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养成教育方略(共7篇)
幼儿养成教育方略 篇1
摘要:民间玩具来源于大众的生活, 生动有趣, 自然奔放, 雅俗共赏, 深为人们喜爱, 是珍贵的幼儿教育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 民间玩具发展到今天却遭遇冷落, 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渐行渐远, 幼儿手中的玩具也被各种各样价格昂贵的电动玩具所取代。应对民间玩具进行合理加工与整合, 全面融入幼儿的各项活动, 使其发挥优势和教育价值。让民间玩具自然地走进幼儿园、走入现代幼儿生活, 伴随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民间玩具,教育活动,应用方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 体验创造的乐趣;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 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幼儿教育者应充分利用地理、人和的条件, 让民间玩具自然地走进幼儿园, 应用在各项教育活动中, 促进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
玩具是幼儿亲密的伴侣, 任何人都不会忘记它们曾给予自己的快乐和启迪。民间玩具来源于大众的生活, 生动有趣, 自然奔放, 雅俗共赏, 深为人们喜爱, 是珍贵的幼儿教育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 民间玩具发展到今天却遭遇冷落, 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渐行渐远, 幼儿手中的玩具也被各种各样价格昂贵的电动玩具所取代, 长时间玩这些玩具, 幼儿离自然物越来越远, 与自然失去了和谐。而民间流传下来的, 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玩具, 特别适合幼儿稚气天真、喜动作、好模仿的天性。让这些喜闻乐见的民间玩具, 重新走进幼儿的生活, 发挥它的教育、审美、玩耍功能, 传承民族文化, 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
民间玩具是民间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与现代玩具相比较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民间玩具品类丰富, 主要有泥塑类、布艺类、草编类、刺绣类;在材料上, 大多就地取材, 能很好地利用本土资源, 具有浓郁的乡土乡味;在工艺上, 制作简易, 省工省时;在艺术上, 造型简练、夸张, 彩绘鲜明, 形象生动可爱;在题材上, 大多取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 (家禽、农时) 以及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戏剧人物、神话、吉祥图案, 反映了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和愿望。
这些材料简单、操作性强、艺术性与趣味性相兼的民间玩具, 不但是幼儿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有效活动形态, 而且是教师在进行各种教学活动中, 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辅助手段。那么, 通过哪些方略选择大量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 文化底蕴深厚, 能吸引幼儿, 并能够使其获得有益经验的民间玩具, 合理进行加工与整合, 全面应用在幼儿的各项活动中, 提高教育效果呢?
一、应用在环境创设中, 材料丰富, 凸显民俗特色
环境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资源, 我们应集思广益, 发动家长, 收集、制作具有鲜明“乡土乡味”的民间工艺品和玩具来装饰活动室和户外墙面。专设“民间文化长廊”, 在这里可陈列教师和幼儿一起制作的社火脸谱、草编、扎染、拨浪鼓、响锤、小推车等民间玩具和民间游戏照片, 营造浓郁的民间文化氛围。在这浓浓的乡土乡味中, 幼儿充分感受民间文化和民间玩具的魅力, 激发幼儿制作和玩耍的兴趣, 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爱家乡的教育。
户外场地宽阔平整, 要充分利用这一自然资源, 在场地上, 画上富有情趣的、五颜六色的“圆圈”“方格”“道路”, 周边投放沙包、铁环、高跷等民间玩具, 幼儿入园、离园时不由自主地就玩上几次“跳圈”“跳房子”“砸沙包”等游戏, 给幼儿提供便利的活动条件。为了满足幼儿不同发展的需要, 还可以精心设计、筹划、丰富活动区材料, 供幼儿活动时选用。
二、应用在集体活动中, 围绕民间玩具, 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 丰富幼儿园课程
民族化、本土化、生活化的幼儿园教育才能彰显幼儿园的生命力。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玩具, 使教学活动更具有地方性, 更能与幼儿生活实际相结合, 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让孩子在愉快动手与把玩的同时走进自己的家乡, 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很多民间玩具、游戏适合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开展, 成为幼儿园的特色活动。如:“陀螺转转转”“会发射的弹弓”等活动, 利用陀螺、弹弓等孩子们喜爱的一些古老民间玩具, 让孩子在玩中探索陀螺转动的时间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 弹弓发射的秘密等科学现象, 并指导幼儿用各种废旧物品自制形状各异的陀螺和简易弹弓, 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体验做做玩玩的乐趣。
三、应用在区域活动中, 丰富活动材料, 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广泛采用的一种活动形式, 是幼儿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最佳时机。提供丰富的民间自然材料和废旧物品, 创设西府面食馆、泥吧、编织坊、小剧场 (皮影、木偶表演) 、高粱秆创意坊等富有民间特色的区角, 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 自由选择, 自发探索, 自主活动。如, 在“西府面食馆”里投放民间的面花和各种模具让幼儿制作麻花、饺子、锅盔、油饼、面皮等各种民间小吃;在编织坊里投放玉米皮、藤条、草、纸条、毛线等供幼儿编织;“高粱秆创意坊”中投放高粱秆的心和皮, 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意拼接成眼镜、飞机、大炮、高楼、潜艇等造型, 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激发幼儿的自主创造性;在小剧场, 除了投放一般的头饰、服装等表演道具外, 还投放皮影、木偶等民间艺术材料, 让幼儿尝试进行皮影、木偶等民间表演形式, 感知民间艺术形式的魅力。在美工区投放脸谱、剪刀、瓶子等材料, 让幼儿尝试进行民间剪纸活动, 大胆创新剪出各种造型。以社火脸谱为基础, 尝试在各种器具上, 如瓶子、盘子、石头等凸起的表面上, 进行脸谱创作。民间玩具材料的利用使整个区角丰富而又生动, 激发幼儿对民间玩具和材料的浓厚兴趣, 点燃幼儿自主创造的激情。
四、应用在户外活动中, 内容更加精彩, 幼儿活动积极有趣
将收集和制作的毽子、铁环、高跷、小推车、皮筋、风车、风筝、舞龙、舞狮、旱船等民间玩具有计划地投放在户外活动中, 可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机地把这些玩具组合在一起, 组织幼儿玩形式多样、富有情趣的游戏, 也可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游戏, 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要, 提高户外活动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真正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以“民间玩具”为载体, 以鲜活的、幼儿熟悉的现实生活实际素材为切入口, 开展民间玩具欣赏、制作、探索与游戏活动。既有对传统民间玩具和游戏的传承, 又有现代时尚元素的创新, 符合现代幼儿的生活, 更让浓浓的“乡土乡味”深入幼儿的心里。相信, 有了民间玩具陪伴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 是充满歌声和笑语的童年, 是健康、茁壮成长的童年。
幼儿养成教育初探 篇2
一、幼儿养成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一) 幼儿养成教育方式的单一化
目前, 幼儿养成教育过程中, 比较常见的教育方式是说教, 也就是利用语言灌输方式把大量行为习惯填塞给幼儿。这种相对单一化的教育方式, 往往不能充分满足幼儿对认知行为学习的要求, 不利于其认知发展与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 幼儿养成教育在知识传授方面的片面化
从系统化角度出发, 幼儿养成教育属于知、情、意、行相互结合的统一化过程。而养成教育效果与幼儿自身对教育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传统思想影响下, 人们在实施养成教育的时候往往存在片面化教育行为, 过度重视幼儿教育的专业化知识传授, 甚至将幼儿养成教育与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相等同, 从而发展为纯知识幼儿教育, 不能充分发挥养成教育最终效果。 (2)
(三) 家庭与幼儿园配合不当
幼儿养成教育属于长期教育过程, 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是关键性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家园合作的认识日益增强, 然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家园合作仅仅流于形式, 造成幼儿养成教育不稳定。具体表现在幼儿在学校的时候可以做到与他人分享东西, 懂得谦让与助人为乐, 然而到家就会成为“小公主”“小皇帝”。根本原因就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沟通脱节, 合作不当, 最终难以获得较好的教育成效。
二、幼儿养成教育途径分析
(一) 幼儿养成教育中合理运用游戏增强其情感体验
从某种程度上讲, 健康的行为习惯养成不能脱离人的主体性, 但是在养成教育过程中, 人们往往更加重视行为习惯的培养, 而忽视情感体验的增强。情感属于个体产生行为的重要动力, 人们参与活动的时候都会产生情感体验。幼儿因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最常见的活动就是游戏, 游戏可以带给他们满足和自由, 实现内部与外部的欢乐与平静。所以, 在幼儿养成教育中, 我们可以将游戏作为基础性途径, 构建游戏情景, 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教育和正面情感体验。
(二) 家长与教师要为幼儿作表率
幼儿有着较强的模仿能力, 而且十分喜欢模仿家长的日常行为, 包括肢体行为、语言行为等。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 他们行为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幼儿, 所以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身行为, 为幼儿树立榜样。此外, 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影响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的生长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 特别是现代社会, 因家长工作原因, 通常会在幼儿很小的时候就将其送到幼儿园。这种情况下, 教师也就充当着家长与老师的双重角色, 自然成为幼儿的主要模仿对象。所以, 幼儿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重要职责, 为其做好榜样, 使他们可以在教师身上学到健康知识, 受到较好的养成教育, 提升教育水平。
(三) 创造良好的幼儿养成教育环境
幼儿养成教育中环境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具体来说:第一, 家庭环境, 在家庭中幼儿父母及爷爷、奶奶间应和睦相处, 营造出和谐的家庭氛围, 使幼儿感受到温暖。而且家庭成员间需采用民主平等的方式沟通交流, 对事情商议后决定, 形成民主化的家庭环境,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敢于发表意见, 使其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 增强安全感与责任感。第二, 学校环境, 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使幼儿可以自由发言, 促进幼儿之间的平等交流与沟通。比如, 学校可以指导幼儿按照自己的判断来竞选班干部, 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第三, 社会环境, 从某种程度上讲, 社会环境的影响力落后于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 但是它也是幼儿养成教育的影响因素之一。在社会方面, 我们应为幼儿营造出健康和谐的环境, 如公交车上要积极倡导给老人、孕妇让座, 使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责任感, 并在实践活动中增强自信心, 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四) 重视幼儿养成教育的随机教育
从某种程度上讲, 幼儿教育是无处不在的, 幼儿养成教育必须要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亲身感受, 进而使他们明白一些道理。比如, 在带幼儿去公园的时候, 看到有人乱扔垃圾, 其中一个幼儿主动走向前去说:“请不要乱扔垃圾”。我们可以以此作为教育契机, 积极鼓励和表扬幼儿的这种行为, 并对其他幼儿实施教育, 使他们学会爱护环境, 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总之, 幼儿养成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我们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紧抓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细节实施及时教育, 然后以爱作为养成教育的提前, 采用科学的教育策略, 对幼儿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 争取获得较好的教育成果。
注释
11任春茂.幼儿养成教育初探[J].教育探索, 2012 (8) :30-31.
养成教育应从幼儿抓起 篇3
当前不少青少年的整体素质暴露出明显的缺陷, 道德素质出现滑坡, 头脑中似乎没有举止文明、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勤奋学习、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概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令人担忧的情况呢?我认为良好的习惯教育即养成教育的缺失是问题的根源。而高素质父母的言传身教, 良好的家庭教育则是养成教育的基础和关键。
一、家庭教育是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 培养良好习惯的基础
首先,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对人一生所产生的作用, 是其他教育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所无法替代的。同时, 家庭教育对社会所产生的效用 (如为学校输送合格的生源、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劳动者等) , 也是其他教育力所不能及的。因此, 家庭教育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基础, 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所在。好孩子是培养教育出来的。作为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的品德、学习习惯、饮食起居习惯应该从小就培养, 这些是孩子一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培养孩子这些良好的行为和品德习惯, 有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从而全面提高孩子知、情、意、信、行等各方面素质, 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依我国传统, 独生子女必然会受到祖辈们的细心呵护。从小娇生惯养,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说得一点不夸张。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从小就认为:天地之间我为大, 祖辈们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孩子从小没有接受比较科学理性的家庭教育。不知道什么叫感恩;不知道什么是责任;不知道怎样与人合作……
父母缺乏正确的家庭育儿理念和科学的育儿方法, 使孩子在能力和性格上造成了缺失。学校的教育, 老师的关心教育, 班集体对学生的正面影响虽然可以起到一些补救作用, 但是, 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相配合是不行的, 甚至学校教育显得很脆弱很苍白。
其次, 青少年时期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而这一时期孩子主要受家庭影响比较多。古语:“子训始稚”, “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所以说养成教育的关键期是小学和幼儿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这一时期的语言和行为模仿能力增强, 但思维要滞后或片面, 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幼儿的可塑性强, 比较听话, 好训练, 而到中学就不得不做许多改造工作。一般来说, 塑造比改造容易得多。在这一时期, 家长要时刻注意对孩子进行多方面积极正确的引导和鼓励, 使孩子从小学会自立, 树立自信, 乐于交往, 有基本的是非观念。为了多做塑造工作, 少做改造工作, 对养成教育必须抓早、抓小、抓紧、抓好。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 它就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 推动孩子朝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向健康成长。
二、家庭在养成教育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 父母应转变观念, 认识到位, 这是养成教育的前提。父母一定要认识到“身教重于言教”, “上梁不正下梁歪”,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古训。作为现代社会的父母, 要有科学理性的家庭教育理念。既要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 也要身体力行, 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无规矩不成方圆。很多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都是因为父母的疏忽教育甚或是受其父母不良言行影响造成的。父母没有正确理性的家庭教育理念, 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影响, 放任自由式的家庭教育必然导致孩子难于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针对孩子任何一个不良倾向家长要及时纠正, 及时讲明道理。不能只是粗野制止而不讲道理, 更不能放任自流。要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教育孩子尊老爱幼, 热爱集体, 爱护公物, 勤俭节约, 积极向上。比如讲卫生爱护环境这个问题, 家长不仅要在家里教育孩子应该怎么做, 在公共场合也要教育孩子应该怎么做。可惜我们的家长只是在家里教育孩子而不在公共场合教育指正孩子的行为, 这种教育缺乏说服力和持久性, 难于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良好的日常习惯的养成, 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 和谐的人际习惯的养成, 都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培养。父母自身要给孩子树立榜样, 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提高自身修养, 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 这样孩子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人格和个性品质的影响和感染。言而有信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讲诚信的孩子, 邋里邋遢的父母很难培养出喜好整洁的孩子。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学习、生活, 都应该先用同样的要求去要求自己, 再去要求孩子。
第二, 养成教育要从点滴做起。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一切习惯都是在点滴中养成中。有位哲人说过:生活即教育。父母应该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和教育孩子, 要求孩子从小事做起, 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可许多家长忽视了这点:把孩子当宝贝, 尽可能地包办了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 不给孩子锻炼和劳动教育的机会;要么嫌孩子动作慢或者干活不彻底, 不愿让孩子自己动手;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小错不以为然, 熟视无睹等等。这样的家庭教育和环境滋生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 使得孩子在心理、能力上都会出现严重缺陷。因此, 养成教育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吃饭、穿衣、学习、交友、为人、处事、坐、立、行, 处处都需要家长的提醒和引导, 事事都需要孩子的自我约束和提升。这种日常化的教育方式, 能有效地把外部灌输和孩子的自觉性有机结合起来, 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点滴良好行为的播种必然会收获良好的品质习惯。
第三, 养成教育要持之以恒。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任何事物都有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好坏, 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高低, 身体素质的强弱, 不仅决定于后天教育与生活的环境条件, 还决定于日积月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养成一个好习惯非一日之功, 需要长期抓, 切不可“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一曝十寒”。如果不坚持, 今天训练, 明天放假, 行为就难以变成习惯。人的行为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个过程, 需经常性地进行诱导、训练;一种不良行为的纠正, 也需反复地进行指导、教育。所以对孩子的养成教育要有耐心, 要持之以恒。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
幼儿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 篇4
一、养成教育环境的建设——你我齐收获
通过对纲要关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关键词整理, 我们确定了利于养成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文明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幼儿园环境是:整洁卫生、舒适有序、宽松自由、富于创造、丰富有趣。 要做到校园整体文化有布局,做到理念上墙,园标突出 “ 养成 ”专栏醒目 ,“ 好孩子好行为 ”光荣榜引人注目 。 教室文化以儿童为环境的主人,不仅体现安全、温馨、整洁、丰富,还处处展示着孩子的作品、精彩活动与观察记录等。 生动的标识会说话, 它时刻提醒着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和标准。 一个个养成教育主题墙向孩子们展示着学习要求,一个个好习惯评比栏显示着孩子的进步。 教师们践行着“ 让爱看得见”的十个言行举止,时刻谨记“ 教师言行十不准”,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安全、充满爱的环境。 为了彰显各班养成教育环境特色, 我们先组织教师进行环境创设PPT交流,先后开展了“ 区角环境创设交流”“ 主题背景下幼儿自主性游戏环境创设交流”“ 区域游戏材料投放交流”活动,并结合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调整。 随后,又开展了“ 班级区角环境创设评比”“ 区域游戏材料制作评比”“ 养成教育专栏评比”,让每位教师不断反思和学习,为孩子构建最适宜的养成教育环境。
二、养成教育文化的建设——师幼同成长
我园在课题“ 课程中幼儿养成教育的有效渗透”的研究中从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改变师幼交往互动的方式,改善师幼关系等方面入手, 努力营造有利于幼儿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课堂环境。 在这一年中,教师采用较多的方式是案例研究叙事研究,在课堂中做到了“ 五还”:还给幼儿主动学习的“ 时间 “ 空间 ”“ 工具 ”“ 提问权 ”“ 评议权 ”,创造了“ 每天一小步 ,天天有进步”的教师科研文化。
我们通过“ 三个结合”的科研途径,实现注重实效的教师科研自主性, 切实提高了课题研究中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一是科研与培训相结合,建立科研组织管理网络:组织了三次教科专题讲座,三个市级层面的专家讲座和园部的养成教育专题培训, 对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开展校本教科研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同时,对教师的课题实施能力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科研与园务相结合,在园课题组的引领作用下,从整体上把研究主题深入到教师员工的心里,并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 通过不断尝试、探索,初步形成了研究与工作相互融通、合二为一的运行格式。 三是科研与教研相结合, 把科研的思维融进教研的探究中,不仅提高个体研究能力的整体辐射效应,同时又建立起一支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优质教师队伍。 通过集体备课、 同课异构、教研讨论、骨干引领、实践课交流展示、专业点评等多种形式,让教师们做到每一个“ 养成教案”精心选材、认真备课、 不断反思、主动分享、大胆讨论、反复磨课,为成熟的养成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三、养成教育课程的建设——园所创特色
“ 养成教育 ”作为一种理念指导着课题组教师实施研究 ,同时它也被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列入课程计划。 没有现成的教材, 教师尝试自己编写,通过一定阶段的实践与论证,参照一些成功经验,我们将经典儿歌、童谣、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所涵盖的知书明礼、与人为善、刻苦学习、发愤图强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以欣赏、表演、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学习和开展。 每周各班开展一次养成教育特色课程, 每学期进行特色课展示。 通过对不断建设和完善的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步习得良好的习惯和可贵的品质,学会和同伴友好交往,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
四、养成教育活动的建设——家园共欢乐
幼儿养成教育实践策略研究 篇5
关键词:幼儿,养成教育,实践策略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行, 我们更加关注幼儿的教育。幼儿正处于身体发育以及性格养成、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因此, 幼儿的养成教育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说过, 幼儿每天的行为中有5%属于非习惯行为, 而95%属于习惯行为, 习惯行为一旦养成, 其实非常难改的, 因此, 幼儿的习惯养成受到了家长的广泛关注。
一、幼儿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幼儿养成教育不仅仅涉及了家庭、学校对于幼儿的教育, 还有社会对于幼儿的教育, 因此, 我们在进行幼儿养成教育的时候有必要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以及微观环境, 促进幼儿养成教育的良好实施。
首先, 幼儿正处于身体生长以及性格养成和习惯养成的最好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幼儿就像是一张白纸, 我们在上面如何绘画, 就会形成一个怎样的图画, 因此, 我们应该在这幅图画上绘画出最美好的线条, 从而促进幼儿的良好习惯等的养成, 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其次, 幼儿阶段的幼儿他们拥有着更多的天性, 他们对于这个社会充满了好奇, 他们的内心是善良而又空洞的, 因此, 在这个阶段, 我们在幼儿的心灵中种上美好的愿望, 这有助于幼儿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 有助于幼儿在将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最后, 在当今时代, 大多数的幼儿是独生子女, 或者有很多的幼儿由于父母工作的关系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不论是独生子女也好, 还是隔代教育也好, 现在的幼儿承受了太多的溺爱,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 家长就剥夺了幼儿生长中的一些权利, 使得幼儿的性格等方面出现缺陷, 因此, 在当今时代, 我们要想幼儿能够健康地成长, 全面地发展, 幼儿养成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幼儿养成教育实践策略
幼儿养成教育不仅仅是家长的责任, 也是社会和学校的责任。幼儿的生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因此, 我们家长以及教师等都应该为幼儿做好榜样, 同时为了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家庭、学校、社会等还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宏观以及微观环境, 促进养成教育实践的顺利展开, 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 家长以及教师做好榜样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的一些行为等都会影响到幼儿, 因此, 在家庭中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 从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树立良好的榜样。另外, 我们知道幼儿阶段的幼儿他们有着非常强的模仿能力, 尤其是他们非常喜欢模仿家长的行为等, 因此,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行为、肢体动作等方面, 要为幼儿做好榜样, 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教师对于幼儿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在幼儿阶段, 幼儿的生长环境最主要的就是家庭与学校, 尤其是在当今时代, 由于父母的工作等原因, 家长往往将幼儿早早地送到幼儿学校, 因此, 在学校中教师就充当了幼儿模仿的对象, 因此, 教师在学校中也要为幼儿做好榜样, 这样幼儿才能够从教师身上受到良好的教育, 促进幼儿的健康养成。
例如, 在家庭中, 家长要以身作则, 每天都要跟幼儿道早安, 送自己的孩子出门, 跟教师问好;然后在学校中教师要迎接幼儿的到来, 然后跟幼儿问早安, 道好, 跟家长问好等, 这样幼儿就会模仿家长以及教师的行为, 跟家长以及教师问好, 然后跟自己的同学问好, 等这样有助于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礼貌习惯, 并且也有助于促进幼儿融入学生的集体中, 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 构建良好的环境, 促进幼儿养成教育的顺利展开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 环境对于我们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因此, 社会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家庭以及学校也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微观环境, 将这种环境融合进幼儿的生活, 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相信大家都看过。在这部电影中楚门生活在一个虚无的环境中, 在这个环境中他经历着他自以为的全部真实, 因此, 他的性格以及行为我们都可以看到, 受到了环境的影响, 虽然我们没有进行人为的干预, 但是在环境的影响下, 楚门仍然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养成我们期待的性格。可见环境对于我们的行为以及性格甚至是环境的影响何其大, 因此, 构建良好的环境, 促进幼儿养成教育的顺利展开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个环境, 也是幼儿生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境, 因此, 家庭可以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家庭中父母、爷爷奶奶等之间要和睦相处, 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让幼儿时刻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然后家庭成员之间可以以平等的、民主的方式进行交流以及对于某一件家庭事情进行商议, 这样家庭民主的环境, 有助于促进幼儿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且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非常重要的组成, 提升幼儿的安全感, 以及责任感, 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其次, 学校是幼儿生活的第二重要环境, 在学校中教师等要营造一个自由的环境, 让幼儿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想法, 并且自由的环境有助于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 从而促进幼儿的合作意识等意识的养成, 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另外, 学校中教师也要营造良好的民主环境, 让幼儿根据自己判断从而进行班长等班干部的竞选以及选择, 这样可以养成幼儿的责任感等, 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最后, 社会对于幼儿的影响虽然不如家庭以及学校等重要, 但是也是幼儿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 在社会上我们也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环境。例如, 我们在公交车上, 要宣传给老人、孕妇等让座, 让幼儿在切实的实践中增强社会的责任感以及通过实践提升幼儿的自信, 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结束语
幼儿养成教育对于幼儿以后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在幼儿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从而促进幼儿在以后的成长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并且促进幼儿各种能力以及习惯的培养, 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当今时代,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行, 幼儿养成教育受到了社会家长等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姚慧珍.幼儿养成教育策略初探[J].新课程:下, 2013 (11) :18-19.
[2]程为文.农村幼儿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甘肃教育, 2013 (18) :27.
浅谈幼儿的养成教育 篇6
一、在集体活动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会得到不同的收效, 我们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进一步促进幼儿良好品质的全面养成。
例如, 个别孩子偏食, 不喜欢吃的食物就丢掉, 饭粒撒到桌子上, 扔到地下。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开展“好习惯行为养成”活动激发幼儿独立进餐, 不让别人喂。在活动中我们的口号就是:“自己吃饭, 不要喂, 样样东西都爱吃。”每星期都会有一定的要求。如周一“进餐之前要坐好, 不剩饭粒在碗中”。周二“桌面、地面要干净, 做个整洁的好宝宝”。只要幼儿在进餐过程中有点滴的进步, 他的照片就会登上“幼儿光荣榜”, 而且每日教师还会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 同时我们也让幼儿的家长前来幼儿园关注他们的成长进步。使幼儿明白自己吃饭时应该怎么做, 也一定能做得更好。
通过文明就餐活动的开展, 幼儿的不良习惯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如今幼儿无论什么饭菜都能吃完, 而且桌面、地板保持干净。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不偏食、爱惜粮食、珍惜他人劳动成果, 教育幼儿自己约束的良好品德意识及文明就餐的良好行为。我还将注重培养幼儿的基本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教育要求渗透在活动中, 自觉地挖掘活动中各个环节所蕴藏的教育价值, 激起幼儿的良好行为。
比如, 幼儿在“客人到我家”的活动中, 使幼儿懂得如何待客、作客:客人来到了家里要主动打招呼, 热情问好, 接收别人送给的礼物要经父母同意并双手接过记住道谢, 让坐沏茶、拿出水果招待客人;随父母到人家去作客时, 不随意乱翻人家的物品。和大家一起吃饭时请长辈先入座自己再入座, 大家一起动筷时再起筷, 咀嚼时不要吧唧嘴, 咳嗽、打喷嚏时要背对餐桌或别人, 夹不到的菜, 请大人帮忙, 绝对不能把自己喜欢吃的菜抢到面前只顾自己吃, 有好吃的一定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另外, 在公共场所, 应遵守公共秩序, 不拥挤、不喧哗、礼让他人, 不乱扔纸屑果皮, 不随地吐痰, 乘公交车要主动买票, 有次序上车。
二、环境熏陶和感染, 引导幼儿行为
环境的熏陶和导向功能是十分有必要的, 正如人们所说的“最有效的幼儿教育莫过于不知不觉的熏陶和感染”。在幼儿的常规培养中, 我们要注重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整洁的环境, 要善于营造“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氛围。
例如, 在环境创设时通过生动形象的图标, 给幼儿一种醒目的标志让幼儿知道应该如何去做。比如在洗手的水龙头旁边帖一个“节约用水”的图标, 幼儿看到这个图标就会知道洗手时水龙头开小一点。又比如在水桶前的地板上帖一个“小脚印”的图标, 幼儿就能够意识到倒水时要排队不能拥挤推搡, 按顺序等待等等。
我还尽量不直接对幼儿提出“不可以这样做”或“应该如何做”, 而是以具体的物件方式呈现幼儿在园中应当遵守的规矩。
比如, 像杯子、小手帕等幼儿的个人用品摆放在杯架和毛巾架指定的地方, 并让幼儿明白这些都是个人专用, 不能乱用。面对这个要求, 我也用图标形式展现。小强的杯子上贴上一只小老虎, 小丽的杯子上贴上一只小猫等, 这样幼儿顺其自然地遵守规定。又比如, 我在幼儿的休息室墙壁上贴上小星星、弯弯的月亮、甜睡的小朋友, 这样幼儿来到休息室受到环境的熏陶很自然地就安静下来, 吵闹现象也有所减少, 室内的画面提醒了幼儿在这里不能大声吵闹, 不能影响其他幼儿休息, 这样幼儿就能愉快地接受来自环境的温馨提示不需要教师过多召唤。
三、家园联系共同教育
“在幼儿生活成长的周围, 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 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幼儿讲话。”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父母的行为习惯良好, 孩子就会从中得到熏陶和启发,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反之, 则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是重要, 但是与家长的密切配合是分不开的。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 而轻视其良好的养成教育, 溺爱孩子。我们不能让幼儿的养成教育流于一种形式, 必须改掉幼儿在幼儿园习惯好, 回家习惯不好的现象, 这就要通过召开家长会, 向家长说明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积极与家长配合。另外, 还要建立家园联系园地, 定时向家长公告养成教育的要求, 并且向家长普及“养成教育”的教育方法。
另外, 各班定期邀请家长来园参观孩子的活动, 了解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 通过参与活动等形式, 掌握家庭教育的特点, 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取得家长的信任, 以利于家园联系共同教育。
四、营造氛围巩固养成教育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好习惯养成了, 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 一辈子吃他的亏, 想改也不容易。”规范和要求仅仅只是促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外因, 激发和培养幼儿的自我反省意识、集体教育活动才是根本。幼儿园的幼儿对教师非常崇拜, 所以, 教师要给幼儿多创造一些自我展示的机会。
建立幼儿值日小组长制, 担任小组长的幼儿可以帮助教师给其他幼儿分发玩具、餐具等, 这样让每位幼儿大胆尝试。幼儿年龄小, 学得快也忘得快, 容易出现反复。入园前或多或少都受到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各种习惯良莠不齐, 要想在短期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有困难的。因此, 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集体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 在这种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中, 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了巩固。
幼儿养成教育方略 篇7
一、区域内学前儿童养成教育的人文精神
目前, 中国的教育领域体现着重知识、技能的传授, 轻人格、品德的培养;重行为的训练, 轻意识的养成。有专家指出:中国教育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荒废的偏向, 表面上看教育抓得很紧, 投入很多时间, 但是真正的教育被荒废了, 人格教育被忽略了。教育的功利性在幼儿教育领域表现为小学化倾向, 不尊重幼儿的意愿而盲目地上各种兴趣班等。幼儿知识技能、特长的获得越来越被重视, 而情感和人格的发展被忽视。孩子的世界本应是丰富多彩的, 而成人的恣意闯入, 让孩子明亮、清澈的双眼变得黯淡无光。
教育的功利性埋没了教育的人本性, 使得教育沦为物质的奴役对象。幼儿被看做是需要训练的, 是各种割裂的能力的总和。而事实上儿童的发展包括身体、社会、情感、审美及智力等各个领域。因为学前儿童养成教育充分凸显了教育的人文精神。所谓教育的人文精神, “其核心是教育的价值理性, 即教育对人本身的价值的理解和尊重”。可以说, 学前儿童养成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 是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的教育, 是大教育。从教育对象上来说, 我们面向的是区域内所有的学前儿童, 极大地实现了对教育公平、教育权利的尊重。从教育内容上来说, 学前儿童养成教育既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 更重视健康个性、素质、人格的养成;既包括良好习惯的意识培养, 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行为训练;既包括生活卫生习惯培养, 也包括道德品质习惯和认知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将儿童看作一个整体的人来发展, 而不是单单发展幼儿某一方面的能力。从实施途径上来说, 学前儿童养成教育在开展具体实践活动时运用生活化、综合化、活动化、游戏化四大实施策略, 贴近幼儿生活, 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在养成教育中儿童处于主体地位
养成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自觉的、自然的教育行为。它注重教育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发掘人内在的自我潜能和培养人的自然、自主、自觉、自律意识, 重在自我修养和自我生成, 外在的规诫、训导、约制以至惩罚, 是与养成教育的原则和本意相悖和对立的。它是人的一种文化自觉和内在修炼。
学前儿童养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健康活泼、文明乐群、勇敢自信”的高素质幼儿群体。因此, 推进养成教育过程中一切教育措施的实施都应以幼儿为中心, 明确幼儿的主体地位, 鼓励幼儿自我发现, 自我发展。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尊重幼儿个体差异, 将养成教育活动生活化、常规化、综合化, 游戏化、个性化, 贯穿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从而系统、科学、全面地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
三、幼儿园、家庭、社区在学前儿童养成教育中的作用
在区域内推进学前儿童养成教育是指将养成教育作为本区域学前教育的切入口, 使养成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 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网络, 形成区域学前儿童养成教育整体合力, 促进幼儿全面成长。在实践层面上, 其主要手段是“整合优质学前教育资源, 创建共享学前教育平台”, 将幼儿园、家庭、社区中的优质资源有效整合, 发挥最大利用价值, 整体推进区域学前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快速”发展, 培养“健康活泼、文明乐群、勇敢自信”的高素质幼儿群体。因此, 幼儿园、家庭、社区在学前儿童养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前儿童养成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责任, 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幼儿园、家庭、社区应该加强合作和交流, 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环境。让幼儿从周围环境中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学前儿童的养成教育也非常注重环境的渗透作用。我们将养成教育的内容以适宜的环境呈现出来, 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教育的效果。
这里所说的环境既包括物理环境, 也包括心理环境;既包括我们通常理解的幼儿园的墙面装饰、空间布置, 也包括周围的人文环境, 如幼儿教师和幼儿父母、家人等。幼儿会不自觉地模仿身边人的行为方式, 特别是和幼儿关系密切的人。儿童正是在这种观察学习中习得了大量复杂的行为模式。因此, 教师和父母的行为对幼儿有很大的影响, 教师和父母在学前儿童的养成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 幼儿教师和父母的养成教育也是区域推进学前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
【幼儿养成教育方略】推荐阅读:
幼儿礼仪养成教育06-02
幼儿园养成教育05-28
幼儿礼仪品格养成教育06-18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12-07
幼儿养成教育论文09-15
幼儿活动渗透养成教育10-15
幼儿习惯的养成和教育07-11
幼儿期养成教育论文05-23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11-05
幼儿排队习惯的养成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