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贸区《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条文释义(通用6篇)
中国-东盟自贸区《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条文释义 篇1
第一条 定义
为本协议之目的,除非另有规定,应当适用以下定义:
(一)《框架协议》中的 所有定义应当适用于本协议;
(二)“日”为日历日,包括周末和节假日;(三)“争端各方”、“争端当事方”或“有关当事方”,是指起诉方和被起诉方;
(四)“起诉方”指依据第4条提出磋商请求的当事方;
(五)“被起诉方”指第4条下磋商请求所指向的当事方。
【条文释义】本条主要是对本协议中重要概念的法律涵义的阐释。本协议中的“日”、“争端各方”、“争端当事方”、“有关当事方”、“起诉方”和“被诉方”的涵义采用本条规定,但是,本协议中其他条款另有规定的除外。这里的日历日是指按照世界协调时或者当地时间划分的一个时间段,即从当日零点到次日零点之间的24小时,其中包括周末和节假日,周末是指一个星期的星期六星期天。“起诉方”和“被起诉方”都须为《框架协议》的缔约方,而且可表达参加某一磋商愿望的主体也须为缔约方,不包括自然人、法人等私主体。
第二条 适用范围
一、本协议适用于《框架协议》项下发生的争端,《框架协议》包含附件及其内容在内。除非另有规定,下文中提及的《框架协议》应包括将来依据《框架协议》达成的所有法律文件。
二、经缔约方全体同意,对《框架协议》中有关争端解决的特殊和附加规则,东盟秘书处可将其列为本协议附件。
三、除非本协议或者《框架协议》另有规定,或者缔约方另有约定,本协议的规定应适用于各缔约方间就其《框架协议》项下权利和义务争端的避免和解决。
四、对缔约方境内的中央、地区、地方政府或者权力机构采取的影响《框架协议》得到遵守的措施,可援引本协议的规定。
五、在遵守第六款的前提下,本协定不妨碍缔约方依据其均是缔约方的其他条约,诉诸该条约项下争端解决程序的权利。
六、涉及本协议项下或者争端当事方均是缔约方的其他条约项下具体权利或义务的争端,若本协定项下或其他条约项下的争端解决程序已经启动,起诉方所选择的争端解决场所应排除其他争端解决场所对该争端的适用。
七、对一具体争端,争端当事方明示同意选择一个以上的争端解决场所的,第五
2间接获得的利益正在丧失或减损;或
(二)《框架协议》任何目标的实现正受到阻碍。
二、任何磋商请求应以书面形式提交,应包括争议的措施以及指控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包含被声称违反的《框架协议》的规定及任何其他有关规定)。起诉方应将磋商请求送达被诉方以及其他缔约方。一俟收讫,被诉方即应通知起诉方及其它缔约方收到此请求。
三,如一磋商请求被提出,则被诉方应在收到该请求之日起7天内作出答复,并应在收到该请求之日起不超过30天的期限内真诚的进行磋商,以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如被诉方未在前述的7天内作出答复,或未在前述的30天内进行磋商,则起诉方可以直接依据第六条请求设立仲裁庭。
四、争端当事方应尽最大努力通过磋商对有关事项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为此目的,有关当事方应当:
(一)提供充分的信息,以便对有关措施如何影响《框架协议》的执行进行全面审查;
(二)对另一当事方在磋商中提交并指定为保密的信息进行保密。本协定项下不允许提起非违反之诉。
五、磋商应保密,且不得损害任何一方在进一步或者其他诉讼程序中的权利。
六、只要一缔约方(非案件的当事方)认为按照本条进行的磋商涉及其实质利益,则该成员即可在被诉方收到磋商请求之日起10天内,将其参加磋商的愿望通知争端当事方。该缔约方应被允许参加入磋商,只要被诉方同意实质利益的主张是有理由的。被诉方应当在磋商开始前将其决定通知起诉方和其他缔约方。如加入磋商请求未予接受,则提出申请的缔约方有权根据本条提出单独的磋商请求。
七、在紧急案件中,包括涉及易腐货物的案件,有关当事方应在收到请求之日起不超过10天的期限内进行磋商。如在被诉方收到请求之日起20天的期限内,磋商未能解决争端,则起诉方可依据第6条直接请求设立仲裁庭。
八、在紧急案件中,包括涉及易腐货物的案件,争端当事方及仲裁庭应尽一切努力尽最大可能加快诉讼程序。
【条文释义】第一款规定了进行磋商的条件。被诉方未能履行其在《框架协议》项下的义务,导致以下情形,当事方可请求磋商:(1)诉方在《框架协议》项下直接或间接获得的利益正在丧失或减损;(2)《框架协议》任何目标的实现正受到阻碍。
第二款规定了磋商请求的合法性要件。磋商请求的要件是:(1)以书面的形式提交;(2)内容上包括争议的措施以及指控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包含被声称违反的《框架协议》的规定及任何其他有关规定)。(3)将磋商请求送达被诉方以及其他缔约方。
结合本条第二款和第三款被诉方在收到磋商请求之后的义务有,(1)通知义务。一旦收到起诉方的磋商请求即应通知起诉方及其他缔约方收到了此请求。(2)答复义务。被诉方应在收到该请求之日起7天内做出答复。(3)磋商义务。在收到磋商请求之日起,在不超过30天的期限内真诚的进行磋商。被诉方不履行以上义务时,起诉方可请求进入仲裁程序。
第四款规定了争端当事方友好解决争端的所负义务。争端当事方都要为通过磋商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而努力,争端当事方应当:(1)提供充分的信息,便于以有关措施如何影响《框架协议》的执行进行全面审查。(2)对在磋商中另一当事方提交的、并指定为保密的信息应进行保密。但本协议项下不允许提起非违反之诉,非违反之诉是指:如果争端当事一方实施了某项措施,并致使另一争端当事方依照本协定的合理预期的利益受到抵消或损害,即使该项措施并没有违反本协定,利益受到抵消或损害的成员方仍然有权依照本协定提起磋商请求。
第五款规定了磋商的保密义务,主要是为了保护当事人各方的利益不受到损害,所以磋商应当保密,而且不得损害任何一方在进一步或者其他诉讼程序中的权利。
第六款规定是第三方的参与权,也被称为“复合投诉程序”。“复合投诉程序”是指,一个以上的缔约国提交涉及同一事项的请求,请求磋商或请求设立仲裁庭审查争端,为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应第三方的请求可参与到磋商中或只设立一个仲裁庭,不再设立多个仲裁庭来解决同一事项。磋商第三方是指除了起诉方和被诉方之外的与所磋商的案件具有利益关系的争端当事方以外的缔约方。磋商中第三方的参与权的构成要件:(1)实质要件:认为争端当事方依照本条进行的磋商涉及其实质利益;(2)形式要件:在被诉方收到磋商请求之日起10天内,将其参加磋商的愿望通知争端当事方。被诉方应在磋商开始前将其同意或不同意的决定通知起诉方和其他缔约方。如磋商第三方申请加入磋商的请求未予接受,则有权根据本条提出单独的磋商请求。
第七款和第八款规定的是紧急案件的处理原则。在紧急案件(包括涉及易腐货物的案件)中,处理期限越长对当事方造成的损失就会越大,为了充分保护争端当事方的利益,要求在磋商程序和仲裁程序中,争端当事方和仲裁庭应尽一切努力最大可能的加快诉讼程序。因此,涉及紧急案件的磋商期限要求相对较短,体现在:(1)有关当事方应当在自收到磋商请求之日起,不超过10天的期限内进行磋商;(2)在被诉方收到磋商请求之日起的20天内,磋商不能解决争端,起诉方可依据本协议第六条之规定,请求启动仲裁程序。
第五条 调解或调停
一、争端当事方可随时同意进行调解或调停。此程序可由争端当事方随时开始,随时终止。
二、如争端当事方同意,在第六条项下仲裁庭解决争议的同时,调解或调停程序可在争端方同意的任何人士或者组织主持下继续进行。
三、有关调解或调停的程序以及争端当事方在这些程序中的立场,应当保密,并且不得损害任何一方在任何进一步或其他诉讼中的权利。
【条文释义】第一款规定了调解或调停程序的自愿原则。争端当事方一致同间,可在任何时候进行调解或调停,也可以在任何时候结束。调解或调停的灵活性很大,充分尊重各当事方的意愿,也有利于争端的解决。
第二款规定了调解或调停程序与仲裁程序同时进行的原则。经争端当事方同意,依据本协议第六条设立仲裁庭解决争议的同时,争端当事方可选择在任何人士或者组织的主持下,进行调解或调停。
第三款规定了调解或调停程序中的保密义务。保密的范围有:(1)调解或调停的程序;(2)争端当事方在调解或调停程序中的立场。这里保密义务的最低底线是:不得损害任何一方在任何进一步或其他诉讼中的权利。
第六条 仲裁庭的设立
一、如在收到磋商请求之日起60日内,或在包括涉及易腐货物案件在内的紧急情况下在收到磋商请求之日起20天内,第4条所指的磋商未能解决争端,起诉方可书面通知被诉方请求依据本条设立仲裁庭。其他缔约方应收到此请求的副本。
7易组织(WTO)总干事来指定仲裁庭主席,且争端当事方应接受此种指定。若总干事为一争端当事方的国民,则副总干事或其他非任何争端当事方国民的次级别官员应被请求进行此种指定。若任何一争端当事方并非WTO成员,则是争端当事方应请求国际法院院长指定仲裁庭主席,争端当事方应接受此种指定。若院长是一争端当事方的国民,则副总院长或其他非任何争端当事方国民的次级别官员应被请求接受此种指定。
四、仲裁庭的组成的日期,为依照第三款指定主席的日期,或在独任仲裁员的情况下为第六条中规定的收到请求后的第30日。
五、若依照本条所指定的仲裁员辞职或者不能履行职责,继任仲裁员的选任应与最初仲裁员的指定方式相同,且继任仲裁员应享有最初仲裁员的权利和义务。在选任继任仲裁员的期间,仲裁庭的工作应当中止。
六、被指定作为仲裁庭成员或者主席的人选,应在法律、国际贸易、《框架协议》涵盖的其它事项、或者国际贸易协议争端的解决方面具有专门知识或经验,并且仅在客观、可靠、公正和独立的基础上严格选任。此外,主席不应为任何争端当事方的国民,且不得在任何争端当事方的境内具有经常居住地或者为其所雇佣。
七、若根据本协议的规定,设立仲裁庭审查某事项,但由于某种原因该原仲裁庭不能进行审查,则应根据本条设立一新的仲裁庭。
【条文释义】第一款规定了组成仲裁庭的人员数额。在一般情况下仲裁庭由3名仲裁员组成。但以下两种情况除外:(1)本协议其他条款另有规定;(2)争端当事方另有约定。
第二款规定了仲裁庭成员的选定。仲裁庭成员采用争端方各自推选仲裁员的方式产生。仲裁庭的3名成员中,争端双方各指定一名。起诉方指定仲裁员的时间是在请求设立仲裁庭后的20日内,被诉方指定仲裁员的时间是在收到设立仲裁庭请求后的30日内。起诉方20日和被诉方30日的规定是固定的、强制性的期限,不能延长,双方必须严格遵守此时间的规定,如果一方不能在此期限内指定仲裁员,则失去指定的机会,另一方所指定的仲裁员将作为独任仲裁员。
第三款规定的是仲裁庭主席的确定方式。包括:(1)争端当事方协商一致,就仲裁庭主席人选达成一致;(2)在争端当事方不能就仲裁庭主席人选达成一致时,仲裁庭主席采用以下方式指定,争端当事方必须接受此种指定,指定仲裁庭主席人选的人员分为两种情况:①争端当事方都是WTO成员国时,仲裁庭主席指定人员的顺序和条件是: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指定(条件:总干事并非任何一争端当事方的国民)副总干事或其他非争端当事方国民的次级别官员指定(条件:总干事是任何一争端当事方的国民)②任何一争端当事方并非WTO成员国时,仲裁庭主席指定人员的顺序和条件是:国际法院院长指定(条件:院长并非任何一争端当事方的国民)国际法院副总院长或其他非任何争端当事方国民的次级别官员指定(条件:国际法院院长是一争端当事方的国民)。
第四款规定的是仲裁庭组成的日期。依据不同的情况仲裁庭的组成日期有两种:(1)依照本条第三款指定主席的日期;(2)依照本条第二款设立独任仲裁员时,被诉方收到设立仲裁庭的请求后的第30日。
第五款是对继任仲裁员的规定。继任仲裁员是指,当已选定的仲裁庭组成人员辞职或者不能履行职责,按照最初指定仲裁员的方式,重新指定的仲裁员。继任仲裁员享有与最初仲裁员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在选任继任仲裁员的期间,仲裁庭的工作应当中止。仲裁程序的中止是指,在仲裁过程中,由于发生某种情况或某种障碍影响仲裁的正常进行,基于争端各方的一致同意或本协议中的明确规定,而将仲裁程序暂时停止,应争端任何一方的请求,再恢复仲裁程序的制度。
第六款规定了仲裁庭成员和仲裁庭主席的资格。首先,担任仲裁庭成员的条件是:(1)在法律、国际贸易、《框架协议》涵盖的其它事项、或者国际贸易协议争端的解决方面具有专门知识或经验;(2)在客观、可靠、公正和独立的基础上严格选任。其次,担任仲裁庭主席的条件是:(1)在法律、国际贸易、《框架协议》涵盖的其它事项、或者国际贸易协议争端的解决方面具有专门知识或经验;(2)在客观、可靠、公正和独立的基础上严格选任;(3)不应为任何争端当事方的国民;(4)不得在任何争端当事方的境内具有经常居住地或者为其所雇佣。
第七款是对设立新的仲裁庭的规定。新的仲裁庭设立的条件是:由于某种原因,原仲裁庭不能对案件进行审查。
第八条 仲裁庭的职能
一、仲裁庭的职能是对审议的争端作出客观评价,包括对案件事实及《框架协议》的适用性和与《框架协议》的一致性的审查。如仲裁庭认定一措施与《框架协议》的规定不一致,则应建议被诉方使该措施符合该规定。除其建议外,仲裁庭还可
011果和结论。在报告最终完成前,仲裁庭应给予争端方充分机会来审查整个报告草案,并在最终报告中包括对争端方评论的讨论情况。
八、仲裁庭应在其组成的120天内向争端方散发最终报告。在紧急案件中,包括涉及易腐货物的案件,仲裁庭应尽力求在其组成的60天内将其报告散发各争端方。如仲裁庭认为不能在120天内散发最终报告或在紧急案件中不能在60天内散发报告,则应书面通知争端方延迟的原因和散发报告的估计期限。自仲裁庭组成至报告散发争端方的期限无论如何不应超过180天。
九、仲裁庭的最终报告在散发争端方的10天后,成为公开文件。
【条文释义】第一款规定了仲裁庭的审理方式。各争端方同意仲裁庭采取会议的方式审理争端,并且会议不公开。争端各当事方在没有接到仲裁庭的邀请时不能出席仲裁庭的会议。
第二款规定了仲裁庭实质性会议的地点。为实现仲裁公正,原则上实质性会议的地点应有争端各方协商一致确定,在双方不以达成一致意见时,本协议为此设立了强制的补充规定,第一次实质性会议在被诉方首都举行,第二次实质性会议在起诉方首都举行。
第三款规定的是仲裁程序的时间表。仲裁程序的时间表应当在仲裁庭组成后的15日内,与争端各当事方磋商后确定。时间表中,在为争端当事方提供充分的时间准备各自的书面陈述的前提下,应当设定争端各方提交书面陈述的最后期限,各方必须遵守此最后期限。
第四款是保密条款。保密信息的范围是:每一争端方提交仲裁庭的、被指定为机密的信息。任何一争端方享有向公众披露其自身立场或其书面陈述的权利,应一争端方的请求,另一争端方应提供一份其书面陈述所含信息的可对外公布的非机密摘要。
第五款规定在一般情况下,仲裁庭应遵守本协议附件1中的有关仲裁的规则和程序。但是,争端各方与仲裁庭磋商可以对附件1中的有关仲裁庭的规则和程序进行更改。
第六款规定的是仲裁庭的审议方式。仲裁庭采取不公开的方式进行审议,要求:(1)审议时争端各方不能在场;(2)仲裁庭的审议应当保密;(3)仲裁员个人发表的意见应当匿名。
第七款规定的是仲裁庭的报告草案。仲裁庭应当在考虑了书面陈述、口头辩论及其它提交的信息之后,在最终报告完成前,向争端各方送达一份案件的报告草案。草案的内容包括:(1)争议案件的事实;(2)争端各方对解决争议的意见;(3)仲裁庭的调查结果和结论。仲裁庭应当保证:(1)各争端方应当有充分的时间对报告草案做全面的审查;(2)各争端方对报告草案的评论应当包含在最终报告中。
第八款规定的是仲裁庭的仲裁期限。仲裁期限有(1)一般情况下,仲裁庭应在其组成的120天内做出裁决,送达各争端方;(2)在紧急案件中,包括涉及易腐货物的案件,仲裁庭应尽力求在其组成的60天内做出裁决,送达各争端方。(3)仲裁庭做出裁决的最后期限是,自仲裁庭组成至裁决送达各争端方不应超过180天。仲裁庭应当书面通知争端方延迟的原因和散发报告的估计期限。
第九款规定的是仲裁庭的最终报告对外公开的时间。仲裁庭的最终报告在送达争端方的10天后对外公开。
第十条 第三方
一、任何对仲裁庭审议的争端有实质利益并且已将其利益书面通知争端当事方和其他缔约方的缔约方,应享有向仲裁提交书面陈述的机会。这些书面陈述也应提交争端各当事方,并应反映在仲裁庭报告中。
二、第三方应收到争端各方提交仲裁庭首次会议的书面陈述。
三、如第三方认为仲裁庭程序所涉及的措施造成其根据《框架协议》项下的利益丧失或减损,则该缔约方可援引本协议项下的正常争端解决程序。
【条文释义】本条是对仲裁案件中的第三方所作的规定。
随着东南亚各国经济往来的频繁,CAFTA各成员方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当事双方的争端往往会牵扯到相当多的第三方。虽然,第三方可以单独提出请求设立仲裁庭,但从仲裁经济的角度看,这样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设置本条的目的就是为了简化程序,避免案件的重复审查,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和社会资源,彻底有效解决彼此有联系的各种争议。
第一款规定的是关于第三方的概念及第三方参与到仲裁中的方式。第三方是非争端直接当事方,是指对争端当事方所争议的事实、案件涉及的协议或措施具有实质利益,且已将其利益通知争端当事方和其他缔约方,而参与到案件审查过
4后即告结束,没有可能再恢复。(2)仲裁中止前进行的仲裁活动在仲裁恢复后将继续有效,争端各方有义务完成剩下的程序;而仲裁终止导致程序的非完整结束,还没有进行完的程序不再进行。(3)中止的期限不计入仲裁程序的期限,即中止的期限不包括在自仲裁庭组成至最终报告送达各争端方的最长期限180天之内;而仲裁终止后就不存在期限的问题。仲裁程序终止的原因有两种:(1)仲裁程序中止12个月以上(法定终止);(2)争端当事方一致同意终止(协议终止);(3)使仲裁程序继续进行已无实际意义的其他事项。
第三款确立了友好争端解决原则。友好争端解决原则是国际法中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在本协议中的体现,友好争端解决贯穿着本协议的始终,在仲裁庭做出裁决前的仲裁程序的任何阶段,仲裁庭可建议争端当事双方采取协商的方式友好解决争端。
第十二条执行
一、被诉方应通知起诉方关于其执行仲裁庭建议和裁决的意向。
二、如立即遵守仲裁庭建议和裁决不可行,被诉方应有一合理的执行期限。被诉方应在合理期间内执行仲裁庭的建议。合理期间应由争端当事方一致确定,如争端各方未能在仲裁庭报告散发后的30日内就合理期间达成一致,只要可能,争端任何一方可以将此事项提交原仲裁庭审查。经与争端各方磋商,仲裁庭应在该事项提交其审查的30日内确定合理期间。如仲裁庭认为其不能在该期间内提交报告,仲裁庭应书面通知争端当事方迟延的原因,并不得晚于该事项提交其审查的45日内提交报告。
三、若在第二款所指的合理期间内是否存在为遵守仲裁庭建议所采取的措施或此类措施是否与《框架协议》相一致的问题上存在分歧,只要可能,此争端应提交原仲裁庭加以决定。仲裁庭应在该事项提交其审查的60日内向争端当事方提交报告。如仲裁庭认为其不能在该期间内提交报告,仲裁庭应书面通知争端当事方迟延的原因,并不得晚于该事项提交其审查的75日内提交报告。
【条文释义】本条规定了仲裁庭建议和裁决执行的一般程序:(1)执行意向的通知(被诉方就执行仲裁庭建议和裁决意向通知起诉方)(2)确定执行的合理期限(条件:立即执行仲裁庭建议和裁决不可行)(3)被诉方在合理期限内执行(即在合理期限内,被诉方使被认定与《框架协议》不一致的措施符合
三、如在起诉方请求就补偿调整进行谈判的20天内未就补偿达成双方满意的协议,起诉方可请求原仲裁庭来确定对未能使被认定与《框架协议》不一致的措施符合仲裁庭建议的争端方实施的中止减让或利益的适当水平。仲裁庭应在该事项提交其审查的30日内向争端当事方提交报告。如仲裁庭认为其不能在该期间内提交报告,仲裁庭应书面通知争端当事方迟延的原因,并不得晚于该事项提交其审查的45日内提交报告。减让或利益不得在仲裁过程中予以中止。
四、中止减让或利益应限于在《框架协议》项下、未能使被认定与《框架协议》不一致的措施符合仲裁庭建议的争端方所享有的减让或利益。该争端方以及其它缔约方应当被通知任何此类中止的开始和详细信息。
五、在考虑中止哪些减让或利益时:(一)起诉方应首先寻求对与仲裁庭认定有违反《框架协议》或者造成丧失或损害情形的部门相同的部门中止减让或利益;(二)如起诉方认为对相同部门中止减让或利益不可行或无效,则可寻求中止其它部门项下的减让或利益。
六、减让或利益的中止应是临时性的,且只维持至被认定与《框架协议》不一致的措施已取消,或必须执行仲裁庭建议的缔约方已经做到,或已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
【条文释义】本条规定的是被诉方在不能依照本协议第十二条的规定执行的情况下,实施的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的措施,即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的特殊程序:(1)执行意向的通知(被诉方就执行仲裁庭建议和裁决意向通知起诉方)(2)确定执行的合理期限(条件:立即执行仲裁庭建议和裁决不可行)(3)补偿调整谈判(条件:①在合理期限内,被诉方未能使被认定与《框架协议》不一致的措施符合仲裁庭建议;②被诉方收到起诉方的谈判请求)(4)原仲裁庭确定中止减让或利益的适当水平(条件:起诉方请求补偿调整谈判的20天内未就补偿达成双方满意的协议)。
第一款规定了实施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的前提条件。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是被申诉方没有在合理期限内执行仲裁庭建议和裁决下实施的一项临时措施。补偿不是指由于某成员采取的措施给其他成员造成了贸易损失而提供赔偿,而是在执行裁决的合理期限过后,这些措施仍不能修改或取消的情况下,由于该成员继续实施这些措施而给其他受到影响的成员提供补偿。补偿不具有追溯性。补偿的方式一般也不是直接提供金钱,而是在这些措施所影响领域之外的方面,给其他成员更多的贸易机会,例如降低其他产品的关税,或提供在其他方面提供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等。本款规定,完全执行裁决仍然是首选的目标,只有在完全执行不可能的情况下,才应当援用补偿的办法。因此,补偿只是一种临时安排;如果败诉方完全执行了裁决,则补偿应当停止。另外,补偿的方式应当与有关协定相一致。
第二款规定了实施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前的谈判程序。补偿是双方自愿的安排,如某成员没有使有关措施符合有关协定的规定,或者没有能够在合理期限内执行裁决,则胜诉方可以要求与有关成员就补偿进行谈判。谈判应当于合理期限期满前开始。
第三款规定实施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措施的标准。根据CAFTA的《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第13条第1款以及第3款的规定,胜诉方只能在仲裁庭的建议和裁决未在合理期限内得到执行,而且在申诉方就补偿安排提出磋商请求之日起20日内双方不能达成相互满意的补偿协议的情况下,才能申请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措施。
而从WTO《关于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的谅解》第22条第2款的规定来看,申请实施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措施规定:只有败诉方在依《谅解》第21条第3款确定的合理期限内未履行DSB的建议或裁决,而且在该合理期限届满后20天内争议双方未能就补偿安排达成协议的情况下,胜诉方才可以请求DSB授权其对败诉方进行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
“中止减让”是指中止关税减让,其意味着胜诉方对败诉方不再承担关税减让的义务,可以单方面提高败诉方产品的进口关税,损害其贸易利益,以迫使其执行裁决,履行协议义务。“利益”是指关税减让以外的有关市场准入(尤其是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利益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利益,中止此类利益就意味着报复方不再承担这些方面的承诺,可以实施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或降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准。
实施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之前,申诉方应当请求仲裁庭决定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的适当水平,此规定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水平应当由仲裁庭决定;(2)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水平应符合“适当”原则。仲裁庭确定适当水平的报告时间是:(1)一般情况下,仲裁庭应在该事项提交其审查的30日内向争端当事方提交报告;(2)最长不得超过该事项提交其审查的45日提交报告。《协议》特别规定减让或利益报复措施在仲裁过程中不得中止。
第四款规定限定了中止减让或利益的范围,应当是在《框架协议》项下、未能使被认定与《框架协议》不一致的措施符合仲裁庭建议的争端方所享有的减让或利益,被认定与《框架协议》不一致的措施可以参照本协议第十二条第三款的仲裁程序规定确定。并且规定中止减让或利益的开始和详细信息应当告知申诉方以及其他缔约。
第五款规定实施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的范围。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的范围指申诉方有权中止减让或其他协定义务的具体内容,主要涉及申诉方能否选择中止与遭受利益丧失或损害所不同的部门或协定的减让或义务的问题,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的范围的选择关系到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是否可行以及能否获得效果。申诉方应首先谋求中止受到被仲裁庭认定与框架协定不一致或造成利益丧失或损害的措施或其他情形影响的相同部门下的减让或利益;如果申诉方认为在同一部门下中止减让或利益不可行或没有效果,则可中止其他部门的减让或利益,即允许跨部门实施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以确保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的可行性和效果。
第六款规定了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的终止。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只是手段,并非目的,只能作为一项临时措施适用,一旦出现以下三种情形之一,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即告终止:(1)被认定与框架协定不一致的措施已取消;(2)仲裁庭的建议已得到执行;(3)已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方法《谅解》的规定与此相似,第22条第8款强调,一旦败诉方已经纠正其违规措施,或者败诉方提出了解决利益丧失或减损的方法,或者双方达成了相互满意的其他解决办法,报复措施即应终止实施。
第十四条语言
一、本协议项下的任何程序应以英语进行。
二、提交的用于本协议规定程序的任何文件,应为英文。如一文件的原文并非英文,则提交该文件用于本协议规定程序的一方应提供其英文翻译。
【条文释义】本条主要规定了争端解决程序中使用语言和文字的原则规定。
021成本协议生效的国内程序,那么该缔约方在本协议项下的权利的享受和义务的承担,自该缔约国国内程序完成之日起开始。
第四款规定了生效的国内程序完成后通知其他缔约方的方法和协议的签订地点和时间。一旦本协议生效的国内程序完成,一缔约方应通过外交渠道通知其它缔约方。外交渠道主要包括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本协议的签订时间是二00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签订地点是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首都万象,本协议一式两份,每份均用中文和英文写成,两种文本具有相同的效力。
附录
仲裁规则和程序
一、在仲裁庭与争端当事方第一次实质性会议前,争端当事方应向仲裁庭提交书面陈述,说明案件事实和论据。
二、起诉方应在被诉方之前提交其第一次书面陈述,除非仲裁庭在确定第九条第三款所提及的时间表时,经与争端当事方磋商后,决定争端当事方应当同时提交第一次陈述。如对于提交第一次陈述有先后顺序安排,仲裁庭应确定接受被诉方陈述的明确期限。任何随后的书面陈述应同时提交。
三、在与争端当事方的第一次实质性会议上,仲裁庭应请起诉方发表陈述。随后,仍在此会议上,请被诉方发表其陈述。
四、正式辩驳应在仲裁庭第二次实质性会议上作出。被诉方有权首先发表陈述,随后由起诉方发言。争端各当事方再次会议之前,应向仲裁庭提交书面辩驳。
五、仲裁庭可随时向争端当事方提出问题,并请他们在会议过程中或者以书面形式进行说明。
六、争端各当事方应使仲裁庭可获得其口头陈述的书面版本。
七、为保持充分的透明度,第2款至第6款中所指的陈述、辩驳和说明均应在争端各方在场的情况下作出。而且,每一方的书面陈述,包括对报告草案的任何意见、口头陈述的书面版本以及对仲裁庭问题的答复,均应使其它争端方可获得。不得与仲裁庭就有关其审查的事项进行单方面的接触。
八、仲裁庭可与专家进行磋商并获得他们就该事项某些方面的意见。对于争端方
324-
中国-东盟自贸区《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条文释义 篇2
东盟全称东南亚国家联盟 (ASEAN) , 成立于1967年。最初的成员国为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 文莱于1984年加入 (以上通称之为“东盟六国”或“东盟老成员国”) 。随后, 越南1995年、老挝和缅甸1997年、柬埔寨1999年先后加入 (以上四国通称之为“东盟新成员国”) 。
东盟成立后, 在致力于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于1992年通过了《加强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决定建立东南亚自由贸易区 (AFTA) , 这使东盟的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经济上, 初步实现了东盟各国适当分工, 增强经济互补, 防止本地区内的恶性竞争, 大幅提升了整体国际竞争力。
经过十数年的不懈努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 这是中国和东盟合作历程中历史性的一步, 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和东盟之间不断加强的经济联系, 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中新的里程碑;成为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为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CAFTA投资者与缔约方争端解决机制
CAFTA《投资协议》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了投资者与另一缔约方在自由贸易区框架内发生纠纷的解决方式, 其中就适用范围、磋商、仲裁规则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具体内容如下:
1、适用范围
《投资协议》第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涉及两方面内容: (1) 争端主体是缔约方与另一缔约方投资者。即投资者之间的争端或缔约方之间的争端不适用此规定, 应分别通过国内司法救济途径和国家间争端解决机制解决; (2) 争端事由。根据该款规定, 投资者若想把东道国诉至国际法庭, 需同时满足两项条件:第一、东道国违反了它依照《投资协议》应当承担的义务, 即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投资待遇、征收、损失补偿和转移和利润汇回。
另外, 《投资协议》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 本条不适用于: (1) 在本协议生效前, 已发生的事件引发的投资争端、已解决的投资争端或者已进入司法或仲裁程序的投资争端; (2) 争端所涉投资者拥有争端所涉缔约方的国籍或公民身份的情况。
2、争端解决规则的选择
《投资协议》第十四条第四款规定:如果按第三款规定提出磋商和谈判的书面请求后6个月内, 争端仍未解决, 除非争端所涉方另行同意, 则应当根据投资者的选择, 将争端: (1) 提交有管辖权的争端缔约方法院或行政法庭;或 (2) 如果争端所涉缔约方和非争端所涉缔约方均为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公约的成员, 则可根据《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公约》及《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仲裁程序规则》提交仲裁;或 (3) 如果争端所涉缔约方和非争端所涉缔约方其中之一为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公约的成员, 则可根据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附加便利规则提交仲裁;或 (4) 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的规则》提交仲裁;或 (5) 由争端所涉方同意的任何其他仲裁机构或根据任何其他仲裁规则进行仲裁。
上述5种争端解决方式, 除第一项是国内法院或者行政法庭受理, 属于国内救济方式, 其余四项均是将争端交由国际争端解决机构进行仲裁。根据《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公约》 (以下简称ICSID) 规定, 只有双方均是该ICSID成员才能适用其进行仲裁, 但是东盟很多国家均不是ICSID成员, 所以第2项将很难适用;中国是ICSID成员, 所以涉及中国的争端可以根据第3项利用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附加便利规则提交仲裁, 但是我国在签署《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公约》时, 根据该《公约》第24条第四款做了保留, 即中国只考虑将由于征收和国有化而产生的赔偿争议交由ICSID管辖。将争端事由严格限制在了征收的范围内, 使ICSID在解决涉及中国的争端时作用有限。所以中国只能更多的选择《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的规则》或者与争端方合意选择其他仲裁机构。
另外, 该款还规定, 投资者可以依据该款第2、3、4、5项, 选择将争端提交国际仲裁机构仲裁。即只要缔约方违反了《投资协议》项下的义务, 投资者就有权单方面提起仲裁, 而无需双方事先签订仲裁条款或者另一缔约方同意。这就突破了国际商事仲裁中的“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根据契约自由精神, 只有争端双方合意选择仲裁, 仲裁庭才能取得审理争端的权力。但是投资者并非在《投资协议》的缔约方, 根本没有参与“投资者与缔约方争端解决机制”的制定, 并没有体现投资者的意思。但是根据该款规定, 投资者无需东道国或者母国的同意, 即可直接启动争端解决机制, 这实际上是一种第三方受益安排, 投资者除了通知等事项外, 几乎不承担任何义务。通过这一安排, 可以通过投资者有效的监督缔约方履行《投资协议》项下的义务。
3、临时保全措施
《投资协议》规定:任何缔约方不得阻止争端所涉投资者, 在第四款所指任何争端解决机制的程序之前, 寻求过渡性保护措施, 以保护其权利和利益。由此可以看出, 投资者享有寻求证据保全和财产保全的权力, 但存在的问题是, 此时临时仲裁庭尚未组建, 投资者根本无法向临时仲裁庭申请, 换言之, 投资者只能根据争端缔约方国内法寻求临时保全措施。同时, 该条文只规定争端所涉投资者可以在启动争端解决机制前寻求过渡性保护措施, 对于争端解决机制启动后, 终局裁判做出前是否能申请临时保全措施没有做出相关规定。综上, 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投资协议》将采取临时保全措施的任务交给了争端所涉缔约方。这是一种现阶段比较可行的方法, 因为即使临时仲裁庭采取临时保全措施也必须要成员方的法院配合, 才能得以实施。
三、NAFTA投资者与缔约方争端解决机制与CAFTA投资者与缔约方争端解决机制的比较
NAFTA是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间的区域性贸易协定, 但是该协定在贸易之外还有一个重心—投资。可以说NAFTA中投资规则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 到现在为止, 没有任何一项多边或区域跳跃的投资规则能够企及。尤其是它确立的投资者与缔约方的投资争端解决机制, 在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多边立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处于起步阶段的CAFTA投资者与缔约方争端解决机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适用范围
NAFTA第1116条规定:缔约一方投资者可以就缔约另一方违反下列条款规定义务。根据本节规定将索赔要求提交仲裁: (a) A节或第1503条第二款 (国有企业) ; (b) 第1502条第2款 (a) 项 (垄断和国有企业) , 如果垄断系以一种与该缔约方在A节下的义务相悖的方式为之, 且投资者因此遭受损失或损害。
与CAFTA投资者与缔约方争端解决规定相比, 最大的区别是NAFTA将国有企业和垄断企业的纳入到争端主体当中, 即扩大了“缔约方”的外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扩大缔约方外延, 便有效地延展了N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适用范围, 可以更好的保护本国投资者。而CAFTA成员方除新加坡外均是发展中国家, 没有完全形成市场经济, 国有企业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常被相关主管机关赋予一定的行政权力, 事实上影响着一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将国有企业或者垄断企业纳入到CAFTA《投资协议》中争端主体当中, 可以更加全面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2、可选择的争端解决规则
NAFTA争端解决机制中只规定了3种争端解决规则: (1) 如果争端所涉缔约方和非争端所涉缔约方均为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公约的成员, 则可根据《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公约》及《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仲裁程序规则》提交仲裁; (2) 如果争端所涉缔约方和非争端所涉缔约方其中之一为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公约的成员, 则可根据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附加便利规则提交仲裁; (3) 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的规则》提交仲裁。即《投资协议》第十四条第四款的2、3、4项, 且全部是仲裁规则。即NAFTA将国内法院或者行政法庭 (CAFTA《投资协议》第十四条第四款第1项) 视为国内争端解决方式, 是作为启动N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先决条件, 如果投资者选择将争端提交上述3种仲裁机构, 就必须放弃在国内法院或者行政法庭寻求救济的权力, 但依据争端方法律在任一法院或行政法庭进行的不涉及损害赔偿的禁令救济、确权救济或其他特别诉讼除外。
相比于NAFTA, CAFTA《投资协议》的可选择规则多了一项:由争端所涉方同意的任何其他仲裁机构或根据任何其他仲裁规则进行仲裁。即如果争端双方同意, 可以选择其他仲裁机构和规则进行仲裁, 比NAFTA更为灵活。前文已经分析过, 由于CAFTA很多成员方均没有加入ICSID, 中国虽然加入, 但做了保留, 只考虑将由于征收和国有化而产生的赔偿争议交由ICSID管辖, 所以NAFTA规定的三种仲裁规则在CAFTA适用条件限制太多, 能够解决的争端有限。该条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上问题, 为争端双方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选择更加适合的仲裁机构、规则解决争端。
3、临时保全措施
NAFTA规定, 仲裁庭可以决定临时采取临时保全措施以维护争端方的权利或者确保管辖权能充分有效的行使, 保全争端一方占有或控制的证据, 但是不得做出扣押财产的禁令。与CAFTA相比, NAFTA赋予了临时仲裁庭采取临时保全措施的权力, 但是仅限于证据保全。正如前文所述, 临时仲裁庭的临时保全措施必须得到争端缔约方国内法院的支持才能得以实施, 但是投资者—缔约方争端的一方主体是主权国家, 如果让一国法院对本国的财产采取措施, 恐怕很难实行。故NAFTA对此也做了让步, 仅规定临时仲裁庭具有采取证据保全措施的权力。但是NAFTA对此规定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 证据保全措施是临时仲裁庭依职权主动做出还是应当事方申请而做出, NAFTA对此没有规定。
四、CAFTA投资者与缔约方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
CAFTA《投资协议》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的投资交流, 在带动双边经济增长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在肯定CAFTA《投资协议》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 通过前文和NAFTA投资者与缔约方争端解决机制的比较,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CAFTA的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 部分国家之间还存在一定的政治纠纷, 某些制度设计还是各方妥协的产物, 这就造成制度上的缺陷, 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研究并完善这些不足, 使其影响降低到最小, 从而让这种制度安排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带来一种双赢的局面。
1、扩大争端主体, 纳入国有企业
前面已经讲到, CAFTA成员方除新加坡外均是发展中国家, 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形成, 国有企业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常被相关主管机关赋予一定的行政权力, 事实上影响着一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将国有企业或者垄断企业纳入到CAFTA《投资协议》中争端主体当中, 可以更加有效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2、完善临时保全措施
CAFTA《投资协议》虽然规定了临时保全措施, 但是并没有赋予依争端方选择而成立的临时仲裁庭采取临时保全措施的权力, 这增加了国内司法对争端解决的影响, 使争端投资者处于劣势地位, 投资者可能因此无法有效获得相关证据, 不利于及时保护投资者的权利。所以应该赋予临时仲裁庭采取临时保全措施的权力, 在设计条款时可以考虑规定, 临时仲裁庭只能依争端当事方申请而做出临时保全措施的裁判, 防止临时仲裁庭滥用权力, 损害国家主权。
3、增加合并审理条款
合并审理可以更好的体现仲裁程序的效率性, 而且将具有共同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的争端事项合并审理也可以防止仲裁结果的冲突, 保持争端解决机制的权威性。CAFTA成员众多, 投资往来复杂, 很有可能因同一事项引发多起投资者与缔约方间的争端。而合并审理将大大节省争端解决成本, 同时保持裁判的一致性, 使争端方更好的服从裁判。NAFTA1126条对合并审理的提起程序、仲裁庭的组成、与原仲裁庭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4、增加争端裁判执行的条款
任何一个完美的制度, 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其生命力和影响力必将大打折扣。正如一个公正、合理的裁判若得不到有效遵守, 则该裁判将没有任何意义。CAFTA《投资协议》投资者与缔约方争端解决机制对双方的权利义务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 但是却没有规定争端裁判的执行问题, 即如果争端一方或双方拒不遵守裁判应该怎么处理。CAFTA成员方多达11个, 而且各国政治和司法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均大不相同, 成员方以其本国公共利益为由拒不遵守裁判的风险很高, 所以应该未雨绸缪, 尽早制定相关配套措施, 一旦出现此种情况, 可以有效的使争端所涉缔约方遵守相关裁判。
自中国、东盟双方接触谈判之时起, 双方经过了无数轮的艰苦谈判, 直至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才最终成立。虽然区域经济成为主流己多年, 但CAFTA还只是一个新生事物,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今后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艰难道路要走, CAFTA的进一步发展还有赖于投资者与缔约方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 笔者认为CAFTA的投资者与缔约方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应该充分借鉴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争端解决机制,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机制进行修正、调整和补充。可以坚信, 在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共同努力下, 投资者与缔约方争端解决机制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而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一步发展, 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呼书秀.中国与东盟发展相互投资的法律机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P110.
中国-东盟自贸区《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条文释义 篇3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争端;争端解决机制;仲裁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争端解决机制一般理论问题
争端解决机制是一个包含争议主体、争议种类、争议解决方式以及争议解决结果的执行和监督的宏观性的系统,也是维系整个法律规则运作的保障系统从。《中国—东盟争端解决协议》可以看出其由18个条款和一个附件组成,规定了争端解决机制的适用范围,磋商,调停和调解程序,仲裁庭的设置职,仲裁的执行补偿和中止减让。其特色在于将和平解决争端的外交方法和法律方法与中国和东盟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但我们发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并没有专门的物流争端解决机制的法律文件,对争端机制的建立直接以WTO争端解决机制为蓝本,有关物流的争端处理,直接运用于该争端解决机制的规定,这也给中国—东盟物流争端解决机制的理论和实践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争端解决机制的现状评析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争端解决机制的法律性规定
检索已有的文件,我们可以总结得出中国—东盟自贸区有关物流的立法文件主要有:
1.《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2002年11月该协议的签订,表明我国与东盟十国建立区域经济区的计划有了正式法律文本的支持,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步伐开始加快。仅仅从协议本身带来的影响,其政治意义更大于经济意义。《框架协议》的出台,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立的正式启动,而其内容更像是一张具有法律效力的“计划表”,为以后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规则提供了有效保证。其中最受到关注的是在对争端解决机制的描述上,其第11条明确指出:在本协议生效一年内建立正式的争端解决程序和机制,在此之前的争端则应通过友好方式(磋商和、或仲裁)加以解决。
2.《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
2004年签署、2005年1月1日生效的《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的订立是各国为了同时维护自身利益和区域团结做出的相互妥协的艰难过程。不言而喻,《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是在《框架协议》的基础上对中国与东盟十国贸易往来之间存在的争端解决方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主要包括:磋商、调解或调停、仲裁。磋商和调解或调停表明这两种争端解决方式不具有任何的强制性,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自愿性和自由性,并且二者的实践方式类似于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谈判,政治目的十分明显,究其结果,往往是通过争端双方国家政府之间的相互妥协而达成。
3.《中国—东盟货物贸易协定》
《货物贸易协定》是在《框架协议》下签订的第一个专属贸易协定,由此拉开了中国与东盟正规贸易法律协议的崭新开端。虽然在协定内容中较多的依据的是WTO有关规则,但是总体来说,还是秉承了一贯的东盟方式。《货物贸易协定》对于争端解决的处理在第21条进行了直接规定:“《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适用于本协议。”在知识产权方面的规定,则只是在第7条有所涉及各缔约方,由此同意并重申它们遵守WTO规则中有关条款的承诺,其中包括知识产权。非WTO成员的缔约方应根据它们加入WTO的承诺遵守WTO的条款。上述综合分析,《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已经成为我国与东盟之间贸易争端解决的法律依据所在,对于物流争端的相关规定还只是停留在依照国际交往间较为有影响力的法律文本上,以此作为参照,解决有关事宜。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争端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
《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的出台,为上述法律文件的运用和法律机制的运行给予了保障。但是,我们需要正视的是,把文字运用于实践的结果,似乎并没有我们预期的那么理想。在《框架协议》订立之时,第11条第二款就明确表明在争端解决机制没成立时,对于协议的解释、实施、适用所产生的争议应当通过磋商和/或仲裁以友好的方式加以解决。《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的签订,似乎并没有改变协商在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由于贸易而产生争端时的首选位置。其第4条第四款直接规定:“争端双方应尽最大努力通过磋商对有关事项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
三、完善中国—东盟自贸区物流争端解决机制的对策
(一)建立专门的物流争端解决机制
现阶段,在《框架协议》和相关的协议为基础上,我们可以寻求一些在区域中的双边知识产权保护协定,彼此照顾到对方法律发展程度和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使得制定的双边协议能够得到很好的实施,并在争端出现时,争议双方谈判未果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启用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中的相关仲裁程序规则,使物流的相关争端解决结果得到有效的保障,进而推动专门的物流争端解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二)加强仲裁程序的完善和建设
鉴于国际物流的特点,我国不宜设立过多的国际物流仲裁机构。我国设立国际物流仲裁机构的地点原则上应该选择在北京或者国际物流发达的地区,并建立相应的仲裁机构。国际物流仲裁是国际商事仲裁,要以符合国际通行的仲裁原则设立机构。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物流争议解决中心的设立是非常及时的,同时,还可以探讨在发达的国际物流口岸设立国际物流仲裁机构的可能性。仲裁工作本身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我国要建设国际物流仲裁中心,就要打造一支既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和专业技术水平,又具有处理纠纷方面实际经验的专业物流仲裁员队伍。
(三)选择与我国相符的物流争端解决模式
根据现有中国—东盟自贸区中相关的物流争端解决机制和其他纠纷解决机制的相关规定的基本标准,积极的维护我国的利益,运用适合现阶段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方式,而不是仅仅依靠协商解决所有纠纷。同时,注意合性物流合同具有多环节性、广泛性、综合性,导致有关纠纷的解决也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由于物流功能所涉及各领域的法律法规差异性较大,各国一般很难制定统一的物流法,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的物流公约,这为纠纷的解决带来很多难题。物流合同的复杂性要求解决纠纷的机构应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否则,就不能胜任这一艰巨的使命。因此,我国应该及时地建立专门的物流仲裁机构,以适应我国经济贸易快速发展和提升我国国际物流竞争力的需要。
(四)规范物流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争端处理方式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中国和东盟各国的政治、文化、法律,特别是经济的交流不断深入,各项区域法律协定的生效,该区域的法律体系已渐明朗。特别是在《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出台后,使得各国之间在处理由于经济交往而产生的各类矛盾的处理方式有了正规的法律文件可以依循。物流争端作为纠纷类型之一,有效运用现有的争端解决机制对其进行处理,是当下较为合理的应对措施。基于现阶段实践状况,要使现有争端解决机制起到充分的作用,就必须首先逐渐削弱东盟方式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的影响。其次,提高仲裁意识;在处理争端案件时,当争议双方首先选择的是谈判、磋商等形式,在这样的形式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中国有权利主动提出仲裁申请,是仲裁的运用能过得以成型,加强仲裁程序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姜圣复.WTO法律制度——国际经济法学的新发展.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2
[2]古小松.中国—东盟知识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叶兴平.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最新发展: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法律与实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蒋介何.《物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魏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探析》.《现代经济》,2008年9月
[6]朱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问题研究》.《特区经济》,2010年第10期
[7]黄华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SWTO分析》.《中国港口》,2005年第7期
[8]刘津平.《中国—东盟物流合作现状与对策》.《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18期
作者简介:
杨鹏(1987~)湖北云梦人,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12诉讼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诉讼法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民族大学2O13年研究生教育田野调查、社会调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商贸纠纷协商解决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xun——dc2013035。
中国-东盟自贸区《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条文释义 篇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就展全面反映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自贸区的建设过程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体现在东盟自贸区的建成有利于巩固和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的团结合作,也有利于东盟在国际事务上提高地位、发挥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和东盟各自的经济发展,扩大双方贸易和投资规模,促进区域内各国之间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区域市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高本地区的整体竞争能力,为区域内各国人民谋求福利。与此同时,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推动东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增长也有积极作用。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组织学生参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成就展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加深对广西社会主义建设新成果的认识,更深刻地领略到广西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国—东盟贸易新成就的风采,提升我们爱国爱广西的思想境界,促进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观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成就展。活动主题
领略中国东盟成就风采,增强爱党爱国思想情怀 活动时间
2010年11月2日下午
活动内容
11月2日下午,我们响应党的号召,在院党支部的组织下,来到了位于琅东的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成就展。
经过40多分钟的车程,我们来到了位于青山脚下的广西民族博物馆,博物馆在青山和翠木的依畔下,显得格外的突出。博物馆的造型是以一面树立的铜鼓为主,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艺术气息,远远望去显得气势恢宏。进入民族博物馆,首先参观的是民俗文化园,在里面我们欣赏到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图片,侗族程阳风雨桥、龙胜吊角楼等名胜也在其中;然后我们参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成就展览,展厅以图文,音视频等形式展出前六届东盟博览会的概况和成就,而且还以六个不同主题设置了往届东盟博会会的模型,让我们更加直观的看到东盟博览会的成果。展厅所展示的内容分为三个主题,一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内容,包括有自贸区建成的历史,自贸区经济建设成果,自贸贸区建设大事纪图文展示;二是中国—东盟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成效内容。包括历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现场模型展示;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发展历程图片及影视资料展示,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对促进自贸区发展的经贸成果展示;三是东盟艺术展厅,里面陈列了国内和东盟各国艺术家创作的关于民族文化的艺术作品,其中还有中国和东盟小朋友创作的艺术作品,这就预示着中国和东盟各国积极发展文化交流和睦邻友好的关系。
参观完这些展厅,我的内心受到很大的鼓舞。我觉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成就展充分体现出了广西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新成就,通过参观建设成就展更坚定了我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学好专业知识,为广西改革开放尤其是北部湾建设贡献力量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东盟自贸区《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条文释义 篇5
摘要:为了适应我国入世后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需要,政府和企业应当正确认识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性质和作用,熟悉和掌握其内容。我国还应完善国内有关立法,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以应对国际贸易争端。在解决纠纷的时候应该妥善制定良好的对策,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成员国的优惠待遇。
关键词:争端解决机制;WTO; 对策
一、WT0争端解决机制概述
WTO争端解决机制是在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基础上,根据国际贸易关系的新发展而创立的一种崭新制度。作为WTO法法律体系的核心制度之一,它是成员决政府问贸易争端的强制性、排他性的合法渠道,并且是一种法律规则的国际争
①端解决机制。从内容上看,WTO争端解决机制比过去任何解决政府间贸易争端
制度更加明确、具体和独特性的规则及程序。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一了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
WTO争端解决机制是一种统一的制度,其适用范围几乎包括国际贸易所有领域的争端,甚至包括《建立WTO的协议》和《谅解》本身。而对于一些特别协定,如《实施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协议》、《纺织品和服装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等,则除了适用《谅解》的一般程序外,还需适用特别的或附加的程序。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优先适用后者。这使得该机制在统一性下又不乏灵活性。
(二)设立了专门的争端解决机构
WTO争端解决机制具有专门的争端解决机构(英文简称DSB),《谅解》第2条第1款明确了该机构的职权:“据此建立DSB,以实施本谅解中的规则与程序以及各有关协议中协商与争端解决条款。„„因此,DSB有权成立专家组,采纳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报告,维护监督规则与建议的执行及批准中止减让和有关规等其他义务。”
(三)采用了“倒协商一致”表决方式
具体指:争端如经协商不能解决,只要经申诉方请求,应在DSB首次将该项请求列入议事日程后的最后一次会议上成立专家小组,除非DSB一致同意不设立专家小组;在专家小组报告向各成员方散发后60天内,DSB应召开会议通① Richard Steinberg.Institutional Implications of WTO,Accession for China[EB/OL].http://ments).The international Lawyer,1998,(3):883—900.
③ 李居迁.WTO争端解决机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阶段,我国可以要求专家小组中至少应包括一名发展中成员国的成员,以照顾发展中成员国的利益。如果我国为被诉方,专家小组应给予我国充分的时问准备和陈述答辩。另外,专家小组的报告还应明确说明已对我国作为发展中成员国的差别和更优惠待遇进行了考虑。最后,在执行阶段,对于那些解决争端的各项措施,我国应要求对影响我国作为发展中成员国的利益的事项予以特别考虑。①如果该案件是由我国提起,DSB在考虑可以采取的适当行动时,不仅应考虑被指控的贸易措施方面,而且应考虑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②
三、结束语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改变了世界贸易体系的格局,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体系下,法律代替政权和外交博弈成为国际贸易关系的基石。世界贸易组织以规则为基点而形成的权力触及整个商品和服务贸易领域,甚至还包括与贸易有关的各个产业领域,它的规则渗透进入主权国家的国内立法层面,这是世界上其他国际组织无法比拟的。从法律形式和程序的角度,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这座皇冠上面的明珠,他树立了国际法的典范,体现了相当高的独立性、完备性和强制性。但是这种机制不是全面的,在很多方面对我们发展中国家是不利的。因此我们应该可以面对一个崭新的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方式。我们应该做好自己的对策,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程序来为我国日益发展的国际贸易提供支持。我国还应完善国内有关立法,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以应对国际贸易争端。在解决纠纷的时候应该妥善制定良好的对策,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成员国的优惠待遇。发挥好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
参考文献:
① 纪文华姜丽勇.WTO争端解决规则与中国的实践IMI,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② Cearolyn B.Gleason,Pamela D.walther.The WT0 Dispute settlement implementation Procedm。es:
A System in Need of Reform[J].Law and Policy in intel·nationa]business,2000,V31(3)
1.Richard Steinberg.Institutional Implications of WTO,Accession for China[EB/OL].http://ments).The international Lawyer,1998,(3):883—900.
7.李居迁.WTO争端解决机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8.纪文华姜丽勇.WTO争端解决规则与中国的实践IMI,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Cearolyn B.Gleason,Pamela D.walther.The WT0 Dispute settlement
“十个规定动作”及条文释义 篇6
凭票工作:是指进入已投运的电气设备及电气场所作业时,施工人员必须按规定办理电气工作票,并凭据已签发工作票进入现场组织工作的一项基本安全规定。
除设备在8h内可恢复的事故抢修、紧急缺陷处理或在非高压场所的低压回路上工作可以实施口头或电话命令外,其他在电气设备上及电气场所的工作,均需按规定办理工作票,凭票进场开展工作。
电气工作票是指在电气设备上及电气场所工作时,明确工作人员、交代工作任务和内容,实施安全技术措施,履行工作许可、工作监护、工作间断、转移和终结的书面依据。
按规办票,凭票履行工作许可、工作监护、工作间断、转移和终结工作,是确保在电气设备上工作安全的组织措施,是所有电气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的基本制度。
2、凭票操作
凭票操作:是指电气操作人员根据调度下达的操作任务和操作目 的,填写电气操作票,并按照已审核操作票拟定的顺序进行一系列相互关联、依次连续进行的电气操作。《安规》规定了不填用操作票的情况:
1)事故处理;
2)拉开、合上断路器、二次空气开关、二次回路开关的单一操 作;
3)投上或取下熔断器的单一操作;
4)投、切保护(或自动装置)的一块连接片或一个转换开关;
5)拉开全厂(站)唯一合上的一组接地开关(不包含变压器中性点接地开关)或拆除全厂(站)仅有的一组使用的接地线;
6)寻找直流系统接地或摇测绝缘;
7)变压器、消弧线圈分接头的调整。电气倒闸操作必须按以下规定执行:
1)倒闸操作人员应根据值班调度员的操作命令填写倒闸操作票。操作命令应清楚明确,受令人应将命令内容向发令人复诵,核对无误。
2)操作票实行“三审”制度:操作票填写人自审、监护人初审、值班负责人复审。
3)模拟预演:倒闸操作前,应将已拟定的操作票在模拟系统上按照已定操作程序进行演示操作,核对相符。
4)原则上不允许在无防误闭锁装置或防误闭锁装置解锁状态下进行倒闸操作,特殊情况下解锁操作须经变电运行部门主管领导批准,操作前应检查防误闭锁装置电源在投入位置。
5)倒闸操作应由两个人进行,一人操作,一人监护,并认真执行监护复诵制。发布命令和复诵命令都应严肃认真,使用正规操作术语,准确清晰,按操作票顺序进行逐项操作。每操作完一项,做一个“√”记号。
6)操作中发生疑问时,不准擅自更改操作票,必须向值班调度 员报告,待弄清楚后再进行操作。
7)电气操作应根据调度指令进行。紧急情况下,为了迅速消除电气设备对人身和设备安全的直接威胁,或为了迅速处理事故、防止事故扩大、实施紧急避险等,允许不经调度许可执行操作,但事后应尽快向调度汇报,并说明操作的经过及原因。、戴安全帽
安全帽是用于防护人体头部避免或减轻遭受外力伤害的劳保用品。中国南方电网公司针对系统内不同的职务和工种,十分明确和具体地制定了安全帽的结构要求,技术性能、检验规则、管理、标志、包装及佩戴规定:
1)除办公室、控制室、值班室和检修班室外,任何人进入生产、施工现场必须按照各自的职位或工种佩戴安全帽;在高压室、配电房室内电气操作或拆装电表、锯电缆等近距离对运行中电气设备作业时,还必须佩带具有防电弧面罩的安全帽。
2)不同人员应按以下区分佩戴不同颜色的安全帽: 白——外来施工人员、参观人员、厂内非生产人员; 蓝——检修人员; 黄——运行人员;
红——领导、安检员、生技人员、上级部门人员。3)使用方法:
使用的安全帽必须经国家指定机构检验合格并取得安全认证; 佩戴必须标准,头顶与帽顶空洞至少有32mm距离才能使用,帽 带必须扣在颚下并系牢,松紧要适度。、穿工作服
工作人员必须穿着工作服进入作业现场,其中工作负责人、安全员、监护人、安全监察人员在穿着工作服的同时,还必须在左上袖口佩带统一的带有相应标示的工作袖标。
为便于工作人员开展工作,服装要求面料纯棉、安全、耐磨、轻便。在发电机风洞内工作的工作人员服装,不允许用金属或硬质材料的纽扣、拉链,口袋只作装饰性假兜。、系安全带
系安全带是本系统工作人员在从事围杆、悬挂、攀登等高处作业时,为防止高空坠落而必须配带和使用的一项基本规定。
安全带用于防止围杆、悬挂、攀登等高处作业的高空坠落造成的人体伤害,是高处作业工作人员预防坠落伤亡的防护用品。
《安规》规定:
1)凡在离地面2米及以上的地点进行工作,应使用双保险安全带,或采用其他可靠的安全措施。
2)安全带的使用应遵循高挂低用的原则,安全带的挂钩或绳子应挂在结实牢固的构件上,或专为挂安全带用的钢丝绳上。禁止挂在移动或不牢固构件上。在杆塔上转位时,不得失去安全带保护。
3)正确选择使用安全带:
a)当使用3米以上安全绳时,应配合缓冲器使用;当高空作业活动范围超出安全带保护范围时,必须配合速差式自控器使用。b)10KV配电线路杆塔及变电站工作可使用腰带式安全带。c)110KV及以上输电线路杆塔上,应使用双背带式安全带或全身安全带。
d)工作高度在80米以上的输电线路上必须使用全身式安全带。6、停电
在全部停电或部分停电的的电气设备上工作,停电是保证安全的必备安全技术措施之一。
安规对工作地点必须停电的设备进行规定: 一是检修的设备
二是与工作人员正常活动范围安全距离不足的设备。
三是在44KV以下设备上进行工作,无法满足设备不停电的安全距离且工作场所无安全遮拦的设备。
四是带电部分在工作人员后面或两侧无可靠安全措施的设备 检修设备停电,必须做到:
1)把各方面的电源完全断开(任何运用中的星形接线设备的中性点,必须视为带电设备)。禁止在只经断路器(开关)断开电源的设备上工作。
2)必须拉开隔离开关(刀闸),使各方面至少有一个明显的断开点。
3)与停电设备有关的变压器和电压互感器,必须从高、低压两侧断开,防止向停电设备反送电。
4)断开断路器(开关)和隔离开关(刀闸)的操作能源。隔离 开关(刀闸)操作把手必须锁住。、验电
电气设备需要接地操作时,必须先验电,证明确无电压后,方可进行合接地开关或装设接地线的操作。
1)高压验电必须戴绝缘手套。
2)验电时,必须用电压等级合适而且合格的验电器。禁止使用电压等级不对应的验电器进行验电。
3)在已停电的设备上验电前,除确认验电器完好、有效外,还应在相应电压等级的带电设备上检验报警正确,方能到需要接地的设备上验电。、接地
接地是指对检修设备停电并验明无电压后,将检修设备用接地线接地,这是保护工作人员在工作地点防止突然来电的可靠的安全措施:
1)对检修的设备验明确无电压后,应立即将检修设备接地并三相短路。采取这一做法,既可防止突然来电,还能将设备断电后的剩余电荷因接地而放尽。
2)对于可能送电到停电设备的各方面或停电设备可能产生感应电压的设备都要装设接地线。所装接地线与带电部分应符合安全距离的规定。
安规规定:
1)接地线在每次装设前应经过检查,禁止使用不符合规定的导 线作接地或短路之用。
2)装、拆接地线时均应使用绝缘棒和戴绝缘手套。
3)装设接地线必须由两人进行。若为单人值班,只允许使用接地刀闸接地,或使用绝缘棒合接地刀闸。
4)装设接地线必须先接接地端,后接导体端,且必须接触良好。拆接地线的顺序与此相反。即先拆导体端,后拆接地端。
5)接地线必须使用专用的线夹固定在导体上。严禁采取缠绕的方法进行接地或短路。
6)每组接地线均应编号,并存放在固定地点。存放位置亦应编号,接地线号码与存放位置号码必须一致。
7)装、拆接地线应做好记录,交接班时应交待清楚。8)500KV线路的验电接地操作,应将该线路操作至冷备用,且在线路电压互感器二次侧确认无电压后方可进行。
9)GIS组合电器合接地开关前,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a)相关隔离开关必须拉开;
b)在二次上确认应接地设备无电压;
c)线路接地前必须与调度核实该线路确已停电。
10)对于不能进行线路验电的的手车式断路器柜(固定密封开关柜)合线路接地开关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a)设备停电前检查带电显示器有电; b)手车式断路器拉至试验/分离位置; c)带电显示器显示无电; d)与调度核实线路确已停电。
11)不能直接验电的母线合接地开关前,必须核实连接在该母线上的全部隔离开关已拉开且锁闭,检查连接在母线上的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空气开关(熔断器)已全部断开。、挂牌装遮栏
在容易发生事故或危险性较大的操作和作业现场,必须按规定,挂牌装遮栏,用于警示、提醒进入该场所的人员,以减少或避免人为事故的发生。这是保证作业安全的一项技术措施。
挂牌,即悬挂标示牌。应根据不同的工作场所和设施,悬挂不同的标示牌。模拟一个室外工作地点挂牌和装设遮栏:
“禁止合闸,有人工作” “在此工作” “止步,高压危险” “禁止攀登、高压危险” “从此上下” “从此进出”
对于有可能受无关人员干扰或路人途经的电力工作场地,均需按照不同工作场地的要求,在必要的安全范围内,采取拉绳或挡板的形式装设临时遮栏,以防止无关人员擅自闯入和干扰。
临时遮栏或挡板,必须使用干燥木材、橡胶或硬塑等绝缘材料。作业期间,严禁一切人员随意走动和拆除标示牌或遮栏。
在电气设备上工作,停电、验电、接地线到挂牌装遮栏是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这四个措施互为先后、互相连贯、缺一不可的工作程序。每一个电气工作人员都必须自觉遵守、严格执行。、现场交底
现场交底,指工作负责人将已办妥许可手续的工作票,在工作现场向全体工作人员交代分工情况、交代现场安全措施情况、交代工作地点保留的带电部位及其他安全注意事项。
当多班组工作时,由工作负责人向各小组负责人交代,再由班组负责人向工作班人员交代。
工作负责人对应现场实际情况,依据工作票进行安全交底后,应该得到现场人员的确认并明确答复后,才能下令开始现场作业。
现场交底的全过程必须用录音笔录音。
【中国-东盟自贸区《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条文释义】推荐阅读:
中国东盟自贸区08-16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成就展实践报告05-24
中国-东盟货币合作10-15
中国—东盟档案工作07-25
中国东盟协会成立08-26
中国—东盟会计协调10-03
中国东盟博览会10-21
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07-27
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09-10
中国与东盟发展分析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