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养成

2024-07-01

文化养成(共12篇)

文化养成 篇1

习惯, 《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中的解释是:在长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就是引导中学生对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长期实践和应用, 使他们形成比较稳固的学习行为, 那么中学生应该培养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的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的习惯要从以下三点入手: (1) 学生自信心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要找到他的优势, 给他指出方向, 让他看到成功的希望。然后才能扬起风帆, 乘风破浪, 到达理想的彼岸。注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优点, 并以此作为切入口,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2) 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 是学生必须养成的起码的学习习惯。专心致志, 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致力于主攻方向。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紧紧围绕主攻方向, 安排学习内容, 除学校组织和提倡的健康活动外, 一切与主攻方向相悖的乃至不相关的劳神费时的事情都尽量不要涉足。诸如打游戏机、赌钱、早恋、过多地读课外书籍和过多地看电视等等。二是全神贯注。上课时要全神贯注地听讲, 做作业时聚精会神地思考。对于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能够做到听而不闻, 视而不见。 (3)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 有利于培养人的能力, 尤其是有利于增强人的发现、发明和创造能力。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是学生比较高级的修养, 它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认真思考, 学生可以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找出所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把散落的知识点连接成有机的整体, 从总体上把握知识体系。它还有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批判地吸收, 防止“读死书”和“死读书”, 不仅能鉴别和选择书籍, 还能够死书活读, 激发灵感, 从而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只有依靠高效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才能保证学习的高效和成功。我们不单是要记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用知识, 要提高自己的素质, 增强自己的能力, 这样才会对我们的习惯的培养有益。 (1) 制订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制订并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可以帮助克服惰性和倦怠, 尤其是当它配合一个自我奖励制度时会更加有效, 如果能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计划, 那么学习便不会给自己带来太大的压力, 而且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 确保不会浪费时间, 帮助自己对先前的学习做一个评价, 清楚地知道哪些事等着做, 哪些时间做其他该做的事。 (2) 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一般是指在老师讲课以前, 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 做到初步理解, 做好上课的准备。首先, 预习是对自己自学能力的锻炼。老师不可能教给你全部的知识, 很多的知识都是靠自己自学得到的, 这就需要我们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其次, 通过自己预习得到的要比通过上课听老师讲得到的印象深刻得多。要看课本, 看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例题, 对这部分内容要做到理解。万变不离其宗, 后面的任何变化都离不开这个课本。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完成课后的随堂练习。如果预习的过程中有不懂的地方, 要在书上做好记号, 上课时就要着重听这部分内容。

总之, 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从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 从学生自身做起, 按照学习规律, 遵循科学原则, 一定能够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文化养成 篇2

特色教育系列活动小结

为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和传承国学的过程中获得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提高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黄坊中心小学于2014年12月份开展了“弘扬国学文化,提升教育养成”特色教育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手抄报竞赛、经典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以及评选“践行国学经典先进典型”等。通过本次系列活动的开展,让我校全体师生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促进了同学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

论图书馆员的文化养成 篇3

摘 要:图书馆员的文化心态具有独特性,对道德理想不懈追求,远远大于向社会索取;看重行业的担当奉献,疏于算计个人的地位高低;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图书馆整体发展远景之中,在服务中体现高度的文化自觉性。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3-0143-02

收稿日期:2012-05-08

作者简介:李春晶(1967-),黑龙江省图书馆馆员。1 图书馆员的职业行为渗透着文化

图书馆员承担着文化的储存、延续、传播的重任,也肩负着文化的选择、吸收、加工的使命。在图书馆员的工作过程中,图书馆员群体对社会文化进行了开发和传递,其间渗透了许许多多创造性的劳动,同时又受到文化的洗染和心理净化。分析图书馆员与文化的关系,一方面是图书馆员开发、保存、传递了文化,另一方面又是文化孕育了图书馆员职业、培育了图书馆员人才。文化与图书馆员及图书馆员群体休戚与共、风雨同舟,逐渐形成了当代图书馆员的群体行为的文化模式。

(一)勤于阅读,对馆藏资源了如指掌。图书馆员应当成为阅读的模范,不读书、不知书应当被看成是一种缺陷乃至耻辱。张中行先生在北大读书期间,曾遇到一位图书馆员,无论读者借什么书,他都会迅速找来。常用的书伸手即到,不常见的书拍一下脑门,随即取来。不是本馆的书,他知道外馆哪里有,几天内也会把图书交到读者手上。张中行先生称赞此人是奇人,工作负责,记忆超群。其实这位奇人背后的功课是少不了的,包括勤于阅读,博览典籍。现在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那就是图书馆员不读书、不知书,有的对馆藏资源甚至赶不上读者知道底数。遇到有人借书,到书库巡检一圈,找不到便说没有,把读者打发走了事。实在打发不走,那就让读者亲自去找。这种状况是不正常的,身在图书馆不读书,对事业、对自己都是亏欠。

(二)了解读者,对其需求有准确判断。在有些时候,读者来借一本书需要的是一类书,因为只知道这本书,并不知道还有比这本更适用的书。合格的图书馆员能够成为读者阅读需求引导者,他会热心帮助读者进行需求分析,由一本书印出多本书,由多本书选出最合适的书,科学选书,高效阅读,优秀的图书馆员是读者的良师益友,他们可以帮助读者节省时间和精力,可以帮助读者提高阅读效率。优秀的图书馆员绝不只是书库的守门人,而是知识大门的引领者。遗憾的是现在有些图书馆员自己不读书、不知书,面对只是迷宫,想当引领者只是一句空话。

(三)顺应时代,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没有知识更新很难进行工作创新。因为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平台和工具。知识老化将导致知识僵化,而用僵化的知识充当基础、平台和工具去创新,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未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更新就像网络升级一样,是需要经常作的事情。知识更新一是需要不断吸纳前沿知识,二是需要对传统文化结合时代需求进行消化整合,三是需要对自身缺项进行补充。

2 图书馆员的文化心态具有独特性

图书馆员的职业收入有限,表现为岗位清贫,责任重大。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做好图书馆员工作依托的又是什么呢?主要依托的是一种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平静认同的心态。心态是一种力量,保持快乐的心态是做好事情的基础,在图书馆这样一个非权力影响力的机构中,更需要广大图书馆员具有高尚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认知,才能保证在读者服务过程中自信、自觉、自强地体现图书馆的价值,传递图书馆的文化。

(一)图书馆事业是一项高尚的事业,值得每个图书馆人为之付诸理想和实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牢记使命,无私奉献。地位不高,但每一件工作关系重大;薪金不厚,但离开这个行业国家社会就会运转不灵。眼下个人利益是少得了一些,但对于推进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事业发展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就坚守下去,将来生活水平会提高的。

(二)保持快乐心态,不计得失,甘于奉献。图书馆员的地位不高,房子、车子、票子和人家没法比,明星、富豪不敢比,就是一些中小企业的小老板,演艺界的演员,也比图书馆员风光。在图书馆界有许多人虽列入公务员系列,但大多职务较低,即使有相当职务,与相同职级的其他公务员比,显然是清淡角色,但社会作用显著。尤其是到了以知识为主导发展动力的时代,图书馆的作用更不能小觑。科学研究需要图书馆帮助,生产开发需要图书馆帮助,艺术创作需要图书馆帮助,就连农业种植、养殖同样离不开图书馆的帮助。不然,中央就用不着下大力气兴办农家书屋。正是因为图书馆的作用大,因而更多的有识之士不计较地位低、收入少,敢担当、做奉献。

(三)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图书馆整体发展愿景之中,在服务中体现高度的文化自觉性。图书馆的发展不仅仅是靠读者统计数据的累加,更需要领导和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形成合力,当然领导者的影响力至关重要,但每个馆员的价值取向和成长需求能否与图书馆整体发展愿景融入一体更是充分体现图书馆文化的重要内容,只有个人成长和整体发展达成高度统一,才能够更好地在实践中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性,也可以说馆员和图书馆之间形成了一种心理契约,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能够以大局为重,以读者和他人利益为重,甘愿快乐地奉献。

3 图书馆员在履职中释放和传递图书馆文化

(一)要充满激情,负有责任心。图书馆员的工作,看起来都是些借借还还的小事,殊不知每一个小事情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能由于你的疏忽,一本攻克难关的技术资料在你的眼前滑过,读者无法及时使用而延误解决问题的机会;可能由于你的设施服务的不完善读者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可能由于你的怠慢影响读者心情等等,这能说是小事情吗?许多艰苦细致的劳动,没有足够的责任心是难以奏效的。对于图书馆里的事情千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事情做好了,也会变成大模样。

(二)要有足够的自信。从历史到今天,图书馆人以自己特有的精神品格,充满乐观与自信地创造了图书馆的繁荣,许多人甘愿默默奉献自己的一生,凝练和升华了图书馆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要靠我们图书馆人传承发展。而今图书馆迎来了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我们的事业充满希望。

(三)迎接图书馆发展挑战,勇于创新。到2020年基本实现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目标,如何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拓展和延伸图书馆服务空间,多渠道满足读者阅读需求,是摆在图书馆人面前新的课题,我们既要遵循图书馆发展规律,也要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在图书馆办馆模式、体制、制度、服务等等建设方面勇于探索,为营造全社会阅读作出积极的努力。

(四)要有高超的科学技术。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图书文献服务工作进入数字化时代已经成历史的必然。应对新的时代发展,图书馆员掌握更多更强的现代科学技术,是保持图书管理工作不落后于时代的重要举措。一是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图书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图书管理工作说到底以提升读者的满意度为标志,这是检验文献服务水平的重要標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文献服务必须梯层上台阶。二是要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做好文献价值的深入挖掘工作。文献资源的存储是有限的,但文献资源开发的潜力确实巨大,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对已有文献资源的深度开发具有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只要我们积极创新、大胆探索,文献的财富便会被源源不断地发掘出来。

参考文献:

[1] 中共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J].城市规划通讯,2011(11)30.

文化养成 篇4

在陶西平的文章中提到研究课堂文化建设需要关注四个问题, 即目标的基础性、理念的人本性、价值的导向性以及模式的多样性。由此可知, 化学课堂文化构建中也应该注意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在很多老师的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的主体性。我认为, 化学课堂文化构建首先应重视基础性。陶西平提到:“作为我们基础教育来讲, 重视基础性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因为习惯是基础素质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叶圣陶也曾说:“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方面说, 就是培养习惯。”所以在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中, 应不断地培养学生好的化学学习习惯, 在看似不经意间向学生渗透化学学习习惯, 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在贵州省贵阳市的市级教研活动中, 在一节《化学式和化合价》课中, 有较多的化学符号练习, 每当老师发出信号让学生进行练习, 学生书写结束后会自动举手示意已完成练习, 待最后一名学生都安静举手示意写完后, 教师抽取一名学生讲出答案与大家印证讨论得出正确的结果。这样很小的环节, 看似简单, 但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 这种检验学生是否书写完毕的表达习惯, 既有利于教师全盘掌控学生的书写速率, 又有利于教师掌握教学的整体进度。

再有, 在市级公开课中, 一位老师前后上过两节化学复习课, 一节是单元复习, 另一节是对下半学期的整体复习, 两节复习课中该教师都将学生分成了几组, 每组同学针对课前抽到的复习板块进行归纳总结, 在课上由小组长发言, 组员进行补充, 最终将一章或一个板块的知识系统地呈现在了同学们面前, 这种培养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的习惯给学生最后的复习冲刺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由此可见, 良好的化学学科习惯的养成, 对促进学生更快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此, 我将这些年来所思、所想、所观进行了系统的归纳, 通过总结发现, 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 课堂上对学生良好化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内容也就不一样, 根据教学内容可分为:

1.实验课时, 教师一定要预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实验过程进行思考, 教师要准确进行演示实验或尽量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习惯, 这有利于学生对实验技能、方法和原理的掌握。

2.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 学生一定要自己读书读题, 教师可以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维, 进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在化学符号、化学知识和相关图形的学习上, 学生要养成随时在草稿纸上将符号、图形、文字快速转换的习惯, 进而加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快速转换。

4.在课前, 教师要准确、有效地设计提问的习惯。任何一节课, 教师肯定都要提出问题, 课堂上的有效提问, 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养成, 还能培养学生准确的表达能力。

我将以上所得运用到自己近几年的化学教学中。如上实验课, 我总是要先问问学生今天的实验目的是什么, 要做好哪些准备等, 于是, 学生养成了在上实验课前, 要明确实验目的和准备好实验仪器的习惯。所以, 我的学生基本上实验课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有些学生还能在完成实验的前提下自主选择其它实验完成, 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和增强了学习化学的成就感。与没有采用以上方法进行教学的近两届学生相比, 采用此方法教学的学生的实验题得分率均上升了6%左右。

近些年, 我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良好习惯, 同时我也自觉地发现和改进了一些习惯的培养方式, 学生的化学中考成绩逐年提高, 学生在校内的化学操作技能比赛中也屡获优异的成绩。此外, 依托此项研究成果, 我自己也在教学方面有了很大的收获, 荣获贵阳市中学化学学科骨干教师称号, 而且也在各项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了奖项。在老带新活动中, 指导的年青教师在此研究的辐射作用下, 也有了很大的收获, 所教班级学生学习成绩从刚教书时的平均分最低分逐步上升, 在区、校上过公开展示课, 在校优质课比赛中获第二名, 逐步提高了教学能力和水平。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中教师自觉将化学良好学习习惯以文化的形式带入课堂中, 其深度和广度也是因学生不同而不同, 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探讨, 最终才能准确地将其掌握。

参考文献

从传统文化看荣辱观的养成 篇5

中国人自古注重荣辱问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在古代文献中,有关荣辱观的论述还是很丰富的。

荣辱观,就是怎样看待荣与辱,以做怎样的事为荣,以做怎样的事为耻,有其鲜明的道德指向,实质上是价值观问题。历史上,最早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的是周公。商纣王以为自己的权力是天佑神授,所以为所欲为,暴虐无道。结果牧野之战,顷刻覆亡。克商之后,鉴于殷商覆亡的教训,作为政治家的周公,对商朝的政治做了历史性的总结,认为商人覆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德,因而提出了把道德建设作为政权建设核心的主张。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说,周公纲纪天下的宗旨,是“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王先生还说:“周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周公之后,德治问题成为孔子、孟子、荀子等知识精英讨论得最多的问题之一。作为毕生崇尚道德、追求完美的君子,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怎样趋荣避辱,怎样对社会有所贡献?他们的论述,我们今天读来,依然富有启示。

《管子·牧民》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维”的意思,大致与“纲”相同,所以古人经常“纲维”连用。社会的安定与进步,要靠道德的引领。礼、义、廉、耻,是道德的四大纲纪。人一生不做坏事,不是慑于法律,而是出于人的良知,当这样的教育成为大众的普遍意识之时,国家才会有长治久安。礼,就是人与人交往时的最合于道理的行为方式,所以《左传》上说:“礼者,理也。”社会要走向和谐,就要克服混乱无序的状态,人人懂得互相尊重、彼此谦让,这就需要礼来引导。“义”,在先秦语汇中,是适宜、合理的意思。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解释说:“义者,宜也。”人见到合理的事情,即使与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很危险,也应该挺身而出,以维护公道,声张正气,即后人常说的“见义勇为”。“廉”,是廉洁。古代的士,都把清廉作为重要的操守来对待。清廉与否,是官声好坏的主要指标。官员负有领导社会的责任,如果不能清廉自守,一心奉公,就会成为社会的蛀虫,危害一方。“耻”,是耻辱、羞耻,孟子说人有四种善端,“羞恶之心”是其中之一,即对于害人、害己的坏事,有厌恶之心,羞于去做,哪怕打死也不能去做。这是有是非观念的表现。在孔子的学说中,仁是最高境界。孔子提倡“仁”,仁者对大众有强烈的爱心,对社会有至诚的关怀。人一生的荣辱,都与是否行仁密切相关。《孟子》中说:“仁则荣,不仁则辱”。可见,在孟子看来,荣辱是与道德相互依存的。道德高尚者,如孔子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坚定的理念,为万人所敬仰,自然会有荣光。即使在世时不得志,为权势所压抑,但也会有身后之荣。相反,悖逆仁道,多行不义,即使得逞于一时,但终究要受辱于世。荣辱与个人修养也有密切的关系,《论语·学而》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诚信,有礼,自然就远离耻辱了。反过来说,没有信誉,无礼,当然要徒自取辱。

文化养成 篇6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小学生;养成教育;影响

G623.2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加深,社会发展迅速,在现如今的信息时代下,我们会感觉中国传统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其实不然,如果我们细细观察的话,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时不在我们身边,只是存在感不高。现如今的社会是现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社会,我国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是,随着网络技术不断进步,网络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的文化观念。所以学校要加强对小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养成教育,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采取合理、科学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渗透。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

(1)加强小学生爱国的情怀

中国传统文化包涵许许多多方面,无论是宗教、人文、思想等都是我国文化的结晶。学生永远是祖国的未来,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坚实力量,这就需要学生拥有一颗爱国的心,特别是小学生,要从小树立爱国情怀。由于现如今科技发达,一些关于国家的负面消息在网络上并不少见,这就会学小学生对国家的观念扭曲,片面性的理解我国历史,对国家的理解过于偏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宣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思想观念,从小学生潜意识里渗透我国的乡土情结及爱国观念,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树立爱国意识。

(2)中国传统文化能有效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小学时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现如今的小学生都比较“早熟”。很多问题另学校、家长担忧,例如行为举止不雅、未来理想偏激、价值观念失衡、心理问题多等。传统文虎的作用在这些问题就可以凸显出来,第一,中国传统文化覆盖面广,能够有效开拓小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见识。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以及一些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帮助小学生调整心态,提高自身的价值观,从小学会处事之道,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

(3)传统文化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观念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审美观念,这也是小学生未来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的社会文化多元化,无论是快餐文化、网络文化、地域文化等,都对小学生的审美观念产生巨大影响,现如今很多学生都在追求个性化、表面化,甚至有一些学生从小叛逆,审美观念扭曲等问题。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更多的是追求韵味和自然美,这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的审美观,让学生的审美观走向正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中国传统文化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识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渊流长,现如今的我国传统文化都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出的精华,其道理意识都是非常全面而且富有深意的。传统文化的道德意识对现如今的小学生具有非常远大的意义,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识,有着严于律己的作用,能够正确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对社会存在的善恶能有一个客观的判断。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净化学生的思想,对于现如今一些恶劣的文化进行正确的筛选;加强对道德思想及人类品性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能从根本上加强小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方法

(1)鼓励学生阅读国学经典,加强学校文化教育养成基础

国学经典阅读材料是中国文化、学术等结晶,作为小学生更喜欢在故事中学习知识、文化,而我国的国学经典恰恰符合这一要求。对于小学生的要求并不能太高,对于国学经典的推荐应该要有层次,文言文作品笔者不推荐,对于小学生白话文是比较适合的。而且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对于古典文学,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在前期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习惯。在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同时,教师应该给予文化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启发,培养学生养成对国学经典中的善恶判断,对于一些情节要进行客观的判断。

(2)建立学校文化,营造学校传统文化气氛

环境是影响一个人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文化是以韵味、思想为主导,在现如今的社会中环境中很难找到这种气氛。所以,学校作为以传播文化、知识为主的教育机构,营造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应该建立小学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在外部建设具有文化韻味环境,是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而且学校要注意文化和谐,加强学校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养成教育,而且还能打造一个个性的校园文化。学校想要提高校内学生传统文化的渗透,营造一个传统文化环境和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学习中能够适应以及习惯这种氛围,对于未来的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

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也同样离不开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当代的学生是我国未来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1-112

文化养成 篇7

1. 养成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养成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学生进入高校时基本已步入成年阶段。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行为习惯、个人性格方面虽然还存在一个成熟、稳定的过程, 但由于经过近二十年的成长, 其很多行为习惯已经固化, 要想让其一进入高校校园就能够改变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通过教育实践发现, 要想通过强制性的教育或说教来改变学生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则是徒劳无功的。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 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 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 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 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 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 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对大学生们的习惯进行纠正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既然通常的课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均无法有效实现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那么该怎么办呢?

文化是一种上下传承的内在软实力, 一所高校如果没有一种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文化是很难大批量地培养出具有这种品质的学生的。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非常有必要考虑养成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既要在顶层设计中进行充分的贯彻体现, 又要以合理的路径进行长期的坚持。

2. 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体现养成教育路径

养成教育需要靠高校的特色校园文化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要使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具有了学校文化的特色, 无论其将来走向社会的哪个方面, 都能体现高校的校园文化的烙印。然而校园文化的建设却是非常费时费力的, 尤其要做好文化构建的顶层设计。

在学校硬件建设上要体现文化特色。如绿化建设中选择纯洁的玉兰、傲寒的梅花、高洁的松柏、挺拔的翠竹等能够体现清爽宜人效果的植物, 如此涵养学生的性情, 净化其心灵。学校的建筑也不能千篇一律, 要蕴含审美的人文文化品位, 校园建筑的造型与布局要尽可能地表现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追求。学校制度的顶层设计中要体现养成教育。学校制度文化隐藏在学校的仪式、人际关系、教育观念、课程与知识、教学方法和技术、学校管理结构、发展规划、教育组织形式、目标、传统与习俗, 乃至心理氛围中。因此学校在制定文化建设长期目标时需要结合学校的历史沿袭实际, 提出自己的特色文化, 并长期坚持下去。学生日常德育中体现养成功能, 这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明确的顶层制度规定下实现日常德育中的养成功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要体现民主、平等、以人为本等观念。如充分调动学生社团的积极性, 形成一种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理论文艺并重的特色。也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通过这些体验让学生们体验“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使其养成服务大众的良好品质。

3. 总结

本文从高校管理者与教师的角度对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特点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养成教育为基点建设校园文化的思路, 并对该思路进行了路径探析, 提出了一系列实施手段和方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为当前高校尤其是省级以及民办普通高校建设校园文化提供理论指导。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学校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笔无形的资产, 而养成教育中对学生们德行的规范与养成则是在学校整体文化背景下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当前的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尚存在目标不明确、步骤不清晰等诸多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当前校园文化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养成教育为基点的方向, 并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校园文化,养成教育,大学生教育,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 1941 (01) .

文化养成 篇8

研究和探索校园文化建设, 对于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地教育作用,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 进而制约他们的行为习惯。当今社会上存在不良的文化, 宣扬错误的价值观和离经叛道的行为, 对于身心还不成熟喜欢模仿的青少年产生了很坏的导向作用, 而且当今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他们十分溺爱和娇惯, 往往忽视子女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不利于他们正确意识的形成和行为的养成。十八大以来, 中央加强了对网络、图书等文化传媒的监管, 文化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 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担负着培育学生的重任, 在当前还无法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前提下, 应该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文化环境, 使学生拥有正确的思想观念, 健康的心理和恰当的行为。

1 校园文化影响学生的三个途径

1.1 明之以理

学生的认知是学生行为的基础, 应该通过认知来引导行为, 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当代青少年是最具个性的一代, 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 这是这一代青少年的优点。但是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 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也会获得不良的信息, 从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学校不能完全采用强制的办法约束学生遵守行为规范, 必须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通过多种形式, 弘扬主旋律, 提倡正能量, 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 从而采取正确的行为。要注意的是, 不能强行灌输和要求学生认可我们提倡的价值观, 而是要培养他们自主分析, 自主辨别, 自主选择的能力, 自觉抵制来自网络和社会的不良文化的侵蚀和误导, 接受正确的价值观, 追求健康的人格, 并能够学会自律, 控制自己的行为。

1.2 动之以情

意识的获得和实践, 都需要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后, 才能自觉的推行。学校必须把青少年看作主体, 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个体需要, 设计一些活动, 激发道德情感, 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比如可以让学生阅读文学作品, 观看电影, 参加学校活动, 从而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 激发道德情感。学校还应充分发掘网络的优势, 通过聊天室、游戏等调动学生参与, 从而获得情感体验。

1.3 喻之以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当前社会环境存在诸多的问题, 比如金钱至上、道德堕落等, 这些对学生会带来很坏的影响。学校虽然不能成为孤立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 但是绝不能任凭社会文化对校园环境的污染和腐蚀, 应该积极营造健康、和谐、关爱、文明的校园环境, 让学生置身其中, 能够自觉地分辨良莠、区分善恶, 辨别美丑, 从而培育美好的心灵和行为。

2 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方面

2.1 以环境为载体, 使行为养成教育具有人文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在于使用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学校应从实际出发, 使学校建筑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 应该追求审美性。学校要努力营造优美的园林式环境, 精心地选择花草树木, 营造湖光山色, 精心设计, 巧妙布置, 充分发挥自然景物对人身心感染作用, 让学生在自然景观中愉悦身心, 领悟人生, 培养情趣。自然景物在传统文化中都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要注重采用文字说明、口头讲解等形式, 让学生在“乐”的同时, 也能有“悟”。建筑也是无声的艺术, 它们的的颜色、形状、材料往往也会对学生造成影响, 学校应从学校传统、教学理念、办学特色等出发, 使建筑具有积极丰富的精神内涵, 激发他们斗志, 陶冶他们的情操。

学校还要建设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文环境, 这包括无形的文化和有形的文化。有形的文化建设有, 设置学校德育宣传栏, 推荐好书好报, 编写教室内外黑板报, 布置文化广场, 播报好人好事、师生佳作, 创编校园歌曲等形式, 宣传法律法规。有寄宿生的学校还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舒适、整洁的宿舍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有形的文化是学校的躯体, 无形的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无形的文化包括校园舆论、学校风气、人际关系、教育理念等。学校应重视舆论文化建设, 培养正确的舆论, 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 引导他们接受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认同要求的评价会促使学生按照要求去做, 而负面的评价则会瓦解学生努力的意识, 从而变得消极。要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推崇仁者爱人、和而不同等传统观念、弘扬自由、平等等西方文明成果, 让学生牢固树立最基本的价值观。

2.2 以制度为依据, 使行为养成教育具有规范性

制度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物质文化的工具和精神文化的产物, 对人的行为习惯起着制约作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包括制度的制定、制度的推行等方面。学校应该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借鉴其他学校或组织的先进成果, 在学校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民主协商的基础上, 以我们国家法律、道德和意识形态为依据, 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行为规范。制度需要一定的组织机构进行宣传, 监督实行。应该在教师领导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他们成为制度的宣传者和实践者, 从而让制度能够落到实处, 规范师生的言行举止。教师要运用评价手段, 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 激发学生遵守规范的荣誉感, 提高他们控制自己行为的决心和意志。制度的制定和推行过程中, 尤其要注重制度的平等性, 严肃性, 要做到在制度面前, 所有师生一律平等, 遵守制度光荣, 违反制度必惩, 让制度成为行动的标尺, 从而规范学生的行为。遵守制度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 必须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 才能成为自觉地习惯。

2.3 以教师为榜样, 使行为养成教育具有模仿性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 个性还没完全形成, 喜欢模仿, 教师作为他们的老师, 自然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 影响他们的意识形成、情感体验和行为养成。学校应该狠抓教师的管理, 加强师德和师风建设,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使教师真正做到“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成为学生的楷模。这样, 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对学生的教育, 学生在崇敬教师的同时, 会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言谈举止, 形成正确的认知。教师是管理者, 也是实践者, 在行为养成方面, 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必须做到,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规范的严肃性, 从而自觉履行。教师还应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 用自己的道德风范、人格魅力、治学精神影响学生, 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实践证明, 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有的甚至持续终身。

2.4 以活动为抓手, 使行为养成教育具有指向性

活动是课堂的补充, 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是学生学习人际交往、提高思想修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学校要统筹规划, 根据培养学生的目标, 设计形式多样, 主题明确, 前后衔接的活动, 比如培养学习习惯的读书会、征文比赛、诗歌朗诵等, 培养意志品质和体育技能的运动会、各种体育比赛等, 培养道德情操、文明礼仪的学雷锋活动, 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争当文明标兵活动等。在举办活动时, 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体, 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 也能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学校要派专人管理学校社团, 帮助他们克服工作中的困难, 制定社团的管理措施和制度, 筹划和开展社团活动, 使社团成为学校联络学生的组织和展示文明行为的平台。校园文化活动要想取得成功, 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兴趣, 取得他们的认同, 并且要采取新鲜多样的形式,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 可以充分采用互联网的形式, 这样, 才能吸引学生广泛参与, 产生思想的碰撞, 情感的火花和行为的养成。

总之,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只有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才能形成正确的氛围, 从而影响学生的认知和感受, 调动他们自觉地追求美好的精神世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摘要:文化是人创造的, 反过来, 文化又可以塑造人。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养成和矫正学生的行为。本文着重研究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方法。

关键词:校园文化,行为养成,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史华楠.校园文化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3.

文化养成 篇9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校企文化,融合,路径

目前, 高职院校办学发展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实用从业技能, 对于职业素质的培养稍显不足。如何对接校企文化, 利用社会资源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 很多院校领导相关专家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上展开了许多大胆的探究和尝试。研究发现, 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向企业延伸, 注重学生现代企业的职业素质培养。

一、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高等职业院校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长期的教学生活和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的, 是全体高职院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生活方式的联合整体, 以服务社会、培养人才为最高目标。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同行业生产经营、竞争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经营理念的联合整体, 其核心内容是企业价值观的培育, 希望通过企业精神和企业经营理念的培养, 提高企业职工思想道德风貌, 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1. 校企文化的融合, 有利于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 高职教偏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控, 对于企业文化中的责任纪律性和职业规范制度等方面很少涉及。校企文化融合, 使高职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企业价值观念, 潜移默化的接受企业文化, 有效缩短对企业的融合时间, 有效缩短高职学生对企业的融合时间, 让学生成为恪尽职守、诚实守信、勤奋敬业、敢于创新的符合企业发展的合格人才。

2. 校企文化的融合, 有助于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体现和教育模式的优化

校企联合, 有助于就业率的提高和企业对学生的认可度, 高职院校必须紧密围绕职业特性, 积极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 结合学院自身优势, 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体现职业性的特点, 完善增进校园文化, 实现学院的社会效益, 突显校园文化的办学特色。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 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 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信息技术的大爆炸, 造成思想、文化趋于多元化, 企业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校企融合, 能有效的促进教育模式不断去适应社会, 充实校园文化, 发展具有自我特色的职业教育。

二、校企文化融合的实践过程

1. 依托企业理论文化和社会发展趋势构建科学的校园文化

明确办学理念, 把握学校专业优势, 立足于长远发展, 依托企业理论文化, 准确定位。重视学生实习过程, 引进企业先进完备的实训设备和科学的理论材料, 模仿企业办公环境, 把握学校自身优势, 参照其他同类学校发展, 立足未来发展状况, 让学生尽快形成职业思维, 养成恪尽职守、诚实守信、勤奋敬业、敢于创新的现代企业精神, 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缩短学生与企业的融合时间, 实现角色的短期转换。引导学生尽快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念, 打造具有自我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校园文化。

2. 校内校外实习实训以校企物质文化为基础

加强与企业合作, 教师要时常下企业了解行业变化, 更新职业技能, 完善理论自身, 营造体现企业文化的教学环境。研发实用教材和实习实训设备软件等, 加强校内校外实习实训, 做好同其他学校的交流, 从实际出发, 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建立校内实习基地, 与企业建立良好稳固的人才供需关系。依托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根据企业实际生产流程设计教学计划, 让学生自主完成实训任务, 由企业和专职教师、专家做出统一评价, 让学生加强交流, 认识不足, 开拓学生思维视野, 使学校发展和企业发展、人才培养实现共赢。

3. 校企合作, 教师完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尽快完成教师队伍同企业的对接, 完善师资力量, 保证教师的理论知识同企业实践有机结合, 保证知识传授的连贯性、授课内容的可行性、实用性, 使专业知识与行业实践切实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不在只局限于书本知识的理论研究, 更注重实际实践过程。

4. 校企融合能有效发挥专业优势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把企业文化渗入教学, 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邀请企业和行业专家为学生授课,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了解企业的价值观念, 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高职院校要依照不同的职业要求标准, 打造特色教育, 把企业职业道德素质和企业价值观念融入到教学,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5. 以校企文化活动为载体, 加强校企文化融合

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要明确校企文化融合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保证校企文化融合结合高职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 充分发挥校企文化融合对教育教学的巨大推进作用。学校可以举办企业冠名的技能大赛, 邀请企业技术能手、行业教育专家担任评委或指导教师, 指出学生的不足,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可以开展企业论坛之类的讨论, 邀请知名企业家、技术骨干和行业专家做客校园, 搭建校企文化平台。

结束语

校企文化融合是高职学院发展的必然之路, 积极推动校企文化融合有助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有助于引导高职学生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升学生的就业率;明确了对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 有助于形成有自我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让学校发展更具竞争力, 实现学校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房连琨.基于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研究构建校内实训基地文化[J].卷宗, 2014 (3) .

文化养成 篇10

一是学校领导没有把道德文化作为养成教育的一个目标来落实。为了应付上级的各项检查、考核和评价, 只注意各项具体指标的实现, 而忽略了这种潜在的教育目标。甚至有些校长把学校不出事故、不死人伤人作为管理目标, 至于通过养成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文化素养的事没有认真思考过。

二是教师没有能够在养成教育环节中重视道德文化素养的培养。因为受学校评价体系的影响, 特别是在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的情况下, 教师的工作无疑受此左右, 把养成教育的内容和目的集中在保证学生遵守学校和班级的纪律制度上, 至于学生的文明素养、道德品行、细节层次、社会伦理等方面, 则很少关注。

三是学生没有在养成教育中培养道德文化素养的积极性。学校和教师交给他们的任务是学好规定的课程, 考出好的成绩;家长对他们的要求是考试的卷面分数高, 能够考上他们所预设的优质学校。在这种目标的指导下, 学生的全部动力就是学好规定的课程, 考出优秀的成绩, 其他的事情则很少放在心上, 包括养成教育和道德文化素养的培养。

然而, 通过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毕竟是学生成长、发展、做人的重要方面, 他们要适应社会生活, 要在社会中塑造良好的社会交际形象, 就不能不重视这种特殊素养的养成。有社会责任感的学校领导、教师必须研究和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为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的培养营造理想的环境和氛围。

一、讲文明, 提升学生道德水平

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实质上就是教小学生学会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文明内涵的社会生活规范, 包括文明行为、文明习惯、文明语言、文明衣着、礼貌修养等内容。我校是市区唯一一所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 许多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 道德文化素养有一定的欠缺, 不少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关心、体贴、尊重别人, 见到老师熟视无睹, 下课横冲直撞、大声喧哗, 随手扔纸屑、果皮等。针对这种现象, 学校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来提升学生的文明层次。利用晨会、周会、主题队会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知识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分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开展丰富多彩的普及活动, 培养学生文明礼仪的素养。像低年级开展小故事情境表演, 让学生判断行为是非, 正确的贴上笑脸, 错误的贴上哭脸;中年级进行小话剧表演, 让学生在表演中掌握礼仪知识;让高年级学生自己收集礼仪知识, 再进行礼仪知识抢答比赛, 在快乐的比赛中既牢记了礼仪知识, 又提高了自己的自信与语言表达能力。此外, 还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心和帮助同学, 尊重和理解老师, 关心集体, 开展帮困助残、美化环境、维护公共秩序等主题活动, 让小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学会礼让, 提升学生的文明层次。

二、抓细节, 培养学生道德文化素养

学生的养成教育是由一个个细节教育构成的, 而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也是由一个个生活细节体现出来的。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 必须从日常生活行为细节抓起。一是要认真研究养成教育中有哪些细节。可以通过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分解, 制定出一条条的可操作性的内容, 让学生明确哪些细节能做, 哪些细节不能做。二是联系生活实际提出具体的教育任务。要求学生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 上下楼梯靠右行, 不乱扔垃圾, 讲究文明礼仪, 不讲脏话假话等。三是要重视抓落实, 把各项行为规范落实到学生的具体行动之中。少先队大队部可以组织开展“每周一做到”活动, 倡导学生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 坚持把每个细节都做“细”、做“实”。

三、继承传统, 发扬民族文化精髓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 像“孝道”“感恩”“勤俭”“礼让”“谦恭”等, 这些不仅是学生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 也是道德文化素养培养的有效载体。在我们人文类教材的教学中, 在学生养成教育的各个环节, 要努力渗透这些思想。一是在日常养成教育中把这些传统的教育内容, 作为学生学习和培养的目标, 逐项进行落实。二是利用我国特有的、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的节日, 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 像可以开发“春节”“端午”“中秋”和“重阳”等系列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 既让古老的传统文化在学生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也让学生在这些教育活动中得到成长和发展。三是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道德文化教育, 如组织学生到传统教育基地、实践教育基地、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参观, 在了解历史文化的同时, 对他们的灵魂进行净化。

文化养成 篇11

一、美化环境,净化心灵——为行为习惯培育土壤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刘川镇南山尾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因为当地的生活水平偏低,很多家长为了生计劳苦奔波,无暇顾及家庭文化建设。即使在村头巷尾、诊所商店这样的公共场合,也很少有人去探讨这类话题。多少年的传承让村民们,甚至让孩子们习以为常。

学校在日常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2013年确定了新的育人目标:培养高素养有责任感的现代人。著名环境科学家曲格平说:“没有一个清洁美好的环境,再优裕的生活条件也无意义。”这简单明了的话语告诉了我们一个含义深刻的道理:育人环境非常重要,环境育人在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我们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美化校园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将校舍粉刷一新,设置漂亮有意义的文化墙,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影响,凸显艺术氛围;将学校的三风一训(校风:科学严谨,务实创新;教风:博学,善教;学风:乐学,善思;校训:积学养德,健体致美)书写于最醒目的地方,将一些蕴含国学文化的智慧和思想的标语和故事张贴在宣传橱窗内,以此来美化学校,并且要求师生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净化、保持校园环境的美丽。

(二)美化教室环境,营造温馨的成长氛围

1.权威暗示。我们在教室内张贴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以及催人奋进的名言警句和名人字画,让孩子们通过有意无意的注意,从中汲取能量、吸收营养,让这些或具有道德规范,或具有励志上进,或具有温馨温情的正能量作品在不知不觉中为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教育作用。

2.同伴引领。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更加热衷于模仿榜样,尤其是喜欢模仿身边的榜样,更有一种超越身边榜样的心理。因此,在布置教室的时候,我们会根据本校本班的实际,或者在教室一角张贴介绍身边小榜样事迹的文章;或者张贴悬挂身边小榜样的优秀作品。一方面让这些优秀的作品美化教室,另一方面让这些作品引领孩子的行为。

例如,有一个孩子在习作中写道,他最佩服的小伙伴的字写得特别好,还被老师贴在了“学习园地”展览,他要向他的小伙伴学习。从中可以看出,在孩子的眼里,作品被展览是一件特别值得荣耀的事。所以,一定要通过美化教室环境和展览孩子优秀作品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以环境美带动心灵美和行为美的目标。

二、解读经典,熏陶心灵——为行为习惯播下种子

(一)对全校师生的要求

为了让校园环境建设内化为师生的软实力。全校师生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大声地诵读“三风一训”,让向善向上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位师生的心中。

(二)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为了让张贴在墙壁上的行为规则和名言警句扎根在师生的心灵深处,要求老师结合主题队会、品德课、语文课等,甚至是学生的行为表现,为孩子们宣讲国学文化中的智慧和思想,宣讲规范守则中的做法和意义。

(三)对孩子们的影响

久而久之,孩子们终于感到,那些张贴在墙壁上的文字图画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他们的行为习惯相依相惜、寸步不离。每当孩子们看到那些提示语的时候,就会自觉地端正了自己的行为。最为可喜的是,学校的老师在为孩子解读这些经典的文字、图画、故事的时候,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有意无意之间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三、精心呵护,绽放心灵——为行为习惯培养施肥浇水

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过十分精彩的比喻:“对待孩子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如果我不去呵护他们,他又如何能感受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爱呢?”在通过解读经典、熏陶心灵为行为习惯播下种子后,要求教师们精心呵护、绽放心灵,为行为习惯浇水施肥。

(一)组织面向全体的活动

例如,《小学生守则》规定,小学生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待他人。《弟子规》里也讲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都说“百善孝为先”。为了培养阿孩子们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良好习惯,我们组织召开了“感恩父母”的主题队会。

在队会上,孩子们唱了《世上只有妈妈好》《鲁冰花》《父亲》等能够激发起亲情的歌曲,朗诵了《妈妈的爱》等情谊绵绵、催人泪下的诗篇,观看了记录父母辛劳的图片,一下子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亲情。有的孩子感恩,有的孩子忏悔,有的孩子祝福,大家纷纷表示要孝敬父母、善待自己的家人。

(二)针对个体的心理辅导

中国有句老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老宗祖通过这些话语鼓励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些有益于大众的事。可是,面对年幼的孩子,我们不能够希冀并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学会调节。所以,如果有孩子通过各种形式“告状”,我们一定要通过各种形式向孩子伸出援助之手:当小小班干部因为管理同学而受到委屈时,当孩子做了符合道德的事情却被他人耻笑时,当孩子做了好事希望得到表扬,周围的人却对他们一片默然时,孩子小小的心灵都会受到一些小小的伤害。我们要进最大的努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孩子们传递正能量,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四、坚持不懈,放飞心灵——让行为习惯之花常开不败

有人说,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可我们总是尴尬地发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更切合我们的教育实际。有句谚语说得好:“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虽然小学阶段的孩子不再像婴儿一样喜怒无常、说变就变,但他们的的确确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如果我们未能在孩子有了善心以后转化为善行,如果我们不能够做到坚持不懈,所有的教育都将会昙花一现,为了让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在孩子心灵的土壤上常开不败,我们采取了以下方式巩固:

(一)日记沟通师生心

让小学生坚持写日记不仅能够提高习作水平,还能够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但是,众所周知,很多的时候,孩子们不愿意听我们说什么他们更愿意看我们做什么。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坚持写日记,我跟孩子们约定,一起写日记,定期互相交流、检查、学习。几年来从未中断。也许孩子们更多的是关心老师日记的书写和内容。身为教师的我却能够从孩子们或生动或平实的叙述中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能够通过写评语的方式引导孩子坚持善心、善念。这一做法深受孩子喜爱,教育效果良好。

(二)记事本常伴随行

在我所带的班级的讲桌上,有两个硬皮本。一本上面写着“表扬本”,一本上面写着“提醒本”。我鼓励孩子们把每天看到的同学的优点和好人好事写下来,也鼓励孩子在“提醒本”上写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每周星期五的队会上,我都大声地朗读“表扬本”上的内容,一面称赞被表扬的同学能做道德的楷模,一面称赞书写的同学有道德的慧眼,两方的同学都很开心;另外,对于勇敢地检讨自己的孩子,我会让大家报以更加热烈的掌声。因为我经常对孩子们说,古圣先贤日三省身才成就了不朽业绩,所以孩子习惯了反思自己,习惯了成就自己。

(三)多读励志好书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那些历经岁月的洗礼而依然璀璨的诗词佳作、经典美文不仅文辞兼美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含义深刻给人道的引领。所以,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让孩子多读励志好文,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润物细无声中坚持不懈地绽放美德的芳香。

(四)以身作则多引领

模仿是十四岁之前的孩子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老师又是孩子们极易模仿的人。为了让孩子提高更快,咱做老师的人更要积极进取、引领学生。例如,笔者虽然参加工作快二十年了,但依然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初上讲台的激情:认真地完成上级领导交给我的每一项工作,用心地善待每一个需要呵护的心灵,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各种技能。虽然辛苦,但也幸福;虽然孤独,但也充实。当幸福和充实的笑容挂在我们的脸颊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已经在我们奋斗的路程中习惯了追随。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紧密相连。只有我们用信心筑桥,用爱心引航,用耐心陪伴,孩子们才会把好习惯当作翅膀,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文化养成 篇12

调查对象:丰田汽车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调查时间:2009年8月中旬

调查方式:

1、采用书面问卷的形式, 对公司职员进行调查

2、采用座谈方式

调查情况:发放《校园文化建设及学生素质养成调查问卷 (校外版) 》调查问卷50份, 回收50份, 回收率为100%。

调查目的:进一步了解企业文化, 明确企业用人标准, 使学校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达到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深度融合, 校企双赢的目的。

调查结果:

一、关于企业文化的认知理解

对于企业文化的概念认知中, 37.5%的公司职员认为是一种企业氛围的物化形式, 62.5%的公司职员认为是一种精神氛围。

100%的公司职员认为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对于企业文化的了解, 14.3%的公司职员是通过企业内部刊物;28.6%的公司职员是通过自己主动了解;35.7%的公司职员是通过管理者的介绍;14.3%的公司职员是通过同事中互传了解;7.1%的公司职员通过在校期间的系统学习 (为该企业订单培养学生) 。

二、关于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认知理解

通过调查, 83.3%的公司职员认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有必要;16.7%的公司职员认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没有必要。由此可见, 企业文化也注重校园文化在企业中的体现,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是相辅相成的。

50%的公司职员所在公司非常重视宣传并将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16.7%的公司职员所在公司一年会进行一次以上企业文化宣传;33.3%的公司职员所在公司会根据企业需要不定期进行宣传。企业文化的宣传很重要, 特别是对于高校毕业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一个企业是否重视在高校内的企业文化宣传就显得十分重要。

23.1%的职员认为工学结合可以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30.7%的职员认为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可以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38.4%的职员认为订单培养可以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7.8%的职员认为在企业实习感知能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50%的公司职员认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对企业文化认识有一定的认识;50%的公司职员认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对企业文化认识较为缺乏。

企业文化是一个学习、了解和认同的过程, 30.7%的职员认为应该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了解企业文化;23.1%的职员认为学校应该开设相关课程以了解企业文化;38.4%的职员认为邀请企业管理者到学院讲座或者授课, 宣传其公司企业文化;7.8%的职员认为学生应该自学以了解企业文化。由此可见对于一个企业文化的了解是多方面的。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总是还有一些脱节, 不能融洽的结合起来, 分析其原因, 14.3%的职员认为是双方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够;14.3%的职员认为两者的融合面过于狭窄, 不容易融合;71.4%的职员却认为学生或员工缺乏对两者文化的融合意识。由此可见, 最主要的还是要加强学生和员工对两者文化融合的意识培养。

三、关于学生素质培养与企业文化的认知理解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有不少实习生和毕业生在丰田公司实习和就业, 对于这些学生的素质认同, 33.3%的职员认为学院学生综合素质较高, 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和理论素养;33.3%的职员认为我院学生综合素质一般, 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33.4%的职员认为我院学生与其他员工区别不大, 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

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19%的职员认为必须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23.8%的职员认为通过各种技能比赛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8.6%的职员认为与企业或兄弟院校联合开展多层次的交流和合作, 能提高学生的素质;28.6%的职员认为在课堂教学或顶岗实习中灌输相关的理念, 使其素质得到培养。

对策和建议:

目前, 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 根据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素质, 是当前学院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对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素质养成提出一些建议:

1、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励机制。

建议学院成立由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校园文化建设督查组, 全面负责对学校工作、学习、生活场所的监督;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奖罚条例, 把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作为一个单位和负责人的考核内容;针对企业技术更新快速的状况, 建议学院完善科研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教师搞学术和科研的积极性, 营造高职院校学术氛围。

2、进一步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

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和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 目前学院大部分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相当有限, 制约了他们活动的开展。举办高水平报告、讲座需要经费, 如果一个社团协会长期没有高水平、吸引人的报告, 学生就没有兴趣参加。因此, 我们建议学院设立专项经费, 用于社团的建设和发展, 加大扶植社团文化的力度, 保证社团活动得以高质量开展, 以形成良性循环。

3、精心策划, 打造别具一格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班可以为自己的班级制定奋斗目标和班级特点及榜样人物, 这样的班级更有激励性和教育性。指导学生布置出符合本班特色的班级文化, 让学生真正走进班集体这个大熔炉, 能在特色班级文化中不断地自我充实和进步!

4、专业课深究, 基础课广泛涉猎, 选修课拓展学生视野。

俗语说:“隔行如隔山”, 职业是分专业的, 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专业课,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可见专业课的学习是多么重要, 专业课的学习涉及到一个学习的深度问题。专业课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对所学专业学科内涵的把握, 找到对将来所从事专业的感觉。同时, 基础课的学习也相当重要, 它们将构筑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库, 形成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基本能力。大学时代是广积粮的阶段, 大学的学习应注意广度和深度。还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如对文学、历史学、哲学的一点涉猎, 让学生的思想更加深刻, 视野更加开阔。

5、健全价值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商品经济的发展, 社会上涌现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学说、人生观、价值观, 而这些又势必影响到校园的莘莘学子。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和辨别能力的限制, 不可能完全作出正确的判别。通过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定期观看爱国教育影片, 让学生了解自己、把握人生方向, 争取美好未来如此等等。在活动中校正观念, 在实践中认同价值, 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观和远大的人生理想。

就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来说, 校园文化建设及学生素质养成近几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 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状况的体现, 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高低的评估。能够发现学校管理者难以发现的一些问题。当然, 从某一角度去发现问题会存在局限性, 所以, 要更全面深刻地考察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状况, 还需要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上一篇:工程学思维下一篇:大学生职业素质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