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养成(共12篇)
职业养成 篇1
摘要:21世纪的中国, 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社会竞争是趋激烈。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 职业学校的青年学生们应该如何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工作, 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和严肃思考的现实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配置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人才的就业渠道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素质高, 能力强的创新型和实用型劳动者方面, 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但要认真学习文化知识, 熟练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 而且还要适时地接受职业道德和就来、创业指导, 特别是要做好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 对提高青年学生素质,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道德行为养成,教育
1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及其作用
1.1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涵义
职业道德行为是指做从业者在一定的职业道德知识、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所采取的自觉活动, 对这种活动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和培养, 称之这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这是道德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 是把道德原则和规范贯彻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 达到言行一致, 知行统一。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 所说的“养”, 本意是培养性情或陶冶情操。“养成”连用, 是指人们自觉学习、磨练、培养和陶冶性情, 达到良好品质和理想人格的功夫。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以道德立国的国家, 讲究道德修养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职业道德养成的意义更加突出。所谓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从业者按照特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剖析;二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通过自我修养形成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
1.2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作用
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可以使从来者做好本职工作, 形成平等友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风尚的需要, 促进行业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我们处在讲人权、讲人性、以人为本的春天,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就显得更为重要。人生的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职业生涯中度过的。一个人在职业上是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是他人生成功的重要保证, 而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则决定着他能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2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一个实际的行动胜过一打空洞的纲领”。[2]要使职业道德规范为从业人员所认识和实践, 并在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中表现出来, 成为个人职业道德行为中稳定的特点和倾向, 必须通过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锻炼来实现。养成的最终目的, 就是要把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贯彻落实到职业活动之中, 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做到言行一致, 知行统一, 进而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并达到崇高的职业道德境界。那么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该如何养成呢?
2.1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3]职业道德行为的最大特点是自觉性和习惯性, 而培养人的良好习惯的载体是日常生活。因此要紧紧抓住这个载体, 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 久而久之, 习惯就会成为一种自然, 即自觉的行为。
一是从小事做起, 严格遵守行为规范;二是从自我做起, 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2.2 在专业学习中训练
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离不开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 一个从业者只有具备了深厚的专业知识, 精湛的职业技能, 他所拥有的职业道德知识、情感、意志和信念, 才能有用武之地, 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应有的贡献。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 离不开知识和学习和技能的提高。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学习亲自体会专业和行业具体而又丰富的职业道德内涵。
首先, 增强职业意识, 遵守职业规范, 其次, 重视技能训练, 提高职业素养。
2.3 在社会实践中体验
“人的正确思想, 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4]丰富的社会实践是指导人们成才的基础, 是实现知行统一的主要场所。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根本途径。
一是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情感;二是学做结合, 知行统一。
2.4 在自我修养中提高
自我修养是指个人在日常的学习, 生活和各种实践中, 按照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在职业道德品质中有目的地“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
2.4.1 体验生活, 经常进行内省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 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5]
内省即内心的检讨和自我评价, 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职业道德标准的要求。人们在职业活动中, 经常会发生一定的道德要求同个人主观需要、动机和兴趣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主要靠从业人员自身的思想斗争, 即“内省”来解决。只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依据道德要求和规范不断评价自我言行, 进行自我反省, 才能在职业活动中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
“内省”一要严于解剖自己, 善于认识自己, 客观地看待自己, 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二要敢于自我批评, 自我检讨;三要有决心改进自己的缺点, 扬长避短,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
2.4.2 学习榜样, 努力做到“慎独”
周恩来总理生前有段名言:“要把思想改造看成像空气一样, 非有不可。不然, 你的思想就会生锈, 就会受到腐蚀”。[6]他是这样说的, 终生也是这样做的。青年学生应以周恩来总理为榜样, 从他的身上看到我们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提倡“慎独”是重在自律, 即在道德上自我约束。真正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2.5 在职业活动中强化
职业活动是检验一个人职业道德品质高低的试金石, 是职业道德养成的关键途径。
2.5.1 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的信念
“内化”是指把学到的道德知识规范变成个人内心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 职业道德理想和职业道德原则, 对自己履行的职业责任和义务的真诚信奉。它是职业道德知识、情感和意志的结晶, 也是人们职业行为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只有这样的职业道德行为, 才有坚定性和永久性。
2.5.2 将职业道德信念外化为行为
“外化”是把内心形成的职业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变成个人自觉的职业道德行为, 指导自己的职业实践活动。这是职业道德素质的具体体现。职业学校学生要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做一个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有职业道德的人。
总之,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在学习生活中, 要注重行为规范训练,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要坚持参加各种实践, 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2004, 1, 12.[1]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2004, 1, 12.
[2]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2]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3]三国志·蜀志·先主传.[3]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4]毛泽东著作选读 (乙种本)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5.[4]毛泽东著作选读 (乙种本)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5.
[5]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12.[5]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12.
[6]周恩来选集.上卷,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委员会编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1.[6]周恩来选集.上卷,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委员会编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1.
职业养成 篇2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职业道德行为的最大特点是自觉性和习惯性,而培养人的良好习惯的载体是日常生活。因此,要紧紧抓住这个载体,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久而久之,习惯就会成为一种自然,即自觉的行为。
“培养”意为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职业道德行为应做到:
1.从小事做起,严格遵守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是指在行为方面的约定促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准则,它告诉人们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凡小事做起,严格遵守行为规范。例如学生证、干部证、文明监督岗的佩戴,遵守校纪、班纪、宿舍纪律等,在点点滴滴方面按照职高生的各种规范来要求自己。
2.从自我做起,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每一个人终身受益的资本,不好的习惯则是人的一生羁绊。每一位同学要从自我做起,从行为规范要求入手,从行为习惯训练抓起,持之以恒,就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在专业学习中训练
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是形成职业信念和职业道德行为的前提和基础。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离不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
“训练”意为有计划、有步骤地使之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在专业学习中训练职业道德行为的要求是:
1.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求职择业和职业劳动的各种认识的总和,它是职业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职业规范是指某一职业或岗位的准则。包括操作规程和道德规范。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在专业学习和实习中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这是未来干好职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前提。
2.重视技能训练,提高职业素养
作为职校的老师,对每位同学都要重视技能训练,向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学习,刻苦钻研,培养过硬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三)在社会实践中体验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丰富的社会实践是指导人们发展、成才的基础,是实现知行统一的主要场所,
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根本途径。
“体验”意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在社会实践中体验职业道德行为的方法有:
1.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情感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在社会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体验,进而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我、熟悉职业、体验职业、陶冶职业情感,培养对职业的正义感,热爱感、义务感、主人感、荣誉感和幸福感等情感。
2.学做结合,知行统一
在社会实践中,把学和做结合起来,把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职业道德规范运用到实践中,落实到职业道德行为中,以正确的道德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四)在自我修养中提高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自我修养指个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各种实践中,按照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道德品质中有目的地“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自我修养应
注意:
1.体验生活,经常进行“内省”
“内省”一要严于解剖自己,善于认识自己,客观地看待自己,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二要敢于自我批评、自我检讨;三要有决心改进自己的缺点,扬长避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
2.学习榜样,努力做到“慎独”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是指独自一个人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不做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不道德的事情。作为中职生要激励和鞭策自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做到“慎独”,努力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五)在职业活动中强化
职业活动是检验一个人职业道德品质高低的试金石。在职业活动中强化职业道德行为要做到:
1.将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
“内化”是指把学到的道德知识规范变成个人内心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职业道德理想与职业道德原则、对自己履行的职业责任和义务的真诚信奉。它是职业道德知识、情感和意志的结晶,也是人们职业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的精神支柱。只有这样的职业道德行为,才有坚定性和永久性。
2.将职业道德信念外化为行为
“不要总是在梦想高尚的事情,而要去做高尚的事情”。“外化”是把内心形成的职业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变成个人自觉的职业道德行为,指导自己的职业活动实践。中职生要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有职业道德的人。
浅谈技校学生职业素养养成 篇3
关键词:技校生 职业素养 原因 坚持
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空前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技能型人才。但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从就业现状看学生的职业素养
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技校学生全国平均就业率达到96.68%,有些学校的毕业生甚至供不应求。然而相关资料也显示,部分企业也存在不愿用技校生的现象,原因如下。
1.职业意识淡薄
调查表明,目前大量技校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知之甚少,对企业用人标准了解较少,不会主动融入企业,对企业文化的不认同,忠诚度低,体现出了技校生职业意识相当淡薄。
2.综合素养不高
由于平时家人和老师把学生照顾较好,以至于学生把求职当做学校、老师、家长的事。因此,即使有些学生在工作能力方面经过专业训练,但是他们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等能力欠缺,对岗位的热爱不够,往往难以保持工作积极性。
3.职业心理素质较差
很多技校学生既自恋又自卑。“自恋”,看不上当地小企业,一些学生到实习单位后往往只讲究工资待遇。“自卑”,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正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挫折,或者适应不了单位严格的工作制度,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不被企业认可。种种现象反映出技校生不成熟的心理素质。
如何培养技校生的职业素养呢?笔者学校坚持学生自我管理,以求让职业素养深入人心,而老师在职业素养养成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应该把技校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渐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 坚持技校生的习惯养成教育
1.课上教师传授
笔者学校要求班主任引导学生学习《青岛市技师学院学生行为规范》,每月开展班级行为规范评分活动;每月评选“星级宿舍”和“星级教室”,设置流动红旗,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与作息习惯;每个班级每周特批班会课,让班主任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各类问题。
2.课下学生引导
充分利用学生会这个优秀团队,深入学生中引导学生的文明礼仪。发挥学生干部的能力,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更加自信自强,以良好的素养获得社会的肯定和激励。
三、坚持技校生的责任意识教育
技校生责任意识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的过分保护、学校的教育不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等。针对技校生此种现象,笔者学校做了多方面的工作,以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1.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们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学生的集体意识加强了。尤其是与合作企业联合举办的活动,如学校和青岛华骏集团合作的“华骏杯营销策划大赛”,学生在自主进行商品销售的同时,体会商战和父母挣钱的不易,效果非常好。
2.完善学生奖励制度
紧贴学校“双核培养模式”,即核心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技能,除了奖学金之外,还设立了“文明学生奖”和“优秀班干部奖”等。各种活动后,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及时奖励,以海报或者校园广播的形式在学校大力宣传。学生所处的年龄正是自尊心最强的阶段,树立学生中的榜样,也是对学生的激励。
四、坚持灌输职业精神
技校生毕业即就业,但是学生有时无法立刻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所以笔者学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学校现已基本实现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化为企业工作模块,并按照企业标准评价其完成情况。
二是学校经常邀请企业从业人员到学校为学生开讲座,讲述在企业工作中需要具备的素养,让学生在思想上尽早与企业接轨。
三是学校安排学生进企业实习见习,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提前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又可以让他们有机会到企业中体验工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发现自身的不足。
坚持,是对学生的负责!坚持,也是老师对自己负责!教师要做的,就是一直坚持培养学生,让他们做好角色转换的准备,从各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提升自信心,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青,王强.综合职业素养:让职校生化茧成蝶[N].中国教育报,2015-2-14.
对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思考 篇4
一、企业文化教育与学校专业教育的契合点
企业文化事关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 但凡有所成就的企业, 都在创业、发展、传承、变革中形成了自身的文化。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总结的“忠诚你的事业”、“与同仁建立合伙关系”、“逆流而上, 放弃传统观念”等十大法则被视为Wal-Mart企业文化的精髓;微软所推崇的“正直诚实”、“对客户、合作伙伴和新技术充满激情”、“直率地与人相处、尊重他人并且助人为乐”等企业文化助其长盛不衰;谷歌在其核心精神“以人为本, 崇尚自由, 鼓励创新”推动下不断创造奇迹, 始终引领互联网时代思想的最前沿;娃哈哈在艰苦的创业历程中形成了“凝聚小家, 发展大家, 报效国家”的经营哲学、“拉得出, 打得响, 过得硬”的工作作风和“道相同, 心相通, 力相聚, 情相融”的团队意识, 缔造了中国最大的饮料生产企业;潍坊五洲浩特电气有限公司“追求卓越, 服务真诚”的宗旨, “以人为本, 永续经营”的理念, “力争向上, 至善至美”的精神, 助其成功入围国家和山东电网合格供应商名录, “浩特”牌电能表被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为山东名牌产品, 主营产品已覆盖全国各地重点工程、重点行业、重要商业及住宅小区……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做大做强, 掌握了经济发展的话语权, 助推社会不断进步。
在现代高职教育体系中, 越来越注重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将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 培养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职业心态与坚定的职业信仰修于内, 扎实的职业技能、出众的专业本领、强烈的文化认同修于外, 内外兼修, 融合渗透, 能够有效实现企业文化教育与学校专业培养良好对接。作为企业方应注重品牌建设, 在内涵深刻、文化先进、市场主流方面做足文章。在企校合作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企业家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永不止步的创新理念、敢为人先的冒险魄力和寻求优势的超前思维;注重培养团队精神, 使学生尽快熟悉企业文化, 认清角色职责, 融入团队接受挑战;启发学生对社会政治、经济建设和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 积极投身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 由文化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和建设者。
二、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融入企业文化教育, 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一) 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充分展现企业文化。
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包括学习方法、团队合作、组织管理、交流沟通、问题解决、创新创业等, 要联合合作院校适时进行企业文化、知识与能力整合, 丰富企业文化教育内涵, 凸现职业教育特色。课程应尽可能渗透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面貌、生产设备、产品介绍等) 、企业制度文化 (企业组织机构、纪律条例、经营管理制度等) 和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职业道德等) 等教育内容, 使企业文化成为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拼图。可以通过板报、宣传橱窗及学校网络等各种媒质宣传企业文化, 把企业文化自然融入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
(二)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不断融入企业文化。
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除了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 十分看重由内而外迸发的职业素质。调查发现, 影响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因素中, 基础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不适应仅占很少部分, 而事业心、爱岗敬业和吃苦耐劳精神、协调沟通能力等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而这些也正是很多学生所欠缺的。作为企业方, 我们建议企业文化不断融入专业教学, 迁移到学习专业理论和练就专业技能中, 理顺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间关系, 促进职业能力养成。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 要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养成需要及时吸纳更新企业一线新的工艺、技术、标准和设备, 将管理理念、价值取向等企业文化纳入专业教学体系, 将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以企业真实项目和产品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传道授业和操作技能培养, 还要引入行业规范和企业营运模式, 帮助学生熟悉、理解和认同真实岗位规程和企业文化。
(三) 在实训能力拓展中真正体验企业文化。
实训课程的设置依托合作企业, 创设学习过程嵌入工作过程职业情境, 建立综合企业文化和专业特色的实践拓展氛围, 实现课堂与工场的紧密衔接。教学开展严格参照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实施企业标准化管理考核, 融入真实职业环境和岗位角色进行真实操作训练。企业认领教室是一条便捷实用的好路子, 联系认领合作院校教室, 自主进行室内企业文化展示等在内的装修布置, 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置身浓浓的企业文化氛围, 也起到了企业宣传的目的。还可探索合办“校中厂”的模式, 将部分业务交付学校作为校内实训内容, 让学生进行真实业务训练, 提前接触企业工作内容, 体验优秀企业文化, 提升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性, 也为企业创造利润。
三、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 将校企文化活动更好地结合起来
作为融入职业能力的最佳平台, 校园文化活动的职业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大势所在和最大特色。与合作院校联合举办各类社团活动, 安排企业骨干赴学校开展讲座、竞赛, 为校园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提供赞助或冠名, 搭建互动平台, 渗透企业元素, 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熏陶。企校共同开展创新、创业、创富教育, 组织优秀毕业生返校交流, 分享学习、成长、就业、创业经历, 为在校生答疑解惑, 推进企校间包括文化融合在内的全面合作。
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为企业文化教育蓄力护航
作为企业文化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开路先锋, 广大教师需要紧跟时代发展, 以继承发展的观念将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与世界先进的管理思想相结合, 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将传统的经营模式与先进的经营理念相结合, 以敢为人先的胆魄将传统经营领域与新兴市场有机对接, 学习借鉴, 开拓创新。
企业应为教师素养提升创造条件, 使其吸收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优秀的企业文化, 了解现代设备、工艺流程和生产技术。积极接纳专业教师来企业挂职锻炼, 帮助教师了解工艺流转、组织协调和经营管理等情况, 提高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建议合作院校通过交流机制实现企业资源在全体教师间共享, 更好地将企业文化和生产实际带到课堂, 按企业所需培养出职业能力完备的合格人才, 同时可以结合入企经历与当地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合作进行SYB (创办你的企业) 大学生创业培训, 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五、结语
通过加强企业文化教育, 创设真实企业职场氛围, 将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对于强化学生的企业文化认同, 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 为服务区域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企业文化教育非一日之功, 需要更多企业的积极参与, 更需要各高校的不懈坚持。
摘要:在企校合作与冲突共存的背景下, 探索企业文化教育与学校专业教育的契合点, 阐述在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及实训能力拓展等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融入企业文化教育, 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 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 指出企业文化教育是校企合作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企业文化教育,职业能力,契合点
参考文献
[1]成海泉.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的探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08.6.5.
[2]公双雷.基于“校中厂”平台探索高职校企文化的渗透与融合[J].成人教育, 2014.3.
[3]杨丽敏, 王鹏.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 2011.3.
论法官职业思维方式的养成 篇5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把依法治国作为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基本国策。而法官作为以国家名义行使审判权的居中裁判者,在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官自身法治思想的树立、司法观念的更新,更应当成为法官职业化建设的构成部分,其中法官的职业法律思维的培养必须引起法律界乃至全社会的重视。正如英国上诉法院的首席大法官爱得华。科克曾经讲到的,“法官具有的是技术理性,而普通人具有的是自然理性。”这充分说明了法官的思维与普通大众的生活逻辑并非雷同,是根据职业的专门逻辑进行的,并且这种独特的思维必须经过长期的职业训练才能养成。本文拟从职业思维概念分析人手,分析、论证以法院司法改革为背景的现代中国法官的职业法律思维的属性定位、以及存在的障碍等问题,以提出己见,并求教于同行。
一、法官职业思维方式的概念分析
所谓思维,一般意义上应该指依照逻辑推理来观察、认识、判断的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并以语言、文字的等形式加以表现。法官职业法律思维当然是能够体现法官职业特点,实现司法公正的职业思维。具体来说,就是指在行使国家司法权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公正、公平的处理案件,法官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法官是经过专业训练、具有法律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人,其与其他行业人员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内在的思维观念,而不是法律知识。对于法官而言,思维方式甚至比法律知识更为重要。因为法律知识可以随时学习,法律条文可以随时查找;但是思维方式却是要靠长期的专门训练才能养成的。通过与大众思维方式的`比较,法官职业思维的特殊之处可以表现得更为明显。
第一,法律职业术语是法官必备的思维要素。
法官运用职业术语进行观察、思考和判断;这不是大众必备的思维要素。法律是一种专门的技术知识,法律术语是这门专门知识中的最基本的要素。相当广泛的社会问题,不论它们来自民间还是官方、不论具体还是抽象,一概可以运用法言法语转化为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托克维尔说美国几乎所有的政治问题都迟早要变成法律问题。①现代法治社会之所以能够从法律的层面上来判断和解决广泛的社会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法律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而法律活动的专业化又取决于一种专门的技术知识的形成。因此,有学者认为法律与法律活动较少会受到社会生活的波动而激烈变化,就是因为受法律团体内的话语实践的制约;即使有变化,法律现有的知识传统和实践传承也会使法律和法律活动保持相当大的连续性。②法官应当学会用法律术语进行思考和表达,这既是他们以法官职业为荣的一种体现,也是法官职业化的必然要求。
第二,被动性、保守性是法官思维的基本因素。
这一点与法官态度与活动的被动性、中立性有关。法官的权威来源于理性的思维、超然的态度和独立的地位,他们从事法律活动具有被动性,主要表现为法官以“不告不理”为原则,非因诉方、控方请求不作主动干预。这与政治家积极追求政治目标的实现,积极主动地干预人们的社会活动的方式不同。即使是法院有时也根据公共利益去寻找案件的处理办法,但法官的方法是客观的、遵守法律观念的。法官对待法律的态度也是这样,只承认既定的规则。为了说明法官的保守性,许多思想家甚至把法官看作是法律借以说话的嘴巴。③法官的保守性格恰恰与法律内在的品质-稳定性有着天然的联系。法官的这种保守有时表现为遵循业已形成的传统价值,如判例。这对于一个健全的社会,是一种必要的调节器和安全阀。因为任何社会的进步都是在激进与保守这两种势力的平衡中而得以发展的。
浅析技校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篇6
关键词:职业;素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教育体制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深化改革和发展,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异军突起,国有企业实行优化组合、减员增效的改制措施的实施,各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要求是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据不少资料证明,现在中外职场资深人士普遍认为,“技术、经验和能力是可以通过生产实践迅速获得的,而与用人单位核心文化相符合的良好职业习惯却不是一时一刻可以修养成性的”。所以当今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除专业技能、技术有明确要求外,良好的个人品质已为更多的用人单位所重视。也就是说,除专业素质以外,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成为用人单位择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就业难”是这两年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所在。而从各级各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看,我们不难发现,技校生处于这个群体中的“底线”水平。特别是在就业中有一部分技校生因个人的修养、形象、言语表达、心态状况以及职业道德等综合职业素质欠缺,而被一些企业拒之门外。还有少部分同学虽被用人单位聘用,但在试用过程因工作态度不端正、组织纪律性不强而被辞退。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如何做才能使学生成为受企业青睐的求职者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发挥技校生自身优势与长处的同时,有计划地去提高、培养他们的职业素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凭着较强的动手能力、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质在竟争的人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技校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它具有专业性、稳定性、整体性、发展性等特点。从技校生层面说,主要包括:职业个性、职业形象、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技术七个方面,前四个方面构成职业伦理,即通常说的“德”;后三个方面构成职业技能,即通常说的“才”。“德”是灵魂、保证;“才”是军机处、本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二、培养技校生职业素质的措施
(一)职业道德的培养
职业道德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所作的道德准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应当对受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职业道德是激励各行各业人们提高职业认识、培养职业感情、锻炼职业意志、树立职业理想、做好本职工作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对技校学生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面对生源构成复杂多样的技校生,整体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就要让所有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概念,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都是在为人民服务,只是分工的不同。懂得劳动没有尊卑和贵贱之分,只要努力,任何工作都会取得很大的成绩。针对拈轻怕重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从日常打扫卫生和参与社会实践入手,经常性地为他们提供参与比赛和体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懂得所有的收获都必须付出劳动才能获得,劳动是光荣的。对认为工作只是为了挣口饭吃、做好做坏没关系的学生,要注重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个人只有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他人提供帮助,为集体争得荣誉,个人的生活才是充实、有意义的。要让自己感觉到被需要,感觉到快乐和幸福,就要为身边的人带去快乐和幸福,就要在他人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为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们的国家就会越来越和谐,每个人也会感觉到越来越幸福。教育学生向各行各业的标兵劳模学习,学习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服务人民的事迹。可以通过班会、团队会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各个行业的英模是如何在不同岗位上做出惊人业绩的,培养学生对不同职业的热爱,从而走出校门后能够干一行、爱一行,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
(二)團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团队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也是技校生就业时必须具备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更新,呈现出多种文化、信息、学科、知识的相互交叉。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的能力很难应对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因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而将各种人才汇集起来,利用集体智慧,发挥团队优势,是克服各种困难的最佳方法。因此,“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已成为用人单位招聘技校毕业生的重要测试指标。目前,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对技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表示满意, 但普遍认为如今的技校生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长期以来,技工教育一直重视对学生进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但成效甚微。部分学生只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忽略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了阻碍。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是否实现“以学生为本”,还关系到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未来职业发展。
提高技校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首先,要发挥班团组织建设的积极作用。一个具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 它的全体成员往往具有共同的目标和相同的集体荣誉感, 这对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平等互利、协同工作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可通过定期召开班会、团支部会,开展“我的团日, 我做主”自主团日活动、班级集体活动等,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协作, 从而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要赋予校园文化活动以内涵, 注重团队协作活动的开展。如举办多人制球类比赛、团体知识竞赛、合唱比赛、拔河比赛、辩论赛等群体类项目, 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提高校园文化水平,又能有效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的提高。第三,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应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知识、受锻炼、长才干,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体会社会中的竞争与合作,提前适应社会工作状态。在实践单位的团队工作中, 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找到自身不足。通过一系列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沟通交往能力, 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第四, 推动学生社团发展。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 在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协同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涵盖文化、技能、科普、文艺、体育、公益、志愿服务等方面。各类社团均由一群有着共同兴趣爱好、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乐于奉献、能够自律、有良好团队精神的学生组建并发展起来的,社团活动需要每个成员的组织分工、相互协作才能够完成。推动社团的发展, 能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参与团队合作的机会, 有效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提高。
(三)竞争意识的培养
由于大多数职校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掌握自好的学习方法,各学科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进入职校后,由于对当前的社会形势、职业教育认识不足,职校学生往往抱有自卑、自弃的不良心理状态,片面地认为进入职校学习,只要混个证件,技能学习过关就行,根本不愿意自主地去钻研自身的技能水平,更谈不上追求技能上的精益求精。这就要求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摆正学习的心态,并讲述职业教育在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以及当今技术型社会的构建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求学生认清自己的角色,不要妄自菲薄,而要树立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争,努力钻研技能,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其次,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在技能训练中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技能水平是技校学生毕业后安生立命的根本,在平时的技能训练与学习中,应多采取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竞争中,及时发现自身不足,认真揣摩自身技能缺失,适当分析竞争对手,改进自身技能,这些都十分有利于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网络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养成 篇7
具备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
新闻记者要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及其特点;深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路线是贯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作为党的理论工作者的新闻记者,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自觉将国情知识应用于日常新闻工作之中,不断加强和改善新闻报道,进一步提升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虽然网络新闻媒体在传播特性上与传统新闻媒体有区别,但是网络新闻媒体首先是新闻媒体,而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也是网络新闻编辑必须遵循的传播规律,面对泥沙俱下的互联网信息,网络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更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此时,社会发展中较为突出的现象是: 一方面,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另一方面,改革过程中一些消极因素随之不断涌现,在这样的基本认识下,网络新闻从业人员更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推动相关事件朝着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方向发展。要努力确保新闻报道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增强新闻媒体的责任意识,充当真理的宣传者和捍卫者;直面矛盾、旗帜鲜明,体现出以真实性为基础的倾向性;掌握好新闻传播的“度”,自觉发挥舆论引导功能。
明确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新闻舆论的重要力量。据调查,我国网络新闻使用率达81.5%,用户规模达到2.06亿,互联网日益成为影响广泛、深受公众喜爱的大众媒体。网络媒体的影响力越大,对其权威性、公信力、诚信度的要求就越高,诚信关乎网络媒体前途命运,是网络媒体做大做强的前提。
2002年胡锦涛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讲话时指出:“要坚持讲真话、报实情、实事求是的反映情况,坚决反对弄虚作假。”关于如何保证新闻的真实, 胡锦涛在2008年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中指出:“要保证人民的知情权;要注重在报道新闻事实中体现正确导向, 在加强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教育,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对于网络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树立忠于事实的职业理念是根本,要寻求事实真相,不策划、制造事实或推动事实的发展;准确叙述事实,不夸大其辞、杜撰事实,这是新闻真实的底线,同时要呈现并核实事实细节,但这些细节不能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和未成年人的权益。要处理好与消息来源的关系。对复杂事件进行追踪报道,不以观点统领实事,为了观点而剪裁事实,避免观点现行而遮蔽了理性的观察和思考。
具备较高的网络新闻编辑水平
1.了解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传播特点上的区别
作为网络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特别是传统媒体的官网从业者,大多是从传统媒体转型过来,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两者间的区别有明确认知。以电台为例, 广播的传播途径是通过声音,最大的优势是及时,快速,弱点就是瞬间流逝, 而网络除了可以听,更可以看,恰好能弥补广播的传播弱点,能通过丰富的多媒体手段对广播节目进行补充完善,将传播效果立体化、最大化。
2.具备较强的新闻整合能力
以北京广播网为例,经常会把不同广播节目中对相同事件的报道评论进行二次加工整合,以网页的形式重新呈现给受众,不仅弥补了广播稍纵即逝的传播弱点,更全方位多角度立体的对一个新闻事件进行展示,便于受众加深了解,实现了“1+1>2”的效果。比如对于目前北京连续雾霾天气的报道,相关的电台节目每天都有此类内容,但都散落在不同频率不同时段中,并且稍纵即逝,就算通过网络上的广播回放也很难一次获知所有内容,而广播网将相关内容从新整合加工,配上图片及相关背景,汇集到一个专题页面中进行集中展示,并在网站首页重点位置推送,方便了网友阅读和了解,也帮助电台节目扩大了传播范围。
3.具备准确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
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就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在我们比较固定的认识中,它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网络编辑在选取新闻的时候,心中要有一把尺,随时衡量一下一个新闻是否具备了基本属性,而不是为了追求点击率,追求轰动效应,而失了这把尺的准度。
有多方面的知识贮备和不断学习的精神
应该说,网络新闻从业人员应是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说通俗一点就是新闻界常讲的“多面手”,对于记者来说,除了文字稿外,还要尽量学会摄影、摄像、熟练使用相关的编辑软件,提升工作效率,节约时间成本; 对于编辑来说,应掌握对同一新闻稿件或节目内容按不同媒体呈现形式进行编辑,同时,对于不断变化的时代新科技,也能尽快掌握并运用自如。
以北京广播网为例,北京广播网是北京电台的官网,同时也是以音视频内容为主的网站,承担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广播节目进行碎片化的二次加工并在网络上进行呈现,这就需要编辑掌握网络新闻的发布流程,包括对后台编辑系统的熟练操作,对不同媒体形式的内容编辑处理,不仅要会熟练的剪辑音视频, 也要掌握如何将广播语言重新编辑为适用于网络传播的文字,在参与到一些大型的报道活动中时,为了让页面内容更加丰富直观,编辑记者还要具备摄影、摄像技术,而随着微博、微信的出现, 就要马上掌握新媒体的发布特性,编辑特点,以便将电台的报道利用最新的手段有效的传播出去。
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功底,不做“标题党”
标题党是指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论坛或媒体上制作引人注目的标题来吸引受众注意力,点击进去发现与标题落差很大而又合情合理,以达到增加点击量或知名度等各种目的网站编辑、记者、管理者和网民的总称。标题党的危害性包括:浪费了网友的时间,欺骗了网友的感情;标题党的行为会使网友因为受过欺骗,而错过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造成“狼来了”的悲剧;充斥“性爱”“暴力”“罪恶”等字眼,严重污染版面,令目睹者触目惊心。
同时,许多不符合汉语语言文字规范的“网络语言”现在也越来越多, 特别是从2013年底开始流行起来的“缩略语”,如:普大喜奔、不明觉厉等, 这些词语被部分网络记者编辑引入到网络新闻报道中,造成文不对题,辞不达意,影响了网络新闻的质量。在保证新闻报道真实客观的前提下,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尤为重要。虽然在网络上,有个性的语言更加吸引人,但对网络编辑来说如何把握尺度就是一个逐步锤炼的过程,过于网络化,娱乐化,会导致新闻本身失焦,也会让受众有被骗的感觉, 丧失对网络媒体的信任,如果过于传统死板,又得不到网民关注,这份语言的功力和技巧,是通过编辑不断磨合和调整才能达到的。
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网络媒体传播的形式主要是通过网页,所以网页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网站的访问率,网页设计的版式,色彩的运用,音频,视频信息的比例甚至字体的类型都是网站文化的体现,这就需要网络信息编辑要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 审美能力。以北京广播网为例,新闻类的页面多以蓝色为主,传递冷静客观的媒体态度;传统文化类的页面多以红色为主,突出中国风;娱乐明星类页面多以紫色、橙色为主,表达活泼热情时尚气息;生活服务类页面多以粉色、绿色为主,体现温馨感。
网络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比传统媒体记者具有更高的政治敏感性,同时还要具备全面而系统的知识,采发网络新闻的专业技术,不断地提升个人的职业修养,这样才能承担网络新闻传播的重任。
职业养成 篇8
1 职业环境与职业素养
职业环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职业环境是指从业者所选定的职业在社会环境中的发展过程和目前所处的社会地位, 以及社会发展趋势对此职业的影响, 包括从业者所在行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语言环境、卫生环境等宏观因素;狭义的职业环境是指组织影响从业者职业发展的各种具体环境因素的总和, 包括从业者所在组织的实力地位、文化制度、领导能力与发展前景等微观因素[1]。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2]。
1.1 职业环境实践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基于职业要求在职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道德准则、情操与品质的总和。职业道德的养成离不开具体的职业环境。学生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中通过实践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内涵, 才能形成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不断加大, 校内实训基地的不断增多, 为进行职业道德的实践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整个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每个技术环节, 实行严格的职业规范训练, 让学生在现场操作中亲身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的内涵, 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1.2 职业环境塑造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职业人基于对基本职业知识和职业价值的认识, 展开对职业道德、职业目标、职业发展方向和职业能力等问题的理性思考, 并由此形成稳定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与理性态度。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3]。同样, 职业意识的养成也离不开具体的职业环境。职业环境使职业人置身其中, 进而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冲突和情感体验, 这种对职业生活的体验与感悟是塑造良好职业意识的土壤。
1.3 职业环境规范职业行为
职业行为是由职业的性质和内涵决定的, 是职业人依据一定规则, 运用知识、方法和技术实现特定目标的活动[4]。不同的职业环境规范着不同的职业行为。社会分工越细, 技术越进步, 职业行为规范就越严格、越细致, 在职业工作中的作用就越明显。
1.4 职业环境练就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的获得和提高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应用。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通过参与校内实验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实践活动, 在仿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获得与现实的生产实际相同或近似的实践体验, 完成知识到技能的迁移, 逐步培养自己的技术应用能力, 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最终形成综合的职业技能。
2 校内职业环境的构建
2.1 以实训基地为主阵地, 打造真实 (仿真) 的职业环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核心,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必备条件。
实训基地的建设应突出技能性, 为学生提供一个从设备、技术、工艺等方面与企业相近或适度超前的操作技能训练的平台;突出实践性, 向学生提供一个反复操作训练的条件, 使学生从了解技能到熟悉技能、掌握技能;突出职业性, 有利于学生自然而然地从学生到职业人员的角色转变;突出先进性, 建设方案应尽可能体现专业领域的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要求, 对于实训基地建设中无法实现的各种大型、贵重设备和大型流水线, 通过模块化的方式进行模拟仿真处理, 以达到既具备实物特征, 又能放在实训基地中作为训练对象。这样不但有助于教师讲解, 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普通课堂上无法体会到的那种职业氛围[5]。
2.2 以校企合作为核心, 促进校院文化与职业文化的融合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体系, 作为新时期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有效载体, 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具有思想性, 对学生具有导向、教化和激励作用。“简而言之, 人格塑造、职业熏陶、自我发展和社会示范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6]。“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7]。将各专业相应的职业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习惯、气质、礼仪等职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营造职业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对学生的习惯、知觉、信念等的熏陶, 将职业化教育渗透师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中, 从而达到高校师生职业化素养自我提升的效果。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以就业为导向, 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 需要有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依托和具体的企业依托。加强职业素养训练是深层次校企合作的体现[8]。学院聘请企业专家和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在授课的过程当中, 传递职业文化信息, 了解职业文化精髓, 接受职业文化的熏陶。采取工学交替、定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方式与合作企业签订协议, 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 在企业的经营范围内, 利用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之前的实战经验以及相对深厚的基本功独立顶岗操作, 了解和接受相应的职业文化。
以实验实训为抓手促进高职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的融合。在实验实训过程中, 创设了与学习相关的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真实职业环境, 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较为一致的学习任务。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 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 在学习领域课程实施中,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协同才能和现代管理方法, 使学生在浓郁的职业文化的熏陶下逐步培养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以社团活动为拓展促进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的融合。高校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 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 素质拓展的重要舞台, 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和繁荣校园文化中起到重要作用。高校社团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点、能力有针对性地做好职业倾向的规划, 通过开展就业指导专业培训和实习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创业计划竞赛、模拟招聘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文化活动, 自我养成和培训职业精神和业务素质。很多企业出于培养潜在消费群体、体现社会责任感、宣传企业文化、选拔人才等需要, 热衷赞助校园活动。因此, 在社团活动举办过程中, 可以积极争取社会企业的支持, 进一步拓展学生社团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优化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 争取更大的社会活动空间和展示舞台, 广泛开展与社会紧密联系、与专业交叉相长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 将学生的素质培养引向精深, 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以技能竞赛为考核点促进高职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的融合。开展技能竞赛是职业学校强化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 是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提高职业教育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均鼓励开展技能竞赛。每年国家部委、省、市都定期举办各级各类技能竞赛, 竞赛项目直接对应职业岗位, 体现岗位操作流程和现代企业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 反映了行业和企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学院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适合各种职业岗位的技能竞赛项目, 把各种技能竞赛引入到实践教学的环节中, 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来设计各种职业技能竞赛项目, 提高学生对隐性技能的学习兴趣, 以赛促学, 以赛促教, 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在竞赛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3 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提出,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 积极打造符合社会发展、充满职业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 构建真实的职业教育情境, 对于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曹叔亮.论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与职业环境及其辩证关系[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2012 (11) 4:4-7, 12.
[2]刘兰明.关注职业素养教育打造安身立命之本[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9) :42-43.
[3]张有根.谈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20) :5-7.
[4]刘旺生.试论职业院校学生规范性职业行为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67) :51-52.
[5]刘华斌, 肖定华.基于真实职业环境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的探研[J].实验室科学, 2011, 14 (6) :357-360.
[6]贺继明, 蒋家胜.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48.
[7]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Z) .2011-9-29.
职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策略探究 篇9
一、以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 校正行为习惯
职业学校要以“德育为首、成人居先、育人为本”为宗旨, 把德育工作重心放在规范养成教育上, 校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行为品质。鉴于职校学生的特殊实际, 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予以灌输, 有意识、有目的地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 帮助他们认清现实社会发展的形势和自己的地位、作用, 使他们逐步能用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师要充满热情地从事教学工作, 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以爱心排除学生的失落感, 主动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关系, 敏锐地体察学生的喜怒哀乐, 唤醒和不断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
二、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线, 培植道德情感
1. 职业意识的培养是前提。
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事实证明, 一个具有强烈职业意识的学生会自觉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 主动加强自身职业素质的锻炼和培养。为此, 职校应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特殊情况, 将相应的职业观和职业意识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在学校建立一定的职业意识,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观, 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和竞争力, 使学生具备受益终生的观念和品质。如, 学校可以从文明礼仪、卫生习惯、安全习惯、节俭习惯、学习习惯、诚信习惯和懂得感恩的习惯等方面入手, 实施全方位的养成教育,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职业内涵、功能、素质及职业与专业的关系等方面的认知, 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意识。
2. 职业能力的训练是关键。
职业技能的训练是职校学生教育的关键环节, 而强化实践是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职业学校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以专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为主线, 开发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 构建综合实践能力结构模块。按照知识、能力、素质这条运作主线, 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根本,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进行整合, 从需要和可能两方面大力强化技能训练,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基础, 努力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育人环境, 并强调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会学”, 而且“会做”, 具备善于将专业人员的设计思想或设计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创新能力。
3. 职业理想的树立是核心。
成才先成人, 成人先立志。正确理想的树立有助于道德的养成, 而职业理想又是其个人理想实现的必备形式, 因为职业理想的树立有助于每个中职生人生目标的确定, 能增强人生前进的动力, 激励人生价值的实现。我们如能帮助学生尽快制订一个方向正确、目标实在、符合实际、措施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 就能很好地引导他们珍惜现在的学习光阴, 踏踏实实地投入到学习中, 从根本上扭转学生厌学的心理。当然, 我们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 还要注意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 与心理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 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在承认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主体人格的前提下, 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为目标, 从职高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 通过多元课程教学途径、方式, 创设开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 在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中去培植道德情感。
三、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 提升道德素质
道德行为的养成仅凭说教是不可能实现的, 最重要的是实践。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尽量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这会使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新时期职业道德在不同行业中的要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二要加强文艺活动教育。要经常组织多种文艺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知识、练意志、施才能, 避免因精力过剩而产生不良行为。三要在参与中促升华。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体验。职校要凭借自身优势, 为学生创设实习平台, 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完成对学校养成教育的社会性体验。也可设计各种寓教于乐的主题活动, 让学生参与其中, 体验社会对道德的呼唤要求和道德情感的强大作用, 进而将道德意识升华为自觉行动。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探索 篇10
1 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1.1 大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现在在校的大学生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 由于在上大学以前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学习考试升学上, 学习以外的事情基本都由家长和老师代替包办, 学校和家长也主要看学习成绩, 对他们在行为上出现的小问题多是采取宽容、忍让的态度, 没有严加管教, 孩子觉得我的行为习惯一切都很正常, 因为我从来没有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到了大学以后, 学生要独立生活、学习, 离开了父母与老师的全程包办, 外在的学习压力降低, 许多同学在生活、学习、行为、交际和消费等方面的不良习惯开始显现, 抽烟、喝酒、着异服、爆粗口、迟到、早退、作弊在大学司空见惯, 60分万岁、临考试前抱佛、饮食习惯欠佳、暴饮暴食等现象屡见不鲜。学生认为大家都是这样做, 没有伤害到别人, 这都是小事, 有的同学甚至会认为连礼仪礼貌都是一种做作的行为, 无拘无束是个性自我的展示方式, 没有认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对自己成人、成才的重要性。
1.2 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双重作用
许多理论研究都突出强调内因对事物发展的决定作用, 但这需要看被作用的对象性质, 作为在校大学生, 他们还是处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 他们的“三观”还在不断的完善与坚定。大学生生活在社会与校园中, 时刻受到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小环境的影响, 在积极的正面影响与消极的负面影响碰撞中成长。
1.2.1 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社会作为大学生最终走向的对象, 他们对社会极其关注, 广播、电视以及网络源源不断地向他们传递着及时的信息, 学生最关心的是自己即将面临的就业、生存、社会公平公正的现象, 然而现行社会中功利主义、合理利己主义、“金钱万能”论的思想大肆宣扬, 在民间甚至有被合理化的趋势, 这些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也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负面效应, 如“重享受、高消费”、“学好数理化, 不如有个好老爸”等, “我爸是李刚”、“李双江儿子开豪车撞人”事件发生后, 使部分学生干脆破罐子破摔。这些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产生“混”的思想, 造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丧失。
1.2.2 学校小环境的负面影响
首先, 单一刻板的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传统的单一说教式教育已经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教育需求, 但有些院校的思想教育课程依然采用千篇一律、公式化、简单化、生硬化的思想教育方式, 有些学生说我们喜欢自我体验、自我感悟的思想教育方式, 直接的说教我们不愿意信服。其次,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不尽合理, 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高职院校的显著特征应该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但目前许多院校办学理念先进性不足, 教学基础设施薄弱, 开设的课程不能与社会需求同步, 甚至有的课程依然是理论多, 实践少, 这使许多学生觉得学不到真正的技能, 得不到实际的锻炼, 因而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 开始无事生非, 出现不良行为习惯。再次, 缺乏规范, 或规范执行力度不足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有些学校在对学生管理时, 缺乏一套科学的、全面的管理制度;或者有的学校虽然有制度, 但基于各种原因却不能严格按章循事, 往往一个学校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大面积泛滥时, 究其原因是学校没有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2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措施
1)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围绕个人的人生目标, 明确人生阶段的任务, 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完成, 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从高职生入学开始, 就要抓住时机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教育, 让学生明白专业培养目标, 了解专业发展方向, 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2) 通过“两课”教学培养职业素养。为适应高职培养目标, 两课教学的内容、方法在不断改革, 组织学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 了解职业道德的特点、意义和内容, 掌握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爱岗敬业服务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等观念。
3) 通过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考试培养职业素养。技能训练的各项要求无疑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职业准入的标准, 它反映了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内容全面、训练科学且具有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必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聘用越来越多的企业优秀人才为学生上课, 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同样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培养。
4) 通过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培养职业素养。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要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 开展向雷锋、李素丽、邓建军、洪战辉等先进人物事迹学习活动, 举办体育竞赛、演讲比赛、技能展示、科技制作、知识竞赛, 报告讲座等, 让职业素养培养无处不在。
5) 通过就业和创业教育培养职业素养。就业和创业教育就是要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根据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进行全面权衡, 在科学的职业理想指导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形成正确地职业态度。通过教育, 使大学生明白人生价值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本职工作来体现, 要尊重自己的工作, 全身心投入工作, 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积累, 只有这样不断提升职业素养, 才能迈向更高的目标。
3 新媒体形势下的素质养成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认为, 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 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给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教育者应高度重视, 积极开展一些媒介素养课程, 创设媒介学习环境, 才能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提高高职课堂项目化教学的效果,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进程, 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当前高职院校正处在高职教育转型探索的关键时期, 在新形势、新变化、新任务面前, 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 我们还将对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继续进行探索与创新, 解决教育改革和学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使素质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模式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特色。
摘要:细节决定成败,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求。本文对高职学生行为习惯的主要成因进行了分析, 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习惯,养成,措施
参考文献
[1]陈维忠.高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 2012, 05.
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职业素养道德 篇11
首届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据参赛作品的数量、质量及学校德育成效评出最佳组织奖包括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南京市金陵职业教育中心、江苏省如皋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30个学校。各地和各职业学校非常重视此项工作,加强领导,积极探索竞赛与道德教育工作相结合、与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机制,真正发挥了竞赛的导向作用和育人功能。让我们一起走进部分获奖学校,了解各校对于首届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的重视和投入情况。
2009年,无锡机电高职校在江苏省首届文明风采大赛取得了262件作品获奖、73个一等奖的优秀成绩。在学校的师生眼中,文明风采大赛不仅仅是一次大赛,更是强化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途径之一。
学校德育工作一直坚持“贴近学业、贴近专业、贴近就业”的理念,学校提出切实把文明风采大赛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要求改变往年的精英选拔模式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参与模式,决定开展校首届“文明风采大赛”。为此,学校成立了校文明风采大赛组织委员会,由王稼伟校长担任主任;成立校“文明风采”大赛工作小组,由学校分管德育的张旭副校长担任组长;成立文明风采大赛专家组,由学生工作处牵头德育组、语文组筹建文明风采大赛专家办公室,负责指导。同时,学校根据校竞赛组委会建议召开校竞赛筹备会议,由王稼伟校长同机电、信息、自控、电子四个系系主任签订责任书,明确系部的宣传组织工作。
活动的开展遵循着“三贴近”理念进行,教育不再是主题班会、升旗讲话唱独角戏。“我爱我的祖国”引导学生爱国爱家乡;“我身边的诚信”征文在倡导着职业诚信,鄙弃身边不诚信的陋习;“从中职生资助政策所想起的”征文带领学生回顾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体悟职业生活,抒发感恩情怀。“创业之星”的采访就是就业与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激发学生关注自己的过去的基础、现在的状况与未来的发展。动漫作品的制作更是融专业技能与对生活的感悟于一体等等。
各系同时围绕竞赛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把“文明风采”竞赛与和谐校园建设有机结合。机电系、电子系邀请优秀毕业生郭强、朱双艺等回校作讲座。自控系、信息系则组织学生走访创业之星……一系列的活动,在学校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树立职业理想,展示专业风采”的高潮,形成了富有职教特色、生动活泼的德育工作氛围。
“三全”——同心协力,其利断金
活动关注的是全体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方面面,大部分教师都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来。学校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德育工作中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根据学生的需要为学生配备了导师。学校的导师不同于高校单纯性的学术指导,不仅有指导技能大赛的技能导师,也有关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职业生涯导师。
职业养成 篇12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应具备较强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从业人员才能更好地立足工作,适应社会,持续发展,实现自我。为了让职校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所接纳和认可,更好地适应变革中的社会职业环境,取得更好的发展,教育者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多渠道地对学生开展职业意识教育,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所学的专业,正确理解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社会和岗位需要弥补自己的短处,完善自我,主动适应职业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开展职业意识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全面提高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实现自我完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的重要途径。
1 职校生职业意识教育要抓住重点
目前,职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生。由于近年“普高热”和“免试入学”等因素的影响,职校生入学时的素质普遍偏低,基础知识较薄弱,学生自身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积极、怕吃苦、眼高手低等问题,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为被动。虽然很多学生非常关心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但他们对未来职业的认识是朦胧的、浅薄的,不知道怎样适应生存环境,怎样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未能有意识地培养为将来就业而准备的各种能力。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在开展职业意识教育的过程中,若什么都讲,什么都要求,必然非常空泛,无法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学生心理,紧紧抓住学生极为关注的就业问题,从顺利就业、适应岗位、谋求发展的角度,从社会形势入手,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注意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以下几种意识的教育。
1.1 竞争意识教育
要教育学生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竞争规律,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要在今后的竞争中取胜,必须从现在起进行心理、知识和技能上的准备,勤奋好学,奋发进取。只有懂理论、会操作、会做人、能办事的技能型人才才能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1.2 责任意识教育
社会学家戴维斯说过:“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据调查显示,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各方面素质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责任心。因此,要教育学生明白: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明确岗位责任、认真履行责任、时刻注重责任、勇于承担责任,是成熟表现,是敬业的表现,责任意识会让自己表现得更加卓越。
1.3 独立意识教育
要教育学生懂得: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要做一番事业,应主要靠自己的奋斗;要克服依赖思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树立“自己的未来靠自己努力”的意识。
1.4 协作意识教育
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职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社会化,人与人之间必须团结协作才能成功,企业和企业之间必须加强联合才能共同发展。增加个人协作意识的培养,就是增加个人成功的砝码,只有具备协作意识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为此,要教育学生学会与群体相处,懂得如何处理与群体的各种关系,克服孤独、不合群的弱点,树立群体意识和协作意识。
1.5 职业道德意识教育
要教育学生明白:职业是无贵贱之分的,从事职业要讲究职业道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只要工夫深,行行出状元。由此,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道德观。
1.6 自身建设和应变意识教育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新时代,原有知识快速折旧,新的信息踊跃而至,正在把更多的人推向“无知”的边缘。西方目前流行“知识折旧”定律:一年不学习,个人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而且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内部的变化步伐加快,人们工作岗位的流动更为频繁。为此,要教育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进行自身建设,提高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具备从事多种职业的能力。
1.7 法制意识教育
要教育学生明白:要干一番事业,必须按规矩办事;合法的事大胆做,不合法的事,坚决不做。这要求学生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自觉把自己的活动控制在法纪许可的范围内,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在现阶段,就是要从遵守校规校纪做起,加强守纪行为习惯养成的训练。
2 多渠道、多角度开展职业意识教育
2.1 教师是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中坚力量
2.1.1 正人者先正己,发挥教师榜样引导作用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说的是能讲解经书的老师容易找,能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的老师很难求。可见,教人比教书更难、更重要。上行下效是道德模仿的普遍规律。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而且教师是在校学生所接触的最为具体的职业人,其思想品德、言行举止、职业素养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教师要利用这个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教师必须以为人师表的美好形象为学生正确导航,在学生面前言行举止要亲切、积极、自信,对待工作严谨规范、爱岗敬业、积极进取,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这不仅可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而且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作为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重言传,更重身教,做学生的表率。
2.1.2 提高认识,教师主动参与职业意识教育
职业意识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德育课教师、辅导员的任务,也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职责。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要深刻理解职业意识教育的基本理念,了解开展职业意识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认真学习贯彻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统一部署与要求,并主动将自己的工作与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为职业意识培养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办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渗透职业意识培养的内容,创造性地开展职业意识教育工作。
2.1.3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有效性
目前,我国很多职业学校缺乏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而且,职业意识的培养教育更多的是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大多数教师对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缺乏有效的评价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一些教育工作流于表面。从工业发达国家的职业指导实践来看,从事职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的人员,大都接受过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培训,并且是在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的。我们要认识到这一差距,努力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系统持续的业务培训,将职业指导纳入职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使他们既具备相应的知识,又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在信息占有方面和知识储备方面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2.2 加强课程建设,将职业意识教育贯穿各年级教育的全过程
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机构,教育工作有明确的目的,能够按照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有选择地传递价值观念和职业知识,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管理者应当注重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将职业意识教育贯穿于各年级教育的全过程。如,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分别开设社交礼仪、社交口语、人际沟通、形体训练与形象设计、实用心理学、公共关系、艺术欣赏、职业礼仪、人文修养、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重视塑造学生的品德和人格,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恰当的职业定位,了解所选职业的特点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职校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并努力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3 重视实践锻炼,在实践中强化职业意识
组织职校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可以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磨炼意志,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职校生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都具备了适应一定的体力劳动、技能性劳动和认识社会的能力,通过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会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较的优势在于每一个实习班级都能与社会上各行各业建立联系。因此,要多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轨,定期参观学习、参与社会实践、参加实习工作;或开展各种有利于职校生健康成长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社会对职业的要求,了解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认识遵守劳动纪律的必要性,从而促使学生时刻鞭策自己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为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打下扎实的基础。
2.4 采取多样化的宣传和活动模式开展职业意识教育
学校可采取多样化的宣传和活动模式开展职业意识教育,如充分利用校刊、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宣传就业政策法规、社会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求职技能和方法等;定期邀请本校历届优秀毕业生与学生座谈,以榜样力量激励学生培养自我,立志成才,创业发展;聘请劳动力市场及用人单位有关领导来校开设讲座,使学生直接了解社会对各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要求;在校园引入企业文化,创设校园企业文化氛围;组织多种形式的模拟创业、职业生涯规划、职场形象设计活动等。通过以上这些有效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强化职业意识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3 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就业教育。各中职学校要充分认识开展职业意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大力开展学生职业意识教育并努力创新教育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提高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帮助学生逐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顺利就业发展,以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真正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
摘要:为真正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教育者必须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大力开展学生职业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文章对职业意识教育的重点内容及养成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意识,养成及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志刚.中职学校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
[2]吕鑫祥.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0(9).
【职业养成】推荐阅读:
对学生职业能力养成07-22
职业道德养成教育09-26
在践行职业道德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07-03
高职卫生类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论文10-22
养成目标05-12
文明养成05-20
个性养成06-18
养成构建06-26
文化养成07-01
合作养成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