃债”的行为, 严重侵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债权人的抵押, 担保物优先受偿权受到侵害;在破产案件执行中、破产财产分配方案执行困难, 债权人受偿财产得不到保障, 债权人赢了官司输了钱的情况屡见不鲜。
第四, 不仅仅是国内公司破产时存在政企不分,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破产法不够健全, 破产制度有待完善;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违法难究观象比较严重的情况, 跨国公司破产遇到的这些问题更加明显。例如多数国家有个别受偿的先例、遵照有限破产的原则、关联公司还滥用优势地位及关联交易破坏债权人公平受偿的机会, 侵犯债权人的权益。
第五, 跨国公司破产债权人权益保护的理论不统一, 这使得跨国公司在破产时对于不同国家的不同债权人常常难以获得公平的保护。当前世界上的主要理论包括区分债权人取得偿付的不同方式分别处理、按照均等原则保护债权人等。
(二) 跨国公司破产中债权人保护的出路
首先, 完善跨国公司破产的相关法律。此处提出完善跨国公司破产的相关法律, 尤其重视对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的完善。中国已经成为WTO等众多国际组织的成员, 应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活动进行法律规制, 使其不再特立独行、我行我素, 并遵守TRIMS等有关国际条约的规定。中国应当学习、借鉴和吸纳国际条约的合理内容, 将之转化为国内立法, 发挥负责任大国之表率作用。同时国际条约体系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 中国作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国, 应当积极参与国际条约的缔结和修改的谈判, 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 努力改变国际法领域由西方价值主导的局面, 为趋近实质公平的国际法治理想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国内立法层面, 中国需要协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和冲突, 对在华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进行合理、必要、现实的规制。
其次, 将企业责任列入政策范畴。企业社会责任早已被列入政府监管日程。近年来, 商务部积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 制定了一系列推动和引导出口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商业企业、物流企业等履行社会责任的政策措施, 如将环保、能耗、用工、设备水平等指标纳入加工贸易企业经营状况和生产能力核查范围等。同时, 商务部还要求中国企业在开展境外经济合作中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 积极参与当地公益事业、慈善事业和环保事业;引导外商投资企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刘向东表示:“今后, 有关部门还将进一步支持和引导企业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再次, 多管齐下整顿跨国公司破产, 切实保障债权人权益。此处的“多管”包括跨国公司破产的区域合作与国际合作、建立跨国破产争端解决机制与机构、督促跨国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保障债权人权益的公平受偿, 防止个别受偿和关联公司滥用优势地位等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总之, 为了更好的保护跨国公司破产中债权人的权益, 无论是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跨国公司、债权人都要积极主动, 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债权人的权益。特别是跨国公司应更加重视履行笔者所提出的社会责任, 做一个保障债权人利益的积极主体, 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债务人。
参考文献
[1]符亦文, 陈旭峰.跨国公司商业贿赂行为的规制——美国“反海外贿赂法”评析[J].北方经贸, 2006 (9) .
[2]陈相森.论跨国经营中的企业社会责任[J].山东经济学院报, 2005 (2) .
[3]吕惠强.跨国公司贿赂外国官员行为的法律规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4]刘俊, 黄国华.论对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法律规制[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 2007年3月第26卷.
【债权人保护】推荐阅读:
破产债权人利益保护05-31
债权人权利保护制度10-31
对债权人的责任07-25
债权人撤销权论文05-13
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09-29
债权人申请破产申请书07-03
谁持有借条谁是债权人06-13
债权债务06-28
劳动债权07-26
担保债权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