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训练(共8篇)
养成训练 篇1
所谓“乐学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特征的总和, 是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
一、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
创设恰当的情境, 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既能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 激发学生求知欲, 又能促进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究. 在情境教学活动中, 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 自觉思考, 主动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可设计为:请学生用小棒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 有6 个苹果, 如果平均分给李军和王平, 他们各分到几个苹果? 学生能很快取出3 根小棒. 教师接着说现在只1 个苹果, 还是平均分给李军和王平, 请用小棒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 许多同学被难住了, 有的同学把一根小棒用手指握住一半露出一半, 问他表示什么意思? 回答说, 因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 教师进一步问: 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 学生被问住了. 此时, 一种新的数 (分数) 的学习, 成了学生自身学习的欲望.
2. 探索知识形成过程, 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 在教学中, 要加强实践操作, 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思索, 以“动”促“思”, 对所学的内容才能真正有所领悟, 进而内化为自己所有, 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 例如:在教学“平方厘米的认识”时, 让学生参与新知识的发展和形成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量一量, 发现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的秘密; 找一找, 找到了生活中许多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摆一摆, 用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图形. 这样, 学生在平等、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 很好地获得感性经验, 实现了知识的内化过程, 促进了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
3.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呵护学生好奇心
小学生特点就是好奇心强, 对什么都感到新奇, 对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 而好奇心正是创造的起源, 是独创思维火花的闪现. 教师就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 愉悦的学习环境. 教师那微笑的面庞, 亲切的话语, 信任的目光, 让每名学生感到安全、舒畅, 学生便会思路开阔, 思维敏捷, 有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念头涌现. 我们给予启发诱导, 鼓励呵护, 便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尊重、理解、包容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与策略
1. 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 不怕说错, 建立自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 “自主”性, 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策略. 在教学中, 即使遇到学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也不要随便指责, 只要学生以积极心态调动已有知识经验, 迁移通化了新知识, 解决了新问题, 我们就应给予表扬、鼓励, 使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在学习了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后, 有的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减法、除法没有, 老师在肯定学生问得好后再启发学生:“你能自己算算试试吗? ” 学生敢想、敢疑、敢说, 受到启发, 通过努力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不但认识上就会产生飞跃, 也锻炼了胆量, 树立自信心.
2. 善待每一名学生, 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师生是平等的, 教师应走下讲台, 深入学生中间, 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名学生, 尊重关心每一名学生, 与学生多接触, 谈心了解他们学习、生活情况;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 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 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 和蔼可亲, 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 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三、让学生在公平、和谐、竞争的环境中主动学习
1.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激发他们学习的激情和潜能
如在计算训练、 统计操作中经常设计 “夺红旗”、“找朋友”、“开火车”、“接力赛”等游戏活动, 学生对这些活动特别感兴趣, 并且在竞争中把个人与集体融合起来, 形成了团结互助, 共同提高的良好道德品质. 在应用题、几何知识、综合实践等学习活动中安排一些争当“小神探”、“攻坚能手”、“智多星”等竞赛活动, 培养了学生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 更鼓励了那些肯动脑筋、勤于思考、勇于攀登的奋斗精神.
2. 设置合理科学的评价方式, 引导学生合理竞争
在学习上不仅赛知识、技能, 还要赛习惯、意志、学法、思维和语言的表达. 那就不能把考试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如一个学困生经历了艰苦努力, 取得进步, 那他就应该与考第一名的同学一样得到肯定和赞扬. 在学习中都按要求完成好作业的同学, 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去比谁的解法更优、思路更简, 从而让学生朝着更高的标准不断努力, 永不满足.
3. 注重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好奇, 有求知欲望, 但不刻苦、没耐心、少毅力、自我控制力差.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就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 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 在动手、动脑、动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 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懂得如何学习数学, 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 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中养成乐学好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在学习了“利息”前, 就可以安排学生去调查银行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有关存贷款、债券、建设基金、住房公积金等利息的知识, 再结合调查情况学习利息, 学习后又让学生回去跟父母交流, 并与父母共同理财. 这样把生活问题和数学知识沟通起来,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价值, 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激发他们求知情趣, 在知识运用中养成乐学好习惯.
养成训练 篇2
你有静下心来正视过自己,认清自己的优缺点吗?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是你提高心理素质的第一步,从中你能清楚了解到自己的优势、能力与不足,学会完善自己,训练出超强的心理素质。
2、面对挫折
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你总会遇到磨折,那么你面对挫折时是低头承受还是迎面而上呢?下次遇到挫折时,你不妨勇敢面对它,并想办法战胜它,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忍耐力与意志力。
3、提高自我价值
想要提高自我价值,你可以多看书充实自己,还可以学习新的技能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可以乐于助人,帮助别人脱离困境,让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令自己的内心感到富足。
4、培养独立性
你是否总害怕孤单或者喜欢依赖他人呢?那么请你要正视这些状况,想办法摆脱它们。培养独立性,是为了让你变得更自尊、自强,遇事时能靠自己的力量去战胜困恼。
5、克服紧张心理
养成训练 篇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毛笔书法也有自身的需求层次,下面便尝试从书法孕育人文情怀的“四重境界”谈谈自己对小学毛笔书法教育的认知与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第一重境界:兴趣培养——内部驱动的需求
兴趣是学习毛笔书法最初始的原动力,更是核心动力。许多人学习书法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喜欢”。而兴趣培养,一要注重方法指导,二要讲究策略引导,三要形式多样利导。比如把孩子的毛笔作品张贴悬挂起来,让别人赞赏,孩子心里暖暖的,心理得到满足,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从而越来越喜欢。再如经常带领学生去参加书法比赛,珍惜展示机会,给学生以成长的历练,产生成就感,从而越来越热爱。还可以多平台地创设机会,参观书法展览,吸收他人的作品中养分和智慧,获得内心的享受,从而越来越着迷。
“人练字,字炼人”。书法的习得过程需要长期坚守,才能有所成就。练习书面是一件表面看起来枯燥乏味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一旦喜欢,就会充满乐趣。所以,一方面不可急功近利,要耐心引导孩子,相信持之以恒地练习,总会学有所成,及时给学生以力量和关怀。另一方面,需要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坚持,当孩子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出现畏难烦躁、颓废倦怠的情绪时,老师和家长要陪伴和赞赏,给他以亲情和温暖。所有的学习之路都是相通的,学习中人人都会遇到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让人成长。待到孩子看到自己能够书写出漂亮的书法作品,获得他人的肯定时,就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丰润了孩子学习书法的内部需求。
二、第二重境界:习惯养成——内隐表现的需求
学习书法可以使人静下心来,头正、身正、足安,古语有云“头正才能身正,身正才能心正”。一些小学生可能特别调皮,好动,不能认真听讲,静不下来,还会做小动作。通过书法学习,可以逐步养成细致耐心,自觉认真的良好品行,同时有益于意志的锻炼,进而促进文化课的学习。通过长期临帖可以端正学习态度,但需要锲而不舍,才能取得成果,有所突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如何才能坚持不懈呢?老师和家长就需要多加细节指导与鼓励赞扬,定时定量有要求,天天坚持不间断,逐步养成习惯。如同一棵大树的成长,你每天观察难以看出它在成长,一年过后就多出一圈年轮,变化明显。
练习书法需要脑、眼、手三者合一,全身心投入,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健康正确的書写姿态和专心致志的书写习惯驱动下,外显出来的字迹端正、整洁的作业往往能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字迹美观、规范的作品又能赢得同学的钦羡……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发展都是极有益处的,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更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三、第三重境界:技能训练——操作外现的需求
有了书写的兴趣,又形成了相应的习惯,这些都对技能的训练提供了持久动力。写字是一项技能,书法是一门艺术,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获得路径。从规范执笔姿势开始,从最基本的点画学起,笔法、字法、章法等要一一过关。比如充分利用好在校期间的每一节书法课,每节课不在于写了多少个不同的字,而在于做到 “八多”:多观察多体悟、多互动多交流、多评价多修正、多重写多反思。技能的训练不求全、多,而求专、精,比如一节课就重点练习一个笔画,或两三个有对比变化的笔画开展“定点”训练,盯住一到两个字专项训练,琢磨书法练字的整体视角。
学习书法是从对基本点画的感性认识开始的,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训练,分阶段通过廓填、仿影、临帖、创作等步骤,如同走楼梯般逐步掌握写字的规律,只有不断循环往复地练习,书写能力才能不断地持续螺旋上升。
四、第四重境界:情操陶冶——自我实现的需求
书法带给人的是一种专注和宁静,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是内核素养的体现。它从不张扬,它内敛,默默地阐述内心,通达内心。所以书法是一种滋养,一种归于内心的强健,通过评点和欣赏一些别人的或自己的书法作品,获得情感与技能方面的渲染与浸润,让自己更加懂得把握自己,更加坚定地生活,无论环境怎样变化,优雅不变,充盈而饱满的自己不会轻易改变。
学习书法,要让每一个孩子都会从许多爱好中寻找自己最钟爱的,并且心甘情愿为之努力、坚持并超越的事情。书法品味的不仅仅是几幅作品,而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优秀品质,如坚定、优雅、智慧、平静,从字美到心美,再复归字美。宁静淡泊的心态既是一种内在的素质,又是一种外在的气质。无论身处怎样的世道,人心不坏,一片情怀。这是每位家长对孩子最大的祈盼。
学习书法,是中国人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几千年的古代文化蕴涵在书法之中。因为书法与国学经典为伍,与文人精神并列,与审美情趣相关,在学习书法中培养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镌刻中国人的时代烙印,推动全人类的文明进步。
“学习书法,不一定要使每个孩子都成为书法家,能在书写的过程中,体会书写的乐趣,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个高雅的兴趣爱好,这比什么都重要。”在练习毛笔书法的过程中,体悟成长,品读生活,书写生活,自己愿意为了它去努力、去坚持、去超越,这本身就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我一直都觉得每个人心中都应当有一个藏起来的自己,有的人可以用音乐找到那藏起来的旋律,有的人可以用舞蹈释放出那藏起来的气质,有的人可以用画笔描摹那藏起来的情趣,有的人可以用文字找到那藏起来的诗行,还有的人,亦能在书法中用毛笔找到那“藏”起来的意蕴……
养成训练 篇4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行为习惯,训练策略
高职教育工作事关到国家经济的持续性发展,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高职学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尤其是要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因此高职学校要重视教学改革,把学生执业行为习惯培养纳入到教学课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职业行为习惯的内涵及要求
职业行为是由职业的性质和内涵决定的,是由从业者依据一定规则运用知识方法和技术实现特定目标的活动。由于职业行为的社会性特征,任何从业者的职业行为都必须遵守相应规范,即职业行为规范。职业行为规范的形成是技术进步和管理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基于职业分析确定职业规范,即确立开展职业活动应遵循的各种要求,如工作原理、工作标准、工作技术、工作关系、工作环境等。职业行为习惯是指从业者在从事工作时遵守相应的职业规范,如操作步骤、工作原理及工作标准等职业行为习惯对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之一,其主要包含了法律层面、职业道德及技术规范等方面的内容。职业行为习惯是从业人员在长期的工作形成的做法和惯例,这些都上升到法律或者道德的层面,从而成为约束从业人员行为习惯的标准,职业行为习惯要求从业人员都积极遵守,并在工作中践行这一标准,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水平。
二、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表现
良好职业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职业技能方面,学生在学校内积极学习专业领域内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极大提高了自身的工作水平,在以后的工作岗位内会严格要求的操作规范,遵守企业内规定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严格执行生产工艺流程,对生产设备的操作也遵守说明书的规定,不擅自去装卸、维修生产设备,不出现违反规定的操作动作,极大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再者是职业道德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表现在爱岗敬业,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努力坚守自己的岗位职责,完成企业的各种生产任务,同时遵守各项纪律要求,不擅自旷工和请假,表现出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高职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迫切性
(一)人才素质的要求
高职学生良好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是社会对新时期的人才提出的要求,高职学生是今后社会的重要储备人才,是我国各行各业内的人才支撑力量,因此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只有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人才资源方面取得竞争优势,这有助于中国企业参与到世界竞争中。再者,高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渗透,信息化技术操作已经司空见惯,这就要求高职学生技能培训也应当与时俱进,掌握现代化的技能操作,提高对各种设备仪器的熟悉度,提高自身的技术操作水平。
(二)展示优秀的职业素养的需要
人才是国家竞争的关键所在,优秀的人才不仅仅表现在具有高超的操作技能和专业化水平,同时也体现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把自己的工作岗位视为神圣,保持高昂积极的工作热情,对于企业表现出归属感,以为社会作贡献为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岗位工作中创造价值。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意识不断流失,新时代的工人在岗位上没有归属感,从而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再加上当前很多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对其宠爱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从而学生不能在工作岗位上做到兢兢业业、遵守劳动规章制度,甚至出现了很多旷班、违反规定操作的现象,因此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职业行为习惯势在必行。
四、高职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训练策略
(一)校园课堂教学的引导
校内课堂教学引导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重点所在,因此教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应当引导学生来培养良好习惯,教室可以通过规范用电、紧急自救的课堂演示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安全意识,并教会学生如何应对突发的事件。再者,要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让学生注重细节的控制,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可以聘请拥有丰富生产经验的企业员工来课堂讲学,让学生真正了解实际企业的生产状况,从而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安全生产的意识。教师可以把小型的仪器搬到课堂上,让学生亲力亲为去操作这些仪器设备,也可以领导学生进行复杂仪器的具体操作,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操作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可以以爱岗敬业的模范典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真正去了解劳动模范身上散发的光芒。引导学生感受到在平凡岗位上的重要意义,从而在意识中让学生感受到被人尊重。
(二)校企实践活动培养
校企合作的优点是把学习的场地转移到真实的企业氛围内,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进行实践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高职院校应当和地方企业建立合作式的培养方案,首先在学校实习基地营造企业生产的氛围,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工业生产结合在一起,提高对各个生产环节的了解,同时让学生学会各种专业设备的操作方法。再者,要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让实习学生参与到生产中,通过实践操作来熟练掌握安全规范操作规程,通过实习时间可以提前让学生感受工作环境,真正做到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此外校外实习操作可以让学生融入到整体团队中,增强其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职业思维。
(三)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是要侧重培养作为从业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学生直接进入到社会需要一个转变适应的过程,很多高职学生进入到工作岗位后,其工作心态还停留在学生时代,职业意识较差,甚至有很多学生进入到工作岗位后会出现无故旷工、工作纪律性较差的问题,这也暴露其心态没有及时转变。因此,学校在知识教学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引导,让学生明白其在工作岗位上应当遵守的规章制度,并清晰认识到自身在工作岗位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把自己放在从业者的位置,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对于当代的高职学生要重点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端正学生的就业观念,逐渐改变自身的不良风气,通过调查显示,很多高职学生对就业缺乏足够的认知,其思想也没有从学校及时转变到工作思维,这就需要学生强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职业道德的灌输。
(四)职业行为习惯训练内容的设计
加强职业行为习惯训练要遵照以下的几点内容:①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提高自我的专业技能。再者要培养、训练学生的执行行为、程序行为、观察行为、沟通行为及协作行为等习惯,②要让学生加强对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情绪,积极应对工作困难,严格遵守相应的工作章程,并根据自身的素养来制定合理化的职业规划,保持高昂的工作斗志。③职业体能的训练,学校可以采用体育活动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身体技能素质,让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同时学校也可以开展专项技能竞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竞赛中,在相互竞争的氛围内提高自身的能力。④学生团队能力的培养,企业工作是由一个团队完成的,学生应当清楚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并发挥其能力来提升整体团队的工作能力,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帮助学生融入到团队合作中。
(五)校园文化的引导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显示了一个学校的教学思想和人文理念,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引导性的作用,因此高职学生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要借助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在文化中凸显职业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学校可以组织建设专业性社团,让社团开展全校性的竞赛活动,以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为评价标准,激励全校学生参与到学习反思中,力争做到从自身做起,完善自己的操作习惯。再者学校要组织各项宣传工作,重点放在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引导方面,以广播、讲座的方式进行宣传工作,同时也可以把职业道德培养列入到选修课程中,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良好职业行为习惯对于高职学生进入到社会工作岗位至关重要,因此学校要加强课堂引导,加强校企实践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从而为学生进入到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双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养成训练的研究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6).
养成训练 篇5
山西省介休市北坛小学五年级107班李欣瑜
最近,学校在开学第一个星期组织了“习惯养成训练”通过训练,同学们认识到了好习惯的重要性,并学会了路队、阅读、书写等多个方面的好习惯,让我们受益匪浅。让我们对学校的校训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美国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好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当好习惯成了一种自然,习惯一小步,人生都将会迈出一大步。培养好习惯,就是在寻找成功的方法。我们小学生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学有所成。
习惯是什么?比如:行人靠右走、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工作习惯可以说习惯在我们人生中有很多。有怎样的行为习惯,就会有怎样的人生!习惯具有很大的定向作用,力量也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习惯成自然”地运用到学习中、生活中。同样不良习惯也会“习惯成自然”。这次的“习惯养成训练”就是对习惯的一次纠偏。它及时指出我们学习中的不良倾向,倡导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不良习惯得到较早纠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也让我们在平时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注意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的人。
这次‘习惯养成活动’让我们认识到好习惯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不仅需要好的思想品质、端正的学习态度、明确培养的目标任务,更加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那么,同学们,让我们从学习和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培养我们的好习惯,并且持之以恒。让好习惯成就我们的好未来!
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生命就多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
养成训练 篇6
关键词:中小学;养成教育;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是以学生的行为训练为突破口的,其主要模式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行为指导,并进行相应的训练,例如语言运用、理性思维能力等。养成教育的范围十分广泛,除了与学习成绩相关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外,还要培养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卫生习惯等,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面对新生活,以下我们对如何进行有效的中小学养成教育进行探究。
一、中小学养成教育的有效性探究
1.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首先,树立一个正确的认识,养成教育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配合,一个校园树立一个良好的校风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人人都是养成教育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其次,每节课堂都是养成教育实施的基地,每位代课老师都要重视起来,并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渗透于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在课堂教学时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
最后,养成教育应以行为训练为突破口,因此,多开展一些实践性强的活动,将团队合作与独立探究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还要形成强烈的团队意识。
2.有规矩、有组织地进行养成教育
中小学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的不同,教师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不同,但都体现出明显的素质教育性质。在学生养成行为习惯之前,学校要定期举行养成教育宣传活动,向学生宣传养成教育的实质,以及学校规定的行为要求,表达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让学生能够向着正确的方向坚持养成教育。
3.教师与学生家长合作,创设良好的养成教育环境
学校是开展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是在学校完成的,但是家庭教育是学生接触世界万物的第一摇篮,因此,在进行养成教育时要坚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学校和家长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去学校询问等形式,巩固他们之间的联系,让学校更加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性,家长更加清楚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状况,并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家庭教育是学生一切教育的起点,学生在任何领域的表现都可以从他的家庭教育中找到起因,若能将家庭教育与学生的学校教育相结合,必然能使养成教育事半功倍。
4.树立榜样,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对于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每一个他接触到的人都可能对其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一个好的榜样能够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具体化的发展目标,让学生对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小学到初中养成教育的合理衔接
1.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
小学与初中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存在较大差异,初中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稍大一些,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因此,教师应当对初入中学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多以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与同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交流,交流今后将要面对的学习知识技巧、生活小技巧,让学生生活独立,并由浅入深地接触新知识。
2.做好学生的心理过度准备工作
初中是学生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小学生可能有明显的权威意识,如果通过好的引导,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听老师的话、听家长的话,此时需要教师和家长告诉他们到底该怎么办。初中时期,学生的个性逐渐形成,对于对错有清晰的判断,但是这一时期的学生生活经验不足、承担责任的能力较弱,而且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烈,如果教师和家长继续告诉他们该如何处理一件事情,他们可能不会完全听进去,即使照着做了,也会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因此,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并给予耐心的引导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三、结语
养成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将知识和良好的行为作为一种习惯,经过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究得出,养成教育最主要的突破点就是行为训练,而在行为训练中加入多种教育方式的先进理念,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自己的知、情、意、行,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习惯,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下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参考文献:
[1]裘华燕.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04(12).
[2]阿兰·科比,陈后亮.数字现代主义导论[J].国外理论动态,2011(9).
[3]罗伯特·塞缪斯,王祖友.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自动化、自主性与自动现代性[J].国外理论动态,2011(9).
养成训练 篇7
关键词:行为规范训练,养成教育,小学生,实效性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 尤其是小学中低段学生, 养成教育尤为重要。曾经有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回答记者的问题:“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从科学家出人意料却又耐人寻味的回答中, 我们不难看出人良好的习惯有多么重要。俗话说, 多高的墙多深的基。否则, 根基不牢, 地动山摇。因此, 培养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尤为重要, 更是中华民族优良素质的提高的一项奠基工程。好习惯终身受益, 坏习惯终身受害。那如何才能形成良好的养成教育呢?
一、规范养成教育注重校规班规
“论先后, 知为先, 论轻重, 行为重- (朱熹) ”所以说知与行是统一的。我们也应从小学生的认知特性为基点来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把新学期第一周做为养成教育常规宣传周, 把第一周第一节课做为养成教育理论或实践课, 教师对学生讲解校规, 树立新学期的新目标、新要求和新希望。同时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制定班规。我们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做、该怎样做, 让学生懂分辨是非。抓日常管理,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好习惯养成的训练。
针对学生跑、跳、打闹现象严重这一现象, 我们先后开展了“我学小猫轻轻走”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学小猫走路这一形象的走法, 使学生并未感到有什么约束, 反而乐于参与, 从而达到教育学生在走廊内慢步轻声, 靠右侧通行。另外, 开展了“‘课间站排我最快”的比赛活动。为了让活动更有实效性, 我们坚持做到一天一总结, 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 极大的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 有效改善了室内跑跳, 室外打闹的又吵又乱的局面, 校园秩序井然, 学生自律的好习惯明显增强。
二、保障养成教育构建德育网络
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应做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价值取向, 努力探索能有效的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规律。我们学校本身也要全方位、多渠道的寻求有效的教育途径。现在的小学生受到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 而且都分别来自不同层次的家庭。尤其是文化层次中等市民, 有限或自身行为习惯不好, 或他们周围环境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学生养成教育的发展。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因此家教是影响儿童的养成教育的至关因素。一般来说家教严而好的学生受到的教育就比较良好。他们在学校里接受养成教育的能力就强, 适应性强, 反之养成教育就比较困难了。一些经商和务工人员的家长工作忙, 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不足。甚至还出现空闲时, 宴请宾客, 打扑克玩麻将之类的, 而无心去照顾孩子。他们的这些行为举止、生活习惯与处世方式都潜行黙化的影响着他们孩子的养成教育健康成长。现代的孩子大都天资聪明, 但学习成绩却不尽人意, 我们很多教师教育起来也深感吃力, 不良的行为习惯也会我们一些老师无形中产生厌恶心理, 甚至放宽教育尺度, 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一些适应能力弱的小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我们学校对这些学生的养成教育应结合家长学校来开展, 形成双管齐下, 这样效果会更佳的。每学期都应给家长学校上两.三次课, 教师与家长一起研讨教育孩子的的更好方法。也可以制作家校联系卡, 及时做好家校的沟通工作。
三、引领养成教育教师以身作则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是我们人民教师永恒的主题。我们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隐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教师要特别注意自身形象, 衣着住行、言谈举止都应为人师表。在孩子的眼里, 教师是崇高而神圣的。我们老师还应多体贴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尤其是那些习惯不怎么好的的学生, 尽量能找源头, 努力改正。有些学生卫生习惯不好, 纸屑果皮随地乱扔、随地吐痰, 教室里也随处有垃圾, 而且视而不见。偶有垃圾筒扔垃圾的学生也是很少见。我们教师批评与惩罚只能维持一、两天, 久了也补见效。原因是那些学生意识上没有改变, 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这种情况, 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展开班会或队会进行讨论, 让那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产生变化。然而还有一些学生道理他全懂, 行动上控制不住自己。那么我们老师就应从自身行为举止出发, 一点一滴做起, 让每件细们教师走进校园, 看到垃圾就应随手拣起, 扔进垃圾筒里。学生他们时刻都会注意的老师的举止的, 让他们倍感环境的重要, 增强爱护意识。甚至老师的一个眼神, 都会让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及时给予纠正。
四、践行评价活动落实养成教育
有效评价能有利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应对小学生养成教育开展有效评价, 这对于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必要而有效的。有效评价同时能促使我们的学生懂得荣誉感, 也能锻炼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与意志力, 能提高他们的自觉性意识, 真正意义上实践知与行结合。我们在对养成教育的有效评价中要懂得树立先锋抓典型, 以鼓励为主, 通常应尽量用体态语言与口头语言对学生良好行为进行暗示与鼓励表扬。树立榜样形象, 它的效果是显著的。我们每一周都可以开展“雏鹰争章”的评比活动, 可以用流动红旗的形式评比, 可以设卫生、纪律、安全等多种评比形式。同时我们也可以开展“优秀少先队员”的等等评比活动, 树立先锋抓典型;也可以开展“争当志愿者”、“争当安全小卫士”“争当护旗手”、等活动, 让有效评比活动之花的校园里处处盛开, 这样有效评比机制能大大的促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的形成, 能对学生养成教育产生长效的激励作用。
古语道:“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天然。”我们的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小学时代是小学生心理和生理急剧变化的阶段, 同时也是增长知识最快的时期, 是他们接受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良好道德品质教育的最极佳时期。因此我们要因小学生的成长特点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让他们身上尽早的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伴随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的良好班风也会随之形成, 这是我们建设良好班级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张伟松:《福建教育》, 2004第09A期。
养成训练 篇8
行为矫正属于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和矫正的心理学领域。行为矫正的程序和方法被专业人员及其辅导人员用来帮助人们改变其显著的社会行为, 以达到改进其生活中某些方面的目标。
行为矫正技术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 研究领域集中于人的行为。行为矫正的方法被设计用来改变个体的行为, 而非该个体的特点或显著特征。因此, 行为矫正不再强调分类;第二, 程序和方法以行为学原理为基础。行为矫正是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第三, 行为矫正强调当前环境事件的重要。行为受自然规律支配, 即环境事件所影响。那么, 行为矫正的内容包括对与行为有关的环境事件进行评估和改变;第四, 行为矫正对行为矫正程序进行精确的描述。为了使行为矫正程序在每次实施时都能产生效果, 这些环境事件的具体改变必须每次出现;第五, 行为矫正通常由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实施。行为矫正程序是由受过行为矫正学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及其辅助人员发展起来的, 但是其程序经常要由教师、家长、工作主管或者其他人实施, 帮助人们改变他们的行为。实施行为矫正程序的人应该首先接受充分训练, 以保证能够正确地使用其方法;第六, 行为矫正强调对行为改变的测量。行为矫正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在进行行为干涉前后对目标行为的测量, 以便记录下行为矫正程序的实施所造成的行为改变;第七, 行为矫正不再将过去的事件作为引发行为的原因加以重视, 行为矫正的重点放在作为引发行为原因的当前环境事件上。然而, 过去经验也可能提供一些和行为有作用关系的环境事件的有用信息, 了解这些过去的经验可能有助于分析当前的某些行为和选择合适的行为矫正程序;第八, 行为矫正拒绝对行为的潜在动因进行假设。心理学的某些领域可能对假设行为的潜在动因感兴趣 (比如弗洛伊德) , 但是行为矫正拒绝使用这种对行为的假设解释。斯金纳称这种解释为“解释性的虚构”, 因为这种解释的真伪永远也不能被证实。
一、基本原理
1.行为强化
行为强化的定义:行为是被紧随其出现的直接结果加强的过程。当一个行为被加强时, 它就更可能在将来再次出现。强化的定义包含了三个要素: (1) 有一个具体行为的发生; (2) 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 (3) 这导致了这个行为在将来被加强了 (这个人更有可能将来再次从事这个行为) 。
强化可分为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 它们都是行为加强的过程, 即它们都会增加这个行为在将来出现的可能性。在日常生活中, 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机制进而形成某种行为是常见的。
在每次行为发生时都提供强化物, 叫做连续行为强化, 它用于行为获得, 即学习一种新的行为。当强化物被间歇地提供, 就叫做间歇行为强化, 用于已经学会 (获得) 的行为的维持。一般来说, 经过间歇强化的行为比连续强化的行为消退得慢。
2.行为消失
行为强化应用于行为的获得和行为的维持, 行为消失则是行为的弱化过程, 行为强化的反面是行为消失。所谓行为消失, 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 行为者出现了原先得到强化的行为, 但却没有受到强化, 那么, 这种行为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出现的频率就会下降。
消退可以用来消除一些不良行为。在日常生活中, 用消退的方法消除不良行为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 有人喊绰号, 你只要不予理睬, 别人自然而然就会不再喊你的绰号了;小孩每晚上床睡觉, 妈妈哄着时才能睡着, 如果想要孩子独立睡觉, 那母亲以后就不要再去哄孩子了。这都是行为消失的例子。
影响行为消失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1) 行为消失之前的行为强化程序。当行为连续被强化时, 一旦强化手段终止, 行为会迅速减少;当行为被间歇强化, 当强化停止时, 行为只是逐渐地减少。也就是说, 行为消失施行以前的行为强化程序与行为矫正项目中的行为消失方法使用的成功与否有很大关系; (2) 行为消失后发生的行为强化。如果行为强化在行为消失过程中发生, 那么行为消失所需时间会增加。因为这时对行为的强化就会成为间歇行为强化, 使行为对行为消失产生更大的阻抗。如果行为在自发恢复中得到强化, 也会使行为消失产生很大困难。
3. 惩罚
惩罚的定义包括三个条件: (1) 一个具体行为发生了; (2) 这个行为之后立刻跟随着一个结果; (3) 将来这个行为不太可能再次发生 (行为被弱化了) 。
使用惩罚尤其是在使用包括痛苦刺激或其他负性刺激的正性惩罚时, 要考虑到:惩罚可能产生侵犯行为或者其他情绪的副作用;惩罚的使用可能导致受惩罚个体的逃避或回避作用;惩罚的使用可能对使用惩罚方法的人产生负性强化作用, 从而可能导致惩罚的错误使用或者过度使用;使用惩罚方法时, 行为受到惩罚的观察者或者个体可能会模仿惩罚的方法, 并且他们自己更有可能在将来使用这些惩罚方法;惩罚是与很多道德问题和可接受性问题相关联的, 一定要合理使用。
二、常用方法和技术
1.差别强化
差别强化就是运用强化和消失 (惩罚) 原理来增加或提高期望行为的出现率, 减少或降低不期望行为发生率的行为程序。即每次期望行为出现时都得到强化, 这就使期望行为再出现的可能性增加, 同时, 干扰期望行为的不期望行为不受到强化, 结果是不期望行为再出现的可能性减少。当我们希望问题行为减少, 与此同时, 还想建立期望行为时, 可采用差别强化的方法, 如应用在生活习惯、上课习惯、情绪发泄、人际交往等方面问题行为的改变。
2.塑造
塑造是用来培养一个人目前尚未做出的目标行为的手段, 它可以定义为使个体不断接近目标行为而最终做出这种目标行为的差别强化过程。当我们要学习复杂行为时, 可以使用简单行为的增强方式, 来塑造复杂的行为, 即将复杂行为分成一个个简单的小行为, 个别予以辅导增强, 在每个动作依次学会后, 再把它们串联起来, 整个复杂行为就会习得。塑造这一技术可以运用在技能训练、培养良好习惯, 如读书、学习技能的训练, 特别是在语言学习的方面能起到十分显著的效果。
3.行为契约
行为契约必须由达成协议的双方来签写, 其中一方或者双方同意采取一定程度的目标行为。此外, 契约还规定了该行为出现 (或者没有出现) 将执行的相关强化结果。行为契约目前已被大量用于改善儿童、青少年及大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和问题行为, 运用行为契约可以创造一个暗示的、有助于后进生转化的教育环境。
行为契约的组成包括五个方面: (1) 明确目标行为; (2) 规定如何测量目标行为; (3) 确定该行为必须执行的时间; (4) 确定强化和惩罚的发生。强化或惩罚的发生要清楚地写在契约中。来访者认可一定程度的目标行为, 并进一步同意与目标行为相关联的强化或惩罚; (5) 确定由谁来实施这项强化。契约要清楚地规定由谁来对目标行为实施强化。
4.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是在安逸而充分放松的心境下, 安排患者逐渐接近所恐惧的事物, 或者是逐渐地提高患者所恐惧的有关刺激的强度, 让患者对感到恐惧的事物敏感性逐渐减轻, 甚至完全消失。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惧症和神经焦虑症的有效技术, 对于受助者来说, 想象恐惧时间比真正接触它更容易。
下面对系统脱敏的实施步骤做简要的说明:第一步, 放松练习。教来访者学会肌肉的深度放松;第二步, 建立焦虑 (恐惧) 等级表。这一步要做的工作是, 将引起儿童恐惧或焦虑的相关刺激或情境, 按照病人的主观恐惧程度或焦虑程度排列成一个序列; 第三步, 实施系统脱敏。对同一个情境经过两次的想象, 来访者仍不感到焦虑, 就可以让来访者想象等级中的下一个情境;如果来访者仍表示有焦虑, 那么治疗者应立即让来访者停止想象, 等待来访者再度完全放松时, 再叫来访者想象前一个情境。这时, 如果没有焦虑产生, 再重新进入下一个情境。
5.行为技能训练法
四种行为技能训练方法:示范、指导、演习和反馈, 在辅导过程中往往结合使用, 帮助个体学习并熟悉有用的行为技能。其中, 示范指的是辅导者首先向学习者示范正确的行为, 学习者观察示范行为然后进行模仿。要进行有效的模仿, 学习者必须有模仿的能力。示范可以是具体的, 也可以是象征性的。进行具体的示范时, 另一个人在适当的情境中表现出正确的行为。进行象征性示范时, 正确行为通过录像带、 录音、卡通片或电影的形式表现出来。指导者向学习者恰当地描述某种行为。要达到最好的效果, 指导应是特异性的, 即应当对你希望学习者表现出的行为进行准确描述, 指导时还应对产生行为情境给予特异描述。演习指在接受指导或观察行为示范后对这种行为进行实践。演习是行为技能训练的一个重要部分, 只有看到学习者表现出正确的行为, 老师才能确定学习者已经学会这种行为, 它提供了一个对行为进行强化、对行为表现进行评估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学习者进行行为演习后, 辅导者应当立即给予反馈。在行为技能训练中, 反馈特指对正确的行为表现进行表扬, 对不正确的表现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大量研究表明, 行为技能训练方法是教授各种行为技能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方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对儿童社会技能的习得训练以及具有社会技能缺陷的个体。
总之, 行为矫正技术起步晚, 但是发展很快, 目前运用很广, 尤其是对于儿童青少年以及有智力障碍的个体, 行为疗法所起的作用可能是其他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因为这些群体的思维和情感在行为的出现上所起的作用较小, 而他们的行为问题可能是由于外部环境引起的, 并受到外部环境的强化。当然, 如果我们能采用认知、行为兼并的方法, 那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武典, 林朝夫.偏差行为辅导与案例分析[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
[3][英]德.朗特里.西方教育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4]李梅.转变问题学生的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2 (6) :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