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卫生类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论文

2024-09-18

高职卫生类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论文(通用10篇)

高职卫生类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论文 篇1

高职卫生类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论文

一、开设职业素养课程,明确职业素养的要求

在高职卫生类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中,必须首先开设与职业素养相关的课程,除了给学生介绍卫生类专业中职业素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以外,要多通过实际案例和互动交流等形式,在高职卫生教育体系中开设护理礼仪、心理调节、职业道德、医学法律常识、组织行为学、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模块,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职业特点有一个全面、理性的认识,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人生目标要一个清晰的定位,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认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准则和职业方向。同时,在高职卫生类课程的理论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与职业素质相关的内容,对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交流能力等职业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这样才能为卫生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奠定了解的基础。

二、做好实习实训的指导工作,将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在高职卫生类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中,实习与实训无疑是最重要的养成渠道和教育措施,很多工作环节都可以提供培养锻炼的机会,所以高职院校要做好实习前后的`教育指导工作,在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素养养成重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明确实习课的内容、目标、过程和主要任务,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职业素养水平有一个理性的认知。同时,在组织实习与实训活动时,要引导每个学生都珍惜实习机会,有意识地加强这些个人职业素养的培养和锻炼,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工作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大学生要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在日常行为中要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尊重职业制度规范,坚持个人的医学道德底线,积极向高素质的职业人才标准靠拢,进而根据社会需求打造自己,不断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此外,在实习过程中,有条件的应该给学生配备实习导师,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与医生的双重身份,尽快完成角色的合理转换,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了解卫生与护理类工作岗位的基本职责和各岗位的工作流程,掌握医院护理管理服务工作的基本技能,培养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奉献医学事业的工作作风,学会与患者相处交往,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工作角色和人际关系,进而使自身职业素养得以不断完善。

三、构建职业素养养成的环境体系,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

由于高职卫生类学生在从学校进入医院时,由于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上的重大差异,难免会不适应工作环境,凸显个人职业素养上的缺陷,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要为卫生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构造一个“职业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个人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职业素养教育不应该是空洞教条的教育,或是局部性、即时性的功利性教育,而是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始末的系统教育,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要有意识地构建职业素养养成的环境体系,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

四、总结

总之,在当前的医疗环境和时代背景下,高职卫生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突出专业特色和时代特点,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教育给予更高的重视,使学生能够提前明确未来职业岗位上的基本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不断提高个人“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感,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健康,成就医患关系的和谐。

高职卫生类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论文 篇2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是适应于所有专业群的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习惯、职业情感等。

根据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本文提出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概念。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是学生胜任不同旅游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它在不同旅游专业中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具体包括以诚信服务为核心的职业态度、以微笑服务为核心的职业形象、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的职业心理、以现代旅游企业需求为核心的职业能力等要素。

对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对旅游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校企深度合作的实现、学生高质量地就业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比较深远的意义。

二、国外对于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的研究现状

从国外的研究现状看,无论是欧美国家还是亚洲国家,近年来随着经济、技术飞速发展以及本土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对职业教育的研究都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主要的研究观点有:韩国的职业教育界认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应该包括专业能力和基础能力两个层面,并且强调基础能力教育应始于中小学教育,使这些能力深植于一个人的习惯之中,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这种基础能力主要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系统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合作能力、使用计算机能力等。美国职教界自20世纪90年代形成新的职业能力观,认为职业能力不再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而被视为多种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新职业能力观着眼于技术手段、生产模式的变动性和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性,要求具有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以增强适应性和应变性,重视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旨在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其知识体系的设计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中不要求有针对性很强的教材,而是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锻炼自学能力和对职业的综合认知能力。

针对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and)教授创建素质体系冰山模型,形象地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两部分,即显性素质和隐形素质。戴维认为,“冰山以上部分”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

三、国内对于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的研究现状

本文以“高职旅游、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为关键词检索了相关博士、硕士毕业论文及期刊论文数据库近5年发表的论文,相关的成果很多。当前,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的研究尚无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主要有:周晓梅(2006)从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出发,明确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结合旅游企业需求,创新高职旅游专业“店校联合,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韩颖(2009)从旅游企业用人需求入手,具体分析了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构成,导出了高职院校旅游类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并从职业素质培养的质量保障入手,分析了进行职业素质评价的必要性和目前在此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思路,以实例的形式对构建的步骤、方法进行了说明。

近几年来,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研究成果在期刊论文方面成果颇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一类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归纳起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与构成

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界定。庞文渌(2007)指出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盖晓芬(2009)运用“冰山理论”分析,将职业素质分为显形素质和隐形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动机、价值观等作为隐形素质,像潜在水面之下的冰山,深层次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更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在某项事业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谭满益,王磊等(2008)提出职业素质由拓展要素(团队协作与沟通、学习、创新能力),保障要素(人际交往、身心健康、思想道德),支撑要素(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三大类要素构成。韩颖(2009)从不同角度对职业素质进行了分类,根据职业素质获得渠道的不同,职业素质包括了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从构成要素的不同类别,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专业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从构成要素识别的难易程度,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分为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

李晓梅(2007)明确提出了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应该包括“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体现出的主动服务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文化素质,娴熟的职业技能,良好的仪容仪态,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此种提法,从有形和无形两方面对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进行了概括,突出了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隐性要素,较好地体现了旅游职业特点,但从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角度讲,还存在缺陷,还不能满足实际从业要求。

(二)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针对目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索生安(2012)指出了问题存在的方面:对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职业素质教育缺乏职业特色、职业素质教育实现手段单一。文章特别强调,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除了职业道德、通用的职业能力外,还包括旅游行业职业能力。由于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素质教育更强调服务意识、礼仪礼貌、沟通技巧及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余平(2011)指出旅游专业学生在职业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旅游职业认识不到位,缺少职业意识和职业热情;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意志薄弱;缺少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不强;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还比较欠缺等。

(三)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

针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结合旅游市场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职业素质培养与教育的对策。索生安(2012)提出职业素质的培养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专业教学实践中,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形象等内容除了依托“两课”、就业指导、旅游礼仪等理论课程接受外,加强实践教学,可划分为团队意识培养实训、旅游礼仪实训、口才与沟通实训等模块实施。庞文渌(2007)具体阐述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的策略。朱海岳(2012)针对当前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产学合作教育的薄弱和难点问题,探索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工学并行养成模式”,提出并阐述了该模式的内涵、基本构成和实施对策。盖晓芬(2009)提出通过加强各类课程的建设、成立素质训练中心、强化校园文化感染等平台的构建,着重通过品德优化提升职业道德、专业深化提升职业知识、能力强化提升职业技能、仪表美化提升职业形象、文化熏陶提升职业精神,从而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完善和提升。

(四)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的研究

韩颖(2009)在评价内容的具体设计上:形成了基于行业和岗位需求的学生职业素质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实施方案,将旅游行业和岗位从业的具体要求作为素质评价的考核要素和依据,体现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实现了行业需要与学校教育过程的全方位融合。在评价环节设计上:以旅游职业素质的养成过程为线设计环环相扣的评价环节,形成贯穿整个学生在校过程的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以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从业者的具体要求作为评价环节中的评价指标,突出了评价体系的职业特点和实用特点。

(五)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针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还是研究的薄弱环节,大多还只是停留在对策、途径的理论探讨方面。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对学生开展切实的职业养成教育,落到实践的落脚点。例如,中央财经大学制定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实施方案》(试行),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推动学生成长成才。在这个实施方案中,该学校制定了详尽的体系实施细则,主要涵盖了课程体系和集中强化训练内容,这部分内容又具体到细节,例如,每个年级的养成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授课形式都是不同的。一年级侧重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二年级侧重在人际交往与沟通协作能力,三年级侧重在团队建设能力。并且,各学院成立相应培训组织机构,全面负责本学院职业素质培养的各项工作。

四、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研究的简评及展望

通过多种形式的深入调研发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基本素质的研究很多,但针对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研究,国内外却很少,再具体到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养成教育更是少儿又少。现有研究中,大多定位在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分析,现状研究及职业素质教育培养途径等理论探索,具体落实到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却不多。

高职卫生类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论文 篇3

关键词:高职旅游学生 职业基本素养 养成

课 题:2015年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导游基础》微课开发(课题编号:BGZY2015JYJGXM36)。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将逐步进入世界旅游强国的行列。旅游人才是确保我国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目标的核心要素。但从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目前的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求,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快培养旅游人才,不断提升旅游人才质量。那么如何延展旅游专业学生未来在旅游业的职业发展空间呢?笔者认为,在具备旅游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前提下,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就是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空间的法宝。

一、职业素养的基本概念

职业素养鼻祖San Francisco 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可以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Career Quotient 简称CQ),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

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个人的角度来看,适者生存,个人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更谈不上建功立业;从企业角度来看,唯有集中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才能实现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目的,他们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正因如此,“职业素养教育”才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旅游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它由内在素养和外在素养构成。内在素养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是指学生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范畴;外在素养指学生中英文导游讲解、计调、酒店管理等职业技能范畴,是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且可以在实践运用中日渐熟练的部分。

二、高职旅游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的途径

1.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质服务意识

高职旅游教育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充分体现高职旅游教育的特色。作为高职院校大专层次的旅游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培养旅游专业知识,且还需要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质服务意识。目前高职旅游学生存在不遵守学校纪律、不讲诚信等道德缺陷,如:谎称家庭困难申请助学贷款、无故旷课、考试科目作弊等。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学校道德教育任重道远。

树立优质的服务意识旅游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素质。假如旅游从业人员没有服务意识,就很难给客人提供热情周到、宾至如归的服务。职业道德和优质服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律、爱岗、敬业、服务、奉献、诚信。因此,高职旅游教育应以职业道德为重点,开设养成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课程,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各项职业素质。

(1)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所以作为旅游专业毕业生,首先应该培养学生自律意识,自觉遵守家庭、学校、旅游业的规矩,让学生懂得只有尊重客观规律,遵守规矩,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人生目标。当然,培养自律意识并不等于墨守成规、麻木守旧。要让学生明白在遵守规矩的基础上创新,让学生逐渐形成独立、自信、自我控制、忍受挫折等人格品质。

(2)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意识。宋代朱熹说:“敬业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爱岗敬业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这就要求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旅游企业、热爱本职工作。通常敬业与爱岗联系在一起,爱岗是敬业的前提,敬业是爱岗情感的升华。一个不爱岗的人很难做到敬业,一个不敬业的人很难做到爱岗。所以,每个旅游从业人员要真正做到敬业,首先必须从爱岗做起。旅游业的工作辛苦,职业岗位要求不仅要具备旅游行业相关方面的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思想水平,表现为勤奋努力、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职业行为。这些是旅游业职业道德的最基本的要求。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工作,都要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这对每一位即将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高职旅游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3)培养学生的优质服务意识。旅游业的服务对象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这就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自己未来从事旅游业的职业特点,培养优质的服务意识,树立起服务至上的理念。有人认为旅游业的工作就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没有文化含量。其实不然,旅游业的员工需要有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胆大心细,要求熟悉旅游业务,懂得尊重客人,守时守信提供优质服务。旅游从业人员与旅游者之间的提供服务与享受服务的关系被称作“客我关系”。要使旅游者满意,旅游从业人员必须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向旅游者提供优质服务。

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应注重营造德育教育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学校可以开展导游、餐饮等服务技能比赛和旅游社团活动,把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不服输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意识;其次,指导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在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发掘潜能的同时,提倡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再次,加强高职学生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德育工作,用旅游企业的规章制度、职业道德规范学生的行为。一句话,培养学生的优质服务意识要从“处处真心诚意为客人服务着想”做起。

(4)培养学生务实、坚持、协作意识。高职旅游学生要想在职场中立足,进而获得成功,必须学会脚踏实地。务实是每个职业人应有的职业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眼高手低现象发生。要注重从点滴做事积累经验,熟悉工作流程,逐步学会做事情的方法。要努力做到勤奋刻苦、坚持不懈。

中国有句古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只有善于协作,运用合力,才能聚集团队力量。记得有一句话说:“我们唯一的财富就是智慧,当有人说1+1=2的时候,你就应该想到1+1>2。”一个由若干个体组成的整体,经过优化之后,整体力量远远大于个体力量之和,会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2.建设融入职业基本素养的高职旅游教育课程体系

职业基本素养的内容体系包括道德品质、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三个方面。道德品质具体表现为让学生养成自律意识、公德意识和诚信意识;职业态度具体表现为让学生学会服务、学会务实、学会敬业、学会坚持、学会协作;职业能力具体表现为学会主动学习、学会表达、学会自控、学会创新。高职旅游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其核心就是要做好融入职业基本素养的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高职旅游院校越来越重视养成职业基本素养。如果没有职业素养的支撑,旅游业可持续性将没有后劲,也难以发展。那么如何将职业基本素养融入高职旅游教育课程体系里呢?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具有外向性特点,旅游经营包含“食、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现代旅游业要求岗位工作需要具备旅游专业知识和具有经营管理的创新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在专业建设上应该形成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职业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组成的理论教学体系。同时还应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岗位工作适应力、创新力。如: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开设《旅游职业礼仪》,专业基础课程门市接待岗位开设《旅游消费心理》《旅游销售技巧》,职业技能课程开设《旅行社门市接待实训》,职业拓展课程着力提升学生的旅游文化内涵,开设了《旅游文学》等。但是,该校没有开设职业基本素养方面的课程。因此,为了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在上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职业素养课程,把职业基本素养逐步融入高职旅游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当然这也需要社会、高职旅游院校、高职旅游学生共同努力。

3.搭建旅游职教联盟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基本素养

搭建旅游职教联盟,就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学校、政府、企业等之间搭建一个交流、互助、资源共享的平台。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平台保障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通过成立联盟,整合社会资源各自扮演不同角色,在满足自身需求的情况下承担培养人才的职责,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政府与企业互动共赢:企业提供顶岗实习、假期兼职;高职院校聘请行业专家走进校园宣讲企业家实践经验和企业文化;联盟举办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青春活力,磨炼学生的意志。

三、小结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认为:高职旅游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应该把满足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逐步提高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如果缺乏良好的职业基本素养,就无法拥有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只有养成职业基本素养,才能成就精彩职业人生。从旅游企业角度来看,只有拥有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员工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沈文馥.海西旅游产业发展与高职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2]黄建伟.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文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9(2).

[3]刘峰.中国旅游发展笔谈—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2009?(7).

[4]刘兰明.关注职业基本素养打造安身立命之本[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

[5]杨卫武.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高职卫生类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论文 篇4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体育素养;养成教育

对高等院校来说,体育素养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并且体育教学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体育发展,尤其是在新时期,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体质的锻炼。所以,高等院校必须要开展有效的体育课程,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什么叫体育素养?所谓的体育素养是指体育文化水平,是指一个人平时养成的在体育方面的修养。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影响所产生的,它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质水平、体育技能、体育品质、体育个性等方面要素综合体育素质与修养。

1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1.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休闲娱乐时间变得越来越多,在学习生活之余,学生也向往拥有更加高质量的精神生活。体育运动因为其所具有的挑战性,竞技性和对抗性,体现着力量的美感,彰显着“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体现人们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因此,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对此着迷,被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征服,进而积极参与到各种体育运动的锻炼当中,成为大学生重要的休闲方式之一,既使学生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且还能够让学生的精神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1.2终身体育运动的重要途径

终身体育运动作为全面和长期发展的体育思想,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中接受体育教育,也同时为终身体育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终身体育运动是指一个人终其一生,都进行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能和拥有健康的体魄,让身心获得愉悦感,让人一生都能够从中获益。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终身体育也从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终身体育运动,可对所有人的一生形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既符合有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内容形式和方法的需要,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1.3学生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

体育作为文化建设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增强一个人的体质,有效开发人的智力。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运动,可以让人拥有智慧,以此来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与道德品质的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体育运动的各种项目当中,短跑是爆发力和速度结合,中长跑是耐力匀速跑的结合,跨栏是勇气与技巧的结合,击剑运动是力量与优雅的结合,帆船运动是挑战自我与搏击风浪的结合,足球、篮球等球类运动则是讲究团体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不同体育运动都有不同的运动特性,学生通过体育运动项目的锻炼,能够拥有顽强拼搏,坚持不懈、挑战自我的体育精神,同时在集体运动项目中,能够有效地养成学生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精神。

2高等院校学生体育素养存在的问题

2.1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不够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都认为自身无任何疾病,身体健康,不需要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也有些学生在进行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任务过于繁重,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这都导致学生锻炼时间少。因此,学生的健康意识不够完善,站在体育素质的角度来说,很多学生都缺乏对身体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体育锻炼行为十分的随意,没有系统的规定,同时,学生也缺乏进行积极体育锻炼的意识,最终导致自身的身体素质无法达标。

2.2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差

目前,在高等院校中,很多学生过于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这导致学生对体育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自身的素质非常差,近几年来,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学生的身高,体重,以及胸围等形态指标不断提升,营养状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很多学生的耐力速度以及爆发力等指标都进一步下降,尤其是一些有氧运动为主的耐力素质下,降的幅度更大。

2.3学生体育道德品质有待提升

高职卫生类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论文 篇5

一、课题的提出:

培根说过一句话:“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则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一辈子。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懂得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而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有利于保持校园良好的卫生,同时也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小学阶段是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就要求班主任重视养成教育,把它落到实处。

二、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由于我们是农村小学,个别家长观念淡薄、卫生意识较差,对子女卫生方面的指导比较欠缺。有的家长成天规范子女读书、写字、做作业;要么撒手不管,任随子女干什么,也不去引导。比如我班的孙阳同学,父母在他还没上学时就离异了,爸爸另外又组成了一个家庭,有了孩子,妈妈也有了新的的生活,而且经常打麻将,他和爷爷奶奶居住,爷爷奶奶是农村人,没有收入,没有文化,所以他一年也不洗几回澡,夏天走到他身边,常会闻到一股异味儿,而学生并不会自觉去纠正不好的卫生习惯来改善这些不好的状况。而城市家庭中个别家长缺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心疼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受苦”,如我班的郑嘉瑞同学,爸爸妈妈在宾馆上班,他的物品,包括学习用品经常是宾馆的服务员给他收拾,所以他养成了依赖别人的习惯。每节课下课老师都提醒准备下节课物品,他就像没听见一样,桌上物品总是乱七八糟,上课铃响才收拾。二是怕孩子不小心磕着或碰着,三,家长怕麻烦,有些家长对我说:有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时间,自己也就替他做好了或者说,他做不好,我不放心。许多事情包括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用做。基于以上几种原因,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承担起指导教育的义务。

三、实验步骤

本课题实验与研究时间是:2011年3月至2011年6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2011年3月(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小组,建立课题档案,制定研究方案,调查分析小学生卫生习惯现状,完成现状调查报告。

——对课题进行充分论证,完善实验方案,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编制成课题内部研讨、学习资料,供课题组成员阅读。

第二阶段:2011年4月、5月(实验阶段)

——开展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实践系列活动,探究培养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途径与方法。

——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及时反馈良好卫生习惯的阶段性成果与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在学校的教师、学生及其父母中开展“卫生与生活”、“良好卫生你我他”为主题的竞赛活动,同时举行“良好卫生习惯养成”经验交流会,探索良好卫生教育养成的经验。

——结合少先队主题教育,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形成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良好卫生习惯教育方案。

高职卫生类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论文 篇6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改革与深化,对于目前的高职药学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教育标准,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提升学生们的职业素养,所以本文将针对高职药学教育中提高职业素养这一课题进行探讨,从而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 职业素养 教育发展

在目前的高职药学教育改革过程之中,还存在着不能够明确高职药学人才的培养定位等问题,并且在课程设计上也存在着与现实职业应用相脱节的状况,所以下文将对高职药学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此进一步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够在理论层面上推动高职药学教育变革的进步,实现教育的延伸与推广。

一、高职药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在高职药学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的高职药学教育还停留在职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定位之中,而忽视了对于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无法正确认识学生们的教学教育成长需要,并且对于未来学生们的岗位发展以及培养需求缺乏正确认识。

另外从课程设置上来看,原有的教学中会开设医学基础课程以及药理课程,还有一些实用型不强的课程,所以综合来看目前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上,往往会与实际的医学用药现状产生脱节现象,无法从根本上深化素质教育,不能够正确认识药品市场营销以及药物分析现状,其教?W手段、教学方法与教学课程内容也无法满足学生们的就业需求[1]。

所以高职院校如何在明确学生们职业素养提升标准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手段、教学课程内容设计以及教学目标制定进行相应的改进,是目前高职院校在药学教育中所需要攻克的重要问题,只有从根本上明确高职药学教育发展现状,实现教育改进与优化,才能够让药学专业教育能够真正与社会岗位接轨,培养出高素质的药学人才。

二、高职药学教育中提高职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在目前的医药领域的发展过程之中,医药人员仅仅具备职业能力以及理论知识是不能够满足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建设标准的,需要提升相关人员的职业素养,同时增强其人文关怀能力,以此来实现医药领域的职业和谐建设与医患关系的缓解。

从学生培养的角度上来看,是学生提升自身市场竞争能力,健全人格的必然选择;而从社会发展上来看,也需要建立完善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才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和谐建设,是推动我国的素质教育的有效深化的必然选择[2]。

三、在高职药学教育中提高职业素养的具体策略

1.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

在目前的高职药学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之中,需要充分明确学生们未来的就业情形,虽然仍然以职业教育内容为主,但同时也需要注重岗业的人文性与文化类教育。

根据我国的医学教育职业调查上来看,医药类院校学生在就业方向上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药品科研人员、医院的药剂药检人员以及医药的销售人员,但针对就业比例上来看,真正进入医疗卫生单位的仅仅占一小部分,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是被各个医药公司以及制药厂吸收,另外我国对于健康服务产业与医药工业的发展方面上也有相应的规划,所以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之中,也该有效地结合学生们的就业形势以及国家规划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以此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3]。

首先从开设的学科上来看,可以结合国外的药学教育案例,开设多类学科,分别是自然科学和生物科学及其相关实验、普通教育、以及生物医学制药及健康服务等学科,这些学科能够充分锻炼学生们的药学研究能力、增强其对于药品生产技能的理解与运用,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将药品临床应用。

在课程的考核之中也不能够仅仅将职业技能以及理论知识作为唯一的考核与评判标准,需要强调学生们综合能力的体现,因为药学教育之中不仅仅需要掌握药学理论技术以及药学技能,另外还需要突出文化特征,落实好保健教育;学生在参与协调卫生保健工作的基础之上,明确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效倡导。学校只有将素质教育贯穿到高职药学教育的始终,并且强调实践的重要意义,才能够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促进高职人才的有效培养。

2.优化高职药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

在职业素养的提升上,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是不能够满足教学标准的,所以需要通过优化高职药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等方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这里可以借鉴我国高校的“校企合作”教学形式以及“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通过与医疗事业单位以及医药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的形式,从用人单位的实际岗位职能需求处进行着手,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让学生们能够明确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之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与技术能力,促进学生们合理运用所学习到教学知识[4]。

另外校企合作的教学形式也体现在了师资队伍的扩大上,可以聘请医疗卫生单位的医药师或是医院科研人员进行讲座,或是担任科任教师,从而给予学生们更有实用价值的教学内容,丰富其教学体验,而这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模式,也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让目前的在校教师能够向技术型、实践型方向进行转变,从而培养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推动高职药学教育的发展与建设[5]。

结语

高职药学教育的发展需要以素质教育以及职业教育为依托,从技能培养、素质培养等多个角度,实现教学发展;高职院校需要在明确药学教学发展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正确认识提升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通过优化高职药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构建完善的高职药学教学课程体系,从而为药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培养基础,推动我国药学事业的创新。

参考文献

高职卫生类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论文 篇7

1 . 1 拓展训练的作用

拓展训练以其独特的能力和对学生的积极意义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的青睐。拓展训练的一个独特的理念是先去做,做完之后再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探索世界。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之下学生的知识都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思考获得的,所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会更加的深刻。在探索的过程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里面有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查资料、做调查等获得答案,但是有些问题必须要学生通力合作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拓展训练既可以帮助促进生独立能力的发展,同时还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应该以技能型为指向,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简单来说高职院校的教育应该做到两个方面:一个是以就业为导向;一个是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

1 . 2 拓展训练的概念

拓展训练又叫做外展训练或者是体验式培训。其通过人为的、有目的性的场景设置和构建营造一个特殊的环境以帮助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促进学生的成长发育。与身体训练相比,拓展训练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心理能力。在室外活动的过程之中教室可以设置各种困境考验学生,其类型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可以针对学生个人制定训练其自身素质的方案,也可以针对某一个小组制定提高组员合作交流能力或者合作探究能力的方案。其实拓展训练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帮助学生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之中更多的认识到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更多的认识自己和世界,并且通过野外活动在两者之间建立稳定包容的联系。所以说,拓展训练更多是是帮助学生提高自己,改善自己。

1 . 3 拓展训练的“前世今生”

拓展训练至今已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最早的拓展训练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德国海军的军事力量比较强,英国海军无力与德国海军对抗,因此英国商队在航行的时候经常会受到德国海军的袭击,不少商队都因此变成了海上残骸,不少英国海员都魂丧大海。但是每次商队遇袭之后都有海员生存下来,但是在调查统计之后我们发现,最后幸存的海员往往不是最年轻力壮的海员,而是那些拥有坚强意志、永不放弃的海员,他们在遇难之后能够及时的利用一切有利于自己生存下去的资源,然后遇难者通过相互之间合作帮助最终坚持到了被营救的时刻。这件事情激发了K u r th a h n的好奇心。通过调查研究和科学的整理之后K u r th a h n第一次提出“拓展训练”的概念。拓展训练原称叫做Outward Bound,意思是一只小船离开了港口迎接凶险万分的海洋的挑战。这是拓展训练最初的形态,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J.Pieh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做出调整,以期将拓展训练应用到现代教育之中。在20世纪末,拓展训练进入我国并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步。拓展训练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公司们的青睐。不少学校和企业将拓展训练当做学生和员工必须要受到的锻炼。

2 什么是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自身所具有的、在工作过程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职业素养的高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能够在职业生涯所能取得成就的高低。

2 . 1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组成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构成主要是3个方面。即一般能力、职业专业能力还有职业综合能力。这3个方面是学生以后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的根本所在。首先学生必须具备有一定的专业能力,这样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学生才不会束手无策。专业能力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二者缺一不可。所以高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要注意学生的理论教学要辅之以必要的实践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职业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样重要,两者对于学生的社会发展都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学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这两方面能力。

3 隐性职业素养对学生的作用

3 . 1 帮助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隐性职业素养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尽快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入使得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十分的快速,相对来说学生在学校里面的生活节奏还是很慢的。因此不少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都明显地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具体的情况就是他们在比较大的社会压力之下心理极度紧张和敏感,经常性的出现恐慌和焦虑等情况。而社会生活对于一个人的要求是不会放松的,要想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之中生存下来并且获得发展,学生就必须要学会调节自己,让自己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在心理压力过大的时候学生可以求助于体育运动项目,帮助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比如双杠、单杠等运动就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调节情绪,提高学生突破自我的可能性。

3 . 2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体育拓展课程可以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一个重要要求。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行业分工越来越细致,因此一个人即便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完成所有的分工,只有通过一个高效率的团体才能够保证所有事情有条不紊的进行。现代大型企业尤其注重企业员工的合作能力,通用、波音还有空客等跨国企业招聘员工的时候就都特别注意对员工的团队合作能力进行考察。只有一个集体荣誉感很强的团体才能够真正创造出辉煌的事业。集体意识淡薄、各自为阵最终一定会导致团体的破裂和事业的失败,这是无可置疑的。而体育拓展运动对于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是有目共睹的,“众志成城、泰坦尼克号”等项目就是最好的证明。

总而言之,体育拓展课程对于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对于体育拓展课程要给予积极的重视,通过科学系统的规划并且制定严密的执行体系确保体育拓展课程能够得到良好的开展。相信通过高职院校的不断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培养出让社会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真正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要: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教学会对学生的素质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素养的培养直接影响到以后的职业生涯的发展与稳定,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考虑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影响。拓展训练是高职院校的体育训练的重要组成。它是一种体验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之中注重通过构建有针对性的场景帮助学生挑战自己,激发自己的潜能。在这样的训练方式之下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都会得到长足的进步。拓展训练的具体内容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训练课程。总体来说,体育拓展课程对学生的训练目标是帮助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团队合作能力还有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最终发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在此,笔者主要针对体育拓展课程对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养成的作用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体育拓展课程,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养成

参考文献

[1]徐美燕.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J].教育与职业,2005(8):65-66.

[2]唐建倦,贺仕刚,周扬.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的意义[J].体育学刊,2006(4):135-137.

[3]周炳全,谢彩英.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辅导[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4]应菊英.职业素质拓展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李金芬,周红伟.拓展训练[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论文 篇8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保证学生在能够学到一门技术的同时,让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这要求学校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素养包含了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两个方面。目前,用人单位对员工的隐性职业素养有着高标准、高要求。因此,学校必须通过一定的培养模式来提高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另外,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校应采取措施来对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进行量化评价,从各方面加强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模式;量化评价;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就业单位对于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有着特别高的要求。另外,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高职院校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技能教育,还要加强对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其能够符合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这使得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教育理念的改变以及培养模式的创新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在当下,培养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实现教育理念创新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一、职业素养的概述

在从业者的职业活动中,职业素养需要通过大量的学习和锻炼来不断地积累。这一方面能够表现出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的品质,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人职业能力和习惯的体现。而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包含了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主要是指学生所掌握的一些职业技能,包含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在校期间所获得的一些证书等,这能够体现出学生在今后发展中的外在表象。而隐性职业素养则指的是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行为和意识,需要通过长时间的鉴别才能够体现出来。隐性职业素养对显性职业素养起到一定的决定性和支撑作用。对于隐性职业素养而言,显性职业素养能够通过一些外在表象来体现出隐性职业素养,而隐性职业素养则对从业者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1]。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还应当把培养的重心放在隐性职业素养上。这能够使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得到同步发展,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整体培养。

二、培养隐性职业素养的意义

(一)实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学校在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更应当重视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精神,促进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这也已经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隐性职业素养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就业市场的需求来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能够更进一步地实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的重视度,使得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职业生涯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在长期的教育中,高职院校却忽视了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的培养。这使得学生具有较强的显性职业素养,而缺乏隐性职业素养,降低了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目前,学生隐性职业素养低下已经严重影响了其就业的稳定性。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的培养。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在实现学生就业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一方面需要实现教育理念的创新,另一方面又要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对于全面人才的需求。

(三)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目前,在我国就业市场上,高职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差,其发展不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使得我国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只注重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的整体能力和素质达不到就业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因此,高职学生就业困难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其真正的原因主要是高职学生自身缺乏一定的隐性职业素养。面对目前这种形势,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通过改变职业教育的方法来实现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提高。这样能够从最根本上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以及在今后的职业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

(一)职业指导理念的树立

1.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目前,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只是通过招聘会、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等来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而不能从对职业的认知和锻炼来对学生进行一个全过程的指导。这使得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降低了学生就业的稳定性和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应以职业标准为导向,在加强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的同时也应克服传统就业指导的缺陷,实现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这能够充分体现出职业指导的理念。职业指导理念的应用不仅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加强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教育,还应更加注重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这样能够提升学生就业的稳定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2]。

2.加强全程化指导的构建在长期的职业指导过程中,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会在毕业来临之际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为学生提供一些就业的技巧,或者是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这些虽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临时性。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没有能够获得关于职业道德以及能力等各方面的培养,使得在就业时没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职业指导全程化的构建,将职业指导深入到学生日常的教育和培养当中,加强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刚进入学校时,高职院校就应通过分析各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需求来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来进行专业的选取。另外,高职院校应帮助学生分析不同职业对于职业素养标准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在了解就业标准的同时实现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的规划,这样能够全程化地引导学生对于自身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塑造。

3.实现全员参与对于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而言,在经费、师资以及思想认识等大量的客观和主观原因的制约下,使得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只是通过专门的部门和教师来进行指导,导致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缺乏一定的整体性,不能够全面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实现全员参与来提高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将职业指导中的任务进行分解,加强对于每个部门的分工,使其在工作中能够积极配合。另外,各个班级的教师也应当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专家讲座、交流会等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使学生能够了解当下的就业政策,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计划,使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一定的主动性[3]。这样能够在校园中营造一种良好的就业氛围,全面促进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

4.以学生为本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能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加强对于自身人生的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而职业指导是指指导员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料,使其能够进行自由的`分析和判断并最终得到一个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职业指导应以学生为本,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应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使学生在了解了自身的优缺点的同时能够确立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样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于自己的目标的选择以及判断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逐渐适应今后的职业发展,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5.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职业指导过程中,高职院校不仅要通过就业的指导和分析职业的发展来实现学生对于自身的职业目标的建立,还应加强对于学生的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沟通、管理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应建立具有一定特色的校园文化平台,加强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的塑造。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国情以及社会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品质。因此,高职院校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来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理论内涵,使职业指导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二)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

在日常行为规范中,高职院校应针对学生的不良习惯制定一套训练方案,从而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首先,学校应加强考勤制度的建立,使各个班级的学生能够准时上课,杜绝迟到早退现象的出现。其次,在课堂中,学校一方面应使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坐姿,另一方面也应限制学生使用手机,使学生在规范行为的同时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讲。最后,学校应组织学生对各个班级的卫生进行检查等。这些都能够使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加强对于职业素养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三)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将职业素养的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第一,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来实现全程化职业指导的构建,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对于职业的认识以及对于自身的职业方向的定位。另外,课堂教学中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职业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谋生,还能够通过施展个人的才华来体现自身的价值,为社会服务。第二,指导员可以通过对学生提出要求来加强学生的责任心等方面的锻炼。另外,指导员必须通过成立一个班级内部的管理部门来加强对于学生的卫生以及外表形象的管理,使学生在注重自身形象的同时也能够注重公共区域的卫生。这些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第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不应当只局限于职业本身,还应当加强学生对于职业环境、内容等方面的学习和了解[4]。因此,不仅要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还应当使学生更注重创业和谋职的重要性。

(四)校园文化的营造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的营造来加强对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来体现自身的生活理念和工作态度的积极性。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培养自身的思想精神,开阔自身的胸怀,使自己置身于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当中。这样能够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加强对于自身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五)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第一,高职院校可以开展一些有关企业管理和制度建立的校园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参与校园活动来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这样学生能够在进入企业之前加强对于企业制度、管理以及成果的了解。第二,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的管理和制度引入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当中,使企业的管理理念更好地渗透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当中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为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创造更多的机会。第三,高职院校的领导也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方式来实现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当前的用工情况来调整培养目标,从各个方面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就业的稳定性[5]。

四、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研究

(一)量化评价体系的构成

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体系主要由职业意识、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三方面构成。第一,职业意识是指学生的情感、态度等心理反应,能够实现对于行为和活动的调节。职业意识主要包含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内容,主要通过法律、制度等来体现。职业意识是从业者在工作过程中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意识。第二,职业知识主要包含专业知识和通用知识两个方面。专业知识主要是指从业者所具有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通用知识主要是指从业者所应了解的一些最基本的管理和经济知识。专业知识是从业者在职业当中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条件,而通用知识则是从业者在职业中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第三,职业能力是指从业者的综合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从业者的就业方向,也能够体现出从业者在职业中的成就[6]。

(二)量化评价的方法

首先,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应当被分解成许多子目标,再将子目标分解成更细小的目标,使其形成一个具有层次化的评价模型。在这个评价模型中,隐性职业素养的整体水平位于模型的最上层,属于最抽象的一部分,而隐性职业素养中各个具体的元素则位于模型的最下层,属于最具体的一部分。其次,对于隐性职业素养的最具体的内容进行识别。最后通过逐步综合形成来实现对于隐性职业素养的整体评价。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要求高职院校更应当注重对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也应当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就业服务平台,从各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学校也应当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责任心等的培养。另外,学校也应加强对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使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够得到更好的考察。总之,这些方式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实现学生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我国社会培养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安洪斌,王琴.培养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途径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13).

[2]张翔云,胡振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

[3]王欢,杨杰.基于“冰山理论”浅谈对高职护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4,(6).

[4]欧阳冬梅,张玉荣,焦江福.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及培育途径分析[J].职教通讯,,(11).

[5]朱颖.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

高职卫生类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论文 篇9

伴随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就业市场对于高技能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许多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职业素养及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更应该注重他们的隐性职业素养,助力高职生职业能力持续发展和就业稳定性的提升,从而应对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全新需求。

1关于“素质冰山”及其视域下的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表示人在自身职业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它代表了从业者的职业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能力表现,是人们通过后天不断学习实践、积累经验而逐渐形成的职业习惯与职业能力。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cClelland提出了“素质冰山”理论模型,该模型将人类的个体素质通过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水面以上的冰山部分”与“深藏于水面下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水面以上的冰山部分就代表了人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外在表象,这一部分能力是容易被理解和测量的,它们可以通过培训来实施改变从而得到长远发展,是人的“显性职业素养”。反观水面以下的隐藏冰山部分则代表了人类个体的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社会特质与行为动机,另外还有职业行为中人的责任意识、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协调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等。这一部分是难以测量的隐藏属性能力,它们不容易被外界环境影响而改变,但却能够对人的职业行为表现产生关键性作用,McClelland也将这部分称之为人的“隐性职业素养”。为此,美国著名教育学家Carnegie就曾经评价“一个人的成功基因中只有15%是依靠知识与技术,而绝大部分的85%是要靠人为人处事的能力与方法。”基于以上理论观点,高职院校在培养高职生职业能力及素养时不仅应该重视“素质冰山”浮于水面上的部分,磨练他们的专业技能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隐藏于水面以下的隐性职业素养,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意识等等因素,使高职生的显性职业素养与隐性职业素养平衡发展,最终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社会发展。

高职卫生类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论文 篇10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若把人比喻为一棵大树的话, 那么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组成大树的根基部分, 职业技能则为大树的枝、干、叶、茎部分, 前者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 后者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的表象。要想枝繁叶茂, 必先根系发达。

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管理类人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管理类专业学生是否符合企业需求?围绕上述问题, 笔者就所在学院工商管理系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企业普遍认为, 现在90后毕业生最突出的问题是适应能力差、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责任心和纪律性不强、工作态度不认真、急于求成、团队合作精神缺乏、创新意识薄弱和专业的业务能力欠缺 (如:撰写调查报告、拟订商务文件、起草工作管理文件等) 。他们更青睐于职业素养高的学生, 根据不完全统计, 职业素养高的学生其自身的职业生涯呈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现实中, 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都要从基层做起, 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时, 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固然重要, 但潜在着一定的风险, 比如, 一个高职业技能、低职业素养的员工留在企业是非常危险的。所以, 一个具有吃苦耐劳、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团结合作、努力进取、高效工作等职业素养的员工, 才是企业在招聘和使用时重点关注的。这些素养不是通过学校一朝一夕简单传授完成的, 而是需要学校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 完成一个长期培养和修炼的过程。

高职院校在培养管理类学生时要从企业需求出发, 认准企业的用人标准, 方可有的放矢地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为企业、社会输送满意的人才。

二、高职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

(一) 职业素养培养流于形式

职业素养是较难量化的, 而职业技能则可以通过一些职业证书来量化表现,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倾向以“技能”为导向, 重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教学, 让现实仅存的一些职业素养培养流于形式。

1. 教师过多依赖课堂说教, 以单向的理论知识灌输于学生, 学生被动接受, 但双方没有达成共鸣, 这样, 虽说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 但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整个培养过程呆板、没活力, 达不到预期效果。

2. 有些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认为, 学生只要掌握了专业知识和一些职业技能便能顺利胜任工作, 其实不然, 他们对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内容认识是不全面的, 这些岗位可能更需要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吃苦奉献精神、服务意识等, 比如:从事市场开发的员工, 就要有吃苦耐劳的品质、较强的抗压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3. 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在职业素养培养中较少被采用, 没有真正利用好校企合作这一途径, 忽视了在模拟仿真的职业活动应蕴含职业素养的培养, 无论是社会实践还是顶岗实习, 没有让学生在体验职业的同时, 提炼自己, 从而提高自身素养。

(二) 学校-企业间文化融合度不高

为企业输送“准职业人”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但, 部分高职院校到了大三年级才逐渐向学生渗透企业的企业目标、组织制度、管理风格、工作模式等企业文化, 更有甚者, 学生即将毕业也没进行企业文化的宣传, 致使学生在校园走向企业的道路上来了一次“大跃进”, 让学生顶着“准职业人”的帽子对企业却一无所知。

(三) 职业素养培养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以隐性课程为主, 隐性课程以团学活动见多, 表面见似丰富多彩, 但起效甚微。感恩教育是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以此为例, 高职院校通过主题班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开展感恩教育, 但现实是学生缺乏感恩意识, 他们处理人际关系时冷漠、自私、功利、拜金, 在就业和择业方面往往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 要求企业能提供即高薪又舒适的岗位, 想着不劳而获的工作, 而学生这部分的表现难以考量。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状况的操作机制和办法, 这是今后探究的方向。

(四) 企业-学校间缺乏反馈机制

学生一旦毕业, 大部分学校都会认为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和培养应有企业来管, 最多通过一些调查问卷、个别电话抽查去了解毕业生任职的相关情况, 草草了事。更有甚者, 基本没有任何的信息沟通和反馈, 即便企业和学校进行沟通反馈了, 比如:学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协作意识薄弱等等信息, 学校接到这些反馈信息后, 因为缺乏反馈机制, 所以, 经常会出现反馈时间滞后、反馈后不作为的现象。殊不知, 企业向学校反馈的毕业生任职信息是何其重要, 这些信息可以逆向指导学校对在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再思考。

三、高职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

(一) 转变教育理念, 重视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1. 开设职业素养教育系列课程

如果说为企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那么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也是关系到高职院校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 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入学第一课, 让每位学生清晰地了解到所学专业 (管理类专业) 将来的就业方向及三年的教学计划, 同时, 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选择与行为》等系列课程让学生明白自己将来发展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应开设《职场文化与礼仪》、《形体训练》课程让学生提前了解职场的文化, 提升个人形象及注重职场规范, 从而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应开设《演讲与口才》、《管理方法与艺术》课程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和沟通能力;应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学会感恩, 增强心理抗压能力等等。

2. 明确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 进行渗透教学

在编制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需明确职业素养内容, 如:爱岗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 如:在企业管理中的工作环境5s管理, 为此,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教育学生使用完教室相关物品后, 应归还原处, 带走个人垃圾, 保持教室干净整洁;还可以丰富教学方法, 采取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

大多数的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但却缺少企业实践经验。所以, 高职院校应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外出培训或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 让教师亲身体验职业情境, 先提高管理类专业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授课水平, 使教师真正将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建设中体现的职业素养落实到日常教学中;聘请具有资深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行业导师, 为学生以身说法, 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引导学生, 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4. 以赛促进

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仅靠学团部门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针对管理类专业的特点, 我们应推荐学生参加一些专业技能大赛, 如:全国市场营销大赛、ERP沙盘大赛、全国高职院校企业营销技能大赛、全国高职导游服务技能大赛等, 通过这些大赛, 为培养和评判市场亟需人才提供了量化依据, 也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更提高了学生责任、合作、创新的职业精神。

(二)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打造企业所需的准职业人

毕业生无缝上岗是企业所需, 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做到这点, 学校可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来增加与企业的粘合度和融合度。第一, 企业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以他们的视角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出针对性的要求和标准;第二, 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校企合作企业, 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和对实际工作的氛围有个感性的认识;第三, 学校可与企业合作, 开设订单班, 聘请企业专家进课堂, 或让学生在企业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一周或半个月的短期锻炼, 让管理类专业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就能够接受职业素养的训练, 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 向准职业人迈进。

(三) 完善职业素养考核评价机制

学生的职业道德, 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不像职业技能那样好量化评价, 它是隐性的。那如何考核评价它呢?我们常把学校比作小社会, 在这个小社会里, 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德育素质进行量化, 从而间接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团队合作意识、爱岗敬业、服务意识等, 如:学生的诚信档案、遵纪守法情况、获奖情况、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参与度、对作业、工作的完成情况等。

摘要: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在现实中, 企业往往把职业素养作为重要指标来评价员工, 所以, 学校作为向企业输送人才的生产者, 如何生产出企业满意的员工, 将是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企业需求角度出发, 剖析管理类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培养现状, 较系统提出培养途径, 为高职教学的改革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和行动导向。

关键词:高职管理类学生,企业需求,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高超, 刘海光.从企业文化视角谈职校生素养教育[J].教育园地, 2011, (8) .

[2]徐侠.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的需要调查[J].商场现代化, 2009, (17) .

上一篇:暑假 小学生叙事作文下一篇:铁桥小学学生素质实践行活动总结