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养成

2024-06-18

个性养成(共7篇)

个性养成 篇1

教育改革的口号喊了若干年, 各种流派各套思路各路专家里手都分别做了或做着各种研究, 然而讽刺的是:一方面, 各种升学考试一结束, 各类中小学就大张旗鼓地向社会宣扬自己的升学率有多高, 以此招揽学生及家长, 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另一方面, 进入大学学习后, 学生反馈出的信息是:平时更多地坐在课桌前埋头奋斗的学子们, 大多无缘加入高校里动手能力要求高的社团活动和竞技训练, 因为他们的积极性被统一规划的学校教育模式给挫伤了。

大学生就业率是一个铁证:很多初中甚至小学学生的家长就已对孩子将来上不上高中产生了迟疑:三年高中生活枯燥、劳累, 而且不仅学生累, 整天奋战在题海, 学生家长也累, 累在替孩子捏着汗, 孩子三年学习中的健康、心理等诸多问题成为家长们茶余饭后甚至工作期间的中心话题, 而最后好容易孩子上了大学了, 欢呼雀跃后的三年或四年, 孩子的就业又成了新的更棘手的问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远比不上熟练工人, 如此说来, 高中乃至于大学的教育岂不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如此恶性循环是否值得反思?

教育的对象是人, 百人百种个性, 所以教育要成功首先要求教育者的教育有个性。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在教育中, 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 只有个性才能影响发展个性, 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 就是一个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 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 等等。有独特的教学个性, 教师是幸福的, 因为上课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享受;有独特的教学风格, 学生也是幸福的, 因为学习对他们来说同样也是一种享受。教师的教学个性是学生个性成长的重要条件, 也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成熟标志。

那么, 教师的教学个性怎样才能形成呢?

笔者认为宏观上分成两大块:教师主观的努力和客观条件。其中客观条件中包括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等, 这些因素往往会影响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

一、教师主观的准备

1. 广泛的知识储备

教育界的前辈于漪老师曾把知识和水相比,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就要储备一桶水, 而且这水应该是活水, 也就是说教师的知识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比如, 学生作文里会出现“卡哇伊”, 你要知道孩子们熟知的各种日本动画片;学生作文里写到一些电玩的名称, 你要及时利用网络查询;学生和你说“越狱”, 你要及时探询高手;你要得知道韩寒、郭敬明, 你要了解足球、篮球、乒乓……新一代的学生伴随着先进发达的科技成长起来, 他们涉猎之广几乎是你无法想象的, 稍有不慎, 你就得沦为“out”一族, 心态各异的学生有时可不会和你“客套”。宽广的知识面对培养教学个性是一个必要条件, 关键时刻你才能“hold”得住。

2. 放得下的架子

笔者曾接触过这样一个孩子, 学习不理想, 常考倒数, 有时早晨到班不早自习, 而是吃早餐, 老师提醒他, 他只当耳旁风。中午其他同学在教室休息, 他却常在篮球场挥汗打球;晚自习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 而是看散文, 看小说杂志, 白天的功课得不到及时的巩固。我指出, 他依旧我行我素, 如果开始和他讲道理, 他就会很不耐烦地打断你。原因何在?从小娇生惯养自不必说, 多次的学习“失败”更是让他对学习失去信心。对这样的孩子, 我们应如何教育?你对他说教, 他不爱听;你觉得话被他打断很没面子想和他发火, 结果会如何?只能使师生关系越来越紧张, 尤其是对其个人的影响越来越消极。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 有人把教师比喻成红烛, 歌颂教师的兢兢业业和无私奉献精神, 国家为了尊师重教设立了教师节, 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在学生面前就得时时高高在上, 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放得下所谓的面子, 适时适当地幽默一下, 未尝不是一种树立威信、赢得尊敬的渠道。德国学者海因兹·雷曼麦指出:“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 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们所接受。”前苏联教育家斯维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正是幽默艺术的机智性、娱乐性, 让教育有了寓庄于谐的特性。特级教师于漪提出了努力把课上得情趣盎然的观点。魏书生明确主张, “让每堂课都有学生的笑声”。放下架子, 宽严有度, 走近学生, 走进学生的生活天地, 让学生“亲其师”, 方能“信其道”。

3. 专业理论的准备

有人说学样是“铁打的营盘”, 学生是“流水的兵”。此话不假, 正如歌中唱的“守巢的总是你”, 像所有职业一样, 时间长久了, 工作者就可能对工作失去“新鲜感”, 开始疲沓, 教师更是如此, 几个循环下来, 就可能觉得自己可以了, 上课不用带教材教案, 信手拈来。而一个人的专业成长应是伴随终生的, 其的成长状况决定教师教学个性的优劣。所谓“活到老, 学到老;学到老, 学不了”, 说的正是此意。只要你肯钻研, 就随时能享受知识的盛宴。

当然, 以上这些并不是全部, 教学个性还会受教师本身个性的影响。所谓“个性”, 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定意识的倾向性, 表现为个体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意志、信念等, 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气质、品德、性格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上。有个性化风格的教师才能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 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熏陶, 才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 使师生关系融洽, 学生在老师个性化的教学个性的引导下个性化地成长, 实现所谓的高效教学。

二、客观条件的准备

这里所说的客观条件的准备, 主要指对教师教学个性形成的外在因素。

1. 学生

刚刚走上教师岗位者, 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些感性认识上, 可以说带着对教师的好奇与崇敬, 而对真正的教育教学工作特性难点往往知之甚少。有人说学生有时会成就老师, 此话不假。面对个性各异的学生采取怎样的教育教学方式, 这是每个新入行者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如果所接班级学生整体素质高, 接受能力强, 自主学习能力强, 那么你的“福气”就好了, 你会对教师工作越来越充满激情, 你会有更多余力为提高教学效率想办法、找门道。反之, 你会为各种事情所累:教学任务因学生捣乱没法及时完成, 作业无法及时平心静气地批改, 脾气会因此而越来越急躁, 等等。

2. 家长

笔者曾遇一周姓学生, 刚接班没几天, 他便开始在课堂上随意讲话, 有时甚至出现一些污言秽语———可能是现在孩子们口头禅多了, 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起先及时阻止提醒还能起作用, 再后来就我行我素, 不但上课讲话, 还小动作不断, 看课外杂志、梳头照影等, 不一而足, 甚至衣冠不整就进教室, 导致女生都不敢抬头不敢看黑板。了解情况后得知, 该生系休学生, 休学原因基本与上述表现一致, 学习上的耽搁似乎完全没给其造成影响。究其原因, 有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由于家庭状况造成的:父母离异后, 他与父亲生活, 父亲工作忙应酬多, 渐渐疏忽了对他的关爱, 这对他的性格造成了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这样的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 笔者在此提醒家长们: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 为孩子们今后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无独有偶, 笔者还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从接手第一天开始, 他几乎都保持昏昏欲睡状, 早自习要不断提醒, 上课要不断提醒, 晚自习要不断提醒。反思之, 是自己这个老师教学语言不能吸引他, 是教学方法不对, 还是学科魅力不够?再深入了解发现, 原来每个学科, 他都基本如此。再了解, 是因为数学老师相当严厉, 他不敢打瞌睡。说来有些荒唐, 但笔者还是不停地反思, 不停地找症结所在。后来才了解到他每晚看小说至清晨, 而他的家长全然不知。跟祖父母生活的他是个智商很高的孩子, 每次大考前他才拼命几天也能考出还算不错的成绩, 那要是平时就能注意调节作息时间, 那么健康快乐成长便不成问题, 老师也不必一直为之纠结。在此要提醒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 请在辛苦为孩子创造明天的同时, 抽一点空闲关注孩子, 那不只是成绩分数, 更是孩子的未来, 甚至也是老师的未来。

3. 学校

随着现代管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 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日趋制度化。越来越严密的学校制度, 以及行政化的管理方式, 在保证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 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及教师教学个性的发展。当今基础教育学校都普遍建立起“校长———分管校长———教导处———年级组———教师”的组织架构, 学校内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要求及管理都是通过这一链条上传下达开展。通过逐级细化, 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课堂行为制定了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责任和义务, 从上课要遵守时间到教学方法得当, 从教师衣着要求到教学结构安排, 从板书设计到作业布置量等都有明文规定, 甚至汇编成册。在集权化管理模式下, 学校建立了相应的制度进行严格监控, 预防和制止教师的各种“违规”行为。当学校管理者将教师的课堂教学细化分割成若干项目, 精确对应操作规范表格中的不同栏目, 并拿着这个表格为教师的教学划定等级的时候, 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教师日常工作被深深地镶嵌在人为的程序规格之中。师生的课堂变成了简单的、程式化的更是预先设定好的活动, 教师严格遵照表格中的栏目按部就班地行事, 不需作太多思考, 教师的主体性受到了极大的遏制, 而教师的教学个性更是自然而然地被摒弃在日常教学活动之外。

量化的评价方式具备直观、易于操作的优点, 因此多年来在教育教学中被广泛且不加质疑地采用。然而随着教育功利化目的的驱动, 教师的教学被简化为各种可操作、便于量化的数字, 分数、排名、升学率更是赤裸裸地变成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参数。在效率化的教学评价下, 教材知识是评价内容的唯一来源、考试范围的不二标准,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被直接等同于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效率, 于是教师的教学过程逐渐模式化为“所规定的教材的传授———记忆———巩固———测验这样一个定型的系统”[1], 在这一系统下, 教师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思考和个性化教学的尝试不仅失去了理论的依据, 还有可能将自己置身于评价的不利地位, 课堂中最直观快速地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是适应评价最高效的方式, 也是教师在学校内外甚至是区域之间的激烈竞争中取胜的最快捷途径。在长期对教学效率的执著追求中, 教师个性化教学的能力不断退化, 自身的教学个性化意识逐渐模糊。

4. 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把人的价值观归结为道德的价值, 衡量一个人是看他的道德品质如何。这种文化观必然会影响到教师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 对教师的评价会以道义为尺度, 这是一种文化规范作用, 即“希望教师有什么样的角色行为, 并通过教师个体的模仿、从众、认同等心理机制产生行为上的约束力, 又通过外部舆论、风尚、群体压力等调整机制产生一种自觉自愿的驱动力”[2]。这种驱动力已成为主导教师行为的核心价值观。所以, 在历史上充满了对道德践履的尽善追求, 对道德人格的完美塑造, 呈现出高志功低物欲的行为特征的教师形象。对教师的高度的赞美与歌颂从某些角度看, 意味着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且苛刻, 成了教师生存的一道精神枷锁。何出此言?从对孩子的不良表现更多视为教师的责任这种现象可看出,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基于此, 教师为了得到社会的肯定, 必然会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苛刻自己的言行举止, 掩饰自身的个性。教师缺乏个性, 更何况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呢?

总而言之, 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非一日之功, 主观的努力尤其关键。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主观上不求进步, 外在的条件再齐备也是枉然, 内外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方为正道。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8-19.

[2]傅道春.教师组织行为.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19.

个性养成 篇2

教师要注重个性品质的养成

作者/胡壮志

胡壮志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教师的个性品质是教师在学生中赢得威信的基础,是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的精神力量。

一、教师应具备爱生如子的高尚品德

儿童成长有两个影响源,第一是父母,第二是教师。当儿童进入学校后,很自然地将他们与父母交往的各种思想感情与“爱的要求”转移到自己的教师身上,这就要求教师也要像父母那样关心、爱护他们。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去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促进学生内心产生积极地情绪,愉快的感情,从而转化为接受教育的动力。

教师爱学生,既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师德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当教师主动接近学生,一次次待以真情实意时,感情的河流就不仅朝一个方向流动了,而当学生受到感动、感染,就自然缩小了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教师愈加信赖,教师的要求就愈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教师应具有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

教师的坚强意志是完成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在教育工作中,如果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教师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教育任务。同时,教师的意志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首先,作为教师应具有顽强的毅力,在困难面前能够百折不回,知难而进,把培养学生作为一种神圣的事业,并为此奋斗终身。其次,要有赖心。教师应认识到教育学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不应因学生暂时的退步而失去信心,也不应为学生的反复而感到苦恼,而是千方百计地去想办法,倾注心血,不把学生培养成才决不罢休。教师还应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和感染学生。如果教师缺乏自制力,遇到学生不好好学习,不遵守纪律或敢于“顶撞”就暴跳如雷,那么不仅会伤害学生的感情,而且会使矛盾激化,造成师生间的对立,在学生中失去威信。教师的劳动是十分艰苦复杂的。教师只有保持平静愉快的心境,才能给自己带来乐趣和幸福感,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三、教师应具有谦虚好学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谦虚好学是教师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知识层出不穷。作为教师应该不自满自足,积极探求科学知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这样的.教师自然会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敬爱和信服,对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积极向上的性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还应具备活泼开朗的性格,时时处处表现出乐观向上和热情奔放的精神风貌。即使遇到挫折和不顺心的事,也能正确对待,而不是随意表现出受伤害和悲伤的神情。具有乐观、开朗性格的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与人为善,给人温暖,笑容可掬的对待他人。如果教师性格孤僻,情绪反复无常,心胸狭窄,那是与教师职业极不相称的。因此,教师活泼开朗的性格是学生效法的榜样,也是身教的典范。

个性养成 篇3

一、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 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我校在继续充分发挥少先大队、中队组织在活动开展先锋带头等作用的同时,成立了红领巾志愿者服务组织,设立了8个文明监督岗,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督促与检查,每个岗位每周都要轮换,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与此同时,我们在班級中实行班级干部能换制和班级事务分包能换制等措施,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使学生的责任感得到增强,组织管理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校园红领巾广播站,不仅给学生讲各种道理,有趣的故事,有关知识,还及时通报学生参与管理所了解的情况。通过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与自主管理,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发生了较大变化,他们的行为习惯在行动中逐渐自我养成。

2. 丰富活动形式,深化认识,形成行为。每学期我校根据县德育办下发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我们召开了主题系列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如,道德伴我行、文明行为从我做起、文明礼仪我先行、文明之花处处开等。可别小看这班会课,班队活动课可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关心周围的人、事和环境、关心身边的整个社会,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也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定期组织开展队列竞赛活动,评出一、二、三等奖,激励孩子们做到快、静、齐,上、下楼稳步轻声,按右侧通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开展值周评比活动,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纪律卫生习惯。开展行为规范知识竞赛活动,使学生对行为规范入脑入心。同时,我校还开展书画、征文、手工制作、手抄报展览,组织学生按年级有序参观,使学生在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幸福感和成就感得到提升,良好习惯也得到加强。并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在活动中规范要求,形成习惯。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进了我校养成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构建书香校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习惯的养成,几年来我校以校本课程为依托,以“传承经典文化,提升语文素养”课题为突破口,在师生中大力开展读书活动。我们自编校本教材,在低年级开展古诗文诵读,中年级阅读《弟子规》,高年级阅读《励志贤文》。我校还设立了以“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构建书香校园”的主题读书活动。每天安排了晨读和午读时间,班主任老师根据读书计划安排相关内容,与学生共同阅读。我们在班级中设立了流动图书角,各年级图书流动管理,在学生中以班级流动图书角为平台,以读书心得、读书笔记展览为手段,使学生通过读书,明白事理,增长见识。培养高尚的情趣。该活动开展以来,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进一步形成,读书的自觉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在读书过程中获得的收益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关注细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成功与失败,往往就在这些生活中显而易见的小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身边的日常小事做起。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逐步教会他们学习过程与方法,以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1. 从点滴抓起,从细微之处入手。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或是靠强化手段培养的,特别是小学生必须树立长期的、一点一滴地培养的思想。因此,我校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时从细小环节抓起。例如,听到上课铃响时,要快步轻声走进教室。保持正确的坐姿、读书和写字的姿势;胸离课桌一拳远,眼离课本一尺远,手离铅笔一寸远;读书时要求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字要清楚;在听的能力方面,则要求他们注意倾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这样,一周一个重点,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抓落实。任课教师负责教给学生正确的方式方法,并监督落实,红领巾广播站宣传相关内容供师生学习交流。

2. 从日常抓起,逐步推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过程中,要激发他们的情感,知道行为要求,通过老师的监督与指导,让他们体验到进步的喜悦。在课堂改革中,通过教师的预习指导及答疑解惑、学生的自主探究、展示评价及实践应用,逐步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主动思考、课后复习、语言表达等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此同时,结合我校省级“传承经典文化,提高语文素养”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在阅读、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总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常年累月,才能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习惯。

学生作文个性张扬的养成策略 篇4

三、多渠道建立素材库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广泛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表达的能力。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发展和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 从课本中积累素材

充分利用课文,认真阅读课文,跟着教材学习写作,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以事件为线索、刻画人物外貌的写人手法;学习《邓稼先》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格的写法;学习《我的母亲》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和用铺垫突出重点人物的手法;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围绕人物展开、夹叙夹议的写法;学习《列夫·托尔斯泰》抓住人物特征、运用多种手法、抑中有扬地刻画人物的手法;学习《背影》围绕中心事物逐层深入、叙述白描中饱含感情的手法;学习《社戏》围绕“社戏”表现童年情趣,把事件写得生动,引人入胜的写法,以及选材上的特点;学习《福楼拜的星期天》以星期天福楼拜家中聚会为线索刻画四位著名作家群像的构思及抓住人物特征写出不同个性的手法;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按照说明对象和一定逻辑逐层说明的结构、运用丰富语言和多种说明的方法;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从平凡小事中挖掘人物个性的手法。总之,我们的习作范例在课文中都是可以找到的。

2. 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

不同的词语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形成千差万别的篇章。只有通过仔细的观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拥有丰富的素材,才能创作出美文佳作来。有些课文是从中外名著中精选出来的,在读课文时可以读原著,如意大利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伊索的《伊索寓言》、高尔基的《童年》、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鲁迅的《朝花夕拾》、老舍的《骆驼祥子》、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施耐庵的《水浒传》、培根的随笔、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以及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歌等,通过阅读建立知识结构的主体,扩展同学们的知识领域。

作文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个性,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努力下,学生作文一定能散发出各自绚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个性养成 篇5

岔路学校初中部王孝军

摘要: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基本素质,成为社会有用之材,“以人为本”的教育。个性一般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其形成主要受人体先天禀赋,客观环境,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因素影响。目前针对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活泼不足、统得过死的教学现状,围绕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方法,发展个性应注意的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论述。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个性。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基本素质,成为社会有用之材,“以人为本”的教育。个性一般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其形成主要受人体先天禀赋,客观环境,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因素影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环境,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校体育中提倡发展学生个性,并使其逐渐完善化,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一、突破传统思维,创造教学环境,发展学生个性。

体育本是一门热血学科,学生在体育课上应当是主动积极、生龙活虎的。然而,我们现在的体育课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课堂气氛沉闷,统得过死等现象还普遍存在。再加之传统观念的影响,如果一堂体育课学生没有规规矩矩地站好,没有认认真真地听老师的,而是乱成一片,那这堂体育课肯定是老师不认真,“放羊式”教学。于是,多数体育教师也只有按照传统观念,一招一式,安步就班的进行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体育教学中,我们只有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大胆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改进组织形式,改革教学方法,充分体现现代学校体育健身性、娱乐性、开放性等特征,才能创造适合儿童个性发展的教学环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

二、体育教学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1、对竞争意识的培养

竞争是体育竞赛最为突出的特点,而好胜心理正是中小学生鲜明的特点。我们利用体育游戏、运动竞赛、多种多样的测试与评分等都能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动员每一个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竞争与自我能力展现的活动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们竞争的能力。

2、对学生性格的发展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并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个性心里特征。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参加的性格特点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参加者通过进行不同的项目的活动,来发展自身良好的性格,改造性格上的弱点。比如参加篮球运动,它是集体项目,要求参加者具有机智灵活、敢打敢拼、沉着冷静、协同配合等良好的作风和心理品质,常参加这种运动可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尤其对那些内向、孤僻、软弱、优柔寡断的学生可克服其性格弱点,使之逐步形成开朗、勇敢、顽强的性格。

3、对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训练与竞赛中,参加者必须在困难面前进行自我约束、动员、暗示、命令和体验,及时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与障碍。运动中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而胜利也常取决于“坚持下去”的努力之中。对于目前多为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来说,只有长期的进行“再坚持一下”的努力,才更有益于意志品质的培养。

4、对能力的培养

参加体育运动和体育课,对中小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不仅仅是体育能力,还包括自我认识能力、协同配合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等。体育的多功能作用,在这方面也发挥的淋漓尽致。

5、对情感的培养

体育活动中,人们抱有各种各样的体验,也就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例如:在运动竞赛时,由于激烈的对抗会产生紧张感,由于胜利会产生满足、愉快的情感。对中小学生来说,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和吸引力会诱发他们的情趣和爱好;运动环境的复杂多变,又激发他们的应变能力。这都能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满意、愉快、欢乐、兴奋等情感体验。当然,其中也有挫折和失败。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拚搏,才会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全部乐趣。因此,学校体育教学有助于中小学生情感的社会化、深刻化,切实培养他们勇敢、顽强、乐观的情感。总之,从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个性培养的特殊性,以及对中小学生个性培养的作用来看,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个性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中小学生健康顺利的成长。作为一名中学校体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学习、钻研,提高自身素质,加

强教学研究,以满足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要以高尚的师德、正确的言行,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给学生做出表率,才能使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不断加强。

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1、强化自我意识,调动主体能动性。

在体育教训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其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支配学生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培养和发展创造理想的体育环境,在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激发其自我活动的能动性,并给予充分信任和尊重,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被动参加体育活动为主动追求。学生都荣誉感和好胜心,可多组织比赛教学,增加激烈性和趣味性,根据学生性别、体质、技能、技术等差异,采用让时赛、让距赛、让分赛等,刺激起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

2、有意识地渗入心理训练。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其身心状态能经受胜利、挫折、反复等顺境和逆境的不同承受力,达到能自我调控程度。如对体质、技术差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其树立信心,不能经常叫出来以错误的示范进行表演;要主动热情接近他们,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要耐心指导,必要时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尝到自己进步的喜悦,使之产生学习新技术的信心。

3、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

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与实施中,要建立师生间的良好关系,应选用生动有趣,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教材,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体育训练中磨练自己性格。如,可根据女生对美追求强烈的特点,选择艺术体操、舞蹈、健美操等教材,让他们在配有音乐的体操房中练习。对提高学生学习乐趣和积极性大有好处。

4、按学生兴趣选择进行分组教学。

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诸因素中作用极明显的心理因素,由于学生兴趣不同,往往对同一教材、同一内容产生不同兴趣,其教学结果也截然不同。为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个性,教师可按学生兴趣选择分组教学。由于小群体学生都是喜爱某一项运动而自愿参与学习的,学习动机肯定积极。这样的组织安排,不仅使学生会全力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也能使学生尽情运动、享受,心境会格外开朗。

5、学生性格类别组合学习小组。

学生的性格类型同样影响教学效果,属于外倾性格的学生,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身体素质往往较好,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倾性格的学生,反应较慢,一般体育素质较差,运动能力也较弱。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此教师可按内、外向型两种性格,结合其运动技能而分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样,教师较易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量,避免伤害事故发生,让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身心都能得以充分培养和发展。

四、对学生个性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活”而不“险”

体育教学活动的独特性在于其学生身体必须加入到激烈的运动中去,并且使用一定的辅助器材(如跳箱、单双杠等),从而使体育教学活动产生了更多的危险性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安全教育。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身体锻炼,在设计时教师首先要有预见性,预见在活动中可能发生的意料不到的情况,使教学过程“活”而不“险”,让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2、注意“活”而不“乱”

体育教学大多是在室外进行,这对大部分时间关在教室里的学生来说,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空间”,学生表现出活跃、好动,好与表现。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采取行之有效(如以“动”制“乱”、以趣治“乱”)的方式让学生“活”而“乱”。

3、注意“活”而不“放”

让学生“活”起来,以充分展示自我,并不是一切都以学生为中心,重学轻教,进行“放羊式”的体育教学,而是教学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地健康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调控好教学进程,松弛有度,做到“活”而不“放”。体育教学中只有灵活选择教材内容,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组织形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养成 篇6

1、体育“个性品质”的内涵

体育的“个性品质”是指个体在其所参与的体育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思想观点以及行为能力特征, 具体可以分为体育思想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品质。

2、大学体育在培养大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2.1、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提高学生的社会化适应性

高校是学生初入社会的一个新圈子, 它有别于以往的初高中, 在高校中学生接触的人增多, 环境变大, 同时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也大幅增加, 如果处理不好其与其它的关系, 将导致学生不能很快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 导致学生个性品质出现问题。体育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 其具有活动场所和教学形式多样等特点, 学生在不同的场所自由与其他成员进行组合搭配完成某一教学任务, 在活动中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更为直接, 并且活动环境轻松、娱乐性强, 学生更容易客服自我交往中紧张的心理, 融入于集体的活动之中, 在学习获得运动知识技能的同时, 扩大了学生交往的范围, 学生在不同运动项目中所扮演这不同的角色, 但是他们为了能够获取比赛的胜利, 而共同协同努力配合, 同结一致, 在这期间彼此间的内心进行着沟通, 并让他们学会团结, 学会人际交流。

2.2、有助于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

竞争性是体育运动的最大特点, 同时亦是体育活动最大的魅力特征, 要想获得最终的胜利, 学生们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克服体育运动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 诸如, 田径、足球赛的风吹日晒, 越野赛的长途奔袭, 如果没有良好的毅力和意志将很难达成目标。另外, 在任何体育教学比赛中学生都会不知不觉的收到竞赛特有的规律和气氛的感染和影响, 并且比赛结果瞬息万变, 学生要想取胜不但要有良好的运动技术, 同时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自己处于比赛弱势时候, 能够坚持不气馁, 顽强、努力把比分拉回来, 而当自己处于优势位置时, 亦要保持冷静, 稳健将优势保持到最后, 这些都是通过体育教学所能够给学生带来的, 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3、大学体育教学中个性化教育的实施

3.1、正视学生个体差异, 在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

在当前教学模式中, 传统教学模式的印记仍然严重,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角色, 缺乏自主发挥和创新的空间, 不利于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因此, 我们要转变教学方式方法, 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正确认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并能够依据学生的身体条件, 运动能力和体育兴趣出发, 突破以往传统的系别、班级的限制, 开放课堂, 让学生能够自由选择体育科目, 自由选择教师, 自由选择上课时间, 建立新型师生观和教学观, 把教师主导作用 (教学组织、启发和激励) 与学生主体作用 (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结合起来, 将体育教学的育体和育心功能结合起来, 营造生动、活泼积极的课堂氛围。

3.2、体育教学内容设置要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统一

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设置就应该与学生个性发展保持一致:第一, 依据学生兴趣分组。学生只有对体育项目产生兴趣, 才能够主动积极的投入到体育项目之中, 与其他学生积极配合, 完场教师所安排的教学内容, 同时, 学生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运动之中, 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第二, 依据学生的性格分类 (内、外向型) 。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分类, 体育运动中有团体性项目以及个体性项目, 团体性项目需要学生之间进行配合, 共同协作完成, 那么外向型的学生更愿意参加团体比赛, 彼此互相配合、交流以达到最终目标。内向型学生适合选择个体性运动项目, 需要稳重、果断的性格情绪。同时, 亦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与其性格相反的运动项目, 健全自己的性格。

3.3、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会学生运动的基本技能, 而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速度和程度与学生个体差异有关, 那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创造特定的空间。但是要注意, 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上, 要合理控制学练时间, 切莫练习过程中让学生感觉枯燥, 教学内容设计要呈现出活泼、时代性等特点, 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 这样的学习, 既可以进一步强化基本技能的学习, 又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3.4、构建平等师生关系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作为主导者, 应该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与学生一起练习、游戏、比赛, 共享运动所带来的快乐, 并且能够经常换位去审视自己, 了解学生, 不断改变教学方法,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与学生民主、平等地合作交流。只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敬, 从而提升其人格魅力, 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形成最佳的教育情境。也只有这样的体育教师, 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自主创新, 进一步促进个性的发展。

总之, 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了如指掌, 熟悉体育教学在学生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的重要影响, 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健全个性品质的形成。

摘要:近几年随着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 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越来越突出, 发展学生的个性, 塑造完美的人格, 成为了体育教学发展的新目标, 本文结合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 探讨如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学生个性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体育,学生,个性

参考文献

[1]单继伟.体育合作教学对增进高职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研究[J].运动.2011, (01) .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养成 篇7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学生个性,养成

所谓个性主要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稳定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主要是针对心理方面的差异性而言的。就一个人个性的养成而言, 既包括先天的因素, 也包括后天教育环境的影响。学校作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一个重要场所, 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学生的个性而言, 一定要客观地加以分析和看待。事实上, 也正是由于学生之间所具有的各自不同的个性才使赋予了他们以不同的性格特点, 使他们成为了一个个独一无二的个体, 这也是教育的目标。这也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和成才。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在则主要就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养成提出了建设的意见, 旨在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和途径。

一、体育“个性品质”的内涵

就体育中的“个性品质”而言, 主要是指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和行为能力特点。这种“个性品质”主要包括思想品质、行为品质、心理品质三种。

二、大学体育在培养大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1.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提高学生的社会化适应能力

大学是学生面临着的一个新圈子, 与之前的初高中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大学中不仅会接触到来自形形色色的个体, 而且环境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面对这一现状, 学生如果处理不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话, 那么他便很难融入到大学这一集体生活中, 最终便会造成他们孤僻、内向等品质特点的出现。

体育教学作为高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学生日常锻炼的重任, 有助于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气氛, 培养他们体育运动的爱好。从教学角度上讲, 体育教学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活动场所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学生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自由地与其他成员组合完成教师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与其他课程的教学相比也更为自由、直接, 且还具有一定的娱乐性, 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更容易克服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性心理, 从而使其更好地融入到集体活动中。使他们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 也逐渐扩大了自身的交际范围, 也学会了人际交往的能力, 懂得了互助与团结。

2. 有助于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

体育运动最大特点之一便是竞争性。事实上, 这也是体育活动最大的魅力特征之一。对于学生而言, 要想获得最终的胜利, 首先要具有顽强的意志, 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自身在运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诸如田径赛场上的风吹日晒, 越野赛场上的长途跋涉等等, 如果没有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的话, 最终便很难获得成功, 更达不到自身所指定的理想的目标。此外, 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会情不自禁地受到比赛气氛的影响, 由于比赛结果也具有瞬息万变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要想获得最终的胜利, 除了要具有过硬的运动技术以外, 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当自己在比赛中处于弱势的时候, 不要气馁, 要坚持到最后,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比分拉平;当自己处于优势地位时, 也要时刻保持冷静, 争取将这种优势保持到最后。这些都是通过体育教学所能够给学生带来的, 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三、大学体育教学中个性化教育的实施

1. 正视学生个体差异, 在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

就当前的教学模式而言, 受传统思维教学观念的影响依然比较严重。表现在教学中教师依然将自身看作课堂的主体, 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 不仅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 而且也不利于他们的学习, 更不利于他们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对此, 我们必须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 转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被动性地位, 在对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自身的身体现状、运动兴趣, 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 从而全面建立新型的教学观和师生观。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联系在一起, 将体育教学的育体和育心功能结合起来, 营造生动、活泼积极的课堂气氛。

2. 体育教学内容设置要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统一

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实现是在保证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学生个性发展一致的基础上实现。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只有学生对体育项目产生了兴趣以后, 他们才能主动地投入到该体育项目的运动之中, 并与其他学生积极配合, 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教学内容。而他们在这一运动中也感受到了运动给他带来的乐趣, 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的愿望;第二, 根据学生的性格进行分类。体育运动包括团体性项目和个体性项目两种, 对于团体性项目而言需要在学生相互配合的基础上才能完成, 这也需要一些性格外向型的学生参与到这一运动中。而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而言, 则可以向他们推荐那些个体性的运动项目。此外, 还要大胆鼓励学生参与与其性格相反的运动项目中, 逐步健全他们的性格。

3. 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从本质上讲, 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基本的运动技能, 但是这一运动技能的掌握的程度和速度又和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为他们创作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上一定要合理的掌握时间, 而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要强调内容的活泼和时代性和层析性等特点,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练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活动中逐步获得满足感。

4. 构建平等师生关系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作为主导者, 应该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与学生一起练习、游戏、比赛, 共享运动所带来的快乐, 并且能够经常换位去审视自己, 了解学生, 不断改变教学方法,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树立正确的学牛观, 与学生民主、平等地合作交流。只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敬从而提升其人格魅力, 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形成最佳的教育情境。只有这样的体育教师, 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自主创新, 进一步促进个性的发展。

总之, 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了如指掌, 熟悉体育教学在学生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的重要影响, 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健全个性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单继伟.体育合作教学对增进高职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研究[J].运动, 2011, (01) .

上一篇:中职学校语文学科建设下一篇:医学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