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学思维

2024-07-01

工程学思维(通用12篇)

工程学思维 篇1

0 引言

“中国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实践的推动, 在亿万人民头脑中也更加清晰和美好起来。“中国梦”———从系统工程学的角度看, 她应该有一个科学而伟大的蓝图和分门别类的、更为具体的“施工图”。其次, “中国梦”的可操作性应是至关重要的。再次, 在“中国梦”中, “大梦”与无数的“小梦”如何有机的结合, 轻重缓急如何排列, 实现的时间日程大体多长等等, 也是完成这项伟大工程的不可或缺的组成。

下面将就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1) 大、小“中国梦”的生成与设计。 (2) “中国梦”的科学性至关重要。 (3) “中国梦”与世界文明的和谐性。 (4) 以人为本梦“尊严”, 是中国梦的基础之石。 (5) 关注“核心部件”梦廉政。 (6) 做好历史传承文化梦。

1 大、小“中国梦”的生成与设计

但凡是“梦”, 无不充满激情、智慧乃至多少有些浪漫的色彩。“中国梦”, 首先是广大人民的美梦, 因此, 梦的生成必经有广大人民的参与。而人民的广泛参与, 能更好的反映民心、民意和民生。这其中, “梦的生成”主要有以下五种方式:

(1) “头脑风暴”式。即大家围绕一个“梦”的主题, 来畅所欲言, 谁也不要当场反驳和反对, 这样, 大家的“梦”就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 做的百花齐放, 争奇斗艳。待“头脑风暴”过后, 再冷静的去科学论证, 去优胜劣汰, 去充实完善。 (2) 有奖征得式。如某城市某区域要搞一个与大众密切相关的生活娱乐建设项目, 可利用征得“大众方案”, 评出前几名有奖的形式来进行。 (3) 专家课题式。许多重大的宏伟梦想的实现, 是需要专家反复论证的, 如三峡大坝、南水北调工程等。 (4) 改革创新式。面对如今诸多的社会问题, 大家更需要以极大的改革创新的心态与思维去提出解决的方案, 以“梦”的美好来设计一个个变革后的未来。比如说我们目前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单元房”式的住宅的建筑形式,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与人、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交往。那么, 是否有更为合理的建筑设计呢?回答是肯定的, 日本在这方面就有着很多好的探索与实践。 (5) 借鉴引进式。在社会发展中, 先进国家好的经验做法, 均不失为我们梦的内容, 以开放心态看世界, 大胆吸收引进是必要的。

2“中国梦”, 首先是严肃的, 其科学性至关重要

以往很长一个阶段内, “中国梦”有不少是由各级主要领导人来描绘或最后拍板的。且往往是后来的领导总用自己的“新梦”, 去否定前任领导做了一半的“旧梦”。而一个“美梦”的生成, 是否真的“很美”, “美梦成真”后是否利大于弊, 这是很重要的事情。比如说, 要在某地建一个大坝, 发电蓄水。那么这一“美梦”会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呢, 是否会破坏下游的生态环境呢?如此等等。因此, 一项重大的工程在实施前, 必须要经过多方面的反复论证才好。如今常说“敬畏自然”。对大自然的过度开采与过度使用, 常会带来诸多问题。如煤炭的燃烧, 是如今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个浪漫的梦, 固然美好。但如果要美梦成真, 就必须科学可行。只有这样, 梦圆时, 才会体会到长久的幸福与安宁。比如说, 前些年, 我们大力提倡发展“乡镇企业”, 而对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却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事到如今, 再回过头来治理污染, 难上加难。

3“中国梦”与世界文明的和谐性

“中国梦”的一大主题, 便是让人民大众生活的富裕、安康。而中国大众富足之日, 却有许多问题被放大到难以解决的地步, 如小汽车的急剧增加, 一是交通堵塞, 二是大气污染。从世界文明和谐的角度看,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适当限制私家车的发展, 才是明智之举。有时候, 富人圆梦时, 往往是穷人恶梦日。如开不起小汽车的穷人, 却不得不呼吸小汽车排出的有毒气体。拿美国来说, 他们消耗着可观的能源, 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中国人要富到了美国的水平, 出现的问题将远远大于美国。因此, “中国梦”从世界文明的明天考虑, 要做得更加实际和富有前瞻性, 以保护好自然环境为前提, 把“科学发展观”放在首要地位。

4 以人为本“尊严”梦, 是中国梦的基础之石

从“系统工程学”的角度看, 任何一项伟大的工程, 都离不开为建造它的人民去谋取福利。我们的“中国梦”, 其中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的便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活的更有尊严。在“尊严”梦的实现中, 以“系统工程学”来论证, 首先要从法律、法规、制度上进一步体现民主、民权与民生。进一步突出平等、公平和公正。在法律面前应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 “刑也上大夫”, 才是硬道理。这在当下的反腐败中尤为显得重要。让广大人民活得更有“尊严”, 这才是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后不断革命的最为重要的工作, 尤其是我们的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之后, 活得有“尊严”, 比多发几百块钱显得更加重要。

那么, 如何让“尊严之梦”在亿万人民大众心中圆满呢?笔者有以下4点意见:

(1) 对涉及到有关亿万民众切身利益的大事, 可以选择“全体公民投票公决”的形式来决定。即真正的让“人民当家作主”, 相信广大人民的判断力与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 (2) 让更多的民众代表参与到司法行政的监督中去。如对法庭的审判、监狱对犯人的减刑、房地产项目的审批等。对容易产生腐败的部门行政执法, 群众的参与与监督是防止腐败的有力措施之一。 (3) 人民的个人权益应得到更为严格的保障。从最近取消“劳动教养制度”一事来论, 当今从上到下, 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在不断提高。只有把“公民”地位不断提高与得到法律上的保护, 我们传统上的“官本位”才会得到化解, 人民的“和谐梦、尊严梦”才会做的更加美好。 (4)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人员结构等方面要进一步体现人民性和进一步履行好职能。 (5) 政治协商的的氛围进一步浓郁, 各民主党派实力进一步加强。

5 关注“核心部件”, 实现“廉政梦”

在中国社会这艘巨轮的发展运行中, 政府行政机构如同发动机, 他的质量性能与效率的好坏至关重要。如今的反腐, 是广大民众梦和谐的重要内容, 也是国家未来生死存亡的大事情。在中国梦的宏伟工程中, 廉政梦也是当下急需要做好, 和今后年年要坐实的基本功课。

要做好廉政梦, 其中大力消减、合并政府职能部门, 即精兵简政, 努力提高行政办事审批效率, 是十分必要的, 此乃廉政高效的基本保证, 更是当务之急和带有根本性的措施之一。

6 做好历史传承实现“文化梦”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发扬光大。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做好“文化梦”非同小可。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道德文化。 (2) 宗教文化。 (3) 音乐、体育、美术。 (4) 民间技艺与民俗文化。 (5) 地域文化。 (6) 饮食文化。

综上所述, “中国梦”的实现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梦”的实现将为探索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道路开辟更加光明的前景。成就“中国梦”, 既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 也是中国人民开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三方道路的伟大历程。

摘要:中国梦, 是2012年11月29日,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 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中国梦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本文主要以系统工程的观点对“中国梦”的实施做具体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系统工程学,中国梦,设计与实施

参考文献

[1]汪玉奇.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梦[J].农业考古, 2013 (01) .

[2]梁丽萍.百年沧桑“中国梦”[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3 (02) .

[3]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唐洲雁.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N].人民日报, 2013 (007) .

工程学思维 篇2

更为重要的是,尽管“三峡明珠观光塔”已经轰然倒下,但是并不意味着包括其他地方在内就不会有形象工程再出现。近些年来一些地方不断有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出现,尽管建设形象工程遭到公众的反对与舆论的批评,也确有一些形象工程像“三峡明珠观光塔”这样在民意反对之下停止建设或被拆除,但是这并未阻止一些地方的形象工程依然层出不穷地“涌现”。有些地方甚至不顾民意反对与舆论批评“顶风”上马建设形象工程,如山东济宁有关官员就表示“中华文化标致城一定要建”、江苏淮安“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已在民众反对声中正式动工建设。所以说,重庆万州“三峡明珠观光塔”的被拆除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事后拆除些许形象工程对于整治形象工程建设而言治标不治本。

也正因如此,可以说,唯有真正“拆除”部分地方官员心目中的形象工程思维,让建设形象工程意识在各地官员心中轰然倒下,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建设形象工程之风出现,从根本上防止因建设形象工程造成财力浪费与民众利益损害。一些地方所以会建设华而不实、造成巨大浪费的形象工程,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官员心目中“矗立”着顽固的形象工程思维,不破除部分官员心中的形象工程思维,就难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形象工程出现,并避免因建设形象工程而造成的浪费。

而要“ 拆除”部分地方官员心目中的形象工程思维,就必需通过制度建设让官员们不敢、不能、不想建设形象工程。所谓“不敢”建设形象工程就是要实行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建设形象工程的官员坚决实施问责,让其个人付出不能承受之重的代价;所谓“不能”建设形象工程,就是要建立工程建

设集体决策、科学论证与征求民意制度,防范个别官员出于好大喜功、谋求仕进等目的与原因擅自拍板建设形象工程;所谓“不想”建设形象工程,就是要完善官员政绩考核制度,让喜好建设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官员失去升迁机会,对建设形象工程官员提拔任用实行一票否决制度,从而让部分官员消弭建设形象工程的欲求与冲动。唯有建立官员不敢、不能、不想建设形象工程制度,健全对于工程与项目建设上的权力制约机制,才可能将部分官员心中的形象工程思维“连根拔除”,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乃至杜绝各类形象工程出现,使财政资金与纳税人税款尽可能得到节约使用,使民生改善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与经费支持。

工程学思维 篇3

【关键词】系统思维;工程管理;全寿命期

为了适应工程项目建设参与方的需要,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的增值,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成为我国近几十年工程界的重点,成为现代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趋势。同时也是全社会的一个重大命题,涉及到各个工程领域及工程专业、工程管理多方面的知识,涉及到指导国家建设的总体思想、工程建设及运行的各层面。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提出将工程的目标、流程、对象、技术等要素在全寿命期的维度上整合集成管理,抛弃了以质量控制、费用控制、进度控制为主要内容,以质量、费用、进度为目标的传统工程管理套路,力求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系统最优化目标。我国目前对工程全寿命期的基本规律的认识表浅,对工程建成之后的健康状况、价值变化和功能衰退规律的研究很少。工程管理者缺少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忽视了工程运行阶段的管理,未能从工程全寿命期的角度全面深刻的认识工程管理的相关问题,导致产生了许多不科学、不理性的工程项目。

1.工程管理系统思维的概念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是当前项目管理的本质,是指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把研究对象或处理对象当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根据不同类别工程的系统特征,辩证对待所研究对象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期达到工程系统全寿命期整体目标最优的科学管理思维方式。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是按照工程系统及子系统的目标、结构、功能和和动态变化规律来进行的科学思维方式,是系统思维的继承和发展,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贯穿工程全寿命期。

2.全寿命期管理模式的概念

工程项目全寿命管理模式就是将三个相互独立的管理DM、PM和FM通过集成和统一后形成一个新的管理系统。集成并不是独立的子系统的简单相加,是指在管理理念、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和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等多方面的有机集成。统一指管理语言和管理规则的统一。工程项目全寿命管理的目标即是项目全过程管理的目标,是建设期目标和项目运营期目标的统一。

3.全寿命期管理模式的特点

3.1集成性

全寿命期管理的集成包括信息基础和管理过程。不同的管理过程需要大量的信息传递,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辅助,通过数据库的方式实现不同管理过程间的数据集成,这就是信息的集成。

3.2目标性

全寿命期管理模式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多的满足用户的需要,项目根据不同用户不同要求进行动态调整,缩短从决策阶段到运营阶段的周期,提高质量。

3.3协调性

全寿命管理模式的协调性中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十分重要,因为全寿命期管理模式的集成性,所以对项目全寿命期管理进行动态调整及监督十分重要,保证不同阶段的管理人员的一体服务,实现群体活动的信息交换及共享。

3.4并行性

传统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前一阶段未完成,后一阶段就没办法展开。但是现代的全寿命期管理模式却是并行进行的,所以为了降低实施阶段的需求会更改设计阶段,要保证在决策设计阶段将实施阶段的需求全面考虑。

3.5整体性

全寿命期管理模式在决策阶段就考虑整个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一切从全局出发来对整个管理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而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只是关注自己的领域,很少全面考虑整个系统。

4.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的主要内容

4.1目标系统

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的目标系统主要要求是整体性、社会性、包容性。工程项目管理成功的重要前提是与项目利益相关的在全寿命目标上达到共识。

4.2组织系统

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的组织系统不只是为业主方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组织系统的一体化考虑,还将工程项目参建方和业主间的相互关系考虑进去。前者考虑的主要因素有项目组织形式的选择、实施和运营维护的不同阶段、项目策划决策。后者将传统意义的企业间合作模式转为动态联盟模式,联盟内的企业承担各自的义务,共享成果共担风险。联盟内的企业盟主之间有信任作为基础、有合同作为法律依据,成为一个虚拟企业。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数据完成任务,把项目的成功和增值作为共同目标,只有在实现共同目标的条件下便能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4.3信息系统

实现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要有一个可以信息共享的平台,使项目决策、运营维护等各个阶段的所有参与方都能将信息共享,这个平台就是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就是利用现代化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进行全寿命期管理中的信息处理,提供信息服务。成功实施的信息系统是工程项目全寿命期集成化管理目标实现的有力支持,提高项目管理效率,促使项目管理的现代化。

5.总结

本文在分析工程项目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新模式,是工程管理系统思维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应用的体现,深入探讨工程项目全寿命管理模式的特点及管理信息系统。全寿命期管理内容丰富且涉及面广,这样的特性要求管理者抛弃传统的工程管理思维模式,把握好工程全寿命期的系统规律,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的最优目标。项目全寿命管理模式具有自身优越性,在实施过程中各方都会直接或间接受益。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和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不单单是一种工程管理思维方式和理论方法,更是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光,成虎.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目标体系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4,37(10):87—91.

[2]梁爽.系统思维的理论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民航管理,2006,(12):24-26.

[3]刘国章.系统思维与现代管理[J].系统科学学报 ,2010,18(2):33—37

工程学思维 篇4

1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

工程管理是对工程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的管理,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是对整个工程的系统化的管理思维, 它的整个思维过程包括:建筑工程设计之初的构思、构思完成正式立项、正式开始工程施工、施工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施工完成后的验收、验收完成后投入使用、使用过程中的工程维护、再到后期的工程寿命的终结。如图1所示。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在现代的工程管理中具有很多传统管理方式所不具有的优势。传统的工程管理思维具有价值观念落后、管理理念难以全面反映工程要求、缺乏全局管理意识等问题。而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却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具体来说, 在价值观念上, 它能意识到传统管理理念意识不到的工程建设的整体性能, 它不再只是单纯的关注工程的经济效益, 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工程的整体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管理理念上, 系统思维更加注重理念的整体性和包容性, 它不再将工程管理分成小点进行单独管理, 而是将工程的各个部分整合起来, 作为一个整体, 站在全局的理念上进行整体管理, 保证整个工程的目标一致。

总的来说,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能够实现工程从设计到报废的整体管理, 能够将设计者的要求更加合理的在工程施工中展现出来, 能够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 更加合理的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并且尽可能的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系统思维在工程管理中的运用, 贯穿了工程管理的始终, 使得工程管理的效率更高,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施工中的资源浪费, 节约了工程成本, 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

2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

2.1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理论分析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工程管理系统思维的一种具体表现。系统思维在工程中的运用, 为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创造了条件。系统思维要求对工程进行全过程管理, 而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便是这种管理思维的具体表现方式之一。它要求对工程从设计到报废都要进行系统的监管。它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和工程的系统环境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 如图2 所示。

2.2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系统框架构建

我国的工程全寿命期管理, 是对传统的管理理念的一种变革。相较于传统的分割管理方式, 全寿命期管理更注重对工程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 它不仅包括对工程设计思路和理念的管理, 也包括对工程的整体方案及实际施工过程的管理, 同时还包括对施工完成后的工程维护及后期养护的管理, 是真正的全寿命期的管理, 包括了工程“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的管理。当然, 工程的全寿命期管理, 对工程的管理有着更高的要求, 对工程的质量也有着更高的要求。虽然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有着整体的统一的管理理念, 但是在框架构建过程中, 还是需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要在保持整体管理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的过程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方法, 如在工程决策、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运行、工程报废等不同的阶段, 都要有具体的可操作的管理方法。但是实行这些管理方法的前提是要有统一的管理目标, 要有整体的全过程管理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系统框架得以建立。

2.3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协调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涉及面较广的管理工作, 对于工作人员来说, 协调工程的全寿命期管理工作, 是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做好了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协调工作, 才能真正实现工程的全寿命期管理。在具体的协调工作中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 对工程的整体性的协调。工程管理系统思维要求在工程管理中要将工程看作一个整体, 对其进行全寿命期管理, 因此, 做好工程的整体性协调, 使具体的各个阶段的管理都有着统一的管理目标, 达到整体与部分的协调, 是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协调内容之一;其二, 工程目标的一致性的协调。所谓一致性, 并不是指所有的阶段的管理方式的一致, 而是指允许管理方式的差异性, 只要求保证管理的整体目标的一致性。无论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多么不同, 无论管理阶段的差异有多大, 只要保证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部分的管理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一个整体管理目标, 都运用了系统管理思维实现工程的全寿命期管理, 达到了工程目标一致性的协调;其三, 工程系统结构的协调。每一项整体的工程都有着系统结构, 而系统结构是否合理影响着工程管理的效率。要做好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协调, 需要实现工程系统结构的协调。在保证工程整体目标的条件下, 协调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整体与部分, 尽可能使部分适应整体, 整体决定部分, 从而实现整体与部分结构的协调, 最终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协调。

3 结束语

总之, 在当下的工程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要提高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 使其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求, 还需要转变我国的工程管理理念, 不断改进我国的工程管理方式, 将系统思维运用到工程管理中去, 对工程的决策阶段、运行阶段、验收阶段、收尾阶段进行系统化的管理。而要进行系统化的管理, 目前的主要管理方式为工程的全寿命期管理。工程全寿命期管理要求对工程的各个管理阶段进行协调管理, 做好部分管理与整体管理目标的协调工作, 并且建立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系统框架。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将系统思维运用到工程管理中去, 实现工程的全寿命期管理, 进而提高工程的质量, 推进我国的建筑工程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莉, 刘竞文.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方案浅析[J].城市建筑, 2014 (33) .

[2]刘永建.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探讨[J].房地产导刊, 2014 (34) .

工程学思维 篇5

现如今随着建筑工程的迅速发展,不仅提高了我国的经济效益,还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经验。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建筑组织管理机构上的问题。同时人们也发现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时代的发展了,所以改革创新之路是势在必行的。在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当双方签订施工合同后,都是由项目经理来跟进建筑工程项目的,所以也就使得项目经理的权利比较大,且在施工中,都是由项目经理来分配施工人员与相关的设备设施以及资金等工作的。但是项目经理却并不会承担法人的责任,这样就造成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发生没有人承担相应责任的情况了,这样也就造成了工期的延误与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想要提高管理机构的作用,就必须要将施工责任落实到具体,并设置出专门的管理机构,并由专人负责监督与管理。同时还应当要监理出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并通过这套完善的管理体系来做好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

2.2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思维进行创新

想要做好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不能只依靠完善的管理制度,想要实现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注重培养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求建筑工程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只有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并注重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才,在创新管理制度与方法上进行投资,这样在管理的过程中及时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来应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在创新管理模式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对策的。首先就要求建筑工程的开发人员要认识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并在思想与财力上进行大力的扶持。另外由于建筑工程企业的长远发展与相关的管理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想要提高建筑企业的管理,就必须要注重未来的发展战略,同时在制定建筑工程管理计划的过程中也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只有真正的将管理理念进行更新与创新,才能让建筑工程企业更加完善自己的管理制度,从而真正保证管理理念的新颖,更好地适应我国未来的发展。

2.3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技术进行创新

从建筑行业开始发展以来,管理技术就得到了重视,管理技术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建筑工程的质量,以及影响着建筑工程能否顺利的完工。可以看出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影响。通过采用科学技术来实现资源共享,并采用动态的管理技术来作为未来发展的动力。并及时将信息管理技术运用到建筑工程管理的全过程,这样才能真正的促进建筑工程的发展。

2.4对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进行创新

由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与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建筑企业的发展,所以培养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同时建筑工程企业也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培训体系,采用新颖的管理模式与创新思维来培养管理人员,这样才会真正的造就出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

3结语

为了提高建筑工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要进行创新,健全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方法。只有真正将创新思维运用到建筑工程的管理过程中,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真正促进建筑工程企业的长远发展。

创新思维训练的1+3美术课工程 篇6

认知结构 图式 运算结构 属性 三体事物观

现代社会对发展融形象、立体、辩证、直觉、抽象思维为一体的创新思维的呼声叠浪相和,因为创新就意味着发展,有介于此,以美术课训练思维这一课题难免倾侧于综合性的创新思维。经过反复的酝酿、斟酌、考量和筛选,我们在我校制定并实施了创新思维训练的1+3美术课工程,1为对创新型认知结构的丰富和完善,3为对三体事物观的树立和培养,它的实施旨在熟练创新技能,着重发展以想象力、洞察力和直觉力为代表的非逻辑性思维,提升以元认知能力为重点的各项元水平,最终形成掘能、释能、集优和创优的创新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在训练中做到逐步提高受训者的元认知能力呢?我们知道,学习想要取得较大的收效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元认知能力,而元认知能力来自认知能力的积淀,认知能力的水平又取决于认知结构是否合理,所谓认知结构是由不同的图式根据不同的序列和主次关系组合而成的,对于一般学科而言,学生无一例外地会在学习中将诸如理解、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图式组成图式结构进行运动去接受并消化知识,随着不同知识信息的摄入,这种学科图式结构在广泛而多元的信息采纳中,在保持或能恢复原有运作目标和方式构架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同化、顺应及自我调整的平衡化,于是在新旧认知图式结构的相互重叠、兼容和集优化中学科认知科图式结构也就日益完善,元认知能力也随之得到发展,而创新活动中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却与之截然不同,创新者面对不同的事物情境,通常要将各学科、范筹、领域的方法、原理、特点甚至是认知结构本身进行集优化整合、吸收并结合本我愿望、动机的液态成分、强化表象和意象这两象思维、视觉化和逻辑图式化事物属性并以独特超前的视角和理念为主导调动各种心理、心智活动将之解构运算和重置去解决问题,创新型认知结构遂得以逐步形成和发展,元认知水平也随之提高。在此过程中,我们原有的认知经验、理念不断被质疑和否定,事物不断被要求重新审视,认知图式结构也必须作大幅度的调整和转变才能与当下的事物情境相适应,简言之,创新型认知结构的丰富和完善是建立在合众长为己长、读思想促思考、释潜能促潛移、化顺应促顺应及弃绝重复这一观念的不断平衡化之上的。所以,就认知结构,我们可作如下概括:一般学科强化于对它的的添加和调整,创新型认知结构则完善于对它的颠覆或改造。

那么,在创新思维训练中如何丰富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呢?针对此问题,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入切入。第一,发展两象思维,将事物属性视觉化、逻辑图示化,健全和扩充编码系统,为以空间结构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创新思维加强形象语言贮备及为完善认知结构提供构建素材。任何创新活动都可归纳为对事物属性的解构运算和重置或扩展解构运算和重置,然而事物属性和特征只有在两象思维将其视觉化、逻辑图示化并被我们纳入或扩充到庞大而精密的编码系统后,交由多层次结构和立体化的空间结构思维以诸如整体内视、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方式的运作中才能找到创新突破点的。英国心理学家奎利安的共同编码理论告诉我们,以词和图像为表征形式的语言贮存和视觉贮存都是通过一个共同的语言表征系统进行互译、编码及解码的,然而语言贮存和视觉贮存不够齐备时,语义表征系统功能再优越也只是无米之妇巧难有作为,语言的贮存可通过各种通道识记、习得,而视觉贮存则需要两象思维的强化运作来加大贮量,两象思维对事物属性的视觉化主要指对事物的具体属性和特征,以联想和想象为手段对其进行高倍忠实的清晰化和细致化形象还原,而逻辑图示化则是指以联想、想象、微观、设项比较等方式对事物属性,尤其对难名其状的的抽象属性变化、发展和运动以一种全息的、可视化的三维立体图像进行本质的、规律的揭示和描述。美术实则为一种事物形象属性视觉描述上达至精神层面的创造,积极在以联想和想象为主的心理活动进行形象表现中去发展两象思维即可丰富视觉贮存、健全编码系统和以思维语汇的器利支撑事物属性空间体系的整疏、构筑与运动。第二,运用美术的创造性程式积极组织创新技法训练,强化运算技能,在触类通旁、化顺应促顺应的催生下使之形成起强大的复合化、多摄化的运算结构图式,从而更新和健全认知结构。运算结构的复合化是指在对事物的各个方面、各项指标进行综合的测定、研究、考量之后,思维主体在排解矛盾、协调机制的统筹设定中一种或多种诸如换元、合元、覆盖、简扩等科学化、优化的等值或等量但异形的换算机制为枢纽将各类群、范畴、体系、元次、学科中的多项事物属性、规定性进行整体的、开放的、合目标化的衔接与复合,在多向但有序的联系、综合运算与判断中制定出最合理的解决计划。而多摄化则是从不同的视角、观念、方向、立场出发,在对事物进行各个方面、层次、阶段、区域的属性抽取、概括、综合之后,寻找它们的共性和联系,在多种解决方案的设想和运算判定中、在对各种利弊的揣度与权衡后作出明智的决断。美术尤其是实用美术也有着形象的组合、概括和抽象,有着综合各环节、各方面审美性和功能性要求进行评估、研判和定位等繁难的复合化和多摄化运算程式,有定于此,我们可以说,利用程式共性来训练创新基本技巧,不但可以在两种顺应过程中最大化实现学习收效的迁移,还可以使受训者熟技熟练,在紧扣创新活动的实际中更新和健全认知结构。第三,关注深层意象和梦象、发展直觉,保护个性,以液态的、本我的非逻辑性思维补充和完善创新型认知结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人的意识分为三个境层:显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深层意象生于下意识,直觉暗涌于潜意识,而梦象则恣横于沉入的无意识。深层意象是在实质为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监察的懈怠下,思维主体将部分神识内聚于液态本我后,褪去部分理性的愿望、动机和情感的直白,而梦象则是作为意识载体的大脑皮层的信息现实刺激转化为内存无绪交互的结果,同时,弗氏指出,梦的内容源于同一意念范畴或印象相近的意念,所以,梦境中种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实则仍有着事物属性的关联及由此衍生的种种意态化变异,但不管是深层意象还是梦象,其中的事物因性近相代、相征、相喻的反逻辑演绎的结果有两个:一为直接创新,二为产生有关事物的思想碎片,对这一再利用性资源,以美术手段进行深层意象和梦象的记录并结合科学的解析可以帮助学生在真实思想的还原中觅取创机。而直觉的过程是指思维主体唤醒超感官知觉与经验、知识整合为直觉系统,就事物的过程、消长、重要细节等情状进行迅速识别、洞察和判断,对于提高直觉能力,以形象完善为重心帮助学生内聚神识,并在其间利用美术技法中的整体比较和形象特点抽取强化以整体内视及抽象概括为代表的空间结构思维能力是其关键所在。美术作为一种形象语言是艺术家将其心灵、精神意态、个性思想折射于外部世界的介质,其创造性就来自于艺术家未被侵蚀的心灵及原生态的本我,这是与创新活动所要求的在液态的、深境层意识活动中挖掘创造潜能是高度吻合的,因此,保护学生个性,充分利用美术课的趣味导向使其在形色挥洒中,不拘一格,尽情释放自我能量,对于游韧于创造的内外两重之间、丰富认知图式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其次,作为辅助举措应积极帮助学生从哲学深度培养三体事物观。那么,科学、开放、多元的三体事物观所包含的内容有哪些呢?(1)整体的事物观。这是指从全局出发,对事物性质、层次、关系作出总体的考量和评估,寻求多赢、共生的解决问题和认识事物的方法,在创新活动中只有强调多视角、多方位地观察事物并加以综合、归纳才能得出辩证、中肯的结论,才能帮助我们在准确把握对象状况的基础上作出妥善的处理决定。(2)立体的事物观。这是指将客观事物理解为物质不同系统、元次和维度的存在,并在多维度、多元次的各事物之间找到它们动态的、机体的、发展的互补性同构和共性联系,再加以综合、类比、概括而从中找到创新的突破口,在创新活动中,移植、综摄、换元、逆反等手法无不是将不同元次、维度、系统的事物进行反复综合、类比、并将它们之间的同构点进行变通、置换、代入而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3)液体的事物观。前面我们曾谈到,在潜意识思维中潜藏着巨大的创造能量,这一潜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这个人独特的、新颖的而又直实的对事物的观察方式和理解方式,即认识事物完全摆脱受制于逻辑、理性、法规、原则的状态,直悉事物或系统的核心或中枢,并在直觉和经验的交互中排难解悬。美术活动的过程就是立体、杂多的外部事物经由我们的液体本我杂糅情感、愿望、思想、理性的抑扬取舍并借助于一定的形式物化为整体、统一的精神产品,并且,美术造型、创作及设计能力的发展也仍旧是在不断深化立体及空间特性的认识、强化整体意识、提高液态的艺术个性及素养的过程中完成的,三体事物观与创新活动无不相关,于美术活动更是灵魂思想,那么,用于创新活动的美术教学则应将探索内容从单纯表现技法的传授转向为科学的观念、认识的更新和发展,所以,对于发展三体事物观,我们所应始终贯彻的精神是:在畅通思路、言路的前提下,结合哲学理论进行美术技能和思想的传授以发展学生的立体思维、辩证思维和直觉思维,使之逐步形成科学、多元的三体事物观。

1+3美术课工程是向思维科学领域掷出的探路之石,我们不畏求索的寂寞和艰辛,只希望这个算式得出?的结果,这个“?”代表着我们对兔子洞里的孩子们期以复生的、不苟人同和问穷天外的质疑!

参考文献:

[1]史忠植.认知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9.

[2]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5.

创新机械工程设计思维的探讨 篇7

1 机械工程中创新进程缓慢的原因

1.1 机械工程中人才的匮乏

创新人才不论在那个领域或事业上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企业中没有创新人才的支持是无法做到真正的发展的, 在机械工程设计中一样如此。这与我国的教育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传统的教育方式过于重视书本教育, 使得学生的思维模式受到限制, 创新思维丧失, 被限制在格式化的程度上。在实际的应用方面, 创新思维才是最重要的, 可是这些宝贵的东西在不断地体制化的教育里被不断地磨没了。不过, 这与个人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大学阶段, 很多学校过于注重成绩, 忽略了创新思维的培养, 没有创新型思维做基础, 又怎么能将这种思维投入进实践中来呢?因为创新是一种实践, 并不仅仅是脑海中的一段思维想法, 这说明创新是一种具有可行性的, 在实践中可以具体应用的, 这样才能体现创新的意义。

1.2 资金的缺乏和政策的支持

虽然我国现在已经将创新改革加入经济建设中了, 可是这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 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原因显示, 政策和资金的匮乏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并且, 长期以来都没有一个固定的管理部门来管理机械工程设计, 所以, 一旦出现问题都是自己的内部人员私下解决, 没有专门的部门管理监督检查, 那么这里面的一些问题就得不到反映, 企业的很多问题就不会暴露出来, 企业的更新速度就会减慢, 没有政府施压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正是因为没有相应的政府部门的管理, 也没有专门的资金和理想基金, 才导致了资金的缺乏。对于高耗资的机械工程设计来说, 没有资金又怎么能实现技术设备的改革和创新?

2 如何创新机械工程设计思维

从上面我们可以不难看出,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机械工程设计中的关键, 而想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2.1 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 具体来讲, 最重要的是必须有一定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各项政策的实施。可是在现在的大学, 普遍对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很低, 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 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相反, 发达国家的大学就不一样, 他们不仅仅关能与时俱进的确立创新人才的培养标准, 还关心着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目标设计好之后, 必须要制定好详细的方案, 按照方案实行各项措施, 落实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另外最重要的是, 在大学阶段, 学校也要调整教学的策略, 不能把教学中心一直放在书本上, 还要增加一些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除了学校, 学生们个人也要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 可以在除了学习上参加一些竞赛性质的活动, 增加自己的活动范围, 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渐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2.2 树立创新设计理念

从上述不难看出, 我国的机械工程设计与国外有着很大的差距, 资金不足, 政府政策不到位, 人才匮乏, 都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

可是应该怎样摆脱这一现状呢?首先, 设计人员们应该有一定的创新理念, 创新理念则是创新事业的基础。可是要想突破传统的模式, 就必须要对机械设计人员的要求严格一点, 要求设计人员必须有大胆的创新理念, 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创新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运用超前发展的理念进行思考, 设计人员就必须摆脱传统落后的思维模式, 不能仅仅追求生产的量化, 还应该追求质量上的革新, 以及技术设备上的改造, 只有这样, 才能与那些同领域同等竞争, 不会再时代的发展中被淘汰。

2.3 创新企业领导体制

为了改善现行企业的领导体制, 搞活企业, 积极探索建立一套新的企业领导体制是重中之重。解决好企业用人、选人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加快企业创新步伐, 加速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 新的企业领导体制必须既符合我国国情, 又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既切实可行, 又规范有序。

可是, 要建立更为先进的领导体制还必须在下面的这些工作方面继续改进完善:一是建立强大的的企业领导制衡机制;二是建立合理的企业领导激励机制;最后可以确立一套有效的企业领导选择机制, 其包括确立企业主要领导人的任职资格、确立科学的企业领导配置、建立健全企业领导者产生的外部条件等等。

3 配套的政策和措施。

到目前为止, 在科技进步方面遇到过的很多问题, 有很多实际是采取措施不当和政策落实失当的问题。

比如企业措施层面, 领导人业绩考核、激励、任期跟自主创新不挂钩, 吸引、留住人才的有效措施如果受到各方面牵制就会难以实施;政策层面, 引进的先进设备可以免税, 但是自行研制的先进机器设备必须要上税, 因为企业的研发资金很难在税前列支。参与研发的人员的激励性筹款不记入成本;采用的新工艺和新设备没有激励措施的话它的风险就会难以分散。其实以上的这些问题只要下定决心, 依靠一些完善的体制, 是不难解决的。目前, 政府必须重点从财政税收政策上, 企业要重点从领导人约束和研发人员激励和人才的培养上, 采取适当的措施, 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机械工程设计领域的创新发展。

4 结语

通过以上总结出, 机械工程设计永远也离不开创新, 也就是说, 创新思维巨涌重要地位, 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创新力方面, 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巨大差距, 可以根据当前机械工程设计的现状分析, 结合经验教训, 加强培养创新型人才, 设立专门的机构部门进行管理, 并且还要增加资金的投入, 以此达到机械工程设计创新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凤阁.如何创新机械工程设计思维[J].科技致富向导, 2013.

[2]马占勇.如何创新机械工程设计思维[J].中国科技投资, 2014.

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思维研究 篇8

1 建筑工程管理的现实情况

我国建筑工程除了在建筑工程施工方面的相关机械以及在管理体制方面与国外存在很大差距外,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施工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

由于建筑工程管理相对来说在我们国家实行的时间还是比较短的,因此很多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以及现场的具体施工人员都容易忽视它的重要作用,进而造成建筑工程管理很多事情都是只限于表面。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多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尤其是一线是施工人员普遍存在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在很多建筑工程的一线施工人员,大多都是来自农村缺乏专业技能训练的人员,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仅仅凭借平时的经验,这样给建筑工程管理方面带来极大的不便,加上很多素质水平也不是很高,在质量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都比较单薄,再加上很多建筑工程企业都是重视技术而看轻管理的用人模式,这些都给建筑工程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从而增加了很多建筑工程管理上面的成本,也不利于建筑工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建筑工程管理方式相对落后

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有很多建筑工程企业的工程项目的管理都是采用比较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的。即是由建设方和承包方一起进行统一的调配,监督和管理方面都是由施工方来负责,最后再由一线施工人员以及技术工作人员一起协作来共同完成整个建筑工程项目。这种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额外的耗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取得的管理效果有限,如果中间稍稍出现一点纰漏,就会导致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出现各种问题,这样就给建筑工程管理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隐患以及麻烦。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也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如果建筑工程企业能够在以前传统的思维管理模式上进行一些创新,将一些高科技的信息技术融于建筑工程管理之中,那么就会大大的减少管理成本,还能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1.3 建筑工程实施中能源消耗过大

最近一些年,我们国家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自然生态环境方面出现很多严重的问题,与此同时我国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方面远远高于国外同等规模的建筑工程施工所消耗的能源。在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去利用发展节能以及绿色建筑材料,才能最低限度的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让人类真正的跟自然和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与此同时,也暴露了很多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很多弊端,城市化的建设付出的代价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不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为了更好的让人们在建筑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建筑工程管理的很多手段和方法也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

2 建筑工程管理进行创新的必要性

2.1 科学发展要求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

现今社会,无论是经济还是科学都飞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更多的新颖的、更有效率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来适应现今的科技以及经济的发展速度。对于我们国家来说,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建筑工程管理要与世界接轨,尽量追赶世界先进的管理水平以及管理思维,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整个建筑工程行业更好的更加平稳的发展。

2.2 时代发展要求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

所有事物的进步发展都是要对事物的本身进行深入的探讨以及分析,最后加以总结,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的步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得以生存壮大。然而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是决定建筑工程企业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一个企业要想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市场大环境下生存发展,就必须在当前的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

2.3 市场发展要求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

建筑行业在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同相关的房地产行业一起牵引着我们国家国民经济的总体命脉,然而这个并不是一个乐观的情况。因为建筑行业的波动会影响到很多相关的产业,从而对国民经济总体起到影响。我们国家当前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在很多方面都是从西方国家借鉴过来的,但是只是学到了人家的一些皮毛而已,并不能学到根本,不能很好的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也不能有效的利用各种能源,并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对于市场发展来说是极为迫切的。

3 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方式

3.1 相关组织结构上的创新

尽管建筑行业在我们国家已经发展了一些年了,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其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也很明显。如今,我们国家建筑工程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在管理

工作中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问题,一些古老的模式已经没有办法顺应市场经济发展浪潮的需求,建筑工程管理组织机构的改革势在必行。在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双方签订合同以后,就会有相关的项目经理,而项目经理有很大的权利,可以支配企业的各个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样就给监管带来很大的不便。项目经理拥有过多的权利,但是在责任方面却不像法人需要承担那么多责任,这样一来,就让权利和责任不对等,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话,就会存在责任不能明确划分,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工期甚至是工程的安全。所以,建筑工程企业要完善和创新建筑工程管理制度。要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去负责监督建筑工程管理,推行工程管理方面的责任制,提前制定建筑工程管理的监管规划,要将每一个责任明确的落实到每一个管理人员或者是管理部门的头上。在建筑工程进行到不同的阶段时要制定出不同的管理计划和管理目标。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去有效的监管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每个细节。

3.2 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

每一个行业要想能长久的生存发展,管理人员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建筑工程行业要重视建筑工程管理人才,要勇于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二十一世纪最稀缺的就是人才,要在人才方面敢于投资,只有拥有的相关的管理人才,才能在建筑工程管理的模式上做到创新。建筑工程的投资开发人员要意识到建筑工程管理对于建筑工程企业发展的巨大影响,在思想上加以重视,要改变落后的思维想法,明白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的重要性。企业要放眼未来,把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看作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

3.3 建筑工程管理技术的创新

建筑工程从最开始的设计到后来的施工,工程技术都是起到重要作用的,它决定着工程完成的优劣程度,甚至决定着工程是否能顺利完成,而管理技术就决定了建筑工程是否能为企业取得更好的效益。建筑行业的工程进度中,施工人员众多,实施起来相对复杂,工期相对较长,这就让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在这其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所以将先进的科学水平以及全新的创新思维融于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当中是提高建筑工程企业的重中之重。

4 总结

建筑工程企业想要更加长远的发展就要做到建筑工程管理组织结构的创新、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以及建筑工程管理技术的创新,让企业紧跟时代的步伐,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到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思维中,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丹.关于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思维的研究的几点看法[J].城市建筑,2015(14):136-138.

[2]李梦丽.浅谈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思维[J].华章,2015(11):111-114.

邓小平社会工程思维实践价值透视 篇9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工程,思维

邓小平的社会工程思维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它本质上是一个源于实践并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的知识理论体系。在邓小平社会工程思维的指导下, 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 中国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社会改革的设计到社会改革的路径选择, 无不蕴含着社会工程思维。社会工程的设计思想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逻辑基础。

1社会的科学发展与社会工程

用社会工程的方法来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体现在经济发展的滞后性上, 归根到底就是经济发展与社会体制之间存在着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进行制度创新, 弥补制度的缺失, 废除制度的冗余。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 证明了邓小平运用社会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 从整体到部分、从试点到全局、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社会改革模式的正确性。

社会改革就是要使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是要坚持人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为现实主体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根本不同于并优于动物的生存方式—实践的中介。正是借助于实践的中介, 人们一方面在自然物上打上自己的目的与活动的印记, 并加工创造出自然界本身不可能演化出来大量的客观实存事物;另一方面, 人们的实践活动又不断完善着主体自身, 体现和确证着人的本质力量, 并经常把人本身的主体素质和能力改变提升到新的高度。” (1) 所以, 消解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不和谐, 就必须把人、自然、社会放在平等的地位上, 正确处理好各个社会要素之间的关系, 使各个环节和相协调, 平等的发展。

邓小平的社会工程思维就是把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通过工程学的方法, 并结合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社会工程为方法、以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理论体系。因此, 社会的科学发展是社会工程理论创新的结果, 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是社会工程创新的具体体现。只有“社会工程不断的推向前进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2)

2邓小平社会工程思维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的社会工程思维对中国的改革与开放从模式、范围、原则等方面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是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升华, 因此, 他这一科学的社会系统论断, 应用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 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 并且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首先,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的基本国情联系起来, 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总结出只有进行社会改革, 发展社会生产力, 才是中国发展的出路。他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设计改革计划, 这一系列过程为中国的社会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 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 到国有企业的转制, 再到现在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从分散到整合, 这一系列措施增强国有企业活力、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资源得到了全方位的整合。邓小平的改革开放 (社会工程思维) 目标是理性与合理性融合, 在整体上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 从而降低了社会成本, 减小了社会矛盾。邓小平的社会工程思维理论的确立有利于提高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机遇, 加快社会改革的步伐, 使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向外向型转变。

其次, 邓小平社会工程思维在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的应用, 决定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进程, 促进了中国改革开放格局的形成, 同时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可以参考的路径选择。邓小平的社会工程思维在中国的改革实践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成果。在这一思想的知道下, 中国在三十年的发展中,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形成了全方位, 多角度, 多形式的改革开放的范式。“我国的改革开放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邓小平理论本身就包含着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合理性的界定。” (3) “邓小平的影响力, 既超越了他生活的时代, 也超越了他生活的国度, 历史越向前发展, 就越会显示出他改革开放思想的伟大意义。” (4)

再次, 邓小平的社会工程思维的另一个特定就是开放性, 吸收国外的先进成果, 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自主创新。中国离不开世界, 世界同样也需要中国。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紧密的联系中国改革开放、稳定、发展之间的关系, 形成系统化理论, 使其成社会工程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社会工程思维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社会发展理论, 同时也是中国社会改革的实践的现实写照, 指导并推动着中国社会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现实社会生产、生活中, 人们为了改造社会世界, 控制社会运行, 调整和协调社会关系, 总是在不断地借鉴多方经验, 并运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社会技术。但是, 必须注意的是, “社会技术一般并不直接应用于社会生活, 而是必须经过一个“工程”化的过程, 或者说, 正是为了实施某项具体的“社会工程”, 人们才去创新社会技术。比如, 人们为了实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工程”, 才研究和发明一系列具体的实施改革的方式和办法, 这些具体的方式和办法还必须在这一社会工程的实施中得以延伸和发展。” (5)

总之, 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印证了邓小平社会工程理论在中国社会改革中的科学性。从发展路径的选择到模式的设计, 集中反应了其“工程化”思想。邓小平的社会工程思维, 不仅从理论上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支撑, 为当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提供指导思想, 而且为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浩.新制度主义视野下的社会技术建构[J].黑河学刊, 2008 (1) .

[2]王宏波, 陈建兵.论邓小平的社会工程思想[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 .

[3]田鹏颖.社会工程哲学引论[M].人民出版社, 2006.

[4]王晓松.可持续发展与生产力的人本界定[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2 (6) .

[5]薛葵.邓小平改革开放定向思想及其重大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5) .

[6]陈海英, 师新乔.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 (1) .

[7]殷登祥.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7.

[8]李敏.邓小平的理论智慧与改革开放[J].淮海工学院学报, 2005 (3) .

工程学思维 篇10

网络工程专业作为近年来人才需求较高的学科之一, 在培养创新型网络人才实践中, 更应该从学生的工程思维素养上, 来拓宽学科规划与发展方向。当前, 网络工程专业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上, 一方面学科专业特色不明显, 很多院校从教育内容、教育质量、知识体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如侧重于通信工程类知识, 仅仅从网络工程及技术课程中进行增设, 未能体现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科特色;侧重于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模式, 在学科定位, 教学模式上以应用型网络技术为主。

二、工程思维在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思维能力作为网络工程专业的基本素养, 应该从本学科知识架构, 以及学科基础理论中进行体现, 尤其是从专业技能、方法的运用中, 强化学生工程思维的训练。思维是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桥梁, 思维方式体现了学生对学科理论的掌握程度, 对于提升实践能力, 强化学科专业水准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因此, 认识到思维训练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并从网络工程学科教学中来进行着重开发。从学科知识体系来看, 网络工程专业融合了通信技术、计算机知识, 以及工程学知识, 在理论上需要从多种思维能力上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如数学思维有助于解决软件架构问题、计算思维有助于理论水平, 设计思维有助于改善软件水平、系统思维有助于增强全局意识, 特别是从网络系统架构的内部结构、外部接口, 以及整个网络平台的运行中来提升网络工程管理效率;工程思维是基于网络工程设计与网络工程建设, 并从知识的运用中来解决实践问题的筹划过程。

三、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与养成

网络工程专业从学科知识体系中分为五个模块, 一是通识课程教育;二是专业基础课程;三是专业平台课程、四是专业拓展课程;五是专业实践课程。不同课程在设置中, 要围绕课程前后的衔接关系, 从知识体系结构上来前后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 特别是从思维能力训练上, 要注重不同思维的相互渗透与促进。如在数学思维养成中, 结合高等数学、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等学科来渗透;对于计算思维, 利用数据库原理、程序语言设计、操作系统等课程来渗透;对于网络思维, 结合网络计算, 网络协议、网络技术、网络安全等课程来渗透, 对于工程思维, 利用软件工程、网络系统集成、网络接入技术、网络规划与管理、物联网等工程实践来渗透;对于系统思维, 从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接口系统、嵌入式系统, 以及网络通信原理等课程来渗透。随着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 从现代科学思维的养成上, 强化对不同思维能力的提升。网络工程专业既有计算机技术, 又有通信技术, 在知识点梳理上需要从不同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实践应用中来反映。学生在网络工程知识学习, 以及与学科相关的具体专业理论的分析中, 从数学公式、到定理理解, 从网络结构到数据库开发, 从具体的算法分析到智能化信息处理, 都可以从学科间的衔接与渗透中来构造思维。如在理解复杂的网络系统时, 可以不同的问题进行分组并同时处理, 构建并行思维;对于难解的问题, 可以分解来看, 构建递归思维;对于程序设计, 算法分析, 数据库系统, 计算机操作系统, 以及Web课程, 需要从大量的思维训练中来养成, 特别是从软件编程和开发实践中, 将不同的问题构建为数学模型, 将问题作为构建软件架构的方向。

四、结语

思维素质是综合的, 思维能力的养成需要渐进获得。在网络工程教学体系中, 通过思维的交互性、协同性, 以及知识的共享性与合作性, 从具体的网络知识和网络实践中, 来引导学生从中来培养思维能力, 掌握基本的思维训练方法。如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协议内容时, 从最基本的请求/响应中来分别描述各层协议的工作方式;借助于分层思想, 来引导学生从网络协议、报文封装、数据转发等协同、共享中来增强对网络通信的理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对网络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思维能力作为网络工程教学重要的职业素质, 应该从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中来推进, 开拓学生的思维架构, 构建贴合网络工程学科特点的应用场景, 从工程化实践教学、项目化教学体系中完善学生的综合思维训练。

摘要:思维能力在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网络工程专业选择及思维能力要求入手, 就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及构建, 围绕思维能力养成来提升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特别是在工程思维锻炼上, 能够从网络系统集成、网络管理、网络软件及技术接入等方面, 强化实践操作, 增强工程思维能力导向。

关键词:高职教育,网络工程,思维素质,养成对策

参考文献

工程学思维 篇11

关键词:工程思维 任职教育 装备维护

【中图分类号】G642;V267-4

引言

装备维护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培养学员装备维修保障岗位任职能力,使学员具备从事机务维修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保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装备维护课程也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干课程”,是学员从院校走向部队工作岗位的“接口课程”,对提升学员干好机务工作的信心、消除学员对机务工作的神秘感、实现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与部队岗位能力需求的“无缝对接”具有重要的意义。工程思维是一种筹划性的思维方式,是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核心能力,是否具备工程思维,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是否有潜力的核心要素。工程思维包括实践基础、模式识别、总体观念、统筹观念、制约观念等内涵。工程思维应当贯穿于工科学员培养的全过程,但是由于装备维护课程实践性强,在工程思维培养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和广阔的设计空间。近年来,随着对任职教育内涵的深入理解,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装备维护实践课程教学中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突出工程思维的培养,从模块化教学、精细化教学设计、想定式教学、组织部队实习跟飞等方面实施了装备维护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改革对提升学员的培养质量和竞争力,增强第一任职能力和发展后劲具有重要意义。

1.细分岗位要求,模块化教学内容

工程思维首先必须具备基础工程实践能力,否则工程思维无法继续生长和发育。在筑牢基础工程实践能力方面要求培养对象上岗后,“能做”、“会干”和“顶用”。装备维护课程以培养部队机务维修保障人才为对象,满足一线维修保障能力要求,实施机务维修保障工作。根据任职岗位维修保障能力和管理能力要求,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基本维护保养、拆装技能、飞机和发动机性能检测、机务准备、组训能力等5个能力模块。从而教学目标针对性更强,保证毕业学员具备第一任职所需的基础工程实践能力。

2.注重宏观导入,精细化教学设计

总体观念是人学习和认识事物的基本习惯,贯穿于人类的历史和现实。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纲举目张”、“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等诗句和成语即生动反映了人类的这种认知愿望和认知经验。模式识别是分析思维的本质,是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总体观念和模式识别是工程思维的重要内涵,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上要突出这两种内涵的培养。在教学设计的“引入”环节,要注重宏观导入,讲清所学具体科目在整个维修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员建构对机务工作的总体观念,防止迷失在细节之中。在教学设计的“小结”环节要总结提炼所学科目与其它科目的共同点和区别,使学员能够增强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在教学实施中,拆装技能类科目要强化“准备工具、拆装步骤、机件保管、注意事项”基本模式,性能检测类科目要强化“检测内容、检测时机、检测程序、注意事项”基本模式,机务准备类科目要强化“准备程序、具体工作、检查路线、技术标准”基本模式。通过模式的不断强化使学员建立“总体—分类”思路,更好地掌握学习的内容体系。在性能检测类科目教学中还可以穿插讲解各种技术参数之间的制约关系,做为把授课内容引向深入的一种手段,使学员理解为了获得某种性能参数提高所必须付出的另一种性能参数的降低,从而建立工程思维中的制约观念。在故障案例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引导学员挖掘故障现象和故障原因之间的联系,归纳出典型和通行路徑,使学员理解排故模式,在形成模式的基础上将逻辑推理、发散思维和联想思维能力素质深化延伸到直觉思维层面,使学员初步体会排故能手“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的精深内涵。

3.贴合部队实际,加强想定式教学

工程思维还必须具备统筹观念,即将各种要素有机整合起来,形成合力的思维方式。在实际机务工作中,看一个工程技术人员技术过不过硬,不仅仅看能不能完成具体维护科目和排除具体故障,还要看能不能迅速准确地聚集人力、车辆、器材等保障资源,完成某项保障任务。这种能力对学员毕业后的发展后劲至关重要,这种能力的核心就是统筹观念。想定式教学在培养学员的统筹观念方面效果很好。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增加岗位练兵和综合演练等想定式科目的比重,使学员参与进来,在完成想定任务遇到困难时进行引导,使学员逐步掌握部队装备保障中“计划、分工、协调、控制”的基本组织模式,从而提高任职能力。

4.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好跟飞实习

部分学员,特别是地方大学毕业的国防生,对机务部队比较陌生;并且,空军部队机型众多,各种机型的保障模式大致相同,但具体保障方法差异较大。用一种机型进行实装教学,培养出的学员毕业到部队后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带教期。为了缩短带教期,使学员毕业后能够快速放单,到部队进行跟飞实习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跟飞实习既可以结合部队实际工作进行课程讲授,突破技术难点,又可以把学员以见习专业师的身份编入机组,快速进入角色,在亲身参与保障中进一步巩固实践基础。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员毕业分配到部队后往往在较长时间内固定在一个岗位上,而机务工作岗位众多,这一矛盾容易造成毕业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利于整体观念的建立,而跟飞实习可以较好解决这一问题。跟飞实习可以安排学员观摩各个岗位的机务工作,并同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交流,从而获得来自一线的丰富信息,开阔学员的视野。但是在跟飞实习过程中教学保障比较困难,部队情况又比较复杂,容易造成教学设计不能有效落实,需要教员发挥好主导作用,并加大与部队沟通协调的力度,防止教学走过场。

参考文献:

[1] 黄旌.行动导向的飞机与发动机维护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书育人.2015.12

浅谈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创新思维 篇12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思维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 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迅速, 各项事业都处于发展的高峰期。在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 建筑行业成为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建筑工程管理也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在多年发展的基础上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方法, 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管理模式, 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 还有一些建筑行业业主对工程项目管理不够重视, 采用硬性的管理手段, 不能发挥工程管理的经济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 建筑工程管理放面的有些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依旧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 亟待改革创新。

二、建筑工程管理的困境

1. 工程管理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建筑工程完成过程中涉及到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市场竞争力薄弱, 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距离。我国的设计单位大多是综合性的, 组织太过于繁杂, 部分监理单位不能满足工程项目的要求。监督力不足, 只着眼于工程质量监督, 而不重视其它市场因素, 导致许多大工程的管理都由国外公司承担。此外, 我国缺乏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 使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无章可循。建筑企业应该设置具体的管理机构与管理单位, 并配备建筑工程管理人才, 合理岗位分配, 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 以每个项目的具体要求来分配任务, 但是, 目前我国的许多建筑企业都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缺乏主要源于认识的不足, 我国对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还处于初期, 人才的缺口很大, 许多管理人员身兼数职, 做起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 建筑工程管理不适应市场

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将技术条件放在第一位, 工程质量管理与工程进度管理等都非常注重技术条件, 所以许多企业只注重这些方面的管理。但是实际上, 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 技术条件对工程项目的制约却越来越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规律将作用于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 技术问题多数都可以归结为经济问题。现代工程项目当然会受到技术的制约, 但技术对工程项目的影响已不像原来那样不可取代。商业条件, 如资金、环保、政策对工程项目的影响至关重要, 只有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才能取得项目的成功。工程管理得不到重视, 资金、人员上得不到支持, 就很难实现项目的经济效益。

3. 建筑工程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落后

管理理念是建筑工程管理的灵魂, 落后的理念会制约建筑行业的发展, 落后的理念也导致了落后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以及制度、法律的落后。我国关于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相当不健全, 所以建筑工程管理还不能形成科学的、规范的标准, 使许多工程项目管理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管理方法的不合理体现在工程进度管理, 一些管理部门在制定工程进度计划时, 没有对将要实施的项目进行详细的考验和研究, 而是依靠经验。这种背离实际情况的经验主义反而使工程不能顺利开展, 不能有效应对突发状况, 无法保证工程进度的确定性。

4. 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不高

建筑工程项目都需要项目经理, 他要对企业和施工层负责, 在整个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充当总负责人的角色, 他的管理理念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项目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在一定程度上, 项目经理的能力代表着整个工程项目管理队伍的水平。然而, 我国企业中这种了解当前的经济、政治, 能够带领管理团队实现工程项目的科学化管理的项目管理人才稀缺。在我国的专业培养中, 针对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专业设定的很少。好多公司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去做项目管理培训, 所以整体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不高。

三、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创新思维

1. 组织机构上的创新

建筑行业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很多年, 在建筑工程的管理方面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但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目前, 我国建筑工程的组织管理机构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陈旧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因此建筑工程管理机构的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中, 合同签订后就有项目经理, 项目经理有较大的权利, 有权支配施工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样监管起来很不方便。项目经理不能承担法人能够承担的责任, 这样一来若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 就会存在职责不明确而耽误工期或工程安全事故。所以, 建筑工程的投资企业要完善、健全工程管理制度。成立特定的管理部门或单位, 负责监督建筑工程管理;实行工程管理责任制, 制定监管管理规则, 将责任明确的分配到每一个管理人员或部门;就工程的不同时段制定不同的管理计划和目标;制定考核制度。全面规范工程管理的各个细节, 对整个建筑的施工过程进行统筹的计划管理, 做好对整个过程的监督管理工作。

2. 管理理念的创新

建筑行业要想长远发展, 首先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必须重视管理的创新, 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培养工程管理人员, 在制度、组织机构、方法等的创新上敢于投资;明确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 采取措施并实施落实。在建立创新的管理模式时, 要根据每项工程的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建筑工程开发企业决策人员首先要充分认识工程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思想上予以重视, 在资金上提供支持。改变落后的思维方式, 理解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紧迫性。建筑开发企业未来的发展是与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紧密联系的, 企业要着眼于未来, 把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立足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制定管理方案时要结合企业发展的状况, 充分反映出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只有改变了管理理念才能进一步改变制度、方法, 才能使建筑企业、建设公司的利益得到保证, 使建筑工程发挥它最大的社会价值。

3. 管理技术的创新

建筑工程从开始实施起, 工程技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决定着工程能否完成, 而管理技术则决定着工程能否取得良好的效益。建筑行业的施工人数多、工序复杂, 施工项目的进度和质量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工程管理也依赖于技术的创新, 这里的技术指的是管理技术。目前最热门的管理技术属于管理信息化, 管理技术的创新最为重要的就是信息化管理。信息技术是一项新兴技术, 是当前时代巨大的发展动力。信息技术早不是简单的计算机技术, 而是资源共享、动态管理等全新理念。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建筑工程管理的点点滴滴中将大大推动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 促进管理的快捷性、高效性。

4. 人才培养创新

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决定着整个行业的高度和发展力, 在21世纪, 人才是最大的竞争力, 人才培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我们的建筑工程管理应该拥有一套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 用新的思维和管理模式武装我们的管理人员, 这样才能有一个高水平的工程管理团队带领企业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张炘.关于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应对策略分析[J].建材与装饰 (下旬刊) , 2008 (05) .

[2]张健.探讨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民居, 2013 (03) .

上一篇:中国农业产业化问题下一篇:文化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