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投资协议(精选12篇)
中国-东盟投资协议 篇1
一、中国—东盟投资总量及投资领域日渐增多
从2005年到2013年来看,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总量从608百万美元到8643.5百万美元, 增长10倍以上。2005—2013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增长率为49.00%。显然东盟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境外目的地。同时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领域也逐渐扩大, 从传统的农业过渡到电力、煤气和金融业等, 各个领域都有涉及。目前,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 自贸区建立以来, 非国有企业的比重逐年增加。截止到2013年底,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总量达到8643.5百万美元, 而对其他经济体的投资总量远不及对东盟的投资。无论是投资规模或年增长率, 投资主体, 投资比例都有长足有发展。
随着中国与东盟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总量不断扩大, 投资领域也在逐年增加, 到2013年, 中国对东盟的投资行业已经设计到第一、第二、第三等各个行业。包括:农业、渔业、矿业、采石业、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一些未分类的行业。
二、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东盟的成员国家分别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10国。在国际评级中新加坡的评级最高为A, 由于新加坡的信用等级为A, 国内政局稳定, 经济相对发达, 基础设施齐全, 人员综合素质较高。而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等级为B, 而其他国家的等级为C、D。而其他国家的综合实力不及新加坡, 所以中国对东盟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总量及投资行业的齐全性不及新加坡。目的国的政治稳定性和安全性, 是投资国考察的首要因素。
(一) 主要投资流向评级偏低
中国已经与所有的东盟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96年中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政治关系日益密切, 2010年, 双方副总经理以上高层互访达70余起, 高层互访加强了双方的政治联系, 为中国—东盟双方的关系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近几年来泰国政局持续动荡, 国内各派政治斗争比较激烈, 不排除还会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 投资还需要谨慎, 其形势不容乐观。例如, 2008年民盟“街头政治”和2009年红衫军示威严重破坏了泰国的国家形象, 加剧了泰国政局的动荡, 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泰国法律明文规定, 外国公司不能直接成立投资公司。必须和泰国公司合股, 且股份不超过50%。目前中国华润, 中国中粮, 中国铁建在泰国都有分公司, 负责当地的投资项目。民营企业也有投资工业园的, 在rayong工业区。
将于2015年建成的东盟经济共同体将吸引更多中国企业到泰国投资。近年来, 中国对泰国投资的重要作用日益增加, 尤其是2005年到2010年的7年间, 中国企业向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申请优惠待遇的投资总额年均增长41.9%。
菲律宾的政治制度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实行总统制, 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近几年, 菲政府对治安管理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社会治安状况逐渐好转。越南社会治安总体状况良好, 但也存在抢盗现象, 国内主要城市摩托车和汽车拥有量较大, 交通事故比较多。新加坡的政治制度是议会共和制, 总统为国家元首, 社会环境非常优越, 社会安全问题极少, 治安非常稳定, 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世界经济论坛对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社会环境调査, 结果表明新加坡是全球最安全的经商地, 发生刑事犯罪及贪污案的概率几乎为零。但中国对新的投资在东盟国家中的占比很小。
(二) 投资的核心技术与竞争力不敌发达国家
据泰国曼谷邮报2015年4月8日报道, 中国主动放弃了泰国高铁项目。报道称, 泰国总理巴育已下令运输部与日方方面共同探讨合作细节, 并于4月底将报告提交至内阁。交通部长巴金表示, 日本有意投资曼谷-彭世洛-清迈高铁项目, 因为其可行性研究非常有利, 但是因为技术原因实施成本太高。同时, 巴金否认中国仍然在竞争曼谷-清迈项目, 称从昆明途径老挝修建到泰国的铁路线路谈判失败后, 中国已经拒绝在这个项目中投资。消息称, 日本有意投资北碧-曼谷-沙繳府亚兰县-Laemchabang和曼谷-清迈的复线铁路, 并且希望将曼谷-清迈升级为高铁。4月23-27日两国将就铁路建设事宜进行讨论, 之后就可以签署谅解备忘录。由于中国政府提供的贷款利息过高, 泰国政府计划放弃中国的贷款, 而转向寻求日本ODA (政府开发援助) 的低息贷款。
这种与发达国家竞争力的差距还表现在核心技术的研发, 以汽车产业为例:
(1) 研发投入:与汽车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 我国研发投入不足, 发达国家研发投入比例多在3%-5%左右, 而中国最高的一年仅占2%, 且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多停留在引进吸收阶段, 这将会进一步扩大我国汽车企业与国外企业在研发能力上的差距, 进而会阻碍产品质量的提高。
(2) 专利申请:在专利数据方面, 我国汽车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也存在着一定差距, 如我国创新主要集中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技术含量较低的领域, 发明专利授权较少, 也仅为国外企业在国内专利授权的1/9, 且国外发明专利主要集中在发动机等关键领域, 这也反映了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低。
三、积极扩大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对策选择
(一) 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
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应对东盟各国的基本国情、引资政策和投资环境等进行周密的调研, 并及时公布相关投资信息, 以方便国内企业了解投资东道国的情况及其动态, 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同时政府应为国内企业提供更多的与东盟国家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并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和准确把握商机, 如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政府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各项政策措施调动国内企业对东盟国家的投资热情, 并通过便于企业理解和掌握的各种方式为企业解读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内的各项协议, 使企业在准确认识协议内容的基础上, 发挥自身优势, 加大投资力度, 拓展投资领域。
(二) 调整投资的产业结构注重创新
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主要以资源开发行业、制造业和对技术要求不高的流通业为主, 而投资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技和技术服务、金融等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仍然相对偏少, 产业层次总体偏低。因此, 中国对东盟, 尤其是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成员国, 可以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作为直接投资的重点领域。特别是在信息传输领域, 中国已经具备了世界先进水平, 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价格优势明显, 更适合东盟国家。
(三) 加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及竞争力
尽管中国与东盟十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产业结构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这使得中国某些领域的产品与东盟国家的产品表现出一定的竞争关系, 从而阻碍了双方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中国的相关企业应加快产业的升级换代, 注重产品、技术的研发投入, 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才能提升产品的竞争能力, 在此基础上才能产生比较利益, 进而带动直接投资的发展。此外, 因地制宜地开展产品推广与宣传工作、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也是我国扩大对东盟市场出口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祁毓, 王学超.东道国劳工标准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吗?[J].财贸经济, 2012 (4)
[2]李继宏.CAFTA背景下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条件与策略[J].对外经贸实务, 2011 (4)
[3]乔慧超, 沙文兵.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东盟十国的Panel Data检验[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2 (3)
[4]黄晓凤.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出口东盟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9 (3)
[5]谢志刚.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0 (4)
中国-东盟投资协议 篇2
为本协议之目的,除非另有规定,应当适用以下定义:
(一)《框架协议》中的 所有定义应当适用于本协议;
(二)“日”为日历日,包括周末和节假日;(三)“争端各方”、“争端当事方”或“有关当事方”,是指起诉方和被起诉方;
(四)“起诉方”指依据第4条提出磋商请求的当事方;
(五)“被起诉方”指第4条下磋商请求所指向的当事方。
【条文释义】本条主要是对本协议中重要概念的法律涵义的阐释。本协议中的“日”、“争端各方”、“争端当事方”、“有关当事方”、“起诉方”和“被诉方”的涵义采用本条规定,但是,本协议中其他条款另有规定的除外。这里的日历日是指按照世界协调时或者当地时间划分的一个时间段,即从当日零点到次日零点之间的24小时,其中包括周末和节假日,周末是指一个星期的星期六星期天。“起诉方”和“被起诉方”都须为《框架协议》的缔约方,而且可表达参加某一磋商愿望的主体也须为缔约方,不包括自然人、法人等私主体。
第二条 适用范围
一、本协议适用于《框架协议》项下发生的争端,《框架协议》包含附件及其内容在内。除非另有规定,下文中提及的《框架协议》应包括将来依据《框架协议》达成的所有法律文件。
二、经缔约方全体同意,对《框架协议》中有关争端解决的特殊和附加规则,东盟秘书处可将其列为本协议附件。
三、除非本协议或者《框架协议》另有规定,或者缔约方另有约定,本协议的规定应适用于各缔约方间就其《框架协议》项下权利和义务争端的避免和解决。
四、对缔约方境内的中央、地区、地方政府或者权力机构采取的影响《框架协议》得到遵守的措施,可援引本协议的规定。
五、在遵守第六款的前提下,本协定不妨碍缔约方依据其均是缔约方的其他条约,诉诸该条约项下争端解决程序的权利。
六、涉及本协议项下或者争端当事方均是缔约方的其他条约项下具体权利或义务的争端,若本协定项下或其他条约项下的争端解决程序已经启动,起诉方所选择的争端解决场所应排除其他争端解决场所对该争端的适用。
七、对一具体争端,争端当事方明示同意选择一个以上的争端解决场所的,第五
2间接获得的利益正在丧失或减损;或
(二)《框架协议》任何目标的实现正受到阻碍。
二、任何磋商请求应以书面形式提交,应包括争议的措施以及指控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包含被声称违反的《框架协议》的规定及任何其他有关规定)。起诉方应将磋商请求送达被诉方以及其他缔约方。一俟收讫,被诉方即应通知起诉方及其它缔约方收到此请求。
三,如一磋商请求被提出,则被诉方应在收到该请求之日起7天内作出答复,并应在收到该请求之日起不超过30天的期限内真诚的进行磋商,以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如被诉方未在前述的7天内作出答复,或未在前述的30天内进行磋商,则起诉方可以直接依据第六条请求设立仲裁庭。
四、争端当事方应尽最大努力通过磋商对有关事项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为此目的,有关当事方应当:
(一)提供充分的信息,以便对有关措施如何影响《框架协议》的执行进行全面审查;
(二)对另一当事方在磋商中提交并指定为保密的信息进行保密。本协定项下不允许提起非违反之诉。
五、磋商应保密,且不得损害任何一方在进一步或者其他诉讼程序中的权利。
六、只要一缔约方(非案件的当事方)认为按照本条进行的磋商涉及其实质利益,则该成员即可在被诉方收到磋商请求之日起10天内,将其参加磋商的愿望通知争端当事方。该缔约方应被允许参加入磋商,只要被诉方同意实质利益的主张是有理由的。被诉方应当在磋商开始前将其决定通知起诉方和其他缔约方。如加入磋商请求未予接受,则提出申请的缔约方有权根据本条提出单独的磋商请求。
七、在紧急案件中,包括涉及易腐货物的案件,有关当事方应在收到请求之日起不超过10天的期限内进行磋商。如在被诉方收到请求之日起20天的期限内,磋商未能解决争端,则起诉方可依据第6条直接请求设立仲裁庭。
八、在紧急案件中,包括涉及易腐货物的案件,争端当事方及仲裁庭应尽一切努力尽最大可能加快诉讼程序。
【条文释义】第一款规定了进行磋商的条件。被诉方未能履行其在《框架协议》项下的义务,导致以下情形,当事方可请求磋商:(1)诉方在《框架协议》项下直接或间接获得的利益正在丧失或减损;(2)《框架协议》任何目标的实现正受到阻碍。
第二款规定了磋商请求的合法性要件。磋商请求的要件是:(1)以书面的形式提交;(2)内容上包括争议的措施以及指控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包含被声称违反的《框架协议》的规定及任何其他有关规定)。(3)将磋商请求送达被诉方以及其他缔约方。
结合本条第二款和第三款被诉方在收到磋商请求之后的义务有,(1)通知义务。一旦收到起诉方的磋商请求即应通知起诉方及其他缔约方收到了此请求。(2)答复义务。被诉方应在收到该请求之日起7天内做出答复。(3)磋商义务。在收到磋商请求之日起,在不超过30天的期限内真诚的进行磋商。被诉方不履行以上义务时,起诉方可请求进入仲裁程序。
第四款规定了争端当事方友好解决争端的所负义务。争端当事方都要为通过磋商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而努力,争端当事方应当:(1)提供充分的信息,便于以有关措施如何影响《框架协议》的执行进行全面审查。(2)对在磋商中另一当事方提交的、并指定为保密的信息应进行保密。但本协议项下不允许提起非违反之诉,非违反之诉是指:如果争端当事一方实施了某项措施,并致使另一争端当事方依照本协定的合理预期的利益受到抵消或损害,即使该项措施并没有违反本协定,利益受到抵消或损害的成员方仍然有权依照本协定提起磋商请求。
第五款规定了磋商的保密义务,主要是为了保护当事人各方的利益不受到损害,所以磋商应当保密,而且不得损害任何一方在进一步或者其他诉讼程序中的权利。
第六款规定是第三方的参与权,也被称为“复合投诉程序”。“复合投诉程序”是指,一个以上的缔约国提交涉及同一事项的请求,请求磋商或请求设立仲裁庭审查争端,为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应第三方的请求可参与到磋商中或只设立一个仲裁庭,不再设立多个仲裁庭来解决同一事项。磋商第三方是指除了起诉方和被诉方之外的与所磋商的案件具有利益关系的争端当事方以外的缔约方。磋商中第三方的参与权的构成要件:(1)实质要件:认为争端当事方依照本条进行的磋商涉及其实质利益;(2)形式要件:在被诉方收到磋商请求之日起10天内,将其参加磋商的愿望通知争端当事方。被诉方应在磋商开始前将其同意或不同意的决定通知起诉方和其他缔约方。如磋商第三方申请加入磋商的请求未予接受,则有权根据本条提出单独的磋商请求。
第七款和第八款规定的是紧急案件的处理原则。在紧急案件(包括涉及易腐货物的案件)中,处理期限越长对当事方造成的损失就会越大,为了充分保护争端当事方的利益,要求在磋商程序和仲裁程序中,争端当事方和仲裁庭应尽一切努力最大可能的加快诉讼程序。因此,涉及紧急案件的磋商期限要求相对较短,体现在:(1)有关当事方应当在自收到磋商请求之日起,不超过10天的期限内进行磋商;(2)在被诉方收到磋商请求之日起的20天内,磋商不能解决争端,起诉方可依据本协议第六条之规定,请求启动仲裁程序。
第五条 调解或调停
一、争端当事方可随时同意进行调解或调停。此程序可由争端当事方随时开始,随时终止。
二、如争端当事方同意,在第六条项下仲裁庭解决争议的同时,调解或调停程序可在争端方同意的任何人士或者组织主持下继续进行。
三、有关调解或调停的程序以及争端当事方在这些程序中的立场,应当保密,并且不得损害任何一方在任何进一步或其他诉讼中的权利。
【条文释义】第一款规定了调解或调停程序的自愿原则。争端当事方一致同间,可在任何时候进行调解或调停,也可以在任何时候结束。调解或调停的灵活性很大,充分尊重各当事方的意愿,也有利于争端的解决。
第二款规定了调解或调停程序与仲裁程序同时进行的原则。经争端当事方同意,依据本协议第六条设立仲裁庭解决争议的同时,争端当事方可选择在任何人士或者组织的主持下,进行调解或调停。
第三款规定了调解或调停程序中的保密义务。保密的范围有:(1)调解或调停的程序;(2)争端当事方在调解或调停程序中的立场。这里保密义务的最低底线是:不得损害任何一方在任何进一步或其他诉讼中的权利。
第六条 仲裁庭的设立
一、如在收到磋商请求之日起60日内,或在包括涉及易腐货物案件在内的紧急情况下在收到磋商请求之日起20天内,第4条所指的磋商未能解决争端,起诉方可书面通知被诉方请求依据本条设立仲裁庭。其他缔约方应收到此请求的副本。
7易组织(WTO)总干事来指定仲裁庭主席,且争端当事方应接受此种指定。若总干事为一争端当事方的国民,则副总干事或其他非任何争端当事方国民的次级别官员应被请求进行此种指定。若任何一争端当事方并非WTO成员,则是争端当事方应请求国际法院院长指定仲裁庭主席,争端当事方应接受此种指定。若院长是一争端当事方的国民,则副总院长或其他非任何争端当事方国民的次级别官员应被请求接受此种指定。
四、仲裁庭的组成的日期,为依照第三款指定主席的日期,或在独任仲裁员的情况下为第六条中规定的收到请求后的第30日。
五、若依照本条所指定的仲裁员辞职或者不能履行职责,继任仲裁员的选任应与最初仲裁员的指定方式相同,且继任仲裁员应享有最初仲裁员的权利和义务。在选任继任仲裁员的期间,仲裁庭的工作应当中止。
六、被指定作为仲裁庭成员或者主席的人选,应在法律、国际贸易、《框架协议》涵盖的其它事项、或者国际贸易协议争端的解决方面具有专门知识或经验,并且仅在客观、可靠、公正和独立的基础上严格选任。此外,主席不应为任何争端当事方的国民,且不得在任何争端当事方的境内具有经常居住地或者为其所雇佣。
七、若根据本协议的规定,设立仲裁庭审查某事项,但由于某种原因该原仲裁庭不能进行审查,则应根据本条设立一新的仲裁庭。
【条文释义】第一款规定了组成仲裁庭的人员数额。在一般情况下仲裁庭由3名仲裁员组成。但以下两种情况除外:(1)本协议其他条款另有规定;(2)争端当事方另有约定。
第二款规定了仲裁庭成员的选定。仲裁庭成员采用争端方各自推选仲裁员的方式产生。仲裁庭的3名成员中,争端双方各指定一名。起诉方指定仲裁员的时间是在请求设立仲裁庭后的20日内,被诉方指定仲裁员的时间是在收到设立仲裁庭请求后的30日内。起诉方20日和被诉方30日的规定是固定的、强制性的期限,不能延长,双方必须严格遵守此时间的规定,如果一方不能在此期限内指定仲裁员,则失去指定的机会,另一方所指定的仲裁员将作为独任仲裁员。
第三款规定的是仲裁庭主席的确定方式。包括:(1)争端当事方协商一致,就仲裁庭主席人选达成一致;(2)在争端当事方不能就仲裁庭主席人选达成一致时,仲裁庭主席采用以下方式指定,争端当事方必须接受此种指定,指定仲裁庭主席人选的人员分为两种情况:①争端当事方都是WTO成员国时,仲裁庭主席指定人员的顺序和条件是: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指定(条件:总干事并非任何一争端当事方的国民)副总干事或其他非争端当事方国民的次级别官员指定(条件:总干事是任何一争端当事方的国民)②任何一争端当事方并非WTO成员国时,仲裁庭主席指定人员的顺序和条件是:国际法院院长指定(条件:院长并非任何一争端当事方的国民)国际法院副总院长或其他非任何争端当事方国民的次级别官员指定(条件:国际法院院长是一争端当事方的国民)。
第四款规定的是仲裁庭组成的日期。依据不同的情况仲裁庭的组成日期有两种:(1)依照本条第三款指定主席的日期;(2)依照本条第二款设立独任仲裁员时,被诉方收到设立仲裁庭的请求后的第30日。
第五款是对继任仲裁员的规定。继任仲裁员是指,当已选定的仲裁庭组成人员辞职或者不能履行职责,按照最初指定仲裁员的方式,重新指定的仲裁员。继任仲裁员享有与最初仲裁员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在选任继任仲裁员的期间,仲裁庭的工作应当中止。仲裁程序的中止是指,在仲裁过程中,由于发生某种情况或某种障碍影响仲裁的正常进行,基于争端各方的一致同意或本协议中的明确规定,而将仲裁程序暂时停止,应争端任何一方的请求,再恢复仲裁程序的制度。
第六款规定了仲裁庭成员和仲裁庭主席的资格。首先,担任仲裁庭成员的条件是:(1)在法律、国际贸易、《框架协议》涵盖的其它事项、或者国际贸易协议争端的解决方面具有专门知识或经验;(2)在客观、可靠、公正和独立的基础上严格选任。其次,担任仲裁庭主席的条件是:(1)在法律、国际贸易、《框架协议》涵盖的其它事项、或者国际贸易协议争端的解决方面具有专门知识或经验;(2)在客观、可靠、公正和独立的基础上严格选任;(3)不应为任何争端当事方的国民;(4)不得在任何争端当事方的境内具有经常居住地或者为其所雇佣。
第七款是对设立新的仲裁庭的规定。新的仲裁庭设立的条件是:由于某种原因,原仲裁庭不能对案件进行审查。
第八条 仲裁庭的职能
一、仲裁庭的职能是对审议的争端作出客观评价,包括对案件事实及《框架协议》的适用性和与《框架协议》的一致性的审查。如仲裁庭认定一措施与《框架协议》的规定不一致,则应建议被诉方使该措施符合该规定。除其建议外,仲裁庭还可
011果和结论。在报告最终完成前,仲裁庭应给予争端方充分机会来审查整个报告草案,并在最终报告中包括对争端方评论的讨论情况。
八、仲裁庭应在其组成的120天内向争端方散发最终报告。在紧急案件中,包括涉及易腐货物的案件,仲裁庭应尽力求在其组成的60天内将其报告散发各争端方。如仲裁庭认为不能在120天内散发最终报告或在紧急案件中不能在60天内散发报告,则应书面通知争端方延迟的原因和散发报告的估计期限。自仲裁庭组成至报告散发争端方的期限无论如何不应超过180天。
九、仲裁庭的最终报告在散发争端方的10天后,成为公开文件。
【条文释义】第一款规定了仲裁庭的审理方式。各争端方同意仲裁庭采取会议的方式审理争端,并且会议不公开。争端各当事方在没有接到仲裁庭的邀请时不能出席仲裁庭的会议。
第二款规定了仲裁庭实质性会议的地点。为实现仲裁公正,原则上实质性会议的地点应有争端各方协商一致确定,在双方不以达成一致意见时,本协议为此设立了强制的补充规定,第一次实质性会议在被诉方首都举行,第二次实质性会议在起诉方首都举行。
第三款规定的是仲裁程序的时间表。仲裁程序的时间表应当在仲裁庭组成后的15日内,与争端各当事方磋商后确定。时间表中,在为争端当事方提供充分的时间准备各自的书面陈述的前提下,应当设定争端各方提交书面陈述的最后期限,各方必须遵守此最后期限。
第四款是保密条款。保密信息的范围是:每一争端方提交仲裁庭的、被指定为机密的信息。任何一争端方享有向公众披露其自身立场或其书面陈述的权利,应一争端方的请求,另一争端方应提供一份其书面陈述所含信息的可对外公布的非机密摘要。
第五款规定在一般情况下,仲裁庭应遵守本协议附件1中的有关仲裁的规则和程序。但是,争端各方与仲裁庭磋商可以对附件1中的有关仲裁庭的规则和程序进行更改。
第六款规定的是仲裁庭的审议方式。仲裁庭采取不公开的方式进行审议,要求:(1)审议时争端各方不能在场;(2)仲裁庭的审议应当保密;(3)仲裁员个人发表的意见应当匿名。
第七款规定的是仲裁庭的报告草案。仲裁庭应当在考虑了书面陈述、口头辩论及其它提交的信息之后,在最终报告完成前,向争端各方送达一份案件的报告草案。草案的内容包括:(1)争议案件的事实;(2)争端各方对解决争议的意见;(3)仲裁庭的调查结果和结论。仲裁庭应当保证:(1)各争端方应当有充分的时间对报告草案做全面的审查;(2)各争端方对报告草案的评论应当包含在最终报告中。
第八款规定的是仲裁庭的仲裁期限。仲裁期限有(1)一般情况下,仲裁庭应在其组成的120天内做出裁决,送达各争端方;(2)在紧急案件中,包括涉及易腐货物的案件,仲裁庭应尽力求在其组成的60天内做出裁决,送达各争端方。(3)仲裁庭做出裁决的最后期限是,自仲裁庭组成至裁决送达各争端方不应超过180天。仲裁庭应当书面通知争端方延迟的原因和散发报告的估计期限。
第九款规定的是仲裁庭的最终报告对外公开的时间。仲裁庭的最终报告在送达争端方的10天后对外公开。
第十条 第三方
一、任何对仲裁庭审议的争端有实质利益并且已将其利益书面通知争端当事方和其他缔约方的缔约方,应享有向仲裁提交书面陈述的机会。这些书面陈述也应提交争端各当事方,并应反映在仲裁庭报告中。
二、第三方应收到争端各方提交仲裁庭首次会议的书面陈述。
三、如第三方认为仲裁庭程序所涉及的措施造成其根据《框架协议》项下的利益丧失或减损,则该缔约方可援引本协议项下的正常争端解决程序。
【条文释义】本条是对仲裁案件中的第三方所作的规定。
随着东南亚各国经济往来的频繁,CAFTA各成员方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当事双方的争端往往会牵扯到相当多的第三方。虽然,第三方可以单独提出请求设立仲裁庭,但从仲裁经济的角度看,这样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设置本条的目的就是为了简化程序,避免案件的重复审查,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和社会资源,彻底有效解决彼此有联系的各种争议。
第一款规定的是关于第三方的概念及第三方参与到仲裁中的方式。第三方是非争端直接当事方,是指对争端当事方所争议的事实、案件涉及的协议或措施具有实质利益,且已将其利益通知争端当事方和其他缔约方,而参与到案件审查过
4后即告结束,没有可能再恢复。(2)仲裁中止前进行的仲裁活动在仲裁恢复后将继续有效,争端各方有义务完成剩下的程序;而仲裁终止导致程序的非完整结束,还没有进行完的程序不再进行。(3)中止的期限不计入仲裁程序的期限,即中止的期限不包括在自仲裁庭组成至最终报告送达各争端方的最长期限180天之内;而仲裁终止后就不存在期限的问题。仲裁程序终止的原因有两种:(1)仲裁程序中止12个月以上(法定终止);(2)争端当事方一致同意终止(协议终止);(3)使仲裁程序继续进行已无实际意义的其他事项。
第三款确立了友好争端解决原则。友好争端解决原则是国际法中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在本协议中的体现,友好争端解决贯穿着本协议的始终,在仲裁庭做出裁决前的仲裁程序的任何阶段,仲裁庭可建议争端当事双方采取协商的方式友好解决争端。
第十二条执行
一、被诉方应通知起诉方关于其执行仲裁庭建议和裁决的意向。
二、如立即遵守仲裁庭建议和裁决不可行,被诉方应有一合理的执行期限。被诉方应在合理期间内执行仲裁庭的建议。合理期间应由争端当事方一致确定,如争端各方未能在仲裁庭报告散发后的30日内就合理期间达成一致,只要可能,争端任何一方可以将此事项提交原仲裁庭审查。经与争端各方磋商,仲裁庭应在该事项提交其审查的30日内确定合理期间。如仲裁庭认为其不能在该期间内提交报告,仲裁庭应书面通知争端当事方迟延的原因,并不得晚于该事项提交其审查的45日内提交报告。
三、若在第二款所指的合理期间内是否存在为遵守仲裁庭建议所采取的措施或此类措施是否与《框架协议》相一致的问题上存在分歧,只要可能,此争端应提交原仲裁庭加以决定。仲裁庭应在该事项提交其审查的60日内向争端当事方提交报告。如仲裁庭认为其不能在该期间内提交报告,仲裁庭应书面通知争端当事方迟延的原因,并不得晚于该事项提交其审查的75日内提交报告。
【条文释义】本条规定了仲裁庭建议和裁决执行的一般程序:(1)执行意向的通知(被诉方就执行仲裁庭建议和裁决意向通知起诉方)(2)确定执行的合理期限(条件:立即执行仲裁庭建议和裁决不可行)(3)被诉方在合理期限内执行(即在合理期限内,被诉方使被认定与《框架协议》不一致的措施符合
三、如在起诉方请求就补偿调整进行谈判的20天内未就补偿达成双方满意的协议,起诉方可请求原仲裁庭来确定对未能使被认定与《框架协议》不一致的措施符合仲裁庭建议的争端方实施的中止减让或利益的适当水平。仲裁庭应在该事项提交其审查的30日内向争端当事方提交报告。如仲裁庭认为其不能在该期间内提交报告,仲裁庭应书面通知争端当事方迟延的原因,并不得晚于该事项提交其审查的45日内提交报告。减让或利益不得在仲裁过程中予以中止。
四、中止减让或利益应限于在《框架协议》项下、未能使被认定与《框架协议》不一致的措施符合仲裁庭建议的争端方所享有的减让或利益。该争端方以及其它缔约方应当被通知任何此类中止的开始和详细信息。
五、在考虑中止哪些减让或利益时:(一)起诉方应首先寻求对与仲裁庭认定有违反《框架协议》或者造成丧失或损害情形的部门相同的部门中止减让或利益;(二)如起诉方认为对相同部门中止减让或利益不可行或无效,则可寻求中止其它部门项下的减让或利益。
六、减让或利益的中止应是临时性的,且只维持至被认定与《框架协议》不一致的措施已取消,或必须执行仲裁庭建议的缔约方已经做到,或已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
【条文释义】本条规定的是被诉方在不能依照本协议第十二条的规定执行的情况下,实施的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的措施,即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的特殊程序:(1)执行意向的通知(被诉方就执行仲裁庭建议和裁决意向通知起诉方)(2)确定执行的合理期限(条件:立即执行仲裁庭建议和裁决不可行)(3)补偿调整谈判(条件:①在合理期限内,被诉方未能使被认定与《框架协议》不一致的措施符合仲裁庭建议;②被诉方收到起诉方的谈判请求)(4)原仲裁庭确定中止减让或利益的适当水平(条件:起诉方请求补偿调整谈判的20天内未就补偿达成双方满意的协议)。
第一款规定了实施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的前提条件。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是被申诉方没有在合理期限内执行仲裁庭建议和裁决下实施的一项临时措施。补偿不是指由于某成员采取的措施给其他成员造成了贸易损失而提供赔偿,而是在执行裁决的合理期限过后,这些措施仍不能修改或取消的情况下,由于该成员继续实施这些措施而给其他受到影响的成员提供补偿。补偿不具有追溯性。补偿的方式一般也不是直接提供金钱,而是在这些措施所影响领域之外的方面,给其他成员更多的贸易机会,例如降低其他产品的关税,或提供在其他方面提供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等。本款规定,完全执行裁决仍然是首选的目标,只有在完全执行不可能的情况下,才应当援用补偿的办法。因此,补偿只是一种临时安排;如果败诉方完全执行了裁决,则补偿应当停止。另外,补偿的方式应当与有关协定相一致。
第二款规定了实施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前的谈判程序。补偿是双方自愿的安排,如某成员没有使有关措施符合有关协定的规定,或者没有能够在合理期限内执行裁决,则胜诉方可以要求与有关成员就补偿进行谈判。谈判应当于合理期限期满前开始。
第三款规定实施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措施的标准。根据CAFTA的《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第13条第1款以及第3款的规定,胜诉方只能在仲裁庭的建议和裁决未在合理期限内得到执行,而且在申诉方就补偿安排提出磋商请求之日起20日内双方不能达成相互满意的补偿协议的情况下,才能申请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措施。
而从WTO《关于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的谅解》第22条第2款的规定来看,申请实施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措施规定:只有败诉方在依《谅解》第21条第3款确定的合理期限内未履行DSB的建议或裁决,而且在该合理期限届满后20天内争议双方未能就补偿安排达成协议的情况下,胜诉方才可以请求DSB授权其对败诉方进行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
“中止减让”是指中止关税减让,其意味着胜诉方对败诉方不再承担关税减让的义务,可以单方面提高败诉方产品的进口关税,损害其贸易利益,以迫使其执行裁决,履行协议义务。“利益”是指关税减让以外的有关市场准入(尤其是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利益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利益,中止此类利益就意味着报复方不再承担这些方面的承诺,可以实施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或降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准。
实施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之前,申诉方应当请求仲裁庭决定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的适当水平,此规定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水平应当由仲裁庭决定;(2)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水平应符合“适当”原则。仲裁庭确定适当水平的报告时间是:(1)一般情况下,仲裁庭应在该事项提交其审查的30日内向争端当事方提交报告;(2)最长不得超过该事项提交其审查的45日提交报告。《协议》特别规定减让或利益报复措施在仲裁过程中不得中止。
第四款规定限定了中止减让或利益的范围,应当是在《框架协议》项下、未能使被认定与《框架协议》不一致的措施符合仲裁庭建议的争端方所享有的减让或利益,被认定与《框架协议》不一致的措施可以参照本协议第十二条第三款的仲裁程序规定确定。并且规定中止减让或利益的开始和详细信息应当告知申诉方以及其他缔约。
第五款规定实施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的范围。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的范围指申诉方有权中止减让或其他协定义务的具体内容,主要涉及申诉方能否选择中止与遭受利益丧失或损害所不同的部门或协定的减让或义务的问题,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的范围的选择关系到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是否可行以及能否获得效果。申诉方应首先谋求中止受到被仲裁庭认定与框架协定不一致或造成利益丧失或损害的措施或其他情形影响的相同部门下的减让或利益;如果申诉方认为在同一部门下中止减让或利益不可行或没有效果,则可中止其他部门的减让或利益,即允许跨部门实施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以确保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的可行性和效果。
第六款规定了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的终止。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只是手段,并非目的,只能作为一项临时措施适用,一旦出现以下三种情形之一,补偿和中止减让或利益即告终止:(1)被认定与框架协定不一致的措施已取消;(2)仲裁庭的建议已得到执行;(3)已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方法《谅解》的规定与此相似,第22条第8款强调,一旦败诉方已经纠正其违规措施,或者败诉方提出了解决利益丧失或减损的方法,或者双方达成了相互满意的其他解决办法,报复措施即应终止实施。
第十四条语言
一、本协议项下的任何程序应以英语进行。
二、提交的用于本协议规定程序的任何文件,应为英文。如一文件的原文并非英文,则提交该文件用于本协议规定程序的一方应提供其英文翻译。
【条文释义】本条主要规定了争端解决程序中使用语言和文字的原则规定。
021成本协议生效的国内程序,那么该缔约方在本协议项下的权利的享受和义务的承担,自该缔约国国内程序完成之日起开始。
第四款规定了生效的国内程序完成后通知其他缔约方的方法和协议的签订地点和时间。一旦本协议生效的国内程序完成,一缔约方应通过外交渠道通知其它缔约方。外交渠道主要包括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本协议的签订时间是二00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签订地点是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首都万象,本协议一式两份,每份均用中文和英文写成,两种文本具有相同的效力。
附录
仲裁规则和程序
一、在仲裁庭与争端当事方第一次实质性会议前,争端当事方应向仲裁庭提交书面陈述,说明案件事实和论据。
二、起诉方应在被诉方之前提交其第一次书面陈述,除非仲裁庭在确定第九条第三款所提及的时间表时,经与争端当事方磋商后,决定争端当事方应当同时提交第一次陈述。如对于提交第一次陈述有先后顺序安排,仲裁庭应确定接受被诉方陈述的明确期限。任何随后的书面陈述应同时提交。
三、在与争端当事方的第一次实质性会议上,仲裁庭应请起诉方发表陈述。随后,仍在此会议上,请被诉方发表其陈述。
四、正式辩驳应在仲裁庭第二次实质性会议上作出。被诉方有权首先发表陈述,随后由起诉方发言。争端各当事方再次会议之前,应向仲裁庭提交书面辩驳。
五、仲裁庭可随时向争端当事方提出问题,并请他们在会议过程中或者以书面形式进行说明。
六、争端各当事方应使仲裁庭可获得其口头陈述的书面版本。
七、为保持充分的透明度,第2款至第6款中所指的陈述、辩驳和说明均应在争端各方在场的情况下作出。而且,每一方的书面陈述,包括对报告草案的任何意见、口头陈述的书面版本以及对仲裁庭问题的答复,均应使其它争端方可获得。不得与仲裁庭就有关其审查的事项进行单方面的接触。
八、仲裁庭可与专家进行磋商并获得他们就该事项某些方面的意见。对于争端方
务实推动中国—东盟投资合作 篇3
展示投资合作成就,助跑“走出去”
国际经济合作展示广阔前景 国际经济合作展展示的重点主要是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资源开发、信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参展的知名企业有中国铝业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国有色矿业集团等。
重点推进中国—东盟产业园区项目合作 届时,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广西北海工业园、青岛橡胶谷、云南腾俊投资集团,以及马中关丹产业园区等东盟10国的产业园区,将在投资合作展示墙发布园区招商引资项目资讯。
精彩系列投促活动,传递合作发展最新信息
中国—东盟博览会投资合作圆桌会 届时,东盟国家和中国投资促进部门的高官将悉数参会,共同探讨推动中国企业投资东盟产业园区等相关重要议题,共同推进投资合作。
东盟产业园区招商大会 2013年将继续以推动中国企业投资东盟产业园区为主题,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马中关丹产业园区等产业园区将悉数登场,向参会企业展示优质项目、优惠条件等。
首次举办“中国—东盟使领馆经商参赞与企业家交流会” 将邀请中国驻东盟国家使领馆经商参赞,就与东盟国家投资合作的热点问题发表演讲,中国知名企业家代表也将与参会嘉宾分享投资东盟国家的经验。
举办连锁特许经营企业投资意向说明暨对接会 届时,多家知名连锁特许经营企业总部负责人,将就其在中国内地和东盟投资的战略发展规划及加盟项目特许经营条件、选址等方面进行介绍和交流。
举办先进技术与投融资项目对接会 对接会将以推进技术转移、技术项目合作为重点。届时,中国和东盟10国有关部门、投资促进机构、园区、招商引资项目、融资企业项目、“走出去”企业、金融机构等代表将参会,共商合作发展大计。
系列投资促进活动和政企高端会谈活动 包括中国—东盟基础设施合作论坛、东盟和中国重点省市投资推介会、政企高端会谈、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系列活动、项目洽谈对接会等多场投资促进活动。
中国—东盟投资合作成效显著
截至目前,中国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近2500家,雇用当地雇员近12万人。与此同时,东盟对中国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东盟对华实际投资32.6亿美元;2012年,这一数字为71亿美元,增长一倍多。2013年上半年,东盟对华投资达41亿美元,累计超过800亿美元,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6.6%。目前,中国已成为东盟第四大外资来源地,东盟为中国第三大外资来源地。
中国企业加速在东盟投资 篇4
安徽海螺水泥计划在2016年4月后, 在印度尼西亚新建4家水泥工厂。预计总年产能将超1200万吨。海螺水泥在缅甸的新工厂将于2016年2月投产, 在老挝的2家新工厂计划也正在进行中。
由于中国经济减速及基础建设投资的转冷, 国内水泥需求持续下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15年1至9月国内的水泥产量约为17亿吨, 约减少5%。海螺水泥总会计师周波表示, 中国国内市场严重供给过剩, 将强化包括出口在内的海外市场业务。山东太阳纸业也将在老挝开设新的造纸工厂, 争取抓住当地市场的需求。而大型钢企安徽马钢集团也发布了哈萨克斯坦的新建工厂计划, 预计年产能达100万吨。
中国-东盟投资协议 篇5
召开
近年来,在中国和东盟10国的共同努力下,各国投资促进机构已形成了定期会晤、长期联系的合作机制。在3月6日举行的中国―东盟博览会高官会投资合作工作会议上,中国和东盟10国投资促进官员再聚一堂,共同探讨了进一步完善投资合作工作机制,丰富投资合作形式及内容,共同办好第11届博览会投资合作圆桌会、东盟产业园区招商大会,共同做好博览会投资合作专题宣传推介工作等内容,并达成了共识。
中国―东盟博览会投资合作工作机制成效显著
自2010年4月中国―东盟博览会投资合作工作会议第一次举办以来,博览会投资合作工作机制从无到有,不断完善,成效显著。一是形成了常态化合作,投资合作圆桌会已成为各国投资促进机构相互交流、发布政策和项目信息、政府与企业间沟通的重要平台。二是投资促进内容不断充实。东盟产业园区招商大会与投资合作圆桌会结合,使博览会投资合作在机制上得到更好的保障,内容更加务实、更有针对性。三是成效越来越好。已经有东盟10国30余个产业园区在博览会集中展示,几百家中国企业与项目代表面对面洽谈。
中国商务部投资促进局副局长王旭说,博览会投资合作工作机制从开始建立到逐步发展完善,充分证明了双方的工作已取得明显实效。当前中国与东盟合作正从“黄金十年”向“钻石十年”迈进,投资合作作为打造自贸区升级版合作的重要内容,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政府将加大力度,支持中国企业到东盟投资,继续在每个东盟国家建立经贸合作区。中方愿与东盟各国投促机构共同努力,通过博览会平台把双方投资合作推向更高水平。
进一步完善中国和东盟10国投资合作长效机制
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副秘书长黄媛介绍说,第1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进一步完善双方投资合作长效机制,将已形成了的定期会晤、长期联系合作机制常态化。继续举办投资合作圆桌会、东盟产业园区招商大会。继续设立东盟产业园区专题展区,对东盟各国产业园区进行展示和宣传。进一步完善中国―东盟博览会产业园区数据库,便于各国企业查询,进行渠道拓展。
中方建议,2014年第11届博览会投资合作圆桌会、东盟产业园区招商大会主题为“推动跨境合作”;双方进一步完善博览会投资促进机构工作机制,包括完善定期会晤机制,促进双方人力资源交流机制;进一步丰富双方投资合作形式及内容,共同做好博览会产业园区数据库建立、投引资信息发布工作,共同办好博览会会期外的投资促进活动;共同做好博览会投资合作专题在本国的宣传推介工作。
中国-东盟投资协议 篇6
【关键词】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东盟;基础设施投资
一、中国—东盟双边投资发展现状介绍
根据东盟秘书处2013年“部分各国和地区对东盟投资”数据显示,中国在对东盟直接投资量的排名中位于第四位,前三位依次是欧盟、日本和东盟。但从数据看,中国在投资的总量上仍然同欧盟(26980百万美元),日本(22904百万美元)以及东盟各国(21322百万美元)存在着较大差距。同时中国在东盟吸引外资直接投资的各国比例中从2011年的8.1到4.1,再到2013年的7.1,呈现V字型的变化。
总体来看,中国从2011年到2013年对东盟的直接投资绝对量在增长,但由于其他国家以及地区对东盟的投资逐年上升,因此在相对量上面存在着减少的情况。
二、中国同东盟投资现状分析
从下表知,中国和东盟投资存在着相互比例的的失衡。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从2000年到2010年增长量以及增长速度上都实现了巨大的突破,但同东盟在投资量的对比中,两者的差距虽然在不断的减小,但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同东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相对比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010年中国接受东盟各国投资的投资数量也存在着各个国家比重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具体表现为以新加坡为首的第一经济层次投资比重巨大;其次为以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为代表的第二经济层次投资比重占一定比重;最后为以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为首的第三经济层次投资比重占少量比重。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同东盟双边投资的不平衡。中国作为同样的第二经济层次国家,由于自身经济的发展水平较低,以及经济对外发展的滞后性,所以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新加坡作为经济发达,投资体制完善的发达国家,在雄厚资金,完善体制的支持下,其在对外投资中表现了积极地态度以及行动。而第三经济层次国家由于自身经济实力较弱,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企业竞争力较弱,所以在对外投资中处于被动状态。
三、亚投行背景下中国—东盟双边投资新机遇
1.提供相关服务和人才
在中国企业在东盟进行投资时,缺乏相关方面的人才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中国和东盟进行相互投资中,相关的专业翻译,律师,投资顾问等成为了急需人才。伴随着亚投行的建立,将聚集和吸引更多的相关优秀人才,而中国—自由贸易区中的各国企业将在寻求亚投行帮助过程中获得相关的投资咨询等服务,从而有利于各国的投资。
2.完善中国—东盟投资资金的支持模式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作为新型政府间区域性多边开发银行,肩负着补充国际金融体系和秩序建设性行动。亚投行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首先,为各个成员国按照成员国区域内外的不同地理位置从而按照不同比例进行股本认购;其次,可以充分使用亚投行各个成员国的外汇储备;最后,可以以招标方式进行国际市场的吸收融资。三种方式有利于保证亚投行最大限度的满足中国—东盟基础设施方面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资金来源的多元化,防止亚投行在中国—东盟地区的政治化,同时这将进一步保障中国—东盟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供给的充裕以及连续。
3.有助于促进中国—东盟投资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世界银行在2014年6月发布的《环境与社会框架》草案中,提出了十大世行贷款标准,这十大标准的提出有利于帮助世界各个区域性银行组织更好的提供企业贷款。
亚投行作为一个新成立的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自主投资以及向国家,企业发放贷款用于基础设施投资的过程中必将坚决遵守和執行世界银行在投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标准,同时在此基础上将结合亚洲整体的现实情况,更好的促进环境友好型投资。而这将直接的促进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测评中将投资活动进行调整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进一步提高中国和东盟的投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建伟.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合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安恕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银行业的发展研究
[3]吴蔚苏.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若干问题的研究
[4]中国商务新闻网.企业应利用自贸区优惠政策扩大对东盟贸易
[5]孙鲁军.亚投行“热”需要冷思考.财经,2015年第12期
作者简介: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动因分析 篇7
从东盟建立, 到10+1, 到10+3, 再到10+6或东亚共同体, 中国始终坚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主导地位, 所以关键是如何推进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行动计划》全面实施, 其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发展又是重中之重。近十几年来, 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200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303亿美元, 同比增长了23%。服务贸易和投资协议谈判也在进行。次区域合作不断加强, 中国、菲律宾和越南三方签署了南中国海协议区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 实现了南海共同开发的重大突破。2005年7月,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在中国昆明成功举行, 通过了《昆明宣言》, 中国成为东盟东部增长区的发展伙伴, 将开辟双方合作的新渠道。在深化农业、信息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和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的基础上, 建议将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和公共卫生确定为中国-东盟新的五大重点合作领域。
在中国-东盟合作大背景下, 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中国-东盟合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到2003年中国仅占东盟对外贸易的7.8%、利用外资总额的0.3%。
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发展极不平衡。除新加坡、文莱之外, 中国和东盟大部分国家一样, 同属发展中国家。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 从1993~2003年, 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额几乎约占中国与东盟总贸易额的50%, 而与其他九个东盟国家的贸易额仅占不到50%。
中国与东盟间的相互直接投资相对滞后。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发展迅速, 2003年中国占东盟对外贸易的7.8%, 但仅占东盟利用外资总额的0.3%。
国际经济合作由贸易、投资和服务三部分构成, 如何扭转中国与东盟间的相互直接投资相对滞后的局面, 如何全面推进中国-东盟合作是本文探讨的中心。
二、推动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主要因素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其本质是国际资金流动的一种形式, 所以投资国和受资国的动机共同决定了国际资金流动, 而投资国和受资国的动机就构成了推动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主要因素。以下从“产品周期论”、“两缺口模型”理论和“区位优势”理论, 分析直接投资的投资国与受资国的动因。
(一) 产品周期论 (Theory of ProductCycle) ———投资国对外投资的动机
产品周期论是根据产品不同阶段的特点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形成过程, 它由美国经济学家维农 (R.C.Vernon) 首先提出, 并于20世纪70年代初进一步作了修正。其间, 威尔 (L.T.Well) 等经济学家也发展了这一理论。产品周期是产品市场运动的普遍现象。当企业在市场上推出新产品时, 产品周期就开始了, 并先后经历创新、成熟、衰老三个阶段, 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是企业在产品周期运动中由于生产条件和竞争条件的变化而做出的决策。在产品周期的三个阶段, 都存在着对外直接投资, 尽管动因有所不同, 但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目的, 是为了获取其在国内无法获得的利益, 是为了利润最大化, 这是资本的本质决定的。
(二) “两缺口模型” (Two-gap Mod-el) ———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初期的动机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受众多因素的制约,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资金不足。1996年,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 (H.B.Chenery) 和斯特劳斯 (A.M.Strout) 在一篇题为《外援和经济发展》的论文中, 提出了“两缺口模型”, 试图从经济理论上说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来弥补国内资金缺口的必要性。“两缺口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为了维持经济的一定增长速度, 投资和储蓄之间的差额 (储蓄缺口) 同进口与出口之间的差额 (外汇缺口) 必须保持平衡。由于投资、储蓄、进口、出口这四个因素都是独立变动的, 因此, 这两个缺口不一定能平衡, 为了使其达到平衡, 弥补储蓄和外汇两个缺口, 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吸引大量外资、追求外资数量, 所以利用外资初期被动接受外商投资就不可避免了。
(三)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之“区位优势”———投资国与受资国的共同选择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 (J.H.Dunning) 于1976年提出的, 其中阐述的“区位优势”是投资国与受资国共同的选择。投资国要投资, 自然要选择软硬环境较好的国家和地区, 所以各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外资, 除了本身所固有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外, 还在运输条件相对较好的沿海地区或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集中有限的资金改善其硬环境, 同时给予各种优惠政策, 配套以优越软环境, 设立出口加工区、开放口岸等, 为外资的进入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同时, 发展中国家初期利用外资给其自身发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可以仅局限在开放的小区域内。
从以上三个理论可以看出, 发展中国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结构, 不但取决于其自身的愿望、条件, 也取决于投资国的投资愿望和要求, 只有在两者达到一致时, 才可能优势互补, 互利互惠。所以, 考察推动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主要因素, 就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投资国与受资国之间的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的梯度;受资国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的情况;投资国与受资国的区位优势。
三、中国与东盟之间资本流动的主要因素
分析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资本流动, 尤其是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 可以考察下列因素:
(一) 投资国与受资国之间的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的梯度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的梯度可以从各国的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中寻找到。在东盟各国中, 中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有明显的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的梯度, 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的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的梯度不明显, 与文莱、新加坡的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也存在梯度, 但资金有向中国流动的趋势。另外, 也可以从中国与东盟主要进出口产品的差异中寻找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的梯度。如相对于中国, 东盟具有资源产品的优势;相对于东盟, 中国的电子、计算机等制造业产品具有优势。
(二) 受资国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的情况
从东盟各国的国际收支平衡情况中可见: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存在明显的“外汇缺口”;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基本国际收支平衡;新加坡、文莱存在明显的“外汇余额”。
(三) 投资国与受资国的区位优势
东盟各国区位优势客观上很不平衡, 而且开发的程度也不平衡。例如, 新加坡已充分发挥了其作为国际海运通道和国际港口的优势;印度尼西亚已显现出海洋油气资源的优势;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也已呈现出热带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区位优势。但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四国未充分发挥其潜在的区位优势。
(四)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中国幅员辽阔, 地区发展不平衡, 产业由东南沿海向内地转移, 但也存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外汇储备丰裕, 人民币有继续升值的趋势;国内能源承载能力日益紧张, 即使产业不外移, 能源的需求使得对外能源产业的直接投资成为必然选择;环境承载能力的日益紧张也迫使产业有外移的需求。尽管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存在动因, 但由于中国本身地区发展不平衡, 在中国国内也存在着产业迁移, 又因为中国劳动力长期过剩的现实, 所以必然延迟了产业向国外的转移, 因此, 中国占东盟利用外资总额的比例还很低。
四、政策建议
东盟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区位优势的开发程度不同, 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水平也不尽相同;中国对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四国虽存在直接投资的动因, 但受到产业外移延迟因素的影响;新加坡、文莱则存在向中国投资的动因;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基本国情与中国相似, 所以应从区位优势中挖掘资金流动的动因, 主要体现在海洋、能源、热带资源的区位优势上;虽然决定国际资金流动有诸方面因素, 但在中国与东盟之间则主要依靠挖掘各自区位的潜在优势来推动直接投资的发展。因此, 建议如下:
由于东盟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区位优势的开发程度不同, 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水平也各不相同, 所以应在10+1的合作框架内更加注重考虑不同国家具体发展水平的次区域经济合作, 例如,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国、菲律宾和越南三方南海共同开发等。
在中国与东盟之间主要要依靠挖掘各自区位的潜在优势来推动直接投资的发展。例如, 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的跨国交通网;建立有利于环境和社会福祉的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国电力网;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信息高速公路等。
充分发挥东盟各国的海洋、能源、热带资源的区位优势, 展开能源领域的合作, 由此拉动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例如, 加强中国与印尼、缅甸在海上石油气方面的合作;加强中缅双方在橡胶苗木方面的合作等。
以合作项目推动直接投资, 加强工程承包等方面的合作。这些合作不仅不受产业外移延迟因素的影响, 而且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与受资国的人力资源优势。
在强调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的同时, 也要继续注重吸引东盟各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尤其是新加坡等国家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总之, 虽然决定国际资金流动主要有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区位优势等因素, 但在中国与东盟之间则主要依靠挖掘各自潜在的区位优势来推动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
摘要:文章试图寻找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动因, 指出虽然决定国际资金流动主要有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区位优势等方面因素, 但在中国与东盟之间则主要依靠挖掘各自潜在的区位优势来推动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
关键词:直接投资,动因,区位优势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在第九次中国-东盟峰会上的讲话[Z].2005-12-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Z].柬埔寨金边, 2002-11-04.
[3]、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Z].2003-10-08.
中国-东盟投资协议 篇8
(一) 投资总额增长迅速
根据近十年的数据, 从2005年的1.58亿美元到2014年的78.09亿美元, 中国对东盟的OFDI流量增长了49倍, OFDI存量规模扩大了接近38倍。从增长速度上看, 2009年和2012年由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增长速度放缓, 其他的时间无论是流量还是存量, 增长速度都非常迅速。
(二) 对东道国投资量差距较大
根据《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的数据, 中国对新加坡的投资达到中国对东盟O F D I的43.33%, 印度尼西亚紧随其后占比14.26%。老东盟五国 (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 的投资存量占投资总额的39.41%。而发展较落后的文莱只占0.15%, 缅甸只有8.24%。
(三) 投资领域逐步拓宽
2014年中国对东盟OFDI的传统三大行业——农、林、牧、渔;建筑业;采矿业——投资流量共为22.54亿美元, 所占比重为28.8%;存量共为118.59亿美元, 所占比重为24.8%。传统三大行业所占比重一共在四分之一左右。而新兴行业比如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电热煤水业更受企业的青睐。
由于廉价劳动力的原因, 制造业的投资流量较大, 为15.22亿美元, 所占比重为19.5%。租赁和商务服务是近年兴起的投资行业, 投资流量为12.39亿美元, 所占比重为15.9%。批发和零售业也比较火热, 投资流量为11.18亿美元, 所占比重为14.3%。
二、变量的选取和模型的建立
(一) 变量的选取
影响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因素有很多, 不仅仅和贸易、汇率和东道国GDP等综合国力类因素, 还有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技术资源、基础通讯设施和基础交通设施等资源类因素。本文以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 (OFDI) 为被解释变量, 以九个宏微观因素为解释变量, 多方面解释了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被解释变量如下:
中国对东盟的出口 (CEX) 用来衡量贸易出口与直接投资的关系, 假定其效应为正。
东道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用来衡量该国最基本的生产和消费能力, 假定其效应为正。
东道国货币名义汇率 (ER) 用来衡量投资国面临的货币兑换成本, 这里采用一美元兑换当地货币的标价法, 假定其效应为正。
东道国基础通讯能力 (ICT) 是每百人所拥有手机的数量, 用来衡量该国通讯能力。一国通讯能力越强, 越能促进中国企业在当地的运营, 所以我们假定其效应为正。
东道国航空铁路运输能力 (AR) 是每公里的航空和铁路运输量的加总, 假定其效应为正。
东道国劳动力总数 (LABOR) 用来衡量该国的劳动力资源, 假定其效应为正。
东道国专利总数 (TECH) 用来衡量该国技术水平。当地的技术水平越高, 中国企业的相对技术优势就越小, 所以我们假定其效应为负。
东道国自然资源 (NR) 用来衡量该国的自然资源, 假定其效应为正。
东道国政治稳定度 (PV) 用来衡量该国的政治环境, 假定其效应为正。
中国对东盟各国的出口出自《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对东盟各国的直接投资出自《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 其他变量都出自于世界银行官方网站。另外, 由于缅甸大部分数据都有缺失, 我们将其排除在外。
(二) 模型的建立
根据被解释变量OFDI和诸多解释变量, 我们取对数构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如下:
(三) 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
我们在实证检验首先要确定是该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能够确定模型使用类型。Hausman检验假设随机效应模型为正确模型, 如果假设成立, 则随机效应模型比固定效应模型有效, 如果假设不成立则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此我们用stata12.0软件对面板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 结果显示Prob>chi2=0.0000, 强烈拒绝原假设, 应当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三、实证结果分析
从回归结果上看, 大部分系数都高度显著, 只有LOGTECH不显著。三个R�和F统计量都显现出很好的拟合性, 表明模型有非常好的解释能力。
进一步观察可以看到, 有几个变量对LOGOFDI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LOGCEX每增加1%, LOGOFDI就增加1.18%。LOGGDP每增加1%, LOGOFDI就增加2.33%。LOGER每增加1%, LOGOFDI就增加1.78%。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劳动力因素了, LOGLABOR每增加1%, LOGOFDI就增加16.91%。说明劳动力充沛的国家对中国企业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另外, 有几个变量虽然系数为正, 但比较小。LOGICT每增长1%, LOGOFDI就增长0.55%, 说明良好的通讯设施可以促进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LOGAR每增长1%, LOGOFDI就增长0.11%, 说明通畅的物流运输能力也可以促进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nr, pv的系数分别是0.03和0.57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稳定的政治环境都对国际直接投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唯一的一个负系数变量是专利。LOGTECH每增长1%, 中国对其直接投资就会下降0.14%。说明我国对东盟直接投资较多的国家是比中国科技具有相对劣势的国家。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根据2003-2013年东盟九国的面板数据得出,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资源、东道国经济规模、东道国货币汇率和中国对该国的贸易出口四个因素, 都反映了强烈的市场寻求动机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动机:一方面开拓东盟市场, 另一反面充分利用东盟的劳动力资源并减少成本。资源寻求动机虽然存在, 但并不是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的主要因素。因此, 根据实证检验, 本文给出以下建议:
首先, 继续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 积极在东盟国家直接投资。从效果上看, 先要鼓励企业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产业直接投资开拓市场。另外, 很多第三产业的市场也可以开拓, 比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等等。
其次, 东盟地区有很多自然资源有待开发, 鼓励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的“电、热、媒、水”等行业直接投资, 可以缓解我国的自然资源短缺问题, 一方面减少对我国资源的消耗, 另一方面可以将必要的资源返运回中国。
最后, 引导一些国内过度竞争的企业向东盟国家直接投资, 这样可以避免国内的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
中国-东盟投资协议 篇9
1 投资准入概述
投资准入即资本输入国允许外国投资者进入本国行业的范围,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投资准入是指是否允许外资进入本国行业, 有人称之为“准入权”。广义的投资准入不仅包括“准入权”, 而且还包括外国投资者是否拥有在东道国设业的权利, 即“设业权”。准入权与设业权的区别在于, 前者只是允许外国投资者进入东道国从事临时性商业活动, 而后者则不仅允许外国投资者在东道国从事临时性商业活动, 而且允许外国投资者设立各种类型的永久性商业存在[1]。
投资准入一直都是一个敏感的议题, 各国一般都将外资准入的管辖权视为本国的主权问题, 不会轻易作出让步。以主权国家有权允许和禁止外国资本进入的理论为基础, 投资东道国便有权规范外资进入的形式, 外国投资者应遵守的法律和原则, 如关于环境保护、优先采用当地原材料、产品本地化等。同理, 主权国家亦可制定法律和政策吸引外资的流入和引导外资流向等。因此, 从国际法的角度看, 任何关于市场准入、外资待遇, 包括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等原则, 都是以国际条约和协定为基础, 都需要相关国家的明示认可[1]。在投资准入方面, 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规则是:东道国可以自由决定是否允许或根据何种条件允许外国投资者进入本国投资。实践中, 资本输入国往往为了确保本国的经济安全, 同时使外国投资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对外国在本国投资的具体范围加以明确界定。一方面, 将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和部门, 保留在政府和本国国民手中;另一方面, 将外资引向本国亟待发展的行业和部门, 使外国投资与本国经济发展目标一致, 它体现的是国家通过实施各种法律和规章制度对本国投资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一种宏观调节和控制。
2 中国和东盟各国投资准入的现状
2.1 中国投资准入的现状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外资开始大规模进入, 特别在入世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曾虹
后随着我国投资领域的进一步开放, 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 已累计实际吸收外资3078亿美元[2]。一般而言, 我国传统的制造业开放程度较高, 对于服务业、金融业等的开放一直都持谨慎态度, 但加入WTO后此领域的情况有所改变。我国通过修改相关法律取消了与WTO规则不符的与贸易相关的投资措施, 尤其是在投资履行要求方面。2004年11月30日我国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将外商在华投资的产业项目分为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以及允许类, 新目录在保持我国外资准入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 对原《目录》进行了部分调整, 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适应扩大对外开放和引进先进技术的需要, 将国内急需发展的产业和产品增列为鼓励类条目, 或通过对原鼓励类条目进行修改, 增加鼓励内容;二是放宽外资准入的范围, 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步伐, 这是我国履行入世承诺的重要举措。如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发行和电影制作列为对外开放领域;三是将已经出现盲目投资的产业或部分出现投资过热倾向的产业分别在鼓励类中删除或纳入限制类之中。具体来说, 目前我国在银行、保险、外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零售商业等服务行业有限度地开放, 已经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前面。但我国仍应加强经济立法, 摒弃不适当的地方保护主义, 完善服务业等敏感产业的开放机制, 争取为内外投资者创造更公平的投资环境, 为更深层次的投资自由化奠定基础。
从我国对外资准入采取的诸多政策措施可以看出, 我国对投资准入一直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 充分运用了作为东道国的投资准入管辖权对外资的进入进行引导和规范。纵使我国进一步履行入世承诺而扩大投资领域开放的范围和程度, 笔者认为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 开放领域中的不少产业仍不成熟, 短时间内我国不会放弃针对投资准入的较为保守的态度。
2.2 东盟国家投资准入的现状
新加坡是东盟内投资领域最为开放的国家, 目前新加坡主要是公用事业 (公共交通、电力、煤气、供水) 、新闻传播、武器制造等领域限制外商投资。通信领域于2004年4月起完全开放, 允许外商自由投资;电力、发电等领域从2002年4月起部分开放, 允许外商投资。另外, 文莱和马来西亚的开放程度也较高, 其中马来西亚在亚洲金融危机后进一步放宽了其外资准入的范围, 例如鼓励外商投资于出口导向型的工业, 并允许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增聘外国劳工, 放宽金融保险业, 进一步开放电讯市场。其余东盟国家的投资准入政策也是趋于开放型[3]。像泰国、越南、缅甸等国家都有自己的外资法, 对外资进入本国的行业范围进行了明确分类, 包括鼓励、限制、禁止等。一般来说, 东盟国家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对外资进入本国产业的限制较少, 只对国防、军事、通信、大众传媒等关键产业才有限制进入的规定, 其他国家除了同样对上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部门进行了限制或禁止外, 大都从本国利益考虑, 确定了对外资进入的具体导向。
东盟投资区投资规则有其自身的考量, 1998年《东盟投资区框架协定》 (AIA) 规定, 根据本条款每个成员国应做到立即向东盟投资者开放所有产业[4], 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操之过急。因而在2001年《东盟投资区框架协定修正议定书》中规定, 本协议也应当适用于以下行业及与之相关的服务领域的直接投资:制造业、农业、渔业、林业、采矿业和采石业[5], 这样由之前的将所有行业开放限定到了这五个领域。同时, AIA还规定每个东盟成员国应该提交关于任何行业和影响投资的措施的一份暂时例外清单和一份敏感清单, 清单的内容涉及成员国不能向东盟投资者开放或不能给予国民待遇的。另外, 东盟还采取了一种区域性组织中鼓励跨国界投资的区域工业化方案模式, 通过一系列协议鼓励东盟国家的私营部门进行合作与交流, 并对不同东盟国家的公司通过合作安排生产或适用的产品实行优惠制度。
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投资准入模式
3.1 投资准入的逐步自由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的发展, 区域投资协定投资准入模式也开始由传统的严格管制朝着自由化方向发展, 区域投资协定明显改变了以往模糊立法的做法, 开始明确规定投资准入自由化的义务。2009年8月15日, 中国—东盟经贸部长在泰国曼谷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该协议的签署向外界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 即中国和东盟各国愿同舟共济, 携手抗击金融危机, 继续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 为双方投资者创造一个自由、便利、透明及公平的投资环境, 并为双方的投资者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 从而进一步促进双方投资便利化和逐步自由化。
投资准入自由化主要体现在: (1) 投资领域的拓宽和投资形式的多样化。各国通过增加引进外资的鼓励类行业, 减少限制类行业来放宽外资准入的范围。不少国家近年来开放以往的敏感行业, 如电信部门、公共交通等。如印度尼西亚进入21世纪后大幅度放宽了对外资的限制, 它只公布禁止和限制外商投资的行业, 除国防工业、公共事业、港口建设及有影响的宣传事业外, 其他行业均允许外资进入。 (2) 推行准入阶段的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其中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最为典型,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的缔约国都必须给予其他缔约国的投资者和投资以不低于其在相似情况下给予其本国或任何非缔约国的国家的投资者和投资的待遇, 这一待遇适用于投资的设业、收购、扩展、管理、经营运作以及投资的出售和其他形式的处置[6]。 (3) 限制或废止履行要求。随着WTO下《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 (TRIMs) 的适用, WTO成员纷纷开始对本国的外资法中与TRIMs不符的投资措施进行改革。我国就直接废止了相关外资立法中TRIMs明令禁止的当地成份要求、贸易平衡要求、国内销售要求等投资措施。
区域投资协定中投资准入的自由化趋势是投资自由化的重要体现之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定中纳入投资准入自由化的内容是双方达成的共识, 是双方做出的应对投资自由化的共同选择。首先, 有助于双方加强在投资准入自由化方面的合作与沟通, 避免在吸引外资上采取自由化政策的恶性竞争。其次, 发展中国家参与投资自由化进程时, 因为有着较为一致的利益, 应该在多边和区域投资协定问题上协调, 加强外资政策的统一立场, 力争一个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认同的透明、公平的自由化规则。投资自由化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方向, 这也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全球化的当今要取得自身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所必然做出的选择。最后, 中国和大部分东盟国家经过多年的经济改革、开放和发展, 本国产业已具备一定与外国投资者竞争的实力, 国内投资环境也得到较大改善, 投资市场有相应的开放基础。近年来, 东盟国家外资政策的逐渐宽容, 中国在加入WTO后投资领域尤其服务市场的开放, 更说明了中国和东盟之间顺应投资准入自由化的趋势。
3.2 以敏感清单为例外有选择的开放
3.2.1 纳入敏感清单的必要性
投资准入中纳入产业的敏感清单或者临时例外清单可以说是区域投资不平等待遇的透明化, 它将明确地告诉区域内投资者做出保留的缔约国将在该领域内不能给予外国投资者与本国投资者相同的待遇, 或投资者不能进入该产业部门。虽然这种透明是关于各国投资体制歧视的透明, 但这样更有利于区域内投资者掌握投资信息以做出符合缔约国投资导向的选择。即便像被称为是投资自由化趋势引导者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在投资准入方面也规定了保留清单, 就是为了在主要投资条款中排除各国的敏感性产业, 它列明了缔约国的敏感产业以及各国为保护敏感产业所采取的措施。如加拿大最重要的敏感产业是文化产业, 美国列入保留清单的产业则包括航空运输、远洋和沿海运输、能源和电力生产、使用土地和自然资源等。美国和加拿大的投资体制已经相当自由化, 但可以看出即使是美、加这些发达国家, 其基于其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考虑也不可能给予外资以无条件的投资准入。东盟投资区在有关投资领域开放的规定中, 同样采取了允许成员国以敏感清单和暂时性清单作为例外的措施。笔者认为, 尽管敏感清单属于“否定清单”模式, 但从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准入现状来看, 各国都在积极修改本国外资法, 缩小禁止外资准入的范围是共同趋势,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投资准入规则中以各成员方列明产业敏感清单的做法可行。
3.2.2 有选择地开放——准入渐近式的要求
为避免对国内产业冲击过大, 各国都会谨慎研究本国投资领域开放所需要的时间和顺序, 以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各国的投资准入政策一般都是渐近式的, 包括准入时间上的渐近和准入行业范围的渐近。如日本在《资本移动自由化法典》中对产业部门进行分类, 将那些完全可以与国际投资者竞争的产业列为第一类自由化产业, 可以予以开放;将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力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的产业列为第二类自由化产业, 实行一定程度的保护;将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列为第三类自由化产业, 提供相应的保护;将不对外开放的部门列为非自由化产业[2]。发达国家在投资产业方面都是分步骤、分次序进行, 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除新加坡以外, 其他都为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东盟的新成员国其经济实力和投资体制与其他国家仍存在相当差距。所以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制定与之相协调的准入措施, 必须有选择地对外来投资进行引导, 以促使其流向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目标的投资领域。对于关系本国经济之本的“幼稚产业”, 发展中国家应暂缓投资自由化政策, 对其给予适当保护;对于急需外资流入的产业, 发展中国家则需要加快此领域的投资自由化进程。因此,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应该采用选择性开放的准入模式, 即东道国自主决定外资准入和设业的行业。
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缔约方之间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速度。区域内投资准入应充分考虑区域内欠发达国家的利益, 有必要的话可以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设立一个投资理事会, 专门
参考文献
[1]王贵国.国际投资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57) .
[2]游劝荣.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权益保障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7, (44) .
[3]呼书秀.中国与东盟发展相互投资的法律机制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57) .
[4]《东盟投资区框架协定》第7条第1款a项.
[5]《东盟投资区框架协定》第1条第2款.
中国-东盟投资协议 篇10
2010年1月1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全面启动, 双边投资活动渐入佳境。由于东盟各成员国国内政治基础、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存在较大差异, 各国对华投资开放程度及管制政策上亦有所不同, 中国投资者对东盟直接投资所面临的风险类型及减低、消除风险的方法也有所差别。
一海外直接投资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海外直接投资是指, 一国投资者为了获得长期投资收益, 直接将其资金、机器、设备、专有技术、专利商标等资本投入位于他国境内的企业, 并对该企业拥有控制权和经营管理权, 而进行的在国 (境) 外直接建立新企业 (公司) 、购买旧企业、合资或合营办企业等资本输出活动, 是国际货币资本及国际产业资本跨国流动的一种形式。海外直接投资区别于以商品交易为手段的国际货物贸易和以证券交易为手段的国际货币资本流动, 其法律特征表现为:
第一, 海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必须在国 (境) 外建立或收购工厂等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实现生产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劳力、管理、信息的跨国、跨地区流动。
第二, 海外直接投资主体必须具有“私人”性质, 即资金来源于海外的私人投资者, 按照国际惯例, 即使资金来源于某一国家的政府机构或者国有企业, 只要是直接投资, 一般也视为“外国私人资本”。国际投资者是指从事跨国投资经营活动的个人和组织, 包括按照东道国法律从事投资经营活动的外国自然人、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
第三, 海外直接投资既有资本的国际流动, 又有企业经营管理权的资本的国际转移, 海外投资者对实体 (企业或公司) 具有控制性。具体表现为:向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原材料、购买其产品以及派遣管理技术人才等。
第四, 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具有相互转化的特征。例如, 购买股票不能简单地区分为直接或间接投资, 要视投资目的是否涉及企业的经营权而定, 并且拥有多少股份才构成海外直接投资, 实践中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而依据国内法而定。 (1)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也具备上述四个特征, 但在中国“一国两制”的背景下, 改革开放过程中, 已习惯将来自港澳台地区的资本作为外资对待, 而对这三个地区的投资亦视为中国海外投资, 所以中国海外投资主体仅限于中国内地的投资者, 而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投资者。
二海外直接投资风险的概念和类型
Risk:“The chance of injury, damage, or loss;danger or hazard.Liability for injury, damage, or loss if it occurs
1. 商业风险
商业风险是指市场中各种经济因素的变化使国际投资出现收益下降、发生亏损等危险, 主要包括经营风险和外汇风险。经营风险包括经济萧条、进口限制、价格管制、市场管制等;外汇风险包括财会转换、交易结算、价值缩水等。
2. 非商业风险
非商业风险是指除商业风险之外的其他因素使国际投资受损等危险, 包括自然风险和政治风险, 前者如地震、飓风、水灾等;政治风险包括国有化、征收风险;政治暴乱;资本转移等风险。
三中国投资者直接投资东盟的政治风险分析及实践
政治风险是指在国际投资环境中, 由于东道国的政治、社会、法律等因素的变化而给外国投资者所造成的投资财产及其权益的损害或损失。这是发生在东道国境内的人为的结果, 而非外国投资者自身所能控制或避免的。
1. 战争或内乱风险
东道国国内发生战争、内乱、恐怖行动, 或与他国发生战争, 使外国投资者遭受重大财产损失, 以致企业或工厂无法继续正常或在短时期内恢复经营。根据国际法一般原则, 东道国对外国投资者的损失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 但并非承担绝对的、全部的赔偿责任, 通常按照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原则处理。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国内法对战争、内乱险未作具体规定, 但在两方的双边投资协定中没有回避这一问题。例如中泰协定的提法: (3) 缔约一方国民或公司在缔约另一方领土内投资, 因该缔约另一方领土内发生战争或其他武装冲突、全国紧急状态、叛乱或骚乱而遭受损失。中国与文莱协定中的提法为: (4) 战争、全国紧急状态、武装冲突、暴乱或其他类似事件。与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等东盟成员国的协定表述的意思相差无几, 都对此作了较详细的列举, 共同的关键词为“政治暴力”。中国与东盟国家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均规定, 对因战争等而遭受损失的外国投资者进行赔偿, 实行最惠国待遇。例如:中国与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协定中的提法为: (5) 缔约另一方予以恢复、赔偿、补偿或其他处理。与马来西亚、缅甸协定的提法一样都作了较为具体的列举。另一类则做了原则性的规定, 如中国与泰国协定中的提法为:该缔约另一方可能采取的有关援助。中国与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的协定提法与中泰协定类似。具体措施包括:恢复、赔偿、补偿和其他补救办法, 除中国与文莱之间的协定外, 其余几个双边协定都没有涉及补偿的标准问题, 中文协定中提出了“公平与充分的补偿”。
中国投资者向东盟的直接投资尚未发生过战乱风险的问题, 但此地区时而也会发生武装冲突、骚乱、恐怖活动等类似的情况, 对该风险预先作防范和规制是必要的。
2. 国有化、征收或类似措施风险
东道国基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对外商投资企业等资产实行国有化、征收措施, 导致外国投资者财产损失。国有化是国家通过法律或法令对某些原属私人所有的财产收归国有的措施, 其结果导致财产所有权主体发生变更, 即变企业的私有制为国家的公有制。征收是国家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 经过法定程序, 将私有财产归国家所有;而征用是私人财产使用权发生转移。
国际上对涉及外资国有化、征收征用风险存在较大的争议:一是国家是否有权对外资实行国有化和征收等类似措施?实施国有化是一国属地优越权的体现, 为各国普遍承认。但国际上亦公认国家实施国有化的权利不是没有限制的, 应以公共利益为目的, 并实施不歧视待遇。当然, 是否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应由实施国有化措施的国家来确定。而不歧视待遇是指国有化不是专门针对外国人或某一特定国籍的外国人所实施的。二是对外资实行国有化、征收措施后如何进行补偿?尤其在补偿的标准上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存在较尖锐的矛盾。一些发达国家主张, 对其财产被收归国有的外国人必须给予补偿, 否则国有化是“非法”的, 并且应是充分、有效和即时的补偿。 (6) 发展中国家认为这样的要求无异于剥夺了他们实施国有化的权利。发展中国家则否认补偿责任, 因为国有化是国家主权行为, 实施国没有义务必须补偿, 需要遵守的国际法原则仅在于给予本国与外国国民平等待遇, 因而同等情况下对本国国民不给予补偿, 对外国国民也无需补偿。近几十年来, 发展中国家主张适当或合理的补偿原则:给予外国投资者补偿, 这样的补偿是实施国有化的国家财政能力所能负担的, 并且经双方协商同意为投资者所接受的。
20世纪60年代, 东盟的一些国家发生过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 反映了当时极为不公平、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发展中国家的抗争。1987年东盟六国 (7) 签署的《保护和促进投资协议》规定了对外资实行国有化、征收的条件和标准。《协议》规定的条件:只有为了公共利益, 经过正当程序, 在不予歧视并给予充分补偿的基础上, 方可实行征收或国有化或其他类似措施。补偿的标准是充分的, 可以自由兑换货币自由转移, 金额应为财产被征收前的市场价格, 并且没有不合理的延迟支付。中国与东盟国家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尽管在措辞上有所不同, 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解决两方面的问题:第一, 国有化或征收的条件包括为了公共利益;依照法定程序;非歧视的措施以及给予适当和有效的补偿。第二, 补偿的标准采用“适当补偿”原则。
3. 资本转移风险
该风险又称外汇风险, 东道国因为发生国际收支困难, 因而实行外汇管制, 限制甚至禁止外国投资者将其投资资本、合法收益等转移到东道国境外。此外, 还包括企业歇业或资产出让后投资者应得的资产汇回本国或第三国时受到立法、行政或政治障碍所产生的风险。外国投资者进行海外投资是为了追求高额利益回报, 如其投资财产、合法收益不被东道国允许自由转移和自由兑换, 会造成投资者的财产损失。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输入国, 既要满足外国投资者的正当要求, 又要保障本国建设所需外汇资金。东道国如禁止投资者关于投资财产的汇回不符合保护合法财产权的规则, 也不利于良好投资环境的建设, 如可以随便允许投资者汇回又会影响东道国利用外资的初衷和国际收支平衡。因此, 东道国设定了外资汇回的前提条件, 如期限限制、限额限制及程序上的要求等, 但东道国一般不限制税后利润的自由汇出。
东盟六个创始国中, 一般不实行外汇管制制度。新加坡对往国外汇款没有限制。泰国对来自国外投资的原资本和利润收益, 在依法缴纳收入源泉税后可以汇出。马来西亚对外资的利润汇款不设限制。印度尼西亚对外汇交易原则上允许自由进行, 但须办理申报。菲律宾和文莱采取自由外汇政策。东盟四个新成员国 (8) 在一定范围内采取了外汇管制政策。缅甸的限制措施有:用当地货币换成美元汇出国外者, 1个月只允许1件, 而且不得超过1万美元。越南政府对实现政府计划有特殊重要作用的投资项目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项目等, 保证协助外商投资的外汇平衡。老挝和柬埔寨允许外资的本金和利润汇出境外, 不设限制。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十个双边投资协定对投资及其收益转移确定的原则为“自由转移”:第一, 资本转移的权利。外国投资者有权将其投资财产及其收益自由转移出东道国, 当然也有一些限制。第二, 转移的投资财产范围除了协议列举的款项, 还扩展至与投资相关的其他款项。第三, 转移的货币是可以兑换的。第四, 资本转移时所采用的汇率包括市场汇率、官方汇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行的汇率。第五, 转移的期限按约定实施, 不得无故迟延。第六, 实施非歧视待遇, 包括最惠国待遇。在资本转移问题上,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设立了明确的共同规则。 (9)
4. 东道国违约风险
东道国政府对外国投资者实行毁约或违约, 致使原协议、合同无法履行或无法继续履行, 造成外国投资者财产损失。“东道国的违约行为可包括东道国作为主权者的违约行为和作为一般商业伙伴的违约行为。” (10) 东道国作为主权者违约时, 由于其居于主导地位, 外国投资者一般处于不利地位, 因而东道国应在非歧视的基础上提供法律保护。东道国作为一般商业伙伴违约时, 与对方处于平等民事法律地位, 双方承担的义务责任是一致的。违约险是多边投资担保机构所首创的险种, 目前对政府违约险提供保险的国家还不多, 通常作为征用险项目下的一种特殊形式或其他特殊情况予以承保。
东盟国家相关外商投资法没有涉及东道国违约及与外来投资者就此发生纠纷如何处理的问题, 但有的国家主张可用东道国法律规定和允许的合同约定解决此类纠纷。○11根据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投资协定中的规定, 如发生东道国政府违约的情况, 外国投资者可选择:由当事人双方友好协商解决;提交东道国有管辖权的法院解决;提交双方共同组成的仲裁庭解决;提交解决投资争端中心进行调解或仲裁。
四降低或消除政治风险的对策建议
降低或消除政治风险需要有国内和国际的法律保障, 一是东道国投资法所提供的稳定的政策和法律保证;二是投资者母国提供的健全有效的海外投资保险等法律保证;三是东道国与投资者母国所签订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所提供的法律保证;四是东道国与投资者母国共同参与的国际投资条约所提供的法律保证。目前, 对于中国海外投资者和东盟各东道国来说, 无论是国内投资法律体系还是双边协定、国际条约的遵守与实践, 都存在缺陷与不足, 需要改进。
1. 建立与完善资本输出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海外投资保险是资本输出国对本国私人的海外投资在国外可能遇到的政治风险提供保证, 依据国内法所实施的一种保险制度。具体而言, 投资者与本国专门机构订立保险合同, 投资者支付保险费, 保险机构承担有关政治风险的保险责任。美国最先创立了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德国、法国、英国、日本也先后确立了该项制度以保障本国国民海外投资的合法利益。中国和多数东盟国家为发展中国家, 海外直接投资相对不发达, 相应的保险制度也不健全, 应向发达国家吸取有益的经验。
中国要抓住机遇, 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区扩大直接投资的规模, 调整产业结构, 保护中国海外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然而中国的境外投资立法严重滞后, 至今尚未建立专门的境外投资保险制度, 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2001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办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与海外投资保证, 但所发挥的作用有限, 范围相对狭窄, 并不能满足“走出去”战略的需求。所以必须要通过健全的法律机制尤其是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对中国海外投资者进行引导和扶持, 据此获得国家利益, 开拓更加广泛的国际市场, 增加外汇收入, 提高国家竞争地位。
2. 改进双边投资协定的践约效果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十个双边投资协定, 对战争内乱、国有化和征收、资本转移及东道国违约的风险均做出了约定。但仍有不足之处:
第一, 双边协定对风险设定的条件、处理的标准和方法存在较大差异, 未作统一。以战争、内乱险为例, 中泰协定与中文协定在赔偿标准上悬殊较大。中泰协定第五条 (三) 规定:“缔约一方国民或公司在缔约另一方领土内的投资, 因该缔约另一方领土内发生战争或其他武装冲突、全国紧急状态、叛乱或骚乱而遭受损失, 则在该缔约另一方可能采取的有关援助方面给予缔约一方国民或公司的待遇, 应不低于在相同情况下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或公司的待遇。”其中没有提到具体的补偿标准, 原则性的提法也很模糊, 中国与其他东盟成员国的双边协定也没有提及补偿标准。只有中文协定第五条以“损害或损失补偿”为标题确定了明确的和较高的补偿标准:“……应给予恢复或给予公平与充分的补偿……”。各个协定对风险的概念、适用条件、处理的措施和标准应以“求同存异”的原则来修改, 尤其在风险无可避免的发生投资者因此受损后的赔偿标准上保持一致。否则会造成对东盟直接投资在区域上发展不均衡, 不利于双向投资活动的促进, 限制了东盟各国利用中国投资带动本国、本地区经济的长足发展, 同时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也有所阻滞。
第二, 对东道国违约险的规定较模糊, 未作详细约定。中国海外投资者和东盟国家政府之间既是监管关系, 也是投资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 我们的直接投资能得到东道国政府的支持无异于降低了成本风险、项目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享有优惠政策;另一方面, 东道国政府的违约亦会造成中国海外投资者的相当损失, 若无相关规定, 损失即无法得到补偿。尽管协定约定如发生类似争议双方可通过仲裁、诉讼或提交解决投资争端中心进行调解或仲裁, 但对于东道国违约险的概念、违约责任的承担及补偿标准都没有提及。双边协定中不仅应对此详尽列举规定, 还应为投资者提供多种救济途径以保护海外投资者合法权益。
3. 充分利用国际性投资条约的保证作用
国际上重要的投资公约有两个:《关于解决国家和他国国民之间投资争端公约》○12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13。国际投资争议解决中心 (简称ICSID) ○14是根据《华盛顿公约》设立的, 由世界银行所属的专门处理国家与他国国民之间的投资争议的国际机构, ○15旨在为外国投资者与东道国政府之间的投资争端解决提供国际途径, 即在东道国国内司法程序之外, 另设国际调解和国际仲裁程序。多边投资担保机构 (简称MIGA) 是根据《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于1988年成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属于世界银行集团的成员, 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 它是最大的多边投资保险实体, 填补了各国国家和私营保险机构在承保能力和担保范围的空白。中国投资者流向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 可向MIGA投保, 不仅为海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的政治风险提供了一种国际保障机制, 也有利于东道国和投资者之间的投资争端的非政治性解决, 中国投资者应充分重视国际性投资条约保障海外投资安全的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中国投资者“走出去”的规模与数量将日益庞大。只有熟悉东道国对海外投资者的相关政策和法律, 立足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基础上, 以尽快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为依托, 中国投资者才能放心投资东盟, 促进双边投资增长。
参考文献
[1]曹云华.东南亚国家联盟:结构、运作与对外关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2]唐文琳、范祚军、马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国经济政策协调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6
[3]梁咏.中国投资者海外投资法律保障与风险防范[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4]赵相林.国际私法 (第三版)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1
[5]冯力、孙健.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意义、问题及对策思考[J].东南亚之窗, 2009 (1)
[6]张智勇.解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11 (1)
[7]廖增金、洪英利.浅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之约束力及执行力[J].中国商界, 2010 (2)
中国-东盟投资协议 篇11
2010年10月29日,第十三次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在越南河内举行。会议期间,商务部陈德铭部长与东盟各国经贸部长共同签署了《(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第二议定书》。
议定书签署实施后,双方企业将更方便地使用自贸区优惠关税政策,从自贸区中得到更多利益。同时,议定书中关于允许使用第三方发票的规定也使中国-东盟自贸区能够惠及香港等周边地区和国家,促进跨国产业链的稳定和发展,推进本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金边宣言》签署促柬越老三角地区发展
第六届柬老越政府首脑会议近日在柬埔寨举行。柬埔寨首相洪森、老挝总理波松和越南总理阮晋勇出席会议并一致表示,将继续全面加强三国友好合作关系,应对挑战,谋求共同发展。会上,三国领导人联合签署并发表了《金边宣言》,柬老越三国将加快在三角区实施双边和多边协议,同时继续加强在经贸投资、能源开发、交通设施建设、观光旅游、农业、银行、人力资源以及共同打击跨国犯罪等领域的合作。洪森在会上建议成立柬越老三角地区发展基金,以求获得更多合作伙伴(日本已承诺提供2千万美元的援助)的财政援助,帮助该地区更快地发展经济。
印尼成为中国在亚洲投资最多国家之一
中国驻印尼大使章启月日前在“深化中印尼合作,共创友好双赢”研讨会上透露,2010年前三季,中国对印尼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25.5%。目前,印尼已成为中国在亚洲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章启月指出,近年来,特别是自2005年中印尼戰略伙伴关系建立以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全面发展,经贸合作尤为突出。从贸易的角度看,根据中方统计,自2001年以来,中印尼双边贸易年均增速超过20%。2010年前10个月,两国贸易额达337.5亿美元,同比增长53.7%。预计2011年全年有望达到400亿美元,从而创新的记录。
章大使从投资的角度分析说,中国对印尼投资保持快速上升势头。2009年,中国对印尼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比2008年增长62.3%,2010年前三季,中国对印尼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25.5%。
泰国呼吁促进大湄公河次区域贸易便利化
泰国总理阿披实近日呼吁大湄公河次区域领导人加强合作,消除非关税壁垒,通过地区机制促进贸易便利化。
阿披实在出席第四届伊洛瓦底江、湄南河及湄公河经济合作战略领导人会议时重申泰国对这一机构的承诺。他表示,这一机构对泰国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合作框架,应成为指导地区合作的方针。他建议机构成员考虑消减并最终消除影响地区贸易和投资的非关税壁垒,在成员国边境地区建立工业联合体和合作生产基地,促进成员国工农业的进一步合作。他还呼吁成员国重视环境问题,把这一问题列入机构发展目标,联合应对洪水等自然灾害威胁。
阿披实宣布,为促进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泰国同意向这一项目拨款40亿泰铢(1美元约合29.5泰铢),并与次区域其他国家合作开发建设铁路。此外,为促进其区域成员人力资源开发,泰国将向其他成员提供200个奖学金名额。
新加坡交易所:推出中国企业美国存托凭证交易
近日,新加坡交易所同纳斯达克OMX集团合作,推出19家中国大型企业的美国存托凭证交易板块,成为亚洲第一家有美国存托凭证交易的证券交易所。亚洲投资者将可首次在亚洲交易时间内交易美国存托凭证。
新交所强调,美国预托证券在新交所挂牌交易,将使客户能够对有关中国大型企业的消息与信息做出快速反应。中国企业历来是新加坡交易所积极争取到新挂牌上市的对象。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石油等19家中国企业率先在新加坡交易所交易。截至2010年5月底,在新交所上市的中国企业已达1 54家,在新交所上市的303家海外企业中,总数占了50%以上。
东南亚最大水力发电站开发谅解备忘录签署
由南方电网、三峡总公司、中水集团组成的三方代表近日在缅甸首都内比都与缅甸电力一部签署了孟东水电站项目开发谅解备忘录。
谅解备忘录明确中国、泰国、缅甸三方共同开发孟东水电站,其中中方是项目控股方,占56%的股权。在南方电网、三峡总公司、和中水集团组成的三方联合体中,南方电网将发挥电网投资运营的优势。通过参与项目开发促进中、缅、泰、老联网,南方电网将有机会在次区域联网的局部布局中掌握战略上的主动。根据谅解备忘录的要求,中方将在未来的30个月内牵头完成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中、缅、泰三方均高度重视孟东项目。孟东水电站规划装机容量630-700万千瓦,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同时,由于电站位处中、缅、泰、老四国交界地区,该电站将在未来次区域互联电网中起枢纽作用。
老挝政府出台大力推动经济特区建设政策
近日,老挝国会通过关于《在老挝特别经济区和专门经济区》的政府令,并为此专门成立国家管理特别经济区和专门经济区委员会。该委员会由老挝政府常务副总理宋沙瓦·凌沙瓦任担任主任,计划投资部部长、工贸部部长及公共工程运输部部长为副主任,以加大引进外资、推动经济特区建设力度。
老挝现有3个经济特区,按老挝政府“七五”规划,将于2015年建成10个经济特区,即分别在万象市、甘蒙省、川圹省、华潘省、占巴色省及沙耶武里省建立经济特区。
第三届东亚商务论坛召开
为积极促进中日韩和东盟十国商务往来和激发新商机,继续深入探讨新问题、新情况、拓展新的发展方向,由中国贸促会主办,中国一东盟商务理事会申方秘书处承办的第三届东亚商务论坛于2010年12月8日在北京召开。
目前,在东亚经济合作中呈现出中国一东盟自贸区、日本一东盟自贸区、韩国一东盟自贸区这三大自贸区竞相发展的格局。中日韩已将东亚共同体建设确定为今后三国推动实现的目标。如何通过增进合作来共创繁荣已成为东亚各国家政府、商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第三届东亚商务论坛正是在此背景下召开。
中国一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秘书处已成功承办了两届该论坛,与会者普遍好评,在促进东亚商务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三届东亚商务论坛是紧随第十三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第十三次中国与东盟领导入会议、第五届东亚峰会等重要会议之后及时召开的会议,体现了东亚各国商界积极合作的愿望和行动。第三届东亚商务论坛主题是“东亚合作、共创繁荣”。
来自中日韩和东盟十国的有关政府部门领导人、商界领袖、企业家代表、知名专家,以及新闻媒体记者齐聚一堂,就东亚区域内投资和贸易合作深入探讨。
东盟有望成为人民币国际化首站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贸联系紧密,完善跨境结算将使人民币成为中国与东南亚贸易与投资便利化的重要载体,而不断放大的贸易与投资将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在东南亚的地位,加快其国际化进程。分析人士认为,鉴于中国对东盟地区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东盟国家最有可能成为人民币“走出去”的第一站。
据了解,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推出,极大地推动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截至2010年9月,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出现大幅增长,银行共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1971亿元。自试点扩大以来,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在8月和9月的月度增量都远高于300亿元。
在东盟部分国家,如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央行和货币当局已经将人民币列为官方储备货币,而且我国近年来与东盟多个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增加了人民币的国际使用量以及覆盖面,为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了资金支持,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中国跨境贸易最早采用人民币结算也是东盟国家开始。目前,缅甸、老挝、越南等东盟国家是仅次于港澳台的人民币流动活跃地区。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签署了6份总额为635亿美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以来,为了共同抵御金融危机,亚洲各国央行建立本币互换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的货币管理当局签署了总额为3300亿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贸易。支持直接双边贸易及直接投资。
2009年12月,中国与东盟共同参与设立总规模为12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提升了本地区解决流动性与国际收支问题的能力。同时,稳步提高对外市场机构层次,鼓励东盟金融机构来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和开展金融业务,建立中国一东盟投资合作基金,首次募资10亿美元,向东盟国家提供的150亿美元信贷中的优惠行贷款额度增加到67亿美元。
同时,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与发展无疑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国承诺在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成后逐步开放资本项目,加强人民币弹性,并加快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东盟地区作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重要试点地区,将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此外,双边的巨额贸易量为我国开展对东盟地区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提供了很大支持。中国与东盟贸易联系紧密,东盟也成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2010年前三季度,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2113.1亿美元,同比增长43.7%,超出同期中国进出口增幅19个百分点。
中国-东盟投资协议 篇12
关键词:CAFTA,中国-东盟,相互投资
经过6年建设,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CAFTA) 贸易自由化程度明显提升, 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已在2007年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如果说贸易合作是CAFTA建设的“先导”, 则投资合作就是CAFTA向深层次发展的“助推器”。事实上, 在《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 相互投资被列入深化中国与东盟五大重点合作的领域之一, 并制定了“为中国-东盟投资领域的自由化建立一个自由、便利、透明并具有竞争力的投资机制”的发展目标。因此, 当前CAFTA建设的重点就在于推动相互之间的直接投资。
一、2002年以前的中国-东盟相互投资回顾
由于特殊的地缘优势、文化优势, 中国和东盟相互之间的投资 (特别是东盟国家对中国的投资) 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实施, 到2002年CAFTA正式启动建设前, 双方的相互投资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 以东盟对华投资为主导, 中国对东盟投资规模较小
东盟国家对华直接投资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但是大规模的对华直接投资则是在 1992年之后。据统计, 1992年之后东盟国家一年的对华投资额就超过了1979-1991年的投资额总和。1983年东盟国家对华直接投资只有530万美元, 1993年就达到了10.1亿美元, 10年间增长了近200倍。1994-1998年间继续快速增长, 1998年东南亚国家对华直接投资达到了迄今为止的最高纪录42.2亿美元。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 1999-2000年东盟国家对华投资出现负增长, 1999 年实际投资金额大幅下降, 比 1998 年下降了22%, 2000年再下降4.4%。但随着东盟国家经济从危机中逐渐恢复, 2001年的对华直接投资又开始上升, 实际投资额为29.84亿美元, 比2000年增长4.9%。
反观同期中国对东盟国家的投资则难如人意。截至2001年底, 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直接投资共740项, 总投资10.91亿美元, 其中中方投资6.55亿美元。从中国对东盟年度新增直接投资来看, 占东盟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非常小, 而且无明显快速增长趋势, 除1998年达到近3亿美元外, 其他年份投资额基本上在1亿美元左右徘徊。
(二) 东盟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 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也较为集中
东盟对华投资国主要集中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 (其中新加坡对华投资一直位居东盟各国之首) , 其他五国在华投资所占比重很小。截至2001年, 东盟对华直接投资几乎全部 (99.1%) 来源于新、马、泰、菲、印尼五个国家, 仅新加坡一国就占了72.7%。在东盟国家对华投资过程中, 华商一直是最重要的投资主体。据不完全统计, 东盟国家对华投资中约有80%的资本来自于当地华人企业, 而在1997年前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8%。我国企业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泰国、印尼、柬埔寨、新加坡和越南五国, 占投资总额的85%, 其余五国只占到了投资总额的15%。就投资主体看, 主要是中小型民营企业。
(三) 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 且中小型项目居多
从东盟国家对华投资看, 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投资项目多为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 产品多为出口。从投资额看, 以中小型项目居多, 投资额在3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占全部在华投资的70%。中国在东盟国家的投资主要也是加工、装配和生产性的中小型项目, 单项投资金额平均在100万美元左右。
综观2002年以前的中国-东盟相互投资 (特别是中国对东盟国家的投资) , 从总量、结构和单个项目看均处于较低的水平, 双方的投资占各自利用外资总量的比例都比较低。这种局面显然不利于区内产业规模经济效应的产生, 也不利于产业集聚, 阻碍了CAFTA的整体福利水平提升。
二、2002年启动CAFTA建设以来中国-东盟相互投资的新发展及其因素分析
(一) 2002年以来中国-东盟相互投资的新发展
从2002年开始, 伴随着CAFTA建设正式启动, 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往来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良好态势。2007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 000亿美元, 比预计时间提前3年。在贸易扩张的同时, 5年来中国-东盟的相互投资也呈稳步增长态势, 其中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增速加快。
1.投资规模稳步上升, 中国对东盟投资增速加快。
从东盟对华投资看, 除2003年投资额为29.3亿美元外, 其余年份的新增投资额均在30亿美元以上, 总体上呈现出稳步上升的势头;从中国对东盟投资看, 尽管绝对额仍然偏低, 但投资增速已明显加快。以2003年为例, 当年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的投资项目就从740个猛增到857个, 总投资额从6.55亿美元增加到9.4亿美元;同期, 中国对东盟的投资额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也从7.7%提升到8.25%。从国别看, 以2005年中国企业对越南投资为例, 当年1-8月中国新增对越直接投资 28项, 协议金额 8 246万美元, 超过 2004年全年对越直接投资总额 (8 017万美元) 。
2.投资领域不断拓展。
从中国企业对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看, 目前己涉及能源开发、金融、建筑、化工、织、电气、矿业、医药和运输等行业, 投资领域非常广泛。与此同时, 东盟也有许多大中型企业在中国投资, 在农业技术、矿产开采、化工机电、旅游设施、金融服务等行业独资或与中国企业合资。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东盟秘书处、东盟外国直接投资数据库
(二) 2002-2006年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发展的主要因素
综合2002-2006年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态势分析, 以下因素的促进效应较为明显:
1.《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与实施。一方面为相互投资提供了制度框架, 另一方面则为相互投资创造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2.贸易合作快速发展, 增强了双方的投资互信。来自中国-东盟理事会的消息显示, 2007年双边贸易额已达2 025.5亿美元, 提前三年实现了贸易额突破2 000亿美元大关的目标。中国与东盟已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迅速增长的双边贸易增进了双方的互信与合作, 为双方企业相互投资对方市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中国和东盟经济实力的提升为相互投资扩张提供了动力源。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使之一举成为新兴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国, 从而为扩大向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创造了条件。
三、在CAFTA框架下推动中国-东盟相互投资加速发展
(一) 完善CAFTA投资协定, 为中国-东盟相互投资提供制度保障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在投资合作方面的目标和宗旨在于建立一个自由、便利、透明和具有竞争力的投资机制, 切实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投资。为此, 协议各缔约方同意采取以下行动: (1) 通过谈判以逐步实现投资机制的自由化; (2) 加强投资领域的合作, 给区域内的跨国投资提供便利, 并提高投资规章和法规的透明度; (3) 提供投资保护, 包括实现投资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这些内容的实施, 将简化投资的程序和降低投资的壁垒, 改善投资环境, 推动投资自由化进程。
但是就目前而言尚需将这些相当笼统的承诺加以完善, 使之具体化以增强其实效性。在比较研究相关国际投资协定并结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身特点的基础上, 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完善CAFTA投资协定: (1) 市场准入:主要涉及产业开放范围及其相关安排; (2) 投资待遇; (3) 透明度规定; (4) 成员间投资的限制条件及相关要求的界定; (5) 成员间投资的争端解决机制设定; (6) 投资保护。
(二) 搭建合作平台, 促进相互投资
1.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投资推介功能。
投资促进推介活动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 东盟十国均已在博览会期间举办多场重要的投资促进活动, 来自中国广东、浙江、江苏、湖北、湖南、广西等省区的企业也纷纷举办投资促进活动, 吸引东盟投资者。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推动下,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双向投资活动迅速升温。今后应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博览会特殊的11国联办机制, 紧密结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发展进程, 将区内各国、各地的投资环境和政策宣传作为投资推介活动的重点, 尽可能实现投资信息的经常性更新和共享, 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有益的投资决策信息。
2.合力打造湄公河次区域和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平台。
由于特殊的区位优势, 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泛北部湾经济区合作是扩大中国-东盟相互投资的天然平台。 (1) 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 (GREAT MEKONG SUBREGION COOPERATION, 简称GMS) 规划始于1992年, 合作范围包括沿湄公河流域, 即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5国和中国云南省等地区。涉及7个合作领域:交通、能源、电讯、环境、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以及贸易与投资。截止到2005年, 六个成员国在交通、能源、电信、环境、人力资源开发、投资、贸易、旅游、农业等领域实施了119个合作项目, 总投资额约53亿美元。 (2) 泛北部湾经济区合作:其主旨是通过中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文莱等国家的港口、物流合作, 促进相互投资, 大力发展临海工业, 促进泛北部湾地区成为太平洋西岸一个新增长极。2007年, 中国和环北部湾东盟国家进一步明确了“港口合作与发展”的投资主题。各国都表现出加强交通, 特别是港口建设项目合作的迫切愿望。从环北部湾东盟国家情况看, 港口“扩容”已成为当前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投资之一, 如越南胡志明市计划投资2.2亿美元扩建4个码头, 中国广西也在不断加快与泛北部湾东盟国家的港口建设合作, 2007年已开工新建大型深水码头项目15个, 泊位37个, 总投资99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网站相关资料整理。
3.积极筹建和完善各类投资产业园区, 打造相互投资的良好载体。
如果说次区域合作是CAFTA框架下中国-东盟相互投资的有效平台, 那么投资产业园区则是相互投资的最终载体, 直接影响到投资效率。早在2003年底, 为支撑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投资合作, 中国已在广西南宁市建立中国-东盟经济园区。据统计, 从2004年第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至今, 入驻中国-东盟经济园区的企业已经达到118家, 合同投资总额近77亿元人民币, 其中已开工、在建项目80个, 竣工、投产项目38个。目前, 已有泰国、印尼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以及北京、上海、广东、江西等国内外企业入园, 园区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 项目涉及电子、生物制药、机械制造、高级纸业、彩印包装、农副产品加工、塑料、板材加工、现代农业等领域。
另外, 2004年开工建设的广西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也已经成为中国和东盟投资者投资的重要载体。目前, 签订合同落户园区的生产性项目26个, 投资总额23.3亿多元;已签订投资意向书的项目18个, 投资总额76亿多元。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2007年底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的苏州工业园区海外投资有限公司在老挝合资建设万象特殊经济区项目, 则标志着产业园区作为中国-东盟相互投资重要载体的新发展。在国家开发银行的融资支持下, 苏州工业园区牵头负责建设老挝2009年东南亚运动会场馆, 并开发万象市周边10平方公里土地。此外, 中国还将在东盟国家建立若干个经济贸易合作区, 推动中国企业走向东南亚。
参考文献
[1]张二震, 马野青, 方勇.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中国的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2]唐礼智.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对外直接投资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3.
[3]宫占奎, 李文韬.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框架比较研究[J].南开学报, 2004 (1) .
[4]李皖南.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投资效应分析[J].当代亚太, 2004 (9) .
[5]刘力.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新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