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自媒体时代应对舆论安全挑战的策略

2024-10-22

试论自媒体时代应对舆论安全挑战的策略(精选2篇)

试论自媒体时代应对舆论安全挑战的策略 篇1

试论自媒体时代工商部门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前言】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上舆情呈现周期越来越短、燃点越来越低、规模越来越大、互动越来越强的趋势,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极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工商部门作为肩负着市场监管和维权重任的国家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网络舆情的引导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探讨的是,在自媒体时代,工商部门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情。

【关键词】自媒体 网络舆情 监测 应对

【正文】近两年来,随着微博、微信在国内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已经全面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使普通民众也获得了“广而告之”的话语权,对现实社会生活产生了直接影响。微博、微信等载体有效地突破了某些信息屏障,能赶在传统媒体报道和政府新闻发布之前,第一时间发布大量第一手的信息,成为冲击力最强的舆论载体,增大了信息把关的难度。而有线载体(互联网)和无线终端(手机)的结合,还支持了现场拍摄图片、视频上传,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传播手段。自媒体时代网上舆情呈现出周期越来越短、燃点越来越低、规模越来越大、互动越来越强的趋势。工商部门因承担着“整治无照经营、监管食品安全、维权消费者权益、打击非法传销”等与企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的重大责任,往往成为媒体和公众的“聚焦点”。近年全国多地接连爆出的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地沟油、假蜂胶、毒血旺、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工商部门被推到了事件的风口浪尖,损害了工商部门在部分群众心中的形象。因此,如何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对于工商部门顺利开展工作,维护良好形象,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何为网络舆情

(一)网络舆情的含义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它特别强调两点:一是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主要通过互联网首发或传播,二是表达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公众主要是网民。不论所持何种观点,舆情是民意集合的反映。民意是形成舆情的始源,没有民意,就没有舆情;而舆情所要反映的民意,是那些对执政者决策行为能够产生影响的“民意”,而非民意的全部。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 网络舆情形成一般由网民关注的议题发展过来。议题发展为舆情,通常具备以下几个因素:首先,事件本身往往具有突发性与公共性的特点。比如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在上下班的高峰期,一辆公交车突然燃烧,现场惨不忍睹,该事件已经超出了社会新闻。其次,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去中心化、交互性等特点,尤其在自媒体时代,网络活动的用户之间的“互动和分享”更加方便和频繁,这些网络传播本身的特点造成了热门话题的高跟帖率、高转载率,从而导致了议题迅速扩展为网络舆情;第三,各级党委政府的处理不当,会激化舆情,最典型的是湖北石首市骚乱,警方对于青年厨师涂远高的非正常死亡未能给出令家属和公众信服的答案,在新闻发布会上语焉不详,这样的暧昧态度激怒了网民,从而引爆网络,最后舆情扩大到骚乱这样的群体性事件。

(三)网络舆情的特点

1、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的特点。网络传播具有无限性,具有强影响力的公共事件一旦发生,网友就会很快将自己所看到的记录下来,然后通过手机短信、手机上网、论坛发帖,网络聊天等形式传播出去。如7.23动车追尾事件,网络比媒体更早的发布了消息。事故发生13分钟后,乘客@羊圈圈羊发出第一条求助微博,转发突破十万,两小时后该名网友获救,而事故发生两小时后,才有了官方的声音。这一事件中,网民所爆发出的力量充分证明了,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制造者、传播者、评论者。无法忽略的是,自媒体时代传者与受者的身份比较模糊,这种特点就造成了网络传播的传受同时性,同时也加速了网络传播。在官方消息不确切、语焉不详的情况下,更促使网民传播自己的揣测。

2、具有易变性和非稳定性的特点。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网友的发言往往带有明显的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24小时,铁道部因为回应不及时,信息不公开,对于网名所关注的“事故原因,为何过早停止搜救急于通车,是否有掩埋车体,是否有掩盖事故真相”等等疑问,通通没有给出正面回应,而使得网上舆论呈现了一边倒的“质疑铁道部”,甚至有网友开始质疑中国的高铁项目。又如郭美美微博炫富事件,引发的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质疑。舆情作为公共情绪,它既有感情又有思想,具有很大的易变性和非稳定性。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社会,工商部门更应该掌握舆论的“制高点”,起到“灯塔”导航作用。

二、网络舆情对工商部门的影响

纵观近年来引起较高关注与较多热议的涉及工商部门的舆情信息,大多集中在食品安全、消费纠纷、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以及涉及工商部门的履职尽责情况、队伍建设状况乃至工商干部个人信息等都是群众关注的重点,且以负面事件居多。食品安全类的如“三鹿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等引发的网络舆情;消保维权类的如关于达芬奇家具涉嫌造假事件、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删改标签的网上舆情等;公务行为类的如海南省海口市工商局公布农夫山泉总砷含量超标而引发的“砒霜门”事件,湖南省凤凰县沱江工商所因职工办喜事发通知停止办公引发的网民热议;个体行为类的如沈阳“最牛工商局长”大闹报社等。这些负面的网络舆情削弱了工商部门公信力,损害了工商部门形象,增加了工商部门处置压力,可见,网络舆情对工商部门的影响力日益增大。

三、工商部门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一)改变心态正确对待网络舆情。

1、开放地面对网络舆情。“政府应该以开放的视野来推动网络民主的发展,以开放和兼容的心态来面对网络。”现在,高层领导亲自上网了解民意已经成为风尚。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一种“公开的内参”。“群众感觉”很大程度上来自具有直接性、草根性、广泛性的网络舆情。因此,作为了解社情民意的一个途径,作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一个通道,工商部门应该以开放的胸怀面对网络舆情。

2、冷静地分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因其自身特点而与传统媒体相比呈现了更多的负面的舆情,但其中大部分网络舆论是合理的,代表着民众的诉求,作为行政机关听惯了传统媒体的正面报道,不能一听到个别“负面声音”就要围追堵截,应该冷静地去分析和处置。要和网络建立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谣言止于真相。如前段时间的“会理县领导漂浮门”事件在网上引发了网民的PS狂潮,但事件发生后会理县政府没有采取躲、吵、封、抓、告等下策,而是第一时间接受天府早报等媒体采访,及时做出正面回应,并在政府网站上发表致歉声明,贴出了PS前的原图,赢得了网民的认可,非但化解了危机,而且借机推介会理旅游。

3、理性地应对网络舆情。重视网络舆情并不就是要一味迎合。毕竟网络舆情往往带着网民个人和一时的感情色彩,容易呈现两极化,极端地赞成或者极端地反对。在中国,2.21亿网民毕竟只占13亿人口的17%。在网上积极发言的网友,也不能代表全体网民,实际上网民中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只看不说的“沉默者”。所以既要认真听取网民的意见,也要理性冷静地分析。

(二)建立工商部门网络舆情监测网络

建立工商部门网络舆情监测网络的主要目的是对涉及工商部门的网络信息进行随时的动态监控,准确把握发展内容、导向、发展趋势,在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及时反馈到向有关部门。网络舆情监测可以分两种: 一是日常监测。就内部而言,要把网络舆情监测作为日常工作来做,及时了解网络舆情的动态和方向,设置专兼职的网络舆情监控人员,对已经知晓的集中反映舆情的网站、知名的论坛社区、公众人物的博客定期实施人工排查,同时利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主动收集涉及工商工作的信息,以期全面了解工商的网络舆情。就外部而言,要建立与媒体、网站及其他政府部门的互通机制,实现与媒体、网站、宣传、公安、信访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互通和协作,及时获取涉及工商部门的网络舆情信息,同时及时通报重大的网络舆情。

二是特殊时期的重点监测,如涉及到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消费纠纷、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商人员违法违纪违章行为和效能作风问题等重大突发事件的特殊时期。因为此类事件,通常突发性强,发展趋势难以预测,影响力大,给决策者考虑的时间短暂,如不及时掌握最新信息,做出判断,采取妥善措施,造成的后果将会很严重。必须更加快速准确监测舆情动态,为判断舆情的影响力和发展趋势,采取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措施争取最佳时机,尽早对舆情的发展进行引导和控制。

(三)工商部门网络舆情应对措施

一是坚持正面引导。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与影响力都是不可估计、无法预料的,必须坚持正面疏通和引导。一方面要重视门户网站、官方微博、相关联网站、地方论坛等一系列网上平台的建设,发布、搜集、整理与整合与工商工作相关的网络舆情,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加大公开力度,及时发布部门的各类文件、工作动态、消费警示、典型案例等信息,搭建部门与群众网上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工商部门应培养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熟知工商法律法规且具有一定网络操作水平的工商干部作为“意见领袖”,做好网络信息发布、网帖回复处理工作,并且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网上主题宣传,在网络上塑造工商部门的正面形象。

二是规范管理,及时反馈。建立网络舆情管理反馈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对涉及职责范围的咨询、投诉、意见和建议,设置明确的回复办结时限。规范工作流程,严把信息发布关,建立网络信息发布审核制度与逐级上报制度,明确受理、转交、反馈等工作流程的具体安排,填写流程表,做到每个过程都有人记录、负责。及时向网民传递关注及关心,并传达工商部门的处理进程及结果。坚持不断播报原则,实时向网友反馈事件进展,播报过程尽量使用网友较为认可接受的网络语言,切忌使用官方语言,要站在网友的角度去发言,以取得网友的信任。

三是注重沟通、加强互动。要依托媒体、网站、社会机构以及其他政府部门的力量,建立舆情应对合作机制,建立多触角、多平台的舆情监测防控网络。一是建立与媒体的共享机制,如温岭日报、台州日报、台州广播电视台等,依托媒体的采编力量及信息渠道,拓宽网络舆情接收渠道;二是建立与网站的联络机制,如温岭虎山论坛、台州十九楼等,在当地人气较高的网站或论坛设立兼职舆情信息员,实现对工商网络舆情的时实监控,及时处置负面报道,网络上的言论具有可删除的特点。传统媒体报道发出来以后就撤不掉了,但网站可以撤掉。即使不便删除,也可以改变位置。从首页撤到不醒目的位置,以降低点击率和浏览量。值得注意的是在处理时负面报道时尽量避免强删打压等粗暴做法,这些做法虽然短期内见效最快,但长期来说负面效应更大。在此基础上,可导入策划理念,随时关注媒体和群众关注的焦点话题,结合工商部门日常工作,及时策划相关活动,或提供相关素材,这样既密切了与媒体的关系,又宣传了工商部门工作,取得了群众的信任,树立工商部门良好正面形象的目的。尽可能地掌握发表负面报道的动机,以便制订有效对策。如台州市工商局开展的“工商开放日”、小记者走进12315等都是值得借鉴的活动。

张莉

试论自媒体时代应对舆论安全挑战的策略 篇2

【关键词】新媒体 网络舆论 引导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06-02

当前,上网与吃穿住行并列成为当代青年学生的“五大件”,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4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与最喜爱的媒体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互联网接触率高达99.4%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网络舆论的引导不应仅仅强调政府和主流媒体的作用,高校也要有所作为。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给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教育者的信息优势不再,教育引导的吸引力下降

在过去以传统媒体主导社会舆论的时期,教育者拥有获取大量信息的优势。这意味着教育者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对舆论主体、各方诉求、政府的态度等比学生有更多的了解,能为学生提供深度的分析,解疑释惑;也意味着学生缺少信息参考,缺少对多元意见的了解,求知欲和兴趣易被唤起,引导易产生效果。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渠道多、方便、快捷,教育者信息优势不复存在,甚至信息的获取、更新速度还比不上学生,引导的吸引力下降。

(二)多元观点的博弈使教育者坚持一元的导向变得更加困难

新媒体网络舆论的传播不是单向灌输的传播方式,而是平等对话、直面现实、对社会关切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互动式的沟通交流。学生的接受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是被动地接收信息,现在人人都是信息的受众和传播者,具有双重身份。大学生思想活跃,喜欢通过QQ群、QQ空间、网络新闻跟帖、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信息的传播和发酵变得更快,学生也容易受多样化信息的影响。教育者的观点对学生来说,只是众多观点中的一元,不再具有权威性。

(三)舆论引导在“时间消灭空间”的传播背景下取得理想效果的难度加大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传播的即时性使得现在一天八小时、一周五天的工作模式不适用于网络舆论引导领域。网络舆论的引导需主动、及时甚至超前。同时,即时性使得网络舆论的传播不存在空间差别,某个事件引发的舆论超越地域,不分东西部地区、不分城乡、不分是否是事发地,留给舆论引导相关部门反映、分析、思考和提出对策的时间短。

(四)新媒体舆论传播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更难监测

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从链条式传播变为圆规式传播,信息流向很难被控制,信息传播更快,覆盖面更广。过去学生之间信息的互动多采取口口相传或串联的方式,无论是大学生的舆论还是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需要的时间长,大学生思想的波动易被发现,易得到及时引导。现在只要学生加入微信,信息传递则是从一个群到另外一个群,时间短,群中某些具有较强倾向性的意见,一旦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宣传鼓动的效果比过去大,教育引导的难度也在加大。而且微信群有一定私密分享的性质,教育者只有进入才了解信息,这也加大了教育者了解网络舆论、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难度。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信息传播有别于传统媒体,为适应新媒体高速发展背景下网络舆论传播的新变化,高校舆论引导目标、引导方式和教育者观念都应进行必要的转变。

(一)舆论引导目标转变

过去,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目标是改变学生的认知,把学生思想统一到我们认为正确的观点和主张上来,实质是将舆论引导目标理解成将学生的想法和认识与体现我们自己意志的意见一致,形成“舆论一律”的局面。在过去媒体数量有限,教育者拥有信息优势,学生信息相对闭塞的背景下有实现的可能。当前,随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网络舆论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和自我选择意识的提高,这样的引导目标很难达到。于是出现少数教育工作者不作为的情况,理由是信息的获取便捷,学生自行搜索便可获知,或是畏难,不知舆论在哪,无从下手。因此,那种企图将舆论引导到完全“一律”的目标应当改变,应把握学生作为信息传播的受众和传者两个不同的角色规范要求,将其思想认识和行为引导到利党利国利社会发展的方向上来。即当学生作为受众时,应注重学生是非判断和政治鉴别力的培养;当学生作为传者时,应注重学生网络自律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二)舆论引导方式转变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诸如回避、封堵,或呼吁学生“重关注,不参与,止于议论”,或从加强校园网信息管控净化大学生舆论环境,或被动等待上级相关部门下发文件再介入引导等高校舆论引导方式有其发挥作用的空间。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传播的个体性、交互性、即时性、圈群性等特点使得高校再沿用过去应对舆论的方式已经很难奏效。为此,应探索新的方式方法。

1.舆论信息收集渠道多样化。QQ群、新闻、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是网络舆论的重要来源,教育者不应局限于从校园网上收集信息,而应保持对这些网络平台舆情的关注;不应局限于从网上获取舆论信息,网下学生的日常生活亦是舆论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

2.舆论信息分析注重提供社会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面对纷繁杂乱、浅尝辄止、立场各异的各种舆论信息,教育者不能等相关部门公布事情的真相,取得统一意见再进行引导;也不适宜放任自流,发挥微博等网络平台的“自清功能”,澄清事实;也不可能就事论事、摆事实讲道理、以“见子打子”的方式一次次地引导学生科学认知众说纷纭的舆论信息。因此,对舆论信息的分析与解读,应注重给学生“一种观察社会的框架、把握事务的逻辑、判别是非的标准”。

3.舆论引导路径多元化。除建立微博圈群、培育“意见领袖”、设置议程、过滤不良信息等校园网络管控方式引导学生舆论的走向外,还应加强线下的网络舆论引导。当前,高校往往注重加强线上的引导,而忽视了线下的引导工作。为此,应加强通过学生干部(或学生党员、舍长)—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辅导员)自下而上信息收集方式,或通过教师、宣传部、网络中心的舆论信息反馈等方式收集信息,主动、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而不能等舆论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时再加以干预。

(三)教育者观念的转变

1.网络舆论的引导,切勿希望一劳永逸。网络议题的消弭和消亡有个过程,学生的认识、理解、思想的转变和巩固也有个过程,因此,不能寄希望于通过一两次的讲话、讲座就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

2.网络舆论的引导,应主动及时,忌被动应付。目前,网络舆论的引导还没有成为高校教育者的惯性日常工作,不少教师将网络舆论的引导视为完成上级交代的一项临时工作任务,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等文件下发、等领导布置任务再着手进行引导的情况普遍存在。在新媒体“时间消灭空间”的传播背景下,这样的被动、滞后的引导方式远不适应现实需要,应变被动为主动,每天适当关注网络舆论的情况,及时甚至超前做好应对的准备。

3.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当前,“讲了没用”、“怎么讲都不听”等情况反映了教育引导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有教师习惯以单向灌输的方式传播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和主张,忽略了教育者的声音只是众多声音中的一元,忽略了社会多元立场、多元价值判断对学生思想影响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在于少数学生认为师生之间立场不同,教师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只是传播党的声音,完成工作任务。为此,我们认为教育者应改变现有师生关系“距离远”、沟通交流少的现状,关心、爱护学生,努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师信道。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副总编辑马利:做好网上舆论工作的时代指引[EB/OL].(2013-11-27)[2014-11-6].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3-11/27/c_132920906.htm

[2]喻国明.传媒责任——时代的发展与内涵的转变[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6)

[3]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专项课题(DSBD14ZC09)

【作者简介】张 珍(1980- ),女,广西北海人,硕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思政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冷冷的天诗句下一篇:两道选择题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