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存款结构分析

2024-09-14

商业银行存款结构分析(精选8篇)

商业银行存款结构分析 篇1

银行半年报背后猫腻:有办法让不良贷款隐身

银行们出半年报,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贸易商林总却在其中找到了一条“掘金密道”。林总自称利用银行缺存款,拿着1000万本金在两家银行间周转,半个月无风险套利了逾13万元。最后林总本金和收益全部到手,而某家银行却因林总的周转,在账面上多出了整整5000万存款。

报表季里,和林总一样忙得不可开交的,还有分管着某银行分行信贷管理业务的赵某。为了能够压低账面上的不良率、控制报表里头的房地产类、平台类贷款不超过总行要求的“限额”,他必须找资产管理公司或同业来代持,让资产暂时“消失”,待6月30日一过,再通过某种回购设计把这些资产背回来。

让报表数据平滑,让不良贷款“可控”,银行业报里的小动作微调年年有,这似乎也算是行业里公开的秘密。

明明只有1000万的林总是怎么“贡献”出5000万存款的?赵某又是如何让一批贷款从报表里匿迹的?《第一财经日报》为你揭秘银行半年报背后的那些“猫腻”。

银行主动营销的“套利”

林总的故事还得从他收到的一条手机短信开始。

“尊敬的客户,我行目前保本保收益的结构性存款收益率4.6%,现阶段市场贴现利率维持在年化4.1%左右,收益空间能保证在50BP左右。我行可将结构性存款质押开立银票供您贴现,银票面额可以是结构性存款金额加上到期收益。”林总把手机推到记者面前,发件人是他有多年业务关系的一家股份制银行(下称“A银行”)支行长。

彼时正是6月中旬。一方面,对银行而言,“6·30”月末大考近在眼前。本报记者曾在采访中听闻,自从有了存款偏离度指标,原本基层银行的年末、季末拉存款冲时点的冲动虽然得到遏制,但个别仍缺存款的银行,也会把冲时点行为提早和拉长,不再是等到月末最后几天开始行动,也正是因此,自6月中旬开始,A银行的存款和市场“贴现”利率之间,就产生了倒挂。另一方面,对林总而言,6月股市大跌让他有另觅稳赚不赔生财之道的冲动,用他的话说,那条短信算是“撞在了枪口上”。

林总很快从股市撤出了1000万现金,去A银行找了那名支行长。这单业务的具体做法是,林总在这家支行存下1000万半年期的结构性存款,年化收益4.6%。为了让林总能够套出资金,A银行再给林总开具半年期银行承兑汇票(下称“银票”)。

在这里,林总和银行都几乎没有风险。林总在A银行的结构性存款一般都能做到保本保收益;而A银行虽然开出了银票,算是给了林总授信,但林总有相当金额的结构性存款作为全额质押。这单银票,没有风险敞口。

最值得推敲的一点是,A银行的主动营销在林总看来“很到位”:开出的银票面额不是1000万而是1023万,亦即把半年期结构性存款的到期收益一起提前开出——“贴心”到不让客户垫付贴现成本。

有了A银行的1023万银票,林总很容易在市面上找到可以提供银票贴现的机构或个人,彼时的贴现价格大致在年化4.1%。也就是说,林总的银票一个转身就可以全额再变成现金,贴现成本约20.5万(半年期)。这样一来一去,算大账,林总净赚2.5万。

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贴完银票的林总可不愿这条掘金密道是一锤子买卖。他拿着贴现到手的1000万又回到了A银行,重复上述业务。就这样,在6月末的两个星期,林总(用他自己和他实际控制的关联企业名义)循环操作了5次,最后一次A银行给出的结构性存款收益率升到了4.8%。林总一共套得无风险收益逾13万。

账面上奇妙的5000万

林总的5趟套利,每次都在A银行存下1000万。这切换到A银行的视角,账面上存款就多出了整整5000万。据记者后续采访所知,林总不是唯一一个接受此营销的客户,这家支行也不是这类业务的原创者,这是该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内部通知的营销计划。

颇有意思的是,在得知林总的故事后,记者在一次金融圈的饭局上遇到了A银行一名分行业务人士。记者忍不住问及此项营销,该人士不仅表示知情,还称他们“也是从同业那里学来的”,且一旦有结构性存款和市场贴现利率倒挂出现,都可以开始营销。而在同一饭桌上,另一小银行分管信贷业务的人士听得津津有味。他称此业务思路很有参考价值,“我们行也可以推广推广”。

细究这一业务,值得追问的,不只是A银行账面上那奇妙的5000万,还有林总5次开具银票背后所需提供的“贸易背景”显然也是虚假的。而根据现行《票据法》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

央行[微博]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人民币(6.3955, 0.0000, 0.00%)存款增加11.09万亿元,同比少增3756亿元;6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31.83万亿元,同比增长10.7%。

续贷“利息本金化”

报表季里,和林总一样忙得不可开交的,还有分管着某银行分行信贷管理业务的赵某。拜访一些能帮忙“藏贷款”的“合作机构”,为一些已经还款无力的贷款企业续贷并将“利息本金化”,用足逾期90天让一些实际已该划入不良的贷款仍在“关注类”里头,是赵某每个年末、半年末的常规动作。

赵某管这项工作叫“平滑术”。“不良率上升是一个趋势,但我们要‘控制’它慢慢上升。”他说。

而事实上,不少银行在分、支行层面所面临的情况是,上级行往往明里暗里都给出了不良率“红线”指标。所谓“红线”,即一旦不良率跳涨超过指标,主管行长就可能遭遇“就地免职”或“专职清收”。

“时间换空间”是信贷管理人士都明白的一条不良率控制思路。这几天记者在坏账快速抬头的珠三角采访,对某大行广东省分行风控条线人士的一个比方印象深刻。他说,管坏账犹如管一个ICU病房,心里很清楚很多病人只要氧气管一拔肯定会死,氧气管就好比是续贷,给多少重危病人接氧气管能直接决定当期暴露多少不良,大家都在面临一个平衡问题。

赵某的想法与之类似。他的一种做法是给还本付息均无力的贷款客户以续贷“利息本金化”的解决方案,即续贷出原贷款额度的110%,其中多放的10%贷款,是让对方足以支付未来一年的利息,保下这笔贷款在未来一年都不会跌入不良。

赵某的另一种做法是在五级分类里寻找空间。由于贷款逾期90天才会被硬性规定计入不良贷款,因此“用足这90天,只要能放‘关注类’就放‘关注类’”,是赵某的应对之策。

赵某说,当贷款客户欠息即将满三个月时,会要求支行长负责盯客户“无论如何先还上一个月的欠息”,即促使逾期期限从即将满90天缩短到60天,而贷款的本金偿还则可通过借新还旧予以拖延,以此保住这笔贷款不至迁徙入“后三类”。

也是出于这一逻辑,业内观点往往认为看银行半年报表时,关注“逾期”指标比“不良”指标更具说服力,逾期减值比也更能反映银行的资产风险情况。

银监会近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半年末,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余额71.7万亿元,其中正常类贷款余额69.1万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2.65万亿元。商业银行半年末不良贷款余额1.09万亿元,较一季度末增加1094亿元;不良率1.50%,较一季度末上升0.11个百分点。

会隐身的不良贷款

上述这些做法,是让贷款不进入不良。而对于已经在“后三类”的贷款,赵某表示他仍有办法让这些贷款“出表”。

“我们就找过资产管理公司或是一些指定的关联公司,暂时接盘我们的不良资产。等报表做好我们再把这些资产‘收’回来。”

赵某介绍的做法是,银行会先给代持方授信,再由代持方用这些资金受让银行打了包的一批不良资产,这其中会有某些类似于回购条款设计,受让方相当于一个不承担风险的通道,实际拿着银行准备的钱买走了银行要出表的资产,一段时间以后银行再收回资产、代持方收回资金并还上银行授信。而这一来一去两次兑价中会有一定差额,相当于代持方获得1%~2%的通道费用。

赵某补充,这种“出表”的办法在报表季不仅可以用来“藏不良”,还可以用来“控限额”,比如一些房地产类贷款、平台类贷款或银票占授信比例超过了一定上限,都可以找“合作机构”代持,有时候“合作机构”包括银行同业。

不过,出于银行出账往往比较麻烦,赵某说,实际操作中还可以找一个贷款企业居间。比如,银行会让某需要大额贷款的企业(大多为房地产企业)提前使用授信额度,再由企业把这笔资金转给上述代持方,代持结束后,资产回到银行手中,资金则回到居间企业手中。

不少企业愿意配合银行这样做,是因为,一来,他们相当于提前锁定了贷款额度,二来,银行会在整体贷款利率上让1到2个点,这个差额往往相当于在资金不受企业实际使用的那段期间里,利息还是由银行支付的。

商业银行存款结构分析 篇2

存款保险制度又称存款保险体系, 是指国家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 而建立的一种在银行因意外事件破产时进行债务清偿的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有显性 (explicit) 和隐性 (implicit) 之分, 前者是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 当参加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倒闭时, 在何种情况下存款人会受到保护以及何种保护。如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Glass Steagal Act) 设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后者则多见于发展中国家或者国有银行占主导的银行体系中, 没有以法律形式正式规定或由保险机构提供保险, 但往往在事后有政府或者中央银行提供兜底, 实际上是由国家财政 (国家信用) 或者中央银行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如目前中国和一些转轨国家的银行体系。从现实情况看, 银行危机引发的巨大溢出效应使得越来越多国家倾向于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据IADI统计, 截止到2006年10月全球已有95个国家正式实施这一制度。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为了进一步稳定存款人信心, 增强银行系统稳定性, 中国有望在未来几年推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本文无意于讨论存款保险体系的制度设计和相关性问题, 而是借助博弈论中新发展起来的进化博弈分析框架, 对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对大银行和小银行竞争格局的影响进行研究。进化博弈作为博弈论的最新研究领域, 是针对有限理性行为人所组成的群体, 在多次博弈情况下研究策略行为的进化稳定性。在本文中, 借助进化博弈的分析框架, 分析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对对大小银行竞争格局的影响。模型的结论表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为小银行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深具市场竞争意识和较高业务效率的小银行期望参加参加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而大银行由于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处于优势地位, 无激励参加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甚至会阻挠该制度的建立。

在本文中, 大银行指中、建、工、农、交行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 小银行指以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代表的中小信贷机构。大银行的显著优势在于庞大的资产规模和政府的强力支持, 小银行则在业务创新和竞争意识上处于领先地位。在目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 政府由于能够救助银行体系的财力有限, 出于对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考虑, 在发生危机时倾向于支持大银行, 而对小银行则支持不足, 这些可从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基金会的倒闭风波中政府的态度和措施得到验证。小银行虽然具有效率优势, 但由于政府支持不足, 难以获取存款人信任, 在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政府救助的范围和责任, 增强了存款人对小银行的信心, 使小银行可以在同等基础上与大银行展开竞争。因而, 研究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对大小银行竞争格局的影响, 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进化博弈模型的建立

模型中假设银行主体具有一定的学习和模仿能力, 通过衡量自身收益与群体平均收益的偏差来修正下期策略。若高于平均收益, 则下阶段增大采取该策略的概率;反之, 则减少采取该策略的概率。对银行群体而言, 假设其中既有参加显性存款保险体系的, 也有不参加的 (假定不参加时处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 。参加与不参加的银行资产规模的期望值分别为U1和U2, 平均期望值为ω为银行的资产规模, θ为存款保险机构收取的保险金率, y为银行群体参加显性存款保险体系的比例, λ为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不会破产倒闭的概率 (基于银行业的特点, 我们可以认为破产后银行的资产规模为0) , x为银行自愿参加显性存款保险体系的比例。如果银行群体中部分参加显性存款保险体系, 则银行整个群体资产规模的期望值为:U1=y (ω-θω) + (1-y) λω。若银行群体中均不参加显性存款保险体系, 其资产规模的期望值为:U2=λω。所以银行群体资产规模的平均期望值为:

银行群体的选择策略演化的动态方程为:

由于初始状态各种策略都存在, 所以y>0。此时, 动态方程有两个稳定点, x=0或x=1。

2模型的经济学解释

2.1解释1

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破产概率几乎为零的大银行将无激励参加存款保险体系, 而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破产概率较高的小银行则期望参加参加存款保险体系。

当θ<1-λ时, 此时, x=1是演化稳定策略。由于λ∈ (0, 1) , 该不等式右边一定大于零。此时, 只要存款保险制度的费率θ小于1-λ, 银行策略演化的结果是选择存款保险制度。现实中世界各国的法定存款保险金率往往相对较低, 如日本仅有0.08%。而对中国而言, 截至2007年底, 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约为1000家, 其中相当部分是具有较高破产风险的地方商业银行, θ<1-λ成立。因此, 银行最优策略是选择参加存款保险体系。

对于大银行而言, 当θ>1-λ时, 资产规模的期望值在不参加存款保险体系时要大于参加时, 并且, 即自愿参加的银行比例将会逐渐减少, 最终会全部退出;而对小银行而言则由于有θ<1-λ, 自愿参加的银行比例将会逐渐增加, 最终将会全部参加。

2.2解释2

只要国家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足够有效, 即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覆盖大小银行, 对大小银行采取同样的破产救助, 则大小银行均无激励参加存款保险体系。

当政府为所有银行提供隐性存款保险时, 相当于θ=0, 此时1-λ>0恒成立, 显然银行均无动机参加存款保险体系。从现实而言, 这对政府的在危机时的救助能力是个严峻的考验。就我国现阶段的财政收入而言, 对于中小银行历史积淀的数万亿不良资产, 显然是难以承受的, 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中国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存款保险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3结论

3.1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将大银行与中小银行置于同一竞争平台。

因为它明确了救助标准, 使存款者能够产生正确的预期, 理性的客户将充分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 会多方考察各银行的经营状况, 斟酌其风险和收益水平。与隐性状态下相比,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明确了救助范围, 大银行失去了部分竞争优势。相反, 小银行则因“隐性”到“显性”的转变而受益, 提高了自身面临破产风险时的被保护程度, 并且因此得到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3.2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小银行的发展壮大。

“隐性”到“显性”的变革有助于构建公平的银行业竞争环境。面对这种转变, 从诞生之初就深具市场竞争意识和较高业务效率的中小银行将会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因此, 不管是对于农村信用社这种典型的小型存贷机构而言, 还是对于在工、农、中、建四大行中处于劣势的农业银行而言, 都是一个有利的转变。也正因为如此, 大银行更多是持排斥态度, 而中小银行则对此表现出了较高的热忱。中国存款保险制度酝酿十余年而迟迟未决, 不排除上述原因。

3.3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降低银行业整体的风险水平。

相较于隐性制度而言, 显性安排下对存款的救助范围变小, 道德风险水平有所降低。Cooper和Ross (2002) 等人的实证分析也证明了这点。这种优势在由隐性转为显性的国家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果一国在引入存款保险制度之前已存在大范围的隐性存款保险, 那么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更能够缩小金融安全网的范围和降低道德风险。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这一点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摘要:本文从进化博弈分析视角研究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对大银行和小银行竞争格局的影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处于优势地位的大银行无激励参加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而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处于不利的小银行则期望参加参加。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为双方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进化博弈,公平竞争

参考文献

[1]陈学彬.博弈学习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2]王玉英.存款保险制度从“显”到“隐”变革的博弈分析[J].财经论丛, 2005 (2) .

商业银行存款结构分析 篇3

【关键词】资产负债表 法定存款准备金 商业银行

1. 本文研究思路

鉴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微观的角度,以民生银行为例,通过银行资产负债表,研究存款准备金率频繁上调对其调整的直接作用主体商业银行的影响如何,以及商业银行是如何调整策略进行应对。

2.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商业银行流动性以其资产结构

2.1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提高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我国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适用于商业银行为主的各存款类金融机构,而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占金融机构的主体,所以,一旦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因存款类金融机构冻结资金的增加,就可能引起商业银行体系乃至金融体系流动性趋紧。

图1:银行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走势图

图2: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

由上图可知,我国从2003年9月至2008年6月,已经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1次、累积提高幅度11.5个百分点,达17.5%,创历史新高(1984年除外)。这说明金融体系流动性也在逐步收紧,通过对货币市场利率的观察,呈现出起伏走高的态势。

2008年5月货币市场利率为2.83%,这轮频繁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前的2006年6月则为2.08%,上涨了36.06%。法定存款准备金在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仅小幅下调,但是进入2010年又连续两次上调,使得定存款准备金率始终维持在高位,这表明商业银行体系以及金融体系流动性在逐步收紧。

图3:存贷差与贷存比

从上图可以看出, 新增存贷差呈不稳定趋势下降, 但存量存贷差不断扩大。说明存款准备金的连续上调对信贷规模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也可以放映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逐步收紧。

2.2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提高对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影响。

在其他資产盈利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总体资产的盈利率会下降。这盈利性不降反升的主要原因是客户贷款及垫款的利息收入对总利息收入的贡献度增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可用资金比例下降,这改变了贷款资金供求状况而使银行在贷款定价中谈判地位提高,加之贷款利率的法定提高,贷款的最终实际执行利率提高。

表2 民生银行相关收入情况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说明:资料由民生银行网站2008年半年报部分数据整理而成

如上表所示,民生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总收入由2007年的1,099,358,000元增加到了2008年上半年的3,174,925,000元,而2008年上半年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仅比2007年增加了22.2%,这说明民生银行在积极开拓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获取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同时,同时积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节约成本支出,从而更有效的降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及信贷紧缩政策的不利影响。

通过以上对民生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不难看出,随着存款准备金率水平逐年提高,流动性逐步收紧,民生银行为维持其稳定经营,逐步调整自身的资产结构,增加流动性强但收益率低的资产,减少流动性差但收益率高的资产。

表3 民生银行的年净利息收益率、

年手续费及佣金与营业收入比

说明:数据来源于民生银行的官方网站通过审计的年度报告

银行xx支行储蓄存款分析报告 篇4

XX 支行8月末储蓄存款余额:190156万元,较年初下跌8650万元,分析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去年年底冲高因素。为响应和完成分行下达的储蓄存款指标,在2010年12月内储蓄存款净增近20000万元,由此造成2011年XX支行储蓄存款大多数时间在年初数以下,拖累了整个支行的时序进度。

2.同业竞争激烈。目前共有四家银行,除了我们我行外,还有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三个网点,并在地理位置上占有较大优势,农业银行附近有二个较成熟的居民小区,均为当地农民动迁房,人口较密集,可为农行带来一定的个人储蓄存款和个人业务。建设银行毗邻地铁出口处,人流量较大。中国银行的营业网点地处域区的门户位置,边上为地铁出口,对面是大卖场,人流量较大,发展个金业务条件远远好于我网点。反观我行网点现状,目前营业场所为临时营业场所,营业面积狭小且所处的位置靠近外环地段偏僻且淹没在租借地区的围墙内,远离大型居民区,周边没有设立显目的营业标志,不利于网点发展,特别是新增个人客户发展缓慢。

3.个人资金趋利性决定了客户在购买个人理财产品时会将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期限和收益率进行比较。目前网点时点揽存手段主要是向客户推荐销售理财产品,通过销售跨期理财产品来吸引客户资金,因他行理财产品在产品收益、到期衔接等方面优于我行,造成我们网点理财产品销售困难,部分客户将资金划入他行购买产品。

4.揽储投入(人力物力)不足。个人理财专员缺乏,网点目前配备3名理财专员,无法适应目前发展需要。另外,网点目前营销费用有限,既要投入对公客户的营销和发展,又要用于个人客户的维护,显得相当捉襟见肘,由于网点在费用投入上无法达到部分个人客户的期望值,也造成了资金的流失。应对的措施:

1.专人负责理财产品到期兑付资金的全覆盖对接工作,逐笔营销、逐笔对接、逐笔勾兑,特别要做好陌生客户的维护和资金对接,加快生客到熟客转化速度。

2.做好大额资金的划出监控工作,对于单笔500万以上的资金划转,必须问清缘由、做好记录并经网点行长敲章确认,及时进行营销挽留,如当日无法挽留,日后必须积极联系客户,做好资金回流营销工作。

3.加强高端客户维护,由网点行长及综合客户经理、理财专员组成维护营销团队,对网点的高端客户、重点揽存客户开展营销活动,将理财专员负责维护的客户覆盖面扩大至网点所有500万以上客户。

4.根据网点的特点,积极开展公私联动和行商营销。由网点指定专人通过经营贷款、消费贷款为切入点,在对公客户中挖掘和发展一批个人优质客户。加强代发工资营销力度,在企业开户时,将签定代发工资合同作为企业开户的条件之一,网点设专人负责在目标客户中营销代发工资客户。

5.根据储蓄营销竞赛的要求,开展全员营销,强化存款基础地位,提升客户满意度。把存款工作当作网点员工的饭碗工程,存款是生存和发展基础,各项工作都围绕储蓄存款工作来开展。加强柜面服务,增强稳存增存能力。一线柜员在前台办理业务中,以热情主动的态度,提升客户满意度,提高客户的忠诚度,用服务来弥补我们网点营销费用的不足。

9月末预计到期的理财产品金额为:78000万元,客户753人,另外通过其他渠道揽存9000万元,9月底储蓄存款可达195000万元。

XX支行

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创新 篇5

社会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要求商业银行改革现有的存款经营思想和政策,采用新的存 款吸收技术,拓展新的存款市场,以更丰富、更灵活的方式吸引存款,否则不仅会面临资金 和客户的流失,更会影响到效益和信誉。在新的经济金融形式下,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 发展除了在经营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整外,进行业务创新及发展是我国商业银 行个人金融业务理性而又现实的选择。个人金融业务是指以个人客户为服务对象的金融服务,它包括储蓄、银行卡、消费信贷、个人小额抵押贷款、个人理财、代理业务等。随着银行业 竞争的加剧及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个人金融业务在西方商业银行占据重要地位,并且是 其收益的重要来源。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传统的以银 行帐户为中心,等客上门,为客户服务的经营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 求。为了适应个人金融业务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转变经营观念,制定发展策略,促进商业 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势在必行。本人现就根据所学知识谈谈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 创新及其发展方向。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体制创新 国外商业银行是在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发展起来的,其个人金融业务随着金融创新 的不断深入,在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且,发展个人金融业务 的重要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银行业人士所认同。从储蓄业务到个人金融业务,不是一个简单 的名称变化,而是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以及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主动进行 的体制创新;是借鉴国际上现代商业银行成功发展经验,也是做好我国已加入 WTO 的国际化 竞争的重要举措;是“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在经营管理中的具体贯彻。这是商业银行个人 金融发展史上的重大体制创新,具有深远意义。

(一)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是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金融的加快发展,国家宏观经济金融形式发生了很大 变化。“九五”时期,国家连续实施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一系列宏观调控措 施,特别是连续在 2002 年以前的 7 次下调存款利率,连续五年增加国债,开征储蓄利息税,实行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加快证券、基金保险市场发展措施的出台,对银行的传统储蓄业 务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也推动了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的服务手段、营销方式的创新,促进了 个人金融业务市场竞争和发展。另一方面,面临着我国加入 WTO,国外商业银行在个人金融 方面的先进经营理念的分层次组合将对国内银行个人客户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与挑战。此外,当前技术发展正呈现出日益加速的过程,各行都在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软件,网上银行、电 话银行等先进的虚拟银行手段扩展了银行的服务空间。

(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是现代银行业务发展的大趋势 当前,国际上一些合并后的大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利润普遍占到了利润总额的 30%—70%,个人金融业务已成为银行最重要的利润增长领域之一。许多世界性的大银行非常重视个人金 融业务的发展,如花旗银行,就以 个人金融业务为经营主体,在其全部的收入中,有 48%来 自全球的私人客户。从 2001 年开始,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金融“脱媒”现象日益突出,对银行传统业务影响较大,许多传统银行业务市场发展放慢,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银 行业要在竞争中求发展就必须在个人金融业务领域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三)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是提高银行整体竞争能力的需要 目前,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创利潜力已被国内各家商业银行普遍看好,成为银行间新一轮竞 争的焦点。如果哪一家银行在激烈的个人金融业务竞争中落伍,哪家银行的优质客户资源就 会被瓜分,这将影响到银行今后整体竞争实力,甚至影响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二、创新营销理念,重视和强调市场营销,是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客观需求

(一)营销的现实意义:现实看,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中小银行无论是基础类产品还是新开 发的代理和理财类产品都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如近年来银行开发的有代表性的代理类产品在 各家银行都可以实现,如代缴手机费、代发工资、银证通、银证转帐、个人外汇买卖等。产 品的同质性增加了产品个性化及其营销的难度。以个人外汇买卖业务为例,目前各家商业银 行基本都有这个产品,交易方式有柜台交易和离柜交易,离柜交易又包括电话银行、多媒体 自助终端交易和网上银行交易。客户可以进行外汇现金买卖、个人外汇委托汇率买卖以及外 汇现钞结汇业务等。现有可能利用的交易渠道和业务处理方式都得到运用。但从客户的角度 看,客户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多渠道的业务处理手段的选择,如果银行希望把这项业务作为 银行最具吸引力的产品,需要在外汇买卖的交易时间、费率、交易币种、客户对不同银行的 偏好以及银行的促销等因素方面做更加深入的工作。同时,银行还必须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还 要把握一个底线既赢利,银行不能为获取客户的欢心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看,银行要保证产品和服务获得成功,不仅要动用银行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网点资源、技 术资源以及产品本身的设计开发,还要充分重视营销推广工作。信息技术是银行业务发展过 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后续的营销推广工作不仅是不可或缺的,在最终得到客户认识和使用 方面发挥着与产品开发同等重要的作用。

(二)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化。服务品牌化是服务成为产品的显著特征,服务品牌化是服务 从产品中剥离出来,在降低产品成本,适应用户消费水平、帮助用户全面了解产品的真正价 值。更为重要的是,服务品牌化使服务摆脱了对产品的依附,成为企业的主要业务和核心竞 争力之一。品牌化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实现服务的个性化,满足和适应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便于准确把握用户需求以及为客户量身定做行之有效的服务方案。更深层次讲,是“以客户 为中心”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本质改革。金融产品的同质性以及现在的利率管 制等因素,使国有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的创新受到制约,各商业银行基本类似的技术应用平台也不足以使银行产品某一产品的垄断或绝对的优势。再银行市场竞争中,最能体现银行 优势价值的是品牌和服务,由此获得的客户的认同。现实看,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化是国有商 业银行产品服务营销过程中最为欠缺的方面。一个比较:以银行主打个人产品为例,美国大 通银行香港分行的银行产品品牌及相关意念:十全十美品牌,体现多元化存款服务意念:高 息教育基金、体现稳健储蓄、助子女开创丰盛人生;保本投资存款、体现享有本金保证及更 高回报机会;教育保障计划、体现教育获保障、子女成才果尽尝;退休保障计划、退休获保 障、人生美事尤尽享;招财拓展、金银外汇投资等。另外,关于消费信贷的品牌有;置业贷 轻松、就受钱、大通钱、快应钱、交税万应钱、宝安居;私人理财业务的卓越理财、运筹理 财、大学生理财等等。产品的包装组合赋予银行产品以意念,让客户从感情上认识,极大地 淡化了市场行为,让客户从感情上接受并在不知不觉中吸引客户,促成了营销行为。国有银 行在产品营销方面明显的不足是产品组合和品牌的缺失,如各家国有商业银行传统个人金融 产品展示均为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另存整取、存本取息等,只有对产品的简单描述没有相 应的品牌,更没有适当的产品组合。近年开发推出的新产品如 “定期一本通” “异地通存通兑” 等也没有催化诞生富于吸引力引起客户精神愉悦的品牌,产品仍然停留在有关特性的专业描 述上,理智有余而感性不足的产品名称,无法在客户心中产生亲和感,也是目前新产品推广 乏力的一个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在银行产品开发的广泛应用,开始考虑产品的品牌并进行差 异性的客户群定位,将是银行业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尚待开垦的领域。

(三)对准最有价值客户进行营销。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是消费者更精明,传 统意义被营销者控制的市场过渡到消费者控制的市场,特别是那些对形成银行利润最有价值 的优质客户,银行的差异化营销将得到前所未有的体现。从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 实现利润的角度看,银行要从针对相似的,一般客户的营销转换到针对最有价值的优质营销,将银行最精良的人员和资源的优先使用权结合起来满足这部分客户的需求。这部分客户往往 使 20%—30%的客户,他们提供给银行 70%—90%的利润。在营销实务中,银行必须运用先进的 IT 技术,对这些客户进行精准的定位,这是国有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斗争中如何决定营销 投入集中于哪些客户身上的营销战略问题。

(四)开展促销组合,保证个人金融业务迅速发展。从为客户提供服务产品的角度看,目 前各家商业银行产品种类基本相同,整合提升技术向更深层次应用推进是一方面,开展富有 成效的营销组合,通过品牌推广重新打造个人金融产品新形象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广告 方式上要强调说服和强化提醒为目标,使基本功能类似的产品通过品牌的塑造,在众多同类 产品中脱颖而出,在客户心中形成长期的品牌偏好。开展广泛的公共关系,与媒体、客户以 及方方面面积极建立及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保证各项业务得以迅速和高效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理财核心的确立将把个人金融业务带到新的发展水平

(一)传统储蓄核心模式制约着个人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四大国有银行个人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客户中心”思想还没有真正落实到经营 管理和业务运作中,具体表现为以储蓄业务为核心、粗放经营为特点。与银行经营发展的战 略要求相比,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储蓄存款增长缓慢,同业占比下降,业务创新乏 力,产品功能不全,堂未形成品牌效应,营销粗放,缺乏市场及客户细分,无差异服务使得 部分优质客户流失,管理工作还比较薄弱等,影响着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要求的个人金融 业务经营机制和经营格局的建立。

(二)个人理财业务正成为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 个人理财业务作为一项新兴业务,以其独特的服务方式、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特征,体现 了银行“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经营理念,成为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战 略 重点。有些银行以建立了理财网点、理财员,并配套了理财网点建设资金,统一了装修标 准,安排理财人员培训,开发理财业务程序,加快个人综合账户投产等,为构造和提升个人 金融业务的核心业务,提高个人金融业务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创利能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 保证。

(三)个人金融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金融竞争的重要举措 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是现代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是参与国际化竞争的需要。在西方国家,资本市场发展导致银行信用中介作用弱化,银行批发业务市场缩小,竞争加剧,收益率降低,个人金融业务成为很多大银行的主导产品和重要收益来源。同时,加入 WTO 后我国个人金融 业务市场也将成为外资银行争夺的重要领域。外资银行有着丰富的个人金融产品和经营创新 能力,必将对国内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适应现代银行 发展的大趋势和参与国际金融竞争的需要,把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切实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完成体制转换,更加有效地推进个人金融业务的战略调整和全面发展。

四、加大推进个人理财业务的跨越式发展

(一)真正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商业银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就是要按照 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调整营销策略,实现长远的发展。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首 先要对客户市场有透彻的分析和了解。通过市场调研,依据消费者的需求与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明显差异性,把市场划分为若干个消费者群体,进行市场细分。其次要对银行 客户实行差别服务,按照成本效益的原理,为优质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为大众化客户提供标 准化服务,逐步使银行网点成为提供标准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的重要渠道。再次是按照客 户需求设计产品、创新产品,进行必要的产品组合,创立自己的品牌,保证产品的生命力,提高个人金融业务的质量和效益。

(二)加快金融产品的组合创新与品牌建设综观国内外经营较好的银行无不拥有自己的核心产品和服务,银行在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时,应以理财为核心业务,对现有产品进行优化组合,尽快形成核心竞争力。理财业务能为产品 组合提供最好的依托和载体,通过个性化的理财业务,能针对不同的客户,进行不同的产品 组合,从而在对客户的服务中实现差异。银行现有个人金融产品可按不同客户层次进行产品 组合,如将个人金融产品组合为“标准化产品、标准化差异产品、组合化差异产品、量身定 做产品”等四个层次,推出不同品牌命名的组合套餐,逐步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形象。

(三)实施优质客户发展战略 优质客户群体是银行发展的源泉,谁拥有了客户,谁就拥有了市场和效益源泉。遴选优质客 户,实施差别服务,加快推进优质客户发展战略是巩固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市场地位的根本举 措。在银行个人客户中,也存在着重点客户与一般客户的“二八”法则,对此,银行的经营 策略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借鉴国际商业银行的做法和经验,依据客户的年龄层次、收入水平、存款流量和 对银行的贡献程度,进行客户细分,准确定位目标客户,对不同层次客户提 供分层次的差异性服务,通过高质量的服务不断扩充优质客户群体,并逐步建立以客户管理 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系,为银行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

(四)建立市场营销激励机制 要在现有的渠道基础上积极推行客户经理制度,拓宽个人金融业务营销渠道。建立客户经理 制度是各行个人金融业务竞争优质客户的重要手段,也是完善营销网络的主要途径。各行应 在大型业务网点积极推行包括理财经理、大堂经理的个人客户经理制度,为收入高、资产多 的优质客户群提供面对面、“一战式”全程综合服务,加大营销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建立与 个人业绩挂钩的激励机制,从多方面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

商业银行存款结构分析 篇6

[目的]练习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核算

[要求]根据下列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根据某商业银行6月8日发生的下列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1、客户刘华存入现金20000元办理活期储蓄存款。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现金20000

贷:活期储蓄存款 ——刘华200002、客户张文存入现金80000元办理三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利率为1.89%。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现金80000

贷:定期储蓄存款 ——张文800003、五星公司交存现金35000元。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现金35000

贷:活期存款 ——五星公司350004、双安商场存入销售收入现金90000元。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现金90000

贷:活期存款 ——双安商场900005、开户企业方达科技集团交来现金150000元,办理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1.71%。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现金20000

贷:定期存款 ——方达科技200006、客户王胜持活期储蓄存折支取现金6000元。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活期储蓄存款 ——王胜6000

贷:现金60007、客户陈方林三年期定期储蓄存单今天到期,凭存单前来支取本金40000元,利率为2.25%。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利息=40000×3×2.25%=2700(元)

利息税= 2700×20%=540(元)

借:定期储蓄存款 ——陈方林400000

利息支出2700

贷:其他应付款——利息税540

现金4216008、万林公司五年期定期存款存单200000元今天到期,企业会计人员前来办理转存活期存款手续,定期存款利率为2.88%。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利息=200000×5×2.88%=28800(元)

借:定期存款 ——万林公司200000

利息支出28800

贷:活期存款2288009、开户单位兰新公司开出现金支票35000元提取现金。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活期存款——兰新公司350000

贷:现金35000010、(选做)开户单位明光中学存入学杂费收入现金350000元。编制会计分录为:

借:现金350000

贷:财政性存款——明光中学35000011、2005年5月8日,客户张立存入五年期存本取息储蓄存款100000元,利率为2.79%,要求每月支取利息一次,2003年6月8日前来支取利息。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利息=1000000×5×2.79%/5/12=232.50(元)

利息税=232.50×20%=46.50(元)

借:利息支出232.50

贷:其他应付款——利息税46.50

商业银行存款结构分析 篇7

存款准备金是现阶段我国中央银行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之一,它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直接影响着市场中流通的货币供给,从而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1984年到2012年,28年的时间里,中央银行总共调整了45次存款准备金率。虽然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并非是仅针对股市,但由于其改变了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指标,而股票市场的供求和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必然受到上述指标的影响,因此,研究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股市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指导投资者未来的投资行为,而且有助于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途径和有效性。

国内外学者对于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股市的影响做过不少研究,Haedouvelis ( 1987) 利用事件研究法对两个时间段1979—1982年、1982—1984年股市进行了检验,结论是: 货币供应量突然增加,会引起股票价格上涨; 易纲、 王召( 2002) 认为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对资产价格有一定影响,货币数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不仅取决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而且一定意义上还取决于股市; 刘德红( 2009) 运用干预分析模型对2007年至2008年前后两年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股市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是: 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股市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和累积效应。

2事件研究法

2. 1事件研究法

所谓的事件研究法( event study) 是指当市场上发生某一事件时,排除其他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后,统计股价会不会产生较大的波动,以及是否会产生 “异常报酬率” ( abnormal returns) ,由此,可以通过这种分析方法知道某一事件的发生,是否会引起股价的波动。根据此原理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时间并统计此事件发生前后股票的实际收益率的变化,事件研究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某一特定的事件,研究事件发生之前和发生之后样本股票收益率的实际变化,进而解释这一特定事件对样本股票价格变化与收益率之间产生的影响。事件研究法的理论假设前提是基于有效市场假说的,即所有已知的公共信息都已经被股票价格所反映。因此,在样本股票实际收益中剔除假定在某个事件没有发生的情况下而估计出来的正常收益( normal return) ,那么就可以得到异常收益( abnormal re- turn) ,异常收益可以衡量股价对事件发生或信息披露异常反应的程度。

本文选取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消息发布为事件,通常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会在傍晚宣布消息, 此时交易时间已结束,对市场的影响会发生在下一个正常交易日,因此,以消息发布日下一交易日为事件日,研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消息宣布后对股市的影响。

2. 2事件研究法的假设前提———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假说是指市场价格可以充分地并且迅捷地反映所有相关信息的市场状况。它包括三个前提: ①投资者数目众多,投资者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②任何会影响到价格的信息都是以随机的方式进入市场; ③投资者对新的信息的反应和调整可以迅速完成。有效市场的结果是: 当前的价格已经反映过去的所有信息,投资者无法根据过去的信息得知价格变化的方向,因为新的信息何时出现以及是利空还是利多,都是无法预知的,所以凭借已有信息来获取超额回报率是不会产生效果的。

有效市场假说的三种形式: 弱势有效市场、半强势有效市场、强势有效市场( 见图1) 。

数据来源: 同花顺股票软件、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公布数据、中国金。

3实证研究

3. 1本文假设和样本数据的选取

本文假设: ①我国证券市场为半强势有效市场; ②根据一般经济理论,存款准备金上调,市场上流动性减少, 导致股市下跌; 存款准备金下调,市场上流动性增加,导致股市上涨。

本次研究是针对整个股票市场,因此选取上证综合指数为研究样本。十年来,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比较频繁的年份是2006年、2007年、2008年、2010年、 2011年、2012年,调整次数分别为3次、10次、9次、6次、7次、2次,为了取得准确的实证结果,尽量避开特殊经济环境的影响,特地选取经济波动较小、经济运行平稳的年份为样本研究区间。经过挑选,最终选取2011年、 2012年为样本研究区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 2011年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 含外资金融机构) 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76. 8万亿元,由此可估算出存款准备金率每上调或下调0. 5%,大约将回笼或释放3000多亿元的流动性; 2011年存款准备金率前6次调整均为上调0. 5% ,目的是抑制通货膨胀,2011年最后一次调整和2012年两次调整为下调0. 5% ,目的是稳定经济、补充流动性。

3. 2研究过程

3. 2. 1研究事件窗口的确定

首先,设立时间轴,本文将事件日定义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发布日下一个正常交易日。在时间轴t上,我们设置t = 0为事件日, [T1,T0] 为估计窗。 从2011年到2012年共有9次调整,选取这9次事件日为样本研究范围,事件日前10天为样本估计区间,也就是[-10,0] 为每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事件日的研究时间范围。其中[- 10, - 1] 中间10天为估计窗,T0代表事件日。( 图2)

3. 2. 2正常收益率和异常收益率的计算

( 1) 由于一个交易日的上证综合指数等于上一个交易日的上证综合指数上涨或下跌而得,因此采用估计期的上证综合指数的收盘点数数据,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估计在事件日的正常收益率:

其中,E ( εt) =0,Var ( εt)= σ2εt,Rt是上证综合指数在t期正常交易日的点数,Rt - 1是上证综合指数在t期正常交易日前一日的点数。首先,利用估计窗的数据( -10, -1) 估计出 αi、βi参数值,εt是扰动项,其次, 利用该方程估计出事件日T0的正常收益率。

通过同花顺股票软件取得存款准备金率9次调整对应日期区间上证综合指数,再运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线性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回归结果分析可知: R2值是拟合优度检验值,主要验证回归模型对实际值的拟合程度是高还是低,数值越大说明方程的效果越好,对估计出来的正常收益率越有效,根据回归结果可知2011年1月14日、5月12日、6月14日和2012年2月18日这四次的R2值过低,会使计算出来的正常收益失真,因此剔除出研究范围。

利用表1中各期回归方程和各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消息宣布日的上证综合指数点数,估计出事件日的正常上证综合指数,然后分别计算出5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事件日的正常收益率: 2011年2月18日为0. 11%、2011年3月18日为0. 29% 、2011年4月17日为0. 04% 、2011年11月30日为0. 77%、2012年5月12日为0. 42%。

( 2) 异常收益率( ARt) 的计算。异常收益率= 实际收益率- 正常收益率,通过查询5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事件日的上证指数实际收益率可得以下结果:

单位: %

根据表2数据分析可知: 2011年2月18日、3月18日、4月17日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宣布日,按照传统经济理论推断,应该引发当日股市下跌,但实际情况3次调整日股市均已上涨报收,仅有2011年3月18日这次实际收益率低于正常收益率,产生- 0. 21% 的异常收益率; 2011年11月30日、2012年5月12日这两次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宣布日,按照传统经济理论推断,应该引发当日股市上涨,但实际情况是2011年11月30日调整出现大涨,2012年5月12日则出现下跌,产生-1. 02%的异常收益率。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得出: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宣布日对股市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方向不能确定。

3. 2. 3趋势分析法分析准备金率调整后对股市后期走影向响

从上文分析结果可知,2011年1月14日到2011年6月14日,此段时间内共上调了6次存款准备金率,每次上调幅度0. 5%,考虑到货币政策传导的滞后性,我们将分析从2011年1月17日( 事件日) 到2011年11月30日这段时间上证综合指数的变化( 图3) ,从图中可以看出,上证综合指数从1月17日开始到4月底,处于缓慢上升状态,而此时存款准备金率已经上调了四次,而从5月开始到11月17日,上证指数处于下降趋势。由此可见,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股市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上证指数从2011年1月17日2706. 66点到2011年11月30日2333. 414点,总共下跌了373. 246点。说明2011年6次存款准备金的上调从中长期来看,对股市有负的影响。

再来看2011年12月1日、2012年2月18日、2012年5月12日三次下调时股市走势( 如图4) ,上证指数延续跌势,可以把它理解为前6次调整的惯性下跌,但从2012年1月中旬开始至2012年5月有一段上涨区间,从全年来看,2012年1月4日上证指数2169. 39点到2012年12月31日2269. 128点,全年上涨99. 738点,符合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股市上涨的预期。

综合上面的分析,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股市的影响符合一般经济理论,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收紧银根,导致市场流动性货币减少,股市下跌; 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放松银根,导致市场流动性货币增加,股市上涨; 且对股市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和惯性上涨或惯性下跌的特征。

4结论

本文通过运用事件分析法对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宣布日对股市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和对上证综合指数2011年和2012年的走势图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①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和下调这一消息的发布会影响消息公布后股市首个交易日的波动,但波动方向不明; 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后, 对股市的影响具有负相关性和滞后性,对股市具有持续性的影响,该影响至少持续到下一次存款准备金率相反的调整; ③存款准备金率频繁的、相同方向的调整会对股市产生累积效应,就算货币政策转向,依然会出现惯性上涨或惯性下跌。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事件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对2011年和2012年中央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股市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存款准备金率变动消息发布日会引起股市波动,但波动方向不明,而在调整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对股市有负相关的影响,同时具有滞后性和累积效应。

商业银行存款结构分析 篇8

张昶(1986.1-),男,汉,吉林,江门融和农村商业银行,中级经济师,研究生,银行理财。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银行理财市场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尤其在近几年,银行理财产品更是成为了存款替代。人民币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突破了当前利率管制体系,给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其收益率可作为放开存款利率后的存款利率价值指导。本文就分析當前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就理财产品对推动存款替代市场化的作用展开分析,并其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关键词:银行理财产品;存款替代;利率市场化;市场结构

一、前言

近年来,因我国存款利率仍处于管制状态,人们不满足于现有的存款模式,银行理财产品逐渐受到广泛重视。作为一个新兴市场,银行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当前的利率管制体系,逐渐成为金融机构扩大中间业务比重、转变经营管理模式的重要手段。而正是因这些优势,使得银行理财产品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青睐。下文就针对当前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展开分析,就银行理财产品的存款替代及利率市场化进行研究。

二、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

1、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

截止2011年以来,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以及达到了23889款,比较2010年增长了75.3%,其中仅人民币理财产品就高达21474款,占到总发行数量的90%,比较2010年增长了近85%。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水平的增长,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速度明显上升,并且以人民币理财产品为主要增长点。2011年以来,不仅居民储蓄在向着理财产品迁移,企业处于对资产的保值增值也开始动用闲置资金开始购买一些银行理财产品。根据wind统计显示,2011年共有85家上市公司发布关于利用自身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公告,总投资额超过304.7亿,比2010年增长了近十倍。而近几年来,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因其具有收益固定、信托财产独立等优势,受到广泛好评。

2、理财产品收益率的特点

所谓理财产品就是由商业银行和正规金融机构自行设计并发行,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到相关金融市场并购买相关金融产品,当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种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分为债券型、信托型、挂钩型、QDII型、电子现货以及投资渠道等理财类型,其收益率主要还是以累积收益率为主,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风险。另外,因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固定、保本保息,稳健型配置的收益率高,是银行同期定存的数倍,运作期限明确,便于安排资金使用计划,信托财产独立,不受信托公司影响等优势,使其逐渐替代银行存款,促进利率市场化发展。

三、理财产品对推动存款替代市场化的作用分析

1、理财市场发展对利率市场形成倒逼机制

前面说到,目前我国对于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依然是处于管制状态,而利率管制长期压低资金价格,使得真实市场利率形成压抑,甚至产生“负利率”的情况。人们对于银行存款信心不足,比如在2010年和2011年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2.25%和3.5%,而同期的CPI却达到了3.35和5.4%。正是因为利率管制使得普通银行存款在投资组合中失去了优势,并且资金有“脱媒”的现象。这样的现象使得人们不再信任银行存款,而为了防止存款流失,各银行与正规金融机构就退出了不受利率限制的银行理财产品。这样一来,理财产品市场自发的利率市场化开始受到推动,通过这样的金融创新,突破了货币当局对于存款最高利率的限制,使得利率逐渐走向市场化,并对存款利率市场化形成了倒逼机制。

2、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传导作用

事实上,作为市场化定价产品,银行理财产品对于市场利率的敏感度非常高,理财产品的资产配置超过50%的理财资金投资于债券市场、利率市场等产品,而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影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则非常直接。而从理财产品的期限来看,1年期以下的短期理财产品几乎占据了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99%,3个月期以下的也占到了近60%。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主要还是以短期理财产品占据主流,作为影响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关键,市场利率化充分发挥了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传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当前利率传导金融市场利率不能引导存货款利率的问题。

3、预期收率充分体现市场风险补偿机制

就我国的理财产品市场来看,存在各类主体差别定价的现象严重,这种差异性可以理解为信用溢价,简单来说就是对产品可能出现的违约情况的一种风险补偿。实际上,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自身实力与风险管理能力是理财产品的信用背书,信用溢价则是理财产品收益率市场化的体现。目前,我国理财产品溢价情况是与银行规模呈正比关系的,一方面,国有银行理财产品信用溢价低,是因为国有银行自身良好的规模与综合实力对应。另一方面,与国有银行相比,股份制银行在理财产品设计与研发在市场上的认可度较低。说明,信用溢价的存在对于理财产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银行理财产品的存款替代及利率市场化发展情况分析

1、信托类人民币理财产品规模高位调整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始之初,银行对于个人理财的认识有限,因此使得银行理财产品不太受关注。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金融产品的积极创新,受到客户市场的大力培育,个人理财产品丰富多彩,综合类的理财产品、债券货币市场类的理财产品等结构性的理财产品逐渐被推广开来。比如,自2010年,信托类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不仅延续了2009年以来的大幅增长,更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相较于2007年和2008年,2007年信托类的理财产品几乎呈现“打新股”产品的现象,而2008年这种“打新股”产品则呈现下降趋势,但仍旧占据着主导地位。而直至2009年和2010年,信托类的产品主要还是以信托艾宽和信贷资产转让为主。

2、发行主体更加多元化,市场结构日趋优化

2010年以来,我国中资银行占据着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主导地位,在进行人民币和外币理财产品募集资金中占到了97.3%和90.7%。而保持了普通类产品业务优势的同时,中资银行的结构类理财产品发行份额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占到了全部人民币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比例比2009年提升了近32.7%。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市场结构也日益得到优化,这也进一步使得银行理财产品替代存款,使得利益市场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五、结束语

总之,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银行理财产品逐渐替代了存款,因其突破了国家对于利率的限制,进一步促进了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充分认识理财产品对于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重要作用,从而积极推动贷款转让市场的发展,最终引导规范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建喜,刘宏涛.利率市场化视角下的银行理财业务研究[J].华北金融,2014,(7):41-43.

[2] 刘洋.银行理财产品对存款利率市场化推动作用的探讨——基于天津市理财产品市场的实证分析[J].华北金融,2014,(11):40-43.

[3] 胡斌,胡艳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现状、特点及机遇[J].新金融,2006,(5):35-38.

[4] 罗宏.储蓄存款理财化与存款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4,(8):69-73.

[5] 罗宏.储蓄存款理财化与存款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基于湖南省、市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4,(7):35-40.

上一篇:有关儿童节谜语下一篇:牧羊神豹读后感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