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合作1991-2011(全文)整理
中国—东盟合作1991-2011(全文)整理 篇1
中国—东盟合作:1991-2011(全文)
20年前,时任中国外长钱其琛应邀出席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第24届东盟外长会,开启了中国-东盟对话。20年来,在双方领导人的精心培育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中国同东盟走过了一条睦邻友好和互利共赢的合作之路。
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从对话伙伴提升到战略伙伴。双方经贸合作成果显著,建成了自由贸易区,贸易和相互投资快速增长。双方建立了完善的对话合作机制,确定了11大重点合作领域,在20多个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各领域友好交流与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双方携手应对亚洲和国际金融危机、重大自然灾害和跨境传染病,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巩固了友谊,深化了合作。
中国-东盟全方位合作不仅有力促进了各自经济社会发展,给双方人民带来了巨大福祉,也为促进本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值此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之际,谨以此手册,追溯双方友好交往历史,展现务实合作成果,期待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政治、安全与地区事务
政治:
1991年7月,时任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钱其琛出席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的第24届东盟外长会,标志着双方对话进程的开始。1996年,中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
1997年,双方合作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赢得东盟国家广泛赞誉。同年12月,首次中国-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马来西亚举行。会议确定双方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03年10月,第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确定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同年,中国政府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中国高度重视并致力于发展深化同东盟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在东盟对话伙伴中,中国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第一个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第一个明确支持《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第一个确定同东盟建立自贸区。
中国同东盟保持频繁高层交往,中国领导人出席了历届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2010年,双方副总理级以上高层互访达70余起。这些高层交往增进了互信,为双方关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中国同东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对话合作体制,包括领导人、部长、高官等各个层次。双方迄今已举行13次领导人会议以及三次特别领导人会议。双方还建立了外交、经济、交通、海关署长、总检察长、青年事务、卫生、电信、新闻、质检和打击跨国犯罪等十几个部长级会议机制。
2010年,在圆满完成第一份《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2005-1010)》基础上,双方制订了第二份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2011-2015)。
2011年,中国-东盟中心正式成立,成为促进双方经贸、教育、旅游、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的重要服务平台。
安全
中国与东盟在防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向前发展,在中国-东盟、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10+3等框架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中国在东盟地区论坛中倡导安全政策对话会,在东盟-中日韩框架内举办了武装部队救灾研讨会、非传统安全论坛等。2011年,中国同东盟举行了首次防长交流。
中国军事科学院分别于2008年、2009年举办了两届“中国与东盟高级防务学者对话”,就“军队现代化与地区互信”、“东亚地区安全形势与中国-东盟防务合作”话题进行交流。自2010年起,举办“中国与东盟防务与安全对话”,邀请双方防务政策官员与防务学者就地区防务与安全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自1997年起,中国同东盟每两年举行一次打击跨国犯罪部长级会议。2004年,双方签署《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2010年续签。双方在打击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恐怖主义、武器走私、洗钱、国际经济、网络犯罪等跨国犯罪方面进行了密切合作。
2004年以来,中国公安部先后举办禁毒执法、刑事技术、海上执法、案例研讨、出入境管理、网络犯罪侦查等各类培训、研修项目60余个,共邀请1500余名东盟成员国执法官员访华。其中,2006年至2011年,公安部举办五期东盟执法联络员项目,共有92名来自东盟成员国的执法官员在中国进行了为期1年的汉语和中国警务知识学习。
中国同东盟同舟共济,相互支持,合作应对了印度洋海啸、缅甸风灾、汶川地震、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等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和传染性疾病。
地区事务
中国同东盟共同推动东亚合作进程,培育了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协商一致等区域合作理念。双方在东盟地区论坛、10+
3、东亚峰会等机制内进行了良好合作,推动发表了两份《东亚合作联合声明》,建立起区域外汇储备库,促进了东亚自贸区建设。在东亚合作进程中,中国始终坚定支持东盟的主导地位。
中国长期支持并积极参与东盟共同体建设和一体化进程。中国是最早任命驻东盟大使的国家之一,2011年在雅加达设立了东盟事务办公室,并将设立常驻东盟使团。
2002年11月,中国同东盟国家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显示了双方共同致力于加强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维护南海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决心。2011年7月,中国与东盟国家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后续行动指针达成一致。
二、经贸、自贸区与博览会
经贸
中国-东盟双方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1991年,双方贸易额仅为79.6亿美元。2010年,双边贸易额已达2927.8亿美元,规模扩大了37倍,年均增长率20%以上。2011年上半年,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25%,达到1711.2亿美元。中国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双向投资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6月底,累计相互投资额近800亿美元。近年来,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东盟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在中方倡议下,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相继成立,成为双方投融资合作的重要平台。
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由最初的单一货物贸易形式,到服务贸易、相互投资,再扩展到信息通讯、湄公河开发、交通、能源、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五大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
中国-东盟自贸区
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最重要的举措和成果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
2000年11月,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设想,得到东盟各国领导人的积极响应。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并正式启动自贸区建设进程。
2004年1月1日,自贸区的先期成果--“早期收获计划”顺利实施。2004年11月,双方签署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并于2005年7月开始相互实施全面降税。2007年1月,双方签署了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2009年签署《投资协议》。
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全面建成。自贸区建立后,双方对超过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中国对东盟平均关税从9.8%降到0.1%,东盟六个老成员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从12.8%降到0.6%。关税水平大幅降低有力推动了双边贸易快速增长。
中国-东盟博览会
2003年10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倡议,从2004年起每年在中国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倡议得到了各国领导人的普遍欢迎。
博览会由中国商务部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内容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
博览会已成功举办八届,同期举办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共有42位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1500多位部长级贵宾出席了博览会。8年来共举办了200多个高层次会议和论坛及相关活动,共有31.6万名客商参会,贸易成交额116.9亿美元,签约国际合作项目投资额491.72亿美元,签约国内合作项目投资额4759.02亿元人民币。博览会已成为中国-东盟开展全方位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
三、科技、环保与知识产权
科技
1994年,中国-东盟科技合作联委会正式成立,由中国科技部和东盟科技委共同组成,截至目前共举行了六次会议。在科技联委会的指导下,双方在农业、生物、食品、能源、中医药、遥感、地震、海洋等领域实施了多个合作项目,包括: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国际科技合作论坛(2009)、太阳能系统技术与产品应用培训班(2009)、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2009)、太阳能开发利用国际科技合作论坛(2010)、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技术交流、示范及推广应用培训班(2010)、农业新品种与种植业国际科技合作论坛(2010)等。
2005年以来,在历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举办了科技专题展。展览从东盟国家实际需求出发,结合中国在农业和高新技术方面的科技成果,展示了农村先进实用技术、高新技术成果和产品近3000项,技术交易金额逾40亿元。
2006年,科技部支持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成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示范区,成为中国与东盟开展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前沿阵地。2006年以来,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每年举办面向东盟国家的亚热带果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国际培训班、中国-东盟现代农业发展论坛等科技交流活动,为东盟国家培训了一批农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2008年,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网建成并投入使用。网站设有符合中国与东盟用户需求的东盟资讯、展会信息、科技成果等14个特色信息栏目以及政策法规、企业与产品、东盟标准等8个专业数据库。目前,网站采集发布资讯2万余条,注册会员达4万人。
环境保护
现阶段,中国与东盟环境合作机制主要包括中国-东盟环境合作、东盟与中日韩环境部长会议、东亚环境部长会议。
2007年第十一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环境保护被列为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机制下第十一个重点合作领域。2009年,双方联合编制完成了《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战略(2009-2015)》。2011年5月,环境保护部正式成立了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
双方举行了中国-东盟环境政策对话研讨会、中国-东盟环境管理研讨会、中国-东盟环境标志和清洁生产研讨会、中国-东盟环境影响评价及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讨会、中国-东盟环保合作战略国际研讨会、大湄公河流域国家高级官员环境管理(生态保护管理)研修班、中国-东盟绿色产业发展和合作研讨会、中国-东盟执法能力研讨班等交流活动。
知识产权
中国与东盟在知识产权领域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2005年以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多次举办中国-东盟知识产权研讨会。2009年,双方签署了《中国-东盟知识产权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该备忘录有力推进了中国-东盟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进程。
四、农业、减贫扶贫
农业
中国和东盟大多数国家有众多的农村人口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农业在双方经济中都占有基础地位,加强农业合作是双方共同的战略决策。
2002年,中国同东盟签署《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备忘录将杂交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生物工艺、农场产品和机械等方面列为中国与东盟在农业科技方面长期合作的重点。此外,中国与多数东盟国家签订了双边农业合作协定或谅解备忘录,加强了双边农业合作政策的制定和农业技术交流。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农业领域开展了一系列人力资源开发、技术交流合作项目。中国先后举办了几十个技术培训班,为东盟国家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人才。
中国同东盟在农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取得进展。在动植物检疫检验、优势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农村沼气建设、农业项目管理人力建设和农产品贸易等领域,中国全面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
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区是中国向东盟国家促进农业经贸合作的重要形式。中国的许多农业技术和设备价廉物美,实用而且易于推广,深受东盟国家的欢迎。
近年来,中国倡议并实施了“中国-东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计划”、“中国-东盟农村发展推进计划”等,推动双方农业合作全面、持续、深入发展。
减贫扶贫
2007年至2010年,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同东盟国家及相关国际机构进行了密切合作,举办了四届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
中国利用多种资金渠道,开办了12期针对东盟的扶贫政策与实践培训班,总共培训了200多名来自东盟或其他亚洲国家的代表。
中国与东盟国家政府部门、议会代表团等在减贫领域开展了双边交流访问活动,并连续三年派员参加东盟与中日韩农村发展与减贫高官会,大大拓展了中国在社会发展与减贫领域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对话,为推动务实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交通、信息通信
交通
(一)公路建设
昆曼公路起于昆明,经老挝至泰国曼谷,并与马来西亚、新加坡公路网相衔接,是联通中国与东南亚的大动脉。中国境内段已2009年全部改建为高等级公路或高速路。由中国、泰国政府和亚洲开发银行各出资3000万美元建设的老挝境内段2007年建成。2009年,中泰老三国政府签署跨湄公河大桥项目融资协议,大桥预计2012年竣工,届时将实现昆曼公路全线贯通。
2008年,中国援建柬埔寨7号国家公路通车,全长196公里。2009年,中国提供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建设的印尼泗马大桥建成通车,全长5.4公里。
(二)铁路建设
中国积极支持并推进泛亚铁路建设。泛亚铁路东、中、西三个方案中国境内段的建设已纳入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东线:新建玉溪至蒙自铁路已于2005年开工,计划2011年建成。蒙自至河口铁路已于2009年开工,计划2013年建成。中线:昆明至玉溪铁路扩能工程已于2010年开工,预计2014年完工。西线:昆明至广通铁路扩能工程已于2007年开工,计划2013年建成,广通至大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争取2011年开工,大理至瑞丽铁路已于2008年开工。
在大力开展国内建设的同时,中国也致力于支持泛亚铁路东、中、西三个方案境外段的建设,依据东盟各国的愿望,采用多种方式为东盟国家建设铁路提供协助。2010年,中国出资完成了柬埔寨境内巴登-斯诺尔缺失段可行性研究工作,2011年出资完成了老挝境内万象-磨憨缺失段、缅甸境内木姐-腊戍缺失段可行性研究工作。
(三)民航
2010年11月19日,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了《中国-东盟航空运输协定》及其第一议定书。目前,中国已与东盟10个成员国签有双边航空运输协定,并以此为基础,初步建立了覆盖中国与东盟各国主要城市的航线网络,有效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人员往来和经济贸易。2010年,中方共有10家航空公司经营至东盟国家的直达航线,每周450个客班,13个货班。东盟方面,有18个航空公司经营至中国的航线,每周380个客班,19个货班。双方航班总量已达到每周862班。
(四)海运、海事和港口合作
双方于2007年签署《中国-东盟海运协定》,2008年建立海运磋商会议机制。
2005年,双方建立不定期海事磋商机制,2010年签署《中国-东盟海事磋商机制谅解备忘录》,将上述磋商机制升格为磋商机制。
2008年,双方建立了港口合作高官会机制,正在探讨建立中国-东盟港口服务网络。
(五)水路航道改善
2002年至2003年,中方出资500万美元帮助老挝和缅甸境内湄公河航道实施排障,大大提高河道安全可靠性,装载能力提高80%至100%,通航期由6-7个月提高至10-11个月。
信息通信
中国同东盟在信息通信领域已形成完善的合作机制。2006年至2011年,双方共举行了六届电信部长会议。
双方签署的重要合作文件包括《中国-东盟信息通信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东盟建立面向共同发展的信息通信领域伙伴关系北京宣言》、《中国-东盟电信监管理事会关于网络安全问题的合作框架》等。
中国-东盟电信周是双方信息通信合作的重要平台,2004年由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倡议举行。2005年以来共举办了三届,包括部长论坛、工商论坛、无线电频谱管理研讨会、信息通信展示等活动。此外,应东盟方邀请,中方于2006年起参加东盟电信监管理事会圆桌会议。
中方在2001年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中国将为东盟培训100名电信高官。2002年至2010年,双方共举办了27期人力资源开发项目,以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为东盟国家培训不同专业领域、不同类型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总数超过500名。
六、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
GMS框架下合作
中国重视并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Great Mekong Subregion Economic Cooperation Program, 简称GMS)。中国国务院总理出席了全部三次GMS领导人会议。
中国参与的贸易与投资、交通、能源、电信、环境、农业、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等各领域合作续有进展。
中国倡议成立了GMS经济走廊论坛。2008年,首届会议在昆明举行,为推动走廊合作从交通领域逐步扩大至贸易和投资领域,推动经济走廊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并举办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周、大湄公河次区域项目洽谈会等活动。
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GMS南北经济走廊中线(昆明-河内-海防)中国境内段407公里全部改造为高速公路。南北经济走廊东线(昆明-南宁-河内)公路通道全长380公里,中国境内179公里已建成高速公路。中国签署了《GMS便利货物及人员跨境运输协定》及其17个附件和3个议定书,内容涵盖人员跨境流动、过境安排、车辆标准、公路标识和信号等。
中国积极开展与GMS其他国家的电力联网和电力贸易,推动制订GMS电力发展总体规划。中方发起并部分投建的GMS信息高速公路第一阶段已于2008年3月完成。
自2005年开始,中国开始在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接壤的缅甸、老挝、越南等国跨境地区开展双边传染病防控合作项目。主要项目包括:中国-缅甸边境地区疟疾联防联控试点项目,中国-缅甸、中国-老挝、中国-越南边境地区艾滋病防控合作试点项目,中国-越南边境地区结核病防控合作项目等。
2008年以来,中国举办三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高层专题研讨会,就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等进行交流,并在老挝和泰国建立了中老、中泰妇女培训中心,对当地妇女进行实用技术培训。
湄公河环境保护
2010年5月,中国环境保护部在北京举办了大湄公河流域国家高级官员环境管理(生态保护管理)研修班,来自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柬埔寨、缅甸、老挝和越南4个国家的21名高级环境官员参加了研修培训活动。研修活动采用授课与实地考察结合的形式,除了解中国环境保护领域政策和管理经验外,各国学员还相互交流环保和生态管理方面的经验。
湄公河影视宣传
2004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发起,并联合大湄公河次区域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五国国家电视台合作摄制大型纪录片《同饮一江水》。截至2008年4月,《同饮一江水》合作六国的30多家电视台以中、英、柬、老、缅、泰、越7种语言播出了该片。
七、文化、教育与旅游
文化
近20年来,中国与东盟通过部长级会议、论坛研讨、人员交流、举办艺术节和展览等形式,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交流合作,有力增进了中国和东盟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尊重和欣赏。
2003年10月,中国文化部派团参加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东盟与中日韩首届文化部长会议和高官会议,并在会议期间就中国-东盟文化合作初步交换了意见。2005年8月,双方签署《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成为中国与区域组织签署的第一个有关文化交流合作的官方文件。
自2006年以来,双方已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2011年,为庆祝双方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文化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在重庆举办了以“东盟文化周”为主要内容的第十二届亚洲艺术节。
教育
2008年以来,双方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近百所东盟国家高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驻华使馆,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盟秘书处、东盟大学网络、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等机构和近百所中国高校共计1600余人次先后与会,并参加了期间举办的大学校长论坛、教育行政官员研讨会、青少年夏令营等活动,共签署了130余份校际合作协议。
2010年8月,双方举办了首届“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会议通过《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贵阳声明》,一致同意将继续创新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建立高层磋商机制,积极落实2020年东盟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到东盟留学生均达到10万人的“双十万计划”。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是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在教育领域举办的最高级别国际会议,标志着中国-东盟教育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为不断促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自2005年起中国逐年大幅增加向东盟10国提供的政府奖学金名额,2008年以来,每年奖学金数量递增50%。2010年,中国为东盟国家提供的政府奖学金数量达到了3337人,比2005年增长了329%。目前,在华学习的东盟留学生总数约为5万人,中国在东盟各类留学人员已达到7万人。
中国一贯重视在中国高校中开设东盟语言教学和东盟研究。目前,中国已有几十所高校开设了东盟国家语言教学专业,学习东盟国家语言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中国多所高校如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等均开设了东盟研究中心、东盟国别研究中心等,与东盟高校间的研究学术交流日益紧密。中国积极在东盟国家推广汉语教学。目前,东盟国家开设有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共有孔子学院28所,孔子课堂14个。
2008年起,中国在对外人力资源培训规划中首次设立了一年制全英文授课的硕士项目--“发展中国家硕士(MPA)项目”,委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承办,旨在培训发展中国家高级行政官员。自2008年至2010年,共招收东盟国家17名高级官员参加了该项目培训。
多年来,中国通过援外培训班、亚专资项目等组织我高校举办针对东盟国家的系列短期培训班和学术交流活动,如现代远程教育研修班、教育行政官员研讨班、东盟与中日韩青年汉学家交流研讨班、亚洲区域中医药教育高级师资研修班、中国-东盟环境教育论坛、中国-东盟人文学术研讨会、中国-东盟应对就业难题的职业教育国际论坛等,广泛邀请东盟学者来华。每年来华东盟教师、学生逾千人次。
旅游
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推动下,中国与东盟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中国与东盟各国互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地,目前,越南、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已位居中国居民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前10位,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一直稳居中国入境旅游的15大客源国之列,达到了以旅游促友好的目标。
八、卫生、质检与海关
卫生
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爆发,双方在应对非典疫情中开始在卫生领域的正式合作。目前中国同东盟建立了卫生部长会议、高官会议机制,取得丰富的合作成果。
首届中国-东盟卫生部长会议于2006年6月在缅甸仰光举行。此次会议确定中国-东盟卫生部长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在部长会议之前举行高官会议。中国与东盟国家也确立了卫生领域的国家联络人。迄今已举行三届中国-东盟卫生部长会议。
--传染病防控
2006年10月,在北京举办中国-东盟艾滋病实验室网络培训班,为东盟培训艾滋病实验室网络技术人员20人。2006年11月,在北京举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防治艾滋病研讨会。
2007年,卫生部在北京举办了中国-东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进展研讨会。2007年10月至11月,在北京举办两期人禽流感实验室诊断技术培训班,培训了东盟9国共18名人禽流感实验室诊断技术人员。
2008年6月起,东盟与中日韩传染病信息通报网站正式开通,实现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新发传染病领域的疫情信息共享,促进各国传染病控制工作更好开展。
2009年5月,东盟与中日韩应对甲型H1N1流感卫生部部长特别会议在泰国曼谷召开。在此次会议上,中方提出由中国为东盟国家培训甲型H1N1流感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并向东盟国家提供用于科学研究的诊断参考试剂。
--传统医药合作
2008年10月,在北京举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规范化实践研讨会。2010年8月,在北京举办中国-东盟中医优势与传统医药发展研讨会。2011年,中方组织了中医保健东盟行活动。
--口腔医学合作
2008年11月,中国-东盟口腔医学交流论坛在南宁举办,为中国以及东盟各国开展口腔医学教育、学术交流、专业培训等方面的合作搭建了平台。
质检
2007年10月,中国与东盟举行了以“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合作,保护消费者权益”为主题的“第一届中国-东盟质检部长会议”,标志着中国东盟质检部长磋商级机制正式建立。会议发表了旨在加强食品安全合作的《联合声明》。
根据中国-东盟《关于加强卫生与植物卫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SPS备忘录),以“加强动植物检验检疫合作,防范外来有害生物跨境传播”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东盟质检部长会议在柬埔寨召开。
2009年,双方签署了中国-东盟政府间《关于加强标准、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TBT备忘录),以“产品质量和安全”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东盟质检部长会议于2011年10月举行。
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在与东盟各国进行质检合作的同时,也积极为东盟国家开展质检领域人力资源培训,已完成的有关培训项目包括:“中国-东盟出入境检验检疫官员研讨会”、“中国-东盟SPS合作协调员研修班”、“中国-东盟防止禽流感跨境传播研讨班”等。
海关
中国和东盟在2003年正式启动了海关领域合作。双方建立了定期署级磋商机制和专家级海关协调委员会磋商机制。截至2011年,中国-东盟海关署长磋商会共举行了9次。
截至2006年1月,中国与东盟海关专家委员会磋商会共召开了6次,共提出海关合作9个优先领域。2007年,东盟专家委员会更名为东盟海关协调委员会,当年12月,中国与东盟海关协调委员会第一次磋商召开,截至2011年,共召开了6次中国与东盟海关协调委员会磋商会。
中国海关连续6年为东盟成员国海关举办了6期不同专题的研讨会,近200名东盟海关官员参加。
中国海关计划于2011年至2013年通过举办6期“加快越老柬缅国家海关改革及现代化建设”项目培训班(2期/年),帮助四国海关加快改革及现代化发展步伐。
九、新闻、民间友好
新闻
中国-东盟新闻部长会议是双方新闻合作的重要形式,首届会议于2007年5月在雅加达举行,标志着中国与东盟新闻合作机制的建立。2010年9月,第二届“中国与东盟新闻部长会议”在北京成功举行,签署了《中国-东盟新闻合作谅解备忘录》。2002年至2010年,中国《人民日报》社主办了四届“中国-东盟媒体合作高层研讨会”。
2007年1月,为纪念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在中国-东盟合作基金支持下,中方与东盟秘书处合作编辑出版了《中国-东盟民间故事集》。
广播电视
中国与东盟在广播影视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交流合作,尤其自2003年双方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广播影视领域的合作呈现出多层面、多渠道、多样化的特点,为加深相互了解、巩固传统友谊、促进地区和平繁荣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近年来,中国国家广电总局举办了一系列针对东盟国家的论坛和研讨活动。2008年4月,举办了中国-东盟广播电视高峰论坛,通过《北京声明》,为开展双方广电领域的交流合作拟定了规划。2009年10月,举办中国-东盟电视交流论坛及节目展映活动,推动双方电视领域的交流与联合制作。
双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节目交流和联合采访活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调频节目在老挝、柬埔寨、印尼等东盟国家落地。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和英语新闻频道也已通过无线、卫星和有线方式进入东盟10国。新加坡亚洲新闻台国际频道、马来西亚天映频道已在中国部分地区落地。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开设《今日亚洲》栏目,已与柬埔寨、越南、泰国、印尼、缅甸、新加坡、老挝等国签订了《新闻交换协议》,成为与东盟国家互通信息的窗口。
2007年4月-6月,国际广播电台组织中国媒体开展了历时50多天,行程2万多公里的“中国-东盟合作之旅”大型联合采访活动,节目受到听众好评。东盟国家应邀或主动派摄制组来中国拍摄纪录片、影视和专题节目的数量不断上升。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华广播影视交流协会一家机构,从2006年至今就接待来自东盟国家的15个摄制组来华拍摄。
近年来,中国国家广电总局举办3期专门针对东盟地区的技术和新闻人员培训项目,共培训东盟国家广播电视技术和采编人员251人次。除培训项目外,中国也积极参与东盟国家广播电视系统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工程。
目前中国广播影视产品在东南亚国家已具有一定影响力。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中国电视节目出口东盟十国的时长约占中国出口总量的1/2。中国进口的国外电视剧中,来自东盟国家的作品约占总量1/3。东盟国家已经成为中国影视服务贸易进出口的重要市场。
青年交流
中国-东盟青年事务部长会议已举办三届,是双方青年交流合作的重要机制。中国先后举办了五届中国-东盟青年营和五届中国-东盟青年企业家论坛及交流活动。中国自2002年起举办四期东盟青年干部培训班,为东盟10国培训青年干部175人。中国全国青联与泰国社会发展与人类安全部合作,每年举办澜沧江-湄公河青年友好交流项目。
自2005年起,教育部每年举办中国与东盟学生夏令营或冬令营、汉语桥等青少年交流活动,鼓励边疆省份高校与东盟广泛开展青少年交流活动,每年来华交流的东盟国家青少年近千人。
中国自2000年起每年于越南举办“中越青年友好会见”活动。中国与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缅甸保持频繁双边青年交流活动。
妇女
2007年中国-东盟妇女培训中心在广西妇联挂牌成立。2008年与2009年,中国妇联利用中国-东盟妇女培训中心为老挝和缅甸的高级妇女干部开展培训,到目前为止,共有40余人参加。此外,中国妇联还在老挝与泰国建立了中老、中泰妇女培训中心,对当地妇女实行实用技术培训。
中国-东盟协会
中国-东盟协会自2004年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对东盟国家的民间友好工作,每年在中国和东盟国家举办中国-东盟友好组织大会。2006年,中国-东盟协会发起举办了“中国-东盟友好之旅”大型活动。
2008年,中国-东盟协会举办了“友好光明行”活动,组织由同仁医院眼科专家组成的医疗组赴东盟国家免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2009年,中国-东盟协会与越南友好组织联合会联合在广西防城港市和越南芒街跨国举办了“2009中越边民友好大联欢”活动。
十、展望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和东盟国家前途命运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强双方的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符合谋和平、求发展、促合作的时代要求,是双方共同的战略选择。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永远做东盟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支持东盟欠发达国家加速实现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坚定不移地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主导地位。
中国愿继续与东盟保持密切高层交往,提升同东盟的全方位合作水平。中国愿同东盟共同全面落实自贸区各项协议,不断提升自贸区建设水平,增进民间中小企业对自贸区的了解和利用,努力实现2015年双方贸易额5000亿美元的目标,将中国-东盟自贸区打造成发展中国家间自贸区的典范。
中国愿与东盟全面落实第二份五年行动计划,大力拓展在互联互通、农业、科技、卫生、环保、能源、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中方将继续支持落实《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中国-东盟交通合作战略规划》等重要文件。在建设陆路和航空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同东盟方面积极探讨海上互联互通,使其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新亮点。
中国愿进一步加强与东盟的社会人文交流,同东盟共同促进旅游、教育、文化、媒体、青年等领域交流,利用中国-东盟中心、教育交流周、青年营等平台,不断增进民间了解和友谊,努力实现2015年双向人员往来1500万人次的目标,使双方民众成为中国-东盟关系的坚定支持者、积极建设者和真正受益者。
中国和东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同东盟的政治关系将更加牢固,经贸联系将更加紧密,合作领域将更加宽广,睦邻友好将更加深入人心。中国-东盟关系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中国—东盟合作1991-2011(全文)整理】推荐阅读:
中国-东盟货币合作10-15
中国—东盟档案工作07-25
中国东盟协会成立08-26
中国—东盟会计协调10-03
中国东盟博览会10-21
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07-27
中国东盟自贸区08-16
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09-10
中国与东盟发展分析10-09
中国-东盟货币一体化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