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精选9篇)
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篇1
摘要:新资本协议对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要在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内部评级法,构建风险管理的整体机制。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营造风险管理的执行文化氛围;实施以内部评级为主的风险计量方法,注重风险缓释技术的应用;创建风险计量模型,构筑信息数据平台;提高风险管理的制度化水平,增强风险预警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风险管理市场机制;发挥监管当局作用,强化外部监督。
2003年5月,中国银监会公布了最新翻译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概述(即Basel Ⅱ第三稿),新协议将在2006年底取代现行的1988年协议。但就中国目前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基础和水平而言,还远远达不到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因此,中国银监会明确表态,至少在十国集团2006年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几年后,中国仍将执行1988年的协议。这也说明,中国银行业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是未来几年银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三大支柱”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要求
新资本协议总体框架共分三部分,即所谓的三大支柱:第一支柱为最低资本要求,第二支柱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第三支柱为市场约束。与1988年协议相比,新资本协议吸收了近几年国际大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技术,在风险定义、风险计量、强化监管和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质量
新资本协议吸纳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概念的同时,将操作风险列入风险管理的范畴,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风险计量更为谨慎、周密,方法更趋科学,促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覆盖信贷决策和审批、贷款定价、信贷授权、风险敞口限额(包括地区、行业和客户)、资本和资源配置等领域,能够更好地控制风险,实现有质量、有内涵的发展。
(二)增强风险防范的主动性,增加风险管理手段的灵活性
新资本协议要求银行在风险控制和防范中发挥更大作用,在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中,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加权风险计量均鼓励和允许商业银行运用自己的评级系统、评级模型和评级技术确定资产风险权重和最低资本充足要求,既强化了银行建立内控机制的责任,又增加了银行风险管理手段的灵活性。
(三)注重模型化和定量化计量,提高风险管理的精密度
新资本协议鼓励银行对信用风险的计量采用内部评级法(IRB),对操作风险的计量采取内部测评方法,这些风险测评技术均以定量化的、更为严密的模型为依托,风险计量更为谨慎、周密。
(四)强调监管当局及时干预,充分发挥监管者的作用
新资本协议把监管当局的严格评估与及时干预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二支柱,监管当局要准确评估银行是否达到最低资本需要,银行资本水平是否与实际风险相适应,内部评级体系是否科学可靠,及早干预和防止银行资本水平低于实际风险水平。这些规定强化了监管当局的职责,硬化了对银行风险管理的监管约束,使监管当局能够更加主动地发挥作用。[!--empirenews.page--]
(五)增强信息的透明度,更加强调市场约束
新资本协议把信息透明和市场约束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三大支柱,要求银行应当向社会及时披露关键信息,包括资本构成、风险资产及计量标准、内部评级系统及风险资产计量法、风险资产管理的战略与制度、资本充足率水平等。银行应具有经董事会批准的正式披露政策,该政策应概括公开披露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目的和战略,并规定披露的频率及方式。这些规定有助于强化对银行的市场约束,提高外部监管的可行性、及时性。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本充足率水平不高,风险资产规模较大
虽然新资本协议针对的是一级法人的资本充足监管要求,但在总分行体制下,按照经济资本配置制度要求,银行应当为不同的风险敞口和分支机构配置相应的最低资本,由于国内银行资产质量比较差,不良资产的规模比官方公布的数字要大得多,因此按实际风险资产计算的资本充足率实际上大多低于巴塞尔协议8%的最低水平,同时由于资本充足率水平较低且资本补充渠道较窄,能够为分支机构风险敞口配置的资本相当有限,不可能为高规模的风险敞口提供足够的资本支撑,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分支机构风险敞口规模与资本匹配失衡。在资本补充有限的情况下,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必须在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上做文章。而我国目前包括大型企业在内的绝大部分企业尚未取得外部评级,在标准法下其风险权重为100%或者150%,且国内银行尚不具备内部评级的客观条件,不能对企业进行内部评级,在呆账准备金提取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的这种逆向配置效应几乎意味着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敞口规模的途径就是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在当前我国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的情况下,风险资产按照新资本协议计算无疑规模更大,这又对我国当前较低的资本充足率带来了新的压力。
(二)风险管理文化落后,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初步形成,但风险管理没有作为风险文化根植于所有员工的心中,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还没有树立,没有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系统而完整的风险管理战略还有待于加强,风险管理侧重于后台管理,没有将其作为信贷决策、风险敞口限额控制、贷款定价、资本资源配置的有利工具。同时,部分人员将风险片面地等同为违规、案件和损失,一些风险管理人员将风险管理简单地理解为控制,部分业务人员将风险管理看作是业务拓展绊脚石,注重信用风险的控制和计量,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仅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还谈不上统筹考虑、系统管理。
(三)风险计量方法落后,风险计量技术达不到要求
新资本协议规定了内部评级法必须达到9个方面的最低标准:(1)信用风险的有效细分;(2)评级的完整性和完备性;(3)对评级系统和机制的监督;(4)评级系统的标准和原理;(5)违约概率测算的最低要求;(6)数据收集和信息技术系统;(7)内部评级的使用;(8)内部验证;(9)信息披露要求。按照这些标准,我国商业银行至少在以下方面还存在差距:一是信用风险尚未进行公司、国家、银行、零售贷款、专项贷款、股权投资方面的细分;二是评级体系仍实行一逾双呆4级分类法和5级分类法,离先进银行10级以上分类方法有较大差距;三是没有成熟的风险计量模型,信用评价仍以定性分析为主,且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信息滞后且有效性差,客户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较差;四是数据系统既不能满足复杂的风险计量要求,又不能满足5—7年历史数据观察期的要求(这一点显得尤为关键);五是内部评级尚未应用于信贷决策、资本配置、贷款定价、经营绩效考核等方面;六是缺乏以风险为导向的资本资源配置机制。[!--empirenews.page--]
(四)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内控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银行的内控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如贷后管理检查报告制度淡化,客户经理的职责履行不到位等都缺乏必要的控制手段。同时会计控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如对于客户在商业银行资金流量,会计部门不能为信贷部门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和采取必要的控制手段。同时,岗位轮换制度没有得到普遍推行,未能很好地造就业务的多面手和综合管理人才,达到“一专多能”的目的,也难以避免因岗位人员老化而产生的各种弊端。一些分支行的负责人按个人意志办事,使内控规章制度流于形式。目前,银行的制度规定,其对象大多是业务人员,而对各级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监督,对掌握一定决策权力的管理人员制约力不强,以致内控制度存在着许多漏洞和隐患,表现在信贷风险方面较为明显的是对上报信贷审批材料进行包装和贷款条件不落实,就发放贷款,造成信贷业务从一开始就存在重大隐患。
(五)风险预警信号滞后,缺乏先进的预警技术
风险的隐蔽性和损失形成的滞后性决定了风险预警的重要作用,只有及时准确地根据风险预警体系提供的风险预警信号,采取有效的风险预控措施,风险管理才能达到未雨绸缪的理想效果。但商业银行与此相适应的风险预警体系和预警机制还没的国有独资银行的产权结构以及面临的风险和无利润约束而在管理体制、经营与信贷策略及发展意识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障碍,无疑又使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拉长、力度减弱。甚至在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市场化和金融创新加快的经济中,由于投资工具更加多样化,投资者的构成、资金来源、公司上市和投资活动更加国际化,货币替代的程度和趋势更加增强,货币流通速度也极不稳定,货币需求的相关性、可测性和可控性更难,加之滞后性特点,中央银行控制货币总量的能力实际上呈现出越来越弱的趋势。许多工业化国家转而采用通胀目标或利率目标加以监控。值得注意的是信贷资金违规进人股市,不仅会扭曲价格信号,滋生“泡沫经济”,同时使得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监测和调控更加困难,而且一旦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剧跌会严重动摇人们的消费信心,减少消费支出,同时由于银行抵押品价值的缩水而使银行陷入财务危机之中,引起整个社会的恐慌,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至于股市对利率的敏感度不如国外,乃基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是以信贷途径为主导的事实,用流程图表示为:货币供应量M↑→银行储备↑→银行贷款↑→企业投资↑→支出↑。其原因主要有:我国银行的贴现率和本币存贷款利率仍受到央行的严格管制,不能反映社会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当货币政策变化时,金融市场利率无法迅速作出反应,因而通过利率传导的财富效应渠道和资产结构效应渠道这样的两种完全市场竞争、完全信息、具有充分利率弹性的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传导机制难以发挥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都十分有限,绝大多数国有和非国有经济及个人对银行信用的依赖度都比较高。票据市场发展缓慢与滞后、股票市场严重扭曲。金融市场上既有流动性又有生利性的大量金融新产品未形成一股浪潮,以离岸金融和跨国银行活动为先导,尤其是以短期资本流动和外汇交易规模呈跳跃性增长的金融国际化、自由化时代尚未全面掀起。但由于存在比较利益差异,大量本可进入商品和劳务市场的货币资金转而进入金融市场了,随着对银行业放松管制和市场竞争的空前激烈,当银行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资本市场中去,且资本市场更加深化和发展,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股市对利率的敏感度也将大为增强。甚至在这样一个资本市场更加深化开放的市场经济中,由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增多,经济主体更加多样化、经济主体的行为更具多变性、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加大,利率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力会下降,相反,一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却要经常考虑股市面上走势因素。就像现今美联储在发布降息公告中表示的那样:持续下跌的股票价格、制造业疲软以及全球经济环境不景气是促使联储今日降息的主要原因。与资本市场和货币政策深化相关联的是现今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欧元区国家的平衡预算政策已开始制约国债市场的发展,甚至使国债市场萎缩或消失,这样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下的长期利率就会难以反映出一国的基本经济状况,缺了一个更富弹性、更加市场化和更具自主性的国债主要工具的中央银行将会更加关注市场均衡实际利率,而利率包含股票、不动产等“资产价格”在内的综合物价体系及其变动反应,将成为当局今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加以探讨。对于那些预算平衡政策使国债市场萎缩到不能充当货币供应“蓄水池”的国家,货币政策工具也将面临技术和制度上的创新。[!--empirenews.page--] 参考文献:
[1]李扬。国债规模:在财政与金融之间寻求平衡 [J].财贸经济,2003,(1)。
[2]张兵,李晓明。中国股票市场的渐进有效性研究 [J].经济研究,2003,(1)。
[3]冯用富。货币政策能对股价的过渡波动做出反应吗[J].经济研究,2003,(1)。
[4]杜金富,王振营,张文红。货币供应量统计当修正[J].中国金融家,2003,(4)。
[5]仲黎明,刘海龙,吴冲锋。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过高还是过低——一个国际比较视角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3,(1)。
[6]巴曙松。论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路径选择[J].世界经济,2003,(3)。
[7]李扬。通货紧缩还是通货膨胀——从货币和利率的走势寻求解释,金融与保险[J].2001,(2)。
[8]王松奇,徐义国。
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篇2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商业银行
一、资本充足率与巴塞尔资本协议
资本充足率 (Capital adequacy ratio CAR) , 也被称为资本风险 (加权) 资产率, 是指商业银行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 资本充足率是保证商业银行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资本充足率反映了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后, 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 它是衡量银行经营安全性和稳健性的重要指标, 是维持银行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础。各个国家的金融管理当局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 目的是为了检测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根据资本充足率口径的不同, 可以划分为资本对存款的比率、资本对负债的比率、资本对总资产的比率、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率等等。
《巴塞尔协议》是国际清算银行 (BIS) 下属的巴塞尔委员会于1988年7月在瑞士城市巴塞尔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的简称。《巴塞尔协议》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国际通用的、以加权方式衡量表内与表外风险的资本充足率标准, 有效地扼制了与债务危机有关的国际金融风险。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浪潮的推动, 金融领域的竞争尤其是跨国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银行业的整体风险不断增大, 不稳定性增强。同时, 银行业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金融集团化和混业经营, 使得银行业务逐渐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在这种背景下, 巴塞尔资本协议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在不断的更新,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相继出台, 从巴塞尔协议I到巴塞尔协议Ⅱ, 再到当前的巴塞尔协议III, 体现了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循环推进。巴塞尔资本协议不仅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提供了监管本国商业银行风险的有效参照, 同时也为各个商业银行提供了加强自身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
二、巴塞尔协议Ⅲ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的影响
巴塞尔协议作为巴塞尔委员会交流和讨论后制定的一系列监管框架, 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影响深刻。2009年中国加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作为巴塞尔委员会成员国, 巴塞尔协议对我国银行业而言, 就不再仅仅只是理论借鉴意义, 我国必须切实按照金融监管的要求履行巴塞尔协议中的相关承诺。2010年9月12日,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瑞士巴塞尔召开央行行长和监管当局负责人会议, 与会的成员国央行行长和监管当局负责人就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改革一些关键问题达成了共识。随着这些针对商业银行的金融监管措施逐步付诸实施, 将对全球金融业未来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作为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金融合作的成果, 巴塞尔协议III反映了近几十年来全球银行业监管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与巴塞尔协议I和巴塞尔协议II相比, 巴塞尔协议III在银行资本构成、资本充足率、杠杆比率、资产质量以及流动性指标等方面都大幅度地提升了监管要求。同时, 巴塞尔协议III将一系列宏观上的审慎工具引入资本框架, 缓释顺周期性, 解决金融机构的相互关联性以及系统性风险。巴塞尔协议III通过更加严格的资本监管要求, 目的是实现全球金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 巴塞尔协议III对我国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监管要求。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经历了近年来不断深化改革和发展,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相对比较稳定。但是今年以来, 我国经济增速回落, 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银行业的风险可能加大, 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将可能进一步强化。2012年6月8日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试行) 》规定, 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其他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分别为11.5%和10.5%, 与现行监管要求保持一致;同时,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5%, 略高于国际规定的最低标准4.5%, 这体现了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对目前金融审慎监管的要求。
就未来而言, 由于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进一步严格, 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大的资本缺口。根据巴塞尔协议III规定, 到2015年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要求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 由普通股构成的核心一级资本占银行风险资产的下限要求将从现行的2%提高至4.5%。另外, 商业银行应设立“资本留存缓冲资金”, 其总额不得低于银行风险资产的2.5%。同时, 巴塞尔协议III还要求银行保有0-2.5%的逆周期储备, 以有效防范商业银行在经济繁荣时期过度放贷而产生大量的隐性坏账风险。巴塞尔协议III大幅度地提高了对银行资本充足率, 尤其是一级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将普通股权益作为一级资本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总的资本充足率仍然在数值上保持8%不变, 但是由于增加了资本留存缓冲资金和逆周期缓冲储备, 比率要求分别为2.5%和0-2.5%。则实际总资本充足率将达到10.5%, 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5%, 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更高达7%, 过高的资本充足率, 将使我国银行在未来面临巨大的融资压力。
来源:根据巴塞尔协议III整理
鉴于针对商业银行的金融监管要求进一步严格, 我国银行业的金融业务发展将受到很大的影响。与国外的跨国银行相比, 我国国内的银行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影响, 利润来源主要依靠信贷收入, 存贷款利差收入占据大多数银行总利润的75%以上, 这种过渡依赖存贷差的盈利模式, 使得我国银行信贷规模对资本的依赖程度远高于国外跨国银行。而巴塞尔协议III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后, 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受到更严格的资本约束。同时, 由于我国银行业现有的金融业务结构很难在短期内改变过来, 在留出更多的资本拨备以避免潜在的损失前提下, 商业银行能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就会相对减少。基于此, 我国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三、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的政策建议
巴塞尔协议III是巴塞尔委员会在金融危机后, 为加强国际间银行业风险监管而出台的协议, 毫无疑问, 它对我国监管当局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监管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参考意义。2012年6月8日, 中国银监会正式对外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试行) 》, 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并设定了6年的资本充足率达标过渡期限。《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试行) 》从2013年1月1日开始, 要求各个商业银行在2018年底前全面达到巴塞尔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 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提前达标, 并将发布相关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 督促银行制定阶段性的达标规划和落实具体计划, 以推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试行) 》的顺利实施。
首先, 商业银行应当健全和完善银行系统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制度, 在商业银行系统内建立完善的内部评级机制, 逐步在商业银行系统内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在技术上, 要采用现代金融技术和方法, 实施高级计量法, 加强金融数据体系建设, 科学合理的对资本需求量进行统计分析, 为提取商业银行资产损失准备提供有效依据。在此基础上, 尽量减少加权风险资产, 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增强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从根本上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其次, 商业银行应当在有效风险控制的基础上, 大力推进金融业务创新, 积极发展资本节约型的中间业务, 提高自身盈利能力。中间业务由于较少运用银行的资金, 一般不会受到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约束。与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相比, 还具有成本低、收益高和风险相对较低等多方面的优势。同时, 商业银行在提高自身盈利能力和水平后, 可以依靠银行内部融资手段来提高资本充足率。银监会国际部主任范文仲表示, 银监会积极鼓励商业银行通过提高利润留存比例, 来扩大内源性资本扩充, 进而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
再次, 商业银行可以借助资本市场拓宽银行资本补充渠道, 通过探索发行次级债、优先股或创新二级资本市场工具等金融手段, 来扩充有效资本, 提高资本充足率。目前, 发行次级债券补充附属资本是国际上商业银行的通行做法, 长期次级债工具灵活快捷, 能够迅速为商业银行提供过渡性资本。我国从2003年开始允许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充实银行资本, 先后有十多家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来补充资本金。我国商业银行资本中核心资本所占比例偏大, 附属资本比例相对不足, 因此, 发行次级债将有很大的空间。
最后, 商业银行也可以尝试开展银行资产证券化 (ABS) 业务。通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流的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 主动灵活地调整商业银行风险资产的规模和数量, 实现减少加权风险资产的目的。银行资产证券化有利于降低资产风险权重, 减少不良资产对资本的侵蚀, 盘活不良资产,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本损失, 增强盈利能力, 改善商业银行收入和资本结构。
参考文献
[1]苗燕.中国银行业不会延迟实施巴塞尔Ⅲ[N].上海证券报, 2012-11-13.
[2]王勇.美国无奈推迟“巴塞尔Ⅲ”[N].上海证券报, 2012-11-22.
[3]董云峰.巴塞尔Ⅲ中国落地之争:银行监管松紧之辩[N].第一财经日报, 2012-03-23.
[4]章彰.“巴塞尔协议III”对中国银行业真的没影响吗[J].银行家, 2010 (10) .
[5]庄少文.深发展A资本充足率计划增至10%[N].证券日报, 2009-3-2.
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篇3
[关键词]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银行业 风险防范 监管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颁布,将会对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签署新协议的100多个国家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都会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国于1996年加入了巴塞尔成员国行列,标志着我国银行业接受了《巴塞尔协议》的要求。由于《巴塞尔协议》具有很强的公法性质,已经称为国际银行业的“游戏规则”,所以我国银行业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的话,就必须遵循《巴塞尔协议》规则,另外《巴塞尔协议》提出的监管要求和监管方法也体现了银行监管中的先进理念和银行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其中的很多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我们需要努力推动我国银行业改革,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使之尽快和国际接轨。
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近年来,随着科技和商业活动的发展,金融创新一日千里,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尤其是大型综合性银行可以不断调整资产组合,使其既不违反现行的资本标准,又能在金融市场进行套利。这些变化导致1988年协议在部分发达国家已名存实亡。巴林银行倒闭事件表明,仅仅依靠资本充足率标准不足以保障银行系统的稳定。针对这一情况,巴塞尔委员会开始考虑制定一个新的银行监管协议。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一个旨在替代《巴塞尔协议》的新协议草案,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不断修改,于2001年1月和2003年4月相继发布了另外两个征求意见稿,最终在2004年6月定稿,确定了新的银行监管框架,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从新协议的名称可以看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继承了旧《巴塞尔协议》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但新协议在资本金要求方面同时也作出了重大修改:扩大了风险范围,除了信用风险外,还加入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改进了计量方法,使得风险的计量更加精细准确;扩大了资本约束的范围。另外,新协议还增加了监管部门的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两种方式来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
巴塞尔委员会发给各国的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新资本协议概述,讨论新草案主要组成部分的合理性,概述了与 1999 年征求意见稿相比的主要变化,以及委员会希望得到支持和反馈的主要领域。二是新资本协议草案。三是辅助性文件,概述了委员会制定各类方案的背景信息和技术方案,包括信用风险评级标准法、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资产证券化、操作风险、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银行账簿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信息披露要求等内容。征求意见稿对新资本协议的目标及风险管理框架作了完整的论述,也列述了部分有待深化的问题及尝试性的解决方案。
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要求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三大支柱涵盖的风险从最初的信用风险扩大到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新协议的最低资本要求也能够更加敏感地反映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程度。
1.风险范畴进一步拓展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于银行全面风险的定义,除沿用过去的信用风险之外,又增加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两大类风险。因此,在计算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的公式中,也增加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资本要求的内容。
原协议中,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为:
资本充足率=资本/风险加权资产
而在新协议中,资本充足率公式变为:
资本充足率=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十12.5×市场风险资本要求+12. 5×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虽然前后两个公式分子涵义相同,都是指法定的资本数额,但分母差异较大。前一个公式的分母主要反映的是银行信用风险,而后一个公式中的分母是指银行的全面风险。因此,新协议蕴涵了全面风险的重要思想。
2.风险计量更加科学化、定量化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于信用风险的计量,提出了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两种方法(其中内部评级法又分为初级法和高级法两种)。标准法需要借助外部评级机构确定风险资产权量,计算最低资本要求;内部评级法采用银行内部评级,确定资本要求,区分了初级和高级内部评级法两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增加对资本计量的准确性,力求适用于各类银行。同时,新协议还对于某些高风险的资产对银行稳健经营的负作用给以了足够的估计,甚至对高风险资产规定了高于100%的险权量。而对于操作风险资本的计量,新协议给出了三种计量方法。一是基本指标法。即采用基本指标法银行特有的操作风险资本等于前三年中各年正的总收入乘上一个固定比例并加总后的平均值。二是标准法。在标准法中,银行的业务分为8个产品线,总资本要求是各产品线监管资本按年简单加总后取三年的平均值。三是高级计量法。是指银行用一定的定量和定性标准,通过内部操作风险计量系统计算监管资本要求。
3.资本水平更加全面地反映银行所面对的风险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允许银行使用内部评级法的同时,还规定了银行在管理方面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新协议规定,银行的资本水平要充分考虑各种风险缓释技术(抵押、担保、表内冲销、信用衍生工具等)的影响,在评估资产风险权重及资本水平时,考虑抵押品价值及其质量、担保人信用和能力等。同时,新协议增加的第二支柱监督检查,既是监督银行的资本金与其风险数量相匹配,更是监督银行的资本金与其风险管理水平相匹配。
4.强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为风险管理的核心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资本确定标准中增加了内部评级因素;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采用内部评级系统确定资本风险权重;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采用更高级的内部评级法确定资产权重和资本水平。同时提出了内部控制程序的五个特征: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监督;健全的资本评估;全面评估系统;监测和报告系统;内部控制的检查等。
5.注意到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对于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问题,《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一是在承认资产证券化在分散信用风险方面的作用的同时,为避免银行借此蓄意抬高资产充足比率,新协议建议使用外部评级来确定风险权重;二是肯定了金融工具在降低信用风险上的作用,扩大了此类金融工具中所涉及抵押品范围,并且制定了更为完善、可行的方法。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
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是金融业务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平台,更是提高服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针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现状和不足,对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要求,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1.完善银行法人治理机制,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和西方比较成熟的国际化银行集团的经验,塑造一个治理机制科学、风险战略清晰、目标明确、职责到位的风险管理体系既是促进银行各项业务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同时也是国内银行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的需要。一是要抓紧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机制,抓住有限的机遇,进行股份制改造,加快改革步伐,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建议在各家银行的最高决策层和管理层设立首席风险管理官(CRO)。在董事会之下要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稽核审计委员会。在银行组织体系中要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内部审计部、法规部等与风险控制有关的部门。二是要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面覆盖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国家风险等各种经营风险,实施审慎的授信和定价;根据对风险的识别评价实施风险损失准备金的充足拨备和资本金的合理配置。三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即风险管理理念和模式的转变,业绩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的转变,风险管理目标和组织结构的转变,风险测量定价和控制方法的转变。
2.以内部评级为契机,提升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技术
从技术角度讲,内部评级法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凝结了国际先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优秀成果,代表了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文化。虽然新协议适用的对象是国际活跃银行,但巴塞尔委员会也同时提出“基本原则应适用于复杂程度各异的银行”。因此,我国各家银行要想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必然要遵守全球一体的“游戏规则”。而抓住有限的机遇,积极研究开发内部评级技术已成为当务之急和必然选择。为此,一方面需要集中力量,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重点培训,也可选送到国外先进银行与著名评级公司学习他人之长;另一方面,有目的地聘请一些国外咨询专家,协助国内商业银行设计内部评级法整体方案与具体操作方案。
3.完善内控机制,强化岗位之间、环节之间的监督制约
风险管理始于内部控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也把加强内控机制和监督检查作为第二支柱进行强调。国内各家银行一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组织体系,构建风险管理基础平台。二要规范内部控制程序,完善授权授信机制。按照新协议和监管部门的要求,理顺银行内部控制各个环节的关系,整合工作流程,规范前、中、后台业务运作程序,坚决杜绝逆程序操作现象发生。三是发挥稽核部门的再监督作用,加强对内控机制建设的监督和后评价。
4.切实加强国内银行业风险文化建设
国内外银行业发展的经验表明,一些银行之所以在风险管理上出现问题,究其原因并不是缺乏风险管理系统、政策和程序,而往往是落后的企业文化尤其是风险管理文化导致原有的系统、政策和程序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对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加强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文化建设是解决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
5.探索并逐步实行以风险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办法
所谓以风险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即根据风险调整的收益(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RAROC)为主要指标。按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是指经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EL)和以经济资本(Capital at Risk,CaR)计量的非预期损失( Unexpected Loss,UL)调整后的收益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该公式是西方发达商业银行用来考核风险条件下经营成果的一个核心指标,克服了传统考核指标中不含风险因素的缺陷,我国商业银行也应积极创造条件,把以风险为核心的效益理念贯彻到整个经营管理全过程,建立新的指标考核体系,完善考核办法,以形成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6.通过市场方式充足商业银行资本金
从总体上来说,银行通过市场方式补充资本金的渠道有三个途径,一是利润留成,依靠自身的积累;二是通过资本市场来补充资本金,发行股票或债券融资;三是私募扩股,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或原有股东增加投资来达到增加资本金的目的。
7.建立有效的利率风险防范机制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5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简化存贷款利率期限结构、推进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推出利率衍生产品、理顺央行的利率关系等方式,来推进中国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种种迹象表明,利率市场化时代已离我们不远。为此,我们需要健全组织管理体制,设立利率风险管理部门或岗位。同时要夯实基础,建立先进科学的内控制度,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特点的利率走势预测、利率风险计量和利率风险管理的计算机模拟分析模型,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科学性。适当放松金融管制,鼓励引导商业银行借助金融衍生工具规避利率风险。拓展经营领域,大力发展非利差获利型中间业务。
8.构建汇率风险防范机制
加强人民币汇率研究,密切关注汇率走势,提高市场反应和应变能力;借鉴和运用先进的汇率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实现对人民币汇率风险的统一、实时的监控和管理;开发和引进先进的系统,以保证“一日多价”的实施;强化资产负债币种结构匹配管理,严格控制结售汇敞口头寸。
9.加强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
第一,统一风险管理政策,制定和执行统一明确、能够体现对操作风险的偏好和承受能力的风险管理政策。第二,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技术,对新巴塞尔协议所建议的三种计量方法进行研究和选择,在做好数据收集、系统设计的基础上,逐步开发适合本行特点的内部风险计量模型。第三,健全操作风险管理组织。实行集中管理的操作风险治理结构。第四,强化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商业银行必须自上而下建立、倡导、执行操作风险管理文化。第五,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经济资本约束和绩效考评机制。逐步改变传统的只关心当年账面收益的绩效考核办法,提高资本对风险的敏感程度,强化经济资本约束。
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篇4
3昨天,银监会公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意见明确了实施《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下称“新资本协议”)的时间表,要求新资本协议银行从2010年底起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如果届时不能达到银监会规定的最低要求,经批准可暂缓实施新资本协议,但不得迟于2013年底。
意见规定,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含香港、澳门等)设有业务活跃的经营性机构、国际业务占相当比重的大型商业银行为新资本协议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可以自愿申请实施新资本协议;若不选择实施新资本协议,将继续执行现行资本监管规定。
意见规定,银监会将于2008年底前,陆续发布有关新资本协议实施的监管法规,修订现行资本监管规定,在业内征求意见。2009年将开始进行定量影响测算,评估新资本协议实施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银监会自2010年初开始接受新资本协议银行的申请。商业银行至少提前半年向银监会提出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正式申请,经银监会批准后方可实施新资本协议。
据了解,新资本协议建立了有效资本监管的三大支柱,即“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信息披露”。新资本协议代表了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提高了资本监管的风险敏感度和灵活性,有助于商业银行改进风险管理和推动业务创新。
意见要求,实施新资本协议要按照分类实施、分层推进、分步达标的原则进行。
据了解,目前,工行、中行、招行等都对新资本协议进行了有效的调研工作。新资本协议银行应在2007年10月底前完成规划制定工作,并报银监会备案。
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篇5
□作者:华侨大学商学院林俊国
内容摘要: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反映了国际大银行风险管理的最新经验,因此,许多国家表示将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然而,我国却面临着双重挑战: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我国尚缺乏必要的条件;不实施新资本协议,我国将面临许多不利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
我国实施新资本协议的两难选择及金融改革对策。
关键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两难选择对策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正式发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成员国将于2006年12月底开始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新资本协议以国际活跃银行为基础,详细地阐述了监管当局对银行集团的风险监管思想,同时新资本协议通过对商业银行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规范,来约束商业银行内部建立完整而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以达到保证全球银行体系稳健经营的目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反映了国际大银行风险管理的最新经验,因此,许多非巴塞尔委员会成员国也纷纷表示将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然而,我国却面临着双重挑战。
挑战之一:我国缺乏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条件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核心是三大支柱,即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目前,我国缺乏全面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条件。
我国缺乏实施第一支柱的条件
第一支柱是资本充足率要求。新资本协议在第一支柱中为计量风险提供了几种备选方案。例如,关于信用风险的计量,新资本协议提出了两种基本方法: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irb)。内部评级法又分为初级法和高级法。其中最简单的是标准法。标准法下那些仅具备基本风险管理系统的银行,要依靠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来计算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然而我国具有外部评级的企业非常少。如果监管当局认为不宜采取外部评级,可以规定所有公司贷款的风险权重都为100,而对主权和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可以根据出口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来确定。这样就可消除对外部评级的依赖。因此,银行必须不断提高对风险的理解和改进对风险暴露的管理措施。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不具备实施标准法的能力及客观条件。相对标准法而言,内部评级法对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要求高得多。内部评级法不仅要求银行具备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而且要求监管机构有能力评估和监督这些复杂的风险管理系统。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际上只有一部分国际活跃银行和发达国家有实施这一方法的能力。我国的银行和监管机构距实施内部评级法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同时国内各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商业银行的贷款评级体系仅是套用了监管当局规定的贷款五级分类,或者是在此基础上简单做了一些细化。这样的评级系统远不能用来评估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对信用风险量化的精确度和准确性远不能达到新资本协议规定的标准。总的看来,中国的银行要实施irb法,难度较大。为了改进评级体系以达到采用irb法标准法的要求,我国银行面临的挑战是收集数据、建立必备的内部控制系统、强化信息技术支持和员工培训。
我国缺乏实施第二支柱的条件
第二支柱是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新资本协议引入了监督检查对完善整个监管框架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引入了监管当局的检查,而且有助于鼓励银行保持事前和事中的谨慎性操作。但是,实施第二支柱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一是第二支柱所涉及的范围较广,问题复杂,而各国监管当局暂时得不到详细的指导,也不具备相应的监管资源。二是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还要求各国的监管方法逐步趋同。三是监管当局的责任增大,相应有必要提高监管部门监督检查过程的透明度。
世界银行认为,对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银行而言,贯彻实施第二支柱比改进第一支柱可能更加重要。目前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监管当局还没有能力贯彻实施第二支柱。各国监管当局改进监管工具,提高判断能力的过程将是非常困难和富有挑战性。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我国金融监管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没有形成规范、连续和系统性的监管。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尚未实现规范化和系统化,还没有真正实现持续性监管,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金融风险监测、评价、预警和处置系统。金融监管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分散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缺乏各种监管手段的有效配合,缺乏对监管信息的综合运用,缺乏对风险的跟踪监测,导致监管成本的提高和监管效率的下降,使金融风险得以积聚和扩散,最后忙于事后救火处置。
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篇6
本股东合作协议(以下简称“本协议”)由下列各方与二零一四年__ 月__日在_________签订。上述各方,以下单独称“一方”,合称为“各方”。
以下分别为三方:A、B、C。
A方—XX
名称:
住所:
电话:
B方—XX
名称:
住所:
电话:
乙方—XX
名称:
住所:
电话:
A、B、C等三方在平等自愿、友好协商的基础上,就投资设立湖南XX资本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相关事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达成如下协议,以资共同信守。
一、拟设立公司的名称、经验范围、注册资本、法人地址、法人代表人
1.1公司名称:湖南XX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
1.2经验范围:基金管理、投资咨询、财务顾问
1.3法定地址:长沙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法定代表:XX
二、公司的企业性质及责任、法人地位
2.1公司为有限公司,A、B、C等三方以各自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2.2法人地位
公司依据中国法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三、出资方式及占股比例
3.1A方以货币作为出资,出资额为_______万元人民币,占公司注册资本的_______%;
3.2B 方以货币作为出资,出资额为_______万元人民币,占公司注册资本的_______%;
3.3C 方以货币作为出资,出资额为_______万元人民币,占公司注册资本的_______%;
四、注册资本的变更
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篇7
1. 新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
新协议相对1988的资本协议更为复杂、详尽, 也更加具有风险敏感性。由互为补充的三大支柱组成: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管和市场纪律。
1.1 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
委员会对最低资本充足比率仍维持原协议8%的规则不变, 资本依然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但就风险头寸计量, 新的资本协议提出了更精确和全面的评估, 不仅包括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还包括操作风险 (如控制风险、信息技术风险、欺诈风险、以及法律和商誉风险) 。而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则提出了不同的测量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
资本充足率=资本/ (信用风险加权资产+12.5市场风险资本要求+12.5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1.2 第二支柱———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监管当局应该检查和评价银行内部资本充足率的情况和补充战略。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是最低资本规定和市场纪律的重要补充。监管当局有效的监督检查, 可以保障各家银行建立有效的内部程序, 进一步评估银行在认真分析风险基础上设定的资本充足率。
1.3 第三支柱———市场约束
市场约束就是市场参与者在了解银行经营状况基础上所采取的相应行动, 从而对银行产生激励和制裁效果。因此, 要求银行必须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以提高透明度, 便于市场能够准确判断银行的资本运行是否合理, 达到强化监管的目的。新协议对资本结构、资本充足率、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重要指标披露, 分别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增加了透明度。
2.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主要影响
贷款定价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使贷款利率充分抵补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和资本成本, 以确保信贷资产的赢利性和安全性, 实现资本价值最大化。新协议在度量银行风险和计算风险资产时, 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重视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和破坏力, 体现了风险监管的全面性;在对信用风险进行计量时引入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 增强了风险的敏感性, 因而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 新协议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提高了贷款的资本成本率
新协议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计算中, 也就是增加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中分母的后一项, 总资本比率的分母就由三部分组成:所有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和12.5倍的市场风险以及12.5倍的操作风险。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保持了更高的监管资本水平, 但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会降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而贷款价格必须考虑资本的成本, 在全面考虑操作风险以后, 一笔贷款的资本要求率将更高, 因此需要更高的贷款价格才能弥补。
2.2 新协议引入的内部评级法大大提高了风险敏感性
在计量信用风险时, 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 (BCBS) 引入了一系列与风险相联系的资本要求的计算方法: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 其首要目标就是要大幅度提高最低资本要求的风险敏感度。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将统一的资本需求作为银行监管的基石, 它要求银行的自有资本不得低于其风险加权资产的8%, 因此, 8%成为银行发放贷款的统一资本需求标准。而在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中, 所有公司贷款的风险加权系数都按100%加以计算, 即所有公司贷款资产的要求资本至少为该项信用暴露 (credit exposures) 的8%, 这就使得向不同信用等级的贷款收取了相同的风险溢价。新协议中的内部评级法 (IRB) 则根据违约概率 (PD) 、特定违约损失率 (LGD) 、违约的总敞口 (EAD) 及期限 (M) 等因素决定一笔授信的风险权重。即新协议认可银行对不同信用等级客户采用不同信用资产风险计量标准, 从而把资本金充足率原则和风险联系得更紧。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下, 高风险的贷款比低风险贷款要求更高的资本比例用于防范风险资产的损失, 所以贷款的价格更高。
3. 基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建议
按照我国银监会对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实施, 确立了“两步走、双轨制”的总战略, 我国将在2010年底就开始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那么, 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应对新资本协议的实施, 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体系呢?对此, 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3.1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 建立和完善内部评级体系
客户信用评级和贷款项目风险评估是贷款风险溢价调整的基础, 也是贷款决策的依据。正确评估信贷风险, 合理确定风险补偿水平, 是贷款定价的重要环节。银行能够通过评级模型计算出资产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 再结合预期收益率、资金成本和经营成本等因素, 确定信贷产品的基础价格, 从而保证对银行实际收益有所贡献的优质客户, 同时淘汰违约损失率高的劣质客户。我国商业银行应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技术要求, 根据贷款定价的要求进行完善信贷风险评估系统, 吸取国外先进经验, 加快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评估系统。其中包括完善基础数据库、建立健全定价风险计量体系和定价风险监测体系。
3.2 在贷款定价中全面引入经济资本概念, 逐步实现业务经营发展模式由资金制约向资本制约的转变
由于资本是一种稀缺资源, 应要求有适当的回报, 即贷款必须盈利以实现股东的权益。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在确定贷款价格时, 价格除了弥补营业成本、风险溢价外, 还应当有一部分“权益差”, 以实现资本增值;另一方面, 根据资本充足率概念, 加权风险资产的规模扩张主要受资本量的限制, 在目前资本补充渠道不畅的情况下, 只有压缩风险资产, 即缩减贷款规模。因此, 必须重视资产的有效发展, 适当提高贷款定价水平。
3.3 建立风险与收益相均衡的贷款定价模式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风险与收益相均衡。我国商业银行应把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作为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根基。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企业, 其最终目标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但在一个竞争性、高效率的市场里, 风险与收益总是呈正相关的关系。因此, 在寻求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 风险必须被严格控制在股东所能承受的水平内。但是, 银行也不能单纯以防止损失为目标, 这样可能造成业务机会和收益的彻底丧失。为了保证银行的稳健经营, 必须建立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贷款定价模式, 科学地为每一笔贷款确定合理的价格。如RAROC (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 定价方法可用于衡量一笔业务的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 为银行决定如何定价提供依据, 目前, 已在国际先进银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也应为我国商业银行所借鉴。
参考文献
[1]章彰.解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监管资本
巴塞尔资本协议已成为目前商业银行的核心监管标准,随着商业银行风险度量方法的发展和成熟,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作为最先进的风险控制和价值管理的核心体系被运用于全球范围内的国际银行中。它将资本与风险进行科学的整合,将这种管理体系运用到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当中以发挥其效益和降低风险的双重功能,将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经济资本的概括和分析
经济资本是依据银行所承担风险中计算其最低资本需求,而后用来衡量和预防银行非预期损失的资本量。经济资本管理包括商业银行存在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这些因素是银行发展的内生变量,可以准确的反映银行资产的风险特性渗透于银行管理的各个层次方面[1]。准确的说,经济资本是防止银行破产或倒闭的最后一道防线。经济资本管理认为资本比率不仅要满足于监管者制定的最低标准,还要以安全和盈利为基础来确定最佳比率。不仅要满足银行整体的资本需要量,还要考虑到资本在银行内各个业务部门的合理配置,这也是衡量银行各个部门业绩或业务水平的评判标准。
二、经济资本在银行管理中的运用
经济资本渗透银行管理的各个层面,从银行的经营目标、战略决策到最高层次的管理和监控,在风险控制、业务开展、绩效管理等方面均涉入其中,当然,也包括个人业绩的评估和奖罚制度等最基本层面的管理。经济资本在银行管理当中主要体现在风险控制和创造价值方面,在风险控制方面主要是增强风险防范的主动性和提升风险管理的灵活性,并将风险管理的精密度有效的提高。同时根据经济资本的变化来控制风险边界,保证最高的风险标准。而在创造价值方面,经济资本是银行实施战略管理的基本手段,也为银行内部的绩效考核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是实现经济资本的重要配置[2]。
三、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经济宏观调控与资本管理机制的矛盾
在我国的现行经济资本管理中规定,分行可在不超过总行规定的经济资本额度范围的情况下有权利将一定的资本总量内自由的调控资产。而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背景下,银行的贷款规模仍然要以宏观的经济调控作为主要的手段,因此,贷款规模最好是有总行进行调控。
(二)管理系统和信息储备不够完善
我國目前银行业共同存在的问题是数据储备量较少且质量不高,没有规范的体系,而精确的风险计量要求较为严格,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严重的影响着资本分析与管理体系的精确度,只能对风险敏感度和经济资本进行粗略的估计。
(三)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与实际业务不协调
经济资本管理与实际业务不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行的考核办法采取以增加值为核心的内容不够直观,使考核办法过于综合性而忽略了直观性的特征。二是商业银行的资本经济管理考核办法在某些方面有碍于新型业务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同行业的竞争力强、贷款项目的回报期较长,而经济资本系数较高[3],阻碍了经济资本管理的有效实施。
四、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对策
以上所述主要讨论了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出以下思考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严格调控借贷管理办法
为了良好的调整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和资本管理机制与宏观调控之间的矛盾,各大银行总行应该实施借贷管理的有效办法作为经济资本管理的辅助手段,首先要核定增量贷存比控制目标;其次加收控制各大分行或支行的流动性管理成本。最后,总行要对支行的贷款限额管理等进行权力干预。
(二)完善银行信息管理系统
将银行的数据储备尽快补充完整,使其具备规范性和精确性。商业银行要加大收集相关信息的力度,做好基础的数据库储备以建立风险评估的模型,可利用多项技术通过对现有的业务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以此拓宽内部数据资源。收集资料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方面[4]。
(三)经济资本管理配套机制要尽快建立
积极推进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健全,对现行的监管指标要做出分析和整理,对于限制经济资本管理的相关指标可进行重新制定或弱化。响应国家号召,支持和鼓励发展行业的信贷资产并适当的调整风险下浮,而限制类的行业则要适当的进行上浮调整,与国家宏观政策相适应。商业银行要逐渐形成科学、理性的风险文化,引导商业银行建立一种利润与风险相平衡的经营理念,实现经济资本管理的科学发展。
五、结束语
现代商业银行为顺应国际金融监管的要求有效的完善了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资本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严重影响了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作用发挥。本文旨在讨论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做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希望为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建立和完善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昕.浅谈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4,09:71.
[2]谢云英.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现状及对策[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3:12-16.
[3]徐妍妍.对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32:378-379.
[4]胡琼.经济资本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创新研究[D].宁波大学,2009.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研究 篇9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班级:xxxxxxxxxxx
姓名:xxxx学号:xxxxxxxxxxx
指导教师:xxxx职称:副教授
摘要: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额的资本金,资本充足率的高低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在银监会监管下的商业银行,在资本金管理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在我国加入了WTO以后,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了更大的挑战,面对这些问题与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对资本金的管理不仅要内外结合,还应该进一步的加强金融监管与社会监督。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资产结构
银行开业、经营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数额的资本金。银行的资本金与其他行业的资本金既有相似处又有其特殊性。而我国商业银行究竟需要多少资本金,才能满足商业银行业务发展需要、增强老百姓对银行的信心以及满足监管当局的要求,应考虑多种因素。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偏低,应多渠道筹措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现状
资本金是企业正常运转的生命源泉,而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它的经营与发展当然也离不开一定数额的资本金。企业都希望以少量的资本金来维持正常的经营活动,以提高财务杠率和资金收益率。当然,银行也不例外。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银行机构,我国的中央银行,被称为是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每个商业银行都要在中央银行有一定的银行存款准备金,以备不时之需。这就是说,各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中央银行的约束。
国际上各国银行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巴塞尔协议来约束,而于2006年开始实施的新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的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我国根据巴塞尔协议的内容,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1995年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规定了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1996年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控指标》对资本定义、风险资产、风险权重、表外业务、资本充足率(最低值)等进行了明确。同时在金融运行过程中,监管者还采 1
用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督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进行监管,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商业银行采取措施,或降低风险,或增加资本金。
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一直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来行使。2003年4月28日正式由新成立的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行使其监管职能。银监会专门分设了监管一部、监管二部和监管三部来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进行监管。2003年6月,银监会在其官方网站全文公布了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以引导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这也说明我国的监管职能在进一步加强。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
(一)资产质量方面 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存贷款业务的利息差来获取利润,曾有报道说商业银行的利润70%来自利差,资金周转当然也多半由来自于银行的利润。要有良好的资金来源、资产质量,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有好的贷款质量、低的不良贷款比例。虽然近年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改善贷款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各行平均不良贷款比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不良贷款比率的下降,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不断提高,但也不能排除部分银行扩大贷款规模或增加长期贷款数额,即以扩大分母的方式,来降低不良贷款比率。
(二)资金来源方面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中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主要地位,其资本金主要是当年财政划拨的信贷基金和利润留成转入的资本金。但随着财政体制的改革,财政早已不再增拨资本金,利润留成成为增加资本金的唯一渠道,但由于国有银行自身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且承担了大量政策性职能,其盈利能力受到极大限制,并没有太多的利润可补充资本金。在现有的少量资本金中,又主要是核心资本,附属资本相当缺乏。而核心资本又都占压在变现能力差的固定资产和亏损资产上,缺乏资本优化配置和有效运用的意识和管理办法,资本利用率不高。其余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则主要是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资本,仍然缺乏附属资本。只是在近几年,四家国有银行才加快了改革步伐,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将试图率先通过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充实资本金,改善资本结构,提
高资本充足率。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许多商业银行在探索除股本融资之外的其它途径来增加资本金,如发行可转债、长期次级债等,通过增加附属资本来增加资本金。但这项工作才刚刚起步,还未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资本金规模的扩大仍然面临严峻形势。
(三)资产结构改革方面
我国银行业正在进行资产结构的大调整,从传统的单一信用贷款转变为贷款、证券投资以及各种金融创新业务。资产结构的转变、业务种类范围的扩大,可能引发新的风险。这也需要有相应的资本储备做后盾。国家对商业银行改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资本金的管理。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是近期重点。从已披露的有关信息看,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目标是分三部曲:股份制公司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市。为推动商业银行改革的顺利进行,减轻商业银行负担,不排除国家采取类似于1999年的做法,再次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从而大大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降低对资本金的需求。同时,在股份制改革中,通过发行股票,又可筹集数量可观的资本金。从这个角度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必要增加太多的资本金储备。
三、对于不足的一些意见与建议
(一)内部积累
无论是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银行自身的留存利润来增加资本都是一条可行的途径。特别是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和一些未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这条增加银行资本的途径更为重要。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通过内部来增加资本,还可减少筹资成本。但以多大比例留存则取决于财政税收政策的许可程度以及利润在股东和银行内部的分配。
商业银行能否从内部增加资本首先要看银行的创利能力,即银行利润的多少。若银行没有利润,从内部增加资本就是一句空话。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业务还主要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资产质量并不高,风险资产较大,不良贷款比例较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影响。商业银行要想增加利润,一是要提高资产质量,二是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并以此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中间业务在西方商业银行已经成为主要的利润来源,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人平均则比较低,这项
业务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这就为商业银行的盈利带来了机会。我国早已加入WTO,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上的竞争早已展开,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正在致力于中间业务的研究和发展,中间业务的品种在不断创新,范围在不断扩大,收入在不断增加。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将得到提高,利润结构将得以改善,从商业银行的内部增加资本就有基础。
(二)外部筹资
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增发新股也是筹集资本的一条途径。但能否成功发行,发行价格是多少,还取决于商业银行的整个经营状况和盈利状况以及管理者的政策。外资银行参股,可大大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我国目前最大的四家商业银行并非股份制银行,要想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还需进行股份制改造。应该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目标和程序已基本确定,应认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迎接这一改革的发展。
另外一条从外部增加资本的途径就是增加附属资本。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中可看出,其资本主要是由核心资本构成(即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缺少附属资本。因此,只要政策允许,商业银行就可通过发行债务性资本来增加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本金严重不足,不良资产比例较高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正常运行,主要是有国家信誉作保证。凭借国家信誉,商业银行的存款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这又使商业银行增加附属资本更为可能。广大投资者在股市中经历了太多的风险,银行存款利率又太低,企业债券在信息披露不完整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市场并不发达。对投资者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有国家信誉做保证的带国字号的各种债券,如国库券、金融债券、国有大中型企业发行的债券等,民生银行发行的可转换债券成为资本市场的抢手货应给我们有更多的启示,对于已上市的股份制银行和准备上市的银行都可积极准备发行可转换债券作为筹集资本的选择途径。
(三)加强金融监管
为了进一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切实履行监管职责,银监会将在银行业的市场准入、银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紧急风险的处置等方面进行监管。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
1、银监会可同商业银行一道,制定一整套与我国风险状况相适应的评估资本水平的程序和评估方法。根据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来看,采用内部评级法比较合适。中国工商银行已开始着手开展这项工作。
2、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及时了解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对风险较大的商业银行,要及时给予风险提示,并派专人跟踪风险发展态势,督促商业银行采取措施限期改善风险状况或减少风险资产。
3、评估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达到监管部门所需的最低标准要求。若低于最低标准,则要求商业银行或增加资本金或调整资产结构、压缩资产规模、出售一部分风险资产等。
(四)加强社会监督
为了强化金融监管,提高经营信息透明度,新资本协议要求商业银行在适用范围、资本构成、风险暴露的评估及管理、资本充足率四方面进行定量及定性的信息披露。我国要想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监管行为,加快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各商业银行必须向社会公开披露有关信息。目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已进行年报披露,其他的商业银行也应该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监管的要求,尽快进行有关信息的披露,以强化社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督。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率。要保持资本充足率,除了努力扩大分子,增加资本金以外,压缩和控制分母也是十分必要的。当然绝对的控制资产增加是不可取的,可行的有效办法是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压缩风险资产规模。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也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最有效的途径。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资本金的有效管理,只有加强银行自身的监管以及社会监督,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才能面对国际以及其他各种挑战。希望我国商业银行在有效地监管机制下可以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① 刘忠燕,娄树本.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② 皮得,S.罗斯著。唐旭,王丹等译.商业银行管理[M].上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推荐阅读:
资本协议08-19
新三板企业资本运作六大守则风险与利益并存06-16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研究01-17
银行资本:风险承担11-04
投资银行与资本市场论文09-24
商业地产资本管理06-30
资本成本与风险11-17
资本经营与财务管理05-11
银行资本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