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控制

2024-06-03

资本控制(精选10篇)

资本控制 篇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将“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作为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之一, 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其中, 如何运用好银行、信贷、保险、证券等金融机制,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就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 农村金融主要面对的是大量的分散小农户和中小型企业, 它们不仅交易规模小、次数频繁、缺少担保或抵押, 而且难以获得建立信用所必须的信息, 加之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等特点, 这就要求金融服务要简便、灵活、及时, 又由于农村经济尤其是农业投资周期长、收益低、不稳定、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并存、比较利益低下等特征, 使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资金使用成本和交易风险高, 而收益又比较低。农村民间有句俗话:“富贵险中求”, 目前农村民间资本运营的风险性极高, 而针对其风险的控制研究相对欠缺。一方面是农村经济融资需求量加大, 另一方面是农村民间资本的风险始终存在。因此对农村民间资本风险的控制研究就迫在眉睫。

一、民间资本的内涵

当今时代, 经济的现代化首先是金融的现代化, 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民间资本的发展, 尤其是农村民间资本因涉及到民间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所以应作为影响经济结构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来看待。积极推动民间资本踊跃参与农村市场, 是解决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农村经济发展滞缓的有效途径之一。

民间资本是相对于国有资本而存在的, 是除国有资本以外的所有资本 (不含国外资本) 。从内容上说, 民间资本包括民营企业所掌握并用以投资的一部分资本, 以及居民存储存款、市场游资、居民手持现金、退休基金、房屋保险基金、非国有经济的资产和范畴。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 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 集聚了大量的民间资本。民间资本是最富有活力的资本, 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囤积的资本。尤其是在广大农村, 民间资本经过多年的发展, 在农村经济、民营企业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其规模也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二、我国农村民间资本的主要形式

民间资本按其组织形式, 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无组织无机构的个人借贷和企业融资 (如企业相互融资、企业非法集资等) ;二是有组织无机构的各种金融会 (如标会、摇会、抬会、合会、呈会) ;三是政府没有认可的有组织有机构的各种融资形式, 如私人钱庄、典当行、基金会等。

(一) 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广义的民间借贷是各种民间金融的总称, 狭义的民间借贷指民间个人之间的借贷活动。在中国农村地区, 这种自由的借贷行为非常普遍。多表现为亲朋好友之间为生活而进行借贷的行为, 金额少、时间短。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种相互借贷行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资金运用从为婚丧嫁娶的生活服务转向以种植养殖等生产服务为主, 已成为个体生产经营者调节资金的重要渠道。

(二) 合会组织

合会是各种金融会的通称。这是在我国有着较为悠久历史的民间金融形式, 是一种基于血缘、地缘关系的带有互动、合作性质的自发性群众融资组织。在国内包括轮会、标会、摇会等, 本质上都是入会成员之间的有息借贷。合会是农村资本运作中一种比较普遍的形式。在一般情况下, 会员不选择诉诸于法律而是对违反标会还款规定的会员进行社会排斥。只有在大规模“倒会”现象出现后, 农民才不得不诉诸法律。

(三) 银背和私人钱庄

银背和私人钱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银背, 是借贷双方牵线搭桥的信用中介人。他一般是通过个人所掌握的信息和个人信用为基础, 通过收取手续费或信息费而获得收益。

(四) 典当行

俗称当铺, 是一种物品抵押的借贷组织。典当行是拥有合法身份的公开营业机构, 但不属于金融机构, 其融资活动不在国家金融监管范围之内, 属于半正规的金融机构。典当这种融资形式以抵押或质押为前提, 一般期限较短, 费率也教高, 主要被用于解决农村群众的生产或生活极度困难下的资金应急需求。

(五) 农村合作基金会

农村合作基金会是合作制集体经济组织, 从性质上看, 农村合作基金会是一个社区性金融系统的补充形式。资金投放主要用于乡 (镇) 、村办企业、农用基本建设、农户种养殖业、农户生活困难救济等。农村基金会的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正式金融体制安排下农村资金供给不足的矛盾, 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 小额信贷公司

中国农村民间资本中的小额信贷公司针对的主要是农村地区的低收入群体。向农村低收入群体发放贷款的平均额度越小, 相同贷款总量下可发放的贷款数量就越多。通过识别客户是否具备可贷款能力, 而且贷款次数越多, 成本越高。并且政府往往对小额贷款公司在营业税、所得税上减半征收。促使小额贷款公司定位于支农, 坚持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小额信贷在河南省的南召县和虞城等地迅速发展, 目前已有10个省区按此方式投放扶贫资金数亿元, 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

三、农村民间资本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由于农村民间资本大多以存款形式存在, 供应充分。但以“存差”、“闲置”或“民间借贷”形式出现, 带来了资源配置的浪费和低效。一直以来农村民间资本在经济中引发众多问题, 我国曾对民间资本采取严格限制。这种简单的“禁止”和“查处”却只是使民间资本的运作从地上转入了地下。民间资本游离在国家监管和统计范畴之外, 结果反而导致不到危机爆发难以把握其行踪, 给调查、取证、监督、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

(一) 民间资本形式隐蔽不利于政府宏观调控

民间资本的活跃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带来一定的冲击, 央行的货币控制难度加大。一方面巨大的利益驱动使民间金融不顾忌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 把大量资金聚集在房地产、矿产等高回报行业, 严重影响政府抑制房地产投资过热等的调控意图, 形成资金的无效配置, 削弱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效果, 成为宏观调控限制行业投资反弹的潜在因素, 不利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 国家统计和监管民间金融困难, 大量农村民间资金在金融部门体外循环, 使金融信号失真, 影响国家对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运行状态的准确判断, 造成决策的偏差。

(二) 民间资本业务范围有限, 抗风险能力较差

民间金融机构大都是小规模经营、经营范围窄, 资本实力小, 抗风险的能力较弱, 一旦发生风险损失则会发生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民间金融组织和经营范围受区域限制, 没有自己的网络系统, 异地存取、转账结算、支付、清算不便开展。在当今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背景下, 这种区域性、小规模分散经营显然既制约自身业务范围拓展和专业水平提高, 又与经济横向联系日益密切的一体化经济形势相悖。同时由于没有国家信用作后盾, 农村民间金融抗风险能力较差。

(三) 农村民间金融经营风险较高

民间金融为民资、民营、民管金融机构, 难以避免机构良莠不齐, 有人投机运作, 套取资金或圈钱等现象难以避免, 存款人的利益得不到保证。因此, 民营银行的发展必将受到限制, 民间金融经营风险较高。

(四) 民间资本纠纷不断, 监管成本高

民间资本大多非常隐蔽、分散, 形式不规范, 致使政府至今没有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比如农村民间借贷由于地缘血缘关系, 在借贷过程中往往只有口头协议或者很简单的借条, 没有正式的文件形式。一旦发生纠纷, 当事人很难通过正当的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益。由于民间金融机构规模小、布局分散、机构众多, 这样就会增加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 监管成本增加, 监管效率难以提高。

(五) 民间资本容易被非法活动所利用

虽然民间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是由于它的隐蔽性和地下性, 运作方式极不规范, 易产生金融欺诈活动、严重影响人们生活和社会稳定的状况。尤其是农村民间资本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成为犯罪的工具, 容易导致“非法集资”、“洗钱”等黑色金融。由于缺少法律规范, 农村民间资本长期被“灰黑色金融”所利用, 给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四、农村民间资本风险控制措施

在广大农村, 民间资本大多作为银行储蓄的形式存在。由于农村民间资本得不到重视及没有应有的合法地位, 因此, 一方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 另一方面则是民间资本因找不到好项目而大量闲置或随意投入, 被非法使用。农村民间资本的趋利性决定了其存在极大的风险性, 由于农业是非常脆弱的行业, 受自然条件制约明显, 农户还款能力的保障性相对不高。在这种情况下, 以高利率运行为特征的农村民间资本运作组织可能会加剧农村地区的贫困。无农不稳, 农村民间资本的风险控制对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 大力改革农村金融体系

一方面要完善正规金融体系、改进服务, 特别是改进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逐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 放松对农村信用社控制的同时, 加大重组和改造农村信用社的力度, 让其以独立的金融组织角色进入市场, 整合县域金融资源。如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的“孟加拉模式”就极具特色;另一方面, 要为民间金融制订一定的法律框架, 给其一定的发展空间, 引导其有序成长。鼓励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等正规民间金融机构充分吸收民间资本, 拓展发展空间。规模较大的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进一步转制, 分别组建农村商业 (合作) 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现有城市商业银行要吸收民营企业资本进行制度创新, 逐步减少地方财政的持股比例, 将其办成真正的民间金融。

(二) 优化农村民间资本发展的政策环境

政府应充分认识民间金融存在的合理性, 明确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 正确认识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互补作用, 营造宽松的金融竞争环境, 扶持和引导发育比较完善、运作比较规范的民间金融组织, 创造有利条件助其跨越发展中的障碍, 使其成为正规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放宽政策限制, 对已有的放开民间资本的金融政策进行调整、再完善, 将民间金融机构的股权结构调整为由民间资本主导, 适度引进国有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 让更多资金可用于投资, 得到合理高效利用, 并规范担保公司的经营。要认真落实并完善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差异化金融监管政策, 提高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的容忍度。还要明确将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 支持专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要督促各类银行切实落实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等。

(三) 允许民间资本参与自由竞争

应允许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之间进行公平竞争。正规金融机构要转变观念, 自我加快结构转型, 允许民间金融参与自由竞争。正规金融机构可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不应过于苛刻高企的门槛挡, 积极与民间金融相竞争。对正规金融办不了、不愿办或办不到位、成本高昂的某些金融业务, 可由民间金融来办, 但必须有政府统一的监管机构依法监管。

(四) 加快民间金融制度创新

采取措施促进民间金融业积极健康发展,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发展民间金融业, 构建多形式、多层次、宽领域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对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合法经营的民间金融机构的审批, 允许民间资本在一定条件下成立更多的小型金融机构。同时整合现有金融机构, 引入民间资本参股, 并设计合理的退出机制。创新金融组织形式, 鼓励民间资本在县域地区成立村镇银行、典当行等新型金融机构, 鼓励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互助基金等组织试点, 消除准金融机构的县域服务空白。完善信贷创新相关配套措施, 建立信贷创新风险补偿基金, 对微型企业贷款和“三农”贷款进行财政性贴息, 对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的金融机构进行制度性奖励, 提高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奖励引导力度。

(五) 化解风险, 完善农村民间金融监测监管机制

据悉, 央行启动民间融资现状摸底调查, 将推出非正规金融的制度性监测体系。如规定机构仅限开设一个单位结算账户, 并由一家商业银行开户和协助监管。确因业务需要开设个人账户的, 要登记备案, 并不得进行大额现金往来和可疑交易。当发生重大农村民间借贷风险事件或非法集资案件, 可借鉴温州政府按“属地管理、分业管理”的原则做好应急响应、善后处置和应急保障工作。加强民间融资规模、利率水平、流向等监测, 适时对民间借贷风险进行预警, 合理引导农村民间融资, 为资金供需双方搭建有效平台, 防范农村民间借贷可能引发的区域性金融风险。

(六) 建立非官方的行业自律组织

建立非官方的行业自律组织, 制定民间金融业同业公约和自律规则。督促民间金融组织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加强与中央银行、监管机构及其他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强行业之间的交流, 协调民间金融组织之间在业务方面发生的争议。例如河南省新野县纺织产业集群内就实行会员制担保。会员企业之间建立了互相监督的信用管理体制, 这是最有效的监督, 因为产业集群内, 各企业之间非常了解, 而这种行业自律性质的监督在信用社和企业之间根本不可能实现。

结论

农村民间资本风险控制要努力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消除民间资本发展的信息障碍。加强信用建设, 树立规则和信用意识, 改善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条件。应建立民间金融业诚信档案记录, 披露信用不良的黑名单, 提高失信成本, 减少金融交易中的道德风险, 以保证民间金融业良性发展。此外, 还要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力度, 发放政策性贷款, 建立信用担保机构和农村保险来分担和转移金融机构风险, 以提高金融机构提供农村信贷的积极性, 例如可考虑减免从事农村微贷业务的金融机构的相关税收;放宽信贷规模控制;建立适合农村民间资本特点, 相对独立于现行金融监管机构的金融监管机构, 创造适合各地实际的灵活多样的监管方式等, 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摘要:当前随着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信贷的市场需求, 农村民间资本呈现迅速发展的势头。但是, 农村民间资本运营的风险性极高。农村民间资本风险控制要努力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消除民间资本发展的信息障碍。加强信用建设, 树立规则和信用意识, 改善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条件。建立民间金融业诚信档案记录, 提高失信成本, 减少金融交易中的道德风险, 以保证农村民间资本的良性发展。还要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力度, 发放政策性贷款, 建立信用担保机构和农村保险基金来分担和转移风险, 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民间资本,金融体制,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毕佩贤.民间金融发展问题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 2006 (6) .

[2]高歌.河南民间金融探访.决策探索, 2007 (12) .

资本控制 篇2

资本时代赋予了企业很多新的机遇,同时对企业的经营模式也敲响了警钟。21世纪要求企业家们在做好主业的同时既要熟悉“企业投资、不动产投资、金融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各种投资方式,又要了解企业的各种融资方式,并在投融资过程中,了解资本市场的大环境、明确自身资本战略、熟悉基本流程、掌握关键点、规避法律和财务风险,才能在资本运作实践中做出科学正确的投融资决策,从而实现企业财产快速增值!

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公司,没有一家不是在某个时候以某种方式通过资本运营发展起来的,也没有哪一家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利润的积累发展起来的。

——史蒂格勒(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资本运营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不但要善于生产经营,同时也应善于资本运营

——熊维平(中铝集团董事长)

让企业管理者既能熟悉“实业投资、不动产投资、金融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各种投资方式,又能了解企业的各种融资方式,并在投融资过程中,把握资本市场的大环境、明确自身资本战略、熟悉基本流程、掌握关键点、规避法律和财务风险,在资本运营的实践中做出科学正确的投融资决策,从而实现资本快速增值!

在学习过程中,结识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业精英,从而搭建广阔的人脉平台,为拓展事业的发展空间提供切实的帮助

企业资本运作与风险控制及投融资策略总裁班

【时间地点】 2012年9月06-09日 北京清华大学

【参加对象】 董事长、总裁、总经理、财务总监等中高层管理者

【费用】 8800元/人(含培训费、教材费、会务费,食宿自理)

【课程热线】 4OO-O33-4O33(森涛培训,提前报名可享受更多优惠)

【内训服务】本课程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内训服务,咨询电话:(O2O)34O7125O

课程安排:

9月6-7日

主题:《企业资本运作与风险控制》

授课老师:张勇

北京大学博士,教授,南开大学法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金融专业仲裁员,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法律顾问,天津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理事,2005年开始,结合自身在企业兼并重组方面的实战经验,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为MBA、EMBA班讲授《资本运营》等课程,讲课深入浅出,风趣幽默,深受学员的欢迎,是清华大学总裁班的主讲老师之一。

9月8-9日

主题:企业投融资战略

授课老师:李玲瑶

资本控制 篇3

这样离奇的一幕恰巧出现在一家叫海南双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成药业”)的身上。在放弃海外上市计划后,双成药业回归境内上市,这家遭到PE围猎的公司与其他上市药企相比,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专利产品都显得异常薄弱,包括实际控制人在内的多名高管都无医药背景也决定了公司毫无竞争力可言。除此之后,未来还需要担心的是进行股权投资的PE在解禁后的倾巢抛售将给公司股价带来巨大的灾难。

被PE绑架的企业

招股说明书显示,双成药业自设立以来专业从事化学合成多肽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现生产和销售的多肽药物主要包括注射用胸腺法新、注射用生长抑素、注射用胸腺五肽。其中,免疫调节类多肽产品“基泰”(注射用胸腺法新)是公司的主导产品和利润主要来源。

从公司21名发起人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都是创投公司,剩下的则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投资咨询公司。持股比例最高的海南双成投资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生物制药项目投资、信息技术产业投资;位列第二至四位的HSP、Ming I和SEAVI也都是从事股权投资的。发起人股东中还有湖南中王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南海成长创科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长沙先导硅谷天堂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及两家注册在香港的股权投资公司。此外,还包括海口润木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海口通合盛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等诸多投资咨询公司。

造成公司股权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公司曾拟赴海外上市,但其后又调整发展方向,拟申请在境内上市,期间通过频繁的股权转让以及增资等行为,双成药业最终成为被PE绑架的企业。众所周知,PE作为股权投资,其擅长的是对资本、金融运作,对实体经济的管理经验并不多,而且多数时候一旦公司上市,其所持的股份获得解禁,PE都会以取得丰厚的投资收益而出售股份顺利出局。

另一方面,公司实际控制人王成栋于1998年结识原公司创始人高光侠、唐宏时,也仅仅是对高光侠提及的多肽药物的概念产生了兴趣,提出主要由他出资,由唐宏、高光侠推荐和组织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留学生专家团队,通过设立双成有限从事多肽药物研发。至始至终王成栋本人并不掌握核心技术,他所提供的仅仅是金钱,因此他也只能称得上一个投资者,仅此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据了解,湖南中王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出资中曾存在代持行为。在2010年5月份,湖南中王金的关联企业中金创新(北京)国际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在湖南和北京等地广泛联系投资者,投资额度以100万元为起点,中金创新基金投资管理部并制作了《海南双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议书》并许诺该公司两年左右可实现国内上市,此后部分投资者通过湖南中王金入股双成药业。但双成药业的招股说明书对于这一代持行为未做任何披露,涉嫌虚假披露。

技术研发薄弱

管理层非科班出身,亦无医药专业技能的硬伤,造成了双成药业只能靠仿制药、贴牌做大,而且在同行中公司的药价处于最低,以低价取胜的销售策略面对行业越来越激励的竞争,公司几乎无还手之力,未来前景堪忧。

双成药业的主业隶属于化学合成多肽细分行业。我国化学合成多肽行业目前以仿制国外已过专利保护期的原研药为主,公司主要产品均为仿制国外原研药。而且公司预见未来5年仍以仿制国外已上市化学合成多肽药物品种为主。

作为一家药企,截至2011年12月31日双成药业仅拥有《胰高血糖素样肽-1 缓释微球制剂及其用途》专利和《胸腺五肽活性异构体及其在药物制备中的应用》专利的独家使用权,这在上市药企中极为罕见,这也足以见公司的研发能力相当逊色,从公司截至2011年底,员工总数326人中研发及技术人员仅65人,占比19.94%,足以说明根本不重视技术研发。

此外,目前公司被许可使用的商标有“玉五太”、“甘美多兰”、“展琦”、“卓宁 ”、“奇方能 ”五个商标,五个商标分别由海南中玉医药有限公司、海南正本源药业有限公司、广州远琦医药有限公司、广东奇方药业有限公司授权许可。公司与这些药业建立起的合作关系为,药品由公司生产,再由商标授权方作为总经销商代理销售。说白了这就是贴牌生产,通过这一生产方式,虽然双成药业实现了创收,但对公司品牌的影响力却生产不了丝毫的影响,且药企给公司的授权许可往往是一年一签,存在期满后随时不再授权的风险。

由于产品无技术含量,公司仅能依靠价格低廉来获取市场份额。根据2010年注射用胸腺法新主要品牌的医院平均采购价格显示,公司“基泰”注射剂的价格仅為135.64元/支,与四川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海南中和药业有限公司和美国赛生药业有限公司相比,为最低者,其价格更是只有进口品牌“日达仙”价格的1/5。

企业管理资本风险控制研究 篇4

(一) 人力资本风险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人才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 人力资本主要是以人为载体, 通过组织并安排其劳动, 发挥其价值职能, 为公司创造经济财富与人才储备。人力资本风险具有自发性、扩展性、关联性、损失巨大性, 一旦发生, 将不仅仅影响公司的短期收益, 更关系到公司的长远发展。

(二) 资本运营风险

资本运营风险是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 资本运营风险即是企业运营过程中资金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之间的背离, 往往受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权益负债比率及一些其他因素影响, 直接影响企业回笼资金的状况, 关系到企业下一阶段生产计划的实施。

(三) 知识资本风险

21世纪作为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资本在企业运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资本一方面作为企业快速崛起的资源, 创造企业财富, 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 其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特点, 又极容易为公司带来风险。知识资本风险即知识资本在企业经营中发生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的严重背离, 巨大的投入未能为企业带来回报, 使企业受到重创。其风险的不确定性具体体现在公司新技术战略的失败、知识资源及信息的泄露等, 为企业持续发展带来巨大阻碍。风险也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只有积极采取措施, 降低风险发生概率, 才能使得知识资本为公司带来丰厚利润。

(四) 实物资本的风险

在企业运营中, 最容易被直接发现的就是实物资本的风险。实物资本作为支撑企业日常经营的资产, 其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业绩。其中包括存货风险, 即由于产品滞销, 造成企业存货积压严重, 给企业造成直接损失, 另外应收账款的违约风险, 给公司形成一定的坏账, 使得公司的收益丢失, 均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此外还有公司生产从原材料的采购及运输, 到产品的生产, 每一步都可能产生损失及风险。由于实务资本的风险在公司财务账本上或日常生活中较易察觉, 有利于公司提前做好防御措施, 稳定公司发展。

二、海尔集团资本风险管理措施

(一) 海尔集团的人力资本风险管理

海尔的人力资本管理是推动其成功的重要因素。首先, 其合理规划了人力资源管理, 成立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服务公司, 并将人力管理改为动态管理, 以扁平式、网络式的结构服务于集团内部;其次, 海尔为员工提供良好的提升及激励机制, 不仅对一些发明创造者进行奖励, 对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满意服务的员工进行奖励, 为提高员工素质, 开展定期培训, 并建立了一套公平、公正、竞争的职工发展模式;最后, 海尔作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为内部员工设定了三种发展模式, 并把教育与培训作为人力管理的关键, 其中除了技能培训外, 海尔还特意为职工安排了公司文化培训, 为公司储备及培养了一批精英分子, 也正是海尔集团处于对员工的充分考虑, 为员工设身处地地谋福利, 才使得员工对海尔兢兢业业, 为海尔创造利润, 推动了海尔集团的跨国发展之路。

(二) 海尔集团的资本运营风险管理

资本运营风险可谓是关乎企业存亡的关键因素, 尤其随着兼并重组的增多, 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剧, 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 不仅受到内部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 更受到兼并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制约, 使得公司面临的资本运营风险加剧。随着1993年海尔冰箱业务的不断拓展并成功上市, 为海尔筹集了发展所需的资金, 也推动了海尔接下来的一系列成功的并购及重组, 例如兼并青岛红星电器公司等, 成功推动了海尔的跨越式发展及迅速壮大, 并成为国内家电行业的领头羊。海尔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将海尔优秀的内部文化与管理模式成功植入被兼并公司, 并从根本上改变员工思想, 使其树立敬业工作的良好氛围, 改变原有公司落后的体制, 进行全方位的改造, 训练成一个联合舰队。

(三) 海尔集团的知识资本风险管理

海尔集团的知识资本是推动其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 也由于其技术先进, 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并成为世界家电行业家喻户晓的名牌。尤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对知识资本风险的控制, 不仅通过人力资本管理成功为企业储备及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高技术人员, 而且通过公司文化及品牌战略, 不断推进了海尔集团的跨越式发展。海尔集团注重产品质量, 并成功通过了IS○9000系列标准认证, 冰箱在实现全无氟的基础上实现超节能,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海尔集团为保障技术的先进性, 注意引进国际化人才, 并与国际相关企业合作开发家电项目, 保障了海尔集团的技术的先进性, 也奠定了它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三、加强资本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

(一) 人力资本风险防范措施

人力资本风险防范应注重人力引进及生产过程中, 对风险不确定性的防范, 从员工的招聘阶段到员工的任用阶段, 要事先确定招聘人数及招聘方案, 做到选择引进适合公司并认同公司文化的优秀人才, 以备后期使用。并在后期培训中, 将提升员工技能与宣传公司文化结合起来, 既培养员工的责任意识及认同意识, 又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从而有利于员工顺利完成公司布置的任务, 并忠心留在公司内部, 为公司谋福利, 并积极培训员工的风险意识, 做好提前的预防措施, 以减轻风险发生率。最后一旦发现风险, 要立即采取相关措施, 制定人才留用制度, 对有心悔改并端正态度者, 应积极留用, 建立完备的留用制度体系。此外为减少人力资本风险, 应采取股权或红利激励方式, 在员工内部养成公平、公正及竞争意识。

(二) 资本运营风险防范管理

资本运营风险管理主要产生在负债管理和权益管理两方面, 负债方面的风险管理首先要树立风险意识, 将防患于未然, 做到对公司发展态势的实时掌握, 并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其次, 对于公司负债状况要确定合适的资产负债比率, 降低风险, 建立风险警报机制, 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的负债资金路线, 并优化负债组合, 将长期与短期、浮动与固定的借款结合起来, 防止资金链的断裂。权益方面风险管理也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及时预防风险发生, 对权益资金进行数量及质量控制, 优化权益组合, 控制权益负债比, 从而利于公司长期稳定发展。

(三) 知识资本风险的预防措施

传统的知识资本风险不同于知识资本风险, 知识资本的高风险、高回报特点, 要求企业加强对知识资本风险的预防。首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识, 尊重知识、尊重科学, 积极运用科学武器武装自己, 发展自己。其次, 制定知识发展战略, 优化资本发展环境, 将知识资本上升为企业发展的有力武器, 从战略层面上积极引导企业的知识资本风险转移, 发挥知识资本引导企业改革的重要性。最后, 要努力形成学习型的环境, 使得企业员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运用新兴技术推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四) 实物资本风险的预防措施

实物资本风险具有的易预防、可操作的特点, 通过采取有用的预防措施, 可以有效地控制实物资本风险。首先针对应收账款风险, 要事先做好客户信用调查, 并积极做好资金的回笼工作, 预防应收账款风险, 并做好时候客户信用监督机制, 降低应收账款风险。其次, 要做好存货风险的管理, 及时清理存货, 减少存货管理成本, 也方便及时回笼, 可以完善生产线系统及内部管理系统, 合理规划企业的产供销一体化系统, 减少库存, 减少浪费, 从而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另外, 要及时更新公司设备, 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 保证生产产品的现代化, 性能的优良性, 推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葛荣.企业管理中的资本风险管理研究[J].商品与质量, 2011 (1)

风险资本与风险资本市场 篇5

[内容摘要]风险资本与风险资本市场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一个发达活跃的风险资本市场能够极大地刺激风险的扩张。流入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资本越多,成功上市的企业就越多,风险资本市场的功能发挥就越强,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就越大,由此推动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风险资本与风险资本市场的关系分析,来论证我国二板市场的建立。

VentureCapital是指对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或创新企业进行股权融资或近似于股权融资的资本,其特性是以承担高风险为代价追逐高回报。国内将VentureCapital翻译为“风险资本”,我国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其他华语地区则将其译为“创业资本”,国内学术界对此存有争议。但无论是“风险资本”还是“创业资本”,其表达的内涵是相同的,“风险资本”这一名称已为国内公众所普遍采用,本文也无妨沿用之。

一、风险资本运作机理

风险资本包括无中介、无组织的私人直接投资资本和有中介、有组织的间接投资资本(如风险投资基金)。风险资本的运作过程分为融资过程、投资过程和退出过程。对于风险投资基金来说,融资过程是风险资本家向机构投资者和富裕家庭或个人筹集资金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难易程度取决于风险资本家的个人魅力和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政府的政策法规,而对于私人直接风险投资来说,融资取决于投资者的自有资金实力及对投资项目的兴趣和判断。投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1)投资项目的取得和筛选、投资项目的评估、合作协议的签署。

(2)风险资本注入创新企业,注入金额和注入方式根据创新企业成长的不同时期(即种子期、创立期、扩展期、成熟期)来决定。

(3)风险资本家参与被投资创新企业的经营管理。回收过程是风险资本运作的最后一站,风险资本出售企业的股份退出企业,收回资金外加丰厚的利润,以及光辉的业绩和成功的口碑,然后进行下一轮的融资和投资。从风险资本的运作机理可以看出,融资是风险资本的起点,投资是风险资本的实质,退出则是一个完整投资周期的终点。

风险资本退出是风险资本规避风险、收回投资并获取收益的关键。风险资本是以资本增值的形式取得投资报酬,不断循环运动是风险资本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当风险资本伴随着企业走过最具风险的阶段后,必须有出口让其退出并进入下一个循环。否则,风险资本呆滞,不能增值和滚动发展,更无力投资新项目,风险投资也就失去了意义。风险资本家投资创新企业不以取得该企业的长久控制权为目的,经过若干年,无论创新企业取得成功还是面临失败,风险资本都会从创新企业中退出。退出方式根据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外部金融环境而有所不同。常见的为股票上市、股权转让或股票回购、破产清算等。其中,股票上市是最佳退出方式,其原因主要有二:

首先,股票上市,特别是股票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PublicOffering,IPO)为创新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一个选择权。它是一个关于企业控制权的买入期权合约,在风险资本家与创新企业管理者签订的投资契约中,允许创新企业管理者在达到某种业绩目标时,购回风险资本家持有的股票,增加创新企业管理者自己的股权份额。特别是当风险资本家欲将其股权卖给第三者时,买入选择权允许创新企业管理者以同样的条件、同样的价格向风险资本家优先购买。因此,只要事业进展顺利,企业剩余控制权的分配就会向有利于创新企业管理者的方向倾斜。否则,当创新企业的经营风险由大到小,而收益由小到大时,风险资本家对创新企业的服务逐渐减少。创新企业管理者承担了努力的全部成本,如果只能获得部分回报,他必然会增加在职消费或使企业效益体外循环。所以,此时控制权应向创新企业管理者倾斜。美国的风险资本家一般在首次公开募股后的一年内,减少其对创新企业持股份额约28%,三年之后,只剩下不到12%的风险资本家还持有公司不到5%的股份(贺海虹,1998)。所以,IPO提高了创新企业的市场价值,为企业发展筹集了更多的资金,并增强了原有股份的流动性,使创新企业管理者有更高的热情和动力去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其次,IPO对风险资本同样形成激励。创新企业成功上市一方面使风险资本家获得了数目可观的资本收益,另一方面也是外部投资者衡量风险资本家业绩的标准。风险资本家培育企业达到上市的越多,风险资本家今后的融资渠道就越广,融资成本就越低。因而,风险资本家就越有动力为创新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尽快协助企业走上成功之路。

当创新企业达不到IPO退出条件或不是很成功时,风险资本家可以选择出售股权的方式收回投资。在这里,风险资本家通过订立卖出选择权,保留一定退出资本的渠道。卖出选择权的好处是允许风险资本家在该企业无法达到一条经营目标时,有机会释出其所持有的股权。卖出选择权的运用可以使风险资本家能尽快结束与营运业绩不佳公司的关系,使风险资本抽回,重新运用在其他项目中去。此外,卖出选择权的运用,也可能发生于被投资创新企业营运业绩不错,却因某些原因无法在短期内上市,而风险资本家因自身需要,必须将其所持有的股权售出。当然,当风险失败时,风险资本家只能采取破产清算方式退出。这种方法一般只能收回原投资额的64%(刘曼红,1998)。由此可见,风险资本的退出对整个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风险资本市场的特征和功能

风险资本市场是一个与一般资本市场相对应的概念,是资本市场中一个具有较大风险的子市场(王益、许小松,)。它是对处于发育成长期的新生高技术企业进行股份融资的市场。按市场的结构和作用可分为风险资本一级市场―――私人权益资本市场和风险资本二级市场―――小盘股市场。风险资本一级市场包括风险资本的融资和投资。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一个非公开的市场,股份由买卖双方在市场上私售私买,市场相对较封闭,信息流通不畅,投资规模较小,但有利于新生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初始期的融资。因为私人权益资本市场不需要这些小企业具有信用历史,也不需要它们以自己的资产做抵押,只要这些小企业具有发展潜力。风险资本二级市场包括风险资本退出和创新企业再融资。这个市场与一般资本市场中的股票市场一样,属于公共权益资本市场,具有公共权益资本市场的属性和特征,但由于服务的对象是高新技术创新企业,因而在运作和监管上又与公共权益资本市场不同。风险资本市场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整体。一级市场是二级市场存在的基础。创新企业在一级市场的发育状况决定了二级市场的前途;二级市场是一级市场扩张的前提,二级市场为风险资本提供退出渠道,实现其投入―――退出―――再投入的资本有效循环

,为创新企业提供进一步的资金融通,培育创新企业迅速成熟至进入一般资本市场。所以说,风险资本二级市场是连接风险资本一级市场和一般资本市场的桥梁。

风险资本市场存在着比一般资本市场更高的风险,这种风险来自于市场主体―――高新技术创新企业。由于处于发育成长期创新企业自身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及较低的信息透明度,会使投资者在投资决策和管理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增加市场风险。而一般资本市场的风险来源于市场衍生产品运作的复杂性和市场对风险的放大作用。因此,风险资本市场有着与一般资本市场不同的特征,表现在:

1、投资主体不同。一般资本市场的投资主体是社会公众和各类机构投资者;风险资本市场的投资主体是有相当资金实力的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

2、市场主体不同。一般资本市场的主体是发育成熟的大公司;而风险资本市场的主体是处于发育成长期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

3、投资对象不同。一般资本市场的投资对象是具有经营稳定性和赢利性且风险相对较小的传统产业;风险资本的投资对象是新兴的,具有增长潜力,同时存在较高风险的高新技术产业。

4、投资方式不同。一般资本市场的投入主要是一次性的,投资周期较短,股份流动性较强,而风险资本市场则根据企业不同成长期对资金的需求,分次、多阶段的进行投资,投资周期一般在3~7年,股份流动性较差。

5、投资收获方式不同。在一般资本市场,投资者主要通过分红派息和股份增殖实现投资收获;在风险资本市场,投资者不以获取企业股息红利为目的,而是通过风险资本退出时的股份增殖作为投资回报。

6、上市标准和监管理念不同。一般资本市场上市标准较高,注重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经营业绩;风险资本市场上市标准较低,对企业的经营规模要求不高,注重企业的经营活跃性和发展潜力。一般资本市场强调信息透明,重视对投资者的保护;风险资本市场强调在充分信息披露基础上的投资者自我保护。

尽管风险资本市场与一般资本市场相比有着不同的特征,但是,在市场功能的发挥方面与一般资本市场相似。即具有:

(1)融资功能。风险资本为创新企业提供急需的资金,保证创业对资金的连续性。

(2)资源配置功能。风险资本市场存在着强大的评价、选择和监督机制,高新技术的经济价值通过市场得以公正的评价和确认,以实现优胜劣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产权流动功能。从现代投资理论角度看,如果一种资产不具有流动性,那么,无论其潜在回报率有多高,它都不具有优先投资价值。风险资本市场为创新企业的产权流动和重组提供了高效率、低成本的转换机制和灵活多样的并购方法,促进创新企业资产优化组合,并使资产具有了较充分的流动性和投资价值。

(4)风险定价功能。风险定价是指对风险资产的价格确定,它所反映的是资本资产所带来的未来收益与风险的一种函数关系。投资者可以参照风险资本市场提供的各种资产价格,根据个人风险偏好和个人未来预期进行投资选择。风险资本市场正是通过这一功能,在资本资源的积累和配置中发挥作用的。

三、对我国建立二板市场的设想

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风险资本市场的培育。对于风险资本来讲,风险资本一级市场好比是“进口”,风险资本二级市场就是“出口”。有进有出,市场才具有流动性和吸引力,才成其为一个完整的市场。我国风险投资之所以十年来没有取得大的发展,除了一级市场资金制约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风险资本没有“出口”,能买不能卖,能进不能出,使风险投资功能丧失。因此,在我国,解决风险资本的“出口”问题,即建立风险资本二级市场或称二板市场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二板市场的争论集中在两个方面:

(1)建不建国内二板市场?

(2)二板市场的模式应是什么样?关于第一个问题。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对高新技术创新企业投资一方面风险大,另一方面投入的资金又存在较大的停滞性,所以,为满足投资者易于取现的需要,早日开通二板市场,解除投资者的后顾之忧,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涉足高科技风险投资领域。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先后开辟了二板市场,如韩国、印度等。所以,我国也应尽快开辟二板市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机制尚不完善,目前的主板市场投机性过强,大量短线游资的冲击已使股市风险加大,而二板市场的风险比主板市场更大,能否实现有效的`外部监管值得怀疑,二板市场未必是风险投资的灵丹妙药。本文认为,从风险资本的运作机理和风险资本一、二级市场的关系分析中,我们可以肯定二板市场要开通,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发展整个风险投资业的核心所在。但是,在发展步骤上应确定近、中长期目标。

近期目标:限于各方面条件不成熟,不宜立即新建二板市场。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国家应放宽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条件,对于直接上市较为困难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应鼓励上市公司进行收购,一些具有一定实力但上市困难的高新技术企业可通过买壳上市来实现资本退出。目前以协议收购国家股、法人股的方式实现买壳上市较为普遍,即风险投资公司培育具有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银行挖掘壳资源,二者通力合作,促使高新技术企业买壳间接上市。上市后,高新技术企业注入自己的优质资产,使股票在二级市场的价格上升,然后风险投资公司通过有偿转让国家股或法人股,实现退出战略并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但由于国家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协议转让价较低,高新技术企业的资产价值被低估,风险投资的回报率不高。因此,可以将各地原有的证券自动报价系统的设备和网络进行改造利用,建立区域性的场外交易市场,解决因地域问题而出现投资者与受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同时由于场外交易市场的交易价格、费用较低,便于吸引当地的投资者对企业的投资和监管,促使高新技术创新企业尽快达到二板市场的上市条件,避免直接进入二板市场可能引发的风险。

中长期目标:香港创业板(股票第二板)市场经过十年的酝酿,已于今年11月25日开始运作。与主板市场相比,香港创业板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比较宽松。如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无要求,只需有两年“活跃业务活动”记录,上市后的最低公众持股数不低于3000万港币或总股本的10%(二者取其高),但在市场透明度方面实行更全面、更详细的信息披露制度,包括详细的公司募集资金用途、经营状况、投资状况、内部管理、技术与市场前景以及潜在的风险,并定期公布财务季度报表、中期报表和年终报表,及时披露影响股价波动的敏感资料,使投资者能够最充分地得到最真实的信息,防止少数人黑箱作业、操纵市场。由于香港创业板没有对上市企业作区域限制,这为我国内地中小高新企业海外融资开辟了新的渠道。国家应积极鼓励和培育国内中小高新企业到香港创业板上市,学习和借鉴香港风险板市场的经验,加快国内市场机制的建立,加快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最终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第二板市场。

关于二板市场运作模式,国际上通常有两种:非独立的附属市场模式和独立的市场模式。非独立的附属市场模式是二板市场作为主板市场的补充,与主板市场组合在一起共同运作,拥有共同的组织管理体系和交易体系,甚至采取相同的监管标准,所不同的是上市标准的差别,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独立市场模式,是指二板市场与主板市场各自独立运作,拥有独立的管理系统和交易系统,并采用不同的上市标准,如美国的NASDAQ、日本的OTC交易市场等。国内对于市场运作模式同样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应选择非独立的市场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主板市场的组织体系和监管体系,避免资源浪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以美国NASDAQ市场为代表的独立市场模式是世界公认的二板市场的成功典范。NASDAQ市场无论在交易制度、组织管理方式、市场监管等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借鉴素材。“要学就学最好的”,NASDAQ应成为我国二板市场的样板。本文同意后一种观点,理由有二:

一是我国目前的主板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上市公司运作不规范,存在较多问题,而高新技术创新企业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将增大监管的难度,加大主板市场的风险,进而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不利于主板市场的规范和发展。

二是由于二板市场投资风险相对较高,市场对投资者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即有能力对公司的业务情况以及所涉及风险作出透彻客观评价的投资者)。市场对投资者每笔交易额最低标准进行限定,限制散户投资者进入二板市场。我国沪深股市投资者中80%为中小散户,这与二板市场所要求的应以专业机构和富有的个人且具备投资技巧和主动承担风险的投资者不相符合。以现有的市场管理水平,一旦有人利用创新企业存在的高风险为题大肆炒做,很难保证市场运作“公平、公开、公正”,极易出现股价的巨幅波动,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进而影响沪深股市的健康发展。所以,独立的市场运作模式应是我国二板市场的首选。

二板市场的设计牵涉面广,包括对潜在上市资源和投资者的市场调查,上市标准和上市费用的确定,市场法规和交易制度的设计,监管系统和机构的设置等。而设计目标中最重要的是既要保证市场有较好的流动性,又要防止过度投机,市场波动过大。因此,对二板市场的设立必须细心策划,统筹考虑。

参考文献:

①刘曼红:《风险投资:创新与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②贺海虹:《论风险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投资研究》第8期.

中国民间资本流向控制的政策选择 篇6

关键词:民间资本,流向控制,政策选择

民间资本是指除国有企业资本、外国企业资本之外的国内中小企业资本及民间闲置资本。改革开放以来, 民间资本经历了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的漫长发展过程。民间资本最初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脱帽后政府归还给“资本家”们的财产、利息等;二是农村承包责任制中先富裕起来的农业资本;三是在城市中从事个体自由劳动者的收入。国家对民间资本的管理也在逐步开放、完善, 1987年, “十三大”明确提出鼓励发展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1988年3月,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 指出: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国家保护民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对民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9年3月,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一次将“个体经济、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了国家的根本大法;2001年12月, 国家计委颁布了《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 参与供水、燃气、污水和垃圾处理、道路、桥梁等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2002年11月,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 为中国的非公经济破除了体制性的障碍, 民营经济可以与国有、外资企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开展竞争;2002年12月27日, 建设部发布《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 宣布全面开放我国市政公用行业投资建设、运营、作业市场, 建立政府特许经营制度;2003年10月14日,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放宽市场准入, 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2004年3月14日,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条》规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2005年公布的“非公经济36条”;同年2月25日, 《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 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 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 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2007年10月, “十七大”报告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10年5月13日, 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 包括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等。

一、民间资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现状

改革开放初期, 民间资本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 从事产品价值链低端的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 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研发能力弱、能源和资源消耗高等问题。随着国家关于发展民间资本政策的落实, 以及民间资本的发展壮大, 民间资本已经向银行, 金融, 高科技, 能源, 教育、公路、桥梁、天然气等公用事业全面进军, “到2004年, 各类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 吸纳就业人口超过一亿, 投资比重超过了40%, 实现了中国17%以上的对外出口, 形成了民营、国有、外资“三分天下”的格局”。

与此同时, 民间资本受到传统观念和经济运行体制的束缚, 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民间资本组建公司门槛高、融资难。我国《公司法》第78条规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一千万, 这对于相对零散的民间资本是一个极高的“入市”门槛。与此同时, 由于民间资本存在规模小、风险大等问题, 其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也会受到歧视。200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 之后, 随着资本市场内“中小企业版”、“创业版”的创立,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难的问题得到缓解, 但在市场竞争中的歧视性地位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二是民间资本规模小, 竞争力不强。以我国民间资本发展的黄金期2004年为例, “中国民营高技术营业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占52%, 营业额大于1000万元又小于1亿元的占26%, 营业额超过1亿元的仅占15.6%”。相比之下, “2003年, IBM的营业额高达858.6亿, 索尼为606.1亿美元”。三是人才相对匮乏, 创新能力不足, 民营企业缺乏人才的原因并不是由于薪酬竞争不过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而雇用不到高素质人才, 实际上, 许多民营企业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并且高薪雇佣了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但“民营高技术企业的员工对企业仍然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感, 对未来享受到的待遇缺乏信任, 对民营企业家族氛围浓厚的企业文化, 感觉到难以融入其中, 个人成就感得不到满足”。

近年来, 民间资本又面临着“国进民退”的巨大压力, 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 “新一轮‘国进民退’现象在资源、钢铁、航空、煤炭等国有经济占有绝对比重的领域迅速推进, 甚至在竞争领域也不放过‘窝边草’。”“在4万亿投资计划中, 绝大部分是政府推动的项目, 包括想打比例的基建项目和工业投资项目, 近90%的项目被国有大中型企业所有, 民营企业几无参与;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 大型国企也是受益最多, 而中小企业 (民营经济占95%) 并不明显, 甚至受到排挤和压制, 导致新一轮的‘国进民退’浪潮”。

二、民间资本流向的控制理论及必要性探讨

民间资本流向控制, 是指通过教育、政策诱导、利益激励等手段, 引导民间资本分流, 以促进民间资本的理性流动、科学流动, 实现民间资本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双赢。所以, 民间资本流向控制不是简单地对民间资本的管制和强迫, 更不是对民间资本的歧视, 任何借对民间资本流向控制为幌子, 对民间资本进行打压的行为都是与资本流向控制原则不符的, 因为民营经济的萎缩, 必将是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灾难。

(一) 加强民间资本流向控制的必要性

我国民间资本的现实状况是:一方面, 长期以来受到社会歧视和国有资本的挤压, 发展不足, 受到严重制约;另一方面, 民间资本逐利性强, 盲目流动性大, 甚至存在投机行为, 这不仅对民间资本自身保值、增值不利, 而且危及社会经济运行环境。相对于国有经济, 民间资本的自由性强, 逐利性更强, 所以伴随的风险就高。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完善过程中, 市场竞争不充分, 市场预警和监管体系存在漏洞, 民营经济面对外部市场压力, 经常大冒风险进行投资来赢得竞争优势, 化被动为主动, 投资盲目性大。例如, 随着金融业对民间资本的开放, 我国民营产业资本纷纷投向金融领域, 几乎涉及中国金融体系的各个领域, 并且这一现象有继续扩大之势。“在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仍十分脆弱的情况下, 民间资本进入关系国计民生的金融领域极有可能给我国经济带来负面效应, 增加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与此同时,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泡沫聚集, 假象利润膨胀, 民间资本也纷纷转向地产界, 甚至大量的闲散民间资本组成“炒房团”, 哄抬国内外房地产市场。温州银监分局的调查显示, “截至2006年末, 温州民间资本约有3000亿元。这还不包括外流到全国各地的3000亿元左右的民间资金。这笔总额高达6000亿元的庞大民间资本在全国各地进行各种实业投资、民间借贷以及投机炒作等活动”。以民间资本大省山西为例, “山西拥有的民间资本高达2000亿元, 此前大多数分布在煤炭生产领域。进行煤炭资源整合之后, 大部分的民间资本被迫撤出煤炭行业。目前虽然没有证据证明煤老板的资金进入楼市, 但这种可能性很大。民间资本之所以有流入楼市的重大嫌疑, 一方面是资本逐利的本性使然, 另一方面是目前民间资本缺乏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投资渠道”。民间资本热钱大量流入房地产业, 这些以短期投资炒作为目的的“热钱”严重冲击了房地产市场秩序, 为不堪负重的我国房价推波助澜, 甚至是为中国经济运行态势火上浇油。在其他行业, 如能源、煤炭、交通等领域也是如此, 民间资本的非理性介入, 都是经济大环境的祸根, 所以对民间资本流向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 引导其理性流动, 迫在眉睫, 刻不容缓。

(二) 加强民间资本流动性控制的原则

加强对民间资本流动的保护性控制, 实质是实现对民间资本流动的科学管理, 所以对民间资本流动的控制必须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

1.保护性原则。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有重义轻商的观念, 对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一概称之为“奸商”, 从政府到民间, 对民间资本的歧视自古就存在。建国后, 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 民间资本作为社会重要的资本形式, 随即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消失。改革开放后, 民间资本从社会“夹缝”中诞生, 在人们心目中, 民间资本名不正, 言不顺, 尽管在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 开始大面积参与市场竞争, 但相对于国有、集体经济, 仍然处于被歧视的地位。每当社会经济滑坡, 经济形式恶化时, 民间资本就会成为“牺牲品”或“替罪羊”。总之, 民间资本的观念背景和现实氛围都决定了其艰难处境, 所以长期以来, 民间资本并没有因为自身对社会的贡献而得到应有的尊重, 在经济转轨的特定发展时期, 引导民间资本流动, 必须坚持对民间资本的保护原则, 而不是限制和打压, 否则将是民族经济之患!

2.平等、自由和增值原则。民间资本是逐利的, 也是自由的, 正是这些特性赋予了民间资本强势的活力和创造力, 所以对民间资本流动的控制前提, 是必须充分认识其特性, 而不是片面追求对其可控制性。或者说, 对民间资本流动性的控制不是抹杀其自由性和逐利性, 相反, 对其流动性控制的目的, 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民间资本的增值, 把民间资本的随意和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把资本市场内因“资本自身利益最大化”对公共利益可能造成的损伤, 控制在最低限度内。

3.科学性原则。为了实现对民间资本的理性和科学控制, 必须坚持采取科学的手段和方法, 应用科学的组织管理方式, 依靠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对其控制手段和程序, 甚至人员, 都必须经过周密规划、反复试验、专业培训。对民间资本流动的控制还应该着眼长远, 理性审视, 而不是急功近利, 忙于一时得失, 水涨船高。以调控房地产业内的民间资本为例, 时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楼市泡沫过大, 其中有民间资本热钱涌入的因素,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为了压制房价, 挤压泡沫, 不应对民间资本采取强力的打压政策, 而是应该积极推进房产的市场化改革, 让房地产业实现最大化的公平竞争, 让“劣质”的民间资本和国有资本一起退出, 并引导那些退出的资本流向自己擅长的领域。

(三) 加强民间资本流动控制的手段

实现对民间资本的管理式控制, 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是无法清楚地区分手段的特性的, 但在理论上可以, 并且通过理论上的区分, 可以训练参与民间资本控制者的意识, 提高“控制”能力, 甚至通过理论的实践, 使民间资本流动性的控制不断得到完善。理论上, 可以把对民间资本流动的控制手段笼统地分为软性手段和硬性手段两类:

1.控制民间资本流动的软性手段。资本的流动性从根本上说, 取决于资本的所有者。资本所有者的个性爱好, 以及资本所有者的社会关系, 都可以影响资本的流动。针对这一特点, 可以通过采取教育和培训、政策优惠鼓励、资金补贴等软性手段, 引导资本流动方向。在提到的众多软性调控手段中, 教育和培训手段最不易把握和实施, 也绝不可回避。如上所述, 我国民间资本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在发展过程中又遇到了众多的挫折和艰辛, 歧视、排挤、甚至是罪恶等色彩都可以概括它的特征, 这就决定了我国民间资本天生的畸形。这里的畸形是指民间资本相对于国外私人资本, 更加具有自我保护意识, 也就更加自私、更加逐利、更加贪婪。这才导致了民间资本流向的病变特征, 比如炒房业、色情业、“造假业”等。实事求是地讲, 民间资本在这些不当行业里流动, 的确产生了巨大的增值效应, 但资本却受到了污染, 社会整体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 从而失去了安全的外部环境和长期增值的保障, 结果只能是民间资本不断外流, 是转移性的外流, 而不是投资性的外流。所以, 必须从外部体制和内心深处两方面, 清洁被污染资本, 保护合法资本, 引导剩余资本流动。关于外部体制改进方面的措施重点在硬性手段部分阐述, 这部分只谈通过教育和培训手段提高民间资本流动质量。

资本是逐利的, 这是资本的生命力, 也是资本的最大规律, 但资本的获益途径是截然不同的。事实证明, 资本的存在规律和人的生存规律是一致的, 概括起来说, 任何形式的资本都不能独善其身。解放初期, 三大改造完成后, 由于个体、私营经济被清出了社会舞台, 经济活动中资本形式单一, 缺少竞争, 社会生产力的积极性和活力受到极大压制, 物质匮乏, 人民生活窘迫。这种结果的出现从根本上分析, 完全是由于人为地导致的经济环境的破坏和经济体系的崩溃。各类资本形式就构成了社会经济体系, 每一种资本都必须在促进整体经济环境改善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发展, 进而促进社会经济活动步入良性互动的轨道。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 但不是一个被普遍认可的逻辑, 是一个急需推广的逻辑。这种只顾眼前和自我的思维, 使得本来就充满保护意识的民间资本变得近乎疯狂, 民间资本失去了理智、德性和良知, 同时, 自身风险成倍增加。比如, 温州民间资本的迪拜炒房团在一夜之间“资产蒸发就在20亿元左右”, 再比如最近国内富人的移民潮, 据2010年5月22日新华网报道“北京因私出入境中介机构协会的数据显示, 2009年中国再次掀起投资移民海外的热潮, 2009年到美国投资移民的EB-5类签证的中国申报人数已经翻了一番, 从2008年的500人上升到超过1000人”。

总之, 通过教育和培训, 提高民间资本所有者的综合素质, 包括培养他们的价值信仰、资本观念以及公共意识都势在必行。民间资本在一个地方通过破坏社会整体运行系统手段发财, 然后一走了之, 这是不道德的, 也是不能被允许的。在教育手段实施的同时, 要加强政策引导, 主要是遵守资本的增值规律, 以减免税收、提高投资补贴、其他优惠政策等手段, 引导资本流动。

2.控制资本流动的硬性手段。如果说控制民间资本流动的软性手段重在强调尊重民间资本所有者自身的投资选择性, 而控制资本流动的硬性手段则主要强调外在环境对资本流动的控制。首先是完善行业标准对民间资本的控制机制。目前我国经济领域的行业标准普遍较低, 出口型企业行业标准依据国际标准, 也只是跟随国际标准, 国内企业缺乏制定较高行业标准的勇气和远见, 对于竞争力低下的国内中小企业几乎可以说没有行业标准。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 盲目跟从GDP指标, 在实施经济调控职能时, 不讲行业标准, 这种无条件的行业投资许可对民间资本流向的控制力减弱, 受限的民间“热钱”流动性大、盲目性大, 风险就会失控, 所以要强化行业标准建设力度, 而且是一视同仁的行业标准, 对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国际资本一概平等, 让他们公平竞争, 让真正符合行业标准的资本形式进入相应行业。其次是加大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 引导民间资本理想流动, 减少其盲目性。对于民间资本“投机”渗透其中的行业, 要开展全面检查, 督促其规范资本运行模式, 提高民营企业对自身资本应用的质量和效益, 特别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 例如食品行业、能源行业以及房地产行业等, 要以保护性的严厉政策和处罚力度提高民间资本的行业自律性, 把投机性的民间资本挤出这些行业, 并鼓励支持其向更合理的领域流动。最后, 还可以通过立法提高政策优惠度、完善社会监督等方式, 促使民间资本流向非短利性的公共行业, 例如教育、医疗卫生、公益事业等。通过公共性投资, 改善整体经济环境, 提高民间资本的信誉度和公众影响力, 最终实现民间资本的最大化增值、长久化增值、和谐化增值。

对民间资本流动的控制是必要的, 但对民间资本控制的原则也必须遵守。把民间资本平等地纳入到国民经济体系中, 控制而不歧视, 控制而不压制, 控制而不打击, 控制民间资本, 让其得到健康、理性的发展, 是强化民间资本控制的落脚点和归宿。

参考文献

[1]刘兆红.民营经济信贷支持问题分析[J].中国民营经济科技, 2005 (8) .

[2]李忠波, 陈红玲.对中国民间资本投融资现状的思考及议[J].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4 (3) .

[3]介夫.关注民间资本的成长[J].资本市场, 2004 (5) .

[4]何德权, 张明善.民营风险投资环境分析[J].西南民族院学报 (社科版) , 2005 (12) .

[5]蔡恩泽.国进民退不利于经济复苏[J].经济纵横, 2009 (10) .

[6]何乐.预警“国进民退”[J].中国市场, 2009 (20) .

[7]顾荣.中国民间资本金融化研究[D].浙江大学, 2009 (6) .

[8]沈锡权, 汪林义.温州“炒团”牵动各地经济神经民资本是堵是疏[EB/OL].中国新闻网, 2007-5-25.

我国人力资本管理与控制的探讨 篇7

1 人力资本管理的涵义及其特征

1.1 人力资本管理的涵义

人力资本管理以人力资源为基础,将人的管理与经济学中资本投资回报相融合,把人视同为企业的一项资本进行管理、控制、投资,并且随时根据人力资本市场情况与企业自身预期的投资收益率等信息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管理策略,从而确保企业可以获取长期稳定的价值回报。人力资本管理是将拥有丰富实践经验、扎实理论知识、较强工作能力的人才作为资本,优化配置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实现人员价值与企业价值共同最大化,而不是将人力资本单纯地视为劳动力资源来使用。人力资本管理只有将组织价值观、人才价值观以及个人价值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实现有机统一,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人力资本。

1.2 人力资本管理的特征

1.2.1 人力资本管理的本质是对人本的管理

人本管理是指企业以人为核心进行管理,而不是以物质资本为核心。坚持人本管理主要源于以下四方面因素:其一,人作为企业的主体,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具有决定性作用;其二,新经济时代下企业不再仅仅追求物质财富的创造,而是将人作为企业最为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企业物资财富与人价值的有机融合;其三,企业不仅要重视物资财富的创造,更要关注精神财富的创造,如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等;其四,要想充分发挥人的作用,除了给予丰富的物质和金钱鼓励外,还必须给予精神激励和满足。

1.2.2 人力资本管理的关键是对能力的管理

人力资本之所以能够为企业创造长久的价值是因为人是拥有较强能力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物质却不具备这样的特质,物质尽管会被利用但是终究会有一天耗尽利用价值。众多经营成功的企业在管理中会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激发人力资本的最大能力,使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并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此外,以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管理和控制人力资本,会为人才提供充足的发挥空间,调动其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心。

1.2.3 人力资本管理的核心是潜能管理

现阶段,有些企业正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因为企业想要培养具有主动性的人力资本,从而使其为企业发展释放出最大的潜能。面对日趋多变的竞争环境,企业要想求生存、谋发展,必须将潜能管理作为未来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加以重视,目的在于利用人的无限潜能引导企业持续发展,使企业与时俱进,时刻与外部经营环境保持相应的竞争力,维持最大的竞争优势。

2 我国人力资本管理与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重视人力资本管理已经成为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形势下,企业加强人力资本管理和控制应遵循的原则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2.1 人力资源资本化原则

新经济时代下,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知识、技术与信息,而人力资本是指企业员工所拥有的技术、知识、经验以及工作能力,这正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资本。所以,企业应将现有的人力资源视为企业发展的资本进行管理与控制。

2.2 职业教育终身化原则

企业要想让人才为企业不断创造更多的价值,并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重视人才的知识更新与丰富。企业应将加强人才教育和培训作为人力资本管理的重要内容,帮助人才提高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自觉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职业教育终身化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重要策略。

2.3 管控方法人性化原则

企业人力资本管理工作者必须在了解人才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对人才实施人性化的管理与控制。企业应给予才人足够的自由度、信任度和关注度,这样才能激发人才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2.4 管控手段科学化原则

企业对人才的管理与控制从过去的经验式、被动式的人事管理方式逐步进入技术化、专业化、科学化的人力资本管理新时期。要想提高人力资本管理的有效性,就必须运用多专业的技术知识如人员招聘面试技术、员工考核技术、人才预测规划技术、员工培训与开发技术、人事诊断技术、职业生涯规划技术、激励管理技术等,实现管理与控制手段的科学化、合理化。

2.5 薪金报酬绩效化原则

人力资本管理的目的在于使人才和企业共同实现价值最大化,这就需要对人才实施激励制度,使其成为人才努力创造价值的动力。在传统的薪资制度中以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确定薪资水平,而人本管理观念下的薪资制度应是将人才为企业创造的实际价值作为确定薪资水平的重要标准,将人才的工作绩效与企业业绩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激发人才工作的热情,形成强烈的工作责任感,从而为企业发展倾尽全力。

3 我国人力资本管理与控制的策略

3.1 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本理念

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管理的重要性,将人才视为企业资本,通过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本管理方法提升人的价值。首先,企业管理者必须正确看待人才,将人才置于保值增值的主体地位,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人力资本增值方面;其次,企业应以投资的心态正确看待人力资本增值问题,将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作为投资事项,使人才成为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资本;再次,企业应建立一套促进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长效机制,关注人力资本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尤其要重视潜能的管理,促使员工形成自我激励的良好工作品质,在不断建立新目标与实现目标的良性循环中处于自主管理状态,从而成为助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2 建立人力资本激励制度

现代企业应建立健全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以完善人力资本管理与控制。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的收入分配方式主要包括年薪制、员工持股制、股票期权制。

3.2.1 实施年薪制

年薪制是指企业在年初通过对目标业绩评价和职务期望评价而确定企业家年收入额的薪酬激励制度,该项制度适用于拟改组或已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激励对象为企业家。企业家年薪分为基本薪金和风险薪金两部分,前者是根据企业经济效益和当地消费、生活水平而制定的基本生活保障金;后者是根据企业家的责任、承担的风险和企业经济效益而确定的风险收入。企业应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前提下实施年薪制,完善对企业家的经营约束机制,使年薪制充分发挥激发企业家经营管理能力和潜能的积极作用。

3.2.2 采用持股方式

依照分红股、出资认股或按劳折股的方式让人力资本所有者用持股方式体现人力资本的价值。这种薪酬激励制度适用于拟改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该项激励制度的涵盖范围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普通工人。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公司可以根据个人对公司发展的贡献和作用大小确定长期性持股份额,其中应对管理人员持股进行必要的限制,即管理人员在调离本公司后的一定期间内不允许转让股份,以达到规避经营者短期行为的目的。将持股方式运用到企业人力资本管理与控制中,一方面可以促使职工与企业达成共同的奋斗目标,形成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在不增加现金流出的情况下实施激励措施,有助于企业节省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3.2.3 实行股票期权制

公司制企业可以对经营者、高级技术人员实行股票期权制,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股票期权是指在公司激励制度下和薪酬体制下,公司董事会、股东授予经营者、技术骨干等雇员,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以某一特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公司股票的权利。它是一种长期激励机制,使享有此项权利的经营者可以获取更为丰厚的收益,以此来激发经营者将所有精力集中于提高经营业绩上,同时也约束了经营者不正当的经营行为。当前,股票期权制已被我国上市公司广泛采用。

3.3 营造人力资本管理与控制的良好环境

企业发展的内部外环境对于实施人力资本管理与控制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应当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促进我国人力资本管理与控制的科学化、高效化。首先,企业要将企业文化作为人力资本管理的坚实基础。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秉承优良传统和观念而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道德行为准则和经营宗旨。良好的企业文化离不开领导的创造作用,并且与职工的文化修养、技术能力以及企业制定的激励机制息息相关。企业应重视企业文化的创建,促使员工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人力资本管理与控制奠定思想和精神基础;其次,政府应建立健全保障我国人力资本管理的法律体系。在法律上予以确认人力资本的合法地位,各地方政府应积极在法律权限允许范围内制定与本地区相适应的行政法规,规范人力资本管理。国家应加强人力资本市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同时,国家还要妥善处理合同法、公司法、金融法、经济法、税法中人力资本管理的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

3.4 协助企业员工规划职业生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必须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工作。人力资本管理将培训员工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对员工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和教育,使员工获得更多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使员工能够具备终身就业的能力,从而实现了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双赢。因此,企业应以未来发展的需要为依据,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培训体系,并为员工制定各种培训计划,将重点放在提高员工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方面上,以此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4 结语

总而言之,树立人力资本管理理念,加强人力资本管理与控制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客观要求。我国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制定长效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从而为提高人力资本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性提供坚实保障。

摘要:新形势下, 人力资本所承载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 人力资本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实施高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此现状, 本文从人力资本管理的涵义以及其特征入手, 对我国人力资本管理与控制应遵循的原则进行分析, 进而对加强人力资本管理与控制的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人力资本管理,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吴裕民.人力资本管理的科学内涵与相关启示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 (6) .

[2]肖元真, 黄如进, 谢连弟.我国人力资本理论的实践与创新探析[J].西部大开发 (中旬刊) .2009 (11) .

[3]肖元真, 刘丛生, 刘真亚.论我国人力资本的管理创新和模式再造[J].探索.2008 (3) .

资本经营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篇8

一、并购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

并购的财务风险涉及价格风险、流动性风险和融资风险等方面, 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应该从以下方面展开:

1. 价格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由于收购市场的竞争性质, 要求收购方股东对目标企业价值进行科学地分析与评估, 而且对本公司的价值也必须有理性的自我评价, 确定合理的交易价格和支付方式, 从而为公司管理部门和董事会提供一个迅速可靠地对接管式收购作出反应的基础, 在谈判中居于有利地位, 并带来巨大收益。

2. 流动性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在实际的并购业务中, 真正要考虑投入的资金, 除了用来偿还长期债务外, 往往还必须投入短期资金, 以偿还短期负债或充当营运资金。只有这样, 才能使并购后的目标公司进行正常营运或提高效益, 对这些问题, 收购前须审慎评估。评价一项并购活动是否成功, 最直接的标志就是考察公司并购后的价值是否超过了并购前的价值。

3. 融资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融资风险主要是指不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保证并购顺利完成的风险。如何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筹资渠道在短期内筹集到所需的资金, 是关系到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在实践中, 由于收购者的动机不同以及目标公司自身收购前的资本结构不同, 造成收购时所需的长期资金投入与短期资金投入有不同的比例。

综合来看, 并购常常涉及大笔资产转移的重要项目, 为此需要相应的理财手段相配合, 尤其作为收购者为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在收购企业之前便制定出资产重组计划以及与公司发展战略等相关的理财手段。常用的理财策略手段有套利出售和撤资方式等。套利出售是收购者完成购并后, 应妥善处置被购并企业财务, 对流动性不同的资产区别对待, 诸如短期投资较少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 便于买方融资和进行财务处理, 而长期投资则因周期长, 流动性差将会带来较高的财务风险。撤资方式是在某些情况下, 整合的结果与原来设想制定的战略规划差距较大, 或者因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而使购并的目标不能实现, 此时, 收购者可以考虑运用相应的撤资方式, 以防范财务风险。撤资方式的运用之一是公司分割, 同时允许外来资本介入用权益转让的方式将公司股票按股东的出资比例进行分配, 之二是资产出售, 以减少财务风险。

二、资产重组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

资产重组财务风险往往表现为由于股权转让、债务重组、资产剥离和置换等给重组方造成由于资本结构改变而导致财务成果发生变化的不确定性。资产重组的财务风险防控主要建立在以下基础上:

1. 充分的自我评估。

企业自身实力的评估是资产重组的基础。企业自身评估主要包括企业目前资金实力、经营能力、利润率高低、所处行业发展状况、本企业发展前景预测和发展战略的制定。企业应根据自身资金实力选择自身资金所能承受的降低资金成本、改善资本结构的资产重组方式, 以防范和降低未来财务风险。

2. 全面的资产评估。

对资产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作出正确判断企业在资产重组时, 首先应进行资产评估, 公司应在充分占有资料信息的情况下决定采用何种方法进行资产评估, 合理的资产评估方法及其由此决定的资产价值影响到企业资产重组的财务效果和经营效率, 并对企业财务风险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3. 合理的筹资方式。

许多重组方式要求企业借入款项或发行股票进行筹资, 并将所筹资金用于资产重组, 由于筹资往往影响到资本结构, 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所以筹资方式的比较和选择对于防范资产重组的财务风险是很重要的。

鉴于资产重组存在的风险, 笔者认为资产证券化是资产重组中较好的一种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是一种资产收人导向型融资方式, 即资产证券化是资金需求者凭借一部分资产的未来收入能力来进行融资。其优点是融资风险小, 应用范围广。资产证券化通常是将多个原始权益人所需融资而提供的资产集中成一个资产池进行证券化, 这种组合的方式能够使风险更小, 成本进一步降低, 所以, 资产证券化的应用范围很广。资产证券化也是一种表外融资方式。在资产重组中的债转股方式中, 由于被证券化资产已经以真实出售的方式过户给了SPV, 原始权益人已放弃对这些资产的控制权, 因此, 原始权益人可以以表外方式来处理资产证券化交易。资产证券化能改善资产流动性, 加强企业财务实力, 同时也使企业完成了一次长期资产向短期资产的转换, 因而改变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 在获得了所需融资后, 并未增加负债率。

三、股份制改组中的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

相对于新建企业而言, 股份制改组更为复杂, 它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特有方式。企业股份制改组涉及组织结构变更、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与分割及内部管理制度创新等诸多方面, 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工作。

在股份制改组中, 应注意以下几个财务问题:第一, 清产核资和产权界定问题。第二, 资产评估问题。第三, 债务安排问题。第四, 资产剥离问题。

四、结语

资本经营属于交易型策略, 可以使企业资本快速扩张或收缩, 从而优化资本结构, 提高经济效益, 它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但是其中的财务风险防控确实是一个影响运作成败的关键因素, 今后并将长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摘要:资本经营的手段可以分为资本的流动和重组,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方式有并购、重组、股份改组等。本文主要讨论不同形式资本经营手段下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

关键词:资本经营,财务风险,防范,控制

参考文献

[1]、贺海虹:《论资本经营财务风险》, 《现代商业》2009年第12期。

资本控制 篇9

一、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模式研究

(一) 人力资本价值评估方法的现状与问题。

人力资本价值不是静止不变的, 而是处在一个具有能动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中, 价值评估的复杂性和难度远远超出其他资产评估。现有理论关于人力资本价值的评估有定性和定量两种。近年来, 由于定性评估理论已基本达成一致, 国内外学术界对人力资本价值评估的研究成果大都集中在定量评估方法。本文也主要对人力资本价值的定量评估方法进行探讨。目前, 国内外学者提出的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方法主要有成本法和价值法两种。

1.成本法。人力资本是由投资形成的。没有投资就不会有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于人力的投资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是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培训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等。成本法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布鲁梅特、弗兰霍尔茨和帕利1968年提出的历史成本法, 用企业取得、开发、维持人力资源时发生的实际支出来计量人力资源成本。弗兰霍尔茨1974年提出重置成本法, 计量企业在现时条件下重新取得或通过培训取得与现有职工的技术水平、素质和工作能力相当的职工所发生的全部费用, 或者是现时条件下取得和培训符合特定工作岗位要求的职工所应发生的全部成本。安吉尔的加工成本法, 将人力资源价值的形成过程视为“加工”过程, 人力资源的价值就是将一个人培养到能创造价值为止的整个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的价值。以成本法评价人力资本存量比较简单、方便, 但是, 该方法存在着重大的缺陷: (1) 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个体之间具有差异性, 对不同的个体进行等量的投资, 也会因个体的天赋、智力、能力以及努力程度的差异而使各个主体的人力资本存量不同。 (2) 忽视了资本收益性。成本法核算的是人力资本的形成成本, 不代表人力资本创造或能创造的价值。 (3) 忽视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持续性。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只有不断进行投资, 人力资本才可以避免资本存量减损、贬值的风险。同时, 人力资本投资的持续性又会带来资本存量的提高和价值上的增值, 成本法的计量不能反映这种资本的动态生长过程。

2.收益法。收益法根据企业未来的收益, 并按人力资本对该收益的贡献率来计量人力资本的价值。这种方法考虑到了人力资本的主动资本特性, 并将未来收益资本化, 能够较好地反映人力资本的价值。经济价值法将企业未来收益折现, 按照人力资源投资比例计算人力资源价值。有学者在借鉴经济价值法的基础上进行两方面的改进:一是以净产值替代盈余来反映人力资源的价值, 二是将全部净产值的现值总额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工资报酬折现法, 将一个职工从录用到因退休或死亡停止支付报酬为止预计的工资报酬按一定贴现率折成现值, 作为人力资源价值。随机报酬法, 将个人在有限工作年限内服务于某一组织一系列岗位上的价值, 按其离职可能性进行调整并加以折现汇总作为人力资源价值。近年来, 人力资本价值理论在我国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笔者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一个新的人力资本量化模型。

(二) 人力资本量化模型的提出。

马克思将人的劳动分为社会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认为人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人通过社会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实现自我价值交换和为企业创造剩余价值。因此, 人力资本价值就应该包括补偿价值和剩余价值两个部分之和, 补偿价值为基本工资, 剩余价值为人力资本创造的收益。根据马克思的理论, 借鉴其他学者提出的方法, 本文建立如下人力资本量化模型。

模型假设:1.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在调整劳动力价格的效用上充分有效, 使劳动力价格充分反映劳动力的智力体力预期在相关领域所作的贡献价值。2.短时期内员工在既定职位、工资条件下, 其人力资本价值相对稳定。3.员工任职期间发生职位调动、加薪等事件将对员工人力资本价值产生影响, 需重新计量其人力资本价值。4.为计算方便, 假设基本工资按年发放。5.员工以人力资本出资后, 会向企业承诺达到一定的业绩指标或管理水平, 企业据此制定短期内的股利政策, 假设总股利为D:

其中:V:人力资本价值;w:员工基本工资;R:折现率, 一般选用资本市场上的报酬率;n:员工从开始年度到离开所在岗位的期望年限;G:物质资本价值。

该模型的不足之处是仅适用于短期的人力资本价值估量, 需要定期对公式中的股利进行调整, 并相应调整人力资本的出资额;另外人力资本的折现率取的是资本市场的报酬率, 但实际上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由于存在形式与增长方式的不同, 报酬率会有所差异, 这也是公式有待改进的地方。

二、人力资本出资风险及风险控制

(一) 人力资本出资风险。

人力资本的计量和风险承担方式一直是人力资本股份化的两大基本问题。按照《公司法》的规定, 注册资本金具有资本担保的作用, 因此人力资本出资者也有义务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人力资本出资对企业造成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本具有强烈的人身依附性, 其价值是无形的, 如果企业发生亏损, 要按照原始的股权结构来偿还债务, 由于人力资本的专用性, 债权人既不能直接让人力资本所有者服务于债权人, 也不能通过变卖人力资本所有者来进行债务的清偿, 这时如果人力资本所有者没有足够的私人财产做担保的话, 他们的偿债功能基本为零, 这对于债权人来说具有很大的风险;同时, 由于人力资本所有者偿债能力低, 偿债责任就只有转移到物质资本所有者的身上, 无论物质资本出资者是否愿意承担人力资本出资者的连带责任, 都会给物质资本所有者带来极大的压力。二是人力资本出资存在道德风险。在企业的管理经营活动中, 人力资本所有者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他们有可能产生惰性或工作积极性低下, 导致人力资本贬值, 偿债能力降低。此外, 人力资本所有者还很有可能将人力资本运用于其他与本企业从事相同或相似活动的企业, 会产生企业核心机密泄露的风险, 最终给物质资本所有者和债权人带来风险。

(二) 风险防范措施。

为了规避人力资本出资风险,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把握人力资本的特性, 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本评估制度。通过立法确定人力资本的评估主体、评估程序和评估监督。评估主体可以是专门的验资机构, 也可以是全体股东。评估程序主要是通过公开来确保公正公平。评估监督主要是确立评估人的责任。在建立全国性的人力资本评估规则时须遵循两大原则。其一, 强制性评估原则, 即以人力资本出资必须由法定的评估机构依法定规则进行评估, 不允许当事人以自治契约的形式自行评估。其二, 评估因素法定原则, 即必须以行政立法形式确定评估人力资本所依据的各种因素或参数, 使人力资本价值评估方法规范化。在现有的出资种类中, 无形资产同样是具有未来生产意义的, 他们的现存价值及对企业的未来价值同样具有不确定性, 可能受市场环境和同类技术开发的影响。对人力资本的评估规则, 可以借鉴无形资产的评估办法, 并结合人力资本的特殊性要求。同时, 由于人力资本具有动态性特点, 其价值评估也应是动态的, 法律应当设计一个“重评估机制”, 即规定经过一定年限经出资人请求可对其人力资本重新评估。

2.设计合理的责任制度。针对人力资本出资存在的风险, 应当建立以下责任制度加以防止与克服:

(1) 人力资本出资者的责任。一是针对人力资本出资贬值的人力资本所有者有出资填补责任或强制减少及注销其股份的责任。二是针对在公司清算时人力资本不能变现, 要求人力资本所有者承担相当于剩余年限人力资本使用价值的债务清偿责任。三是针对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人身不可分离而受到健康、意外风险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要求人力资本所有者承担强制人身保险责任, 该保险应以其人力资本折股价值为投保额, 以公司为受益人。

(2) 法律不宜禁止人力资本的多次出资, 即人力资本所有者可以同时对一个以上企业出资。但是, 人力资本出资者兼具公司劳动者和公司股东身份, 公司利益与其人力资本的使用密切相关, 因此人力资本出资者应承担竞业禁止义务, 即不得以其人力资本向与其所出资公司的业务相竞争的企业出资。

3.人力资本股份化过程中可采用虚拟股份的方式, 即人力资本按其价值入股, 但其股份价值并不计入公司账面资产, 只作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共享企业收益的比例依据, 可以人力资本方与物质资本方的协议形式存在。而公司亏损乃至破产清算仍以其物质资本量为限。这样, 当公司面临严重经营风险导致破产时, 人力资本只需按其持股比例承担物质资本亏损的份额, 向物质资本方提供补偿。通过这样一个机制达到无限风险和有限风险的结合, 使人力资本在有限风险的框架内承担无限风险, 又缩小了人力资本承担的风险量。而对于物质资本投资者则让渡了部分风险, 也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

4.对于人力资本的转让, 从保护债权人和其他出资者的角度, 可以由法律规定, 对于人力资本出资的应该在出资后一段时间内不允许转让, 而这“一段时间”的长短可以由公司章程自行规定。

资本控制 篇10

一、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金字塔结构及其功能

(一) 金字塔结构

内部资本市场最早存在于M型企业之中。M型组织结构即事业部制, 其特点是单一法人, 因此M型企业内部资本运作存在于企业事业部之间。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自改革开放以来, 国有企业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 到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经历了放权让利、两权分离、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经济责任制、“利改税”以及股份制改造多个发展阶段。国有企业的改制路径决定了国有上市公司和母公司存在“天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民营企业通过买壳上市, 形成了“事实性”的企业集团或者系族集团。因此, 在我国, 内部资本市场不仅存在于传统的M型企业和纯粹的企业集团之中, 而且更多地存在于“事实性”的企业集团之中, 控股股东通过各种方式在上市成员企业之间、上市成员企业和非上市成员企业之间进行大量的内部资本配置。

在我国, 企业集团普遍采用金字塔式的股权结构。深交所胡经生2007年的一份内部研究报告统计指出, 2007年深沪证券市场共有各类“系”123个, 涉及上市公司367家, 占同期深沪上市公司总数的27%。实际控制人与上市公司之间至少有一个中间层级, 一般为两到三个层级, 少数“系”的中间控制层级达4层 (胡经生, 2007) 。本文依据内部资本市场层次和运作主体的不同, 界定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外延与边界, 如图1所有示, 内部资本市场存在于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企业集团终极控制人与子公司之间的内部资本市场, 它是整个企业集团的核心, 控制着整个企业集团的运作。第二层是由终极控股股东绝对控制的非上市成员企业, 这一层次的非上市企业成员众多, 彼此之间关系错综复杂, 由于非上市企业信息不对外披露, 因此, 这一层次内部资本市场运作具有很强的隐秘性。第三层是终极控制人控制的上市公司与非上市成员企业, 上市公司往往由第二层的非上市企业及终极控制人联合控制, 由于上市公司是连接外部资本市场的重要窗口, 第三个层面的内部资本市场成为企业集团内部资本运作的主要平台。第四层是上市公司与其子公司之间的内部资本市场。无论是企业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内部资本市场、集团内子公司与其他关联企业之间的内部资本市场、还是上市公司与其子公司的内部资本市场, 都围绕上市公司进行资本配置活动。

这种具有层次性特征的金字塔股权结构存在三个显著特点:第一, 存在一个实际控制人在内部资本市场中居于支配者的地位。在实际控制人的主导下, 与外部资本市场通过资金交换配置 (如图1右半部分所有示) , 在各个成员之间进行资金配置。第二, 终极控制人在企业集团内各个成员中的利益关系不一致。越是处于金字塔下层的公司, 终极控制人的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分离程度越大, 这也意味着终极控制人在上层企业中的股权更大, 有动机从下层企业转移资源到上层企业中。第三, 企业集团复杂的层级结构为终极控制人借口集团战略需要, 运用内部资本市场的各种隐秘的渠道进行利益输送提供了方便。

(二)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功能

内部资本市场具有层次性, 不仅在总部层面存在内部资本市场, 而且在子公司层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内部资本市场。而且不同层次的内部资本市场存在不同的运作主体。内部资本市场的层次和运作主体, 直接影响到内部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和内部资本市场运作的主要目的。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配置的功能取决于内部资本市场的层次和运作主体的利益导向。不同层面的内部资本市场有不同的运作主体, 运作主体的不同, 内部资本配置范畴、运作方式和目的都会不同。不同的层次和主体会导致不同的内部资本配置结果。例如, 如果内部资本运作的主体为终极控股股东, 由于所有权和现金流权的高度分离, 内部资本市场可能会沦为终极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输送的场所;以企业集团作为主体的内部资本市场, 内部资本运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升配置效率以提高整个企业集团整体的价值, 是基于整个公司战略层面的财务战略;上市公司内部的资本配置可能就会以上市公司的利益为导向。

二、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控制特征分析

公司控制权是公司治理理论的核心问题, 而股权结构很大程度上是公司控制权配置决定因素, Johnson和La Pota et al. (2000) 指出, 当一个国家的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时, 公司所有权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和转型以及新兴的市场经济特征等方面的原因, 我国企业集团有着不同于西方国家联合大企业的独特而又复杂的股权结构和控制权结构, 使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股权结构和控制权结构具有如下典型特征:

(一) 股权结构特征

在市场化改革的初期, 国有企业是我国的主体经济组织, 早期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由原有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因此大部分上市公司附属于企业集团之中。对于上市公司的股权安排具有多种分类方式。按所有制形式, 分为国有股和非国有股;按照股权性质, 分为法人股和非法人股;而按照流通性, 可以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

(1) 上市公司股权流动性特征。从表1可见, 我国上市公司非流通股逐年成下降趋势, 相反流通股成上升趋势, 非流通股由2003年的64.60%下降到2010年的23.82%, 流通股则由2003年的35.40%上升到2010年的76.18%。特别是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 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发生急剧变化, 非流通股由2008年的55.85%下降到2009年的30.73%, 进而到2010年的23.82%。在非流通股中, 国有股占的比例最大, 即使是2010年国有股占非流通股的比例仍为75.99%。

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注:为沪深A股和中小板块每年年末数.

(2) 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持股特征。从表2可见, 各年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均值都超过了36%, 超过了30%的相对控股的经验比例, 而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只有16%左右。总体而言, 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制衡度比较低, 股权结构高度集中, 表现出“一股独大”的特征。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仍然是国家主导型的。而且大部分上市公司附属于企业集团之中, 集团公司为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比重最大。从我国的发展现实看, 可以肯定地说,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可能达到如Berle和Means (1932) 所描述的英、美模式下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模式。

在上述基础上, 进一步采用2010年底我国1919家上市公司 (包括沪深A股和中小板块) 为研究样本, 对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总和的区间分布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结果见表3和表4。截止2010年底, 我国上市公司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在50%以上的公司数量占公司总数的56.23%, 其中, 第一大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的上市公司比例达22.51%, 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一股独大”式的股权高度集中特征, 它有别于英美式的股权分散模式, 也不同于德日式的交叉持股的股权集中模式。

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表中数据为为沪深A股和中小板块每年年末数。

数据来源:根据CSMAR的股东数据库计算整理

数据来源:根据CSMAR的股东数据库计算整理

(二) 控制权配置特征具体如下:

(1) 大股东超强控制。从表1、表2和表3和表4综合看出, 我国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东中的国有股东占据着绝对控股的地位, 掌握着控制权。由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值达到36%以上, 而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只有16%左右, 因此, 股权制衡我国上市公司很难发挥作用。独特的股权结构决定了我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超强的控制权, 第一大股东凭借其在股东大会上拥有的重大决策权掌控公司的经营方向, 同时, 依靠其在选举董事上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控制董事会, 掌控公司的战略决策和日常运营。因此,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具有向大股东高度集中的特征, 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的超强控制之中。

(2) “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内部人控制”是指由于企业外部成员 (股东、债权人) 监督不力, 企业内部成员 (经理人) 掌握了企业实际的控制权。从理论上分析, 在分散的股权结构条件下, 中小投资者在实施监督时倾向“搭便车”, 公司管理层拥有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从而引发内部人控制, 造成对整个股东群体利益的侵害。在股权集中的情况下, 由于大股东有很强的动力和能力监督公司管理层, 因此, “内部人控制”很难形成, 但从我国的实践上看, 在股权高度集中的上市公司中“内部人控制”现象仍然非常严重。王韬和李梅 (2004) 选取的76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现象相当严重, 平均内部人控制程度达到68.05%。

青木昌彦 (1995) 指出, 内部人控制是体制转轨过程中所固有的一种潜在可能。我国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 由于国有股代表缺位, 董事会成员拥有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双重身份, 在这种情况下, 经理人被赋予了控制权, 从而形成内部人控制的状况。而且在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安排和治理结构下, 大股东代表与上市公司内部人身份高度重合, 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在股东单位相互兼职的现象非常突出, 客观上使得上市公司的董事具有了双重任职和双重身份, 成为了拥有实际控制权的内部人。从表5可以看出, 董事会规模平均为9.65人, 在第一大股东任职的董事平均2.63人, 董事长在第一大股东任职比例平均66%, 总经理在第一大股东任职比例18%。表5的数据有证实了这种内部控制人现象。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国泰安数据库整理。

(3) 终极控制特征明显。从表6可知,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流权平均33.53%, 控制权平均39.27%, 分别高于它们相应的中值, 而现金流权与控制权比例的均值达到1.45。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很大。刘芍佳、孙霈和刘乃全 (2003) 应用终极产权论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控股主体重新进行分类, 结果发现, 中国上市公司实际上由政府控制, 政府控制的比例达到84%, 而非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比例仅为16%。王化成等 (2007) 认为, 按照终极控制权的传导机制, 终极控制人才是实际掌握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政策的真正主体。综上, 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明显的终极控制特征。

三、结论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金字塔结构及其功能, 然后对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股权结构特征和控制权特征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研究表明, 中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股权结构表现出“一股独大”式的股权高度集中特征, 而控制权结构表现出大股东的超强控制和内部人控制并存的现象, 同时呈现控制权和现金流高度分离的终极控制特征。

参考文献

[1]胡经生:《“一控多”公司:实证分析与理论解释》, 《证券市场导报》2009年第8期。

[2]Johnson S, La Porta R, Lopze-de-Silanes F, Shleifer A.Tunneling.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

[3]Berle.A., G Means.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M].NewYork:Macmillan.1932.

[4]王韬、李梅:《论股权泛化条件下的内部人控制》, 《金融研究》2004第12期。

[5]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和银行的作用》.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上一篇:贴现现金流模型下一篇:安全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