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艺术

2024-09-20

设计与艺术(共12篇)

设计与艺术 篇1

本文以唐宋设计艺术的风格为主线, 从造型、唐代重“情”宋代重“理”的艺术风格来阐述唐宋设计艺术的区别和联系, 宋代是一个瓷的时代, 所以本文以瓷为主, 丝织、绘画、建筑等为辅来写唐宋的设计艺术。

一、从唐宋设计艺术的造型来看两代之间的区别。

唐代是一个自信、开放、统一强大的封建帝国, 也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 由于对本国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核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它在设计艺术品造型上多丰润、圆润、大气, 运用较大弧度的外向曲线, 如在1936年浙江绍兴唐墓地出土的越窑壶, 六变形短流, 曲柄、口部略向外翻, 腹部丰硕, 为唐壶的造型的一大代表, 人物造型也属胖型, 在龙门、莫高窟、天龙山、四川巴中等石窟中的盛唐造像, 造型都丰满圆润, 神情庄重、雍容大度, 菩萨面容丰腴如满月, 神态温雅妩媚, 装饰精致华丽, 处处表达着唐朝的庄严宏丽、华丽壮观。而到了宋代, 由于经济文化的影响, 设计艺术造型简洁、精练、修长、优美, 特别在陶瓷艺术上表现突出, 与唐相比, 宋壶的腹部拉长并加高了, 壶多长流, 流与柄和壶叽成平行, 壶身往往作成瓜菱形, 有梅瓶、玉壶春等式样, 如定窑烧制的碗、盘、杯、盒等造型工整, 大多采用直线处理, 器型转折处棱角分明, 挺拔秀美, 体现了定窑陶瓷艺术在造型方面的高超技艺。器皿的比例和尺度恰如其分, 几乎使人感到减一分则短, 增一分则长的境地, 达到了十分完美的地步。

宋代在雕塑艺术上, 人物造型普遍清瘦细长、质朴秀丽, 建于宋代的晋祠, 在圣母殿中圣母及42个侍从像中可以看出手持日常生活用品的使女们, 各守职事, 她们瘦细的腰枝和轻盈的体态呈现在我们面前, 与唐代丰满圆润的脸庞和身材形成对比。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出土的宋塑菩萨及供养人也很明显的看出人物细长的身材, 仿佛被拉长的感觉, 但形象质朴自然、优美, 宋代的简洁、修长、优美不仅仅体现在陶瓷艺术和雕塑艺术中, 还表现在爱绘画方面。

二、从艺术格调角度看宋代与唐代的设计艺术

宋代国力懦弱, 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 文化艺术有较大发展, 设计艺术在不断发展和提高, 文人雅士的趣味格调使得宋代的工艺美术具有较高的艺术格调。宋代设计艺术重“理”严谨含蓄而幽雅清瘦, 表现在色彩上多用偏冷色调, 如青绿、褐、黑等沉着、宁静、典雅, 以冷色取胜。唐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国力强盛、国家统一、国民自信、思想开放, 为设计艺术的创造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和土壤, 与宋代相比, 搪带设计艺术重“情”开廓恢宏而华丽丰满。

(一) 宋代工艺美术的色彩多用偏冷的色调, 如青、绿、

褐、黑等具有沉着、宁静、典雅、朴质自然的艺术气息, 而唐代多艳丽色彩, 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富丽之感。

宋代定窑烧制的瓷器呈乳白色, 非常柔和莹润, 并常留有不施釉的里边, 用铜或金银镶口, 使器物表现出高贵典雅的艺术效果, 宋代另一名窑汝窑的释色成葱绿色全身釉水白净, 颜色优雅而有特色;具有神秘感的钧窑是宋代北方的青瓷, 它的釉口是很独特的蓝色乳浊釉, 以天蓝、月白为主, 因釉中有氧化铜和铁的成分, 经过三次烧制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窑变”现象, 如雨过天晴的彩霞一般海棠红和灿烂艳丽的玫瑰紫斑块, 使在青釉上打破了一色釉的单调, 形成了对比研丽的艺术风格。由于釉色乳浊现象的产生, 在天然而成的釉色下, 隐约覆上一层牛乳状的请纱, 如云如雾, 有一种朦胧的美感, 这更增加了宋瓷的神秘性和价值, 宋瓷不仅在艺术上取得突破, 而且在技术上比唐代有可更大提高, 钧窑出现神秘朦胧效果受矿物质影响, 但也靠陶瓷匠经过三次烧制才能形成。而在唐代一般瓷器只是一次烧制成功, 作为唐瓷中奇琶的有着丰富绚丽颜色的唐三彩也只是二次烧制而成, 可见宋代钧窑的成熟技艺, 还有磁州窑的白瓷、龙泉窑等都是偏于沉静、淡雅的冷色调, 给人一种含蓄、冷静的“理”性美。而唐代的设计艺术的色彩多运用暖色调和褪晕的方法表现深浅层次的色阶, 有富丽华美的艺术效果。放映了唐代人多彩的生活情调和热烈奔放的心境, 似乎一切偏冷和偏暗的色调都不足以反映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的欢喜、炽烈的心情。

(二) 宋代工艺美术装饰纹样多用理性的几何纹, 小夺花和梅兰竹菊等题材, 朴素无华, 疏朗别致, 以素纹著称。

当时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出现宋代锦, 由于受到工笔写生花鸟画的影响和织造技术的提高, 宋锦出现大量的介于写实和图案之间的新纹样, 多采用理性冷静的小朵花、规矩纹, 以四方连续形式为主, 组织严谨, 色调沉静典雅, 具有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 与唐代设计艺术的富丽鲜明形成强烈对比。

宋代刺绣也很发达, 并且出现单纯供欣赏的绣品, 由于受绘画的影响, 除作一般实用的服饰品外, 也逐渐向欣赏品方向发展。与宋代相比, 唐代织品多用做实用和装饰, 由于唐代国力强盛, 思想开放, 唐代工艺品的装饰纹样也以植物为主题, 但多以牡丹为主题, 组成S形波状的卷草, 层次丰富、线条流畅、体态舒展, 表现出生机勃勃、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唐代人们追求圆满、团圆、完美无缺的心理需求, 表现在纹样方面由联珠构成的纹样规整、连续、对称, 以四方连续的组织向四周连续, 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形式自由自在, 内容丰富多彩, 散花形式的出现和流行, 反映了唐代工艺家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和包罗万象的社会宽容度, 折射出唐代艺术家创作空间的舒展和宽广, 与宋代的“理”形成鲜明对比。

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使得设计艺术得到较大发展, 一方面文人雅士的趣味格调和平民百姓的审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使宋代的设计艺术表现出一种平民化和商业化趋势, 而在唐朝设计艺术主要的作用还是在与它的实用性。宋代在染织工艺、漆器工艺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形成了宋代所特有的理性风格, 所以, 宋代和唐代设计各有所长、各有特色。

参考文献

[1]《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张朋川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7版.

[2]《中国工艺美术史》陈鸿俊编著.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4.8版.

[3]《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5版.

[4]《中国绘画通论》阮荣春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7版.

设计与艺术 篇2

院系:教育科学学院

班级:教育学

姓名:

学号:

xxx

0910314034

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诸如知识面、驾驭教材、洞察力、控制场面的能力等等),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已不是被动的纯客体,而是在教师主导作用引领下的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重在引导。教师在备课和教学时如果能在提问上多下工夫,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作为沟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者中介的课堂提问便成了教师们普遍研究的课题。但是,当前课堂教学的提问环节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教师的提问频繁且显得随意,常常出现“满堂问”的现象。那么,怎样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提问呢?这就需要教师改进提问的方法,讲究提问的艺术,不断提高提问的质量。

一、端正提问的态度,提问应促进学生的理解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因人而异,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公平、公正。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可指责和嘲笑,而要加以引导和启发。教师提问时的神态要自然安祥,相信学生能够回答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回答甚至争先恐后地回答。另外,提问的面要宽,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是提高提问有效性的关键。在教学中,提问的目的已经不局限于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或是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过渡,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问题,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调整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刻的数学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直接指向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从促进学生的理解出发,教师的提问还应关注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地提出下面的问题:你认为某某同学的回答怎样?你对某某同学的回答有什么补充?你能把他们的说法综合一下,完整地说一说这个问题吗?这类提问对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价值。首先,教师对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的程度、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或错误观念会有更多的了解,后继的教学活动能针对学生的真正需要而展开;其次,师生的课堂互动更加频繁,学生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最后,师生都能采取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回答中的错误。

二、提问应增加“等待时间”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没能立即回答,那么一般教师都会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约为0.9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充分思考并构思答案的,他们的回答只能是长期学习积累下来的一种本能反应,或是从记忆库中调取知识片断进行应付。如果增加“等待时间”,课堂会发生以下变化:(1)学生的回答变长;(2)学生不回答的次数减少;(3)学生回答问题时更有信心;(4)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进行挑战或加以改进;(5)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然而,研究发现,对于许多教师来说,在课堂上哪怕增加几秒的“等待时间”也并非易事。因为感觉上的“冷场”会促使他们重新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同时教师也担心,延长回答问题的时间,学生可能会心不在焉或调皮捣蛋。

“等待时间”的增加,需要教师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教师可从问题的数量、难度、切入点等三个方面入手,精心谋划,做到问题精当、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提出下面几个问题: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中的哪些线段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你认为可以怎样求梯形的面积?一方面,这些问题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一重点,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另一方面,问题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学生答问时必然需要增加“等待时间”。

在增加“等待时间”后,课堂上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教师在备课时愿意花更多的时间设计高质量的问题,上课时会让学生更充分地参与到学习之中。第二,教师往往会针对学生常见的错误设计问题,问题的针对性增强。第三,由于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且每次都要解释自己的回答,因此其解释的习惯和能力会自然地延续到书面作业中。第四,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还高度重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因而某个学生所犯的错误可以因为小组成员的帮助而及时改正,而且通过集体协商和合作,学生能做出更好的回答。第五,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他们逐渐认识到,提高学习成绩主要不是依靠发现“正确”答案,而在于更多地与同学一起探究、讨论和建构自己的理解。

三、提问应科学合理,合理安排提问的次数、梯度和深度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既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形成性评价的方法。提问并非多多益善,提问的次数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要掌握一个度。过多,学生易紧张而来不及思考;过少,则缺乏必要的启发,学生听课容易懈担。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不可能迎刃而解,这就要增加思考的阶梯。其方法是无梯时架梯,有梯时增加阶梯的密度。教师提问得当与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质量以及教与学的质量。这既涉及到改进提问方式和提高问题质量,也涉及到教师提问后能否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教师要重视提问的科学合理性,研究提问的类型、表达、候答、理答等策略及技巧,避免不恰当的问题,实现课堂提问的优化。教师在提问时,还要注意提问的深度,提问的深度过浅,显得过于容易,学生不能掌握深层次的知识,提问的过深,对学生来说,又增加了学生理解和学习的难度,因此,提问深度的把握在提问过程中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四、注意选择提问的时机、句式和切入点

把握提问的时机。要结合课堂教学的进展及变化组织发问。一般情况下,要关注两方面:一是学生在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受原先经验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注意力涣散的时候,即为发问的时机;二是发问时机应和教学需要相吻合。如教学达到教材的关键处、疑难处、矛盾处、拓展处、转折处时,即为发问的时机;选择提问的句式。一般说来,判断型、叙述型发问句式常用于增加师生活动,检查学习效果,运用得当能使学生产生成功感;诊断型发问句式常用于诊断思维障碍,疏通思维渠道,建立情感认同;述理型、发散型、求异型发问句式则多用于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从这几种问句的实际使用效果来看,教师发问时应尽量减少判断型、叙述型句式,尽可能增大述理型、发散型、求异型发问句式的比例;把握问题的切入点。教师要根据具体数学知识的性质和特点,结合课型在适当的环节设计问题。新知教学,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习题讲评,要从思想方法、解题规律入手设计问题;复习教学,要从规律性、易混淆的知识点出发设计问题,等等。教师还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情况随机应变,在学生数学学习以及思维活动的疑惑处、阻碍处、转折处设计问题,引发数学思考。

艺术与设计之美 篇3

你如果不能用艺术的眼光看待身边飞驰的汽车,你或许就很难真正感受城市的流动之美。

艺术之形

郑板桥画竹子,观察、体验竹子的形象始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艺术构思孕育了“胸中之竹”,而磨砚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最后完成了“手中之竹”,竹子的形象贯穿了画竹的全过程。来源于自然的创作展现的是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美且美矣。不久前参加马自达Mazda3 Axela昂克赛拉(以下简称Mazda3 Axela)新车品鉴会,正体验到这种来自于自然的真实之美。如果不是设计师花了大量时间在非洲草原,细致入微地观察拍摄最凶猛的兽中王者——猎豹的生活轨迹,静卧、猎食、狂奔、跃起等种种生活细节,何以将猎豹野性张扬的个性与汽车的激情性感结合得天衣无缝?

全新Mazda3的开发总监猿渡健一郎曾表示:“魂动”是全新一代Mazda3搭载“创驰蓝天”技术车型所使用的设计主题,其核心理念是使冷冰冰的钢板能够体现出生命力。与Mazda CX-5一样,全新Mazda3以猎豹为仿生对象,其前脸设计让人一眼就能够联想到非洲草原上狂奔的猎豹张扬的表情。由于目标用户、用途不同,全新Mazda3“魂动”设计更突显了动态表现,其体现的猎豹之姿进化成为冲向猎物、全力奔跑的动态感,在整块金属切割下全新Mazda3的前脸极具质感和立体感;配合车头两侧有如猎豹双眼的大灯造型犀利、目光深邃、不怒自威,大灯内的LED灯组和透镜让双眼更为有神。如果说Mazda CX-5的车身姿态是起跑前静止预备的状态,而全新Mazda3的侧面线条则体现出发力前奔时侧身的强劲肌肉,不觉间让人瞬间就产生想要驾驭的冲动。

艺术之神

作为面向全球120个国家地区销售的Mazda3,目前全球产销已突破400万辆,在车主中享有“十年不过时”的口碑,这样的高度评价自然与其设计的形神兼备不无关系。足以体现设计师匠心的外形设计,加上支撑设计的安全性、科技感、创新力,才是Mazda3 Axela被誉为灵性艺术品的真正内涵。

从外观看,Mazda3 Axela紧紧结合了奔跑中的猎豹刚劲有力跨越一霎那的身姿,线条立体刚劲而且车头比例更长,拉伸A柱更靠后,让四只飞跃“大脚”更贴近车身,突出象形设计。实质上,这样的设计不但重新定义了Mazda3 Axela的豪华品格,更把马自达跑车激情、个性、运动、时尚年轻的酷感元素和气质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

Mazda3 Axela通过天才设计师对于“魂动”设计理念的丰富和“创驰蓝天”技术完美的结合,迄今已获得包括北美“2014年度创新车型”在内的十多项大奖,在3月日内瓦车展发布的"2014世界年度汽车"和“世界汽车设计大奖”评选中双获最终三强,争冠结果将在4月17日开幕的纽约车展上发布,非常值得期待;并先后在欧洲NCAP、美国IIHS(高速公路安全保险协会)、美国NCAP碰撞测试中获得五星的最高安全评级(当地规格车型)。而为了配合“魂动”设计理念和领先竞争品牌技术价值的“创驰蓝天”技术,Mazda3 Axela应用的全新HMI(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同级车首次出现的平视显示系统,“MZD CONNECT马自达悦联系统”中的中央控制旋钮都是同级罕见的,体现出豪华属性。平视显示系统除了可以显示车速信息之外,还整合了卫星导航和其他重要行车信息;由中控台上7英寸液晶屏幕与中央控制旋钮组成的“MZD CONNECT”不仅凸显高档科技感,也更具持久相伴的魅力。可以肯定,在进一步保证驾驶安全的同时,Mazda3 Axela在智能科技应用方面已经走在同级车前列。

设计与艺术 篇4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作为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 是人类最广泛的活动之一, 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尤其是奥林匹克运动, 吸引着无数人的关注和参与。奥林匹克精神已经超越体育运动的范畴, 成为全人类的一种极为宝贵的精神意志。而设计作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艺术形式, 与体育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到现代奥林匹克五环旗帜在全世界的飘扬, 设计艺术始终和奥林匹克运动互相促动, 充分展示出了它的无穷魅力。

基于体育运动的普及性和覆盖面, 其设计文化的影响也十分广泛。对于广大艺术设计工作者来说, 关于体育文化的艺术设计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机遇和平台。体育设计作品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意义, 同时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和独有的个性品质。

一、体育“推”设计

现代体育运动推动了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体育活动的开展, 为艺术设计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和交流提高的机会。诸如奥林匹克运动会、亚洲运动会、全国运动会、城市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等各类综合性运动会的举办;世界杯足球赛、世界排球锦标赛、亚洲羽毛球锦标赛等各类单项运动会的举办;各个省、市、系统、机关、学校等各项运动会的举办等都给艺术设计带来了太多的机遇, 也有力地促进了设计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以及设计产业的拓展。

首先, 体育活动为设计艺术提供了比赛和展览的机遇。每当大型的体育赛事举办, 都会给艺术设计提供广泛的展示空间。从标志、吉祥物、招贴画, 甚至到各种应用设计乃至比赛场馆的建筑设计等, 都会通过公开征集或招标的竞赛方式来获得理想的设计方案。除此之外, 通常还会围绕重要的体育赛事而举办各种类型的设计作品、艺术作品的展览活动。如2008北京奥运会前后, 围绕北京奥运会举办的各类设计比赛和展览活动可谓层出不穷、举不胜举。

其次, 体育为设计构建了交流发展和切磋提高的平台。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重大赛事活动的会徽、吉祥物、招贴画等的征集, 一般都会引来海内外设计师的广泛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征集, 北京奥组委共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作品1994件, 在这些作品中, 有的来自世界著名的设计公司, 有的则是享誉全球的设计师, 他们中间有的曾参加往届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国际重大赛事的相关设计。2010年在广州举办的第十六届亚运会和2005在南京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 也分别收到海内外设计师和社会各界的应征作品2555件和1304件[1]。设计师们对运动会的重要设计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在这些由体育赛事构建的设计平台上,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历的设计师们为了同一个目标, 通过对作品的相交流、相切磋, 使得不同角度、不同手法、不同风格的设计作品相互碰撞, 有力地推动了艺术设计的发展。对于设计师个人而言, 这是极其难得的参与和提高的机会, 而对于中国设计来说, 这是对中国设计艺术整体发展的有力推动。

二、设计“推”体育

奥运会在政治及经济上的强大影响力, 既促进了专业体育运动的发展, 也带动了大众体育活动的发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体育运动还只是贵族阶级的专利, 只有有钱、有闲的贵族阶级才玩得起网球、马术、曲棍球、高尔夫球等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奥运会及其他各种形式的运动会把“运动的观念”推广到千家万户。时至今日, 体育运动已作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项目得到了最大范围的普及。这其中, 艺术设计的推动作用必不可少, 可谓功不可没。

另外, 体育文化的交流也与艺术设计的关系日益密切。正如中国古代秦汉体育文化、唐代体育文化的繁荣昭示着国泰民安、开拓进取的社会景象, 古罗马的体育文化显示的也是西方民族勇于开拓、自由竞技的人文精神。现代社会“奥林匹克”精神已经深入人心, 在此基础上的更多娱乐、休闲形式的体育项目更是给体育文化带来了更多的人文内涵。值得研究的是, 体育文化对于产品的观念价值的提升作用越来越惊人, 这从近二十年来奥运会吸引了多少观众, 投入了多少资金, 产生了多少名牌、建造了多少体育建筑就可以看出。艺术设计在此过程中, 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可谓是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提升手段。在当代社会, 产品——设计艺术——体育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以服装为例, 体育运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进而对现代服装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运动服上, 随着大众体育时代的到来, 体育运动对服装的影响从运动服波及到了人们的日常着装形式。据研究表明, 人们现代生活中的休闲装即来自于对运动装的再设计, 这一点恐怕无人否认。

三、体育、设计共同“助推”文化

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体育文化迅速崛起, 各种体育产业也从最初的模仿西方逐渐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改革开放初期, 西方体育文化以席卷之势冲击着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阿迪达斯、乔丹、耐克等国外名牌主导中国体育市场, 这使得在体育文化的建构上我们处于学习和被动的状态。

随着中国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对于体育文化和资本的重视使相关设计产业迅猛发展, 日趋成熟, 建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体育名牌逐渐成为共识。体育服装品牌出现了李宁、邓亚萍、卓夫等成功范例, 各种国产健身器材、体育用品生产基地的建立, 体育休闲模特及服装设计大赛的举办等都表征着中国体育品牌开始走上了国际竞争的舞台。在体育广告中, 娱乐明星、体育明星等代言人成为设计的重要元素和内容, 引导着年轻人的消费和追逐 (见图1、图2) 。

譬如在1999年, 安踏公司聘请当时如日中天的乒乓球世界冠军孔令辉出任安踏品牌形象代言人, 迈出了市场先行的第一步, 知名度及销售业绩迅速提升。从“安踏”孔令辉的“我选择, 我喜欢”, “鸿星尔克”陈小春的“率真自我”, 到“贵人鸟”刘德华的“天地任我行”等, 我们看到国产体育品牌已经逐渐扬眉吐气, 开始与“阿迪达斯”、“耐克”等外国名牌分享广阔的中国市场。

世纪之交, 体育文化中的中国艺术设计更是如鱼得水, 相关设计理念更加普及。不仅是国际赛事, 各种国内运动会也纷纷借鉴西方的运作模式, 在广告设计、吉祥物设计、产品设计上充分运用民族特色为其带来商业增值效应。如在广东举办的中国第九届全国运动会, 吉祥物造型为极富岭南地域和文化特色的“南狮”狮头, 取名“威威”, 象征中国体育事业在新世纪威风八面, 走向新辉煌 (见图3) 。狮, 以其强壮身躯、威武形象, 自古以来就被中华民族视为百兽之王, 是驱害辟邪的吉祥物, 每逢喜庆必舞狮贺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 中国舞狮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象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享誉世界。广东人舞的狮称南狮, 也叫醒狮, 顶生独角, 威猛雄壮, 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独角神兽, 其发源地是广东南海。用醒狮做吉祥物, 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深远的文化精神, 寓意站起来的东方巨人已跨入新世纪, 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2]。在南京 (“金陵”) 召开的第十届全运会的吉祥物采用中国传统的祥瑞之兽麒麟作为题材, 吉祥物命名为“金麟”, 二者谐音, 构思巧妙, 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对于传统历史文化和传统造型艺术的深刻了解和灵活运用 (见图4) 。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的设计更是充分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 如在数量上选取五个吉祥物, 突破了往届奥运会吉祥物的数量。而这个“五”有多重意思, 在佛教文化中, “五”代表圆满, 而“五”也契合了中华文化中的“五行学说” (金木水火土) , 更与奥运标志“五环”遥相呼应, 表征着积极向上的奥运精神和文化艺术理念。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以广州的象征“五羊雕像”为主体轮廓设计, 以柔美上升的线条, 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 构图以抽象和具体相结合, 灵动、飘逸且不失稳重, 象征着亚运会的圣火熊熊燃烧, 永不熄灭。吉祥物取名“乐羊羊”, 形象是运动时尚的五只羊, 分别取名“阿祥”、“阿和”、“阿如”、“阿意”、“乐羊羊”, 组成“祥和如意乐洋洋”, 表达了广州亚运会将给亚洲人民带来“吉祥、和谐、幸福、圆满和快乐”的美好祝愿, 同时也传达了运动会“和谐、激情”的理念[3] (见图5、图6、图7) 。

尽管社会各界对此设计曾有争议, 但重要的是事实已经表明它确实带来了不可否认的巨大商机。据悉奥运“福娃”的相关产品有六大类、三百多个品种, 已经远远超过3亿美元的预计规模。如果每个消费者买一个吉祥物, 其价值的10%用于体育运动和支持中国经济, 毋庸置疑其意义是深远的。当然, 这种全方位的经济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使中国的设计文化彰显于世界, 而且可以与西方设计更好地交流, 从而提高国内设计水平。

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许多设计家做出的艰苦的努力和卓越的贡献。无论是运动场馆、会徽、吉祥物, 还是开、闭幕式, 都既有现代感又有民族文化内涵。此外, 还全方位成功完成了奥运火炬、奖牌、舞美、服装、旅游用品、建筑设施、城市景观以及城市规划等相关设计, 展示出无论是在经济还是科技或是设计水平方面, 中国都在努力赶超、跨越的新气象, 不仅获得国内的普遍认可, 同时获得了国际的盛赞与好评。这种不照搬国外设计、注重国人理念、融合多元文化、多学科、多专业的设计思想与理念, 为最终实现充分体现奥运主题、功能与景观、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完美结合的设计目标提供了前提保障, 同时也为中国设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信息社会的体育文化, 全面开放的中国设计艺术, 必将给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更繁荣的前景。

摘要:体育与艺术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 体育需要设计来彰显它的文化精神与运动意义, 同时也为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平台;而艺术设计在服务体育的同时, 又借助体育发展、强大了自身。在两者的互动之中, 既弘扬了体育精神又繁荣了设计艺术, 共同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谢燕淞.体育与视觉形象设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 2008 (04) :3页

[2]http://wenwen.soso.com

设计与艺术 篇5

1:精选速写作业20张,A3(材料不限)

2:精选摄影作业20张

3:设计考察文本一份10张,A4,装订成册(环艺专业着重建筑外立面和建筑结构考察,平面专业着重门板窗棂结构和纹样考察)

4:考察心得一份,1000字左右。

下乡纪律

1、外出写生、考察等是美术专业教学的重要途径,是绘画技能训练的必要手段,也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自然美的熏陶的极好机会,全体学生必务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完成好外出写生、考察等学习任务。

2、一切行动听指挥,不允许任何学生擅自行动,不允许任何违反纪律的现象存在。按时出发,就餐和就寝,不得单独行动和留宿在外。凡违反纪律,经批评教育而不改和违纪严重的学生,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停课反省、遣送回校,听候处分等处理。

3、切实保证教学时间,无特殊情况,任何人不得请假。若需请假者,须经带队教师批准。回校后积极参加相应的评奖选优活动。

4、提倡互相帮助,互相照应。提高警惕,注意安全,杜绝事故的发生。

5、增强集体荣誉感,不损害学院和学校形象与声誉。

6、遵守社会公德。待人礼貌,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争取当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7、保证写生时间和学习效果,任何人不准以任何借口为由要求提前返校。

8、尊重带队教师,严格按计划办事,无特殊情况,不得随意更改既定路线,不得随意提前或推迟返校时间。

设计与艺术 篇6

关键词:瓦当;艺术设计

瓦当,是指那些位于屋顶瓦片底层,具有保护房屋掾头不受自然界风雨侵袭功能的底层瓦。这些瓦片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西周时期开始,人们就又赋予了它们提升建筑整体美感的审美功能。通过研究瓦当艺术的的产生、发展、兴盛、衰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先民们的审美情趣、艺术造诣、时代文化特点等。更加重要的是,瓦当艺术在当代生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艺术设计中的很多环节都涉及到瓦当的艺术形式、纹饰变体。充分了解瓦当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丰富自身的设计,给自己的作品中加入沉淀着时代沧桑的感以及古今冲撞质感的独特韵味。

一、瓦当艺术的兴衰

想要了解瓦当文化在现代艺术的应用,我们首先要彻底了解瓦当艺术本身。瓦当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能够折射出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文化氛围以及时代特征。瓦当产生于西周。这时候的瓦当多为半圆形,瓦片形状单一,一般都是没有过多雕饰的平面瓦体,其上描绘的图案也大多是简单古朴的图形,图形种类也很单一,与西周时期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雕饰十分相似。

秦汉时期是瓦当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瓦当不仅在形态上有了丰富的变化,而且在艺术造诣上也达到了顶峰。首先,在形态上,圆瓦片的出现打破了之前单一的半圆瓦当形态,同时瓦当上边轮也开始出现。由于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特点,不同地区的瓦当上纹饰也有着各自的地域特点。因此根据瓦当上不同图形也可以推测房屋建筑所属的地点、国别。汉朝时期随着大一统文化的兴盛,瓦当文化也十分繁荣。这时候除了图形纹饰十分流行,另一种形式的纹饰也开始大规模流行起来——文字瓦当。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瓦当上文字使用的不是当时所流行的汉隶,而是具有“复古”特点的秦朝篆字。这也是当时汉朝古朴治国休养生息的政治观念的表现之一。尽管汉时期以动物纹、祥云纹为代表的图案纹饰不再独领风骚,但是这一时期出现的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守护神的“四神瓦当”却仍然是瓦当艺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守护神兽有时合为一体,有时分镇四方,是汉朝先民祈求家宅平安古朴愿望的直接体现。

魏晋隋唐时期,尽管国家实力不断强盛,但是瓦当这种艺术形式却只是沿袭旧制,鲜有创新。除魏晋时期由于佛教的不断引入,直接导致了莲花纹的产生之外,其他情况下,不断进步的只有瓦当纹饰的精美程度。但这在某种意义上说,只能算是制作工艺和绘画技术的进步创新,不能算是瓦当艺术的进步。因此可见,瓦当这种艺术形式在这里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而宋元明清四朝更是如此。随着制作工艺的进步,出现了琉璃瓦当。并且由于王权不断加强,宫殿建筑中不断出现的龙纹瓦当也风靡一时。但是毕竟琉璃制作困难,龙纹也不是寻常百姓可用的纹饰,加之民间的墙雕艺术不断兴盛,瓦当这种艺术形式不得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二、瓦当与环境

瓦当艺术之所以被称为艺术,不仅因为它独特的艺术形式,更因为它背后承载着的文化因素。瓦当这种艺术形式是时代文化的代表,所以瓦当艺术与环境的关系也可以被称为时代背景、时代文化与周遭环境的关系。

首先,瓦当文化可以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从瓦当纹饰上看,无论是“祥云纹”、“四神纹”还是“动物纹”、“文字纹”,这些变化多样的纹饰都能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神灵,趋利避害的特点。至于后期出现的龙纹等,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图腾崇拜特点。“中国龙”的形象是中国特有的,现在也成了中国在世界的代表图像之一。这些图像在瓦当上的出现,深切体现出了瓦当文化的民族性。

同时,瓦当文化也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卑长幼关系。儒家思想一直是封建帝王用以控制国民、稳定统治的手段。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长幼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这在瓦当文化中也有强烈的体现。比如在西汉时出现的文字瓦当上,就有许多表现伦理观念,表现“忠”、“孝”、“节”、“义”等传统精神的文字图像。这些文字大多是“道德顺序”“光耀宇宙”一类表现建筑主人忠君爱国,高风亮节,追求高洁品质的。这也是瓦当文化体现传统伦理观的表现之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瓦当这种艺术形式与文化、人文环境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的。

三、瓦当艺术在现代艺术中的变体

艺术的传承如潺潺河流,入海的水流里一定带着源头浮游生物。在艺术的领域里我们也可以在当代的艺术形式中看到古代先民的审美与智慧。这在瓦当艺术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首先,从图案来讲,现代艺术形式中可以多运用瓦当纹饰作为装饰。瓦当纹饰一般都是表现古人情操,寄托着古人吉祥祈愿的。“祥云纹”代表着吉利长寿,“四兽纹”代表着平安正义,“动物纹”体现了高尚情操,“莲花纹”则表现出佛家特有的超然物外的智慧。这些都可以被我们运用在现代艺术中,不仅可以借此加强作品的思想性,更能加强作品的表现力。

更加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应该多灵活运用瓦当纹饰,把传统的纹饰进行大胆创新,这样在作品中则能制造出古典与现代的交流碰撞,使人耳目一新。既表现了古代东方的神秘,也能融入现代人独特的审美和思维跳跃性。所谓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让人呆板遵守的。只有能够不断创新发展的传统才有存留下来的必要。瓦当这种艺术形式尽管已经在人们的视野中淡去了,但是它的艺术表现张力和表现手法仍然值得我们再三借鉴并大胆创新。

结语:在中国传统建筑工艺的历史中,瓦顶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瓦当的出现是瓦顶时代繁盛的标志。而瓦当艺术的产生则充分表现出了传统建筑工艺的精湛,表现了传统文化对于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尽管瓦当这种艺术形式如今已不复存在,但是这种艺术精神的传承仍然流淌在现代艺术创作的血液里,对我们的作品起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艺术创作和设计中,如果能灵活运用瓦当纹饰,那么我们的创作范围一定会更广阔,我们的创作思路会更开阔,创作成品也一定会更容易被人接受。

设计与艺术 篇7

一、民间美术的概述

民间美术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纯朴艺术, 是劳动人民自我创造, 自我欣赏、自我使用的实用美术, 它丰富了民间风俗活动, 并且在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 是劳动人民生活的一种艺术。民间美术反映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实际生活需求, 并且成为了劳动人民表达思想情绪, 美化生活的主要手段。

二、现代艺术设计

现代艺术设计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涉及到很多方面, 现代艺术设计与艺术创作是不一样的,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对作品审美理想的实体化, 它可以不去追求物质与功利性, 是艺术和个人审美的表现。而艺术设计则不一样, 艺术设计体现的是艺术性与实用性两者之间共同的, 并且实用性重要于艺术性。现代艺术设计产生于工业生产的背景下, 所以现代艺术设计更加侧重于经济性与科技性, 主要以追求产品的商业价值和利润为目地的, 现代艺术设计可以说是社会历史积淀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艺术设计与文化两者之间相互影响, 使艺术设计对人类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并构成文化的一部分。

三、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的融合

1. 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根源

民间美术的实质是原始美术的延续与发展, 在这长期的发展中民间美术始终保持着质朴性, 无论社会怎样变迁发展, 民间美术的实用性依然是第一特性, 民间美术的发展与劳动人民的生活作息息息相关、相互追随, 放人们的审美观付诸于民间美术的设计时, 民间美术便和现代艺术设计相融合了。作为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美术来说, 它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头, 所以说人民创造的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泉, 从艺术形式上民间美术即是流又是源, 所以现代艺术设计要想长远发展只有不断的以民间美术为给养, 发展具有民族化的现代艺术设计。

2. 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的共通文化

民间美术的产生与发展中始终贯彻着以人文信仰、人生理想等为主的人文观念, 始终表现出人们对自然、生命和生活的热爱, 对美好生活愿望的祈祷, 均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反映在民间美术里。而在现实的生活中, 随着科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艺术设计在为人们创造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 正逐渐背离人文精神的道路, 因此, 现如今的艺术设计应注重艺术和技术的结合, 民间美术的人文价值正是现代艺术设计所缺少的, 所以现代艺术设计应将民族传统性与现代性、精神和物质融合在一起, 发展具有民族与时代性的现代艺术设计。

3. 民间美术拓展了现代艺术设计

民间美术在很多方面对现代艺术设计有所启发,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使现代艺术设计更具创造力, 民间美术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属于劳动人民自己的美术, 并且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源泉, 比现代艺术设计更具创造力, 例如:民间艺术剪纸, 民间剪纸艺人所剪出的动物, 他们往往都没有真正的见过动物本身, 但他们却能凭借自己的想象力, 结合精巧的裁剪手法精妙的构图方式裁剪出栩栩如生的动物剪纸来, 因此, 民间美术能够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 巧妙的运用艺术言语表达出作者的创造力, 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学习, 能够培养发现力, 能够以不同于常人的眼光来看待同一件事物, 锻炼人们的领导组织能力。民间美术的这种创造力有助于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拓展思维, 使艺术设计能够更深入、广泛、合理。

4. 现代艺术设计借鉴民间美术

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离不开民间美术, 所以, 现代艺术设计在借鉴民间美术的时候应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理念, 不能只是一味的照搬照抄。中国民间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的使用应选择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的因素, 吸取其中的精华和文化底蕴, 以比来为现代艺术设计所应用。现代艺术设计在借鉴民间美术时不能只注重民间美术的外形与色彩, 应该着重借鉴学习民间美术所透露的中华民族文化。现代艺术设计在创作中也不应只着重于物体的外形特征, 应结合物体所属的时间、年代、地点等外部环境来确定其物体的形态, 将创作对象放在整体的气氛中进行全面深入的考虑, 从而把握整体设计的整体美感。

总结

现如今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 现代艺术设计正在逐渐背离人文主义的道路, 更多的去追求物质经济, 而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源头的民间美术,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 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民间美术中蕴含者巨大价值的中华文化底蕴, 所以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离不开民间美术, 两者之间应相互融合。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是对民间美术的否定, 而民间美术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也不会随着现代艺术设计的出现发展而消失, 而是两者之间在差异的基础之上相互融合, 产生出具有各民族民间美术和艺术风格的现代艺术设计风格, 从而使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立芳.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内涵的融合[J].装饰, 2002 (10) .

[2]马小爱.民间美术的构成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 2016 (8) .

[3]秦厚威.传统民间美术与当代设计艺术的融合[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 (1) .

建筑结构设计与艺术设计创新 篇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专业化程度越高, 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配合更为重要。一个好的建筑设计, 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构体系才能实现, 结构设计的好坏, 关系到建筑物是否适用、经济、美观。特别在高烈度地震区, 建筑设计必须在满足结构抗震要求的前提下, 才能谈得上建筑物的造型美观、功能完善等等。因此, 要设计出既要满足建筑美观, 造型优美, 又要使结构安全、经济、合理的建筑物是每个建筑师与结构师都必须十分注意的问题。

工程建设中, 无论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等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将优美的建筑造型, 完善的使用功能, 先进的结构体系和工业化制造与施工工艺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造出技术先进、新颖、经济适用的建筑物。另一类则是以追求某些新奇的艺术效果为主, 创造出奇特怪诞的建筑造型, 结构方案从属于不合理的建筑设计, 放弃了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经济性。一般提倡和实施的是第一类建筑。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的思想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尤其当住房市场化之后, 买房人从青年到老人, 各个年龄段都有。这种年龄层无论从受教育程度、文化理念, 还是从主观意识、欣赏水平都无法用统一标准、风格来标注。

设计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推动:创造生活感受, 让使用者、居住者享受愉快的生活状态;设计应使建筑文化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所贡献;还必须考虑到能够推动业主成功。设计师与其他艺术家相比有自己的特点, 我们不是画家可以狂想, 我们肩负着发展商的投资。当前很多建筑项目沿袭了中国多快好省、快马加鞭的状态, 建筑千篇一律, 缺乏创新。正因此, 很多发展商为了扩大销售, 使项目升值, 要求设计师进行建筑创新, 甚至希望能够设计出前所未有的建筑。然而, 有些建筑创新并不能被社会所接受, 不但不利于发展商的市场销售, 还会使建筑成为城市垃圾。可以说, 创新应该与理性相结合, 理性地解决复杂问题是设计师应该具备的。在香港, 一个建筑师需要肩负整个建筑的法律责任, 不仅需要考虑环境、人脉、用户需求、业主需求、土地价值, 还要考虑市场、政府需求、规范、技术, 在如此多的约束条件下如何找出更好的设计解决方案, 这需要理性。一个好的项目应该在城市文脉、环境融合、科技环保等各方面时代元素都有所涵盖, 并最终获得经济效益,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好作品。

除了我国区域气候特点与其他国家的相似性使建筑风格呈现多元化, 社会审美观的演变也引发了建筑艺术思潮的多样化。当代, 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 更加强调个性的发挥, 建筑审美也就逐步走向多元化。另外,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推动建筑创作多元化的因素之一。科学技术在建筑设计中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丰富选择, 从新型建筑材料、先进设备, 到科学化的设计软件, 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发展的同时, 对设计师的眼界开阔、文化素养、思维方式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新的思想观念又作用于建筑哲学和建筑理念, 使建筑设计更加丰富、多元。

2 房地产可谓是一个集成产业, 其建筑产品即是一个集大成的结晶。

国外的很多建筑, 貌不惊人, 但其内部却因诸多科技、绿色元素让人叹为观止。“中国未来的建筑也一定会被现代化的科技所影响。”科技是影响未来房地产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 风情与文化对于未来建筑设计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文化与文脉传承也是影响建筑的重要方面。文脉是城市的肌理和文化, 是建筑的灵魂, 世界各地每一个城市都有其脉络, 设计师在建筑设计时不能局限于自己的想法, 而应该了解整个城市的脉络, 放大城市的肌理, 并思考该建筑建成后会对城市产生何种影响。尤其是建筑与文化传承方面更值得设计师思考。

未来的建筑需要与环境高度融合, 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不能仅为了人工建筑而大规模破坏自然绿化环境。越来越多的设计公司已经注重设计与环境的融合, 汉森国际曾在广西桂林阳朔设计某酒店项目, 既融合了当地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风情, 又保留了原有的树木树种, 使该项目既有国际性又有当地风情, 茂密的树林、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该项目获得了各方好评。

时代在变, 设计思路也在变。未来的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多方因素, 多维整合设计思想将成为未来设计师的又一门新课程。

3 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是整个建筑设计

过程中的两个最重要的环节, 对整个建筑物的外观效果、结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二者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协调、互相制约的关系。在建筑设计中, 少数建筑师总是把结构放在从属地位, 并要求结构必须服从建筑, 一切以建筑为先导, 这一观念分割了科学的完整性, 忽略了基本的力学规律, 片面地追求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结合和最大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 这样往往给某些建筑工程质量带来了质量隐患和不安全因素。

任何一个建筑设计方案, 都会对具体的结构设计产生影响, 而有限的结构设计技术水平又制约着建筑设计层次。因此, 在做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建筑师应具备有一定的结构方面基础, 能与结构设计适当结合, 相互调协, 使二者相统一, 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

然而, 许多建筑设计师, 强调创作的美观、新颖、标新立异, 强调创作的最大自由度, 然而这样的建筑设计将会给结构设计带来很大的困难, 作为建筑物本身必须承受起巨大的自重荷载和活载、水平风力、地震力、扭矩力等。如果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平面设计和竖向设计构思时, 不依据基本的结构技术原理和有关结构的受力特征, 不征询结构设计师的意见, 往往会使结构工程师不能有效地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 进行结构设计导致结构的不稳定等问题。比如将建筑物截面设计成为三角形, 其抗弯矩力和抗侧能力比圆形截面、矩形、多边形截面要小得多。

再者, 有一些建筑师缺乏对结构力学方面的基本常识, 在设计过程中, 往往忽视力学的基本规律。如:在需抗震设防的地区, 高层电梯设置在大楼的某一侧, 没有和整个建筑物的刚度中心重合。由于电梯筒的刚度很大, 这样则使得刚度中心与荷载中心不能尽可能接近, 即造成结构偏正, 这样就会产生扭转, 产生破坏。

4 结语

总之, 建筑与结构两者之间有着最密切关系的, 特别是在高层建筑设计中, 由于结构是以水平荷载为主要控制荷载, 故结构体系的选型和结构布置要考虑最有利于抗震和抗风的要求。同时, 结构构件截面尺寸还要满足刚度和版性的要求。这样便对建筑设计形成了一定的约束和限制, 使建筑与结构二者相互协调统一。二者还应不断地相互配合, 彼此渗透, 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满意的建筑。

摘要:建筑物就像一尊美丽的艺术品, 精美的建筑是设计师把建筑的美观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密切配合的结果。但要分清具体配合的侧重点, 有些是着重艺术、美观要求的, 有些着重使用功能、生产工艺等等。总之, 建筑师的设计可以将优美的建筑造型, 完善的使用功能与结构设计有机地结合, 而不能简单地追求奇特。建筑设计重点是不能离开具体的设计对象。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艺术设计,协调性

参考文献

设计与艺术 篇9

(一) 缺乏生活体验, 缺乏艺术感知力

当前, 高校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娇生惯养, 对生活缺乏体验和感知, 无法正确定义自己面临的社会关系和地位, 无法较好地体会和实践艺术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欠缺社会责任感。而在艺术教学中, 美术与艺术设计生假如无法获得直接的生活经验及艺术感知和体验, 不能细致地观察生活, 照搬书本, 不加分析地去接受课本知识, 那么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将是呆板的, 难以加以灵活利用, 难以清晰地感知到艺术对自身创作的影响, 自身的艺术素质也无法提高。

(二) 欠缺自主创新意识, 思想滞后

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 教师会注重美术与艺术设计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但是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 学生创新的再创造能力和想象力受到了束缚。一部分人在思想上注重艺术创新, 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过于懈怠, 难以对一事物保持长久的兴趣与观察, 因而无法有效处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艺术创新最终沦为空想。同时, 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不善于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钻研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皆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所谓创新能力, 就是指人们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也就是人们通过发挥已有知识或科技的作用, 不断进行想象和再创造, 从而催生一种新的事物。美术与艺术设计生在进行艺术设计时, 创新能力占据着重要地位, 而教师的课堂讲解局限于知识的直接传授和灌输, 所以学生要实现艺术创新就必须发挥自身想象, 对已有知识进行加工和再创造。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 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思想严重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 他们总是忽视身边的事物, 难以从更深层次研究和挖掘自身的创新能力, 思想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滞后性。有些学生自身产生过创新意识, 但是由于缺乏教师的专业指导, 因而实践操作困难重重。长此以往, 美术与艺术设计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培养, 思想上便愈加不重视。

二、高校美术与设计学生艺术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 艺术素质对美术与艺术设计生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

艺术素质源于人们对美的原始的冲动和追求, 它并非抽象的美学概念, 而是集整体性、稳定性和综合性于一身, 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始终。美术与艺术设计生能达到什么样的艺术境界, 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艺术素质有关。艺术素质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 它是艺术涵养和艺术能力的统一体。艺术素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 它植根于长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 来源于艺术实践、艺术欣赏和审美认知中。要从整体上提升美术与艺术设计生的能力, 就必须注重艺术素质的培养, 帮助他们实现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其它的素质相比, 艺术素质涵盖了更高层次的素质修养, 它不仅是对美和客观规律的自发性的追求, 更是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人文价值的必经阶段。

(二) 创新能力对美术与艺术设计生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助推器。对于个人而言, 创新能力是其不断进步、不断超越的推动力。因此, 培养美术与艺术设计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三、提高高校美术与艺术设计生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 实现各类学术资源的优化整合, 促进美术与艺术设计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加强人文艺术教育与学科之间的联系,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 不断丰富大学艺术教学内容, 切实增强学科的实用性和内涵性。在设置艺术教学内容时, 要实现心理艺术学、艺术史、设计史、艺术鉴赏以及艺术美学等各学科的综合利用, 强化学术交流和指导, 将晦涩的艺术美学转变为通俗的白话, 方便他们理解和掌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和重视, 现代教育要求切实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资源的实时共享。由此可见, 要让美术与艺术设计生更好地掌握和领悟知识, 高校就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各类学术资源的交流, 不断对知识进行整合, 从而提升艺术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断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顺利实现就业。

(二) 定期组织文化艺术沙龙活动, 鼓励艺术生外出采风, 开阔视野

学校要定期组织专门的文化艺术沙龙活动, 不断提高美术与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修养, 积极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使其丰富自身知识储备, 学习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也可以组织高水平的文化讲座, 因为讲座教师对艺术和美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所以学生在听讲座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发, 从而积极开发自己的思维, 形成自身独到的艺术见解。同时, 学校要为美术与艺术设计生外出采风创造有利条件, 不断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在采风的过程中, 他们会感受到课堂以外的风土和人情, 从而转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 激发创作欲望和热情, 从而实现自身的成长和进步。高校在发展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美术与艺术设计生创新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 全方位提升他们的素质, 从而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为他们的就业创造条件。当前, 美术与艺术设计教育教学需不断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艺术素质是艺术生文化内涵和自身修养的集中体现, 而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内涵、素质情操和综合能力的集中反映, 只有不断探索、实践、改革, 高校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方便艺术生就业, 为艺术生的职业生涯铺平道路。

摘要:对于美术与艺术设计类学生而言, 艺术素养与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然而如今的大部分艺术院校却不能给美术、艺术设计生提供必要的艺术修养课程, 甚至有些院校的教学方法也很落后。本文将分析和探讨当今高校美术与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创新能力和艺术素质的现实状况, 并就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创新要求做出进一步阐释, 旨在全面提升我国高校美术与艺术设计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及艺术素养, 促进他们全方位的发展和进步, 从而满足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高校美术与艺术设计,创新,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熊伟.浅析高校美术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华章, 2013 (17) .

[2]李浩.高校美术教育改革初探[J].教育探索, 2012 (3) .

[3]韩枫.新时期高校计算机动画美术教学体系初探[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0 (06) .

[4]曲琳.浅析中国当代美术教育在新形势的不和谐现象[J].美术大观, 2008 (11) .

[5]邹定家.浅谈高校美术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 2010 (7) .

[6]崔毅.当今高校美术教育的选择与走向[J].美术观察, 2009 (11) .

[7]郭原.高校美术教育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 2009 (4) .

道法自然——景观艺术与设计 篇10

“道法自然。”通过这精妙的结论我们可以理解世界是如何在道的运行下产生其逻辑结构的。在这里, 老子的自然概念不仅指的是具体的外部存在, 还暗示整个宇宙运行的法则。老子将他的自然概念与宗教观念区别开来, 并强调了一种对自然的深刻的敬意。这是老子哲学中具有决定性的观点, 它决定性的影响了中国的景观美学。

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 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这一观念的基础上的。这一基本逻辑可以用在美学思考和艺术活动之中。在道法自然这一思想指导下, 艺术的最高目标就是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找个寄托, 从而最终获得精神上的解放, 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生命之美。在这一意义上, 美意味着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想的和谐平衡的产物。这一美学立场反映出道家思想的真谛, 对自然事物给予了应有的尊重, 使中国艺术获得了真实的基础, 为中国景观艺术与设计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景观设计的所有特征都是具体实在的。它们是人工的产物, 但却能够表现出一种自然的品质, 它的品质决定于设计者的表达方式。景观要素如山、水、树木尽管是自然之物, 但也可能经过处理体现出人为的特征;反之, 人工造物, 例如景观中的建筑在道法自然思想的指导下也可以成功的表现出自然的精神。

在传统的中国园林中, 几个明显而重要的要素是:山、水、花木和建筑。人的参与使自然的运动最终形成完整的过程。人类的存在渗透到山水树石的存在当中, 并且通过对环境的优化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智慧。因此, 对道法自然的完整理解必然包括了人的行为。

在中国园林设计中, 用石的手法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石头是静止、坚硬、无生命的天然材料, 而中国式的古典思维却将其拟人化了。石头的功能用途和它所表达的情绪被视为其生命的象征。人无法离开“气”生存, 园林中的石头也是如此。在山水画理论中, 石被认为是云的根脉是天与地之间的联系纽带。如果画面上的石头没有表达这种气或精神, 则它是没有生命力的石头, 并使整个画面的概念遭到了破坏。在园林中, 湖石假山应当象从底下生长出来的一般, 无论是放置在厅堂之前、窗下、水边, 它的作用是在自然与人工因素之间构成空间上的联系, 作为一种垂直方向的构成元素, 它引导向上的视野, 并丰富了园林中的光影变化效果;作为屏障, 它又起到了分隔空间的作用;作为独立的物体, 它是一座抽象的雕塑, 展示形式、肌理和变化以吸引人们的目光;作为品格的象征, 它表现了君子的坚忍和气节。

山石在园林和特定的空间中能够表现丰富的情感:“春山淡冶而如笑, 夏山苍翠而如滴, 秋山明净而如妆, 冬山惨淡而如睡。”

在此, 山石成为人与自然之间沟通的桥梁, 使得园林空间完成从秩序的建筑空间到自然空间的平稳过度。从抽象和象征的意义上来讲, 它完成了从人到地, 从地到天的过渡, 从而最终达到了将田地只的所有元素综合到一起来, 并加入人情感这一美学目的。

依据同样的原理, 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反复出现的其他自然事物, 那些流水、深林、游鱼、繁花, 也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同样的作用。正式这样一种反映着自然的无常变化和世间万物相辅相成关系的天地人之间的逻辑关系指导着古代中国的园林设计;所有的艺术形式不仅是功能的反映, 还反映了人们理解和体会自然体会精神、体会“道法自然”的方式。

将人类情感与客观世界相联系对园林设计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意境”的概念也因而在中国的艺术家合格园林设计师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

作为一个更加具体的美学概念, 意境不能被简单的看作意与境的叠加, 它背后蕴藏了丰富的情感, 心理和哲学意味。它的包容特征使它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

园林的设计也不仅仅是叠梁架屋、栽花种树、堆山凿池, 而是运用心灵的智慧与情感, 通过展示风景、体现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园林设计、绘画和诗歌有着某些共通的特质和创作原则, 但设计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要创造一个满足人们观赏需要、容纳一定的行为功能以及符合具体物质条件限制的空间场所, 在有限的空间内, 设计者必须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使使用者产生美好的联想。由此而产生出了一系列帮助设计师在园林中获得景观的丰富性优秀品质的极有价值的设计观念, 例如“意在言外”、“境生象外”、“以少胜多”等等。

在园林设计中, 设计师要做的也是创造出一系列看上去“虚”的空间, 而不是将空间填满。“虚”的空间是产生想象力的源泉, 是情感的栖息之地。我们不仅将此看作一种超越空间限制的途径, 还把它用作衡量设计师水准的重要美学标准。在创作过程中, 最为艰巨的任务显然是将这样一个抽象的形而上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艺术手法从而传达出期望中的美学内涵。

而在中国有这样一个说法:“平淡天真”, 它作为一个方法论的中介, 将艺术创作的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景观艺术实践的本质就是对真理、对恰当的表达方式的追求, 对任何虚饰成分的屏弃。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一切因素都依据“道法自然”的原则得到和谐布置, 从而充分地表现情感和思想。

在中国园林中, 有苔痕遍布的小径, 有不加漆饰的木架, 有林木掩映的山石, 有粉墙乌瓦的建筑……看似随意布置, 然而每件事物都在其应在的位置上, 浓纤得宜, 修短合度, 仿佛出自天工造化。在这里, 不需要过分的装饰, 只需要“道法自然”, 使人们在其中找到自我, 找到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景观美学比较研究—景观形态学》, 吴家骅,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傅伯杰, 陈利顶等著, 科学出版社

艺术设计与餐饮文化 篇11

在当今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的都市中,心灵的回归是每一个人的追求。人们需要一个自由、惬意、放松、又不失品位的一个憩息地,停驻脚步,远离都市的喧嚣,看着迷人的景致,嗅着淡淡的花香,聆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品味着可口的美食,回忆过往,寻找触动内心深处的感动,追求桃花源般超然世外的情感意境,享受人生的美好时光。

……而如何创造出这样一个心灵港湾,是设计师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餐饮空间“主体体验设计”的概念

谢佐夫在《体验设计》一书中讲到:“体验设计”是将消费者参与融入设计中,是企业把服务作为“舞台”,产品作为“道具”,环境作为“布景”,使消费者在商业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体验过程。

任何一种互动体验都是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餐饮空间中“主体体验”就是顾客与就餐环境之间的一种互动行为。“主体”包含广泛,可以是顾客、经营者、或设计者本人;也可以是功能、材料、结构、工艺、风格等;还可以是某一设计要素如民族文化、历史故事、情感回忆等。赋予餐饮空间以某一种或多种特定的文化主题,结合一定的艺术设计手法和物质技术手段来完成对于空间的塑造,强化空间的主题思想,带给顾客独特的就餐体验和文化体验,使人们在视、听、触、味、嗅觉得到充分的享受,产生某种情感共鸣,最终成为餐厅的特色标签,进而刺激和推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提高餐厅的经济效益。

“主体体验”式餐饮空间的特征

1. “以身体之”—自然性的“物理空间”场所

进入一个餐饮空间,首先传递给人的就是自然性的理性信息,如功能、材料、工艺、造型、色彩、使用方式等,这是设计空间存在的基本条件,同其他建筑形式一样,餐饮空间是由钢筋混凝土、木材、石材、砖瓦等材质围合起来的物质空间,建筑的本身不是目的,建筑的目的是获得建筑所形成的“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围合性的安全场所,满足人们的各项饮食、休闲等行为活动。

2. “以情感之”—人性化的“情理寄托”场所

“一件艺术品总好像浸透着情感、心境或供它表现的其他具有生命力的经验。”情感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桥梁。好的设计会给人带来归属感,许多餐饮空间都提倡和追求给顾客提供“宾至如归”的服务。这也是马斯洛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中“归属和爱的需求”以及“尊重的需求”在餐饮空间中的表达。

对设计师而言,设计师将情感融入到设计作品中,让餐厅所富有的人情味和文化内涵来触动使用者,以形态、功能、材料、色彩等构成为切入点,营造轻松、愉悦、富有情趣的环境氛围。同时,对于餐厅的经营者来讲,餐厅应该具备系统化的管理系统,提供个性化服务,培养服务人员在专业服务和礼仪的基础上,增加情感的元素,从服务态度上的审美赢得顾客的心。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到一起,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达到空间、人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讓顾客在细节中体验空间感情的细腻,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 “以心验之”—社会性的“事理交往”场所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究“情”字是中国人的一大特征。“关系”作为一种隐性的社会制度,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从社会交流的的角度来讲,餐饮空间不仅仅是一个解决口腹之欲的场所,而更是“一个因为共同的饮食行为,来实践愈来愈重要的不可间断的私人交流!”的场所。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通过人们的交往,潜移默化的将思想、技术、行为模式、制度、宗教礼仪、社会风俗等等代代相传。餐饮文化作为生活之本,不仅起着文化的传承作用,同时也提供了人们沟通情感,交流思想的场所。

结 语

随着“娱乐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餐饮空间遍地开花,“主体体验式”的餐饮空间设计旨在利用文化嫁接的方式力求将食物、服务与个性化的就餐方式以及空间的装饰氛围相结合,提倡“以娱进食”的体验式餐饮模式。对于设计师的要求则是在在设计过程中将个人的生活感受、审美品位、文化内涵各方面的因素融会贯通后,运用现代表现手法通过色彩、陈设、材料、造型等形式的灵活运用,使顾客在视、听、感、触、味、嗅觉各个方面的体验享受达到极致,提升整个空间的文化品位,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

传统图案与艺术设计 篇12

二十世纪的历史告诉们, 经济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水平都非常发达, 反之亦然。本世纪造型艺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各艺术门类之间的逐渐渗透, 互相融合, 呈现多元化、综合性的发展趋势。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反应在创作观念上, 传统与现代审美意识的互通共融;在表现形式上, 抽象与具象并举;在技法和材料上, 多样选择与综合性运用共存等等。这一切都极大地开拓了艺术设计在思维意境和表现形式上的新领域。它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 也对艺术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创新意识。图案的创意设计是艺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狭义而言, 图案仅指器物、织物上的纹样色彩。广义而言, 图案是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工业美术等方面有关于形式、结构的预想设计是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美观、牢固等条件制约下制成图样、模型、装饰纹样等方案的通称。

图案从外形上分, 有平面图案和立体图案;从用途上分, 可分为实用图案和观赏图案;从理论研究和实践角度上分, 可分为基础图案和应用图案;从艺术语言和风格上分, 可分为中国传统图案、外国图案等。图案的形象是一种艺术形象, 它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制, 而是根据作者的不同目的对事物的原形进行艺术加工, 或者对非具体形象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

目前, 世界各地不同地区, 不同文化的民族, 都在强调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 即便是那些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的工业产品, 人们也在寻找一种属于自己文化的语言, 亲切熟悉的造型, 带有装饰性的图案形式。艺术设计师只有深刻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传统图案的造型规律、构图规律、色彩规律、寓意手法等, 才能设计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创新性的作品来。

一、传统图案的艺术魅力

中国传统图案艺术源远流长, 文化底蕴深厚, 形式多样, 内涵丰富, 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中, 传统图案以其不朽的民族特色与艺术魅力, 装点新时代, 展现时代精神、时代风采, 时代需要传统图案艺术, 传统图案艺术在时代进步中发展。当代企业形象、商标、品牌、广告、电视、报刊、室内装饰、博物展馆、仿古工艺品、服饰、民间剪纸等, 都有传统图案的光彩:图案、纹饰、构图法则、古朴的风格及思想内涵等。有的企业以龙凤图案为品牌形象, 以示信誉、产品质量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以便开拓国际市场。人类已经跨如二十一世纪, 在上海举行的亚太地区国家首脑会议上的各国元首、身着中式福寿图案服装、令世界为之瞩目, 引领了中式传统福寿图案的新潮流。

中国传统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以来, 无论在器物造型上, 还是装饰纹样方面, 都呈现多样的风格, 无论在运用图案语言方面, 还是在表达寓意方面, 都具有明显的特点。

学习传统图案, 首先应了解中国传统图案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造型风格、不同的色彩风格及寓意手法。如原始社会早期的彩陶, 装饰图案丰富多彩, 变化无穷。以几何纹样为主体, 也有实体形如鱼、蛙、舞蹈的人等。这些图案造型简练, 变化幅度大, 在构图上已做对称、连续的配置, 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常使用红、黑、白、橙黄、橙红、褐黑等色彩, 具有质朴的艺术风格。

二、传统图案设计法则的使用价值

图案作品是通过设计过程完成的, 而设计过程则必须运用设计法则。中国传统图案艺术博大精深, 蕴含着完备的图案设计法则。这些设计法则足以使中国图案设计事业走进新时代、走向更辉煌。其中形式美的法则有: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等;构图法则有:太极图形, 冏字形、“S”形、“米”字格、九宫格等。现代西方构成法则有同构变异, 元素替代设计法则, 在中国古代图案中, 都能找到类似这些法则设计的作品。如:龙、玄武、翼马、伏羲 (人首蛇身) 等图形。这些法则运用于教学工作中, 提高了民族的艺术审美能力, 培养了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

不可否认, 学习图案可以解决平面造型问题, 这一点与现在基础教学中所看中到平面构成有相似之处, 但是传统图案的构成法则以及九宫格的布局等等规律是平面构成所代替不了的。特别是在学习传统图案时还必须将一定时期的图案放到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加以理解, 把握不同时代图案风格气韵, 这种感性的理解是平面构成的理性训练所不能代替的。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通过传统图案的用线、布局、色彩等角度去把握不同时代的图案风格特征,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其灵活运用于现代设计。以前对传统图案的学习是通过大量的图案临摹来增加对图案的理解。诚然, 临摹是学习传统图案的一套有效而扎实的方法, 老一辈的图案学家都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 实践证明这也是学习传统图案必不可少的方法。但是也应看到由于目前课时的变化以及学生心态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在三四周的时间里用临摹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不同的传统图案是不现实的事。大量枯燥的临摹只会让学生对传统图案的学习产生反感, 这时, 手头功夫的练习不如放在工笔白描课上解决。在上传统图案课时应把重点放在对传统图案造型、风格的整体把握上, 并通过一定量的临摹让学生切实感受古人在图案的用线、用色、骨格、布局等方面的独到匠心。

三、传统图案的寓意美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内涵

中国图案中的寓意美根深蒂固、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 人们在彩陶上创造了成千上万的图案意境, 像从一条鱼形变化出抽象的三角形、曲线、直线、点线面组成的图案。在今天看来, 依然是新鲜的构图。意境的美, 在中国图案的设计上, 经常作为—个艺术主题。如陶瓷中的雨过天晴釉、霁红、美人醉、雨点釉等。楚、汉漆器上的云气、庭园布置中的层云叠彩的假山等的意境, 是虚中见实, 没有形象, 或者是形象捉摸不定, 这样的手法能引起许多联想。如:松竹梅图案会联想到“岁寒三友”的忠诚友爱。如:太极图形中设计了—对蝴蝶, 马上就会联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喜相逢”悲欢离合的意境等。

中华民族以旧历年为最隆重的节日, 张灯结彩, 舞狮舞龙, 贴对联、窗花、年画、门神等。无不以传统图案表达人们驱除灾害、邪恶, 追求吉祥、平安、幸福等美好愿望。在人们的心中, 有了门神就不会受邪恶的侵害;有了“寿桃仙鹤”就会健康长寿。这些图案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代人与现代人是相通的, 因为他们表达了人类自身最根本的需求, 因此可以看出传统图案本身包含的思想在节日喜庆活动中的使用价值, 它极大地满足、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其次, 在人们心中产生吉祥、平安、幸福、欢乐的生活气氛, 从而产生要求国泰民安的全民社会思想意识。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 这种思想意识无疑都是社会安定的思想。

四、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图案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中,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艺术设计专业中, 传统图案的基础作用不容忽视。只有把传统图案理论与现代设计实践相结合, 才能充分消化和理解传统图案的精髓。课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他们的理解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设计作业, 使他们学会将传统图案及其形式法则运用到现代设计中, 让学生对传统图案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并从实践中去领略传统文化的精华。传统图案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一种必需的艺术修养是构成当代艺术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但是,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开拓就没有进步, 这要求我们在中华民族丰厚文化遗产当中, 采撷精华, 继承传统, 开拓创新。

中国传统图案的内蕴, 是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宝藏。它形态多样、内涵丰厚、历史悠久, 贮存了可贵的知识情感和科学技术, 蕴含着我们古老民族创造和审美最本源的精神。通过对传统图案的学习, 我们要将传统图案赋予现代意义, 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 找到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设计精神, 我们对传统图案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要将内涵化为修养, 在设计中自然流露, 将精神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重新组合, 使它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摘要:世界各地不同地区, 不同文化的民族, 都在强调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 即便是那些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的工业产品, 人们也在寻找一种属于自己文化的语言, 亲切熟悉的造型, 带有装饰性的图案形式。艺术设计师只有深刻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传统图案的造型规律、构图规律、色彩规律、寓意手法等, 才能设计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创新性的作品来。

关键词:图案,装饰,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庄子平《装饰图案设计技法创意》吉林美术出版社2008

上一篇:新一代汽车下一篇:校园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