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新资本时代(通用12篇)
应对新资本时代 篇1
目前关于校园媒体研究的论文, 主要都定义在文化建设、思政教育、德育影响的载体或组织范畴内。从这些关键词就极易看出, 虽然我国校园媒体主要运营以及创作的人员都为学生, 但一定程度上其风格定位以及发展方向是由高校宣传部等有关部门引导管理的。
1. 校园媒体受管制现状及成因
1.1 网络管制尤其有针对性
在新媒体时代的现今, 学生接触手机以及网络的频率已经远远高于纸质印刷、电视等产品, 由于网络自身的开放性、交互性以及自由度, 使得高校的舆论环境变得尤其复杂。大学生作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处于价值观养成与思想累积的关键阶段, 基于这种背景, 面向校园、主要受众为学生群体的校园媒体自然受到更为严格的新闻管制, 这也是国内新闻媒体面对的一个普世性问题, 在这一点上校媒是没有自主权的, 但与没有完全的自主权仍有很大的区别。
1.2 新闻报道特别有宣传性
校园媒体天生亲近学生的存在性质, 使得学校在构建文化以及德育管理的需要上, 极容易将校园媒体看成是自身品牌的附属部分, 从而成为学校品牌宣传阵地或实际载体, 学生编辑记者的语言风格极容易带有为“上级”推广的味道。以华中师范大学官方校园媒体师大在线12月15日一则新闻为例, 其原标题为“保卫处整顿八号楼前停车秩序计划预留30个车位”, 导语中又再次将保卫处作为主语, 如此一来就非常像是单位网站的宣传稿。“八号楼前新划30个停车位”已经成为一个新闻事实, 新闻中“WHO”的要素应为举措的作用对象:师生以及停车主, 而此则新闻将明显处理为举措的施行者“保卫处”, 就有失客观了。同时, 校媒的指导老师通常以正面、和谐的报道原则对记者进行要求, 其所做的宣传性质的新闻也自然而然地影响学生记者对于新闻角度的选取和新闻内容的组织。
1.3 学生媒体形态不具独立性
校园媒体与准市场化的媒体最大的不同, 是没有盈利上的经济压力, 而这样的现实也造成校媒本身的制度较为脆弱、组织较为松散, 大部分都存在工作交叉、分工不够明确的现象。而另一个现实是, 校媒被认为是学校宣传的服务部门, 无法以独立的媒体姿态被学生认可。
校媒本身就有“成于学生, 又败于学生”的性质, 其能够吸引受众群体的眼光, 基本是因为新闻内容最贴近学生生活, 来源于第一手的校园民生, 又因为校媒以学生团队为主体, 其新闻内容水平、网站设计美工以及后台管理系统与市场化的专业媒体肯定是有差距的, 校园内的新闻本身又以活动讲座类消息居多, 突发事件并不多, 时常难以赢得受众的认可。
从以上几点原因总结可以看出, 校园媒体在追求发展与突破的道路上存在许多掣肘, 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媒介的形态多元化、多样化带来更灵活的表达方式, 或许可以成为校园媒体新的重点发展方向, 并以此为对象, 从报道内容以及方式方法上进行思路更新和结构调整, 学生团队可以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2. 校园媒体可依托新媒体平台应对管制
2.1 强化媒体性质的社交平台
利用微博、知乎这样的偏向媒体属性的社交平台, 是校园媒体树立品牌、扩大影响力的最好途径, 比之一板一眼的对于校园内一些鸡皮狗碎的事情做新闻, 用微博篇幅短小的形式呈现, 在时效性与宣传效果上都更胜一筹, 也符合学生生动鲜活的形象, 这一点“中山大学中大青年”校媒的微博给予了很好的示范。其微博于去年7月31日开通, 粉丝数已超过1万人, 在国内校媒微博可以进入发展速度最快的前三位。其微博每天至少更新10条, 十分注重微博分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星8客”分类, 关注的是校内外的娱乐新闻, 这在一般校媒新闻的选材上是极为少见的, 而此分类的微博转发率也较高。
利用以新、快、活为特点的交互媒体渠道扩展平台, 校媒首先可以打破只有掌握详细事实才能发布新闻的局限, 利用短评快讯等形式跟进国内以及国际的热点, 使得形象更专业, 从而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其次是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新闻审核的压力, 可以用更活泛的方式对于一些敏感话题做出探讨;最后是更多的互动可以使得校媒将贴近学生的优势扩大, 新平台提供了一个最畅通的沟通与倾听的渠道。
2.2 参考微博要素调整报道思路
新闻要有角度, 一贯以来是做好新闻的要求, 在新媒体时代似乎更成为媒体制胜的出路, 而编写微博所注重的要素也可以成为校园媒体在制作新闻时的新参标。
首先是从转发以及评论率来体察受众的关注焦点。其次是微博的格式要求新闻更凝练、要素更突出, 参考一些专业媒体微博进行陈述的角度, 有利于更清晰地把握事件的要点所在,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如何提高新闻的真实性问题。在人们对信息载体的注意力更多地投放到图片而非文字的新媒介时代, 数字这样具有代表性并且简明的符号在新闻中的运用逐渐得到重视, 上座率、成功率的具象说明逐步取代“人数爆满”“大受欢迎”的抽象形容是必然的结果, 数字作为用事实说话的重要工具, 也会使得新闻更专业简洁起来。■
参考文献
[1]邹东升.网络管制政策与网络治理[J].求索, 2007 (7) :62[1]邹东升.网络管制政策与网络治理[J].求索, 2007 (7) :62
[2]柯江锋.大学生获取信息方式的转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 2009[2]柯江锋.大学生获取信息方式的转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 2009
[3]姜澎.微博用户活跃度和粘性下降[N].文汇报, 2011.12-21 (6) [3]姜澎.微博用户活跃度和粘性下降[N].文汇报, 2011.12-21 (6)
应对新资本时代 篇2
一、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一)营销理念:由传统观念转向可持续发展
在以前的营销过程中,很多人将目光放在短期利益上,为此,在以前的市场营销工作中,往往是将短期的销售业绩作为主线,重视在短期内,商品的实际销售情况。此种营销观念最终所取得的结果并不尽人意,也无法打造属于该企业的品牌。然而,在新经济时代下,市场环境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企业要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销售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在此背景下,可持续营销观念被挖掘出来,这一营销观念开始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来确定营销路线。
(二)营销策略:由企业、产品输出为主转向消费者为主
传统的营销策略中是以企业、产品输出为主,消费者被动的接受企业所销售的产品,这一营销策略并没有满足消费者的各种要求。由于在旧经济时代下,很多企业都获得了短期的效益,但是因为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目光,这就出现了昙花一现的局面。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营销观念开始转向可持续发展,此时营销策略也随之发生变化。此时,企业更多关注的是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充分挖掘客户群体,根据消费者的反馈信息来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
(三)营销战略:由刚性营销转向柔性营销
刚性营销与柔性营销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在以前的营销过程中,领导是营销计划的制作者,由于其缺乏与其他成员的沟通,这就导致其所制定的营销计划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领导要重视与员工沟通,还要与目标消费群体沟通,挖掘有价值的客户,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柔性营销的出现,让企业更多关注消费者的真实体验,尽最大可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营销领域:由单一营销领域转向混合营销领域
当可持续发展观念被正式提出之后,大部分企业将提升品牌价值、培养长期客户群体规划到营销目标中。甚至有少部分企业为了能够顺利实现这一营销目标,其开始与学校、社会团体等非营利机构合作,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的目的。由此可见,在新经济时代下,营销领域开始由单一营销领域转向混合营销领域。
二、新背景下应对营销发展新趋势的.具体途径
(一)从长远效益出发,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策略
在传统营销观念的影响下,企业缺乏对整个市场的分析、认识,过于重视短期效益,忽视长远效益,从而导致企业所制定的营销战略不合理,最终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要摒弃传统的营销战略,从自身的整体性、长远性出发,制定新的营销战略,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确保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不败之地。我们以“小米公司”为例子,小米公司成立于4月,然而小米公司的营销策略则是培养忠实的粉丝、饥饿营销与产品体验,这与众不同的营销策略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眼球,让更多的消费者愿意去选择这一产品,从而让小米成为家喻户晓的国产手机。小米公司所制定的营销策略从长远效益出发,并将互联网作为平台,及时与小米用户沟通,听取用户的相关建议,生产出用户心目中的产品,这大大小米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二)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制定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
在以前的市场营销过程中,企业从自身的预期出发,设计产品、生产产品,然后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然而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要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有目的的生产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本文以“iPhone6”为例子,苹果公司在iPhone6之前推出的都是小屏手机,殊不知在这段时间内,国产手机的屏幕日益扩大,这满足了很多消费者的需求。为此,苹果手机抓住中国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生产出4.7寸的iPhone6与5.5寸的iPhone6Plus,这就引发iPhone6与iPhone6Plus的购买热潮。从相关的调查数据中了解到,iPhone6和iPhone6Plus在全球销售热头强劲,这不仅提高了苹果手机的占有份额,还增强了苹果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三)从企业员工出发,构建柔性化的管理模式
在以前的市场营销过程中,企业领导缺乏与员工的沟通,用硬性的指标、严格的制度来约束每位员工,这既挫伤了员工工作的热情,还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然而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要与员工、客户多多沟通,听取员工的建议,并制定弹性考核指标,人性化管理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领导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其要将员工所搜集的市场信息作为参考依据,保证营销策略的科学性、合理性。
(四)从企业形象出发,确定长远的营销目标
当前,很多企业通过与学校、社会团体等非营利组织合作,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社会知名度,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关系着企业能否长远地发展下去。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加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也让消费者愿意去购买该企业的产品。相反,一个不良的企业形象会让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产生怀疑,导致其不愿意购买该企业的产品,导致该企业无法在市场上立足。鉴于此,企业要关注自身的形象,树立独特的品牌,利用品牌来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增强自身的经济效益。
三、总结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生产力得到明显的提升,此时经济模式开始发生变化。新经济时代下,企业更加关注目标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将此需求作为出发点,以此来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同时,在此背景下,企业要转变营销观念,创新营销方式,拓展新的市场,确保自身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向明 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昕,王志伟.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J].农村经济与科技,(10).
[2]肖代柏.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其应对策略[J].商业时代,(28).
应对新资本时代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巴塞尔协议Ⅲ;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
一、背景
6月8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资本办法》),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不仅包括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也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框架;同时明确了资产证券化、场外衍生品等复杂交易性业务的资本监管规则。
《资本办法》将资本监管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最低资本要求,即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6%和8%;第二层次为储备资本要求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包括2.5%的储备资本要求和0—2.5%的逆周期资本要求;第三层次为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为1%;第四层次为第二支柱资本要求。
相比巴塞尔协议Ⅲ,《资本办法》要求更加严格,如过渡期较短。基本上每个过渡期均较国际标准短了1—3年。且目前的标准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还需要补充其他监管标准,如杠杆率、系统重要性判定、逆周期监管、影子银行监管、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资本计量归属等,将对银行业影响会越来越大。
从短期看,实施《资本办法》不会对我国银行业产生直接冲击。但是长期来看,《资本办法》对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信用风险的测量及风险资产的标准计算方法、权重设计的原则做了重大修改,并提出了计算风险资产的其他替代办法。
二、对城商行的影响
1、扩大了资本覆盖风险的范围,增加了资本计量要求
《资本办法》扩大了资本覆盖风险的范围,对城商行而言增加了资本计量要求。
取消现行的市场风险资本计提门槛,所有银行都应计提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在市场风险资本占用的计量上,原来只要求交易账户总头寸高于表内外总资产的10%或超过85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须计提市场风险资本。而《资本办法》要求交易账户均需按照标准法或内部模型法计量市场风险资本。即无论交易账户规模是多少,全部需要计算市场风险资本。
进一步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框架,增加计提操作风险资本。在原《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没有明确规定针对操作风险的监管资本,也没明确其计量方法。《资本办法》中,增加了操作风险的资本计量要求,要求按照基本指标法、标准法或高级计量法进行计量。
明确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资本计量方法,并根据银行业务发展的实际,对远期资本购买、远期定期存款以及证券、商品和外汇清算过程中的或有风险暴露提出了资本要求。
2、取消对境内外公用企业债权的优惠风险权重可能会提高风险加权资产
现在规则对中央政府投资的公用企业债权给予了50%的优惠风险权重,《资本办法》则将公用企业按照一般公司处理,采用100%风险权重。虽然《资本办法》取消了国内现行资本监管规则对中央政府投资公用企业债券的优惠风险权重,但规定对严格定义下的公共部门实体(不是公用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0%。这里公共部门实体主要指省级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以及收入主要源于中央财政的公共部门,公共部门实体投资的工商企业债权给予与一般企业相同的100%的风险权重。因此,对于持有较多政府投资的公用企业债权的城商行,上述规定将会可能会提高风险加权资产。
3、上调了商业银行之间互持的同业债权的风险权重
《资本办法》小幅上调了商业银行同业短期债权的风险权重,原先三个月以下的同业债权都不算权重,现在三个月以下的计提20%,三个月以上调整为计提25%的权重。
由于上调商业银行之间的同业债权的风险权重,城商行之间在信用产品投资规模方面将受到一定限制。
4、逆周期资本要求加大城商行的资本压力
自2004年引入资本充足率监管框架以来,国内银行业没有将逆周期资本准备考虑在内,按照《资本办法》,如银监会确认增加逆周期资本要求,将会加大城商行的资本压力。同时由于之前未考虑逆周期资本,一旦经济周期步入下行阶段,风险可能就会集中爆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状况则可能会恶化。
5、超额拨备计入二级资本的条件放宽会鼓励城商行计提超额拨备
超额拨备计入二级资本的条件放宽,由之前的150%变成100%,也就是说,超额拨备覆盖率超过100%以上部分所对应的资金均作为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可计入附属资本。此前《意见稿》规定,商业银行采用权重法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超过150%贷款拨备覆盖率的部分)可计入二级资本,但计入部分不得超过对应贷款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1.25%。《资本办法》会使得对于部分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较多的城商行来说,仍存在一定提升资本充足率的空间,一定程度上也鼓励商业银行计提超额拨备,增厚资本充足率。对拨备覆盖率偏低的银行来说,其可计入二级资本的贷款损失准备明显小于原来可计入附属资本的部分。但超额拨备导致的二级资本的下降可以通过次级债等其他二级资本工具补充,对银行的实质影响相对小于一级资本。
6、下调小微企业风险权重以引导城商行增加小微企业信贷投放
此次《资本办法》下调小微企业风险权重,小微企业风险权重从100%下调至75%,未使用信用卡的信用转换系数从50%细分为20%和50%两个档次。可以看成是监管层继“银十条”及其补充通知之后,对小微企业信贷差异化政策的一项实质性的体现。从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实践来看,对于资产规模和销售额较低小微企业,银行的授信总额有明显的控制,在授信审批、监控、贷后管理上更类似于私人贷款和按揭等零售业务。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权重降低,其加权风险收益有望比肩或超过住房按揭贷款,将成为城商行未来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7、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权重相比征求意见稿有所宽松
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权重,银监会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方法,相对征求意见稿中的规定有所宽松。在征求意见稿中,银监会曾按照现金流覆盖程度将融资平台贷款分为全覆盖、基本覆盖、半覆盖和无覆盖四类,并分别给予100%、140%、250%和300%的风险权重,该规定当时曾引起银行较大反弹。但在资本新规中,银监会在第一支柱下明确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权重统一为100%,同时将融资平台贷款的特殊风险资本要求纳入第二支柱另行考虑。因此,相对于征求意见稿,《资本办法》使银行的平台贷压力有所减轻。
总体来看,资本办法实施后,城商行资本充足率约下降1个百分点。
三、应对措施
1、实施业务转型
城商行在过去几年的发展走的是以信贷扩张为主的高资本消耗型快速扩张道路。随着“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速放缓与《资本办法》的实施,城商行过去的高资本消耗型业务模式,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必须向资本节约型业务增长模式转变,将有限的资本优先配置到风险权重较低、资本占用较少、综合回报较高的业务上。
《资本办法》下调了对小微企业(风险权重从100%下调至75%)、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权重统一为50%)的信贷成本,因此在未来业务发展方向上,一方面是以个人和小企业为主的零售贷款,它们具有较高的单位资本收益,这是轻资本信贷业务的最佳选择;另一方面是几乎不占用资本或占有很少资本的中间业务,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和利差空间的压缩,中间业务的渗透程度将决定了银行未来的竞争地位。
在业务转型的实现途径上,城商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独立的零售小企业专营体制,可以借鉴中小企业信贷工厂商业模式,针对目标客户分层,透过全流程的设计和各部门的协作,以最优化的成本结构,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实现对客户的价值主张。二是金融市场业务前瞻性地向投行业务转变。由于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增加,金融脱媒化,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逐渐向投行业务转变,直接或通过其控股公司从事债券承分销、公司购并与资产重组、公司理财、基金管理等业务。其基本特征是综合经营资本市场业务,这将是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三是大力发展理财业务。一些上市城商行理财业务增长很快,但更多的城商行在理财业务方面还需理顺以下一些问题如激励机制、产品设计与发行体系的完善等。目前城商行理财销售主要是一个任务考核,让支行完成一定销售量。但由于对支行激励机制不足,支行主动性还较差。因此,可以参考上市城商行的一些做法,增加对理财产品销售的奖励,给予更多的费用指标,让支行有动力、主动的拓展理财业务。四是建立以经济资本配置、资本限额管理、资本有偿使用、绩效综合评价以及内部资金管理等为主要手段,各个业务板块相互配套的资本综合管理体系,将资本约束贯穿于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业务条线与各项管理流程,通过经营转型实现资本约束下的理性增长。
2、拓宽银行资本补充渠道
首先可以直接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增加资本金规模,改善资本金结构,直接提高资本金充足水平。另外,还可以通过到境内外资本市场公开上市,利用发行股票,包括首发、增发、配股等手段募集资本,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资本补充机制;持续不断补充资本,增强银行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和业务持续发展的后劲。
在银监会相关的配套政策推出后,探索拓宽银行资本补充的渠道。例如探索提高利润留存比例,扩大内源性资本补充;以及积极探索通过发行优先股、创新二级资本工具或开拓境外发行市场等方式筹集资本。
3、搭建与新办法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根据监管部门对风险管理的全面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要求,搭建与新办法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一是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与风险管理规划,对全面风险管理的架构、内容与要求进行规范。二是划分风险管理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责边界,并要保持风险管理的相对独立性。三是制定风险偏好管理制度。结合计量实施成果设计风险偏好指标体系,解决选择什么样的风险作为经营对象、愿意承担多大风险敞口以及要获得什么样的回报等基本问题。四是明确风险报告。明确报告的内容、报告路径、频率与部门分工,并提高风险报告的前瞻性,从目前的“后视镜”状况改为“望远镜”,更加关注未来风险的变化趋势;增加报告分析方法的多样性,拓展专题报告范围,寻找潜在风险点,提高专题报告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五是建立常态的监督和惩戒机制,确保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真正落地。
4、规划并逐步实施资本计量高级计量方法
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包括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的内部模型法、操作风险的高级计量法,实施新资本高级计量法可以节约资本充足率1—2个百分点左右,从而有效地抵补实施成本,并提高竞争力。随着同业银行加入新资本办法高级计量法队伍,如仍实施基本方法,会面临更高的资本约束,降低竞争力。在市场风险高级计量方法方面,实施内部模型法有助于城商行降低市场风险资本;内部模型法将各类资产作为一个组合进行计量,考虑了风险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和资产的组合优化效应;在《BIS 1996补充规定》框架下,内部模型理论上可能会带来一半以上的资本节省。在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方面,一些研究报告通过对一些大银行的调查表明,从长期来看实施内部评级法之后,商业银行可以降低部分资本要求。此外,采取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也可以部分抵消操作风险计量导致的资本下降问题。
由此,国内一些大行也在积极申请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目前五家大型银行及招行已被确定为新资本协议的试点银行,此次《资本办法》发布后,将为这六家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创造条件,这将对其保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有较大的帮助。
但采取内部评级法,需要银行在风险管控能力,在数据的体系建设,以及在资本充足率管理方面达到很高的要求。对此,城商行应从前瞻性、统一协调的角度规划实施新资本办法高级计量法,从现在开始按新资本办法高级计量法开展系统建设、数据收集与整理、制度与流程体系建设等工作,提前为正式申报做好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银监会.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EO/OL]. 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docView/79B4B184117B47A59CB9C47D0C199341.html,2012—6—8.
[2]银监会.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答记者问 [EO/OL]. 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docView/DF4BA1EC5599460792358083B1C68B54.html,2012—6—8.
[3]李莉. 中美两国实施新资本协议的路径比较[J]. 浙江金融, 2009,(5):24—25.
[4]陈亮,张忠永.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问题分析及建议[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9,(7):46—48.
应对新资本时代 篇4
1. 当今广播新闻的现状
新闻是广播电台的立台之本。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 在与报纸、电视、网络博弈的过程中, 广播新闻如不发挥其自身快速、及时、现场感强的特点, 就会在传媒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失去克敌制胜的重要砝码。反之, 作为广播记者如能做到先声夺人, 充分发挥广播新闻的自身优势, 将是广播记者提高自信心, 赢得听众、赢得竞争的重要手段。
1.1 缺少快速性
广播新闻以快著称, 然而实际情况却名不副实。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广播记者的观念缺乏更新, 仍然热衷于伏案写作, 以稿件写作水平的高低来论英雄。
1.2 不生动性
现在许多广播新闻稿, 为什么同样拥有重大的主题, 但播出后却反映平平呢?原因很简单, 这些稿件没有充分考虑听众的感受, 基本上还是报章体的翻版, 充其量加两段缺乏现场感的音响或采访录音, 听起来枯燥乏味, 没有吸引力。例如:“娃哈哈”口服液广告, 采用老两口生活断型情节, 从隔代人童年今昔对比入手, 巧妙地拓展了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 体现了“娃哈哈”不仅是孩子的饮品, 也可以弥补老年人遗憾的时代主题, 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这样拉近了产品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 这是很有诱惑力的诉求点。这里, 产品的代言人与信息高度吻合, 给人以质朴自然的美感, 使受众于美的享受中接受了信息宣传。如果单纯的利用广播播出的话很难让观众产生生动感。
1.3 被动性
好的录音报道能吸引人收听, 听完了有的听众就会有想法, 于是就会有人同电台联系, 提意见, 谈感受, 提供新线索等等, 然后记者又会根据情况再次行动, 再次形成报道, 从而使广播由单向传播变成了双向传播。这样下去就让广播产生了被动性。
2. 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应对策略
2.1 充分应用网上广播
有人称网上广播为“在线广播”, 系指数字化的音频视频信息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的形态。网络广播应该包含广播网络化和网络化广播两个从属概念。有狭义与广义的区别, 狭义的网络广播就是通过网络进行广播, 这是一种流媒体技术, 通过在因特网站点建立广播服务器, 运行节目播送软件, 将节目内容广播出去, 访问者运用计算机接收软件, 访问节目运行站点, 收听、收看、阅读广播信息。它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 亦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网络广播之所以对年轻和高端的观众有很强的吸引力,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媒体新闻的宣教色彩浓厚, 官话、大话、空话、套话较多, 而网络世界的信息传播虽然良莠不齐, 但由于来自众多网友的民间“舆论场”, 具有敏于追踪热点、敢于正视难点, 透明度高, 平民化色彩浓的优势, 对传统媒体宣传型的报道模式构成了有力的冲击。广播电视媒体在互联网上建立Web站点, 将自身拥有的音频视频信息资源优势与网络传播的优势结合起来, 以新技术新手段扩大传播领域和范围, 是今天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一个亮点。
2.2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
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 丰富服务内容, 开发更多的增值点。在新媒体平台中开办各类专业性广播频道, 如财经、科技、购物等, 以小众化播出的模式, 直接针对目标受众, 避免了同类广播频道在传统平台中低收视的尴尬境地, 转而依靠各类专业性广播频道, 解除广告压力, 有效地到达目标群体, 以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取代单一的盈利方式。
2.3 量身定做广播节目
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应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安排, 应该有一定比例的量身定做的节目。如果一种新媒体只是将部分广播频道“平移”到自身的播出平台, 所提供的节目内容与传统广播节目没有本质区别, 却要求用户支付更为高昂的收视费用, 将缺少足够的说服力使受众转变已有的收视习惯, 从传统广播或其它更为低廉的媒体服务转向费用较高的新媒体。新媒体公司可运作一些独有性垄断性资源, 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进行平台平移。
结语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 是电子传播时代的重要标志。对于传统广播新闻媒体来说, 仅把广播中播过的内容简单打包搬上新媒体平台是远远不够的, 在构建新媒体产业的时候, 要注意产业之间的新的延伸和拓展。■
摘要:近年来, 新媒体的高速成长给现实的冲击和变化是不能忽视的。对于具有相当历史的广播新闻来说, 新媒体冲击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 也为广播新的延伸和拓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冲击
参考文献
[1]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报告》第34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摩尔《互联网之父:未来互联网将走向太空》-《网络观察》2007.4
应对新资本时代 篇5
对机制建设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网络舆情是社会的“晴雨表”,只有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渠道,才能从长远和根本上解决问题、引导舆论。因此,人民法院如何有效应对网
络舆情,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导向,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职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树立人民法官和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已经成为当前人民法院亟待解
决的问题之一。笔者结合近年在基层人民法院从事政工宣传工作的经历,从网络舆情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出发,探究新媒体时代下基层人民法院网络舆情的来源及
在应对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完善基层人民法院应对网络舆情提出一些粗略的对策和建议。
一、网络舆情的基本内涵
首先了解一下网络舆情的概念,郑金鹏学者认为:网络舆情是指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
向的集合。当舆情产生聚集时就可以向舆论转化, 因而舆情是一个比舆论包含内容更宽泛的概念, 对舆情的管控就是要使舆情不转化为舆论或转化为良性舆论。
其次,了解一下网络舆情的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推陈出新,网友以QQ群、微信、个人微博、手机短信、新闻评论等网络交互手段,迅速使网络
舆情成为我国社会舆论的一个崭新的舆论场。
二、基层法院在应对网络舆情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纵观近年我国基层法院在应对网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基层法院应对网络舆情还处于探索阶段,无经验可循,总的说来,基层法院应对网络舆情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思想上不重视。
涉法网络舆情是新生事物,一些基层法院的领导和法官干警对新生事物认识不够到位,重视程度也相应缺乏,认识不清,总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由于基层法院法官干警年龄偏大、审判业务多等原因,缺乏舆情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秉公办案,不会招致非议,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没有及时转变
观念加以适应,结果引发案外舆情;对于出现的负面网络舆情采取回避态度,互相推诿,“踢皮球”,认为网络上的言语片面、偏激等,对网络舆情认识不清,采取
片面的态度。
(二)处理速度不迅速。
基层法院在网络出现涉法舆情时,缺乏应对经验,未作及时引导回帖的居多,只做不说,主动放弃话语权,在面对媒体的提问时,怕引火烧身,就会用“不了解情况”“无可奉告”等说辞进行搪塞,普遍存在躲避、隐瞒的心理,使不明真相的大众在网上高度关注,引发媒体和
公众的猜测和质疑,导致出现舆情危机。在采取措施应对中,作简单删帖处理的居多,作正面引导回帖的少之又少。在处理流程上,汇报程序多,反应时间长,延误
时机,难以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处理。
(三)推进司法公开的范围、力度还有待提高。
网络受众之所以听信网络上发布的各种片面、不实、夸大的信息,主要原因是执法公开力度不够、信息传递不顺畅。(四)相关设备、人员短缺。
由于缺乏资金,一些基层法院没有相应的网络舆情监测装备和软件,缺少专业化的网评队伍,缺少网络舆情监控人员,有的很多都是兼职的,缺乏足够的时间应对网络舆情工作,也缺乏相关的网络舆情监控以及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的基本技能。(五)缺乏法律上、制度上的保障。
我国先后出台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出入信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保护网络秩序、遏制网络犯罪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诸如一些网络媒体对涉法案件的不实报道或网民对法院和法院干警恶意发表的不当言
论等还未造成犯罪的民事侵权行为,我国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制和惩罚措施,导致我国基层法院在处置负面网络舆情的问题上缺乏法律上的保障。
三、完善基层法院应对网络舆情的解决措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中,互联网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如何应
对网络舆情、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理顺社情民意,确保基层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职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当前基层人民法院亟待解决的问题。笔
者认为,基层法院应对网络舆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回应社会关切。
基层法院必须树立“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各基层法院负责人或“一把手”亲自“披挂上阵”,全面带动法官干警应对网络舆情的积极性,以开放的态度面对网络舆
情,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用良好的服务赢得民心,赢得口碑,逐步提升社会对公正、廉洁、高效、文明司法的认同度、满意度
与支持度,避免产生对立情绪,引发社会事端。
(二)态度诚恳,善于因势利导。
流言止于公开透明,公开事实真相是制止流言,扭转舆情危机的有效路径。任何压制负面舆情的速度都比不过信息的扩散速度。只有以更开放的心态和胸怀,在戒“堵”宣“疏”的理念指导下,管理但不压制,沟通但不放任,才能更
有效地降低负面舆论的影响,同时也解疑释惑、化解矛盾。
(三)建立机制,完善处理流程。
应对网络舆情,仅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妥善处置的。各基层法院既要和上级法院合作,建立相互通报系统,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合力,多进行交流,不断积累经验。同时在内部要建立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完善处理流程,这
样,一旦发生网络事件,就能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并根据情况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处理,尽力消除炒作空间,杜绝流言散发传播,及时化解各种负面影响。
(四)公开透明,防范舆情发生。
受众之所以对审判过程及判决结果产生各种怀疑,很多时候源于信息不畅。人民法院必须加大司法公开力度,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短信平台、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及时通报法院的重要决策、重要活动和重大案件,切实保障网民特别是案件当事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法院
网站和微博建设,多发布关系民生的法律知识和典型案例等,并通过投票、问卷等技术手段,掌握网民需求,主动设置议题,加强舆论引导能力。要增强敏感度,对
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案件和当事人情绪比较激动的案件要做好风险评估工作,随时做好舆论应对准备。
(五)科技投入,完善舆情监测。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改善网络舆情监测装备,积极引进一批智能型软件。鉴于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的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网络信息中心,配备1~2名网络舆
情监控人员,运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实时监控;建立网评小组,平时大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有重大突发网络舆情出现时,进行集中整合,商讨对策进行应对。这
样不仅解决基层法院应对网络舆情时人少的问题,也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内部力量,形成联动,产生危机应对的合力。
(六)加强人员,优化管理团队。
基层人民法院必须建立一支具有法律专业背景、掌握新闻传播规律和网络技术的网络管理团队,提高管理能力和舆情引导能力。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响应民意,情系民情,给网民答疑解惑,促进官民沟通,引领网络舆情的正方向。因此,应积极鼓励法学专家、思想政治工作者等成为意见领袖,利用其
社会威望和社会地位,使公众对其发言的权威性信服,引导公众舆论趋向理性化。
(七)强化制度,形成规范管理。
我国对有关网络的立法滞后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是极不相适应的,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担任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的重任。立法机关要尽快制定互联网管理法律,通过立法对网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管控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为基层法院对网络舆情的监管提供法律上、制度上的保障,实现对网络舆论的有效监管。对在网络上发布虚假案件信
息、编造法官干警虚假违法事实的,诋毁法官干警名誉造成恶劣影响的,给予网络信息发布者视情节予以惩戒,情节严重的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切实加强法官职业保
护,从而规范网络行为,引导网络舆论监督权利正确行使。
云时代 软件开发应对新格局 篇6
软件“无处不在”
在IT行业,软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工信部制定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里明确规定,到2015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将突破4万亿元,占信息产业比重达到25%。近日,工信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稳中有落态势,全行业效益持续好转,人员和工资总额保持稳定。软件业实现利润2126亿元,同比增长25.5%。
软件被用于创建更加高效的世界,驾驭以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大爆炸的发生,与无数移动设备、物联设备实现通信,同时,软件还不断促进产品差异化,为全球市场提供服务。现在全球经济体的发展和创新越来越依赖软件的发展,无论是在系统工程领域,还是在其他科学研究领域,全球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软件的开发、变更和监控为基础的。
软件定义的网络、软件定义的存储、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等又再次把软件推到了风口浪尖。“软件重塑IT”已经成为可以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慧地球”等媲美的IT行业热门词汇。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注重自身软件和系统交付的能力,无处不在的软件成为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石。
“服务多租赁化、平台可伸缩性,以及资源虚拟化”这是被大家普遍认可的云计算的特性,这些云计算特性主要是靠软件来实现。比如,资源的虚拟化,虚拟化的实现必须靠软件的变化来实现,否则,无限和有限的资源便无法实现无缝衔接。软件在云计算时代将更加普遍存在,其作用也会更加举足轻重。
“云”改变软件开发
企业的云应用正从SaaS向PaaS和IaaS方向发展。用户需要可以结合自身企业特点的开发、测试、在线部署等功能的软件产品。而这就对云计算时代的软件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软件开发人员要在架构设计上具有新的思路,要让软件能够实现从私有云向公有云的无缝迁移。
云计算时代的软件是运行在云平台上,并具有在线租赁、可伸缩性、按需定制等特性的软件。云计算下的软件开发打破了软件开发商与用户的二元格局,第三方云计算中心的作用更加重要。云计算模式下的软件开发和运行环境基本上都是由云计算中心来架构的,这些资源按照开发者的要求进行配置。在开发者一端省去了硬件设施架构、运行环境调试等工作,只需一个浏览器和一些简单的工具就可以实施开发。开发完成之后的测试以及运行和维护也全部由云计算中心负责。
其次,云计算改变着软件的开发方式。随着平台的开放,开源、开放的软件开发社区越来越多。开源厂商是联系社区和商业应用的企业,类似这样的企业可以捕捉社区内最新的需求和技术动向,实现开源软件产品的商业化,同时以商业上的利润和方式推动社区的运营。要知道社区中除了“极客”,用户也在其中。与需求的近距离接触,带来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使得软件开发周期大幅缩短。
第三,软件运行在数据中心里,而不是在用户的服务器和计算机上,这是云计算时代必备的特征。而且云时代的软件还需要应对用量的变化。从制作网络镜像手工增删资源,到系统和平台的自动伸缩性,这些都是云计算时代软件必须具备的特征。云时代的软件还需要能够实现个性化的定制。对于同一个软件的同一个版本,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做一定程度的定制,这就要求软件具有很稳定的基础结构。还有,云计算时代还会要求软件的快速开发。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快速开发的水平越来越高,云计算的资源共享,以及标准的服务集成让快速开发变得更加有效。
最后,软件和服务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更加模糊,服务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云计算的驱动下,软件销售采用“打包”方式,应该是比较务实的方式。比如一个方案中既包括可以进行IaaS或PaaS的软件产品,还包括提供云计算咨询的服务产品。同时也会提供相应的培训课程。基于云计算的咨询和服务将会成为软件企业的一个利润增长点。
软件开发新需求
云计算时代的软件需要新的开发技术。开发人员需要使用云计算时代的软件开发技术去提高开发能力。云计算时代要求软件开发人员思考架构设计,甚至需要考量运维模式和商业模式。
云计算是在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和网络计算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创新融合而形成的。从开发技术的角度来看,云计算平台以及云计算平台上的应用软件开发都是使用分布式并行编程技术的。分布式并行编程的关键技术有三方面:分布式并行数据处理技术,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
从程序的架构设计方面来看,开发人员需要在程序筹建过程中,就要思考哪些应用能够实现私有云、公有云以及混合云之间的互用。需要开发人员设计出一种能够在功能上满足当前业务需求,又能够适应用户需求发生变化或者能够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适应环境变化的应用。
从商业模式方面来看,以前,软件都是依靠软件授权模式来销售,或者直接是免费的。但是在云计算时代,认真思考盈利模式对于软件开发人员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挑战。一旦具有了清晰的商业模式,就会很快地实现软件的盈利。
结语
云计算无疑已受到极大的关注,云计算时代的到来让IT技术面对着不同的挑战。我们也可以看到云计算对IT行业的硬件模型、应用模型和用户体验等方面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云计算开发技术的发展使得开发人员可以快速构建高可用的、可以几乎无限扩展的应用。
云计算的服务需要创新和发展。尽管云计算的分布并发编程和数据库技术还不够成熟,编程模式的开发框架和方法学体系也只是适用于较简单的海量数据高效处理,但是,云服务软件系统的开发技术,需要发展、积累和创新。云服务软件系统的开发技术将提高生产能力,满足开发更大规模、更复杂软件系统的社会需求。同时,科研界和产业界已经展开共同研究,国家“十二五”规划对软件开发和云计算的重视,同样也会推动云时代软件开发的发展。
软件正在推动着创新,软件的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根据调查,成功创新的公司都实现了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软件和系统交付的整合。软件作为IT系统的灵魂,不会随着IT技术的发展而减低其作用,更不会消逝。软件开发技术也会随着IT技术的发展而改变,并在这个改变中不断创新并焕发出新的活力,新的软件技术将会不断提高技术人员开发软件系统的能力。
应对新资本时代 篇7
1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曾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人们生
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已经风光不再,无论是人们的使用频率,还是社会影响力都呈现逐步下滑的趋势,甚至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媒体,如收音机等正淡出人们的视线。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已经处于机遇与危机共存的境地。
2 面临挑战的原因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面临挑战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1 受传统媒体体制影响
我国的传统媒体是伴随着国家建立逐步完善的,因此,传统媒体在运行机制方面一直是实行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无论是节目的制作,还是传播的方式,都和市场运营有着较大的距离。这种固步自封的运行机制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产生危机的内在的原因。
2.2 缺乏与时俱进的理念
新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树立了全新的理念,借助高科技手段,以市场为导向开展传播工作,所以新媒体拥有广泛的观众群。但是,传统的媒体在经营理念方面还是相对滞后的,如新媒体的营销已经呈现系统化、专业化的趋势,但传统媒体在营销的方面还是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影响了其在传播领域的生存和发展,也造成了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境况不佳。
3 应对措施
针对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转型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定措施予以解决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3.1 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促进和新媒体的融合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只有在历史的进程中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才能够避免“逆之者亡”的命运。传统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只有树立全新的理念,认清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及时调整策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谋取一席之地。
3.1.1 借助网络,焕发传统媒体的活力
网络是新媒体时代的代表性的事物之一。网络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不仅方便快捷,且参与性比较强,是新时期主流的传播方式。传统媒体在应对新媒体时代的转型的过程中,应重视和网络的融合,借助网络覆盖面比较广、使用者众多的优势,为传统媒体注入新鲜的血液,激发传统媒体的活力。例如:网络电视就是两种传播方式在新时代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通过网络的平台,实现电视节目的随时观看,不仅为电视传播开拓了新的途径,也丰富了网络的内容,为网民实现在网络上观看电视创造了条件。
3.1.2 依托社交平台,促进传统媒体转型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缺乏观众的参与已经成为制约传统媒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依托社交平台,加大观众对于传统媒体的参与程度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实现转型的重要措施,能够起到吸引观众的关注,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关注的作用。促进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使其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例如:新华社创办的门户网站“新华社电视”就是一次比较有益的尝试。“新华社电视”借助社交工具,不仅实现了新闻在内容、采访、研究等方面的改革,扩大了新华社在传播领域的影响,也改变了传统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只是单方面提供新闻的做法,促进了主播及记者和观众的在线交流,加强了彼此间的讨论。这些功能的实现是和新媒体技术密不可分的。
3.1.3 做好与手机媒体的融合
手机是大众化的通信产品。随着手机技术的日趋成熟,手机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娱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与手机的融合力度,促进传统媒体在手机上的传播已经是大势所趋。
3.2 大力发展媒体衍生产品
新媒体不仅在传播方式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它也更加注重媒体衍生产品的开发。传统媒体在此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对于媒体商业运作模式缺乏足够的认知,媒体衍生产品的开发力度也不尽人意。因此,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应该改变以往的单纯依靠自身的内容资源优势运作的模式,重视媒体衍生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实现媒体的商业化运作,尽快缩短与新媒体之间的差距,在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4总结
总之,传统媒体由于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出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影响了传统媒体在新时代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更新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加速其和新媒体的融合是十分必要的,能够促进传统媒体在新时期的发展,也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实现转型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应对新资本时代 篇8
关键词:新闻采编,新媒体时代,应对策略
电视新闻在电视台的各类节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形势下电视媒体产业的发展。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好坏与新闻采编有着很大关系,电视新闻采编要能顺利有效地开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就需要工作人员具有创新精神,努力学习有关知识,在工作中积极采用新的技术,为电视媒体提供高水平的采编服务。
1 以新的视角和丰富的形式来深挖新闻
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谁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新闻采编及报道谁就会获得新闻的主动权,因此,抢先报道十分常见,可是以往电视媒体在播报时间上都是固定的,这使新闻采编的内容容易出现滞后播出的情况,所以,应该对新闻的播放时间做相应的调整,此外,还要从新的视角、新的内容对新闻进行深挖,以体现新闻与众不同的特性,通过丰富的内容和视角来吸引大众的眼球。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渠道及来源日趋多样化,且新闻发布门槛低,甚至连普通网民也能随时随地对身边所发生的事进行直播,使得人人都有成为新闻采编记者的可能。深度报道是电视新闻一直以来就具有的长处,在新媒体时代更应巩固这一长处,并使之得以充分发挥,所以电视新闻在采编中应从提高深度入手,尽量增加内容的深度,以及重新对播放时间进行调整,从而使新闻对大众的吸引力更强。
2 积极与新媒介进行融合
当前的数字网络媒体和以往的电视媒体尽管产生的时代与媒介形式不同,其新闻传播各有优势,但在媒介多元化的大趋势下,以往电视媒体在发展中需要依托于新媒体环境,而新媒体如果彻底离开了电视新闻也会影响其传播效果。因此传统电视媒体应积极与新媒体进行融合,这样一来使双方在发挥自身长处的基础上,能够互相弥补不足,并引领今后新闻采编发展的方向。国家有关部门也强调要大力发展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宽带通信网等项目,促进多网融合,以使各网能共同协调发展。
3 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新闻采编的相关人员是电视新闻幕后团队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各项新闻工作的具体执行和操作职能,因此,要想提升电视节目的新闻质量就必须提高采编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首先,应当提高新闻采编工作人员的关于采访与编辑相关知识。为此,管理者应为采编工作人员提供更多学习专业技能的机会,并建立更为客观、公平的奖励与惩罚规则,以此来激励新闻采编人员工作的热情。其次,应提高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养与修养。所有采编工作人员都应该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严谨的工作态度,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4 增强新媒体的融入
如今,各种类型媒体的交流、融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一种潮流。传统的电视媒体和新生的网络媒体属于不同的媒介形式和时代产物,其新闻传播各有千秋。在当前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不仅传统电视媒体无法完全脱离新媒体环境而发展,同样的新媒体也不能彻底放弃电视新闻这个重要平台。顺应这一发展潮流,且力争处于主动积极地位,电视新闻节目方可真正赢得市场。
另外,在新闻的采编环节,电视新闻也应该借用媒体融合的力量。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代表了一定的观众的需求,一些流行的语言、表达、意思、建议也可以作为电视新闻的丰富资源和重要参考,但观众不可能与信息传播的新媒体渠道隔离,电视新闻编辑过程中应当与新媒体消息相结合,收集相关的新闻素材,可以体现新的亮点,在电视新闻的主题、图像等包装方面,以及采编收集的深度和舆论引导支持下,电视新闻将很快在时代和编辑功能方面站在最前沿。
在当下社会,融合不同类型的媒体之间的沟通已经成为阻挡不了的趋势。电视新闻只有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力争主动在这个趋势下进行创造,才能真正赢得市场。
变化的媒体生态环境让大家都认识到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重要性,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在新时期的发展是编辑工作的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只有站在时代的前列,充分重视观众的需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开辟发展新路。
参考文献
[1]刘英泽.论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素养与能力[J].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2013,32(1):72-73.
[2]周焰,罗艳.浅谈电视新闻采编如何与受众心理相结合[J].神州(中旬刊),2013,(12):224-225.
[3]冷晓汀.探讨受众时代电视新闻采编的创新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4,(7):16.
[4]崔海鹰.从编前编中编后的管理策略谈电视新闻采编的挖掘[J].管理观察,2014,(12):133-134.
应对新资本时代 篇9
1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受到的影响
1.1 有利影响
1.1.1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内容多元化
新媒体时代出现了大量的新型传播媒介, 如手机互联网、微博微信等等, 电视新闻节目也越来越多, 新闻节目的类型也趋于多样化, 如财经新闻、时政新闻、市民新闻等等根据不同受众创办的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电视新闻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媒介, 比如说市民新闻可以开设网上论坛与群众互动, 进行广播现场连线, 同时在微博直播等多种形式的新闻报导活动, 让电视新闻变得多视角多维度。
1.1.2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技术先进化
新闻的第一准则是快, 新媒体时代出现的各项新技术为提高电视新闻制作速度提供了技术支持, 比如网络的发达能加快新闻的采集、新闻的剪辑制作以及新闻的传输速度。
1.2 不利影响
新媒体是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结合, 它能够更加快速度更加全面地把个性化的信息送到每个人手上。传统的电视新闻因此受到的冲击和挑战是不可忽视的。
1.2.1 电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滞后
新媒体时代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新闻比电视新闻更具时效性, 电视新闻要发布一条信息需要经过采集、制作等多个步骤, 在这个快节奏时代显然有些滞后。比如2014年3月8日发生的马来西亚飞机失联事件、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的地震等新闻报道中, 大众获取消息的来源大部分都是来自网上滚动新闻、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
1.2.2 电视新闻内容过于大众化
传统电视新闻的观众一般都是单方面地接受大众化的信息, 进入新媒体时代后, 人们可以在越来越丰富的传播载体中选择接收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尤其是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让人们完全能够凭自己的喜好随时随地地查找新闻, 电视新闻在个性化和便捷度上有明显不足。
1.2.3 电视新闻传播实用性不足
电视新闻具有即时性, 播出之后无法储存, 缺乏实用性和互动性。因为观众的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高, 他们在读取新闻时更希望了解新闻背后的深度信息, 而网络新闻可以随时保存随时查阅, 可以帮助观众全面掌握新闻信息的动态及相关联信息。
2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角色定位
电视新闻受到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挑战, 虽然有很多技术先哲都预言传统的电视会逐渐消亡, 但是回顾历史, 新媒体完全取代旧媒体是不太可能的。因此, 电视新闻节目应重新审视市场, 给自己一个新的角色定位。
鉴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电视新闻依然是我国大众接受度最广的传播媒体, 很多农村的互联网还不够普及, 电视新闻仍是人们接收信息, 与外界接轨的主要窗口。电视新闻具有网络新闻所缺乏的社会责任, 电视新闻除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以外, 还要体现对党和社会的正面宣传, 加强正面舆论对人民群众的导向作用。
3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应对策略
3.1 创新形式, 革新语态
长期以来, 电视新闻的形式总是停留在老套路上, 主持人或者播音员也总是以严肃的面孔播出新闻。人们观看电视是为了寻求放松与娱乐, 如果每天打开电视看到的都是重复的套路、僵化的脸孔、沉闷的语调, 那么自然就会慢慢厌倦电视新闻。因此电视新闻也需要以一种轻松娱乐的方式来呈现信息, 比如说主持人或者播音员可以使用雅俗共赏、轻松活泼的语言, 加上丰富的表情, 得体的肢体动作来“说”新闻, 让观众产生亲近感和信赖感, 也可以改变新闻编辑的方式, 在新闻中插播一些新颖的广告, 让观众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观看电视新闻。
3.2 注重新闻质量, 加深新闻评论
信息时代的电视新闻栏目越来越多, 要想拥有竞争力, 就要加强对新闻内容的选择, 争取在主题、报道所侧重的角度和表达的方式上做到有所创新, 让观众喜闻乐见。同时, 打造一个定位精准、特色鲜明的品牌栏目也是提高电视新闻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直播间》栏目, 主要致力于最新消息的直播报道, 它的特色是“最快”和“现场”, 能够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赶赴现场, 此外, 它还设立了特别报道专题, 并同声传译国际媒体的最新报道等。
电视新闻不仅要传播一种事实, 还应该传播一些观点。观众在观看新闻时, 不止要了解新闻事件本身, 还想要知道事件的背景、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事件包含的意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等深层信息。因此, 电视新闻在传播一个客观事实的同时也可以加入主观见解, 给观众提供一个思考的基础, 电视新闻要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表明自己的立场。比如说凤凰卫视总是能以独立的视角解读新闻, 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样能更好地获取观众的认同。
3.3 整合新媒体, 变革传播方式
国家已经推出政策, 加快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和电信网的融合, 这项政策能让传统电视新闻进一步延伸, 增强与各种新兴平台的互动和共享, 从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传播, 比如说可以在电视直播时直接与现场观众互动, 可以采取拨打热线电话、切换异地视频、收发短信等方式吸纳观众参与话题讨论, 或者利用微博微信贴吧等网络交流方式增加观众与节目的互动, 增强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4 结论
综上所述, 在未来的媒体竞争中, 电视新闻应把握好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 提高自身的质量, 不断探索和创新, 寻找能满足观众需求的方式, 积极促进和新兴媒体的融合, 展现出全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唐俊.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应对策略[J].新闻记者, 2008 (5) .
应对新资本时代 篇10
“倾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媒体监测,而随着web2.0时代网络语言的更新速度和数量远超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人工判断结合数据抓取自动化,是媒体监测的首选。
新媒体危机应对案例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还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难题——危机应对。今年年初,世界著名的奢侈品牌D&G在香港购物中心海港城的店面,因禁止港人拍照,引发网络热议,短短3天,由一个独立的冲突事件发展为地域歧视话题。在整个事件中,D&G显然忽视了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自始至终没有通过任何形式发表公开声明,反而是海港城在第二天才迟迟出面道歉。可见该品牌既没有做到在第一时间听到用户声音,又没有对话题转移做出应有的预测和应对。
相比之下,麦当劳的3.15事件可谓利用微博进行危机公关的经典成功范例。麦当劳三里屯分店在今年3.15活动中被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在信息公布后不到一个小时,麦当劳通过官方微博发布了简短的声明:承认问题严重性;确认个别问题;向消费者致歉;做出改进承诺。并在之后几个月里积极开展了“参观养殖基地”等一系列活动,成功“转危为安”。4月统计表明麦当劳三里屯分店竟奇迹般没有受到危机影响,营业额增长了4%。
新媒体危机应对的几大原则
公关危机5S原则没有随新媒体发生实质改变
如果把危机比作爆炸,那么舆情就是火药桶,而社交媒体只是导火索,而不是危机本身。所以重视人心的变化依旧是危机公关最核心的理念
从相关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实在社交媒体时代,危机公关的5S原则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我们熟知的譬如时间第一,承担责任,真诚沟通等依然是值得遵循的黄金法则,但是新媒体带来的一些新特性,却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如果不善加利用,社交媒体会将品牌引入“塔西陀陷阱”,即一旦失去用户的信任,不论做什么都会被用户质疑(公信力丧失)。对于这点,社交媒体的张力远超以往任何一种传播平台。
重视社交媒体的多波动性与媒体平台转移
首先,从社交媒体的特征来看,危机来源的多样性和不对称性显而易见:每一位用户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再次体现了传播的双向特征。单独的用户可以与品牌直接对话,可以利用媒体造势,升级话题。其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从来源上看,记者的新闻线索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尤其是微博。从话题上看,传统媒体是网络舆情升级的必经传播介质。第三,新媒体的多波动性:传统媒体的危机话题波动次数以1到2次为主,而在新媒体中我们甚至能看到5到6次的话题波动,某些事件表面上已经趋于平静,但因为社交媒体的挖掘再次复燃。
做到倾听“三种”事实真相,掌握传播节点与跨界监测
从以上新媒体的特征我们不难看出“倾听”的重要性。公关需要倾听事实,而在社交媒体上,有三种事实是不能被忽略的:1.事实真相;2.你所表达的事实;3.别人眼中的事实。而基于多波动的特点,倾听事实不仅要全网、全程监测,还要格外注意话题节点(通常节点次数大于等于2)。另外在倾听声音的权重性方面,意见领袖是首当其冲的重点,但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新媒体更加强调跨界倾听,不仅是品牌行业内,包括法律、民生等一些平时在传统媒体上没有太多交集的领域里的意见领袖,甚至企业内员工,都有可能成为危机中的关键风向标。
应对新资本时代 篇11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医院危机事件应对策略
由于医患矛盾的长期存在,医院在日常工作中也面临着危机事件的考验,这需要医院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把握。
一、新媒体时代下医院危机事件管理所面临问题
(一)危机事件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以微博、各类社交网站论坛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型媒体工具的广泛应用,使得危机事件信息的传播发生了本质性改变。以往的及时传播变成了即时传播,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作为新闻信息的发言人,自由的在社交网络平台中表达个人观点。此外,各类新媒体工具自带的转载转发功能,方便了更多用户阅读,负面性消息会在更短时间内传播。
(二)医院做出回应的效率提高
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方式出现质变的同时,使得信息能够在极快时间内变成社会热点新闻。同样的,负面消息也会迅速在各大网络社交平台传播,相应的各种谣言也会迅速产生,最终导致负面消息规模扩大,升级成为社会公共性事件。医院想要保持对外形象,则必须做出尽快回应。
(三)事件相关信息过于片面导致危机加深
由于新媒体时代下,新闻发言人的要求也相应降低,部分非专业人员在采访及调查事件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会带有主观性,部分较为关键的内容可能会被忽略,最终导致流入社会的信息大部分为负面性,进一步加深了医院的公关危机。
(四)以平息事件为最终目的
医院在出现危机事件后,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舆论控制上,以平息事件为最终目的,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无法对以后类似事件进行规避,同时事后医院苦心经营的对外形象也受到打击。
二、新媒体时代下医院危机事件的应对策略分析
(一)对舆论情况的准确把握
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体不同于以往的电视、广博等传统媒体,没有严格的信息社会审查过程,可以较为自由的上传图片并配上文字说明。因而大部分患者在就诊过程中遇到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时,更愿意选择新型媒体平台进行曝光和发泄,所以对舆论情况的把握应从网络入手。
在实践过程中,医院可以每天利用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对各大网络媒体中涉及到医院的最新消息进行整理,按照负面和正面两个种类,筛选出具有实质内容的代表性患者诉求加以记录。将具有演变为危机事件高度可能性的诉求整理为报告,交予医院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处理。
(二)制定清晰有序的危机管理流程
结合危机事件的特点,医院应当在信息全面普及前就做好充足准备,主要流程是:事先明确规定医院的官方发言人只有1人;医院做出正式回应并发布消息前,其他部门及单位接到采访要求后应迅速转交给医院宣传部门,由宣传部门统一答复;宣传部门在正式发布回应信息前,应对积极主动同媒体沟通解释,告知媒体事件的明确内容。此外,在平时应当针对危机管理相关知识进行专业化培训和实践模拟。
(三)运用危机公关三大原则处理危机事件
在医院危机事件完全爆发后,院方应当积极灵活运用危机公关三大原则,对流言进行有力回击,主要包含了以下三個方面:
1、尽快提供完整信息
在微博等新型媒体平台上发现危机事件的相关信息后,医院宣传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舆论监控的作用,完整的整理出本次事件中广大媒体和群众想要了解的关键性问题:如院方是否迅速帮助当事人解决了问题;院方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当事人是否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了客观说明以及整个事件的前后过程与真相。
在整理好完整信息后,医院应当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说明,争取危机事件中的主动话语权,使得广大群众充分了解真相,使得流言不攻自破。
2、告知事件的完整情况
在采访过程中,院方尽可能多的提供事件全部真相,防止因信息不足导致受众从三方信息来源获取不可靠信息。包括了前后起因、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等三个方面,还包含了对事件的总结反思以及事后的优化处理措施等等。
3、以院方为主体提供情况
危机事件发生后,院方作为危机事件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应该是控制信息发布和流动的主体。对媒介活动范围严密掌控,确保特定地点、时间点与人物的准确性,避免部分不必要因素掺杂到主体信息中。特定地点,主要是选择合适的地方接待新闻采访人,如案例发生在住院楼,就可以将采访地选择在住院楼。特定的时间点,主要是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局势接受接受采访,避免各种流言给医院形象带来的损害。特定人物则是尽量统一医院内部口径,选择合适的代表作为发言人,保证发言的客观全面性。
(四)综合分析危机事件
在舆情相对缓和之后,危机事件已经基本处于可控范围内,院方的官方消息也相应经过平台得到了有效发布,此阶段对危机事件的处理并未结束,而应该在此基础上,对本次危机事件进行总结分析,为下一次应对危机事件提供参考经验。一方面,应当不断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医院在日常工作管理中应当提高效率,避免患者在各部门反复往返,激化医患矛盾。具体措施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职业素养讨论,倡导“完善细节,提高服务水平”原则等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可以采用定期进行医患沟通模拟等实践性活动,在实践中促进医务人员提高日常工作质量,塑造出良好的医院形象。另外,还应当在各部门定期大会上,优化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配合流程,方便患者就诊。
三、结束语
医院危机事件中长期面临着医患关系的矛盾考验,想要塑造良好的对外形象,医院就必须妥善处理好医患关系。新媒体时代下,各类消息的传播速度更为迅速,医患关系的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复杂,医院危机时间的处理过程更加复杂。这就要求医院在充分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对新媒体时代的各类特点进行完整把握,调整应对策略,全面应对危机。
参考文献:
[1]王懿辉,倪洪珍.新媒体时代医院危机事件的应对策略[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8).
[2]郑海萍,何小舟.医院危机管理的应对策略[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2,25(1).
[3]刘锐.关于医院危机公关处理的思考[J].活力,2012,(12).
应对新资本时代 篇12
一、新闻立台, 关注权威性
新闻一直是百姓关心国家大事的一个最简单直接的渠道, 无论是出于坐观天下的想法, 还是出自读书升学的压力, 新闻是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新闻节目能够聚集很多受众。央视的《新闻联播》经久不衰, 一直被大多数台转播, “新闻立台”的原则始终没有改变。在多媒体冲击下, 各个台在保持节目特色的同时, 也要适当地提升新闻类节目的影响力。其中像东方卫视的《看东方》, 从本土的新闻出发, 形成了关注国家大事, 同时兼顾本地实际的新闻, 打造出了“本土化”的新闻牌。还有中央一套的《朝闻天下》, 结合了说新闻与播新闻、口述和多媒体画面显示的形式, 使新闻更加贴近大众的口味。而且较之网络更简单, 比报纸更直观, 比广播更具画面感, 这就是对新闻深层次的挖掘, 能做出别具一格的新闻节目, 也会抢占受众群体。
二、全民参与, 提倡平民性
当前, 电视节目不仅仅起到了告知作用, 还起到了服务的作用。服务就是服务受众, 服务百姓。因此说电视节目不能脱离群众生活, 要和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好的一个示范就是河北卫视的《我为购物狂》, 其中以生活物品作为对象, 通过在公园找寻宝盒, 拨打热线电话等方式参与到节目当中, 通过猜价格、估重量等方式赢取大奖, 很多观众会在固定的时间段观看节目。还有就是湖南办过的超女快男, 也调动了包括青少年甚至是老年追星族的短信参与、现场参与, 在当时时间段收视率创下了纪录, 这是全民参与的典型电视节目。让平民参与互动, 不仅能够活跃百姓的生活, 方便百姓生活, 而且能够提高收视率, 带来社会效益。
三、现场互动, 强调娱乐性
当很多电视台为新媒体时代电视行业的举步维艰担心忧虑的时候, 自2010年起, 有一些卫视台引进了在欧美十分流行的真人秀节目。提到真人互动, 不得不提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 开创了相亲节目的先河, 经过了2年多时间, 节目依然火爆。提到节目中出现了主持人和嘉宾, 几乎是无人不晓, 很多相亲的男女嘉宾不只是限于之前的一对一的相亲, 而有机会上电视选择自己的心仪对象, 敢于在电视机面前表现自己的择偶标准, 人生观点, 这相对于之前来说绝对是一个大的进步。真人秀这一形式也相继被运用到了东方卫视、湖南卫视等台, 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还有就是芒果台的《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百变大咖秀》以及中天的《康熙来了》等, 这些电视节目的娱乐性不容小觑, 更是年轻观众茶余饭后经常议论的话题。
四、技术改革, 与新媒体巧妙融合
新媒体之所以发展迅速, 是因为其中的某些优势能够顺应规律, 顺应人们的需求。电视也应该从新媒体中吸取一些有利的元素, 经过改良运用到现在的电视创作中。一是现场连线, 进行实况转播。这在体育赛事, 比如奥运会、足球、篮球等体育赛事中, 播音员和嘉宾坐在演播室, 连线在现场的记者或者传来赛场的实况, 很多的体育迷会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节目。除此之外还有新闻节目中的现场连线, 这些最新最真实的内容会让观众第一时间了解到现场的情况。二是开放博客平台, 现在电视与新媒体的结合互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 很多电视台也创办了自己的网络直播平台, 像湖南卫视、江苏卫视都可以在线同步收看电视节目, 还有就是中国网络电视台, 以试听为中心, 集合了电视与网络的特色, 提供在线电视节目网络直播、上传、搜索等, 这种更方便的全功能服务也会抓住很多热衷于新媒体、却对电视媒体节目念念不忘的年轻人。因此在技术的创新上, 与新媒体的良好融合能够实现电视节目更大的社会价值或者说是经济价值。
结语:电视想要在多媒体环境中得到生存, 除了在国家允许的范围进行政治宣传外, 同时也要贴近受众群体, 从受众参与、受众共鸣、为受众提供方便的角度出发, 积极地贴近需求、贴近市场, 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传播, 才会在新媒体的冲击下, 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活力。■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 新媒体迅速崛起, 面对如此迅猛的发展势头, 很多的电视工作从业人员都是很担心, 但是这个问题是终究没有办法回避的。因为我们已经进入到了新媒体发展的时代, 而且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与新媒体保持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电视发展要何去何从, 这成为了电视从业人员最为关心的问题, 可以说每家电视媒体都积极想对策应对, 不少电视媒体的电视节目改版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究竟电视媒体应该如何积极应对, 这是我接下来要分析说明的问题。
关键词:电视媒体,新媒体,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赵东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读《世界电视前沿》[期刊论文]-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3 (10) .[1]赵东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读《世界电视前沿》[期刊论文]-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3 (10) .
[2]田霖.孙琳.融合与变革——新媒体时代的广电节目内容制作[期刊论文]-影视制作2011, 17 (1) .[2]田霖.孙琳.融合与变革——新媒体时代的广电节目内容制作[期刊论文]-影视制作2011, 17 (1) .
[3]石长顺.电视栏目解析.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3]石长顺.电视栏目解析.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应对新资本时代】推荐阅读:
瓷砖行业高成本时代的应对策略11-06
主动应对新挑战07-13
试论自媒体时代应对舆论安全挑战的策略10-22
应对气候变化新环境06-27
后危机时代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及应对思路06-27
试论自媒体时代工商部门如何应对网络舆情11-17
应对品牌管理新挑战08-29
新课程如何应对课堂教学11-23
新托福口语评分标准和应对策略06-14
为应对当前社会的新形势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