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国际

2024-11-01

东盟国际(共11篇)

东盟国际 篇1

面对全球经济逐步回暖, 不少新兴国家的复苏速度比传统欧美市场更快的形势, 随着我国与东盟十国零关税的优惠政策推行, 很多企业认为这是抢滩进驻东盟市场的最佳时机。为了使业内广大企业更有利地抓住这一商机, 获UFI国际认可的东莞唯一的专业鞋袋展会将采取多种措施, 为企业进军东盟市场搭建平台疏通渠道。

定于2010年10月28~30日在东莞厚街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东莞国际鞋展·鞋机展暨手袋专区, 将紧贴广交会 (鞋袋展期) 之前拉开帷幕, 为展商抓住东盟市场商机发挥积极作用。

东盟市场蕴含商机东莞鞋展牵线搭桥

于2010年5月6日顺利闭幕的第十一届中国东莞国际鞋展·鞋机展暨手袋专区, 吸引了来自70个国家和地区共14000余名专业买家及观众到场参观采购, 部分海外地区买家增幅显著。来自东盟地区及香港的买家, 占总体观众比例同比增幅分别高达12%及15%, 俄罗斯买家增幅与上届相比更多于一倍以上。数据反映新兴国家的发展潜力日增, 主办方将继续加强相关地区的买家邀请, 为业界企业抓住商机进军东盟市场牵线搭桥。

汇聚时尚产业权威发布最新潮流趋势

基于业界对潮流信息的热切追求, 主办方于上届展会邀请到国际知名潮流预测商WGSN作为大会潮流顾问, 并主讲时尚流行趋势及分享鞋袋趋势预测。WGSN首次于东莞举办潮流信息发布会, 吸引了超过200位人士出席。出席者不乏来自广东省以外地区及海外人士。由于反响强烈, 大会将继续与WGSN合作, 于秋季展会再次举办发布会, 提供准确的趋势预测、富有洞察力的趋势和市场分析。除了WGSN外, 大会还邀请到另一潮流领跑者Y-TREND, 为展商及买家带来富有启发性的潮流概念。

加强商贸配对服务力助企业拓展市场

如今是一个资讯发达的年代, 本届展会主办方将通过与各媒体及协会的合作, 在展会平台的基础上加入更多创新元素, 推出更加灵活及针对性的买家配对服务。除了在展前及展后提供网上商贸配对服务, 主办方还将成立特别小组, 在展会期间筹组专业配对会, 务求为展商寻找合适的买家。

展团展商积极参展会展规模再度扩大

本届展会将继续获得各商会及协会组团参展支持, 包括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香港鞋业商会、莆田鞋业厂商会、东莞市鞋材行业协会、东莞皮革鞋业协会、台湾鞋机商会及东莞鞋机商会等。据介绍, 目前超过一半老参展商已预留了展位。深圳市龙源鞋业有限公司表示上届参展效果超预期, 遇到了不少客户下订单, 这届将继续参展并考虑将展位扩大。半岛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方先生表示参展效果良好, 于展会期间举行的新品发布会深受买家欢迎, 现已落实下届参展。葡萄牙展商Tatuaggi的负责人表示参展效果理想, 并已落实于本届展会加大展台面积。随着经济回暖, 企业对参展亦表现积极, 预计本届展会规模将达20 000平方米。

摘要:面对全球经济逐步回暖, 不少新兴国家的复苏速度比传统欧美市场更快的形势, 随着我国与东盟十国零关税的优惠政策推行, 很多企业认为这是抢滩进驻东盟市场的最佳时机。为了使业内广大企业更有利地抓住这一商机, 获UFI国际认可的东莞唯一的专业鞋袋展会将采取多种措施, 为企业进军东盟市场搭建平台疏通渠道。

东盟国际 篇2

摘要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不仅要求生产要素的互补流动,也需要文化要素的互补交流。广西在发展文化产业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文化认同观念的文化产业经营将较之其他产业经营更具水到渠成的功效。文章论述广西文化产业参与国际合作的4点优势:历史地缘铺垫、文化资源彰显、时势机缘推演、广西实施跟上,并具体论述广西文化产业国际合作途径:民族节庆产业、文化旅游、影视合作、演艺产业。

关键词 文化产业;广西;东盟;国际合作

作者简介 李建平,广西社会科学院《沿海企业与科技》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研究员、编审,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区域文化,广西 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 G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9)03-0113-0003

一、广西文化产业国际合作优势

(一)历史地缘铺垫

广西与东盟关系密切,地理上山水相连,是中国唯一既有陆路又有水路连接东盟国家的省级行政区;历史上,广西合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与东盟各国的交往最早可溯自近2000年前的汉代;人文上,广西壮族与越南、老挝、泰国的多个民族有民族学上的亲缘关系,长期以来亲睦和谐,友好交往。由于这些民族起源、历史承传、地理风习以及文化交流等原因,广西和东盟国家有较多的文化认同理念和稳定的友好关系,这些是文化产业合作的坚实基础。

(二)文化资源彰显

笔者在2006年的首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上宣读的论文《以文化认同理念发掘中国-东盟合作发展文化产业的巨大资源》介绍过广西文化产业资源的情况,包括:围绕那文化开发文化产业资源、围绕儒佛文化开发文化产业资源、围绕华人文化开发产业资源三大类共11小类,这里不再重述。可以看到,广西开展文化产业国际合作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三)时势机缘推演

1、国家战略规定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给广西文化产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最大的机缘。2005年12月12日,温家宝总理出席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时提出把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和公共卫生确定为双方新的五大重点合作领域。文化正式作为合作专项,提升了双方合作层次。开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文化项目包括文化产业项目的合作与相关研究,已成为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任务之一。

2、广西实施跟上

广西处于国家“南下发展”战略的最前沿,广西文化具有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的先锋意义。2007年广西提出并积极推进泛北部湾区域合作,再次为广西文化产业“走出去”提供了发展机遇。时势的发展要求广西文化发挥出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发展的作用,达到以下目的:以文化力促进中国与东盟的全面合作,深化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政治互信、睦邻友好和文化交流合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发掘文化动力并以文化力推动中国-东盟合作发展框架下的“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提供决策参考意见。

我们面向的是国际文化、国际市场,“广西文化”概念应当放大。广西文化不应只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应当放大成为代表中国南方文化甚至中国文化的一种区域文化。因此,发展广西文化及其文化产业,不能孤立一地和一种文化的操作,应与相关区域、相关文化形成合力,联合发展。如民族文化、岭南文化、海洋文化。可以先从民族文化做起,带动其他文化,在参与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和文化产业合作中发挥出文化力量。

(四)特色项目走先

广西文化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成熟成长起来了。(1)以山水旅游为特色的山水实景演出如《印象刘三姐》在东盟国家中形成较大影响,已进入了产业合作层面,已在越南下龙湾实施海上实景演出项目,也与柬埔寨达成了合作意向,将在柬埔寨吴哥窟共同建设实景演出《高棉的微笑》。(2)以商贸交易和节庆联谊交往为特色的节庆会展产业,如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吸引东盟国家的积极参与,规模越办越大。(3)以中越边境生活为特色的电视剧,如《边贸女人》等,在越南等国家有较高的收视率。(4)面向东盟的广西出版也进入东盟市场。2005年9月广西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与泰国南美有限公司联合在泰国曼谷举办的“2005泰国-中国广西图书文化展”,搭建了中泰文化交流平台,扩大了广西图书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和市场。以接力出版社的《小聪仔》为代表的期刊销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拥有众多海外小读者。(5)以桂林愚自乐园为代表的艺术博览产业展示美好前景。愚自乐园是一座以当代雕塑与洞窟艺术为主的当今世界最大国际时尚艺术公园。自本世纪初建设以来,愚自乐园一直联手东盟和世界各国艺术家共同参与,共举办了十届雕塑艺术创作、评奖活动,已经有来自47个国家140多位艺术家历时九年创作完成了200多件造型各异的雕塑作品。2003年,愚自乐园被评为国家级AAAA景区。2004年,愚自乐园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愚自乐园以“淳美山水”和“艺术极境”之成就为后人留下当代艺术最美好的文化资产。

这些特色优势项目,走出了广西文化资源开发与东盟文化产业合作第一步。

二、广西文化产业国际合作途径

广西凭借自身的历史地缘和人文优势以及多年来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可以更好地发挥以面向东盟国家为重点的文化产业资源和产业运作的国际合作。其合作途径可以作如下选择:

(一)民族节庆产业

1991年11月在南宁市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广西现代会展业的肇始。这届运动会有全国31个省、市与自治区的4500名运动员参加。运动会在南宁设有赛龙舟、抢花炮、秋千、射弩、珍珠球、木球、摔跤和武术等8个竞赛项目和120个表演项目,在呼和浩特分会场设马上项目。开幕式上12000名青少年参加了大型歌舞《民族之光》的演出。运动会比赛期间,举办历时九天盛大的商品交易会,有国内外客商5000多人参加,成交总额达31.8亿元。还举办了“南宁之秋”艺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12家艺术团体,为各族群众演出30场文艺节目。作为一次民族传统体育和经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盛会,第四届民运会开得隆重、热烈、圆满,取得巨大的成功和政治、经济和文化、体育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在举办第四届民运会的基础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从1993年起,将“三月三”音乐舞蹈节改为全自治区规模的广西国际民歌节,1998年又改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广西现代节庆文化开始扮演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角色,越办越红火。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广西各地都办起了这种类型的节庆活动,而且大多与商贸会展结合举办。其中不少是国际性节庆活动,包括南宁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钦州国际海豚节、防城港市中越边境旅游节、崇左边关国际旅游节、凤山神奇洞

穴国际探游节、柳州国际奇石节、北海国际珍珠节、梧州国际宝石节、南宁国际学生用品交易会、广西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凭祥中越边境贸易交易会、防城边境贸易交易会、北海国际海滩文化节,等等。这些大型的国际性节庆活动,都具有文化和经济互动的综合性效益,在推进广西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与产业发展方面意义重大,构成了广西经贸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旅游

旅游业是一个包含文化产业和经济产业的综合性服务产业。它可以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和促进国际间、地区间经济的交流与合作。文化旅游是进行旅游经营的主要产业形式。广西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1997年提出建设“旅游大省”目标,新、马、泰、越、印尼等海上东盟国家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国家大都将旅游业定位为本国国民经济的优势产业。中国与东盟各国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广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旅游设施与东盟国家的旅游需求十分契合,2007年,广西旅游局提出了“加快构建泛北部湾旅游圈”的总体构想。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是中国和东盟合作发展的一个十分便利和重要的途径。

(三)影视制作

由于地缘、历史、亲缘等方面的原因,以广西文化为背景和广西制作的影视剧是东南亚各国人民比较熟悉的。电影《刘三姐》上个世纪在东南亚上映时就普遍受到欢迎,在新加坡的上座率比美国经典影片《乱世佳人》还要高,在马来西亚被评为世界十佳电影之一。90年代时,广西拍摄了一部以中越边境贸易为内容的电视剧《边贸女人》,在越南播放时收视率极高,促进了越南人民对改革开放的中国的了解。香港媒体在广西贺州拍摄的电视连续剧《酒是故乡醇》和《茶是故乡浓》融入大量广西文化元素,在东南亚播出时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吸引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许多旅客前往观光游览。20世纪90年代,广西影视界在成功摄制《边贸女人》之后,又与越南国家电视台合作共同合拍了电视剧《诱人的沙糕》在越南国家电视台播出,大受欢迎,多次播出,影响极大。这些说明,广西在文化背景、创作题材、市场基础、合作实践等影视剧的摄制和产业运作方面,都有与东盟国家合作的许多有利条件。这里,首选与越南合作尤为便利和最有前景。仅以题材而论,有以下一些题材是两国人民共同关注的:反映广西壮族和越南侬族共同的历史英雄依智高;反映越南国父胡志明在中国的革命斗争生活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生活、反映中国援越抗美斗争生活、反映中越改革开放时期的相互交往如边境贸易等生活内容,等等。可以通过首先和越南合作开始,逐步推向东盟其他国家,形成影视产业互动互利的良好运作态势。

(四)演艺产业

广西的舞台艺术水准较高,20世纪60年代初的民族歌舞剧《刘三姐》红遍大江南北。进入21世纪以后,舞台艺术精品不断涌现,在2004-2006年里曾连续三年获得文化部举办的“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的荣誉。桂剧、彩调、壮剧、杂技、交响乐等艺术形式,均有精彩的艺术表现,一些剧目曾多次获全国大奖或在国际性比赛获奖,到东南亚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巡演获得好评。如2008年广西彩调剧团的《刘三姐》剧组到海外演出,受到海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取得较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效益。南宁市是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演艺产业的重心区域,应以南宁市为中心,以精品剧目为纽带,积极推进演艺产业的国际合作。在打造精品剧目方面,广西桂剧团设计了名为《桂戏大观园》的中华传统艺术精粹展演,晚会以中国传统戏曲名段、中华民族音乐名曲、中国水墨名画组织融汇构成,突出展现中国古典三大艺术中的绝技、绝活和精神气韵,融中华传统文化为一体,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形象。在推进广西演艺产业经营战略方面,广西演出公司提出构建国际和国内两条演出带的构想,即:国际演出带是以香港-广州-南宁-河内-胡志明-金边-曼谷-吉隆坡-新加坡“一廊九城”陆路大通道为依托的泛北部湾演出带;国内演出带则是包括北海-湛江-海口-三亚、北海-南宁-柳州-桂林-长沙、北海-贵港-玉林-梧州-广州-东莞-深圳、北海-南宁-百色-昆明、北海-南宁-河池-贵阳-重庆-成都的多条山水生态、民族风情演出带。目前,广西演艺产业的效益虽然只是初显,但产业潜力大,市场多,人才足,前景广阔。

中国-东盟国际高尔夫俱乐部成立 篇3

出席俱乐部成立仪式的有:中国贸促会副会长于平、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常务秘书长许宁宁、河北康达有限公司董事长左玉龙、新加坡驻华大使陈燮荣、马来西亚驻华大使伊斯甘达,萨鲁丁、泰国驻华大使密秉尚、文莱驻华大使张慈祥、缅甸驻华大使吴登伦、越南驻华大使阮文诗、印尼驻华大使易慕龙、印尼驻华大使馆公使马也富、泰国驻华大使馆公使王逸生、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公使衔经济参赞施志光等。在成立仪式上,许宁宁为首批成员颁发了中国一东盟国际高尔夫球俱乐部证书。

成员们对俱乐部的成立予以了充分肯定和赞赏,表示将积极参与俱乐部日后的活动。友好交流热身赛的成绩是:第一名,马来西亚驻华大使伊斯甘达·萨鲁丁(84杆):第二名,河北康达有限公司董事长左玉龙(90杆):第三名,新加坡驻华大使陈燮荣(94杆)。

在赛后气氛愉快的交谈中,中国贸促会副会长于平表示,很高兴中国一东盟商务理事会提供了这个友好交流平台,建议俱乐部进一步扩大成员规模。

中国一东盟国际高尔夫球俱乐部旨在交流和提高球技的同时,增进俱乐部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在中国与东盟十国经贸合作和友好关系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俱乐部除了将定期组织俱乐部成员球赛外,还将在东盟国家领导人访华时,安排打球活动,融合作于娱乐之中。此外,俱乐部还将结合中国与东盟双边和多边的国际会议,安排球赛,商界领袖在球场友情“会晤”。中国一东盟国际高尔夫球俱乐部今后将逐步扩充新成员。

东盟国际 篇4

( 一) 中国能源资源的特点

首先, 从能源分布与消费来看, 我国能源分布不均衡, 生产供不应求, 人均占据有量较低, 人均能源消费量仅占世界水平的62% , 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次, 从能源开采来看, 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一般采用井工探矿的方式进行开采而不是露天开采, 增加了能源开采的难度。此外, 从21世纪以来, 国际石油勘探逐渐转向深海, 但是相比世界海洋油气勘探, 我国海洋勘探开发技术与先进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在勘探装备和技术上相对落后, 特别是深水勘探方面经验较少, 因此, 提高我国的海上勘探技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 二) 东盟国家能源资源的特点

从能源分布来看, 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该地区原油探明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东南亚国家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 成为世界新兴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在天然气的储量方面, 马来西亚位居世界前列, 不仅可以自给自足, 而且大量用于出口。从对能源的开采和利用率来看, 虽然其拥有丰富的能源储量, 但需要借助他国的科学技术力量来进行开发, 其对煤炭资源的利用一般采用的是直接燃烧的方式, 降低了煤炭的利用效率。

根据联合国公布的《2014最不发达国家报告》结果中, 柬埔寨、缅甸、老挝三个国家列入了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的范围之中, 但是这三国拥有大量的可开发的能源资源。因此, 为了使能源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 促进能源生产国的经济建设, 可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打开中国与东盟能源贸易市场, 实现优势互补, 保障我国和东盟国家的发展利益。

二、中国与东盟能源合作的必要性

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能源合作具有长期性和历史性, 具体可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1973年底, 我国与菲律宾国家第一次建立了石油贸易合作, 80年代初期, 我国与泰国签订了石油贸易五年协定。在全球进入海洋合作的趋势下, “丝绸之路”的建设将会最大的惠及东盟及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东盟国家不仅具有地理优势, 而且具有能源优势, 作为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开发区之一, “丝绸之路”的建设将会增加我国和东盟国家的能源贸易往来。这不仅表现在我国对传统三大能源的需求上, 在新能源领域也有所体现。相对于我国来说, 东盟国家在经济及科技水平上仍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 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发展缓慢, 而我国可以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优势, 为东盟国家提供能源技术服务, 以实现能源贸易的新发展, 丰富能源贸易种类。

三、中国与东盟能源合作存在的问题

( 一) 东盟能源出口受限

随着能源出现枯竭的紧张趋势, 东盟国家为考虑自身能源安全利益, 对能源出口进行严格限制。越南政府对本国的煤炭出口实行了严格的限制, 不鼓励大量出口本国煤炭资源, 逐步减少对外出口量。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我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 但是受其出口限制的影响, 我国来自东盟的原油进口量逐渐减少, 对我国能源事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 二) 能源投资准入问题阻碍能源贸易发展

能源涉及到一国的自然资源主权问题, 因此, 在进行能源投资时, 东盟国家会对其进行限制, 尤其是在能源投资的准入问题上, 一些国家并不支持外资进入。自2013年以来, 越南政府加强了对外资的准入限制, 在资源开采方面禁止引入外资, 提高了外资企业在国内的税率。

( 三) 能源运输通道存在潜在威胁

马六甲海峡作为海上的石油通道, 其运输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一方面, 马六甲海峡存在三国共管的现状, 政治局面不稳, 沿线国家为争夺领土主权不断加强竞争, 导致海峡运输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 美国、日本、印度三国也在争夺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 试图遏制我国海上石油的运输通道, 真正控制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运输权。此外, 马六甲海峡岛屿众多, 每日有大量货船和油轮通过, 为海盗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猖獗的海盗活动也成为我国海上运输安全的潜在威胁。

( 四) 南海争端阻碍我国与东盟的能源贸易发展

由于能源供应紧张的局势不断加强, 南海丰富的能源储备加强了各国对南海的主权之争, 尤其是面对东盟国家对南海的主权领土的争夺, 影响了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能源贸易。

四、对完善中国—东盟能源合作的国际法思考

( 一) 建立与东盟贸易合作的有效协调机制

能源出口限制政策阻碍了能源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也对能源进口国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 应对能源出口限制进行合理的管制, 尤其在能源出口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方面, 应该建立专门的能源约束机制, 对例外条款的适用进行严格限制。以北美自由贸易协议为参考, 根据该协定, 除非对国内消费施加相同限制, 否则缔约国在能源产品的进出口方面将承担零关税义务。该协定还规定除4种情况外, 不得以“国家安全”为由, 维持或采取能源产品的进口或出口限制措施。从该协定可以看出, 在限制能源出口方面, 北美自由贸易协议以缔约国的零关税义务为标准, 给予了缔约国之间能源贸易合作的优惠税收措施。此外, 在例外条款的限制上, 该协定采用列举的方式进行了限制约束, 这有利于能源进口国对出口国实行限制措施进行约束, 赋予了进口国一定的权利。

( 二) 保障能源安全, 降低投资风险

在能源投资领域, 我国和东盟应充分利用已建立的自由贸易区体制, 积极推进能源投资与合作, 实现投资自由化, 降低能源投资的准入门槛, 拓宽能源投资领域, 推进共同开发, 共担风险的投资机制, 在能源投资领域建立一个自由、公正、透明的体系。

( 三) 突破马六甲困局, 保障海上运输安全

首先, 我国应尊重三国的领海管辖权, 坚持沿岸三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主权立场, 维护马六甲海峡的法律地位, 加强同马来、印尼和新加坡的能源贸易合作, 维护马六甲海峡运输安全。其次, 我国要支持东盟国家打击海盗的政治立场, 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依据, 明确缔约国在打击海盗方面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最后, 我国应该开辟新的海上运输路线, 摆脱马六甲困局, 以顺应能源贸易的发展。

( 四)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21世纪以来, 亚太地区正以其飞速发展的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中心, 中国作为亚太能源消费增长中心, 与东盟国家在能源合作层面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 但却面临同域外能源消费大国的激烈博弈, 在能源空间日益紧缩的今天, 海洋油气资源丰富的东盟国家必将成为大国能源博弈的主战场。由于南海争端政治性较强, 因此, 在南海油气资源开发方面, 仅仅依靠市场调节并不能解决问题, 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合作开发机制。我国应该坚持在有理、有利、有节维护主权的完整, 并积极寻求与东盟国家开展在南海油气资源联合开发的道路, 推动南海资源联合开发合作机制平台的建设, 一方面可以循序渐进的解决影响南海油气资源联合开发合作机制的问题, 避免当事的东盟国家联合区域外大国对我国领土的侵蚀和油气资源的利用; 另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与东盟国家在能源合作领域向多层次、高水平发展, 提高我国与东盟国家在能源合作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因此, 中国必须联合东盟国家, 确保双方在能源安全的共同利益, 并结合区域实际和优势, 参与全球范围能源竞争。

五、结语

能源贸易合作影响着一国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为我国与东盟地区的能源合作创造了新的契机, 进一步加深了能源贸易的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将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目标, 东盟最为重要的战略支点, 能源储备地, 将为能源贸易合作增添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吕余生.深化中国—东盟合作, 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J].学术论坛, 2013, 12:29-35.

[2]邹立刚.中国-东盟共建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04:39-45.

[3]于昕.马六甲海峡法律环境初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3:44-48.

东盟国际 篇5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模式 资源优势 产业结构

一、东盟背景下广西产业转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区域集团化也不断深化,全球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正是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促使东南亚国家认识到加深地区合作的必要,以消除金融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从2000年11月到2010年1月经历长达十年的历程,在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的努力之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这个自由贸易区涵盖19 亿人口,是世界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出口总额、国民生产总值等方面赶超北美自由贸易区,并以现在的发展趋势看,有可能在2020 年超过欧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继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后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是当今国际经济领域的三大贸易支柱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建立起来的自由贸易区。可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各成员国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广西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地理位置,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从东面看,广西连接经济相对发达的广东省、香港、澳门;从西面看,与云南省这个资源大省毗邻;南面紧邻北部湾,与海南省遥遥相望;西南则与越南民主共和国接壤,更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文莱等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是我国西南、中南地区与东南亚的重要陆地通道和海上通道,可通过中南半岛进入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具有出入境便捷的地理优势。正是因为这种地理优势及其他原因,广西南宁获得了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承办权,这些决定了广西必将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上分析可知,广西可以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和自身的地区与资源优势,抓住发展机遇,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促进广西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使广西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到新天地。本文正是从如何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进行研究,并提出下面的国际产业承接模式。

二、东盟背景下广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几种模式

首先是资源利用模式:利用广西地区的资源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广西陆地区域总面积有23.7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5%,在全国各省市区国土总面积排名第9位,具有独具特色的地形地貌资源、繁多的植物生态资源、丰富的水资源、别有韵味的海洋资源、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多姿多彩的人文资源。

北回归线贯穿中部,是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海岸线长,周围高、中间低、山地多、平原少,气候温暧,使广西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形地貌资源,比如桂林的喀斯特岩洞景观、气势磅礴的龙胜梯田景观,让人赞叹;还有北海让人休闲怡情的山海景观;以及地势复杂的丘陵地貌等。广西的植物生态资源繁多,森林覆盖率达41.5%,森林面积大,有视木、袖木、楠木、铁力木、金丝李等多种珍贵树种,以及还有被认为已经绝种了的银杉和金花茶。广西年均水资源为1.88亿立方米,居全国第5位,广西是珠江、湘江、资江三江发源地,降水量大,属水资源丰富的省份,水能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广西的海域面积12.93万平方公里,沿海滩涂面积1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595公里,岛屿岸线长605公里,海洋资源独具特色。海底平整、礁石较少、水面浅,波浪小,并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化工、海上交通、渔业、水产养殖、外贸和旅游等资源。其中著名的“南珠”生产基地,影响颇大。广西的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并且品种多、储量大、品位高,现己探明储量的矿藏有89种,其中的锡、锰、铝、锑等14种居中国前列。加上广西历史悠久,形成了灿烂的文化,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更是异彩纷呈,促使广西形成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正是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成为了广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优势,为建立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等提供了良好条件,可以承接国际旅游业、特色食品药品生产与加工工业、矿产品加工业、临海工业、海上交通运输业、物流仓储业等别有特色的工业。

其次是产业结构模式。调整产业发展结构,打造优质产业转移链条,完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所需的各种基础设施,为广西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广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其中的关键还是在于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才不至于被国际化,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特之处,走出广西特色的一条发展道路。因此,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广西应该要注重调整自身产业发展的结构,并建立领头羊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产品,重点扶持和培养自己的优势产业,发展一批大规模、高起点、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强自身竞争力,加强优势产品的对外销售。各级政府在此过程中应起主导作用,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优势产业的企业参加各种国际展览、展销会,提高广西优势产品在东盟市场的知名度。各级政府还要协助各类企业调整产品结构,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战略,学习他国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增强对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敏感度,从而增强广西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还除此之外,广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还要打造优质产业转移链条,完善各种配套设施,才能在与东盟各成员国的国际贸易中占据较有利的地位。各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故而消费需求出现多样性和消费层次的多元化,为东盟国家提供了广阔贸易市场。打造优质产业转移链,集中力量办大事,规划建成一批高质量的重大工程,为广西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国家西电东送战略工程的实施背景下,广西完善自身的电网布局与建设,加快龙滩水电站、百色水利枢纽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积极开发澜沧江广西段的水电资源,这些不仅是对广西基础设施的完善,也能使国内许多地方供电不足问题得以解决,还可进一步开拓送电距离短的东盟国家市场,为广西国民收入增加收入,促进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第三、“绿色”模式。

社会经济要持续不断地发展,必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要生存,也得走“绿色”模式,不要带血的国民经济收入。广西的资源优势,为广西的企业走“绿色”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先天条件。目前广西能源日益制约着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抢抓时间重点开发绿色能源,为广西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可利用广西丰富的水资源,科学布局各种大中小型水电工程,完善基础设施,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能源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加大科技投入,研发新的能源,对广西本地丰富的风能、太阳能、潮汐能进行开发利用。

走“绿色”模式的关键是提高产品的科技创新能力。政府和企业要驱动创新意识,完善技术创新体系,落实自主创新激励政策措施,提高原创能力,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整合优化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向效益转化,鼓励创新各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科技创新企业,加强重大技术科研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核心技术,争取国家和省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提升高新技术产品产业的发展水平。

三、结语

东盟背景下,广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模式有多种,在实践中摸索路子,总结经验,不断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从产品、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管理、技术、财务、税收、政策、贸易等各方面都可进行研究,广西各级政府在此过程中应该要做好政府的事,在此过程中要起到主导作用,为广西人民的美好生活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莫佩璇,广西旅游业发展策略—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2015.

[2]李善同,翟凡,徐林.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动态一般均衡分析[J]. 世界经济, 2000,2:3-14。

[3]栾坤.中国—东盟贸易区建成背景下的广西旅游业发展[A]国际商务,2010。

[4]袁珈玲.广西迈向旅游强省之路[M].成都:电子科技出版社。

[5]姜书竹、张旭昆,(200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影响因素、效果及对策,”《浙江树人大学学报》第6期。

东盟国际 篇6

中国东盟自贸区于2010年1月1日全面建成。自贸区建成后,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七千多种商品贸易实现了零关税, 双边贸易发展迅速。2010年, 双边贸易额达到2927亿美元, 同比增长37.5%。中国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东盟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经贸合作的迅速增长对双边国际通道物理上及制度上的连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云南省毗邻越南、老挝、缅甸三国, 与泰国和柬埔寨非常接近, 共有国家一类口岸12个, 二类口岸8个, 各类通道90余条, 口岸和通道大都具备良好的外接条件。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据昆明海关的统计, 2011年1-10月, 云南省共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32.2亿美元, 其中与东盟国家贸易额达49.2亿美元, 同比增长38.5%, 东盟是云南省第一大的贸易伙伴。从贸易结构看, 机电产品位居双边贸易首位, 农产品位居次席。从贸易国别来看, 缅甸是云南省最大的贸易伙伴, 其后依次是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双边贸易增长迅速, 尤其是大宗矿产资源、机电产品以及农产品的贸易对国际通道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 云南省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额仅占全国的4.3%左右, 云南省的区位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对云南省与东盟国家国际通道的建设的研究,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云南省与东盟国家国际通道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公路通道

云南省目前与东盟国家相连的高等级公路有3条, 分别是昆 (明) 河 (口) 公路, 昆 (明) 曼 (谷) 公路以及昆 (明) 瑞 (丽) 公路。

昆河公路从昆明经河口 (老街) 至越南河内, 然后至越南海防, 总里程约880公里。其中昆明至河内445公里, 基本上实现了全程高速, 老街至河内330公里, 是东盟公路体系中比较薄弱的一段, 目前越南已规划修建高速公路, 河内至海防105公里, 已经是高速公路。昆河公路延伸至越南出海港口海防全线贯通将极大提高昆明-河内-海防经济带的建设。

昆曼国际高等级公路从昆明出发, 经老挝北部至曼谷总里程1896公里, 已于2008年正式建成通车, 不考虑过关停留时间, 单程仅需20个小时左右, 是云南省与东盟国家连接的重要通道。同时, 昆曼公路与东盟国家高速公路网络 (AHN) 相连接,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经贸合作的深化, 昆曼公路的大通道作用将愈发显现。

昆瑞公路自昆明出发, 经瑞丽入缅甸至仰光, 全程共1925公里。云南境内已经全程高速, 缅甸境内为三级路面至仰光与东盟高速公路网络 (AHN) 相连, 向西可达印度, 向东可直接至越南。是云南省与缅甸的重要国际通道。

云南省与东盟间国际通道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1) 基础设施上, 部分路段等级较低, 阻滞了物理通道的顺畅和连接。总体而言, 云南境内的路况要好于东盟国家。 (2) 从政策及通关程序上讲, 中国 (云南) 与相连东盟各国在政策、标准及程序上不一致,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造成了国际通道通而不畅, 物流成本上升。 (3) 建设资金缺乏。越、老、缅经济实力落后, 道路建设资金投入有限, 融资渠道不足, 导致了高速通道建设缓慢, 效率低下。

1.2 铁路通道

泛亚铁路是云南省与东盟国家相连的重要铁路通道, 东盟国家叫做“新加坡-昆明铁路通道 (SKRL) ”。根据规划, 泛亚铁路分为东、中、西三线。云南省内段东线已于2005年开工, 预计2013年通车, 西线于2012年9月开工建设大理-瑞丽段, 预计2015年通车。东盟国家已经制定了新加坡-昆明铁路网络连接计划并开始进入到实施阶段。泛亚铁路建成后, 由于铁路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将成为连接云南省与东盟国家最重要的物流国际通道。

泛亚铁路的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1) 基础设施上, 东盟六国境内有大约4069公里铁路线缺失或者需要重新修建, 需要技术和资金的支持。 (2) 建设资金缺乏。泛亚铁路总投资估计大约20亿美元, 需要各方协调资金或者通过民间融资来解决资金问题。 (3) 技术改造上存在问题, 中国境内铁路采用1.5米标准规, 滇越铁路为窄轨, 仅有1米轨距, 东盟国家大都采用1.1米轨距, 轨道连接上难度较大。 (4) 相关国家的协调问题。泛亚铁路建成后对沿线各国利益分配有所不同, 直接影响不同国家的投入程度, 需要较好的协调机制。

1.3 内河水运交通

内河水运交通具有降低货物运输成本的巨大潜力。目前东盟的内河水运里程大约为51, 000公里, 主要集中在越、老、缅、柬、泰五国。云南省和东盟相连的内河航道主要是澜沧江-湄公河航道, 境内主要港口是思茅港和景洪港, 出境后沿湄公河南下, 可与东盟国家内河水运交通体系相连, 目前仅能容纳300吨级货轮通行, 年运输量30万吨左右。2000年4月, 中国、老挝、缅甸、泰国签订了自由通航协定, 实现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安全通航。

目前澜沧江-湄公河航运的主要问题有: (1) 港口承载能力弱, 设施落后, 通航能力不足。不能满足水运增长的需求。航道通航能力不足。 (2) 多式联运能力不足, 和东盟高速公路网络及铁路网络不能有效衔接。 (3) 航道安全问题。恐怖主义、军事冲突等问题时有发生。

2 国际通道建设对策分析

东盟国家在2009年10月制定了《东盟连接主干计划》, 目标是在2015年实现整个东盟在物理通道、机制制度、人员交流方面的无缝链接。

2.1 公路通道方面

东盟国家计划于2015年建成贯通东盟10国的高速公路网络 (AHN) 。具体措施如下: (1) 2012年以前, 将所有三级以下的公路改造升级到至少三级; (2) 2013年前统一东盟高速公路网络的行车标志; (3) 2015年以前完成东盟岛国与大陆国家连接的可行性研究; (4) 2015年以前升级东盟高速公路网络与中国以及印度相连部分。对于云南省来说, 与东盟相连的三条国际公路通道和东盟高速公路网络正好可以完全对接, 应加强与东盟及越、老、缅等国的合作, 升级改造部分路段, 尽快完善省内高速路段, 将国际通道和东盟高速公路网络连接起来, 实现物理意义上的通畅。

2.2 铁路方面

东盟国家重视泛亚铁路的建设, 东线及西线的建设, 在东盟国家的交通合作中占有优先位置。东盟在泛亚铁路建设方面的具体措施有: (1) 2013年以前完成铁路线缺失部分, 大部分位于越南、柬埔寨、老挝和缅甸境内; (2) 2013年前制定泛亚铁路交通无缝运作规划; (3) 通过亚洲开发银行 (ADB) 启动泛亚铁路技术及资金的支持, 保证按期完成建设。

泛亚铁路的建设对于降低运输成本, 缩短运输时间, 提升云南省区位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积极争取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先按计划推进东线、西线的进程, 与东盟国家协调一致, 尽快共同完成泛亚铁路的建设。

2.3 水路方面

大湄公河次区域 (GMS) 内河航运系统对东盟交通体系非常重要, 东盟已将其列入和泛亚铁路线相联系多式联运计划。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的拓展对策有以下几方面: (1) 提升原港口的承载能力及新建港口的承载标准; (2) 与越、老、缅、泰等国推进航道清障及拓宽, 实现大规模、经济性的国际通航; (3) 充分考虑与东盟“东西通道”对接的多式联运规划, 提升沿岸港口的仓储、装卸、转运能力; (4) 与周边国家紧密合作, 建立长效机制, 打击恐怖主义, 军事冲突及贩毒等问题。

3 国际通道制度上对接策略分析

3.1 东盟促进制度连接性的主要做法

东盟作为一个整体, 制定了10大措施来提升东盟的连接性, 促进区域内商品、人员及资源的自由流动, 主要措施有: (1) 充分落实交通便利化的三大框架协议:东盟货物转运框架协议 (AFAFGIT) 、东盟区内交通框架协议 (AFAFIST) 以及东盟多式联运框架协议 (AFAMT) ; (2) 发展东盟统一水运市场; (3) 提高边境管理能力; (4) 提高落后国家的制度建设能力, 提高区域和次区域在政策项目上的合作能力。

在东盟《主干连接计划》中, 制度上无缝连接是在物理通道连接之后的又一个着力的重点。提升边境管理协调一致的能力以及提高落后国家的物流制度建设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3.2 云南省在边境管理及口岸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体来讲, 云南省在边境管理及口岸制度建设水平上要高于相邻的越、老、缅等国家, 但与东盟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目前尚未形成与东盟国家沟通协调机制及实施细则。原因在于云南省与东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要达到“一站式”边境管理还存在很大困难。其次, 双边都以我为主, 缺乏协调沟通。东盟作为一个整体, 其推进区域内贸易便利化及边境管理一体化的进程有明确时间表。云南省应将东盟作为一个整体, 研究其边境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 在边境管理及口岸建设的制度、程序及规章惯例方面与东盟逐步接轨, 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李晨阳, 朱文龙.通关便利化建设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深入推进[J].东南亚纵横, 2010 (11) .

[2]曹晓飞.云南国际大通道建设周边环境分析及其建议思考[J].东南亚纵横, 2006 (6) .

[3]陈铁军.昆曼国际大通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0 (2) .

[4]宋晓松, 穆洛.云南国际大通道建设面临的挑战及问题浅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7, 23 (4) .

[5]冉凌旭, 陆亚琴.发挥云南的区域优势与“桥”“堡”一体化建设[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0, 25 (6) .

[6]Master Plan on ASEAN Connectivity[R].the ASEANSecretariat.

东盟国际 篇7

2013年9月和10月, 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因此, “一带一路”这一构想作为我国新的对外战略备受国内外广泛关注。2014年3月,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标志着“一带一路”建设步入全面推进阶段。

而在国家划定的“一带一路”终极版面中, 武汉成为规划中的重要节点城市, 被多次提及。目前, 关于武汉东盟区域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研究较少, 在跨境电子商务正在迅猛发展的背景下, 结合武汉阿里巴巴汉正街专版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以及武汉入选国家自贸区试点城市, 提出建立武汉东盟区域跨境电子商务平台, 促进武汉的对外贸易, 由此辐射周边各省甚至全国。

二、该平台建设的支点

1.从武汉东盟双方贸易互补分析其可行性

(1) 武汉出口贸易中东盟国家占比

从以上数据可得武汉对东盟主要国家 (即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泰国) 的出口金额共计18.35亿美元, 占出口总额的15.36%。

(2) 武汉主要出口产品中满足东盟国家需求的种类

东盟四国的主要进口产品:

泰国:机电产品及零配件、工业机械、电子产品零配件、汽车零配件、建筑材料、原油、造纸机械、钢铁、集成电路板、化工产品、电脑设备及零配件、家用电器、珠宝金饰、金属制品、果蔬等。

柬埔寨:主要进口产品为燃油、建材、手机、机械、食品、饮料、药品和化妆品等。

越南:主要进口商品有摩托车、机械设备及零件、纺织原料、成品油、钢材、皮革。

老挝:中国对老挝出口的前5位产品是电子、机械、车辆及其零件、钢铁制品和化肥。

从东盟四国主要进口品种来看, 电脑设备、钢材、服装及衣着附件、成品油、显示器、农产品、汽车、印刷电路、蓄电池、汽车零件、医药品等都是2013年武汉市出口额1亿美元以上的商品;消费类电子产品及零件、家用电器及零件、金属制品是2013年武汉市出口额5000万美元~1亿美元的商品, 从其进口的商品品种来看, 和武汉市出口的商品种类有极大的重合性和互补性。

(3) 武汉主要出口公司满足东盟主要国家的需求分析

把东盟四国进口的商品和武汉的公司配对, 可以得出, 东盟四国需要的机械设备及零件可从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口;泰国、柬埔寨、老挝三国需要的钢铁建材可从武钢集团国际经济贸易总公司进口;泰国、老挝需要的电子产品 (包括电脑、家电) 可从冠捷显示科技 (武汉) 有限公司、联想移动通信 (武汉) 有限公司进口;此外, 泰国需要的珠宝金饰可从武汉元博伟业珠宝有限责任公司进口;柬埔寨需要的食品可从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进口;老挝需要的车辆及配件可从中国东风汽车工业进出口有限公司进口。可见, 武汉的主要进出口公司可满足东盟四国绝大部分的需求, 双方贸易存在绝对的可行性。

2.阳逻电子商务产业园

武汉, 位于中国腹地中心, 素有“九省通衢”、“货到汉口昌”的说法。全国特大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境内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线密集, 交通发达便利。矿业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通过武汉, 可以控制整个华中市场。

武汉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方式有三点, 一是武汉阳逻港的集装箱运往上海的洋山港, 再漂洋过海。二是武汉的5000吨以上的轮船直接走近洋航线, 即已经开通的“沪汉台”与“汉越泰”, 以及之前提到的“推进武汉—日本—韩国”的航线。三是在进口方面, 阳逻港已经是国家级水果进口基地, 运营成本将低于从沿海城市进口水果。这给武汉的进口水果电商经营者带来难得的机会。

而构想的电商平台的成功运营以阳逻电子商务产业园展开, 该电子商务产业园以阳逻港为贸易总部, 阳逻集装箱建设港区发展成熟, 可以满足物流方面的需求。

其次, 引导一些核心企业入驻产业园, 可参考上文提到的武汉市出口3000万美元以上企业, 例如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冠捷显示科技 (武汉) 有限公司、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武钢集团国际经济贸易总公司、中国石化化工销售有限公司、武汉元博伟业珠宝有限责任公司等, 这些分别在建材、电子产品、航运交通、化工、以及珠宝行业里面比较领军的企业可以充分发挥领头作用, 而且各个行业分别设点, 充分满足各方面的贸易需求, 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扩大该产业园的影响力, 以此将该电商平台推广至全国甚至全球。其中, 不乏一些政策的支持, 比如自贸区的申请, 保税区的建设。

3.武汉入选国家自贸区试点城市

中国内陆 (湖北武汉) 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课题研究通过商务部专家审议。武汉作为中部唯一入选城市, 尽管服务贸易总量在中部并不具备绝对优势, 但在湖北省内占比超60%, 权重大意味着带动作用强。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全面落实先行先试改革事项和推广上海自贸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 建设内陆自贸区的基础架构逐步完善, 开放平台优势逐步呈现, 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奠定了良好基础。科技金融试点、碳金融交易试点取得成效。同时, “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也为先行先试、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有利于武汉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与发展。

三、武汉东盟区域跨境电商平台构想简图

综上所述, 可建立如上图所示的电商平台, 把金融活动加入平台, 增添一些信用贷款板块, 满足一些经济基础薄弱的东盟国家企业的需求, 给每一个需要该平台的企业提供合适的“一条龙”服务。

摘要:“一带一路”作为我国新的对外战略备受国内外广泛关注, 在这一大背景下, 本文主要围绕建立武汉东盟区域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主要思路如下, 首先着重从商品种类和企业互补分析武汉东盟进出口贸易的可行性, 在贸易便利和企业互补的前提下, 结合当前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以及武汉自贸区的申报进度, 以阳逻港为中心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 以此搭建武汉东盟跨境电商平台, 利用人民币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以及一些政策支持, 吸引核心企业入驻, 利用总部经济, 带来聚集效应, 扩大该平台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发挥武汉对中西部具有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最后针对该平台设计与运营模式进行了简要介绍与概括。

东盟国际 篇8

一、我区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 农产品整体竞争力较差

我区有些农产品与东盟各国产品相比具有价格优势, 这类产品集中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主要包括蔬菜、水果和花卉以及绝大部分畜产品和水产品。但在某些资源密集型产品方面, 如粮食和油料等大宗产品, 与东盟价格相当, 不具备出口竞争力。

(二) “早期收获”计划对我区农业竞争力的影响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正式实施后, 2004年1月1日起500多种产品 (主要是农产品) 实行减税, 到2006年实行零关税。这些都给我区农业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主要表现在:

1.零关税加大了我区农业的竞争压力, 龙眼、荔枝、芒果等亚热带水果受冲击较大, 同类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相关农民的收入将会下降。

2.东盟部分国家设置的保护性政策措施, 影响我区部分优势农产品顺利进入东盟市场。

3.大型跨国集团的进入使我区刚刚起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农企业包括乡镇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三) 农业结构不合理

我区经济结构性矛盾一直以来都比较突出。2006年我区三次产业结构24.2:34.9:40.9, 即表现为三二一结构。这是低层次的结构, 是农业占较大比重, 第二产业, 尤其是工业经济规模小, 工业化水平低, 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的具体体现。尽管近几年我区为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对农业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但农产品的三多三少 (大路产品多、优质产品少, 原料型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 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 现象仍然严重。

(四) 服务环节的竞争薄弱

我区农产品参与竞争的服务比许多东盟国家差距是相当大的。主要是:农产品的储运设施不足、手段比较落后、农业市场体制不合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等等,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提升我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

(一) 提升农业竞争力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是竞争型的经济, 当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后, 就意味着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竞争经济的时代;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竞争的范围由国内扩大到全球, 竞争更趋激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自由贸易区的国家之间、东盟国家与我国其他省市之间的激烈竞争给广西农业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空前的压力与挑战。我区农业产业必须从政策上、从信息上、从渠道上引导农业结构调整, 开拓国际农业市场, 提高农业经济的外向度和国际竞争力。

(二) 提升农业竞争力是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挑战的客观需要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结束, 开放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不仅对我国农业而且也对我区农业提出更大的挑战。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 农业产品配额管理的品种将越来越少, 农业产品关税将继续下降, 这对调控农业产品进出口带来很大困难。只有着力提高我区农业的竞争力, 才能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才能使我区农业在世界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 提升农业竞争能力是提高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和有效途径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 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普遍超过一般工人, 甚至超过一般的白领阶层, 这样才能使有文化有经营头脑的人安心留在农业领域, 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 一方面固然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我们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将存在严重剪刀差的不合理价格体制长期维持下来的结果。

(四) 提升农业竞争力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升农业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以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突破口, 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是有利于提升农业出口企业的素质。农业企业只有引进先进技术、更新设备、加强营销服务和提高管理水平, 才能满足国际市场对产品质量、标准越来越高的要求。二是有利于农业相关行业的发展。质检、标准、信息、中介组织、运输、保险、法律服务等行业按照国际标准履行各自的职责, 有助于扩大农业产品出口, 增强我国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努力提升广西农业国际竞争力

(一) 加快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业合作组织是指农业互相合作运动中由农民组织起来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组合或联盟。随着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农村商品的发展, 以及农民对现代化生产和生活的追求, 各种类型的合作社都不可能绝对地限制在单一的经营领域内活动, 而是出现了许多跨经营领域、跨行业、跨地域、跨层次的合作组织。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我区农业在生产与销售环节曾出现过混乱无序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产品以假乱真, 严重冲击和扰乱了利用高新技术生产特殊农产品的正常秩序;二是缺乏统一的销售管理办法, 价格不一致, 出现了竞相降价销售的混乱局面。三是农产品质量规格不能统一, 有的以次充好, 降低质量标准, 局部出现了蒙混消费者的不良现象。我们要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机遇, 搞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 进行户间联合, 或依托村、组体制, 组建专门经济合作组织, 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对内是一个生产协作组织, 对外是一个具有经济实体性质的经营机构。有了这样一个经济合作组织, 就可以将分散的一家一户组织起来, 开展规模生产, 统一标准, 培育产品优势, 寻找和开发市场, 抵御竞争风险, 保证良好的产销形势, 保证生产者有理想的收入。

(二) 发展我区特色农产品产业, 增强市场竞争力

要根据我区农产品生产特点, 实行区域化布局, 优势集中连片, 打造精品名牌, 提高我区农业综合竞争力。目前, 我区特色农产品生产比较分散, 区域化布局尚未形成, 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原料基地。因此, 我区在发展特色农产品过程中, 要把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作为突破口, 把由过去抓产品, 转向在继续抓产品的同时突出抓布局的调整和优化, 这是现代农业的一次重大调整。有利于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 形成区域化布局, 专业化分工, 规模化生产的格局, 也有利于打破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 走向开放、参与竞争与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

(三) 不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 使我区农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为了使我区农业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优势, 必须把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根本动力。为了应对农业国际化竞争, 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1.按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 对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与重点进行战略性调整。从注重农业数量增长转向注重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从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主转向为生产、加工、生态协调发展服务;从以资源开发技术为主转向资源开发技术与市场开拓技术相结合;从面向国内市场提供服务转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供技术保障。

2.要大力加强农业科技研究, 力争农业科技率跃居世界先进水平。应着重加强农业生物工程、农业杂种优势利用、品种改良、农产品加工增值、农业生态环境变迁规律以及农用新材料、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和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等。

3.要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推广效率。推广机制要市场化, 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农业技术推广手段要现代化。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 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 引进、吸收、消化、推广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

(四) 在更高的层次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从我区农业的现实基础和面临的国内国外环境来看, 必须在全面观念、系统观念和长期调整观念的支配下, 着力提高调整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1.提高产加销一体化水平。我们应当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的覆盖下, 按照优质化、专用化、区域化、规模化的要求抓好基地建设, 按照机制活、科技含量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要求抓好龙头企业建设, 按照加工农业的要求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要求抓好主要品种的农产品生产。

2.提高集约化水平。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调整的支撑作用, 促进农业向深度开拓。主要是加快农业现代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在农产品深加工、绿色食品、有机农药肥料、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3.搞活市场和流通。重视市场的研究和开拓, 走以销定产的路子, 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按照民营、民建、民管的原则, 积极推行合作制、股份制, 组建各种专业协会、合作社、经纪人等各类流通组织,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参考文献

[1]赵排凤.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农业竞争力培育[J].农业考古, 2008, (3) .

[2]孔详荣.着力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J].法制与社会, 2008, (4) .

[3]刘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竞争力[J].中国发展观察, 2007, (3) .

[4]苏航.中国农业竞争力的内涵界定[J].生态经济, 2004, (05) .

东盟国际 篇9

(一) 历史地缘铺垫

广西与东盟关系密切, 地理上山水相连, 是中国唯一既有陆路又有水路连接东盟国家的省级行政区;历史上, 广西合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与东盟各国的交往最早可溯自近2000年前的汉代;人文上, 广西壮族与越南、老挝、泰国的多个民族有民族学上的亲缘关系, 长期以来亲睦和谐, 友好交往。由于这些民族起源、历史承传、地理风习以及文化交流等原因, 广西和东盟国家有较多的文化认同理念和稳定的友好关系, 这些是文化产业合作的坚实基础。

(二) 文化资源彰显

笔者在2006年的首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上宣读的论文《以文化认同理念发掘中国—东盟合作发展文化产业的巨大资源》介绍过广西文化产业资源的情况, 包括:围绕那文化开发文化产业资源、围绕儒佛文化开发文化产业资源、围绕华人文化开发产业资源三大类共11小类, 这里不再重述。可以看到, 广西开展文化产业国际合作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三) 时势机缘推演

1. 国家战略规定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给广西文化产业走出去, 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最大的机缘。2005年12月12日, 温家宝总理出席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年度会议时提出把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和公共卫生确定为双方新的五大重点合作领域。文化正式作为合作专项, 提升了双方合作层次。开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文化项目包括文化产业项目的合作与相关研究, 已成为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任务之一。

2. 广西实施跟上

广西处于国家“南下发展”战略的最前沿, 广西文化具有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的先锋意义。2007年广西提出并积极推进泛北部湾区域合作, 再次为广西文化产业“走出去”提供了发展机遇。时势的发展要求广西文化发挥出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发展的作用, 达到以下目的:以文化力促进中国与东盟的全面合作, 深化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政治互信、睦邻友好和文化交流合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发掘文化动力并以文化力推动中国—东盟合作发展框架下的“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提供决策参考意见。

我们面向的是国际文化、国际市场, “广西文化”概念应当放大。广西文化不应只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 应当放大成为代表中国南方文化甚至中国文化的一种区域文化。因此, 发展广西文化及其文化产业, 不能孤立一地和一种文化的操作, 应与相关区域、相关文化形成合力, 联合发展。如民族文化、岭南文化、海洋文化。可以先从民族文化做起, 带动其他文化, 在参与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和文化产业合作中发挥出文化力量。

(四) 特色项目走先

广西文化产业经过多年发展, 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成熟成长起来了。 (1) 以山水旅游为特色的山水实景演出如《印象刘三姐》在东盟国家中形成较大影响, 已进入了产业合作层面, 已在越南下龙湾实施海上实景演出项目, 也与柬埔寨达成了合作意向, 将在柬埔寨吴哥窟共同建设实景演出《高棉的微笑》。 (2) 以商贸交易和节庆联谊交往为特色的节庆会展产业, 如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吸引东盟国家的积极参与, 规模越办越大。 (3) 以中越边境生活为特色的电视剧, 如《边贸女人》等, 在越南等国家有较高的收视率。 (4) 面向东盟的广西出版也进入东盟市场。2005年9月广西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与泰国南美有限公司联合在泰国曼谷举办的“2005泰国—中国广西图书文化展”, 搭建了中泰文化交流平台, 扩大了广西图书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和市场。以接力出版社的《小聪仔》为代表的期刊销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拥有众多海外小读者。 (5) 以桂林愚自乐园为代表的艺术博览产业展示美好前景。愚自乐园是一座以当代雕塑与洞窟艺术为主的当今世界最大国际时尚艺术公园。自本世纪初建设以来, 愚自乐园一直联手东盟和世界各国艺术家共同参与, 共举办了十届雕塑艺术创作、评奖活动, 已经有来自47个国家140多位艺术家历时九年创作完成了200多件造型各异的雕塑作品。2003年, 愚自乐园被评为国家级AAAA景区。2004年, 愚自乐园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愚自乐园以“淳美山水”和“艺术极境”之成就为后人留下当代艺术最美好的文化资产。

这些特色优势项目, 走出了广西文化资源开发与东盟文化产业合作第一步。

二、广西文化产业国际合作途径

广西凭借自身的历史地缘和人文优势以及多年来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 可以更好地发挥以面向东盟国家为重点的文化产业资源和产业运作的国际合作。其合作途径可以作如下选择:

(一) 民族节庆产业

1991年11月在南宁市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广西现代会展业的肇始。这届运动会有全国31个省、市与自治区的4500名运动员参加。运动会在南宁设有赛龙舟、抢花炮、秋千、射弩、珍珠球、木球、摔跤和武术等8个竞赛项目和120个表演项目, 在呼和浩特分会场设马上项目。开幕式上12000名青少年参加了大型歌舞《民族之光》的演出。运动会比赛期间, 举办历时九天盛大的商品交易会, 有国内外客商5000多人参加, 成交总额达31.8亿元。还举办了“南宁之秋”艺术节, 来自全国各地的12家艺术团体, 为各族群众演出30场文艺节目。作为一次民族传统体育和经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盛会, 第四届民运会开得隆重、热烈、圆满, 取得巨大的成功和政治、经济和文化、体育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在举办第四届民运会的基础上,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从1993年起, 将“三月三”音乐舞蹈节改为全自治区规模的广西国际民歌节, 1998年又改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广西现代节庆文化开始扮演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角色, 越办越红火。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广西各地都办起了这种类型的节庆活动, 而且大多与商贸会展结合举办。其中不少是国际性节庆活动, 包括南宁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钦州国际海豚节、防城港市中越边境旅游节、崇左边关国际旅游节、凤山神奇洞穴国际探游节、柳州国际奇石节、北海国际珍珠节、梧州国际宝石节、南宁国际学生用品交易会、广西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凭祥中越边境贸易交易会、防城边境贸易交易会、北海国际海滩文化节, 等等。这些大型的国际性节庆活动, 都具有文化和经济互动的综合性效益, 在推进广西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与产业发展方面意义重大, 构成了广西经贸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文化旅游

旅游业是一个包含文化产业和经济产业的综合性服务产业。它可以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和促进国际间、地区间经济的交流与合作。文化旅游是进行旅游经营的主要产业形式。广西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 1997年提出建设“旅游大省”目标, 新、马、泰、越、印尼等海上东盟国家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这些国家大都将旅游业定位为本国国民经济的优势产业。中国与东盟各国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广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旅游设施与东盟国家的旅游需求十分契合, 2007年, 广西旅游局提出了“加快构建泛北部湾旅游圈”的总体构想。大力发展文化旅游, 是中国和东盟合作发展的一个十分便利和重要的途径。

(三) 影视制作

由于地缘、历史、亲缘等方面的原因, 以广西文化为背景和广西制作的影视剧是东南亚各国人民比较熟悉的。电影《刘三姐》上个世纪在东南亚上映时就普遍受到欢迎, 在新加坡的上座率比美国经典影片《乱世佳人》还要高, 在马来西亚被评为世界十佳电影之一。90年代时, 广西拍摄了一部以中越边境贸易为内容的电视剧《边贸女人》, 在越南播放时收视率极高, 促进了越南人民对改革开放的中国的了解。香港媒体在广西贺州拍摄的电视连续剧《酒是故乡醇》和《茶是故乡浓》融入大量广西文化元素, 在东南亚播出时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吸引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许多旅客前往观光游览。20世纪90年代, 广西影视界在成功摄制《边贸女人》之后, 又与越南国家电视台合作共同合拍了电视剧《诱人的沙糕》在越南国家电视台播出, 大受欢迎, 多次播出, 影响极大。这些说明, 广西在文化背景、创作题材、市场基础、合作实践等影视剧的摄制和产业运作方面, 都有与东盟国家合作的许多有利条件。这里, 首选与越南合作尤为便利和最有前景。仅以题材而论, 有以下一些题材是两国人民共同关注的:反映广西壮族和越南侬族共同的历史英雄侬智高;反映越南国父胡志明在中国的革命斗争生活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生活、反映中国援越抗美斗争生活、反映中越改革开放时期的相互交往如边境贸易等生活内容, 等等。可以通过首先和越南合作开始, 逐步推向东盟其他国家, 形成影视产业互动互利的良好运作态势。

(四) 演艺产业

广西的舞台艺术水准较高, 20世纪60年代初的民族歌舞剧《刘三姐》红遍大江南北。进入21世纪以后, 舞台艺术精品不断涌现, 在2004~2006年里曾连续三年获得文化部举办的“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的荣誉。桂剧、彩调、壮剧、杂技、交响乐等艺术形式, 均有精彩的艺术表现, 一些剧目曾多次获全国大奖或在国际性比赛获奖, 到东南亚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巡演获得好评。如2008年广西彩调剧团的《刘三姐》剧组到海外演出, 受到海外观众的热烈欢迎, 取得较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效益。南宁市是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 演艺产业的重心区域, 应以南宁市为中心, 以精品剧目为纽带, 积极推进演艺产业的国际合作。在打造精品剧目方面, 广西桂剧团设计了名为《桂戏大观园》的中华传统艺术精粹展演, 晚会以中国传统戏曲名段、中国民族音乐名曲、中国水墨名画组织融汇构成, 突出展现中国古典三大艺术中的绝技、绝活和精神气韵, 融中华传统文化为一体, 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形象。 (1) 在推进广西演艺产业经营战略方面, 广西演出公司提出构建国际和国内两条演出带的构想, 即:国际演出带是以香港-广州-南宁-河内-胡志明-金边-曼谷-吉隆坡-新加坡“一廊九城”陆路大通道为依托的泛北部湾演出带;国内演出带则是包括北海-湛江-海口-三亚、北海-南宁-柳州-桂林-长沙、北海-贵港-玉林-梧州-广州-东莞-深圳、北海-南宁-百色-昆明、北海-南宁-河池-贵阳-重庆-成都的多条山水生态、民族风情演出带。 (2) 目前, 广西演艺产业的效益虽然只是初显, 但产业潜力大, 市场多, 人才足, 前景广阔。

以上为第一步合作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 相信合作的形式、规模、范围将逐步深入推进和扩大, 中国和东盟文化产业的发展都会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进入新的合作层面。

参考文献

[2]盛洁:《构建泛北部湾演出业新格局初探》, 李建平主编:《2008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 第73页,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8年。

[1]古小松.泛北部湾合作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2]杨然.越南文化产业现状及与广西合作建议[J].东南亚纵横, 2006 (, 11) .

[3]陈亮.广西文化产业“走出去”的路径[N].广西日报, 20070701.

[4]李建平.文化认同理念与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发展[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7 (, 2) .

[5]王建平, 陶志红.广西影视文化产业走进东盟的策略[A].2006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R].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6.

[6]覃振锋.广西节庆文化产业发展研究[A].2008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R].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8.

东盟国际 篇10

关键词: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广西;条件分析

一、导言

国际物流(international logistics,简称IL)是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物流(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它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了的物的流通。国际物流的实质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与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

为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对大物流的发展需求,广西自治区政府作出“把广西逐渐建成现代化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战略决策,要使广西成为我国西南、华南重要的区域物流中心和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最终成为全球现代物流业发展供应链中的重要枢纽和节点。广西正在依托独特区位优势,着力构建双向沟通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贸易和投资是物流的基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必将为广西物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

二、构建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条件

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是构建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要素。物流的功能就是将原材料或货物快速、安全、低成本的运输和配送。运输是实现物流运动的手段,所有的物流作业都是物体的空间位移,运输存在于物流运动的每一个过程,国际物流的实现必须通过各种运输方式来实现。因此物流中心必须首先是交通运输中心,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是构建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要素。

良好的区位资源是构建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客观条件。一个地区能否成为国际物流中心,该地区的区位资源具有较大影响。纵观国际著名的物流中心可以看到,这些中心都处于沿海、沿江或公路、水路、铁路及空运交通枢纽所在地。这一方面为物流分拨提供了方便通道,另一方面广阔的辐射力可以集聚更多物流。

充足的物流量和物流供给能力是构建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有力支撑。物流服务也是商品,因此物流市场的发展同样是由需求和供给推动的。货物流量大,辐射能力强是发展现代物流的基础。只有源源不断的固定货源,物流经济才能持续发展。如果没有足够的物流量做支撑,就不能降低物流成本,物流中心的规模效益就不能发挥出来。与之相适应的是,必须要有充足的物流供给能力,如果综合物流服务企业数量少、质量差、效率低,将无法满足物流需求,导致物流的恶性循环,无力支撑物流中心的发展。

先进的物流信息网络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是集先进的运输技术、信息技术、仓储技术、包装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现代卫星定位技术、机械化装卸技术、信息交换技术等于一身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其发展必须紧紧依靠技术进步,最大限度的提高物流发展的技术含量。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有了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将原本分离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代理、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物流中心连接世界各地市场的通行证,也是保持物畅其流的必要条件。

呈梯度结构的物流人才是国际物流中心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物流企业的发展和物流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原来大量手工操作被先进的技术所替代,这就对物流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国际物流中心除了需要基础的仓储与运输管理人员外,更需要那些掌握现代化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

区域合作是物流中心良性发展的根本保证。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是物流中心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地区间区域市场的封锁将会减少商品流通的相对规模,使物流中心的生存空间受到相当挤压,增加了物流中心开展业务的难度,削弱了物流中心所可能带来的比较利益。因此只有加强区域合作,整合区域物流资源,才能促进区域物流的发展。

三、广西构建双向沟通中国东盟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条件分析

1.广西构建双向沟通中国东盟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有利条件

具有独特的区位资源是广西成为物流中心的客观条件。首先是西部地区的依托。广西作为连接大西南而且是整个大西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以及大西南与东部地区经济对接的¬前沿地带,是西部地区的重要门户和对外联系的枢纽地区。1992年5月,中央决定“要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西部地区出海通道的作用”。目前,通往西部的交通线已经基本定型,广西作为中国大西部的南端出海口的地位已经确立。其次是国际区位优势。广西地处我国与东盟国家交往的前沿,是我国华中、华东地区进军越南等中南半岛国家的必经之路。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发展史上,广西一直占有重要位置。目前广西在沟通中国沿海及内地与越南的物资流动方面已承担起部分枢纽角色。

综合性物流大通道已现雏形。近年来广西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完善西部地区出海通道,加快推进与东盟连接的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在公路方面,目前广西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1157公里,今后将重点建设以南宁为中心,通往越南以及广东、云南、贵州、湖南的高速公路,构筑连接华南、西南、华中至广西沿海港口,以及沟通中国与越南乃至通向东盟其他国家的高等级公路网络,到2010年,全区高速公路总里程达2800公里,出省、出边高速公路通道达到8条以上;在铁路方面,到2010年,全区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600公里;在空港方面,广西现有南宁、桂林、北海3个航空港,开通航线100多条,4小时直航可覆盖东亚和东南亚所有国家首都,广西将把南宁机场建设成为通往东盟各国的国际枢纽港,把桂林机场建设成为国际旅游枢纽港;在海港方面,广西共有港口21个,其中防城港、北海、钦州三个沿海港口2006年吞吐量逼近5000万吨,新增吞吐量1280万吨,同比增长34.9%,其中外贸吞吐量3481.96万吨,同比增长31.74%,占总吞吐量的70.3%。预计到2010年,广西沿海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将达8100万吨。中国-东盟最便捷的国际海上大通道地位进一步确立。便捷的交通为广西构建双向沟通中国东盟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础。

2.广西形成双向沟通中国东盟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制约因素

经济总量小,物流有效需求不足。广西经济总量小,限制了进出口贸易市场的规模。2005年广西进出口贸易额51.83亿美元,占全国比重只有0.36%。其中对东盟进出口12.24亿美元。国际物流中心首先应该是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中心。多年来,虽然东盟是广西最大的贸易伙伴,但双边贸易额远低于临近的广东(2005年广东对东盟进出口369.04亿美元),也低于云南(2005年云南对东盟进出口15.57亿美元)。较低的贸易量制约了国际物流的需求规模,也制约了政府对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

物流综合服务功能较低。目前广西物流的有效供给能力不能满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对大物流的发展需求。广西物流企业多,但功能单一,根据交通运输部门统计,全广西运输企业月2000家,这些企业基本上只提供运输服务;物流企业实力不强,缺乏国际性的物流企业;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低,导致物流效率低,成本过高;物流基础设施配套性、兼容性差,尤其是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发展缓慢;物流人才缺乏,特别是既通晓现代物流知识又懂管理的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些因素导致物流综合服务功能较低。目前西南地区大量货物的出海,“舍近求远”选择湛江港和广州黄埔港,这让广西的“西南出海大通道”身份有些名不符实。

作者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书冬.共享合作与发展 构建区域性物流中心》[EB/OL] http://www.scxd56.com/info/xhtz/200508/4355.html.

[2]周毅, 凌云志.广西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的战略构想 [J].2005,69:48-50.

[3]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群国际海上大通道地位进一步确立.[EB/OL]www.jctrans.com2007-1-22 商务部网站.

Guangxi constructs bidirectional internationally links up the Chinese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toflow central the condition analysis

Rong Jingwen

Guangxi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Abstract: After thing flowing industry was a new industry which ourcountry reform and open policy only then emerged,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free trade area establishmentdevelops the international class for Guangxi to bring the gooddevelopment opportunity. From internationally constructs the regionalcharacteristic to flow central the condition to analyze, Guangxialready had into bidirectional links up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ofSoutheast Asian Nations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international toflow central the foundation and the potential, but simultaneously alsohad many restrictions factors.

Key word: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international flows the center;Guangxi; Condition analysis

东盟国际 篇11

关键词:国际贸易,中国—东盟,贸易关系,贸易互补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是双方经济关系的具体内容之一。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关系:贸易关系和投资关系。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对外有着较强的竞争关系,但在出口产品方面有着较强的互补性。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投资总量不是很大,然而发展速度喜人,这也将成为中国东盟发展深层次贸易关系与贸易产品互补的一个重要原因。分析中国与东盟成员国的国际贸易应该从竞争和互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不仅要鼓励公开公平的产品竞争,而且要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产品的内部分工和贸易互补性。就国际贸易条件下对中国东盟贸易关系与贸易互补进行分析,将两者有机结合,以互补分析为主,可以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进行深层次的贸易合作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建议。

一、中国—东盟国际贸易的历史进程

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具有实质性的贸易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其中,1975年到2006年,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保持了19%以上的较高速度,1975—1988年,年平均增长18.8%,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从5.24亿美元增加到49.2亿美元。为扩大双方的经贸交往,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1999年在马尼拉召开的第三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中国愿加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联系。2000年,中国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新加坡举行的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在WTO承诺基础上,建设更加互惠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倡议。2001年,中国与东盟各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在当年10+1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拿出更为充实的议案,终于与东盟达成了自贸区共识。“10+1”宣布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2002年,《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自贸区建设正式启动。2004年,《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签署,标志自贸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2005年,《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开始实施,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达到1134亿美元,是2004年贸易额的1.94倍,占东盟对外贸易总额的9.3%,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达到一个历史高度。2007年1月,双方又签署了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并得以顺利实施。2009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签署,标志主要谈判结束。2010年,拥有19亿人口、GDP接近6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中国—东盟18个合作项目正式签约,签约金额48.96亿美元。此后,随着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邦交的深入发展,在对话伙伴关系基础上,双方贸易进入更快发展阶段。同时,区域内部分工也为加强双方的贸易依赖,不断调整和优化双方的贸易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关系的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扩大了对国外商品的需求,中国和东盟的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突飞猛进。

由表1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双方每年贸易额都是2世纪80年代末的2倍以上。尤其是最近几年,双方贸易呈现几何式增长。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1993 年及以前的统计数据来自东盟秘书处网站,东盟国家包括文莱、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1994 年—2005 年的数据根据相关年度《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到,由于尚未加入,1994 年的东盟不包括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1995 年、1996 年不包括老挝、缅甸和柬埔寨,1997 年、1998 年不包括柬埔寨;2006 年、2007 年的统计数据来自中国国家商务部网站。

从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发展来看,双边市场的扩展有以下两个特点:

1.双边贸易额基数小,但增长速度快。从表1可以看出,除个别年份外,中国与东盟的双边出口增长率都在两位数以上。近几年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率比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率高,从而导致了近几年中国对东盟贸易逆差的现象。同时,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率远远超过东盟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表明东盟对中国的市场扩展远比其他市场要快。相比之下,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东盟市场的扩展速度不如世界其他市场快。从2003年开始,双边贸易出现爆发式增长,其中,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速度要快于东盟对华的出口增长速度。

2.双方出口中的双边贸易比重不断上升。从表2、表3可以看出,中国和东盟在双方进出口总额中双边贸易的比重尽管还不是很高,但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双方的贸易伙伴关系发展迅速。根据《国际贸易统计年鉴》中描述:中国在出口方面对东盟的依赖在1970年为0.9%,1980年为1.2%,1990年为2.12%,到2000年提高到3.65%,2005年东盟对中国的出口依存度为8.88%。比较2005年和2000年的数据,东盟对中国的出口依存度越来越大。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联合国 COMtrade 数据库,2006 年 。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2001 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商务部网站 2007 年进出口统计。

三、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产品互补的分析

东南亚地区属热带气候,高温多雨,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烟草、咖啡、大米、木材、蔗糖、椰产品的产量以及出口量在国际上名列前茅,木棉、柚木、橡胶、金鸡纳霜、棕榈油的产量以及出口量位居世界首位。东南亚国家矿资源富饶,有色金属蕴藏丰富,世界上1/2的锡产量来自于这些国家。中国属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大物博,中西部地区的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就相对稀缺。同时,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因此东盟的种植业、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金融服务业对我国十分重要。国内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使得中国对各种能源和原材料供不应求。东盟成员国大多数处于热带地区,而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在农产品方面,因双方主要的种植种类不同而存在很强的互补性。正是因为这种资源互补性,使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成为中国和东盟国家贸易往来的主要产品。

1.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专业分工特征。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快速发展存在着内在必然性,双方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等方面各有优势,并且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分工布局,贸易互补逐渐过渡到产业内的互补,因而双方在商品贸易上有着较强的互补性。

从国别专业化分工的角度分析,东盟成员国中越不发达的国家,与中国的专业化分工越明显,分工程度越高。这是因为,如印尼和菲律宾这些越不发达的国家,对本国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就越大,因此,这种以自然禀赋形成的专业化分工的比重也较大;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东盟国家对于中国的产品需求量较大,这促使专业化分工的程度提高。具有专业化分工产品类别的减少,说明随着双方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禀赋的依赖程度降低,双边的产品结构和贸易结构会出现趋同,减少了专业化的分工,转向提高产业内分工和互补程度。

2.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互补性分工结构。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分工,不仅仅是竞争关系,更重要的是在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双方逐步从传统的产业间的贸易转向产业内的贸易。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产业内的贸易互补程度与产业分类的选择密切相关,互补的产业分工结构更容易在高位的产业分类中表现出来的产业内的贸易指数中看出,且更具有说服力。产业内贸易指数越大,表明其程度越高。

3.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互补性。贸易理论研究表明:各国在进行专业化生产时应利用技术、资源或规模上的比较优势,然后通过贸易的形式满足各自需求。同时,还可以从贸易理论研究中看出,贸易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既然能够给一个国家带来收益,同时也会致使一部分利益阶层遭受损失。在比较优势上,东盟各国的贸易具有一定的差异,加强其相互间的贸易关系必然会加快各国产业调整。而这一调整对各国贸易在行业上的互补性以及对各国本身所造成的影响密切相关。如果两个国家的贸易具有互补性,也就是说一个国家需要进口的产品与另一个国家需要出口的产品相同,那么两国之间贸易发展将维持各自现有的生产模式,双方的收益可以通过消除贸易壁垒与实现规模化生产实现。在发展水平上,虽然具有互补性产业结构的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在某些产业上贸易有不平衡现象,但这种形式下的贸易不仅可以使各国实现优势互补,还可以减少同行业因过度竞争所引起的一系列负面影响,降低产业调整的成本。

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互补性可以利用以下方法进行计算。国家i出口与国家j进口的贸易互补性指数用Cij表示,用RCAXik表示用出口来衡量的国家i在产品k上的比较优势。其中RCAMjk=(Mjk/Mj)/(Wk/W),Mjk为j国k类产品的进口额,Mj为该国所有产品的进口总额。RCAMjk越大表示国家j进口产品k的比例越大,说明这个国家在这类产品生产上处于比较劣势。如果国家i在产品k上有明显的比较优势(RCAMjk大),则i国产品k的出口与j国的进口呈现互补性。其互补性的大小可以用RCAXjk+RCAMjk来衡量。

因此,可以推测:当一个国家集中进口产品种类与另一个国家集中出口的产品种类相同时,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就大,当一个国家集中进口产品种类与另一个国家集中出口的产品种类不同时,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就小。该互补性指数就为1时,说明各国产品的比较优势相同。同时,互补性指数也间接地反映了产业间贸易在两国贸易往来中所占的比重。互补性指数大,表明两国间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互补性指数小,表明两国间的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从二分位的商品来看,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双边的贸易互补性指数较大,具有较强互补性(贸易互补性指数大于2)的比例约占商品种类的58%。分别为已加工动物油脂(43类)、金工机械(73类)、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部件(74类)、车辆(78类)、照明器材(81类)、鞋(85类)等。除此之外,贸易互补性指数介于1和2之间的商品双方具有相对弱的互补性。中国与马来西亚的贸易互补体现在原材料矿产、初级加工品、化工类产品、机械设备、农产品及轻工业品上。中国与菲律宾贸易互补性较强的占其商品种类的44%,主要是机械设备、农产品和矿产原材料。在以自然禀赋为基础的产业间,中国和新加坡的互补性较弱,主要体现在杂项制品(8类)上,具有互补性产品占其商品种类的43%。

四、结语

上一篇:整体顶梁下一篇:机采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