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贸易

2024-11-27

中国—东盟贸易(精选12篇)

中国—东盟贸易 篇1

摘要:中国和东盟作为世界上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 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双方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 气候的相似、经济发展阶段的相同造成双方在出口产品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东盟国家一直把中国视为其最有威胁的竞争对手之一。研究双方贸易结构的竞争与互补的态势, 展望未来趋势, 对我们制定正确的外贸政策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东盟,显示性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指数,出口相似性指数

一、中国与东盟贸易现状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贸易呈强劲增长态势,由于我国与东盟在自然禀赋、生产传统、技术水平和地理位置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以及各国都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在东亚产业转移过程中都选择了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出口产业,这种相似的主导出口产业导致了中国和东盟各成员的出口竞争也逐渐呈现出来。

在东盟五国主要的出口产品中,新加坡的主要出口产品是机电产品,占了其出口总值的63.0%,其次分别是机电产品、矿产品、化工产品、光学等仪器设备、塑料制品;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产品出口也与此类似。中国和东盟各国的主要出口产品都是机电产品,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三个国家的机电产品出口占其国家总出口的比例最大;虽然中国和东盟国家都是纺织品的出口大国,但纺织品在中国的出口中占到20%多, 而其他东盟国家比重最大的印度尼西亚也不过12.1%, 这说明中国和其他东盟国家相比,仍然是纺织品的出口大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仍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二、贸易互补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各国利用资源、技术或规模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采取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贸易满足多样化需求就可以为该国带来福利。中国和东盟成员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在相互贸易中就可以实现贸易互补。

选取东盟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五国作为研究样本,我们发现,中国出口与东盟五国进口的贸易互补指数在呈下降趋势,说明中国出口与东盟国家进口的贸易互补性在不断发展的相互贸易中有所减弱。中国在与东盟国家的相互贸易中面临着出口的压力。而中国进口与东盟国家出口的贸易互补指数在呈上升趋势,说明中国进口与东盟国家出口的贸易互补性在不断发展的相互贸易中不断增强。中国在进口方面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关系显现出比较大的依存关系。

这样的数据变化说明,我国在与东盟的相互贸易中,我国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减少,在双方贸易中,我国对东盟的出口面临压力,而从东盟进口则表现出依赖加强的趋势。

三、贸易竞争

在比较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国家的贸易竞争时, 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制造品出口市场的优势呈总体下降趋势,同时在农业原料出口市场上,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出口竞争中总体处于不利的劣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农产品贸易是双方贸易的重要部分,这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形成冲击。

四、应对措施与策略

(一)进口策略

在进口战略中,应尽可能使进口来源地多元化,避免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对于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规避国际市场的风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以石油进口为例,中国的石油进口大部分来自于中东和非洲。预计未来几年内从中东及非洲地区进口石油的比例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然而,中东和非洲地区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武装冲突连绵不断,恐怖事件频繁发生,这些都是影响我国石油进口的不稳定因素。目前我国正积极地开拓新的石油进口渠道,以减少对中东和非洲石油进口的依赖,而东盟国家与我国地理位置邻近,又有着十分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各种能源,在我国能源供应多元化的战略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出口策略

为了促进双边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企业应该大力改善出口产品的结构,加强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实现产品进一步的差异化和多样化,从而在扩大产业内贸易规模的同时避免产品同质造成的竞争,达到双赢。以农产品的双边贸易为例,我国在今后应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蔬菜、畜产品、水产品及特色产品等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产业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我国同东盟国家之间不同的比较优势和互补性,促进双边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与东盟国家间的国际分工和合作

充分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 合理配置地区内的资源, 避免恶性竞争, 是我们今后同东盟合作的工作重点。只有通过进一步的协议分工发挥各自所长, 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 才能促进区域内双边贸易更紧密的结合。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恰恰有利于区域内资源的整合。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 通过各国之间的协调机制, 可以在区域内建立良好的协作分工体系, 进行产业间的横向协作与产业链上的纵向合作, 充分发挥各国的优势, 实现有序竞争, 共同打开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潘青友, 中国与东盟贸易竞争和贸易互补分析, 国际贸易问题, 2007年第7期

[2]、邹春萌, 中国-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竞争力, 东南亚纵横, 2008年第8期

[3]、吴艳, 中国与东盟国家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分析,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

[4]、今年一季度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总值表, 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

[5]、李黎明, 论中国和东盟的能源贸易与合作, 时代经贸, 2008年8月

中国—东盟贸易 篇2

来源:新华网

2010年10月19日19:45 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 打印

大中小

东盟博览会向世界传递坚决反对贸易投资保护积极信号

新华网南宁10月19日电(记者 王丽丽 刘晓莉 熊红明)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19日在广西南宁开幕。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时刻,中国与东盟再次向世界传递双方愿意继续坚持贸易投资自由化方向、坚决反对贸易投资保护的积极信号。

分析人士认为,这不但能提振中国与东盟应对危机的信心,也将对世界经济复苏产生积极影响。

2010年1月1日,酝酿已久、筹建10年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中国与东盟之间7000多种商品实现“零关税”。

作为自贸区建成后的首届博览会,中国和东盟10国政府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将集中展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降税商品,促进双边贸易发展。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商务与投资峰会的开幕式上说,今年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实施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东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再获丰收的一年。今年1-9月双方贸易额达2113亿美元,同比增长44%,双方社会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广泛而活跃,在重大国际和地区密切沟通和协调。充满生机和活力中国东盟睦邻友好合作,为我们各自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众多商机,也为亚洲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和保持总体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贸区的建成,令海内外客商的参展热情高涨,博览会展位供不应求。来自海内外的2000多个企业踊跃参展,实际使用展位4600个,其中东盟客商使用展位1178个,印尼、老挝、泰国、越南、缅甸、马来西亚等6个国家独立包馆参展。印尼客商黄锦禾今年已是第四次参加博览会,他带来的参展商品包括咖啡和中药饮品。他说:“自贸区的建成对我们来说是个好消息,货物流通更加方便。今年我已经在南宁注册成立了商贸公司,直接在当地销售产品。”

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环球业务部助理秘书长张采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东盟自贸区是新加坡参与的最大的一个自贸区,无论是面积还是市场,潜能都非常大。东盟和中国,这两个经济体,如果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话,会把亚洲的经济推动得更快,对世界也是一个积极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和东盟地区经济率先复苏,一个互惠互利的自贸区在其中功不可没。

2009年,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仍达2130亿美元,降幅明显低于同期中国对全球贸易的下降水平。今年上半年,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55%,超出同期中国进出口增幅11个百分点。

中国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陆建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东盟自贸区不是一个简单的、纯粹的“南南型自贸区”,中国和东盟经济互补性比较强,尤其在产业方面合作潜力巨大。

自贸区的建成不仅为中国、东盟提供了发展新机遇,也吸引了区域以外的参展客商。法国工商界和地方政府派出3个采购团组参加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日本、韩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均有企业向博览会提出参展申请,预订展位数明显多于去年。联合国采购说明会业则首次亮相博览会。

为期6天的博览会上,切实促进贸易投资将成为各方焦点。本届博览会首次设立“服务贸易”专题,专题紧扣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将围绕金融服务、物流服务和文化教育服务3个重点领域,集中展示企业的形象与服务内容。

在众多的研讨和推介会上,以自贸区和中国-东盟合作为主题的会议共16场,占全部推介活动的三分之一,而且会议的内容由一般性的商机探讨,转向双向投资的务实接触,深受参展各方欢迎。

东盟博览局秘书处的官员表示,希望通过这些新举措,把自贸区一系列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政策传导给企业,促进互利共赢。努力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创造一个自由、便利、透明以及公平的投资环境。

浅谈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 篇3

关键词:中国;东盟;贸易;经济

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和东盟合作历程中历史性的一步。它充分反映了双方领导人加强睦邻友好关系的良好愿望,也体现了中国和东盟之间不断加强的经济联系,因此,有必要制定与东盟贸易发展战略。

一、发展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影响

(一)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中国西南省区同东盟国家地理位置相邻,东盟国家是这些省区的主要出口市场,其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互补性更强,通过东盟在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加强经济合作,将大大促进这些省区的出口,有力地配合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以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区域内双边贸易具有互补性,中国将从东盟进口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以及资源型工业加工品;而向东盟出口加工食品,以及钢铁机械、运输产品和电子产品(成品)。这种贸易调整体现了成员国间生产的比较优势,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东盟在中国的亚太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因而促进与东盟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深化双方的合作,是中国营造良好周边环境的外交的重要部分。为中国营造良好的区域政治环境,提升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使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和安全事务中具有更大的发言权。中国与东盟将政治安全也作为自贸区协议的重要内容纳入,通过启动自贸区,与东盟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能为中国营造良好的区域政治环境,提高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

(三)促进东盟对华投资的发展

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所带来的投资刺激效应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吸引外资的增加。自贸区的启动将给中国企业带来一个更加便利广阔的区域性市场,还可以享受到区内的关税优惠政策,并规避发达国家专门针对中国设置的部分贸易壁垒。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通过外贸和投资的增长以及内需的扩大所导致的乘数效应,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通过关税的降低,可以增进国内竞争,并促进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二、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前景

(一)促进双方贸易增长

随着入世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加快,特别是中国的制造业将会有快速发展,将带动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的增加。因而从东盟进口资源性初级产品以及电子电器等机电产品的零部件及半成品将会进一步增多。与此同时,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也将保持持续的增长势头。这种增长一方面来自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另一方面来自对东盟具有潜在优势的产品。尽管目前东盟和中国都不是对方投资的主要市场,但随着各国一系列促进外国投资的政策的出台,相互投资将会增多。

(二)加宽经济领域的合作

双方的经济合作将进入一个全面深化发展的新阶段,服务贸易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投资合作方式将更加多元化。随着“清迈协议”的实施和“电子东盟”的启动,中国与东盟在金融、保险与电信领域的合作将更大规模地展开。基础设施的合作步伐也将加快,同时将带动相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农业、环境保护、能源、知识产权及企业之间,特别是中小企业等方面的合作也将启动。

三、发展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策略

(一)增强产业竞争力

针对相关行业在自贸区启动后面临的竞争问题,我们一方面应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培育其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则应在同东盟协商的基础上,建立产业协作体系,根据区域内的产业发展现状和区域产业合理布局原则,加强中国与东盟在第一、二产业的协作,在更大范围优化双方之间的生产要素及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产业与经济融合,提高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性国际竞争能力。

(二)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

中国和东盟各国不仅要注重双边贸易的发展,更应注重更对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相对于大部分东盟国家,中国拥有比较雄厚的科技与开发能力,成熟的产业技术,完全有能力帮助东盟一些落后的国家,合作空间很大。因此,中国应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帮助这些国家在农业、工业、能源、交通、通讯和科技方面进行开发。同时,中国还应鼓励国内更多有实力的企业走向东盟,利用国外丰富的资源和地理优势,降低成本,发展规模经济,增强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

(三)促进区域金融合作

在金融建设方面,坚持平等协商方式和循序渐进的策略。由于中国与东盟各国在金融实践和金融业务开展上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双方应不断地进行沟通与对话,以消除彼此的分歧。特别是对于新东盟四国,由于它们的金融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因此,自贸区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以帮助它们在预定的时间内达到自贸区的建设要求。这就需要自贸区的金融发展应立足于区域内各国发展不平衡,经济条件差异过大的事实,采取分层次逐步推进的策略。

四、小结

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和东盟的经济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自贸区的建立将扩大双方贸易与合作的规模,提高本地区的整体竞争力,使中国与东盟更好地分享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益,从而开创发展中国家双赢合作的新典范,在促进贸易往来的同时,也要对经济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进行贸易往来。

参考文献:

1.王文创,苑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竞争与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3).

2.李宣达.中国与东盟贸易与投资发展状况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2).

3.许宁宁.中国与东盟相互开放市场后[J].进出口经理人,2009(10).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经贸系)

中国与东盟贸易结构分析 篇4

一、中国-东盟贸易发展特点

1、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速低于进口增速, 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逐步扩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都是中方顺差。自1993年起, 中国对东盟贸易出现逆差 (除了1995年和1997年中国有微量的顺差外) 。自此以后, 由于中国从东盟的进口增长速度大多高于对东盟的出口增长速度, 双边贸易中中方的贸易逆差逐年扩大。2000年, 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达48亿美元, 东盟成为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主要地区之一。2004年, 中国对东盟贸易逆差达到峰值200亿美元, 东盟成为中国第4大逆差来源地。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是中国与东盟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 2004年中国与三国的贸易逆差分别为100.8亿美元、57.4亿美元和47.9亿美元。

2、东盟对中国的供给角色重于需求角色, 中国进口提升空间大于出口空间。

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在双方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尽管还不是很高, 但却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双方已经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据海关统计,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在1990年为6.1%, 2008年已上升至9.0%。据东盟方统计, 1993年, 东盟与中国贸易额占东盟对外贸易总额的2.1%, 这一比重2001年上升至6.6%。除此之外, 1990年至2008年期间, 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基本上在5.82%-7.99%之间窄幅波动, 而进口比重却由5.75%持续上升至10.33% (1992年、1999年、2001年、2004、2006和2008年分别比上年略微下降) 。同时, 2008年中国对东盟的进口依存度为2.70%, 高于2.64%的出口依存度, 而1990年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依存度 (1.12%) 高于进口依存度 (0.87%) 。

3、中国与东盟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并在制造业形成了水平分工格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 中国对东盟出口的主要是农副产品和轻纺产品, 从东盟进口的主要是原料性商品。近年来, 中国对东盟出口的机电产品逐年扩大, 2004年中国对东盟国家出口的机电产品达236亿美元, 同比增长42%, 占中国对东盟出口的55%。对东盟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也同步增长, 2004年, 对东盟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达131亿美元, 同比增长52%, 占对东盟出口总额的31%。与此同时, 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也大幅增长, 2004年, 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达368亿美元, 同比增长37%, 占自东盟进口总额的58%;从东盟进口高新技术产品305亿美元, 同比增长37%, 占自东盟进口总额的48%。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中的主要商品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的转变,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长, 并且在机电设备、精密和光学仪器等行业已基本形成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要特征的水平分工格局。

4、中国与东盟之间经贸关系越来越密切, 双边贸易增速快于总体贸易增速。

从贸易份额看, 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0年的6.1%上升到2004年的9.2%, 同时中国对东盟的贸易依存度也由1.99%提高到6.40%, 表明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另外, 从贸易结合度2看, 中国与东盟10国的贸易关系也较为紧密。1990年至2000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合度基本上在1以上, 虽然1993年、1994年和1996年的指标低于1, 但也在0.9以上, 接近于1。整体而言, 2000年双方的贸易结合度为1.27, 超过1;若以具体的国家来分析, 除了马来西亚和文莱外, 中国与其他东盟国家的贸易结合度均大于1。据海关统计, 1990至2004年间, 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年均增长21.8%, 比同期中国整体对外贸易的年均增长率 (17.9%) 近4个百分点。根据东盟方统计, 1993至2001年间, 东盟与中国贸易额年均增长22.69%, 比同期东盟整体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 (6.05%) 快16.19个百分点。但是, 至今为止, 相互之间的贸易依存度还比较小, 相互之间并非是主要贸易伙伴, 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仍是两者的主要贸易伙伴。

二、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分析

1、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

20世纪90年代早期, 东盟出口中国数量最多的5大类产品, 依次是石油和燃料 (占32.3%) , 木材 (占22.6%) , 菜油和油脂 (占8.4%) 、计算机/机械 (占6.4%) 和电气设备 (占6.0%) , 占对我国出口总量的75.7%。2008年, 次序和比重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电气设备和计算机/机械所占的比重分别提高到26.0%和16.3%, 两项总计比重达到42.3%, 大大高于1993年12.4%的比重, 表明东盟对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高附加值程度有所提高;其次是石油和燃料 (占14.4%) 、橡胶储藏制品 (占7.2%) 、菜油和油脂 (占6.8%) , 占对我国总出口量的70.7%, 表明东盟对中国的产品出口结构正在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再从东盟由我国的进口贸易来看, 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1993年, 东盟进口的5大类产品依次是电气设备、计算机/机械、石油和燃料、棉花、烟草, 所占比重接近从中国进口产品的40%。到2004年, 电气设备和计算机/机械产品的比重大幅度持续上升, 并且占到进口产品的一半以上。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产品变化不仅体现了从资源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的升级, 同时也反应了在工业产品出口多样化方面努力的成果。

2、双边贸易的主要商品。

2008年中国的出口与东盟的出口 (即中国的进口) 前十位产品中有六位是相同的, 主要集中在85章:电动机械, 电气设备及其零件, 声音录制设备和重放设备, 电视图像及声音录制设备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或配件和84章:核反应堆, 锅炉, 机器和机械设备;它们的零件。还有27章:矿物燃料、石油及其蒸馏产品, 沥清物质, 矿物蜡。39章:有机化工产品。29章:塑料及其制品。90章:光学、照相和电影器材;计量、检验和精密仪器;医疗或手术。同时又有四类商品不相雷同, 其中中国出口的商品是72章:钢铁。31章:化肥。73章钢铁制品, 28章无机化工产品;贵金属、稀土金属、放射性元素和放射性。而东盟的出口商品则是15章: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制品;食用油脂;动、植物蜡。40章:橡胶储藏制品。26章:矿石、矿渣和灰;木炭。74章:铜和铜制品。机电产品、矿产品、光学与精密仪器及设备、塑料橡胶及其制品、化学工业及其产品、农副产品等在近几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从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看,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基本反映了由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理论。东盟国家地处热带, 森林资源、海洋资源、农业和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因此这些资源性产品成为中国大量进口的产品。同时, 中国的谷物、棉花和锌、铅、煤炭等矿产品是东盟所进口的主要产品。由此可见, 中国与东盟在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性赋予了双边巨大的经济互补性。占双边主要贸易份额的工业制成品中, 85章和84章的比重又是最大的。2008年中国对东盟出口的85章和84章产品达541亿美元, 占对东盟出口的50.6%, 而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也达361亿美元, 占从东盟进口的42.3%。虽然这十八章产品是中国与东盟的主要出口产品, 但是目前双方的比较优势有所不同。以机电产品为例, 东盟从中国主要进口集成电路及微电子、无线电话、电报、广播电视发送设备、摄像机和一些设备的零件, 其中设备的零件、附件占了总出口额的13.15%。而东盟向中国的出口大部分集中在集成电路及微电子, 占71.2%, 其次是半导体占7.31%。虽然集成电路及微电子都不得是双方机电类出口商品的第一位, 但贸易差额却达到108.21亿美元, 且产品的平均单位单价也有较大的差距, 中国只有0.78美元, 而东盟差不多是中国的7倍, 达5.191美元。同样, 中国出口的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不得普遍低于东盟出口的商品, 这说明了中国向东盟出口的机电产品属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 相对来说东盟出口中国的产品则有着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1)

三、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关系前景展望

虽然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增长较快, 但总量还相对较小, 且在各自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不大。随着双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合作的加深, 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再加上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和自然资源具有较明显的互补性双方工业制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在增加, 相互之间从初级产品到高技术产品都存在交换的可能, 而且随着双边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通过对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商品结构以及其所处的国际宏观环境的分析, 我们对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未来走向和特点作了以下几点预判:

1、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将步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新时期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的逐步深入, 通过关税降低导致的贸易创造效应将远大于贸易转移效应。根据近年来双边贸易的增长规律, 中国-东盟贸易额在2007年突破2000亿美元的基础上, 有可能在2010年突破3000亿美元。自贸区所带来的投资刺激效应将促进双方吸引外资的增加。2005年3月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 中国产业在吸引更多外资的同时, 也帮助东亚及东南亚其他高科技制造业者获得更多的投资。此外, 东盟国家自然资源丰富, 石油、天然气、铜、铁、铝、钾盐、木材等都是我经济建设的短缺资源。做好对东盟国家的“走出去”工作, 将为我国开辟一条安全、稳定、经济的资源供应渠道。

2、双边贸易将形成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水平分工格局

在双方近20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 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逐步从基于要素禀赋 (包括技术水平) 差异的传统的产业间贸易走向基于规模经济和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形成互补性的分工, 产业内贸易 (同一产业内或同一类商品组中差别产品的交易) 所占份额在日益增长。随着中国) 东盟双方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 对特定资源的依赖会减少, 要素禀赋的互补性下降, 双边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会出现趋同的现象, 从而减少了专业化分工的程度, 进而提高了产业内分工和互补的程度。中国-东盟之间产业内贸易的贡献率明显高于产业间贸易, 且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分工、扩大国际贸易、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可以减少中国-东盟国家贸易自由化时的经济调整成本, 扩大区内贸易, 增加经济一体化的绩效。外国直接投资是中国) 东盟产业内贸易的推动因素;制造业的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各国人均GDP的持续提高及消费结构的逐步优化是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拉动因素;地缘优势是产业内贸易的促进因素。

3、高新技术产品在双边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将继续增长

据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 中国与东盟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2005年快速增长, 全年累计达到561.0亿美元, 比2004年增长28.8%, 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双方贸易的平均增速 (23.1%) , 说明中国-盟贸易高增长的一大动力是高新技术类产品。与东盟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额占中国当年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总额的13.5%, 东盟超过日本, 成为继美国、香港、欧盟之后, 中国的第四大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伙伴。特别是从东盟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 贸易额首次突破400亿美元, 实现401.3亿美元, 增长31.7, 占本年中国从东盟进口贸易额750亿美元的53.5%;占当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的20.3%) 。东盟自2004年成为中国最大的高新技术产品来源市场后, 2005年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全年中方对东盟出口高新技术产品159.7亿美元, 高新技术类产品贸易逆差241.6亿美元, 而2004年同类产品的逆差是173.9亿美元。可见, 尽管该年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有所缩小, 但中方在集成电路、手机及其零件、计算机及其部件等高新技术类产品的贸易逆差比2004年扩大了67.7亿美元。总体上, 中国—东盟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占该年双方贸易总额1307.7亿美元的比重上升到43%, , 而2004年的同一比重指标是41.1%, 即2005年中国-东盟区域贸易的高新技术含量提高了约2个百分点, 显示出双方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摘要:近年来, 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但总量还相对较小且在各自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不大。随着双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合作的加深, 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关键词:贸易结构,贸易结合度,贸易依存度,产业内贸易,服务贸易

参考文献

[1]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读本[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徐圆.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及结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5.5

[3]李静, 黄军.中国与东盟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分析[J].特区经济, 2005, (7) .

[4]吴艳, 蒋旭华.中国与东盟国家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

中国—东盟贸易 篇5

摘要: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加大了贸易往来,广西作为最接近东盟的省份,亦加大了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贸易,以此来促进关系的经济发展。但是,相关数据显示,广西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情况并不容乐观,贸易额和投资额出现下降的趋势,因此,有效地利用东盟自由贸易区,才能真正实现广西经济的发展。关键词:

一 广西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现状和特点

1.1广西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现状

1.广西对东盟国家出口贸易情况

2.广西对东盟国家进口贸易情况

3.东盟国家对广西的投资情况

1.2广西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特点

1.2.1.货物贸易

1.东盟是广西最大境外贸易伙伴,贸易规模逐年扩大

2.广西在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是越南,市场过于集中,风险较大

3.贸易商品较具互补性,商品结构不断改善

4.贸易方式多样,边境小额贸易发展迅速

1.2.2.经济合作

1.广西对东盟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呈上升趋势,发展空间较大

2.双向直接投资升降不一,差异明显,规模较小

3.经济合作区建设势头正旺,作用愈益凸显

二 广西与东盟经贸发展中的有利因素

2.1.广西与东盟经济互补性强

2.1.1自然资源互补

2.1.2经济结构互补

2.1.3劳动力和技术互补

2.2.地理文化优势

2.3.双方投资贸易环境不断改善

三 广西与东盟经贸合作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1.广西在东盟各国的市场份额均不大,要巩固并扩大市场,任务艰巨

2.产业基础差.进出口贸易难以获得持续而稳定的增长

3.与越南贸易过于集中,给广西对外贸易带来风险

4.东盟市场竞争激烈,在越南、新加坡和泰国的贸易市场呈现萎缩趋势

四 进一步扩大广西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对策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夯实经贸合作物质基础

2.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加速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

3.扩大双向投资,带动贸易快速发展

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等 篇6

据海关统计,2011年1月份,东盟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288.9亿美元,同比增长34.5%。其中,我国对东盟出口133.6亿美元,增长26.7%:自东盟进口155.3亿美元,增长41.9%:我国对东盟贸易逆差21.7亿美元,同比增加4.4倍。

中国在缅甸投资居首位

到了2011年1月底,中国在缅甸总投资增至96亿美元,超过了泰国,上升为第一位。其中投资最多的领域是石油和天然气。中国在电力方面除了瑞丽江电站二期、比鲁江电站三期、密松电站投资外,在其他电站也有投资。

中国-东盟外长达成加强互联互通共识

2011年1月25日中国-东盟外长会议在云南昆明举行,会议围绕中国-东盟战略合作主题,就双方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东亚合作等问题充分交换了意见,进一步推进中国-东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0年东盟通过了“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互联互通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要内容。2011年1月24日,东盟各国外长和高官共同考察昆(明)曼《谷》公路,经由中老边境的磨憨口岸进入云南。

云南2010年境外投资八成落东盟国家

2010年,云南省境外投资额达4.73亿美元,对东盟国家的投资额所占比例已逼近八成。越南、缅甸、老挝依旧是云南最大投资对象国。东盟各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优势,一直吸引着云南企业的目光,2010年共有34家企业在东盟国家设立新机构。统计显示,能源、矿产已成为云南境外投资的主要领域。

东南亚企业2010年并购增加36%

2010年东南亚地区企业并购活动非常活跃,增加了35.9%,金额达到711亿美元。并购活动主要发生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两国,并购总值分别达到324亿美元和131亿美元。泰国的并购活动虽然只有65亿美元,但是增长幅度却比上一年增加了369%。数据显示,交通运输、能源、矿业以及公用事业等领域,是并购活动最多的行业。有关专家认为,东南亚地区并购活动预期将稳健增加,特别是在金融服务和资源业方面。马来亚银行在2011年打响了并购的第一炮,计划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金英证券的大多数股权。而印度尼西亚丰富的矿产储藏,将是继续吸引企业前来收购的一个中心。

许宁宁谈中国-东盟自贸区中的中国企业发展之道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拥有19亿消费者的自贸区,已于2010年1月建成。在中国与东盟十国相互开放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市场之后,在这一自贸区中如何抓住机遇获得新的发展,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关注的问题。

中国企业因自贸区扩充了5.8亿消费者的市场

作为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秘书处的常务副秘书长,许宁宁认为,当今企业的经营、市场开发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进行的,几乎没有企业能独善其身,企业的行为离不开“合作”、“竞争”这两个词,只有把握了市场变化并作出正确的决策方能获得发展。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与东盟十国贸易中已有92%的产品取消了关税,也就是说为中国企业又扩充了5.8亿消费者(东盟十国人口)的市场可供发展,这是其一。其二,中国企业进口来自东盟国家的产品作为原料或半成品而生产制成品时,因为没有关税了,故成本下降,竞争力提升。其三,由于相互开放了投资市场,故中国企业走进东盟发展则更为方便了,有利于实现“走出去”发展的经营目标。尤其是中国企业还可利用东盟与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已实施的自由贸易协议,通过在东盟国家的投资,生产出产品销往那些国家而绕开那些国家针对中国企业设置的关税堡垒,借道东盟开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其四,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也有利于中国企业吸引更多的东盟国家乃至自贸区区域外国家的投资。其五,在中国-东盟开放服务业市场中,中国的工程承包企业、金融企业、商务服务企业等企业能够更便利地进入东盟市场。

东盟国家各个都有合作潜力

印尼是东盟国家中最大的市场,拥有2.3亿消费者,这是个很大的市场,中国商品在印尼广受青睐。印尼的经济目前正处在近些年来最好的时期。中国是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越南近十多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日增。新加坡是东盟国家中对华投资最多的国家,可作为中国企业招商引资的重点国家;新加坡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可作为中国企业走向更广阔国际市场的窗口。马来西亚是东盟国家中对华的最大贸易伙伴,马来西亚有国际清真食品的认证资格,中国清真食品可与该国合作开拓全球伊斯兰教消费市场。老挝、柬埔寨服装产品对欧美出口不受配额限制,中国企业可前往设厂,服装出口欧美市场;中国企业也可在老挝、柬埔寨、缅甸进行农产品开发。东盟一些国家矿产资源丰富,与我交通便利,中国企业可前往进行矿产资源开发。东盟有些国家(尤其是老挝、柬埔寨、缅甸、越南四国)劳动力成本低,适合部分中国企业的产品转移。东盟国家正在积极实施交通的“互联互通”计划,大力进行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这给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带来了许多机遇。

中国企业做好准备再进东盟市场

中国-东盟相互开放市场以来,商机层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或正在走进东盟,这是事实:另一方面,在走进东盟时中国不少企业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遇问题,是中国企业普遍关注的。近些年来,许宁宁经常与走进东盟的中国企业家交流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他建议中国企业在走进东盟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事先做好可行性研究,包括了解其经济政策和产业规划,掌握其市场经销的特点,调查合作伙伴资信,等等,这可避免日后的走弯路;二是要有长期开发东盟市场的规划,这就需要中国企业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宣传,打造好品牌;三是要了解三个市场开放的时间表,即:中国与东盟相互开放市场的时间表,东盟内部相互开放市场的时间表,东盟与其他建自贸区国家(如韩、澳、日等)相互开放市场的时间表,了解时间表有利于抢抓商机;四是要入乡随俗,要遵守其法律法规,要形成新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体制,要惠及当地社会发展,争取我国驻东盟国家大使馆的支持。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正在举行“中国企业走进东盟”评选活动,以使广大中国企业分享已进入东盟的成功经验,促进中国企业提高在东盟的投资效益、贸易效益、服务效益。

在2010年10月召开的第十三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建成使双方资金、资源、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效率显著提高,为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许宁宁说,有理由相信,在中国-东盟自贸区中,中国企业将会有新的更大的发展。

受“零关税”政策影响山东与东盟贸易额激增

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一年来,山东与东盟进出口额达227.6亿美元,同比增长59.6%。其中对东盟出口84.7亿美元,增长51.6%;自东盟进口142.9亿美元,增长64.8%。

单月贸易额连续14个月同比增长。自2009年11月份起,实现连续14个月同比增长,月度进出口额均在14亿美元以上。2010年9月份以来,月度贸易额连续4个月突破20亿美元,12月当月进出口22.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自贸区启动后,中国和东盟中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6个老成员国之间超过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其中,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新加坡,在山东与东盟贸易中占据较大优势,去年分别进出口60亿、50亿、49.9亿和31.6亿美元,增长84.8%、63.9%、52.1%和50.2%,对上述4国进出口值合计占进出口总值的84.1%。

从贸易商品来看,山东自东盟进口主要为天然橡胶、机电产品和成品油,如自东盟进口天然橡胶30.8亿美元,增长1.3倍;机电产品27.2亿美元,增长21%;成品油22.2亿美元,增长47.4%。上述3类产品进口值合计占进口总值的56.1%。机电产品、纺织品则为主要出口商品。其中,机电产品出口23.1亿美元,增长58.5%:纺织品为9.5亿美元,增长39.8%。

同时,作为新兴经济体,东盟与山东具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也是双边贸易大幅增长的重要动力。其成员国具有多元化的发展层级和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有利于丰富出口市场,降低对欧美等主要市场的依赖性。自东盟进口的产品主要为天然橡胶、原油等资源性产品,出口的产品为电子产品、成品油等工业产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双方调剂余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双边互利合作。

中国国际投资服务中心(CIS)启动仪式

2011年03月15日,中国国际投资服务中心(CIS)启动仪式暨投资项目推介会,在上海青浦区隆重举行。此次活动与会及出席单位主要包括各地政府驻上海代表处、行业协会、各地商会、经济贸易促进协会、外国政府驻中国商务处、外国商会、投资机构,基金、世界500强企业高层及领导。

中国国际投资服务中心(CI)是由绿野资本集团(GFC)联手冠福集团(上市编号:002102)共同投资所建,选址在上海虹桥商业贸易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中心旁,第一期面积5000平方,第二期面积30000平方米。

该中心为全球首个常态服务于政府招商项目的实体平台,通过整合全球资源优势,为国内各级政府的招商引资及各类园区、城市开发及重大产业项目,行业协会、商会、企业及海内外投融资机构,搭建一个常态展示、信息交流、招商及投融资服务的资源服务平台。其目标是成为全球一流的招商引资服务机构。

中国国际投资服务中心(CIS)在全球布局、提供的全套国际招商引资服务将汇聚中国招商引资方,国际产业方、金融投资方及全球专业服务机构。

中国国际投资服务中心(CIS)拥有国际一流的专家教授、海内外专业人士及专职服务人员组成的招商服务团队。目前拥有上海本部及全球12个代表处。

互动性、立体性、多样性,国际化及科技化的推广模式使中国国际投资服务中心(CIS)成为招商引资,中外企业投融资的黄金通道。

仪式当天,在相关领导致辞和中国国际投资服务中心(CIS)启动仪式后,投资项目推介会还为与会者们带来了若干教育、环保、娱乐等领域的多个优秀投资项目。

上海市浙江商会举行女企业家2011联谊会

“浙江商会的女企业家们要抓紧‘十二五’期间的各种发展机遇,将浙商会女企业家们的巾帼英雄风范继续发扬在企业经营管理上。”上海市妇联主席张丽丽9日在上海市浙江商会女企业家2011联谊会上如是号召。

浙江省工商联最近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进入“福布斯中国慈善榜”的浙商每年都在递增中,且上榜浙商人数多年名列全国之首。目前有近600家颇具规模的浙江在沪企业成为上海市浙江商会的会员,可谓是所有在沪外省市商会中最为活跃的一支队伍。

在上海商界的浙商中,女企业家的闪亮身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张丽丽在会上鼓励各位女企业家利用好“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平台,积极参与同行业、跨领域的竞争。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潘忠弟、上海市浙江商会执行副会长武舸、上海市浙江商会女企业家联谊会会长陈爱莲等近三百名上海市、浙江省有关部门领导、各企业嘉宾出席了此次联谊会。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团结联谊工作综述

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是推动祖国发展的独特资源,也是对外友好交往的桥梁与纽带。2010年,全国政协继续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扩大与港澳台侨的联系交往,促进海内外同胞的大团结,拓展港澳台侨工作新局面,最大限度地团结台湾同胞,积极拓展两岸交流,提升对台交流层次,进一步密切与港澳委员、重要团体和代表人士的联系,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国爱澳的力量,积极稳妥推进侨务工作,扩大了政协在海外的影响。

全国政协主席会议、常委会议高度重视政协港澳台侨工作,对港澳台侨委员会的工作予以积极支持和指导,钱运录、董建华、何厚铧、黄孟复、厉无畏副主席先后出席港澳爱国社团的相关活动,及时传达中央对香港、澳门爱国力量的关心和支持,肯定了广大港区澳区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发挥的重要作用和贡献,使他们的爱国热情得到很大鼓舞。2010年初,港澳特区全国政协委员在珠海参加了全国人大举办的情况报告会。十次常委会后,杨崇汇副秘书长向港澳委员通报了常委会精神和全国政协下半年主要工作安排。这些活动,支持了爱国爱港爱澳社团的工作,加强了与港澳爱国社团和人士的交流沟通,增进了感情,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有效调动港澳委员的积极性,汇聚智慧和力量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国政协抓住港澳台侨工作中带有战略性、长远性的重大课题组织调研和考察,召开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帮助港澳委员了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知情明政、履行职责,形成了一批重要的参政议政成果。2010年5月,全国政协组织视察团,集结110多名香港全国政协委员赴上海重点了解世博会的运行情况,并考察了洋山深水港、辰山国家植物园等项目,委员们对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倍感振奋,对上海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予以赞许。

VINEXPO 2011全球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葡萄酒消耗量已于五年间倍增

全球著名葡萄酒及烈酒商贸展VINEXPO将于2011年6月19日至23日选址法国波尔多隆重举行。而VINEXPO刚公布的全球市场最新调查报告指出,中国葡萄酒消耗量于五年间倍增。

VINEXPO最新一份有关国际葡萄酒及烈酒市场的年度调查报告显示,于2005至2009年期间,中国的葡萄酒消耗量上升一倍,达到11.56亿瓶,升幅为104%。然而作

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均消耗量仍只为每年一公升。VINEXPO行政总裁罗伯特·贝纳表示:“当以中国的人均消费水平与其余十大消耗国的人均比率相比时,中国市场的庞大潜力便显而易见。”

VINEXPO的研究预测,2010至2014年期间,中国的葡萄酒消耗量将进一步上升19.6%,到那时中国应当成为世界第六大葡萄酒消耗国。到目前为止,红酒较获中国人垂青,占据九成葡萄酒销售额。白葡萄酒消耗量于2005至2009年的升幅少于1%,但预期在2010至2014年期间,其消耗量将增长32.8%。

尽管进口葡萄酒仅占中国葡萄酒总消耗量的14.7%,其增幅却相当惊人:2005至2009年上升393%,预料2010至2014年将进一步上升56%。单价10美元以上的葡萄酒消耗量预期在2009至2014年期间将增长104%。2005至2009年的葡萄酒总销售额增加156%,幅度等于消耗量增长的1.5倍。

未来10年市场将迎来白银时代

加拿大著名对冲基金经理、斯普罗特资产管理公司(Sprott)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斯普罗特周二表示,随着近期以来白银价格的不断高速上扬,金银价格比正朝着纪录低位16:1前进。

斯普罗特在加拿大开发者勘探协会年会期间表示,金银价格比将可能直线跌至16:1,转化成简单的数字的话,则当金价达到1600美元/盎司时,银价将攀升至100美元/盎司。

斯普罗特指出,实物白银的供给量已经无法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尤其是星几何倍数扩张的投资需求。他还表示,白银投资在市场中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大,如果说过去10年内黄金是商品市场中的明星的话,那么未来10年内市场将迎来“白银时代”。

2010年国际白银价格年率涨幅达到80%,而金价涨幅却不到30%。近1个多月以来,因中东地区接连爆发出地缘政治危机,加之全球通胀形势不断趋于严峻,银价迅速脱离1月末触及的26.50美元下方的3个月低位,并于3月7日触及31年高点36.70美元/盎司。同时金价亦触及纪录新高1444美元/盎司。

价值1亿美元——毕加索作品

《裸体,绿叶和半身像》首次露脸

2010年5月曾创下拍卖市场最贵艺术品纪录的毕加索油画《裸体,绿叶和半身像》,近日将在英国首次对公众展出,不过即使如此,这幅作品的拥有者还是披着神秘的面纱。

这幅毕加索在1932年为其外形丰满的情人所作的画像,在佳士得印象派和现代派作品拍卖会上售价高达1亿美元,是史上最贵的艺术拍卖品。至于这幅油画的拥有者,至今仍无人知晓其身份,但是在泰特的展览却给了人们一条线索——至少这位收藏家和英国有着一定的联系。

英国的泰特现代美术馆得到这位匿名主人的租借允许后,专门开放了一间展示毕加索作品的展厅用来展示这件作品。美术馆的总监塞罗塔爵士对此十分高兴:“这是件出众的毕加索作品,是他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要十分感谢它的拥有者,他的慷慨让英国大众有机会第一次与这幅作品亲密接触。”

《裸体,绿叶和半身像》这件作品,对于毕加索有着重要的意义,画面中的女性是他当时的缪斯女神、情人玛丽·特雷莎·沃特尔。他们的首次见面很有戏剧性:1927年,毕加索在巴黎地铁站发现了当时只有17岁的沃特尔,主动上去搭讪。沃特尔后来回忆说,当时毕加索挽住了她的胳膊说:“我是毕加索。我们会一起做很多很棒的事情。”两人的浪漫故事由此开始,直到1935年毕加索遇到了另一位新欢。

《裸体,绿叶和半身像》的上一次易手是在1951年,价格是19800美元,当时被洛杉矶的一对收藏家夫妇购买。在他们手中,这幅作品几乎没有离开过他们的视线。去年拍卖创下纪录的时候,《纽约时报》曾经报道说,切尔西足球俱乐部的主人、俄罗斯人罗曼·阿布拉莫维奇参与了竞拍,但空手而归。

徐悲鸿名画《平川立马图》拍出750万

3月6日,国内春节后首场艺术品大型拍卖会在广州东方宾馆落槌,总成交价达到1.2亿元,徐悲鸿名画《平川立马图》拍出全场最高价750万元,全场至少有22件作品的成交价超过了100万元。

本次共拍卖469件中国书画、236件瓷器,总成交率达78%,总成交金额达1.2亿元。至此,广州又诞生了一家成功跨入艺术品单场成交额亿元俱乐部的本土艺术品拍卖行。

据不完全统计,昨日至少有22件作品成交价在100万元以上。徐悲鸿艺术鼎盛时期创作的名画《平川立马图》,以230万元起拍,竞价尤为激烈。

“南北二石”傅抱石、齐白石的作品也十分抢手:齐白石的《老少坚固头上冠》、《多寿图》两件作品的成交价分别达到425万元和389万元;傅抱石的《赤壁赋图》、《风雨溪亭》的成交价也分别达到268万元和212万元。

苏富比2011春拍培根作品拍卖根3700万美元

2011年2月8日,毕加索描绘情人的抽象画《读书》以2520万镑在苏富比拍出,三天之后,苏富比又传捷报:一场名为“细看”的苏富比私人收藏20世纪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于周四在伦敦结束,弗朗西斯·培根、萨尔瓦多·达利的作品获藏家追捧均以高价成交,喜事连连,苏富比2011年拍卖会收获开门红。

达利的超现实主义油画《保罗·艾吕雅肖像》估价350至500万英镑,创作时间为1929年。艾吕雅是法国著名诗人,他的前妻Gala后来离开他,嫁给了达利。该画开槌后吸引了5位电话竞投者和一位现场买家,最终以1350万英镑落槌。这一过千万的成交价也刷新了包括达利在内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单品拍卖纪录。据悉,《保罗·艾吕雅肖像》是收藏家在1989年11月的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210万美元购得。

本次拍卖会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培根的《卢西安·弗洛伊德肖像研究》,这是一组市场上非常稀有的培根三联画,据苏富比介绍,它的主人1964年在Marlborough艺术画廊将它买下,之后将它珍藏了50年,很少参加展览。

“这件拍品拥有任何一位收藏家都渴求的好品质,”苏富比欧洲当代艺术部主席夏延·韦斯特法尔说,“首先是它本身的艺术价值,它拥有一流的色调和强劲的笔触;其次,它叙述了英国20世纪最具才华的两位艺术家——培根和弗洛伊德之间的深刻友谊;最后,它是市场上的新面孔,在同一位收藏家手中珍藏了半个世纪,这一切都让人们趋之若骛。”

果不其然,《卢西安·弗洛伊德肖像研究》一经开槌立即引起骚动,来自四个大洲十多位竞拍者踊跃叫价,最终以2300万英镑(合3700万美元)被一位俄罗斯藏家收入囊中。

培根是英国最昂贵的艺术家,这两年来他的作品在市场上一直十分走俏。2008年5月,俄罗斯富翁罗曼-阿布诺维奇掷下8630万美元重金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购下培根1976年创作的一幅的三联画。

除上述亮点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藏家以330万英镑拍下弗洛伊德的一幅自画像,他还花340万英镑买下一幅马克·查格尔的油画。另有一位电话竞投者以高出估价三倍的460万英镑买下朱里奥·冈萨雷斯的铜塑作品。

中国-东盟主要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篇7

同样,我国与东盟各国经贸关系的特点,最主要体现在双边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上。分析过去一个时期以及今后双边的进出口商品结构特点及其发展走向,富有现实意义。为便于分析,本文按贸易额比重及贸易结构特点把东盟十国划分为2组:第一组,老东盟成员国,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第二组,新东盟成员国,包括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文莱。

1 我国与东盟十国贸易基本情况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不仅促进了我国和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而且扩大双边贸易合作的规模,提高本地区的整体竞争力。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定实施以来,我国已从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上升为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从2003年的782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 311亿美元。

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悬殊,但由于我国市场广大,东盟各成员国都能在与我国实施自由贸易中获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为东盟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商机和市场准入机会。但迄今为止,我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主要是在我国与老东盟5国之间进行。2008年,在东盟国家中,马来西亚、新加坡分别为我国的第一和第二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分别为534.7亿美元和524.4亿美元,占中国-东盟贸易总额的45.83%,而我国与越南、文莱、柬埔寨、缅甸和老挝等5国贸易额同比高速增长,总贸易额238.57亿美元,所占比重增加到10.32%,所占中国-东盟贸易比重有所提高。

2 我国从东盟国家进口商品结构及其特点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从东盟各国进口商品产品种类比较单一,前五大类商品主要是石油与燃料、木材、植物油脂、计算机、机械与电器设备。随着贸易的深化和发展,商品重要性的先后顺序发生了变化,我国从东盟各国进口、商品总额最多的产品由资源类转向制造业产品类,计算机、机械和电器设备等由资金和技术决定的产品比重迅速提高,进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双边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双边贸易中的地位逐年提升。

2.1 我国从老东盟国家进口商品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主要集中在几个老东盟国家中,以2008年为例,与这几个国家的贸易就占我国对东盟国家贸易总额的89.7%,占我国对东盟国贸易的绝对主导地位,进口商品以机电、资源性产品、农产品为主。具体商品参见表1。

2.2 我国从新东盟国家进口商品结构

新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都以农业经济为主,我国从这些国家进口商品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和资源性产品。尽管目前我国与新东盟国家的贸易所占比例很小,但随着农产品零关税的实现,我国与新东盟5国的贸易会有所增加。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数据整理。

其中,我国与越南的贸易额占我国与新东盟国家贸易额80%以上,2009年我国从越南进口47.5亿美元商品,主要商品有煤炭、橡胶、矿石等。

2.3 我国从东盟国家进口商品结构特点

综合以上数据,具体地说,我国从东盟各国进口商品有以下特点:

2.3.1 机电产品是双边贸易的第一大类商品

由于我国和东盟均为世界机电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的主要地区,机电产品进出口占据了双方贸易的主要地位。

目前,我国在机械及电子设备方面的主要进口国是老东盟5国,其中又以从新加坡进口的贸易额最高,2006年我国从新加坡进口的机电产品增幅超过50%。2008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出口至我国的第一大类产品是机电产品,分别占我国从该国进口商品的61.6%、49.2%和45.3%。与2007年相比,我国进口机电产品总额增长,其中从马来西亚进口的贸易额同比增长最多,达22.7%。

2.3.2 生产性原材料和能源占我国从东盟进口商品的比重越来越大

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供应不足,生产性原材料和能源缺口大,需大量进口。我国自东盟进口商品中生产性原材料和能源所占比重较大。东盟在原油、成品油、塑料原料、天然橡胶、煤炭和铁矿砂等方面具有资源优势。2008年我国从新加坡进口矿产品总额40.47亿美元,同比增长62%;从马来西亚进口矿产品总额102 900万美元,同比增长80.1%;从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分别进口矿产品总额523 500万美元和186500万美元,分别增长26.6%、29.4%;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进口橡胶等同比也大幅增长(见表1)。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原材料和燃料方面的进口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特别是从石油战略角度来考虑,将寻求进口来源的多元化,我国与东盟在这方面的贸易合作前景将很广阔。

2.3.3 我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总量迅速扩大,产品进口多样化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东盟出口到我国的农产品主要以木材、木材加工品和动植物油为主,1994年这些农产品向我国的出口额达到19.12亿美元,占当年东盟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94%。其后,东盟出口到我国的农产品中的谷物、蔬菜、水果、食糖、鱼类等的总量快速增长。21世纪初,东盟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中,木材、木材加工品和动植物油出口比例下降到仅占总额的50%左右,其他农产品出口量比例上升到约50%,其中鱼类约占到13%,蔬菜约占到7%,水果约占到7%,食糖约占到6.5%,谷物约占到5.5%。东盟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随着零关税计划的逐步实施,双方农产品贸易在竞争中得到不同的实惠,2009年我国自东盟进口农产品92.3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2.6倍。实施“零关税”以来,我国自东盟进口水果量从2003年的77.6万t逐年增至2009年的100多万t,占进口水果总量的70%,东盟已成为我国进口水果最大的“果园”,使我国水果市场上可供市民选择的水果品种越来越丰富。

我国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老挝、缅甸、越南农产品进口额占对各国进口总额的比例均高于我国农产品进口额占我国对全球进口贸易总量的比例。虽然东盟与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量发展很快,但由于基数低,双方合作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3 我国出口东盟各国的商品结构及其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对东盟国家出口主要是农副产品和轻纺产品。但近年来,我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也不断得以优化,资金、技术类产品的比重占主导地位,其中机电产品的比重最大,并且自1993年以来,其比重一直在迅速上升,在各类商品的出口中占绝对优势。

3.1 我国对老东盟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

在我国对老东盟国家的出口中,出口额居前几位的几类商品依次是机电产品、金属及其制品、化工及相关工业产品、矿产品、纺织品服装、蔬菜、塑料制品等。在这几大类产品中,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最大。具体商品参见表2。

3.2 我国对新东盟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

由于新东盟国家工业不发达,对工业制品(如在经济发展中需要的建材设备、农业机械、交通通信设备等)需求较大。因此,我国对新东盟国家出口以机电、成品油、钢材、纺织品为主。

在对新东盟国家的出口中,我国对越南的出口仍然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2009年我国出口越南的商品160亿美元,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成品油、化肥等。

(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数据整理。

3.3 我国对东盟国家出口商品结构特点

结合以上表2的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现就我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的特点作以下几点归纳:

(1)我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交换的主要商品已经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的转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长。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等电子业发达国家基于成本和占领海外市场考虑,将电子加工业转移到东盟国家,带动了当地机电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市场消费,后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我国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优于东盟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又将电子加工业陆续转移到我国。由此,我国和东盟国家电子原材料、零配件及相关产成品互为产业链,我国机电产业显示出更好的发展势头。

2005年,我国出口到东盟各国的商品中,机械及电器设备总值位于第一,达304.6亿美元,所占对东盟出口总值比重超过50%。2007年继续维持高速增长,资源性产品向工业化产品转化的趋势明显。2008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是机电产品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其中我国出口至印度尼西亚的机电产品增长超过141.2%。

(2)纺织品、植物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2005—2006年出口东盟国家的增长比例很高,由于其价值低,因此相对于高价值的机电产品出口其占比重低。尽管比重呈现下降,但总量仍然在扩大。纺织品出口东盟国家的比重从1997年开始稳定在稍高于10%的水平;植物产品出口东盟国家的则迅速下降到3.6%;化工产品在我国对东盟国家出口中的份额一直比较稳定,每年略有增减。由于东盟国家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发达,东盟国家对我国纺织纱线和布匹等服装、鞋类原料需求量较大,我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产品中竞争力较强的产品是服装、摩托车、手提或车载无线电话、棉织物等产品,这些产品出口东盟国家主要依托我国劳动力优势及已有一定基础的机电产品生产能力。2003—2007年,我国对东盟国家的纺织品、纱线量出口保持在30%左右的高速增长,2004年我国出口东盟的纺织品和服装达到43.72亿美元,占我国对东盟国家出口总额的1 1.3%,是我国对东盟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2008年我国对印度尼西亚的出口同比增长达196%。我国的服装贸易面向东盟有较强的出口优势,对东盟的贸易顺差较大,特别是在东盟国家消费量较高的T恤衫、套头衫、外穿背心、长裤、上衣等产品方面,近年来我国对东盟的出口量呈稳步上升趋势。

在农产品出口方面,从整体上看,我国对东盟国家的农产品出口量也呈上升趋势,出口额由1996年的14.5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45.8亿美元,年增幅超60%。具体品种中,蔬菜及其制品、水果及其制品、水产品及其制品的出口比重较大。2007年我国农产品对主要的出口国家仍然保持出口贸易增长势头。

受外部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2008年以来我国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增速明显放缓,“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不少外向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困境。在2008年,我国在植物产品、纺织品及其原料方面对东盟的出口下降,与2007年同期相比呈负增长态势。

(3)其他产品出口增长的不同态势。同属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运输设备虽然占出口总量的比重较低,但也呈现出出口增长的态势。另外,2008年矿产品出口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对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出口的矿产品同比下降都超过2成,而化工产品对东盟的出口增幅较大,其中对印度尼西亚的出口增长60%。

4 结语

通过对我国和东盟10国进出口商品贸易结构的介绍及其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和东盟10国的双边贸易当中,技术类产品占主导地位,其中机电类产品居双边贸易额的比重最大。这是由于我国和东盟均为世界机电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的主要地区,所以机电产品进出口就占据了双方贸易的主要地位,但是双方进出口的机电产品的品种不完全相同;生产型原料、能源以及农产品也是我国从东盟进口的主要商品,而我国出口东盟的其他商品主要是棉织品、化工产品、农产品等。总之,我国与东盟进出口的产品既有互补性,也有竞争性。近年来双边贸易额不断增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使合作愈来愈紧密。对双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分析使我们对贸易情况有更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加深双方的合作和发展。E

摘要: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都是在一定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中进行的,而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各种产业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量持续攀升,据此,文章对中国-东盟贸易商品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以助于把握双边贸易的总体特点和发展走向。

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篇8

一、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发展现状

(一)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东盟自搭建自贸区建设以来,通过不断削减成员国之间的关税,保持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国—东盟双边进出口总额从2004年的1 058.8亿美元扩大到2015年的4 721.6亿美元,短短十二年间,双边贸易规模增长了3倍;在2014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同比增长速度达8.23%,较我国整体对外贸易增速高出5.93个百分点,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1.2%。

(二)各成员国的贸易发展不平衡

东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有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也有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缅甸、老挝、柬埔寨等。正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差异导致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的贸易发展不均衡。中国与东盟成员国的进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等;而对柬埔寨、老挝、文莱的双边贸易量非常小。在2015年,中国对马来西亚的进出口贸易量达到972.9亿美元,约占中国对东盟进出口量的21%,中国成为马来西亚的第二大出口地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而贸易量最小的文莱为15.1亿美元,仅占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量的0.3%。东盟各成员国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在自贸区贸易中各取得贸易利益的不同不利于成员国之间经济政策和贸易政策的相互协调,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自贸区的进一步建设。

(三)服务贸易发展落后于货物贸易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内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双边在旅游、交通运输、电信、金融等服务行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中国—东盟的服务贸易起点仍然很低,仍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2015年双边的服务贸易总额只占货物贸易总额的10%。中国与东盟成员国在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制约因素就是双边的服务贸易逆差都很严重,据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主要逆差来源于旅游、运输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领域等。但随着中国及东盟成员国逐步意识到服务贸易的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活力和相关贸易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中国—东盟的双边服务贸易将成为未来强劲增长点。

二、加快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优势互补

近年来,中国的劳动力优势逐渐减弱,据波士顿制造业成本指数显示,中国的制造业成本指数已高于大部分东盟国家,这也是发达国家陆续从中国撤离加工制造企业转而投向东盟国家的直接原因。市场的合理分工需要双边的共同努力和大力合作,中国应抓住机遇,将不再具有劳动力优势的产业部门转移至东盟国家,一方面有利于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东盟国家可以利用本身的人力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基础工业,积累资源。同时,东盟国家应瞄准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为其剩余产品找到可靠、稳定的出口方向。

(二)加速贸易自由化,减少贸易摩擦

在推动自贸区的建设过程中,虽然各成员方都积极降低关税、开放市场,推动自由化进程,但为了保护本国的比较优势,各成员方的贸易壁垒仍然存在,贸易保护主义从未消失,同时也阻碍了双边贸易的发展。2015年2月,马来西亚对产于中国、印度尼西亚的热轧卷材、格子花纹卷材和酸洗涂油卷材做出反倾销终裁,供应热轧卷材的日照钢铁轧钢有限公司被征收12.19%的反倾销税;而印尼所有出口格子花纹卷材的企业均被征收高达25.4%的反倾销税。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贸易摩擦不利于各成员国双边贸易的顺利发展,严重的情况甚至上升到政治高度,这样的结果只会两败俱伤,阻碍自贸区的发展。加速推进贸易自由化,减少贸易摩擦是实现中国—东盟自贸区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当然作为涉案的当事方也应该严格审视自身问题,吃透贸易双方的合同要求,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减少贸易摩擦的发生。

(三)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

服务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必须有健全的服务管理体制做保障,目前中国和东盟各成员国虽然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但在执行上仅仅限于成员国内愿意开放的服务部分降低市场进入标准,在执行上随意性大,操作性不强,存在体制上的漏洞;中国与东盟成员国相关部门应积极磋商,完善服务贸易相关的制度措施,让更加有效力的管理制度保障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同时,在发展服务贸易方面,中国和东盟各成员国应站在比较优势的角度上有目标有方向地发展双边的服务贸易,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差异,东盟成员国由于国内资金投入不足和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要适应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大量地吸引外资企业投入国内的生成性服务领域,如通讯、运输等,这就成为中国向东盟投资的机遇;而中国由于具备巨大的消费者市场,同时也处在产业结构升级关键阶段,东盟国家可以瞄准消费者实时需求,大力发展旅游、商业服务等。

参考文献

[1]王峰,梁楚云,盛少钦.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逆差:结构、原因与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2,(3):121-128.

[2]张海冰.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进展与问题[J].国际问题论坛,2005,(38):25-27.

中国—东盟贸易 篇9

东盟是囊括东南亚众多人口的国际组织, 近来已成为周边大国争相合作的伙伴。2002年11月4日, 中国和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该协议中, 中国和东盟同意于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战略由此展开。2005年7月, 中国—东盟货物贸易降税计划启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2010年1月1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 标志着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联系上升到新的历史水平, 推进了中国与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 加速了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 必将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贸易发展和经济合作增添新的动力, 对促进世界贸易发展和世界经济进一步复苏也将发挥积极作用。因此研究中国—东盟区域贸易的发展和增长潜力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本文以东盟区域内主要国家为样本。

2中国—东盟区域贸易的发展情况分析

2.1中国—东盟区域贸易的发展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 中国与东盟区域主要国家双边贸易发展迅速。在1993年, 双方的相互贸易额仅为106.46亿美元, 其中中国对东盟主要国家出口46.73亿美元!从东盟主要国家进口59.91亿美元。1993年双方的相互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46%占东盟主要国家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84%。2001年以上数字已分别增长为7.4%和5.45。到2008年, 中国对东盟十国出口总额为11431676百万美元, 占中国总出口8.01%, 东盟十国向中国出口11700291百万美元。

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迅速, 而两个国家或者地区之间贸易发展的程度可以用贸易结合度来度量。所谓的贸易结合度是指某一时期本国 (a国) 对贸易伙伴国 (b国) 的出口额比上本国出口总额与贸易伙伴国进口额比上世界总进口额的比。贸易结合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undefined[1]

[1]式中:TCDab:a国b国的贸易结合度;Xab:本国对伙伴国总出口额;Xa:本国总出口额Mb:伙伴国总进口额;Mw:世界总进口额。如果, TCD<1表示:贸易结合度低;TCD=1表示:贸易水平平均;TCD>1表示:贸易结合度高。经计算得出中国与东盟十国总体, 以及中国和东盟主要国家 (Asean4+1: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4国) 之间1996-2008年的贸易结合度 (见表1、图1) 。由表1可以看出:

(1) 1996至2008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 (Asean4+1) 之间的贸易结合度由较低的贸易结合度0.9335增长至1.4879, 增长了59.05%。中国与东盟10国之间贸易结合度由1.0777增长至1.5786, 增长了46.48%。可见我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紧密程度在不断提高, 呈现上升势头。

(2) 除1996年以外, 中国无论与东盟10国还是东盟主要国家 (Asean4+1) 的贸易结合度均大于1, 说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之间的依赖程度超过非Asean4+1的东盟国家。

(3) 2004-2006年之间出现的下滑可能原因是我国和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部分替代了贸易之间的往来。

就总体而言, 中国与东盟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加深, 日益紧密, 且地区间的交往呈现多层次的特性, 例如各地区之间直接投资的发展。

数据来源:Asean yearbook (1998-2008) 东盟秘书处网站www.aseansec.org.

世界及中国的贸易数据来源:

(1) 中国统计年鉴 (1997-2009) ;

(2) 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 (1997-2008) ;

(3) 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www.comtrade.un.org;

(4) 世界经济统计年鉴 (2003-2009) 。

数据来源:同表1。

2.2中国—东盟区域贸易的源泉——经常市场份额模型

中国与东盟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往来不断深化。查看了许多研究双边贸易中, 两个国家或地区间贸易增长的文献后发现, 大多数学者将贸易增长的主要原因归结为: (1) 伙伴国的进口需求大。 (2) 本国商品出口竞争力优势的提升。故由此利用贸易经常份额模型来分析中国和东盟地区双边贸易的增长源泉。经常市场份额模型:

x=m+s (1+m) [2]

[2]式中:x表示出口增长率;m表示市场扩大效应; (1+m) 表示竞争力提升效应;进一步分解为:x=m+s+sm, s表示市场份额的增长, sm表示相互作用效应。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的x, m, s是一段时期内的变化比率而非绝对值, 即:

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

其中, X表示:本国对伙伴国的出口额;S表示:本国对伙伴国出口额占其进口总额的比重;M表示:伙伴国的进口总额。

通过对1996-2008年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得到表2:中国对东盟出口贸易增长的源泉分析结果;表3:东盟对中国出口贸易增长的源泉分析结果。表中数据表明:

(1) 1996-2008年, 中国对东盟的主要国家的出口贸易总体年均增长率22.95%, 市场份额扩大效应为7.5%, 竞争力扩大效应为15.43%, 市场份增长率为14.63%, 相互作用效应为0.80%。

(2) 1996-2008年, 东盟的主要国家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总体年均增长率18.86%, 市场份额扩大效应为19.75%, 竞争力扩大效应为-0.89%, 市场份额增长率为-0.48%, 相互作用效应为-0.41%。

由此可以看出, 中国和东盟之间双边贸易的增长的来源存在以下特性:

(1) 中国对东盟的出口贸易增长既有市场扩大效应也有竞争力效应, 但竞争力效应明显高于市场扩大效应, 这表明中国对东盟市场的竞争力效应较高, 出口的增长主要由竞争力效应推动。此外, 市场扩大效应不由中国决定, 更多取决于东盟自身, 例如收入增长情况, 需求的收入弹性, 需求的交叉弹性以及互补品和替代品价格的变化等等。而竞争力效应则能够更多的由中国控制, 例如, 生产技术水平, 国内需求情况, 出口鼓励措施等等。对中国来说, 东盟仍然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 且中国对东盟的出口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中国对东盟直接对外投资的深化对产品和服务的贸易带来部分冲击, 中国在与东盟合作方式上也在不断做出新的调整。

(2) 东盟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也相当快速略低于中国。然而, 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是东盟出口增长的源泉完全来自于中国市场的扩大效应, 而其竞争力效应为负。这点表明, 中国对东盟的开放程度较高, 但东盟的竞争力不高。可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发展对东盟主要国家的贸易增长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东盟国家应对提升自身出口进行进一步定位, 在出口竞争力方面做出提升是东盟国家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新增长点, 且增长潜力十分巨大, 仅依靠中国的市场扩大已不足以极大提高东盟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水平。

(3) 中国和东盟之间贸易物质基础扎实可持续性高, 各地区的市场不断扩大, 且出口竞争提升仍然具有较大空间, 这对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3中国—东盟区域贸易的增长分析——基于贸易引力模型

1992年, Asean10东盟自由贸易区组建。2002年, 中国与东盟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个部分将首先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CAFTA) 出口增长的影响。然后, 通过模型分析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增长潜力。这个模型与以往用研究中国—东盟贸易问题的贸易引力模型的不同点在于:在同时引入两个制度的虚拟变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CAFTA) 和大湄公河次经济合作区域情况下将样本量扩大, 扩至1996-2008年。

数据来源:同表1。

数据来源:同表1。

3.1贸易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 (gravity model) 是物理学中一个定律, 即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 与距离成反比。该定律被经济学家Tinbergen (1962) 和Poyhonen (1963) 引用到国际贸易领域, 用以对世界贸易流向和贸易流量规模问题进行研究, 说明两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距离对两国双边贸易的关系。随后LIImemann (1966) 增加了人口变量以反映规模经济的作用。后来Aitken (1973) 、Bersgtrand (1985) 和Thursby (1987) 等人引进了区域贸易优惠安排的这一虚拟变量, 进一步将引力模型应用来估算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贸易的影响。因此, 引力模型的基本方程可以表述如下:

Xij=a0Ya1ijYa2ijDa3ijAa4ij[3]

[3]中, Xij:i国对j国的出口额;Yi:i国的GDP;Yj:j国的GDP;Dij: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 (首都的直线距离) ;Aij:促进或阻碍两国之间贸易流动的因素。将原模型转化为对数线性形式得到:

LnXij=a0+a1LnYi+a2LnYj+a3LnDij+a7LnAij+Uij[4]

[4]中, Uij:随机误差项。

3.2本文中模型的构建及数据的选择

随着, 国内外学者对双边贸易关系中的引力模型的研究, 对解释变量进行了扩展, 加入了人口因素, 因为人口数量大的过大往往有较大的进口倾向, 对国际市场上商品的需求量大。因而这里选择将模型扩展为:

LnXij=a0+a1LnGDPi+a2LnGDPj+a3LnPOPi+a4LnPOPj+a5LnDISTij+a7LnPij+Uij [5]

[5]中, Xij:i国对j国的出口额;GDPi与GDPj:i国与j国民生产总值;POPi与POPj:i国与j国的总人口;DIST:i国与j国的地理距离;Pij:制度变量, 代表区域贸易优惠安排的虚拟变量, 当i国与j国是同区域成员时Pij:1否则Pij:0;Uij:标准正态分布的模型误差项 (EUij=0) 。

LnXij=a0+a1LnGDPi+a2LnGDPj+a3LnPOPi+a4LnPOPj+a5LnDISTij+a6LnCAFTAij+a7LnGMSij+Uij [6]

[6]中加入制度变量, CAFTA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001年及以后为1, 2001年以前为0;GMS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1992年建立包括:中国、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参加记为1;其余国家记为0。

数据来源:i表示中国, j表示东盟。Xij表示中国向东盟国家的出口数量。中国向东盟出口的数据, 东盟的GDP数据来自:《Asean yearbook 2003-2008》。中国GDP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和东盟的人口数据来自:《世界经济统计年鉴2009》。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距离, 使用北京和东盟国家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 数据来自:http://www.hjqing.com/find/jingwei/。

3.3实证检验

经设定的方程以及收集并整理好的1040组面板数据, 运用STATA10.0软件, 进行计量检验, 使用随机效应回归得出如下结果。

3.4回归结果分析

通过观察回归结果发现: (1) 模型的回归结果的拟合优度比较高达到95%左右。从每个解释变量的系数可以看出, 中国和东盟的经济总量 (GDPi, GDPj) 对中国向东盟出口的产生了正的效应, 且中国的经济总量影响比东盟的大, 经济总量越大贸易额度越高。不过结合之前经常能市场份额模型中中国对东盟贸易出口增长源泉的分析结果来看, 中国的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但是仅仅依靠经济总量的扩大已经不再能更加快速提高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应从国内的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和国内的出口贸易的结构的合理化作为新的突破口。

(2) 引力模型结果显示:中国的人口因素, 对中国向东盟出口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而东盟的人口因素则有正的影响。中国做为一个人口大国, 生产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 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在向东盟市场出口的竞争力不高, 但是从经常份额模型来看, 中国产品出口东盟产品的竞争力不断上升, 可能的原因是中国出口的产品结果在改变, 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3) 距离对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影响为负, 说明距离越远, 出口的额度就越小。究其原因, 距离远贸易的成本高, 阻碍大。

(4) 制度因素CAFTA回归结果说明,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01年的建立对中国向东盟的出口有积极影响。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的每一个成员都会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获益。国与国之间的互利互惠, 贸易摩擦减少。制度因素GMS回归结果表明, 1992年建立的大湄公河次经济合作区域并没有对中国的贸易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是消极影响。原因可能是, GMS组织的成立收益更多的是湄公河流经的国家 (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 这些国家对中国出口额增多, 而中国呈现出对这些国家出口额增长速度下滑的趋势。

4本文主要结论

(1) 从中国—东盟的贸易结合度 (图1) 看出,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结合程度呈现小幅波动并上升的趋势。这个增长趋势表明, 中国应继续加深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2) 中国和东盟主要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出口增长的物质内涵不同, 我们国家应当更多的从产品的竞争力方面入手提高出口贸易水平, 从竞争力效应的15.43%结果看出, 我国产品因为具有竞争力优势带来的巨大增长潜力。因此, 应该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调结构。让出口的产品竞争力继续提升。不能仅仅依靠出口地区的市场扩大来提高我国出口额。

(3) 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对组织中的成员有积极的影响。但从引力模型的结果可知, CAFTA建立对中国向东盟出口的影响还较小, 成长的空间很大。自贸区的建立会在政策的制定上给各个成员国提供一个很好的贸易增长平台, 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个平台是关键。

(4) 中国的巨大人口并未给中国带来向东盟出口的好处, 而产生消极的影响。不过, 从经济增长模型都可以看出, 人口众多大, 劳动力资源丰富, 人无疑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引力模型的结果给我们提个醒, 人口的红利期会长久吗?仅依靠劳动力的资源丰富就一定能一直在产品出口贸易中所向披靡吗?答案是否定的!东盟的国家同样具有劳动力优势, 但其出口的产品竞争力很低为-0.89%, 这是我国对东盟国家出口贸易的突破口。反观东盟国家, 他们对我国的出口主要靠, 我国市场不断开放, 几乎完全依靠市场扩大效应, 这是一个契机。

摘要: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密切, 从实证角度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贸易的依赖程度, 贸易增长的物质源泉, 以及贸易的增长潜力。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标分析贸易的依赖程度。通过经常市场份额模型分析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增长的物质源泉, 并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增长状况。最后得出中国应当抓住与东盟区域贸易深化发展的契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契机, 努力提升对东盟出口的产品的竞争力, 实现出口方式转变。

关键词:中国—东盟贸易,贸易结合度,经常市场份额模型,贸易引力模型

参考文献

[1]Tinbergen J.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Suggestion for 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M].New York: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 1962.

[2]Bergstrand J.The Generalized Gravity Equation,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the 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Trad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Statistics, 1989, 71:143-153.

[3]陈建军, 肖晨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贸易互补性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 2004, (08) .

中国—东盟贸易 篇10

一、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合作的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服务贸易更上一层,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合作自然也蒸蒸日上。21世纪以来,中国—东盟双边服务贸易总额保持高速增长,除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导致后一年的小幅下降之外,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都以高于20%的速度增长。

(一)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大体较弱

对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服务贸易现在的竞争力加以研究是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服务贸易现状的一个很好的分析切入点,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各国的贸易禀赋,对研究各国结构优势与劣势有很大的作用,是研究现状所必需的。

(二)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服务产业优势各不相同,政策存在差别

中国与东盟各国虽然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在某些领域上的相似度虽然也算是比较大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如国际政治力量影响和地区地理条件差异),导致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服务产业的贸易禀赋上各不相同,在一些领域上的差距还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菲律宾是比较贫困的国家,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快但公共基础设施、金融服务明显滞后,由于其人力资源比较丰富,所以在政策上积极实行人才的专业化转向政策。

泰国由于其历史文化的影响,在旅游服务业上占有较大优势,所以为了扩大其旅游方面的收入,积极开放国门,在交通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但在保险行业的发展比较保守。

而作为中国东盟成员国中最具代表性的发达国家新加坡,由于它有比较优异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使其航运方面很发达),其金融业、服务业发展迅速且比较稳定,各方面的竞争力都很强,所以其开放力度很大,政策上积极鼓励自由贸易。

以上只是提出了几个典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囯的服务贸易发展特点及其实行相应的政策现状,由此可看出,由于其服务产业优势的不同,其相应的政策也五花八门,不太具有统一性。

二、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合作面临的问题

(一)信息服务平台不完善

信息服务平台作为一个地区或国家进行投资或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来源和参照物,一定要对其建设加以重视。自然人流动和商业存在是进行投资或贸易的基础,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于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的统计不够全面、系统,而且关于这两个点的统计滞后性非常大,对于东盟具体地区的金融、旅游、通讯等具体的服务产业资料欠缺,有很多得到特定的官方网站才能找到,并且某些拥有相应统计数据的官方网站还设置了进入障碍,把投资人士拒之门外;对于中国与具体的不同东盟国家的国际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更是缺乏。中国—东盟的服务贸易如今的发展势头很猛,信息的更新换代也非常快,但是自贸区的服务贸易统计往往跟不上发展的步伐,这不利于中国—东盟服务贸易的发展进程,也不利于自贸区国家内部之间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对服务产业进行合理投资。

(二)中国与大部分东盟国家服务贸易竞争力弱

根据第二部分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与东盟的大部分国家在新兴的、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未来服务产业发展根本的行业,如交通、保险方面,竞争力很弱,有很多国家的保险与专利特许费方面的竞争力远远低于-0.6,这对很多国家的服务贸易来说是很不利的,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这些国家服务贸易的均衡发展和全方面发展。

(三)经济发展水平与政策不统一导致一体化发展困难

经济多样性给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建设带来不少挑战,比如成员国间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使得该经济共同体不能立即实行统一的经济政策和对外关税政策,这影响到了东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四)政治摩擦间接影响到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合作

近年来,由于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东盟国家内部之间存在着政治摩擦间接的阻碍了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基于核心利益关切程度和意识形态差别,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东盟的摩擦频繁程度增加。

三、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合作的对策

(一)加强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合作信息平台的建设

国际贸易发展到今天,信息愈发凸显出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在这之中还要重点考虑到服务贸易信息的宣传力度方面。接下来还不要忘了紧紧依靠中国和东盟的国家官方媒体力量,这是信息源构建和服务业信息交流的主要力量。

努力把现有的数据平民。说白了就是加快信息的流动程度,更大方位地在互联网上共享最新自贸区服务贸易动态信息,使老百姓和小宗服务贸易商人从中获得益处,在某些程度上也是发动平民积极加入到服务贸易市场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二)采取措施增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提升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措施中,对产业政策进行调整和加大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发展力度这两种方法是值得考虑的。

(三)充分利用市场多元化增强市场活力

经济多样性虽然给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合作的建设带来不少挑战,但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可以因此而造就更多的机遇。首先,从自贸区内部市场来看,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层次更为丰富、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厂家供给的产品更为多元化,对于较为发达的国家或者较为先进、实力较强的企业来说,有利于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和达到产业链的顶端。对于相对贫穷的国家和基础较为薄弱的企业来说,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和夯实基础产业。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必将致使市场活力有所增强。

(四)加强双边政治对话,努力达到政治共识

加强双边政治对话,努力达到政治共识是解决双边政治利益冲突的有利决策,在加强政治往来的同时也要更多、更加有效地促进人民之间的交往。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到今天,政府的强力推动功不可没,但是双方民间的交往仍然不足,改善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国家间的人民交流和政治上国家友好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相互促进,这两个方面是谁也离不开谁的。然而,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处理与东南亚关系时要坚决奉行“与东盟一起”这个总目标,这样可以某种程度上破解某些东盟国家对我国误解的同时,与东盟国家一起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

导致中国—东盟关系紧张的一个无可置疑的问题是南海问题,因此,在政治上妥善的处理南海关系,解决争端,达成共识非常重要。在解决领土争端问题的过程中要做到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和维护南海地区稳定两者并重。有理、有利、有节是中国在南海问题的斗争中必须要坚持的基本方针,做到国家利益要坚决维护,南海地区的稳定也要坚决维护。在前一阶段,我们通过积极与东盟国家协商谈判等各种有利于双方的斗争争端解决机制,维护了本国的利益,彰显了中国在南海的存在;现今,我国在南海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维护南海领土的和平稳定。在国际场合,要居安思危,密切关注国际形势,随时保持警惕,要争取在南海问题上更多的话语权。东盟国家也要积极响应中国于2014年提出的对双方都有利的解决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的政策,为双方更好更快的发展而共同努力。此外,双方要积极开展磋商,在协商一致基础上早日达成“南海行为准则”。

四、结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建成以来,通过了很多有利于中国与东盟国家发展的协议及准则,在服务产业迅猛发展的21世纪,中国—东盟的服务贸易合作也占据了中国—东盟贸易的“大半边天”,并且不断前进,不断发展,双边服务贸易进出口以年均高于20%的速度增加,前景非常的可观,金融行业、通讯业、旅游业等服务行业的全球化进程相比自由贸易区刚成立的时候来说,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合作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挑战,如信息服务平台不完善,由于东盟国家发展水平不一、资源多样化和各国实行的政策水平不一,国家间的政治摩擦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对东盟与中国、东盟国家内部之间的服务贸易有相当的阻碍作用,所以,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行服务贸易合作的时候,应认清其中的挑战和阻碍因素,找到相应解决的对策。如加强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合作信息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市场多元化增强市场活力,加强双边政治对话,努力达到政治共识等。如果东盟国家与中国充分关注这些方面,将会很大程度的加快合作的步伐。

摘要:现今,构建区域经济同盟成为世界很多国家发展经济,促进贸易便利化、多元化、自由化的一个很好的方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发展区域经济,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和睦共处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采取实证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本文的论点进行论证,对文章中所提出的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合作中面临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合作

参考文献

[1]唐姣美,钟明容.“钻石10年”: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东南亚纵横,2013(11).

[2]张蕴岭.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J].东南亚纵横,2014(10).

[3]廖万红.服务创新视角的中国—东盟旅游服务贸易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

[4]周雪春.关于加快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的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08(11).

中国与东盟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篇11

【关键词】 东盟 自贸区 互补性

1.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现状

东盟多年来一直保持了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仅次于美国、欧盟、日本和香港。在东盟10 国中, 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文莱等老东盟6 国在对华贸易中一直占有绝对份额, 在东盟对华贸易中的所占比例均超过90 %。近年来, 中国- 东盟经贸合作硕果累累, 双边贸易额以年均约20 %的速度递增, 至2009 年达到2130.11亿美元(见表1)。中国和东盟现如今已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 东盟已成为我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见表2) 。

2.中国与东盟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2.1资源禀赋

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资源禀赋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而东盟各国地处热带, 热带森林资源、海洋资源、农业资源和矿藏非常丰富, 这种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性赋予了中国-东盟之间贸易关系的互补性。另一方面, 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上的差别也促使双方的贸易互补性进一步增强。中国在初级产品的出口上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在具体的某一类初级产品方面,相对于某些东盟国家来说,中国的初级产品仍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在初级产品方面,由于中国与东盟的自然资源禀赋的不同,中国与东盟各具优势,互补性较强。

2.1.1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性产品的贸易互补性。

能源是我国与东盟10大重点合作领域之一,我国的技术优势和东盟国家的资源优势相辅相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海关统计,从东盟地区的石油进口量目前已占我国石油进口总量15%的份额。目前越南、印尼和马来西亚是我国在东南亚的三大石油进口国。此外,我国从2001 年开始与文莱签订采购石油的长期合同。泰国每年向我国出口35万吨液化石油气,占泰国液化石油气总出口量的近50%。印尼天然气出口商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技术,已在珠江三角洲液化天然气项目中段建设招标中中标。

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贸易的商品结构分析来看,石油等能源性商品一直是我国从东盟国家进口的主要商品,双方之间在石油产品领域表现了很强的贸易互补性。

2.1.2橡胶和木材产品的贸易互补性。

橡胶是与石油、钢铁、煤炭并列的四大工业原料之一。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天然橡胶最大的三个生产基地。东南亚三国每年的橡胶产量就占到了世界橡胶产量的70% 以上。我国自2001年起就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每年国内的产量远不足以满足国内的需求用量,而东南亚国家丰富的橡胶资源正好可以满足我国每年对橡胶需求量的缺口。至于木材及木制品,东盟国家木材资源丰富,一直是我国木材及木制品的主要进口地区。

2.1.3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

先来看食用油料和油脂方面的贸易互补性。中国目前是进口油料、油脂的大国,中国油脂的自給率在60%~70% 左右,每年有三分之一要从国外进口。除此之外,中国与东盟在粮食和水果蔬菜等农产品方面也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决定了中国粮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赖国外进口。而东南亚的泰国和越南都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大米输出国,每年我国都要从这两国进口大量的大米。蔬菜水果方面,由于中国和东盟地理位置及自然气候的差异性,中国需要进口一些东南亚的热带水果蔬菜,而东盟国家也需要进口一些中国的温带水果蔬菜。

2.2产业内贸易

在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纺织服装、化工等各产业领域, 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都达到较高水平, 发展潜力巨大。在东盟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中, 机电产品占比达到42 %以上, 而在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中, 机电产品也占有相当大的份额, 且增长迅速。双方即使在相同的产业部门, 各自的产品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以纺织业和服装业为例, 中国的出口以纤维原料、纱线、坯布和织物为大宗, 而泰国、菲律宾和印尼则以服装为主, 且双方在原料、档次、款式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对电子产品而言, 由于种类繁多, 各国取长补短的余地就更大, 不难形成水平分工。因此, 就总的趋势来看, 中国对东盟的出口由资源型产品和初级加工工业品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 贸易结构正在逐步升级。

2.3服务业

服务贸易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由于双方服务业发展水平不同、优势各异, 发展速度和发展阶段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使得双方的服务贸易形成了较强的互补性, 为促进双方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服务业方面各有所长, 中国在建筑服务、海运服务、旅游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方面竞争力较强, 东盟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服务贸易出口市场。而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则在航空运输服务、金融服务、酒店和旅游等方面优势明显。

结论

中国与东盟之间由于彼此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存在着很强的贸易互补性。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会给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带来一个更大的契机,

综上所述,可以预见,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双方在贸易方面的关系必将更加紧密,双方之间的贸易互补性也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中国—东盟贸易 篇12

关键词:国际贸易,中国—东盟,贸易关系,贸易互补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是双方经济关系的具体内容之一。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关系:贸易关系和投资关系。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对外有着较强的竞争关系,但在出口产品方面有着较强的互补性。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投资总量不是很大,然而发展速度喜人,这也将成为中国东盟发展深层次贸易关系与贸易产品互补的一个重要原因。分析中国与东盟成员国的国际贸易应该从竞争和互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不仅要鼓励公开公平的产品竞争,而且要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产品的内部分工和贸易互补性。就国际贸易条件下对中国东盟贸易关系与贸易互补进行分析,将两者有机结合,以互补分析为主,可以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进行深层次的贸易合作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建议。

一、中国—东盟国际贸易的历史进程

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具有实质性的贸易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其中,1975年到2006年,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保持了19%以上的较高速度,1975—1988年,年平均增长18.8%,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从5.24亿美元增加到49.2亿美元。为扩大双方的经贸交往,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1999年在马尼拉召开的第三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中国愿加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联系。2000年,中国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新加坡举行的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在WTO承诺基础上,建设更加互惠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倡议。2001年,中国与东盟各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在当年10+1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拿出更为充实的议案,终于与东盟达成了自贸区共识。“10+1”宣布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2002年,《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自贸区建设正式启动。2004年,《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签署,标志自贸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2005年,《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开始实施,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达到1134亿美元,是2004年贸易额的1.94倍,占东盟对外贸易总额的9.3%,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达到一个历史高度。2007年1月,双方又签署了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并得以顺利实施。2009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签署,标志主要谈判结束。2010年,拥有19亿人口、GDP接近6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中国—东盟18个合作项目正式签约,签约金额48.96亿美元。此后,随着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邦交的深入发展,在对话伙伴关系基础上,双方贸易进入更快发展阶段。同时,区域内部分工也为加强双方的贸易依赖,不断调整和优化双方的贸易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关系的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扩大了对国外商品的需求,中国和东盟的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突飞猛进。

由表1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双方每年贸易额都是2世纪80年代末的2倍以上。尤其是最近几年,双方贸易呈现几何式增长。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1993 年及以前的统计数据来自东盟秘书处网站,东盟国家包括文莱、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1994 年—2005 年的数据根据相关年度《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到,由于尚未加入,1994 年的东盟不包括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1995 年、1996 年不包括老挝、缅甸和柬埔寨,1997 年、1998 年不包括柬埔寨;2006 年、2007 年的统计数据来自中国国家商务部网站。

从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发展来看,双边市场的扩展有以下两个特点:

1.双边贸易额基数小,但增长速度快。从表1可以看出,除个别年份外,中国与东盟的双边出口增长率都在两位数以上。近几年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率比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率高,从而导致了近几年中国对东盟贸易逆差的现象。同时,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率远远超过东盟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表明东盟对中国的市场扩展远比其他市场要快。相比之下,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东盟市场的扩展速度不如世界其他市场快。从2003年开始,双边贸易出现爆发式增长,其中,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速度要快于东盟对华的出口增长速度。

2.双方出口中的双边贸易比重不断上升。从表2、表3可以看出,中国和东盟在双方进出口总额中双边贸易的比重尽管还不是很高,但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双方的贸易伙伴关系发展迅速。根据《国际贸易统计年鉴》中描述:中国在出口方面对东盟的依赖在1970年为0.9%,1980年为1.2%,1990年为2.12%,到2000年提高到3.65%,2005年东盟对中国的出口依存度为8.88%。比较2005年和2000年的数据,东盟对中国的出口依存度越来越大。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联合国 COMtrade 数据库,2006 年 。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2001 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商务部网站 2007 年进出口统计。

三、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产品互补的分析

东南亚地区属热带气候,高温多雨,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烟草、咖啡、大米、木材、蔗糖、椰产品的产量以及出口量在国际上名列前茅,木棉、柚木、橡胶、金鸡纳霜、棕榈油的产量以及出口量位居世界首位。东南亚国家矿资源富饶,有色金属蕴藏丰富,世界上1/2的锡产量来自于这些国家。中国属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大物博,中西部地区的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就相对稀缺。同时,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因此东盟的种植业、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金融服务业对我国十分重要。国内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使得中国对各种能源和原材料供不应求。东盟成员国大多数处于热带地区,而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在农产品方面,因双方主要的种植种类不同而存在很强的互补性。正是因为这种资源互补性,使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成为中国和东盟国家贸易往来的主要产品。

1.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专业分工特征。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快速发展存在着内在必然性,双方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等方面各有优势,并且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分工布局,贸易互补逐渐过渡到产业内的互补,因而双方在商品贸易上有着较强的互补性。

从国别专业化分工的角度分析,东盟成员国中越不发达的国家,与中国的专业化分工越明显,分工程度越高。这是因为,如印尼和菲律宾这些越不发达的国家,对本国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就越大,因此,这种以自然禀赋形成的专业化分工的比重也较大;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东盟国家对于中国的产品需求量较大,这促使专业化分工的程度提高。具有专业化分工产品类别的减少,说明随着双方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禀赋的依赖程度降低,双边的产品结构和贸易结构会出现趋同,减少了专业化的分工,转向提高产业内分工和互补程度。

2.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互补性分工结构。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分工,不仅仅是竞争关系,更重要的是在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双方逐步从传统的产业间的贸易转向产业内的贸易。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产业内的贸易互补程度与产业分类的选择密切相关,互补的产业分工结构更容易在高位的产业分类中表现出来的产业内的贸易指数中看出,且更具有说服力。产业内贸易指数越大,表明其程度越高。

3.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互补性。贸易理论研究表明:各国在进行专业化生产时应利用技术、资源或规模上的比较优势,然后通过贸易的形式满足各自需求。同时,还可以从贸易理论研究中看出,贸易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既然能够给一个国家带来收益,同时也会致使一部分利益阶层遭受损失。在比较优势上,东盟各国的贸易具有一定的差异,加强其相互间的贸易关系必然会加快各国产业调整。而这一调整对各国贸易在行业上的互补性以及对各国本身所造成的影响密切相关。如果两个国家的贸易具有互补性,也就是说一个国家需要进口的产品与另一个国家需要出口的产品相同,那么两国之间贸易发展将维持各自现有的生产模式,双方的收益可以通过消除贸易壁垒与实现规模化生产实现。在发展水平上,虽然具有互补性产业结构的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在某些产业上贸易有不平衡现象,但这种形式下的贸易不仅可以使各国实现优势互补,还可以减少同行业因过度竞争所引起的一系列负面影响,降低产业调整的成本。

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互补性可以利用以下方法进行计算。国家i出口与国家j进口的贸易互补性指数用Cij表示,用RCAXik表示用出口来衡量的国家i在产品k上的比较优势。其中RCAMjk=(Mjk/Mj)/(Wk/W),Mjk为j国k类产品的进口额,Mj为该国所有产品的进口总额。RCAMjk越大表示国家j进口产品k的比例越大,说明这个国家在这类产品生产上处于比较劣势。如果国家i在产品k上有明显的比较优势(RCAMjk大),则i国产品k的出口与j国的进口呈现互补性。其互补性的大小可以用RCAXjk+RCAMjk来衡量。

因此,可以推测:当一个国家集中进口产品种类与另一个国家集中出口的产品种类相同时,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就大,当一个国家集中进口产品种类与另一个国家集中出口的产品种类不同时,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就小。该互补性指数就为1时,说明各国产品的比较优势相同。同时,互补性指数也间接地反映了产业间贸易在两国贸易往来中所占的比重。互补性指数大,表明两国间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互补性指数小,表明两国间的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从二分位的商品来看,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双边的贸易互补性指数较大,具有较强互补性(贸易互补性指数大于2)的比例约占商品种类的58%。分别为已加工动物油脂(43类)、金工机械(73类)、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部件(74类)、车辆(78类)、照明器材(81类)、鞋(85类)等。除此之外,贸易互补性指数介于1和2之间的商品双方具有相对弱的互补性。中国与马来西亚的贸易互补体现在原材料矿产、初级加工品、化工类产品、机械设备、农产品及轻工业品上。中国与菲律宾贸易互补性较强的占其商品种类的44%,主要是机械设备、农产品和矿产原材料。在以自然禀赋为基础的产业间,中国和新加坡的互补性较弱,主要体现在杂项制品(8类)上,具有互补性产品占其商品种类的43%。

四、结语

上一篇:化学水处理系统特点下一篇:化工装置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