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习惯养成之我见的论文

2024-05-10

幼儿习惯养成之我见的论文(精选8篇)

幼儿习惯养成之我见的论文 篇1

幼儿习惯养成教育之我见

一、习惯的基本含义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习惯有哪几层含义,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种观点认为习惯是常常接触某种新的事物而逐渐适应,习惯成自然;第二种观点认为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还有人认为习惯是从环境中历练出来的,以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事相同的事情,不断重复、不断思考同样的事情。

二、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在幼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断更新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重视幼儿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而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经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我们认为在幼儿园开展“习惯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都明确指出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在过去的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重知识轻习惯的现象,为了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幼儿习惯养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品格的需要。幼儿阶段是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体现最多的就是各种习惯。因此培养良好习惯就成为促进幼儿良好品格形成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品格的最佳途径。再次,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纵观国际、国内不同历史时期,凡是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无不具有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可见,良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它足以成为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

(一)道德习惯

道德习惯是指在道德意识支配下出现的较为稳定、持久的道德行为,它是确定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基础。一个人品德高尚,社会觉悟和社会准则才能成为其精神财富。道德习惯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文明礼貌,关心他人、关心集体,遵守纪律的习惯,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个人安全的习惯,诚实守信,爱护公共财物,不欺弱凌小的习惯等。

(二)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多次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内心需要的行为方式,它包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习惯等。

(三)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是幼儿每天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有关饮食、起居、卫生、消费等习惯,如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积极锻炼身体,不随地乱丢瓜皮果壳,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不乱花钱等。

(四)劳动习惯

劳动习惯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的行为习惯,如做好班级值日工作,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

四、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

(一)巧设环境,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

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枯燥、单一的教育形式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这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目的和结果。“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全面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除了口头提醒、正面引导之外,还在环境方面下了功夫。通过环境的暗示来影响孩子,让环境成为孩子的第三任老师。

(二)积极鼓励,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要巧用激励机制,通过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来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物质强化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用实物以及其他象征性的符号如小红旗、小红星、红苹果等加以强化;时间的强化与机会的强化相结合,允许行为习惯好的幼儿有更多自由安排的时间,提供各种游戏活动的机会,为班级服务的机会等形式。这些都形成了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家园配合,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教育不当、社会环境不良和幼儿园教育偏差等原因,也有自身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不能只期望幼儿园的教育,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应把好习惯融于孩子的一日生活之中,为孩子们创设轻松、愉快地环境,在尊重幼儿的好玩、好奇、好赞扬的特点基础上,让幼儿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练习和实践,养成良好习惯。习惯培养从娃娃抓起,抓早抓好势在必行。

幼儿习惯养成之我见的论文 篇2

一、通过教育活动课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

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育活动课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因此, 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比一比》《谁打碎了花瓶》《诚实的孩子》《帮助你我快乐》《关爱残疾人》《我们都是好孩子》《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等, 综合运用情境表演、事例分析、讲述故事、手偶剧和讨论等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在教学中, 我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念儿歌、唱歌曲等方式, 向幼儿提供一些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境, 引发幼儿思考, 让幼儿能够在与同伴的讨论中,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了解到别人的需求和感受, 提高幼儿思想意识, 从而萌发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及愿望。如在《帮助你, 我快乐》活动中, 利用手偶, 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 幼儿通过老师语言和语气, 感受到了故事中的小熊遇到困难的焦急, 使之充分体验到遇到困难的心理感受, 再感受被帮助的快乐, 从而使幼儿深刻地认识到帮助别人的重要和快乐, 进而愿意主动帮助别人。又如, 活动课《文明小天使》这一活动, 以迎奥运为契机, 让幼儿走进社会, 接触文明人, 感受文明事, 发现文明行为, 进行宣传活动:《告别不文明行为签名活动》。

二、充分发挥环境与幼儿的互动, 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

良好的环境氛围是习惯养成的基础。“环境是可以说话的”, 孩子是在成人的关爱中成长的, 要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 首先要使孩子感觉到爱, 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作为教师, 应真诚平等地对待幼儿, 关爱每一位幼儿, 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 给幼儿创造一个充满爱的氛围, 在这个氛围下, 幼儿很自然地会去关心别人, 对别人的困难表现出关注和援助行为。注重环境的创设将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与美化幼儿园环境相结合。通过带幼儿参观幼儿园, 清理幼儿园中的垃圾, 共同创造一个整洁优美的幼儿园, 让幼儿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提供健康快乐的环境, 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性格, 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在适宜的环境中熏陶感染形成的, 是一次次的情感经验浸润积淀的结果, 所以营造一个充满民主、平等、和谐、欢乐的氛围尤为重要, 让幼儿时时处处感受到幼儿园的快乐生活, 老师的尊重和爱意, 体验到同伴之间的友谊, 就像《纲要》中提出的“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 心情愉快, 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利用班级墙饰“爱心树”“应该怎样做”“值日生”体现温馨的心理环境, 创建班级健康口号“文明、团结、自信、勇敢、活泼、健康”, 体现班级精神风貌, 为幼儿提供了健康的心理环境, 使幼儿更快乐地成长。在离园时间, 开展“我来夸夸你”活动, 让孩子们根据小朋友今天的活动互相进行表扬, 让每个孩子都感觉自己是主角, 自己每天都在进步, 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关注自己。

三、家园共育, 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因为幼儿教育是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 而家长是幼儿教育中的特殊力量,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的现实需要, 幼儿思想单纯, 可塑性强,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留下很深的印象, 特别是幼儿其人格思想的形成, 家长的影响占着重要的一部分。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 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 确实, 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做家长不仅要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 而且一举一动都要堪称为幼儿表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 往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父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 孩子就会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从中得到熏陶, 受到启发, 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因此, 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家教专栏、接送交谈、通知、发放文明伴我行倡议书、家访、小黑板等形式与家长沟通, 向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让家长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 进而使家长在家里也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 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也为促进社会文明做出了的贡献。同时, 通过互相交流, 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在家的具体表现, 指导家长进行教育培养。在生活中, 如果家长用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孩子, 那么孩子也会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如节假日, 做父母的可带孩子到朋友家做客, 要有礼貌, 不经别人同意, 不能随便动别人的东西, 学会热情招待客人, 让孩子感受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愉悦。

四、注重“细节”, 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

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 要始终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 采用谈话、暗示、表扬、诱导等方式, 注意在培养幼儿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同时, 抓住教育契机, 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 保护幼儿的自尊心。从早晨入园到晚上离园, 都尽量制造机会, 注意观察幼儿表现, 对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用赞赏、鼓励的话语, 满意的微笑等进行表扬, 肯定其正确的表现, 能鼓励幼儿更积极地去行动, 形成良性循环, 使幼儿体验到做一个文明人所带来的快乐。对孩子的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不是单独的说教, 而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细节之中的。来园、离园时, 教会幼儿使用简单的礼貌用语, 如早晚跟老师说“早上好”“再见”, 得到别人帮助时, 会说“谢谢”, 不小心伤害到别人会真诚地说“对不起”, 以表达自己的歉意……从而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 使用礼貌用语, 增强文明意识。

幼儿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三大教育合力协调一致, 发挥整体效应, 幼儿良好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有效形成。

摘要:从通过教育活动课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充分发挥环境与幼儿的互动, 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家园共育, 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注重“细节”, 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四个方面, 对如何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幼儿,文明行为习惯,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634-636.

[2]陈帼眉.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63.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30-33.

幼儿主动学习习惯养成之我见 篇3

所谓让幼儿主动学习,是指教师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充分了解幼儿、了解宏观的教育目标以及活动可能出现的多种发展方向前提下,尊重及呵护幼儿的学习兴趣,及时把握师生互动过程中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让幼儿自由地、主动地、愉快地去探索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现象或困惑的问题,去解决他们在真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教师在此过程中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 合作者、 引导者。

一、提倡幼儿主动学习的理论依据

我们提倡让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主动学习,有其神经、生理方面的道理。相似性原理认为,兴趣产生于情绪中枢。当客观对象与人在其生活、工作、经验中所建构、积累、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经验单元(即相似块)相互匹配、就相似激活、相似选择时,兴趣产生。此时,大脑中有一种叫内啡呔的重要化学递质被大脑释放出来,它引发大脑神经兴奋的效能竟然比吗啡高出50-100倍。它使人感觉愉快,而且往往是非常愉快,这种幸福感,能够激发人们更进一步的工作热情、创造力及深入思考的能力。同时,快乐情绪下长时记忆不但容易形成,而且维持的时间长。也难怪,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二、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习

要想让幼儿主动学习,兴趣的呵护与培养关系重大。 由于孩子有天然的学习需要与能力,因此,孩子总是在“为什么”、“为什么”中长大。李岚清副总理在会见诺贝尔奖获得者勒特曼时,勒特曼教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什么是科学家?科学家首先是会问的人。”很显然,幼儿是天生的小科学家。在一声声“为什么”中,教育契机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光彩。由于孩子的提问往往是他在生活、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或疑惑,此时此刻,客观对象与相似块相匹配,兴趣油然而生。受兴趣驱使的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是自己成长的主人,他的学习是一种互动的以某种相互联系为基础的社会建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东西,很可能孩子刚开始接触时对他并没有兴趣,而我们大人却认为该东西有价值,孩子在他那个年龄段应该学,那怎么办?这其中,找到过渡的相似块作为中介尤其重要。该相似块应该相似孩子已有的兴趣,并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难度砍台阶、有梯度),化枯燥为有趣,化腐朽为神奇,循循善诱,再辅之以激疑、提出问题、挑起矛盾、造成悬念,孩子的兴趣由此产生。

天生的兴趣或后天培养出的兴趣若遇到困难得不到及时的支持,则兴趣迅速衰减。因此,兴趣与获得成功、获得自信息息相关。这其中,教师的支持与引导作用显得格外重要。

三、教师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1.教师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代替传统“被动”学习。教师与幼儿快乐融合成一体,老师是否尊重幼儿成为主动学习成败的关键,所以尊重幼儿的想法,并鼓励幼儿是主动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环。

2.主动而不放任。在幼儿的主动学习环境中,幼儿被鼓励主动探索和主动思考。但是这些“主动”不是无止境的放任,而是有某种程度的限制。例如在操作教具或玩游戏时,不妨碍别人、不去攻击别人而且还要耐心等待。

3.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在主动学习空间里,教师依幼儿的发展、兴趣、经验、认知以及不同的主题,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让幼儿主动去实验、操作以及不断发现。因此在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拘泥任何教学形式,教师可由幼儿学习过程中了解并比较幼儿差异性,而引用不同的教学法。

4.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主动学习环境。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幼儿创造能力及个性的发展。教师宜以尊重鼓励以及多元化信息传送的方式,来营造既愉快又有感情的学习气氛,幼儿可在此气氛的熏陶下,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沟通能力。教师宜布置丰富且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提供幼儿自发性的探究与自我调整的学习活动,让幼儿主动操作物体、主动探索材料、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和主动进行社会性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与环境中的物体、事件和人之间交相互动,幼儿才能藉由这些互动慢慢建构出自己的知识。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表现及艺术创作,并及时给予赞扬与鼓励,如“你设计的房子真是太有趣了,我也很想住在里面”,“你的画色彩很鲜艳,用了像彩虹一样漂亮的颜色”,“你做的这只孔雀既美丽又可爱,你愿意放在展览角中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欣赏吗”等等。教师应给予每个幼儿被承认的快乐,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使他们由此而更加喜欢美术活动,更富有创造勇气和热情。

在活动中让幼儿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和创造的时间,同样有助于幼儿的主动探索及表现。教师应帮助幼儿考虑自己的计划,并让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和意愿去尝试表达。例如在以“船”为主题的美术活动中,可先与幼儿一起讨论自己曾经看过的船,然后想象未来的船的外形和功能,最后与幼儿一起谈论计划,如“你的计划是怎样的”、“有什么好主意”、“你准备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材料”等等。有的幼儿说“我准备用橡皮泥制作一只大船,船窗可以刻上去”,有的幼儿对一大堆纸盒感兴趣,有的幼儿对画船感兴趣,有的幼儿则热衷于把几种材料结合起来使用,总之,只要是幼儿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作出的选择,就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地进行,为人的终生学习、可持续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已成为教育的共同目标。受兴趣的驱使,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成为自己成长的主人。

命运之我见的散文 篇4

人的命运是可变的,命运的公式是这样的:先天因素+后天努力(因果报应)+特殊恩典+邪灵影响=命运

先天因素为何不同,首先是社会的需要,不可能所有人都出生在一个家庭,都有一样的能力,因为世界到处都需要人,人也必须有不同的角色分工。那么为啥有人有优越的先天因素,有人则差一些呢?我提供一段圣经的话,供大家参考:上帝说“爱我守我诫命的,我要赐福他千代;痛恨厌恶我的,我要惩罚他三四代。”

先天因素只是命运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自己后天的努力,也就是自己选择,自己种出来的因果。在《圣经》申命记里,上帝多次这样对以色列民说:“你们若留意听从我今日所吩咐的诫命,爱耶和华你们的神,尽心尽意侍奉他,我必按时降秋雨春雨在你们的地上,使你们可以收藏五谷,新酒和油。也必使你们吃得饱足,并使田野为你们的牲畜长苗。你们要谨慎,免得心中受迷惑,就偏离正路,去侍奉敬拜别神。耶和华的怒气向你们发作,就使天闭塞不下雨,地也不出产,使你们在耶和华赐给你们的美地上速速灭亡。”看出来,因是自己种出来的,果是上帝赐予的。现实生活中,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疾病,违法犯罪得到法律制裁,这些都是因果报应,是违背上帝所制定的自然规律和道德规律应有的结果;而那些勤劳、善良、珍视生命的人总是得到美好的结果,也是遵守上帝律法的赏赐。

今天,在天国福音广传的年代,很多人的命运得到了上帝特别的恩赐,就是给那些信靠上帝耶稣的他的儿女们,《圣经》中耶稣说:“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这样看来,知道向上帝祈祷的人,总会得到特别的恩典。无数基督徒的经历也告诉了他们,在祈祷中,病好了,路畅通了,难成的事办成了,心情愉快了,没有恨怨了……上帝耶稣给信靠他的儿女们还有更特别的恩赐,那就是永生。

还有一些人,不但没有得到上帝特别恩赐,反而得到魔鬼邪灵的特别中伤,就是那些拜偶像的人,泥胎塑像本身算不了什么,但在泥胎的背后运行着邪灵的力量,当人的心灵向他敞开之时,邪灵的作用就会发生在这些人身上,也许得到暂时的钱财,但更多的.是得病的身体,罪恶的思想,祸患不断的环境,忧郁的心情,经常不断的噩梦等。有些信佛的朋友可能反对我这样说,其实真正信佛的不到庙里拜拜的,佛是大彻大悟的意思,是人在一些理论的指导下,靠自己的力量戒掉一切不好的思想行为,与拜偶像无关

命运既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又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命运是自己与上帝魔鬼三者力量的协同作用。

安全之我见的心得体会 篇5

1、 安全不容忽视

每年的春秋检工作开展前都要举行各种形式的动员会,还要开展一些安全大讨论,写措施、写保证书,还要在生产场所挂上醒目的安全标语,这些都是为了让大家对安全引起重视。但是,光有这些表面上的措施往往是不够的,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每个人的思想上克服麻痹和自满的情绪。有些人总是依照经验办事,认为自己多年来就是这么做的,从未出过事,慢慢就助长了骄傲和自满的情绪,思想上就会逐渐暴露出消极和麻痹的心态。这就是安全意识逐渐淡化的表现,是违章的引子、事故的前奏。一个人如果丧失了安全意识,工作中就会马虎从事,就会小错不断,最终酿成大的事故,悔之也晚矣,到头来最痛苦的是自己,还要连累无辜,给自己的家庭、单位、社会带来负担。因此,每个人都要经常在自己头脑中打下一个烙印,就是安全不容忽视,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只有平时经常提醒自己注意安全,提高安全意识,并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遵章守纪的好习惯,才能从根本上打牢安全的.根基,安全才会有保障,差错和事故才能得以避免;

2、安全要靠制度来保证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电力生产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也是建立各项安全制度的出发点,只有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各项安全制度才能落实到位。长期以来安全工作天天做,预防工作经常抓,但是问题仍然不断出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抓安全只是抓了些表面现象,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即安全工作的制度。只有从安全规章的点点滴滴做起,抓住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安全制度才能得到落实。如春检预试过程中的工作票填写是否正确,每一个过程的操作顺序、步骤、方法是否准确,高处作业人员的安全带是否扣紧,安全帽是否系好,监护人是否到位,突发情况下有没有应急预案,预案是否可行等。安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而每一个操作规程又都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所以讲安全就必须要坚持规章,按操作规程办事,工作中的任何疏忽和麻痹都是对生命的不负责。

3、安全能力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保障

安全能力说的是对安全的处置能力,是一个人自身的安全素质和技能的综合体。安全能力需要靠自身长期的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安全知识的积累以及安全技能的提高,因此,只讲安全、讲制度还不够,还要提高安全能力。一个有较高安全能力的人能够及早预见并避免事故的发生,并能随时对一些险情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置。在实际工作中,要提倡并加强对每一个作业人员安全能力的培养、训练与提高。安全能力可以用2个方面来表述:

(1)作业安全能力,就是对作业区内可能导致的后果能及时、正确地作出判断,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幼儿劳动习惯培养之我见 篇6

【摘 要】大力提倡劳动最美的观念,让全社会的人都有一种劳动的意识。形成初步的公益劳动观念,让幼儿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

【关键词】劳动观念 草根教育 事件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195

劳动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劳动改造这世界;劳动为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幼儿园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注意实施的全面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幼儿的劳动素质教育,进行幼儿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为进一步在幼儿园里实施素质教育推向全面与深入做铺垫。

一、在社会中呼吁一种草根革命、草根教育

大力提倡劳动最美的观念,让全社会的人都有一种劳动的意识。形成初步的公益劳动观念,让幼儿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

二、家庭教育是幼儿成长的关键,它将影响幼儿的一生

1.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改变家长的一些不当思想。通过学校、社会对家长进行幼儿劳动的宣传教育。让幼儿在家学会自己动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让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穿鞋等。不要怕孩子这个不行,那个不会的,家长要懂得放手。对于孩子的请求要及时给予帮助,增加幼儿的自信心。如:幼儿有时系不好鞋带,请求家长帮忙,这时家长要及时加以指导,给予幼儿信心,不要直接说孩子笨或指责孩子。

2.创造让幼儿动手的机会。比如说幼儿吃饭最基本的劳动问题,现在家庭中几乎所有孩子都是家长喂的,这并不是幼儿不喜欢自己动手,而问题都出在了家长那里。有的家长怕孩子自己吃不饱饿着了;有的是怕孩子动作慢,又把衣服弄脏了,还是直截了当的给孩子喂了来的省事。久而久之,这成了孩子不成文的规定。只是当孩子大了,什么事都不会做了,家长才来抱怨:孩子动手能力差了,不会照顾自己了,怎么会有这么懒的孩子了。往往没有想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我们幼儿园开展了青草香幼儿种植农科社,主要是让幼儿动手,自己劳动,自己分享,让幼儿从农田劳动中体会食物的来之不易;让幼儿从劳动中体会家长工作育儿的辛苦,从而懂得尊敬父母,尊敬父母的劳动成果。对于这个活动,大多家长都表示赞同,有的家长则表示:现在的孩子真的是越来越会享受了,而不懂劳动了。也是因为社会环境关系,孩子都体验了幸福的一面,而缺失了辛苦的一面,在幼儿园能让幼儿体验这个劳动过程,真的是很难得。

3.当幼儿有好的表现时,家长要适时的进行肯定。如:当孩子自己整理了玩具柜时,家长应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赞赏。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言行要一致,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当孩子不愿意劳动时,家长一定要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进行教育,让幼儿明白:劳动是一个人本身就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学会劳动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4.榜样的作用要发挥,孩子越小,就越喜欢模仿大人的一些事。因此,大人在家应给予幼儿正面的榜样作用。当孩子愿意动手的时候,家长要尽量提供给幼儿动手的机会与环境,使幼儿得到锻炼。

最后,家长要明白幼儿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应该为家庭付出一定的劳动。孩子自己该做的事还是应该让孩子自己来做,顺其自然,尊重幼儿自身的发展规律。

三、在学校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1.在集体活动中开展教育活动。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采用游戏、诗歌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幼儿认识到劳动是一种好的表现,知道是爸爸妈妈的劳动才有了我们的好生活。我园结合实际,以幼儿园特有的条件创建了青草香幼儿种植农科社。通过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等方式进行。如动一动,是让幼儿种青天菜。在适宜的季节中,教师带领幼儿在自己的劳动区域中进行整理、然后把幼儿分组,通过挑种、翻土、播种、施肥、浇水等一系列的活动;想一想,是让幼儿在劳动动手的过程中学会思考;画一画,是让幼儿把自己想的、做的都在纸上表现出来,努力提高幼儿的想象能力。让幼儿从中得到劳动的快乐与辛苦。养成劳动的一种习惯。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尊重他人劳动。

2.开展区域活动游戏时,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在各个活动区域尽量多投放一些能够让幼儿动手操作的材料。如在“娃娃家”让幼儿做“爸爸、妈妈”学着给娃娃穿衣、梳头、喂饭,并给幼儿提供多种用具(如:筷子、勺子、叉子等)让幼儿能够有多种方法操作。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一些日常的自我自理能力。在生活区,摆放爸爸妈妈工作时的照片,让孩子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

3.利用环境布置,让幼儿有视觉上的感观。在教室张贴一些关于小朋友爱劳动的图片,介绍一些简单劳动的过程,让幼儿进行模仿游戏。

4.在幼儿园的日常的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教师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关注幼儿的一些表现,如玩具玩好以后让幼儿自己整理,中午让幼儿独立进食,起床自己整理。还让幼儿试着照顾比自己小的小朋友,学会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幼儿在平常的的生活中养成一种良好的劳动习惯。

幼儿良好阅读习惯培养之我见 篇7

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 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帮助他们掌握阅读方法, 为他们入学及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呢?

一、提供适宜的阅读材料

1.结合幼儿年龄特点, 从幼儿兴趣出发, 有针对性地选择幼儿“喜欢”的书籍。如:独立性较差的幼儿, 可以选择“我很能干”、“我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图书故事;不善于观察的幼儿, 可以选择“找不一样”的图书等。幼儿喜欢动物或喜欢兵器等, 老师要适当有选择地满足, 不能强迫或遏制。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书, 他才会主动去看、去学。

2.以大幅情节画面为主, 并配有适当的文字。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 抽象逻辑思维处于萌芽期。这就决定了读物应仍然以画面为主, 图书中的文字具有实在意义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帮助幼儿逐步完成从图画形象到文字符号的过渡。

二、讲求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方式

正确的阅读方法能使幼儿顺利阅读, 并从中体验到阅读的愉快, 从而产生再阅读的愿望。若教师能抓住时机, 对幼儿的良好阅读行为进行强化, 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指导幼儿学会有序翻书。

首先, 应让幼儿观察图书结构, 知道每一本图书都有封面、封底。为了便于理解, 我们可让幼儿把封面比做前门, 把封底比做后门, 中间就像一间小房子。看书时, 先把前门打开, 然后走进小房子里看故事, 故事要仔细地从前往后一页一页地翻看, 看完了把后门关上, 利用这种生动形象的看书方法, 幼儿就不会乱翻书了。

2.指导幼儿学会识别图画。

教师在教会幼儿翻书, 按顺序阅读的基本方法后, 可让幼儿自己观察感受图画书的画面, 并猜想和想象画面表达的意思,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图画书的理解, 培养幼儿识别图画、自己讲述故事的能力。

3.指导幼儿学会将图书符号转译。

阅读最大的乐趣就是体验阅读过程, 享受阅读乐趣。教师在指导幼儿阅读图书时, 可以通过逐页提问,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把握画面内容, 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在看图观察的基础上逐一回答, 提问完后, 教师要给幼儿完整讲一遍故事 (包括封面上的书名、作者、出版社) , 这样能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 是一个享受阅读乐趣的过程。

4.指 导 幼儿 学会将 阅 读 信 息 转 化 为 深 层 体 验 , 并 能大 胆表现。

教师给幼儿讲完故事后, 可以帮助幼儿图文匹配, 让幼儿自己思考, 图画中某地方的相应词汇或句子应该是什么? 理解画面与文字的关系, 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动作、表情、言语等外显行为进一步理解作品, 将静态画面与动态体验结合。这样, 既加深了幼儿对书本内容的理解, 又使幼儿对阅读书本的兴趣更持久。

三、制定相应的阅读规则

常常有这样的情景:图书角的书被撕得破破烂烂;几名幼儿为了同一本书, 起了争执……制定适合幼儿的阅读规则是必要的, 是限制不良阅读行为的重要手段, 也是促使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重复良好阅读行为的重要保证。

1.规则的制定要有根据。

制定阅读规则, 要根据幼儿阅读的环境和实际情况。比如:为了避免阅读时出现拥挤现象, 就要根据阅读场地的大小限制就座人数, 确保每个人都有适当的空间;为了保证阅读室的安静, 就要求幼儿走路轻轻, 说话轻轻;为了使幼儿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就制定“轻取轻放图书, 看书时要一页一页轻轻翻动”、“看书时不可争抢, 要互相分享”等规则, 这些规章制度是幼儿阅读时必须遵守的, “无规矩不成方圆”。

2.规则制定后要有引导地实施。

规则制定了, 就要指导幼儿依照规则行事, 教师可以通过拟人化故事或情境等教育手段让幼儿理解规则的含义。如, 在故事《哭泣的图书宝宝》中, “呜呜呜……图书宝宝正在伤心地哭泣呢, 因为它喜欢的漂亮衣服被小朋友们给撕破了”。通过这样拟人化的故事, 使孩子们联想到自己遭遇此的感受, 从而真正起到教育幼儿爱护图书、不撕书的作用。

3.规则执行中要有必要的补充措施。

(1) 引导幼儿学会主动修补图书。

幼儿在翻阅过程中必定会对图书有所损坏, 教师可提供一些胶带、剪刀、订书机等工具, 视图书损坏情况, 适时带幼儿进行修补图书活动。班级创设了图书角后, 我请幼儿每人带一本绘本图书投放进阅读区, 幼儿一有空就去书架上选择图书阅读, 渐渐地原本较新的图书开始出现掉皮、撕坏等破损。有些幼儿看到自己带来的图书被撕坏很心疼。当我修补破损的书时, 吸引了小朋友的关注, “老师, 我的书也破了, 你也帮我修修吧! ”可以看出, 幼儿对把坏书修补好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抓住这一特点, 我在阅读区里投放了一个材料箱, 放了几把剪刀和胶带, 每当有书破损时, 幼儿们就会主动去材料箱里拿工具修补。修补图书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而且让幼儿更加爱惜图书, 这比教师的说教更有效, 有利于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

(2) 引导幼儿学会并感兴趣制作小图书。

鼓励幼儿动手编绘图书, 在《冬爷爷的礼物》这一主题活动中, 结合课题活动, 为了丰富主题墙和图书角内容, 我们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制作图书小故事———冬天里的故事。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 精心寻找故事图片剪下来贴在图书上, 绘画能力强的家长和幼儿一起创编故事, 并把它画下来。当幼儿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 很有成就感, 进一步培养了对图书的感情和兴趣。

四、家长积极引导

一些家长认为, 培养幼儿早期阅读习惯是幼儿园的责任。真的只是幼儿园的事吗? 其实, 幼儿从降生到走入社会, 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父母是幼儿的启蒙教师, 但不是说父母都自然能胜任教师, 而要做好准备, 在养育儿童的过程中不断努力。在一次班级主页的讨论中, 涵涵妈妈说了她对宝宝早期阅读的一些想法和经验, 她认为:宝宝早期阅读非常有益, 在宝宝4个月的时候就开始给她看卡片式的图书了, 6个月开始只要大人给她有图片的书籍, 她都会将书拿正了看, 若故意将书倒着递给她, 她就会自己将书转正了看;并试着翻页, 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两岁左右时, 有次带她坐公交车, 她指着一个小朋友衣服上的图案说是“马”, 我当时仔细辨认了半天, 才发现确实是个比较抽象的马, 但如果没有宝宝的提示, 我不会认出那是马。宝宝是在看书和家人的讲解中渐渐掌握了动物的特征。我们现在每天都给宝宝至少半小时看书的时间, 她也能在我做家务时, 一个人独自看书, 所以我认为早期阅读对孩子很有好处, 它可以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理解力, 拓展孩子的想象力。可见, 家长的引导对幼儿的早期阅读影响很大。在孩子早期阅读学习中, 家长需要做到:1.精心营造阅读氛围。幼儿阅读时, 尽量保持安静, 家里营造读书氛围, 大人也经常读书、翻报。2.着力培养阅读习惯。要使幼儿爱护图书, 不能把书弄坏:不小心把书撕了, 家长及时与幼儿一起把书修补好, 不能不管不顾, 由他撕。3.适时把握阅读契机。每天临睡前让他看十多分钟。

幼儿习惯养成之我见的论文 篇8

【关键词】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一个人受害终生;相反,良好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受益终身。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不高,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种种缺乏基本道德素质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在教会学生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中职学生日常行为问题表现

当前,中职学生不仅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而且在行为习惯、组织纪律、道德品质等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基本是中考落榜生或者在初中义务阶段辍学者,相当一部分是学困生。由于一直得不到肯定和认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自暴自弃的学生非常普遍,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放纵自我,自私自利,集体荣誉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淡漠,组织纪律观念、团队精神不强,对父母依赖性较强,逆反心理较重,不愿意接受长辈和教师的劝导。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上课迟到、早退,在课堂上讲话、打游戏、发短信、看小说、打瞌睡等现象屡禁不止。在日常生活中抽烟、喝酒,说脏话、撒谎,厌学、逃学,谈恋爱,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精神萎靡不振、沉迷网络,生活自由散漫、夜不归宿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他们在中小学期间养成教育的缺失有很大关系。要解决上述难题,就必须从中职学生的养成教育抓起。

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质

我认为,养成教育就是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以日常行为习惯训练为契人点,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虽然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中职教育中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包含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两个方面的内容。养成教育就是人的道德品质这一内在品质和行为习惯这一外在表象的统一。

三、养成教育的实施

1.重视激励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

中职学生一般处在十五六岁至十七八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在教育学上被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情绪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一个阶段。由于知识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比较弱,自律能力不够强,如何引导他们完成并不轻松的学习任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话题。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改进传统的教育方法,在实践中采用以激励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善于及时发现、总结其优点。使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可以制定激励制度。实施激励评价。举办技能竞赛、学习竞赛,采用鼓励谈心,甚至采用恰到好处的批评处罚等激将法等。

2.强化规范,常抓不懈,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

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该首先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让学生首先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要加强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及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学习,让学生明确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在学生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养成教育常抓不懈,既不能大刀阔斧,又不能快刀斩乱麻。在日常教育中,要有耐心,看到学生逐步成长的动态过程,同时加强监督。注意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反复性。对好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表扬,及早批评、制止或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注重信息反馈,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

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配合,创造良好的行为养成环境

中职学生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他们心理渐趋成熟,追求人格独立,在人生目标、价值追求、处事原则和态度等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思维。虽然在思想和生活上对家庭既有一定的依赖性,又强烈地希望能够摆脱家长的束缚,独立、自由地学习生活,而有些家长则往往不理解孩子们的这种心理变化、需求,或者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只要成绩好,要什么给什么,无形中助长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时髦,不懂关心他人,缺乏感恩意识,自理能力差的众多不良行为习惯。或者认为孩子没考上高中成材已没有可能,对孩子丧失信心,动辄挖苦羞辱,冷嘲热讽,对孩子的成长、学习和生活漠不关心,无形中使学生有了被遗弃的感觉,自我放纵,我行我素,对自己、家庭和社会丧失了责任感。因此,作为中职教育者,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经常性地开展家访活动,或通过电话与家长探讨交流,让家长理解学校教育的各项措施和对学生的要求.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全力配合好学校搞好子女的教育工作。

对中职生而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以后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贯穿于在校生活的全过程,从学习方面的认真听课,积极作答,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到纪律方面的不迟到,不旷课;从日常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培养到行为举止方面的端庄大方,文明得体等,都必须从一点一滴抓起,通过师生间的沟通,不断贴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一次次地有所感悟;通过与家长的全力配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行为养成环境。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长期的坚持,学生的良好行为养成教育一定会取得实效。

(作者单位:新疆伊犁高级技工学校)

上一篇:机关信息化管理学习心得下一篇:千纸鹤情感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