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本(精选12篇)
银行资本 篇1
一、前言
银行对现代经济和金融的稳健良好运行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综观世界各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 均具有一个高效稳健的银行体系, 并且也已成为本国或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
银行负债经营的独特性质决定了银行经营与风险相伴而生, 并与公众利益紧密相连。自银行诞生以来, 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发生的几次震惊世界的由银行破产倒闭而引起的金融危机无疑给各国经济带来严重破坏。自此, 世界各国银行业及其监管当局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由十国集团成立的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先后于1988年发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 (巴塞尔资本协议或旧协议) , 2004年6月发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或新协议) , 其所蕴涵的全面风险管理思想是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最新理论成果。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将推动银行监管技术进步, 强化市场约束的有效性, 增强国际银行体系的安全性。鉴于此, 委员会积极推动新资本协议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 近百个国家/地区明确表示将实施新资本协议。
二、基本概念
银行资本是抵御风险损失的重要资源, 银行的本质是管理风险的企业, 资本是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 是银行整个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 资本可以吸收包括风险损失在内的经营亏损, 保护银行的正常运营, 为银行避免破产提供缓冲的余地;另一方面, 充足的资本有助于树立公众对银行的信心, 向银行的债权人显示其实力。
商业银行的资本, 有三种最基本的概念: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
1、账面资本 (Book Capital, BC) 。
账面资本是基于一般会计准则的会计学概念, 又称为可用资本、实有资本, 是银行持股人的永久性资本投入, 金额为企业合并后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优先股和附属银行债。它对资本的计量是基于资产和负债在登入会计总账当日的差额, 所以它是银行资本金的静态反映, 即资产负债表在某一时点上的一个存量, 也是银行现有的可用资本。这是传统的银行资本概念和管理体系。
2、监管资本 (Regulatory Capital, RC) 。
监管资本是一个法律概念。它是银行监管机构根据当地情况规定的银行必须执行的强制性资本标准, 目的是对银行资本实施最低充足性管理要求。银行所在地域的监管规则各不相同, 但通常都根据资本的股权特性把各种资本项目划分为不同等级, 把相对长久的可自由支配的资本项目规定为一级资本 (又称核心资本) , 把相对暂时性和不能自由支配的资本划为二级资本 (又称附属资本、次级资本) 。对银行施加资本要求, 以此抵御银行风险已经成为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普遍做法, 监管资本也已经成为银行监管的核心指标之一。
3、经济资本 (Economical Capital, EC) [2]。
经济资本的定义是建立在银行对风险造成的损失的定义之上的, 银行业务发展带来的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一般被定义为三个层次, 即预期损失 (Expected Loss, EL) 、非预期损失 (Unexpected Loss, UL) 和异常损失 (Catastrophe Loss, CL) 。预期损失是在一般情况下银行在一定时期可预见到的损失, 是个平均损失的概念, 这类损失可通过调整业务定价和提取相应的专项拨备来覆盖, 从业务的收益中作为成本来扣减掉, 并非银行真正的风险。异常损失是指超出银行正常承受能力的损失, 通常有发生概率极小但一旦发生损失巨大的特点。这部分损失银行一般无法做出有效的准备, 一旦发生则意味着银行面临倒闭的风险, 如果对这部分损失也纳入资本覆盖, 银行将必须承担过高的资本成本, 会严重影响经营。通常对于异常损失, 银行通过其他途径, 如保险来防范。
非预期损失是介于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之间的损失部分, 在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的管理过程中, 无论银行多么谨慎, 总有一些市场因素会对资产组合的价值损失产生不确定的影响, 这种不确定性或者更准确地说损失的波动性, 就是所谓的非预期损失。例如在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 贷款发生不能偿付的情况超出一般正常情况下的损失水平, 这些增多的问题贷款就是非预期损失。对这部分损失, 银行不可能通过日常的成本来管理, 而必须有充足的资本来覆盖, 作为最后的防线。经济资本就是这道与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直接联系的风险防线。经济资本是针对一定的容忍水平而言的, 在该容忍水平之下的非预期损失由经济资本来吸收, 超过该容忍水平的损失便成为异常损失。如果这种异常损失发生, 银行就有可能破产倒闭。
在了解了非预期损失的概念之后, 经济资本的定义就比较容易理解了:经济资本是指用于弥补非预期损失的资本, 非预期损失的数额就等于经济资本的数额, 也可以将非预期损失称为经济资本。这一定义指出了经济资本的实质是弥补非预期风险, 也就是银行真正的风险, 这为理解经济资本提供了数量上的概念, 也为经济资本的计量奠定了基础。
三、账面资本、监管资本、经济资本的比较
1、对资本的观察角度不同。
账面资本、监管资本、经济资本都是对银行资本的反映, 但三者有着根本的不同, 账面资本是从财务或资金管理者角度看待的资本, 监管资本是从监管当局角度看待的银行资本, 作为衡量和控制银行业务风险总量的工具而言, 经济资本是风险管理者的资本观。
2、计量标准不同和数量关系。
银行账面资本通常变化不会过于频繁, 计算也是比较简单, 只要获取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将相关会计科目帐面余额进行加减运算即可得到。
监管资本是监管部门按一定的口径计算的资本, 可以认为是银行为抵御业务风险实际拥有的资本, 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不会发生变化。监管资本的计算可分为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 其中, 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 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核心资本基本上与账面资本等同, 因此, 监管资本被视为广义的权益资本, 与账面资本具有相同的特性, 都是可以实际用于消化银行风险的资本。
在现行监管体制下, 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要求银行的监管资本达到风险加权资产的8%, 所谓风险加权资产, 是指商业银行为反映总体风险水平, 为不同的资产设置不同的风险系数, 以各种资产各自的风险系数乘以资产数额加总所得到的数值。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风险加权资产总额=表内资产*风险权数+表外资产*转换系数*风险权数, 那么, 监管资本最低要求就可以表示为:监管资本≥风险加权资产*8%。
经济资本是根据风险状况所计量的银行应该拥有的资本, 其数量会因银行业务资产风险的变化而随时变动。一般来说, 银行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大类, 而经济资本所覆盖的主要就是这三类风险。因此, 经济资本的计量就可以在计算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非预期损失的基础上进行, 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 系数α、β、μ需要根据不同市场, 不同银行进行调整, 并不具备通用性, 系数δ是三大类风险之外, 其他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值。
从计量方法的精确性看, 监管资本计算简单, 对风险的反映不及时、不具体, 而且, 监管资本在度量组合资产风险时, 仅仅将单个的独立风险简单加总, 忽略了组合资产的风险分散化效应, 所以难以有效实施资本的配置, 而经济资本是在对各项业务、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充分风险评估的基础上, 按照银行的要求精算出来的, 因此, 经济资本在充分反映各项业务、各部门、各分支机构经营风险的同时, 也便于分别对其进行相应的资本配置。
账面资本和监管资本作为银行风险的缓冲器, 从抵御风险的角度, 其数量越大越好。但二者又源自于股东的投资, 从投资回报要求来看, 其数量应该越小越好。经济资本等于银行业务非预期损失总量, 业务回报既定的情况下, 从控制风险的角度, 经济资本应越小越好。一般而言, 银行账面资本的数量应当大于等于风险资本的数量。因为实际经营中, 银行因承担风险而遭受的损失最终要反映为账面资本的减少。三种资本在数值上存在以下关系:经济资本≤监管资本≤账面资本。
3、管理功能不同。
账面资本停留于财务会计层面, 主要的作用在于优化所有者权益的组成结构, 以降低资本成本, 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监管资本为银行的外部监管者所关注和利用, 主要的作用在于监督银行达到一定的资本充足率, 披露银行的风险状况, 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对于银行来说, 监管者的强制性要求也迫使其重视并开发、拓展资本在银行经营中的作用, 重视资本成本在经营业绩评估中的地位, 而这些正是经济资本形成的基础。
而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管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地位是账面资本、监管资本不能替代的, 经济资本可以从总体向各管理层次、业务条线、产品甚至客户经理层次深化分解, 并进行定量分析。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各管理层次和业务条线的分配和定量分析, 是商业银行风险调整绩效考核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运用的进一步发展, 使得复杂的风险计量、业绩衡量和资本配置有可能从静态向动态过渡。同时, 信息技术的发展, 也使得经济资本配置体系在银行的贯彻具有成本上的可行性。
四、小结
目前, 我国各大商业银行, 在账面资本充实, 监管资本达标的情况下, 正在积极研究资本在银行内部管理中的作用, 建立一套切合实际情况, 优化银行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办法的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也是国际一流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导致了银行资本的三种不同表现形式, 即账面资本、监管资本、经济资本。账面资本反应于资产负债表中, 为债权人、股东和银行的资金管理者所关注, 充实的账面资本有助于银行向公众, 即债权人展示自身强大的实力, 维持债权人对它的信心。监管资本为监管当局所关注, 用于确保银行有充足的资本抵御风险, 防止银行盲目扩张带来的金融风险, 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目前已有统一的监管标准, 即资本充足率达到8%。经济资本为银行的风险管理者所关注, 是一个虚拟的数字, 用于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资产配置、绩效考核等, 在银行的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巴塞尔新资本协议[M].中国银监会, 第三版, 网络电子版, 1-13
[2]、汪办兴.中国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研究——基于“新资本协议”的视角[D].所在地:复旦大学.20070408
[3]、[澳]马腾.银行资本管理:资本配置和绩效测评.机械出版社2004年版
银行资本 篇2
证券代码:002142 证券简称:宁波银行 公告编号:-026
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公司中长期资本规划的公告
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公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对公告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负连带责任。
一、关于本公司的中长期资本规划
本公司已于月10日经第三届董事会第四次临时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资本规划的议案》。现就其中中长期资本规划相关内容公告如下:
(一)中长期资本管理目标 量化指标 目标值 目标值 目标值
(2010年)()
≥148亿元
≥111亿元
≥12%
≥9% ≥198亿元≥148亿元≥12% ≥9% ≥246亿元 ≥184亿元 ≥12% ≥9% 总资本 资本 一级资本 资本充足率 核心资本充足率
(二)未来资本补充的机制
1、定位和目标
确保资本总量和资本结构满足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和监管要求;拓
展多元化、不同市场的资本补充渠道;建立资本约束机制,实现资本的最优配置;强化资本管理机制,对资本总量和结构进行动态有效管理;以提高盈利能力和资本回报为出发点,对股东投入的资本金承担明确的保值和增值责任;从“股东利益最大化”向“银行价值最大化”提升;在保证银行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银行总价值达到最大,提升银行品质。
2、实施措施
充分借助国内资本市场逐步完善和开放的有利形势,研究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的途径,规划利用多种金融产品融资工具,增强自身资本实力。具体而言,本公司未来补充资本有如下方式和渠道:
一是逐步推进次级债、混合资本债等传统债务融资工具的`运用,通过发行债券补充附属资本,降低资本补充的融资成本,完善融资结构。二是考虑运用可转换债券这一股债结合的混合融资工具,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实现低成本的资金补充和核心资本持续补充。三是考虑对监管部门允许使用的其他股权融资工具的运用(如配股、公开增发和非公开增发等),以市场化的方式实现对核心资本的直接补充。四是研究不同红利派发方式对本公司财务指标的影响,提供红利分派组合的选择。
二、公司资本补充规划的必要性分析以及融资方式的选择
(一)未来2至3年将出现显著的资本缺口
尽管目前本公司的资本充足水平对于一般性风险有相当抵御能力,但为应对国际经济走势不明朗的局面和国内经济的快速变化与挑战,有必要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以实现稳健经营,更好地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与此同时,由于本公司目前总体规模基础较小,全国性
网点渠道铺设尚局限于少数一线大城市,未来3年本公司网点渠道铺设和业务规模增长仍将保持较快速度,由此本公司过往2年的资本快速消耗格局仍将维持。在内生盈利补充资本速度跟不上业务增长速度的状况下,通过外部资本市场融资渠道补充资本是必然的选择。
截至2009年6月30日,本公司总资产规模近1,300亿元,较2007年末(A股IPO上市当年)增长了70%以上,而资本消耗速度也随之大幅度上升,资本充足水平较以前年度大幅下降。截止2009年6月30日,本公司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由2007年12月31日的21%和18.99%下降至12.84%和11.56%。
(二)股权及债券类融资是必要手段
考虑到资本补充的结构和成本因素,本公司已经充分挖掘利用发行次级债券补充附属资本的渠道。9月27日,本公司董事会已经通过了发行25亿次级债券补充附属资本的决议。但发行次级债券方式补充附属资本的额度受到核心资本的制约,不能彻底解决本公司融资缺口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融资方式进行综合规划安排,不断增强资本实力和完善资本结构,以适应未来业务的发展。
在发行次级债券补充附属资本的基础上,本公司仍有必要充分发挥上市公司的综合资本融资平台优势,积极探讨以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多种市场化融资方式补充资本。
三、公司资本补充规划的可行性分析
公司对发行规模作了周密细致的测算,结合主要投资者的实际认购意向,综合考虑了未来业务发展的需要和既定的资本充足率水平目标值和融资规模对市场的影响等一系列因素,计划非公开发行规模不超过50亿元人民币。
预计本次非公开发行完成后,公司能够基本实现未来中长期(到20)的资本规划,包括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9%、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2%的目标。
本公司自上市以来,公司治理进一步规范,盈利水平、竞争能力、资产质量、团队素质等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与改善,银行业务与资产规模也得到迅速增长,各项业务迅速发展也对资本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资本补充规划将主要用于补充本公司核心资本,使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未来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业务稳健扩张提供充足的资本支持,对提高本公司综合竞争力、保持长期稳定的盈利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特此公告。
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银行暴利 资本市场不买单 篇3
不过,从银行股最近三年的表现便可看出,资本市场完全不认同银行业暴利的观点。因为资本市场对于银行股的净利润有着自己的看法。
银行业的利润来源与一般的工商业企业利润来源没有大不同。净利润都是销售收入减去成本,再扣除所得税。但银行业利润有一点跟实体企业不同的是,银行从居民手里借钱,再放贷给需要的企业和居民,从中赚取利差。银行从居民手里借来的钱,都是要还的。但银行借给企业和居民的贷款,要一段时间后才知道会不会归还。因此银行是有假定极少一部分到期会赖账不还——这一小部分就是银行的坏账拨备。
因此,如果一家银行的坏账拨备少了,净利润就高,坏账拨备加大,利润就低了。可见,资本市场显然是认为目前的银行拨备太少,从而使得利润虚高。这个担忧不是没根据的,因为我国已经连续五个季度GDP增速下滑了,而且可见的未来一段时间里,经济增速下滑应该是大概率事件。经济下滑,银行的坏账一定会增加,这个逻辑不会有错。
一般大众宣扬银行业暴利,另一方面在资本市场里却对银行股并不看好,二者本身就是矛盾的。既然矛盾,那么其中必定有一个是错误的。如果大众认定银行业暴利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资本市场就是错误的,它必然通过未来股价的修正来改正错误;如果资本市场是对的,大众多年后会认识到原来银行业并不暴利,目前的所谓“暴利”,只是坏账拨备不足的结果,多年以后由于坏账爆发而被修正。
我个人认为资本市场将会被证实是错误的。虽然银行股很多不利因素确实存在,比如坏账将会随着经济下滑不断显现,银行股单一依靠利差收入,不可持续;而且最重要的是,未来我国的投资增速不可持续,将导致社会信贷需求增速不可持续。这些说的都是客观情况。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整个金融业几乎灭顶,让市场知道了一点:不到最后你无法知道银行业的资产到底都是些啥资产。但是市场忘记了一点,目前如招行这样的静态PE才7倍,民生7倍还不到,兴业银行甚至只有5.6倍,即使把以上不利因素都考虑到了,这个价格还是有很大的安全边际。
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研究 篇4
关键词:银行盈利性,资本监管,巴塞尔协议
一、引言
资本是商业银行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 资本的数量和结构关系到银行的安全程度, 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对于现代商业银行来说, 资本管理是质与量的统一, 不仅是单一的资本充足性的外部监管管理, 而且包括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内部管理, 深入理解银行资本及资本管理的内涵对我国商业银行加强资本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1、银行资本的含义。银行的资本有三个不同的概念, 即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
账面资本是一个会计的概念, 指商业银行实际账面拥有的资本金, 列示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 等于资产减负债后的余额, 即所有者权益, 又称权益资本。
监管资本是商业银行按照监管当局的规定, 应该保留的最少的账面资本数量, 是一个根据监管规定计算出来的量, 一般为风险资产的一定比例。按照巴塞尔协议, 资本包括核心资本、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具体包括股本和公开储备;附属资本具体包括非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一般准备金或贷款损失一般准备、混合资本工具及长期次级债务。
经济资本是一个风险管理的概念, 是银行在经营管理中考虑经营风险对资本的要求而创造的一项管理工具, 是银行根据所承担的风险计算的最低资本需要, 是基于全部风险之上的资本, 因此也称为风险资本。它是一个虚拟的、与银行风险的非预期损失相当的资本, 是一个算出来的数字, 在数值上等于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置信区间非预期损失的倍数。
2、银行资本管理的主要内容。针对资本的不同存在形式, 银行的资本管理采取不同的方式。资本充足管理作为最低目标, 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在任何时点上都不应低于法定监管要求。资本融资管理的首要目标是, 从银行稳健经营的客观要求出发, 通过适时、适当的资本融资管理, 使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保持在目标水平。通过规划和管理账面资本、监管资本、经济资本资源, 服务于银行的股利和股份管理、资本充足率管理以及经济资本配置。经济资本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将有限的资本合理地配置到各项业务中去, 其内容包括确定目标资本回报要求, 建立合适的资本管理操作平台和政策目标传导机制, 运用限额管理、组合管理以及RAROD管理等手段, 将经济资本在各条业务线和各个层面间进行配置。
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与盈利性关系
1、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内涵。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 其盈利能力既具有一般性, 又具有特殊性。从定义和功能看, 商业银行是属于企业范畴的一种经济组织, 是处于社会再生产分配领域的金融经济组织。
综合而言, 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是一种经营的知识或特殊技能, 这种知识或技能积累的结果, 反映为商业银行对亏损提供吸纳的功能和从事相关业务时抵御风险、获取收益的技能。
2、商业银行资本管理与盈利能力关系。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对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影响:一方面, 它决定着商业银行的融资方式、融资结构、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 从而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影响;另一方面, 资本结构通过对银行治理结构的影响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李志辉, 王伟, 谢盈莹 (2012) 利用2006—2010期间内11家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商业银行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资本结构指标中, 资本充足率 (CAR) 、核心资本充足率 (CSR) 、核心资本占比 (CCR) 、杠杆率 (LR) 均与银行的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银行的资本金越充足, 盈利能力越强。谭燕芝, 丁浩 (2012) 运用1995—2010年的相关数据就我国银行盈利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 资本充足率、贷存比等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监管要求对银行盈利有不利影响。
通过以上这些学者的研究可知, 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更主要的影响在于资本结构的基础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 治理结构又决定了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这种间接作用上。
三、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1、我国商业银行监管问题。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可以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体制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另一方面新的风险因素也正在逐步形成。
一是盈利水平低、内部融资能力差。二是信息披露水平低。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工作在真实性和充分性上存在欠缺, 影响了市场约束力量的发挥。三是风险管理和风险评级体系不完善。
2、巴Ⅲ对我国银行的资本结构影响。巴塞尔协议Ⅲ更强调核心一级资本的比例 (核心一级资本应在4.5%-7%) , 其中普通股占资本比重的最低要求从2%提高到4.5%。中国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平均增长率为25%, 陆静 (2011) 以此为参照, 按资本和加权风险资产增长率为10%和20%的保守数据估算了未来的资本缺口。如表1:
3、巴Ⅲ对我国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巴塞尔协议Ⅲ正式实施后, 不仅将给我国法人商业银行带来资本金压力, 也将对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较大影响。一方面会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收益。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是资本金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值。提高资本充足率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增加资本金, 二是缩减风险资产。在不增加资本金的情况下, 商业银行只能采取缩减风险资产的途径。通常信贷资产占风险资产的80%以上, 巴塞尔协议Ⅲ实施后, 会使银行减少大量的信贷资金。另一方面, 提取资本缓冲将影响银行的未分配利润。
四、我国商业银行应对措施
1、加强资本管理, 强化资本约束机制, 提高资本运作效率。上市银行应提高主动管理资产负债的能力, 根据资本的风险承受能力, 合理调整资产结构,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以及资本占用少的业务和项目, 转变盈利增长方式, 通过集约化经营提高资本运用效率和竞争实力。此外, 上市商业银行还要继续完善内部的经济资本管理, 在授信决策、风险管理和绩效考核等环节深入贯彻“经济资本”理念, 把资本约束的功能渗透到整个银行的不同产品和业务, 实现资本对资产的有效制约。
2、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建立内源融资的资本补充机制。外源融资的资本补充机制成本高, 银行应以内部融资渠道为主, 运用自身留存收益建立新的资本补充机制。重视附属资本融资工具, 多渠道补充附属资本。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 商业银行可尝试发行次级长期债券、混合资本债券, 以及实施资产证券化或资产出售来补充附属资本。
3、转变经营模式, 建立多元化的盈利模式。不同银行应及时明确自身的战略定位。如中小型银行应从原来习惯性的“垒大户”等经营模式中转移出来, 明确自身为中型或者中小型企业服务的定位。同时, 上市商业银行还要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中间业务等低资本消耗业务, 提高银行定价能力, 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重, 由此逐渐建立起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的结构来设法降低风险加权资产的总额, 从而减少所需的资本金数额。
4、强化风险管理。在提高贷款损失准备质量的同时, 注重提高资本和风险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构建定量风险计量工具对定性风险管理进行加强和补充, 弥补定性分析粗放管理的一面。同时也提高并表风险管理能力。银行通过表外投资渠道、结构化投资和子公司参与复杂衍生交易, 资产负债期限严重错配, 杠杆率很高, 潜在风险大。
五、结论
《巴塞尔协议Ⅲ》对以往的资本监管体系进行了修正和完善, 如重新界定资本框架, 强化了对系统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和监管, 实施资本留存和逆周期资本缓冲以熨平金融和经济的周期波动。这些改革措施将对银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及金融体系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但外部监管并非万能的风险防火墙, 商业银行应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完善资本补充机制、转换经营模式、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 增强自身风险抵御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桂苓.《巴塞尔协议Ⅲ》框架下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分析[J].货币时论, 2011.1:30-31
[2]贺建清.“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金融论坛, 2011.8:26-28
[3]陆静.巴塞尔协议Ⅲ及其对国际银行业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 2011.3:56-67
[4]陈四清.资本监管制度变化趋势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 2010.3:11-17
[5]Albertazzi and Leonardo Gambacorta.“Bank Profi tability and The Business Cycle”[J].The Bank of Italy WorkingPaper, 2006.4:78-79
[6]周宏, 潘沁.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的管理和实施现状比较[J].国际金融研究, 2010.4:74-78
银行资本 篇5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银行绩效;有效性
1 引 言
银行业需要更多民营资本 篇6
洪 崎中国民生银行行长
Q: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长周期调整和产业大提升的阶段,民营银行正在进行哪些战略性调整? A:表面上看,今年中国整个银行业业绩靓丽,利润高,不良率低。然而,当整体经济出现系统性风险,银行不可能独善其身。2007年,我们就感觉到中国经济进入长周期的调整期和短周期的下滑期,中国再也不可能回复到前十年10%以上的增长。 从长周期来看,中国经济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中期偏后,今年上海、北京、广东等发达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而像内蒙古和重庆这些中西部地区还在高增长。 对此,我们把地产、冶金、能源和交通这些基础性产业从支行调配到总行来,作为我们扁平化的事业部,以规避传统产业下滑风险;与此同时,我们调整运营模式,各地方支行腾出手来服务于“小微”民营企业。“十二五”规划后,第三产业受到重点支持,其中民营企业大有作为。从2009年开始我们提出做“小微”民企的银行,至今我们给“小微”民企的贷款余额已达到两千四百亿,服务客户为40多万,获得贷款的达14万。 针对“十二五”规划,我们成立两个新部门:文化产业和现代农业事业部,并实行制度性和专业化研发,前段时间我们在青岛进行了全国水产业国际研讨会,刚刚我们在厦门对整个农业产业进行全球专家论证,实际上我们是要把现代农业做精做透,希望在农业以及物流整合中在金融上服务好民营企业。 Q:民营血脉的民生银行,折射出民营企业在中国制度环境下对金融业态的曲折探索。从过去15年的经验看未来,民营银行会有怎样的发展? A:如今,民生银行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排名73位,到今年9月份,资产达到2120亿,利润达到两百多亿,税后利润中的70%是民营企业贷款。 民生银行由59家民营企业联合成立,作为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核心的银行业的一块试验田,15年走过来,我们不断探索。2000年实施信贷独立评审体制,2004年建立独立稽核体制,2005年建立会计的集中模式,后期进行了事业部改革以及治理结构改革等,到现在建立了最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拿开董事会来说,话语权掌握在独立董事和執行董事手上。 骨子里,我们是一个民营经营主体,没有政府支持,必须把控风险,对市场有敏感度,我们有压力,必须合法合规、小心翼翼。民生银行走过了15年,经验已经很丰富,也有信心未来能办得更好。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鼓励更多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
银行资本 篇7
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对比国内领先银行的管理实践, 中小银行资本管理在以下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 资本计量方面
在资本计量方面, 中小银行通常采用权重法进行信用风险资本计量, 按基本指标法对操作风险资本进行测算, 按标准法计量市场风险资本。资本计量方法简单粗放, 尽管满足监管要求, 但对风险敏感度不高, 不能达到节约资本的目的。
(二) 资本规划
在资本规划方面, 某些中小银行制定了资本管理与补充规划, 进行了资本充足率现状分析、资本净额缺口测算和资本充足率测算, 提出了相应的资本补充途径和措施。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未能有效结合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资本执行计划对银行未来的资本充足水平进行规划;二是进行资本规划时也未全面考量未来宏观环境、行业特点、业务发展要素、风险偏好、风险管理水平等风险要素。
(三) 压力测试
在资本压力测试方面, 中小银行已开展了某些单一风险的压力测试, 如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房地产行业压力测试, 但还未开展全行层面的资本压力测试, 也并未模拟压力情况下资本是否充足, 压力测试在满足决策支持方面的作用极为有限。
(四) 资本配置
在资本配置方面, 绝大多数中小银行仅对业务条线制定了风险资产限额, 在缺乏经济资本计量的情况下, 中小银行尚不能通过RAROC和EVA等指标实现发展回报高的业务, 约束回报低的业务。随着发展速度加快, 规模扩张与资本消耗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资本配置水平落后将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五) 绩效考核
在绩效考核方面, 中小银行通过计提资本占用费的方式, 将资本成本的概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体现了经济资本管理理念。但资本占用成本仅按监管资本计算, 风险敏感性较差, 扣减资本成本后的考核利润难以精确反映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在缺乏全成本分摊、风险计量的情况下, 难以应用RAROC、EVA等先进指标。
(六) 信息科技方面
资本新监管标准对于风险识别、计量和监测等要求, 最终都需要信息科技支撑, 涉及数据支持、建模支持和日常监测支持等多个方面。中小银行信息科技支撑能力薄弱, 主要体现在:一是有效历史数据积累不够。内部评级法对银行数据质量、完整性和历史观察期都有明确的要求, 其中支持客户评级 (PD) 的信息需要保存至少5年历史记录, 支持债项评级 (LGD) 的信息需要保存至少7年历史记录;二是尚未建立全行级的数据集市或数据仓库, 缺乏全行统一的数据视图、数据定义标准和质量规范, 各类数据分布在不同的数据源中, 没有进行集中管理, 造成系统取数能力不足或取出数据不可用, 数据清洗工程浩大。
(七) 人力资源方面
实施资本新监管标准离不开既熟悉银行业务, 又熟悉新监管标准和高级计量方法的综合型人才, 而中小银行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 内部缺乏人才积累, 外聘也很难找到合适人才。人才和经验不足是实施新资本管理办法面临的最现实问题。
二、中小银行资本管理面临的外部挑战
(一) 资本刚性约束趋于强化, 资本补充面临内外双重困难
中小银行补充资本主要依靠内源性资本积累和发行资本工具两种。在资本刚性约束条件下, 其资本补充面临内外双重困难。
1.内源性资本积累离不开收入扩大和费用缩减带来盈利留存和积累, 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收入结构上, 中小银行仍以利息净收入为主, 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小。短期来看, 中小银行主要依赖利息收入的情况难以根本改变。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中小银行面临利息收入下滑的严峻压力, 内源性资本补充源头受到抑制;二是在费用结构上, 通常人工费用占比接近50%, 而员工薪酬属于刚性支出。此外中小银行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需要在网点建设、风险管理和IT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 难以通过压缩费用提高利润水平。
2.外源资本补充方式主要包括上市IPO和发行资本工具。监管部门将二级行资格作为上市IPO的前提条件, 而绝大多数中小银行不具备上市资格。另一方面, 新资本管理办法对资本补充工具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监管标准, 要求在触发事件发生时, 资本工具必须以本金减记或转股的方式参与损失吸收, 上述条款将进一步提高补充资本的成本, 增大发行资本工具的难度。此外, 作为节约资本、改善流动性、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重要通道, 资产证券化仍处于探索阶段。
(二) 利率市场化、金融脱煤加速推进, 经营环境变化带来全新考验
央行将于今年起正式实行存款保险制度,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加速。若央行取消存款利率管制, 预计存款利率将提高约200BP左右, 将直接导致中小银行资金成本增加, 进一步降低盈利空间。另一方面, 随着直接融资比例加大、债券市场的扩容, 中小银行赖以生存的地方国有企业将更多通过发行债券直接融资, 而中小银行业务依然以传统的存贷款为主, 缺乏投资银行的资质, 业务纵深还有待加强, 存在核心客户流失的风险。
三、中小银行实施资本新监管标准的建议措施
作为中小银行, 其业务相对简单、分支机构较少、数据积累有限, 资本管理处于起步阶段。因此, 中小银行资本管理无需向大行看齐, 短期内不需建立过于复杂的管理方式, 精确的计量模型工具等也不是当务之急, 重点在于建立资本管理的整体框架, 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分步推进新监管标准的实施工作。
(一) 制订资本管理及补充规划, 明确实施目标
制订未来五年资本管理及补充规划, 将资产增长计划、资产结构调整方案、盈利能力规划、资本补充方案等纳入整体发展战略, 提出明确的实施步骤、目标、任务, 制定具体的实施规划, 并分解到各年度经营计划中加以推进和落实。
(二) 成立专门机构整体推进新监管标准的实施
一是董事会要整合资本管理的组织体系, 完善政策制度, 组建实施团队, 为实施新监管标准提供制度和人才保障。
二是成立由行长任组长的资本管理领导小组和跨部门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第二支柱、第三支柱项目推动工作小组, 负责推进新监管标准的实施工作。
三是依托外部力量推动实施, 聘请有经验的咨询机构和专业人员参与实施工作。同时, 安排员工全程介入项目组, 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在实践中培养专业人才。
四是探索建立成本分担、技术共享的机制。联合本地其他法人银行, 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公共数据平台, 解决单一银行客户数据不足、数据时间跨度不够的问题, 实现成果共享、成本分担。
(三) 加强IT建设, 提高风险计量水平
一是加快数据积累。历史数据时间不够长, 数据可用性不足, 数据质量不高, 是制约建立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正式启动信用风险内评法项目之前, 先借助咨询公司开展数据差距评估, 对存量数据进行梳理和清洗。
二是启动信用风险内评法项目, 并从易到难, 逐步开发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模型。待评级基础工作和数据积累完成后, 可以启动信用风险内评法项目, 依次开发对公客户信用评级模型、小企业客户信用评级模型和零售信用评级模型等。
三是加强内部信用评级的应用。信用风险内部信用评级本身并不是目的, 而是面向信用风险管理、产品定价、绩效考核、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四)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培育资本管理文化
中小银行应以新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为契机, 分层次做好相关员工的培训工作。一是优先做好高管人员的培训, 吸收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 从上至下建设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增强实施新监管标准的内在动力;二是有序推进在岗位人员的系统培训, 尽快培养一批既懂风险计量, 又懂业务需求, 还懂管理的核心骨干人才, 为全面推动实施新监管标准打造基础;三是积极做好专业人才引进工作, 招募和引进一批熟悉地方法人机构业务, 具有开拓精神的专业人员, 积极做好人才储备, 以此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摘要:银监会于2013年起正式实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标准, 更对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中小银行资本管理现状来看, 主要问题包括资本管理粗放、资本管理意识薄弱、资本配置和资本考核不科学等。因此, 探索如何适应新监管标准要求, 建立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 适应新资本管理办法所代表的监管理念, 尽快缩短与领先银行差距, 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是中小银行面对的现实问题。
银行资本 篇8
银行的经济资本 (Economic Capital) 是基于银行全部风险之上的资本, 是一种虚拟的、与银行非预期损失等额的资本, 因此又称为风险资本。经济资本在数额上是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非预期损失之和。
经济资本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被国外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广泛应用, 迄今已被多数世界先进银行采纳, 同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也将其列入建议推广实施的范畴。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技术”, 它在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贷款定价、绩效考核、风险控制和经营理念等方面都有广泛运用, 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科学标准和依据。
经济资本的基本计算公式为: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市场风险的非预期损失+操作风险的非预期损失一重叠计算的损失。从数量上来看, 银行的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希望银行占有的经济资本越低越好, 越低就表明银行承担的风险水平越低。
二、商业银行二级分行经济资本管理的难点
J银行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其组织框架为:总行—一级分行 (省分行) ——二级分行 (地市级分行) ——支行 (县级支行和网点型支行) ——营业网点 (分理处、储蓄所) 。该行于2004年开始引入经济增加值这一考核指标, 并且在总行范围内全面实施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内容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的基层责任中心即至二级分行, 二级分行以下不设单独考核中心。
J银行作为率先引入“经济资本”经营管理工具的国内商业银行, 在2001年的综合经营计划中开始引入经济资本概念。随着银行风险计量能力的不断提高, 从开始依托的“内部评级系统-IRBS”, 到近年来采用国际先进银行普遍采用的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方法即资产变动法, 逐步在全行建立起对风险更加敏感, 计量结果准确度更高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但目前商业银行面临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 资本监管日趋严格, 外源性资本筹措的难度和成本增大, 资本将成为未来几年银行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约束条件。二级分行作为J银行EVA考核的基层责任中心, 在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过程中, 将经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做为两个主要经济指标来考核绩效, 可见经济资本的管理在绩效考核中的重要性。
为了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近几年我国银行业不断强化内部管理, 经营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对经济资本管理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目前在J银行二级分行层面的经济资本管理还存在如下问题:
1. 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尽管经济资本管理制度在J银行已推行多年, 但该管理理念主要是停留在总行和一级分行层面, 各级风险管理者对此已有足够的认识, 但基层网点的员工对经济资本的管理理念理解不够, 无法在实际工作加以重视和实行。经济资本管理是一项涉及企业所有部门、全员的整体工作, 需要全体员工通力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做得更好, 基层网点员工理念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资本管理的全面有效实施。
2. 经济资本计量复杂, 经济资本系数难以把握。
随着业务的发展, 新业务的不断出现, J银行经济资本计量范围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理财产品风险经济资本, 覆盖所有表内外风险敞口。经济资本计量以资产波动法为基本框架, 依托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和操作风险标准法来计量各类经济资本成本, 这是合理的。目前大部分西方商业银行也各根据自身特点设计了各类经济资本系数。但在各级支行、基层网点, 所面临的客户群体、种类、行业、地域存在很大差别, 导致目前在二级分行层面的经济资本计量相对复杂, 对经济资本系数难以准确把握。如在理财产品经济资本计算中, 仅设定0和1两种经济资本占用系数来区分不同的基础资产类别所对应的风险资本。但随着市场的发展, 各类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很有可能不是单一类别的, 这样对于经济资本占用系数的设定就难以把握。
3.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近年来J银行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其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性在同行中居于前列。但除了银行内部信息系统建设, 其与外部某些必要客户信息系统信息共享功能却很少, 经济资本管理中所需数据资源的提取范围、数量和数据处理技术等仍是二级分行需要考虑的问题。如通过经济资本计量方法所采集到的数据本身存在不可靠和不完善的情况, 那么其为决策提供准确信息的效用就大大地降低。
4. 经济资本管理与业务营销不够协调, 经济资本占用总量过大。
从J银行二级分行的实际信贷客户群体看, 客户违约产生的信用风险仍是银行的主要风险。按照经济资本管理的导向, 商业银行今后必须加大低风险客户和高回报客户的营销力度, 主动进行业务结构调整, 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和回报水平, 将节约资本、降低资本占用的意识贯穿于客户选择、产品配置、授信方案设计、押品选择等环节。但目前一是同业之间竞争加剧, 对客户拓展与维护都有较大难度;二是在拓展高端客户时, 有相当一部分客户如政府基础建设贷款客户、房地产开发客户, 贷款期限长, 经济资本系数高, 导致经济资本管理与业务营销在二级分行层面会出现不够协调的现象, 基层网点的负责人为了追求营销业绩而导致经济资本的占用过高。
三、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的对策
1. 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树立全行性经济资本管理意识。
首先要加强对全体员工经济资本管理知识的培训, 让他们明白建立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需要全员参与、长期实施的战略性工程, 关系到各部门、各基层网点的KPI指标考核。第二, 要完善细化考核指标, 对经济资本管理中涉及到的各部门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 如会计部门要加强对前台数据的清理公司信贷部门要加强信贷风险控制能力的培训等。第三, 要将经济资本管理理念以企业文化的形式, 传递给每一位员工, 使之渗透到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中, 成为企业文化管理的一部分, 从而形成人人参与, 齐心协办管理好经济资本的良好氛围。
2. 完善经济资本计量, 细分经济资本系数。
目前J银行二级分行一般采用总行下达的经济资本计量方案逐条对照进行经济资本的计量, 从理论上看, 银行业务风险可通过经济资本的量化指标直观地显示出来, 风险大的业务占用经济资本就多, 风险小的业务占用经济资本相应就少, 但银行是经营风险的, 不能因为计量经济资本高就不去营销高风险业务, 在风险可控, 防范措施到位的前提下, 创造资本价值最大化是可实现的。这就要求银行细分经济资本系数, 完善对经济资本的准确计量。
一是将省行对二级分行的经济资本管理、经济增加值的考核分解细化到行处、客户经理, 将经济资本系数分解细化到行业、产品和客户。二是建立行处、客户经理、行业、产品和客户经济资本占用与综合贡献度之间的对应比例关系, 增强经济资本管理的可操作性。
3. 加强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经济资本管理中数据取得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 内部评级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要求建立较多的风险评估模型。通常银行要实现对风险的准确、及时、科学地计量, 必须要依靠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 取得大量高质量的数据。因此, 银行应当加强对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的建设, 在银行内部数据实现共享的基础上, 加强信贷管理系统、个人征信系统、统计系统、资金转移定价系统、财务集中管理系统、内部评级系统等系统的数据接口, 实现数据有效对接共享, 为经济资本的有效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 采取措施, 压缩经济资本占用。
J银行的核心经营理念是股东价值最大化, 但价值最大化不等于利润最大化, 而是利润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的有机统一。基于这个理念, 经济资本管理的目标主要是控制业务风险和提高风险调整后收益。在目前的经营形势下, 既要做好业务营销, 又要控制经济资本占用, 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 提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客户的现金流覆盖度。 (2) 提升客户评级覆盖率。 (3) 提高抵 (质) 押覆盖率和抵 (质) 押率。 (4) 切实贯彻行业限额管理政策。 (5) 全面清理压缩贷款承诺。 (6) 加强保函、承兑汇票的管理。 (7) 及时对客户进行分类重检。 (8) 完善贷后管理, 防止新冒逾期和欠息行为。
参考文献
[1]韩永杰.浅谈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J].吉林金融研究.2009 (7)
[2]朱海燕.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9 (10)
银行资本 篇9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IPO热潮,融资,资本管理
1 城商行发展的资本助力
1.1 城商行IPO热潮
自2007年北京银行 (601169) 、南京银行 (601009) 和宁波银行 (002142) 三家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后, 监管部门关闭了城商行上市的大门。而去年农行和光大上市顺利完成, 同年9月由财政部和“一行三会”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内部职工持股的通知》, 城商行上市再度成为银行业的焦点。最近, 数家城商行正在等候IPO (首次公开募股) , 还有数十家城商行筹划募股, 中国迎来城市商业银行的IPO热潮。
在这个热潮的背后, 有着诸多原因。在此, 我们首先对资本压力的来源与发展方式急需转变的两个方面作深入分析, 并进一步就资本对城商行的作用进行阐述。
1.2 资金压力来源
(1) 通货膨胀压力。
在通货膨胀压力的作用下, 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贷款投放量下降, 整个银行业的流动性降低, 对于多数规模不大的城商行来说, 资金压力显著增大。再者, 2011年央行对中小银行实施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根据规定, 资本充足率越低的银行, 被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越大。
(2) 监管要求或将提高。
在对房地产贷款和地方融资平台高风险的担忧下, 对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监管要求很有可能进一步提高, 城商行由于其经营范围和规模的限制, 面临的资金压力或将升级。
(3) 去杠杆化削弱银行内源资本补充能力。
金融危机以后, 高“杠杆化”的风险开始为更多人所认识, 企业和机构纷纷开始考虑“去杠杆化”, 通过抛售资产等方式降低负债, 逐渐把借债还上。但“去杠杆化”使得银行的借债规模受到限制, 削弱了城市商业银行内源资本补充能力。
(4) 发展壮大的需要。
目前, 城商行普遍处于发展膨胀期。一线城商行不断寻求跨区域发展, 二三线城商行也在批准的经营地域内强势壮大, 不论是经营范围的扩容、业务品种的丰富还是人才的引进无疑都需要大量资金。
1.3 发展方式急需转变
大部分城商行在原城市信用社基础上组建而成, 有些中小银行为了做强做大, 不得不兼并重组, 艰难的成长史使得城商行习惯走传统道路。
发展方式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忽视市场。一些城商行忽视其根基于地方的发展背景, 忽视市场对其的实质性需求, 一味地做大做强, 没有发挥应有的服务于地方、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职能。②定位不明, 业务上急于求全。在业务品种上急于向大银行靠拢, 没有做精做强的精神, 缺乏创造力。③不注重人才的积蓄。侧重于人才的引进, 而忽视人才的积蓄与培养。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 这使得中国金融业的竞争更加激烈, 城商行转变发展方式已是势在必行。
1.4 资本对城商行的作用
银行的资本是银行保持稳健经营的基础, 合理的资本规模是银行实际资产安全和效益动态平衡的前提。银行业资本的筹集和管理一直是银行业经营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资本对城商行的作用体现在几个方面:①损失的缓冲器;②为经营提供启动资金;③树立公众对城商行的信心, 向债权人显示实力;④为扩张新业务提供资金;⑤用资本管理监测风险。
2 基于绍兴银行的资本状况分析
近年来, 随着绍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总量的不断扩大, 以及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 逐渐形成了金融市场发达、社会信用环境日益优化、民营经济发展迅速、融资需求旺盛的有利于金融产业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 多家银行纷纷抢滩绍兴, 包括华夏、兴业、浙商、恒丰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以及以杭州银行为代表的城市商业银行。在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下诞生的绍兴银行, 无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何筹集资本, 优化资本结构是绍兴银行探索发展之道的过程中一个必经课题。本文将根据调查数据分析绍兴银行的资本状况。
2.1 资本构成及变化情况
单位:万元、%
由表1可知, 2007—2009年绍兴银行资本净额, 核心资本, 附属资本规模逐渐增大, 资本充足率, 核心资本充足率两项2008年比2007年稍有降低, 但2009年又实现回升, 达到较高水平。
2.2 股权分布情况
2.3 不良贷款情况
绍兴银行在不良资产管理方面推行了不良贷款挂牌清收制度, 明确责任, 细化奖惩, 扎实做好存量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工作, 并加大对新增贷款质量监测和稽核力度, 至2009年年末, 不良资产实现了“双降”。
3 城商行资本筹集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以上分析以及对其他城商行的了解, 得出城商行在资本筹集与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3.1 不良贷款问题
不良贷款的过度存在降低了城商行的资产质量, 影响资本周转率, 使得总利润和每股收益减少,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商行的业务纵深发展。
一方面, 城商行由城市信用合作社改造而来, 而后者带有大量的不良贷款。另一方面, 城商行的风险控制体系和内控机制不完善, 无法有效应对风险, 锁定利润。在这两个方面的作用下, 城商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比较突出。2010年城商行强化风险监控体系的建设和不良贷款处理机制的改革, 实现了不良贷款量和不良贷款率的“双降”。由银监会公布的数据相关分析可得:城商行的不良贷款率低于大型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 但与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相比, 则缺少竞争力, 由此可见, 城商行望在金融市场博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提高资产质量仍不能懈怠。
3.2 资本管理问题
我国目前对银行资本充足性的监管要求是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5%, 小银行不低于10.5%, 高于《新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2010年年末, 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金充足率为12.2%, 比年初上升0.8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金充足率为10.1%, 比年初上升0.9个百分点。银监会指出, 截至2010年年末, 281家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
虽然资本充足率符合监管要求, 但资本管理中仍存在补充资本金途径狭窄和股权分布状况不利于法人治理这两个问题。
补充资本金途径狭窄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筹资的来源主要是未分配利润, 因为城商行规模相对比较小, 未分配利润有限, 从而筹资空间不大。外部筹资来自于发行普通股、优先股以及债券, 就目前现状来看, 大部分城商行的经营规模和整体状况达不到相关标准, 或股东人数不达《公司法》要求, 无法在资本市场融资, 而债券市场也有关于融资规模的限制, 从而大部分规模较小的城商行并没有在资本市场融资的机会。
城商行的股权分布状况有三个特点:一是由于历史原因, 股权集中在地方国有资本手中。二是除却国有资本的股权分布比较分散。三是股权结构单一, 大多数为现金, 少有实物等权益性资产。在以上因素作用下, 城商行的法人治理结构难以完善, 权力缺少制衡, 以致影响了城商行的发展。
3.3 资本结构不合理
据银监会最新消息, 2011年银监会不会对银行业的资本金充足率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但在资本结构上要求商业银行提高一级资本即核心资本的比率。一级资本, 即核心资本。对于银行来说, 核心资本是银行价值链中增值环节最大的资本, 是银行所有资本的核心, 在银行所有资本中起着火车头和发动机的作用。
而目前对于多数的城商行来说, 核心资本充足率虽然达标, 但还是未达到较高的理想水平。比如绍兴银行, 2009年, 核心资本为202045万元, 附属资本为25000万元, 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81%。10.81%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已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但是城商行面对房地产贷款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 潜在风险很大, 其现在的资本结构应对风险的能力将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次级债的发行方面, 城商行发行次级债逐年增多, 主要是因为城商行补充资本金的需求增大, 渠道却较少。城商行改制深入后, 资本实力逐渐壮大, 将小银行做大的意愿比较迫切。同时, 监管部门也鼓励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 业务推进会比较快。但受到资本充足率的限制, 中小银行的资本金会比较紧张, 进而制约规模的扩大及跨区域发展的战略推进。随着监管部门要求的提高, 城商行发行次级债面临受限的可能, 所以很难改善其资本结构。
4 适宜于城商行的资本筹集与管理方法探讨
4.1 建立不良资产处置和预防机制
利用资产回收、资产重组与资本市场相结合、准许外资金融机构收购不良债权等方法处理不良资产。推行不良贷款挂牌清收制度, 明确责任, 细化奖惩, 扎实做好存量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工作, 并加大对新增贷款质量检测的稽核力度。
建立消除不良资产产生的新机制, 一方面进行改革, 加强风险管理, 分散风险, 降低高风险贷款的比例;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减少银行风险的积累程度;最后, 加强信用文化的建设。
4.2 扩大资本筹集渠道
(1) 鼓励民间资本加入城商行。
目前, 民间资本占城商行资本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 特别是浙江等民间资本活跃的地区。有消息显示, 城商行的普通股中, 民间资本占比已经达到45%。截至2009年年末, 浙江11家城商行民间资本在总股本中的占比已经达到73.27%, 有的银行甚至达到了100%。
民间资本的注入有助于改善股权结构, 提升城商行的活力。
(2) 引入外国资本加入城商行。
由于国家对外资金融自购管控严格, 以及入股城商行比较便宜, 外资热衷于注资城商行, 引进国外资本成为城商行增资的渠道。但城商行在接受外资注入时, 应权衡利弊得失, 审慎选择。
(3) 股份制改造上市。
各方面符合要求的城商行应积极走改造上市之路, 获得更大的资本支持。
(4) 发行债券性资本。
次级债危机后, 我国提高了对次级债务的管理要求, 要求提高核心资本以降低风险。但城商行不应因此摒弃债券性资本, 而应利用合理的债券性资本规模增强资本活力。
(5) 组建金融控股公司。
目前, 很多城商行“抱团”谋求突破区域的发展, 组建金融控股公司与此类似, 其规模效应可缓解城商行的资本压力, 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6) 精简机构。
城商行的盲目增加分支机构的问题比较突出, 占用了大量资金的同时并未获取应有的效益。城商行应在机构设置上进行研究和选择, 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向力力.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经济发展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6.
[2]卢俊.资本结构理论研究译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3]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席祖清.对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问题的实证研究[J].中国金融, 2006.
浅谈我国银行经济资本管理 篇10
对于金融行业来讲, 经济资本是一个非常耳熟的词汇。不过在实际的工作中, 工作者们一直苦于怎样将该词汇和实务活动有效的联系到一起。自从出现了这个词汇之后, 相关的工作者就一直在分析怎样使用这个词汇, 怎样确保它有非常好的操控能力。定量地、具体化地度量经济资本, 以及如何利用各种经济资本指标来深化金融企业的业绩管理。这些努力总结起来, 其实质就是如何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工作。
具体来讲, 经济资本指用于承担业务风险或购买外来收益的股东投资总额。经济资本:风险资本+商誉。假如未购置外来收益的话, 此时我们就可以将经济资本和风险资本等同看待。而风险资本是指一定时间内, 信区间内资产和其他危险价值的潜在损失金额。即指能够令损失超过资本的概率小于一定水平的资本要求。在当前的金融行业中, 资本水平的高低会对银行规模的扩张水平产生很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还能够影响到风险的应对水平等。金融单位在开展资本管控工作的时候, 可通过对所有的业务板块进行细致的量化活动, 来明确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进而可以辅助我们更好的调控风险, 确保绩效测评更为精准恰当。
2 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在中国的运用
对于银行来讲, 我们在判定它的运作水平时, 往往会分析它控制风险的水平。如果其控制风险的水平较高, 我们就可以判定它的运作能力较高。巴察尔新资本协议其实质体现了对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 新资本协议要求精确计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新资本协议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信息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如何依照新巴塞尔胁议的要求, 识别金融风险, 利用金融风险技术建立风险模型。难以计量与完整披露银行的风险, 如何以“资本约束下盈利能力最大化”为目标, 实现流程银行等管理激变, 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如何在经济管理过程中贯穿风险控制意识和风险管理,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于引人经济资本分配和管理模式。
对于我们国家的银行单位来讲, 使用资本分配以及管控体系有着十分关键的意义。要适时地建立绩效考核系统, 用以分辨和计量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进而明确运作活动所要担负的风险, 最终起到调节风险, 确保绩效测评更为精准的目的。同时还能够切实的提升自身管控风险的水平。不断的优化结构体系, 和资本的监管规定保持一致。当资本充足率较低, 不符合监管规定的时候, 要积极地开展好资本管理工作。形成完善的制约体系, 进而合理的引导并且约束资产增长, 确保风险和资本能有序增长, 保持一致, 切实提升充足率。
3 银行经济资源管理的作用
当前银行普遍使用资本管理系统, 它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表示银行的管控体系发生了质的变化。通过使用该系统, 并且建立相关的体制, 可以从根本上带动银行的管控体系从粗放形式变为集约形式。
经济资本是银行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手段。全面计量和监控风险状态是银行实施战略化管理、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手段。
经济资本是银行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它的重点内容是量化并且分析面对的各种风险, 并且制定合理的应对方法。而该资本可以经由运算以及预估非预测性的损失, 来精准的反馈面对的各类风险的具体状态。
经济资本是银行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在经济资本配置的基础上, 通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指标对银行的各分支机构等评价, 考察了其盈利能力。
经济资本管理的实施为银行市场营销提供指引。银行决策者判断不同业务和产品市场进退标准是经济资本回报的大小。银行应该保留发展大额资本的业务, 要不然的话就要对其收缩。
4 如何建立完善的现代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4.1 尽快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配置程序
对于银行来讲, 必须全面的分析股东以及运作管理机构、监管部门等很多元素与资本管控活动的关系。具体来讲, 应该从如下的这些层面入手, 不断的完善配置步骤。第一, 判定银行承担风险的水平。董事机构应该认真分析监管部门的风险, 同时还要认真的测评资本能力。作为高层人员必须结合自身偏爱的风险结构开展正确的决策。第二, 做好资源配置工作。银行必须结合设定好的资本总数以及其他方面的规定, 通过管理限额等措施, 把资本合理的配置。第三, 确保可用资本最合理。当风险结构以及预估的资本有严格的规定时, 必须做好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两者之间的权衡工作, 通过控制模型将资本掌控在最为合理的范围之内, 保证可用的资本能够和规划的数值保持统一, 确保资本最合理。第四, 判定资本运用以及获益情况。银行在有序运作的背景下分析具体的获益情况, 如果环境改变或是业务超过了之前订立的目标而导致工作无法完成的话, 此时银行就需要调整计划。
4.2 合理制定配套管理体系
资本的管理思想以及措施等都要应用到银行的各种业务工作之中, 而且要切实体现出决定的意义。在当今背景下, 我们国家的金融单位要始终贯彻“间步推进、配套建设、逐步完善”的原则。不但要积极的宣传, 做好培训活动, 确保运作理念发展。同时, 还要加快创新的脚步, 探索合理的管控措施。
4.3 确定计量区间
依据内部风险资本模型计量的经济资本应与监管当局要求的监管资本保持总体平衡。银行应分别计量相应经济资本抵御各种风险。
4.4 正确选择计量以及配置措施
当前常用的资本计量以及配置措施有三类, 分别是资产波动法、收入波动法和系数法。这三个措施的复杂性不一样, 而且它们在技术方面也有各自的优点和缺陷。通过分析当前国际银行的发展态势可以得知, 第一种措施的使用几率非常大, 人们较为认可该项措施。
4.5 建立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评价体系
对于许多国外的银行来讲, 它们在分析机构的获利水平以及风险调控水平时, 经常用到资本收益效率这个指标。它不但可以把机构面对的风险和收益联系到一起, 同时还可以带动银行制定合理的制约体系, 还可以激励金融机构自觉开展风险调控活动, 在合理运作的前提之下发展业务, 获取风险调节之后的资本利润最大, 进而为股东带来最多的收益。
4.6 做好信息体系创建工作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许多国外的金融机构都开始使用更为优秀的管理体系, 比如资产负债管理系统等。通过使用此类体系, 我们不但能够很好的将机构自身的资本加以良好的调控, 还能够调节账面收益能力, 获知风险调控之后的收益情况, 最终可以有效的反馈出资本是不是能够增加收益。
摘要:对于银行来讲, 通过开展资本管控工作, 能够分析其所有的业务模块获取收益。及在获取收益过程中所要负担的风险指数, 能够调节利润, 能够评定客户面对的风险, 最终可以确保绩效测评更加的精准合理, 总的来讲它的意义非常显著。作者先是分析了该项管理活动在我们国家的发展情况, 进而分析了资本管理的意义等相关内容。
关键词:我国,银行,经济资本管理
参考文献
[1]银行引进经济资本管理手段?实施全面风险管理[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 2005 (1) .
[2]单增建.运用经济资本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J].新金融, 2005.
[3]单增建.用经济资本理念提升银行经营管理水平[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5.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问题浅析 篇11
关键词:非预期损失;经济资本;股东价值
一、商业银行资本的概念
作为一般性的定义,银行的资本是银行已经持有的权益类资金,目的在于防范头寸价值减少或商业损失等风险,从而保护存款者和一般债权人不受损失。银行的资本有三个不同的概念,即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
账面资本是一个会计的概念,列示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等于资产减负债后的余额。但商业银行账面资本的概念与普通企业的账面资本的概念略有不同,商业银行的账面资本除了所有者权益外,还包括监管当局认可的储备、次级债等。
监管资本是商业银行按照监管当局的规定,应该保留的最少的账面资本数量,是一个根据监管规定计算出来的量,一般为风险资产的一定比例。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商业银行要保留的最低监管资本的计算公式为: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乘以12.5,再加上针对信用风险的风险加权资产,就得到分母,即总的风险加权资产,分子是监管资本,两者相除得到资本比率的数值,该比例不得低于8%。
经济资本是一个风险管理的概念,是用于抵御非预期损失的虚拟资本,在数值上等于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置信区间商业银行非预期损失的倍数。经济资本不是真正的银行资本,并且银行选择的置信区间不同,经济资本的数值也不同。
二、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的联系与区别
监管资本产生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标志是1988年《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定》的诞生。1988年的资本协议有两个目标,第一是要加强国际银行体系的稳健性,第二是要减少各国银行间存在的不平等竞争因素。监管资本是银行必须遵守的法定义务。
经济资本产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1988年资本协议及1996年的修订主要针对的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且风险敏感性不足,国际活跃银行为更好地管理自身的风险,开始开发自己的模型,用于为具体的交易配置资本。经济资本覆盖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发展的驱动因素是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其主要目的是信息批露、绩效评估、计划、定价等。
监管者通过对国际活跃银行在经济资本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就的考察,用它作为改进监管资本的有用参考。资本协议非常注重银行的内部风险评估,并以此作为确定最低监管资本要求的基础。由于资本协议允许银行使用内部模型来计算监管资本,用来计算经济资本需求的风险评估过程也能够决定他们的监管资本要求。
尽管如此,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仍然有本质的区别。监管资本体现了监管当局要求,它不能代表银行实际吸收非预期损失的能力。监管规定不一定反映特定银行的风险特征,而且风险加权资产不能作为全部风险的正确测度。而经济资本反映了市场及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需求,它是为承担风险真正需要的资本,反映了银行自身的风险特征。
三、经济资本的计量
1.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
对信贷资产,预期损失(EL)=调整敞口(AE)×预期违约率(EDF)×违约时真实损失率(LGD)
调整敞口AE的计算过程:银行对客户的授信额度为COM,已使用授信额度为OS,违约时使用“未使用的授信”的比率为UGD,则AE=OS+(COM-OS)×UGD。
EDF为既定信用等级客户的预期违约率,可根据历史经验数据确定不同信用等级客户的预期违约率;
LGD为发生违约时的真实损失率,一般的做法时假定借款人出现不还本金或利息的现象时,一般都可能发生违约,但借款人违约时,银行的贷款损失通常不是100%,只要银行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总可以收回一定比例的违约贷款,它的大小取决于抵押情况、求偿时的优先顺序等。
银行是通过经济资本来抵御非预期损失的,为了维持与所担风险相称的资本水平,银行必须确定意愿的信用评级相匹配的置信水平。不同的信用评级所对应的置信水平分别是:AAA,99,99%AA,99.97%;A,99.9%;BBB,99.7%。
2.市场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
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股票头寸风险、汇率风险、商品风险、期权风险。在资本协议Ⅱ中,利率风险由于难以准确计量,因此对利率风险没有规定资本要求,而是列入了支柱Ⅱ监管当局的监管。
在三大风险类别中,市场风险的建模最为先进,测量市场风险要用组合头寸法评估,不能单独进行,因为有些项目的风险可以轧平。测量经济资本的方法是:取某点上组合头寸的价值,计算基础因素潜在变化的敏感性,计算基础因素的潜在变化,将潜在变化乘以敏感性。用公式表示即为:VaRX=VX×dV/dP×API,其中VX表示头寸X的市场价值,API表示在时间I内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dV/dP表示市价变动的敏感度。在计算市场风险资本需求时,需要设定置信区间和持有期。
3.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与成熟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计量技术相比,操作风险的计量仍处于初级阶段。为了简单起见,一些银行干脆分配其所有资本金的18%-25%用于操作风险的防范。
从银行整体的层面,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汇总后的总风险应小于三者直接相加,但在现实中,由于很难确定相关关系,采取的是直接相加的方法。即银行的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市场风险经济资本+操作风险经济资本。
四、经济资本的作用
1.确定风险控制的边界
经济资本作为一种虚拟资本,当它在数量上接近或超过银行的账面资本时,说明银行的风险水平接近或超过其实际承受能力,这时银行要么通过一些途径增加账面资本,要么控制或回缩其风险承担行为,否则其安全性将受到威胁,并影响评级机构对银行的信用评级。
2.绩效考评
考核银行盈利的传统指标包括股权收益率(ROE)和资产收益率(ROA),这种指标最大的缺点是没有将风险考虑在内。出于风险的管理需要,西方商业银行逐渐出现了新型的以风险为基础的考核盈利指标一经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RAROC,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Ral)。该方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银行家信托集团(Bankers Trust Group)首创,最初目的是为了度量银行信贷资产组合的风险和在特定损失率下为限制风险敞口必需的股权数量。此后,许多大银行都纷纷开发RAROC方法,建立在经济资本基础之上的RAROC作为部门、人员、业务条线的考核指标已成为银行业最核心的绩效考核指标。
3.贷款定价
传统的贷款定价方法均没有考虑资本的成本。实施经济资本体系的银行使用经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RAROC)模型来确定贷款的定价水平时,贷款的风险越大,为该业务配置的资本金越多,为了使这笔贷款赢利,它必须满足最低的资本报酬率标准,即要使该业务的经济利润或经济增加值为正数。
其中风险成本相当于贷款中的预期损失,经济资本等于该笔贷款的非预期损失,RAROC用银行的资本底线回报率来代替,就可计算出为取得资本底线回报率,银行对贷款索要的最低价格:
贷款价格=RAROC×经济资本+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风险成本
4.决策市场进出
银行是由多个部门和多种产品所组成的,高级管理层需要决定保留哪些产品、压缩哪些产品,发展哪些部门、收缩哪些部门,一个重要的决策依据就是经济资本回报率的大小。能够给银行带来较大经济资本回报的部门和产品应该予以保留和发展,回报率低的部门和产品应该收缩或撤出市场。
五、经济资本体系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应用
银行资本 篇12
一、资本管理新规的主要特点
1. 构建了多层次的资本监管体系。
按照《资本办法》要求, 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要求分为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附加、第二支柱资本要求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最低资本要求, 中国银行业的最低资本要求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 三者的下限分别为5%、6%和8%;第二层次为储备资本要求和逆周期资本要求, 分别为2.5%和0%~2.5%;第三层次为1%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第四层次为根据单家银行风险状况提出的第二支柱资本要求。多层次的监管资本要求既符合“巴塞尔协议III”确定的资本监管新要求, 又增强了资本监管的审慎性和灵活性, 确保资本充分覆盖国内银行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和个体风险。
2. 制定了分类监管的标准。
中国现行资本监管规则将商业银行分为资本充足、资本不足和资本严重不足三类, 三分类方法主要是基于2004年初国内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不达标的实际而确定的, 近几年来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 远高于最低资本要求。因此, 《资本办法》对商业银行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进行较大修改, 依据资本充足水平将商业银行分为四类。满足全部四个层次资本监管要求的银行属于第一类银行;满足前三个层次资本要求, 但未达到第四个层次资本要求的银行属于第二类银行;仅达到第一个层次资本要求, 但未满足其他三个层次资本要求的银行属于第三类银行;未达到最低资本要求的银行属于第四类银行。《资本办法》还明确了随着资本充足率水平下降监管力度不断增强的一整套监管措施;《资本办法》实施后, 商业银行若不能达到最低资本要求, 将被视为严重违规和重大风险事件, 银监会将采取严厉的监管措施。新的分类标准标志着中国资本监管的重点将转向达到最低资本要求但未满足全部监管资本要求的商业银行。
3. 严格了资本构成和扣减方面的要求。
资本新规明确了资本的构成和扣除范围, 没有实现的得利需要从核心资本中扣除, 考虑税收因素后可以列入二级资本。与“巴塞尔协议III”的监管要求一致, 《资本办法》对附属公司少数股东资本计入监管资本的数额和方式进行了明确, 对中国商业银行普遍使用的二级资本, 按照新老划段的方式进行了严格规定。资本新规还规定2013年1月1日后发行的二级资本作为合规的资本工具不能带有利率跳升机制或其他赎回激励。这些监管规定有利于推动中国商业银行不断提升资本质量, 促使商业银行重视资本的经营与管理。
4. 调整了风险权重体系, 体现了公共政策导向。
资本管理新规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风险权重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一是对境外主权和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 以债务人的外部主权评级为基础。二是取消了对境外和国内公共企业的优惠风险权重, 按照“巴塞尔协议II”的规定, 确定公共部门实体定义和风险权重。三是对工商企业股权风险暴露不再采用简单的资本扣除方法, 而是区分不同性质的股权风险暴露, 给予不同的风险权重。四是小幅上调了对国内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五是下调了对符合条件的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 权重由100%下调到75%。六是下调对个人贷款的风险权重, 权重由100%下调到75%。七是在符合“巴塞尔协议II”总体规定的前提下, 将标准的信用卡授信额度的转换系数确定为20%。《资本办法》对风险权重体系的调整, 既坚持了审慎监管的原则, 又体现了公共政策导向, 降低了中小企业贷款、零售贷款的成本, 推动商业银行调整资产结构。这些变化不仅有助于商业银行为国内消费提供信贷支持, 还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二、资本管理新规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影响
1. 资本管理新规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尽管《资本办法》在短期内对单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不大, 但在经济持续下滑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 资本管理新规还是给银行业资本补充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银行盈利能力增加使得留存收益增加资本的能力提升、超额损失准备可以分段计算附属资本等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加资本的增加, 但资本新规也带来了一些不利于资本充足率的因素, 如资本构成项更改缩小了合格资本的范围, 并表示范围扩大使资本扣减或风险加权资产增加, 操作风险加权资产随着银行总收入的增加不断增加, 内部模型法要求银行根据过去60个交易日风险价值 (Va R) 均值的3倍和上期风险值的高者来计算市场风险加权资产等等。因此, 资本新规使得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在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存在下降的可能, 商业银行将会面临一定的资本缺口。
2. 资本新规对商业银行杠杆率的影响。
资本管理新规中对商业杠杆率的有关规定对资产规模扩展的约束力更强。银行的杠杆率一般用一级资本除以调整后的平均资产 (一般指季度资产价值的均值) 来进行计算, 因此从计算原理来看, 杠杆率在性质上与资本充足率属于同一类型的指标, 都是为了确定银行资产扩展的边界。根据《资本办法》, 除了第二支柱外的其他资本要求, 包括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要求、逆周期资本要求和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要求, 都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 理论上银行的最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可以达到11%, 这也意味着监管机构期望银行通过核心一级资本放大资产的倍数在9倍以下。杠杆率4%的最低监管要求意味着25倍资产扩展的最大边界。因此, 资本新规中杠杆率规定有助于抑制商业银行信贷扩展冲动, 减少银行从事复杂衍生品投资所带来的风险。
3. 资本新规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
资本新规的出台意味着中国商业银行迈入了资本管理的全新时代, 商业银行继续扩展资产业务的边界面临越来越强的监管约束, 在依靠利润补充资本难以赶上资产扩展速度的前提下, 未来的转型发展就不得不重视那些不占用资本的中间业务, 资产业务也必须以“节省资本”为导向, 更加注重风险权重低的表外业务、零售业务、中小企业业务、短期业务等。
三、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1. 完善资本补充机制。
商业银行对未来可能面临的资本缺口, 需要完善资本补充的长效机制, 丰富核心资本, 规范利用附属资本, 优化资本机构。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分为内源融资渠道和外源融资渠道。内源融资补充的是核心资本, 主要通过增加留存收益来完成;外源融资包括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 股权融资补充核心资本, 债务融资补充附属资本。近几年来, 中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具有如下特点:内源融资渠道上升趋势明显, 上市融资占比大幅下降, 政府注资和机构投资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债务融资以银行发行长期次级债务为主。
股权融资吸收损失的能力较强, 但程序复杂, 影响原股东的控制权。中国目前的长期次级债基本带有赎回激励条款, 因此不属于二级资本的范畴。在经济持续下行和利率市场化的形势下, 商业银行依赖外部市场频繁融资的模式将难以为继, 因此应以内部积累资本为主, 运用留存收益来完善资本补充的长效机制。
2. 转变经营模式。
为了达到《资本办法》中的监管要求, 商业银行急需转变经营模式, 调整业务结构。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经营模式是资本消耗型经营模式,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式下, 这种模式将难以为继。商业银行减少资本消耗型业务的比重, 加大风险权重低、资本消耗少的零售业务营销力度, 大力发展资本占用较少、综合回报较高的中间业务, 积极拓展潜力较大的表外业务。商业银行还应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导向, 为国家创新驱动经济的发展战略服务。为小微企业等提供信贷支持不仅能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还能降低银行业务拓展中的资本消耗。
3. 改进风险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的量化分析, 改善风险管理机制。商业银行应加大风险管理的研发投入, 提升数据质量和信息技术水平, 组建团队深入开发内部评级体系和内部模型, 切实提升自己的风险管理水平, 力争获得银监会的认可和批准, 基于内部评级体系来度量信用风险, 基于以风险价值 (Va R) 为基础的内部模型来度量市场风险, 基于标准方法来度量操作风险。使用不同计量方法所计量的风险加权资产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直接涉及资本计量的高低。此外, 商业银行还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 完善相关风险管理措施, 减少因结构性产品、信贷坏账、经营风险等导致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解川波, 产俊.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研究[J].南方金融, 2011, (4) .
[2]赵艺.新监管标准对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影响及建议[J].时代金融, 2012, (8) .
[3]章彰.资本压力下的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试行) 》[J].银行家, 2012, (7) .
[4]于蓉.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内涵分析[J].金融经济, 2011, (8) .
[5]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课题组.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新框架[J].中国金融, 2012, (13) .
【银行资本】推荐阅读:
银行资本:风险承担11-04
银行招聘:银行资本实力排名 建设银行全球10-22
国有银行资本金06-03
商业银行资本分析06-13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研究01-17
银行业资本监管建议09-08
投资银行与资本市场论文09-24
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09-14
谈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现状及改进策略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