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发展分析

2024-10-09

中国与东盟发展分析(精选7篇)

中国与东盟发展分析 篇1

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过程

2001年11月, 在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 中国-东盟领导人共同宣布, 在未来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举行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 中国-东盟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2004年11月, 在第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 中国-东盟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 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2007年1月, 中国与东盟10国在菲律宾宿务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2009年8月, 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 中国与东盟10国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投资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东盟成功地完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的主要谈判, 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在2010年全面建成。届时, 中国和东盟六个老成员国 (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 93%的产品关税将降为零, 并实质性地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涵盖19亿人口, 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美元, 经济总量达1.23万亿美元, 将是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我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 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的自由贸易。

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广东的影响

2.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促进广东东盟双边贸易的扩大

近年来, 广东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呈稳步增长的趋势, 年均增速达21%, 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0年的137.65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626.1亿美元, 增长近4.5倍。东盟目前已成为广东第5大贸易伙伴。尽管面临金融危机的压力, 广东对东盟出口依然实现良好增长局面, 2009年1月-9月广东对东盟累计出口总值实现3.5%的增长, 其中单9月份增幅高达23.4%。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 商务部网站。

农业是中国和东盟十大重点合作领域之一, 也是自贸区“早期收获计划”双方最早实施零关税的领域。东盟在农业方面, 尤其是热带作物, 具有比较优势。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步伐的加快, 广东和东盟国家的水果贸易大幅增加, 广东自东盟进口水果的数量从2003年的11.3万吨逐渐增至2008年的37.3万吨, 年均增长率达到26.9%。2009年上半年, 广东自东盟进口水果28.6万吨, 价值2.5亿美元, 分别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35.9%和38.3%。各月份中除4月份进口同比有所下降外, 其余月份进口量均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其中6月份广东自东盟进口水果数量达到创记录的7万吨, 增幅高达77.6%。

自贸区的建立将加快广东东盟的工业合作, 一方面有利于广东的优势工业产品开辟东盟市场, 扩大对东盟的出口, 也有利于原材料的出口, 另一方面, 可以促进扩大技术输出和劳务输出。

东盟多数国家基础工业相对薄弱, 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对机电产品的需求量大, 大部分属于中低档产品。广东的电子电气、机械设备、化工等产品对于东盟出口有很大空间。东盟国家橡胶、木材、石油、天然气、煤等自然资源丰富, 广东自然资源相对缺乏, 因此, 零关税有助于广东从东盟进口原材料。此外, 东盟一些国家正处在工业化关键阶段, 科学技术对于生产管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广东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强省, 有改革开放取得的宝贵经验, 并且在一些高薪技术领域具有比较优势, 在与东盟技术合作方面有广阔的前景。

2.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促进广东产业升级

东盟十国自然资源、经济结构及经济技术水平差异较大,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为广东产业升级提供了机遇与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方面, 印尼、越南、缅甸、老挝等东盟国家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丰富, 但经济技术水平低, 工业基础薄弱, 工业需求广, 与之相比, 广东工业优势明显, 在多年的对外开放中已经形成一整套与国际接轨的进出口贸易机制, 拥有一大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群。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这些东盟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的国家, 加大对东盟国家投资, 加速广东的产业升级。另一方面, 新加坡、文莱等沿海国家, 石化工业和电子工业相对发达, 经济实力较强。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的资源、能源、下游产品集群和来自新加坡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一起向广东转移, 广东企业可以采取互补性合作方式, 学习其提升品牌技术, 产品设计, 人力资源, 财务管理, 企业融资等方面的特长, 实现自身国际化发展。

2.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促进广东金融业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的重要作用。金融和贸易是带动区域经济实现实质性联合的两个轮子。由于中国与东盟在吸引区外资金方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区内一些国家并不注重资金流出与跨国跨区域的金融结算, 金融服务效率还比较低, 金融监管措施还不完善, 金融合作层面不够深入。广东与东盟双边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必然要求配套的金融服务业的支持, 对广东金融业提出了规范化、制度化、市场化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表示, 目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境内地区为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广州, 深圳, 珠海和东莞四个城市, 境外区域范围暂定为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 将稳步推进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今年, 中国和东盟金融合作不断取得进展, 地区性金融机制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人行将完善《清迈协议》框架下的货币互换合作, 在增加货币互换的基础上, 推动货币呼唤机制的多元化, 加强资本流动, 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的多元化, 促进资本的合理有序流动。

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东面临的问题

随着广东东盟经济合作和开放领域不断扩大, 双边经济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广东对东盟的贸易逆差呈上升趋势, 从2000年的46.51亿美元扩大到2007年的154.6亿美元, 2008年略有下降, 至133亿美元。贸易逆差主要产生于农产品贸易以及广东具有优势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方面。

一方面, 2003年实施的中泰水果蔬菜协议以及2004年实施的“早期收获计划”, 均有助于东盟对农产品出口。2006年广东从东盟进口农产品14.1亿美元, 出口3.8亿美元, 逆差为10.3亿美元。另一方面, 广东与东盟国家经济结构具有相似性, 都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存在着同构性, 使双方在国际市场上存在着同质竞争。广东出口商品中大多数工业制成品仍是附加值低、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少的低档次劳动密集型产品。

4 对策与建议

(1) 对受到东盟农产品冲击较大的地区和农民, 广东应给予财政补贴并出台支农惠农政策, 减轻进口农产品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合理布局农业产业,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保护和促进蔬菜、花卉、茶叶等竞争力较强的优势农产品的种植和出口, 与东盟农产品形成错位竞争;按照国际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 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产业,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增强水果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 东盟市场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很高, 广东企业应积极争取主动、赢得先机, 有效开发东盟市场, 扩大优势产品对东盟的出口, 加大在纺织品、服装、能源等方面的合作力度, 充分利用广东的机械电子设备、精密仪器、钟表、车辆、金属产品等商品的比较优势, 积极向东盟投资降低出口产品对欧美市场的依赖, 优化出口市场结构, 有效分散国际经营风险;注重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根据东盟市场的特点和需求, 实施品牌战略, 促进产品的差异化。

(3) 高度重视东盟在广东对外贸易战略中的作用。前期广东比较偏重开拓发展港澳, 美国和欧盟市场, 缺乏对临近东盟市场的足够重视。近年来, 广东高层开始注重于东盟的经贸合作往来。2008年9月, 广东与东盟秘书处签署了《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秘书处合作备忘录》, 确定11个重点合作领域。2009年9月, 广东召开30年来首次粤西工作会议, 瞄准东盟市场, “努力把粤西为广东重化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广东参与环北部湾地区、大西南地区以及东盟合作发展的门户和桥头堡, 支持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和重要城镇群, 沿海经济带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到2012年, 粤西将形成贯通珠三角、联接大西南、内部联通快捷化的大交通网络;临港重化工业形成规模, 特色农业和海洋产业大发展。到2020年, 粤西经济社会整体水平将追上广东平均水平, 对东盟贸易区的辐射将进一步加大。

摘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无疑对广东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论述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广东东盟双边贸易、广东产业升级以及金融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但是随着双边贸易开放领域不断扩大, 广东东盟贸易逆差呈上升趋势, 广东应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实施“东盟战略”面对挑战。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东,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古小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知识读本[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4.

[2]郑一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东南亚研究, 2005, (1) .

[3]王娟.“10+1”进程中的泛珠三角与东盟金融合作机制构想[C].“泛珠三角面向东盟的合作与发展”国际论坛论文集[A], 2006, (11) .

[4]广东分署编委.“入世”五年广东对外贸易检测报告[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7.

浅谈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 篇2

关键词:中国;东盟;贸易;经济

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和东盟合作历程中历史性的一步。它充分反映了双方领导人加强睦邻友好关系的良好愿望,也体现了中国和东盟之间不断加强的经济联系,因此,有必要制定与东盟贸易发展战略。

一、发展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影响

(一)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中国西南省区同东盟国家地理位置相邻,东盟国家是这些省区的主要出口市场,其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互补性更强,通过东盟在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加强经济合作,将大大促进这些省区的出口,有力地配合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以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区域内双边贸易具有互补性,中国将从东盟进口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以及资源型工业加工品;而向东盟出口加工食品,以及钢铁机械、运输产品和电子产品(成品)。这种贸易调整体现了成员国间生产的比较优势,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东盟在中国的亚太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因而促进与东盟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深化双方的合作,是中国营造良好周边环境的外交的重要部分。为中国营造良好的区域政治环境,提升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使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和安全事务中具有更大的发言权。中国与东盟将政治安全也作为自贸区协议的重要内容纳入,通过启动自贸区,与东盟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能为中国营造良好的区域政治环境,提高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

(三)促进东盟对华投资的发展

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所带来的投资刺激效应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吸引外资的增加。自贸区的启动将给中国企业带来一个更加便利广阔的区域性市场,还可以享受到区内的关税优惠政策,并规避发达国家专门针对中国设置的部分贸易壁垒。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通过外贸和投资的增长以及内需的扩大所导致的乘数效应,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通过关税的降低,可以增进国内竞争,并促进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二、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前景

(一)促进双方贸易增长

随着入世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加快,特别是中国的制造业将会有快速发展,将带动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的增加。因而从东盟进口资源性初级产品以及电子电器等机电产品的零部件及半成品将会进一步增多。与此同时,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也将保持持续的增长势头。这种增长一方面来自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另一方面来自对东盟具有潜在优势的产品。尽管目前东盟和中国都不是对方投资的主要市场,但随着各国一系列促进外国投资的政策的出台,相互投资将会增多。

(二)加宽经济领域的合作

双方的经济合作将进入一个全面深化发展的新阶段,服务贸易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投资合作方式将更加多元化。随着“清迈协议”的实施和“电子东盟”的启动,中国与东盟在金融、保险与电信领域的合作将更大规模地展开。基础设施的合作步伐也将加快,同时将带动相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农业、环境保护、能源、知识产权及企业之间,特别是中小企业等方面的合作也将启动。

三、发展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策略

(一)增强产业竞争力

针对相关行业在自贸区启动后面临的竞争问题,我们一方面应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培育其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则应在同东盟协商的基础上,建立产业协作体系,根据区域内的产业发展现状和区域产业合理布局原则,加强中国与东盟在第一、二产业的协作,在更大范围优化双方之间的生产要素及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产业与经济融合,提高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性国际竞争能力。

(二)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

中国和东盟各国不仅要注重双边贸易的发展,更应注重更对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相对于大部分东盟国家,中国拥有比较雄厚的科技与开发能力,成熟的产业技术,完全有能力帮助东盟一些落后的国家,合作空间很大。因此,中国应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帮助这些国家在农业、工业、能源、交通、通讯和科技方面进行开发。同时,中国还应鼓励国内更多有实力的企业走向东盟,利用国外丰富的资源和地理优势,降低成本,发展规模经济,增强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

(三)促进区域金融合作

在金融建设方面,坚持平等协商方式和循序渐进的策略。由于中国与东盟各国在金融实践和金融业务开展上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双方应不断地进行沟通与对话,以消除彼此的分歧。特别是对于新东盟四国,由于它们的金融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因此,自贸区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以帮助它们在预定的时间内达到自贸区的建设要求。这就需要自贸区的金融发展应立足于区域内各国发展不平衡,经济条件差异过大的事实,采取分层次逐步推进的策略。

四、小结

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和东盟的经济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自贸区的建立将扩大双方贸易与合作的规模,提高本地区的整体竞争力,使中国与东盟更好地分享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益,从而开创发展中国家双赢合作的新典范,在促进贸易往来的同时,也要对经济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进行贸易往来。

参考文献:

1.王文创,苑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竞争与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3).

2.李宣达.中国与东盟贸易与投资发展状况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2).

3.许宁宁.中国与东盟相互开放市场后[J].进出口经理人,2009(10).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经贸系)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分析 篇3

10级国贸四班 39 贝定镒

【摘要】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快速发展及亚洲经济形势的变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愈益受到各国的关注。自从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于 1990 年倡议建立“东亚经济核心论坛”(其成员包括东盟国家和中日韩),东亚逐步向一体化迈进。中国与东盟 2002 年 11 月 4 日在金边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启动了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它是东亚经济合作的历史性突破。中国与东盟签署的《框架协议》,确定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范围、措施、时间表,它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计了基本架构。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将面临来自区域内外的一系列挑战,但在中国与东盟之间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合作机遇远远大于挑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必将对中国、东盟、亚太乃至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均衡分析法。其中比较分析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APEC 方式、美洲自由贸易区、欧盟的比较,另一方面是根据收集的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不同产品等的数据的比较。实证分析法主要是基于所收集的有关资料对相关理论和结论进行分析论证,比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理论模型就是采用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主要是依据有关经济一体化理论,结合《框架协议》,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之后的经济影响。均衡分析法贯穿全文,如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中的理论解释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证研究,还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后的影响等。本文运用大量的经贸历史数据,注重数据的新颖性,力求收集最新数据以展示中国与东盟发展的最新状况,从而更加详细的分析其成立后的影响。

区域主义强调区域一体化(RegionalIniegratinnArrangements:RIAs)的基础上优先实现小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Lipscy根据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程度和成员之间相互让渡权利的多少从形式上把区域贸易合作划分为六个阶段:特惠关税区:是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或部分商品实施特别的关税优惠。自由贸易区:指在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与地区组成的贸易区内部成员之间取消关税与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成员国的商品可完全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仍保持各自对非成员国家与地区的贸易壁垒。关税同盟: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各成员之间建立对非成员国家与地区的共同关税税率。

共同市场: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各成员之间生产要素也可自由流动。经济联盟: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要求各成员制定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

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是区域贸易自由化发展的最高阶段,区域内各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经济政策上完全统一化,在各成员国内完全消除商品、资金、劳动力和服务等自由流通的人为障碍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关税同盟理论。关税同盟理论分析了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静态效应包括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动态效应包括规模经济效益、竞争效应及其他效应。

由于关税同盟理论主要是从欧盟这个发达国家组成的一体化组织得出结论并发展起来的,因此以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陆续提出适合发展中国家的一化理论。这方面的理论以印度经济学家阿兰·默罕穆德和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为代表。印度经济学家阿兰·默罕穆德从发展中国家利益出发,根据市场原理,提出“建立在供应决定相互依赖关系基础上的一体化”理论。另外,拉美地区

是发展中国家区域化、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比较发达的地区,随着拉美地区工业化相地区合作的发展,其在实践中形成—套具有拉美特色的发展思想和理论,理论代表者是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他是从一系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经济思想中,提出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主张的。然后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理论模型。中国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目的是用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来促进贸易和经济增长,这将成为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全新尝试。由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已有基础,而且它们的市场规模相近,因此把东盟视为一个整体和中国组成自由贸易区,另外还有被排斥在外的世界其他国家,整个世界就分为三个部分,从而建立了三国理论模型。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规模效应及动态效应。

本文选择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规则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涉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模式、原产地规则、保障措施和争端解决机制等内容,这些规则关系到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区内成员的经济增长潜力。全文在系统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组织的经验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建立自由贸易区应遵照由易到难的方式,从双边谈判开始,然后逐步扩展到和多个国家组成的地区整体进行谈判。同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时,应遵循先建立主体框架,再逐步充实合作内容的方式。

第二,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需要设置一套高效组织机构,以协调员

国的法规和政策,这些机构应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过程中得到逐步建立和完善。第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尽可能采取税目改变标准作为实质性改变标准,这样,可以为区内贸易提供更大的便利。

第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应该在一般磋商制度、实施跨协议的“交

叉报复”的明确界定、争端解决机构的设立等方面作具体改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参与建设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由于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经验不足,对其法律制度和规则还比较陌生,我国学界至今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法律制度研究不多,研究这一问题,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研究时间较短加之本人能力有限,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能不够深入和全面,还有待学者们继续进行这一领域的探索。

东盟这个区域一体化组织要想进一步向前发展,要想在将来经济全球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

一、进一步加强内部合作;

二、走与区域外国家合作的道路。因为东盟合作存在的问题中有一些是自身不能解决的,只有通过与区域外国家进行合作才能使东盟更具生命力,比如,东盟与中国合作,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模式);积极发挥东盟的作用,倡导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10+3”模式)。本章主要分析如何加强内部合作和开展“10+3”合作,下一章再详细研究与区域外国家合作的另一条重要道路:中国—东盟自由

贸易区。

一、加强内部团结,恢复昔日凝聚力

凝聚力是一个组织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保证。东盟的扩大以及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东盟成员国的团结有所削弱,凝聚力下降,影响了东盟的合作发展。所以东盟各成员必须消除分歧,努力协调各 国之间的关系,紧密团结在“东盟”旗帜下,这样才能恢复惜日凝聚

力,推动东盟合作的发展。

二、努力促进经济复苏,保持政局稳定东盟 10 国已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政治的稳定程度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区域内其他国家,也会影响到东盟合作关系的发展。比如,东南金融危机首先在泰国爆发,然后影响到其他国家;马来西亚的安瓦尔事件不仅影响到马来西亚的稳定,而且在本地区引起不同反响,进而影响到马来西亚同其它成员国的稳定关系。金融危机使得东盟各国的经济出现衰退,从而导致了政局的不稳定。所以东盟各成员国必须采取一切办法努力促进经济复苏,只有经济复苏了,政局才会稳定,政局稳定了就会促进合作地不断发展。

三、努力缩小成员国之间的发展差异。协助新成员国解决实际问题,缩小新老成员国之间的发展差异,是今后东盟经济合作发展的一项重大的任务。东盟成员国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今后还将继续存在,这将是影响未来东盟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东盟正是考虑到新老成员国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投资区的建设上采取了不同的时间表,允许新老成员根据本国实际情况,确定实施计划的日期。东盟还通过东盟秘书处实施培训计划,对新成员国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社会发展计划、投资项目评估、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培训,以帮助新成员加速本国经济发展进程,从而缩小各成员国之间的差距。不过这项工作是长期和艰巨的,也是东盟未来合作发展必须努力解决的。

四、应将金融领域的合作作为今后东盟经济合作的一个重点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东盟各国已经认识到开展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并采取了一些实际行动。一是建立了东盟金融预警机制。1998年 10 月,东盟各国财长举行会议时就对区域内金融危机预警机制签订了协议,要求东盟各国向东盟秘书处提供包括贸易、国际收支、财政收支、利率、汇率以及资金流向等经济数据,每年由有关专家共同分析研究这些资料,预测地区经济的发展形势,防范再次出现金融动荡。二是共同培训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东盟国家希望通过成员国之间的培训合作,提高区域内金融管理的整体水平。三是扩大货币领域的合作。1998 年 10月,在马尼拉举行的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同意使用区内货币进行贸易结算,并计划制定出一套使用区内货币进行贸易的方法,推动早日建成区内共同货币。所以加强金融领域的合作已日趋重要,东盟应将其作为今后经济合作的一个重点,这样,才能使东盟合作发展具有新的生命力。

五、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前面也分析了东盟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从整体上看,东盟的产业结构距离发达国家尚有一段距离,其主要是围绕出口加工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具有劳动密集度高、技术创新能力低的特点,因而竞争能力差。东盟国家要想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需通过加强合作,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的档次,选择有优势、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业,以适应全球化新技术革命新形势的变化。东盟部分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已经开始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已基本完成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将使他们在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处于

较主动的地位。所以,东盟国家今后应加强在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区域合作,从整体上提高东盟的技术水平,使之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并成为东盟今后合作发展的又一重点。通过前面对东盟合作的详细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第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国都不能关起门来发展经济,只有把本国经济融入到全球经济中来,才符合历史潮流,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第二,经验表明,参加区域一体化组织的成员能够获得比一国时更大的利益。正如彼得 罗布森所说:“全世界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成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成员并非取得经济成功的必要条件,虽说这并 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那些未参与一体化而取得成功的国家,如果 成为一个合适集团的成员,可能会更加成功”。第三,从东盟合作到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再到东亚合作,可以得出,任何一个区域一体 化组织都不是完全排他性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向外溢出、扩张,欧盟东扩,北美自由贸易区南下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也说明了区域一 体化并不是与全球一体化相对立的,而是全球化的一个阶段。是在全 球化短期内难以实现下的一种次优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 程度必然向全球化发展。

同样,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国经济 已开始完全融入世界经济圈中,在区域化、集团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关 键性的一步。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了坚实的合作基

础,但也还存在不少困难,双方应积极努力,共同推进合作步伐,以 取得“双赢”的结果。

中国与东盟发展分析 篇4

【背景材料】

2016年7月26日,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议在老挝首都万象闭幕。其间,第四十九届东盟外长会、中国—东盟(10+1)外长会、东盟与中日韩(10+3)外长会、东亚峰会外长会和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相继举行。通过中国与参会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共同努力,系列外长会始终保持对话与合作的基调,为今后中国—东盟关系开辟了美好的前景。在中国—东盟(10+1)外长会上,中方强调继续把东盟作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愿与东盟以纪念对话关系25周年为契机,推动双方关系进一步丰富和深化,迈向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针对有个别国家外长在东亚峰会外长会发言中提及南海仲裁案,王毅表示,仲裁从程序和法律适用、事实认定以及证据采集等多方面都充满了疑问和谬误。概括起来就是“三个不合法”:一是仲裁的提起不合法;二是仲裁庭的成立不合法;三是仲裁的结果不合法。中国采取的立场完全正当,目的是维护国际公平与正义,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本次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议聚焦合作、发展。东盟轮值主席国老挝总理通伦·西苏里在东盟外长会开幕式致辞时说,在过去49年中,东盟经历种种考验,地区经济持续增长,人民往来不断增强。作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东盟已经形成单一市场与生产基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6万亿美元。2016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如果说这25年是中国—东盟关系的成长期,未来25年就是双方关系的成熟期。成长期的关键词是从无到有,中国已经跟东盟之间建立起宽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构架,而成熟期的关键词是提质升级。【考点链接】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税收的作用。当前,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而消除税收障碍已成为税收国际协调的重要特征,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国际协调的历史进程应与地区税收国际协调的一般步骤大致相同,即关税协调、其他间接税协调和直接税协调。这体现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东盟共同体建设的不断深化,其在本地区的地位也越发重要。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经贸合作不仅符合双方利益,也有利于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实现本地区的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顺应了经济全球化。

3.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目前,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对于中国与东盟来说,迈向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经贸合作是重要内容,双方既要巩固传统优势,又要努力拓展新领域,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复苏。4.随着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已成为全球性不可逆转的趋势。借助产能合作拓展双向投资。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一直保持良好势头,东盟对华投资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特别是2015年一些成员国对华投资增长较多。这说明贸易保护主义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了。5.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拓宽。伴随着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投资的增长,金融需求也在增加,这为中国东盟开展金融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传统的融资、外汇结算、保险等服务外,中国与东盟在货币互换、本币结算、跨境债券投资等领域也在展开尝试。

6.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近年来,中方开展了多项工作支持东盟旅游发展。同时,东盟多国也采取措施,吸引中国游客,并针对中国游客推出了签证便利措施。未来,中国与东盟的旅游合作有望进一步加深。7.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2015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修订协议,标志着自贸区的升级。双方确定11个重点合作领域,在20多个领域开展务实合作。这说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南海问题争议解决之前,各方并本着合作与谅解的精神,寻求建立相互信任的途径,包括开展海洋环保,搜寻与救助,打击跨国犯罪等合作。这体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与东盟各国建设命运共同体,促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属于合作关系。中国与菲律宾的领土分歧和对峙表现为两国关系的冲突。

3.处理好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才能健康发展。中国代表团参加此次东亚合作系列会议的主调是加强相互合作,并强调会议应聚焦合作而不要挑拨离间,挑拨国家之间的分歧。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分歧与争议,以维护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维护好亚洲地区的稳定。

4.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二利益相悖则是国家之间产生矛盾的根源。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开展广泛的经济贸易合作反映了它们存在共同利益。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进行挑拨离间体现了利益的差别和对立。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尽管南海地区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互动交流和务实合作还一直在持续,各国都从中受益匪浅。南海区域的和平稳定、合作发展符合各方的最大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说明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6.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目标。目前,中国正加快网络强国建设,形成了一批知名的信息通信制造企业、运营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中国表示愿与东盟国家加强合作,缩小乃至逐步消除数字鸿沟,共同提升区域信息化水平。这符合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目标。

7.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妥善处理国家利益与区域利益将始终存在于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及自由贸易区运行的全过程。中国宣布将向老挝、柬埔寨和缅甸提供特别优惠关税待遇,以增加从三国的商品进口量。这一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8.中国始终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中国尊重东盟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价值观。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推进,双方在南海展开深度合作的潜力也将日益显现出来,通过双方的广泛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使南海成为合作之海、友谊之海、和平之海。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做传播中华文化的文明使者。中国和东盟就加强社会文化交流与合作达成多项重要共识和具体规划,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近年来,中国与东盟通过举办研讨会、人员交流、展演展览等多种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从2010年的49580人增长到2015年的71101人,中国去往东盟国家的留学生从2010年的16947人增长到2015年的39662人。这将推动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的进一步开展。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功能。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2016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有近300项活动,覆盖全年各个时段,遍及中国和东盟各国主要城市。为双方关系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4.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我们将紧扣“教育优先,共圆梦想”主题,深耕友谊、深化合作,推动更多合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共创中国与东盟美好明天作出贵州贡献。

5.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中强调,要加强知识产权领域合作,在知识产权的创造、取得、运用、商业化、保护、管理和执行方面加强能力建设、技术支持和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训。

四、从哲学角度分析 1.意识的能动作用。中国与东盟国家外交部长在万象发表关于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联合声明,声明重申了《宣言》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承诺根据国际法原则由直接有关国家通过磋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领土和管辖权争议。2.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国与东盟可以借助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契机,进一步拓展产业合作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合作。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联络建设、网络建设也已取得积极进展。中国与东盟的双向投资正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3.联系构成发展。中方建议,以互联互通、产能合作为切入点,用好亚投行、丝路基金,拓展金融合作,打造更多示范效应项目,取得更大的实质性进展。双方应增进政治互信,深化互利合作,维护地区稳定,共同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4.树立整体的观点。“东盟+1”、东盟“10+3”、东亚峰会、东盟论坛等都是以东盟为中心的合作机制。东盟建立共同体以后,这些合作形成一个很特殊的地区合作网络。东亚合作的时间不长但成效非常好,极大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5.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中国企业在东盟的投资则主要涉及贸易、物流、建筑、能源、制造业和商业服务等领域。目前,中国与东盟10国作为创始成员国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正式运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产能合作、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推进。

6.矛盾双方又主次方面之分。中国—东盟关系总体发展良好,同时也面临各种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维护中国—东盟关系大局。新加坡是中国—东盟关系协调国,中方愿与新方以及东盟各国一道,排除各种内外干扰,牢牢把握好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

7.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成员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区内各成员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它们的合作目标和承受能力也不尽相同。要有区别地设计和实施其关税减免的进程和标准,注意利益平衡。

8.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由于中国与东盟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同,产业结构相似,相互间的经济竞争不可避免。需要中国与东盟双方共同努力,求同存异,不要过分计较眼前利益。

9.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跨界经营、合作创新已成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发展的新常态,企业要因地制宜对现有业态和技术进行再创新。同时,中国优势产业走出国门也需要通过资源的优化重组和再创新来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10.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中强调,在东盟遗产公园等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管理、落实《生物多样性公约》等生物多样性相关多边环境协议等方面探讨可能的合作倡议。这体现了正确的价值取向。【跟踪试题】 1.当前,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而消除税收障碍已成为税收国际协调的重要特征,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国际协调的历史进程应与地区税收国际协调的一般步骤大致相同,即关税协调、其他间接税协调和直接税协调。这体现了税收

①可以切实减轻投资者负担

②能激发市场主体投资创业的热情 ③发挥了税收灵活性的特点

④解决了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随着东盟共同体建设的不断深化,其在本地区的地位也越发重要。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经贸合作不仅符合双方利益,也有利于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实现本地区的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材料启示我们

①参与经济全球化就能够推动经济发展

②经济发展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③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④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共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目前,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对于中国与东盟来说,迈向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经贸合作是重要内容,双方既要巩固传统优势,又要努力拓展新领域,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①是促进“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的重大举措

②能深入影响国际经济的“游 戏规则” ③有利于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

④有利于增强我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借助产能合作拓展双向投资。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一直保持良好势头,东盟对华投资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特别是2015年一些成员国对华投资增长较多。这启示我国企业要

①要增强参与综合国力竞争的能力 ②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③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④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伴随着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投资的增长,金融需求也在增加,这为中国东盟开展金融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传统的融资、外汇结算、保险等服务外,中国与东盟在货币互换、本币结算、跨境债券投资等领域也在展开尝试。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拓宽,其原因是

①经济全球化使双方关系进一步加强 ②中国与邓东盟之间没有利益冲突 ③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④中国与东盟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6.近年来,中方开展了多项工作支持东盟旅游发展。同时,东盟多国也采取措施,吸引中国游客,并针对中国游客推出了签证便利措施。未来,中国与东盟的旅游合作有望进一步加深。这表明

①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②引进外资和先进管理经验有了新举措 ③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 ④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2015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修订协议,标志着自贸区的升级。双方确定11个重点合作领域,在20多个领域开展务实合作。这

①表明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得到提高 ②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③说明我国已从引进来为主转向走出去为主 ④有利于培育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在南海问题争议解决之前,各方并本着合作与谅解的精神,寻求建立相互信任的途径,包括开展海洋环保,搜寻与救助,打击跨国犯罪等合作。动中国与东盟关系沿着正确轨道持续向前发展,需要双方

①增进互信,消除分歧 ②平等相待,互利共赢 ③加强合作,避免对抗 ④战略结盟,共同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中国与东盟各国建设命运共同体,促进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但中国与菲律宾的领土分歧和对峙表现还没有消除。这表明

A.世界各国在根本利益上存在一致性

B.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C.合作、竞争、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D.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10.中国代表团参加此次东亚合作系列会议的主调是加强相互合作,并强调会议应聚焦合作而不要挑拨离间,挑拨国家之间的分歧。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分歧与争议,以维护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维护好亚洲地区的稳定。这表明我国 ①把维护共同利益作为对外活动的目的②把促进解决分歧与争议作为共同关注的主题 ③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④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开展广泛的经济贸易合作反映了它们存在共同利益,而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却在进行挑拨离间。这表明

①合作共赢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外交理念

②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③利益相悖是国家之间产生矛盾的根源 ④国际争端应运用和平方式通过对话来解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2.尽管南海地区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互动交流和务实合作还一直在持续,各国都从中受益匪浅。这说明中国与东盟双方

①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②都以维护本国利益为原则来处理国际关系 ③都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④都采取建设性方式增加理解,扩大共识

A.①④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13.目前,中国正加快网络强国建设,形成了一批知名的信息通信制造企业、运营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中国政府表示愿与东盟国家加强合作,缩小乃至逐步消除数字鸿沟,共同提升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这体现了

A.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是我国外交的基本准则 B.我国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前提下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 C.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D.我国坚持在平等、互利、互惠基础上开展国际合作

14.妥善处理国家利益与区域利益将始终存在于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及自由贸易区运行的全过程。中国宣布将向老挝、柬埔寨和缅甸提供特别优惠关税待遇,以增加从三国的商品进口量。这一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表明中国

①是承担国际责任的建设性举动 ②是为了发挥非政府国际组织的协调和援助作用 ③颠覆了世界经济政治旧秩序,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进程 ④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是负责任的大国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5.中国和东盟就加强社会文化交流与合作达成多项重要共识和具体规划,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近年来,中国与东盟通过举办研讨会、人员交流、展演展览等多种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②文化交流促进各国文化逐渐趋同 ③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文明使者 ④文化教育改变人的生活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6.中国与东盟国家外交部长在万象发表关于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联合声明,声明重申了《宣言》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承诺根据国际法原则由直接有关国家通过磋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领土和管辖权争议。这说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

②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7.中方建议,以互联互通、产能合作为切入点,用好亚投行、丝路基金,拓展金融合作,打造更多示范效应项目,取得更大的实质性进展。双方应增进政治互信,深化互利合作,维护地区稳定,共同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此观点说明

①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② 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构成发展

③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④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要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8.中国企业在东盟的投资则主要涉及贸易、物流、建筑、能源、制造业和商业服务等领域。目前,中国与东盟10国作为创始成员国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正式运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产能合作、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推进。这说明

①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 ③事物的量变过程就是事物的质变过程 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19.跨界经营、合作创新已成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发展的新常态,企业要因地制宜对现有业态和技术进行再创新。同时,中国优势产业走出国门也需要通过资源的优化重组和再创新来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跨界经营、合作创新的哲学依据是

①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②重视科学理论,相信权威 ③坚持认识基础上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会推动科技发展 ④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从2010年的49580人增长到2015年的71101人,中国去往东盟国家的留学生从2010年的16947人增长到2015年的39662人。这将推动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的进一步开展。2016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有近300项活动,覆盖全年各个时段,遍及中国和东盟各国主要城市。为双方关系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我们将紧扣“教育优先,共圆梦想”主题,深耕友谊、深化合作,推动更多合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共创中国与东盟美好明天作出贵州贡献。

材料二 由于中国与东盟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同,产业结构相似,相互间的经济竞争不可避免。需要中国与东盟双方共同努力,求同存异,不要过分计较眼前利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成员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区内各成员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它们的合作目标和承受能力也不尽相同。要有区别地设计和实施其关税减免的进程和标准,注意利益平衡。中国—东盟关系总体发展良好,同时也面临各种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维护中国—东盟关系大局。新加坡是中国—东盟关系协调国,中方愿与新方以及东盟各国一道,排除各种内外干扰,牢牢把握好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教育知识,说明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不断发展的原因。(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知识分析如何发展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参考答案】

1.A 2.C 3.B 4.D 5.A 6.C 7.C 8.C 9.C 10.D 11.D 12.C 13.D 14.C 15.B 16.D 17.C 18.B 19.B 20.(1)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双方互派留学生等形式,推动中国与东盟 人文交流的不断发展。材料中的数字变化说明了这一点。②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功能。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2016年是“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遍及中国和东盟各国主要城市和覆盖全年各个时段的近300项活动,为双方关系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③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因此,要紧扣“教育优先,共圆梦想”主题,深耕友谊、深化合作,推动更多合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共创中国与东盟美好明天作出贵州贡献。

中国与东盟发展分析 篇5

很高兴出席第十三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感谢越南政府为举办会议所做的积极努力。我是第八次来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我是带着友好和合作的愿望来的。

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第一个五年行动计划即将完成,本次会议将通过并发表第二个五年行动计划。在这一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我们共聚一堂,总结经验,规划未来,对于提振信心、深化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2003年,中国与东盟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这是东亚合作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与东盟的政治互信不断加深,战略沟通与协作更加密切,维护了地区和平与稳定。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双方携手应对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如期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双方贸易和投资大幅增长。自2003年以来,双边贸易额和双向投资额分别增长172%和142%;合作领域更加广泛,对话机制更加完善,人文交流更加深入。我们不会忘记,东盟国家在中国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时所表达的深情厚谊。中国也为东盟的发展提供了真诚的援助。

中方将继续支持东盟2015年建成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社会文化共同体的目标,希望东盟的发展为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新贡献。

中国与东盟关系能够经受住严峻考验,不断向前发展,得益于双方恪守《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原则和精神,坚持相互尊重、睦邻友好、求同存异;得益于双方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携手推进东亚区域合作;得益于双方坚持走适合各自国情的发展道路,顺应变革、开放、包容的时代潮流。

当前,中国与东盟国家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呈现出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不强,前景尚不明朗。中国的发展面临巨大的人口、环境、资源压力,还存在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要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方面,中国同许多东盟国家感同身受,我们要继续携手应对挑战。

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和共同的发展目标,双方的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珍视同东盟国家的传统友谊,崇尚以和为贵,讲信修睦,共同发展,不搞唯我独尊,反对霸权主义。无论是大国共治,还是大国对峙,都不符合本地区国家的利益。中国愿同东盟国家永远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

各位同事,长期以来,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是最务实、最丰富、最有成效的。着眼未来,我们要继续以和平发展为主题,以友好合作为主线,更加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视全方位的互联互通,更加重视社会和人文交流,更加重视东亚的一体化建设,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共同落实好第二个五年行动计划,使中国—东盟合作继续走在东亚合作的前列。中方将向亚洲区域合作专项资金增资1700万美元,用于推动区域合作。

我愿在此阐明中方的几点建议:

一、推动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建成使双方资金、资源、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效率显著提高,为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据中方统计,2010年1—9月,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达2113.1亿美元,同比增长43.7%。其中中国出口995.3亿美元,进口1117.8亿美元,逆差122.5亿美元。今年双边贸易额有望创造历史最高水平。中国将加大力度,鼓励扩大从东盟进口;与东盟密切配合,简化通关程序,加强检验检疫技术标准和原产地合作,推进贸易便利化;促进双方企业建立更密切的联系,提高对自贸区的利用效率,妥善处理问题和分歧,为此倡议建立中国—东盟行业对话机制。建议双方共同努力,力争2015年双方贸易额达到5000亿美元。

中国政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扩大对东盟投资规模,提升投资水平。据中方统计,截至2009年底,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存量达95.7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是2008年以来实现的,投资领域已经从传统的矿业、建筑业拓展到能源、制造业、商务服务业。中国政府将继续积极推动本国优秀企业到东盟国家投资,加强双方在纺织、钢铁、机械、造船、化工、信息、汽车等领域的合作,与东盟国家探讨签订工业领域合作协议,共同提升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建设经贸合作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中方愿意与东盟国家一道,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五年内同每个东盟成员国共建一个经贸合作区。

二、初步建成互联互通网络。

去年,中方宣布向东盟国家提供150亿美元信贷,其中包括67亿美元优惠信贷,重点支持中国与东盟有关国家在公路、铁路、水路、能源管道、信息通信、电网等领域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已实际使用101亿美元,其中包括31亿美元优惠信贷。中方将加强同东盟国家沟通,充分考虑东盟国家的实际需要,用好剩余资金,并根据情况继续提供融资支持。“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已部分具备商业运行条件,年底以前可以启动对成熟项目进行投资,欢迎东盟国家有关机构洽谈投资合作。

双方要密切配合,落实好根据《中国—东盟交通合作战略规划》确立的优先项目,努力在未来10到15年间实现中国与东盟国家陆路运输通道的互联互通,尽早签署航空运输协定,有序推进泛亚铁路网规划、运输便利化和技术标准一体化等工作,并更多考虑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相互衔接,相互促进,为切实提升本地区互联互通水平创造条件。

三、有序推进金融、资本市场的开放和融合。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为中国同东盟的金融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方鼓励国内金融机构在东盟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并将积极考虑东盟金融机构在中国开设分支机构的要求。

中方愿继续与东盟国家扩大本币互换规模,共同推动本币贸易和投资结算,并加强在二十国集团及多边机构的协调与合作。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东盟国家银行发起建立的“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是一个重要创新。我们要支持这一平台充分发挥作用,为双方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投资发展提供多样性的金融服务。

双方应完善对话机制,加强在金融市场法制建设和监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研究适合区域内金融市场的金融工具,开发新的金融品种,拓宽金融服务范围,逐步建立开放型、多层次的金融合作体系,共同维护区域内的金融稳定。

四、做大、做强本地区农业经济合作。

中国和东盟大多数国家有众多的农村人口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农业在双方的经济中都占有基础地位。加强农业合作是双方共同的战略决策,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改善民生、确保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愿意同东盟制订农业合作战略框架和行动计划,建立和完善合作机制,突出重点合作领域,加大“中国—东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力度:一是加强中国—东盟跨境动植物疫病防控合作,与东盟国家共同建设跨境动植物疫病防控监测站20个,建设疫情预警信息系统,交换共享信息,建立联防联控机制,提高防控能力;二是进一步实施优质高产农作物示范田建设,与东盟各国共同建设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20个,示范推广面积100万公顷,繁育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和生产能力;三是继续开展农业培训,为东盟国家在华培训1000名农业人才,提高东盟国家农业科技水平;四是派出300名农业专家和技术员赴东盟国家进行实施指导;五是在东盟国家新建3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发挥示范中心的培训、技术展示、田间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东盟国家农业科技进步;六是加强农业相互投资,实现本地区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五、加大对可持续发展的投入。

本次会议将发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表明中国和东盟国家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贫困、自然灾害等重大挑战的决心。双方要根据《中国—东盟环保合作战略》,尽快制定行动计划,发挥中国—东盟环保合作中心的作用,探讨开展“中国—东盟绿色使者计划”活动,扎实推进在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中方建议启动“中国—东盟减灾救灾协议”磋商,使减灾救灾合作机制化,更好地保护本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中方愿与东盟尽早签署《卫生合作谅解备忘录》,携手推进传染病防控和传统医药应用等领域合作。

中方将继续向东盟欠发达国家提供援助,支持东盟缩小内部发展差距,如期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方将与有关各方密切协调,争取早日通过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十年战略框架,推动在湄公河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方面的交流合作,落实好去年签署的《中国—东盟东部增长区经济合作框架》,尽快完成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可行性研究,并在未来五年帮助东盟国家培训1.5万名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

六、进一步加深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巩固邦交的根本在互信,睦邻友好的基础在民众。双方要积极加强在文化、教育、旅游、青年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中方提议将2011年确定为“中国—东盟友好交流年”,双方共同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

双方要密切配合,认真落实2020年将互派留学生规模都扩大到10万人的“双十万计划”,加强高端人才的培养合作。中方愿在未来十年向东盟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并邀请东盟国家1万名青年教师、学者和学生来中国访问。

旅游业在中国和东盟国家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合作前景广阔。双方应采取积极措施,简化出入境手续,改善交通条件,提升服务质量,实现2015年双方人员往来1500万人次的目标。

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国—东盟中心即将建成,双方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促进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与东盟发展分析 篇6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发展现状

中国—东盟的农业合作基本上以政府主导为主,私企和民间机构为辅的格局开展。广西是农业大省,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接壤的省份,无可厚非地成为我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主要省份。近年来,广西与东盟的合作范围逐渐扩大,贸易额度一路飙升,2010年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总额位181.7亿美元,其中进出口额分别为107.1亿美元、74.6亿美元,2014年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总额位432.6亿美元,其中进出口额分别为260.2亿美元、172.4亿美元,2010—2014年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总额、出口额及进口额分别增长了250.9亿美元、97.8亿美元及153.1亿美元,尤其2010—2011年期间,增长率高达34.6%(如下表所示)。随着“一带一路”的兴起和发展,双边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且农业领域的合作已扩展到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渔业、畜牧业、养殖业,另外有人才培训、科技交流等,东盟与中国的农业合作也逐渐延伸到中国内地,且开展了互联网农业方面的合作[2]。中国与东盟自开展农业合作以来,合作项目和农产品贸易金额持续增加,“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和东盟的农业合作和交流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东盟可在农业合作中各取所需,实现双赢。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来源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中国农业部、商务部、科技部积极开展与东盟的农业合作,农产品贸易总额由2010年的181.7亿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432.6亿美元[3],但每个项目平均只有几十万,总体看来投资力度较小,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多个政府部门单独投资容易造成重复投资,引起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难以形成投资的互补效益,比如中国农业部、科技部、商务部及江西、湖北两省都与菲律宾开展了水稻的技术合作,由于这些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造成了内容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进一步影响了规模效益的形成。

(二)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协调性较差

调查显示,我国一些省份不但参与了国家与东盟的农业合作项目,还私下与东盟开展了合作,地方政府与东盟开展合作丰富了农业合作内容、拓宽了合作面,加大了合作力度。但这也造成了很多困扰,地方和中央项目雷同,不能形成互补,并且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对合作国而言,同一个项目有很多选择的机会,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合作国的经费,但却使我国地方和中央形成了竞争关系,不利于中国与东盟的外交和长期发展合作。

(三)农产品物流体系落后

中国—东盟交易的农产品大都是鲜活农产品,最注重新鲜。在中国只有广西的东兴与东盟接壤,农产品运输大部分要靠海运,而海运周期较长,不利于鲜活农产品及时的运送,而陆路运输较少,且缺乏适宜的航空运输。我国对东盟出口前三位的农产品是大蒜、柑橘和苹果,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柑橘和苹果占水果出口量的2/3。水果易腐,加上运输过程中的碰撞定会影响水果的质量,一旦进行贸易的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势必会影响两国的合作,故必须要完善中国—东盟的农产品物流运输体系[4]。

(四)农业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较差

很多专家都较关注农业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问题,农业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影响力和持久性。四川省农业厅正在执行的“中缅农业技术合作示范园”项目就面临可持续性的问题。按照项目规划,该项目将作为引进、展示优良品种,培训农业技术人才的实验基地。项目结束了,示范园将如何生存、如何发展?今后是在现有体制下引进企业化管理模式,还是直接引进一家企业进行运作,值得各方认真探索和研究。

(五)农业企业“走出去”困难重重

中国—东盟的合作以政府主导为主,企业的积极性不高,“走出去”较困难。农业具有先天的弱质性,生产周期长,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需要长期连续投资,不易“走出去”。缺少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部门繁多,审批复杂,阻碍了企业“走出去”发展的脚步。中国—东盟农产品税率较高,出口关税负担较大,2014年中国—东盟农产品平均关税率高达30%,再加上国家取消了粮食出口退税政策,严重削弱了农业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5]。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增加与东盟农业合作项目的资金投入

首先,各级政府要加大与东盟农业合作的投资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设立中国—东盟农业合作项目专项资金。其次,改变与东盟农业合作资金供给分散的现象。通过调整机构和职能实现农业合作资金整合,在机构和职能还不能进行大调整的情况下,可通过打造“大项目”平台实现资金整合,“大项目”应该集中在重点领域,如粮食生产合作、农村能源建设、跨境动物疫病防控、农村发展与减贫、农业合作信息平台建设等[6]。

(二)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协调性

为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与东盟合作的协调性,国家应制定统一规则,规范中央和政府对东盟的农业合作和外交方式,如中央和地方不能在东盟国家实施相同或类似的农业合作项目或者进行技术交流、人才培训等,在与东盟开展合作项目时,地方和中央最好形成互补,既能拓宽合作面又能避免资金的浪费。国家可根据各省市的特点和优劣势决定其是否需要与东盟合作,应该在哪些方面合作,哪些方面需要协助国家,哪些方面需自主与东盟开展合作等。

(三)完善中国—东盟农产品物流体系

为维持贸易双方长期友好的合作,必须要完善物流体系,建设大型的农产品物流园区。中国和东盟都属于发展中国家,物流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没有条件建设具有规模的国际运输中心。由于海运具有周期长的弊端,可大力发展陆运和空运,在与东盟接壤的东兴建立大型的多功能国际物流园区,并可与互联网相结合,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发展电子交易平台,完善仓储设施,这将使中国—东盟的农产品贸易走向大规模、现代化的批发配送方式[7]。

(四)提高农业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

在对农业合作项目进行规划时,必须要考虑项目结束后的可持续性问题。要使项目有可持续性就必须解决三个问题[8]。首先,维持项目可持续的资金从何处来?在设计农业合作项目时,可考虑多设计一些可以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和将来企业能够承接做下去的内容。其次,项目结束后,合作方的技术人员的能力是否达到了能够独立工作的程度?最后,项目结束后,合作方能否获得维持设备正常运转所需要的配件,这需要建立良好的贸易渠道。

(五)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

首先,政府与东盟开展合作时要考虑让企业参与,为企业“走出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项目的市场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其次,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优先推荐“走出去”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对“走出去”的农业企业给予支持,并设立专项基金解决其融资和示范项目经费问题。最后,完善政府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各相关部门建立统一管理协调机制,解决权限分散、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突飞猛进,极大地加快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为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应运而生。通过对“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目前仍存在资金规模效益小、物流发展不健全、农业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较差、农业企业“走出去”困难重重等问题,应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建设国际性的物流园区,提高项目可持续性,帮助农业企业更顺利地“走出去”等措施加强中国—东盟的农业合作。

关键词:“一带一路”,农业合作,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王习农,陈涛.“丝绸之路经济带”内涵拓展与共建[J].国际贸易,2014,(4):23-30.

[2]黄梅森.广西与东盟农业合作现状与对策[J].经贸论坛,2015,(7):181.

[3]张周来.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将进入黄金期[N].经济参考报,2009-10-16.

[4]孙大岩,孔繁利.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新趋势与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5,(10):186-190.

[5]陈前恒,吕之望.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状况与展望[J].东南亚研究,2009,(4):46-50.

[6]傅晨,李飞武.金融危机中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中国东盟的农业合作[J].广东农业科学,2011,(7):204-208.

[7]黄凌军,何政.广西与东盟农业合作的分析与展望[J].广西农学报,2007,(10):62-64.

中国与东盟发展分析 篇7

摘要:自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快速发展。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不仅使发达国家陷入衰退,而且对中国与东盟等发展中国家造成冲击。面对危机,中国与东盟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共同繁荣。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与东盟;经济发展

一、中国与东盟经济发展回顾

东盟国家是我国的南邻,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产品通向世界的必经之地。中国与东盟在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上各具特色,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这为双方开展经贸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从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快速发展,双边贸易额保持了较高的增速。2004年的“早期收获”计划,掀开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序幕,降税进程启动当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剑1058.7亿美元。2007年东盟跃升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同时也是第三大进口来源地,提前3年实现双边贸易达2000亿美元的目标。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开创了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先河。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及东盟等新兴经济体的影响

1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受到影响,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也日渐凸显,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在逐步加重。

在此之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连续五年获得两位数的增长率。然而,从2008年三季度起,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从第二季度的10.1%下降为9%,第四季度降到6.8%。2009年,中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空前。从对外贸易来看,据海关统计,2008年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5616.3亿美元,比上年只增长17.8%,而2009年前五个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7634.9亿美元,同比下降24.7%。但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一系列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2国际金融危机对东盟经济的影响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冲击的扩展,对于高度外向型的东盟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各国出口贸易急剧下降,企业生产订单减少,银行信贷大幅紧缩,失业人数开始增加。从东盟经济看,2008年第四季度,东盟主要国家经济出现负增长,全年经济增长率普遍下滑。据统计,印度尼西亚经济虽然仍增长6.2%,但下半年明显放缓;越南GDP增长6.23%,明显低于前几年7%~8%的增速。马来西亚第三季度经济增速滑落至4.7%。泰国2008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4%,低于第一季度的6.1%和第二季度的5.3%。新加坡2008年第四季度GDP与上一季度相比下降12.5%,连续第三个季度出现环比下降。同时,全球金融市场持续波动,东盟各国的汇市和股市急剧下挫,外国资本大量撤离。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东盟各国实施了一系列救市措施和扩大内需政策,以稳定国内经济。

三、经济危机对中国-东盟双边经贸发展的影响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增长势头放缓,2009年上半年甚至出现负增长。2008年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达23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增幅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我国对东盟贸易逆差28.3亿美元,同比下降80%。2009年1~6月份,中国和东盟的进出口贸易为880.6亿美元,同比下降23.8%。

但随着中国和东盟对金融危机采取的一些列措施见效,经济、贸易所受的影响也在逐渐的减弱。从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情况分析来看,2009年1月份,进出口总额为1418亿美元,同比下降29%,到6月份,进出口额为1825.7亿美元,同比降幅为17.7%,降幅比1月份减少了11个百分点。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的下降在减缓,且有开始回升的兆头。如果按照现有的回升持续下去,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到2009年底或2010年初将会出现正增长。

四、中国与东盟经贸的发展前景及新形势下的对策

从目前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正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2009年10月24日,第六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中国一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落下帷幕。此次博览会商品贸易成交额和投资合作双创新高。从商品贸易的成交量看,累计商品贸易成交总额达到16.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从投资合作方面看,本届博览会共签订国际经济合作项目136个,总投资64.4亿美元,比上届增长1.19%;国内经济合作项目204个,总投资618.45亿元人民币,比上届增长1%。可以看到,中国越来越重视东盟,而东盟也对中国越来越信任。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即将建成,东盟与中国的合作影响将越来越大。

对于未来的发展,中国在新形势下应采取相应的对策:首先,加强次区域合作。中方将积极支持东盟经济一体化建设,与有关国家共同探讨开展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其次,完善合作机制。进一步发挥现有沟通与合作机制的作用,继续办好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交流对话。最后,共同应对挑战。中方将继续以负责任的态度与东盟各国加强在金融、能源、环保、粮食安全等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共同促进本地区经济金融稳定,健康发展。

上一篇:黄家湾诚信计生工作总结下一篇:公路文化建设实施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